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有圆缺———唐玄宗王皇后 月有阴晴圆缺

正文
一、娃娃亲
武周,长寿二年【693年】正月初一,武则天完成了万象宫的祭祀。第二天,本该是高高兴兴的一天,但是一桩不幸的事突如其来地降临到了时年九岁的李隆基身上。事由是因一名叫团儿的户婢单相思地看上皇嗣李旦,被李旦拒绝后,这姑娘慢慢地把对李旦的不满化作了对李旦身边两位宠妃的厌恨。于是,她向武皇进言,诬陷皇嗣妃刘氏、德妃窦氏,说她们用邪术诅咒陛下。结果李隆基的母亲窦德妃和皇嗣妃刘氏刚在嘉豫殿朝见完武则天,尚未出宫门就被杀害了。
失去母亲后不久,李隆基从楚王被降为临淄郡王。他的兄弟也挨个被降为了寿春郡王、衡阳郡王、巴陵郡王、彭城郡王并重新召入,生活回到了原先的幽禁状态。这一年,李家人的日子并不怎么好。对于李隆基来说,更是悲喜两重天。悲,无外乎生母亡故;喜,是因为武则天可能是出于对小孙子的怜爱,在李隆基丧母之后没多久便给他挑了一门亲事。
这位与李隆基年龄相仿的淑媛正是未来玄宗的皇后王氏,据《唐会要》载:“元宗皇后王氏。长寿二年。纳为妃。”关于王氏家族背景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南朝梁刺史王神念。王神念何许人也,王僧辩的父亲;王僧辩又是何许人也,初唐的名臣王珪的祖上。其实王神念和王僧辩也都是颇有来的人,王神念在魏任潁川太守,后来举家南迁之后,又被封为了南城县侯。其子王僧辨可以说的事迹实在太多,最出名的莫过于平定侯景之乱,与陈霸先争南梁。按《全唐文·册皇帝妃王氏为皇后诰》中说:“皇帝妃王氏,冠荩盛门。”冠荩盛门,这词用得还算切实。因为与王珪同祖的王皇后自然也是出自赫赫有名的太原王氏。唐太宗制《氏族志》的时候,定“陇西李氏”为天下第一高姓,但“太原王氏”仍为“天下五大姓”之一,故有天下第一王之称。此外,《赠太尉益州大都督王公神道碑奉敕撰》:“盛德之後,仁贤继出:曾祖景孝,隋屯田侍郎;祖诠,歙县男,赠汾州刺史;考文洎,赠右仆射:缵戎前列,启迪後人。”出自高门的小王姑娘和时为临淄王的李隆基还算是匹配吧。
王氏进门这个时段,正逢是李氏皇族最为艰难的时刻。在宫中与夫幽禁的日子想来并不怎么好过。一同被幽禁的邠王李守礼日后对这段生活的回忆比较灰暗,一年到头,挨打是时有的事。也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由,《新唐书》和《松窗杂录》共同有一则比较有意思的故事:王皇后因后期失宠,曾向唐玄宗哭诉说,“陛下难道您一点儿不念及往昔困苦的岁月,想当初我家阿翁曾脱下自己的紫半臂衫才换来一斗面,为您的生日做汤饼!?”李隆基听后有所动容,暂时打消了废后的念头。这则故事咋一听很苦情也很能表现李隆基少时幽禁生活的清苦。然而,这则故事却不可能是真的。
首先,李隆基一生最艰苦的岁月除了安史之乱后的两三年被儿子幽禁,就该是儿童至少年时期被祖母幽禁宫中的日子了。因为圣历元年(698年)第二出阁后,年时十四的李隆基有官有爵,被赐第于东都积善坊。神龙复辟后,李氏皇族算是翻身了,相王当时的封邑是万户,李隆基也搭着顺风车被升为了卫尉少卿。所以这段时间李隆基的经济状况绝对不是问题。另外,王皇后的父亲王仁皎也从甘泉府果毅升迁为左卫中郎将,他的经济状况也没有问题。换句话说,那时的李隆基绝对沦落不到吃不起一碗汤饼的份上。
再者,就是李隆基少年被幽禁宫中的这段时间,汤饼事件也是决不可能发生的。原因来有三:一是身边由父亲在,多少也有些庇护。李旦当时虽然被幽禁,但他的待遇还是皇嗣的待遇。身边乐工都养得起,怎么可能养不起儿子。二是李隆基只是庶出,对武则天又构不成什么威胁,而且武则天相对来说,还算比较喜欢这个小孩,也没有饿他的必要。汤饼又不是什么昂贵食物,只是主食而已。三是既然是被幽禁,自然忌讳与外界有联系,王氏的父亲也不可能轻易地进宫,更不要说带汤饼了。
