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欧式建筑欣赏和 欧式风格装修案例欣赏



罗曼建筑



罗曼建筑是10~12世纪,欧洲基督教流行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罗曼建筑原意为罗马建筑风格的建筑,又译作罗马风建筑、罗马式建筑、似罗马建筑等。罗曼建筑风格多见于修道院和教堂。

罗曼建筑承袭初期基督教建筑,采用古罗马建筑的一些传统做法如半圆拱、十字拱等,有时也用简化的古典柱式和细部装饰。经过长期的演变,逐渐用拱顶取代了初期基督教堂的木结构屋顶,对罗马的拱券技术不断进行试验和发展,采用扶壁以平衡沉重拱顶的横椎力,后来又逐渐用骨架券代替厚拱顶。平面仍为拉丁十字。出于向圣像、圣物膜拜的需要,在东端增设若干小礼拜室,平面形式渐趋复杂。

罗曼建筑的典型特征是:墙体巨大而厚实,墙面用连列小券,门宙洞口用同心多层小圆券,以减少沉重感。西面有一、二座钟楼,有时拉丁十字交点和横厅上也有钟楼。中厅大小柱有韵律地交替布置。窗口窄小,在较大的内部空间造成阴暗神秘气氛。朴素的中厅与华丽的圣坛形成对比,中厅与侧廊较大的空间变化打破了古典建筑的均衡感。

随着罗曼建筑的发展,中厅愈来愈高。为减少和平衡高耸的中厅上拱脚的横椎力,并使拱顶适应于不同尺寸和形式的平面,后来创造出了哥特式建筑。罗曼建筑作为一种过渡形式,它的贡献不仅在于把沉重的结构与垂直上升的动势结合起来,而且在于它在建筑史上第一次成功地把高塔组织到建筑的完整构图之中。

罗曼建筑的著名实例有:意大利比萨主教堂建筑群、德国沃尔姆斯主教堂等。

比萨主教堂



它的钟塔和洗礼堂,是意大利中世纪最重要的建筑群之一。它是为纪念1062年打败阿拉伯人,攻占巴勒摩而造的。主教堂是拉丁十字式的,全长95米,有四排柱子。中厅用木桁架,侧廊用十字拱。正面高约32米,有四层空券廊作装饰,形体和光影都有丰富的变化。钟塔(1174年)在主教堂东南20多米,圆形,直径大约16米,高8层,中间6层围着空券廊,后来,由于基础不均匀沉降。塔身开始逐年倾斜。但由于结构的合理性和设计施工的高超技艺,塔体本身并未遭到破坏,并一直流传至今,历时近千年。也就是享誉世界的比萨斜塔。

沃尔姆斯大教堂



沃尔姆斯大教堂(Dom Worms)





主要特征:沃尔姆斯教堂的规模稍逊于施派尔大教堂,在结构和建筑装饰风格方面与施派尔大教堂基本一致。主要的不同在于沃尔姆斯教堂在中堂的西端有圣绩堂(类似圣米盖尔教堂的布局)。沃尔姆斯教堂极少装饰,形象雄浑有力,是德国罗马风建筑中在风格上最为彻底的作品。





红色的沃尔姆斯大教堂是德国最重要的罗马式教堂之一,以藏有13世纪德国史诗《尼伯龙根之歌》的古老石刻而享誉全德。

折衷主义建筑



19世纪上半叶至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折衷主义建筑师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他们不讲求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

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需要有丰富多样的建筑来满足各种不同的要求。在19世纪,交通的便利,考古学的进展,出版事业的发达,加上摄影技术的发明,都有助于人们认识和掌握以往各个时代和各个地区的建筑遗产。于是出现了希腊、罗马、拜占庭纪、文艺复兴和东方情调的建筑在许多城市中纷然杂陈的局面。

折衷主义建筑在19世纪中叶以法国最为典型,巴黎高等艺术学院是当时传播折衷主义艺术和建筑的中心;而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期,则以美国最为突出。总的来说,折衷主义建筑思潮依然是保守的,没有按照当时不断出现的新建筑材料和新建筑技术去创造与之相适应的新建筑形式。

折衷主义建筑的代表作有:巴黎歌剧院(1861~1874),它是法兰西第二帝国的重要纪念物,剧院立面仿意大利晚期巴洛克建筑风格,并掺进了繁琐的雕饰,它对欧洲各国建筑有很大影响;罗马的伊曼纽尔二世纪念建筑(1885~1911),是为纪念意大利重新统一而建造的,它采用了罗马的科林斯柱廊和希腊古典晚期的祭坛形制;巴黎的圣心教堂(1875~1877),它的高耸的穹顶和厚实的墙身呈现拜占庭风格,兼取罗曼建筑的表现手法;芝加哥的哥伦比亚博览会建筑(1893),则是模仿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建筑的风格。

哈尔滨有东方小巴黎的美誉,其大多数一类保护建筑即为折衷主义。

巴黎歌剧院



巴黎歌剧院全名为加尼叶歌剧院(Opéra Garnier),以建筑师沙尔勒?加尼叶(Charles Garnier, 1825 --- 1898)的姓氏命名,是法国上流社会欣赏歌剧的场所,不管内部装饰和外表建筑都极尽华丽之能事。



早在17世纪时,意大利歌剧风靡整个欧洲,称霸歌剧舞台。欧洲各国的作曲家因而致力于发展本国的歌剧艺术,与意大利歌剧相抗衡,与宫廷贵族追求时髦的庸俗趣味进行斗争。就是在这一时期,法国吸取了意大利歌剧的经验,创造出具有本国特色的歌剧艺术,法国歌剧也由此发展起来。 法国歌剧艺术风格的形成,决定了法国将建立自己的歌剧院。



1667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批准建立法国第一座歌剧院。1671年3月19日,由佩兰、康贝尔和戴苏德克负责建造了“皇家歌剧院”,它就是巴黎歌剧院的前身。后于1763年被毁于大火。



1860年,年仅35岁的沙尔勒?加尼叶承担了新歌剧院的设计重任,1875年新的歌剧院建 世公认的第二帝国时期最成功的建筑杰作,建筑正面雄伟庄严、豪华壮丽,透过歌剧院广场及歌剧院大街,直视国王宫殿(Palais Royal)及卢浮宫博物馆。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

法国在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初的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专制王权极盛时期,开始竭力崇尚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建造了很多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古典主义建筑造型严谨,普遍应用古典柱式,内部装饰丰富多彩。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是规模巨大、造型雄伟的宫廷建筑和纪念性的广场建筑群。这一时期法国王室和权臣建造的离宫别馆和园林,为欧洲其他国家所仿效。

随着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流行,巴黎在1671年设立了建筑学院,学生多出身于贵族家庭,他们瞧不起工匠和工匠的技术,形成了崇尚古典形式的学院派。学院派建筑和教育体系一直延续到19世纪。学院派有关建筑师的职业技巧和建筑构图艺术等观念,统治西欧的建筑事业达200多年。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品有巴黎卢浮宫的东立面、凡尔赛宫和巴黎伤兵院新教堂等。凡尔赛宫不仅创立了宫殿的新形制,而且在规划设计和造园艺术上都为当时欧洲各国所效法。

伤兵院新教堂又称残废军人新教堂,是路易十四时期军队的纪念碑,也是 十七世纪法国典型的古典主义建筑。新教堂接在旧的巴西利卡式教堂南端,平面呈正方形,中央顶部覆盖着有三层壳体的穹窿,外观呈抛物线状,略微向上提高,顶上还加了一个文艺复兴时期惯用的采光亭。穹窿顶下的空间是由等长的四臂形成的希腊十字,四角上是四个圆形的祈祷室。新教堂

卢浮宫

古典复兴建筑

浪漫主义建筑

英国议会大厦

文艺复兴建筑

枫丹白露宫

罗曼建筑



罗曼建筑是10~12世纪,欧洲基督教流行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罗曼建筑原意为罗马建筑风格的建筑,又译作罗马风建筑、罗马式建筑、似罗马建筑等。罗曼建筑风格多见于修道院和教堂。

罗曼建筑承袭初期基督教建筑,采用古罗马建筑的一些传统做法如半圆拱、十字拱等,有时也用简化的古典柱式和细部装饰。经过长期的演变,逐渐用拱顶取代了初期基督教堂的木结构屋顶,对罗马的拱券技术不断进行试验和发展,采用扶壁以平衡沉重拱顶的横椎力,后来又逐渐用骨架券代替厚拱顶。平面仍为拉丁十字。出于向圣像、圣物膜拜的需要,在东端增设若干小礼拜室,平面形式渐趋复杂。

罗曼建筑的典型特征是:墙体巨大而厚实,墙面用连列小券,门宙洞口用同心多层小圆券,以减少沉重感。西面有一、二座钟楼,有时拉丁十字交点和横厅上也有钟楼。中厅大小柱有韵律地交替布置。窗口窄小,在较大的内部空间造成阴暗神秘气氛。朴素的中厅与华丽的圣坛形成对比,中厅与侧廊较大的空间变化打破了古典建筑的均衡感。

随着罗曼建筑的发展,中厅愈来愈高。为减少和平衡高耸的中厅上拱脚的横椎力,并使拱顶适应于不同尺寸和形式的平面,后来创造出了哥特式建筑。罗曼建筑作为一种过渡形式,它的贡献不仅在于把沉重的结构与垂直上升的动势结合起来,而且在于它在建筑史上第一次成功地把高塔组织到建筑的完整构图之中。

罗曼建筑的著名实例有:意大利比萨主教堂建筑群、德国沃尔姆斯主教堂等。

比萨主教堂



它的钟塔和洗礼堂,是意大利中世纪最重要的建筑群之一。它是为纪念1062年打败阿拉伯人,攻占巴勒摩而造的。主教堂是拉丁十字式的,全长95米,有四排柱子。中厅用木桁架,侧廊用十字拱。正面高约32米,有四层空券廊作装饰,形体和光影都有丰富的变化。钟塔(1174年)在主教堂东南20多米,圆形,直径大约16米,高8层,中间6层围着空券廊,后来,由于基础不均匀沉降。塔身开始逐年倾斜。但由于结构的合理性和设计施工的高超技艺,塔体本身并未遭到破坏,并一直流传至今,历时近千年。也就是享誉世界的比萨斜塔。

沃尔姆斯大教堂



沃尔姆斯大教堂(Dom Worms)





主要特征:沃尔姆斯教堂的规模稍逊于施派尔大教堂,在结构和建筑装饰风格方面与施派尔大教堂基本一致。主要的不同在于沃尔姆斯教堂在中堂的西端有圣绩堂(类似圣米盖尔教堂的布局)。沃尔姆斯教堂极少装饰,形象雄浑有力,是德国罗马风建筑中在风格上最为彻底的作品。





红色的沃尔姆斯大教堂是德国最重要的罗马式教堂之一,以藏有13世纪德国史诗《尼伯龙根之歌》的古老石刻而享誉全德。

折衷主义建筑



19世纪上半叶至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折衷主义建筑师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他们不讲求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

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需要有丰富多样的建筑来满足各种不同的要求。在19世纪,交通的便利,考古学的进展,出版事业的发达,加上摄影技术的发明,都有助于人们认识和掌握以往各个时代和各个地区的建筑遗产。于是出现了希腊、罗马、拜占庭纪、文艺复兴和东方情调的建筑在许多城市中纷然杂陈的局面。

折衷主义建筑在19世纪中叶以法国最为典型,巴黎高等艺术学院是当时传播折衷主义艺术和建筑的中心;而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期,则以美国最为突出。总的来说,折衷主义建筑思潮依然是保守的,没有按照当时不断出现的新建筑材料和新建筑技术去创造与之相适应的新建筑形式。

