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武判官,未详。判官,官职名。唐代节度使等朝廷派出的持节大使,可委任幕僚协助判处公事,称判。2白草:西北的一种牧草,经霜后变白。3胡天:这里指西域的天气。4梨花:春天开放,花作白色,这里比喻雪花积在树枝上,像梨花开了一样。5珠帘:以珠子穿缀成的挂帘。罗幕:丝织帐幕。这句说雪花飞进珠帘,沾湿罗幕。“珠帘”“罗幕”都属于美化的说法。6狐裘(qiú):狐皮袍子。锦衾(qīn):锦缎做的被子。7锦衾(qīn)薄:盖了华美的织锦被子还觉得薄。形容天气很冷。8角弓:用兽角装饰的硬弓。不得控:天太冷而冻得拉不开弓。控:拉开。9都护:镇守边镇的长官此为泛指,与上文的“将军”是互文。10瀚海:大沙漠。这句说大沙漠里到处都结着很厚的冰。11阑干:纵横的样子。12惨淡:昏暗无光。13中军:古时分兵为中、左、右三军,中军为主帅所居。14饮归客:宴饮回去的人。饮,动词,宴饮。15胡琴等都是当时西域地区兄弟民族的乐器。这句说在饮酒时奏起了乐曲。羌笛:羌族的管乐器。16辕门:古代帝王巡狩、田猎的止宿处,以车为藩;出入之处,仰起两车,车辕相向以表示门,称辕门。17风掣(chè):红旗因雪而冻结,风都吹不动了。掣:拉,扯。18冻不翻:旗被风往一个方向吹,给人以冻住之感。19轮台:唐轮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米泉县,与汉轮台不是同一地方。20罗幕:用丝织品做的幕帐。21控:拉开弓。

北风席卷大地,白色的草被刮得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撒大雪。

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

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不感觉到温暖,织锦做成的被子也觉得单薄。

连将军都拉不开弓,都护觉得铁衣太寒冷,难以穿上。

在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百丈厚的坚冰,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

在军中主帅所居的营帐里摆设酒宴,给回去的客人饯行,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

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

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

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走过的蹄印。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狂怒的北风卷地而来,枯脆的秋草都被吹断了,这北方边陲的天气呀,竟然在八月就大雪纷飞。就好像忽然之间刮了一夜春风,那千树万树的梨花都灿烂地开放了。片片飞舞的雪花穿帘入户,沾在帷幕上转眼消融;天气这么冷,穿着狐皮的衣服也不暖,盖着锦缎的被子也觉得单薄。将军们手冻得连角弓都拉不开,那冰冷的盔甲谁也不想穿。你看那浩瀚的沙海,冰雪遍地;你看那阴沉的天空,浓云密布。就在如此恶劣的天气里,主帅的营帐中正在为要回京城的武判官饯行,传来胡琴、琵琶和羌笛的演奏声。时近黄昏,送客走出军营门,外面依然是大雪纷飞,寒风凛冽,那营门上的红旗竟然冻得死死的,风都吹不动了。送客送到轮台的东门,是分手的时候了。唉,你这回去的路该怎么走呀!眼见得大雪封山,连路都看不见了。目送着客人远去,路转峰回,行人消失在山后,只在雪地上留下一行寂寞的马蹄印……

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曾祖岑文本、伯祖岑长倩、伯父岑羲都以文墨致位宰相。父岑植,仕至晋州刺史。岑参10岁左右,父亲去世,家境日趋困顿。他刻苦学习,遍读经史。20岁至长安,献书求仕无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天宝三载(744),登进士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及第前曾作《感旧赋》,叙述家世沦替和个人坎坷。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初次出塞,满怀报国壮志,想在戎马中开拓前程,但未得意。天宝十载,回长安,与杜甫、高□等游,深受启迪。十三载,又充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再次出塞,报国立功之情更切,边塞诗名作大多成于此时。安史乱起,岑参东归勤王,杜甫等推荐他为右补阙。由于“频上封章,指述权佞”(杜确《岑嘉州诗集序》),乾元二年(759)改任起居舍人。不满一月,贬谪虢州长史。后又任太子中允,虞部、库部郎中,出为嘉州刺史,因此人称“岑嘉州”。罢官后,东归不成,作《招北客文》自悼。客死成都旅舍。

岑诗的主要思想倾向是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乐观精神;其艺术特色是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绚烂,风格奇峭。他擅长七言歌行,用歌行体描绘壮丽多姿的边塞风光,为唐诗的繁荣发展作出了贡献。

岑参是盛唐最典型的边塞诗人,在八世纪五十年代,他曾经两次出塞,在新疆前后呆了六年。他边塞诗的特点,我们应当从两个方面去把握。第一,他是一个好奇的人,正如杜甫说的“岑参兄弟皆好奇”(《美陵行》)。早年他喜欢从出人意表的角度去发现诗。有了边塞生活的体验以后,他的好奇天性也拓开了一个新的天地。

