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红楼梦》的独特魅力,在于其中的人物,对于一些主要人物,已不能用简单的好或者坏来概括。书中受到争议最多的人物,无疑非薛宝钗莫属。对于她的喜爱或是讨厌,当然首先是读者的主观选择。但是,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一个人物,就必须要撇开主观上对其的好恶,而只用事实来说明。基于作者的高明的写作手法,我们不能一眼看出人物的阶级本质和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加上薛宝钗这个人物所具有的虚伪的特征,更可能使读者看不到她的本质,本文旨在通过对文本的客观分析,来透过一些表象而看到人物的本质,通过对薛宝钗这样一个封建主义者的论述和她最终的悲剧,来说明封建主义对一个青年女子的毒害,并借此来说明作者对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控诉。
关键词:红楼梦 薛宝钗 封建主义
目录
一 缘起:典型化的人物………………………………………………………………………2
二 封建主义的卫道士…………………………………………………………………………2
1.表面的博学多才和内心的观点:女子无才便是德………………………………………2
⑴表面的博学和传统文化的造诣………………………………………………………………3
⑵女子无才便是德………………………………………………………………………………4
⑶不肯出头………………………………………………………………………………………5
2.表面的对人有情和内里的对谁也无情……………………………………………………6
三 封建主义的殉道者…………………………………………………………………………8
1 爱情的悲剧……………………………………………………………………………………8
2 “冷香丸”的象征意义………………………………………………………………………9
四 总结:“钗黛合一”的本质…………………………………………………………………11
一 缘起:典型化的人物
世界各国叙事文学中人物典型的塑造方法,都经历了从类型化变而为性格化再变而为心理化的共同演变趋势,中国小说的演变也是如此。①如早期的《三国演义》所描写的正面人物如刘关张、反面人物如曹操等,即是小说发展较早阶段的类型化的人物。而成书于清代中期的《红楼梦》则最终完成了对典型化人物的塑造。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其情节没有多少跌宕起伏,无非是闺阁、家常之事。但从其出现到现在,人们对它的喜爱和关注的程度要远远高于其他三部作品,究其原因,大概也是因为人物的吸引人之处。可以说,正是作者所塑造的一系列丰满立体的典型化人物,才使我们对这部作品百看不厌。正如邸瑞平教授所说:“…比起《西游记》那神奇诡异的八十一难,《水浒传》一百单八将不同的遭遇,以及《三国演义》那壮观的历史画卷来,情节是谈不上引人入胜的。但它出世以来所引起的反响,可以说在中国的小说中没有一本可以与它相提并论!甚至认为中国无小说,止一部《红楼梦》者,实在不乏其人。那末,究竟是什么能让你百读不厌呢?我想是人!”②是的,正是小说所塑造的这些典型化人物,撑起了这整座红楼的大厦,给读者带来了无穷的想象,留下了无尽的思考!然而,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人物塑造方法,使那些充满个性的人物备受争议。薛宝钗就是这样一个颇受争议的典型。历来对她的褒贬不一。早在《红楼梦》成书同一时期,就有这样的例子:邹弢和友人许伯谦讨论《红楼梦》,许尊薛而抑林,邹尊林而抑薛:“己卯春,余与伯谦论此书,一言不合,遂相龃龉,几挥老拳,而毓仙排解之,于是两人誓不共谈《红楼》。”③
的确,林黛玉和薛宝钗是两种美,两种难以调和的美。但是,在这两种美之中,哪种才是真正的美呢?要认识人物的本质,我们就必须深入地了解人物,通过对人物的细致的观察和分析,找出其身上所隐藏的不易察觉的代表其阶级的本质的东西,通过对薛宝钗这个复杂人物的深层揭露,我们才能看出她的本质:封建主义的卫道士。作为封建主义的代表,她不仅不遗余力地捍卫她所在的那个阶级的利益,而且最终成为了它的殉道者。
二 封建主义的卫道士
对于薛宝钗是封建主义的卫道士这一论断,是基于其封建主义的道德观的种种表现而下的,而要认识这一点,必须认识到其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表里不一致的虚伪性。