尽管这则故事不是真的,但王氏也确实陪着李隆基度过一段艰难的日子。若从长寿二年,王氏和李隆基的相识相知也算得上是青梅竹马了。
二、夫唱妇随
自神龙复辟以来,李武政权的问题一直没有很好解决。韦后一心想从则天故事,武家正好也有联合韦后借尸还魂之意。届时本该明朗的局势又动荡了起来,已经二十六岁的李隆基是个有抱负的年轻人。唐隆元年(710年)六月,李隆基看清形势联合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诛灭了韦后及其党羽。此刻,作为临淄王妃的王氏,即是唐隆政变的支持者又是参与者。”新旧《唐书》分别有“上将起事,颇预密谋,赞成大业。”“将清内难,预大计。”的记载,《资治通鉴》说“上之诛韦氏也,王皇后颇预密谋。”尽管从现有资料里,我们无法得知王氏在政变中扮演什么的角色,但是我们可以探知另一个小信息。那会儿王氏在李隆基的心目中有着不轻的分量,夫妻的感情应该还是不错的。李隆基对王氏的信任度很高,要不政变这样隐蔽的事情也不会让她知晓并参与进来。有人说李隆基一生最爱的是杨贵妃,也有人觉得是武惠妃,但我觉得在唐隆元年到开元头几年,王皇后在李隆基心中的位置才是最重的。即使在武惠妃出现了,王皇后在李隆基心中依旧有不轻的分量。据《唐会要》:“即武惠妃先天元年始年十四。王皇后有宠未衰。”此外,倡伎出身的赵丽妃也曾一度博得李隆基的爱幸,但是她在李隆基心中分量由始至终都不是最重的。如果把李隆基一生划为三段青年、中年、晚年,那么在他莺莺燕燕的后宫里真正对他有影响的女人也就只有王皇后、武惠妃、杨贵妃了。正好对照他青年、中年、晚年。
唐隆政变之后,李旦又一次登上了皇位。没多久,李隆基就凭诛韦氏的功劳被封为了太子。不过,没等李隆基把太子位子还没有坐热,太平公主就放出了“太子非长,不当立”的谣言。李隆基一下子又陷入新的困境中,此时的王氏依旧是丈夫的铁杆支持者。顺便说一下,这阶段李隆基和李旦的父子关系十分微妙。唐睿宗一直在儿子和妹妹间摇摆,即使到后来传位给李隆基,他也是让位不让权。基本上先天元年的李隆基是天子合着太子做,总体上境遇并不怎么样。相比之下,有着太上皇庇护的太平公主倒是十分顺风得意,宰相五出其门。而李隆基说是做天子,但是不能称“朕”,只能自称为“予“。因为朕是太上皇李旦称的。另外,李隆基只有三品官以下任命权,大事基本都要交与父皇拍板。至于王皇后在这段时期,如何自处,如何游走于这般关系的父子之间,不得而知。但是要让丈夫顺心,又要让公公满意,估计难度也是不小的。王氏刚当皇后不久,就恢复皇后亲蚕礼。据《资治通鉴》:“三月,辛巳,皇后亲蚕”。
先天二年的七月初三,李隆基发动了先天政变,矛头表面指向了太平公主,实际却指向了太上皇李旦,指向了皇权的核心。这次,王皇后依旧是丈夫坚定不移的支持者。她的双胞胎哥哥王守一作为李隆基的亲信参与了进来。
政变成功的第二天,李旦没奈何地又发布一道诰:“自今军国政刑,一皆取皇帝处分。朕方无为养志,以遂素心。”自此李隆终于当上了名副其实的天子。大唐的红妆时代总算画上了句号。从贞观故事才真正的拉开了大幕。
三、琐琐姻娅,则无膴仕
开元元年至开元十年,基本是李隆基从贞观故事最卖力的十年。而此时,王皇后恪守后宫本分,不问政事,但依旧是李隆基的忠实支持者。王皇后的亲族基本可以算是积极配合李隆基重复贞观之风。
先说说李隆基岳父祁国公王仁皎吧。此人字鸣鹤,自打女婿当上天子后,他就被任将作大匠、太仆卿,迁开府仪同三司并封祁国公。开元初享受开府仪同三司待遇的只有四个人。可见李隆基还是很重视王家的。不过,有意思的是王国丈是个不问世事的人,除了自己职不事,委远名誉外,还常常对亲戚说:“天子就该择善共理,对于庸碌的亲戚就不要再给恩宠了。”详见《赠太尉益州大都督王公神道碑奉敕撰》:每同尘於众流,常语所亲曰:“明明天子,择贤共理,琐琐姻娅,则无无仕。不识不知,乐我而已”。
