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广孝------元末明初政治家、高僧,出自显赫的吴兴姚氏。 三国志11元末明初mod
姚广孝(1335~1418)元末明初政治家、高僧,出自显赫的吴兴姚氏。元至正十二年(1352)出家为僧,法名道衍,字斯道,自号逃虚子。汉族,苏州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元末明初的政治人物、诗人,明成祖朱棣自燕王时代起的谋士、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
中文名:姚广孝
别名:天僖,道衍,斯道,独闇
国籍:明朝
民族:汉族
出生地:苏州
出生日期:1335年
逝世日期:1418年
职业:和尚、谋士、政治家、诗人
信仰:佛教
主要成就:辅佐朱棣夺得天下
代表作品:《逃虚集》
葬处:房山县东北姚广孝墓塔
号:独庵老人,逃虚子
谥号:恭靖
籍贯: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平江路长洲县
生平简介
姚广孝,长洲人(祖籍福州长乐),为大名赫赫的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姚氏的后裔,生于1335年,出生乱世的他从小好学,擅长吟诗作画,十七岁出家,取名道衍。通儒、道、佛诸家之学,善诗文,精通阴阳术数。交际广泛,与文学家宋濂、杨基等交友,又从灵应宫道士席应真习道家《易经》、方术及兵家之学。游嵩山寺,相者袁珙说他:“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二十三年(1363)于径山从愚庵大师潜心于内外典籍之学,成为当时较有名望的高僧。但始终未曾放弃成就大业的抱负,追求功利,仰慕元初僧人出身的开国功臣刘秉忠,欲成开国建业之功。 因为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选高僧侍诸王,为已故马皇后诵经荐福。经人举荐成为燕王朱棣的重要谋士,随燕王朱棣至北平(今北京)住持大庆寿寺。从此经常出入燕王府,参与夺位密谋,成为朱棣的重要谋士。朱棣“靖难”称兵前,他曾推荐相士袁珙以占卜等方式,并通过对当时政治、军事形势分析,促使燕王朱棣坚定信心;又于王府后苑训练军士,打制军器,作好军事准备;建文元年(1399)六月起兵前夕,计擒北平布政使张昺、都指挥使谢贵。靖难之役中,他留守北平,建议燕王轻骑挺进,径取南京,“毋下城邑,疾趋京师,京师单弱,势必举”,又劝朱棣勿杀方孝孺:“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十月,辅佐燕王世子率万人固守北平,击溃朝廷数十万北伐之师。此后,仍多赞谋帷幄,终使朱棣夺得皇位。朱棣即位后,初授官僧录司左善世,收郑和为菩萨戒弟子,法号福吉祥。永乐二年(1404)再授为太子少师,复其姓,赐名广孝。同年八月,姚广孝回乡省亲访友,至长洲拜访其姐,其姐闭而不见,访其友王宾,宾亦不见,但遥语曰:“和尚误矣,和尚误矣。”又跑去见其姐,其姐又骂他。广孝为之惘然,体会到了众叛亲离的滋味,临死之前他请皇帝释放建文时的主录僧溥洽,明成祖答应了他。永乐十六年(1418年)三月十八日病逝庆寿寺,“帝震悼,辍视朝二日”,以僧礼葬,百官吊唁者竟达“肩摩踵接,添郭溢衢”。追赠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谥恭靖。赐葬房山县东北。洪熙元年,加赠少师,配享成祖庙庭。晚年,姚广孝既厌惧官场争斗的凶险,又不甘心放弃毕生事业的追求,故虽然受官,却未改变僧人身份,主要承担太子、太孙的辅导讲读,及主持《永乐大典》、《明太祖实录》等书的修纂,又著《道余录》专诋程朱,人称“黑衣宰相”。其博通精深的学识和修养对皇太孙(明宣宗)有较大影响,对《永乐大典》的完成也起了很大作用。是朱棣的唯一朋友。
主要著作有《逃虚集》十卷,续集及补遗各一卷,《逃虚子诗集》、《逃虚类稿》五卷等。
人物介绍
姚广孝(1335—1418),长洲人,即今江苏吴县人。俗姓姚,初名天僖。十四岁时,度发为僧,改名道衍,字斯道,号独庵,亦自号逃虚子。三十岁时,姚广孝前往径山随师习禅。其间,他游历四方,与当时许多吴中文人往来频繁,交游酬唱,评书品画,所以有人把他列为“北郭十友”之一。及至四十八岁,姚广孝经人举荐,入燕府辅佐燕王朱棣,并密劝燕王举兵,策动“靖难之役”。靖难之谋既成,做了皇帝的朱棣便拜姚广孝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并复其俗姓,赐名广孝。不过,姚广孝虽贵极人臣,却不改僧相,仍居僧寺,清净自修,且重新监修了《明太祖实录》及《永乐大典》。永乐十六年(1418),姚广孝八十四岁,病逝于久居之庆寿寺,受追封为荣国公,谥号恭靖。 姚广孝
姚广孝居于吴地,位列“北郭十友”之一,与北郭社的成员常有同游、酬唱之乐。他曾写过《题张山人适乐圃林馆十首》,乃是与北郭诸友同咏之作。其中有“去官归故里,侨隐倚高林。花月尊前友,松风席上琴”一首,言同里张适辞官退隐山林,诸友人相访之事。当时同往乐圃的,亦有高启、倪瓒等人,众人饮酒、吟诵,颇得逍遥情致。而“巷僻无车马,闲扉掩薜萝。笼驯传信鹤,池蓄换书鹅”一首,则是姚广孝写乐圃林馆幽静、空寂之味。远遁山林,避俗世之喧嚣,乃是元末明初,文士们向往之境。而驯鹤与蓄鹅的闲情逸致,又增添了一分物我同境之美,恰合了禅者圆融于心之参悟。
姚广孝既是通晓文艺、擅长诗文的僧人,自然与文人交往颇多。于此十余年,姚广孝与社中灵魂人物高启最相投契,赠答尤多。高启是元明之际最出色的诗人。按照清人赵翼的说法,其诗“使事典切,琢句浑成,而神韵又极高秀,看来平易,而实则洗炼功深”。此即是说,高启作诗,有兼师众长,待其融于心而浑然自成的特色。而姚广孝亦“读古今圣贤书,研究道理,作为诗文,刻意追古”。两人彼此切磋,渐成相通之作诗、赏诗的标准与理念。譬如,高启以为作诗“必兼师众长,随事摹拟,待其时至心融,浑然自成,始可以名大方而免夫偏执之弊矣”。姚广孝未有此类言说,却循此躬行实践。所以,高启在为姚广孝《独庵集》作序时,言其爱广孝之诗,读之不厌,更赞其诗“浓淡迭显”、“圆转透彻”,“将期于自成而为一大方者也”。可见得,广孝诗染当时之文风,通达古今,与文人切磋,彼此影响,渐成一派。
姚广孝曾作《绿洲曲》,五言四句,写自然山水之境,不涉佛语,却入禅味。禅宗以“以心传心,不立文字”为其教义之一,故禅与诗的关系,譬如春与花,“春在于花,全花是春;花在于春,全春是花”。思与诗,融会通达而无滞碍。宋代严羽以禅喻诗,言“论诗如论禅”,“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清人王士,亦主诗禅一致,拈出“神韵”二字,以言透彻玲珑之境。诗境与禅境,并不全同,以禅喻诗亦非以禅说诗。诗之美,在于气物感人、吟咏情性,以自然之春风秋月、夏暑冬寒,人事之悲欢离合、生活际遇,感发心灵。而禅之深,在彻见自性,于山色云林,平常生活中,参悟佛之诸法实相。诗之“言有尽而意无穷”,譬如禅之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皆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胜。故禅味入诗,即是于心灵感发之中,了悟人生价值与宗教体验,以臻审美与圆融之境。 姚广孝塔
姚广孝曾作《杂诗八首》,其中一写孔子,一写秦始皇,可见出姚广孝对现实生活种种之历史感悟。孔子一篇云:“仲尼昔在鲁,里呼东家丘。谁知百王师,圣德与天侔。要令臣子惧,笔削成春秋。遗经勤后来,一变乃从周。”秦始皇一篇云:“祖龙并六国,势大莫与争。欲愚世上人,肆暴坑儒生。群经化灰烬,法令从吾行。剧政若牛毛,哀哉若疲氓。鸿鹄骤—举,四海如沸铛。不逢赤帝子,天下谁能平。”27其所谓“笔削成春秋”,实于思想的角度,言孔子经典作为后世之规范,有治国安民的效用,亦能构建一个颇有秩序的社会。而所谓“鸿鹄骤一举”,则表现了一种救世心态。秦汉之际,与姚广孝所处之元季乱世十分相似。他以赤帝子,也即刘邦为喻,则是期待一明君出世,平治天下,以救民于“剧政”之痛苦中。此即姚广孝心中对人世之关爱。姚广孝本是医家子,自是熟谙种种病痛人之苦难。为医者,救乡人于肉身顽疾之痛;为圣为贤者,则救世人于精神妄念之苦。姚广孝陷溺于此,成为一种在世的情感牵系。
姚广孝常怀耽溺之苦痛。前述所言,于姚广孝心底,有感性的、耽溺于世的一面。他牵系政治,欲以儒家之理想社会救人世之苦难,故其写诗,常有现实之感怀。且此种感怀,常是自信与积极的。譬如他写“悠悠范阳郡,蔚蔚娄桑村。村民深居稠,鸡犬日相闻。闾相具揖让,古来风俗淳”。或有桃花源中真淳之民风,或有盛唐诗人敞亮之精神。然此一《秋蝶》,却有淡然之阴霾,好像另一种声音,言理想未得之苦痛。