1 表面的博学多才和内心的观点:女子无才便是德
⑴表面的博学和传统文化的造诣
一说到薛宝钗,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她的博学多才,应该说,在所有的青年中,宝钗是最博学的一个,他的博学,源自于其父在世时对她的智力投资:“当时他父亲在时,极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十倍。”她从封建时代女孩儿的启蒙教科书《女四书》、《列女传》读起,经史子集,融会贯通,诗词歌赋,博收广彩,甚至《西厢记》、《琵琶记》以及《元人百种》无不深谙,而且做学问又十分扎实有根抵,比如湘云读《历朝文选》看见一个“棔”子,不知什么树要查一查,宝钗说不用查,这就是如今俗叫做“朝开夜合”的,湘云信不过,到底查了一查,果然不错。
她曾经称赞宝玉杂学旁收的,但她比宝玉更杂、更通。第八回宝玉在薛姨妈处,因爱喝冷酒,宝钗笑说:“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要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要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拿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从此还不改了呢。快别吃那冷的了。”她虽不如惜春会画,但绘画的知识却远比惜春渊博。提起画器来,宝钗说:“今儿替你开个单子,照着单子和老太太要去,你们也未必知道的全,我说着,宝兄弟写”接着她念了那么多专业画家才能清楚的一系列绘画工具,最后竟然还要“生姜二两,酱半斤”对于绘画知之甚少的黛玉赶忙接口打趣说:“铁锅一口,铁铲一个”,为的是好炒颜色吃啊。宝钗解释说:“拿粗磁碟子保不住不上火烤,不拿姜汁子和酱预先在底子上烤过,一经了火,是要炸的。她不仅学问了得,医学知识也非常丰富。宝玉挨打,宝钗托着一丸药走进来,并告诉袭人如何敷治,果然疗效显著,袭人向王夫人汇报说:“宝姑娘送来的药,我给二爷敷上了,比先好些了。先疼的躺不住,这会子都睡沉了,可见好些。”不久,贾琏也挨了打,平儿也来找她要棒疮药。她为黛玉分析病情说:“昨儿我看你那药方上,人参肉桂觉得太多了。虽说益气补神,也不宜太热。依我说:先以平肝养胃为要。肝火一平,不能克土,胃气无病,饮食就可以养人了。”她建议黛玉日食燕窝一两,以滋阴补气。薛姨妈被夏金桂气得肝气上逆,左胁作痛,在等不及医生诊治的情况下,宝钗马上想出急救办法,先叫人去买了几钱钩藤来,浓浓地煎了一碗给她母亲吃了,果然安顿了下来。此外,棋艺、书法也相当精湛。她几乎是上自国典朝章,下到雕虫小技,无不精通。
宝钗的才情也是相当高的,元妃省亲时的赋诗,尽管黛玉一心想压众人一头,但最终还是和宝钗并列第一。大观园内结社作诗之时,冠军往往不是黛玉就是宝钗。雪芹原有意写“闺阁中自历历有人”,所以宝玉才情不及姐妹,而所有姐妹之中,宝钗的文化造诣无疑是最高的。其文才,与黛玉不相上下,而且比之黛玉,她还博闻强记、知识渊博。故其词曰:“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将其比作历来被视作才女典范的谢道韫,可谓十分恰当。
然而,学富五车的薛宝钗,却从不主动表现自己。元妃省亲时的诗作,虽被评为第一,却亦不免应制之作。其诗末句云:“自惭何敢再为辞”,其谦逊低调,与一心想大展文采的黛玉,形成鲜明对比。她虽才高学深,但其内心深处的根本观点却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她规劝黛玉:“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才是好……至于你我,只该做些阵线纺绩的事才是,偏又认得几个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书看也罢了,最怕见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她又劝湘云:“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她所认为的女孩儿家的本分是什么呢?是针黹女红,如果女孩儿家也正经做起学问来,就是“不守本分”、“移了性情”,女孩儿家读书识字,在我们今天看来天经地义的事情,她却认为要“让人笑话”。凡此种种,概括起来,即表现了薛宝钗性格深处的两个本质观点:
