戴云山 九仙山
发布日期:2012-11-12浏览次数:120次
戴云山脉主体部分位于德化县境内,千峰奇崛,山势雄秀。主峰高昂冲霄,拔峻陡峭,有“天下少山高戴云”之说;石牛山像一头仰天长哞的神牛,威武雄壮,有“天下第一牛”盛誉;九仙山巍然兀立,风光旖旎,被称为“中土蓬莱”。林海碧波,龙泉潭影;瀑水垂帘,奇石塑像;天象佛光,胜景迷离。山逾千姿,水逾百态,尽显天地之造化,人间之佳景。2003年后,打造出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石牛山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岱仙湖水利风景区四个国家级生态品牌。德化县成为“福建省最佳旅游目的地”之一,荣获“福建省优秀旅游县”称号。
气象景观
戴云山雪景 戴云山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峰,每年均可见到积雪。据清乾隆《德化县志》载:“戴云山,……一名迎雪山,暑月顽雪不化”。戴云山相对高度差别较大,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即使是盛夏,山顶依然寒气逼人。诗人有“天风戴岳夏生寒”之佳句。冬天,山上气温常降到零下10℃左右,雪花飘飞,铺山盖地,银装素裹,玉树银花,在阳光的照射下,璀璨夺目,非常壮观。
戴云山云雾 戴云自古云成海。山间蒸发出来的水蒸气,由于山岭阻挡,不易扩散。早晚气温降低时,水气便凝结形成云雾。在风的影响下,云雾时薄时浓,变幻无常。云雾常由南向北移动,一片渺茫,巨石若隐若现,成片的黄山松时而被云雾湮没,时而从云雾中露出。晴天,早晨云雾弥漫,日出后才渐渐散去,空气格外新鲜,令人心旷神怡;霉雨天,则终日云雾笼罩,一片白茫茫。
戴云日出 凌晨,登上海拔1700多米的戴云中尖山顶,远望东方,天边露出鱼肚白霞光,瞬间,万道蓝光像朵朵玫瑰横空出现,金光闪动,上下飘渺。倏忽,又变成一片殷红,冉冉的太阳露出半个金黄的脸蛋,尽情地释放着千万条光芒,灿烂的阳光将天空染成了金色,毫无保留地洒向大地,座座山峰、大地变成一片金黄,越近的地方越发的光亮,充满生机。红彤彤的太阳离开遥远的山边,跃出彩云上面,光芒四射,灿烂辉煌,极为壮观。
山景观
一、奇山
大戴云 位于戴云山主峰山脉段东部,与主峰(即小戴云)直线距离约4公里。因为它不仅高,海拔达1713米,而且大,由10多个大小不一的山峰抱成一团组成,所以历来俗称为主峰。从远处看,它象一个攥握的巨拳,直抵蓝天;从稍近一点看,又像一朵盛开的巨大的莲花,当地有戴云山是“莲花形”之说,山顶大部分为裸露岩石,有土层处则长有毛草和低矮的小灌木,山腰处生有矮小的戴云松和小杂竹林。山顶还有由墩峰围成的山坳,当地人称“坂”,坂中有小涧,涧水清澈,且常年不断,是发源于戴云山溪流的重要源头之一,其中最大的为“中尖坂”,位于峰顶西南侧,是祥云、双芹溪源头之一。山顶最高处为靠近东侧的一个山峰,山体圆浑,顶端有一块较平缓的地面,长约42米,宽约15米,呈不规则形,大部分为裸露的岩体,有土层的地方长有毛草和小灌木丛。山腰处有数条大小不一的山梁向周围延伸。向东经土云岐等往雷峰镇方向延伸,向南往国宝乡、赤水镇等延伸,向西经白鹿贡等向小戴云(主峰)延伸,向北经大小险等往上涌后宅等延伸,层峦叠嶂,一望无际,壮阔遥远。
小戴云 位于戴云山主峰山脉段西部,海拔1856米。是戴云山脉最高峰,即地理上的戴云山主峰。东眺大戴云,西望九仙山,北俯上涌镇,西南连罩雾山。从北面上涌镇往上看,山峰高耸,地势险峻,山顶经常云雾笼罩,故称戴云。顶端平面呈“n”形,面积数十平方米。山顶上有一块不规则形巨石,面积约20平方米,裸露于山顶上,其余均为毛草覆盖,毛草中长有杜鹃、矮钝冬青等矮小的灌木丛。两条山脊分别向东南偏东、东南偏南方向延伸,长约250米,两山脊之间为山坳,地势或陡或缓,距峰顶约百米处的山凹,有一块湿地,面积约500平方米。湿地常年有水,长满茂盛的毛草,四周为戴云松和灌木混交林。该湿地是德化重要河流涌溪的源头之一。山腰处,有数条山梁向各方向延伸:向东经大格贡、莲花池贡、白鹿贡等向大戴云延伸;向北延伸到上涌镇西溪等村;向东南面延伸到上涌镇后宅等村,绵绵不断,蔚为壮观。
