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 联盟图书馆藏书目录

●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十三

  子部一

  ○儒家类

  △孔氏家语十卷(影钞宋本)

  题:“王肃注。”有後序。汲古毛氏刻此书,得一宋本,阙卷首至卷二,凡十六叶,因参用通行本,故注字脱落颠倒最多。此本完善无讹,足以订正甚多。每半叶九行,行十七字,注用双行,行廿三至廿五字不等。相传有毛斧季校宋本,覈之一一吻合。

  △孔子家语十卷(校宋本)

  此陈氏子准传录。毛斧季氏校宋本,朱笔从北宋,墨笔从南宋。按:子晋跋,谓丁卯秋得北宋刻本,其卷二第十六叶以前已蠹蚀,继於己卯春复得一本,阙末二卷,合之始全。今校改注字脱落颠倒者,自卷首至卷二十六叶以前为多。盖初得宋本即刻,其阙者仍参通行本,迨续得全本,不及追改矣。(卷首有“稽瑞楼”朱记。)

  △纂图互注荀子二十卷(元刊本)

  唐杨倞注并序。此书出宋时书肆所刻,元人繙雕者。抱经卢氏曰:“虽有脱讹差舛,而未经校改,其本真犹未尽失。”涧薲顾氏曰:“明世德堂本,即所自出,惟删其重意。而删之未尽者,犹存二条於《修身王制》篇中。”(卷首有“仲鱼”朱记。)

  △荀子二十卷(校宋本)

  此抱经卢氏校本也。案:抱经校是书,凡用数本,其一为影钞大字宋本,卷末,补录刘向《校录奏》一篇并《记》,後有两行:一题“将仕郎守秘书省著作佐郎充御史台主簿臣王子韶同校”,一题“朝奉郎尚书兵部员外郎知制诰上骑都尉赐紫金鱼袋臣吕夏卿重校”。知其本在宋英宗时奉敕定者也。其一为元刻《纂图互注》本。其一为世德堂原本及锺人杰本。丹黄烂然,善本略备矣。(每卷有“文弨读过”、“丹村子”、“金华张氏”、“翠薇山房”诸朱记。)

  △荀子考异一卷(钞本)

  宋淳熙间邑人钱氏佃刻《荀子》,既用各本参校,复有所疑,因著《考异》附卷末,自为之《跋》。今淳熙本不获见,惟传此卷,其《跋》云:“右荀卿子书,杨倞注,凡三十二篇,为二十卷。并刘向《篇目》,旧尝患此书无善本,求之国子监,亦未尝版行。比集诸家所藏,得二浙、西蜀本凡四,增寡同异,莫適取正。末乃於庐陵学官藏书中得元丰国子监刻者,遂取以为据。然犹有谬误,用诸本参校,凡是正一百五十有四字,其有疑而未决者,并世俗所習熟而未定,如‘青出於蓝,而青於蓝’者,监本所出,而文义或非。又如‘莫善於乐而作美善相乐’,皆不敢没其实,著之卷末,又一百二十有六条。虽未敢以为尽善,然耳目所及,此已特为精好,谨刻之江西计台,俾学者得以考订而诵習焉。淳熙八年六月丙午吴郡钱佃谨识。”案:佃字仲耕,政和进士,观复之子,登绍兴十五年进士,官至中奉大夫、秘阁修撰。著有《易解》十卷,《词科类要》二十卷,《文集》二十卷。见《常熟县志》。

  △孔丛子七卷(明刊本)

  汉孔鲋撰。此明人翻梓宋时巾箱本。题:“宋咸注,程以进阅。”前有咸《上表》及《序》二篇,写刻甚精。

  △新语二卷(明刊本)

  题:“汉大中大夫陆贾撰。”後附贾本传一篇。书中阙文,注明阙几字。此明刻小字本,较别本为胜。

  △新语二卷(明刊本)

  题:“汉中大夫陆贾撰。”此弘治间李仲阳得旧本刻於桐乡者。写椠甚精,而残缺已多,知是书久无善本矣。有钱福序、都穆跋。

  △新书十卷(明刊本)

  汉贾谊撰。宋淳熙辛丑程漕使某摄潭州守,刻置学宫。明时,其板残阙。弘治间,陆相为长沙太守,尝以黄都谏宝藏本修补印行。此则吉府重刊本,悉依宋刻。(卷中有“吉府图籍”朱记。)

  △盐铁论十卷(明刊本)

  汉桓宽撰。弘治间,新淦涂祯刻於江阴。是本从宋嘉泰本翻雕,故“匡”、“桓”等字俱减笔。雲间张氏注本改为十二卷,窜乱旧第,字句亦多踳駮。今阳城张氏重刻本,悉依涂氏之旧。

  △盐铁论十卷(旧钞本)

  此从锡山华氏活字本传录。顾涧薲氏以太元书室本、撄宁斋旧钞本校过。末有涧翁题记云:“读此书,贵能得其用。如予者,徒索解於字句间,何足道耶?癸亥八月,重阅一过,记。“又云:”嘉庆丁卯五月,为居停主人张古馀先生校刻宏治十四年涂桢本,再读此。“案:是本当即阳城张氏撰《考证》之底稾也。(卷首有“顾涧薲手校”朱记。)

  △刘向新序十卷(明刊本)

  此嘉靖间依旧本重刊,字画清朗,大似宋刻,与别本不同者,注明“一本作某字”。前有曾巩《进书序》,目录接序文後,犹宋刻旧式也。(卷首有“皇明学士宋氏图书”、“耐辱居士”二朱记。)

  △新序十卷(校宋本)

  题:“阳朔元年二月癸卯,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刘向上。”序文後,接目录,以每卷为次,目录上空二字,“卷第一”上空三字,“杂事”上空四字。每半叶十一行,行二十字。间有小注,明刻所无。如:卷十《善谋》篇《守战》“南阳守齮,保宛城”下注云:“《史》作:与南阳守齮战投,破之,南阳守齮走保城守宛。”又:“休牛於桃林”下注云:“《史》作:放牛桃林之阴,示天下不复输积。”又“雍齿与我有故”下注云:“《汉书》音义曰:未起时,有故怨。”又:“深入伐国堕城”下注云:“《汉》、《史》作:以饱待饥,正治以待其乱,定舍以待其劳。故按兵覆众,伐国堕城。”又,“正遗人获也”下注云:“《汉》、《史》作:不至千里人马乏食,兵法曰,遗人获也。”全书改正讹夺处甚多。後有蒋氏杲手记云:“康熙庚寅,借义门师校正本对勘,师本乃从憩桥巷李氏借得阳山顾大有旧藏宋椠本校定也。”又於卷一後录钱蒙叟旧题云:“旧本《新序》、《说苑》首开列‘阳朔鸿嘉某年某月具官臣刘向上’一行,此古人修书经进之体式。今本先将此行削去,古今人识见相越,及鑱刻之佳恶,一开卷而可辨者也。”

  △说苑二十卷(元刊本)

  汉刘向撰。此本校刻、楮印俱精。前有南丰曾氏序,连属《篇目》及刘氏《进书状》,犹宋本旧式也。旧藏邑中冯氏。(卷首有“臣班”、“二痴”二朱记。)

  △说苑二十卷(校宋本)

  题:“鸿嘉四年三月己亥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刘向上。”前有向《进书序》,继以《总目》,《目》後有曾巩《进书序》,後有“咸淳乙丑九月,乡贡进士直学胡达之眎役,迪功郎改差充镇江府学教授徐沂、迪功郎特差充镇江府府学教授李士■〈忄尨〉命工重刊”三行。是书元刻脱讹甚多。宋本与明程荣本次序无异,惟第六卷《复恩》篇中“晋赵盾举韩厥”一条下多一条,云“蘧伯玉得罪於卫君,走而之晋。晋大夫有木门子高者,蘧伯玉舍其家,居二年。卫君赦其罪而反之。木门子高使其子送之至於境,蘧伯玉曰:“鄙夫之子反矣。‘木门子高後得罪於晋君,归蘧伯玉。伯玉言之卫君曰,’晋之贤大夫木门子高得罪於晋君,愿君礼之。‘於是卫君郊迎之,竟以为卿”云云。为各本所无。後有钱遵王题记云:“戊辰夏五、廿三日借朱卧庵宋椠本校毕。”又陈玉斋题记云:“丙辰二月尽日阅於宝晋斋,时有肩之疾,殊草草也。九月九日,又取敕先校本添改讫。”又,何小山题记云:“凡陈本与此异者,出於下方。辛巳夏四月,小山取陈本添改讫。”(卷首、末有“兴祖”、“孝修”、“孙长君”、“大雅堂文玩记”、“钱孝修图书印”诸朱记。)

  △纂图互注杨(扬)子法言十卷(元刊本)

  汉杨(扬)雄撰。晋李轨、唐柳宗元注。宋宋咸、吴秘、司马光增注。前列景祐三年宋咸序及《进书表》,又司马光序,与世德堂本同。惟宋序後,有墨印六行云:“本宅今将监本‘四子’《纂图互注》附入《重言》、《重意》,精加校正,并无讹谬,誊作大字刊行,务令学者得以参考,互相发明,诚为益之大也。建安(下空三字)谨咨。“据此,则是本依宋监本授梓,故卷首宋咸题名上冠以圣宋也。案:《法言》,旧有治平监本,系李轨单注,有音义,为十三卷,此则合李《注》为五家《注》,依宋咸本,为卷十。书中与李本有异同,如:《学行》篇”以其所以葬“与上”以其所以养“句例正同,李本作”以其所葬“,是”所“下脱“以”字矣。《吾子》篇“事辞称则经”,李本误重“事”字。《问明》篇“巢父洒耳”,与《音义》“洒音洗”合,李本作“洗耳”,当误。《寡见》篇“又从而绣其鞶帨”,李本误重“其”字。《五百篇》“由群婢之故也”,李本作“群谋”。《先知》篇“谨其教化”,李本作“议其”。《重黎》篇“请问盖天”,李本作“请问盖”,以“天”字混入注中,大误。又“始元之初”,李本作“始六之诏”。《渊骞》篇“翼以扬之”,李本作“巽以”。又“实蛛蝥之靡也”,李本作“劘也”。《君子》篇“人言仙者有诸乎?曰吁”,李本“乎”下脱“曰”字。凡此诸条,皆卓然胜於李本者。惜诸家注文多删节,而温公《集注》十三卷,全本不得见,尤可惜也。

  △五臣音注杨(扬)子法言十卷(校宋本)

  此世德堂刊本,与元刻《五家注》同,惟去其《重言》、《重意》耳。何氏义门与弟心友,以传是楼所藏治平本手校一过。李注俱补全。间缀论议於上方。卷中朱笔所点与乙处,即李文贞录入《榕村讲授》中者。卷末有跋语,楷法精整,当是义门真迹。向藏里中陈氏、张氏;《藏书志》著录者,即从是本传写。(卷首有“稽瑞楼”朱记。)

  △五臣音注杨(扬)子法言十卷(校宋本)

  此本与世德堂本同,唯板心无“世德堂刊”四字。新安方山人亦以李轨单注本校。末有题记二行云:“己亥残冬,用南渡後国子监翻雕官本粗校一过。宋本系李轨本,别有《音义》一卷附後,惜未录出。”案:山人,名正澍,字子雲,乾隆间诗人也。(卷首、末有“新安方正澍珍藏”、“严长明”、“用晦甫图书记”、“文弨借阅”诸朱记。)

  △潜夫论十卷(明刊本)

  汉王符撰。此本出明初重刻宋本,今以新安程本相校,胜处甚多。如:《三式》篇“稷、卨”不误“稷禹”;《德化》篇“砥矢”不误“砥砺”;《氏姓》篇“赐禹姓姒氏”,不误“似氏”:“则不能故也”,不误“改也”:“王孙氏”不误“五孙”:“盖须朐之女也”不误“言也”。略举什一,足徵旧本之可贵矣。(卷首、尾有“璜川吴氏收藏图书”、“士礼居藏”、“海甯陈鱣观”诸朱记。)

  △申鉴五卷(明刊本)

  汉荀悦撰。宋尤文简公尝刻荀氏书於江西漕台,已有脱讹,黄氏得其本而校之,刻於正德间。有王鏊序。

  △中论二卷(明刊本)

  汉徐幹撰并序。是书《唐志》作六卷,晁氏《读书志》、陈氏《书录解题》、马氏《通考》俱称二十篇。卷分上、下,与今本合。此明弘治间吴县学生黄纹以陆友仁藏宋石邦哲校本重刻。吴人韩寿椿缮录。写刻俱精,有邦哲、友仁及都穆跋。向藏邑中毛氏。(册首有“汲古阁”朱记。)

  △中说十卷(宋刊本)

  题:“阮逸注”。前有逸序及篇目。每篇为一卷,目後有“隐士王氏取瑟堂刊”一行。每半叶十一行,行二十字,注字双行,行二十五字。“朗”、“恒”、“徵”、“慎”字减笔。卷中有朱笔校语,较元刻释音本为胜。
  按: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初编》及《续古逸丛书》影印本。

  △中说十卷(元刊本)

  此较宋刻本多释音,而间有讹字。如“铜川”作“钢川”,“臧否”作“藏否”,“惚乎”作“■〈亻忽〉乎”之类。盖元时书肆所刻者。前列《王氏世系年表》,谓文中子出汉徵君霸之後。题“文中子纂事河汾,系子王壬”,当是其裔孙所纂也。

  △张子语录三卷後录二卷(宋刊本)

  不题名,亦无序跋。卷末有“後学天后吴坚刊於福建漕治”二行。每半叶十行,行十八字。板心注字数及刊工人名。“敦”字阙笔,光宗後刻本也。旧为汲古毛氏藏书。(卷首、末有“奏叔”、“汲古阁图书记”朱记。)
  按: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续编》及《续古逸丛书》影印本。

  △龟山先生语录四卷後录二卷(宋刊本)

  此亦福建漕治刻本,与《张子语录》行款悉同,後题字亦同。书中“恒”、“桓”、“徵”、“慎”、“敦”减笔。卷末有“正统戊辰仲夏在金谿义塾重装”一行。(卷首有“毛褎之印”、“字奏叔”二朱记。
  按: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续编》及《续古逸丛书》影印本。

  △二程全书六十五卷(明刊本)

  此书为二程子门人所记,朱子复次录之,凡记载失真者,皆为刊削,成《遗书》二十五卷。附录《行状》、《墓表》、《年谱》为一卷。又虑或有所遗,复於门人集录者采择成编,得十二卷,题曰《外书》,以别於《遗书》。淳祐间,教授张玘合《经说》、《文集》刊行,号“程氏四书”,犹各自为书也。明天顺间,国子监丞阎子与重刻之。南阳李文达题曰“《二程全书》”。弘治间,监察御史李瀚以旧藏本与阎本属参议康绍宗、佥事彭纲编校,河南知府陈宣刻之,有朱子二跋,及李瀚、彭纲、陈宣序。

  △童蒙训三卷(旧钞本)

  宋吕本中撰。楼昉序。其书历述师友遗闻,多格言至论。宋时重之,其本不一刻。此邑人王嗣贤所录宋本原书。卷末有墨图记四行,其文云:“绍定己丑,郡守眉山李■〈直上土下〉得此本於详刑使者东莱吕公祖烈,因锓木於玉山堂,以惠後学。”案:嗣贤,工书法,喜钞录古书,陈见复先生弟子。(卷末有“生於虞山”、“嗣贤”二朱记。)

  △近思录集解十四卷(宋刊本)

  宋朱子、吕成公同辑。建安叶采注。前有淳熙乙未朱子原序及淳熙三年成公题辞,又淳祐戊申叶采序,淳祐十二年叶采《进书表》。全书共六百二十二条,每卷记若干条。每半叶八行,行十八字。双行夹注,每行十八字。鱼尾注大、小字数。“惇”字阙笔,即淳祐时刻本也。

  △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明刊本)

  门人汇辑。与朱子《问答语》各录成编。咸淳间,导江黎氏靖德合《池录》、《饶录》、《饶後录》、《建录》、《建别录》、《蜀类》、《徽续类》,考其同异,削其舛讹,分为二十六门,序而刻置郡斋。此明人翻雕本,一遵宋刻之旧。

  △朱子成书十卷(元刊本)

  题:“庐陵後学黄瑞节附录。”案:瑞节,字观乐,元时以荐授泰和州学正,未赴。为学得朱门传授,辑朱子书在《四书》外者共十种。曰《太极图说》、《通书西铭正蒙诸解》、《易学启蒙》、《家礼校正》、《律吕新书》、《皇极经世指要》、《周易参同契解》、《校正阴符经》,每种为一卷。前有大德乙巳庐陵刘将孙序,目录後有墨图记曰:“至正元年辛巳日新书堂刊行。”

  △丽泽论说集录十卷(宋刊本)

  此吕成公门人集录其师之《经说》及《史说》、《杂说》,弟祖俭裒辑成编,从子乔年复附益此比以刻之,有後跋。《诗说》独曰《拾遗》,异於他《经说》者,以有《读诗记》故也。《杂说》多讲学语。成公学本程子,论说醇正,体用兼备,故朱子引之同纂《近思录》,虽门人所辑《语类》中间有不足於伯恭之语,乃当时效同志相规之义,原非屏斥之谓不得预於斯道也。不解《宋史道学传》何以遗之。其《诗说》一种,与《读诗记》体例稍异。《读诗记》专释《诗》,此则开示後人读《诗》之法,或证以史事,或抒其心得,多体会真切处。如《说兔罝》,谓後世甯戚饭牛、买臣负薪不足以容己,是齐与汉之风化小;若文王之时,《兔罝》之人,虽皆有才,而当其施於中逵,施於中林,雍容閒暇,自忘其才可为公侯之用,则《周南》风化之大可知。《说硕鼠》,谓“我将去之”,将者,欲去,其实不去。譬之以鼠,怨愤极矣,犹且不忍去,所以见忠爱之深。《说天作高山》,谓“彼徂矣岐”三句,是一诗要处。後世因物思人,如岘山之类,以为人既亡,所存惟陈迹;古人则异是,文王虽往,而其坦夷可行之道,与山俱存而未亡,子孙保之足矣。略举数条,可知其以意逆志之概。是本每半叶十行,行二十字。板心有字数。其“匡”、“贞”、“恒”、“慎”、“完”、“徵”字,皆有减笔,犹吕氏原刻本也。(卷中有“徐恪公肃图籍”朱记。)

  △木钟集十一卷(明刊本)

  宋陈埴撰并序。是书虽名集,而实为语录,故取攻木撞钟之义。久无传本,明弘治间,邓淮为温州守,得旧本,刻置郡斋以行。卷首有“牧翁蒙叟”、“璜川吴氏收藏”二朱记。)

  △大学衍义四十三卷(宋刊本)

  宋真德秀撰。前列自序及《进书表》,又《尚书省劄子》,又中书门下省时政记房《申状》,状末题:“端平先年拾月日翰林学士中奉大夫知制诰兼侍读真德秀状。”以下为目录。每半叶十一行,行二十一字。“匡”、“惇”字阙笔。“桓”作“亘”。(卷末有“锡山治本堂图书”、“汲古主人毛氏”、“子晋民”诸朱记。)

  △西山真文忠公读书记甲集三十七卷(宋刊本)

  宋真德秀撰。《书录解题》云,其书有《甲》、《乙》、《丙》、《丁》,《甲》言性理,中述治道,末言出处。今但有《甲》三十七卷,《丁》二卷。《文献通考》亦仅载三十九卷。明刻本有《乙集》,为门人汤汉所续,《丙集》亦无。是宋本止有《甲》、《丁》二集,此阙《丁集》二卷耳。卷首《纲目》一篇,具详作书之旨。每半叶九行,行十六字。注每行二十四字。间有元、明时修板,宽行大字,宋末监本也。

  △黄氏日钞九十七卷(元刊本)