第二,岑参诗人中的一股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慨,这也是其他边塞诗人所无法比拟的。他赞叹别人“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他自己就是这样作为戎装的少年英雄驰骋在西北战场上的。他出塞时,才三十出头,正是充满锐气的年龄。王昌龄、高适等年稍长的诗人,随着开元盛世的逐渐萎缩,朝政的日益腐败,已经开始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非正义性的一面时,岑参却还在战阵上高呼驰骋显示英雄气慨。这种心态和思想境界,就使他的诗和高适比较明显的区别。高适观察比较深入,更多的看到战士的艰苦,因而诗的色彩要淡一些。岑参则用绮丽的笔调来凸显西北地区冰天,雪地,火山,热海的异域风光,歌颂保卫边疆的战争,歌颂将士们不屈不挠,立功报国的豪情壮志,有一种感人的厅情异彩。《唐之韵》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第一层:写大雪纷飞的奇丽景象。

西北早雪,来势突然,一时风雪漫天。“卷”与“折”字写出了北风之迅疾猛烈,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才能“飞”。八月飞雪,已觉惊奇,而笔锋一转这“忽如一夜春风来”,更让人惊奇,而接着用“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写雪景,更是叫人惊喜而拍案叫绝。以春花喻冬雪,新颖别致,是为千古名句。这个比喻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想像,创造了一个瑰丽的、富有诗意的、春意融融的境界,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意盎然的壮观景象,给萧条寒冷的边塞平添了无限的温暖与希望。新奇的比喻充分展示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第二层:用反衬法写雪天的奇寒。

风雪肆虐,“散入珠帘湿罗幕”,在帐内的主帅穿皮衣盖锦被尚且不能御寒,而在帐外守卫的官兵之寒就更不待言了。“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更进一步突出奇寒叫人难以忍受。这一方面反映了边塞军旅生活之艰苦,另一方面反映了戍边战士抗严寒斗风雪的豪迈气概。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第三层:用夸张笔法总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图景。

诗人放眼雪原,一幅壮阔的立体的雪原图呈现在眼前:冰雪覆盖在茫茫大沙漠上,冰凌纵横交错;漫天浓重的阴云低垂。“百丈”“万里”是夸张写法,突出了奇寒,也暗喻行路难之意,在如此寒天送别,自有一番难言之情——我愁云才愁,为下文送别做铺垫。

以上为第一部分:描写漫天大雪中边塞酷寒的奇丽景象。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第一层:写军中设宴饯别。

各种乐器助兴,气氛热烈,友情洋溢。这些乐器充满异域情调,更添征人的悲壮情怀。帐内宴饮的热闹场面,热烈气氛,更衬出帐外之苦寒,如此大风都吹不动红旗,世界好像被封冻了。帐外之寒又反过来衬出帐内送别情景之热。

作者把宴饮一幕放在偌大的冰天雪地来写,体现出他当时浓重的离情。一方面友人在如此寒冷的恶劣天气归京而担忧;另一方面为归客去后自己留边的孤寂而伤怀。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第二层:写轮台东门送别。

最后四句从下面写送别之情,头两句点明了送别的地点与天气;后两句写惜别之情深挚动人:依依不舍,终归一别,人去路空,怅惘难禁。雪满天山路,离情亦满天山路。

作者紧扣当时当地的节气风物去描写送别场景,且将离愁别绪含蓄于叙事写景之中,委婉传达,情景交融,令人回味。

以上是第二部分:写军中置酒,雪中送别的情景。

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诗人陆游曾称赞说,“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

岑参的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摇曳生姿的笔触描绘了壮丽瑰奇的塞外雪景,表达了诚挚浑厚的送别之情,读来感人至深。

陇上江南,在这里,没有秦淮女子的幽怨,没有苏杭女子的美貌,在这,回味古代,西去无故人,万千离愁,折断杨柳词,明月高悬兮大漠沙如雪,胡天八月,真的飞雪了。北风吹地,雪纷纷,柳絮纷纷,大雪纷纷满弓刀,一队正在远行去戍边的将士,背影迷茫,雪花大如席。一夜雪来,巍巍陇上,不似江南,胜似江南,也许,诗人岑参禁不住疑惑,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怎么就一夜而来了呢,千树万树梨花盛开,满目梨花压海棠。“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诗人岑参,牵着他的瘦马,蹒跚在千年的雪中……

寒冷是怎样的滋味?