白鹿贡 位于大戴云西面,东隔七里洋远眺大戴云,西连莲花池贡,南北走向,海拔1600余米。山脊长80米,宽25米。峰顶长有矮钝冬青、野杜鹃等小灌木丛,以及野菊花和其他一些不知名的小草。
莲花贡 位于小戴云东部,北毗大格西贡,南连白鹿贡,东眺大戴云,南北走向,海拔1665米。主体由七八个小山峰组成,状似莲花,故名莲花贡。主要植被为戴云松及矮钝冬青等一些小灌木丛。山峰之间有小片湿地,四季泉水不断,成为山上动物饮水嬉戏的主要场所。因与莲花池毗邻,又称莲花池贡。
大格东贡 位于小戴云东部,西连小戴云,东眺土云岐,南接莲花池(莲花池贡),呈西北-东南走向,海拔1600余米。山顶椭圆形,有一块平缓的地面,长50米、宽40米,主要长有戴云松、矮钝冬青及其他一些小灌木丛。东南面山脊有三个小山峰延绵向下直至莲花池。
大格西贡 位于小戴云东侧,紧邻小戴云。山脊呈西北东南走向,海拔1600余米。峰顶山脊长近百米,宽10-20米不等,长有戴云松、矮钝冬青、杜鹃、杂草等。东面下为大格,东北面为陡坡,俯瞰上涌镇后宅村,西北面为平缓的山地,约有近百亩戴云松,西南山脊延伸至赤水镇东里村。
观音髻 位于戴云寺左上方约500米的一座山顶上。由几个高低不一、形状各异的巨石垒叠、或悬崖衔接而成,高30多米,宽近百米。悬崖石缝中长满小树、茅草。从山下往上看,像观音髻,背靠戴云山主峰,面前视野广阔,山川、田野、村庄尽收眼底,令人目不暇接。
崩山坑贡 位于戴云寺背后。为远古时代造山运动时山崩地裂形成的地貌。东、西、北三面各有一座山峰,海拔均在1700米左右,并互相连接围成一道屏障,中间是峡谷,宽约150米,长约300米,两边是高百米以上的悬崖,当地人称“老鹰崖”,经常有老鹰在悬崖前或崖顶上盘旋。峡谷由北向南倾斜,峡谷中长满戴云松、小杂竹、不知名的灌木丛和茅草等。峡谷下又是陡峭的石壁,峡谷中的水流经这里,形成一个小瀑布,高近百米。从远处看,水大时像一条银带,水小时像一条银线,被称为“一线泉”。
乌峰岐山 又名翁尖,位于大格西贡西侧,戴云山主峰南侧,西为虎山格与罩雾山,海拔1530米。山体以花岗岩为主,西南侧山腰为崖壁,悬崖有羚羊出没的栖居地,故有山羊牯洞地名。海拔1200米以上的植被以戴云松林为主,1200米以下为马尾松林和阔叶林、小竹林。山林中栖息羚羊、云豹、小灵猫、白鹃、山中小涧有棘胸蛙、大头龟等珍稀动物。
罩雾山 位于戴云山主峰的西南侧,海拔1535米,东北-西南走向。因山顶经常云雾笼罩而得名。东为乌峰岐山(翁尖)和虎山格,西与九仙山对峙,西南为赤水镇铭爱村,东南为赤水镇湖岭村,北为上涌镇西溪村卢地。峰顶有一块约200多平方米的平地,长满戴云松、矮小的灌木丛及杂草。山体海拔1200米以上以戴云松林为主,1200米以下为马尾松和阔叶林、小竹林、灌木丛林。1972年,赤水人民公社在其南侧山麓建水库一座,定名为罩雾山水库,已废。
锦屏山 位于大戴云西南侧,白鹿贡山脉南面,海拔1000余米。山体森林覆盖,山脚为成片竹林,山腰处是杂木林,其中不乏名贵树种,如:红豆杉、长袍铁杉、杉尖杉、福建柏、桂花树等。山顶多为戴云松。西侧为东坑溪,东侧为尖岭溪。山前为戴云村,村中有一座陈氏祖祠“锦屏堂”,依山命名。
大小险 位于大戴云东北侧,雷峰镇双芹村西北侧,海拔1347米。两条雄峻、陡峭的山梁,从大戴云山腰突起,象两条腾舞的巨龙,横亘耸立于群山之中。巉岩壁立,山势险要。从双芹村出发,沿龙尾瀑布西侧山脊直上仙亭,再从仙亭往七里洋方向沿山脊小路步行,其间要翻越五座凸起的小山峰,山脊路仅一米多宽,蜿蜒起伏,两边是90度的悬崖,深200余米,异常险峻,人行其上,胆颤心惊。悬崖上有戴云松、灌木林,树龄达数百年,老干虬枝,千姿百态,任凭风吹雨打,傲骨铮铮,凸显出坚强不屈的风貌。
二、奇石
涧畔石舟 位于戴云寺后约200米的小峡谷出口处。一块状似搁浅船身的奇石,船高8.8米,船头宽5.6米,船尾宽3米。石帆位于石船北50米处,高约12米,宽9米,呈三角状,石西北面平直如削,状似船帆。明代文人张助定名为涧畔石舟,并赋诗:
卷石横如水上艟,何年阁在戴云东?
蜓努力痴相负,飚飓厉威枉自雄。
尽世甘从俱没逝,阿谁肯立不波中?