  宋黄震撰,沈逵序。此书刻於宋时,中值兵毁,板已亡失。元至元间,孙礼之购求蒐辑补完以刻之。已阙卷八十一、卷八十九、卷九十二。书中“桓”字或减笔作“■”,或作“亘”,盖是本从宋椠出也。旧藏曹倦圃家。(卷首有“曹溶”、“檇李曹氏藏书印”二朱记。)

  △北溪先生字义二卷(明刊本)

  宋陈淳撰。题:“门人清源王隽编。”後附《严陵讲义》四篇。宋时,有永嘉赵崇端刻本,陈宓为之序。明弘治三年,浙江参政临漳林进卿重刻之,後进卿擢浙藩,以旧板亡失,复刻之,此其再刻本也。卷首有弘治庚戌新喻胡荣序。卷末有《弘治》壬子分宁周季麟跋。

  △孔子集语二卷(影钞宋本)

  宋薛据纂并序。书成於淳祐丙午,凡二十篇。前有景定元年中书省《看详进状》。此本旧藏昆山叶氏。每段不提行,惟空一格,加圆围,与山东孔氏刻本款式异。後有钱遵王、顾抱冲跋。(卷首有“叶氏菉竹堂藏书”朱记。)

  △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三卷(元刊本)

  题:“鄞县程端礼编”。此甬东家塾刊本也。前有翰林余谦序,南台中执法迂轩赵世延序,至顺三年永嘉李孝光序及延祐二年端礼自序。又次为《纲领》。後有元统三年自跋,谓旧本不同,此则刊於家塾本。又有至治改元巴西邓文原跋,元统三年甬东薛观处跋。(卷首有“汲古阁”、“毛晋之印”、“毛子晋氏”诸朱记。)
  按: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本。

  △辨惑编四卷(旧钞本)

  元谢应芳撰。是书因吴俗信鬼神而作。向无刻本,近谢氏後人出家藏本属毗陵高廷钰校刻行世。此犹明人传录本也。

  △鲁斋心法二卷(旧钞本)

  元许衡撰。此皆文正与门人讲学之言,不载《鲁斋全书》中。明嘉靖元年,洪洞韩士奇得其本,序而刻之。是本即从之传录也。
  ○右儒家类

  ○兵家类

  △六韬六卷(影钞宋本)

  旧题:“周太公望撰。”核之唐、宋人传注类书所引,率多不合,疑出後人依讬。然宋时流传,即是本也。书中“敬”、“完”、“徵”、“慎”有减笔。盖邑人钱孝修从宋本影钞者。字画精妙可喜。孝修,遵王从子。(卷首有“钱孝修图书印”朱记。)

  △武经七书(影钞宋本)

  是书为宋时合刻,不题纂辑姓氏,无序跋。据《宋史》谓:“何博士去非为武学教谕,校《兵法七书》。”是出何氏手定也。按总目:《孙子》,卷上、中、下;《吴子》,卷上、下;《司马法》,卷上、中、下;《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上、中、下;《尉缭子》,卷一至卷五;《黄石公三略》,卷上、中、下;《六韬》卷一至卷六。每半叶十行,行二十字。叶心有字数、刊工姓名。晁氏曰:“元丰中以《六韬》、《孙子》等颁行武学,号曰《七书》,是本当出其时。”案《尉缭子》、《黄石公》、《六韬》宜置前,而反列《李卫公问对》之後,宋时亦疑其伪讬矣。
  按: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六韬》、《吴子》、《司马法》三种。

  △尉缭子直解五卷(明刊本)

  题:“前辛亥科进士太原刘寅解。”案:《隋志尉缭子》五卷,《唐志》作六卷。此犹旧第。其书每节分解,简要明画,似宋人之笔,特未知寅为何时人耳。其刊本款式,当在嘉靖以前也。

  △直说素书一卷(元刊本)

  是书乃黄石公遗言,与《三略》异。其注释未题名。案:序作於至正十四年,称广陵寡学王氏注,即其作也。後有《音释》。

  △李卫公望江南一卷(明刊本)

  唐李靖撰。前有贞观七年靖《自序》,略谓,自黄帝为始,以晋汉书撮取诸家兵道要妙以至占课、主客迎避、应军所宜、胜负情源,选纂类聚,作为诵歌,计七百首,目之曰《望江南》云云。後有钱塘张振先《刻板跋》。案:《敏求记》有《神机武略望江南》一卷,疑即此书。相传黄石公以授张子房者,其说尤诞,大抵术士依讬之说。即谓李卫公作,亦未可信也。

  △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十卷(旧钞本)

  题:“唐河东节度使都虞侯李筌撰。”卷首《进书表》,末有六行云:“秘阁楷书臣罗士良写,御书祗候臣钱承灏勘,入内黄门臣张永和、宋允中监,入内内侍高班内品臣谭元吉、赵诚信监。”与钱氏《敏求记》合。惟宋允中钱本作“朱允中”,此传写偶异耳。按表尾联衔六人,为唐永泰时内府臣,遵王未见前叶,据以为宋朝内府钞本,非也。李氏尝注《孙子》,见《道藏》本,又有《古文辞》传世。是书见《唐志》、《宋志》。杜氏《通典兵类》中,采用颇多,乃兵言之最可信者,非若他书之出自依讬也。此本较《四库著录》少《宴娱》、《音乐》二篇,而篇首《总序》及《天无阴阳》篇不阙,犹存十卷之旧,为可贵云。

  △道德经论兵要义述四卷(钞本)

  题:“朝议郎使持节汉州诸军事汉州刺史充威胜军使赐绯鱼袋臣王真上。”前有元和四年《进书状》。又《叙表》一篇。王氏久列戎行,熟於兵事,因唐时尊崇老子,故借《道德经》言兵之义以推阐之。

  △武经总要前集二十一卷後集二十一卷(明刊本)

  宋曾公亮、丁度等奉敕撰。分《前》、《後》二集,《制度》十六卷,《边防》五卷,《後集故事》十五卷,《占候》六卷。有仁宗《御制序》,可考见宋时一代兵制。

  △何博士备论一卷(旧钞本)

  宋何去非撰。卷首有苏文忠《荐状》,称二十八篇,此本祗二十六篇,核钱氏也是园藏本,多《汉武论》、《唐论》二篇;而此本中《邓禹论》,又钱本所无,参合两本,可还二十八篇之旧。又两本题有互异者,如此本首篇《战守论》,钱本作“《秦论》”,《七国论》作“《六国》”,《世祖论》作“《汉光武论》”,《孙坚攻董卓论》作“《吴论》”,《曹操攻袁绍吴蜀论》作“《魏论》上”,《韩信曹操论》作“《魏论》下”,《司马懿论》作“《司马仲达论》”,《诸葛亮论》作“《蜀论》”,《孙氏保全江东论》则连上《孙坚攻董卓论》为一篇,题曰“《吴论》”,《淮淝之战论》作“《苻坚论》上”,《慕容垂叛苻坚论》作“《苻坚论》下”,《五代通论》无“通”字,皆篇名之异。字句亦多异同。此为萧飞涛手钞本。飞涛,名江声,一字白沙,以诗画篆刻擅名邑中。(卷首有“萧江声读书记”、“飞涛”、“白沙手校”诸朱记。)

  △将鉴论断十卷(旧钞本)

  宋戴少望著并序。论凡百篇,取春秋至五季名将行事,究其得失而论断之。宋时有麻沙本。成化间,广安守许某得其本於苏州范氏,刻之郡庠,有王钺跋。此尚出明人所钞。

●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十四

  子部二

  ○法家类

  △管子二十四卷(宋刊本)

  此书首列《管子序》,杨忱撰。接《总目录》,又刘向《进书序》,连接“《管子》卷第一”题“唐司空房玄龄注”,又列卷一之《目》,後接本文。以後每卷同。卷末,後有张嵲巨山《读管子》,不详岁月。文中有“绍兴己未从人借得,改正讹谬,抄藏於家”云云。杨序作於大宋甲申九月,按:己未为绍兴九年,甲申为隆兴二年,孝宗初立时也。大约刻即在其时。每半叶十二行,行廿四字。宋讳“敬”、“竟”、“镜”、“殷”、“匡”、“贞”字有阙笔。明万历间,赵文毅刻本即从此出。校雠亦慎,然尚有讹字,亦有臆为校正而实讹者。今除宋本本讹、赵本校正不讹外,兴其异於赵本而可订正者,如:卷一《形势第二》“虎豹讬幽,而威可载也”,“讬”不作“得”:“譕臣者可与远举”,“与”不作“以”:“邪气袭内”,“袭”不作“入”:“道往者,其人莫往,道来者,其人莫来”,上不作“莫来”,下不作“莫往”;(于廷宋氏曰:“道往者,其人莫往”,言人与道俱化而不见其往也:“道来者,其人莫来”,亦与道化而不见来也。故注云:均彼我忘是非,而无往来之体。刘绩据《形势解》改作:道往、莫来,道来、莫往。彼系讹字。)“莫知其泽之”,“泽”不作“释”;(按“释”作“泽”,古假借字。)“其功逆天者天围之”,“围”不作“违”。(石渠王氏曰:“围”、“违”,古通借字。《系辞传》:“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释文》“范围”,马、王肃、张作“犯违”。)《权脩第三》“舟车台榭广”,“车”下无“饰”字:“朝庭不肃”,“庭”不作“廷”。(宋曰,“庭”、“廷”古通用。)《立政第四》“功力未见於国者,则不可授与重禄”,“与”不作“以”:“草木不得成”,“得”不作“植”:“然后可以布宪”,“后”不作“後”,全书悉同。《乘马第五》“凡立国都,非於大山之下”,“大”不作“太”;(王曰:“大山”、“广川”相对为文,无取於太山。)“长短小大尽正”,不作“大小”:“薮,鎌、纆得入焉”,“纆”不作“缠”;(王曰:纆,《说文》作■〈糹黑〉,索也。案:鎌以刈薪,纆以束之。《列子》云,“担纆采薪”是也。鎌、纆,皆入薮采薪之用,故曰,“薮,鎌、纆得入焉。”)“则视贷离之实而出夫粟”,“贷”不作“货”:“今日不为,明日亡货”,“亡”不作“忘”。卷二《七法第六》“成器不课不用,不试不臧”,“臧”不作“藏”:“必顺於理义,故不理不胜天下”,“理”不作“礼”。《版法第七》“兼爱无遗,谓君”,“谓”上无“是”字,“君”下无“心”字:“象地无亲”,“地”不作“法”;(案:“象地”与上“法天”对,作“地”为是。)“安高在乎同利”,不作“高安”。卷三《幼官第八》“治和气”,下无“用五数”三字。(案:三字,刘绩增。)“藏温儒”,“儒”不作“濡”;(宋曰,《说文》:儒,柔也。温儒犹温柔,与“濡”义近,古字通用。)“劝勉以迁众”,“迁”不作“选”:“听羽声”下无“治阳气”三字;(刘绩增。)“行春政,华”,“春”不讹“秋”:“必得文威,武官習胜”,“胜”下无“之”字:“养之以德则民合。故能習”,“合”下无“和合”二字;“莫能伤也”,“莫”下无“之”字:“罚人是君”,“君”下无“也”字。《幼官图第九》小注次序作:西方本图,西方副图,南方本图,中方本图,北方本图,南方副图,中方副图,北方副图,东方本图,东方副图,以下本文悉依之,(刘绩本与宋本同,赵本依上文,改易其旧。)其“中方本图”文中“庶人之守也”下无“动而无不从,静而无不同”十字。卷四《宙合第十一》“民之兴善也如化”,不作“如此”。(王曰:作“化”是。《吕氏春秋》曰,兵不接刃而民服若化。“爵尊即肃”,不作“则”;(松崖惠氏曰即、则,古同字。)“缪过以惛则忧”,“惛”不作“昏”。《枢言第十二》“故曰,有气则生,无气则死”,下无“生者以其气”五字;(刘绩增。)“万物之脂也”,“脂”不作“指”:“贤大夫不恃宗室”,“室”不作“至”:“自古及今,未尝之有”,“有”下无“也”字。卷五《八观第十三》,“金玉货财,商贾之人不论,而在爵禄”,“论”下无“志行”二字,“禄”下无“也”字。《法禁第十四》“壹士以为亡资”不作“壶士”。(王曰,“壶”当为“壹”,“亡”乃“己”之讹。尹注作壶飧之士,大谬。壹,聚也,言收聚众士以为己用。即上文所谓举国之士以为己党也。王以意定为“壹”,岂知宋刻本作“壹”不作“壶”耶。)《重令第十五》“庆赏不施於卑贱,而求令之必行”,“而”上无“二三”两字。卷六《法法第十六》“是故先王制轩冕足以著贵贱”,不作“所以法之侵也”:“生於不正”,“於”不讹“而”:“故言有辩而非务者”,“辩”不作“辨”;“矜物之人无大士焉”,“矜”不讹“务”:“则内乱自是起矣”,不脱“矣”字。《兵法第十七》“得地而国不败者,因其民”,“民”下无“也”字:“因其民则号制有发也”,“民”不讹“利”。卷七《大匡第十八》“今君知臣之不肖也”,“臣”下不脱“之”字:“召忽曰,可”,“曰”下无“不”字;(千里顾氏曰,“可”当为“叵”,或形近而讹,文义当为不可也。)“其反不足以图我哉”,“反”不作“及”;(宋曰,“反”当是“友”之讹。下文“朋友不能相合摎”,正释此义。)“凡仕者近公”,不作“近宫”。《小匡第二十》“管仲诎缨捷衽”,不作“插衽”;(渊如孙氏曰,《太平御览》引作“揵衽”,“捷”乃“揵”之讹。)“比耒耜■〈耒殳〉芨”,“■〈耒殳〉”不作“穀”;(孙曰,“■〈耒殳〉芨”当依《齐语》作“■〈耒加〉芟”,王曰,“■〈耒殳〉”即“■〈耒加〉”字之壞。)“敬畏戚农”下,有“有司见之而不以告,其罪五,有司已於事而竣”十八字;(案:此下文语,错入,赵本删之是。)“设问国家之患而不■”,“■”不讹“肉”;(王曰,刘绩依《齐语》以肉为疚之误。盖其字本作“■〈宀久〉”,隶书或从篆作“■”,形与“肉”相似,因误为“肉”。《说文》,“■〈宀久〉,贫病也。从宀,久声”。《诗》曰:“茕茕在■〈宀久〉。”今《诗》“■〈宀久〉”作“疚”,未必非後人所改。案:王校未见宋本而与之暗合,其精於小学如此。)“聪明贤仁”,“贤”不讹“质”:“渠彌於有陼者”,“有”不作“河”;下“渠彌”,“彌”不作“瀰”:“中国诸侯”,不作“中诸侯国”:“握粟而筮者屡中”,“■”不讹“茎”;(案:“■”即“筮”字。)“故行地兹远”,“兹”不作“滋”:“人君惟僾与不敏为不可”,“僾”不作“优”,下“僾则亡众”,同;(宋曰,“僾”,训隐,言人君自隐其情,使不可知,故曰僾则亡众也。若作“优”而释以倭随不断,与下“不敏”,何以异?)“此五子者,夷吾一不如”,脱“一”字。卷九《霸形第二十二》“桓公亲管子曰”,不作“视管仲曰”。(案:“亲”疑“视”之讹。上下文皆曰管子,是“子”为是。)《霸言第二十三》“千乘之国,可得其守”,不脱“可”字;“未尝有能先作难”,不作“先能”。卷十《戒第二十六》“使四枝耳目而万物情”,不作“四肢”。《地图第二十七》“主明、相知、将能之谓参具”,“参”不作“叅”。《制分第二十九》“乘■〈王叕〉则神”,不作“乘瑕”;(案:《说文》无“■〈王叕〉”字,此以篆文“瑕”字形近而讹。)“至而不可围”,“围”不作“圉”。《君臣上第三十》“地有常刑”,“刑”不作“形”;(案:“刑”、“形”古字通。)“所出法则制度者明也”,不作“则所出法(制)度者明也”。卷十一《君臣下第三十一》“而物厉之者也”,“厉”不作“属”;(宋曰,厉,读为“赖”。“则下无冀倖之心矣”,“冀”不讹“异”:“故民赶则流之”,不作“民迂”;(案:“赶”即“迂”之别体。上文“刑道滔赶”亦即是“迂”。赵补注谓,“走也,巨言切”,则谬矣。)“明妾宠设”,“妾”不作“立”。《小称第三十二》“又可得乎”,下无“我讬可恶”四字。刘绩本亦无,赵刻臆增。《四称第三十三》“不讳其辞”,“讳”不作“毁”。《侈靡第三十五》“山不同而用掞”,“同”不作“童”,“掞”不作“赡”;(此不可通,而赵刻臆改。)“必因成刑而论於人”,“刑”不作“形”:“此政衍也”,“衍”不作“行”;(案:“衍”字不可通。或是“道”字,因篆文作“■”而讹。“承弊而名劝之”,“名”不作“民”:“请问诸侯之化弊也”,不脱“也”字;“父击而伏之”,“击”不作“系”:“国门则塞,百姓谁衍敖”,“衍”不作“敢”;(此“衍”字或“行”字之讹。言国门既塞,百姓无行遨者。)“毋仕异国之人,是为经”,“为”下无“失”字:“乘马田之众”,“田”不作“甸”;“地与他一者,从而艾之”,“他”下无“若”字:“国贫而贪鄙富”,不脱“贪”字:“百夫无长,衍可临也”,“衍”不作“不”:“重有齐,重以为国”,“重”上无“轻”字:“夫阴阳、进退,满虚时亡”,不作“亡时”。卷十三《心术上第三十六》“埽除不絜”,“絜”不作“洁”;(案:“絜”,“洁”本字。《说文》无“洁”字。《心术下第三十七》“治心在中”,“在”下无“於”字:“意然後刑,刑然後思”,“刑”俱不作“形”:“凡心之刑过知先王”,不作“过知失生”。(案:“先王”、“失生”,俱不可通。疑宋本“先”字不讹,而“王”乃“生”之讹。)《白心第三十八》“知其象则索其刑”,“刑”不作“形”:“故善举事者国”下空一字,不作“人”字。卷十四《水地第三十九》“而好洒人之恶”,“洒”不作“洒”;(案:“洒”,古“洗”字,作“洒”非。)“非特知於粗粗也”,“粗”不作“粗”。(王曰“粗粗”与下“微渺”对文,上、仓胡反,下、才胡反。《春秋繁露俞序》篇曰:“始於粗粗,终於精微。”《汉书艺文志》曰,“庶得粗■〈爿角〉”。隐元年《公羊传》注曰“用心尚粗■〈爿角〉.学者不能分别,传写多误。)《四时第四十》“斗译誋”,“誋”不作“跽”:“行秋政则旱”,下即接“是故春凋秋荣”云云,其“是故冬三月”至“所恶必伏”一段,原在下文“暴虐积则亡”下;(刘绩移置於前,赵本因之。)“作教而寄武焉”,不脱“焉”;伯申王氏曰,句当有“焉”字,岂知宋本固有之。)“摄奸遁”,不作“捕奸遁”。《五行第四十一》“地竞■〈環,土代王〉”,“■〈環,土代王〉”不作“環”。《任法第四十五》“犹埴已埏也”,不作“犹埴之在埏也”:“不能其意”,“能”不作“適”。(案:“能”下疑脱一字。)《正世第四十七》“重赋敛,得民财”,“得”不作“竭”。《治国第四十八》“而乱国必贫”,“必”不作“常”;《封禅第五十》“帝俈封泰山”,“俈”不作“喾”。《小问第五十一》“何以为寡也”,不作“何为其寡也”;“发仓廪、山林、薮泽以共其财”,“仓”不作“食”:“桓公与管仲阖门而谋伐莒,未发也”,下无“而已闻於国矣”至“未发也”二十七字;(刘绩补。)“夫之役者”,“夫”下无“日”字。卷十七《七臣七主第五十二》“伤伐五藏”,“藏”不作“穀”。(依尹注,五穀之藏,当作“藏”。)卷十九《弟子职第五十九》“拚前板祭”,不作“敛祭”。(宋曰,宋作“板”,讹。)卷二十《形势解第六十四》“臣下堕而不忠”,“堕”不作“随”;(筠轩洪氏曰,“堕”与“惰”同。下文云,“解惰简慢,以之事主,则不忠。”)“不以其理衍,下瓦则必母笞之”,“理”下有“衍”字,无“动者”二字,“必”不作“慈”;(宋曰,“不以其理”下一“衍”字,校书者所加,谓此四字为衍文也。案:“必母”当是“母必”讹倒。)“乱主独用其智,而不任圣人之智”,“圣”不作“众”;(案:上文,“以圣人之智思虑者,无不知也”当作“圣”。)“使人有理,遇人有礼”,“理”、“礼”不互倒。卷二十一《版法解第六十六》“故曰四说在爱施”,不脱“四”字。《明法解第六十七》“任人而不言”,“言”不作“官”;(宋曰,《群书治要》引作“任人而不课”,言乃“课”字脱其半也。)“主无邪辟之行”,“辟”不作“僻”:“使群臣效其智能”,“效”不作“效”,下同。《乘马数第六十九》“卖子数也”,“也”不作“矣”;“地田筴相员”,“员”不作“圆”。(宋曰,“员,数也。谓以筴通田之数。今本作‘圆’,讹。“)卷二十二《事语第七十一》”不待权与“,”与“不作”舆“。《海王第七十二》”今盐之重“,”今“不作”令“:”人数开口千万也“,”开“不作”问“;(孙曰,《揆度》篇及《通典》所引,俱作”开口“。)“行服连轺輂者”,“輂”不作“辇”。(惠曰,“连”即古“輂”字。王曰《通典》引此亦作“辇”,故尹注云,“大车驾马”。)《国蓄第七十三》“夫民者信亲而死利”,“信”、“亲”不互倒。《山国轨第七十四》“请问官国轨”,“官”不作“宫”:“十鼓之壤”,“鼓”不作“亩”:“山田閒田曰”,“閒”不作“间”:“为之有道乎”,“乎”不作“予”。(石渠王氏所见影宋本,讹“乎”为“于”,谓“于”即“乎”字,引高诱注《吕览》曰“于,乎也”为证。岂知宋本本作“乎”不作“于”也。)《山权数第七十五》“君不高仁,则问不相被”,“问”不作“国”:“相因揲而■〈次上吉下〉”,“因”不作“困”。《山至数第七十六》“肥籍敛,则械器不奉,而诸侯之皮币之衣”,“械器不奉”下,不复衍四字:“泰秋田穀之存子者若干”,“子”不作“予”:“故诸侯服而无止”,“止”不作“正”。《地数第七十七》“苟山之见其荣者”,不脱“者”字。《揆度第七十八》“■〈臬刂〉以为门父”,“■〈臬刂〉”不作“劓”:“此乃财馀以满不足之数也”,不脱“也”字:“毋曰用之使不得不用也”,“使”不作“用”。《国准第七十九》“国准可得而闻乎”,不脱“而”字:“禽兽众也”,“禽”不作“猛”:“出金山立”,不作“出山金立”。《轻重甲第八十》“不■〈次上吉下〉者得振”,“■〈次上吉下〉”不作“资”;(王曰,■〈次上吉下〉,乃“澹”字。“澹”即“赡”,以隶书作“澹”,形近而讹也。)故迁封食邑,“食”不作“仓”;“釜鏂之数”,“釜”不作“金”:“夫妻服箪”,不作“服簟”;(王曰,“箪”乃“辇”之讹。)“则无屋粟邦布之籍”,“籍”不作“藉”:“则空閒有以相给资”,“閒”不作“闻”:“故使民求之,使民籍之”,“籍”不作“藉”:“次日薄芓”,“芓”不作“芋”。卷二十四《轻重乙第八十一》“夫海出沸无止”,“沸”不作“泲”:“左右不足支”,“支”不作“友”;“已得四者之序”,“得”不作“有”。《轻重丁第八十三》“上断轮轴”“断”不作“斫”:“带山负海,苦处上断福,渔猎之萌也”,“苦”不作“若”;(王曰,“苦处”当为“谷处”,“福”当为“辐”,上断福,犹上文言上斫轮轴也。)“少者三千锺”,“千”不作“十”:“北方萌者”,“方”下无“之”字:“受息之萌”,“萌”不作“氓”:“国有篲星”,“篲”不作“彗”,下同。“衍布五十倍其贾”,“衍”不作“术”。(按,“衍”疑“行”之讹,“行布”对上“守布”。)《轻重戊第八十四》“以其不捎也”,“捎”不作“■〈土肖〉”;(王曰,“捎”当为“俏”,“俏”与“肖”同。)“子为我至生鹿二十”,“至”不作“致”;(案,“至”、“致”古字通。)“公曰今齐载金钱而往”,“曰今”不作“因令”。(王曰,“公因”当为“公”,其上文曰,“君其铸庄山之金以为币”,下文曰,“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而卖之”,皆其证。)案:王氏、孙氏、洪氏、宋氏所云宋本,皆影抄绍兴壬申瞿源、蔡潜道刻本,影抄亦有讹舛,与是本间有不合处,故所举与《读书杂识》、《管子义证》、《管子识误》三书亦不尽同。冀附诸家所记後,以供好古者参证之助云。
  按: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本。张瑛覆刊本。