折衷主义建筑的代表作有:巴黎歌剧院(1861~1874),它是法兰西第二帝国的重要纪念物,剧院立面仿意大利晚期巴洛克建筑风格,并掺进了繁琐的雕饰,它对欧洲各国建筑有很大影响;罗马的伊曼纽尔二世纪念建筑(1885~1911),是为纪念意大利重新统一而建造的,它采用了罗马的科林斯柱廊和希腊古典晚期的祭坛形制;巴黎的圣心教堂(1875~1877),它的高耸的穹顶和厚实的墙身呈现拜占庭风格,兼取罗曼建筑的表现手法;芝加哥的哥伦比亚博览会建筑(1893),则是模仿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建筑的风格。

哈尔滨有东方小巴黎的美誉,其大多数一类保护建筑即为折衷主义。

巴黎歌剧院



巴黎歌剧院全名为加尼叶歌剧院(Opéra Garnier),以建筑师沙尔勒?加尼叶(Charles Garnier, 1825 --- 1898)的姓氏命名,是法国上流社会欣赏歌剧的场所,不管内部装饰和外表建筑都极尽华丽之能事。



早在17世纪时,意大利歌剧风靡整个欧洲,称霸歌剧舞台。欧洲各国的作曲家因而致力于发展本国的歌剧艺术,与意大利歌剧相抗衡,与宫廷贵族追求时髦的庸俗趣味进行斗争。就是在这一时期,法国吸取了意大利歌剧的经验,创造出具有本国特色的歌剧艺术,法国歌剧也由此发展起来。 法国歌剧艺术风格的形成,决定了法国将建立自己的歌剧院。



1667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批准建立法国第一座歌剧院。1671年3月19日,由佩兰、康贝尔和戴苏德克负责建造了“皇家歌剧院”,它就是巴黎歌剧院的前身。后于1763年被毁于大火。



1860年,年仅35岁的沙尔勒?加尼叶承担了新歌剧院的设计重任,1875年新的歌剧院建 世公认的第二帝国时期最成功的建筑杰作,建筑正面雄伟庄严、豪华壮丽,透过歌剧院广场及歌剧院大街,直视国王宫殿(Palais Royal)及卢浮宫博物馆。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

法国在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初的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专制王权极盛时期,开始竭力崇尚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建造了很多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古典主义建筑造型严谨,普遍应用古典柱式,内部装饰丰富多彩。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是规模巨大、造型雄伟的宫廷建筑和纪念性的广场建筑群。这一时期法国王室和权臣建造的离宫别馆和园林,为欧洲其他国家所仿效。

随着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流行,巴黎在1671年设立了建筑学院,学生多出身于贵族家庭,他们瞧不起工匠和工匠的技术,形成了崇尚古典形式的学院派。学院派建筑和教育体系一直延续到19世纪。学院派有关建筑师的职业技巧和建筑构图艺术等观念,统治西欧的建筑事业达200多年。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品有巴黎卢浮宫的东立面、凡尔赛宫和巴黎伤兵院新教堂等。凡尔赛宫不仅创立了宫殿的新形制,而且在规划设计和造园艺术上都为当时欧洲各国所效法。

伤兵院新教堂又称残废军人新教堂,是路易十四时期军队的纪念碑,也是 十七世纪法国典型的古典主义建筑。新教堂接在旧的巴西利卡式教堂南端,平面呈正方形,中央顶部覆盖着有三层壳体的穹窿,外观呈抛物线状,略微向上提高,顶上还加了一个文艺复兴时期惯用的采光亭。穹窿顶下的空间是由等长的四臂形成的希腊十字,四角上是四个圆形的祈祷室。新教堂立面紧凑,穹窿顶端距地面106.5米,是整座建筑的中心,方方正正的教堂本身看来像是穹窿顶的基座,更增加了建筑的庄严气氛。

在十八世纪上半叶和中叶,国家性的、纪念性的大型建筑比 十七世纪显著减少。代之的是大量舒适安谧的城市住宅和小巧精致的乡村别墅。在这些住宅中,美奂的沙龙和舒适的起居室取代了豪华的大厅。在建筑外形上,虽然巴洛克教堂式样很快为其他建筑物所效法,但这时期巴黎建筑学院仍是古典主义的大本营。

当时的著名建筑有和谐广场(又译协和广场)和南锡市的市中心广场等。后者由在一条纵轴线上的三个广场组成:北为政(蟹)府广场,长圆形;南为斯丹尼斯拉广场,长方形;中间是一个狭长的广场。广场群是半封闭的,空间组合富有变化,又和谐统一。广场上的树木、喷泉、雕像、栅栏门、桥、凯旋门和建筑物的配合也很恰当。

卢浮宫





卢浮宫 Musee du Louvre 位于巴黎市中心的赛纳河北岸(右岸),是巴黎的心脏,始建于1204年,历经700多年扩建重修达到今天的规模。占地约198公顷,长680米,分为新老两部分,老的建于路易十四时期,新的建于拿破仑时代。宫前的金字塔形玻璃入口,是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它的整体建筑呈“U”形,占地面积为24公顷,建筑物占地面积为4.8公顷,全长680米。是世界上最著名、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是举世瞩目,艺术殿堂和万宝之宫。同时,卢浮宫也是法国历史上最悠久的王宫。





王宫最初始建于12世纪初,从15-18世纪历经4次改建和扩建。中院的东立面是古典主义风格,最为人们推崇。法国总统密特朗请美国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设计金字塔形透明屋顶。藏品中有被誉为世界三宝的《维纳斯》雕像,《蒙娜丽莎》油画和《胜利女神》石雕,像更有大量希腊、罗马、埃及及东方的古董,还有法国、意大利的远古遗物。陈列面积5.5万平方米,藏品2.5万件。

古典复兴建筑



古典复兴建筑是十八世纪60年代到十九世纪流行于欧美一些国家的,采用严谨的古希腊、古罗马形式 的建筑,又称新古典主义建筑 。

当时,人们受启蒙运动的思想影响,崇尚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在建筑方面,古罗马的广场、凯旋门和记功柱等纪念性建筑成为效法的榜样。当时的考古学取得了很多的成绩,古希腊、罗马建筑艺术珍品大量出土,为这种思想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采用古典复兴建筑风格的主要是国会、法院、银行、交易所、博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和一些纪念性建筑。这种建筑风格对一般的住宅、教堂、学校等影响不大。

法国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是欧洲资产阶级革(蟹)命的中心,也是古典复兴建筑活动的中心。法国大革(蟹)命前已在巴黎兴建万神庙这样的古典建筑,拿破仑时代在巴黎兴建了许多纪念性建筑,其中雄师凯旋门、马德兰教堂等都是古罗马建筑式样的翻版。

英国以复兴希腊建筑形式为主,典型实例为爱丁堡中学、伦敦的不列颠博物馆等,德国柏林的勃兰登堡门,申克尔设计的柏林宫廷剧院和阿尔塔斯博物馆也都是复兴希腊建筑形式的;勃兰登堡门以雅典卫城的山门为蓝本。

美国独立以前,建筑造型多采用欧洲式样,称为“殖民时期风格”。独立以后,美国资产阶级在摆脱殖民统治的同时,力图摆脱建筑上的“殖民时期风格”,借助于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来表现民主、自由、光荣和独立,因而古典复兴建筑在美国盛极一时。

美国国会大厦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它仿照巴黎万神庙,极力表现雄伟,强调纪念性。希腊建筑形式在美国的纪念性建筑和公共建筑中也比较流行,华盛顿的林肯纪念堂即为一例。

浪漫主义建筑



浪漫主义建筑是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下半叶,欧美一些国家在文学艺术中的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

浪漫主义在艺术上强调个性,提倡自然主义,主张用中世纪的艺术风格与学院派的古典主义艺术相抗衡。这种思潮在建筑上表现为追求超尘脱俗的趣味和异国情调。

十八世纪60年代至十九世纪30年代 ,是浪漫主义建筑发展的第一阶段,又称先浪漫主义。出现了中世纪城堡式的府邸,甚至东方式的建筑小品。十九世纪30~7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的第二阶段,它已发展成为一种建筑创作潮流。由于追求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又称为哥特复兴建筑。

英国是浪漫主义的发源地,最著名的建筑作品是英国议会大厦、伦敦的圣吉尔斯教堂和曼彻斯特市政厅等。

浪漫主义建筑主要限于教堂、大学、市政厅等中世纪就有的建筑类型。它在各个国家的发展不尽相同。大体说来,在英国、德国流行较早较广,而在法国、意大利则不太流行。

美国步欧洲建筑的后尘,浪漫主义建筑一度流行,尤其是在大学和教堂等建筑中。耶鲁大学的老校舍就带有欧洲中世纪城堡式的哥特建筑风格,它的法学院和校图书馆则是典型的哥特复兴建筑。

英国议会大厦



16世纪中叶以后,这里成为议会所在地。1834年,一场大火烧毁了宫殿建筑,后进行了重建。大厦中的中央大厅是整个大厦的交通枢纽,中央大厅的平面呈八角形,上部是一个拱顶,高达23米,从这里可以前往上院和下院。此外,大厦中还有许多著名的房间和走廊,它们是议会各委员会的办公室,上下两院的图书馆也在其中。1941年5月,下院大厅遭到德军飞机的轰炸,战后重建。下院仍按哥特式风格装修,但相对简单一些。下院面积比上院略小,长23米,宽14米,高12.5米,大厅中间有346个座位,边廊还有91个座位.

文艺复兴建筑



佛罗伦萨美第奇官邸



维琴察圆厅别墅

文艺复兴建筑(Renaissance architecture)是欧洲建筑史上继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十五世纪产生于意大利,后传播到欧洲其它地区,形成带 了有各自特点的各国文艺复兴建筑。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在文艺复兴建筑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 文艺复兴建筑是15-19世纪流行于欧洲的建筑风格,有时也包括巴洛克建筑和古典主义建筑.起源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在理论上以文艺复兴思潮为基础;在造型上排斥象征神权至上的哥特建筑风格,提倡复兴古罗马时期的建筑形式,特别是古典柱式比例,半圆形拱券,以穹隆为中心的建筑形体等。例如,意大利佛罗伦萨美第奇府邸,维琴察圆厅别墅和法国枫丹白露宫等.

枫丹白露宫



枫丹白露宫是法国最大的王宫之一,在法国北部法兰西岛地区赛纳-马恩省的枫丹白露,具体坐标为48°24'7.50"N 2°41'57.40"E从12世纪起用作法国国王狩猎的行宫。“枫丹白露(fontainebleau)”由“fontaine belle eau”演变而来,“fontaine belle eau”的法文原义为“美丽的泉水”。



枫丹白露风景绮丽,森林茂盛,古迹众多,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最美的是弗朗索瓦一世的画廊。室内有众多的寓意画、水果装饰品、花环彩带和丰富的石膏花饰、雕塑品,是带意大利风格的法国文艺复兴艺术的典范。



在西方博物馆中,收藏和展览圆明园珍宝最多最好的要数枫丹白露宫,宫中的中国馆可以说是圆明园在西方的再现。这座16世纪的宫殿,直到19世纪它的修缮扩建都未停止过,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都在这里留下了痕迹,众多著名的建筑家和艺术家参与了这座法国历代帝王行宫的建设。



枫丹白露宫的主体建筑包括一座主塔、六座王宫、五个不枫丹白露宫中国馆内景等边形院落、四座花园。宫内的主要景点有舞厅、会议厅、狄安娜壁画长廊、瓷器廊、王后沙龙、国王卫队厅、王后卧室和教皇卧室、国王办公室、弗郎索瓦一世长廊等等。



狄安娜花园又称皇后花园或橙园,从16到18世纪花园内散布着花坛和雕塑;橙树漫园而生,橙香浮动,清风徐来,令人心骨皆清。如今这座花园的形态虽亦可人,但已不复旧貌,其历史应追述到第一帝国和七月王朝时代.