而今野渡招招子,不是仙舟莫与同。
石船、石帆四周地势呈梯状,周边有竹林、阔叶树与针叶树混交林,森林茂盛,翠竹成荫,其中有珍稀植物三尖杉、红豆杉、楠木、竹叶桂,还有一种树俗名叫“瓯谋树”,其树干高一米左右处长满一寸多长的刺,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峡谷中涓泉汇成的小溪里有戴云棘胸蛙,夜晚或雨后经常可以听到其鸣叫声。
六朝真僧 位于戴云山腰古道后,鲤鱼冲天之下,坐西北向东南。为古代戴云山十六景之一。该景点为一大孤石,高15米,长13米,石下有一洞,深11米,高2米,宽4.5米,洞口高约1.5米,洞厅平坦。洞口前约3米处有一石,高7.5米,宽4米,面平直如削,故称面壁石。六朝期间,有僧人在此洞挂褡禅定,因此而得名。明代有诗云:“高隐梵僧氏不题,六朝尚有旧丹梯。曾登彼岸高千界,也凌真源下九溪。此日元香烧道味,当年半臂入菩提。飘飘只履归何处,松树东枝影又西”。该景点保存完好,四面阔叶林茂盛,洞幽林茂。
钱鼓笼 位于六朝真僧景点东面200米左右的古道旁。一石高18米,石顶宽8.6米,石上一片石似笼盖,长6.5米,底宽3米。有谶语云:“是谁揭得笼盖开,要花钱银滚滚来。”因此,往来行人都上去摸一摸笼盖,以示迎来财运。
燕子石 位于大戴云南侧、马槽格西侧约200米处的古道边。石高约11米,长宽均约18米。为花岗岩孤石,因年代久远,石质风化,在东南面的崖壁中自然形成数十个小洞孔,雨淋不着。每年春天,小燕子在小石孔中筑巢繁衍,因而得名。燕子石上绿树成荫,其中一株苍郁的山柿子,胸围0.50米,高4米,树根沿着石缝往里钻,把石头给涨裂了。
石上翠林 位于大戴云南侧,燕子石西侧。一块花岗岩孤石,高约8米、长7米、宽7米。石顶有八株胸围0.20-0.50米,高6-8米的杂木,杂木四周还生长着古藤与灌木。其中一株高3米的茶树,细枝疏叶,亭亭玉立。石上少土,树根破石而入,沿石缝生长。周围林中有五块高大巨石,如鲸似狮,如鼓似蛋,可供游人憩息观赏。
东 钟 位于戴云寺东北面山坡上。为一块圆锥形巨石,耸立在山坡上,高约80米,周长300多米,周围长有树、茅草等。从近处看,像破土冲天的巨笋、或直抵蓝天的宝塔。石上的小树,或盘根交错、或虬枝缠绕,均呈强劲之势,其中以戴云松居多。石缝上的茅草虽然不高,但茎叶也很粗壮。从远处另一角度看,像一口大钟悬置于山坡上,石上的树木、茅草则成了雕刻在石钟上的花纹,姿态雄奇,极具美感。
西 鼓 位于戴云寺西北面山坡上。为一块圆柱形巨石,高20多米,周长80多米。其右边有一块长近百米,径围数十米,形似海豚的巨石。站在七里洋看,像一条巨大的海豚背着一个大鼓向蓝天冲去。所以,又有人把这景点称为“海豚背鼓”。每当云雾笼罩时,西鼓和东钟都会传来宏亮的响声。这时,戴云寺的和尚便会说:迎送菩萨的钟鼓声又响了……
蟒蛇听鼓 位于七里洋南入口处右侧山坡。一块形体浑圆、似巨蟒头部的巨石斜立于树丛中,高数米。距蟒蛇数米处,一块圆形巨石,象一个巨鼓。从七里洋往上看,象一条蟒蛇在倾听巨鼓发出的响声,惟妙惟肖。
灵羊探路 位于七里洋南入口处右侧山坡,距蟒蛇听鼓右上方约10米处,一块形似山羊的石头,立于树丛中,头向西北方向张望,象在探路,又象在寻找同伴。
老龟爬壁 位于七里洋南入口处右侧山坡,距灵羊探路右上方约5米处,陡峭的崖壁上,伏着一块形似大老龟的石块,长数米,头向上,像要往上爬,可惜崖壁又高又陡,老龟欲上不能,欲罢不忍,矢志不移,令人感动。
老猪望月 位于七里洋内洋,是一座上端小,下身肥大,全身浑圆的巨石。站在不远处看,像一头蹲坐于山坡上的大肥猪,凝神注视蓝天,若在月光下,其神态更栩栩如生。据传说,天蓬元帅被贬下凡,投错胎成猪八戒,仍思念月里嫦娥。有一天,他巡山路过这里,又触景生情,思念起嫦娥来。这一坐,就是上千年。
石 狮 位于大戴云附近的山峰上。为裸露的岩体,似一头雄狮伏于草丛之中。狮身平卧于山峰的西面,头朝西北方向,轮廓清晰可见,形态逼真。
石鲤鱼 又名鲤鱼冲天,位于大戴云附近的山峰上,为一块形似鲤鱼的岩石。鱼头朝上,鱼尾朝下,鱼鳍清晰可辨,看似一条在碧波中向上跳跃的鲤鱼,故名之。
鸟 啄 又名乌鸦啄,位于七里洋,距离石床东南面大约150米处。为上侏罗纪南园组第四段火山岩的一块象形石,形似一只站立的小鸟。鸟头朝北,鸟尾向东,当地人称其为鸟啄。
石板床 俗称石眠床,戴云山七里洋古道边有一个石洞,洞深1.5米,高1.5米,长3米。洞口朝东南方向。洞的底部有一块石板,表面平整,东西走向,长1.8米,高1米,宽0.6米。石洞周围生长着油茶、黄山松、岭南杜鹃等植物,洞内长有蕨类植物。