  △管子二十四卷(校宋本)

  此乡先贤赵文毅刻本,有赵自序及王世贞序。顾涧薲氏以残宋本校,残宋本自卷十三至十九缺。每卷末有墨图记二行,其文曰:“瞿源、蔡潜道墨宝堂新雕印。”其卷终,又有图记二行云:“瞿源、蔡潜道宅板行。绍兴壬申孟春朔题。”涧翁又以朱笔录惠松崖徵君疏证语於上方。(卷首有“顾涧薲手校”朱记。)

  △管子二十四卷(明刊本)

  题:“唐司空房玄龄注。”据《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有尹知章注,後人咸谓是尹书而讹题房注者。注释多所牴牾,《黄氏日钞》讥之。书中多古通用字,唐人不讲训诂,故所解率多牵强附会。此本出先民陆敕先所校,悉照宋本。顾涧薲氏依之以录,并自加案语,订讹甚多。

  △邓析子二卷(宋刊本)

  不题名。前有刘歆《进书序》,谓,子产卒後二十年而邓析死。传说或称子产诛邓析,非也。序後即接本书,犹见古式。每半叶十一行,行十五字。“树”字有阙笔。卷末有朱文方印曰“世美堂印”,又有长方朱文印曰“魏国文正公二十二代女”,疑为震川先生配王夫人印记。震川文中有云,居安亭时,夫人尝属里媪访求古书也。

  △商子五卷(旧钞本)

  《汉志》称《商君》,《隋志》始称《商子》,皆载有二十九篇。今篇目有二十六,与晁氏《读书志》合。而第十六、第二十一篇,已有目无书。此邑人冯知十所录,以宋本校过。(卷首有“彦渊”、“冯知十读书记”二朱记。)

  △韩非子二十卷(校宋本)

  旧有注,不题姓氏。或曰李瓒。此赵文毅与《管子》合刻本,有赵自序及王世贞序。原出宋椠,补《和氏》、《奸劫》、《说林》、《六微》等篇脱文,而字句间多用他刻更定,虽订讹不少,已失宋本真面目。顾涧薲氏先假得惠徵君临冯巳苍校本,属友人王小梧渭录於是本。冯本出叶林宗校《道藏》秦季公本,惠氏自有疏证语,并录上方;小梧亦有案语。继得《道藏》本覆勘,又得述古堂影钞宋本覆校,最後得乾道初黄三八郎椠本於阳城张氏,校勘毕事,复以己意订正之。後来全椒吴氏覆刻乾道本,附《识误》三卷於後,此其蓝本也。宋椠本、《道藏》本於卷十一《外储说左上第三十二》篇末,较赵本衍四行,其文曰:“有相与讼者,子产离之而毋得使通辞,到至其言以告而知也。卫嗣公使人伪关市,呵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舍之。嗣公谓关市曰:其时有客过而予汝金,因谴之。关市大怒,以嗣公为明察。”顾氏曰其辞与《七术》篇多复出,兼有脱讹,赵本削之,是也。顾氏所校,绝不专辄轻改,亦不迁就宋刻漫无别白,其订误必精心剖辨,依据确檄。尝谓人言‘校书何难者’,以未尝校故也。如真欲校之,便不为是言矣。

  △刑统赋解二卷(旧钞本)

  题:“元左宣德郎律学博士傅霖撰,东原郄(?)韵释,益都王亮增注。”有赵孟頫序。案:是书已见晁氏《读书志》,则题为元人者,非。郄下原阙一字,其中“解曰”云云,出傅氏自注:“歌曰”云云,是郄氏韵释:“增注曰”云云,出自王氏。《敏求记》谓延祐丙辰刻本者,当即是书。惟後无李方中《韵释》耳。旧为倦圃藏书,後归海宁查氏、邑中张氏。(卷首有“曹溶”、“檇李曹氏藏书印”、“臣名岐昌”、“字曰药师”、“得树楼藏书”诸朱记。

  △粗解刑统赋一卷(旧钞本)

  题:“邹人孟奎解。”前有至正壬辰自序及沈维时跋。案:奎字文卿,元至正间人,所解皆浅显易明,令人便於诵習。其篇末《总论》,兢兢於刑法之事,知之匪艰,而用之惟艰。谓法律一定,人情万端,一定之法,不足以尽万情。故不可泥於纸上之法,而不察斯民之情。惟慎详真伪,使曲直、轻重各得其宜,民无枉滥,斯为善矣。使其恣一己之喜怒,致断者不复续,死者不复生,阴骘非轻,报应甚速,岂不哀哉。其所以儆夫折狱者深矣。世之司刑者,当置此书於座右,时为省览也。(卷末有“皇父五经”朱记。)

  △刑统赋疏一卷(旧钞本)

  题:“沈仲纬氏撰。”有俞淖、杨维桢序。案:仲纬,未详其名。据铁崖序,谓为郡府掾。其书取傅氏赋文而为之疏,引据详析;《疏》後有《直解》,隐括易晓;解後有《通例》,则取当时罪案断例,以为左验,意主戒儆,非泛作刑书也。中有朱笔校改处,间据元钞本,不详何人所校。是书诸家书目皆不载。向藏郡中黄氏、邑中张氏。
  ○右法家

  ○农家类

  △齐民要术十卷(校宋本)

  後魏贾思勰撰并序。又葛祐之序。华亭沈氏竹东书舍刻本,较胡氏震亨刻本脱文、脱字尤多。《桑柘》篇中脱去一叶,与胡本同。陈子准氏以宋椠残本一一校补。案:钱氏《敏求记》谓,嘉靖湖湘本文注混淆。首卷简端“《周书》曰,神农之时天雨粟”云云,原系双行夹注,不当刊作大字。今案宋本,良然。惜後四卷宋本亦阙,不获校全。然其佳处已不胜偻指矣。(卷首有“邵弥藏书画记”朱记。)

  △农桑撮要二卷(元刊本)

  元鲁明善撰并序。案:元时官颁《农桑辑要》一书,以《齐民要术》为蓝本,共分六门,而卷末载岁用杂事,犹略。此本则分十二月令,案时件系,详言种殖敛藏之事,足补《辑要》所未备。卷中“十一月、修池塘”一条,谓宜於农隙之时,填补塘岸令高,中间要挑掘令深,则聚水宽广,所以预备乾旱,此真耕农要务也。书初刻於延祐甲寅,又刻於至顺元年,此其再刻本也。

  ○医家类

  △新刊补注释文黄帝内经素问十二卷(元刊本)

  题:“启元子次注,林亿、孙奇、高保衡等奉敕校正,孙兆重改误。”启元子,唐太仆令王冰也。(《文献通考》及《郡斋读书志》作“王砅”。林亿、高保衡,宋嘉祐中人。隋全元起旧有注八卷,佚其第七,冰得其本,为之补注。亿等既校正缪误,复增注二千馀条,遂为完书。有保衡《进书表》及冰序。此至元刻本,目录後有“原本二十四卷,今并为一十二卷刊行”。卷末有墨图记二行,云:“至元己卯菖节古林书堂新刊。”(卷中有“叶树廉印”、“石君”、“朴学斋”、“归来草堂”、“张氏壁甫”诸朱记。)

  △新刻黄帝灵枢经十二卷(元刊本)

  不著撰人。晁氏《读书志》曰“王冰撰”,谓即《汉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之九。世谓王冰伪讬,又谓即《唐志黄帝九灵经十二卷》,王冰更其名曰《灵枢经》,此与《素问》同时刻本。目录後有“至元己卯古林胡氏新刊”一行。卷一後有墨图记二行,云,“至元庚辰菖节古林书堂印行。”

  △新刊王氏脉经十卷(旧钞本)

  晋王叔和撰并序。又何大任後序。案:叔和,高平人,官太医令,世传《叔和脉诀》一卷与此不同,乃伪作也。是编亦宋林亿等校定。前有亿《进书序》。末列高保衡、孙奇、林亿衔名。宋绍圣、嘉定俱有刻本。此本目录後有“天历庚午岁广勤叶氏刊”一行,盖从元刻本钞出。

  △刘涓子鬼遗方五卷(宋刊本)

  齐龚庆宣编。案:《唐志》有龚庆宣《刘涓子男方》十卷;《书录解题》有《刘涓子神仙遗论》十卷,东蜀刾史李頔录,当别一书也。此本首有永明元年自序,其述涓子得书之由,在晋末用兵丹阳时,语涉神异,已载钱氏《敏求记》。
  又云,涓子■〈女市〉適余从祖叔,涓子《寄■〈女市〉书》叙此事并方一卷。方是丹阳白薄纸本写,今手迹尚存。从家世能为治,方秘而不传。至孙道庆临终见语,家有神方,儿子幼稚,欲以相传,遂受而不辞。自得此方,於今五载,所治皆愈。刘氏草写,多无次第,今辄定其前後,族类相从,为此一部,流布乡曲。又道庆云,此《鬼方》,舅祖涓子兄弟自写,称云无纸,而用丹阳录。永和十九年,资财不薄,岂复无纸,是以此别之耳。每半叶十三行,行廿三字。板心但一“鬼”字,字体肃穆,纸质坚靭异常。全书无宋讳字,疑出五代、宋初所刻。《敏求记》曰,此书极为奇秘,收藏家罕见之。然遵王所藏,是宋钞本,此则古刻,尤足珍也。(卷首有“汪士钟藏”朱记。)
  按:徐乃昌随盦《徐氏丛书续编》覆刊本。

  △巢氏诸病源候总论五十卷(明刊本)

  隋太医博士巢元方等奉诏撰。有宋绶序。陈氏《书录》云,“《千金方》诸论,多本是书,宋制,每用以课试医士也”。此明王氏主一斋刊本。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三十卷(元刊本)

  唐孙思邈撰。前列高保衡等《进书序》,遇“明圣”、“主上”等字,俱跳行,当仍宋刻旧式也。原书与《千金翼方》三十卷本各单行,後人合并之,又离析卷帙为九十三卷,失古本之真矣。此犹三十卷之旧,与晁、陈二家书目及《敏求记》所述悉合。

  △广成先生玉函经一卷(宋刊本)

  题:“传真天师特进检校太傅太子宾客主管大学士户部侍郎徽国广成杜光庭撰,旴江水月黎民寿注。”前有自序。每半叶十一行,行廿一字。板刻不工,殆宋末麻沙本。後有黄氏丕烈跋云:“钱氏《敏求记》有杜光庭《了证歌》一卷,云,光庭谨傍《难经》,各推《了证歌》为之,以决生死。宋高氏为之注,东越伍捷又为之补注。”此书自序则云,“谨傍《难经》,略依决证,乃成《生死歌诀》一门”。实是一书,惟注本不同,故更其名耳。黎《注》中引王德肤《易简方》,谓宋人王硕也,知民寿亦为宋人矣。(卷末有“沈辨之氏”朱记。)
  按:徐乃昌随盦《徐氏丛书续编》覆刊本。

  △太平圣惠方三卷(钞残本)

  宋王怀隐、郑彦等奉诏编校。原书一百卷,全本久佚。此黄丈琴六从宋椠残本写出,仅存眼、齿二门,可谓吉光片羽矣。书中“丸”字俱作“圆”,宋讳“桓”字嫌名也。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卷(旧钞本)

  不著撰人名氏。晁氏《读书志》谓“皇朝王维德撰”,《玉海》谓“王维一”,未详孰是。此明人钞本,犹存三卷之旧。後有析为七卷者,失天圣旧本之第矣。有正统《御制序》。

  △新刊华佗元门脉诀内照图二卷(明刊本)

  题:“华佗编。”集後有序云:“图左之注,宋人杨介撰。成化初,阁老彭文宪於秘籍中抄得,出以见授,兰家世以医行。淮南先伯子院判德明府君,与兰获列官於朝,供奉御局者三十馀年,获益於是书不少,因命二子本、粗丶有6ㄨ髦。”是作序者名兰。因序末一叶已失,其姓不可知矣。

  △伤寒必用运气全书十卷(明刊本)

  是书前三卷录刘温舒《运气图论》,以下录广平程德斋《运气起例歌括》以及钤法方药,总名《运气全书》,亦熊宗立编,有序。卷末有“成化二十二年春正月既望奉敕督河南学政按察司佥事江浦石淮校刊”二行。

  △经史证类大观本草三十一卷附本草衍义二十卷(金刊本)

  宋唐慎微撰。是本卷数与《书录解题》合。《郡斋读书志》及《玉海》俱作三十二卷,合目录并数也。金泰和中晦明轩所刻,并为三十卷,已改大观旧第。此本未经窜乱,卷首有艾晟序,後有墨图记云:“《经史证类大观本草》三十一卷,附《本草衍义》二十卷,贞祐二年嵩州福昌孙夏氏书籍铺印行。”考:金宣宗贞祐二年,乃宋宁宗嘉定七年。每半叶十二行,行二十字。後来,元大德壬寅宗文书院刊本,当即从此本出。而明万历丁丑本,又依元本刊也。《本草衍义》,《文献通考》作《广义》,其卷数同。《书录解题》作十卷,与此本不合。(每卷有“钱氏家藏”朱记。)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十卷附指南总论二卷(元刊本)