王国丈是配合女婿工作的人,硬要挑毛病的话呢。只能说说开元四年发生一件事情了。故事的主角叫长孙昕,官职是尚衣奉御。官职不高,但是王国丈的女婿,皇帝的连襟。所以人家照样敢因为私恨带着二十多人马去殴打御史大夫李杰,这事后来闹到了县衙。结果王国丈出于对女婿的偏袒,带着二百人又把他劫走了。于是,李杰只好一纸诉状告到皇上那儿。誓复贞观之风的李隆基自然不可能徇私,立刻下旨杖杀了长孙昕。说起来,长孙昕也够胆大的竟然顶风作案,李隆基在开元之初执政上由忌外家。
说完了国丈,说说国舅吧。王守一这个人也挺有意思的。《新唐书》说:“守一沓墨无顾藉,财蓄巨万”。《旧唐书》说:“守一性贪鄙,积财巨万。”就是这么个贪鄙的人,起先跟李隆基倒是很投缘,两人的关系不错。李隆基做了天子也不忘这个老朋友加小舅子愣个把自己的妹妹清阳公主嫁了给他。这个性贪鄙的人除了贪鄙外,在政事或者说大事上一共露过四次脸。第一次就是参与了先天政变,这桩事可以说是为皇上,也可以说是为了妹妹,更可以说是为了自己。么办法,谁让自己是皇上的小舅子,没啥立场可选,只能站在皇上那边。政变之后,王守一作为功臣被封为了晋国公,后来累转太子少保,父亲死后呢,又袭爵祁国公。
说袭爵,我们就要说说第二件事了。这件事可以说为了父亲身后事。开元七年(719)国丈王仁皎病逝了,王守一上述书要求按昭成皇后的父亲窦孝谌的坟陵五丈一尺高的标准来建王国丈的墓。这个要求过分吗?如果按贞观的标准,这个要求绝对过分了,明显越制。但是自武周以来,外戚的坟一直修得很大、很精致、很气派。回头想想,李隆基外公的坟不就修得这么大了嘛。所以开始的时候李隆基是答应的,可能他觉得这个要求也不是很过分。有句话叫前有房杜,后有姚宋。说实在的,拿宋璟比杜如晦,不如拿他比魏征,正好一对铁筷子。对于这种越制现象,老宋当然不会袖手旁观。于是,他立马向李隆基进言:“一品官坟高一丈九尺,陪先皇陵寝者也不过高出三丈而已。陛下啊,当年您的外公窦太尉那个坟就已经越制了。那会儿就有人诽议他的坟过于高大,只是当时,那群人的没有坚持到底罢了【主要是当时我老宋不在京兆,要不俺横竖都直谏到底】。现在怎么可以重蹈覆辙呢!贞观的时候,文皇帝的爱女长乐公主出嫁,所送的嫁妆超过了长公主,魏征进谏阻止,太宗欣然采纳他的意见,文德皇后还请求文皇帝赏赐了魏征。陛下啊,您可不能让我们失望啊。哪能像韦庶人那样尊崇其父的坟堙为酆陵,以至于自己加快祸患的到来呢~!再说了以皇后之父的尊贵,如果想要把坟建高些大些也没有什么困难的。我们之所以再三加以进阻可不是为了自己;纯粹为了成就王皇后的美名而已。更何况陛下今日的所行之事,当传之后世,永为后世子孙效仿,怎么可以不紧慎从事~!”老宋把话说到这份上,李隆基不想同意也不行,毕竟起居郎在旁边记着呢。为了恪守贞观故事,李隆基非但遵照了老宋的说法,还赐绢帛四百匹给他。当然,王国丈的丧事尽管没了五丈一的大墓,但依然是丧由官办。李隆基追赠其为太尉益州大都督并赐东园秘器,谥为昭宣。出殡的那天,李隆基还在望春亭目送了一段路以示哀悼。京师的公卿、官员、文士奉皇帝之命竞相前往王府吊唁,当日王府门前可谓是溢巷填街,人多得没法想。王仁皎的神道碑的碑文也是李隆基命张说写的,上面的字则是李隆基御笔亲疏。
王守一涉及到另两件事都关于妹妹的。第一次,是在开元十年李隆基对武惠妃的宠爱与日俱增动了废后的心思,私下同秘书监姜皎商量打算以皇后多年无子为借口将其废除,后来姜皎不慎将玄宗的话泄漏了出去。先是嗣滕王李峤上本参了姜皎,后来王守一和宰相张嘉贞一起参了姜皎。不久后,姜皎就被打六十仗发配钦州了,他的弟弟姜晦贬春州司马,他们家的亲戚有个别也被流放了,姜皎也死在了流放的途中。