可以是“孤舟蓑衣翁,独钓寒江雪”的孤独死寂;可以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的萧瑟压抑;可以是“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省”的安宁祥和;也可以是“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欣喜愉悦……

中国四大名著都乃文学精品。吾独爱《红》。泡一杯香茗,把玩这“满纸荒唐言”,不觉间似乎来到了一个百鸟嘤鸣的世界。

《三国演义》虽有“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的壮阔,少了几分“疏影横斜水清浅,浮香暗动月黄昏”的幽情;《水浒传》讲述草莽英雄五十四回攻打高唐州前气势磅礴,后渐趋同。有《三国》翻版之嫌;《西游记》师徒四人取经九九八十一难据情节而言可整合为四四一十六劫刚好。相比之下,《红楼梦》很成功。它能把我们领入一个弥漫着青春气息的世界,千花争鸣,万艳同歌。

《红》是曹凄丽温柔的一梦。合上书从中得到“童心来复梦中身”的人生体验和完美的艺术享受,似在饮一坛甘冽的美酒。

主角们谱唱了一首诗情画意的小曲儿。她们生如秋叶之静美,死若夏花之绚烂。青苔石板上有她们的足迹,落日黄昏中有她们的倩影,与百花绿树相映成趣。这里没有血雨腥风与刀光剑影,可它的文化底蕴丰厚地以美丽演绎着世态炎凉。

这哪里是老曹的“荒唐言”,分明是一纸零珠翠玉,一纸清纯芳香,一纸如丝如帛。又泡好了一杯碧螺春,氤氲缭绕……

雁门关位于恒山山脉的勾注山,以春天南雁口衔芦叶北飞、至此盘旋半晌、直到叶落方可过关而得名。"天下九塞,雁门为首",其所在的恒山山脉抵幽燕,接太行,与燕山山脉和太行山脉一起,构成了一道天然屏障,护佑着古时的中原大地。

出雁门关,便是塞北。

塞北,也称塞外,雁门关外的塞北,又称雁北。这些都由雁门关而来。塞北,雁门关要塞之北;塞外,雁门关要塞之外;雁北,雁门关之北。

对塞北的熟知,主要还是因为那些要早得多的、从小就开始习读的关于塞北的诗。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卢纶的《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高适的《燕歌行》:……边庭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塞北,留给我的,是遥远,广袤,苍凉,是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是沙场点兵、杀声四起、鼓角连营。

天地一下开阔起来。一马平川、一览无余、宽旷无垠的高原,澄澈明净、朵朵白云如轻絮般随风飘浮的蓝天,看上去似乎就在眼前,一伸手好像就能触摸到,其实是总也走不近的遥远的天际线……带着潜藏在记忆深处的那份记挂,熟悉而又陌生的塞北,就这样如海潮奔腾般涌入了我的眼帘。

从战国直至元明,2000多年间,塞北既是走马驱羊的游牧之地,也是烽火连天的血腥战场。战国末年,赵国名将李牧在此与匈奴10万精骑激战。西汉初年,高祖刘邦三十万大军被冒顿围困于此。东汉末年,乌恒鲜卑乘乱西进关下致边民流徙失散。隋末唐初,李世民以疑兵之计在这里解突厥大军之围。五代十国,契丹在这里与后晋各据一方久久对峙。北宋初年,杨家将驻守关下与辽军你来我往多番厮杀鏖战……

如今,昔日寒衰苍凉的游牧地和黑云压城的古战场已经看不到任何痕迹。时间改变了一切,历史超越了一切。

游牧文化被农耕文化取代。

从雁门关经大同直到阴山脚下的呼和浩特,也就是说,从山西北部到内蒙南部,这么一大片广阔的疆域都已经成为优质高产的现代农耕地。时值金秋,正是收获的季节,除了少量等待收割的晚熟作物,大片大片收割尽了的玉米地、谷子地、莜麦地、高粱地、甜叶菊地、向日葵地,都悄没声地酣睡在秋日的阳光里,甜蜜、安详,通体透露着它们享受阳光享受太平为塞北为中华民族倾力奉献后的满足与骄傲。是的,不要说山西,就说内蒙:它不仅是大草原,同时也是全国十三个粮食主产省区之一,其中玉米、大豆、向日葵产量分别在全国排第5位、第5位和第1位;“塞北处处似江南”早已不再只是诗人心中的梦想。

兵戎相见以民族大融合落幕。

2000多年间,伴随着一次次你攻我防、你退我进的,是一次次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自秦以来,历史上大的民族融合有三次。秦汉时期,从中原北移的汉民族与战败了的匈奴部落在塞北一带互相交流文化,互相学习生产技术,和平共处,共同生活。昭君出塞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时期,至今她还长眠于呼和浩特市南的大黑河畔。魏晋时期,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鲜卑族、氐族等诸多少数民族又与汉民族和睦相处,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经济繁荣,桑干河两岸出现了一个个城邑。唐宋元明清时期,雁北的居民几度大规模迁徙、交流,促进了汉民族与沙陀、契丹、女真、鞑靼、火筛、满族等少数民族的融合。不同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建立了感情,达成了共识,习俗也逐步在接近。

落后走向先进,纷争走向融合,在中国,这是谁也无法否认更无法改变的历史事实和未来趋势,是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和内在的规律;任何试图否认和改变这一事实、趋势和规律的想法及行为,不仅是徒劳的,也是可笑的、愚蠢的。

