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以为然与不以为然:读《周国平哲理美文》之三

“世纪已近黄昏,路上的流浪儿多了。我听见他们在焦灼地发问:物质的世纪,何处是精神的家园?

“我笑答:既然世上还有如许关注着精神命运的心灵,精神何尝无家可归?

“世上本无家,渴望与渴望相遇,便有了家”。(《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读到这样的见识,孤独的精神守望者可以换个角度思考“家”的内涵和定义。类似的独见卓识,书中比比皆是。我深以为然。

对于苦难,作者直言不讳,“不要对我说:苦难净化心灵,悲剧使人崇高。……纵然苦难真有净化作用,我也宁要幸福”。“任何智慧都不能使我免于痛苦,我只愿有一种智慧足以使我不毁于痛苦”。(《寻常的苦难》)。但在《苦难的精神价值》一文中,他从经过奥斯维辛之厄难的维克多.弗兰克谈起,赞同其见解:即使处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即可以选择承受苦难的方式。

我想起《老人与海》、《肖申克的救赎》,既然苦难是人生无法绕行的险滩暗礁,非面对承受不可,那就别白白受苦,好歹有些收获,哪怕仅是精神磨练和提高,也是一种无形的财富,为以后的人生之路积蓄能量和经验。就算被击垮、失败以至搭上性命,博击的姿态也会定格为面对苦难的不屈和尊严。

再如关于真实的某些看法,令我振聋发聩醍醐灌顶,可谓良师益友般的人生点拨。

“真诚如果不讲对象和分寸,就会沦为可笑。真诚受到玩弄,其狼狈不亚于虚伪受到揭露”(《真实最难》)。回顾平生,的确,正是不看对象不讲分寸地一味求真,在有些方面铸成了无法挽回的人生重大过失。检视过分求真的作法,何止“可笑”“狼狈”,简直就是自己给自己挖坑,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人生中的有些错误也许是不应当去纠正的,一纠正便犯了新的、也许更严重的错误”(《与命运结伴而行》)。我的失败经历,完全可以去掉或然的“也许”。人活着,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极其复杂,尤其是心灵情感一类微妙的内在世界。时而靠运气,时而靠心眼,时而靠本能,时而靠理性,决非真善美的简易化和认死理能够应付裕如事事搞掂的。人性太复杂了,弄得自己的生活也省心不得。

阅读中“不以为然”的不多,仅谈两点。

一是无聊。作者应约写了一组讨论无聊的文章,大谈“只有一次的人生”却有着难以排遗的种种无聊。如“生命太短暂了,太珍贵了,无论用它来做什么都有点可惜。……但是,人活着总得做点什么。于是,我们便做着种种微不足道的事”,“人生终究还是免不了无聊”。(《没有目的的旅行》

什么是无聊?“无聊是意义的空白”,“如果没有空白,我们又怎么会记起我们对于意义的渴望呢?”而他所引泰戈尔的一句:“不要试图去填满生命的空白,因为音乐就来自那空白的深处,”似乎不足以说明“空白”与“意义”的必然关系。我感到泰戈尔所言空白,更多地是指超然世俗追求的空灵悠闲状态,而非意义缺席的百无聊赖之际。

大概是性别之故,我的大半辈子,在奶奶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之下,难得几回无聊的“徘徊”和“等”,婆婆妈妈、七七八八,做不完的各种生活琐事。一个人的日子,过了九年,也没过出“无聊”的状态和滋味。没等干完手头的事,完全空闲下来,就又计划安排下一个甚至一连串自认为有“意义”的活动日程,比如退休之前。所以,我总是在忙碌中得到充实感和收获感,哪怕女工之类,也对过程津津有味,对成品沾沾自喜,或自赏或赠人。

所以,我不认同只有意义缺省时才会意识到意义,这大概与男性大多不必为每日的油盐柴米操心操劳有关——“闲愁最难”。同理,“你是看不到我最爱你的时候的情形的,因为我在看不到你的时候才最爱你”,“未经失恋的人不懂爱情,未曾失意的人不懂人生”(《爱的涵义和价值》),我也不太认可,那样的话,人性太诡异矛盾,人生太无奈悖论了。有与无,得与失,都活不出好心情好滋味,有时浑然不觉,没了追悔莫及,全都拧巴着。