仙足迹 位于戴云山七里洋古道陈半岭头。一块巨石长约30米、宽20余米,古道从石上通过,从东南到西北排列着10个形似脚印的石窟,像一巨人从石上走过留下的脚印,被称为仙足迹,其中有一个脚印长0.4米,深0.3米,宽0.2米。
官 帽 位于雷峰镇双芹水库溪谷西100米,双芹溪西南侧岩壁上8米高处。一块状似官帽的岩石,高约2米,直径约2米,与下面岩块相叠组成。
长垵摩天梯 位于乌烟飞瀑外200多米处,一条山沟通向大险山峰顶上的仙亭,几乎垂直,长300米左右。2003年,由泉州晚报社投资,沿山沟修筑一条石阶通向山顶,是双芹溪乌烟洞通往大小险山顶仙亭的唯一路径。站在岭中看,山岭与天连接在一起,四周为原始森林。
锦屏壁鬼子洞 位于戴云村锦屏山麓,海拔约1050米、离水泥公路约50米处。系早白垩纪花岗岩,山体石壁为东北-西南走向,长约1000米,高50-100米。石壁上长有阔叶林,石壁下有石洞,当地人称“鬼子洞”,洞口宽4米,高0.9米,洞内可见处,深约10米,高一米余。传说,洞向下延伸,深不可测。洞外为毛竹林,林中有数株古松。其中一株高50米,胸围4.2米,树龄250年。另一株高40米,胸围5.2米,树龄约300余年,离地约10米处分丫,冠福30米×25米。还有珍稀名木长苞铁杉、红豆杉、福建柏、桂花等,其中一株长苞铁杉高20米,胸围2.2米,冠幅11×15米,属罕见。
雄鹰展翅 位于赤水镇戴云村东埔水尾。由三座山峰连接而成,中间一座略低,峰顶是一块巨石,旁边两座凸起向两边延伸,象两只张开的翅膀,站在东埔村的公路上仰望,三座并联的山峰酷似一只振翅欲飞的雄鹰。山顶长着松树及一些灌木丛。
石佛诵经 位于赤水镇戴云村东埔龙潭崙上,石佛高15米,宽13米,由两块巨石组合而成。石佛前有一块长条形石块,被称为“木鱼”。“木鱼”下方是“晒经石”,石面长12米,宽6米。石佛右上方是“讲经场”,为一块长10米,宽6米的石板。“讲经场”正上方有一只长8米,高6米的石狮,象在专心听禅。
狮子相骑 位于国宝镇祥云村东南部,连绵数百米的山峰,看似一头狮子骑在另一头狮子身上而得名。两头狮子的狮头均朝南。下狮的狮子头所在的石壁被当地人称为仙人壁,壁上有两个深约1米的小洞,相传有仙人在此居住,故名之。
笔架石 位于雷峰镇瑞坂村溪尾,石长17米,高6.3米,中间有两处凹槽,形似笔架,笔架石位于溪流中央,溪水从两侧飞泻而下,形成两条长约30米、宽20米的飞瀑,如两条白练。下方是一水潭,长20米,宽5米,深2米,潭水清澈。溪流两侧绿树翠竹掩映,景色怡人。
母子情深 位于南埕镇连山村当丘头半山腰梯田旁,为两块相叠酷似乌龟的石头组成。底下的大龟长6米,宽4米;上面的小龟长3米,宽2.5米;两石总高度3米。从侧面看,象一只母龟背着小龟在山坡上爬行。
狮头厅 位于南埕镇连山村,同坂坑中部,狮头山脚。因一巨石似狮子张嘴,嘴大如厅而得名。
玉兔下凡 位于南埕镇连山村同坂坑头。石兔悠闲地耷拉着双耳,遥看对面的鸡髻岐。兔高3米,长5米。据传月中玉兔为此地美景所迷,于是下凡留于此地。
仙人石 位于上涌镇后宅村东面大约3公里的小溪边。是一块象形石,头呈圆形,面朝西,身体高约1米,状似一仙人身穿长袍随风飘动,立于一块向南伸展、部分悬空、长约2米、云朵状的石块上,欲驾云向南海飞去。
鸡母石 位于铭爱村阔格头。有块石头像母鸡而得名。石高23米,长15米,宽8.5米,四周长满马尾松和山芒。西南侧石底下有个向下的洞穴,洞口长0.5米,宽0.5米,深2米,洞底3米×3米。再往下又有一个洞,深3-5米。
悬灯室 位于赤水镇东里村。站在东里村头看,悬灯室山顶矗立着一块圆形巨石,石面坦荡如砥,宛如明镜。沿悬灯室山拾级而上,山腰右侧是“石佛诵经”,左侧灌木丛中零星点缀着姿态奇特的石头。行至冷水垵,侧看悬灯室,三块巨石立于云天之间:最低一块象一个猫头;中间一块酷似一个巨大的羊头,摆设祭天;最高一块从中间开裂,分而不离,恰似一对情侣低头昵语。冷水垵还有一个长50米、宽30米的池塘,右侧塘畔一石头神似老鼠。当地村民遂把三景连起来编成一个小故事:一只小老鼠经常到悬灯室油盘(冷水垵)偷油,佛祖遂派一只猫日夜把守。沿冷水垵往东行百余米处,其南面有一长方形通天石洞。石洞深8.3米,宽0.5米,高2.7米,左侧横写楷体“六月冬”,右侧是东里村陈氏先祖陈先畴诗:“洞里乾坤别一冬,清阴六月锁重天。披衣乍觉光风满,索句还疑白雪迟。”从洞底右侧可攀上一石盘,石盘上又有一块长5米,高3米的巨石,石面平坦处镌刻东里村清庠生陈元斌“悬灯室”诗一首:石洞柱擎天,觅径攀萝步翠烟。俯睇千家春树里,一灯长向碧峰悬。
碑 石 又名无字天书,位于辉阳村石碑崙山脊。花岗岩象形石,由天工石座和石碑组成,石座长6米,宽2米,高1.5米。石碑兀立在石座上。碑高3.5米,厚约1米,宽5米。碑石正面平直如削,形似书,故又名无字天书。
三、奇洞