尊重历史,顺应趋势,服从规律,相向为之而不逆向动之。

这是人类最高、最大的智慧;是历经沧桑、饱经风霜如今欣欣向荣的塞北大地告诉我们的最简单、最朴素同时也是最深刻、最精妙的道理。

此诗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天宝十三载(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某或即其前任。为送他归京,写下此诗。“岑参兄弟皆好奇”(杜甫《渼陂行》),读此诗处处不要忽略一个“奇”字。

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白草”,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乃西北一种草名,王先谦补注谓其性至坚韧。然经霜草脆,故能断折(如为春草则随风俯仰不可“折”)。“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以写野外雪景作了漂亮的开端后,诗笔从帐外写到帐内。那片片飞“花”飘飘而来,穿帘入户,沾在幕帏上慢慢消融……“散入珠帘湿罗幕”一语承上启下,转换自然从容,体物入微。“白雪”的影响侵入室内,倘是南方,穿“狐裘”必发炸热,而此地“狐裘不暖”,连裹着软和的“锦衾”也只觉单薄。“一身能擘五雕弧”的边将,居然拉不开角弓;平素是“将军金甲夜不脱”,而此时是“都护铁衣冷难着”。二句兼都护(镇边都护府的长官)将军言之,互文见义。这四句,有人认为表现着边地将士苦寒生活,仅着眼这几句,谁说不是?但从“白雪歌”歌咏的主题而言,这主要是通过人和人的感受,通过种种在南来人视为反常的情事写天气的奇寒,写白雪的威力。这真是一支白雪的赞歌呢。通过人的感受写严寒,手法又具体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使人不觉其苦,反觉冷得新鲜,寒得有趣。这又是诗人“好奇”个性的表现。

场景再次移到帐外,而且延伸向广远的沙漠和辽阔的天空:浩瀚的沙海,冰雪遍地;雪压冬云,浓重稠密,雪虽暂停,但看来天气不会在短期内好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二句以夸张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酷寒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将是艰辛的呢。“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于是写到中军帐(主帅营帐)置酒饮别的情景。如果说以上主要是咏雪而渐有寄情,以下则正写送别而以白雪为背景。“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颇似笨拙,但仍能间接传达一种急管繁弦的场面,以及“总是关山旧别情”的意味。这些边地之器乐,对于送者能触动乡愁,于送别之外别有一番滋味。写饯宴给读者印象深刻而落墨不多,这也表明作者根据题意在用笔上分了主次详略。

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而那白雪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

送客送到路口,这是轮台东门。尽管依依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大雪封山,路可怎么走啊!路转峰回,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这最后的几句是极其动人的,成为此诗出色的结尾,与开篇悉称。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迹,他想些什么?是对行者难舍而生留恋,是为其“长路关山何时尽”而发愁,还是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意境与汉代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名句差近,但用在诗的结处,效果更见佳妙。

充满奇情妙思,是此诗主要的特色(这很能反映诗人创作个性)。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矫健,有大笔挥酒(如“瀚海”二句),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猛画面配合;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出现军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不已。全诗音情配合极佳,当得“有声画”的称誉。

这首诗是歌行体,全诗以雪生发,兼及咏雪与送别两个方面,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十句重在送别,但送别又始终不脱离雪景。全诗用了四个“雪”字:一为送别前的雪;一为饯别时的雪;一为送别时的雪;一为送别后的雪。一切都围绕着雪,雪是景物的中心。

咏雪诗,在我国诗歌史上是具有悠久传统的。《诗经》、《楚辞》中就有咏雪的诗句。在六朝诗歌中,写雪的就更多了。白居易从要求诗歌的比兴、寄托出发,指责六朝文学特别是梁、陈二代诗,“率不过嘲风月,弄花草而已。”(《与元九书》)岑参的《白雪歌》,虽然描写了风雪,但不是嘲风雪的,他通过写边地的风雪与苦寒来反映从军将士的边塞生活,既得体物赋形之妙,又能情见乎辞,表现出诗人与友人惜别的深切感情。因此,《白雪歌》比起喜尚形似,专意雕章琢句、纤细、佻巧的六朝咏雪诗,风格迥然不同。

