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讨饭国舅》 黄梅戏讨饭国舅全集



《讨饭国舅》取材于李渔小说《无声戏》的部分章节。于1987年经过婺剧剧作家谭伟的再创造,把李渔的《无声戏》写成了一部有声有色的喜剧。剧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位乐于助人、仗义疏财而历尽磨难的乞丐吴明志(即愁不怕)的艺术形象。愁不怕的艺术形象是深深植根于生活土壤中,以劳动人民的道德观来塑造的,在他身上寄托着劳动人民的审美理想。

钱家招赘女婿吴明志(无名字),生性仗义疏财,爱解别人愁苦。年近岁迫,行商回家,见姑娘李芬被晚娘卖与妓院为娼,他愤而出钱赎回李芬,义结兄妹,并赠路费让她去江西投亲。由于银钱统统济了危,扶了困,其妻钱氏大怒,逼其休妻,并被逐出家门,沦为乞丐。为人解愁成叫化,叫化还先愁人家;老百姓都说他不是“叫化”是“教化”,所到之处,人人叫他“愁不怕”。“愁不怕”来到江西,因有人冒了他的“牌”,差点饿死在关帝庙,幸遇已到江西的李芬相救,与李芬相好的朱大爷赠了他一锭大银,劝他回家经商。“愁不怕”回到家乡山阴县,正遇李芬晚娘的亲生女李娟被人贩子胡理抢占,他不咎既往又拿出大银相救。不料因银上盖有官府之印,知县与胡理串通,诬他偷盗库银,将他打入死牢。那日正将处斩,却来圣旨,说是皇帝要亲审此案。原来这位万岁爷就是当初赠银给他的那位朱大爷,于是惩了赃官恶霸,“愁不怕”也因李芬已为贵妃而成为国舅。可是这位“讨饭国舅”不惯当官,不愿享福,依旧“前半夜想人家,后半夜想自己”,不改爱为人愁的“老毛病”,浪迹于江湖之间。

豫剧《讨饭国舅》(央视版)河南省偃师市豫剧团演出王艺红王红丽主演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TK9tTgrvPk/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Ercj_Y7TbEE/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7ypNXeysUVE/



豫剧名丑王艺红

原文见网易博客《唐小宝说戏》http://blog.163.com/tangbianluo_2008a@126/blog/static/1391914132010924825233/

一提起王艺红,在洛阳乃至全省可以说是大名鼎鼎、妇幼皆知的人物。都知道他是牛得草的徒弟,是县级剧团不多的国家一级演员,又和他金不换都是统领一个剧团的一团之长(一个在偃师,另一个在鹤壁市)。他俩从老师身上把丑角滑稽幽默,自然成趣,令人忍俊不禁的风格学到了手,并且嗓音宏亮,丑、生两行不挡。说实话,王艺红只是稍逊一筹,近些年来总是掩盖在金不换的光环之下,未免有"既生瑜,何生亮"之感慨。但这大可不必,王艺红仍有他的"粉丝群",在他的地盘仍享有很高的声誉。况且,他俩本是牛得草老师的学生,所干的事业都是为弘扬"牛派"艺术,没有必要分个高下。

王艺红,艺名小草,1959年10月出生于偃师市山化乡台沟村。现任偃师市文化局副局长、偃师市豫剧团团长,偃师市政协常委。

1968年,王艺红小学毕业,考入偃师县剧团。在剧团中先演武生,继演丑角,在《假婿乘龙》中饰丑角胡进,一炮打响,接着又在传统剧目《七品芝麻官》中扮演审诰命的唐成,为其丑角生涯奠定了基础。

他于1987年7月拜我省丑角大师牛得草为师,艺名小草。先后多次到省会郑州,豫北鹤壁和湖北襄樊寻师求教,为掌握"牛派"绝技而不辞辛劳。

在王艺红的从艺道路上也铺满了金黄。他的唱腔圆润洪亮,金声玉震;表演不温不露,神资机敏、妙趣横生。他在《讨饭国舅》中饰吴明志,在《知县与皇帝》中饰卢豆,在《贬官记》中饰知县,在《山妞》中饰山村汉子孙大勇,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艺术形象。2007年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录制了由他领衔主演的五部大戏:《讨饭国舅》、《假婿乘龙》、《三哭殿》、《做文章》、《拾女婿》已多次在全国播放。

在他身上也体现出拼搏精神,硬是把一个县级剧团带出了名堂。剧团曾到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西安、兰州、乌鲁木齐、沈阳等全国各大、中城市演出,博得观众的喜爱。在偃师,他更是有求必应,经常到各乡镇村落演出,随约随到。二十几年来,从1988年在全国青年演员电视大赛中荣获荧屏奖开始,先后在省、市级戏曲大赛中屡屡获奖:获省级一等奖最少是4次,二等奖、三等奖就更多了。王艺红的艺术生涯和艺术成就《中国文化报》、《文汇报》、《工人日报》、《中国戏剧》、《当代戏剧》等报刊均予以报道,他所领导的偃师豫剧团也多次获奖。

2009年元月3日,由河南戏剧家协会和郑州广播电台联合举办的2008年度"叱咤中原"--河南戏剧演员排行榜颁奖大会在洛阳隆重举行,王艺红获得河南戏剧演员排行榜2008年度十大演员称号奖杯和证书。

面对鲜花、荣誉和掌声,王艺红却难忘那些挫折和坎坷。三十多载从艺岁月,印证着他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与戏曲结伴同行的甘苦与喜悦。然而他却表示要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竭尽全力为豫剧丑角表演艺术再创新辉煌。祝愿已过半百的王艺红再多创作几部杰作,来回报他的父老乡亲!