广孝潜心习禅,亦怀人间事之理想及抱负。其理想及抱负,非一己之功名,乃是化众生为善,待佐明君,平治天下,救民于乱世之苦痛。然元季明初,政纲混乱,盗贼四起。虽有张土诚割据江南,偏安一方,后亦有朱元璋统一中原、建立明朝。然此二者,皆非姚广孝所理想之人物。故长久以来,他始终活在“机”之期待里。至遇见当时之燕王朱棣,姚广孝年近五旬。而至辅佐燕王成为一代永乐大帝,姚广孝则年近七旬,已是垂垂老矣。生命之流逝,于姚广孝而言,譬如钟摆往复于左右,成为—种永恒。而在此永恒与无限里,个体之生命譬如渺小之萤虫,被吞噬于时间之维。于是,一种惶恐之感,自然而然地滋生了。在不少的诗作中,姚广孝往往以此自喻。譬如,那首《秋蝶》以蝶喻心。蝶之遇秋,譬如心之遇霜。蝶遇寒秋而“凋残”,心则在无尽之等待里“憔悴”。一种归宿难觅之感,一种“南北驱驰十五年,人间事业任茫然”之慨,乃是显然可见的。
知性使姚广孝有一种超然精神。他可以无心一己之利害得失,亦可以摈弃任何有目的之欲求。深岭之中,云松之间,可以栖心;昼夜交替,四时变化,皆是自然而然。对他而言,心存于此境,便也澄澈了,便也能够了悟应对宇宙、生命的生生不息之法了。来与去,终与始,总是顺此因缘。就好象“声来本无始,声去宁有终”,而“禅翁已深悟,焉能动乎中。”30姚广孝晚年曾作《少师真容自跋》。诗云:“幼读东鲁书,长习西方教。抹过两重关,何者为悟道。不厌山林空寂,不忻钟鼎尊荣。随缘而住,任运而行。犹孤蟾之印沧海,若片云之浮太清。了无他说,即此,便是人问我,更何如手里栾珠一百八。”算作此种反省与自识。参禅使姚广孝秉有一种知性,去观照广袤无垠的宇宙,周而复始的生命。而儒家圣贤之学,则使姚广孝寄广博之爱于人世间。一种感性的、人世之爱,与另一种知性的、出世之悟,郁结心中,便全在一句“何者为悟道”里了。所以,姚广孝的生命里,始终散发着一种独特的浓郁而澹泊、热烈而清冷的气息。
人物墓塔
姚广孝墓塔
姚广孝墓塔,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明代永乐年间,位于房山区常乐寺村北。为八角形九级密檐式砖塔,坐北朝南,通高33米,整座塔坐落在一级四方形的平台上。最下面是八角形基座,基座上立有两层八角形须弥座。须弥座式塔座束腰浮雕寿字和菊花、莲花和西番莲花的造型图案,其上为三层外顷的莲花瓣。中间塔身,四正面雕仿木隐作隔扇假门,其它四面则雕有仿木棂假窗。正面门楣之上嵌方石一块,其上楷书:“太子少师赠荣国恭靖公姚广孝之塔”。塔身往上是九层叠涩檐,各角均悬铜铃,风吹作响,声音悠扬。塔刹铁制,状似葫芦,为莲花形刹座的仰莲托着球形刹身,刹杆串起的相轮、圆光、仰月和宝珠,构造清秀匀称。刹由八条铁链锢之于檐角上。姚广孝墓塔整体结构匀称,塔身上的花卉图案别致,且雕刻精细。整个塔身轮廓清秀而挺拔,充分体现出明代塔的建筑风格。。塔前立有明成祖朱棣"敕建姚广孝神道碑"一座,碑立于宣德元年(1426),高4米,宽1.1米,厚0.33米。
明史文载
姚广孝,长洲人(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阳澄湖镇湘城人),本医家子。年十四,度为僧,名道衍,字斯道。事道士席应真,得其阴阳术数之学。尝游嵩山寺,相者袁珙见之曰:“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道衍大喜。
高僧军师姚广孝文献(14张)
洪武中,诏通儒书僧试礼部。不受官,赐僧服还。经北固山,赋诗怀古。其侪宗泐曰:“此岂释子语耶?”道衍笑不答。高皇后崩,太祖选高僧侍诸王,为诵经荐福。宗泐时为左善世,举道衍。燕王与语甚合,请以从。至北平,住持庆寿寺。
出入府中,迹甚密,时时屏人语。及太祖崩,惠帝立,以次削夺诸王。周、湘、代、齐、岷相继得罪。道衍遂密劝成祖举兵。成祖曰:“民心向彼,奈何?”道衍曰:“臣知天道,何论民心。”乃进袁珙及卜者金忠。于是成祖意益决。阴选将校,勾军卒,收材勇异能之士。燕邸,故元宫也,深邃。道衍练兵后苑中。穴地作重屋,缭以厚垣,密甃翎甋瓶缶,日夜铸军器,畜鹅鸭乱其声。建文元年六月,燕府护卫百户倪谅上变。诏逮府中官属。都指挥张信输诚于成祖,成祖遂决策起兵。适大风雨至,檐瓦堕地,成祖色变。道衍曰:“祥也。飞龙在天,从以风雨。瓦堕,将易黄也。”兵起,以诛齐泰、黄子澄为名,号其众曰“靖难之师。”道衍辅世子居守。其年十月,成祖袭大宁,李景隆乘间围北平。道衍守御甚固,击却攻者。夜缒壮士击伤南兵。援师至,内外合击,斩首无算。景隆、平安等先后败遁。成祖围济南三月,不克。道衍驰书曰:“师老矣,请班师。”乃还。复攻东昌,战败,亡大将张玉,复还。成祖意欲稍休,道衍力趣之。益募勇士,败盛庸,破房昭西水寨。
道衍语成祖:“毋下城邑,疾趋京师。京师单弱,势必举。”从之。遂连败诸将于淝河、灵璧,渡江入京师。成祖即帝位,授道衍僧录司左善世。帝在藩邸,所接皆武人,独道衍定策起兵。及帝转战山东、河北,在军三年,或旋或否,战守机事皆决于道衍。道衍未尝临战阵,然帝用兵有天下,道衍力为多,论功以为第一。永乐二年四月,拜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复其姓,赐名广孝,赠祖父如其官。帝与语,呼少师而不名。命蓄发,不肯。赐第及两宫人,皆不受。常居僧寺,冠带而朝,退仍缁衣。出振苏、湖。至长洲,以所赐金帛散宗族乡人。重修《太祖实录》,广孝为监修。又与解缙等纂修《永乐大典》。书成,帝褒美之。帝往来两都、出塞北征,广孝皆留辅太子于南京。五年四月,皇长孙出阁就学,广孝侍说书。
十六年三月,入观,年八十有四矣,病甚,不能朝,仍居庆寿寺。车驾临视者再,语甚欢,赐以金睡壶。问所欲言,广孝曰:“僧溥洽系久,愿赦之。”溥洽者,建文帝主录僧也。初,帝入南京,有言建文帝为僧遁去,溥洽知状,或言匿溥洽所。帝乃以他事禁溥洽。而命给事中胡濙等遍物色建文帝,久之不可得。溥洽坐系十余年。至是,帝以广 姚广孝塔(局部)
孝言,即命出之。广孝顿首谢。寻卒。帝震悼,辍视朝二日,命有司治丧,以僧礼葬。追赠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谥恭靖。赐葬房山县东北。帝亲制神道碑志其功。官其养子继尚宝少卿。广孝少好学,工诗。与王宾、高启、杨孟载友善。宋濂、苏伯衡亦推奖之。晚著《道余录》,颇毁先儒,识者鄙焉。其至长洲,候同产姊,姊不纳。访其友王宾,宾亦不见,但遥语曰:“和尚误矣,和尚误矣。”复往见姊,姊詈之。广孝惘然。
洪熙元年,加赠少师,配享成祖庙庭。嘉靖九年,世宗谕阁臣曰:“姚广孝佐命嗣兴,劳烈具有。顾系释氏之徒,班诸功臣,侑食太庙,恐不足尊敬祖宗。”于是尚书李时偕大学士张璁、桂萼等议请移祀大兴隆寺,太常春秋致祭。
诗作特色
情深思睿
姚广孝诗之特色大致有三;其一,登览山水、访师问友之作,常有深挚之情与睿智之思。此一特色,乃是就姚广孝诗之内容而言。靖难以前的姚广孝,为一方云游僧,行于诸方,与道徒、文士结伴,参禅学道,观览胜概。故其于所到之处、所遇之人,作诗以记,抒之以情,寓之以理。譬如“偶来值禅侣,清谈忘永夕”;“忘彼区中缘,乐此尘外境”。
因之,在人与事一面,有送别思怀、赠答宴游之作。如“我住城西寺,君归湖上山。马声知驿路,树色认乡关”,写离别之事。于姚广孝而言,云游经历一方面增益他在哲学与诗学上的修养与磨砺;另一方面则使他与友人相知相交,结下深厚的情谊。所以,“离人千万意,都在短亭中”。短亭筑在城外,立于路边,其中融入了客游人无限之离别意。且在离情别绪里,更平添一分对往昔乐游之追忆。譬如他写,“去年折花寄邻叟,今年邻叟无何有。可怜见花不见人,肠断东风绕花走。但愿东风休作恶,且使北人相与守。一枝送尔表情亲,侑花得句何须酒。”乃是寄思念之情于东风,追忆与友人把酒言欢、切磋诗艺之真趣。
姚广孝居于吴地,位列“北郭十友”之一,与北郭社的成员常有同游、酬唱之乐。他曾写过《题张山人适乐圃林馆十首》,乃是与北郭诸友同咏之作。其中有“去官归故里,侨隐倚高林。花月尊前友,松风席上琴”一首,言同里张适辞官退隐山林,诸友人相访之事。当时同往乐圃的,亦有高启、倪瓒等人,众人饮酒、吟诵,颇得逍遥情致。而“巷僻无车马,闲扉掩薜萝。笼驯传信鹤,池蓄换书鹅”一首,则是姚广孝写乐圃林馆幽静、空寂之味。远遁山林,避俗世之喧嚣,乃是元末明初,文士们向往之境。而驯鹤与蓄鹅的闲情逸致,又增添了一分物我同境之美,恰合了禅者圆融于心之参悟。
在景与理一面,则有登览、题画及怀古之作。其中,登览与题画之作,多以今之眼光,或绘自然之景,或抒感怀之情,亦或寓哲理之思。如《洞庭谣》,以“七十二峰在其下”,“太湖三万六千顷”,极写洞庭的磅礴气势,由
高僧军师姚广孝墓塔(20张)
岚云水气之晦明变化,到阳动开
霁之波平湛湛。山水景物,千态万状,尽在三十二句七言诗里了。又如《题画》一首,写“小小板桥斜路,深深茅屋人家。竹屋夕阴似雨,桃源春暖多花”,以六言道出山里人家之恬淡与真淳。“小小”、“深深”迭音,竹屋、桃源交融,夕阴似雨,春暖多花,似有自然而然、清丽澄彻之味。另一类题画诗,如《题倪云林墨竹》,则常有睹物思人之意。诗中写“开元寺里长同宿,笠泽湖边每共过”,即言姚广孝与倪瓒往昔交往之情谊,淡泊而真挚。
至于怀古之作,亦常有以古之眼光,观照现世。如《春日过显忠墓》一首。姚广孝立于墓冢前,遥想古人昔时龙风姿,一时“四海服威怒”。然转瞬间,恍惚如梦,万物皆空,只叹“焉知大化中,天地同旅寓。事业水上沤,功名草头露。死生谅莫测,荣华何足顾?”对姚广孝来说,古人的经历与事业,譬如浪花卷过,江水浮影,流逝不返。而现实之功名与死生亦辗转如烟,缘去缘来,终在历史与自然里归于空净,终在永恒中归于消散。所以于功名、死生、荣华之执念,全可抛弃。这种超越的观照,既是禅佛之体悟,亦是内心旷达之流露。另外,如《淮安览古》、《过顺德城》等诗,皆如此类,寓古今融通之情致。