[ 此贴被mylord在2010-05-04

欧式建筑

它是一个统称.欧式风格强调以华丽的装饰、浓烈的色彩、精美的造型达到雍容华贵的装饰效果。类型有哥特式建筑,-巴洛克建筑,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古罗马建筑,古典复兴建筑,罗曼建筑,文艺复兴,浪漫主义,折衷主义.喷泉、罗马柱、雕塑、尖塔、八角房这些都是欧式建筑的典型标志。

哥特式建筑

哥德式建筑(英语:Gothic architecture),或译作歌德式建筑,是一种兴盛于中世纪高峰与末期的建筑风格。它由罗曼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哥德式建筑在当代普遍被称作“法国式”(Opus Francigenum),“哥德式”一词则于文艺复兴后期出现,带有贬意。哥德式建筑的特色包括尖形拱门、肋状拱顶与飞拱。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最负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俄罗斯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

特点

法国斯特拉斯堡大教堂的玫瑰窗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教堂的平面仍基本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一对高塔。

尖肋拱顶

从罗曼式建筑的圆筒拱顶普遍改为尖肋拱顶(Pointed Arch,或者干脆称为Gothic Arch),推力作用于四个拱底石上,这样拱顶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限制,可以建得又大又高。并且尖肋拱顶也具有“向上”的视觉暗示。

飞扶壁(Flying Buttress)



飞扶壁

扶壁(Buttress),也称扶拱垛,是一种用来分担主墙压力的辅助设施,在罗曼式建筑中即已得到大量运用。

但哥特式建筑把原本实心的、被屋顶遮盖起来的扶壁,都露在外面,称为飞扶壁。由于对教堂的高度有了进一步的要求,扶壁的作用和外观也被大大增强了。亚眠大教堂的扶拱垛有两道拱壁,以支撑来自推力点上方和下方的推力。沙特尔大教堂用横向小连拱廊增加其抗力,博韦大教堂则双进拱桥增加扶拱垛的承受力。有的在扶拱垛上又加装了尖塔改善平衡。扶拱垛上往往有繁复的装饰雕刻,轻盈美观,高耸峭拔。

花窗玻璃

哥特式建筑逐渐取消了台廊、楼廊,增加侧廊窗户的面积,直至整个教堂采用大面积排窗。这些窗户既高且大,几乎承担了墙体的功能。

并应用了从阿拉伯国家学得的彩色玻璃工艺,拼组成一幅幅五颜六色的宗教故事,起到了向不识字的民众宣传教义的作用,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花窗玻璃以红、蓝二色为主,蓝色象征天国,红色象征基督的鲜血。

窗棂的构造工艺十分精巧繁复。细长的窗户被称为“柳叶窗”,圆形的则被称为“玫瑰窗”。



玫瑰窗

花窗玻璃造就了教堂内部神秘灿烂的景象,从而改变了罗曼式建筑因采光不足而沉闷压抑的感觉,并表达了人们向往天国的内心理想。

十字平面

这也是继承自罗曼式建筑,但扩大了祭坛的面积。



层层往内推进,并有大量浮雕,对于即将走入大门的人,仿佛有着很强烈的吸引力。

束柱(beam-column)

柱子不再是简单的圆形,多根柱子合在一起,强调了垂直的线条,更加衬托了空间的高耸峻峭。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个建筑看上去线条简洁、外观宏伟,而内部又十分开阔明亮。

哥特式建筑技术高超精致,又带有艺术性,在建筑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哥特式著名建筑

1、法国

11世纪下半叶,哥特式建筑首先在法国兴起。当时法国一些教堂已经出现肋架拱顶和飞扶壁的雏型。一般认为第一座真正的哥特式教堂是巴黎郊区的圣丹尼教堂。这座教堂四尖券巧妙地解决了各拱间的肋架拱顶结构问题,有大面积的彩色玻璃窗,为以后许多教堂所效法。

法国哥特式教堂平面虽然是拉丁十字形,但横翼突出很少。西面是正门入口,东头环殿内有环廊,许多小礼拜室成放射状排列。教堂内部特别是中厅高耸,有大片彩色玻璃宙。其外观上的显著特点是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尖塔和尖顶,西边高大的钟楼上有的也砌尖顶。平面十字交叉处的屋顶上有一座很高的尖塔,扶壁和墙垛上也都有玲珑的尖顶,窗户细高,整个教堂向上的动势很强,雕刻极其丰富。

西立面是建筑的重点,典型构图是:两边一对高高的钟楼,下面由横向券廊水平联系,三座大门由层层后退的尖券组成透视门,券面满布雕像。正门上面有一个大圆宙,称为玫瑰窗,雕刻精巧华丽。法国早期哥特式教堂的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

法国盛期的著名教堂还有兰斯主教堂和沙特尔主教堂,它们与亚眠主教堂和博韦主教堂一起,被称为法国四大哥特式教堂。斯特拉斯堡主教堂也很有名,其尖塔高142米。

百年战争发生后,法国在14世纪几乎没有建造教堂。及至哥特式建筑复苏,已经到了火焰纹时期,这种风格因宙棂形如火焰得名。建筑装饰趋于“流动”、复杂。束柱往往没有柱头,许多细柱从地面直达拱顶,成为肋架。拱顶上出现了装饰肋,肋架变成星形或其他复杂形式。当时,很少建造大型教堂。这种风格多出现在大教堂的加建或改建部分,以及比较次要的新建教堂中。

法国哥特时期的世俗建筑数量很大,与哥特式教堂的结构和形式很不一样。由于连年战争,城市的防卫性很强。城堡多建于高地上,石墙厚实,碉堡林立,外形森严。但城墙限制了城市的发展,城内嘈杂拥挤,居住条件很差。多层的市民住所紧贴狭窄的街道两旁,山墙面街。二层开始出挑以扩大空间,一层通常是作坊或店铺。结构多是木框架,往往外露形成漂亮的图案,颇饶生趣。富人邸宅、市政厅、同业公会等则多用砖石建造,采用哥特式教堂的许多装饰手法。

法国圣丹尼大教堂

圣丹尼大教堂是世界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完整采用了哥特式风格的教堂.。圣丹尼大教堂的名字Saint Denis,取自于殉教圣人圣丹尼,他是巴黎第一个圣徒兼巴黎第一个主教,他殉教后葬于此地。



圣丹尼大教堂的名字Saint Denis,取自于殉教圣人圣丹尼,他是巴黎第一个圣徒兼巴黎第一个主教,他殉教后葬于此地。为此波旁王朝的历代君主和王族选择了这块圣地作为自己的安息场所,两百年来,圣丹尼教堂一共埋葬了54位国王、王后和其他王室成员。正因为此,在巴黎民众的眼里,这座教堂无疑是专制王权的最高象征之一。



圣丹尼大教堂是世界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完整采用了哥特式风格的教堂. 哥特式建筑是西欧中世纪建筑的一个高峰, 其在西欧地区的流行, 导致其他艺术形式包括雕刻, 绘画, 家具, 工艺美术乃至书法都出现了一个风格鲜明的”哥特式”时期. 而圣丹尼斯教堂是这种艺术风格的开风气之先者.



圣丹尼斯教堂于1136年在巴黎主教SUGER长老的主持下开始修建。在此之前, 西欧流行的教堂是低矮沉重表情忧郁的罗曼式教堂, 而到了十二世纪,工商业的发展带来市民文化和市民意识的兴起,需要一种新的更高大更华丽的教堂来荣耀城市。与此同时,建筑技术上的成熟使得这种需要有了满足的可能。于是外观上充满垂直线条, 有着直冲云霄的尖塔的哥特式教堂就出现了。

法国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早期哥特式教堂的代表。



夜幕下的巴黎圣母院全景

巴黎圣母院是世界上哥特式建筑中最庄严、最完美、最富丽堂皇的典型杰作。当然也是巴黎最有代表性的历史古迹、观光名胜与宗教场所,位于市中心、塞纳河中小岛西堤岛的东侧南岸,开口面对西方。而在圣母院门口外的圣母院广场中,有个原点(Point Zéro)纪念物,是法国丈量全国各地里程时所使用的起测点,使得圣母院被视为法国文化中心点的象征意义,又更加强烈了一点。圣母院的法文原名“Notre Dame”原意“我们的女士”,这位女士不是指别人,正是意指耶稣的母亲圣母玛利亚。



巴黎圣母院正门外景



巴黎圣母院侧面

巴黎圣母院整个建筑用石头砌成,所有屋顶、塔楼、拱壁等顶端都用尖塔作装饰,拱顶轻,空间大,在西方建筑史上被誉为"由巨石构成的交响乐",堪称一绝。它突破了历史上教堂建筑外形粗笨、呆板,内部昏暗、窄小的传统模式,扩大了空间,增加了外观艺术装饰,使整座建筑巍峨而又纤巧。主体建筑后面有一座尖塔,高耸入云,塔高约90米,塔上还有一棱形尖顶,顶端是一细长十字架,远望似与天际相连。塔楼后还巧妙地配衬着好几座大,小尖塔。



巴黎圣母院尖塔近景

巴黎圣母院正门内为长130米、宽48米、高35米的长方形大教堂,祭台中央有天使、圣女围绕殉难耶稣的大理石雕塑,侧祭台有29个。教堂回廊、墙壁、门窗布满以《圣经》为内容的雕塑与绘画,这些雕刻和绘画栩栩如生,给人的印象既雄伟壮丽,又生动活泼,既雍容华贵,又玲珑剔透。



巴黎圣母院正门外侧

圣母院上端南北两座钟楼高69米,由一条装饰精美的走廊连接。钟楼后面有一高达90米的尖塔,虽比钟楼高出21米,但从正面看去却一般高矮,这正是建筑师的匠心所在,有人说它象征着基督教的神秘,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幻觉。南钟楼有一口重达13吨的巨钟。北钟楼有一个自下而上的石头楼梯,由387个台阶组成。游人可顺楼梯登上教堂最高处饱览巴黎全景。



巴黎圣母院拱形门上的雕塑

巴黎圣母院正面从下而上可分三层。在底层正面三座尖拱形的大门上有一排石雕立像,共28个,刻的是圣母的祖先、犹太的历代国王,被称为美王之廊。在这排雕像上层的正中央立着圣母像,她怀抱着年幼的耶稣,圣母像背后衬着直径近10米的圆窗子,恰似圣母的光环。这种窗子叫做"玫瑰窗",是哥特式建筑的特色之一。



巴黎圣母院中央门户的西立面,雕塑描绘《最后的审判》

底层有三个大门。左门为"圣母门",其雕刻之精美、格调之雄浑居三门之冠;右门为"圣安娜门",中柱雕有5世纪巴黎主教圣马塞尔像,拱肩上是圣母和两位天使,两旁是莫里斯·德·苏里主教和路易七世国王雕像;中门为"最后审判门",中柱上的耶稣在"世界末日"宣判每个人的命运,一边是"灵魂得救者"升入天堂,一边是被推入地狱的罪人。



巴黎圣母院立面雕塑:圣徒丹尼斯

圣母院中间一层是三扇窗子。两边是尖拱形的窗子。分别雕有亚当和夏娃的塑像;中央是由37块玻璃组成的一扇圆形大窗子,前面雕着"圣处女"像,装饰着一朵彩色玻璃大玫瑰花。由于这扇窗子位于中央位置,占据中层1/3的面积,再加上色彩极其艳丽,十分引人注目。

登上塔顶,可以鸟瞰巴黎全景。在此还能找到雨果在他不朽之作《巴黎圣母院》中塑造的那个"钟楼怪人"卡西莫多的住处和卡西莫多愤怒地把巴黎副主教克洛德从钟楼上推下的地方,以及著名的圣母院之钟。