第二次也关于废后,这回王守一干了回傻事。找了一个叫明悟的僧人,为妹妹祭北斗星和南斗星,还剖开霹雳木,在上面写天地二字及唐玄宗的名字,并将两块木片合在一起让王皇后佩戴,后来东窗事发,皇上亲自查证,将王皇后废为庶人,安置在别院;自己先是被贬为潭州别驾,后在途中被玄宗赐死。另外,新旧《唐书》有段祈祷词说:“佩戴这个能生下儿子的话,希望与则天皇后一样。”这个问题,偶有些疑问。王守一虽然性贪鄙,但是作为外戚他并没有什么势力,更没有干政的实力。自己妹妹也不是类似武则天那一类的人。王皇后开元十二年已近四十岁了,生子之望有这么强烈嘛?这样的事应该年轻时比较急才对。再说当时王皇后早在景云年间已经有一养子而且对他慈若亲生,即后来唐肃宗李亨。王守一当了这么些年的外戚,除了干闲散官也没干过什么正差。怎么就能想到则天皇后?
另外,王家的亲戚里还有个比较有趣的人物,他呢,是王皇后最小的堂叔父名仁忠,字揖。这位王仁忠先生年轻时可是个仪表堂堂,样貌不凡的俊人儿,为人博达诚厚,诗书出众。他初任濮州司法参军,在审察囚犯的供辞时总是有条有理,即便是大案重案也是如此。而且对那些已经确定有罪的犯人依旧怀有怜悯之情,每每提起朱笔都不免泫然泣下。李隆基政变成功后,王仁忠也因为后族的关系,先后迁任太子仆、鸿胪少卿、太常少卿等职。最后在左千牛卫将军位置上干了一生,此阶段王仁忠一如既往尽职本分。李隆基曾赞他说:“昔日太上皇也曾做过此职,之所以特相委任于卿,是因为卿属亲贤。”之后,王仁忠更是兢惧满盈,真心恳切地托辞退避,多次婉推皇上的鸿恩。开元十年三月癸酉朔,享年六十一岁的王仁忠在私第病逝,为之悲痛的不单是王氏族人,李隆基也为之震悼,最后李隆基下旨丧由官办,追赠了他赠安州都督。详见《赠安州都督王仁忠神道碑》。
四、月有圆缺
从长寿二年到开元十二年,王皇后已经相伴李隆基走过了半个甲子。岁月悠悠,所谓的恩爱之情要么渐渐地转换亲情,此消彼长间两人的关系变得更稠、更蜜;要么就被三十年的光阴慢慢地消磨殆尽。王氏作为人妻,她帮助过自己的丈夫;作为皇后,她懂得什么是“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但遗憾的是王皇后和李隆基却不是前者,而是后者两人的身影在三十年里渐离渐远。
原因嘛,可能是开元十年后的大唐早已不是李隆基初登龙位时那般危机重重,一个墨守成规的皇后能带给他的激情兴许没有武惠妃来得多吧;也可能年过四十、色容已衰的皇后早就生子无望,相比武惠妃则算得上正当年华,其子又最受李隆基喜爱,再者武惠妃机巧灵便,她又明白如何奉上,这不就是李隆基想的嘛;更可能两者因素都有吧。
开元十年时,李隆基就起过废后之心打算以无子之名而废,不过这事后来被姜皎捅了出去,所以只能作罢了。自此之后,王皇后一直心有余悸,好在其为人素来诚厚,对下也素有恩德,所以宫中没有人借机跑到李隆基面前诬蔑她。在摇摇欲坠中,她又做了两年的皇后。开元十二年,王守一托僧人作法为妹妹求子,王皇后佩戴上了写有写天地二字及唐玄宗的名字的霹雳木。而李隆基不知打来的皇后巫蛊消息,亲自验证后,他命门下拟制:“皇后王氏,天命不佑,华而不实。造起狱讼,朋扇朝廷,见无将之心,有可讳之恶。焉得敬承宗庙,母仪天下?可废为庶人,别院安置。刑于家室,有愧昔王,为国大计,盖非获已。”
而霹雳木又是何物?胡三省在给《资治通鉴》作注云:“霹歷木者,霹靂所震之木。今為張道陵之術者,用霹靂木為印,云有雷氣,可以鎮服鬼物。”我不知道年过四十的王皇后缘何会要用此术来求子?更不明白长期担任闲散官的王守一何以能朋扇朝廷?或许是因为开元之初政治清明的李隆基眼睛里容不得半粒沙吧,又或者这仅仅是一个废后换妻的理由罢了。
被废三个月后,王氏死在皇家的别院,李隆基以一品夫人之礼将其葬于无相寺。曾经受过其恩的宫人对其依旧思慕不已,据说李隆基也由此心生悔意。当时有个叫王諲的诗人作《翠羽帐赋》来讽刺李隆基。详见《新唐书》:“当时王諲作《翠羽帐赋》讽帝。未几卒,以一品礼葬。后宫思慕之,帝亦悔。宝应元年,追复后号。”
宝应元年,王氏被追复为皇后。不过,这个结果到底是唐玄宗李隆基的临终之愿,还是唐肃宗李亨临终之孝就不得而知了。因为宝应元年前后玄宗、肃宗相继逝世,追复王皇后的是唐代宗李豫。

