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李俊仙
【教学要求】
1.了解白杨的特点:
⑴ 品性直、高大。
⑵ 生长范围广、适应性强。
⑶ 能抗拒恶劣的气候和自然灾害。
2.体会爸爸的心愿: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以及他对下一代的希望。
3.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通过介绍、赞美白杨树,来赞美边疆建设者们不怕艰苦,毅然扎根边疆,为边疆建设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4.初步感悟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
5.通过抓住爸爸的语言、神态和做法来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
6.能够运用联系上下文和抓重点词句的方法来读书。
【教学重点】
1.通过抓住爸爸的语言、神态和做法来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
2.能够运用联系上下文和抓重点词句的方法来读书。
【教学难点】
体会爸爸的心愿:
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以及他对下一代的希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学生听写生词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知道文中的白杨生长在什么地方?
1.快速读第一自然段,戈壁滩是什么样的,课件欣赏戈壁滩。多么荒凉的大戈壁啊。白杨树却长的怎么样呢?
二、面对这戈壁滩上的白杨哥哥和妹妹发生了争论。分角色读课文的4——12段。画出爸爸的话,批注你的体会。(课件出示爸爸的话)
1.请你认真地默读这一段话,想一想:
白杨树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出来的。用“△△”标出重点词语,并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注在空白处。
2.交流估计:
你都读出来了什么?从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⑴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① 直。──读出你的理解。
②深入品读“从来”一词,老师启发学生:你从中读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句子对比
③ 教师激情小结:
白杨树的枝干一律向上,而且仅仅靠拢,笔直的枝、笔直的干,总给人一种力争上游的精神。让我们再来读这句话。
⑵ “哪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哪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① “很快”──长得很快──读出你的感受。
② “哪……哪……”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长,说明它的适应性非常强。
板书:适应性强 把你理解得读出来。
结合生活想想哪些地方需要白杨树,填空:
课件出示:()需要它,它就在那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小结:的确,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不管是山坡还是戈壁,哪需要白杨,白杨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⑶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① 坚强,不软弱,不动摇—坚强—读出它的坚强。
② “不管……不管……总是……”
不怕困难──读出它──不怕困难(师引读)。
小结:“风沙、雨雪、干旱、洪水”,这些都是严重的自然灾害,说明白杨很坚强。
师引读:遇到()的风沙,白杨树是……
遇到()的雨雪,它是……
遇到()的干旱,它仍然是……
遇到()的洪水,它依然是……
无论面对怎样的自然灾害,白杨树永远……,所以课文中用了“总是”一词。
③ 多么坚强不屈的白杨树啊!让我们再来读这句话。
⑷ 爸爸介绍白杨树这段话,你了解到爸爸眼中的白杨树什么样?
(5)此时你心中对白杨有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让我们带着敬佩来朗读爸爸介绍白杨的话,体会白杨的内在品质。练读——配乐读整段。
(6)练习背诵。课件出示背诵提示。
3过渡:爸爸说这些话的时候很严肃,其实他所说的不仅仅是他眼中的白杨,也是他心中的白杨。
(1)品读“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修辞手法:设问句。
爸爸到底在表白自己的什么心愿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14自然段,并联系课文的12自然段,自己先思考,再和同桌交流一下。爸爸仅仅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三、突出重点,理解爸爸的心
1.引读讨论14小节:
(1)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读“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师问“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工作”
(2)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师问:“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
(3)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读:“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师问:“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
(4)新疆这个地方什么样呢?通过上节课的介绍,我们了解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新疆,可以说经济非常贫穷落后,那里的地型和气候都不适宜庄稼生长,所以那里的农业水平十分低下。主要以“扬手一把种,收成靠天公”的原始农作方式,那里几乎就没有工业,更没有工厂,连一根钉,一斤铁都生产不出来,交通又很困难,所以,当时的新疆真是物资奇缺,百业凋零,一副萧条景象。想不想走进那个时代,去感受一下爸爸妈妈的工作场景。
(5)出示投影。
爸爸妈妈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都洒在了这片热土上。他们为什么还要接孩子去那念书呢?
现在我们知道,填空:“爸爸不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更是在表白自己一颗( )的心!”
教师小结:
不仅自己到祖国最需要最贫苦的地方去建设,还希望子女扎根边疆,建设边疆,这就是爸爸的心愿啊。
过渡:
通过爸爸的介绍,孩子们多了一点什么知识呢?
(6)指名读15自然段。
(7)爸爸介绍的这些知识就像在孩子心中播下一颗种,那颗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8)请同学们自由读16自然段,想一想:
爸爸为什么又陷入了沉思?为什么又突然微笑了呢?
交流:
出示“……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A 体会这句话:“高大的白杨树”指的是爸爸,像爸爸一样扎根边疆的建设者;
“几棵小树”指的是我们,在爸爸的影响下,立下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志愿的我们,也就是边疆建设者的后代。
⑴ 沉思──爸爸在担忧孩子们能不能像他所希望的那样。
⑵ 微笑──看到了大白杨身边的几棵小白杨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他仿佛看到了什么?──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了希望与信任。
齐读16自然段
四、积累提高 拓展延伸
1.课题是《白杨》,全文是不是仅仅写白杨?赞扬了爸爸什么精神?
2.赞扬爸爸实际上就是赞美什么人?
3.揭示表达上的特点:“借物喻人”
3.总结启发想象:是呀,其实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许许多多的边疆建设者们,他们离开了繁华的城市,告别了朝夕相处的亲人,毅然来到祖国最需要最艰苦的地方,奉献自己的青春与生命,奉献自己的子孙后代,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祖国边疆建设事业,有的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经过了几代人的奉献与建设,新疆现在什么样了呢
4.出示投影:
新疆现在的图片。
5.看了这组照片,我想你一定有许多话想对边疆建设者说。仅仅边疆建设者们是白杨吗?不是的,其实在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像白杨一样的人们,他们甘于贫穷,不怕困难,默默地奉献在需要自己的岗位上。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像白杨一样的建设者,他们是谁呢?
指名交流
五、进行练笔,情感升华
师:此时此刻,你想对白杨树以及像白杨树一样的祖国建设者说些什么?把心中的所思所想写下来吧。可以用上出示:“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写一段话。
(学生自由写话,教书巡视。)
师:已经有同学自告奋勇,要。
(投影展示学生的句子)
六、总结:
同学们,今天的学习,我陶醉在你们充满智慧的话语里,不管是把笔触指向“援藏的老师”还是指向“铁路工人”,不管是写“在守卫边疆的战士”还是写“默默无闻的护士”,都会正确流利地写出很有思想的句子。真让人佩服。如果同学们有兴趣的话,去读一读老师向大家推荐的“借物喻人”的文章,那里会有一番新天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七、作业布置:
推荐阅读艾青的诗歌《帐篷》,以及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文章,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课下阅读时,能进一步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