石龟洞 位于鲤鱼冲天下近百米处。有一石洞,洞口高1.2米,宽1.5米,两边有人工砌筑的旧石壁;洞深4.7米,宽7.5,高1.8米,可容纳20多人。洞顶为一块近似龟形的大石块,故名。据当地人介绍,清代中期,在洞周围发现有清代人开垦的成片荒地遗迹,石洞是当时开荒者休息避雨的地方。
藏剑穴 位于石龟洞左上方20多米处。洞顶是陡峭的石壁,洞穴呈长方形,深7.7米,宽14.3米,最高点5米,最低处不足1米,由洞口向内倾斜。传说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一个李山人途径此洞口,发现洞内微闪金光,闪光处有一把宝剑,剑旁有一本古书。回村后即告诉一个叫陈有明的人,此人外号“龟饭”,人品不好,但却通今识古,他曾听前辈传言曰:“戴云山中有宝物,定是宝剑配兵书,谁人有幸为其主,称王天下坐经都”。为此,他曾多次上山寻宝,皆空手而归,当听说宝物现形,喜出望外,急奔洞中。正当他伸手拿宝书时,书上突然出现一只大红蜘蛛张口急呼:“此人不忠!”当被吓呆了的“龟饭”回过神来时,书和宝剑已然无踪。
通天洞 位于戴云山主峰西侧半山腰,“西鼓”下方,是一个有大小两个洞口的石洞,当地人称“牛鼻孔”。大洞口(外洞口)高4米,宽7米;小洞口(内洞口)高1米,宽0.5米。洞呈梯形状,深17.5米。站在小洞口往外看,是广阔无垠的蓝天,一阵阵凉风从洞口吹进来,令人甚感清新、爽快,所以这洞又被称为“通天洞”。
祥云石洞 位于国宝乡祥云村南面约100米处小溪边的石壁上。为燕山晚期花岗斑岩形成的石洞,呈锥形,外宽内窄,洞口宽约2.5米,高约2米,深2米,洞底平坦,洞内可容纳10个人。石洞所在的溪流两岸为次生灌木丛,周围山体植被为人工次生林。
麻风洞 位于上涌镇辉阳村草湖池山。石洞在一块长8米,宽4米,高3.5米巨石下,洞口长3米,高1.2米,洞深3米。据传很早以前村中有人犯麻风病,为避免疫情扩散,村民把他带到此处,与世隔绝。现洞口已被封住。
蛤蟆洞 位于莲花贡西侧半山腰,往大格贡山路上侧。一石扁平弯曲突伸,如一只蹲坐的蛤蟆。石下形成一个宽4.5米、高2米、深3米的石洞。洞因石而得名。
四、其他景点
大 格 位于戴云山大格东、西贡之间。南北走向,南连赤水东里,北连上涌后宅。格宽约150米,布满大小不一的乱石,长满杂草,四季常青。身处大格,向四周环望,东西两面高山耸立,只见蓝天白云,南北两面视野开阔,层峦叠嶂,林海滔滔。大格中间有一个圆形小山墩,高20多米、直径30多米,绿草丛生,草中缀有多种山花,置身其中,倍感温馨。
中尖坂 位于戴云中尖顶点西南侧,由几个山峰围成的一块狭长的小山凹,当地人称“中尖坂”。“中尖坂”海拔1600米左右,东西长120多米,宽50多米,地势由东向西倾斜。山凹里以戴云山松、杂木丛和茅草为主,还有两片面积20-30多平方米的杂竹林。东南北三面为山墩和石壁,山墩上也长有低矮、粗壮的戴云松、杂木和茅草。一条小山沟从山凹中穿过,常年流水不断,水质清澈,是东埔溪的源头之一。
罩雾山西(尼)姑庵坂 原为赤水镇罩雾山水库址,位于罩雾山南侧,海拔约1150米处。四周环山,谷中有约40亩较为平坦的小盆地,山上涓泉汇成小溪从小盆地流出,在谷口跌落,形成一个高约40米的瀑布。山上为戴云松林、灌木林。东侧可上戴云山主峰。山谷中有棘胸蛙。
高山涧 位于大戴云西北侧,大戴云附贡崙脊下约100米处。由雨水与泉水沿崖壁长期冲击而成。山涧中形成一个个大小不一的石潭,最大的有20几平方米,小的不盈1平方米,落差大的还形成小水漈。潭水清澈见底,潭边长有小戴云松、矮钝冬青等。
百丈崖 位于大戴云附贡西北侧,崖壁从崙脊旁刀切般垂直而下,高数百米,直达七里洋。从崖壁上往下看,惊心动魄,只见林海茫茫、松涛阵阵;由七里洋向上看,崖壁高悬、绝巘怪柏,蔚为壮观。
半山览胜 位于大戴云附贡北侧下150米山脊处.可俯瞰西北侧七里洋,延绵箭竹林汇成一片绿的海洋,微风过处,碧波荡漾;正北方向是大小险,峰峦起伏,壁立千仞,悬崖怪柏,险象环生;举目远眺,层峦叠嶂,直达天际,山峦云海,汇成一片,美不胜收。
烟泗岭 位于大戴云西南侧,长约3公里,是上大戴云的必经之路。道路由大小不一的石料砌筑而成,中间石块小,两边石块大,宽约1米。道路两旁竹林、乔木掩映,行走其间,空气清新,神清气爽。相传,此道为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桂阳梓溪人郑宽永筑造。
内坂松涛 原地名为内洋坂,与七里洋仅一小山丘之隔,海拔1500米。该处有数百亩戴云松林,一年四季常绿,千姿百态,如伞似塔,树冠1-2米,高3-4米,有的松枝沿石坂面延伸,犹似山上盆景。松涛中挺立着一株株老松枯树,呈傲然不屈状态。