《白雪歌》中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设想奇,深得咏雪之妙,可以说是集六朝咏雪佳句之大成,而又高六朝诗人一等。应当承认,六朝咏雪诗,在描绘雪景上是有一定贡献的,他们用了不少形象化的比拟,把雪景写得很美:齐简文帝的《咏雪诗》把雪比作“银砾”,有所谓“晚霰飞银砾,浮云暗未开。。。看花言可折,定自非春梅”之句。梁裴子野的《咏雪诗》云:“拂草如连蝶,落树似飞花。”用连蝶拂草与飞花落树模写雪花的飘舞之状。吴均《咏雪》诗用“萦空如雾转,凝雪似花积”来比拟“微风”“细雪”;何逊《咏雪诗》“凝阶夜似月,拂树晓疑春。萧散忽如尽,徘徊已复亲。若逐微风起,谁言非玉尘。”将凝雪比作地上的月光和“玉尘”;刘孝绰的《对雪诗》“桂花殊皎皎,柳絮亦霏霏”,把雪比作“桂花”与“柳絮”。但是岑参的这两句诗,形象更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他不同于六朝诗人通过细小的局部点缀雪景,而是用阔大的景物描绘茫茫的雪原。前边写“北风卷地白草折”,这里一转为“忽如一夜春风来”,一个“忽”字,有点出人意表,突兀、奇特,更妙的是诗人用“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写雪,把雪的皎洁、鲜润、明丽、飞动,传神地描绘出来了。比喻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想象,既美而又富有诗意,同时字里行间又透出了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与前后文所极力描绘的风雪严寒之状形成鲜明的对照与映衬,显得错落有致,语奇意亦奇,使读者为之赞叹不已。

就全诗而论,《白雪歌》给人的艺术感受也是新奇的。他写风,写雪,写冰,写寒,处处扣紧边地的特点,用浓笔重彩,酣畅淋漓地表现出来。诗的开头两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下就抓住了边地风猛雪早的特点。一个“卷”字刻画出席卷一切的塞外朔风的威力,使我们仿佛听到塞风的怒吼;一个“折”字使我们看到疾风与边地特有的经冬不枯的劲草搏斗的情景;一个“即”字则又道出了边地早雪的气候特征和诗人的惊讶之情,一字一词的使用,均可看出诗人的功力。“瀚海阑干百丈冰”之句,既描绘出冰块的高大,又写出了冰封地区之广,茫茫瀚海,纵横冰斜,画出了一幅银白世界的壮丽图画。诗中写寒,则又是另一种手法,它通过胡裘、锦衾这些高级御寒品似乎失去防寒作用,角弓被冻得变硬以至失去控制,都护的铁衣冷得难以著身来表现边地的奇寒,不抽象写寒,而是通过身边的器物与人的感觉来衬托,更使人感到严寒的威力,表现出边塞将士的苦寒生活。因为“胡裘”、“锦衾”、“角弓”、“铁衣”皆军幕中实有之物,又使人觉得这种描写是真实的。

《白雪歌》的新奇的艺术风格,还表现在饯别与送别场面的描绘上。在宴别时,用“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急管繁弦来演奏,添加了异乡的情调。最后写目送友人骑马归去的情景,尤觉余味曲包。当友人消失在山回路转的天山雪路之后,诗人将视线停留在友人雪中留下的马蹄印上,通过伫立凝望,将依依惜别的怅惘之情与思乡的心情交织在一起,言尽而意不尽,以景结情,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这与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李白写的是“登山临水兮送将归”的场面,在诗中较为习见,岑参所写的边地雪中送别,诗中所见不多,使人倍觉新奇。

《白雪歌》在艺术上的另一特点是气势雄伟,色彩鲜明,善于捕捉边地所特有的自然奇观,以粗犷的笔触,写阔大的景物。试看“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的景物是何等阔大,视野又是何等开阔,“风掣红旗冻不翻”的景象又是何等奇特,这些都是边地自然现象的奇观,在中原地区是看不到的,也是前人不曾描写过的,可以说是前人的未辟之境,经过岑参的艺术创造,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岑参不仅把它表现得有声有色,而且色彩很鲜明。在“千树万树梨花开”,“瀚海阑干百丈冰”的银白色的冰雪世界上,诗人又摄取了一个“风掣红旗冻不翻”的特写镜头,用鲜红来映照茫茫雪海之洁白,使画面色彩对比鲜明强烈,更加点染出塞外风光的奇丽,这就为他的边塞诗带来了雄浑、悲壮的美学特征。

《白雪歌》在艺术上的又一特色是,作者充分利用歌行体换韵的特点,使换韵与转换画面相结合,既奔腾跳跃,而又转换自如。《白雪歌》多次转韵,有时二句一转,有时三、四句一转,它的转韵又随之转换诗中所描写的画面,或一句一个画面,或两句一个画面,画面不断更迭。如首句写风,次句便写雪,三、四句则以形象的比喻拟雪。前四句写外景,接着转写内景,写军幕中的苦寒,继而又一转,转到“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的外景上,由内而外,由近及远。然后写饯送,又把远景拉回到辕门之内,复又由内而外,又写严寒、冰雪、送别,脉络清晰,章法严谨。这一幅幅的鲜明画面,犹如电影的远镜头、中镜头、特写镜头交替使用,错综多变,波澜起伏,读其诗如观有声之画,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小时候读的这首诗的时候,总是很困惑 ,8月怎么会飞雪呢?8月正是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要是真要能飞雪就好了。到了新疆以后才知道,原来“胡天”8月是真的会飞雪的。因为按阴历算的话,8月正好是阳历的10左右。10月份新疆已经很冷了!!所以“八月即飞雪”在新疆是很常见的。至于后面两句,更是新疆的一大特色,新疆的冬季比较长,供暧期一般是6个月,(有时候还要延长),所以4月的新疆还是很冷的,但只要一个星期左右,新疆就一下从冬季跳到了夏季。到了9月又会从夏季直接跳到冬季。所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也就不奇怪了!就像前几天一样,我都开始穿短袖了,心想今年新疆夏天来的还挺早嘛!!没想到就是一晚上的时间气温下降了20度,还下了一天的雪。没办法又把羽绒服披上了!!