今天在网上找到了王艺红演唱的《三哭殿》,先发布出去,看看他除了丑行外,须生戏也演不错。

http://v.ku6.com/show/013yZI4UWhxSV0E2.html



(2010年10月2日晚初稿于洛阳)

从《讨饭国舅》谈起

原文见新浪博客《都市稻草人》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ec92b0010009vk.html

看预报知道今天晚上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播放豫剧《讨饭国舅》,早早就吃了饭,开始坐在电视机前观看这出好戏。

第一次看这出戏的时候,我多大呢?应该是初中,当时王艺红很年轻,主演了不少好戏,除了《讨饭国舅》外,还有一出《知府与皇帝》也很棒。那时候就很喜欢王的唱腔和表演了。

虽然和王老师是一个县的,他也经常带团到我们村演出,但一直没有近距离接触过。倒是那年在河南电视台梨园春的春节戏曲晚会排练现场,和他见了面,当得知我也是偃师人后,王老师热情地问我需要不需要趁车回家等。感觉他是一个很热情爽快的人。

今天晚上,看到这出戏后,欣喜地看到王艺红老师的唱腔和表演都更加成熟,更趋于完美。他把一个善良正直的吴明志演绎的精彩生动,让人跟着他的表演去感叹,去流泪,去欢笑……

王艺红师从牛得草老师,深得牛派真传,被誉为"牛小草".但他一直谦虚好学,深入到观众中间,演好戏,做好人。虽然他现在已经是我们市的文化局副局长,但却不见他身上有什么官架子,总是平易近人,乐意倾听戏迷的意见。

讨饭国舅这出戏,讴歌了正义,鞭挞了邪恶。另外几位主要演员的唱腔都优美动听,特别是友情出演李芬的王红丽,当年就是她主演的这出戏。十几年过去了,当二王再度联袂演出时,无数观众为之叫好!

扮演皇帝的孙应杰的扮相儒雅大气,唱腔圆润自如,是一位难得的好演员。还有几个青年演员,也有可圈点的地方。另外这出戏的化妆感觉也不错,整体感觉比较细腻。只是个人不喜欢那些塑料的云鬓,总觉得假假的,呵呵,但有朋友说那样省事。

好了,雨夜无眠,东拉西扯这许多,我这个伪戏迷对戏曲也不懂行,就站在外行的角度上看个热闹吧。

他胸中装着观众——论谭伟的剧作

《浙江当代戏曲作家论》http://www.wu-ju.com/onews.asp?id=100

1987年金秋,浙江省第三届戏剧节在杭州举行,武义婺剧团在浙京排练场演出新编古装剧《讨饭国舅》。该剧曲折的故事情节,浓郁的喜剧风格,主人公愁不怕美好的心灵,紧紧吸引和感染了观众,剧场里气氛活跃,时而发出阵阵笑声。评奖委员们显得格外兴奋,他们惊喜地发现,这届戏剧节中又冒出了一台好戏。评奖结果正如人们所预料的那样,《讨饭国舅》以最高的票数获剧本一等奖(本届戏剧节仅有两个剧目获剧本一等奖),同时还获得优秀演出奖、导演一等奖、作曲一等奖等多项奖励。《讨饭国舅》演出的成功,一时成为戏剧节上的热门话题。该剧作者就是浙江省的老剧作家谭伟。

谭伟,原名谭德慧,是浙江戏剧界一位多面手,他学识渊博,几十年来辛勤耕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是一位"老戏改",也是一位勤奋多产的剧作家、戏曲理论研研究家。从1952年创作大型现代方言剧《滕咏棠》至]987年改编《关公斩子》的三十五年问,共编写了剧本八十个,其中大型的四十二个,中型的八个,小型的三十个,在全国获奖一个,获省一等奖的三个,省优秀剧本奖三个。在这批剧目中,整理的婺剧小戏《僧尼会》、《昭君出塞》、《断桥》,改编的婺剧大戏《孙膑与庞涓》、《黄金印》,创作的现代小戏《桃子风波》,中型古装剧《义虎案》,大型历史故事剧《英雄泪》,新编古装剧《讨饭国舅》等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除剧本创作外,他还创作了不少曲艺作品,其形式几乎无所不包,有快书、道情、鼓词、相声、说唱,评弹、故事等等,其中快书、鼓词《别靠天》曾在全国首届曲艺会演中获奖。他在戏曲理论研究方面也颇有建树,共撰写了三十多万字的理论研究及评论文章,内容涉及戏曲文学、表演、剧种、声腔等,他撰写的有关戏曲条目,被收入《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卷》(担任分支副主编),以及《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简明)(担任特邀编审)。