巴黎圣母院三门之中最为宏伟的《圣母门》

几个世纪以来,巴黎圣母院一直是纪念法国宗教、政治和民众生活中重大事件和举行典礼仪式的重要场所。在法国人心目中,巴黎圣母院是一块圣地,每逢星期日,成千上万的人都要来这里做弥撒、听音乐。教堂里演奏著名作曲家的作品和庄重的宗教音乐,不知吸引了多少游人和宗教信徒。

这个富丽堂皇的建筑群的明珠是圣堂,高而尖耸的轮廓清晰地突显于整个建筑群上。这个窄窄的圆拱形的哥特式教堂是由法国国王圣路易斯在1264年建成。石墙上有扇形的深色玻璃窗,对墙壁和柱子出色的修缮使它看上去有一种优雅的美感。



巴黎圣母院中门全景《最后的审判》

●重建

圣母院目前的外观得自于19世纪的修复工程。在17以及18世纪,哥特式建筑风格已经不再流行,教堂也因此而受害。在路易十四主政时期 (1643-1715),教堂正殿的屏饰局部毁损,13世纪的彩色玻璃被镶着蓝边和金边的透明玻璃取代,圣坛隔板和墓碑全部消失(一小块圣坛隔板目前收藏于卢浮宫内)。

在法国大革(蟹)命期间,教堂被洗劫一空,并成为理论殿堂。革(蟹)命分子将宝物室烧毁,焚烧祭坛上的圣火,并且误以为西边墙面上的28尊犹太王的雕塑是法国历代君王的代表,而一一砸毁。其中21尊头像奇迹般保留下来,目前除了大卫王头像在纽约现代美术馆之外,皆收藏于克吕尼博物馆。

到了1804年,当拿破仑一世在圣母院举行登基仪式的时候,教堂已经破旧不堪,需要以布幕和毯子遮蔽毁损之处,拆毁的计划也在进行中。雨果于1831年在《巴黎圣母院》一书中写道:"在这座堪称教堂之后的神殿表面上,你总可以在皱纹的旁边发现疮疤。时间是盲目的,而人是愚蠢的。"雨果的书出版之后,引起极大的反响,许多人纷纷投入重建的运动中,发起募捐来拯救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南楼外,怪物雕塑

19世纪的建筑师德杜克花费了将近20年的时间来修复圣母院的雕塑以及玻璃,虽然他的努力受到许多批评。他为圣母院加盖了90米高、雕缕着优雅花饰的尖塔,取代了西边墙面的以及南边交叉甬道的雕塑,并且将最精致的功夫花在柱与柱之间的墙面上,其细致却不及12世纪的作品。



巴黎圣母院玫瑰花窗

●玫瑰窗

玫瑰窗的宏伟以及灿烂是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最佳见证。直径21米的北面玫瑰窗几乎完全保存了13世纪的玻璃,刻画着围绕在圣母身边的圣经人物。面对塞纳河的南面玫瑰窗有13米高,在1737年历经重大修复。它刻画了被圣者、信徒以及天使所包围的耶稣基督。夏维利埃(Jacques Le Chevallier)在1965年重新为19世纪的透明玻璃注入原始的中古色彩,以浓郁的红蓝色调为玫瑰窗披上新妆。

●雕塑

巴黎圣母院内的雕塑作品包括哈维的诗班席隔墙、库斯杜的《圣母哀子图》,以及夸兹沃《Antoine Coysevox的路易十四像。在翼廊东南侧的柱子旁,矗立着一座14世纪的圣母和圣婴的雕像,称为"巴黎圣母"。布朗的宗教绘画则置于侧殿内。圣母院的宝物包括置于圣礼拜堂内的耶稣荆冠、圣钉,以及十字架碎片。



巴黎圣母院教堂内

这些圣物只有在耶稣受难日的时候,才会拿出来在教徒面前陈列。其他的宝物包括圣路易的衣服、一小块下巴骨,以及一片肋骨。西面墙的18世纪风琴分别于 1868年以及1991年重新修复,共有6000只风管、110个孔按,以及5面键盘。爬上南塔,可以观赏到尖塔、飞壁柱以及城市的绝佳景观。入口在北塔的底层。

●巴黎圣母院前院

现在圣母院的前院广场比中古时期大了6倍。广场上的石块显示出古街道以及建筑的痕迹。现今查理曼大帝雕像所在地原本是7世纪主宫医院,也是巴黎最古老医院的旧址。直到18世纪以前,病人不分性别和疾病共处一室,每张床可6人共用。新的主宫医院目前位于广场的北边,就在奥斯曼男爵将该地夷平之后,于1868 年至1877年间建成。旧址则在1878年被拆毁。

圣母院虽然在刚开始时的确有计划要兴建尖塔,但却没有付诸实行,因此从某个角度,我们可以说纵是过了几百年,圣母院仍然一直处于未完工的状态,虽然实际上后人并没有真的想将这部分原案补建上去的打算。

在圣母院完工后一直到18世纪这段漫长的时光中,教堂被进一步改装的次数与幅度并不多,仅有在1698年时,在路易十四世的要求下,赫伯·德·科特(Robert de Cotte,凡尔赛宫教堂的建筑师)将唱诗班席附近进行了改装以符合当时的审美标准。除此之外还有18世纪时,在教会的要求下,苏弗洛(J.G.Soufflot,万神殿的建筑师)将教堂正面中央的门口扩大,以便能让大型的游行列队或是抬轿之类的事物能够直接穿门而入。

然而,以上的这些改变,全在19世纪维优雷·勒·杜克的修复工程中,以尊重中古时期设计原味的理由给全部恢复,只留下了极少的蛛丝马迹。反倒是,在18世纪中期为了改善教堂内的采光,教会方面拆除了原本造于中世纪时的老式花窗玻璃,改为单一块玻璃面积较大但是图样较欠缺复杂华丽感的新式透明玻璃,仅有教堂西、北、南三面的玫瑰窗部分,保留了原始设计。

亚眠大教堂



沙特尔大教堂亚眠主教堂是法国哥特式建筑盛期的代表作。



法国最大的教堂—亚眠大教堂,位于皮卡第地区中心,是13世纪最大的古典哥特式教堂之一。正面三层塔式向内高挺,造型优美,主厅和南交叉甬道的侧厅里饰满极富古典美的雕刻,整体规划连贯协调,引人入胜。



亚眠大教堂内部

亚眠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真正的兴起还是在1117年。当时路易十四取得政权以后,在其心腹大臣柯尔贝尔的努力下,商业、手工业日益兴隆。亚眠的文化事业也十分发达,在市内的皮卡第博物馆陈列着罗马—高卢人时代的出土文物和一些古代艺术品。



1981年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被列入C(I)(II)《世界遗产目录》

亚眠大教堂坐落于法国索姆省亚眠市索姆河畔,建于1220年,是哥特式建筑顶峰期建造的大教堂。内部由三座殿堂、一个十字厅(长133.5米、宽65.25米、高43米)和一座后殿组成。布局严谨。



《最后的审判》



教堂的墙壁上雕饰有基督教先知、信徒和法国历代国王的画像。并有著名的宗教题材的雕像,表现各种宗教修行、圣人传记以及创造大地的历史,被称为“石头上的百科全书”。正门的雕塑是《最后的审判》,北门雕塑的是殉道者,南门雕塑的是圣母生平。这一组组雕像被称为“亚眠圣经”,是雕刻中的精品。



名的亚眠大教堂位于皮卡第地区的中心,是哥特式建筑顶峰时期的产物。这座大教堂总面积达7760平方米,中世纪时,它可以容纳全城的百姓,还绰绰有余。东西长145米,相当于一个半足球场的长度,它包含中厅及两边平行的侧廊,其中的袖廊或者叫十字厅,长70米,其整个平面土上呈拉丁十字状。大教堂不仅仅是长和宽,而且高大,中厅内从地面到拱顶有44.5米高,当你站在大教堂前仿佛感到神之伟大、教堂的神圣、以及人又是如何的渺小,也许这正是当年设计师们的初衷。建筑特色:亚眠大教堂外观为尖形的哥特式结构。墙壁几乎为每扇12米高的彩色玻璃覆盖,体现了建筑发展的新观念。教堂共分三层,巨大的连拱占据了绝大部分空间。



拱门与拱廊之间用花叶纹装饰,支撑部分是四根细柱和一根圆柱组成的圆形柱。拱廊背面墙壁两侧开有两个玻璃窗,正面拱门上方拱廊内的每个小拱中饰有六柄刺刀,三柄为—束共两束立于三叶拱下。气势宏大,瑰丽夺目。教堂还建有唱诗台,由四个连拱构成,与殿堂分居十字厅两侧,形成完美的平衡,突出了结构上轻松、和谐的格凋。



教堂南北各有1座塔楼,耸立在与翼廊交叉部的塔高112米,是1529年才建成的。

教堂上下共分三层,巨大的连拱几乎占了一半。唱诗台由4个连拱构成,其中纵向线条尤为分明,拱廊背面墙壁两侧开 有两个玻璃窗。整个建筑布局严 谨,殿堂和唱诗台在十字厅两侧,形成完美的平衡,大胆突出了结构上轻快的格调。

正面拱门上方拱廊内的每个小拱中均有6柄刺刀,分3柄一束竖立于三叶拱下,拱门与拱廊1间有一条花叶纹装饰。

沙特尔大教堂

沙特尔大教堂,全称沙特尔圣母大教堂,法文 La 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Chartres,坐落在法国厄尔-卢瓦尔省省会沙特尔市的山丘上。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沙特尔大教堂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沙特尔大教堂部分始建于1145年,1194年遭遇火灾,26年后重建,是标准的法国哥特式建筑。它高大的中殿呈纯哥特式尖拱型,四周的门廊展现了12世纪中叶精美的雕刻,12、13世纪的彩色玻璃闪闪发光。所有的这一切都是那么猴岛卓越,堪称经典杰作。

沙特尔大教堂位于法国沙特尔城,是法国著名的天主教堂,是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大教堂坐落在一个土山丘上。教堂的三重皇家大门和其壮观宏伟的罗马尼斯凯像,早期的珠宝光彩的玻璃装饰的窗户,无一不是十二世纪法国建筑史上的经典杰作。



现存沙特尔大教堂的主体建筑重建于公元1194年,公元1264年竣工。保留了原来西门廊和三个正门上的12世纪时期的雕刻艺术作品。大堂有3个圣殿,分别与三座大门相通,象征耶稣不同时期的活动与生活。中殿长为130米,正面宽16.4米,高达32米,是法国教堂中最宽的中殿。其两侧分别有一座互不对称的尖塔式钟楼,其独特的建筑格局最为引人注目。南侧钟楼是早期法国哥特式的八角形建筑,建于公元1145年至1170年间,其风格庄重朴实;北侧钟楼始建于12世纪初期,但当时没有建造尖塔,这个火焰式镂空尖塔于16世纪才开始建筑,其风格精巧而华美,塔顶高为111米。大教堂的西部正门是一组三扇深凹进去的尖拱大门,门的两侧原有24尊圆柱雕像,现存19尊。三扇大门的中门即“主门”。大堂北侧大门旁的雕像是圣母和《旧约》中的人物,南侧大门旁的雕像则是耶稣基督一生的描绘与写照。祭台与中殿之间是美丽的祭廊,建于16-18世纪,上面是描绘耶稣与玛利亚生平的浮雕。此外,无数较小的雕像遍布于教堂各处。沙特尔大教堂雕刻群像是法国哥特式雕刻艺术的典型作品,其特点是形体修长,姿态拘谨,雕像以其头部前仰后合、左顾右盼来生动的表现人物的神态和动作。