⑵女子无才便是德
封建主义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以父权制为基础的男子的占绝对统治地位和女子的相对无地位。随着男性统治地位的巩固,女子日益失去其社会地位,最终完全成为了男子的附属物。封建主义对女子的要求是所谓的三从四德:为家从夫、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将女子的一生都完全依附于男子,是为了适应父权制家庭稳定,维护父权—夫权家庭利益的需要。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对妇女一生的道德、行为、修养的要求。
封建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最高出路是仕途。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然而,正如其他所有的职业一样,作为男性附庸的女性也是完全被排斥在这条路之外的。在这样一个完全由男性掌控的社会中,女子的最高出路就是:“选入宫中,充为才人。”即成为皇帝的妃子。应该说,薛宝钗的天份是非常高的,在我们今日的时代,她理所当然可以成为一个高级知识分子,但处于那样的一个社会,作为一个女子,哪怕再有天赋,她也不可能找到独立成才的道路,而只能成为男人的附庸,这正是那个时代的必然,也是她的悲哀。她的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入都,都是为了:“宫主郡主入学侍读,充为才人赞善之职”奔的正是封建社会女子这一最高级的出路。同样作为天赋极高之人,她不像黛玉那样性格张扬,充分展现自己的本性,其本质的原因,是封建主义的女子观,已深深地印在了她的脑海深处,即她本质上的观点既是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即使自己也是女儿身,也绝不妨碍她对封建主义的这种观点的认可。她确实认为:一个女孩子,如果表现得很有学问,是有悖封建道德规范的。所以,她会对湘云、对黛玉说出:“女孩子家读书识字,让人笑话”的话来。而对于其父母为她所设计好的这一女子的所谓“高级出路”,她是主动认可并欣然接受的。所以,她才会写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这样的诗句,古人云:“诗言志”,这确是她内心想法的自然流露,她自觉地接受了封建主义对女子的道德规范要求,并将它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⑶不肯出头
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显著缺点就是缺乏竞争意识,谦虚本是一种美德,但当它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阻碍了人的发展。中国古代历来重视对人的修养,使谦虚这种修养发展到了不利于人的发展的程度。所谓“枪打出头鸟”,要求人们安分守己,特别要求女子要“装愚守拙”,其本质是封建主义对人的个性的忽视和对其发展的遏制。作为两个相对的形象,黛玉和宝钗在这一点上可谓正好相反,分别从正反两方面体现了封建主义的这种道德观念。黛玉是因为自己才情高于众人,而处处想得第一,个性可谓张扬,而才情不输于黛玉的宝钗,却并不想时时表现自己,相反却是处处不肯出头,在我们今天看来,似乎有点难以理解,但是,别忘了作者所描写的那个时代,作为封建主义卫道士的薛宝钗,正是以自己的这种封建主义的道德观和做人原则,很好地体现了封建主义的这种对人的个性的否定和排斥。
在第十八回元妃省亲要众姐妹赋诗之时,只见黛玉:“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而宝钗虽有堪比黛玉之才,却有意要迎合元妃的意思,并且,她还要叫宝玉也不要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才能,改动诗句以迎合元妃,她对宝玉说道:“贵人因不喜‘红香绿玉’四字,才改了‘怡红快绿’,你这会子偏又用‘绿玉’二字,岂不是有意和他分驰了?”可见宝钗虽然有很高的文学天赋,但她作诗的宗旨,不在于将众人比下去,得到冠军的喜悦。这种竞争意识的缺乏,正是封建主义统治者所需要的,因为这样,才有助于其统治的巩固。