谭伟是浙江金华人。他祖父从医,爱好昆曲,常在家中演唱,舅舅也酷爱戏剧,经常参加文明戏的演出,家中藏有《集成曲谱》、《六也曲谱》、《缀自袭》等戏曲书籍。他生活在一个戏剧氛围甚为浓厚的家庭中,从小受到熏陶。他长期生活在婺刷流行地区,从青年时代开始就喜欢看婺剧,演婺剧。1949年在金华一中担任教员期间,他就组织了学校的婺剧研究社,曾参加演出婺刷《逼上梁山》,《打黄狼》,话剧《夜店》。从1951年参加金华地委文工团至今的三十多年的漫长岁月里,他一直从事着戏剧事业。谭伟的剧作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由于他熟悉生活,长期与生活保持着联系,因此他的作品中散发着浓重的"土"味,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及幽默、辛辣的喜剧风格;由于他熟悉观众,心中装着观众,因此他的作品与广大观众的思想感情相通,审美情趣相投,很对他们的胃口;由于他熟悉剧种,熟悉舞台和表演,因此他的作品适合剧团演出,受到剧团的欢迎。以上这些原因,便逐濒形成他剧作独特的风格和气派。

说知心话

从建国初成为一名文工团员开始,谭伟一直与农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五十年代,他经常背着背包往农村跑,先后安过好几个生活基点,结交了一批朋友,至今还常"走亲戚"、"回娘家".长期的创作实践使他懂得了深入生活的重要性,尝到了甜头。他深切地体会到"剧作者要对观众说知心话,台上的话要说到观众心里去。""要说知心话,先要做知心人,而做知心人总要和今天的观众交上知心朋友,懂得他们心里在想什么,要说什么。抱着这样的目的去创作这样的作品,就能和观众'灵犀相通'."由于作者重视深入生活,与群众交朋友,努力使自己成为群众的知心人,因而在他的剧作中能说出观众的知心话,从而激起观众的共鸣。

1979年创作的现代小戏《桃子风波》,是作者在农村深入生活的过程中受到启迪而写成的。在一个生产队,作者看到了这样一件小事:生产队里分西瓜,一家的年轻人自己分吃了西瓜,没有给老人留下,另一家年轻人孝敬老人,留下了西瓜给老人吃。生活中这件细小的事情引起了作者的思考,赡养老人、尊老敬老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十年动乱使这一传统美德遭到了破坏,为此作者深感痛心,他要为遭受委曲和款侮的老人们说出心里话。

《桃子风波》的故事发生在江南桃花坞。桃子成熟季节,生产队规定新桃上市先敬老。秀英歧视婆婆,非但不给婆婆吃桃,反而肆意欺侮,气得婆婆差点投河。后在亲人邻居的批评帮助下,终于得到了醒悟和转变。这个小戏的故事情节是相当简单的,是什么原因使这个小戏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呢?这是因为作者从生活出发,以犀利的笔触真实而深入地解剖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成功地塑造了秀英、孙婆婆等几个艺术形象。对于精明能干而私心较重的年轻妇女秀英,通过几处的着力描写,就使这个人物画龙点睛,栩栩如生。在出场时,秀英手里拎着一篮队里刚分的桃子,回忆刚才对队长发的牢骚:"丝瓜老来剩条筋,韭菜老来不如草,如果样样老的好,毛笋篰头也成宝。"回家后,她对辛勤操持家务的婆婆横挑鼻子竖挑眼,婆婆给她烧好了洗浴水还嫌冷嫌热,洗澡后又将衣服往窗外一丢,让婆婆替她洗,她却轻摇团扇,咬着鲜桃,发泄她内心的不满:

秀英:

唯有我,单根独苗养公婆,

掼勿脱,推勿掉,好象蚂蟥叮螺蛳,

阿呀呀,养只兔子好拔毛,

养只鸡娘会生鸡子。

养个婆婆气气死,

换来一堆苦日子。

一日多费三角四,

两个月,吃掉我一条呢裤子。

由此可见,她是一个非常有心眼、会算计的妇女,邻居春柳及赵婆婆给孙婆婆吃了一个桃子,却换来了秀英恶语中伤,她在婆婆身上出气,比这婆婆另立门户。嘴上讲的甜似蜜:"我末清明冬至一定买布给你做裤,买桂圆荔枝给你补一补。"进门却拿出一个包袱和一个钵头对婆婆说:"这是你的衣服,这个钵头给你吃饭当饭碗!"把婆婆赶出了家门。通过这些描写,解剖了秀英岐视老人、势剥刻薄的内心世界,显示了她道德上的缺陷。对剧中另一个人物孙婆婆,则揭示了她善良、儒弱的性格特征。她终日操劳,换来的却是媳妇的一副冷面孔和冷言冷语。对秀英的种种劣行,她忍气吞声,委曲求全。如秀英明明不肯让她吃桃子,但当着春柳的面却敌意对她说:"喏,让你一个人吃。"说着把一篮桃子重重地放在孙婆婆面前。孙婆婆见此情景连忙说:"不,不,年老人有青菜淡饭就尽够了,还吃啥个桃子啊!"在势利刻薄的媳妇面前。老人只求一口青菜淡饭,连吃桃子也成了她不敢有的奢望。在秀英把她赶出家门时,积蓄已久的满腔委曲才和着辛酸的眼泪全盘倒了出来:含辛茹苦的养育儿子,好不容易为儿子成了亲,但想不到"我讨媳妇反添祸?眼看有家归不得--牛老离开剥皮近,人老早该去投河。"老人悲凉、辛酸的哀吼,震颤了观众的心灵。由于该剧真实而生动地塑造了秀英、孙婆婆等几个艺术形象,作者对秀英欺侮老人的不道德行为进行了有力谴责,对孙婆婆的不幸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对尊老爱幼的婆媳春春柳、赵婆婆的美好心灵则给予热情赞扬,因而说出了观众的心里话,与观众的思想感情有了沟通,使这出戏受到观众热情的欢迎。《桃子风波》在农村演出反应十分强烈,艺术效果超过了一起演出的传统折子戏。当时绍兴、常山等好多县的农村剧团争相演出了这个戏,观众在春节前以浓厚兴观看该剧,被称为"吃桃子过年".该剧先由婺剧演出,后移移植成越剧,并摄制成电视戏曲片,荣获全国优秀电视戏曲片奖。由于谭伟懂得观众在想什么,要说什么,了解观众的是非爱憎,因此他创作的剧目,不仅现代题材的剧目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就是古代题材的剧目也能和观众"灵犀相通".1985年创作的中型古装婺剧《义虎案》,演出后在观众中反应同样是十分强烈的。《义虎案》通过一个荒诞的故事,把老虎与知县夫妇进行了鲜明对比,从而鞭挞了知县夫妇丑恶的灵魂。