师公雾水 位于赤水镇东里村炉坂溪下游。一股清泉从高20米的石壁喷射而出,后分成三股,人站在溪潭边,水雾扑面。因溪上游有师公求雨传说,所以称其为“师公雾水”(“雾”,闽南语吐的意思)。
虎山格 位于赤水镇铭爱村、湖岭村,上涌镇西溪村结合部,呈南北走向,其东面是乌峰岐山(翁尖),西为罩雾山,南侧是赤水镇湖岭村内田溪源头,北侧为上涌镇西溪村卢地溪源头。有两条山路在此交汇,东西方向山路从乌峰岐经罩雾山水库、雷打石、打石岐达铭爱村;南北方向山路南经湖岭村内田、黄山寨达湖岭村,北经西溪村卢地至西溪村。虎山格主要生长戴云松、灌木、芦苇等。
同坂坑 位于南埕镇连山村狮鬃格西侧。坑谷长达数公里,两侧翠竹密布,谷底泉水叮咚,小潭清澈见底。泉水发源处有一片山茶树,深秋时节,茶花次第绽放,蜂蝶齐舞,景色怡人。
五、碑刻
石碑文:圆朗上人复戴云寺浚山记 1996年,重建戴云寺,清基时出土石碑一块,长约0.7米,宽0.5米,厚3厘米。碑文曰:
圆朗上人復戴云寺
戴云山,闽中名山也。天下无山高戴云,斯语也,闽人人诵之。第以僻在戴云,但知其名,而足未尝践其域者,比比也。山之有寺,以释知亮重□□,岂非名山高僧互为尊胜者耶。是山石屏之后,可以冶铁,故僧举以鬻人,缥缈云居,化为铁围。漳中有圆朗上人者,名僧闲寂之徒孙也,来兹住持,两泣化悲,出其私囊,求其施者将赎返之,事虽未就,先图立石以示人人。夫出家之人,身非我有,而况开山驻锡之场,即开山驻锡之场又非我有,而况鬻诸人而得其金,有如圆朗上人□□,发悯捨金,求施一何固而坚持,即其固守坚□□开山驻锡之场,其有不植,无畏心正退转念,而□□守其律道者乎,上人戒甚严,与诸生林道□,□□□,王有栋游,予因书上人□使表寺中以为□□□□□君故鬻山……(以下碑残缺)
生态保护告示碑 雷峰镇发现两处清代古石刻:一处位于李溪村赐子桥外狮潭旁古道边,碑高0.8米、宽0.4米。碑文为:同治九年庚午(1870年)初三日,奉德化县正堂韩永禁毒捕溪潭鱼鳌。李溪陈众遵立。另一处位于上寨村水尾桥边,因年代久远,碑文字迹已模糊,只能大概读懂其意:谁用毒药捕鱼,就将被罚款,而这些钱将被用于耕种。落款为“清代庚戌年”、“仁房”等字样。
水景观
一、湿地景观
莲花池(一) 又名天池,向天香炉。位于戴云山大格贡东,白鹿贡西,海拔南端1573.3米,北端1572.2米,南北走向。长1000米许,宽约100米。呈带状。四周有12座秀丽的小山峰,似莲花瓣组成。池常年流水不断,水草丛生。20世纪70年代前,整座池为横条状的草生带(带宽约0.5米),有序地排列着,似香炉烧香的条痕,俗称为向天香炉。70年代后,四邻村庄老百姓放牧,天然景物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自然美景逐渐消逝。四周小山峰除了戴云松外,还有灌木,四季常青,立冬季节还开着杜鹃花。
池的东边小山坡上排列着五片石头,其表面起伏有序,似柔绵的花瓣,人称石莲花。南面一石壁长20余米,高约5、6米。山后方是百米悬崖峭壁。唐高僧知亮有诗曰:“一池分作九条溪”。据实地查证,往北流2条,往东流3条,南流2条,西流2条,均为浐溪或涌溪源头之一。
莲花池(二) 位于莲花池(一)西北方约100米处,两池间有一条小山脊,东为莲花贡,西为大格东贡,北面有两座峻秀的小山峰。莲花池(二)由两块长方形湿地组成,一块南北走向,长约200米、宽70米,一块东西走向,长约300米、宽80米,两块湿地连接,组成“T”字形。湿地水草丰茂,四周林木以戴云松为主,间有杂竹、小灌木。水向东北方向流去,为涌溪支流梓溪源头之一。
七里洋 又名外洋坂,南北走向,南端为浮头溪格,海拔1410.5米。全长约3500米,宽约100-180米。地形狭长,地势平坦。原为高山湿地,后生长戴云松、灌木、小竹丛等,还存有数块湿地,丛生水草。一条小涓流从东向西流淌,是涌溪源头之一。周围有石床、道士洞、蟒蛇听鼓、灵龟上壁、海狮负鼓、灵羊探路等景点。
天路洋 位于南埕镇连山村,陈大镜山北侧。为高山湿地,长650米,最宽处130米,四周九山环抱,山上戴云松形态各异。池中多长龙须草,高近1米,鸡菊刺(野菊花)零星点缀。池中间有清泉长年喷涌,一条宽近2米的涧流从沼泽地中穿过,其景可与戴云莲花池相媲美。
草湖池 位于上涌镇辉阳村东南方的山坳中。分上下池,上池长120米,宽80米,下池长95米,宽70米,上下池距离约100米。两池中均长有高近1米的杂草,春夏郁郁葱葱,秋冬则一片枯黄。池四周布满黄山松及常绿阔叶林。
二、瀑布