宝钗十分自觉地按照封建主义的这种抹杀个性的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红楼梦》中,这样的例子是不鲜见的:第二十二回宝钗生日那段,贾母因问宝钗爱听何戏,爱吃何物,宝钗深知贾母年老之人,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物,便总依贾母素喜者说了一遍,贾母更加喜欢。及至点戏之时,贾母先叫宝钗点,宝钗推让一遍,无法,只得点了一出“西游记”,贾母自是喜欢。在元妃差人送来灯谜,大家争相竞猜的时候,只见:“宝钗听了,近前一看,是一首七言绝句,并无新奇,口中少不得称赞,只说‘难猜’,故意寻思,其实一见早猜着了。(第二十二回)。作为书中的一个主要人物,作者通过凡此种种对宝钗的描写,不外乎两个意思:表现出宝钗是一个不肯出头之人;表现出宝钗的虚伪性。而其虚伪的目的,也正是为了“藏愚守拙”,作为一个绝顶聪明之人,却时时处处在表现自己的平凡,做得很低调。虽然于诗书极有天赋和造诣,但她却从来没想到要发挥自己的天性和特长来走适合自己的道路,而对于其父母为她设定的“入宫为妃”的道路,她不仅是欣然接受,而且是从内心深处认可的。故此,她才会由衷地发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的感叹。正如邸瑞平教授所说:“她如果像元春一样选进宫去,实现它那人生的最终要求时,她决不会怨家中人把她送到‘不得见人的去处’的。”④因为这正是他内心的向往。
2.表面的对人有情和内里的对谁也无情
在大观园中,如果要说最受欢迎的人,那非薛宝钗莫属。不仅贾母,王夫人等当权者,而且一起玩耍的众姐妹,乃至仆人小厮,都乐得和她亲近。甚而至于那个心地鬼祟、几乎对一切人都怀着嫉恨的赵姨娘,也惟独对她怀着衷心的赞美:“怨不得别人都说宝丫头好,会做人,很大方,如今看起来果然不错。她那种谁也不得罪的处世哲学,表面看是对谁都好,其实则是对谁都没有真情实意。她的这种处世态度,其本质是“会做人”,她善于用小恩小惠来打动别人,其随意取得赵姨娘的衷心称赞,其秘诀也是在于一个“惠”字,即“送了贾环些东西”。那是她哥哥到南方去“经商”带回来许多笔墨纸砚、花粉胭脂以及虎丘泥人等物,她“除了自己留用之外,一份一份配合妥当”,然后便“挨门儿送到,并不遗漏一处,也不露出谁厚谁薄”。这一送,果然连赵姨娘也叫好了。这样的小恩小惠,对于出身皇商之家的宝钗来说,简直不及九牛之一毛。然而,真正遇到可怜可叹之人,她又是怎样的表现呢?
当金钏儿被王夫人一掌打得投井自杀时,她和袭人曾经一同听到这个消息。一闻此讯,即使是奴性的袭人也“不觉留下泪来”;但她只是感到“奇”,并且急忙撇下袭人跑到王夫人处来。谁知连王夫人这个冷淡寡情的女人也禁不住良心的谴责,独自在那里“坐着垂泪”,感到“岂不是我的罪过”。可是,薛宝钗却走来说了这样一番话:“姨娘是慈善人,固然是那么想。据我看来,她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她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顽顽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猛一看来,薛宝钗是多么体贴人、安慰人,以致使人忘记了她的这种体贴,对于死者来说是多么冷漠无情!再听她接下去又说:“姨娘也不劳年年于慈,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她几两银子发送她,也就尽主仆之情了”。在这里,不禁使我们想起她的哥哥,那个“打死人便如没事人一般”的“呆霸王”,对于人命也是这样看的:“自谓花上几个臭钱没有不了的”。两相对照,说法上有粗细文野之分,但其精神却是多么酷似!当三姐因为柳湘莲而自刎之后,所有人都为此唏嘘不已,唯独宝钗不以为然,她说道:“俗话说得好:‘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也是他们前生命定。前儿妈妈为他救了哥哥,商量着替他料理,如今已经死的死了,走的走了,依我说也只好由他罢了,妈妈也不必为他恩伤感了。”把这样动人的爱情悲剧说成是命中注定,并深深地不以为意,是只有薄情寡义的人才能做得出的。