《义虎案》中出现的那只吊睛自额虎,既不吃人,也不伤人,它通晓人情,颇有灵性。它的前爪被刺戳伤,恰被经过卧虎岭的老医生龙大福发现而得到医治。老虎为了报答老医生的恩情,当即衔来一瓦罐的珍宝送给龙大福。对剧中的知县夫妇黄善龙和尹素花,作者则采取层层剥皮的手法,剖析了他们丑陋的灵魂。在老医生龙大福翻山越岭,赶至县衙为太太尹素花治好了头颈上的"对口"疮,救了她的生命时,知县夫妇惊奇龙大福医术高超,称赞他是大慈大悲救命王菩萨,黄善龙感激涕零:"此恩今生今世难相报,来世变猪变狗报你恩。"但是,黄善龙并不想报答医生的恩情,他想的是如何把验方拿到手,万一"太后娘娘生'对口',这种药说不定还能换个三品四品官。"在龙大福开药箱配药时,知县夫妇发现了药箱中的珍宝,他们见老医生衣衫破旧,便断定他是个"拦路抢劫、谋财害命的害人虫",策划"后堂审问不漏风,又得珠宝又得功。"龙大福有口难辩,只得把卧虎岭上的那只老虎请来作证。知县夫妇开始根本不信龙大福的话,当真来了老虎后虽然魂灵出窍,但还是企图下毒手:"先把医生枷,再将老虎杀。虎死无对证,是真也变假。这样一来,非但珠宝独得,还多了一张虎皮。"就在黄善龙高喊"人来快把老虎杀,虎骨浸酒请大家"时,老虎怒吼一声挣断了铁链,扑上前去双爪揿住了黄善龙、尹素花,这对黑心夫妇落得了可悲的下场。

根据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发现确实有象知县夫妇那样心狠手毒、恩将仇报的人,因而编织了这样一个古代故事,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来鞭挞黄善龙、尹素花丑恶的灵魂。剧中的那只老虎,实际上是人的化身。老虎一般是凶恶的象征,但剧中这只老虎却是知恩图报,爱憎分明,因而与披着人皮的禽兽黄善龙和尹索花的对比就更加强烈,留给人们的印象也就格外深刻。在人与虎的强烈对照中,人们痛恨黄善龙、尹素花这类恶人,当作者在剧中尽情地揭露了他们的丑恶灵魂,写了他们应有的下场时,观众感到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从而心中有一股痛快和舒畅之情。由于谭伟了解观众,懂得观众的心理,因而在他的剧作中能够说出观众的心心话,与观众在思想情感上息息相通。正如他自己在总结创作经验时所说的那样:"我们应该少编一些'我提你学'、'我打你通'的'先生戏',多编一些'心声戏',想观众所想,演到观众心里去。"这个"先生戏"与"心声戏"的论述是很精辟的,作者的不少剧作正是"心声戏",写到了观众的心里,深深打动了观众。

戏是演给人看的

我国清代戏剧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写道:"传奇不比文章,文章做与读书人看,故不怪其深;戏文做与读书人与不读书人同看,又与不读书之妇人小儿同看,故贵浅不贵深。"谭伟非常赞同李渔的观点,他认为"这是一种先为观众考虑,先使观众看懂的重视群众性和大众化的编剧观点。综观我国传统戏曲所以在群众中根基深厚,就因为它的群众性和大众化。"因此,群众性和大众化就成为他剧作的主旨。他写戏的目的十分清楚,即为观众写戏,又因为他写的绝大多数是婺剧剧本,所以更确切地说,他是为婺剧观众写戏。明确而强烈的观众意识,使他的剧作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个性色彩。

植根于人民生活的土壤,散发出浓重的"土"味,渗透着人民的道德观和审美观,这是谭伟剧作的一大特色。他乐于使自己的剧作充满"土"味。正是这种"土"味,适合广大婺剧观众的口味,使剧作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旺盛的生命力。

