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民族年俗大观一 滇池民族文化大观园


中国各民族年俗大观(一) 滇池民族文化大观园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兔年春节的脚步声已然临近,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一年中最热烈、最隆重的节日。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十六个民族的古老大家庭,由于地域广大,社会历史各异,发展进程不同,各民族的过年习俗异彩纷呈,不尽相同。那么,中国的各个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是如何用他们特有的方式欢度春节的呢?

蒙古族的辞岁酒

呵呵,一丁身在内蒙古,就从内蒙古的主体民族——蒙古族的辞岁酒说起。过春节,蒙古族人民称作“过大年”,由于蒙汉杂居,民族融合,所以,从称谓到习俗,同汉族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节前,人们要制作非常传统、漂亮的蒙古袍,备下当年生长的公羊肉和各种奶制品,加上几坛上好的美酒,然后,开始“调马”、清扫蒙古包,购置各种节日饰品、用具。

除夕,合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吹拉弹唱,祝福新年。午夜,开始饮酒进餐。按传统的说法,要多吃多喝一些,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这样就象征着来年酒肉不尽,吃喝不愁。除夕,人们还纷纷地向长辈们敬“辞岁酒”,围着火档吃饺子,俗称“黄馍馍”或“扁食”。同时,主妇捧出用黄油、红糖、白面混合烙出的大圆饼,也叫新年饼,每人吃一口,意思是全家团团圆圆,永不分离,永远过着甜甜蜜蜜的快乐生活。然后,玩“嘎拉卡”,一种用羊骨做的棋类,还要听艺人们说书,通宵不眠,沉浸在一片欢乐中。

初一,开始祭天、拜年。家里除留一两位老年人招待客人外,其余人身着节日盛装,手提银壶奶茶,端着奶食品,来到附近的敖包上,将供品撒进点燃的火堆里,然后叩头祈求上天恩赐风调雨顺,人畜平安。接着是晚辈向长辈叩拜,壮年人用小幅绸子、青年人则用色泽鲜艳的长条绸子叩拜,长辈手捧哈达,祝福吉祥并赐给晚辈们食物和钱。各项喜庆活动一直要持续到正月十五之后。

藏族的跳神节

藏历新年是藏族同胞传统的盛大节日。

初一这一天,妇女们起得特别早,争先恐后地去背“吉祥水”,祈愿新的一年吉祥如意。然后,每户人家都要将染上色彩的青稞、麦穗,插在用酥油和青稞制作的糕点上面,来预祝新的一年的丰收。

西藏城镇郊外有很多“林卡”(公园),过年时,全家老少,有时还约上亲友去那里游玩野餐,叫做“耍林卡”。青年男女新年时还会聚在一起弹唱团结祝福歌,跳起“锅庄”、弦子舞,同时,借机寻找各自的情人。不管是城镇还是乡村,都要上演人们喜爱的藏戏传统节目,有的地方还要举办跑马射箭、摔跤比赛等。

壮族的压年饭、打鼓榔

除夕晚上,要做好节日那天所吃的米饭,称为“压年饭”,有的壮族群众叫做“吃立节”,壮语为“过晚年”的意思。大年初一清早,天还没有亮,人们就起床了,穿上新衣服,燃放炮竹,喜迎新年。妇女们都争着去河边或井旁“汲新水”,开始了新的一年沸腾的生活。

春节期间,壮乡村寨还要举行耍龙、舞狮、演戏、踢毽子、闹春牛、唱山歌等文体活动,尤其是打鼓榔舞最为盛行。

回族的开斋节

回族的年节长达一个月。在斋月期内,每天日出后直到日落前夕,一般是不吃什么食物。各种动物形状的食品,被作为祭祀家神和天神的祭品。同时,还要邀请亲友们,欢聚共饮“咂酒”,一齐跳“锅庄”,恭贺佳节。

苗族的斗牛、打年鼓

苗族人民过年,主要活动有斗牛、赛马、跳芦笙、游方等。斗牛时,往往有一、二千人甚至五六千人前来观看。斗牛结束后,还要举行“打年鼓”活动,他们把事先向各户凑集来的糯米酒抬到场地中央,众人一面喝酒,一面踩着鼓点或和着芦笙的旋律翩翩起舞,一面击鼓传花,每当鼓声一停,花在谁手里,谁就要唱歌。

彝族的摔跤、赛马

春节期间,人们身穿盛装,成群结队到野外聚餐、赛马等。其中以摔跤场上最为热闹。摔跤,彝语叫“吉格”,摔三次跤为一避,有桃、绊、蹩、蹦、转身、进胯、抱、摔等动作,具有斗智斗法的摔跤,不时博得全场观众惊噓的喝彩和热烈的掌声。

布依族的挑水

布依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一些地区。除夕之夜,全家老小要围坐在火炉旁边,开始通宵达旦的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地奔向河边挑水,谁最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人。

满族的挂旗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侗族的打侗年

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项活动类似于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快、热烈。