宝钗的会做人和深层的虚伪和无情,甚至连绝顶聪明的黛玉也没有辨别出来。本来关系不怎么样的钗黛二人,因为宝钗对黛玉的关心和推心置腹,竟使原本对她心存戒心的黛玉感动不已,并为自己以往的行为而真心地忏悔:“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有心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达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是在误到如今。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时候,又无姐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向你前日的话教导我。怪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她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然而,使黛玉感到亲人的温暖的宝钗,真的是发自内心的对其姐妹的真情实意吗?我们且来看这一段:有一回,宝钗因追扑一只蝴蝶,来到滴翠亭旁边,无意中偷听到小红和坠儿正在那里谈私心话。她听完之后,忽然想起:“今儿我听了她的短儿,‘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于是,她便“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哪里藏?”这样一来,她便替自己巧妙地解脱了干系。可是,等她去远后,小红却拉着坠儿说道:“了不得了,林姑娘蹲在这里,一定听了话去了!”对于这一段,历来争议颇多:有人认为是薛宝钗在故意陷害林黛玉,但也有人反对这种看法,认为她和林黛玉原是常常在一起嬉戏,而且此时她又刚从潇湘馆那边走来,所以在情理之中。不管怎样,宝钗的为人,可以说是虚伪且没有真情的。她对于黛玉,可能并没有陷害之心,但是,却也肯定是没有真情实意。她对于黛玉的关心,不过是人情,但天真的黛玉却感动不已,因为宝钗送了几两燕窝,她说道:“东西是小,难得你多情如此。”而宝钗却轻描淡写地说道:“这有什么放在嘴里的!”因为她根本就不是发自肺腑的关心。
三 封建主义的殉道者
1 爱情的悲剧
爱情是《红楼梦》的一大主题,宝玉和黛玉的心灵相通、宝玉和宝钗的“金玉奇缘”,从古至今,不知吸引了多少人的目光。有人也真是在这一点上,表现出了“尊林抑薛”的倾向:认为宝钗作为第三者,破坏了宝玉和黛玉的爱情,达到了自己成为封建家族掌门人的目的。如果是这样的认为,就降低了《红楼梦》的思想高度,其实,在宝玉成婚这件事上,宝钗同样是受害者,是一个悲剧人物,而与宝黛爱情悲剧不同的是:她的悲剧在于自身,在于其固有的封建主义思想观。
宝玉和黛玉凄美的爱情,在二百多年以来,不知打动了多少读者的心,然而,有人可能也因此愤慨:作为贾府的家长,明知二玉真心相爱,却从未真正考虑过二人的幸福。甚至是最疼爱孙子、疼爱死了母亲的外孙女的贾母,也一样从未为他们而考虑过。这就说明:封建时代的爱情、婚姻观,是完全排斥当事人在外的政治和经济上的联合,至于婚姻当事人的幸福,他们是不不予考虑的。“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为了维护宗法制度,以便传宗接代,把财产遗留给可辨认的子孙,达到延续剥削制度的目的,长期实行包办买卖婚姻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男女青年的婚姻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决定的。双方家长在门第高低、财富多寡上斤斤计较,收受聘礼成了婚姻的必要条件,有情人无法成为眷属,所以历史上出现了大量婚姻悲剧,造成许多人的终生遗这一点,我们也就明白了小说中出现的为数不少的婚姻悲剧的原因。在小说所描写的封建主义的末期,婚姻更是完全忽视其当事人的。最典型的是迎春的例子:“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封建婚姻,真有如摸彩,如若婚姻不幸,则全无办法,只能归之于命。当迎春回家,述及孙绍祖之种种,连王夫人并众姊妹无不落泪,然而,王夫人劝解她的话又是怎么说的呢:“我的儿,这也是你的命。”最体贴姐妹的宝玉,在得知其姐姐的婚姻悲剧后,难过得“几乎滴下泪来”王夫人也劝他说:“这也是没法的事。俗话说的:‘嫁出去的女孩儿,泼出去的水。’叫我能怎么样呢?”……“大凡做了女孩儿,终久是要出门子的。嫁到人家去,娘家哪里顾得?也只好看他自己的命运,碰的好就好,碰的不好也就没法儿。