据《简明地理手册》一书记载,乌鲁木齐的夏天只有15天,而冬天却有192天,从10月1日到4月15日,达6个半月。岑参在唐代轮台即乌鲁木齐市南郊的乌拉泊古城生活过3年。

“白草”即芨芨草,乌鲁木齐极多,以至于南郊有“芨芨槽子”的地名,这种草韧性很强,“白草折”极写“北风卷地”其势之猛烈,我们都知道,乌鲁木齐南郊是著名风口,风力常达10级以上。

阴历“八月”大致相当于阳历的9月,乌鲁木齐地处北疆,9月“飞雪”也不是什么稀奇事,此时下雪往往能形成晶莹美丽的“树挂”,乌鲁木齐人大都见过,1985年8月29日,乌鲁木齐曾下大雪,这可能算是早雪的纪录之一了。而“千树万树梨花开”正是对此情此景极贴切、极传神的写照,非岑参这样的大手笔想象不出如此绝妙的佳句,而没到过北疆的人也不可能凭空臆造出这种奇特的构思,真可称独步唐宋诗坛雪景名句,无人能及。

再看看我国西北的胡地,冬天来得特别的早:“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狂风劲号,声威入耳,雪花横飞,奇景满目,多开阔的意境,多雄健的笔力。唐代诗人岑参为我们画出了胡地冬日的奇壮。更喜其妙手回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奇特美妙的想象,新颖贴切的比喻,一片银白的世界,幻成了一片盎然春意、欣欣向荣的明丽春光,给人感受的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满目春色,满目美丽,盈盈暖意,脉脉温情。

“冬”不仅只是萧杀与严寒,自有一份温馨与美丽。不过,奇寒萧杀也好,温馨美丽也罢,它都不过是文人们借以传达自己内心那份独特的感受,抒发心中那份固有的情怀之道具。

一提起边塞,人们就会想起雄关、险塞,想起驻守这些雄关险塞的将士,想起描写边塞生活和边关战事的边塞诗和边塞诗人。如唐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写尽了边塞的苍凉;岑参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透着冷逸;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又饱含着许多无奈。而高适的"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是戍边士兵及后方家属苦怨的倾诉;或者"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和谐、安定、繁荣永远是人类发展的方向,也将成为今天边塞文化的主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青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岑参在这首诗中,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诗题是“送武判官归京”但这首诗表现的不仅仅是岑参和他朋友武判官的友情。他描绘的是边塞将士集体送别归京使臣的慷慨热烈的场面。“中军置酒”,显然不是岑参置酒,而是中军主帅置酒;鼓乐齐鸣,也不会只是岑判官和武判官对饮话别,而是边塞将士为归京使臣举行的盛大宴会。因此,如果说表现了友情的话,那么,应该说这首诗主要表现的是边塞将士对一位同甘共苦过的战友的情谊。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边塞将士的团结精神和昂扬的斗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已没有诗人刚到边塞时那种过于低沉而单纯的思乡之情,它已将怀念祖国的思乡之情,与保卫祖国以苦为乐的精神统一起来,因此它的基调是积极乐观、昂扬奋发的。

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共分三个部分。

前八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

友人即将登上归京之途,诗人和将士们自然对天气格外关心。昨夜北风呼啸,天气骤然变冷了,早晨起来一看,发现仲秋季节就下起雪来?不过,大雪初积,雪还不厚,被风吹折的干草还没有被雪覆盖。虽然下雪会给归客带来麻烦,但在这些久经大风大雪考验的将士眼中,这点风雪算得了什么!充满他们心头的,只有为友人归家的喜悦之情。因此,那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一夜盛开的梨花,就象美丽的春天突然到来。前面四句主要写景色的奇丽。

“即”、“忽如”等词形象、准确地表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惊异神情。经过一夜,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此时的雪景分外迷人。

接着四句写雪后严寒。诗人的视线从帐外逐渐转入帐内。风停了,雪不大,因此飞雪仿佛在悠闲地飘散着,进入珠帘,打湿了军帐。诗人似乎此时才意识到,难怪昨夜盖着狐裘还那么冷!那些起床后着甲引弓的将士也似乎在喊:“好冷啊!”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来表现寒冷,如同选取早晨观雪表现奇异一样是很恰当的。读到这里,读者也似乎觉得寒气袭人,仿佛身临其境。虽然天气寒冷,但将士却毫无怨言。而且“不得控”,无论天气多么冷,他们也没有忘记训练,还在拉弓练兵;“冷难着”,说明尽管铁甲冷得刺骨,他们还是全副武装,时刻准备战斗。这里表面写寒冷,实际是用冷来反衬将士内心的热,更加深刻地表现出将士们乐观的战斗情绪。

