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部2002年的电影,梅艳芳和张学友演的《男人四十》,里面有一个情节:张学友饰演的中学国文老师林耀国和他的同事在谈到一个关于北大复旦有老师去香港讲演的时,提到之前曾有知名学者作家去港讲座的事,粤语版中点到的作家名是高行健。当时是在新浪视频看的,看到一半左右变得很卡,难以忍受,只得关了,但又觉得片子还行,想接着看完,于是又从另一个视频网站搜了来看,是国语版的,播到上面那个情节时,高行健的名字竟然换成了余秋雨!!!
粤语和国语在语法和用词中有很多不同,所以“翻译”(国语粤语之间的转换也算翻译吧?)时通常不可能完全直译,这我完全能理解,但片中用粤语时高行健的名字到了国语就变成了余秋雨,这我实在理解不了。
曾经在广告公司上班时,某次一位业余作者写了一个剧本拿去给我的电影剧作专业毕业的老板看。老板大致看了看之后把剧本扔给了我,让我也发表一下意见,我对电影文学剧本可完全是一窍不通的,记得当时老板就一些细节跟我们聊过,诸如其中有个情节是两个镜头的切换,国军那面正逼近时,而共军这面正歌舞升平在庆祝某场胜利,老板说那是在电影剧本的创作中不允许的。我同样不理解。又不是八股文,所有的东西都照着条条框框写,我们的文学……
作为唯一一位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华裔作家,高行健的名字于我是相当生疏的,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大概不能说是我的孤陋寡闻,而和我们的制度有关吧?据一位记者写过的一则消息透露,当初高行健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传来时,他连夜搜了许多关于高行健的资料预备第二日报纸大幅集中报道,结果是,第二天,众多的报社收到的关于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是有关部门提供的通稿。
在这片土地上,也许,即使是一条狗一只猫,也必须政治觉悟良好,紧跟D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