马槽漈瀑布 位于雷峰镇瑞坂村与赤水镇戴云村结合部的东北侧,分二级:第一级落差约60米,宽约3-6米,坡度85-90度,其主体分两段,在瀑布上端20米处有一段缓冲段,然后跌落约40米。在瀑布口筑一拦水坝,沿右侧凿水渠,取名马槽圳,为农业一水利工程。溪床沿着水坝向下流约50米处,形成第二级瀑布,落差约50米,宽5-10米,坡度约90度。瀑布下有一泓深水潭,长约10米,宽约15米,深2-5米,面积约150平方米,溪水流入下池溪。形态各异的大石堆叠在双瀑之间的溪床中,瀑布两边为常绿阔叶树和针叶树形成的混交林。
天上飞瀑 原名“天外线泉”,为戴云山古十六景之一,位于大戴云南侧,戴云寺背后。落差约100米左右,宽约1-4米,坡度80-90度。瀑布前段两边为石壁,中间为1米宽左右的石巷,坡度80-90度。平时难见到流水,暴雨或雨季长时,汇大戴云山峰南侧之水于中尖坂,然后从悬崖跌落,站在戴云寺门口向大戴云眺望,滚滚山水从天而降,雄伟壮观。古人称它为天外线泉。明?张助有诗赞曰:“悬崖一窍入云宵,石乳飞来下素条,巧织天孙抽玉缕,浣纱溪女瀑冰绡;乾坤缺处缝应合,柕轴空时帛自饶,片片彩霞纷作绮,玉人偏称锦为标。”
东埔瀑布 位于赤水镇东埔村,距村水泥路约2公里。瀑布落差约55米,宽约8米。溪水沿着一段长30米左右的斜坡流淌,然后垂直飞落,好似一条银练自天而降。每逢夏季,激流奔涌,瀑声如雷,响彻山谷;水珠四溅,似万斛明珠。若遇大风,如烟似雾;若遇晴日,彩虹若隐若现。瀑顶有一龙潭,呈圆形,直径1.5米左右,深不可测。潭水从未溢出也不曾枯竭,甚是神奇。瀑布右边还伴有一个水流量较小的瀑布,瀑流分分合合,潺潺细流从80米左右的山崖上漫入山谷,远望好似素绢悬挂于崖壁,轻盈、飘逸。两瀑布交汇于一个长22米,宽10米,深5米左右的深潭。潭水清洌,呈浅绿色。瀑布四周,奇峰夹峙,树木葱茏,相映成趣。
鼓潭瀑布 又名东埔溪头漈。位于赤水镇戴云村东埔洋头的夹谷中。瀑布半壁中有一鼓潭,半径约2米,状似鼓而得名。该瀑布高约50米,宽20米。瀑布下自然形成一泓清水,水清如镜,小鱼戏游其中,有“鱼浴于渊”的雅句,别有情趣。四周茂林修竹,清幽雅静。
白水瀑布 原名白水漈,位于赤水镇东里村上洋头,高50米,宽10米。水从漈头丛林处飞泻而下,恰似一条白练。漈旁石壁长有枫树等,深秋时节,火红的枫叶点缀其间,似锦上添花。
龙潭飞瀑 位于赤水镇东里村炉坂溪头,飞瀑高20米,宽15米,下有一龙潭,长13米,宽7米,深7米,潭水墨绿。飞瀑两旁高约12米处石壁上对称长着一对棕树,飞瀑下泻处两边长满细竹,青翠欲滴。潭水出口处,右边石壁环抱,虬枝百态的松树及灌木丛点缀其上,左边是茂密葱郁的灌木林。
跳港瀑布 位于戴云山七里洋水尾,有一横石锁住出水口,水从中间一缺口流下,人往来须跨步跳过而得名。瀑布斜坡长25米,上宽9米,下宽15米。水呈螺旋式流下,形成一泓潭水。水流向东北方向,河床宽20-30米,布满洁白的卵石,溪中有一孤石,高3.5米,宽5米,石上长满灌木和松树。溪边林木丛生,溪壁苔藓鲜艳,林荫幽谷。
石壁瀑布 原名打石墓瀑布,位于戴云中尖西侧,七里洋东侧。落差100米左右,宽15-25米,坡度为60-80度,断层面主要由山体花岗岩组成。暴雨时,戴云中尖西侧的山洪聚集,顺弧形的峭壁滚滚而下。枯水期时,则涓泉闪闪,酷似天上仙女浣纱。悬崖四周有成片的戴云松和矮曲林。
黑烟瀑布(鸳鸯池瀑布) 又名黑鹰瀑布,位于雷峰镇双芹溪上游,大小险悬崖下。落差约30米左右,宽3-5米,坡度80-90度,其主体分为两段,每段十余米,底端有一泓水潭,长约30米,宽约20米,最深处7-8米,浅处1-2米。潭水面积最大可达3000多平方米,潭水中有光滑的鹅卵石。山高壑深,蒸发的岚烟翻腾弥漫似黑烟,人们把它称为黑烟潭。周围是原始森林,甜槠、小红栲、紫皮樟生长在悬崖上,密集度约60%。潭口有一段长约100米,较平坦的溪床,奇石纵横交错,是游人憩息、乘凉的好地方。
瑞坂瀑布 又名瑞坂大漈,位于雷峰镇瑞坂村上格,漈高50米,宽8米,漈上方为成片丹香树、椎树等杂木混交林,下方为小竹林。漈底有一块长23米,宽9米的庵地(集灵寺)。庵地左上角还有一个三阶总落差近50米的小水漈。
龙尾瀑布 位于雷峰镇双芹村。溪流发源于戴云山,断层面主要由火山岩组成,单级落差40多米,宽度1-3米,几近垂直。瀑布底有一近似椭圆形的深潭,长约50米,宽约30米,潭水清澈见底,潭水中有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奇石。周围生长着成片的毛竹林,悬崖顶上有常绿阔叶林,主要是米槠、小红栲和青冈,还有小叶黄杨和一小片杂竹。
后宅瀑布 位于上涌镇后宅村沟谷地带。溪流发源于戴云山上,落差30-40米,宽3-4米,潭深7-8米。雨天时,水流量大,瀑布很壮观。瀑布旁是常绿阔叶林,有石楠、大叶栎、小红栲、红豆杉等。
