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曰慎终追远

各位学友我们继续研读论语,请看论语讲要第十一页,这章经我念一下。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这是两句话,曾子,前面讲过了是孔子的大弟子。他求学,用功的方法,就是吾日三省吾身,这样的下功夫,后来他学问成就了。在这里讲,他说慎终追远,慎终是什么呢?就是父母过世的时候,就是终,一个人死了叫作终,生命就终了。父母死的时候要慎,慎终,慎是谨慎。就是父母寿命终的时候,怎么样谨慎呢?那就按照丧礼,丧就是父母之丧,按照丧礼来办理丧事。办理丧事照礼上面来讲,从寿命终了这个时候开始,到入殓。古时候都是土葬,到了理葬,这个整个过程都是终。按照礼来讲要谨慎,谨慎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哀戚,哀就是哀痛,戚就是很悲伤。这是父母命终遇到父母之丧的时候,以哀戚为主,这是慎终。

追远呢?在丧葬之后,丧葬之后也要按照这个礼,定时候去祭祀。古时候父母过世之后,孝子要守三年之丧,在三年之内,他如果是在外面作官的话,那就要暂时,官要辞职回来守丧三年。三年之内定期祭祀,三年之后,一直都要祭祀父母,父母也有父母,就是自己的祖父母,曾祖父母,一直追到远祖,讲到始祖。这就是中国文化,所以中国文化讲到历史最久的,就是五帝,三皇五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神农氏叫炎帝,轩辕氏叫黄帝,所以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就是五帝。拿神农、黄帝做代表,所以我们常常讲,我们是炎黄子孙,那叫追远。就各姓,你是姓赵的,你是姓钱的,赵钱孙李,百家姓上面都有,每一家都有始祖,始祖一直追到最后都是五帝的后代,追远就是这样子。从自己的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一直追到始祖。就拿姓周的来讲,周家,孔子那个时候还是周朝,周朝他的始祖就是后稷。他要定时祭祀的话,要祭他的始祖后稷,这是追远,追一直追到久远的祖宗。自己的父母,孝子自己死了之后,自己有儿女,儿女也是这样的,永久子子孙孙这样慎终追远。

这是什么呢?这是报本,本是根本,报答根本,我们作一个人之道我们到人世间来,有我们这个人的身体,这身体从那来的?父母,没有父母,我们没有到人间来之前,不知道前生是什么身分,就算是前生在人间,前生那一个人,寿命终了死的时候,死的是什么,身体死了,身体死了灵魂要再找,到人世间来找一个父母,没有父母,那个灵魂到处飘荡,怎么能够到人世间来,身体没有啊。所以就算前生是一个人,前生那个人的身体死了,那个灵魂要想再到人间来,那就要找到今生的父母。今生的父母是有缘分的,没有缘也找不到,找到今生父母,入了母胎,这个灵魂入了母胎,靠母亲她的身体里面的营养,供给这个灵魂,使他原本无形的,现在变成有形状的身体,这叫胎儿,胎身一天一天长成具体的人的形状了,然后再生出来,好不容易的。生出来以后,一下地就像牛一样的,过不得几分钟牠就能够站起来,牛是可以如此,野兽老虎狮子也是可以的,大象也是这样。我们人不是这样,人生下来什么都不知道,什么自己都办不成,靠父母。

所以父母之恩,知道父母之恩天高地厚,要报答,报答是报答不尽的。报答不尽呢?所以在古时候,定出一个时候来,守孝三年,守孝三年之后,还要定时候的祭祀,祭祀连同自己父母一直追,追到始祖,这就是报答根本。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就在这里。讲到这一层,真正了解这个道理的时候,我们对于自己国家的一切人,不管你是姓张、姓王、姓赵、姓钱,追究到最初的话,都是三皇五帝的后代子孙,都是共同的一个祖先。我们怎么能够伤害别人呢?这样说起来,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就是一家人,必须互相来关心,每个人都用善意来待人家,所以我们中华文化,人人都了解,人人都这么做了。不但对于我们中国人如此,对于全世界人我们都是这样待人家,讲到究竟处,佛家也是这么讲,中华文化也是这么讲。

