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天气仍旧阴沉潮湿,我却觉得,最美的春天,从3月1日开始。
每天打开邮箱都怀着期待,却每每让我失望和泄气;今天打开邮箱只是为了存入一份临时文档,上帝却在我毫无心理预期的时候,给了我天大的惊喜!
看着长长的邮件标题:“非常抱歉,我实在太忙,你实在也太有才气,故我不得不把手头的事情放一放,完成历史交给我的任务”,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看了又看,没读懂“历史交给我的任务”是什么,我的理解力瞬间降至有生以来最底点……因为我不敢相信孙绍振先生会放下自己手头的大事,为我写序……我知道孙先生正在整理他自己的两部书稿,而且常有许许多多的讲座邀请和约稿、会议之类……
直到看到后面的附件……瞬间被奇迹刺痛了眼睛……
真的是孙先生写给我的序!
不同凡响的生命语文
孙绍振
我和熊芳芳素不相识,她给我来了几封信,我没有时间细看,我的生活太没有秩序,往往是身不由己,今天不知道明天干什么。终于有一点空闲了,在许多来信中,抽出了熊芳芳的《窦娥冤》教学设计,第一印象就是不落俗套。特别是她在导入课文时提出的问题:文中什么字眼出现得最多?分直接和间接两个部分,光是直接的,就有十一个“冤”字。这样的启发式,比之常见的那些一望而知的提问带着很强的综合性,不但是深入文本的契机,而且是对学生综合概括能力的激发。
当时我想,也许,不过是她提出问题提得聪明而已。接下去,她进入了对《窦娥冤》的“冤”的分析,问题提得越来越深刻:“既然选择了为婆婆替罪,为什么还要喊冤呢?”这使我有点兴奋了。然而更使我兴奋的是,她对这个“冤”字的阐释:1、无冤无怨与怨气冲天;2、骂天与靠天。我不禁有点惊讶了。抑制不住的感觉是:这个小女子不简单。因为,她进入了许多教师所难以达到的具体分析的境界。当然,如果仅仅是对感性的材料的具体分析,在一些水平较高的教师的教学中,并非罕见,但是对于“冤”这样抽象概念的进行分析,还能分析出两个层次的矛盾来,这显然是有一定哲学修养的表现。
越是往下读,越是感到,她不仅有具体分析的能力,而且有相当学养。分析窦娥之冤时,她引用了王国维的话:“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乃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而且还加以质疑:“真的完全出于她的个人意志吗?作出这样的选择,她真的心甘情愿吗?如果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前后矛盾?”结合文本,她带领学生渐渐去理解窦娥人生中“道德标签下无生无爱的悲哀”。这就不但显示了她的具体分析水准,而且可以看出她的抽象概括能力。
读完这个教案,我的整个感觉是,这个学历并不高的教师,从哲学修养到学术资源,在当前的中国实在是不同凡响。
这次读她的著作《生命语文深呼吸》,更坚定了我的判断。
光是看她全书的构架,就不难看出,她不但善于对具体文本作具体分析,而且善于在有限的文本分析中建构起自己有序的体致(姑且不说体系)。许多相当权威的教师,往往满足于对单篇文本的分析和概括,而她却能把一些看来毫不相干的文本建构在相互联系的体致之中。当然,这种体致是她独特建构的。譬如本书的第一单元,本来只是《沁园春·长沙》《我有一个梦想》《项脊轩志》等等八竿子打不着的几篇文章,她却把它们组织在了自己“生命语文”的理论框架之中:
宇宙位格
从《沁园春•长沙》看毛泽东的自我实现
国际位格
“和平的祈祷”单元整合设计
社会位格
《我有一个梦想》教学设计
家庭位格
《项脊轩志》的前调、中调和后调
全位格
角色•自身•永恒
她不但有自己的理论框架,而且创造了自己的话语,微观分析的能力,加上相当的宏观概括能力,再加上对当代文学美学理论的涉猎(如李泽厚等),就构成了她学术研究能力的基础。具备这样的研究能力,正是新一代中学语文教师摆脱教书匠的命运,突破于漪老师等老一代的权威高度的本钱。正是因为这样,在本书中,读者不难发现,她不但对传统中国经典文本如《春》《乡愁》有驾驭自如的设计,而且对于西方后现代的文本也作出了令人惊异的深度解读:
关于这一组人物,作品中有两个意味深长的细节,弗拉季米尔总喜欢鼓捣自己的帽子,爱斯特拉冈经常鼓捣自己的靴子。
一个关注头脑,一个关注脚下。一个可谓“形而上”,一个可谓“形而下”。弗拉季米尔代表了头脑、精神和灵魂等与肉体对立的一面,爱斯特拉冈则与之相反,代表肉身以及与肉身相关的若干方面。他感兴趣的话题大抵是关乎物质与肉身。尤其是在波卓出现的时候,爱斯特拉冈表现得谄媚而卑下,在波卓吃剩下的肉骨头和金钱的诱惑面前,他的迫不及待与卑躬屈膝使弗拉季米尔产生了强烈的耻辱感,受到了弗拉季米尔的责备。
这里的功力表现在:第一,把两个人物从哲学的高度概括为对立的矛盾;第二,把这种矛盾升华为“形而上”和“形而下”。这样的能力,不但在中学教师中,就是在大学年轻教师中,也是难能可贵的。
她的创造力,已经得到许多方面的赞赏,也获得了一些荣誉,但是,人才难得,真正认识到她的价值、她出现的意义的,可能还不多。这需要一个过程,实践是最权威的裁判官,在未来的岁月中,她会成为教坛的一颗明星吗?至少我怀着这样的期待。
2012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