由是,拈出姚广孝诗之第二个特色,乃“兼采众家,不事拘狭”,有唐宋及汉魏的风格。元代诗人,写诗常染纤之习,而姚广孝好学古人之道,作诗往往有拟古之迹,诗风清新雅淡,亦有高格。譬如“古淡岂易学,五字真吾师”,“萧梁事业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此一特色,与当时文人风气有关。
姚广孝既是通晓文艺、擅长诗文的僧人,自然与文人交往颇多。元至正二十年(1360)至明洪武七年(1374),是北郭诗社结社的时期。于此十余年,姚广孝与社中灵魂人物高启最相投契,赠答尤多。高启是元明之际最出色的诗人。按照清人赵翼的说法,其诗“使事典切,琢句浑成,而神韵又极高秀,看来平易,而实则洗炼功深”。此即是说,高启作诗,有兼师众长,待其融于心而浑然自成的特色。而姚广孝亦“读古今圣贤书,研究道理,作为诗文,刻意追古”。两人彼此切磋,渐成相通之作诗、赏诗的标准与理念。譬如,高启以为作诗“必兼师众长,随事摹拟,待其时至心融,浑然自成,始可以名大方而免夫偏执之弊矣”。姚广孝未有此类言说,却循此躬行实践。所以,高启在为姚广孝《独庵集》作序时,言其爱广孝之诗,读之不厌,更赞其诗“浓淡迭显”、“圆转透彻”,“将期于自成而为一大方者也”。可见得,广孝诗染当时之文风,通达古今,与文人切磋,彼此影响,渐成一派。
禅佛哲理
姚广孝诗之另—特色,即诗中有禅佛哲理。诗人写诗,常于现实之此岸世界,吟咏山水,抒情写意。而姚广孝既为禅僧,又作诗人,故诗有禅境,亦有对彼岸圆融世界之悟性。譬如“冥观了无法,何有寂与喧”,“竹云时驻影,桂露夕阑香”。
姚广孝曾作《绿洲曲》,五言四句,写自然山水之境,不涉佛语,却入禅味。禅宗以“以心传心,不立文字”为其教义之一,故禅与诗的关系,譬如春与花,“春在于花,全花是春;花在于春,全春是花”。思与诗,融会通达而无滞碍。宋代严羽以禅喻诗,言“论诗如论禅”,“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清人王士,亦主诗禅一致,拈出“神韵”二字,以言透彻玲珑之境。诗境与禅境,并不全同,以禅喻诗亦非以禅说诗。诗之美,在于气物感人、吟咏情性,以自然之春风秋月、夏暑冬寒,人事之悲欢离合、生活际遇,感发心灵。而禅之深,在彻见自性,于山色云林,平常生活中,参悟佛之诸法实相。诗之“言有尽而意无穷”,譬如禅之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皆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胜。故禅味入诗,即是于心灵感发之中,了悟人生价值与宗教体验,以臻审美与圆融之境。
这首诗的开端:“夕阳阁远树”,此句所写之景象,开阔且绚丽,使人自觉地有一种远眺与醉心之感。“阁”是动态的间隔。夕阳底下,云蒸霞蔚,譬如红花映照、金线镶嵌,弥散于山林远树之间。白居易有“日出江花红胜火”,写旦明之景。此处则将日暮之瑰丽,幻化成人境之亭阁楼榭,于写景中加以造境,别致且有韵味。后一句继之以“春云散澄江”,遂使日暮绮丽之景,蓦地添了一分疏野与清淡。此句中之“云”,乃是诗人常用之字。然境之不同,意亦有别。佛之公案曾说,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本是讲未悟、初悟与彻悟的三个阶段。于“云”而言,亦应是见云是云。
然而参禅境界不同、观物方式之差异,使禅僧诗人在心境上视野上,对云之体悟有了不同的感受。姚广孝写“春云”,于视野而言,把春之青色着于白云。春云如碧,融于夕阳之曼妙,似可以江淹“日暮碧云合”称之。而就心境来说,云有逍遥闲适之意,亦有清寂孤高之味。姚广孝用一“散”字,却将悠然自得、心旷神怡之情致,活泼地显现出来了。云散于江水,而诗人之情思又散于浮云,水流云在,皆是澄澈、明静了。此一静虑的心境,正是禅者所修之“不住心”与“平常心”。平常心是道,乃是禅者常用之语。姚广孝于“春云散澄江”一句,不着一字,却尽得纯粹心灵的澹泊与宁静。
至于后两句“不见荡舟人,空对白鸥双”,则写近景。王国维标举境界,分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由是观之,姚广孝“不见荡舟人,空对白鸥双”之句,似是入了无我之境,与纷繁外物皆无对立。小舟无人,白鸥双飞。诗人以超然之心立于空寂之景,似乎观物而忘我,融会物我合一之境。这与佛之事事无碍、万物融通的理趣颇为相近。姚广孝习禅之余,常游山水,亦于山水中体会佛理圆融之旨趣。又譬如,他曾写“五仗石边琴一曲,桃花三月鲤鱼飞”,人与境谐协,物与我俱融,乃天然妙合之景。
姚广孝另有一些明言佛理与禅机之作。譬如“禅翁指示人,又在第二义”,即言第一义不可说。禅宗以为最高的真谛,是任何话语皆无以表达的。若强说之,则会落入言筌。由是引申出类似“无言得真趣,何用觅玄音”此种不立文字,见性成佛的教义。禅宗所谓不立文字,以心传心,实是取消了文字的权威性,取消文字于日常事理之中心性与导向性,而代之以本心之感悟。故以禅心观世,更为真淳与澄澈。
事实上,赏阅姚广孝诗文,至为重要的乃是以诗观人。世人议论广孝,常以异僧诋毁之。其中的原因大抵是他劝导且帮助燕王夺太祖嫡孙之位,既违背了佛法戒律,亦忤逆了儒家君臣之礼。然而观其终究不改僧相之举,则不能单以纯粹之功利心定论。由是,以其心中郁结之感性与知性矛盾去返观,仿佛恰当些。这种郁结使姚广孝在精神修养上,对宇宙、生命秉有一种圆融之理解。而另一面,在现实生活中,又使他对人世充满了实在而宽阔的真挚情感。
身后
同月十八日,姚广孝病逝庆寿寺。朱棣听闻后,辍朝二日,并以僧礼下葬,百官吊唁者众多。此后追赠为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谥恭靖。赐葬房山县东北;朱棣亲自为其制神道碑记录其功。
洪熙元年,加赠少师,配享成祖庙庭。嘉靖九年,明世宗对阁臣商议,姚广孝虽然有功劳,但是毕竟为出家人,供养太庙总有所不尊。于是尚书李时偕大学士张璁、桂萼等议请移祀大兴隆寺,由太常寺逢春秋致祭,后得到明世宗批准。
著作
《逃虚集》
《逃虚子诗集》
《逃虚类稿》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精彩图册(1张)
高僧军师姚广孝文献(14张)
高僧军师姚广孝墓塔(20张)
词条图片(5张)
明朝二十四臣
? 徐达 ? 刘基 ? 胡惟庸 ? 姚广孝 ? 解缙 ? 杨士奇
? 郑和 ? 于谦 ? 王守仁 ? 夏言 ? 严嵩 ? 戚继光
? 俞大猷 ? 张居正 ? 海瑞 ? 李贽 ? 叶向高 ? 袁崇焕
? 徐光启 ? 魏忠贤 ? 袁崇焕 ? 方孝儒 ? 郑成功 ? 刘瑾
、 搜索 姚广孝
姚广孝
大明太子少师
籍贯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平江路长洲县
族裔汉族
字号斯道、道衍、独庵老人
谥号恭靖
出生元元统三年(1335年)
苏州
逝世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
北直隶北平
墓葬房山县东北姚广孝墓塔
亲属姚菊山(祖父)
姚震卿(父)
姚须钬女(姐)
姚继(养子)
著作
《明太祖实录》、《永乐大典》、《道余录》、《逃虚集》、《逃虚子诗集》、《逃虚类稿》
姚广孝(1335年-1418年),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独闇,号独庵老人、逃虚子。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平江路(明为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中国元末明初政治人物、诗人,燕王朱棣的谋士,并为靖难之役的功臣之一。
生平
出家为僧
姚广孝生于医生世家,十四岁落发为僧,法名道衍,却师事道士席应真,得其阴阳之术。曾经在嵩山寺游学,有名叫袁珙的面相者说他说:“你是个奇特的僧人!眼眶是三角形,像病虎一般,天性必然嗜好杀戮,是刘秉忠一样的人!”广孝听后反而大喜[1]。
辅助燕王
主条目:靖难之役
洪武年间中期,朱元璋下诏命精通儒学经书的僧侣入考礼部,道衍没有被授官,朱元璋赐袈裟送还[2]。洪武十五年,高皇后驾崩,明太祖选高僧侍奉各亲王,为其诵经荐福。道衍被举荐,并与燕王朱棣相谈甚合,并请求被带走。道衍于是抵达北平,并任庆寿寺住持,时常出入王府,行迹非常秘密,经常与朱棣密语[3]。
朱元璋死后,明惠帝刚即位后就开始大范围的削藩行动。周王、湘王、代王、齐王、岷王纷纷得罪或被贬职、或被削为庶人、或被正法。道衍于是密劝朱棣起事。朱棣说:“民意都支持朝廷,我们能怎么办呢?”道衍曰:“臣只知天道而已,何必管什么民意!”于是朱棣渐渐下决心,并私下选派军官,勾结部队,并招募勇敢异能的人。道衍并在燕王宫道中训练部队,并在地下修建地穴,以厚墙环绕,周围做养鸡鸭等动物,以掩盖地下的修建兵器活动的噪音[4]。建文元年六月,燕府护卫百户倪谅告变,逮官校于谅、周铎等伏诛。兵部尚书齐泰命令北平都指挥张信逮捕朱棣,然而张信却把此命告诉朱棣,朱棣于是决定起兵。当时正遇到暴雨临近,檐瓦堕地,朱棣色变。道衍说到:“这是祥兆。飞龙在天,一定有风雨跟随。瓦片掉下了,将要改用皇帝那黄色的瓦了。”之后燕兵起义,以诛杀齐泰、黄子澄为名,号称其众为“靖难之师”。而道衍则在北平辅助世子朱高炽进行防守[5]。