  此书首列《进书表》,末题“将仕郎措置药局检阅方书陈承、奉议郎守太医令兼措置药局检阅方书裴宗元、朝奉郎守尚书库部郎中提辖措置药局陈师文谨上”三行。凡十四门,七百七十八方,与陈氏《书录》及《玉海》作五卷,为二十一门、二百九十七方不合。盖陈氏、王氏所载为师文原本,此则绍兴以後增修本也。《文献通考》作十卷,殆即此本矣。目录後有“建安宗文书堂郑天泽新刊”一行。曝书亭所藏,竹垞氏有跋者,为建安高氏日新堂刊本,同为元刻,别一本也。近时邑中张氏刊入《学津讨原》者,得同里陈氏旧钞本,多“增广”二字,而脱落处甚夥。今以张本校之,如卷一“五脾汤”下,脱“寿星圆”、“左经圆”、“活络丹”、“七生圆”、“川芎茶调散”、“乳香趁痛散”、“黑龙圆”七方。“乳香宣经圆”下,脱“换腿圆”、“大圣保命丹”、“四生圆”、“轻脚圆”、“大防风丹”、“经进地仙丹”、“伏虎丹”、“乌药顺气散”、“秘方换腿圆”、“左经圆”、“木瓜圆”、“追风应痛圆”、“磁石圆”、“胡麻散”十四方。卷三,“顺气木香散”下,脱“和气散”一方。卷八,“槐角圆”下,脱“胜金圆”一方。“何首乌散”下,脱“桦皮散”一方。“玉龙膏”下,脱“花蕊石散”一方,及五行八卦之图。“导滞散”上,脱“如圣散”、“槟榔散”二方。“神效当归膏”下,脱“腻粉膏”一方。“乌蛇膏”下,脱“槐白皮膏”一方。“补损当归散”下,脱“复元通气散”一方。卷九“泽兰圆”下,脱“锺乳泽兰圆”一方。“吴茱萸汤”下,脱“伏龙肝散”一方。“牡丹煎圆”下,脱“椒红圆”一方。“白薇圆”下,脱“小白薇圆”、“紫石英圆”、“四物汤”、“阳起石丸”、“白术散”五方。“保生丸”下,脱“榆白皮散”、“当归丸”、“当归建中汤”、“大通真圆”四方。“催生丹”下,脱“芎藭汤”、“蒲黄散”、“当归散”、“牛膝汤”、“四顺理中圆”、“漏芦散”、“大圣散”七方。“油煎散”下,脱“滋血汤”、“乌金散”、“暖宫圆”、“琥珀泽兰圆”四方。“安胎饮”下,脱“神仙聚宝丹”、“诜诜圆”、“人参鳖甲圆”、“济危上丹”四方。“南岳魏夫人济阳丹”下,脱“琥珀黑散”、“滑胎枳壳散”、“茂香散”、“竹茹汤”四方。“琥珀圆”下,脱“鮍血圆”、“内灸散”、“乌鸡煎丸”三方。“白圣丹”下,脱“暖宫丸”、“滋血汤”、“安胎饮”、“益阴丹”、“妙应丹”五方。“牡丹散”下,脱“红花当归散”、“乌金散”、“艾煎圆”、“当归芍药散”、“调经散”五方。“黑龙散”下,脱“人参当归散”一方。“当归养血圆”下,脱“四神散”、“当归黄芪汤”、“神授散”、“小地黄丸”、“交感地黄煎丸”、“加减吴茱萸汤”、“熟乾地黄汤”七方。“增损四物汤”条,“须日进‘黑神散’三服”下,脱二百廿九字,文多不备录。“猪蹄方”下,“产前将获法”上,此本有“入月安产图”、“体玄子借地法”、“禁草法”、“禁水法”共文二十一行,张本皆脱。“催生符”下有“推妇人行年法”、“逐日产母生子宜向方”,“逐月产母生子忌向方”,“藏胎衣吉方”、“逐日日游神”五条,共二叶,张本亦脱。卷十“太一银朱丹”下,脱“软金丹”一方。“至圣丹”下,脱“定吐救生丹”一方。“五疳保童圆”下,脱“熊胆圆”一方。“虎晴圆”下,脱“天麻防风圆”一方。“香连圆”下,脱“紫霜圆”一方。“没食子圆”下,脱“水银褊圆子”一方。“惺惺散”下,脱“人参羌活散”、“辰砂金箔散”、“消毒散”、“人参散”、“生犀散”五方。“朱砂圆”下,脱“芦荟圆”、“和中散”、“人参半夏圆”、“辰砂半夏圆”、“丁香散”、“六神丹”六方。“肥儿圆”下,脱“至圣保命丹”一方。“人参圆”下,脱“温脾散”一方。“白豆蔻散”下,脱“当归丸”一方。“豆蔻香连圆”下,脱“木香白术散”一方。“赤石脂散”下,脱“櫱墨散”、“半夏散”二方。“朱矾散”下,脱“紫苏子散”、“犀角人参散”二方。“镇心至宝丹”下,脱“小黄连阿钤病币环健!奥蠹迳ⅰ毕拢脱“辰砂茯神膏”一方。“秘传神仙消痞圆”下,脱“小驻车圆”一方。“银白散”下,脱“蝦■〈虫麻〉圆”一方。“玉真汤”下,脱“薄荷汤”、“紫苏汤”二方。“二宜汤”下,脱“厚朴汤”一方。“仙术汤”下,脱“杏霜汤”、“生姜汤”、“益智汤”三方。“茴香汤”共二方,其後一方脱。“缩砂汤”下,脱“胡椒汤”一方。此皆张本之脱误,惜未依此本刻之也。书中“丸”字或作“圆”,犹宋本之旧。末附《指南总论》二卷,题:“敕授太医助教前差充四川总领所检察惠民局许洪编。”张氏所未刻者,乃讹以《图经本草》一种为《用药总论》,尤失之也。

  △重校证活人书十八卷(影钞宋本)

  宋朱肱撰并序。前有《进书表》、《谢表》、《谢启》。案:《书录解题》云,肱字翼中,吴兴人,秘丞临之子,中书舍人服之弟。登进士科,以张仲景《伤寒方论》,各以类聚,为之问答,本号《无求子伤寒百问方》,武夷张藏作序,易此名。晁氏《读书志》所载亦合,惟作二十卷。(《文献通考》亦作二十卷,惟《书录解题》卷数与此本同。)而此本《进书表》中亦云二十卷。刻时当有删并,故少二卷也。政和八年,刊於杭州大隐坊。每半叶八行,行十五字。向藏邑中孙氏。(卷中有“天真阁”朱记。)

  △史载之方二卷(影钞宋本)

  此书不题名,亦无序目。自《郡斋读书志》以下皆未著录。郡中黄复翁得之石冢严氏,此即从之过录者也。载之,名不甚著,其始末无考,惟据复翁《跋》,称《宋稗类钞》载,眉州朱师古得异疾,趋郡谒史载之。宋时眉州属成都府,是载之为成都人也。《书录解题》载《指南方》二卷,蜀人史堪载之撰,卷数虽同,书名则异,不知即此书否?然称为蜀人,与《宋稗类钞》合,其非二人可知,是载之名堪也。而阮文达《提要》谓字里未详,盖误认载之为名矣。《北窗炙豕录》载:载之疗蔡元长疾。元长,熙宁三年进士,靖康中贬死。是载之为神宗後人也。其大略可见者如此。案:载之疗元长大肠秘,因市紫苑以进,须臾遂通。此书《大府秘门》,正有用紫苑一方。而师古异疾,载之名为“食挂”,谓出《素问》,制药服之,三日顿愈。《宋稗类钞》不言所用何药,此书亦无“食挂”方论,盖载之所者,当不止此,或在《解题》所称《指南方》中,而此书之非即《指南》,又可想见也。书中“炅”、“戌”、“惊”、“徵”等字皆减笔,而“完”、“丸”等不避钦宗嫌名,盖刻於靖康以前。後翁定为北宋精椠,不诬也。

  △伤寒治验九十论一卷(旧钞本)

  宋许叔微撰。每证各系以论,凡九十篇。原书名《伤寒论》,郡人刘大生校录,增“治验”字。大生,不知何时人。

  △张仲景驻(注)解伤寒百证歌五卷,附伤寒发微论二卷(元刊本)

  题:“许叔微述”。叔微,字知可,真州人,绍兴二年进士。是书乃述张仲景之意而申言之,刻者遂误加“张仲景注解”五字於书名,以致难通。知可有《类证普济本事方》著录《四库》,而此二书不载。朱国桢《涌幢小品》记知可所作诸书中,有《拟伤寒歌》三卷,凡百篇,当即是书,惟误五卷为三卷。又有《翼伤寒论》二卷,疑即《发微论》,见《敏求记》。惜原序残阙,不知何人校刻。(卷首有“张君服私记”朱记。)

  △幼幼新书四十卷(明刊本)

  此书见陈氏《书录》。题“直龙图阁知潭州刘昉方明撰”,集刊未毕而卒,徐璹寿卿以漕摄郡趋成之。旧有绍兴二十年门人左迪功郎潭州湘潭县尉主管学事李庚序及左迪功郎新差江陵府司户参军石才孺後序。案:李序谓刘公患小儿疾,苦世无良医,悉取古方及已试秘方,命王历羲道、王湜子是编其书。石《序》谓总四十卷,既成三十八卷而疾不起,四明楼公继其政,亟讫其事,并後二卷为一卷,复纂历代所述《求子方论》为一卷冠诸首,与直斋所纪差异。是本为明万历间吴郡陈履端编订。履端业医,尝於雲间顾研山所购得宋刻本,阙三卷,复於歙程大纲家钞得,略加删节刻之。有履端自序及王世贞、刘凤、张应文《序》,王问卿、余然後序。

  △洪氏集验方五卷(宋刊本)

  不题名。後有跋云:“《古集验方》五卷,皆余平生用之有著验,或虽未及用而传闻之审者,刻之姑孰,与众共之。乾道庚寅十二月十日番阳洪遵书。”每半叶九行,行十六字。“丸”字避讳俱作“圆”。後有鲜于枢题诗云:“贤人留意济斯民,学仕之馀未舍勤。犹访医方治疾病,岂因富贵堕心身。乃知後世家风远,想见当年德业新。愧我长贫仍懒惰,不能望见属车尘。”其书以淳熙七、八两年官册纸背所印,中钤官印,惜不可识。後有黄荛圃、顾涧薲跋。(卷首有“玉兰堂”、“竹坞”、“季振宜”、“沧苇”诸朱记。)
  按:家塾珂罗板影印本。

  △医经正本书一卷(旧钞本)

  宋程回撰并序。又陈言跋。此书见《书录解题》,凡十四篇,专辨伤寒、疫疾并无传染,以救薄俗骨肉相弃绝之弊,并及唐、宋医政,与夫权量脉诊汤滚方论,赞其是而绌其否。谓之“正本”者,以本正则邪说不能摇也。

  △伤寒补亡论一卷(旧钞本)

  题:“河南郭雍撰。”案:雍字子和,隐居峡州,号白雲先生。乾道中,徵召不起,赐号冲晦处士。是编述诸家论仲景伤寒治法,以补旧论所未及,故曰“补亡”。各家书目俱未载。

  △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八卷(宋刊本)

  宋朱端章编。是书集诸家产科经验方成帙。首列入《月产图》,中有借地、禁草、禁水、逐月安产法。《书录解题》所载《产宝诸方》一卷,以《十二月产图》冠之,疑即此书也。卷第四,李师圣编,《论郭稽中附方》,疑即《直斋书录》所载《产育保庆集》一卷也。卷第六,《许学士产科方》,当谓绍兴中许叔微,其馀杂采诸家方论甚备。诸家书目俱不载,惟见钱氏《敏求记》。目录後有“翰林医学差充南康军驻泊张永校勘”一行。卷末有《自记》三行云,“长乐朱端章以所藏诸家产科经验方编成八卷,刻版南康郡斋。淳熙甲辰岁十二月初十日”云云。每半叶九行,行十五字。书中遇“辕”、“悬”字俱减笔,“丸”皆作“圆”。《敏求记》所谓楮墨精好可爱者,今又历二百馀载,依然如故,可宝也。(卷中有“孟洪”、“西涧草堂”、“孙氏禹九家藏”诸朱记。)

  △新编近时十便良方九卷(宋刊残本)

  不著撰人。前有庆元乙卯汾阳博济堂序,略谓,绍熙辛亥东南漕使孙公稽仲有所集方书一编,目曰“太衍”,惜其太略,於是遍搜方论,摘其简而至切、迅而不暴、与时运相宜者,以附益公之不足。所谓“《十便》”者,药材止六十四种,易於储蓄,一便也;世所常用,无难致之物,二便也;各市少许,置药笼中,不妨行李带挈,三便也;古今方论,安能一一讨寻,今惟取必效之方,不劳遍阅,四便也;凡有病即有方,有方即有药,不致仓皇失措,五便也;治疾如救焚,此书用药简当,而和剂不劳,六便也;或宦游僻县,地少医药,缓急有以支梧,七便也;行旅野宿,猝有不虞之证,不致坐困,八便也;深山穷谷,去城市远,即得应用,九便也;仁人君子,於困穷疾病,欲探囊施与,无方药不备之叹,十便也。原书四十卷,今存卷十一至十七、卷二十一至二十二,凡九卷。卷首有《古今方论总目》,所引古方凡六十六种。末有墨图记云,“万卷堂作十三行大字刊行,庶便检用,请详鉴”十八字。又有《总类》一卷,标用药治疾之目。目录一卷,标药名、方名之目。每半叶十三行,行廿二字。

  △医说十卷(明刊本)

  宋张杲集,山阴诸葛兴序。时嘉靖间,南衡童某刻於晋,有东黄张子立序,印台傅某复刻於秦,有西京许宗鲁序。案:此书首以《历代名医》,次以《医书》、《本草》、《论法》及《神医神方》。周身诸病,皆引类垂法,指实著效,医学之指南也。旧为汪秀峰藏本。(卷首有“开万楼藏书”朱记。)

  △钱灸资生经七卷(元刊本)

  不著撰人。案:嘉定庚辰徐正卿序,谓东嘉王叔权作,则亦宋时人也。目录前有“广勤书堂刊”一行。其第一卷,专论人身诸穴;第二卷以下,列针灸诸法;其铜人图式,非独正背,兼具侧形。考:《唐志》有《黄帝十二经偃侧人图》十二卷,此或其遗法欤。(卷首有“范文安藏书”、“张履和印”二朱记。)

  △伤寒要旨方一卷(旧钞本)

  题:“当涂李柽与几编辑。”此书见陈氏《书录》。谓列方於前而类证於後,皆不外仲景。原书为二卷,名“《伤寒要旨》”,无“方”字。此为明沈子录承之氏重订,前有补类数条及附方,皆其所增。沈亦一良医也。(前後有“子录”、“沈承之家藏书”、“沈鹤泉”诸朱记。)

  △新雕图解素问要旨论八卷(影钞元本)

  题:“刘守真撰,马宗素重编”。有自序,宗素序。序後有刊书人题记云:“今求到河间刘守真先生亲传的本,仍请明医之士精加校定”云云。宗素,洪洞人,亦習医术,守真弟子也。

  △刘河间伤寒直格三卷,後集一卷,续集一卷,别集一卷(元刊本)

  题:“金刘宗素撰。”临川葛雍辑其“论伤寒”二门为此书,附以刘洪《伤寒心要》为《後集》,马宗素《伤寒医鉴》为《续集》,张子和《心镜》第三卷为《别集》。是本与钱遵王《读书敏求记》所载合。卷首有无名氏序,序後有墨图记一行云,“临川葛雍校正,建安虞氏刊行”。而《目录》前又有图记五行云,“伤寒方论,自汉长沙张仲景之後,惟前金河间刘守真深究厥旨,著为《伤寒直格》一书,诚有益於世。今求到江北善本,乃临川葛仲穆编校,敬刻梓行,嘉与天下卫生君子共之。岁次癸丑仲冬妃仙陈氏书堂刊”。据此,则是本当从建安本出,而“岁次癸丑”,乃元仁宗皇庆二年也。(卷首有“钱氏仲实”朱记。)

  △病机气宜保命集三卷(明刊本)

  题:“刘守真撰,李时珍辨。”为金张元素之书,见《本草纲目序例》中,凡分三十二门,论议精要,次及处方用药之法。金末杨威初刊行之。此明初宁藩刻本,原序已阙。

  △此事难知二卷(元刊本)

  不著撰人名氏。前有至大元年王好古序,知述其师李东垣绪论也。今《东垣十书》中,亦列入是编,其实出好古裒辑,非东垣自撰也。

  △针灸四书八卷(旧钞本)

  元宝桂芳编并序。案:桂芳字静斋,建宁人,汉卿之子,父子皆隐於医。

  《四书》者,一为金阎明广子午《流注针经》三卷,首冠以何若愚《流注指微针赋》而为之注,有阎明广序;一为宋窦杰《针经指南》一卷,有朱良能序。杰亦字汉卿,与桂芳父同字,合肥人,仕至太师。时有两窦汉卿皆以医学显者。桂芳得其书合刻之,并附以家藏《黄帝明堂灸经》三卷,有无名氏序;宋庄绰《灸膏肓腧穴法》一卷,有自序:合而编之,目为“《针灸四书》”。序、目後有墨图记二行曰,“至大辛亥春月燕山活济堂刊”。活济,窦氏药室名,游达斋亲书以赠,见桂芳自序。是本从元刊影写,向藏爱日精庐张氏。

  △卫生宝鉴二十四卷补遗一卷(明刊本)

  元罗天益撰。案:天益,字谦甫,藁城人,学医於东垣李氏,源流於易水张氏,以两家之言,集录诠次而成书。卷一至三曰《药误永鉴》者,知前车之覆,戒後人勿蹈之也。卷四至二十曰《名家类集》者,古今之方,择之已精,备录之,使後人有所据依也。卷二十一曰《药类法象》者,气味厚薄,各有所用,证治增损,欲後人信之也。曰《医验纪述》者,药准夫病,效始随之,欲後人慎之也。《补遗》一卷,多述仲景治内伤外感经验方并中暑方,乃刊时补入,非谦甫作也。有郧城砚坚题首,天益《上东垣启》及王恽、胡广、杨荣、金幼孜、蒋用文等序,又无名氏《补遗序》,韩夷《刊板跋》。是书见《文渊阁书目》、《焦氏经籍志》。

  △本草元命苞九卷(旧钞本)

  元尚从善撰并序。案:从善,字仲良,自署衔名为“御诊太医宣受成全郎上都惠民司提点”。元时,设立医官,考试出题,以《素》、《难》为经,疑(古通“拟”)仲景为治,法《本草》为药性。仲良以唐慎微所著全书药品有一千八十二种之多,学者不能遍识,乃摭其切於用者四百六十八品,论说简要,编成九卷,刻於至顺中。前有至元三年平江路常熟州知州班惟志叙,又冯子振序。诸家书目皆不载,惟见钱遵王《敏求记》。是本明人所钞,仅存残帙。士礼居黄氏以周香岩藏本补足。(卷首有“周子禄氏”朱记。)

  △瑞竹堂经验方十五卷(明刊本)

  元萨里弥实撰。全书分十五门,卷一、《诸风门》,卷二、《心气痛门》,卷三、《小儿疝气门》,卷四、《积滞门》,卷五、《痰饮门》,卷六、《喘嗽门》,卷七、《羡补门》,卷八、《泻痢门》,卷九、《头面口眼耳鼻门》,卷十、《发齿门》,卷十一、《咽喉门》,卷十二、《杂治门》,卷十三、《疮肿门》,卷十四、《妇人门》,卷十五、《小儿门》。与明《文渊阁书目》所载合。别本有作五卷者,文多残阙,分类亦不合。此其原书足本也。前有王都中、吴澂序,後有跋云,“郑多伯志道刻於蜀中”。末叶已阙,失其名。

  △泰定养生主论十六卷(明刊本)

  题:“元洞虚子王中阳撰并序。”案:中阳名珪,字均章,自号中阳老人,吴人。中岁,弃官隐於虞山下。此书取《庄子》“宇泰定者,发乎天元”及“《养生主》”之义,故首曰《原心》;次论《婚合》、《孕育》、《婴幼》、《童壮》、《衰老》、《宣摄》、《避忌》;次论《运气》、《标本》、《阴阳》、《脉病》、《证治》;然後《类方》、《对证》,以备采用;终以《古今明训》二道、《日省》一篇,以为《摄生要法》。至元中,有刻本,有段天祐、徐繁序,杨易跋。正德间,兵部郎中冒鸾重刊,有跋。

  △世医得效方二十卷(元刊本)

  元危亦林撰。以先世相传经验之方,分十三科录之。後附《孙真人养生法》一卷,有自序及王充耘序。至正五年,建宁路官医提领陈志刊,有序。又有太医院题识云:南丰危亦林,世医,得效方,编次有法,科目无遗。江西提举司校正之;牒上於院,下诸路提举司重校之;复白于院,院之长贰僚属皆曰善,付其属,俾绣梓焉云云。後列太医院官二十三人衔名,掾史一人。其检校详慎可知。

  △新编西方子明堂灸经八卷(元刊本)