你难道没听见人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那里个个都像你大姐姐做娘娘呢?”在宝玉成婚的事上,作为封建家族的实际当家人,贾母、王夫人、凤姐首先考虑的肯定会是经济利益,因为宝玉作为封建家族的继承人,他的婚姻意味着封建家族财产的再分配,一个是门当户对的皇商之女,巨富之家,况且和贾家是“一损皆损、一容皆容”的利益关联的同为四大家族,一个是父母双亡、毫无财产的孤女,作为封建主义者,她们会选哪一个?答案是不言自明的。况且宝钗识大体,有分寸,本质上是封建主义的人物,所以更得贾母、王夫人等的喜欢。而作为婚姻当事人的宝玉和宝钗,她们本人的意愿,是被完全排除在之外的。唯有一回,在应了宝钗的婚事后,薛姨妈回去告诉了宝钗,并且对自己女儿说道:“虽是你姨妈说了,我还没有应准,说等你哥哥回来再定。你愿意不愿意?”宝钗反正色的对母亲道:“妈妈这话说错了。女孩儿家的事情是父母作主的,如今我父亲没了,妈妈应该作主的,再不然问哥哥。怎么问起我来?”(第九十五回)宝钗对宝玉到底是什么感情,作者并没有明确告知,我们也不得而知,然而,在自身的婚姻上,作为一个封建主义的代表人物,宝钗的观点肯定是符合封建主义的婚姻观的,即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她才会觉得她的母亲征询她对于自身婚姻的意见是“说错了”,她肯定认为自己的婚姻是不能、也不该由她自己所做主的。而也正是这样的婚姻观,最终造成了她的婚姻悲剧。应该说,薛宝钗的婚姻悲剧,其根源是在于其固有的封建主义思想,在于封建主义思想对她的毒害,所以,正是在自身的终身幸福上,薛宝钗,成了封建主义思想的牺牲者。
2 “冷香丸”的象征意义
“端庄凝重、德才具备”的宝钗,似乎无论何时,都不会失了分寸,总是给人一种“识大体”“有涵养”的感觉,有人也许要问:薛宝钗的修养是与生俱来的吗?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说,答案是否定的。第八回宝玉在姨妈处玩耍,因闻到宝钗身上的香气,而问起是什么熏香,宝钗说道:“是了,是我早起吃了冷香丸的香气。”至于她为什么要吃“冷香丸”?据她自己所云,是因为“从小体内带来一股热毒”,所以要用四时之花蕊做成的“冷香丸”来压制这股热毒。这当然是作者象征性的写法。热毒,象征宝钗作为一个女孩儿所原有的天真本质,而“冷香丸”则是封建礼教的道德规范,它时时在压制着女儿家天真的人的本性,而对于这种封建主义道德规范对自身的约束,宝钗是欣然接受的,封建主义的道德观,通过长期影响,已深深地扎入了她的内心深处。如同其他姐妹一样,她生来也是天真烂漫的。在第四十二回“审问”黛玉,用封建主义思想对她进行一番教育后,她说道:“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儿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极爱藏书。先时人口多,姊妹兄弟也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诸如这些《西厢记》、《琵琶记》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背着我们偷看,我们也背着他们偷看。后来大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才丢开了。”应当说,这一番话说得很直率,它使我们看到那个少女有一个“淘气”的,然而是可爱的童年;可惜它像电光一闪,稍纵即逝。所以,紧接着,她才会对黛玉说:“最怕见了些闲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可见,此时,封建主义的“冷香丸”,已深刻地影响了原先那个偷看西厢记的天真少女,而把她变成封建主义的卫道士了。所以,在她劝导宝玉之时,宝玉说道:“好好的一个清静洁白的女子,也学得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蠹之流。”作为一个个体,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全是后天影响的结果。”宝钗作为一个“孔孟之道、封建礼教的真正儿女,非常符合封建阶级政治理想和政治利益的人物”⑥肯定也不是天生的。在她豁达、冷静的外表下,包藏着热烈、执着的一颗心。当她内心深处发乎本性的真情要情不自禁地流露之时,她就会服食一颗“冷香丸”,来压制自己的人的纯真的本性。