同年十月,朱棣袭击大宁的时候,李景隆乘间围燕京北平。道衍则善于坚守,抵抗中央军的数次攻击,并也夜间派遣壮士偷袭。后燕军回援,内外夹击获得大胜。李景隆、平安等先后战败逃撤。朱棣则围困铁铉防守的济南城长达三月之久仍不克。道衍写信劝道:“部队疲劳了,请班师回北平吧。”朱棣于是返回。此后遭盛庸军截击,在东昌之战时燕军大败,张玉被杀,再次返京。此时,朱棣打算进行稍微休整,而道衍则坚持积极备战,并进一步招募勇士,击败盛庸且破房昭的西水寨[6]。此时,道衍对朱棣说:“不要再攻下城池了,而应当迅速进攻京师。京师力量单弱,一举之下必然能攻下。”朱棣听从了他的意见,并接连在淝水、灵璧击败中央军,并渡过长江进入京师金陵[7]。朱棣在燕王府时,所接触的都是武将,而唯独道衍是定策起兵的。当朱棣在山东、河北转战时,其部队进退、战机等都由道衍决定。道衍从未临战指挥过,但是朱棣攻下南京后,论功道衍为第一[8]。
辅助明成祖
朱棣攻占南京后即帝位,授道衍为僧录司左善世。永乐二年四月,拜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后恢复其姓,并赐名广孝,赠祖父如其官。明成祖与其交谈时,称其少师而不叫名字。朱棣后命其蓄发,道衍不肯。后赐宫第与宫人,都不接受。道衍则常居僧寺中,穿戴冠带入朝议事,退朝后改穿僧衣[9]。之后,出巡赈灾苏、湖等地,在抵达长洲的时候,把自己获赐的金帛都散与宗族乡人[10]。
道衍本人好学,善于诗文。与王宾、高启、杨孟载等人为友,并被宋濂、苏伯衡等人推奖过[11]。在朱棣攻占南京时,曾劝朱勿杀方孝孺,并说如果杀了他,天下读书的种子就断绝了[12]。朱棣即位后,广孝收郑和为菩萨戒弟子,法号福吉祥[13]。此外,广孝还担任监修、主持重修《明太祖实录》;并与解缙等人修纂《永乐大典》,书成后得到明成祖的褒美[14]。朱棣在北京、南京往来,以及北伐时,广孝皆留在南京辅助太子。永乐五年,皇太孙出阁就学,广孝担任侍读说书[15]。
晚年
姚广孝到晚年后,著《道余录》,专诋程朱理学,引起当时人们的鄙夷[16]。当其回乡省亲访友,至长洲拜访其姐,但姐姐闭而不见;访其友王宾,宾亦不见,但遥语道:“和尚错了啊,和尚错了啊。”又跑去见其姐,姐姐又骂他。广孝为之惘然,体会到了众叛亲离的滋味[17]。
永乐十六年(1418年)三月,姚广孝已经有八十四岁高龄,病重不能上朝,仍然在庆寿寺居住。明成祖驾车临视,相谈甚欢,并赐金睡壶。临死前的姚广孝请求明成祖,释放禁锢已久的建文帝主录僧溥洽,明成祖答应了他。姚广孝顿首感谢,之后不久去世[18]。
身后
相关的原始文献: 明史/卷145
同月十八日,姚广孝病逝庆寿寺。朱棣听闻后,辍朝二日,并以僧礼下葬,百官吊唁者众多。此后追赠为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谥恭靖。赐葬房山县东北;朱棣亲自为其制神道碑记录其功[19]。
洪熙元年,加赠少师,配享成祖庙庭。嘉靖九年,明世宗对阁臣商议,姚广孝虽然有功劳,但是毕竟为出家人,供养太庙总有所不尊。于是尚书李时偕大学士张璁、桂萼等议请移祀大兴隆寺,由太常寺逢春秋致祭,后得到明世宗批准[20]。
著作
《逃虚集》
《逃虚子诗集》
《逃虚类稿》
注释
^ 《明史》(卷145):“姚广孝,长洲人,本医家子。年十四,度为僧,名道衍,字斯道。事道士席应真,得其阴阳术数之学。尝游嵩山寺,相者袁珙见之曰:“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道衍大喜。”
^ 《明史》(卷145):“洪武中,诏通儒书僧试礼部。不受官,赐僧服还。经北固山,赋诗怀古。其侪宗泐曰:“此岂释子语耶?”道衍笑不答。”
^ 《明史》(卷145):“高皇后崩,太祖选高僧侍诸王,为诵经荐福。宗泐时为左善世,举道衍。燕王与语甚合,请以从。至北平,住持庆寿寺。出入府中,迹甚密,时时屏人语。”
^ 《明史》(卷145):“及太祖崩,惠帝立,以次削夺诸王。周、湘、代、齐、岷相继得罪。道衍遂密劝成祖举兵。成祖曰:“民心向彼,奈何?”道衍曰:“臣知天道,何论民心。”乃进袁珙及蔔者金忠。于是成祖意益决。阴选将校,勾军卒,收材勇异能之士。燕邸,故元宫也,深邃。道衍练兵后苑中。穴地作重屋,缭以厚垣,密甃翎甋瓶缶,日夜铸军器,畜鹅鸭乱其声。”
^ 《明史》(卷145):“建文元年六月,燕府护卫百户倪谅上变。诏逮府中官属。都指挥张信输诚于成祖,成祖遂决策起兵。适大风雨至,檐瓦堕地,成祖色变。道衍曰:“祥也。飞龙在天,从以风雨。瓦堕,将易黄也。”兵起,以诛齐泰、黄子澄为名,号其众曰“靖难之师。”道衍辅世子居守。”
^ 《明史》(卷145):“其年十月,成祖袭大宁,李景隆乘间围北平。道衍守御甚固,击却攻者。夜缒壮士击伤南兵。援师至,内外合击,斩首无算。景隆、平安等先后败遁。成祖围济南三月,不克。道衍驰书曰:“师老矣,请班师。”乃还。复攻东昌,战败,亡大将张玉,复还。成祖意欲稍休,道衍力趣之。益募勇士,败盛庸,破房昭西水寨。”
^ 《明史》(卷145):“道衍语成祖:“毋下城邑,疾趋京师。京师单弱,势必举。”从之。遂连败诸将于淝河、灵璧,渡江入京师。”
^ 《明史》(卷145):“成祖即帝位,授道衍僧录司左善世。帝在藩邸,所接皆武人,独道衍定策起兵。及帝转战山东、河北,在军三年,或旋或否,战守机事皆决于道衍。道衍未尝临战阵,然帝用兵有天下,道衍力为多,论功以为第一。”
^ 《明史》(卷145):“永乐二年四月,拜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复其姓,赐名广孝,赠祖父如其官。帝与语,呼少师而不名。命蓄发,不肯。赐第及两宫人,皆不受。常居僧寺,冠带而朝,退仍缁衣。”
^ 《明史》(卷145):“出振苏、湖。至长洲,以所赐金帛散宗族乡人。”
^ 《明史》(卷145):“广孝少好学,工诗。与王宾、高启、杨孟载友善。宋濂、苏伯衡亦推奖之。”
^ 《明史》(卷141):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 明姚广孝 《佛说摩利支天经》 郑鹤声等编 《郑和下西洋研究文选》 15页
^ 《明史》(卷145):“重修《太祖实录》,广孝为监修。又与解缙等纂修《永乐大典》。书成,帝褒美之。”
^ 《明史》(卷145):“帝往来两都、出塞北征,广孝皆留辅太子于南京。五年四月,皇长孙出阁就学,广孝侍说书。”
^ 《明史》(卷145):“晚著《道余录》,颇毁先儒,识者鄙焉。”
^ 《明史》:“至长洲,候同产姊,姊不纳。访其友王宾,宾亦不见,但遥语曰,‘和尚误矣,和尚误矣。’复往见姊,姊詈之。广孝惘然。”
^ 《明史》(卷145):“十六年三月,入观,年八十有四矣,病甚,不能朝,仍居庆寿寺。车驾临视者再,语甚欢,赐以金睡壶。问所欲言,广孝曰:“僧溥洽系久,愿赦之。”溥洽者,建文帝主录僧也。初,帝入南京,有言建文帝为僧遁去,溥洽知状,或言匿溥洽所。帝乃以他事禁溥洽。而命给事中胡濙等遍物色建文帝,久之不可得。溥洽坐系十余年。至是,帝以广孝言,即命出之。广孝顿首谢。寻卒。”
^ 《明史》(卷145):“帝震悼,辍视朝二日,命有司治丧,以僧礼葬。追赠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谥恭靖。赐葬房山县东北。帝亲制神道碑志其功。官其养子继尚宝少卿。”
^ 《明史》(卷145):“洪熙元年,加赠少师,配享成祖庙庭。嘉靖九年,世宗谕阁臣曰:“姚广孝佐命嗣兴,劳烈具有。顾系释氏之徒,班诸功臣,侑食太庙,恐不足尊敬祖宗。”于是尚书李时偕大学士张璁、桂萼等议请移祀大兴隆寺,太常春秋致祭。诏曰:“可”。”
参考文献
《明史》卷一百四十五
《皇明词林人物考》卷二
《罪惟录列传》卷十六
《明诗纪事》乙签卷三
明朝配享太庙王公大臣
十五亲王及六王妃
皇伯考:寿春王
皇兄:南昌王 - 盱眙王 - 临淮王
皇兄:霍丘王 - 下蔡王 - 安丰王 - 蒙城王
皇侄:宝应王 - 六安王 - 来安王 - 都梁王 - 英山王 - 山阳王 - 昭信王
寿春王妃刘氏、霍丘王夫人翟氏、安丰王夫人赵氏、临淮王夫人刘氏、蒙城王妃田氏、盱眙王妃唐氏
功臣洪武二年配享:郧国公廖永安 - 虢国公俞通海 - 蔡国公张德胜 - 永义侯桑世杰 - 泗国公耿再成 - 越国公胡大海 - 梁国公赵德胜
洪武三年配享:开平王常遇春
洪武九年配享:中山王徐达 - 岐阳王李文忠 - 宁河王邓愈 - 东瓯王汤和 - 黔宁王沐英
洪熙元年配享:河间王张玉、东平王朱能、宁国公王真、荣国公姚广孝(后撤)
嘉靖十年配享:诚意伯刘基
嘉靖十六年配享:威襄公郭英
姚广孝和刘伯温是什么关系?姚广孝和刘伯温史书上没有什么关系,但有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是宋濂和高启的好友,可能互相认识。姚广孝登上历史舞台是在洪武十五年,即1382年,朱元璋选高僧侍诸王,为已故马皇后诵经荐福。广孝以荐入选,随燕王朱棣至北平(今北京)住持大庆寿寺。从此经常出入燕王府,参与夺位密谋,成为朱棣的重要谋士。那时刘基已经死了7年了。
但在民间流传这许多他们的故事,就像楼上说的什么大军师刘伯温,二军师姚广孝,这些都是杜撰,无稽之谈。刘伯温是朱元障第一谋士,为大明的开国建立了奇勋.姚广孝是朱棣的第一谋士,为靖难之役的成功立下了奇勋.两人又都有奇门遁甲之术.其实刘伯温与姚广孝相差并不远,机乎是同一时代的人.