大教堂里里外外、共有1万多尊用石头和玻璃制作的塑像。其中一件珍宝是一扇12世纪的窗子,被称作美丽的玻璃制的圣母玛丽亚。



教堂除了拥有古老的圣母木雕像外,还拥有圣·安妮·玛丽的母亲的头颅和一件据称为圣母生耶稣时所穿的衣服,现保存在一个圣盒内。教堂有超过2000多平方米的170多个彩色玻璃窗,瑰丽奇巧,以蓝色和紫色为主调,被公认为12世纪-13世纪玻璃艺术最完美的典型。



法国南部地区是洞穴艺术比较集中的地区,也是欧洲史前美术最重要的发源地。洞穴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绘在岩洞深处的壁画,以动物形象和狩猎场面为题材。同时还包括一种人体浮雕,这种浮雕常被雕凿在露天的石窟中。栩栩如生和丰富多彩的岩洞壁画,反映了史前艺术的卓越成就。



沙特尔所在的伯斯地区向来有“法国谷仓”之称。在一大片麦田的田园风光中,耸立着两座极为耀眼的尖塔,这正是沙特尔大教堂。凡是对西洋建筑和宗教有兴趣的人,都应前去一看。沙特尔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的杰作。11世纪时由费尔贝尔主教下令兴建,12 世纪末遭大火烧毁,在重建过程中不断扩建,现在的式样已是第6代了。内殿设有双重回廊,立有l75座雕像,正面大门称为“国王之门”,门上有雕刻极为精细的塑像。著名的彩绘玻璃共有176片,总面积2700平方米,登场人物多达5000人以上,几乎都是十二、三世纪的作品,有“沙特尔蓝”之称(使用一种独特的蓝色原料)。大教堂左侧是展示“哥白林织”的美术馆,后侧的“吕希贝庭园”可眺望厄尔河的美景。



教堂的装饰雕像

公元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进入了由基督教统治的中世纪时代。从艺术史的角度讲,中世纪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终止,前后长达一千多年。在这漫长的一千年里,基督教称为治理国家的精神支柱,整个欧洲完全处于封建宗教的控制之下,文化处于被桎梏的状态,古希腊和古罗马所流传下来的灿烂文明则几乎完全衰竭,以致于后来崇尚古典艺术的人都称中世纪为“黑暗的一千年”。中世纪的基督教文明完全取代了原来的地中海传统,教会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的权威和组织者,艺术也完全为宗教服务,非写实的、教条的、充满宗教色彩的艺术风格主宰了中世纪的美术,而古典的自然主义风格和所有古典文明成为历史上光辉的一页。

兰斯主教堂



1211-1290年建,法兰西国王的加冕教堂,主教堂内设有主教座,每个教区只有一所。该教堂以形体匀称、装饰纤巧著称。教堂前后建了百余年,由于墩柱形式与装饰主题一致,格调统一。

法国盛期的著名教堂还有兰斯主教堂和沙特尔主教堂,它们与亚眠主教堂和博韦主教堂一起,被称为法国四大哥特式教堂。斯特拉斯堡主教堂也很有名,其尖塔高142米。

百年战争发生后,法国在14世纪几乎没有建造教堂。及至哥特式建筑复苏,已经到了火焰纹时期,这种风格因宙棂形如火焰得名。建筑装饰趋于“流动”、复杂。束柱往往没有柱头,许多细柱从地面直达拱顶,成为肋架。拱顶上出现了装饰肋,肋架变成星形或其他复杂形式。当时,很少建造大型教堂。这种风格多出现在大教堂的加建或改建部分,以及比较次要的新建教堂中。

法国哥特时期的世俗建筑数量很大,与哥特式教堂的结构和形式很不一样。由于连年战争,城市的防卫性很强。城堡多建于高地上,石墙厚实,碉堡林立,外形森严。但城墙限制了城市的发展,城内嘈杂拥挤,居住条件很差。多层的市民住所紧贴狭窄的街道两旁,山墙面街。二层开始出挑以扩大空间,一层通常是作坊或店铺。结构多是木框架,往往外露形成漂亮的图案,颇饶生趣。富人邸宅、市政厅、同业公会等则多用砖石建造,采用哥特式教堂的许多装饰手法。

博韦主教堂





博韦主教堂也叫圣.皮埃尔大教堂,博韦的圣·皮埃尔教堂的穹顶是最高,最广也是彩绘玻璃面积大的。1284年,由于支柱的间距问题,致使穹顶的坍塌:教堂还未完成,就已停工。该教堂中有一个法国最为古老的报时时钟。

布尔日·圣·斯蒂芬大教堂

以设计协调和比例均衡而令人称羡的布尔日·圣·斯蒂芬大教堂建于12-13世纪,是杰出的哥特式建筑之一。它的门楣,雕塑和彩色玻璃窗特别引人注目,除了建筑的美观性外,它还显示了法国基督教的权力性。



布尔日大教堂位于巴黎南部大约200公里远的地方。始建于1195年,历时60多年才完工。与沙特尔大教堂一样是第一批哥特式建筑,隶属于同种风格建筑中的佼佼者。与沙特尔大教堂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布尔日教堂是具有风格独特的、典型法国哥特式建筑的起点。唱诗班的席位于1214年完成,中心广场于1225-1250年之间建成,但西面的正面建筑直到13世纪70年代才告竣工。北面的塔楼于1505年倒塌,1542年又得以重建。教堂设计风格俭朴,两个侧面的走廊、两个回廊,没有教堂的十字型翼部。据说这种建筑风格的灵感来自于巴黎的兰斯大教堂。但教堂的内部与兰斯教堂的风格迥然相异。中心广场的面积几乎同沙特大教堂的一样大,15米宽,37米高。但是拱廊的高度达20米,这比沙特尔大教堂的高度要高出6米,因此在视觉上收到了更好的效果。由于没有十字型翼部,广场的空间获得了侧面的透视效果和紧凑感。

第一个回廊的天花板的高度是 21.3m ,第二个 是 9.3m。两个回廊天花板高度的不同使得第二个回廊也能像第一个那样修建三拱式拱廊和天窗。第一个回廊、小型化处理第二个回廊和中心广场的空间构成了独特的金字塔空间形式。大门上粘贴的图画是"最后的审判"的主题画。其后右侧大门上的是"圣艾蒂安"主题画,左侧的是"圣母玛丽亚"的主题画。当地下室还处于建筑中时,还没有制定修建后殿的计划。当地下室完成后,后殿也将被建筑。因此后殿因该很小,并且建筑在地下室的基座上。

布尔日大教堂尤以其设计协调和比例均衡而引人称羡不已,它的门楣,雕塑和彩色玻璃窗特别引人注目,不仅仅具有建筑上的美观性,大教堂的存在同样显示了法国基督教的权力性。

大教堂坐落在一个花团锦簇的花园中,厅堂的四周环绕着间隔整齐的高大扶壁,格外引人注目。看起来仿佛是在腾飞跳跃。在欧洲的哥特式建筑中,布尔日大教堂堪称其中的典范。

2、英国







英国的哥特式建筑出现的比法国稍晚,流行于12~16世纪。英国教堂不象法国教堂那样矗立于拥挤的城市中心,力求高大,控制城市,而是往往位于开阔的乡村环境中,作为复杂的修道院建筑群的一部分,比较低矮,与修道院一起沿水千方向伸展。它们不象法国教堂那样重视结构技术,但装饰更自由多样。英国教堂的工期一般都很长,其间不断改建、加建,很难找到整体风格统一的。

英国哥特时期的世俗建筑成就很高。在哥特式建筑流行的早期,封建主的城堡有很强的防卫性,城墙很厚,有许多塔楼和碉堡,墙内还有高高的核堡。15世纪以后,王权进一步巩固,城堡的外墙开了窗户,并更多地考虑居住的舒适性。英国居民的半木构式住宅以木柱和木横档作为构架,加有装饰图案,深色的木梁柱与白墙相间,外观活泼。

索尔兹伯里主教堂



英国的索尔兹伯里主教堂和法国亚眠主教堂的建造年代接近,中厅较矮较深,两侧各有一侧厅,横翼突出较多,而且有一个较短的后横翼,可以容纳更多的教士,这是英国常见的布局手法。教堂的正面也在西边。东头多以方厅结束,很少用环殿。索尔兹伯里教堂虽然有飞扶壁,但并不显著。

英国教堂在平面十字交叉处的尖塔往往很高,成为构图中心,西面的钟塔退居次要地位。索尔兹伯里教堂的中心尖塔高约123米,是英国教堂中最高的。这座教堂外观有英国特点,但内部仍然是法国风格,装饰简单。后来的教堂内部则有较强的英国风格。约克教堂的西面窗花复杂,窗棂由许多曲线组成生动的图案。这时期的拱顶肋架丰富,埃克塞特教堂的肋架象大树张开的树枝一般,非常有力,还采用由许多圆柱组成的束柱。

格洛斯特教堂和坎特伯雷教堂

格洛斯特教堂





格洛斯特教堂的东头和坎特伯雷教堂的西部,窗户极大,用许多直棂贯通分割,窗顶多为较平的四圆心券。纤细的肋架伸展盘绕,极为华丽。剑桥国王礼拜堂的拱顶像许多张开的扇子,称作扇拱。威斯敏斯特修道院中亨利七世礼拜堂的拱顶作了许多下垂的漏斗形花饰,穷极工巧。

坎特伯雷教堂





剑桥国王礼拜堂



剑桥国王礼拜堂的拱顶像许多张开的扇子,称作扇拱。韦斯敏斯特修道院中亨利七世礼拜堂的拱顶作了许多下垂的漏斗形花饰,穷极工巧。

这时的肋架已失去结构作用,成了英国工匠们表现高超技巧的对象。英国大量的乡村小教堂,非常朴素亲切,往往一堂一塔,使用多种精巧的木屋架,很有特色。

3、法国

科隆大教堂德国最早的哥特式教堂之一科隆主教堂于1248年兴工,由建造过亚眠主教堂的法国人设计,有法国盛期的哥特式教堂的风格,歌坛和圣殿同亚眠教堂的相似。它的中厅内部高达46米,仅次于法国博韦主教堂。西面双塔高152米,极为壮观。

德国教堂很早就形成自己的形制和特点,它的中厅和侧厅高度相同,既无高侧窗,也无飞扶壁,完全靠侧厅外墙瘦高的窗户采光。拱顶上面再加一层整体的陡坡屋面,内部是一个多柱大厅。马尔堡的圣伊丽莎白教堂西边有两座高塔,外观比较素雅,是这种教堂的代表。

德国还有一种只在教堂正面建一座很高钟塔的哥特式教堂。著名的例子是乌尔姆主教堂。它的钟塔高达161米,控制着整个建筑构图,可谓中世纪教堂建筑中的奇观。砖造教堂在北欧很流行,德国北部也有不少砖造的哥特式教堂。

15世纪以后,德国的石作技巧达到了高峰。石雕窗棂刀法纯熟,精致华美。有时两层图案不同的石刻窗花重叠在一起,玲珑剔透。建筑内部的装饰小品,也不乏精美的杰作。

德国哥特建筑时期的世俗建筑多用砖石建造。双坡屋顶很陡,内有阁楼,甚至是多层阁楼,屋面和山墙上开着一层层窗户,墙上常挑出轻巧的木窗、阳台或壁龛,外观很富特色。

科隆主教堂





德国最早的哥特式教堂之一科隆主教堂于1248年兴工,完成于公元1322年,由建造过亚眠主教堂(Amiens Cathedral )的法国人设计。是欧洲北部最大的哥特式。该教堂具有法国盛期的哥特式教堂风格,其中歌坛和圣殿同亚眠教堂极为相似。



科隆主教堂坐落在美丽的莱茵河畔,平面143×84米,西面的一对八角形塔楼建于1842-1880年,高达150余米,体态硕大,中厅宽12.6米,高46米,仅次于法国博韦主教堂博韦主教堂。西面双塔高152米,极为壮观。教堂正面是高达160米的两座塔楼,显得庄严神圣。