中庸讲天命之谓性,这个天性我们人人都有,而且人人是都相同的,同一个天性,我们中国人同一个天性,外国人也跟我们同一个天性,既是同一个天性,我们不能说,我们中国人,我们对他好,外国人我们可以对他不必好,可以伤害他,这个道理说不通。因此就中华文化来讲,我们对于一切人类,都要平等的来爱护他,来关心他。他们不懂得作人之道,不懂作人之道,这种人他对于社会人群都是有害。因为这样的人,他只追求自己私人的权利欲望,不惜来伤害别人。我们中华文化不是这样,我们中华文化是关心一切人,世界上无论那个地区的人,他有痛苦,他有天灾人祸,我们都要关心他,有能力我们就要帮助他。中华文化这样的特色,这样的特色,我们实实在在的,个人就这样去实行了,这就是修道。修到圆满的地步,自己就成就圣人。成圣人什么呢?成圣人,开始学圣人就要这么作,成为圣人以后,还是到世间来,一生一生,每一生每一世都是这么作。他自己心里明白,他到世间来,不是为自己享受,而全部是来教化他人,这是中华文化的特色。

所以这样的时候,曾子讲我们要慎终追远。能够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是一般民众。这一章书,主要就是让那个时候各国的君主,在位的人,各国君主之上,天子,无论是天子是诸侯,诸侯国内有卿大夫,他们都是在位的人,他们都能够以身作则,来慎终追远。这样的话,一般民众就跟着学,上行下效,在上位的这样行,下面的民众就效法,所以民德,一般民众的道德归厚这个字重要,前面讲主忠信,这个忠信就是厚。君子不重则不威,讲一个重,讲这个威仪,这个都是厚,一个人学得很厚,他自然就重,就庄重,言语也庄重。绝不会像现在那些电视里面,那些娱乐节目,说那些引人学坏的那种。那绝对不是庄重,庄重是厚道才能表现出来,忠信、庄重、威仪都是厚。民德一归厚了,社会风俗就是厚道,人人都是厚道,我们这个人世间,生在这样的人世间,他就能够在这样一片厚道的风俗之中,健全自己的人格,学习圣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都是善意的,没有恶意的,这个人间多么美满。

今日之下我们要使得国内的治安好,使国内社会治安,全国都能够享受太平盛世,进一步的要使得世界,都能够和平,追求世界和平,最实际的方法,就是曾子所讲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我们对父母知恩报恩,推广这种知恩报恩,报答根本,这种修养,推广到社会人羣。我们受社会人羣任何一种恩惠,我们不要忘记,我们有能力的话,都要回报人家。这样一想,我们这个社会多么好,把这种社会风俗,圣贤的教化,推广到全世界,就是世界和平最重要的一个方法。我们要好好把曾子讲这章经的道理,从我们本身这样实行,我们本身这样实行,一方面自己在求学、修道,一方面来教化别人。第一步追求我们本国的,一国就是如同一家人,再推广到全世界,全世界也是像一家人一样。这章经工夫要自己行,行了之后你自己才感受它的效果。所以儒家的学问,孔夫子以及他的弟子们,所讲的这些学术,好处在这里,就是教我们要知道,这个经讲的道理之后,必须按照道理去实行,脚踏实地去做,做一分就有一分的效果,做到十分就有十分的效果。成就圣人不是空谈,成就圣人就是这样,一步一步作出来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72034.html

更多阅读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一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从小百姓一己私利,到泱泱大国的政治决策,人类社会从来没有间断过纷争。春秋时期,再不比尧、舜时民生极艰、民智混蒙。此时生产力已得到一定的发展,至少有更多的

二十八、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朱熹注解:慎终者,丧尽其礼。追远者,祭尽其诚。民德归厚,谓下民化之,其德亦归于厚。盖终者,人之所易忽也,而能谨之;远者,人之所易忘也,而能追之:厚之道也。故以此自为,则己之德厚,下民化之,则其德亦归于厚也。慎终追远 ,这个的争议,在 追远,一个理解

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孔子向老子问道后,理解了“道”,知道了“道”的博大与微妙后的感慨,这句话最早出自语本《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一个人一旦知道了“道”,早晨听到了,明白了,晚上死去都不怕,用此来说明“道”与自我

声明:《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曰慎终追远》为网友贖當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