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如果甲村去乙村打侗年,那么,乙村的芦笙等乐队在村边迎接。见面后,乙队先吹奏欢迎曲调,甲队再吹奏见礼调,然后列队进入村子,宰牲摆宴,纵情狂欢。

瑶族的耕作戏、斗牛

瑶族同胞,到了初一这天,从四面八方相聚在一起,观看风趣别致的“耕作戏”:由三人分别扮演牛、扶犁的农夫、扛锄的农夫,边歌边舞,以此欢庆农业丰收。

演“耕作戏”时,春牛在场地上做出各种逗人喜爱的动作,引起一阵又一阵的欢声笑语。按照当地习俗,谁能在这一天摸到春牛的眉心,谁就象征着最幸福。居住在黔贵边境的瑶族同胞,每逢春节,便预选出更肥壮的牯牛,大家共同饲养,到了斗牛时,将牛角用布包扎。为了便于控制,还要在牛后脚上绑缚长布。周边方圆几十里的群众都会早早地赶来,观看精彩的斗牛表演。

白族的放高升

云南白族同胞过年时,有一种叫做“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这棵竹子就会蹦上天空百十米高,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这项活动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反映了白族同胞勇敢、刚毅的性格,深受白族同胞的喜爱。

土家族的问树、摆手堂

除夕,土家族有问树的习惯。吃过年夜饭之后,伢儿们便提着纸灯,吆三喝四地前往寨里去做“打公鸡”的娱乐活动,而大人们则用废纸剪成的纸钱贴在果树上,这时,男主人拿着一把斧子,敲着树干问:

“今年你结不结果?”

躲在果树背后的人应声回答:“结果!”

主人又问:“结的果壮实不壮实?”

“壮实!”

“不落果吗?”

“不落果!”

在答复满意之后,男主人才愉快地回去,预示着一年风调雨顺,丰收在望!

傣族的泼水节、丢包

分布在云南省的傣族同胞,每年四月二十或二十一日谷雨节气那天,太阳进入金牛宫,定为“泼水节”。在三四天的节日里,人们相互泼水,表示浇去身上的旧年尘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后来,出于旅游工作的需要,“泼水节”会定期举行,让旅游的人们分享泼水节的快乐。笔者也曾有幸参加过这样的泼水活动,男女老幼,尽情泼洒,其乐融融。

在春节期间,姑娘和小伙子们各排列成一队,相距五十米,各选出首领,站在界线内互相抛接“丢包”,也叫“抛球”。凡是接不住或抛出界线者为输。包内装有一市斤重的谷糠或柿籽,五寸见方的包包,系有彩绳,是美好爱情的象征。

黎族的年饭、围猎

居住在海南岛上的黎族人民,每逢春节到来,家家户户都要宰猪杀鸡,摆上丰盛的美酒佳肴,全家围坐在一起吃年饭,席间,还要唱“贺年歌”。

初一、初二,全村青壮年男子,还要举行一次“春节围猎”活动,这一天的猎物全村共享。有趣的是,在分猎物时,先将全部猎物的一半分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另一半大家平分。孕妇可分得两份,过路的人如果恰巧相遇,也可分得一份。

当然,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和动物保护工作的重视,这样的围猎习俗早已成为了历史,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傈僳族的赛诗会

云南怒江地区的傈僳族人民,正月过年,先要给耕牛喂食盐,以表示尊敬耕牛的劳动。青年男女喜欢举行打靶比赛。正月里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活动,就是“赛诗会”。老歌手们一边品尝着醇香的水酒,一边切磋或传授古诗名调,青年男女在恋歌中传情相爱。

高山族的围炉、吃长年菜

全家人在大年夜里,包括雇佣者,要一齐围坐在放着火锅的大圆桌子前聚餐。参加围炉的人,都要品尝水酒和菜肴,以图吉利。

在春节期间,台湾的高山族同胞有吃“长年菜”的习俗。长年菜,也叫“芥菜”,是一种茎与叶子较长,稍有苦辣味道的菜,吃“长年菜”,预示着寿命长。有的人把长长的粉丝加入长年菜里,寓意着长生不老。

拉祜族的沐浴

除夕晚上,拉祜族同胞全家人都要沐浴、清洁,做好翌日的食物。在食物中,特别重视糯米粑粑,除家人食用外,总要给牛吃一点,并在犁、锄、砍刀等农具上摆上一点,以此酬谢它们一年来与主人的默契合作,祝愿在新的一年里创造更多的财富。

雅美族的头发舞

台湾兰屿岛上的雅美族妇女,大都留着长长的头发,并且梳成一个别具风格的“髻”。每逢新年佳节,他们便在村寨草坪上翩翩起舞,将长发披放下来,随着鼓乐,有节奏地把头发抛前甩后,一扬一落,令人叹为观止。据说,跳这种头发舞,有感恩父母,祝福长辈长寿的意思。