中间四句为第二部分,描绘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诗人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极力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浩大苍茫,威严雄伟。诗人这样写恰恰是为了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写出人们的乐观精神。生活环境的艰苦,更能说明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这是艺术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第一部分用“冷”来写“热”;这一部分则是用“愁”来写“欢”,表现手法一样。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笔墨不多,却表现了送别的热烈隆重。在主帅的中军摆开筵席,倾其所有地搬来各种乐器,且歌且舞,开怀畅饮,这宴会一直持续到暮色来临。第一部分内在的热情,在这里迸发倾泄出来,达到了欢乐的顶点。

最后六句为第三部分,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归客在暮色中迎着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那水晶一般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多么绚丽!这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不正是将士的象征吗?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虽然雪越下越大,送行的人千叮万嘱,不肯回去。“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很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这一部分虽然描写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深情,但也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豪迈精神。

全文三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就象一首边塞壮歌,时促时缓,抑扬顿挫,刚柔相济,正是盛唐时代精神的反映。

在艺术上,这首诗给人一种奇丽新奇的情趣。之所以能达到这种艺术效果,一是因为诗人有长期边塞生活的基础,能准确地把握边塞风景的特点,写出它的奇处;同时因为诗人富于想象,善于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出主观的体验和联想,而不是停留在对客观事物的描绘上。其次是它写景抒情极富变化。诗人善于用不同的手法,从不同角度写景抒情。有时实写,有时虚写。有时大笔挥洒,有时又精雕细刻。先用比喻手法写清晨的雪景;再用反衬、夸张手法写雪天雪地;后用烘托、对比手法写暮雪。从雪中的树、雪中的人、雪中的天地、到雪中的军营,雪中的红旗,雪中的天山。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由外及里,又由里及外;由地面写到空中,又由空中写到地面。立体地再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形象和诗人的丰富感情。

这首诗抒写塞外送别、客中送客之情,但并不令人感到伤感,充满奇思异想,浪漫的理想和壮逸的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壮美的画面,使人宛如回到了南方,见到了梨花盛开的繁荣壮丽之景。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帐外那以白雪为背景的鲜红一点,更与雪景相映成趣。那是冷色调的画面上的一点暖色,一股温情,也使画面更加灵动。全诗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中有句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写了八月的胡地白雪纷飞的景象。窃以为此诗不但语言美,意境也很美,诗人把冬天的雪景写成了梨花盛开的春景,将奇寒的冬景幻化出盎然的春意,拓展了诗歌的意境,给读者更广阔的想象空间。给人以余韵未绝的韵味。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夜之间,竟变成了异样的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这玉树琼枝、千姿百态的冰雪世界,犹如春风吹过之后的江南春色。这种境界不仅使人感受不到寒意,反而给人一种是清新壮美的感觉。在中国的北方,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表现得极其绝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也写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可以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因此要这咏雪的千古名句,可以用一个成语--"妙手回春"来品评。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虽然是诗人的情怀,但这雪花怎麽是梨花可比的呦!梨花只会在温暖的春阳之中,于枝头炫耀自己并不绚烂的美丽;而雪花,却无声无息,但又是铺天盖地,用自己的身躯去拥吻冰冷的大地,将万物都融入自己的怀抱,帮助人们躲避那恼人的严寒……

爱雪,爱这千树万树的雪花。

禅宗尽管始创于达摩,达摩祖师是从南天竺来到北魏的,但它的真正形成是在唐朝,实际创始人是中国高僧慧能(六祖)。慧能目不识丁,却能对佛法真谛大彻大悟,由此证明信徒是能够通过发自本性的内省而幡然省悟的。

用今天的话来说,慧能之所以能够悟通大道,发现人生的真谛,透视世界的真像,是通过“读心”来完成的。读书不如读人,读人不如读心。读懂了心灵就读懂了一切。

慧能倡导的“顿悟”,不要念经,不必坐禅,不需持斋拜佛,不用一切繁琐的步骤,只要有决心和悟性,就可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忽然觉悟。这实在是一种创举。胡适在关于禅宗的演讲中说,禅宗是中国佛教内部的一种革命运动,使得佛教中国化、简单化,才有中国的理学,宋明理学的昌明,正是禅学的改进。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多走走,多看看,用我们的心,感受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景象,珍惜每一份大自然的礼物,形于外,而达于心,直指天人合一的境界。

做事先做人,做人需修心,修心如修道。道义高深,佛法无边,须弥芥中,乾坤无限。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我国的古代诗歌可谓卷帙浩繁,有如烟海。在历朝历代的古诗中,愚以为最为光彩夺目的是唐代的诗歌,它是滋养民族心灵的最甜美的甘露。虽然那个声威赫赫的朝代早已远逝,但那个时代所产生的辉煌灿烂、经久不衰的诗歌,却在我的心灵中久久振荡,也在世世世代代的中华民族的心灵中永世回响,点燃着人们去追寻美好与纯真的梦想。