1987创作的大型古装剧《讨饭国舅》,就是一部有浓重"土"味,比较集中地体现作者的创作风格,渗透着人民道德观和审美观的优秀剧作。《讨饭国舅》取材于李渔小说《无声戏》的部分章节。经过作者的再创造,把李渔的《无声戏》写成了一部有声有色的喜剧。剧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位乐于助人、仗义疏财而历尽磨难的乞丐吴明志(即愁不怕)的艺术形象。愁不怕的艺术形象是深深植根于生活土壤中,以劳动人民的道德观来塑造的,在他身上寄托着劳动人民的审美理想。

在《讨饭国舅》中,作者通过一系列独特的行为描写,揭示了愁不怕那颗金子般闪光的心灵。愁不怕原是个商人,因在家门口遇见姑娘李芬被晚娘用四十贯钱卖给妓院,他毅然将自己经商所得的四十贯钱为姑娘赎身,为此他被妻子所休,沦落成为一名乞丐。在颠沛流离、风餐露宿的行乞生涯中,他仍然改不掉老脾气,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钉死的秤,生成的性","生平听不得叫苦声,听了肚肠会抽筋。"他身为乞丐,但还是不忘行善:"饱了便愁别人饥,得钱又让苦者花。鸡啼愁自己,半夜愁人家。"因而愁不怕的名字一路传扬,乞丐竟然也出了名。剧中有许多揭示愁不怕美好心灵的精彩之笔。比如在映春亭畔,愁不怕与小棣腹中空空,正准备分吃身边的二个窝头时,却发现了饥饿难忍的王老五。愁不怕当即叫小棣拿出窝头给他吃,还把讨得的一百九十九个铜钱全都送给了他。令人忍俊不禁的是,愁不怕热心地帮助他,而这个做惯了三只手的王老五,见愁不怕的名气大,偷走了做招牌的布卷,成了一个冒牌的愁不怕。又如愁不怕在得了明皇和李芬的五十两银子后,想与妻子重归于好,为此,他舍不得花一个钱,沿路乞讨回家。在家门口见一妇人正欲上吊,他一把夺过腰带,认出上吊之人竟是立芬的晚娘张氏,这时他口中虽念叨着"这种女人应该多死几个",但见张氏落难。且已有了羞悔之心,他的心马上就软了下来:

愁不怕你呀!

(唱)想起你,

卖女儿,狠如胡蜂尾上针,

该让你,割肉剥皮去抽筋。

今见你,树上高挂一根绳,

我解了恨,软了心,

好似那豆腐没放盐卤水。

看到这里,观众都被愁不怕如此善良可爱的心肠感动了。他本着"救人理该救到底"的信条,便用五十两银子拯救了第二个姑娘李娟,而他却因此被扣上了盗库银的罪名,蒙冤打入死牢。再如在明皇要封赏愁不怕为礼部天官时,他毫不为之动容,却出人意外地这样回答明皇:

愁不怕万岁,介是动勿得咯。

(唱)叫我做官想也未曾想,

怕只怕,闹出笑话难收场。

若让我叫化子做丞相。

万岁!

实在勿象样,朝廷名气要倒光。

多么朴实的语言,多么纯洁的心灵。在别人看来这是一个飞黄腾达的好机会,却被愁不怕坚决的推辞了。结尾的处理也是别出心裁的;愁不怕推辞了礼部天官,但推辞不了国舅,他依然是一身叫化子打扮,后面跟着四个扮成叫化子的卫士,到各地去查访,成为一个"讨饭国舅".展示愁不怕美好心灵的这些独特行为。闪耀着劳动人民道德的光辉。

在愁不怕这个艺术形象身上,作者不仅揭示了人物高尚的道德情操,而且还在人物悲剧性的境遇中写出了他幽默乐观的喜剧性格。比如愁不怕被妻子休出门外,李芬看见恩人拿着一根竹棒将去讨饭,赶忙把金项链还给他,愁不怕却说:"啊呀,有道是'巧了一张嘴,老酒天天醉,勤了两条腿,青菜豆腐有得配',你为我愁点啥?(交金项链)拿去!"对于即将开始的艰难严酷的乞讨生涯,在他口中变得如此轻松和满不在乎,终于使李芬收下金项链,含泪往他乡投亲。又如当王老五诉说自己因偷摸连讨饭都绝了路而伤心痛哭时,愁不怕虽然饥肠辘辘,却与小棣唱起"莲花落"来宽慰王老五:"我做叫化你莫笑,哩呀哩莲花,英雄讨饭也不少。哩莲花,莲呀莲花落。韩信也曾把饭讨,哩呀哩莲花,伍子胥落难吹过箫。"他和小棣的乐观情绪使王老五受到了感染,在一旁也情不自禁地帮起腔来。由于王老五做了冒牌的愁不怕,真的愁不怕在山西一路碰壁,饿得奄奄一息,晕倒在地,小棣焦急万分,愁不怕却对小棣这样说:
豫剧《讨饭国舅》 黄梅戏讨饭国舅全集

愁不怕(坐下,有气无力地)

不要紧,阿哥是勿会死咯!