  不题撰人姓名。“西方子”亦无考。目录前有“熊氏卫生堂重刊”一行。卷一,列《正人头面图》、《胸膺图》、《腹肚图》;卷二、卷三,《正人手图》、《足图》;卷四,《伏人头图》;卷五、卷六,《伏人手图》、《足图》;卷七,《侧人头颈图》、《胁图》、《手图》;卷八,《足图》。各详其穴处,论可灸不可灸,较《铜人针灸经》为备。《四库著录》为山西平阳府本,与《铜人针灸经》合刻。是本乃元椠之精好者。出曝书亭旧藏。(卷首有“彝尊”、“曝书亭藏书”二朱记。)

●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十五

  子部三

  ○天文算法类

  △周髀算经二卷音义一卷附数术记遗一卷(旧钞本)

  旧题:“赵君卿注,甄鸾重述,李淳风释。”《音义》题:“李籍撰。”後附《数术记遗》题:“徐岳撰,仇鸾注。”《周髀》,即古盖天之学。今之西法,实出於是。《数术记遗》,唐代选举,於《九章》、《五曹》之外兼習之,虽世皆疑其伪讬,要之流传已久矣。惟辗转传钞,讹舛不少,此犹旧本,有君卿自序及鲍浣之序跋。案:跋语遇“国家”及“中兴”字样,俱跳行顶格,知此本从宋椠传录也。

  △天文大象赋一卷(旧钞本)

  隋李播撰,苗为注。旧题:“张衡撰。”《唐志》、《崇文总目》、《通志艺文略》俱作李播。播仕隋,高祖时,弃官为道士。顾涧翁据赋末有“少微之养寂”云云,定为播撰,,自不诬也。旧为孙氏之騄钞藏本,後有涧翁跋。邑人吴顼儒氏依之传录。

  △新仪象法要三卷(影钞宋本)

  宋苏颂撰。是书为重修浑仪而作。始於元祐间,成於绍圣中,故《遂初堂书目》谓为《绍圣仪象法要》,首列《进书状》,卷各有图,图各有说,当时奉敕撰进者。宋椠本卷末有“乾道壬辰九月九日吴兴施元之刻本於三衢坐啸斋”两行。元之,字德初,即注苏诗行世者。此相传影摹本,图样界画,不爽毫发,不减遵王氏藏本也。

  △铜壶漏箭制度一卷(影钞宋本)

  是书《文渊阁书目》著录,不著撰人名氏。卷首列李龙眠序,其次为《刻漏图式》,又次列十二节上箭、下箭、独用、同用之分,较《新仪象法要》为密。卷末载王荆公《明州新刻漏铭》、许克昌《明州新造莲华刻漏记》及《铭》,最後为淳祐丁未颜颐仲跋。案:许记、颜跋,知明州谯门旧有水称测昼夜漏之长,岁久刓敝。绍兴末,太常伯韩仲通为郡守,得吴人祝岷,迹古制,冶铜为莲花漏。及淳熙丁未,龙溪颜颐仲继为郡守,既修复之,复取李龙眠、韩仲通两家刻漏之制,并授之梓。卷末有“清源免解进士魏国钧校正”一行。卷首有“士礼居臧”、“黄印丕烈”、“荛圃”诸朱记。)

  △准斋心制几漏图式一卷(影钞宋本)

  宋孙逢古撰并序。逢古创为小壶,分二十五箭,按时而用,以正晷刻,可置坐隅,故曰“几漏”,因绘箭式而刻之。曾著录《文渊阁书目》。是本与《铜壶漏箭制度》合装一册,郡中黄氏旧藏。荛翁有跋。(卷首有“士礼居藏”朱记。)

  △大宋宝祐四年丙辰岁会天万年具注历一卷(旧钞本)

  此宋宝祐四年岁在丙辰之历书。卷末题诸人算造具注颁行者,曰:宝祐三年十月日保章正充同知算造兼主管文德殿钟鼓院荆执礼,灵台郎同知算造杨旂灵,台郎兼主管测验浑刻漏所相师尧,换授保章正充同知算造谭玉,灵台郎判太史局批点历书邓宗文、李辅卿。秀水朱氏跋云:南渡後,自《统元》至《会天历》,名凡七改,惟《会天》史称阙其法,试由此编推之,亦可忖测而知。旧为昆山含经堂徐氏所藏,竹垞老人录副以传。此本卷末有朱笔题识云:“乾隆丙午,从江郑堂处钞录复比校一过。秋厓衡记。”案:秋厓,姓朱,名邦衡,余仲林高弟也。(卷末有“秋厓”朱记。)

  △乾象通鉴一百卷(旧钞本)

  宋李季撰。卷首有自序曰:“臣季著为成书,不远万里赴行在献之。”钱遵王氏谓当是宋高宗时。然案卷末自署“河间府免解进士李季奉圣旨编”,河间至临安不当云万里也。其援引广博,推验精详,得未曾有,且所引逸书颇夥,尤为艺林之渊海。外间传本绝稀,此犹出钱氏藏本所钞传者,向藏郡中汪氏。(卷首有“汪士钟印”、“平阳汪氏藏书印”二朱记。)

  △回回历法一卷(明刊本)

  是书卷首有洪武辛亥吴伯宗序,下接《回回历法释例》凡六条,曰释用数例,曰释回回历法积年,曰释宫分日数,曰释月分大小及本音名号,曰释七曜数及本音名号,曰释闰法以下为七政经纬度法。案:回回积年,以阿刺必年为历元,当中国隋开皇十九年己未之岁。其所纪月名,如,第一月大,名“法而斡而丁”;第二月小,名“阿而的必喜世”;第三月大,名“虎而达”;第四月小,名“提而”;第五月大,名“木而达”;第六月小,名“沙合列斡而”;第七月大,名“列黑而”;第八月小,名“阿班”;第九月大,名“阿咱而”;第十月小,名“答亦”;第十一月大,名“八哈慢”;第十二月小,名“亦思番达而麻的”。登诸纪载,亦足广异闻也。
  ○右推步

  △五曹算经五卷(影钞宋本)

  题:“唐朝议大夫行太史令上轻车都尉臣李淳风等奉敕注释。”案:《唐书艺文志》有李淳风注《五曹》、《孙子》等《算经》,故秀水朱氏跋云,相传其法出於孙武也。此书传本绝稀。《四库著录本》钞自《永乐大典》,此犹出自宋椠。卷末有“秘书省”三字一行;又一行云,“《五曹算经》一部共一册”;又三行,列校勘呈进诸臣云:元丰七年九月日校定降授宣德郎秘书省校书郎臣叶祖洽上进,校定承议郎行秘书省校书郎臣王仲脩,校定朝奉郎行秘书省校书郎臣钱长卿。又末叶三行列督刊诸臣云:奉议郎守秘书丞臣韩宗古,朝请郎试秘书少监臣孙觉,降授朝散郎试秘书监臣赵彦若。每半叶九行,行十八字。

  △缉古算经一卷(影钞宋本)

  题:“唐通直郎太史丞王孝通撰并注。”其推算分二十术,析及毫芒。读者不能遽通,故唐代立算学,習此书者以三年为限。其书与《五曹算经》同时刻者。卷末,校定上进督刊诸人结衔姓氏皆同。此即毛斧季氏得之章邱李氏,影钞以传者也。

  △数书九章十八卷(旧钞本)

  宋秦九韶撰并序。其书分九类,以明实用,故曰《九章》,非旧所谓《九章》也。第一大衍术中详言“立天元一法”,推明数术之原,所谓即形上之义,以通形下之数。李氏《测圆海镜》所言即本之。其实西法亦出於此。至国朝梅氏而始宣其蕴,则是书为算家最精微之作。《四库著录本》从《永乐大典》录出。此本卷末有赵清常跋云,“《数书九章》十八卷,宋淳祐间,鲁郡秦九韶撰。会稽王应遴堇父借阅钞本而录也,予转假录之。原书目,予为增入之。时万历十五年新正五日清常道人赵琦美记。”
  ○右算书

  ○术数类

  △太玄集注六卷太玄解四卷附太玄历一卷(宋钞本)

  《集注》题:“涑水司马光。”《解》题:“襄陵许翰注。”《历》附《解》後,不著撰人姓名。《集注》首冠温公《读玄》一篇,《解》末有跋云:“右十一篇《解》,附以《释文》,出许翰。《音考》曰:王即唐王涯。陈即近世陈渐,著《演玄》。吴即吴秘,作音义。郭即郭元亨,作疏。丁即丁谓,许即许昂,章即章詧,黄即黄伯思,林即林瑀本”云。《历》末有跋云:“右许翰传《太玄历》,出温公手录。经後不著谁作。本疑准《贲》沈准《观》,翰更定为《观》为《归妹》”云。案:此书世不经见,是本相传为南宋人所写,书法劲正,前明名人珍藏,印记累累。每半叶八行,行十七字。注每行廿四字。宋讳“贞”、“敬”字皆阙笔。卷末有题识云:“弘治乙卯腊月,葑溪邢参观於皋桥唐伯虎家。”又有题云:“此本旧藏唐子畏家,後以赠钱君同爱,更无副本,惟赖此传诵耳。钱君幸珍藏之。丁巳冬徐祯卿识。”又有题云:“吴爟、钱澈、周芝补遗”。“长洲陆延芝、陆灼校订。”“崇祯丙子张丑敬观。”近为郡人黄复翁所得,潢治成册,有钱宫詹题跋云:“温公集注《太玄》六卷,见於《宋艺文志》,而世么本。至许崧老之《玄解》,则《宋志》无之,惟直斋所录,与此本正同。崧老本续温公而作,而卷第相承,盖用韩康伯注《易》之例。《太玄历》不著撰人。许氏云,出温公手录,则温公以前已有之。其以六十卦配节气,不及《坎》、《离》、《震》、《兑》者,京氏六日七分法,四正为方伯,不在直日之例也。此本字画古仆,又多避宋讳缺笔,相传为南宋人所钞。明中叶唐子畏及吾家孔周先後藏弆,一时名士多有题识。好事者夸为枕中之秘。去冬雲涛舍人始购得之,招余审定,叹其绝佳。越明春,借读毕,因题。时癸丑二月廿七日钱大昕。”又唐陶山观察题云:“右《太玄注》并《解》,宋钞,凡十册,因籍一大绅家得之,以触庙讳字特多,不进内府。考明时藏吾家六如家,余当弆之。然仕於州县,不解藏书,而荛圃主政,精考订,且曾见此书,时时念之,因举以相赠,亦以其旧藏吴中,今仍置之皋桥、吴趋间,抑亦吾家六如所心许也。买椟还珠,吾无悔焉。主政其善宝之。嘉庆六年九月既望陶山唐仲冕识。”(卷首尾有“吴氏家藏”、“吴宽原博”、“匏翁”、“徵仲”、“启南”、“石田”、“张丑之印”、“王腾程印”、“王元齐印”诸朱记。)

  △太玄经十卷(明刊本)

  汉杨(扬)雄撰,晋范望解赞。旧有宋衷《解诂》,陆绩《释文》,范氏合二家注勒成一编。後有《玄图》,分画四重。卷端列陆续《述玄》,後有王涯《说玄》五篇。又《释文》一卷,不著撰人。《通志》谓林瑀所撰。此明万玉堂依宋椠本重雕,故“玄”、“贞”字有减笔,有“海虞周潮书”五字。

  △元包经传五卷附元包数总义二卷(明刊本)

  後周卫元嵩撰,唐苏源明传,李江注,宋韦汉卿释音,其总义则张行成所补撰也。是书效《太玄》而作,苏、李言其理,张氏则主数。绍兴中张洸合《释音》与《疏义》刻之。明人覆板,一仍其旧,较毛氏刻自胜。有杨楫序,张洸跋。

  △潜虚一卷潜虚发微论一卷(影钞宋本)

  题:“宋太师温国公司马光撰。”其《发微论》题:“左朝奉郎御史张敦实撰。”昔人见温公所作潜虚遗墨,俱有阙文,疑为未成之书。此本完善无阙。即朱子所见泉州本,目为赝本也。然当时建阳、郡武俱有刻本。邵武惟缺《繇辞》,此乃泉州教授陈应行乞诸公曾孙温陵守某得家藏全本,合张氏《发微论》以刊者云。《繇辞》悉备,岂温公後人所增入者欤?抑张氏作《发微论》时为之补全耶?古人作一书,经後人拾遗订坠者恒多,何独於潜虚而议之也。後有应行跋。旧为钱遵王藏书,继归泰兴季氏。(卷首有“虞山钱曾遵王藏书”、“安乐堂藏书”、“季振宜印”、“沧苇”诸朱记。)
  按: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三编影印本。

  △天原发微五卷(明刊本)

  宋鲍雲龙撰并序。又方回、鲍宁、戴表元序。雲龙尝与同里方回辨论往复,故有《问答》一卷。旧有元元贞间刻本。明天顺间,同里鲍宁加以辨正,重刻之。《目录》後有墨图记云“天顺辛巳歙西鲍氏耕读书堂。”
  ○右数学

  △唐开元占经一百二十卷(旧钞本)

  唐瞿昙悉达奉敕撰。所言皆占验之法,援引纬书,有七十馀种之多。其他所引古书,如《五经通义》、《黄帝用兵要》、《太公金匮》、《太公兵法》、《甘石星经》、王隐《晋书》之类,今皆亡逸,犹藉是书考见崖略,零玑碎璧,致足珍也。有张一熙跋。

  △谯子五行志五卷(旧钞本)

  不著撰人名氏。案:《唐志》及《崇文总目》谓唐时濮阳夏撰。其书分木、火、土、水五行,应四时以编次。首举天文,下及物类,即象以推休咎,覼缕详悉。钱遵王氏谓此等书惜不多传於世也。

  △乙巳占九卷(旧钞本)

  唐李淳风撰并序。此与陈氏《书录》、钱氏《敏求记》所载悉合;惟阙末《风气》一卷。其曰“乙巳”者,陈氏谓从上元乙巳起算,故以名焉。(卷首有“得此书费辛苦後之人其鉴我”、“仲鱼图象”二朱记。)
  ○右占候

  △葬书集注一卷(明刊本)

  题:“草庐先生吴文正公澂删定。後学金华玄默生郑谧注释。”前有文正叙录,谓《内》、《外》八篇,《杂篇》二,凡一千二百四十六字,伦类精矣。盖以蔡季通所删二十篇之本而重定者。郑谧,字彦渊,北山先生忠愍公七世孙,自号玄默居士。又有洪武五年宋濂序,又眉山苏伯衡、金华胡翰、金信後序。附赵东山《葬书问对》一篇。末有弘治十一年新安程敏政序,仁和江澜跋。临川道人题诗,新安谢子期後跋。是书即子期所刻。见钱氏《读书敏求记》。

  △地里新书十五卷(影钞金本)

  题:“王洙奉敕删修。”此宅经、葬书之最详备者。自唐迄宋皆编辑颁行,增加图解。晁氏《读书志》题僧一行撰,作三十卷。此本乃毕履道校补阙遗,考覈无讹,以成善本。刊於金明昌间。前有履道及张谦、王洙三序。洙序有注,徵引颇博,且序末附音义,疑皆履道所撰也。书分三十七门,其中五姓所属一门,於司商协民性之旨,颇能推阐无遗。履道自序云:“发挥经义,注释《礼》文,岁馀方毕,以俟同道之能者。”其非妄作可知矣。旧本流传,影写甚精,为近时各家书目所未载。

  △天宝至宝经一卷金函经一卷穴法赋一卷雪心赋一卷(旧钞本)

  并不著撰人姓氏。惟《天宝至宝经》有序,序为赣郡曾武文展撰,自称得师茂叔先生秘法,其龙法曰“天宝”,其穴法曰“至宝”,各化五五篇诗,逐一解明。然则是书为武撰无疑矣。《雪心赋》後又杂论干支年月日时窍局并附口诀。最後为吉郡方旦子辉跋。据跋语云,予与文展先生尽半生教养之礼,舍所学而学焉。则旦亦同时地理家也。是本出邑中毛氏旧钞。(卷末有“汲古阁”、“毛扆之印”、“斧季”诸朱记。)

  △天机望龙经一卷(旧钞本)

  题:“宋雲水山人吴景鸾秘授,廖金精笔记,堪舆黄明野参补。”案:景鸾为克诚子,术家相传,克诚於宋庆历间为司天监,以论山陵事下狱,遇赦,削发於白雲山洞,以遗书授女,其女转授诸金精山人廖瑀。然则吴、廖故有渊源也。是本亦毛氏旧钞,与《天机扒砂经》合装一册。(卷尾有“汲古阁”、“毛扆之印”、“斧季”诸朱记。)

  △天机扒砂经一卷(旧钞本)

  题:“堪舆地仙廖金精著,丰城黄明野集补。”其卷一至四已佚,仅存第五卷。案:堪舆家以杨、曾、廖、赖并称,而金精所著,此外尚有《葬法心印》一卷,见《敏求记》;《九星穴法》四卷,见《四库书目》。

  △刘氏心法一卷杨公骑龙穴一卷(旧钞本)

  刘氏,即邢州刘秉忠,著有《平尺玉砂经》者。杨公名益,字筠松,著有《撼龙经》者。後有曾公《後论》一篇。案:赣郡诸曾,皆習地理家言,其名求己、文迪者见《理气心印进书表》,名武,字文展者,见《天宝至宝经》序,此曾公未详何人也。是本亦出毛氏旧钞。
  ○右相宅、相墓

  △灵棋经二卷(明刊本)

  不著撰人名氏。旧有晋颜幼明、宋何承天注。元陈师凯、明刘基解。案:是书乃古占法,合於《易》筮《象》词,亦与《易林》相似。《象》後有诗,作五、七言断句体,当是後人增入。颜、何注言推验,陈、刘解则衷诸《易》理,阐发入微。旧时惟钞本流传,至明正德间蜀周侍御某得是书,命乔府判某刊於杭郡,有李远、刘基、董元锡序。

  △易林四卷(校宋本)

  汉焦赣撰。《隋》、《唐》、《宋志》,俱作十六卷。泰兴季氏藏有宋椠本亦同。今分卷上、下各二,不知何时合并。此明吴郡陆翀之辨疑馆刊本。讹字甚多。家昙谷假得绛雲楼所藏宋本校改,致为精善。惟昙谷尝语陆敕先云,宋本有全注,未及举录,绛雲一炬,而其书不传为憾。然幸有此校本,犹存古书真面目。昙谷名玄锡,忠宣公长子也。(卷首有“临桂世伯”、“瞿元锡”、“昙谷”、“瞿昌文印”、“寿明”诸朱记。)

  △京氏易传三卷(明刊本)

  汉京房撰。吴陆绩注。《汉志》载京氏书甚多,今仅存《易传》,殆以所论世应、飞伏、游魂、归魂,已开後世钱卜之法,故流传不废欤?此本每卷有“颍川张鲲校”五字。

  △理气心印三卷(旧钞本)

  不题撰人姓氏。前有唐亚父邱延翰、宋国师吴景鸾《进书表》。案:景鸾表语:延翰在玄宗朝曾撰进《理气心印经》三卷,《天机书》三卷。僖宗末,赣水曾求己与同关人杨益在兵间得其书。後由曾文连传陈希夷,而景鸾父克诚从希夷学阴阳卜筮,故景鸾得之。是书以《太极图》为首,《先天》、《後天》、《太阴》、《纳甲》诸图次之。书中“臣延翰”云云,当是唐时原本。而“臣景鸾言”,则景鸾承诏补注也。後有金精山人廖伯瑀记。此为汲古阁钞本。

  △新刊图解玉灵聚义占卜龟经四卷(元刊本)

  题:“王洙撰,陆森类编,骆天祐校正。”卷二中杂入《野庵龟经》一种,审其次第,与《敏求记》所载、《四库》著录微异。各家皆题陆森作,而此曰王洙。案:森,吴人,为阴阳教喻,不脱术家習气,故所作诀法,词不雅驯。卷中有“从秘阁所藏《龟经》参定”一条,岂《龟经》即洙所撰耶?