坑头瀑布 位于上涌镇西溪村、戴云山主峰西侧。瀑布高50多米,坡度或缓或陡,瀑布上端较窄,下端较宽。水分三股流下,象三条舞动的纱巾。瀑布下有一小石潭,呈半月形,面积约30平方米。水流被潭前一堵高10多米石壁挡住,从西折向北流去,下面20多米处,又有一小潭,不规则形,面积100多平方米,水质清澈。一株木荷从石壁中伸出来,成虬状然后向上长,径围约0.6米,高10多米。
银矿瀑布 原名银矿漈,位于赤水镇铭爱村罩雾山水库尾,坐东北向西南。高60米左右,共分5级,每级8至15米不等。据传,元代莲花寨的草霸王常来此采矿炼银而得名。枯水期时,流水潺潺,似一素绢高悬,漫入山谷的庵林坂溪。若逢雨季,瀑布宽可达4米左右,水流经多级崖壁碰撞,水珠四溅,蔚为壮观。
陈坂瀑布 又名陈坂白水漈,位于桂阳乡陈溪村陈溪上游,尼姑庵下。漈高100多米,但水量小,冬天成岩壁,春夏两季,白水似从天而降,非常壮观。
四重瀑布 又名四重漈。位于上涌镇辉阳村与后宅村交界处的黄石★,溪水发源于小戴云,经古寮圳、桃垵溪沿狭长陡峭的峡谷奔泻而下,溪流时而迂回,时而飞流直下,形成多级落差不一的瀑布,注入后宅溪,当地人称四重漈,全长500多米。最上面的一级落差约120米,宽5-6米,从山顶连续两个急速转弯后,从峭壁上垂直泻下,水流与顽石相撞,玉珠飞溅,犹如飞天白练,若逢春夏,气势更加磅礴。
三、龙潭
三潭映月 位于赤水镇戴云村东坑溪下游。从东坑溪与东埔溪交汇处,溯东坑溪而上约400米,新娘潭、鼎潭、★★潭成一线排列在峡谷中。新娘潭长20米,宽15米,传说一对新婚夫妇因迷恋此处美景,常来光顾,新娘不小心滑入潭中丧命,因而得名。鼎潭位于新娘潭上游约20米处,长10米,宽8米,圆形,状似大鼎而得名。★★潭位于鼎潭上游约10米处,长10米,宽5米,长方形,状似★★而得名。
梓溪龙潭 位于上涌镇后宅、后坂村粗濑溪和山岭溪汇合处,桂阳梓溪村溪头。龙潭长20米,宽18米,深数十米。出水潭口宽2米左右,长约20米,两边高约三四米,形成一条出水巷。南宋时,泉州知府真德秀曾到梓溪龙潭为民祈雨有应。2004年,龙潭头水流汇合处筑坝建水电站。2005年,潭头水库南岸建有龙兴宫,两边高崖陡立,长满阔叶林,山青水碧,林茂谷幽,是探胜寻幽的宝地。
南溪漈潭 位于雷峰镇双芹村南溪与翘溪交汇处长垵口下。瀑布高约20米,下面水潭长15米,宽10米,深约5米。潭尾鹅卵石堆积,溪床平坦,峡谷两岸森林荫蔽,仰首几乎看不到蓝天。
脚下溪龙潭 位于赤水镇铭爱、小铭村交界处,潭头有一小瀑布高约8米,水声如鼓,故有“龙潭鼓浪”之胜景。潭深约15米,宽20米,长15米。两岸巉岩峭壁,林木森然。里人贡生周象贤诗:“夹岸寒潭静复深,神龙鼓起浪层层。长风乘去联三级,天半云从散作霖。”
更多阅读
寻仙摩云山怎么去 寻仙摩云山拾荒
寻仙摩云山怎么去——简介摩云山的入口在“通天河”地图,进入摩云山时人物等级必须满90级,方法很简单,具体如下:寻仙摩云山怎么去——方法/步骤寻仙摩云山怎么去 1、用“指南符”传送到“
《南乡子》苏轼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 苏轼南乡子霜降水痕收
【原文】《南乡子》北宋·苏轼 黄州临皋亭作 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 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蒲萄涨渌醅。 春雨暗阳台,乱洒歌楼湿粉腮。 一阵东风来卷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开。【注释】 1) 琼杯;玉石做成的酒杯。2)照眼云山翠作
经典老电影《天云山传奇》 天云山传奇电影
第一部以“反右扩大化”为题材的经典影片《天云山传奇》 鲁彦周 谢晋
“盱眙大云山汉墓墓主身份确定为刘非”证据仍不足 探索发现大云山汉墓
“盱眙大云山汉墓墓主身份确定为刘非”证据仍不足盱眙大云山汉墓墓主身份之谜终于揭开了。在昨日举行的媒体见面会上,南京博物院龚良院长透露,经过专家考证,1号墓墓主人身份已经确定,为第一代江都王刘非。此次发现是新中国成立来江苏考
古徽州十日游(十六) 游齐云山 齐云山住宿
古徽州十日游(十六) 游齐云山齐云山,古称白岳。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休宁县境内,因其“一石插天,直入云端,与碧云齐”而得名。齐云山面积110平方公里,是我国唯一集“丹霞地貌、道教文化、摩崖石刻、山水风光和恐龙化石”于一体的风景区,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