该教堂经历70多年,具有后哥特式建筑所特有的丰富而精致的建筑装饰,在建筑物所有的细部上都覆盖着流动感的石造透空花纹,教堂以纤巧空灵,向上升腾的神奇形象而显得格外宏伟壮丽。



素有欧洲最高尖塔之称的科隆大教堂,建在莱茵河畔,历时600余年才完成。科隆大教堂以轻盈、雅致著称于世,成为科隆城的象征,也是世界最高的教堂之一。它是当时德国人兴建的一座宏伟的纪念性建筑。后来成为德国宗教、民族和艺术统一的象征。



科隆大教堂是最完美的哥特式大教堂。它始建于1248年左右,高157.38米,东西长约145米,南北宽约86米,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整个建筑全部由磨光的石块砌成。科隆大教堂的建造前后整整持续了632年,是欧洲建筑史上建造时间最漫长的建筑物之一,它还具有早期基督教时代的朴素风格。



教堂中央是两座与门墙连砌在一起的双尖塔,高16l米,是全欧洲最高的尖塔,四周林立着无数座的小尖塔与双尖塔相呼应。教堂内有10座礼拜堂,中央大礼拜堂穹顶高43米,中厅部跨度为15.5米,是目前尚存的最高的中厅。教堂的钟楼上有重2.4吨的圣彼得钟,被誉为"欧洲中世纪建筑艺术的精粹"。教堂四壁上方有总数达1万多平方米的窗户,全部装上描绘有《圣经》人物的各种颜色的玻璃,色彩十分绚丽。教堂内还有一座11世纪德国奥托王朝时期的木雕《十字架上的基督》,成为哥特艺术的先导,对后世的雕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圣伊丽莎白教堂



德国教堂很早就形成自己的形制和特点,它的中厅和侧厅高度相同,既无高侧窗,也无飞扶壁,完全靠侧厅外墙瘦高的窗户采光。拱顶上面再加一层整体的陡坡屋面,内部是一个多柱大厅。马尔堡的圣伊丽莎白教堂西边有两座高塔,外观比较素雅,是这种教堂的代表。

乌尔姆主教堂



德国还有一种只在教堂正面建一座很高钟塔的哥特式教堂。著名的例子是乌尔姆主教堂。它的钟塔高达161米,控制着整个建筑构图,可谓中世纪教堂建筑中的奇观。砖造教堂在北欧很流行,德国北部也有不少砖造的哥特式教堂。

古堡





15世纪以后,德国的石作技巧达到了高峰。石雕窗棂刀法纯熟,精致华美。有时两层图案不同的石刻窗花重叠在一起,玲珑剔透。建筑内部的装饰小品,也不乏精美的杰作。德国哥特建筑时期的世俗建筑多用砖石建造。双坡屋顶很陡,内有阁楼,甚至是多层阁楼,屋面和山墙上开着一层层窗户,墙上常挑出轻巧的木窗、阳台或壁龛,外观很富特色。

4、意大利

意大利的哥特式建筑于12世纪由国外传入,主要影响于北部地区。意大利没有真正接受哥特式建筑的结构体系和造型原则,只是把它作为一种装饰风格,因此这里极难找到“纯粹”的哥特式教堂。

意大利教堂并不强调高度和垂直感,正面也没有高钟塔,而是采用屏幕式的山墙构图。屋顶较平缓,窗户不大,往往尖锡耶纳主教堂券和半圆券并用,飞扶壁极为少见,雕刻和装饰则有明显的罗马古典风格。

锡耶纳主教堂



锡耶纳主教堂使用了肋架券,但只是在拱顶上才略呈尖形,其他仍是半圆形。



奥维亚托主教堂则仍是木屋架顶子。

这两座教堂的正面相似,总体构图是屏幕式山墙的发展,中间高,两边低,有三个山尖形。外部虽然用了许多哥特式小尖塔和壁敦作为装饰,但平墙面上的大圆窗和连续券廊,仍然是意大利教堂的固有风格。

米兰大教堂



意大利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是米兰大教堂,它是欧洲中世纪最大的教堂之一,14世纪80年代动工,直至19世纪初才最后完成。





教堂内部由四排巨柱隔开,宽达49米。中厅高约45米,而在横翼与中厅交叉处,更拨高至65米多,上面是一个八角形采光亭。中厅高出侧厅很少,侧高窗很小。



内部比较幽暗,建筑的外部全由光彩夺目的白大理石筑成。高高的花窗、直立的扶壁以及 135座尖塔,都表现出向上的动势,塔顶上的雕像仿佛正要飞升。西边正面是意大利人字山墙,也装饰着很多哥特式尖券尖塔。但它的门窗已经带有文艺复兴晚期的风格。



中心广场



另外在这时期,意大利城市的世俗建筑成就很高,特别是在许多富有的城市共和国里,建造了许多有名的市政建筑和府邸。市政厅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广场,粗石墙面,严肃厚重;多配有瘦高的钟塔,建筑构图丰富,成为广场的标志。城市里一般都建有许多高塔,总体轮廓线很美。

圣马可广场



威尼斯的世俗建筑有许多杰作。圣马可广场上的总督宫被公认为中世纪世俗建筑中最美丽的作品之一。立面采用连续的哥特式尖券和火焰纹式券廊,构图别致,色彩明快。威尼斯还有很多带有哥特式柱廊的府邸,临水而立,非常优雅。

罗曼建筑



罗曼建筑是10~12世纪,欧洲基督教流行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罗曼建筑原意为罗马建筑风格的建筑,又译作罗马风建筑、罗马式建筑、似罗马建筑等。罗曼建筑风格多见于修道院和教堂。

罗曼建筑承袭初期基督教建筑,采用古罗马建筑的一些传统做法如半圆拱、十字拱等,有时也用简化的古典柱式和细部装饰。经过长期的演变,逐渐用拱顶取代了初期基督教堂的木结构屋顶,对罗马的拱券技术不断进行试验和发展,采用扶壁以平衡沉重拱顶的横椎力,后来又逐渐用骨架券代替厚拱顶。平面仍为拉丁十字。出于向圣像、圣物膜拜的需要,在东端增设若干小礼拜室,平面形式渐趋复杂。

罗曼建筑的典型特征是:墙体巨大而厚实,墙面用连列小券,门宙洞口用同心多层小圆券,以减少沉重感。西面有一、二座钟楼,有时拉丁十字交点和横厅上也有钟楼。中厅大小柱有韵律地交替布置。窗口窄小,在较大的内部空间造成阴暗神秘气氛。朴素的中厅与华丽的圣坛形成对比,中厅与侧廊较大的空间变化打破了古典建筑的均衡感。

随着罗曼建筑的发展,中厅愈来愈高。为减少和平衡高耸的中厅上拱脚的横椎力,并使拱顶适应于不同尺寸和形式的平面,后来创造出了哥特式建筑。罗曼建筑作为一种过渡形式,它的贡献不仅在于把沉重的结构与垂直上升的动势结合起来,而且在于它在建筑史上第一次成功地把高塔组织到建筑的完整构图之中。

罗曼建筑的著名实例有:意大利比萨主教堂建筑群、德国沃尔姆斯主教堂等。

比萨主教堂



它的钟塔和洗礼堂,是意大利中世纪最重要的建筑群之一。它是为纪念1062年打败阿拉伯人,攻占巴勒摩而造的。主教堂是拉丁十字式的,全长95米,有四排柱子。中厅用木桁架,侧廊用十字拱。正面高约32米,有四层空券廊作装饰,形体和光影都有丰富的变化。钟塔(1174年)在主教堂东南20多米,圆形,直径大约16米,高8层,中间6层围着空券廊,后来,由于基础不均匀沉降。塔身开始逐年倾斜。但由于结构的合理性和设计施工的高超技艺,塔体本身并未遭到破坏,并一直流传至今,历时近千年。也就是享誉世界的比萨斜塔。

沃尔姆斯大教堂



沃尔姆斯大教堂(Dom Worms)





主要特征:沃尔姆斯教堂的规模稍逊于施派尔大教堂,在结构和建筑装饰风格方面与施派尔大教堂基本一致。主要的不同在于沃尔姆斯教堂在中堂的西端有圣绩堂(类似圣米盖尔教堂的布局)。沃尔姆斯教堂极少装饰,形象雄浑有力,是德国罗马风建筑中在风格上最为彻底的作品。





红色的沃尔姆斯大教堂是德国最重要的罗马式教堂之一,以藏有13世纪德国史诗《尼伯龙根之歌》的古老石刻而享誉全德。

折衷主义建筑



19世纪上半叶至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折衷主义建筑师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他们不讲求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

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需要有丰富多样的建筑来满足各种不同的要求。在19世纪,交通的便利,考古学的进展,出版事业的发达,加上摄影技术的发明,都有助于人们认识和掌握以往各个时代和各个地区的建筑遗产。于是出现了希腊、罗马、拜占庭纪、文艺复兴和东方情调的建筑在许多城市中纷然杂陈的局面。

折衷主义建筑在19世纪中叶以法国最为典型,巴黎高等艺术学院是当时传播折衷主义艺术和建筑的中心;而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期,则以美国最为突出。总的来说,折衷主义建筑思潮依然是保守的,没有按照当时不断出现的新建筑材料和新建筑技术去创造与之相适应的新建筑形式。

折衷主义建筑的代表作有:巴黎歌剧院(1861~1874),它是法兰西第二帝国的重要纪念物,剧院立面仿意大利晚期巴洛克建筑风格,并掺进了繁琐的雕饰,它对欧洲各国建筑有很大影响;罗马的伊曼纽尔二世纪念建筑(1885~1911),是为纪念意大利重新统一而建造的,它采用了罗马的科林斯柱廊和希腊古典晚期的祭坛形制;巴黎的圣心教堂(1875~1877),它的高耸的穹顶和厚实的墙身呈现拜占庭风格,兼取罗曼建筑的表现手法;芝加哥的哥伦比亚博览会建筑(1893),则是模仿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建筑的风格。

哈尔滨有东方小巴黎的美誉,其大多数一类保护建筑即为折衷主义。

巴黎歌剧院



巴黎歌剧院全名为加尼叶歌剧院(Opéra Garnier),以建筑师沙尔勒?加尼叶(Charles Garnier, 1825 --- 1898)的姓氏命名,是法国上流社会欣赏歌剧的场所,不管内部装饰和外表建筑都极尽华丽之能事。



早在17世纪时,意大利歌剧风靡整个欧洲,称霸歌剧舞台。欧洲各国的作曲家因而致力于发展本国的歌剧艺术,与意大利歌剧相抗衡,与宫廷贵族追求时髦的庸俗趣味进行斗争。就是在这一时期,法国吸取了意大利歌剧的经验,创造出具有本国特色的歌剧艺术,法国歌剧也由此发展起来。 法国歌剧艺术风格的形成,决定了法国将建立自己的歌剧院。



1667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批准建立法国第一座歌剧院。1671年3月19日,由佩兰、康贝尔和戴苏德克负责建造了“皇家歌剧院”,它就是巴黎歌剧院的前身。后于1763年被毁于大火。



1860年,年仅35岁的沙尔勒?加尼叶承担了新歌剧院的设计重任,1875年新的歌剧院建 世公认的第二帝国时期最成功的建筑杰作,建筑正面雄伟庄严、豪华壮丽,透过歌剧院广场及歌剧院大街,直视国王宫殿(Palais Royal)及卢浮宫博物馆。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

法国在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初的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专制王权极盛时期,开始竭力崇尚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建造了很多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古典主义建筑造型严谨,普遍应用古典柱式,内部装饰丰富多彩。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是规模巨大、造型雄伟的宫廷建筑和纪念性的广场建筑群。这一时期法国王室和权臣建造的离宫别馆和园林,为欧洲其他国家所仿效。