  △玉灵照胆经一卷(旧钞本)

  题:“霅溪竹隐老人邵平轩撰。”前有淳熙己酉自序及至顺壬申东吴詹伸修序。据詹序称,其理微妙不可测断,则竹隐老人殆深於龟卜者也。是书《敏求记》著录。

  △周易神应六亲百章海底眼二卷(影钞元本)

  题:“临川王鼒大鼎撰,杭郡何侁信亨重编;钱塘徐大升进之校正。”原书作七言绝句及四言体。王、何为之注云,“出晋逸士无惑先生王鄯字子路所传”,盖依讬也。其占法专言六亲,即今世钱卜之法。
  ○右占卜

  △新雕注疏珞琭子三命消息赋三卷附校正李燕阴阳三命二卷(影钞宋本)

  题:“宜春李仝注,东方明疏。”前有嘉祐四年仝序。此书晁氏《读书志》作五卷,盖合李燕书言之。焦氏《经籍志》讹作十卷,“明”又讹“朔”。或作李同、李全者,皆讹。郡中黄氏尝得宋刊本,为传是楼故物,今归仁和胡君心耘,此本即从之影写也。

  △新编四家注解经进珞琭子消息赋六卷(影钞元本)

  赋不著撰人。作注者题:保义郎监内香药库门臣王廷光、宜春李仝、嘉禾释昙莹、东海徐子平。所谓四家是也。此书《敏求记》著录所题作人姓名,与此本同。惟作二卷为异。疑钱氏所见非足本耳。《永乐大典》所收,有二本:一题“释昙莹撰”,兼采王、李之注,附以己说,即《四库》著录本也;一为徐子平注解本。此本合四家注为之,故与《大典》本绝异。卷首有王廷光《进书序》。

  △新刊范围数二卷(元刊本)

  不著撰人姓名。《永乐大典》中引之,谓元贾颢撰。分《图式门》、《起例门》、《总诀门》、《吉歌门》、《凶歌门》、《赋论门》为上卷;《卦诀门》、《数格门》为下卷。明赵迎有《范围数》,自《图式》至《流年断诀》凡十五门,即袭其书也。旧为文氏、王氏、季氏藏书。(卷首有“玉兰堂”、“五峰樵客”、“梅花屋”、“竹坞”、“铁砚斋王履吉”、“季振宜印”、“沧苇”诸朱记。)
  ○右命书

  △太乙金镜式十卷(旧钞本)

  唐王希明编。《史记日者传》云术数七家,“太乙家”居其一。《汉志》五行家,亦有“泰壹”之名,知其术相传已久矣。

  △五行精纪三十三卷(旧钞本)

  宋廖中撰。此书《书录解题》及《文献通考》作三十四卷,《敏求记》所载,祗三十二卷,缺三十三、三十四两卷也。此较多一卷。所引星命家五十一种,多不经见者。

  △弹冠必用集一卷(影钞宋本)

  宋周渭撰并序。渭鄱阳人。《文献通考》讹作“谓”。此书亦见《书录解题》,谓专为宦游择日而设。凡三十篇。後有乾道乙酉庐山唐汝舟跋。末附汉南张昌诗“兀日别法”二条,又昌诗跋。卷末有“绍熙甲寅岁当涂县令沈邠刊於正己堂”二行。此本明人钞自宋刻,亦秘笈也。

  △三历撮要一卷(宋刊本)

  不著撰人姓氏。其书按月具载嫁娶、上官、出行等吉日及不可用之凶日,即古孤虚旺相之术也。其援引有《会要历》、《百忌历》、《集圣历》、《广圣历》,而第云“三历”者,以後有详载《万通历》、《集正历》、《具注历》等图说,故以名之耳。每半叶十行,行十九字。旧为士礼居藏书,有潜研钱氏跋云:“此书不题撰人姓名,亦无刊刻年月,所引《万通百忌》、《万年具注》、《集圣》、《广圣》诸书,皆选择家言,司天监据以铺注颁朔者也。刘德成、方操仲、汪德昭、倪和甫,盖当时术数之士,今无能举其姓名者矣。书中引沈存中《笔谈》,当是南宋所刊。嘉庆己未十月十有四日竹汀居士假读。时年七十有二。”(此《跋》与《养新录》所载稍异。)又有渊如孙氏跋云:“旧本阴阳书甚少,由术士秘其书而毁之。遁甲、六壬古法,犹见於《太白阴经》及《武经总要》,而归忌、反支、天仓诸说,载在经史者,转无成书。今荛圃得此本,存宋以前古法,亟属影写传世。尝考夏正以平旦为朔,则日辰宜起寅时,以子、丑时入前一日。术者不知,故一切遁甲、六壬多不验。书此以质知者。阳湖孙星衍书。”(卷首有“通儒世家”、“黄丕烈印”、“复翁”。诸朱记。)
  按:徐乃昌随盦《徐氏丛书续编》覆刊本。

  △年月备要前集一卷後集六卷(元刊本)

  不著撰人姓氏。前有总目,曰,《前集》,三元通用六十年定例;《後集》六卷,诸家总要。旧为文瑞楼藏书。
  ○右阴阳五行

  ○艺术类

  △书品一卷(旧钞本)

  梁庾肩吾撰。是本列九品者,亦止一百二十三人,与《序》语云一百二十八人不合。王渔洋讥毛氏刊本有误,实世无别本也。(卷首有“稽瑞楼”朱记。)

  △贞观公私画史一卷(旧钞本)

  唐中书舍人裴孝源撰。前有贞观十三年自序,略谓录魏晋以来至贞观十三年秘府及佛寺并私家所蓄遗迹有二百九十八卷,屋壁四十七所。目为《贞观公私画录》。旧出汲古毛氏钞本。(卷首有“毛氏子晋”朱记。)

  △唐朝名画录一卷五代名画补遗一卷(明刊本)

  两书明时合刻本《名画录》,唐朱景元撰并序。陈氏《书录》作《唐朝画断》云,後有天圣三年商宗儒後序,今此本无之。其卷首题《唐朝名画录》,而卷末一行复改为“唐贤”,不可解。《名画补遗》,宋大梁刘道醇纂。陈氏作《五代名画记》,有嘉祐四年陈洵直序。旧藏洞庭叶氏。(卷首有“叶树廉印”、“石君”二朱记。

  △墨薮二卷(旧钞本)

  陈氏《书录》云,不知何人所集。此题“唐韦续纂”。其二十一篇之数,与陈氏所载合。《文献通考》作十卷,盖传写之误也。

  △法帖音释刊误一卷(钞本)

  宋参知政事陈与义奉敕校正。刘次庄所撰《官帖释文》,其刊正误字,皆极精核。有周必大跋。

  △翰墨志一卷(钞本)

  宋高宗御制。高宗书学二王,所得最深,自谓五十年未尝舍笔。此其晚年所作,虽篇页寥寥,实皆论书精要语也。

  △图画见闻志六卷(元钞本三卷宋刊本三卷)

  宋郭若虚撰。前三卷系元人手录,每半叶十四行,行廿四字。前有郭若虚自序,以明翻宋陈道人刊本校之,颇有不同。如卷一次行题郭若虚撰,又次为《叙论》细目七行,而陈本无之。卷二《李昇》条注云:“蜀中多呼昇为小李将军。”小李将军,乃是思训之子,陈本脱下“小李将军”四字。卷三《文同》条末有一字至十字诗云:“竹,竹。森寒,洁绿。湘江边,渭水曲。帷幔翠锦,戈矛苍玉。虚心异众草,劲节逾凡木。化龙杖入仙陂,呼凤律鸣神谷。月娥巾帔净冉冉,风女笙竽清肃肃。林间饮酒碎影摇金,石上围棋清阴覆局。屈大夫逐去徒悦椒兰,陶先生归来但寻松菊。若檀栾之操则无敌於君,图潇洒之姿亦莫贤於仆。“此诗陈本亦失载。又按卷一《论黄徐体异》条,”刁处士名光“下注云,”下一字犯太祖庙讳“,则其所据别本亦是宋刻也。後三卷为宋临安府陈道人书籍铺刊行本,每半叶十一行,行二十字,与明翻本行款悉同,惟”匡“、”贞“、”构“、”购“等字皆阙笔,翻本则不尽然。其纸皆罗纹阔帘,信是宋刻宋印也。元钞序、目补阙,为秦西岩手笔,且有”杨梦羽氏“印,知为吾乡万卷楼旧物。历三百年复归故地,虽失其半,而复得黄荛圃氏以宋刊补之,既喜珠还,且成璧合矣。
  按: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本。

  △宣和画谱二十卷(旧钞本)

  不著撰人姓名,盖当时米襄阳、蔡京等奉敕纂定者。是本有无名氏原序,无“宣和庚子御制”等字,始知别本有之,乃後人妄加。王肯堂遂误以为此书出御纂耳。此钞字迹甚旧,卷中朱笔校改,乃忠宣手迹。第六、七等卷末有崇祯癸酉某月某日校及耕石斋主人题字。(卷後有“陈煌图印”、“鸿文”二朱记。)

  △纯全集四卷(旧钞本)

  题:“宋翰林书艺局祗候南阳韩拙全翁撰。”有自序,又张怀後序。是书共十篇,曰《论山》、曰《论水》、曰《论林木》、曰《论石》、曰《论烟雾岚光风雪雨》、曰《论人物桥彴关城寺观山居舟船四时之景》、曰《论用笔墨格法气韵之病》、曰《论观画别识》、曰《论古今之学者》、曰《论三古之画过与不及》。别本曰《山水纯全集》,佚去末篇。此为明沈辨之钞藏本,犹全帙也。每叶阑外右角有“吴县野竹家沈辨之制”九字。(卷首有“野竹家沈辨之印”、“沈辨之氏”、“方山”、“濠南居士”、“吴岫”、“海虞陵秋家藏”、“稽瑞楼”诸朱记。)

  △广川画跋六卷(旧钞本)
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 联盟图书馆藏书目录

  宋董逌撰。是书有杨升庵刻本,中有脱文及此文错入他文之尾者。此从元至正乙巳华亭孙道明钞本传录,孙从宋末书生写本录出,流传最旧,惟六卷末有缺文。黄丈琴六据杨本校补,并补正他处阙字,遂成完书。

  △广川画跋六卷(明刊本)

  此杨升庵从馆阁本录出以刻者。《目》中《书李子西兵车图》、《书龙衮文马图》二篇列卷一末,与本书合。元钞本错入於前者,讹。惟杨本讹字为多。黄丈琴六即据元钞本校改订正。有刘大谟序,杨慎跋。

  △画继十卷(明刊本)

  宋邓椿撰。前有乾道三年自序,谓继张彦远《历代名画记》、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而作者,自熙宁而後,列于书者,凡二百一十九人。明嘉靖间刻本。

  △书苑菁华二十卷(旧钞本)

  宋陈思撰,魏了翁序。思为临安书贾,亦喜撰述,尝著《宝刻丛编》流传於世,金石家称之。是编辑汉、魏以来论书之说,虽标目未尽允当,而搜罗亦博,可供临池之助,与朱乐圃《墨池编》相伯仲也。旧为洞庭徐氏物,从宋刻传录。末有万历七年徐玄佐跋。

  △皇宋书录三卷(旧钞本)

  宋董史撰并序。书作於理宗淳祐壬寅年,中毁於火,至度宗咸淳乙丑岁修校成编。是本出华亭孙氏钞传。卷末有“至正丁未三月十四日录辨”一行。惜中多脱文缺字,无从校补。史,字良史,乃从姓得名,有作“董更”者,传写之误。

  △图画考七卷(旧钞本)

  元盛熙明撰。熙明有《法书考》八卷,著录《四库》而此书不载。钱氏《元史艺文志》亦无其目。案:自序有云,臣不揣愚陋,尝著《法书考》,今复博采传记,芟繁摭要,撰为《图画考》一通,缮写上进。是此书之作,在《法书考》奏御之後,本自别行也。书为目二十有七,卷一曰述原、兴废、规鉴、图名、师传,卷二曰工用、笔法、气韵、设色、模拓,卷三曰佛道、人物、传真、宫室,卷四曰山水、附树石,卷五曰竹木、花鸟、蔬果、龙鱼、畜兽,卷六曰名谱,分上古、中古、近古三子目,卷七曰鉴藏、辨谬、品价、印记、装褙、藏玩。大概本之张彦远《名画记》、郭若虚《见闻志》,馀如谢赫《古画品录》、郭思《林泉高致》之属,已不多及。《四库全书提要》称《法书考》虽襍取诸家之说,而采择特精。今观此书,亦复条理秩然,犹前志也。
  按: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三编》影印本。

  △书法钩元(玄)四卷(明刊本)

  元苏霖撰。《自序》谓,搜访钞录前人论书语,辑成巨帙,此特纂其要言,故曰“钩元(玄)。”旧为邑中冯氏藏本。(卷首有“冯武之印”、“简缘子”、“窦伯父”、“长乐”诸朱记。)

  △图绘宝鉴五卷补遗一卷(元刊本)

  题:“吴兴夏文彦士良纂。”前有至正乙巳士良自序。卷末有“至正丙午新刊”一行。时元顺帝二十六年也。(卷首、末有“项墨林鉴赏”、“墨林秘玩”、“项子京家珍藏”、“项元汴印”诸朱记。)
  ○右书画

  △琴史六卷(旧钞本)

  宋朱长文撰。宋以前论琴之书,见于陈氏《书录》者甚多,今皆不传。世所传者,蔡氏《琴操》外以此书为最古。作於元丰七年,绍定癸巳从孙正大始刊板行之。此明正德戊寅安愚录本。卷中遇宋帝字皆提行,犹依宋本式也。愚所录又有《琴苑要录》一册,无撰人名氏,与此合为上下册,装池楮墨皆同。旧藏稽瑞楼。

  △琴统一卷外篇一卷(旧钞本)

  题:“南溪徐理撰绎。”书中《追古篇》,知为宋理宗时人先成《钟律书》进御,得叨恩科。给(?)年五十後复成此书。中论音律最详。《外篇》有自序、《列律图》并补论《琴统》所未备。各家书目皆未载。审其楮墨,亦正德时钞本,与《琴史》诸书以类相附者也。此书与懒仙《五声琴谱》合为一册。据自序,懒仙,明天顺间人,其姓名不可考。
  ○右琴谱

  △忘忧清乐集一卷(宋刊本)

  此书无标题,亦无序跋。首列皇祐中张学士《棋经》十三篇,次列刘仲甫《棋诀》四篇,张靖《论棋诀要杂说》,後列孙吴至宋旧图若干局,又列棋势若干局,共装三册。案陈氏《书录》有《忘忧清乐集》,题“棋待诏李逸民撰集”。此本《棋经》後,次徽宗御制诗,有“忘忧清乐在棋枰”之句。又有“前御书院棋待诏赐绯李逸民重编”一行。黄复翁遂据以定此名,想当时标题在序首,今失之耳。旧藏士礼居,後人艺芸书舍,湖贾金仁甫携以见示,购之,以备“杂艺”一门。(卷首有“士钟”、“阆原父”二朱记。)
  按:徐乃昌随盦《徐氏丛书续编》覆刊本。
  ○右杂技
●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十六

  子部四

  ○谱录类

  △重修考古图十卷(明刊本)

  宋吕大临撰。元大德间茶陵陈翼采诸家辨证附其下刻之,故曰“重修”。此明郑宏经重刻本,有大临自记,陈才子序,及陈翼、郑宏经序。原书《目》前列所藏姓氏除秘阁太常内藏外,有三十七家,皆北宋时收藏名家也。述古堂钱氏有影宋钞本,与此不同,惜未之见。

  △啸堂集古录一卷(影钞宋本)

  宋王球撰。有李邴序,曾机後序,集古器款识并及汉官私印,後来印谱,实滥觞於此。若《宣和印史》及後人伪作也。是本出乡先辈陈鸿文先生手写。先生名煌图,工篆隶书,故影摹精善。(卷首末钤“海虞陈氏永宝图书”、“陈鸿文图书记”朱记。)

  △宣和博古图二十三卷(元刊残本)

  宋王黼撰。是书原本三十卷,今缺卷六至七、卷廿一至廿二、卷廿四至廿六。晁氏《读书志》作王楚撰。案:蔡绦《铁围山丛谈》,宣和殿,徽宗藏古器书画之所,大观初作《博古图》一书,钱遵王谓成於宣和年者,考之未审耳。此至大中刊本,款式悉仍宋本,而削去王黼姓氏。凡所列诸品,俱注明“依原样制”,“减小样制”。明刻本概为减小,失其真矣。

  △文房四谱五卷(旧钞本)

  宋苏易简撰。徐铉序,易简有後序。是书旧本多脱讹,黄丈琴六假得鹤梦山房旧钞本、振绮堂汪氏本合校一过,补卷一《笔》之《杂说》脱文四十二条,卷二《笔》之《词赋》一条,卷三《砚》之《叙事》九条,其阙文讹字,补正二百八十馀字,遂为完书。

  △砚史一卷(旧钞本)

  宋米芾撰。汲古毛氏有刻本,此其原钞本也。书字甚精。卷首襄阳自题,亦似其笔法,当从旧本摹出著。(卷首末有“西河居士”及“毛氏藏”二朱记。)

  △砚笺四卷(旧钞本)

  宋高似孙撰并序。所采古书甚夥,如,鱼豢《典略》、《开元文字》、伍辑之《北征记》、刘澄之《永初山川记》,皆足以补遗佚。旧藏邑中赵韫煇家。

  △新纂香谱二卷(旧钞本)

  宋陈敬撰。原书四卷,此存卷一、卷二,为《香品》、《香异》、《修制》、《印篆》、《凝和》诸类。旧为文瑞楼藏本。从小玲珑山馆马氏假得传钞者,当时已非全帙矣。是书所采,有沈立之、洪驹父《香谱》,《武冈公库香谱》,张子敬《续香谱》,潜斋《香谱拾遗》,颜持约《香史》,叶庭珪《香录》、《是斋售用录》、温氏《杂记》各种,今皆不传。存一书以存众书,则是本足贵也。有熊朋来序,洪氏《香谱序》,颜氏《香史序》,叶氏《香谱序》。(卷首有“文瑞楼藏书记”朱记。)

  △雲林石谱三卷(旧钞本)

  宋杜绾撰。此明万历甲戌岁梦觉子从杨五川藏本所录。案:杨升菴《卮言》跋此书,谓石凡一百十有七品,此本祗有九十三品,岂一品中有连缀数品,升菴并数而得之耶?毛氏山居小玩刻本有讹脱处,孔传原序亦未刻。(卷末有“毛寿君”朱记。)
  ○右器物

  △酒经三卷(宋刊本)

  题:“大隐翁撰。”案:宋李保《续酒经自叙》,大隐翁为宋朱翼中别号。《宋史艺文志》作一卷,误。《说郛》本,但刻《总论》一卷,此则足本也。板刻甚精,每半叶十行,行十八字。後有跋云:“《酒经》一册,乃绛雲未焚之书,五车四部,尽为六丁下取,独留此经,天殆纵余终老醉乡,以此转授遵王,令勿远求罗浮铁桥下耶?余已得‘脩罗采花法’,酿仙家烛夜酒,视此经又如馀杭老媪家油囊俗谱耳。辛丑初夏蒙翁戏书。”(卷首有“雁里草堂”、“诚德堂”、“季振宜印”、“沧苇”、“乾学徐健菴”诸印。卷末有“雁里子柄”、“传是楼印记”、“徐氏珍玩”诸朱记。)
  按:商务印书馆《续古逸丛书》影印本。徐乃昌随盦《徐氏丛书续编》覆刊本。

  △茶录一卷(旧钞本)