(念)人说我命最古怪。

好象蚂蟥来投胎。

晒不死,饿不坏,

死去还会活转来。

愁不怕至今没后代,

我,我还不想进棺材。

愁不怕可谓穷到了底,又临近死亡的边缘,但他没有恐惧和绝塑,没有悲悲切切,有的是把自己比作"蚂蟥"的风趣幽默,有的是向死亡挑战的顽强意志。在愁不怕这种乐观风趣的喜剧性格中,蕴含着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因为对于动人民来说,无论到了何种艰难困苦的境地,都是不会向命运屈服和消极悲观的。

作者把劳动人民的道德观和审美观渗透在《讨饭国舅》艺术形的塑造中,因而被人们视为卑贱的乞丐却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而那些看似高贵的绅士、知县的灵魂却是肮脏不堪的。这是该剧取得成功和受到观众欢迎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讨饭国舅》的首演单位浙江省武义婺剧团,1987年在金华市的各个县流动演出时,场场爆满,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满城争看"的盛况。这个事实足以说明,剧作家自觉地植根于人民生活的土壤,以人民的道德观和审美理想来塑造艺术形象,剧作就会拥有千千万万个知音,就会有旺盛的生命力。

从生活中提炼出本色生动的语言,这种语言既具有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具有幽默风趣的喜剧风格,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这是谭伟剧作的又一特色。他在谈到剧的语言问题时说:"生动来自生活。生活,生活,生动活泼,这话是不无道理的。我的体会是,要使语言生动,就要泡在生活中。工农商学兵,金木水火土,农林牧副渔,花草竹木石,金银铜铁锡……多懂一点,多积累一点。一听二记三化,平时多下苦功,用时就得心应手。"出于作者熟悉生活,熟悉各种人物,注意长期的积累,因而剧作的语言本色、生动、个性鲜明、幽默风趣、自成一格。

语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能否充分运用好这个手段。关键在于能否为不同的人物形象找到不问的语言。也就是说,要塑造独具一格的艺术形象,必须运用独具一格的语言。在谭伟的剧作中,人物的语言"土"味很足,生活气息十分浓厚,同时个性色彩又非常鲜明,通过本色、生动、个性鲜明的语言,塑造了许多动人的艺术形象。现代小戏《桃子风波》中的秀英,在出场时有这样一段说白:

这些老年人呀,队里勿会出力,家里勿添收入,一年到头吃死食。啥个桃子新出,还要让她先吃,这种规定你说特别勿特别?……哼,敬老敬老,队里由你说说,分到户里,我是第一把手,还不是我要给啥人吃就给啥人吃!

这段人物的内心独自,单刀直入地揭示了秀英对队里新桃先敬老规定的抵触情绪,她拿定主意不理睬队里的规定,而要行使自己在家中的第一把手的权力,不给婆婆吃桃。其说白绘声绘色地刻画了秀荚蔑视老人、自私刻薄的性梧特征,使人物出场伊始就给观众留下了一个极为深刻的印象。《义虎案》中有个公差叫陈德虎,此人胆小如鼠,知县要他跟着龙大福到卧虎岭去寻找老虎,当来到卧虎岭时,他心中越想越害怕,对龙大福说了这样一番话:

陈德虎还勿会?唉,你年纪七八十,迟早要入土,可是我,今年三十五,刚刚讨媳妇,只吃过青菜豆腐,只穿过东阳土布,马没有骑过一步,肉没吃过一肚,如果就死,我到阎王面前还要叫苦!

这段语言生动、本色,维妙维肖地展现了一个年轻公差面临险境时的心态,它只能出自刚刚成家,生活清贫而胆小怕死的公差之口,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个性特征。《讨饭国舅》中的那个坏心肠叫花子王老五,因乞讨无门,饿得差点晕了过去,当愁不怕把他从饥饿中拯救过来后,问他为什么饿成这副样子,王老五对愁不怕诉苦道:

王老五唉,一言难尽啊!

(唱)王老五,真正苦,

好似药店里的揩桌布。

想当初,出生在大户,

人参燕窝嫌勿补。

一爱喝,酒一肚,

二爱睡,到中午。

三爱斗鸡四爱赌,

万贯家财,

一塌刮子送给"青龙"和"白虎".

没奈何,乞讨把日度,

叉谁知。讨饭也会绝了路,

啊呀绝了路。

王老五的"诉苦"倒也坦率,既交待了他的身世,又形象地勾划了一幅好吃懒做、赌博成性的自画像,作者运用生活化的语言,把一个出身富豪人家的乞丐形象写得活龙活现。

谭伟剧作的语言,风趣幽默,妙语连篇,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幽默感和智慧,增强了剧作的生活情趣和喜剧风格。《义虎案》中的老医生龙大福在卧虎岭遇到老虎,四处奔逃都被老虎拦住了去路,他对老虎说:"……不过我要老实告诉你,我这个人老得除了一张皮,浑身都是筋,你如果牙齿勿好,吃起来只怕有点吃力。"知县太太尹素花在病重时对丈夫约法二章:"我死后。一不许你去嫖赌,二不许你讨新妇。休怪我量小喜欢妒,做鬼还会来吃醋,"《讨饭国舅》中的愁不怕在饥饿得奄奄一息时说:"肚皮难唱空城计,看起来,阎王要招我做女婿。""命不长,管他娘,黄鱼总归要变白鲞。"象这类幽默风趣的语言,在他的剧作中俯拾即是。这些来自群众的语言,富有幽默感,味道醇厚,在演出时观众的笑声不断,喜剧效果相当强烈。本色、生动、个性鲜明、幽默风趣的语言,是具有独特风格的谭伟剧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继承与出新

