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设计参赛模板及范例
第一部分: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标题(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教学主题)
——副标题
(如果希望在标题中体现教学设计涉及到的活动主题、实际任务或作品名称,请统一在副标题中体现。副标题要注意言简意赅)
一、基本说明
1、本教学设计参与人员基本信息
身份 项目 | 姓名 | 通讯地址及邮编 | 联系电话(可选) | |
设计者 | ||||
指导者 |
(若有相同,如设计者与实施者是同一人,填“同上”即可)
2、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注明: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库管理技术/人工智能初步)
2)年级: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
4)所属的章节:
5)学时数: 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着重说明个人对教材的认识、理解及分析)
2、内容分析:(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本班学生水平分析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简要说明教学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
3、学情分析:(简要分析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及能力水平、对教学内容的了解程度等)
4、设计思路:(说明案例设计者是如何根据本教学主题及其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指导思想,设计教学方法的)
三、教学过程描述
(采用下述的表格式描述,尽量采用写实的方式描述教学过程的真实情景,尽量将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以及教学过程中某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现象和事件描述清楚)
教学环节及时间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以及及设计意图 |
…… | …… | …… | …… |
四、教学反思
注意事项:
1、反思不仅要总结本次教学活动的优点和成功之处,也要注意指出本次教学活动激发的值得研究的课程问题、具启发意义的事件或教学实际实施过程中的缺陷。并就这些问题做出自己的思考,重在通过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提出改进教学的方法。
2、反思要突出重点,不一定面面俱到,建议采用小标题的方式提点反思的几个方面,不宜太多。要注意在事实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和提升,不要单纯罗列事实和现象。但理论的总结又要注意语言通俗简明,并利用本次教学活动的具体证据来论证,不要长篇大论地引用他人文章,或脱离具体教学活动做笼统的理论阐述。
附:教学资源、学生学习过程及典型成果(可选)
教学资源包括:学案、课件及其他教学相关资源。
学习成果包括:学生课前、课上或课后搜集的资料;学生活动过程的图片等;学生的典型作业或制作的各种作品。
第二部分:教学设计范例:
信息及其特征
一、基本说明
1、本教学设计参与人员基本信息
身份 项目 | 姓名 | 通讯地址及邮编 | 联系电话(可选) | |
设计者 | XXX | XXXXX | 13XXXXXXXXX | XXXX@XXX.com |
指导者 | 同上 | 同上 | 同上 | 同上 |
2、教学内容
1)模块:高中信息技术基础
2)年级:高中一年级
3)所用教材版本:广东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一章第一节
5)学时数: 40分钟(教室授课)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了解信息技术学科,知道信息技术学科的框架内容;了解信息的定义并理解信息的特征,能从具体案例中概括出信息的特征;初步感受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
2、内容分析:本课是开学第一课,需要给学生介绍一下有关信息技术学科的一些基本情况;同时本节内容比较简单,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有所深入地进行授课。
3、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但水平差异明显,对信息技术学科有浓厚兴趣,但对信息及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定义及应用并不很明确。
4、设计思路:本节课主要内容偏重理论,又缺乏理论的深度,如果只由教师讲解就会显得比较枯燥,因此本堂课的设计思路是从具体的案例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最后得出基本的结论,形成一定的概念,达到理解和应用的目的。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积极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 及设计意图 |
课前说明 2’ | 投影: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 其中必修为《高中信息技术基础》 选修包括:《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库管理技术》《人工智能初步》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相关的两类比赛:信息学奥赛与中小学电脑制作比赛 | 学生了解并可提出问题 | 课前说明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高中信息技术的课程结构有所了解,在心里形成信息技术课程整体授课框架的初步印象。 |