景颇族的坦丁、木闹

春节期间,居住在云南省的景颇族同胞,喜欢举办打靶比赛。他们把这项活动称为“坦丁”。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开始,姑娘们把绣好的荷包吊在竹竿上,荷包来回摇动,请小伙子们射击。谁先把荷包打落下来,姑娘们就把水酒作为奖品,送到谁的嘴边来。荷包里一般装有硬币、几粒谷子和几颗装饰的珠子。有的是象征着吉祥,有的是表达爱情,有的是取笑捉弄小伙子的。打靶时,人们都围着射手,每当有人打中,就会掌声雷动,煞是热闹。

到夜幕降临时,男女青年又在欢快的节拍中载歌载舞。这是一种群众性的歌舞娱乐活动,叫“木闹”。小伙子们挥舞长刀,姑娘们执着五颜六色的扇子或小手帕;老年人背着织有民族图案的“筒帕”,手举盛满米酒的竹筒,纷纷从各处赶到“木闹”场上,围成一个个圆形圈子,伴着快乐的锣鼓声和象脚鼓点的节拍,又唱又跳,直到兴尽才慢慢散去。

达斡尔族的黑灰日、年年高

农历正月初一早上,男女青年梳洗打扮,先向长辈请安、敬酒、行礼,然后逐户拜年,每家都准备有蒸糕,拜年的人一进门就抢吃蒸糕,据说吃了之后,生产和生活都能“年年高”。

达斡尔族还有抹黑的习俗。他们把正月十六日定为“黑灰日”。当天早上,青年人都在手上擦上黑锅灰,彼此争相向对方的脸上涂抹,年轻的姑娘和媳妇们往往被小伙子们抹得黑乎乎的。抹锅灰,据说是象征着快乐与健康。

仫佬族的走坡

主要分布在广西的仫佬族同胞,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村村寨寨,男女老少,都要穿上节日的盛装,几十人、几百人乃至几千人聚会在山坡上或赛场里唱山歌,尽情歌唱劳动、生活和爱情。

男女青年三个一群,五个一伙,选择好地方后,就掏出手帕,做好准备。几个男青年看见女青年从对面路上走来,就摇摇手中的手帕,女的看见男青年在摇动手帕,就会停下来,男青年便开始唱歌。男的唱完后,女青年也摇动手帕答礼对唱。

在国家禁猎之前,老人们还喜欢相约几个伙伴上山打猎,特别注意选择容易获得猎物的地方,以期满载而归,象征着新春吉祥,一年顺利。

鄂伦春族的抹黑脸

居住在东北的鄂伦春族的同胞却用另一种方式度过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春节。除夕,要给家族及近亲的长辈们斟酒叩头,享受美味佳肴,一般彻夜不眠,谓之“守岁”。他们还要拿一个桦皮盒或者铁盒,绕马圈数次,并不停地喊着叫马的声音:“木合,木合”。

春节早晨,先在家族中依辈分大小斟酒,幼者给长辈叩头,平辈则互相请安。初二、初三进行赛马。正月十六的早上,要进行相互抹黑脸的活动。这一习俗,与达斡尔族的“黑灰日”相类似,只是鄂伦春族的抹黑脸还加了几条禁忌,比如:儿子和儿媳不得与父亲互抹,哥哥与弟媳也不准互抹,青年人给老年人抹黑时要先叩头。

可以说,每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都是和这个民族产生、发展的历史、以及它的生产力发展状况紧密相联的,而且,随着民族的融合,民族的发展进步,许多习俗已经成为记忆,甚至成为传说,同时,也许会有许多旧的习俗被一些新的习俗所取代,这里面既有他合理性的一面,或者说进步的一面,也有他非合理性的一面,换句话说,就是把一些应该继承的东西丢掉了,给人留下了些许遗憾。

因此,笔者以为,在我们这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里,应该尽可能地保留各自原有的习俗,展示各自不同的风俗习惯和民族风采,这既是对中华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也是保持中华民族绚丽多彩,勃勃生机的客观要求,愿我们共同为之努力。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71325.html

更多阅读

中国各民主党派介绍 中国各民族介绍

我国合法的党派只有九个,即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中国农工民主党(简称:农工党)、中国致公党(简称:致公党)、九三学社(简称:九三)、台湾民主自治

中国五大民族自治区简介 五大民族自治区

中国五大民族自治区简介一、五大民族自治区的来龙去脉民国初期,就像孙中山所说的,并不是以单一的“中华民族”来统合国家,而是以当时可以知道的最大、最著名的“汉满蒙回藏”诸族协同的“五族共和”为标语的。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

蛇年出生的中国名人 蛇年出生的人的命运

蛇年出生的中国名人文学世界  龙年就将告别,中国人将伴随着春节的庆典走进蛇年。2013年是“癸巳”年,其中癸是天干,属北方水,巳是地支,在十二属相中代表蛇,按中国传统纪年天干地支方法,把六十甲子、五行、属相结合起来排列,癸巳年是“水

中国各地各民族春节有趣习俗

中国各地各民族春节有趣习俗[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发布日期:2014-02-01]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他们虽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但是他们大多数都以春节作为本民族的重大节日来欢庆。一

声明:《中国各民族年俗大观一 滇池民族文化大观园》为网友兂情尐哖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