随着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流行,巴黎在1671年设立了建筑学院,学生多出身于贵族家庭,他们瞧不起工匠和工匠的技术,形成了崇尚古典形式的学院派。学院派建筑和教育体系一直延续到19世纪。学院派有关建筑师的职业技巧和建筑构图艺术等观念,统治西欧的建筑事业达200多年。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品有巴黎卢浮宫的东立面、凡尔赛宫和巴黎伤兵院新教堂等。凡尔赛宫不仅创立了宫殿的新形制,而且在规划设计和造园艺术上都为当时欧洲各国所效法。

伤兵院新教堂又称残废军人新教堂,是路易十四时期军队的纪念碑,也是 十七世纪法国典型的古典主义建筑。新教堂接在旧的巴西利卡式教堂南端,平面呈正方形,中央顶部覆盖着有三层壳体的穹窿,外观呈抛物线状,略微向上提高,顶上还加了一个文艺复兴时期惯用的采光亭。穹窿顶下的空间是由等长的四臂形成的希腊十字,四角上是四个圆形的祈祷室。新教堂立面紧凑,穹窿顶端距地面106.5米,是整座建筑的中心,方方正正的教堂本身看来像是穹窿顶的基座,更增加了建筑的庄严气氛。

在十八世纪上半叶和中叶,国家性的、纪念性的大型建筑比 十七世纪显著减少。代之的是大量舒适安谧的城市住宅和小巧精致的乡村别墅。在这些住宅中,美奂的沙龙和舒适的起居室取代了豪华的大厅。在建筑外形上,虽然巴洛克教堂式样很快为其他建筑物所效法,但这时期巴黎建筑学院仍是古典主义的大本营。

当时的著名建筑有和谐广场(又译协和广场)和南锡市的市中心广场等。后者由在一条纵轴线上的三个广场组成:北为政(蟹)府广场,长圆形;南为斯丹尼斯拉广场,长方形;中间是一个狭长的广场。广场群是半封闭的,空间组合富有变化,又和谐统一。广场上的树木、喷泉、雕像、栅栏门、桥、凯旋门和建筑物的配合也很恰当。

卢浮宫





卢浮宫 Musee du Louvre 位于巴黎市中心的赛纳河北岸(右岸),是巴黎的心脏,始建于1204年,历经700多年扩建重修达到今天的规模。占地约198公顷,长680米,分为新老两部分,老的建于路易十四时期,新的建于拿破仑时代。宫前的金字塔形玻璃入口,是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它的整体建筑呈“U”形,占地面积为24公顷,建筑物占地面积为4.8公顷,全长680米。是世界上最著名、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是举世瞩目,艺术殿堂和万宝之宫。同时,卢浮宫也是法国历史上最悠久的王宫。





王宫最初始建于12世纪初,从15-18世纪历经4次改建和扩建。中院的东立面是古典主义风格,最为人们推崇。法国总统密特朗请美国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设计金字塔形透明屋顶。藏品中有被誉为世界三宝的《维纳斯》雕像,《蒙娜丽莎》油画和《胜利女神》石雕,像更有大量希腊、罗马、埃及及东方的古董,还有法国、意大利的远古遗物。陈列面积5.5万平方米,藏品2.5万件。

古典复兴建筑



古典复兴建筑是十八世纪60年代到十九世纪流行于欧美一些国家的,采用严谨的古希腊、古罗马形式 的建筑,又称新古典主义建筑 。

当时,人们受启蒙运动的思想影响,崇尚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在建筑方面,古罗马的广场、凯旋门和记功柱等纪念性建筑成为效法的榜样。当时的考古学取得了很多的成绩,古希腊、罗马建筑艺术珍品大量出土,为这种思想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采用古典复兴建筑风格的主要是国会、法院、银行、交易所、博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和一些纪念性建筑。这种建筑风格对一般的住宅、教堂、学校等影响不大。

法国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是欧洲资产阶级革(蟹)命的中心,也是古典复兴建筑活动的中心。法国大革(蟹)命前已在巴黎兴建万神庙这样的古典建筑,拿破仑时代在巴黎兴建了许多纪念性建筑,其中雄师凯旋门、马德兰教堂等都是古罗马建筑式样的翻版。

英国以复兴希腊建筑形式为主,典型实例为爱丁堡中学、伦敦的不列颠博物馆等,德国柏林的勃兰登堡门,申克尔设计的柏林宫廷剧院和阿尔塔斯博物馆也都是复兴希腊建筑形式的;勃兰登堡门以雅典卫城的山门为蓝本。

美国独立以前,建筑造型多采用欧洲式样,称为“殖民时期风格”。独立以后,美国资产阶级在摆脱殖民统治的同时,力图摆脱建筑上的“殖民时期风格”,借助于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来表现民主、自由、光荣和独立,因而古典复兴建筑在美国盛极一时。

美国国会大厦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它仿照巴黎万神庙,极力表现雄伟,强调纪念性。希腊建筑形式在美国的纪念性建筑和公共建筑中也比较流行,华盛顿的林肯纪念堂即为一例。

浪漫主义建筑



浪漫主义建筑是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下半叶,欧美一些国家在文学艺术中的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

浪漫主义在艺术上强调个性,提倡自然主义,主张用中世纪的艺术风格与学院派的古典主义艺术相抗衡。这种思潮在建筑上表现为追求超尘脱俗的趣味和异国情调。

十八世纪60年代至十九世纪30年代 ,是浪漫主义建筑发展的第一阶段,又称先浪漫主义。出现了中世纪城堡式的府邸,甚至东方式的建筑小品。十九世纪30~7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的第二阶段,它已发展成为一种建筑创作潮流。由于追求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又称为哥特复兴建筑。

英国是浪漫主义的发源地,最著名的建筑作品是英国议会大厦、伦敦的圣吉尔斯教堂和曼彻斯特市政厅等。

浪漫主义建筑主要限于教堂、大学、市政厅等中世纪就有的建筑类型。它在各个国家的发展不尽相同。大体说来,在英国、德国流行较早较广,而在法国、意大利则不太流行。

美国步欧洲建筑的后尘,浪漫主义建筑一度流行,尤其是在大学和教堂等建筑中。耶鲁大学的老校舍就带有欧洲中世纪城堡式的哥特建筑风格,它的法学院和校图书馆则是典型的哥特复兴建筑。

英国议会大厦



16世纪中叶以后,这里成为议会所在地。1834年,一场大火烧毁了宫殿建筑,后进行了重建。大厦中的中央大厅是整个大厦的交通枢纽,中央大厅的平面呈八角形,上部是一个拱顶,高达23米,从这里可以前往上院和下院。此外,大厦中还有许多著名的房间和走廊,它们是议会各委员会的办公室,上下两院的图书馆也在其中。1941年5月,下院大厅遭到德军飞机的轰炸,战后重建。下院仍按哥特式风格装修,但相对简单一些。下院面积比上院略小,长23米,宽14米,高12.5米,大厅中间有346个座位,边廊还有91个座位.

文艺复兴建筑



佛罗伦萨美第奇官邸



维琴察圆厅别墅

文艺复兴建筑(Renaissance architecture)是欧洲建筑史上继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十五世纪产生于意大利,后传播到欧洲其它地区,形成带 了有各自特点的各国文艺复兴建筑。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在文艺复兴建筑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 文艺复兴建筑是15-19世纪流行于欧洲的建筑风格,有时也包括巴洛克建筑和古典主义建筑.起源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在理论上以文艺复兴思潮为基础;在造型上排斥象征神权至上的哥特建筑风格,提倡复兴古罗马时期的建筑形式,特别是古典柱式比例,半圆形拱券,以穹隆为中心的建筑形体等。例如,意大利佛罗伦萨美第奇府邸,维琴察圆厅别墅和法国枫丹白露宫等.

枫丹白露宫



枫丹白露宫是法国最大的王宫之一,在法国北部法兰西岛地区赛纳-马恩省的枫丹白露,具体坐标为48°24'7.50"N 2°41'57.40"E从12世纪起用作法国国王狩猎的行宫。“枫丹白露(fontainebleau)”由“fontaine belle eau”演变而来,“fontaine belle eau”的法文原义为“美丽的泉水”。



枫丹白露风景绮丽,森林茂盛,古迹众多,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最美的是弗朗索瓦一世的画廊。室内有众多的寓意画、水果装饰品、花环彩带和丰富的石膏花饰、雕塑品,是带意大利风格的法国文艺复兴艺术的典范。



在西方博物馆中,收藏和展览圆明园珍宝最多最好的要数枫丹白露宫,宫中的中国馆可以说是圆明园在西方的再现。这座16世纪的宫殿,直到19世纪它的修缮扩建都未停止过,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都在这里留下了痕迹,众多著名的建筑家和艺术家参与了这座法国历代帝王行宫的建设。



枫丹白露宫的主体建筑包括一座主塔、六座王宫、五个不枫丹白露宫中国馆内景等边形院落、四座花园。宫内的主要景点有舞厅、会议厅、狄安娜壁画长廊、瓷器廊、王后沙龙、国王卫队厅、王后卧室和教皇卧室、国王办公室、弗郎索瓦一世长廊等等。



狄安娜花园又称皇后花园或橙园,从16到18世纪花园内散布着花坛和雕塑;橙树漫园而生,橙香浮动,清风徐来,令人心骨皆清。如今这座花园的形态虽亦可人,但已不复旧貌,其历史应追述到第一帝国和七月王朝时代.

地中海建筑

俄式建筑

西班牙建筑

雅典建筑

波斯建筑

地中海建筑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陆间海,地中海宛如一个巨大的水槽深陷在亚、非、欧三大洲之间,西部经直布罗陀海峡与大西洋相通,东北面以达达尼尔海峡、马尔马拉海和博斯普鲁斯海峡与黑海相连,东南得以经苏伊士运河与红海相通,经红海出印度洋,伊奥尼亚海、亚得里亚海、爱琴海等都是它的属海。



除了马耳他和塞浦路斯两个岛国和其他一些岛屿外,地中海的四周被大陆包围,那都是一些充满神奇魅力的国度:西班牙、法国、摩纳哥、意大利、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希腊、土耳其、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埃及、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



这些国家簇拥着地中海那一片广阔的蔚蓝色水域,各自浓郁的地域特色深深影响着地中海风格的形成,使地中海风格建筑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形式。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纷呈,地中海岸的融融阳光、暖熏和风使之拥有相同的建筑语言和符号元素:

特点

简单、圆润的线条

省略繁复的雕琢和装饰,地中海建筑的线条简单且修边浑圆,给人感觉格外返璞归真、与众不同,这与地中海风格本身代表的极其休闲的生活方式是一致的。

色彩的组合与碰撞

西班牙蔚蓝色的海岸与白色沙滩,南意大利金黄的向日葵花田,法国南部蓝紫色薰衣草田,希腊碧海蓝天下的白色村庄,还有北非沙漠及岩石的红褐和土黄,在地中海充足的光照下,简单却明亮、大胆、丰厚,呈现出色彩最绚烂的一面,也构筑了地中海风格中最典型的三种色彩搭配:蓝与白、金黄与蓝紫、土黄与红褐。

门廊、圆拱和镂空

这是地中海建筑中最常见的三个元素:长长的廊道,延伸至尽头然后垂直拐弯;半圆形高大的拱门,或数个连接或垂直交接;墙面通过穿凿或半穿凿形成镂空的景致。众多的回廊、穿堂、过道,一方面增加海景欣赏点的长度,另一方面利用风道的原理增加对流,形成穿堂风这样的所谓被动式的降温效果。