创设情境问题引入 3’ | 投影:“某海军陆战队在原始森林进行为时一个月左右的生存实验,具体要求如下:第一,每个队员除了身上穿的衣服外,随身只能带三件物品,每件物品不能超过二公斤;第二,队员都是由飞机空降到半径为1000公里原始森林的中心地带,要求在一个月时间内从森林里走出来。问题:队员带哪三件物品合适?请三名同学自由组合成探究小组,在2分钟内给出一个可能的答案。 教师:如果在沙漠又怎么办? 通过学生的讨论,教师得出结论:物质、能源、信息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三大要素。 | 1、讨论应该带什么。才能保证自己顺利的走出来。 2、学生讨论生存的基本条件与基本需求是什么。 3、看“感觉剥夺实验”得出答案。 | 这个导入参照网上教学设计的导入,因为比较容易激发学生兴趣,能让学生很快进入信息技术的课堂氛围,而且学生在讨论生存的基本条件与基本需求时有多种不同的答案,很容易导出“感觉剥夺实验”让学生自己得出答案。 |
新授: 信息的定义6’ | 教师:同时请大家回忆一下从上课铃响到现在为止,我们接触到的信息有哪些? 教师:在列出了这么多信息后,请大家一起来归纳下信息的定义?注意在归纳信息的定义时不必照本宣科,应该用自己理解的语言来描述 教师:信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 1、学生阅读教材并讨论,列出信息的例子 2、学生给出自己的定义 |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我们正处在信息的海洋中,同时通过归纳信息的定义以加强对信息的定义的分析理解 |
新授: 信息的特征15’ | 教师:信息有哪些特征呢?下面请同学们根据给出的资料说出自己所知道的特征。 投影:资料1:“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故事。朝鲜战争前,兰德公司向美国国防部推销一份秘密报告,其主题词只有7个字,要价150万美元。美国国防部认为是敲诈,不予理睬,结果”在错误的时间,在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进行了一场错误的战争“。战争结束之后,国防部才想起那份报告,要来一看,追悔莫急。 教师:请大家想一想:是哪七个字? 教师:这条信息体现了信息具有哪些明显的特征? 资料2:信息学奥赛初赛考试将于10月20日下午举行。 教师:这条信息又主要体现了信息哪些特征? 教师:请同学们分别举出身边的信息的例子一起来讨论下信息还具备哪些特征? | 1、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根据例子说出信息技术的各方面特征。 2、学生自己举例并进行说明 | 1、结合例子让学生理解信息及其特征 2、学生说出自己每天所获得的特征更能体现信息无处不在。 |
拓展 信息技术的应用 12’ | 补充资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一位名叫伯希尔德.雅葛布的作家发表一本长达172页的小册子。在这本小册子里,详尽地介绍了希特勒军队的组织、参谋部人员配备、168名指挥官姓名、各军区情况,甚至包括新成立的一些分队的情况。希特勒看到这本小册子后勃然大怒,责问其情报顾问尼古拉上校这些关于国防军队的材料是从哪里得来的,尼古拉无言以对。后来希特勒使用特务手段逮捕了雅葛布,经过审讯,令人惊讶地发现,他的小册子完全是从德国报纸布告、结婚告示等报道的片段材料中搜集起来的,比如:他从某某上校在某地出席某人的葬礼,推断出某部队驻扎到了该地,指挥官就是这位上校。事后,尼古拉不无感慨的说,雅葛布是他35年情报生涯中所见到的最杰出的情报专家,虽然他使用的工具只有一把剪刀、一瓶浆糊、一个卡片盒,但他有一个情报人员的头脑,以及长期坚持不懈地搜集、积累、研究和整理信息的恒心。 教师:为什么伯希尔德.雅葛布发现了这些机密?而其他人没有发现? 教师小结:对信息的决策分析才是最重要的。并且要养成善于收集信息的习惯,训练自己的信息处理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同学们不断努力。在学习中也有类似的情况,教师上课的时候,讲的都是一样的内容,为什么大家的学习成绩却不一样呢?同学们应常常思考:是否是自己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出了问题?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 1、根据资料说出体会。 2、学生讨论回答猜想沃尔玛会做出什么样的处理。 3、学生充分讨论如果是自己会如何处理这则信息。 4、学生反思个人学习中的类似问题。 | 1、根据学生的回答测测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同时该案例比较有趣,可以让学生了解信息处理的重要性。 2、让同学们在讨论中了解到信息的受众不同,结果也不同。同时,同学们在争论中可以展现自己的个性。 3、让学生在辨论中充分体会怎样用好信息技术并结合个人学习经验深入思考。 4、把所学内容与学生实际中碰到的问题联系起来,学以致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供思路,又使学生感觉信息技术课学的东西是有用的 |
课堂总结 2’ | 投影:三个知识点框架 教师:请大家跟我一起来回顾本堂课学过的主要知识点 | 学生一起回答 | 回顾本课,对所学内容作总结,学生再回忆一遍,加深印象 |
四、教学反思
1、这节课可说是上得非常活跃。因为事先准备的资料比较充分,不同的学生都能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问题。例如对于第一个情境问题,学生的答案一开始五花八门,有学生说带笔记本(估计是看我上课是用笔记本展示的),马上有同学反驳:“怎么充电?”还有学生说用卫星定位系统等各种他们能想到的新奇的而我没有预设的答案,结果一开始课堂的氛围就非常热烈。
2、本堂课虽然是在教室上的,但也因此整体纪律特别好,学生虽然一开始因为不能上机,上课时有点沮丧,但不久就融入到问题的讨论中了。
3、本堂课内容较浅,由于时间问题,有些讨论的地方并没有预设的深入。其中需要完善的还有很多细节问题。
附:教学资源、学生学习过程及典型成果(可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