在谭伟的戏曲作品中,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占了一定的比例,其中《黄金印》(与方平合作)、《僧尼会》、《昭君出塞》、《断桥》等剧目影响较大,在婺剧传统剧目的推陈出新方面具有代表性。谭伟认为,在戏曲的传统剧目中,有一类"长寿戏",这类剧目几百年来久演不衰。为什么他们具有如此长久的生命力呢?这是因为"它里面一定有使她产生顽强生命力的某种艺术'维生索',设法保留并探索这种'维生素',实在是不容忽视、十分必要的。"据他分析,这种"维生素",一是在艺术上有独到的东西,二是在内容上有长期能起作用的主题思想意义。因此,他整理改变传统剧目,就是去选择那些"长寿戏",努力保留和探索戏中的"维生素",并加以发扬光大。

1956年改编的《黄金印》,源出明初苏复之的《金印记》,系婺剧侯阳高腔的传统剧目。改编本在保留原剧长处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高,面貌为之一新。与传统剧目相比,改编本删掉了"唐二别妻"、"夺绢打架"等场次,增加了"刺股"、"投魏"等场,共九场戏,使情节精炼集中。二是成功地塑造了苏秦这个贫贱不移、威武不屈而又带几分傲气的书生形象,突出了讽刺势利和世态炎凉的主题,增强了喜剧色彩。剧中主人公苏秦坚韧不拔的意志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他因贫寒在家中受尽了父母兄嫂的冷嘲热讽,在秦国又遇到了妒嫉人才的公孙衍的排挤。面对奸相,他敢于指责公孙衍"妒贤忌能,办事不公"、"秦国大臣,闭塞贤路,恐是丧师辱国之源。"表现了威武不屈的气概。从秦国乞讨返家后,尽管父母兄嫂变本加厉的羞辱于他,但他并没有动摇志向,他对母亲说:"除非我舌头烂,眼睛瞎了,我才不读书。"深夜,他悬梁刺股,加倍发奋攻读,其困境中的顽强意志感人至深。他在魏国封相回家后,父母兄嫂一反常态,父母要求把他们带至魏国,他对父母说:"爹娘要的是官诰,兄嫂想的是金银,是亲不是亲,何必跟苏秦。"这几句话既是对势利的父母兄嫂的有力抨击,也掩饰不住人物内心的痛苦之情。《黄金印》

塑造了一个有鲜明个性的古代知识分子的艺术形象。剧中对苏秦父母兄嫂的嫌贫爱富的势利刻薄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讽刺,比如苏秦的兄嫂在苏秦从秦国乞讨回家后,见苏秦面黄肌瘦,衣衫褴褛,非但毫无同情之心,反而对他肆意侮辱:

苏母……你是财主,旧衣裳借件他穿穿。

苏兄有,有,有。(拿灯)兄弟。

这里有佛前灯一盏,你拿去向向暖吧!

苏秦佛前灯怎好取暖?

苏兄捧灯心头暖。

苏秦风吹背后凉。冻死不向佛前灯,我不冷。

……

苏秦是啊!为叔腹中实在饿了,这里有半升米请你把我煮一煮!

苏嫂啊呀!可惜为嫂命太好。一生一世没烧过饭。

苏秦有什幺便粥便饭借碗充充饥。

苏嫂早饭吃得早,中饭还未烧,这,喔,有!

(拿饭)这里有碗猫儿饭你拿去吃。

苏泰猫儿饭?哼!饱了,饱了。

苏嫂穷鬼饿不再。

用佛前灯、猫儿饭来侮辱苏秦的这对夫妇见苏秦六国封相回转家门时,霎时又换了另一副嘴脸:

苏兄我说兄弟头角方方,

生来是做官的相。

苏嫂我说婶婶颧骨平平,

生来是做夫人的命。

这些描写颇为生动,讽刺也很尖刻。通过对苏秦父母兄嫂势利刻薄行为的描写和讽刺,使苏秦看透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不禁发出了"苏秦本是旧苏秦,只换衣衫未换人,犹恐一旦黄金尽,依旧当成陌路人"的感叹。从而批判了不合理的社会。三是运用了许多群众的语言,使剧作通俗化、生活化。比如苏秦兄嫂在闻知苏秦将去秦邦呈献万言书时,讽刺他是"井中蛤蟆,妄想上天"、"骨头轻贱,只好讨饭".苏秦父母兄嫂挖苦他是"青蛙开大口,泥鳅学龙行,矮子攀丹桂,无翅想腾云。"苏母听说苏叔赠了苏秦五十两银子后说:"啊唷,家当都去了一半了。三叔,竹竿好竖,麻绳难扶,他是扶不起的井桶索啊!"在苏秦从秦邦乞讨回家时,苏母咒骂苏秦"你是空棺材出丧,木(目)中无人了。"由于运用了这些生动形象的语言,增强了剧作的生活气息和喜剧效果。浙江婺剧团在金华首演经过整理改编的《黄金印》时,先后两次均连满三十余场。1957年参加浙江省第二届戏曲会演,荣获剧本一等奖,成为婺剧的代表剧之一。