后来殖民者把这种建筑风格带到美洲,而加利福尼亚由于气候类似地中海沿岸,天气更为晴朗,因此,所谓的“地中海风格”在加州能得以发扬光大;不仅住宅更为奢豪,也融入南欧其他地区的一些特点,比如托斯卡纳、卡塔罗尼亚,还有法国的普洛旺斯,醇厚的风格很符合当地富豪的居住心态,逐渐成为美国时尚名宅的主流。之后,这种风格又传到佛罗里达、夏威夷等地区,成为一种豪宅的符号 。

俄式建筑



黄白的墙面上浮雕着艺术的花纹,也印有岁月的斑驳。

1 俄式老建筑 满洲里的异国风情

散发着古朴气息的歌特式老房子,雕刻精致色彩鲜艳的木刻楞,高高耸立的水塔,无不展示着异国特有的风情。这就是满洲里中东铁路沿线上,具有百年历史的俄式老建筑。

走进这条俄式建筑保留街,映入眼帘的是拥有百年历史的木刻楞房和各种石材建成的俄式建筑,顿时让人有种身处俄罗斯的感觉。

有些哥特式建筑已经没有人居住了,黄白的墙面上浮雕着艺术的花纹,也印有岁月的斑驳。绿色塔尖高耸入云,细细的石柱形成不断上升的直线,彩色玻璃散发出连绵不断的彩光,这些美丽而敦实的哥特式房仍让人浮想联翩——时光倒转,在寒冷的冬夜,大雪纷飞,一家俄国人坐在房屋的壁炉前,思念着远方的家乡和亲人……

2 百年的老房 各个有“身份证”



流连于这些俄式老建筑群房中间,记者无意中发现,每一栋老房子上都挂有一个写着“俄式建筑房群”的牌子,牌子的旁边,画着一个小铁路的标志,后面写着一个号码,诸如“396、397”等等。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满洲里出现了大量的私建房屋与仓棚,许多“铁路房”被私建房屋包围。大部分临街的房子还被改作店面,室内格局也大为改观,普遍存在年久失修的问题。后来,满洲里有关部门本着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在恢复历史风貌、拆除非历史建筑的基础上,将俄式老建筑群房打造成了集文化休闲、餐饮、办公、旅游及居住为一体,具有俄罗斯风情和投资开发价值的国际文化社区。现在,虽然满洲里很多百年俄式老建筑铁路房的产权都已经归属个人,但是他们仅有居住权、买卖权,却没有拆除权,还必须按照博物馆的相关规定,对老房进行维修养护。所以,满洲里的俄式老建筑都保存得非常好。

3 大小铁路房 细微之处显精彩

远远望去,这些具有百年历史的俄式老建筑群,结实而漂亮。走到近处,从它们的细微之处可以看出,老房子设计量以及它的建造者,都是那么的精益求精。

南区二道街的木刻愣房,每座的房顶都各有不同,有房檐带造型的,有雕刻花纹的。最细致的地方应该属窗檐,每个窗子都设计了一个别致的窗檐,窗檐小小的花朵被雕刻得活灵活现,宛如真花般绽放。

“都过一百多年了,还像刚开的一样儿,雕刻手工真是一流的。”附近的居民竖着大拇指向记者赞叹。



哥特式老房的美不言而喻。但是,让人想不到的是,就连房顶的排水管都别具一格——一条攀延的龙,向着天空,张开大嘴,仿佛在冲天呐喊……

房门插手的设计也很别致,让人拍手称赞。细小的铁门鼻儿,雕上细细的花藤,门插就像一只大蜻蜓,用它细且长、一节节的大尾巴,将门鼻儿紧紧勾住。

在很多老房子里,都有地下室。地下室的设计更让人叫绝——整个地下室,全被厚厚的红松木包围着,平整而不失古朴。室内通风良好,每年夏天都会成为主人避暑的好去处。到了冬到,这里又变成主人的储藏室。

这些老房子,虽然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但它们的每一处,仍然与主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4 老房木刻楞 比我孙子大百岁



俄式水塔

俄式水塔,每到夏天,燕子群在水塔上飞来飞去,老奶奶就会坐在水塔下,给孙子讲“木刻楞”的故事,讲俄罗斯水塔来历……



木刻楞

俄式建筑,是伴随着中东铁路的建设而诞生的,已经成为满洲里的标志性建筑。一座座历经沧桑的古老建筑,屹立在满洲里。作为中国保卫战的历史见证,它向我们讲述着当年那场惨烈的战斗。

西班牙建筑



人们往往习惯于将那些有庭院和纯白墙面的建筑称作西班牙风格建筑,而事实上,这些并不仅仅是西班牙建筑的特点,差不多地中海沿岸国家、中东地区乃至整个阿拉伯世界的建筑似乎都有着类似的特征。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西班牙风格"呢?或许我们并不能用一句话或者是一个定义来做为衡量标准,但综观经典西班牙建筑楼盘,我们不难总结出其中的8个重点细节,它们都表达西班牙建筑了西班牙建筑的共同之处,证实了这种建筑风格及形式的美观和宜居性。

1、海湾式布局:西班牙是海洋国家,所以"水"是西班牙风格的灵魂元素之一,一些西班牙项目通常在空间分割中使用水系、绿化带为分隔媒介,使社区与外部自然区分,由社区空间到生活空间,水岸气息散落每个角落,体现了建筑与水与人的完美和谐。



2、层级分明的规划设计:西班牙建筑通常以远高近低的层级方式排布,高低错落,符合人的空间尺度感。外立面设计着西班牙建筑重突出整体的层次感和空间表情,通过空间层次的转变,打破传统立面的单一和呆板,其节奏、比例、尺度符合数学美。

3、创新联排别墅独栋化:以往的联排别墅大多是多联体的简单复制,不具备可识别性和整体感官效果。而在现在的一些西班牙建筑项目中,设计者通常用模块的形式雕筑联排别墅,每户不再是简单的复制。这样的设计对于过客是美景的享受,对于家人则是舒适的生活空间。



4、浅色调:西班牙风格的最大特点是在西班牙建筑中融入了阳光和活力,采取更为质朴温暖的色彩,使建筑外立面色彩明快,既醒目又不过分张扬,且采用柔和的特殊涂料,不产生反射光,不会晃眼,给人以踏实的感觉。



5、具有典型的西班牙建筑元素及特征:从红陶筒瓦到手工抹灰墙(STUCCO),从弧型墙到一步阳台,还有铁艺、陶艺西班牙建筑挂件等,以及对于小拱璇、文化石外墙、红色坡屋顶、圆弧檐口等符号的抽象化利用,都表达出西班牙风格的特征。



6、取材朴实,产品完全手工化、精细化:西班牙建筑采用的建筑材料一般都会给人斑驳的、手工的、比较旧的感觉,但却非常有视觉感和生态性,像陶瓦,泥土烧制、环保吸水等都可以保持屋内温度。无论是在地形处理还是铁艺、门窗及外墙施工工艺方面,西班牙风格建筑能体现出手工打造的典型特征。

7、家庭庭院:典型的西班牙建筑一般每户都有两个庭院——入户庭院和家庭庭院,入户庭院突出了会客的气氛,院门为仿旧铁艺门;家庭庭院则体现了家人交流空间的特点,同时有一定的私密性。



8、强调家庭厅:家庭厅在房屋的最好位置,采光效果也最好,是家人聚集的地方,体现了以居住为本的功能性。另外淘汰了大客厅,满足了主人饮食起居、交流礼仪等各方面的家庭生活需要。

总的来说,西班牙的建筑与其多元的文化有着很明显的关联性,基督文化和回教文化的碰撞更给西班牙艺术带上了奇异的色彩,而且西班牙民族天生就有一种热情奔放和狂野的个性,在建筑上就反映出诗意的,幻想的,神话的风格,往往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情怀。

雅典建筑





在希腊古代遗址中,最为有名的当属雅典卫城。雅典卫城,希腊语称之为“阿克罗波利斯”,原意为“高丘上的城邦”。古代在此建有神庙,同时又是城市防卫要塞。



卫城 卫城由大量重要的建筑物组成,包括:

巴特龙神殿



是古代七大奇观之一,坐落山上的最高处,在雅典的任何一处都可望见。有“希腊国宝”之誉,已有约4,000年历史,供奉希腊神话中雅典娜的守护神,亦即智慧女神雅典娜。雅典娜女神雕像有12米高,由象牙和金子制成,在昏暗的庙中金光闪烁。古代末期,此雕像被罗马皇帝带往君士坦丁堡,从此下落不明。神殿长228公尺、宽11公尺、高65公尺,内外比例对称,每根巨柱均向内微斜,这种独特的设计在美学原理上,矫正了视觉上的偏差,被认为现存建筑最具均衡美感的伟大建筑。现今虽有点破败,但当年的雄姿,却也依稀可辩,令人着迷。

艾力费郎祠堂



祠堂位于巴特龙神殿左侧,本为放置八圣徒遗骨的石殿,最吸引人之处是石殿的巨柱,设计成少女托柱石像,支撑着殿顶,宛似女神,造型栩栩如生,神态极为优美。传说这里是雅典娜女神和海神波塞东为争做雅典保护神而斗智的地方。

巨门

位于登山顶入口处,全部以大理石筑成,十分宏伟。

胜利神殿

在巨门之侧,是座小神殿,有记述众神与波斯人大战的雕刻。

卫城博物馆



这座博物馆主要收藏了雅典卫城及附近挖掘的历史文物,陈列品中以雅典鼎盛时期,即巴特龙神庙建造时期的文物最多。雅典娜古神庙的遗物也多有保留,由此可见昔日雅典娜古神庙的英姿。

波斯建筑



公元前6~前4世纪,波斯帝国国势强盛。波斯建筑继承了两河流域的传统,汲取了希腊、埃及等地区的建筑成就,又有所发展。新都波斯波利斯建于公元前518~前460年。宫殿建在依山筑起的平台上,台高约15米,长460米,宽275米。北部为两座仪典大殿,东南是财库,西南为王宫和后宫,周围有花园和凉亭。布局规整,但整体无轴线关系。



宫殿主要用伊朗高原的硬质彩色石灰石建造。正面入口前有大平台和大台阶。台阶两侧墙面刻有浮雕群像,象征八方来朝的行列,适应大台阶的外形,逐级向上,与建筑形式协调统一。



(见彩图波斯帝国波斯波利斯宫殿台阶浮雕带,公元前6~前5世纪)

两座仪典大殿平面都为正方形,石柱木梁枋结构。前面一座为薛西斯一世接待殿,76.2米见方。殿内有石柱36根,柱高19.4米,柱径与柱高之比为1□12,柱中心纵横间距均为8.74米。大殿四角有塔楼。塔楼之间是两进柱廊,高约为大殿之半。大殿开高侧窗。西面柱廊为检阅台,可以俯瞰朝贡的外国使节支搭的帐篷。



另一大殿为大流士百柱殿,68.6米见方,有石柱100根,柱高11.3米。两座大殿结构轻盈、空间宽畅,在古代建筑中是罕见的。宫殿外墙面贴黑白两色大理石或琉璃面砖,上作彩色浮雕。木枋和檐部贴金箔。大厅内墙满饰壁画。石柱上的雕刻精致。覆钟形柱础刻花瓣纹,覆钟之上为半圆线脚。柱身有40~48条凹槽。柱头由覆钟、仰钵、几对竖立的涡卷和一对相背而跪的雄牛像组成。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69290.html

更多阅读

难得一见著名书画家作品欣赏81幅上篇 湖南著名书画家有哪些

81幅著名书画家作品欣赏1 清 华岩 【墨竹】立轴【赏析】华岩是清代雍正,乾坤时期成就最高的画家之一。画中有‘山人写竹不加思,大叶长竿信笔为。但恐吟堂霜月夜,老鸦来踏受风枝。’简短四句短诗,表现出画家豪放不羁的情怀,画面可谓精当简

声明:《著名欧式建筑欣赏和 欧式风格装修案例欣赏》为网友霸欲天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