  宋蔡襄撰。分上、下二篇。自撰前、後序。皇祐中进御,治平中刻于石。此书与《茶具图赞》、《蔬食谱》,皆为钱遵王钞本,楮墨精绝,疑从宋刻摹写也。钱氏又附以《觞政》、《段食良方》、《烛夜仙酒法》,以类相次,合为一册。每卷末一纸,栏外左角有“钱遵王述古堂藏书”八字。

  △茶具图赞一卷(旧钞本)

  不著撰人。《目录》後一行题“咸淳己巳五月夏至後五日审安老人书”。以茶具十二各为图赞,假以职官名氏。明胡文焕刻入《格致丛书》者,乃明茅一相作,别一书也。

  △蔬食谱一卷(旧钞本)

  《百川书志》云,本心翁门人清漳陈达善编。今考是书题“陈达叟编”,不作“达善”,且其《自序》云,本心翁斋居晏坐,客从方外来,问食谱,口授二十品与之。是本心翁者,达叟自号,非其师也。《百川书志》误。

  △饮膳正要三卷(明刊本)

  元忽思慧撰。延祐中,忽思慧官饮膳太医时选进,详列补益气血、汤膏煎造之法,禽鱼草木之类,并系以图。此明景泰中内府重刊本,有虞集序及明英宗御制序。
  ○右食谱

  △洛阳花木记一卷(旧钞本)

  宋周师厚撰。据自序,为鄞江人,元丰中,官於洛阳所作。列牡丹百馀品,芍药四十馀品,杂花三百六十馀品。其叙牡丹名品尤详,末及栽接之法。意以诸家之谱未备,因即闻见所及增补之。旧为邑中孙氏藏本。(卷首有“孙从添印”、“庆增”二朱记。)

  △桐谱二卷(旧钞本)

  宋陈翥撰并序。翥,字子翔,自署铜陵逸民,又号咸聱子。《绎书》中载自作植桐诗文,盖庆历间人未仕而隐者,借桐以见志也。分十类,上卷曰《叙原》,曰《类属》,曰《种植》,曰《所宜》,曰《所出》;下卷曰《采斫》,曰《器用》,曰《杂说》,曰《纪志》,曰《诗赋》。是书惟见陈氏《书氏》,馀皆不载。厉樊榭辑《宋诗纪事》,搜罗甚广,亦未载其诗。旧为邑中鱼氏钞藏本。(卷首有“鱼元傅印”、“虞岩”二朱记。)

  △金章兰谱一卷(旧钞本)

  宋赵时庚撰。案:自序作於绍定癸巳岁,详论兰之容质,品第高下,兼及封培爱养之法,意以续《牡丹》、《荔枝》诸谱。此与《洛阳花木记》均出明人所钞,合装一册。

  △蟹略四卷(旧钞本)

  宋高似孙撰并序。嘉靖十年始苏柳佥录本。(卷首有“黄氏如珽之印”、“臣存恕”、“勿之”诸朱记。)
  ○右草木蟲鱼

  ○杂家类

  △墨子十五卷(明刊本)

  题:“周墨翟撰。”此南昌唐尧臣於吴兴陆氏得内府本以刻,较明监本为胜。旧为洞庭叶氏藏书。(卷首有“叶树廉印”、“石君”二朱记。

  △鹖冠子三卷(明刊本)

  旧谓楚人,不著姓氏。宋陆佃解并序。旧本脱讹,陆氏为之勘正。诠解亦简质。此明初覆刻宋本。

  △吕氏春秋二十六卷(元刊本)

  题:“秦吕不韦撰。”高氏训解。此元至正间嘉兴路总管刘贞得东牟王氏校本所刊。每半叶十行,行二十字。《序》後,有“嘉兴路儒学教授陈泰校,吴兴谢盛之刊”一行。有郑元祐序。

  △淮南鸿烈解二十一卷(校宋本)

  此顾涧薲氏校定善本。先以《道藏》本校过,後於汪阆原家假得宋本详校。近刻之讹字及注中脱文与文注混淆处俱一一改正,并注明行款、叶数。宋本每半叶十二行,行廿二字,注每行廿五字。不题高诱注,题太尉祭酒臣许慎记上,盖宋时相传为许注也。其下方墨笔,则松崖先生所校,亦涧薲氏从朱文游族子借得惠校本迻录者也。

  △淮南鸿烈解二十一卷(明刊本)

  此明茅氏刻本。文多脱讹,注皆删节,郡人江叔沄氏以《道藏》本校改完善,间加订语,考正不苟。(卷首有“江声叔沄”、“江沅”诸朱记。

  △人物志三卷(明刊本)

  题:“魏散骑常侍刘劭撰,凉儒林祭酒刘昺注。”前有阮逸序,不署名。此明隆庆间揭阳郑氏刻於归德郡庠。卷第行款,犹仍古本,较《程氏丛书》本自胜。《四库全书》所收,乃万历甲申河间刘用霖所刊,即出自此本。(卷首有“冯子元家藏印”、“植盦”二朱记。)

  △刘子新论十卷(明刊本)

  此书旧皆题梁勰撰,袁孝政注,惟晁氏《读书志》、《直斋书录》据袁孝政序,作北齐刘昼。此明人覆刻宋本,亦题刘勰。旧为士礼居藏书。(卷首有“士礼居藏”、“黄丕烈”、“荛夫”诸朱记。)

  △颜氏家训二卷(明刊本)

  题:“北齐黄门侍郎颜之推撰,明蜀荣昌後学冷宗元校。”前後无序跋。旧藏邑中冯氏。卷首有朱笔“海虞冯武敬读”六字。书中朱笔点勘处,皆其笔也。(卷首有“冯彦渊收藏”朱记。)

  △续颜氏家训三卷(宋刊残本)

  此书撰人,晁氏《读书志》题“董正功”,《直斋书录》、焦氏《经籍志》题“李正公”。是本卷首已阙,未详孰是。向藏邑中张氏,即述古堂藏本之半,所云宋椠绝佳者也。原书八卷,今存卷六至卷八,有《养生》、《归心》、《书证》、《音辞》、《杂艺》、《终制》六篇,而《养生篇》首二叶已阙。全书体例,以颜氏书列於前,而续者系每篇之後,徵引典博,堪与原书相辅而行。其颜书中《书证篇》末,较今本多一条,其文云:“《礼乐志》云,给太官桐马酒。李奇注,以马乳为酒也,揰挏乃成。二字并从手,‘揰’(都统反。‘挏’达孔反。)此谓撞捣挺挏之,今为酩酒亦然。向学士又以为种桐时,太官酿马酒乃熟,极孤陋之甚也。“按:此已见《勉学篇》,或後人因其复出而删之。然义各有当,文亦微异,正宜并存为是耳。”桐马“疑”挏马“之误,”酩酒“疑”酪酒“之误。当日遵王所藏,尚有影钞宋本合成七卷,仅阙其一,今已不可见矣。

  △长短经九卷(旧钞本)

  题:“梓州郪县长平山安昌岩草莽臣赵蕤撰。”前有自序。原书六十四篇,凡十卷,末一卷已佚。此书载晁氏《读书志》,谓末卷《阴谋》本已阙,是不传久矣。书中小注间杂以“议曰”云云,乃是论断之语,而本文大字亦有“论曰”云云。原书虽出旧钞,然多讹夺,假得周香严藏本,与之相同。又小注中间有“说曰”、“论曰”云云,其体例不尽可晓。疑古书相传,大小字有溷入也。校勘一过,差为完善。香严本後有洪武丁巳沈新民跋,与《四库》所收之传是楼本合。

  △化书六卷(明刊本)

  是书撰人,晁氏《读书志》题南唐宋齐邱,此本题紫霄真人谭景昇,依宋碧虚子陈景元跋也。明天顺间,代府刊板。弘治时方士郑常清重刻之。首有抱犊山人李绅序。景昇,名峭,道家。尊崇其先师,故不系其名而系其号焉。

  △鸣道集说一卷(旧钞本)

  金李纯甫撰。案,刘祁《归潜志》:纯甫,字之纯,号屏山,再入翰林,连知贡举,好接引士流,一时才士皆趋向之。善属文,为金朝一代作家。终京兆府判。或作名之纯者,误。其书列濂溪、涑水、横渠、二程、上蔡、元城、龟山之说,及江民表《心性说》、崇安《圣传论》、横浦《日新论》而辨之,其说多出入二氏。尝曰:“自庄周後,惟王绩、元结、郑厚与吾同。”其学可知。所著又有《老子庄子解》、《中庸集解》诸书。(卷首有“何焯之印”、“屺瞻”二朱记。)

  △習学记言五十卷(旧钞本)

  宋叶適撰。其书即经、史、诸子及吕氏《文鉴》论述之,多纵横博辨之言。昔欧阳公不信《系辞》,水心以《彖象》为孔子亲笔,而《系辞》、《说卦》、《序卦》诸传非圣人所作。当时多谓其说异先儒,义理未纯而文词有可取处。宋嘉定间,弟子孙之宏嘱越帅江某刻於郡斋。此明人所钞。旧藏毗陵赵氏。(卷首有“怀玉私印”、“亿孙”二朱记。)
  ○右杂学

  △白虎通二卷(元刊本)

  此书不题名。《目录》前有小序云:“《白虎通德论》者,後汉孝章帝炟於白虎殿会群儒讲论五经同异所作也。後汉玄武司马班固,字孟坚,奉诏纂其事。奏御凡十卷,今作上、中、下卷云。其细目上作圆围者凡十,犹仍十卷之旧。上卷以《爵》、《号》、《谥》为首,《崩薨》、《丧服》、《绋冕》次之,《五祀》、《社稷》、《礼乐》次之,《封公侯》、《京师》、《五行》次之,《三军》至《耕桑》,凡八篇,及《封禅》、《巡狩》、《考黜》次之。下卷以《王者》、《不臣》至《商贾》凡五篇为首,《文质》至《三纲六纪》凡四篇次之,《情性》至《五经》凡十篇次之,以《嫁聚》终焉。“三正”作“三政”,《三纲六纪》分作六条,与大字本同。惟《目录》上卷《封禅》下脱《巡狩考黜》两条。此世所传为宋刊小字本,即吴槎客所藏、卢抱经所见之本。核其板刻字体,实元时重刊本也。每半叶十二行,行二十三字,“匡”字、“戌”字有缺笔。旧为汲古阁藏书。末有黄荛圃跋,谓得之太仓故家。(卷首有“毛晋”朱记。)

  △白虎通德论十卷(元刊本)

  题:“臣班固纂集。”陈氏《书录》作十卷,此大德九年刘平父刻本,卷数与陈氏合。以《爵》、《号》、《谥》为首,《五祀》、《社稷》、《礼乐》次之,《封公侯》、《京师》、《五行》次之,《三军》、《诛伐》、《谏诤》、《乡射》、《致仕》、《辟雍》、《灾变》、《耕桑》次之,《封禅》、《巡守》、《考黜》次之,《王者》、《不臣》、《蓍龟》、《圣人》、《八风》、《商贾》次之,《文质》、《三政》、《三教》、《三纲六纪》次之,《情性》、《寿命》、《宗族》、《姓名》、《天地》、《日月》、《四时》、《衣裳》、《五刑》、《五经》次之,《嫁娶》次之,《绋冕》、《丧服》、《崩薨》终焉。每半叶九行,行十七字。明嘉靖元年辽阳傅钥刻於太平者,云依此本,而卷分上、下。近庄氏、卢氏校刻本作四卷。迨各分上、下,刻成始见十卷之本,不及追改矣。书中每多古字通用,如“由”“犹”、“如”“而”、“中”“忠”、“方”“旁”、“观”“馆”、“采”“菜”、“必”“毕”之类。而“召伯”作“邵伯”,与《公羊解诂》同。“有邰”作“有台”,与《诗考》所引合。犹存古本之真焉。有严度、张楷序。
  按:徐乃昌随盦《徐氏丛书续编》覆刊本。

  △独断二卷(明刊本)

  题:“汉左中郎将陈留蔡邕撰。”嘉祐中,俞择中尝校正舛错,释以己说,今已不传。此弘治间安成刘氏以旧本覆刻。末仍旧跋二行,其文云:“右蔡氏《独断》一编,古之制度文为於此乎?考录本多舛,今稍是正而刻之。舒頖(泮)。淳熙庚子六月初吉江都吕宗孟书。“《百川学海》本亦出自吕刻,抱经卢氏谓异於时刻者,祗在纲与目分合之间耳。(卷首有”叶树廉石君“、”归来草堂“、”孙从添印“、”庆增“诸朱记。)
  按: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三编》影印本。

  △古今注三卷(旧钞本)

  晋崔豹撰。宋嘉定间刻本。有李某序,丁黻跋。此即据以传录。卷末有“正德二年丁卯九月十日录”一行,不著姓氏。卷首朱笔一行云:“己亥三月卢弓父校正。”旧藏稽瑞楼。(卷首有“武林卢文弨手校”朱记。)

  △中华古今注三卷(旧钞本)

  题:“国子监太学博士马缟集。”有自序。此书见陈氏《书录》,惟核与崔氏书不同者仅数条,与自序“添注以释其义”之语不合。世皆疑为後人依讬。

  △近事会元五卷(旧钞本)

  题:“赞皇李上交撰并序。”其书纪唐武德而下尽周显德以前朝野掌故凡五百事,可补《唐书》、《五代史》之阙。《两京新纪之佚》中纪,後唐明宗长兴三年二月中书奏乞依“石经”文字刊九经书印版,从之。又,汉隐帝乾佑二年五月,于国子监置雕印《仪礼周礼公》、《穀》二《传》,书有印板,自此始也。此本卷三中,依目录《复旧茶法》後脱去《改正茶税法》、《社仓义仓贷》、《义仓支用》、《赊粜常平法》、《税屋间架》五条,盖旧阙也。旧为万历壬午夏五《玄素斋》录本。冯默菴传录,有手跋曰:“太岁乙酉,避乱於洋荡之村居,是年闰六月,忧闷无聊,遂手书此本,二十日而毕。是书是秦季公所载,余从孙岷自借钞之。七月初六日。孱守老人记。”

  △东观馀论二卷(旧钞本)

  宋黄伯思撰。此本为万历间酉阳山人顾飞卿氏校定。後附跋语云:“从景阳秦君假钞目录,浃旬而毕。”旧藏张超然家。超然名远,闽人,来寓於虞,卷中朱笔皆其所校。(卷首有“张远字超然”朱记。)

  △续谈助五卷(影钞宋本)

  宋晁伯宇撰。伯宇,字琐庭,中进士第。黄山谷尝荐於苏东坡,谓其诗才奇丽。卒官封邱丞。著有《封邱集》。见王崇庆《开州志》。又晁氏《读书志》载《封邱集》,谓其世父所作。此书惟见《宋艺文志》及《文渊阁书目》,所采诸书,自《十洲记》至《膳夫经》,凡二十种。每种後皆系以跋语,述得书之由。今原书多佚而不传矣。宋时有刻本。明皇象山人姚氏咨假以手录,叶心有“茶梦斋钞”四字。皇象山人手跋云:“《续谈助》五卷,宋刻本,为故友秀水令江阴徐君子寅家藏。子寅殁後,其家人售於秦汝立氏,汝立乃余门人汝操之弟,储蓄甚富,假而手录,阅三逾月始讫事,藏之茶梦阁以俟善本云。嘉靖壬戌秋八月姚咨识。”迄今三百馀年,流转藏书家,完好如新,可宝也。又有黄荛圃、孙子潇二跋。(卷首有“朱彝尊印”、“钱曾”、“虞山钱遵王藏书”、“汪绎别字东山”、“小琅环福地秘笈”诸朱记。卷末有“舜咨”、“茶梦主人收藏”二朱记。)

  △容斋续笔十六卷(宋刊本)

  宋洪迈撰。首行题书名,次行自序。序後接本文。每卷标若干则。《总目》後有“凡二百四十九则”一条。每半叶十行,行廿一字。书中“贞元”、“贞观”、“贞定”、“贞惠”并作“正”,“桓公”作“威公”,“魏徵”作“魏证”,“殷武”作“商武”,“颛顼”作“颛帝”,“慎戒”作“谨戒”,“完颜亮”作“元颜亮”,至“匡”、“朗”、“勖”、“树”、“让”则缺笔。字体端严,纸质坚致,当为宋时印本。明嘉靖刻本亦清整可观,核之,讹处甚多。如卷一《汉郡国诸官》条,“郡县各有司局斡之”,“局”误“居”;卷二《存殁绝句》条,“玉局他年无限笑”,“限”误“恨”;卷四《卜箧不同》条,“泥而不通”,“通”误“道”;《日者》条,“其色有黑者、白者”,“黑”误“墨”;《柳子厚党叔文》条,“吕温、李景俭、柳宗元以为信然”,“俭”误“险”;《宣和冗官》条,“令遵守成法”,“令”误“今”;卷五《杜诗用字》条,“此以共字、独字对相字也”,“也”字脱;《后妃命数》条,“宣帝令皇后择後宫家人子五人”,“家”误“冢”;《公为尊称》条,“古之人通谓年之长老曰公”,“老”误“者”;《台城少城》条,“晋益州刺史治太城”,“太”误“大”;卷六《文字润笔》条,“大官卒,其门如市”,“大”误“天”;卷七《俗语算数》条,“皆俗语算数”,“皆”误“然”;卷九《儿宽张安世》条,“见谓忠谨”,“谓”误“其”;《萧何先见》条,“何为泗水卒史事第一”,“史”误“吏”;《史汉书法》条,“受诏别降楼烦以北六县”,“北”误“此”;卷十《汉官名》条,“太中大夫”,“太”误“大”;《汉唐辅相》条,“薛宣翟方进有材具”,“具”误“其”;《唐诸生束脩》条,“唐世士人多工书”,“工”误“攻”;卷十一《古錞于》条,“《志林》记始兴王鉴”,“王”误“玉”;《昭宗相朱朴》条,“仪者,偓之兄”,“者”误“之”;《杨国忠诸使》条,“权知太府卿事两京太府”,“太”俱误“本”;《祖宗朝宰辅》条,“犹多除六曹尚书”,“除”误“馀”;《东坡自引所为文》条,“正以公为法也”,“公”字脱;卷十二《妇人英烈》条,“此而可卖”,“而”误“兒”:“献其姬妾”,“妾”误“妻”;《唐制举科目》条,“皆出畿甸”,“甸”误“内”;卷十三《下第再试》条,“而以湛文采遒丽”,“而”误“面”;卷十四《尹文子》条“此至治之术也”,“至”误“正”:“盖晋宋时细人所作”,“细”误“衲”;卷十六《计然意林》条,“如伊尹不以一衣与人,亦不取一衣於人之类”,“衣”皆误“介”。赖有是本,可以订正,惜《五笔》仅存是种矣。(卷首有“旧学史氏复隐书印”朱记。)
  按: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本。

  △容斋随笔十六卷续笔十六卷三笔十六卷四笔十六卷五笔十卷(明活字本)

  宋洪迈撰。宋时刻本不一,今皆不传。此明锡山华氏以活字摆印,板心上方有“弘治岁在旃蒙单阏”八字,下方有“会通馆活字铜版印”八字。每半叶十八行,行十七字。有迈自序及何异序,华燧印书序。

  △考古编十卷(旧钞本)

  宋程大昌撰。旧有千顷堂藏本,杭堇坡氏据曝书亭藏本校正。此本依之传录。黄丈琴六复加校勘,用墨笔为别。

  △程氏续考古编十卷(旧钞本)

  题:“新安程大昌”。此书惟见陈氏《书录》,卷数亦合。其考据精确,与前书相同,而尤详於史事。卷端有王惕甫芑孙《跋》,谓追述当时职志缘起,足为後据,欧公所谓勿浪书者是也。旧为何义门藏书。(卷首有“何焯之印”、“惕甫借观”二朱记。)

  △程氏演繁露十六卷续演繁露六卷(明刊本)

  题:“宋新安程大昌著,明建武邓渼校。”前有淳熙庚子自序及《本传》,万历丁巳邓渼《刻板序》,後有嘉定庚辰男覃跋,淳熙辛丑陈应行、俞成二跋,又嘉靖辛亥族孙煦跋。

  △困学记闻二十卷(元刊本)