人人都说北京城是个“八臂哪吒城”。人人都说只有八臂哪吒才能镇服“苦海幽州”的孽龙。北京成究竟怎样修造的这一座“八臂哪吒城”呢?这在北京就传说下来一个民间故事。
皇帝要修一座首都北京城,就派了工部大官去修建。工部大官慌了,赶忙奏明了皇帝,说:“北京这块地方,原来是个苦海幽州,那里的孽龙,十分害怕,臣子是降服不了的,请皇上另派军师去吧!”皇帝一想,这话也有道理,没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上能知神,下能知鬼的“能人”,是不能修建北京城的。当时,皇帝就问这些军师们:“你们谁能去给我修建北京城呢?”好多军师们都是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地不敢答话,时间长了,实在不好不答话了,大军师刘伯温说:“我,就我去吧!”二军师姚广孝紧接着也说:“我也去!”皇帝可高兴坏了,准知道这位军师是能“降龙伏虎”了不起的人物,就派他们去修建北京城。
刘伯温、姚广孝领了“圣旨”,就到了现在的北京城这块地方了,打下了公馆以后,就天天出去采看地形,琢磨怎么修建让孽龙捣不了乱的北京城。大军师刘伯温是看不起姚广孝的,二军师姚广孝也是看不起刘伯温的,刘伯温说:“姚二军师,咱们分开住吧,你住西城,我住东城,各想各自的主意十天以后见面,然后做在一起,脊背对脊背坐着,各人画各人的城图(北京人都知道、都传说:“刘伯温、姚广孝脊背对脊背画了北京城。”),画好了再对照一下,看看两个人的心思对不对头。”姚广孝明知道刘伯温是要大显才能,独夺大功的,就冷笑了一声说:“好吧,大军师说的有理,就这么办!”当下,两个军师就分开住了。起初两天,两个人虽然没住在一起,也没出去看地形,可是两个人耳朵里,都听见一句话:“照着我画,不就成了吗!”听这句话,像个孩子的声音,清清楚楚地说个没完,这是谁说的话呢?怎么不见人呢?照着你的“话”,你的“话”是什么“话”呢?刘大军师琢磨不透,姚二军师也琢磨不透。到了第三天,两个军师都各自出去采看地形去拉,刘大军师走到哪里,他总看见有一个红袄短裤子的小孩,在他面前走,刘伯温走的快,那小孩走的也快,刘伯温走的慢,那小孩走的也慢,刘伯温起初也没觉出特别来,后来他也有些起疑心啦,就故意停住脚步,咦!真奇怪!那小孩也站住了,刘伯温琢磨不透这个小孩子是干什么的。另外,那姚二军师呢?也是碰见这么样的一个小孩子是干什么的。刘伯温、姚广孝各自回到个人公馆以后,耳朵里就又听见了那句话:“照着我画,不就成了吗!”刘伯温在东城想,姚广孝在西城也这么想:难道这个红袄短裤子的小孩,就是哪吒不成?不像啊!哪吒是八条臂膀呀!刘伯温在东城这么想:明天再碰见这个小孩子,我要仔细瞧瞧他。姚广孝在西城也在想:明天再碰见这个小孩子,我要细细瞧瞧他。
一夜过去了,是两个人约定的第四天了刘伯温吃完了早饭,带了一个随从出去溜达去了,他今天为什么要带随从呢?为的是:叫随从也帮助他看看是不是哪吒。在西城住的姚广孝,也是这门心思,也带了一个随从出去找哪吒。两个军师,虽然一个住在东城,一个住在西城,可是心思都是一样的,听见的话都是一样的,碰见的小孩都是一样的,今天他们又碰见那红袄短裤子的小孩了。刘伯温、姚广孝今天碰见的小孩子,还穿的红袄,还穿的是短裤子,只是红袄不是昨天那件红袄了,这件红袄很像一件荷叶边的披肩,肩膀两边有浮镶着软绸子边,风一吹真像是有几条翅膀似的。刘伯温看了,心里一动,这不是八臂哪吒吗?赶紧往前就追,他想揪住这个小孩子,细细瞧瞧。没想到刘伯温追的快,那小孩子跑的更快,只听见一句话:“照着我画,不就成了吗!”那小孩子跑的无影无踪了,再也瞧不见了,刘伯温的随从,看见军师爷在大道上飞快的跑起来,他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就在后面直喊:“军师爷!军师爷!你跑什么呀?”刘伯温听见了喊声,就停住了脚步,问他的随从:“你看见一个穿红袄短裤子的小孩了吗?”“没有啊!咱们走了这么半天,不就是我和军事爷吗!一个人也瞧见啊!”刘伯温心理明白:这一定是八臂哪吒啦!那姚广孝呢?姚广孝也看见这么一个小孩子,也追这个小孩来着,也听见那么句话,他的随从也都没看见有什么人,他也明白了这个孩子一定就是八臂哪吒啦!刘伯温回到了他的东城公馆,姚广孝也回到了他西城公馆。刘伯温想:照着我画,画一定是画图的画字,不是说话的话字,八臂哪吒要我参照他的样子画城图,那一定是能降服得住苦海幽州的孽龙,好!我看你姚广孝怎么办?我看你姚广孝画不出城图来,怎么配当军师爷!那住在西城的姚广孝,也是这么想的:看你这个大军师,“大”字得搬搬家!在第九天,刘伯温就通知姚广孝:明天正午,在两城的中间,脊背对脊背画城图,请姚二军师准时到场。姚广孝答应了。
第十天正午,在城中一个大空场上,摆下两张桌子,两把椅子,椅子背对椅子背,刘伯温来了,姚广孝也来了。刘伯温说:“二军师朝哪边坐呢?”姚广孝说:“大军师住在东城,就朝东坐,小弟朝西坐。”两个人落了坐,有随从给摆好了纸、笔、墨、砚,两位军师拿起笔来,唰、唰、唰地一画,太阳刚往西转,两个人的城图就都画完了,姚广孝拿起大军师画的城图来看,刘伯温拿起二军师的城图来看,俩人都哈哈大笑起来,原来两张城图都是一样,都是“八臂哪吒城”。
姚广孝请大军师给讲讲:怎么叫八臂哪吒城?刘伯温说:“这正南中间的一座门,叫正阳门,是哪吒的脑袋;脑袋嘛,就应该有耳朵,他的瓮城东西开门,就是哪吒的眼睛;正阳门里的两眼井,就是哪吒的眼睛;正阳门东边的崇文门、东便门,东面城门的朝阳门、东直门,是哪吒这半边身子的四臂;正阳门西边的宣武门、西便门,西面城门的阜成门、西直门,是哪吒那半边身子的四臂;北边城门的安定门、德胜门,是哪吒的两只脚。”姚广孝点了点头说:“哦,是了。这个哪吒没有五脏,空有八臂行吗?”刘伯温红了脸,说:“哪里有没有五脏的哪吒啊!,死的哪吒能镇的了孽龙吗?”说着,急急地一指城图:“老弟你看,那城里四方形儿的是‘皇城’,皇城的正门——天安门是五脏口,从五脏口到正阳门哪吒脑袋,中间这条长长的平道,是哪吒的食道。”姚广孝笑了,慢条斯理地说:“大军师别着急啊,我知道你画的挺细致,那五脏两边的两条南北大道,是哪吒的大肋骨,大肋骨上长着是小肋骨,就是那些小胡同啦,是不是?大军师画的挺细致!”刘伯温叫姚广孝逗的急不行,恼不得的,反正“八臂哪吒城”的“北京城图”是画出来了,大军师刘伯温没夺头功,二军师也没夺头功,刘伯温还不怎么在意,姚广孝越想越难过,就出家当了和尚,专等看刘伯温怎么修造北京城了。
刘伯温这么一修造北京城不要紧,没想到惹得孽龙恼了起来,这才又引起“高亮赶水”等一大串的故事来。刘伯温是朱元障第一谋士,为大明的开国建立了奇勋.姚广孝是朱棣的第一谋士,为靖难之役的成功立下了奇勋.两人又都有奇门遁甲之术.其实刘伯温与姚广孝相差并不远,机乎是同一时代的人.
