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承恩为什么要写《西游记》? 吴承恩写西游记的目的

◎文学讲坛◎

大家解读《西游记》·绪论之一:

吴承恩为什么要写《西游记》?

吴承恩为什么要写《西游记》? 吴承恩写西游记的目的

甄 城

文学名著《西游记》,通过唐僧师徒四人取经路上遭遇的九九八十一难,真实、巧妙而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作品想象大胆,构思神奇,人物塑造人、神、兽和天上、人间、地域(海里)三位一体,创造出孙悟空、猪八戒、唐僧、沙僧、观音菩萨、如来佛祖、玉帝、托塔李天王、哪吒三太子等不朽的艺术形象。结构严密,繁而不乱,语言生动活泼且有方言俗语,富于生活气息。内容上虽有佛教经文的大量描写,但故事情节具有强烈的民主倾向,艺术而深刻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西游记》的创作,开创了神话长篇章回小说的先河,成为我国长篇小说浪漫主义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同样放射出奇光异彩。《美国大百科全书》说它是“一部具有丰富内容和光辉思想的神话小说”,《法国大百科全书》说它“全书故事的描写充满幽默和风趣,给读者以浓厚的兴味。”19世纪开始就被翻译成日、英、法、德、俄等10多种文字流行国外。

而在四大文学名著之中,要论语言艺术,最为优美华丽,炉火纯青,文采四溢,无人可比,其他三部难以企及,首屈一指,当首推《西游记》。

作者吴承恩(1510?——1582?)明代小说家,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汉族,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是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作者,出生在一个由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庭,家境清贫。

父亲吴锐字廷器,性格乐观旷达,尊奉常乐哲学。所以他给儿子取名承恩,字汝忠,意思希望他能读书做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忠臣。

父亲卖“彩缕文羯”,“又好谭(谈论——笔者注)时政,竟有所不平,辄抚几愤惋,意气郁郁”。可见他父亲是个不满时弊、嫉恶如仇、抨击社会弊端的耿直的人。应该说,吴承恩深受父亲的思想和性格的影响,自幼聪慧,喜读野言稗史、志怪小说。

小时候的吴承恩就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又精通绘画,擅长书法,喜欢填词弄曲,好下围棋,还爱好收藏名人的书画法帖。少年时代他就因为文才出众而在故乡出了名,受到人们的赏识,认为他科举及第,“如拾一芥”——手到擒来。

“尝爱唐人如牛奇章、段柯古辈所著传记,善模写物情,每欲作一书对之”,“髫龄,即以文鸣于淮”,曾经非常喜爱唐朝人牛奇章、段柯古所写的传记,善于描写各种事物和各种情感,经常抱有写成一部书来跟他俩相比。10多岁的时候就凭着文才在淮安一带有名,深得官府、名流和乡绅的赏识。

嘉靖八年即1529年,他到淮安知府葛木创办的龙溪书院读书,得到了葛木的赏识。当时名流朱应登觉得他“可尽读天下书”,就“以家所藏图史分其半与之”。

但当时官场腐败,考场也腐败,他多年科考不中。到嘉靖二十九年即1550年,大约40岁的时候他才补得一个岁贡生,到京城北京等待分配官职,却落选了。此后流落寄居在南京,靠出卖文书补贴家用。

六年后,因为家境贫困,为了赡养老母,迫于生计才出任浙江长兴县的县丞。这期间,他经常跟好友朱曰藩畅饮,寄情于诗酒,跟嘉靖的状元沈坤、诗人徐中行都有往来。终于遭人嫉妒,受人诬告,两年后辞官而去,“拂袖而归”。晚年以卖文为生,约67岁时到过杭州,大约活了将近80岁,晚景凄凉,郁郁而终。

青年时代的吴承恩狂放不羁、轻世傲物。由于社会地位低下,处境贫穷困苦,他的狂放不羁招来了纷至沓来的讥笑。大概是在20岁的时候,他跟同乡的一位姓叶的姑娘结了婚。婚后两人感情很好。他虽狂放不羁,但品行端正,对自己的妻子很忠诚。