  宋王应麟撰。宋本传,宋亡,厚斋年五十四,杜门不出,朝夕坐堂上,取经史讲解论辨,所撰诸书,当俱成於是时。是书自题有“晚遇艰屯”,可证也。殁於元元贞二年,年七十有四。此泰定二年弟子袁清容序而刻於庆元路学,距殁时三十年,为是书初刻本,有牟应龙、陆晋之序,目後有“伯厚父”、“深宁居士”墨图记二方。卷末有“孙厚孙、宁孙校正,庆元路儒学学正胡禾监刊”二行。旧藏太仓陆氏。(卷首有“陆时化印”、“润之所藏”二朱记。)

  △日损斋笔记一卷(旧钞本)

  元黄溍撰。凡辨经六则,辨史十六则,杂辨十三则。前有门人宋濂序。
  ○右杂考

  △论衡三十卷(宋刊本)

  汉王充撰。是书即宋庆历中杨文昌刊本,号为完善。岁月既久,文字漫灭。元至元间绍兴路总管宋文瓒重为补刊。每半叶十行,行二十字。间有弘治、正德间修板,目录後有墨图记二行,其文云,“正德辛巳四月吉旦南京国子监补刊完”。通津草堂所刻,即出是本。《程氏丛书》出自通津,转辗传刻,讹字益多。程本脱去第一卷七下一叶,无安阳韩性序,此皆具存。黄荛圃跋云:“余聚书四十馀年,所见《论衡》,无逾此本。盖此本宋刻元修,明又增补,故中间每叶行款、字形各异。至文字之胜於他本者特多,断推此为第一矣。”(卷末有“汲古阁毛氏收藏子孙永保”朱记。)

  △论衡三十卷(校元本)

  此明程荣《汉魏丛书》本。吴心葵氏借陈子准校本传录。陈所校者,有两元本:其直书行间而不言何本者大字本也;简端书元本某作某者小字本也。其云卢校者,即小字本原校,因篇首有抱经堂印,知为学士笔也。据陈跋:元小字本十五卷,每两卷合为一卷,每半叶十二行,行廿四字。前後有洪景伯跋。既归爱日精庐张氏,今不知何往矣。大字本即余所藏者,实为宋刊,间有元、明修版耳。

  △论衡三十卷(校本)

  此明钱震泷本。王君振声以吴临陈子准校本传录。又借黄丈琴六校大字本互勘,两家所校,各有讹脱。以吴临补黄校所脱者一百有七条,以黄校补吴临所脱者一百三十三条,吴、黄互异者十五条,又以通津草堂本改正二百八十一条。盖陈校即用通津本,故凡通津本不异元刻,而程荣本异者,都未之及。黄依通津本校改,即依元刻也。其後又得孙潜夫临赵灵均宋本,有与元本异者,录於下方。灵均,寒山赵凡夫子;潜夫,吾邑人。其自跋云:“己亥六月用赵灵均校定本对读。”又云:“赵本今藏叶林宗处,兵燹洊经,不知又复何如耳。潜夫志。”

  △风俗通义十卷(元刊本)

  题:“汉太山太守应劭。”此大德丁未刻本,与《白虎通》同刻於无锡学中,行款悉同。明程氏、胡氏本皆作四卷,胡本尤多脱误,此犹古本。旧第“三皇”至“六国”为首,“乐正后夔一足”至“彭城相袁元服”次之,“九江太守武陵威”至“公车徵士豫章徐孺子”次之,“长沙太守汝南郅恽”至“江夏太守河内赵仲让”次之,“太尉沛国刘矩叔”至“蜀郡太守颍川刘胜”次之,“商角宫徵羽”至“菰荻”次之,“孔子”至“太傅汝南陈蕃”次之,“先农”至“司命”次之,“世间多有见怪”至“世间多有见赤白光”次之,“五岳”至“沟洫”终焉。有劭自序及李果、谢居仁序,丁黻跋。
  按: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本。徐乃昌随盦《徐氏丛书续编》覆刊本。

  △春明退朝录三卷(校宋本)

  宋宋敏求撰。邑人柏沄手录本。仁和胡心耘以宋本校勘一过,改正脱讹不少。宋本每半叶十二行。行二十字。(卷首有“柏沄”朱记。)

  △梦溪笔谈二十六卷(明刊本)

  宋沈括撰并序。此明人覆刻乾道扬州本,中有脱讹,黄荛圃以元刻本校正。(卷首有“士礼居”朱记。)

  △东坡志林十二卷(旧钞本)

  宋苏轼撰。《直斋书录》载《东坡手泽》三卷,即此书也。是本不著何人编辑,较赵氏、毛氏刻本为多,编次亦异。曾氏《类说》中有东坡《仇池笔记》一种,亦并入焉。但字句异同,往往而有。旧为昆山张石川氏藏书,叶白泉主政得之,校勘数过。白泉名国华,文庄後人也。後有跋云:“此石川先生所藏书也,题签犹其手迹,偶从肆中得之,书以识岁月。丙辰冬日菉竹堂。”又云:“昔人读书,有谬误者必乙之。陆鲁望云,得一书详点,然後寘於方册,值本即较,不以再三为限。予心窃慕之,以懒废业。《志林》二册,为张石川先生旧藏,谬误不少,再三较完,故识之简端。”又有跋云:“此本与虞山赵氏刻於南中者颇多异同,盖後人各取先生语为之耳。丙戌秋,再较过,书此。白泉老人。”(卷首末有“叶氏藏书”、“叶德荣甫世藏”二朱记。)

  △东坡志林五卷(明刊本)

  此邑中赵氏所刻,乃汤雲孙录本,分类编辑,并附《仇池笔记》二卷,《渔樵閒话》一卷。绿君亭本即从此出。有赵用贤序,赵开美跋。

  △珩璜新论一卷(旧钞本)

  宋孔平仲撰。其书考证旧闻,语多精核,旧为杨五川氏钞藏本。板心有“嘉靖乙未七桧山房”八字。末题云:“借周连阳本,嘉靖三十七年八月钞始完,中秋後一日已刻手校毕。五川子记。”又云:“此书最该博,所恨但详於史而经典独少,毅父读史时笔也。”後归松江莫氏,邑中毛氏,昆山徐氏,中有黏签手校字,据黄复翁跋,立斋相国手笔也。复翁又跋云:“去冬复收秀野草堂本,与此本同,无‘平善’一条,而词句亦间有可采,遂著其异者於上方。甲申上元後三日雨窗老荛记。”今卷中墨笔皆是。(卷首有“毛晋私印”、“毛扆之印”、“玉关山人”诸朱记。)

  △曲洧旧闻十卷(旧钞本)

  宋朱弁撰。书中多述北宋遗事,足资史家考证。此本凡涉宋帝皆提行,盖依宋刻也。前有万历乙巳八月丙午孙钅广记。(卷首尾有“钱曾遵王”、“述古堂图书记”、“鱼东川藏书”、“海虞听竹斋孙氏珍藏”诸朱记。)

  △曲洧旧闻十卷(明刊本)

  此嘉靖间义兴沈氏刻本,板心有“楚山书屋”四字,题“宋朱弁少张撰”。案:《仁和县志》:朱弁,字少章,则名与字合,“张”字疑讹。但钱遵王《读书记》及各家书目,均仍作“张”,因识之,以俟善本订正焉。

  △元城语录解三卷附行录解一卷(明刊本)

  宋马永卿编其师刘元城之语。王崇庆为之解。元城,名安世,司马温公弟子,其学出入二氏,解中有驳正语。曾刻於绍兴五年。此明人覆刻本也。有张九成、马永卿序。

  △懒真子录五卷(旧钞本)

  宋马永卿撰。中多考证经史之语。他本无“录”字。此出明人手钞。(卷首有“周铭之印”、“勒山”二朱记。)

  △岩下放言三卷(旧钞本)

  题:“石林翁。”邑中鱼氏虞岩藏本,得袁氏旧本,以藏者中多讹脱不可读。仁和胡心耘尝携叶君调生所得汉阳叶氏家藏本以示,校正为多。调生云,郑景望《蒙斋笔谈》,即此书中、下二卷。今案:是书引《论语》“助我”,避父讳而作“佐我”,益可证为公作,而非郑氏之书也。书中有张舜民《送叶魏公归吴中》诗,今鲍刻《画墁集》遗之。其第七条“豫之义不在豫文也”句下,尚有“《尔雅》:犹如麂而善登木,避人,已去,犹疑而再登,则有犹义。左氏谓为可以已之辞,是矣。而犹之义,不在犹文也。”四十二字。别本都脱,惟汉阳本为全。後有嘉靖戊申八月汝南袁表题识两行。又一行云,万历癸卯年春三月若渝跋。

  △寓简十卷(旧钞本)

  题:“寓山沈作喆明远纂。”前有自序及嘉靖丁巳陕西布政司左参议南都陈凤序。明远为叶石林弟子,学有原本,所著有《寓山集》、《南北国语》,惜皆不传。此本旧为晋安谢氏藏书。板心有“小草斋钞本”五字。又藏周栎园处。卷末又有顾若霖朱书题记云:“康熙辛丑孟冬日照家藏旧钞本校阅一过。”(卷首有“晋安谢氏家藏图书”、“周元亮家藏书”、“胡氏茨村藏本”诸朱记。)

  △丞相魏公谭训十卷(旧钞本)

  宋苏象先撰并序。是书追述其祖魏公遗训。魏公名颂,字子容,翰林学士绅之子。泉州同安人,徙居丹阳。庆历二年进士,仕至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罢,为观文殿大学士领集禧观使。卒於建中靖国元年,赠司空魏国公,事迹详《宋史》。此书作於公殁後四十年,追忆遗训,分类辑成,以备观省。上而治国宜家,下而饮食起居,钜细不遗,动静悉载,皆足为後人法守。书中述公年七十馀,梦先太师训诲之严,惊惧而觉,谓心之思慕,虽梦寐,终老亦未尝忘。足徵苏氏家法之善,宜其五世登科,冠於宋代也。绍熙间有刻本。此爱日精庐张氏假得旧钞本传录。後有周泌跋。

  △履斋示兒编二十三卷(旧钞本)

  宋孙奕撰并序。是书原本廿四卷,为前、後集。其乡人胡秸重订为廿三卷,不分前、後集。明潘方凯刻本不录胡跋,读者致疑与赵希弁《读书附志》所载不同矣。此本旧为吴方山藏书,文句有与潘本不同者。胡跋亦存。他卷皆标庐陵乡先生孙奕撰。此第十四、十五、二十卷犹标“庐陵礼津孙奕季昭撰”,犹旧题也。礼津,当是履斋所居之地。(卷首有“吴岫”朱记。)

  △游宦记闻十卷(校宋本)

  宋张世南撰。此明陈汝元刻本,旧藏汲古毛氏。子晋诸孙文奎以影钞宋本校正,补录世南自序一首并记。宋本每半叶九行,行十八字。书中述黄长睿云,兴元关表诸郡,食肆所货姜豉,用“僵”字最为有理。案:《说文》:{艹彊},从草,彊声。此作“僵”字,不解何理也。

  △放翁家世旧闻二卷(旧钞本)

  宋陆游撰。原书出六俊袁氏所藏。义门何氏所得,系从放翁初稿本传录,後或采之入笔记,故较今刊本附集後者不同。

  △老学菴笔记十卷(校宋本)

  宋陆游撰。毛氏刻本有脱讹处,刊成後,子晋子奏叔借得萧瑶彩藏旧钞本校正,已不及追改矣。卷末录旧跋数行云:“《老学菴笔记》,先太史淳熙绍熙间所著也。绍定戊子刻之桐江郡庠,幼子奉议郎权知严州军事兼管内劝农事借紫子遹谨书。”

  △愧剡录十五卷(宋刊本)

  题:“相台岳珂。”有自序及後序。每半叶九行,行十七字。知不足斋鲍氏刊本即从之出。中有空白十叶,亦同。旧为杨氏万卷楼藏书。(卷首尾有“杨梦羽氏”、“华阴世家”、“宏道”、“天官冢宰”、“天水赵氏珍藏”、“杨仪梦羽收藏图书之记”诸朱记。)
  按: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本。

  △鹤林玉露十六卷(明刊本)

  宋罗大经撰并序。此明初覆刻宋本,失去自序。邑人许濬钞补,间加校订。(卷首有“夏父魏氏”、“仲子私记”二朱记。)

  △藏一话腴二卷(旧钞本)

  宋陈郁撰,岳珂序题。《甲集》卷上、《乙集》卷下,旧为汲古毛氏钞藏,楮叶心有“毛氏正本汲古阁藏”八字。(卷首有“致爽阁”、“虞山钱曾遵王藏书”二朱记。

  △佩韦斋辑闻四卷(旧钞本)

  宋俞德邻撰。此本题“太玉山人”,或作“太迂山人”。首有自序。旧为爱日精庐藏书。

  △书斋夜话四卷(旧钞本)

  宋俞琰撰。按:琰字石磵,吴郡人,著述甚富,尤嫺音律,故书中论乐皆精覈。子桢,字贞木,亦工诗文。是本旧为石田翁家故物,後归鱼虞岩閒止楼。卷端有乾隆壬申王大椿跋,後有乾隆丙戌鱼元傅跋,并附录玉吾轶事两条於後。(卷首有“启南”、“石田”二朱记。)

  △志雅堂杂钞一卷(旧钞本)

  宋周密撰。旧为茶梦主人姚咨藏本。又有《雲烟过眼录》一卷,亦弁阳老人撰,冯巳苍藏本,核其语,与杂钞大致相同,而详略稍殊。杂钞,乃初稿也。末有姚咨跋云:“此册,先年,友人石东居士唐子言诗偶得旧钞本,命华氏馆童钞之以贻余者也。近又得吴方山家藏本,雨窗无事,试一勘校,复正数十字。嘉靖甲子秋九月七十翁姚咨识。”

  △困学斋杂录一卷(旧钞本)

  元鲜于枢撰。明无垢道人传录本。卷末有跋云:“弘治十五年五月望日在竹庄陆宗美先生第,会俞宽甫,假归录之。”又一行云:“嘉靖戊申五月既望汝南袁表命工徐堂录於陶斋。”

  △庶斋老学丛谈三卷(旧钞本)

  元盛如梓撰。案:如梓尝仕於宋,结衔称崇明州判官,犹宋制也。书乃入元以後所作。旧藏太仓金氏,後有鹿原、林佶两跋。(卷首有“文瑞楼藏书”朱记。)

  △閒居录一卷(元钞本)

  元吾邱衍撰。案,吾贞白有《学古编》,专论篆印,考覈精详;此其杂记考辨之语。旧出华亭孙明叔手钞。明叔,名道明,乃同时友人,亲见其手稿录之,书法古雅,图记重重,可贵也。卷末题识云:“至正十八年戊戌之秋七月旦日,钞於泗北村居之映雪斋。”余家又别藏一本为汲古阁所钞,即出自是本。(卷首末有“映雪孙明叔印”、“仇仁近氏”、“辛夷馆”、“季振宜印”、“沧苇”、“虞山钱曾遵王藏书”诸朱记。)
  ○右杂说

  △雲烟过眼录一卷(旧钞本)

  宋周密撰。钱遵王《读书敏求记》载元至正间夏颐钞本,此本即从之传录。卷尾一行云:“隆庆三年秋八月周曰东重书一过。”首尾不分卷,与世所行四卷者异。其中序次、文字亦互有详略,殆为後人增损与?旧藏邑中冯氏。每叶栏外左角“冯氏藏本”四字。(卷首有“长乐”、“冯舒之印”二朱记。)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十卷(元刊本)

  不著撰人名氏,亦无序跋。载居家日用事宜,以十干分集:甲,《为学》;乙,《家法》;丙,《仕宦》;丁,《宅舍》;戊,《农桑》;己,《食饮》;庚,《食类》;辛,《夷学》;壬,《卫生》;癸,《谨身》。每集又分子目。所录子史杂说,简而有要。皆有益於生人日用。纪文达以《辛集》中大德五年吴郡徐元瑞序《習吏幼学指南》一书“圣朝”二字提行,故定为元时所刻。其书当亦元人所编。钱氏《补元史艺文志》曰,或云熊宗立撰。
  ○右杂品

  △意林五卷(明刊本)

  唐马总编。此书嘉靖间刻本,有王大化序,多脱讹。黄丈琴六以徐元太校刻《道藏》本参校,补脱并加订正。《道藏》本有戴叔伦、柳伯存、徐元太序。

  △绀珠集十三卷(明刊本)

  不著撰人。晁氏《读书志》、陈氏《书录解题》以为宋朱胜非撰。案:王宗哲与胜非同时,何以作序时谓不知起自何代。晁氏藏书甚富,考据精覈,亦不当有讹,疑莫能明也。书凡纂录说部一百三十有七种,体例与曾氏《类说》相同,宋时有刻本。此明天顺间贺氏荣重刻本也。(卷首有“内翰金坛蒋超藏书印”朱记。)

  △类说一卷(宋刊残本)

  原本不分卷数,惟存《仇池笔记》、《隐斋閒览》、《东轩杂录》三种。书名用大字,本文双行细字,板刻甚精。每半叶十行,行十六字。旧为汲古藏本。(卷首有“毛晋”朱记。)

  △重校类说五十卷(旧钞本)

  宋曾慥编并序。凡纂录《说部》自《穆天子传》至《酒谱》二百六十一种,原书今有不传者,犹得存其略。书成於绍兴六年,刊於庚申,重刊於窦庆甲戌。有叶峕序。明人刊本多所删节,此犹存宝庆本之旧云。旧藏太仓王氏。(卷首有“弇山堂藏书”朱记。)

  △皇宋事实类苑六十三卷(旧钞本)

  题:“左朝请大夫权发遣吉州军州事江少虞撰。”有绍兴十五年自序又後跋。案《宋史艺文志》、《文献通考》俱作二十六卷,与今本不合,岂卷数有讹耶?抑後人重析卷第耶?渔洋山人所见,仅有四十卷。此本钞自文瑞楼藏本,旧为师林山房王延世所藏者。乾隆癸丑李北苑以所有《说部》本书校过。後藏周香岩家,阙佚太半,假得胡心耘本补全,始复为完帙矣。

  △自警编五卷(宋刊本)

  宋赵善璙编并序。此书他刻本作九卷,为类八,每类中分子目。此本刻於嘉定甲申,共分甲、乙、丙、丁、戊五卷,乃原本也。每半叶十行,行二十字。
  ○右杂纂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70600.html

更多阅读

《超级兄弟:剑与巫术》详尽图文攻略上

极具特色的动作冒险游戏。具有令玩家印象深入的音画效用,设计上走的是剧场路线,而画面作风则是 8-bit 作风。玩家要扮演游览的剑客,历经沿途一路艰难,最终解开月之谩骂成就武士之路。玩家在游戏中可能还需求解开一些音乐的谜题。 《超

《仙剑奇侠传》98柔情篇完美攻略 仙剑奇侠传98柔情win7

本文总结《仙剑奇侠传》98柔情篇完美攻略见下文:《仙剑奇侠传》98柔情篇完美攻略——完美攻略《仙剑奇侠传》98柔情篇完美攻略 1、 一开始被婶婶敲起来後找找房间有东西可拿,先不要用密道,出房门後可遇到三个苗族的人到楼下门口又遇到

《浣花洗剑录》游戏攻略 浣花洗剑录游戏主题曲

一位神秘的白衣人从渤海之滨出现出现,在一段时间内连杀数名成名已久的武林高手。这天,他来到了了济南青萍剑客白三里之家,白三里向自己门下六位徒弟交待家事,要他们绝对不能出手。然后要除了胡不愁以外的五人分别去投靠武林五大门派,胡不

声明:《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 联盟图书馆藏书目录》为网友非誰莫属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