时至今日,余爱唐诗之情尤烈,茶余饭后,常拿出《全唐诗》来诵读。如同品茗,唐诗读得多了,才能慢慢地品出其中的韵味。唐诗有流畅动听的音节,有明丽如画的意境,也有真挚深厚的情感。既有李白那种天才型的脱口而出、痛快淋漓的浪漫主义诗歌,也有杜甫那种沉郁顿挫、千锤百炼的关注人生和社会的作品。唐诗既是一种不可预计的情感抒发,也是一种不可模仿的神来之笔;既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伤,也有“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壮阔;既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孤独,也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哀怨。

唐诗中有广阔无边的天地,既有“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奇幻边塞,也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宁静山水,也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幽美田园。天地间的风景经过诗人们心灵之镜的反映,显得那样空灵美丽。

唐诗的背后,是诗人们鲜活生动的形象;唐诗的字里行间流动着的,是诗人们青春的活力与热情。每一首唐诗,都是唐代诗人自由个性的展露。他们蔑视世俗,抱负满怀;他们傲岸不驯,恣意反抗;他们饮酒赋诗,纵情欢乐。他们渴望突破各种传统的束缚,渴望建功立业。他们对自由和欢乐充满追求与向往,对美好的世间生活充满憧憬和执着。

唐诗的美在于它的风度翩翩,在于它的神采飞扬,在于它的深情蕴藉,在于它的气韵生动。诞生唐诗的时代早已离我们远去,当我们翻阅那一册册年代久远的书籍,当我们细细体味唐诗那美仑美奂的文字,大唐盛世的巍峨城阙和隆隆车马声会鲜活地浮现在我们眼前。

唐诗中名篇佳句比比皆是,因其精辟、生动而亿口交诵,千古流传。我总是有这样一个体会:在言谈或写作当中,一句唐诗名句的引用,往往使人谈吐增色,文笔添辉;或如画龙点睛,一语中的;或妙语解颐,趣味横生。

吾酷爱唐诗,因为它是直抵我们心灵深处的尤物,是挥之不去的永远的爱恋。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唐李峤的咏风诗形象生动,诗中每句都在写风,但没有出现一个风字,将秋风扫落叶,春风摧花开,夏风吹浪打,冬风刀霜剑,刻画得栩栩如生,清新活泼,别有情趣,似亲临风景。

古往今来,人们诵风、呤风,一句“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凄凉而惨烈。“草色微风长,莺声细雨和。”温馨而祥和。真是“喜怒寒暄直不匀,终无形状始无因。能将尘土平欺客,爱把波澜枉陷人。”拟风于景于情,实始于景、情不同。

风乃自然现象,随春夏秋冬而不同,人们借风状情,喻人情怀。春风起,“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秋风吹,“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春风祥和,秋风凄凉,最是解人情怀。

风之柔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风之得意,“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风之激情,“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风之狂傲,“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风之哀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风之惨烈,“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对于风,从古到今,总是极尽才智,穷尽心怀,尽情吟诵。

春风吹又生,秋风扫落叶,一年四季,轮回吹拂。怀春也吧,状情也吧,喻物也吧,抒情也吧,风总是风,那只不过是文人黑客的文字而已,作为普通人,还是该沐浴春风时就尽情沐浴,该承受风吹雨打时还是勇敢迎接。少一份抱怨,多一份开心,不必拘泥于怀春、愁秋,顺其自然最好。

⊙于千万年之中,于千万人之中,在时间无涯的荒野中,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好遇上了你!如果有一天你走的太倦,只要一转身,我的祝福就在你身边,不管离多远,不管多少年,化这祝福为蓝星点点,闪在晨曦,闪在日暮,闪在你生命的每一寸空间,五象之鹰图书馆祝你开心每一天 !⊙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70655.html

更多阅读

金蛇郎君~夏雪宜 金蛇郎君江华

[碧血劍]裡的金蛇郎君夏雪宜是回憶中的人物但因為性格十分鮮明出色甚至凌駕了男主角袁承志金庸武俠小說裡夏雪宜是我最喜歡金庸的男角裡能夠排上前五名的每次再翻拍碧血劍我只想看金蛇郎君這個部份是誰能夠擔綱這個角色我不希望有

转载 等你,雪落花飞 雪不懂落花的凄美

原文地址:等你,雪落花飞作者:弥勒内院看门人那一场春雨,浇开千树梨花。看梨花胜雪,幽香盈袖。听,彼岸笛声清扬,心声隔岸相送。谁在彼岸相望,只盼得黄花黄,落叶落。谁在此岸相守,素指轻拨,抚一曲云水禅心,相伴月圆月缺。能见么,像风沙飘渺。能见么

声明:《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为网友號收信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