嘉靖十年即1531年,吴承恩终于在府学岁考和科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得到了一个科举生员的资格,就跟朋友结伴去南京参加乡试。意想不到的是,才华不如他的同伴考中了,可誉满乡里的他却名落孙山。而第二年春天,父亲怀着遗憾去世了。接连遭受打击,吴承恩郁闷在家,三年中专心致意在时文上下苦功。

嘉靖十三年即1534年秋,他又参加乡试,仍然没有考中。羞恨交加,这年冬天,他病倒了。两次乡试的失利和父亲的逝世,对他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他觉得考不取举人,不仅付资无由,而且愧对父母,有负先人。但他认为没考上不是自己无能,而是命运不好,他说“功名富贵自有命,必须得之无乃痴?”

受家庭熏陶和父亲影响,吴承恩一生不肯于世俗同流合污,生性刚直不阿。他虽然才高八斗却屡试不第,与他考场作文不肯作违心之论以便讨好上司有关。他憎恶官场腐败,不肯违背良心,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始终持否定态度,这就注定他的一生不可能在政治上即在官场上有任何升迁和作为。

他曾在诗《二郎搜山图歌》中写道:“民灾翻出衣冠中,不为猿鹤为沙虫。坐观宋室用五鬼,不见虞廷诛四凶。野夫有怀多感激,抚事临风三叹惜。胸中磨损斩邪刀,欲起平之恨无力。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间岂谓无英雄?谁能为我致麟凤,长令万年保清明。”他认为造成“民灾”的根源是丑恶的社会现实,就在于封建统治者用人不当,让“五鬼”“四凶”之类的坏人横行霸道。因此,他要“致麟凤”,行“王道”,扭转乾坤。但是又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只能空怀慷慨、临风叹息了。生活贫寒困顿,父亲去世以后,他要操持全家的所有生活开支。可是他没有支撑门户的能力,更没有养家活口的本事。养家糊口的,除了每月从学府里领回来的6斗米,就只有父亲留下的财产了。尝尽了社会和人生酸甜苦辣,他渐渐清醒起来,开始深入地思考社会和人生的大问题,用自己的笔抗争不合理的社会现实。

元朝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战争频繁。而淮安所受战祸尤为严重,土著居民死散甚众,人口大减。黄梨洲为淮安杨士杰所写的传记、曹镳的《淮城信今录》、杨庆之的《春宵呓剩》等都有记载,“明初淮人存者止七家”。“淮人”指的就是淮安城里的居民,“七家”应该是七个姓的人家。据说,这七个姓是指“节孝徐(积)、槐树李、梅花刘、切面张、面合王、裱背王、南门潘(埙)”等几家。此外,还有人说七姓中有姓吴的,但那是指御史吴节、吴那一家,并不是吴承恩一家。

据《先府宾墓志铭》记载,吴承恩家曾出过两代学官:曾祖吴铭做过浙江余姚县的训导,祖父吴贞做过浙江仁和县(今杭州市)的教谕。训导和教谕都是官微俸薄的小官,而且远离家乡,妻儿不能团聚。父亲吴锐四岁时,其母梁氏,带着吴承恩到仁和,夫妻父子团聚以享天伦之乐。可是团圆不过几月,祖父吴贞病逝了。祖母梁氏没有办法,只好带着四岁的孤儿吴锐回到淮安。既无积蓄,更无收入,还无亲友接济,生活越来越穷,父亲吴锐到了上学的年龄却上不起学。好几年后才进社学读书。因为没钱给社学先生送礼,所以先生也不好好教他。但吴锐很聪明,在一旁专心听讲,居然学会了所有学业。

吴锐的行动感动了社学先生,先生就推荐他到乡学去读书。但还是因为经济困难而没有去成。梁夫人痛心地说:“吴氏修文二世矣,若此耳,斯孤弱奈何!”一家人抱头痛哭。

吴锐失学以后干什么去了?已无从考证。但他在20岁娶了小商人徐家的女儿。徐家世代经营卖花边花线之类的小商品,吴锐就继承了徐家的行业在店里当小商人。

吴家没有地产,生活艰难,为生活所迫,“修文二世”的书香子弟中途辍学,在店里做小生意,落到小商人地位。吴承恩说他家“穷孤”。“穷”是指经济困难。 “孤”是说人丁不旺,人口很少,可以看出当初的社会地位如何低下。