自觉接受封建主义思想的宝钗,时时以封建主义的道德规范来压制自己,约束自己。而这种约束全是出于自己的自愿和自为,这就更说明了封建主义对她的精神的毒害,说明了封建礼教非人的本质。在作者所生活和描写的那个时代,已是封建主义的末世,也愈发显示出其落后的一面。当时的统治者,尊崇的是作为封建理学代表的朱子。他曾说过一句名言:“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⑦薛宝钗正是按照圣人的要求,自觉地消灭自己的“人欲”即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本性。她是把这位封建主义的理学大家视作自己的偶像的。有一回,她问探春:“竟没有见过朱子有一篇《不自弃》的论文吗?”探春笑道:“虽也看过,不过是勉人自励,虚比浮词,哪里是真有的?”她一听这话,立刻大感吃惊地说:“朱子都有虚比浮词了!”接着又说:“你再出去,见了那些利弊大事,越发连孔子也都看虚了呢!”正是这样的孔孟之道、“正统思想”,深深地占据了这个青春女子的头脑,压抑着她的情感。正如蒋和森所说:“封建主义的思想体系已经渗透到薛宝钗的内心深处。一种带有禁欲主义色彩的素净和冷淡,正冰结住这个少女的感情。因此,她像一尊石雕美人似地显得端庄和凝重,做到了她时常劝导别人实行的那种‘贞静’。”⑧
四 总结:“钗黛合一”的本质
初读《红楼梦》的读者,可能会对一点有所疑惑:“原本处于对立的黛玉和宝钗二人,在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之后,就冰释前嫌,好如一人了,即所谓实现了“钗黛合一”。林黛玉和薛宝钗,作为作者虚构的人物,是有其生活原型的,她们之所以实现了“钗黛合一”,按照朱淡文教授的说法,是因为她们的原型乃是一人,她的论据主要是:“……这是由脂批可证的:庚辰本第四十二回前总评云:‘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作者的这种创作意图有庚辰本第二十回眉批可作旁证:‘将薛林作甄玉、贾玉看书,则不失执笔人本旨矣。丁亥夏,畸笏叟’”。⑨对于朱教授的这种观点,因为有脂砚斋和畸笏叟的评语为证,所以,笔者认为还是可信并认同的。作者将生活原型性格中纯真的一面加以丰富发展,通过艺术虚构集中塑造成林黛玉这个带有初步民主主义色彩的封建主义叛逆者的形象;又将生活原型性格中世俗的一面加以丰满并典型化,概括创造了封建淑女薛宝钗的形象。这样两个对立的人物,其来源竟是同一人!作者的这种构思时很深刻的:封建主义的黑暗现实扼杀了少女心灵中真与美的因素,使之逐渐消亡,最终悲惨地死去;却又保存了她身上的世俗之善并誉之为美,而这“善”最终却不得不变而为“伪”。生活原型身上的这种林黛玉的性格:人的个性的彰显,是不能被那个黑暗的封建社会所容的。所以作者只能安排她早逝,“泪尽而亡”,而这样一个有着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的生活原型,受到封建主义的毒害,日益加深了自己的封建主义的影响,并最终成为了一个封建主义的卫道士。然而,封建主义给了这个忠实的拥护者什么呢:一生寡居,没有幸福。正是因为笃信封建主义的思想,她最终被自己所信奉的那个阶级所彻底埋葬,成了它的殉道者。正如蒋和森先生所说:“薛宝钗一直到最后,也许一直到生命的终结,都没有发现或者感觉到自己也被囚禁在封建的牢笼里。其实,也也是不足为怪的。原来,吃人的社会制度不仅吃被剥削的下层人民,有时也吃它的忠诚拥护者啊!”⑩
参考文献
①罗宗强、陈洪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259页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②邸瑞平 《红楼撷英》 44页
③清代 邹弢 《三借庐笔谈》
④邸瑞平 《红楼撷英》 51页
⑤刘启林 《共产主义道德概论》167页 中国青年出版社。
⑥邸瑞平 《红楼撷英》 53页
⑦宋代 朱熹 《朱子语类》卷十二
⑧蒋和森 《薛宝钗论》载《名家解读红楼梦——人物形象解析》115页 吉林文史出版社
⑨朱淡文 《红楼梦论源》第二编 第二章《<</span>红楼梦>的素材与构思》 179页 江苏古籍出版社
⑩蒋和森 《薛宝钗论》载《名家解读红楼梦——人物形象解析》120-121页 吉林文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