在长期的戏曲艺术实践中,谭伟对民族戏曲作了认真的研究,他感到戏曲是一份宝贵的遗产,因此他反对对民族艺术采取取虚无主义的态度,而主张在充分继承民族传统艺术遗产的基础上大胆出新。他说:"我赞成首先应该纵向继承,特别像婺剧那样遗产十分丰富的剧种,因为,'推陈出新'也是一种改革;横向吸收当然也是一种改革,但它必须在民族艺术的基础上进行。"他遵循继承与出新的原则,在实践中作了不少尝试。比如采取"移花接木"的办法,把有些内容上有糟粕的剧目中的具有特色的表演移植到别的戏中去,使这些独特的表演为塑造新的人物形象服务。在《孙膑与庞绢》一剧中,孙膑的表演就借鉴了《八美圆》中柳如春的某些表演,坐车的表演动作则借鉴了《二度梅》中陈杏元的表演成分。在《义虎案》中,借鉴《大补缸》中"无常吃面"的表演来表现公差陈德虎的贪馋;借鉴《活捉三郎》中的吊步及传统表演中的一些傀儡动作表现知县黄善龙惧怕老婆等丑态。《讨饭国舅》第六场,在刽子手即将来提愁不怕时,舞台上连续响起三次悲凉苍劲的号声,在号声中愁不怕与牢头、张氏、李娟悲痛诀别,气氛一次比一次沉重和紧张,熟悉婺刷的观众不难发现。这个手法是从婺剧传统剧目《拷打提捞》中借鉴化用过来的。这些对传统表演和手法的借鉴化用,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又如在戏曲剧本的结构方面,他认为目前戏曲舞台分场的幕内和幕外的形式,虽克服强了传统戏曲演出原来存在的一些弊病,但也带来了幕外空、幕内实,与戏曲表演虚拟写意的特点不统一、不协调的缺点。为了克服这些缺点,让观众一气呵成地看完全剧,他在剧本的结构上进行了改革。在《小富贵图》、《义虎案》这二个中型戏中,去掉了"二幕外"、"二幕落"、"切光"之类的安排,而采取了跑幕,活动平台等方法。实践证明,这些剧本结构上的改革,使戏流畅统一,观众是能够接受的。

谭伟不仅重视演出形式的改革,而且更加重视思想内容的出新。因而在他的剧作中,不论是现代题材还是古装题材,都努力赋予积极的现实意义,使剧作与现实生活产生了密切的联系。

金无足赤,玉有微瑕。若说谭伟剧作还有什么不足之处,我以为,也许因为作者强调剧目的现实社会意义的观念有时过于强烈了些,因此,在某些剧作中偶尔也存在着一些说理过直过露以及勉强联系现实的缺陷。比如《桃子风波》中的"'四人帮',把社会道德全破坏……肃清流毒要重视。""怪只怪,十年歪风弯树多"等唱词说理显得太直,《讨饭国舅》中愁不怕的"劝人勿要当国舅,官字沾边反添愁,跟屁虫跟在后,做好事还要靠牌头,啊呀实在不自由"等唱词,使之在一定程度上离开了愁不怕这个特定的人物,比较明显地针砭了当前社会中存在的某些不正之风。说理过直过露,勉强联系现实的结果,往往导致在某些地方使人物形象有所拔高,削弱了艺术感染力。作者成长于那个"政治第一、艺术第二"的强求思想性的年代,在创作上难免会留下这类缺陷,这一现象还希望作者能予以注意。

谭伟虽然已是一位六十开外的老剧作家,但他的思想相当敏锐,创作精力仍然十分旺盛。《讨饭国舅》是他的剧作正在走向更加成熟的标志,我们完全可以期望,他能够在今后写出超越自己的新的力作来!

1988年4月17日

选自《浙江当代戏曲作家论》1989年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婺剧《讨饭国舅》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QzOTEwNDA=.html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QzOTg0MzI=.html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Q0MjM0OTI=.html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71024.html

更多阅读

电视剧主题曲系列之《杨门虎将》 杨门虎将电视剧全集

  《杨门虎将》挺好看的,各种情义的演绎什么的,嗯嗯嗯~片头曲:《日落金沙滩》词:文雅曲:小哲演唱:周晓鸥风舞狂沙 血溅夕阳 战鼓震天敲响梦回故乡 泪洒月光 别笑我痴狂兄弟情义重儿女情长我们是迎风站立的枪江南烟雨遥 大

转载 《真爱无敌》分集剧情介绍全集介绍 真爱如血分集剧情

不小心路过一下~~原文地址:《真爱无敌》分集剧情介绍全集介绍作者:于乐真爱无敌分集介绍剧情介绍《真爱无敌》又名《换女成凤》讲述的是未婚母亲文秀,为了报复恋人的背叛,在嫉妒和愤恨中将两家女婴偷偷对换,让自己的女儿变成豪门千金,从

蔡志忠动画片《韩非子》 蔡志忠漫画全集下载

博客首页01 韩非子韩非是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喜欢刑名法术之学,曾与李斯一起跟随楚国荀卿学习。韩非文笔流畅却有口吃,见韩国积弱,屡次上书却不被採纳。于是集法家之大成,完成《韩非子》一书。后来书传到秦国,秦王政读了孤愤、五蠹两篇,

声明:《豫剧《讨饭国舅》 黄梅戏讨饭国舅全集》为网友风再起时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