注:《旧唐书》:废后制:“造起狱讼,朋扇朝廷,见无将之心,有可讳之恶。”与巫蛊并不怎么相关,以来王氏家族的势力并不可能达到朋扇朝廷,可能是欲加之辞。废后,不排除李隆基有防患于未然之心,王守一被流放赐死后,张嘉贞也相应被贬为台州刺史,其原因正是与王守一交往过密。
王仁琛 ----王皇后叔父之一,详见《资治通鉴》开元七年。

【旧文存档】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72058.html

更多阅读

唐玄宗冤杀高仙芝、封常清始末 高仙芝 封常清

边令诚,唐代宦官,安史之乱时,高仙芝、封常清派军队入关中驻守,在潼关抵挡安史军入关中,唐玄宗任命边令诚为监门将军至陕州监军,开唐代宦官监军之先,边令诚求高仙芝一再索贿而不成,进谗言于唐玄宗:“常清以贼摇众,而仙芝弃陜地数百里,又盗减军

月有阴晴圆缺 月有阴晴圆缺打一字

又近中秋,又盼着那轮又大又圆的月亮。古人说:“像莫大于日月”,除了天地之外,自然界呈现给人们的最大形象就是太阳和月亮。中国人似乎更喜欢月亮,大约是它的光而不耀,是它的平实近人,是它的奇妙幻化,是它的变与不变。月亮在初一时,古人称为朔

唐高宗废立皇后之谜 唐高宗王皇后

高宗永徽六年,李治废皇后王氏为庶人,立昭仪武氏为皇后。不久,朝廷的元老重臣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均因为反对废后遭到贬逐或诛戮。对于这一史实,很多人都将矛头指向武则天,认为是她一手策划和导演的,这也恰与武则天一贯毒辣强硬的做法相符合

百家讲坛___长恨歌之杨贵妃 百家讲坛唐玄宗长恨歌

唐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公元685-762年),姓李,名隆基,因为谥号突出一个“明”字,又称唐明皇,唐睿宗李旦的第三个儿子。公元712年至756年在位,他开创了唐朝的鼎盛时期,但从他开始唐朝也走上了长恨歌之玄宗出世(一)天子风流类型: 历史/臣相|中国

声明:《月有圆缺———唐玄宗王皇后 月有阴晴圆缺》为网友丧尸男神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