对于无聊,我只是不认同,而对于第二辑“情感研究”里的个别说法,就是相当不满意了。正如作者自云:女人对自己是“当局者迷”,可男人也并不据有“旁观者清”的优势,也是一个受欲念和情感左右的“当局者”。我想,言说者本人恐亦难全然出局。

《女性拯救人类》,这个题目表明作者对女性不止是欣赏肯定,而且委以不得了的重任。可是,在《女人和哲学》一文里却说:“女人搞哲学,对于女人和哲学两方面都是损害”。女人怎么损害哲学,语焉不详,反之,语焉甚详。他承认女性的直觉,说女性关心的是尘世智慧,出于天性,多数就不喜哲学。这,我承认是事实,虽则本人忝列喜欢哲学的另类。不过要反问一句:女性关心的领域和智慧类型与长期的社会分工及地位有无关系?倘若有,就不是天性,而是后天的“第二性”。

作者同意瓦莱里(不知是否20世纪法国象征派诗人的那位)订的标准:“聪明女子是这样一种女性,和她在一起时,你想要多蠢就可以多蠢”,还进一步发挥,“我去女人那里,是为了让自己的理性休息,可以随心所欲地蠢一下,放心从她的感性获得享受和启发。一个不能使男人感到轻松的女人,即使她是聪明的,至少她做得很蠢”。

这我就不明白了,聪明女子的标准与男人的蠢、而且是随心所欲想多蠢都行有关的。如若这女子识不破男人的“故作蠢态”,假蠢遇上真蠢,有趣么?你能“获得感性启发”吗?假若识得破,不点破,投你所好,装作更蠢,把蠢进行到底,岂非作秀扮嘢?那“未受污染的天性”到哪里去了?

深以为然与不以为然:读《周国平哲理美文》之三

关键在于,“去女人那里,是为了……”,就没把女性当成理性健全的生物,平等视之、待之,没必要正儿八经地对话交流、精神沟通,只要装腔作势装疯卖傻地感到轻松就OK了。这与同一辑其它文章强调爱情婚姻中灵与肉的同等重要,甚不合拍。

老实说,这样的标准,我绝不接受。凭什么要迎合对方一起装疯卖傻?噢,你轻松了,我累不累呀?说穿了,不过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盗版说法。与屠格涅夫在小说《父与子》里否定的巴扎罗夫如出一辙。

唉,再明智的男人,涉及异性问题,稍不留意,也难免露出余音袅袅的男权主义的腔调。太郁闷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69404.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读《妞妞》有感佟迪 周国平 妞妞

原文地址:读《妞妞》有感(佟迪)作者:会计系党支部读《妞妞》有感上周,我读完了这本不是很厚的一本书——《妞妞》。刚接触到这本书时,因为书名的缘故,并不对这本书有很强的阅读兴趣,但是翻开正文第一部分,我便对它有一种难以控制的情绪。这

读周国平《面对苦难》与《直面苦难》 直面苦难的例子

“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献给害我读周国平的人看到苦难这种题材的散文,就惯性的归于“鸡肋汤"文,而对这种富豪在乞丐面前做上帝状,或和尚在妓院门前做看破红尘状的文章,我是向来不屑的。耐不住朋友推荐给我看,

读《于丹论语心得》之四:君子之道——有感

于丹《论语》心得之四:君子之道。这章主要讲如何做一个君子,能够称为君子的标准又是什么。“君子”是孔夫子心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使许多人正在努力的方向与动力。提到“君子”一般都会与男子相联系,谁说女子中就不能有“君子”。“君子

读《一千零一个愿望》有感 一千零一个愿望读后感

读《一千零一个愿望》有感寒假中,我读了作家郁雨君的《一千零一个愿望》,这本书带给我极大的触动,让我明白了许多,收获了许多。故事从一个女孩子李力子说起……她,方脸蛋,头发硬,嗓子粗。她的妈妈超级忙碌,李力子渴望爱却得不到爱,内心孤

声明:《深以为然与不以为然:读《周国平哲理美文》之三》为网友情浅凉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