其他一些资料供参考:
刘伯温在《烧饼歌》中预言了久远的未来,当然也看到元朝气数已尽,明朝将兴。所以他才能顺乎天意,成为一代名相。骄横一时者终难当天命。当代掌权者,附庸者鉴。-- 编者按)
刘基,世称刘伯温,是明太祖的开国谋臣,也是预言《烧饼歌》的作者。
刘基二十二岁时进士及第。但他为人刚正耿直,廉洁奉公。后因揭发监察御使失职,受排挤回家隐居。朱元璋起兵后,刘基出山投靠。
自从刘基前来投靠之后,朱元璋常常前来徵求刘基的意见。刘基分析了当时的军事形势,对朱元璋说,主公现在据有金陵,形势险要,虎踞龙盘,地理位置很好。但东南的张士诚,西北的陈友谅,他们常常侵扰犯境,与您作对,这就成了您北定中原的后顾之忧,因此必须把这两个人除掉。朱元璋说.这两个人势力很大,该怎麼对付他们呢?於是,刘基便为朱元璋规划了实现帝业的宏伟蓝图。刘基指出:「张士诚目光短浅,胸无大志,他只想守住自己的那块地盘,不会有什麼大作为,因此不值得忧虑,可以暂时不去管他。而陈友谅就不同,他杀主篡位,野心大,阴谋多,是个危险的对手。而且,他占据武昌,地处南京上游,又有巨舰精兵,时时刻都想吞并我们。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在战略上不能两边作战,而应首先集中兵力歼灭陈友谅。陈友谅灭亡之后,张土诚的势力必然孤立无援,一举可定。然后,主公可以挥师北上,平定中原,最后消灭元王朝,那时您的帝王之业就可以实现了!」
刘基如此为朱元璋预言帝王之业,无异於诸葛亮在隆中为刘备预言天下三分。这一番预言,使朱元璋大开眼界,提高了认识。过去,朱元璋只是著眼於与群雄争夺地盘,未有一整套夺取天下建立帝王之业的战略方针。因此,听了刘基的话,朱元璋十分佩服、赞赏,高兴地说:「先生以后有高明之计,一定要痛痛快快把它说个透!」
从此以后,朱元璋就按刘基的策略一步步地夺取天下。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阳湖大战中,陈友谅被朱元璋战败,中箭而死.陈友谅之子陈理於次年投降,汉政权灭亡。消灭陈友谅的政权之后,朱元璋又集中兵力,转过来对付东南面的张士诚.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攻陷苏州,张土诚被俘,自谥而死,大周政权灭亡。到了年底,朱元璋便统一了东南半壁江山。与此同时,朱元璋开始独立旗帜,脱离了小明王韩林儿的控制,并派人在瓜步江沉杀了韩林儿。接著,朱元璋於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命大将徐达、常遇春率军二十万北伐,先取山东,旋师河南,扼守潼关,直捣北京。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正式称帝,建元洪武,国号大明。是年八月,朱元璋的北伐军攻陷北京,元顺帝北逃,元王朝终於灭亡了。
姚广孝本是医学弟子,十四岁剃度为僧,出家当了和尚,法名道衍。他聪明好学,能诗能画.又精通「阴阳术数之学」。洪武年间,朝廷命精通儒术的名僧集中礼部会考,道衍和尚名列前茅。他本可以受封为官,可他仅受僧服之赐。由於跟燕王朱棣志同道合,交谈甚为投契,道衍和尚便跟随燕王北上,在北京主持庆寿寺。其实,他是以佛事来掩人耳目,暗中与燕王密谋,酝酿夺权。所以,燕王朱棣发动政变成功,就是得力於道衍和尚的谋划。朱棣当上皇帝后,并没忘记这位第一号谋臣,於是恢复他的本姓,赐名广孝。此外还要他蓄发还俗,给他送来美女、房子。然而,姚广孝都没有接受,仍然做他的和尚。后来,他又受命监修太祖实录,参与编纂《永乐大典》。永
“黑衣宰相”姚广孝
最近地方上面一直都在挖老祖宗的坟墓,从给吴王墓室打扫卫生到发现汉代古墓群。苏州两千五百年历史,计算起来我读书的高中的历史,比TOP 100强的大学里面的大多数岁数都要长的多。
只是自己计算起来,苏州从春秋开始能真正刚强的时候确实比较罕见。计算上历史上能够叫得出口的大概就是 战败吴王阖闾,兵圣孙武,画画浪子唐伯虎,先忧后乐的范仲淹,明文学家冯梦龙。历史上苏明代最硬气的一次莫过于天启六年(1626)阉党派缇骑到江南逮捕东林党人,苏州知识分子首先上街游行抗议,随后便发生了3月18日苏州、常州两地市民各万余人冒雨示威、怒杀缇骑的民变。
历史总是一般读书人写就的,历史大多数都是儒家写就的,对于其中其实苏州少了一位响当当的人物,也是士林清流可能所不能接受只能放于抽屉中的一位,姚广孝。
元至正十二年(1352)出家为僧,法名道衍,字斯道,自号逃虚子,通儒、道、佛诸家之学。看看人家从开始就是报复满满,精通诸家之学,同时对于兵法和谋略大为精通。于二十三岁的时候已经是天下闻名的高僧了。不过从其抱负和心思来说,可能是出世是为了更好的入世。可惜朱元璋没有给他更好施展宏大抱负的机会,不过他一直在等待,等待机会的降临。
终于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选高僧侍诸王,为已故马皇后诵经荐福。姚广孝见到了当时的四皇子朱棣,姚广孝说:我要送你一件礼物。朱棣说:什么礼物?姚说:王子上面白帽子。朱棣纳入府中,协同去了北平,北平的几年,姚同志无论葱政治言论上,兵马粮草,还是民心歌谣上面都为朱棣的他日起兵做了大量的工作。当然更为大量的工作,我个人认为是坚定了朱棣日后“靖难”的决心。
无论朱棣于北面军事多么卖力,朱元璋还是把皇位传给了朱允文。小文同志上位后决心不小,对几个叔叔伯伯动手干脆。仓促之间老姚鼓动朱棣,起兵靖难。
四年的靖难时间,每当朱棣和一起造反的伙计动摇的时候,老姚同志总是坚定的告诉大家,没有后路,动摇的该杀。
飘摇之间,朱棣终于取得大明的江山。天朱棣即位后,初授官僧录司左善世,永乐二年(1404)再授为太子少师,复其姓,赐名广孝。晚年,姚广孝既厌惧官场争斗的凶险,又不甘心放弃毕生事业的追求,故虽然受官,却未改变僧人身份,主要承担太子、太孙的辅导讲读,及主持《永乐大典》、《明太祖实录》等书的修纂。其博通精深的学识和修养对皇太孙(即明宣宗)有较大影响,对《永乐大典》的完成也起了很大作用。。
明间传说姚广孝晚年,回到了苏州。同时呢,当年朱棣攻破南京的时候朱允文莫名失踪,据说后来姚广孝寻得朱允文,把朱允文偷偷的放在苏州的隐匿于穹窿山皇驾庵,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在此病亡,(有一说为景泰二年病亡) 埋于庵后小山坡上。不过根据我去穹窿山的场景暂时没有发现任何的碑刻或者其他的记录。
不过于阳澄湖镇传出喜讯——一代谋僧姚广孝碑重见天日
很可惜于苏州的对外介绍或者名人堂图谱里面很少可以看到姚广孝,原因无过于几点。1,历史都是清流写就,试问历史的记录着如何能对一位生都是以造反,出生又不是士林的僧人多着笔墨?2.当年朱棣在苏州杀了个痛快,同时赋税也是大大高于其他地方,苏州旧人当然是恨其多了一点 3.姚广孝虽然一生以造反为最终的目的,但是成功以后退的非常干脆彻底。晚年归于了平等,估计也知道自己那些事情,作为正史是很难上台面去作为自己脸皮贴金的。
不过从读历史,还是要知道曾经苏州有这样一位奇特的“黑衣宰相”姚广孝
姚广孝是元末明初政治家﹑高僧。元至正十二年(1352)出家为僧,法名道衍,字斯道,自号逃虚子。苏州人。通儒﹑道﹑佛诸家之学,善诗文。始终未曾放弃成就大业的抱负,追求功利,仰慕元初僧人出身的开国功臣刘秉忠,欲成开国建业之功。谋划“靖难之役”帮朱棣从侄子手中夺得大明江山。朱棣即位,复姓,赐名广孝,授太子少师。广孝一直不蓄发,不娶妻,为出家之人,八十五岁病故,葬于北京房山崇各庄,现有墓塔留存。 有“政治和尚”,“黑衣宰相”之称。 为“北郭十友”之一。
中文名: 姚广孝 别名: 字斯道
籍贯: 河南开封 出生地: 苏州
性别: 男 民族: 汉族
国籍: 中国 出生年月: 1335年
去世年月: 1418年 职业: 其他 和尚 文学 作家
代表作品: 《逃虚集》;逃虚子诗集》;《逃虚类稿》等
姚广孝 - 个人档案
影视中的姚广孝
中文名称: 姚广孝
又名: 字斯道 法名道衍
性别: 男
所属年代: 明代
姚广孝画像
民族: 汉族
生卒年: 1335—1418
出生地:苏州
祖籍:河南开封
相关人物: 宋濂 明宣宗 朱元璋朱棣
姚广孝 - 个人经历
生于医生世家,十四岁落发为僧,师事道士席应真,得其阴阳之术。游嵩山寺,相者袁珙说他:“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选高僧侍诸王,广孝入选燕王朱棣,住持大庆寿寺。故友宋濂、高启多为朱元璋所杀,对洪武朝政治有诸多遗恨。又协助燕王训练军士,计擒都指挥使谢贵。
靖难之役中,他留守北平,建议燕王轻骑挺进,径取南京,“毋下城邑,疾趋京师,京师单弱,势必举”,又劝朱棣勿杀方孝孺:“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朱棣即位后,初授官僧录司左善世,永乐二年(1404年)再授为太子少师,复其姓,赐名广孝。曾主持《永乐大典》、《明太祖实录》等书的修纂,又著《道余录》专诋程朱,人称“黑衣宰相”。
永乐二年(1404年)八月,姚广孝回乡省亲访友,至长洲拜访其姐,但姐姐闭而不见,访其友王宾,宾亦不见,但遥语曰:“和尚误矣,和尚误矣。”又跑去见其姐,姐姐又骂他。广孝为之惘然,体会到了众叛亲离的滋味,临死之前他请皇帝释放建文时的主录僧溥洽,明成祖答应了他。
永乐十六年(1418年)三月十八日病逝庆寿寺,“帝震悼,辍视朝二日”,以僧礼葬,百官吊唁者竟达“肩摩踵接,添郭溢衢”。追赠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谥恭靖。赐葬房山县东北。洪熙元年,加赠少师,配享成祖庙庭。
姚广孝 - 著作
《永乐大典》
主持《永乐大典》、《明太祖实录》等书的修纂。主要著作有《逃虚集》、《逃虚子诗集》、《逃虚类稿》等。《道余录》、《佛法不可灭论》及《诸上善人咏》各一卷。
姚广孝 - 评价
房山姚广孝墓塔
历史上的姚广孝有诸多怪处,他生自医家,却偏爱谋略;他不为生活所迫,却自幼出家;他既入空门,却热心政治;他不辅洪武、建文,却偏助燕王;他未受十年寒窗苦,却主编《永乐大典》。他无书不精,无物不晓,每言必中,算无遗策…… 这位披着袈裟的政治家,在明初的风云际会中以其卓著功勋而留名青史。
他作诗清新婉约,颇有特色,且深寓真挚之情。世人评价姚广孝, 因其政治作为而常有偏见,视以为异僧,秉有纯粹之功利心。事实上以诗观人,便可深 味姚广孝出世间与入世间感性知性郁结之心境。同时,剖析广孝诗,亦可体会其中与文人 诗不同之禅意。
皈依佛门的姚广孝四海为家,他曾拜元末著名道士席应真为师,学习《易经》、方术,尤其对排兵布阵、用兵伐谋感兴趣;他向遇庵大师学习内外典籍之学,对佛、儒二家进行对比研究;他与当时的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宋濂、高启等人结为诗文好友,文学修养也大大提高……在学佛访友、诗文酬和中,姚广孝的政治思想逐渐成熟。 其博通精深的学识和修养对皇太孙(即明宣宗)有较大影响﹐对《永乐大典》的完成也起了很大作用。
姚广孝 - 轶事
《郑和下西洋》中的姚广孝
见藩王巧遇朱棣
洪武十五年(1382年),已经47岁的姚广孝终于觅得机缘。朱元璋的结发妻子马皇后不幸病逝,朱元璋在天下广寻高僧,分配给各个皇子,让高僧们在众藩王的封国里修寺诵经,为马皇后祈福。朱棣见姚广孝三角眼,体态臃肿,反倒有些不情愿要他。姚广孝走到朱棣面前,悄悄地对朱棣说:“贫僧若能为殿下所用,定能为您奉上白帽子。”朱棣感觉和尚话里有话,“王”带“白”帽不就是“皇”吗?于是便把他拉到内室详谈。姚广孝纵论古今,分析时局,鞭辟入理。朱棣听得连连称是,当即向朱元璋请求把姚广孝许给自己。 姚广孝便随燕王来到北平(后改为北京),名义上住持庆寿寺,实际上经常出入燕王府,成为燕王最重要的谋士和心腹。
助燕王运筹兵机
袁珙说:殿下您有天子之相,今后定能成为太平天子,天下黎民百姓都会享受你的福气。朱棣听罢,渐渐坚定了起兵的决心和信念。其实,这次戏剧性的相面不过是姚广孝一手安排的。
没有姚广孝的策划,朱棣未必敢举事;没有姚广孝的擘画,朱棣也未必能成事。
姚广孝负责帮朱棣做军事准备,打造兵器,操练将士。由于打造兵器会发出铿锵的响声,将士操练也容易引人注意,姚广孝便在燕王府开凿了地下室,上面建有房屋,周围修筑厚墙,并在城墙四周埋下大大小小的缸瓮来消除噪声。他还让人在燕王府内饲养鸡鸭鹅,想用这些家禽的叫声遮掩打造兵器和士兵操练的声音。
正如姚广孝所料,南京攻克之后,朱棣就顺利登上了皇帝宝座,大明江山轻而易举地落在了朱棣的手里。可以说,如果没有姚广孝“直入京师”的建议,以朱棣的兵力,靖难之役很可能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到那个时候,鹿死谁手,难以预料!