吴承恩有几个儿女?没有记载。他曾有个儿子,叫凤毛,生在嘉靖十一年至嘉靖二十年之间,文章称凤毛为“亡子”,说明他已经死了,可惜夭折了。有无其他子女无法知道。陈文烛在《花草新编序》中说,吴承恩去世以后,吴家已“家无炊火乏矣”。根据这句话可知,吴承恩是他家最后去世的人,没有其他子女,所以他死了以后烟囱就不冒烟了,从此断了烟火。

以上是吴承恩的家世及相关的情况。

吴承恩自小就喜爱稗官野史,了解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官场的腐败和生活的贫寒,使他深深地认识到封建科举、封建社会的黑暗,于是他就想用志怪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懑。他说:“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显而易见,他给自己的书虽然题名为志怪,但并不是专门表现妖魔鬼怪的,实际上是记述人间的生活百态,再现社会的种种现实,含有警醒世人的深刻寓意。

《天启淮安府志》评价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清雅流丽,有秦少游之风。复善谐谑,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意思是说他才思敏捷,聪慧多智,博览群书,能诗善文,提笔成章。文风清秀、高雅、流畅、美丽,有秦观秦少游的风采。又善于诙谐幽默,所写的很多种杂记,在当时颇为著名。

吴承恩一生创作丰富。可惜由于家境贫寒,没有儿女来保管他的著述,作品颇多散失。据记载,他曾著有志怪小说集《禹鼎记》,可惜已失传。目前只遗留后人整理的《射阳先生存稿》四卷。一般公认他是中国的《西游记》的最后定稿作者。但有人持怀疑态度,学术界仍有争议(旧时传说是元朝的全真教道人丘处机)。

他爱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如《百怪录》、《酉阳杂俎》之类的小说或野史。在光怪陆离的神话世界里,他潜默化中养成了搜奇猎怪的嗜好,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爱好与日俱增,对他创作《西游记》产生了重大影响。30岁以后,他搜集的奇闻轶事已经“贮满胸中”,有了创作大部头作品的念头。50岁左右,他写出了《西游记》前十几回。后来中断了很多年,直到晚年辞官还乡,才得以最后完成《西游记》的全稿,历时达7年。

任何文学作品都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反应。《西游记》也不例外。吴承恩就是要借助玄奘不远万里求取佛经的事迹,通过编织孙悟空起义造反而后取经路上降妖伏怪神奇故事,巧妙地折射社会生活的复杂现实,深刻而辛辣地揭示出社会的本质,收到了“言在此而意在彼”高超的艺术效果。

吴承恩杰出的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以唐朝僧人玄奘去西天取经的曲折经过为蓝本,在《大唐西域记》、《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等著述基础上,经过想象、加工、整理、虚拟、编织成一个崭新的神话故事。作品借助创作神话人物,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和要求变革社会现实的强烈愿望,含蓄地折射出渴望建立“君贤神明”王道之国的政治抱负,具有强烈的民主倾向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吴承恩的诗文多散佚,有后人辑集的《射阳先生存稿》4卷传世。

简而言之,吴承恩之所以要写《西游记》,就是要通过想象的神仙妖怪的故事来揭露社会现实。那么,他是怎样用神仙妖怪的故事来揭露社会现实的?我们以后再讲。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71790.html

更多阅读

电影剧本《蓝色大门》 类似蓝色大门的电影

《蓝色大门》第1节:影展中总是有人会问:为什么要拍《蓝色大门》?从他们的语气中,好象是在说:”为什么不拍点更重要的东西呢?”可是,我要问,为什么不拍《蓝色大门》呢?我们生命中,曾有某个夏天值得我们记忆,我们不会记得哪个政客的胡言乱语;我们

声明:《吴承恩为什么要写《西游记》? 吴承恩写西游记的目的》为网友向前进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