拒封赏亦官亦民
虽然姚广孝并没有亲临战场与朱棣出生入死,但由于他在起兵谋划、战略战术中的重要作用,朱棣认为“靖难之役”的首功非姚广孝莫属。他要求姚广孝除去“道衍”的法名,并希望他还俗。为了达到目的,朱棣还专门奖励姚广孝一处大宅院,并给他送去两个貌若天仙的宫女。
姚广孝是何等聪明,他深知功高震主的道理,“狡兔死,走狗烹”的惨剧已在过去不断上演。于是他坚决不愿还俗,但同意继续入朝为官。虽然名义上只是一个管理宗教事务的官员,但实际上姚广孝仍然是朱棣最重要的谋士与心腹,朝中重大事务,朱棣都要找姚广孝商量。
姚广孝的袈裟,冲淡了朱棣对他的戒心,更主要的是姚广孝深谙与狼共舞的游戏规则:越是得意,越要检束;越是成功,越要退缩;越是登峰造极,越要急流勇退。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围绕在皇帝身边,有头有脸有发言权,使帝王言听计从者,大有人在。但伴君如伴虎,最后能够得到好下场者,就比较罕见了。姚广孝这样一个不官不民、亦官亦民的和尚,作为皇帝的宾客,运筹帷幄,出谋划策,位及人臣,倚重中枢,最后能够善始善终,实在是极为奇特的例子。
姚广孝 - 《明史》记载
姚广孝,长洲人,本医家子。年十四,度为僧,名道衍,字斯道。事道士席应真,得其阴阳术数之学。尝游嵩山寺,相者袁珙见之曰:“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道衍大喜。
洪武中,诏通儒书僧试礼部。不受官,赐僧服还。经北固山,赋诗怀古。其侪宗泐曰:“此岂释子语耶?”道衍笑不答。高皇后崩,太祖选高僧侍诸王,为诵经荐福。宗泐时为左善世,举道衍。燕王与语甚合,请以从。至北平,住持庆寿寺。
出入府中,迹甚密,时时屏人语。及太祖崩,惠帝立,以次削夺诸王。周、湘、代、齐、岷相继得罪。道衍遂密劝成祖举兵。成祖曰:“民心向彼,奈何?”道衍曰:“臣知天道,何论民心。”乃进袁珙及卜者金忠。于是成祖意益决。阴选将校,勾军卒,收材勇异能之士。燕邸,故元宫也,深邃。道衍练兵后苑中。穴地作重屋,缭以厚垣,密甃翎甋瓶缶,日夜铸军器,畜鹅鸭乱其声。建文元年六月,燕府护卫百户倪谅上变。诏逮府中官属。都指挥张信输诚于成祖,成祖遂决策起兵。适大风雨至,檐瓦堕地,成祖色变。道衍曰:“祥也。飞龙在天,从以风雨。瓦堕,将易黄也。”兵起,以诛齐泰、黄子澄为名,号其众曰“靖难之师。”道衍辅世子居守。其年十月,成祖袭大宁,李景隆乘间围北平。道衍守御甚固,击却攻者。夜缒壮士击伤南兵。援师至,内外合击,斩首无算。景隆、平安等先后败遁。成祖围济南三月,不克。道衍驰书曰:“师老矣,请班师。”乃还。复攻东昌,战败,亡大将张玉,复还。成祖意欲稍休,道衍力趣之。益募勇士,败盛庸,破房昭西水寨。
道衍语成祖:“毋下城邑,疾趋京师。京师单弱,势必举。”从之。遂连败诸将于淝河、灵璧,渡江入京师。成祖即帝位,授道衍僧录司左善世。帝在藩邸,所接皆武人,独道衍定策起兵。及帝转战山东、河北,在军三年,或旋或否,战守机事皆决于道衍。道衍未尝临战阵,然帝用兵有天下,道衍力为多,论功以为第一。永乐二年四月,拜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复其姓,赐名广孝,赠祖父如其官。帝与语,呼少师而不名。命蓄发,不肯。赐第及两宫人,皆不受。常居僧寺,冠带而朝,退仍缁衣。出振苏、湖。至长洲,以所赐金帛散宗族乡人。重修《太祖实录》,广孝为监修。又与解缙等纂修《永乐大典》。书成,帝褒美之。帝往来两都、出塞北征,广孝皆留辅太子于南京。五年四月,皇长孙出阁就学,广孝侍说书。
十六年三月,入观,年八十有四矣,病甚,不能朝,仍居庆寿寺。车驾临视者再,语甚欢,赐以金睡壶。问所欲言,广孝曰:“僧溥洽系久,愿赦之。”溥洽者,建文帝主录僧也。初,帝入南京,有言建文帝为僧遁去,溥洽知状,或言匿溥洽所。帝乃以他事禁溥洽。而命给事中胡濙等遍物色建文帝,久之不可得。溥洽坐系十余年。至是,帝以广孝言,即命出之。广孝顿首谢。寻卒。帝震悼,辍视朝二日,命有司治丧,以僧礼葬。追赠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谥恭靖。赐葬房山县东北。帝亲制神道碑志其功。官其养子继尚宝少卿。广孝少好学,工诗。与王宾、高启、杨孟载友善。宋濂、苏伯衡亦推奖之。晚著《道余录》,颇毁先儒,识者鄙焉。其至长洲,候同产姊,姊不纳。访其友王宾,宾亦不见,但遥语曰:“和尚误矣,和尚误矣。”复往见姊,姊詈之。广孝惘然。
洪熙元年,加赠少师,配享成祖庙庭。嘉靖九年,世宗谕阁臣曰:“姚广孝佐命嗣兴,劳烈具有。顾系释氏之徒,班诸功臣,侑食太庙,恐不足尊敬祖宗。”于是尚书李时偕大学士张璁、桂萼等议请移祀大兴隆寺,太常春秋致祭。
姚广孝 - 参考资料
[1].历史人物 http://www.ndcnc.gov.cn/datalib/2003/HistoryCharacter/SHL-DL/SHL-DL-1059
[2]. 中华博物 http://www.gg-art.com/dictionary/dcontent.php?bookid=34&name=%D2%A6&keywords=&bookdetailid=29287
[3]. 中国论文中心 http://www.studa.net/gudai/080819/1143305.html
元朝名人
元朝 (1206-1370) ,元朝从1271年建立,到1368年灭亡,前后共九十七年。元朝结束了自唐灭亡以来长达三百七十年的又一次大分裂时期,使中国再次实现了大统一。这为之后明清的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这时期各民族间的经济与文化交流得到更大发展,回族就是在元代形成的。元朝的地域异常辽阔,这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疆域的雏形。
吴玠
郦道元
关汉卿
郭守敬
伯颜
马致远
吴璘
速不台
木华黎
耶律大石
刘整
阔端
扩廓帖木儿
黄道婆
忽必烈
旭烈兀
郭靖
王祯
陈友谅
汪德臣
拔都
阿力麻里
赛典赤·赡思丁
王实甫
李璮
完颜阿骨打
耶律阿保机
姚广孝
哲别
明玉珍
马黎诺里
马祖常月赤察儿
张留孙
耶律留哥
李志常
张文谦
牙忽都
信苴日
完颜赛不
海都
塔察儿
纥石烈牙吾塔
图帖睦尔
苏天爵
周达观
术赤台
察合台
察罕
赤老温
赤盏合喜
肖乃台
姚枢
孛罗帖木儿
博尔忽
博尔术
仆散揆
阿合马
术赤
术虎高琪
完颜合达
方国珍
答失八都鲁
王汗兀良合台
权衡
察罕帖木儿
床兀儿
札木合
海山
八思巴
仆散安贞
元脱脱
韩德让
韩企先
合赞
爱育
王和卿
阿尼哥
完颜承晖
阿里海牙
阿塔海
者勒蔑
汪世显
唆都
韩林儿
史天泽
石抹明安
刘国杰
完颜杲
孛鲁
完颜宗辅
李孟
玉昔帖木儿
安童
也孙阿里不哥
董文炳
董俊
塔思
妥灌帖睦尔
阿术
阿剌罕
志费尼
土土哈
蛇节
乃颜
纽璘
钟明亮
贵由汗
王文统
任仁发
拜住
妥欢贴睦尔
哈剌哈孙
武仙
石抹也先
塔出
颖德八刺
燕铁木儿杨赛
撒里知无带
完颜仲德
蒙哥汗孟珙
孛儿台
因不花
铁木儿
海山和世敕
姚广孝墓塔
姚广孝墓塔
神道碑
【姚广孝墓塔】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城西南房山区常乐寺村。建于明代永乐年间。为八角九级密檐式砖塔,高约33米。须弥座塔基束腰部分雕寿字纹和花卉,四正面雕假门,四侧面雕假窗。塔身往上是九层叠涩檐,各角都悬铜铃。塔刹铁制。姚广孝是明永乐皇帝的谋士。
塔前立有明成祖朱棣"敕建姚广孝神道碑"一座,碑立于宣德元年(1426),高4米,宽1.1米,厚0.33米。
姚广孝墓塔,建于明代永乐年间,位于房山区常乐寺村北。为八角形九级密檐式砖塔,坐北朝南,通高33米,整座塔坐落在一级四方形的平台上。最下面是八角形基座,基座上立有两层八角形须弥座。须弥座式塔座束腰浮雕寿字和菊花、莲花和西番莲花的造型图案,其上为三层外顷的莲花瓣。中间塔身,四正面雕仿木隐作隔扇假门,其它四面则雕有仿木棂假窗。正面门楣之上嵌方石一块,其上楷书:“太子少师赠荣国恭靖公姚广孝之塔”。塔身往上是九层叠涩檐,各角均悬铜铃,风吹作响,声音悠扬。塔刹铁制,装似葫芦,为莲花形刹座的仰莲托着球形刹身,刹杆串起的相轮、圆光、仰月和宝珠,构造清秀匀称。刹由八条铁链锢之于檐角上。姚广孝墓塔整体结构
匀称,塔身上的花卉图案别致,且雕刻精细。整个塔身轮廓清秀而挺拔,充分体现出明代塔的建筑风格。百科名片
“黑衣”,指僧人所穿的一种黑色僧衣。 “宰相”又称“丞相”,是封建时代辅佐皇帝管理国家的高级官职,位列“三卿”之首。 故而,“黑衣宰相”就是指参与政事并且影响较大的僧人。他们大多在朝廷有官职(并不一定真的官居宰相),在寺庙也有法号。较有名的“黑衣宰相 ”有:慧琳和尚,姚广孝,太原雪斋,南光坊天海等。
慧琳和尚
慧琳和尚,生卒年不详。
慧琳
生平
南朝刘宋僧。秦县(陕西)人,俗姓刘。道渊之弟子。学通内外,尤善老庄,好语笑俳谐,长于着作。庐江王义真荐之于文帝,甚得宠信,时与议论机密,有黑衣宰相之称。
论着
所着白黑论(均善论),批评当时般若本无之说,以为(大五二·一八上):‘折毫空树,无伤垂荫之茂;堆材虚空,无损轮奂之美。’抨击宗教虚构,以为(大五二·一八中):‘效神光无径寸之明,验灵变无纤介之实。(中略)诸若此类,皆谓于事不符。’认为佛教用净土、地狱之说诱引威吓民众;揭露寺院僧侣追求豪华,结党营私;主张废鬼神之说,做修利迁善之事。师之批判佛教,为众所厌弃。然由于文帝之庇护,得免被逐出僧团,后触罪谪配交州。[弘明集卷四、梁高僧传卷七道渊传
姚广孝
介绍
明初政治家、高僧。元至正十二年(1352)出家为僧,法名道衍,字斯道,自号逃虚子。苏州人。通儒、道、佛诸家之学,善诗文。与文学家宋濂、高启等交友,又从灵应宫道士席应真习道家《易经》、方术及兵家之学。二十三年于径山从遇庵大师潜心于内外典籍之学,成为当时较有名望的高僧。但始终未曾放弃成就大业的抱负,追求功利,仰慕元初僧人出身的开国功臣刘秉忠,欲成开国建业之功。明初,因其故友多被明太祖朱元璋所杀,对洪武朝政治怀有强烈不满。 姚广孝
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选高僧侍诸王,为已故马皇后诵经荐福。经人举荐成为燕王朱棣的重要谋士,随燕王朱棣至北平(今北京)住持大庆寿寺。从此经常出入燕王府,参与夺位密谋,成为朱棣的重要谋士。朱棣“靖难”称兵前,他曾推荐相士袁珙以占卜等方式,并通过对当时政治、军事形势分析,促使燕王朱棣坚定信心;又于王府后苑训练军士,打制军器,作好军事准备;建文元年(1399)六月起兵前夕,计擒北平布政使张昺、都指挥使谢贵。靖难之役中,他留守北平。十月,辅佐燕王世子率万人固守北平,击溃朝廷数十万北伐之师。此后,仍多赞谋帷幄,终使朱棣夺得皇位。朱棣即位后,初授官僧录司左善世,永乐二年(1404)再授为太子少师,复其姓,赐名广孝。晚年,姚广孝既厌惧官场争斗的凶险,又不甘心放弃毕生事业的追求,故虽然受官,却未改变僧人身份,主要承担太子、太孙的辅导讲读,及主持《永乐大典》、《明太祖实录》等书的修纂。其博通精深的学识和修养对皇太孙(即明宣宗)有较大影响,对《永乐大典》的完成也起了很大作用。
主要着作
《逃虚集》、《逃虚子诗集》、《逃虚类稿》等。
太原雪斋
生平
太原雪斋,父亲为骏河大名今川氏亲的重臣庵原左卫门尉,母亲是同为今川家重臣的兴津氏的女儿。“雪斋”是个道号,又称“太原崇孚”,实际名字已不可考。
经历
幼时即被父亲送往附近的善得寺修习学问,自那时起,雪斋已然觉悟到终生要过着禅僧的生活。直至永正六年(1509年),十四岁的雪斋进入京都建仁寺,拜常庵龙崇为师,正式出家为僧,改称“九英承菊”。大永二年(1522年)雪斋奉今川氏亲之命,到骏河善得寺,负责年幼的今川义元的教育工作。天文五年(1536年),今川氏辉死,今川义元继位后,立即招了这位既是功臣又是良师的太原雪斋,成为自己的军师;从此雪斋得以尽展所长,在他有生之年,今川家一直处于最鼎盛的状况。天文十八年(1549年)十一月,雪斋指挥七千大军攻陷三河的要冲安祥城,掳获了守将织田信广。弘治元年(1555年)十月,太原雪斋圆寂,享年六十。死后获赐“宝珠护国禅师”的谥号。
天海
年龄的传说
天海,安土桃山到江户初期的天台宗僧侣,别号随风、南光坊、智乐院,德川幕府予谥慈源大师。天海与德川家关系很深,暮年受秀忠、家光重用,而且可能是战国时代最长寿的人。他的年岁甚至有一百三十岁、一百一十六岁、一百零八岁、一百零六岁等种种超过百岁的说法,据说还曾经见过永禄四年(1561)武田信玄和上杉谦信在川中岛的单挑。不过,天海的少年是在流浪中度过的,没有任何可资确证的记载,其年龄的可信度远不如北条幻庵。天海的出身也有很多说法,最离奇的要数“光秀后身”——这位“黑衣宰相”乃是在小栗栖逃得性命的明智光秀?从年龄上说根本不可能,除非谁认为享禄元年(1528)出生的光秀能够活到宽永二十年(1643),整整一百一十六岁,而晚年依旧精力充沛。现在通常的说法是,天海生在陆奥国大沼郡,是芦名氏一族。庆长十八年(1613),天海大僧正成为武藏国川越喜多院日光山住持。
经历
元和二年(1616)四月十七日,德川家康以七十五岁高龄病死了。半个月前,垂死的家康将本多正纯、天海、金地院崇传叫到枕边,嘱托了一大堆遗言:“遗体暂存久能山,葬礼到增上寺举行,灵位供在三河大树寺,待一周年忌日时移往日光山,建一座小堂供奉,永为关八州镇守。”德川家康死后,幕府拟将他神格化,为了如何祭祀家康的问题,天台宗与禅宗展开争论,天海主张把家康称作“权现”,崇传则主张为“明神”。秀忠认为明神显然不吉利,死后称为丰国大明神的秀吉不就是例子吗?于是有了日光山的“东照大权现”。元和三年(1617)三月,三代将军家光当政时期,天海主持修筑的日光东照宫完成,之前家康的遗骨已经遵嘱从久能山移葬到这座山里。日光山因而空前地繁荣起来,当时有二十院八十坊、僧侣社家数百人,天海被叫做“日光中兴之祖”。宽永二年(1625),天海复兴延历寺门风,在上野创建东睿山宽永寺,成为该寺开山法祖。晚年曾隐居上野世良田长乐寺,也就是传说中德川家的发祥地世良田。宽永二十年(1643),天海终于过世。
更多阅读
二十四孝图之二十四个小故事 出自二十四孝图的故事
01孝感动天传说中的远古帝王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但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就把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
古巴 海明威,初识古巴的一组密码 古巴 海明威酒吧
NO.1两个世界酒店顶楼餐厅,迷人的红衣女子,笑容灿烂犹如哈瓦那常年的阳光,我们渐渐的明白,海明威为什么会这样深深的留恋着古巴这个国家,是属于三个男人的,卡斯特罗、切和海明威。 念念不忘,是每一个路过哈瓦那的人,都会不小心沾惹上的情
姚广孝 姚广孝为何众叛亲离
姚广孝(1335~1418)元末明初政治家、高僧,出自显赫的吴兴姚氏。元至正十二年(1352)出家为僧,法名道衍,字斯道,自号逃虚子。汉族,苏州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元末明初的政治人物、诗人,明成祖朱棣自燕王时代起的谋士、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中文名
时评武汉归元寺拜财神 中国人啊,你拜的是哪门子神? 武汉归元寺
2015年2月23日,数十万民众到武汉归元寺迎财神编者按:大年初五,各门户网站以图文形式再次报道武汉民众一年一度拜财神的场景,今年的新闻看点是“武汉民众拜财神拥挤似春运”。据网易新闻,2015年2月23日,湖北武汉归元寺,数十万市民前来给财神
转载 林断山明竹隐墙, 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 我家小池塘儿歌
原文地址:林断山明竹隐墙, 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作者:印山居士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