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教育案例 高等教育心理学 案例

、摸准心态,启迪诱导 ——与学生谈心
我校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在全校班主任工作中推行每天午间心理素质教育课即与学生谈心课。班主任教师主要是通过与学生面对面的的倾诉,面对面的交流,让学生得到启迪诱导,逐步培养起良好的心理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思想方法,从而使班集体建设达到一新的层次,推动我校班主任工作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运用心理分析方法与学生进行交流,找学生谈心,去了解学生心理、摸准学生心理。因为有成效的谈心活动,必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用。
⑴与学生谈心有利于沟通师生感情,能使学生喜欢听你的话,服从班主任的管理,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所谓“谈心”,就是推心置腹的谈话。要使“谈话”上升到“谈心”,使学生能对教师敞开自己的心扉,教师必须争取得到学生的信任和尊重,而想要得到学生的信任和尊重,教师就必须尊重和信任自己的学生。我们有的教师平时老是板着脸说教,学生稍有差错,就大声呵斥、批评,甚至运用简单的体罚,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师的反感和对立心理,学生一旦有了这种心理,不但不愿听教师的,甚至会破坏用各种方法与手段跟老师作对。这样,教师的教育效果就不可能好。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就要尽量多地尊重一个人。”因此,教师如果能够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和信任学生,在学生面前尽量倾注自己的爱心(当然,这种爱心不是随心所欲的娇惯、是非不分的放纵,而是温柔的理性、亲切的宽容,是滋润心田的细雨和无声的鞭策)。这样,教师可能很快发现你与学生会经常有心灵的沟通、感情的互动。这样,即使你提出尽量多的要求,学生也会乐于接受,并能够较自觉地遵守各项纪律,耐心地、认真地接受教,这样就会有好的教育效果。正如马卡连柯指出的“同样的教育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笔者曾教过这样一位学生:他每门课上课时基本上不带课本,绝不做作业,而且经常破坏班级纪律。问其原因是:他讨厌教师的“说教”。之所以讨厌是因为他认为上课毫无作用,老师没有什么能令他信服——就是老师只有简单的、专门的甚至是粗暴的“说教”。笔者找他谈了几次话,渐渐地,这位学生感觉到教师和他的谈话就象朋友间的谈心,而且在谈话中他也感觉到了教师对他的信任和尊重,一段时间后,这位学生的思想及行为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不但能带书本来上课,而且能较自觉地遵守纪律,认真听讲,做好课堂笔记,在上一学期期末考试中取得了“满分”的好成绩。
⑵与学生谈心有助于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行为实际;有利于班主任老师的日常班级管理;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为人处世能力,增进班集体的团结,产生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长期的教育过程。因此,与学生的谈心过程中,一定要因材施教,一定要有耐心,并能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行为实际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目前,我们班主任(包括青年教师,特别是第一年担任班主任工作的青年教师)都应该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如果我们不主动去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就很难与学生沟通,有时甚至连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我们都不知道,那就很难做到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引导与教育了。通过与学生谈心,让学生对老师敞开心扉,学生就会向老师倾诉许多自己难解的心理问题。比如:“怎样让理想激励我上进?”“是习惯决定性格还是性格决定习惯?”“是性格决定命运还是命运决定性格?”“如何自我认识、自我要求、自我勉励、自我宽容?”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有的是学生普遍存在的,教师在心理辅导过程(即谈心)中把这些问题摆出来,告诉学生、帮助学生找到答案,这样一般会引起学生的普遍关注。这时,如果教师以引导学生并能向学生推荐具有积极意义的书,或与学生平等地、以一个朋友的角度来讨论、辩论,那么就可让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自己去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学生在书中找到答案,并通过自主学习理解得更透彻,而且可能很快付诸行动。这样不但解决了学生的心理问题,而且能逐步培养起学生自主解决心理障碍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感到与老师的真心交流确实解决自己的一些心理问题,从而增进师生间的关系,对班主任增加了一份信任、添上一份理解。
⑶与学生谈心,有助于教师探索教育规律,改进教育方法,同时也要求班主任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教育水平,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十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教师认清现代社会的新特点、新情况,既要认清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任务的繁重,更要勇敢地面对现实、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因为学生中存在的一些新问题、新情况需要我们教师去解决。与学生谈心,教师会发现学生存在着一些书中找不到答案或解答不完整的心理问题。比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生对同学之间“发展真挚友情”往往充满了幻想,并出现了一些“早恋”的苗头,如果班主任针对这种情况只在班级中简单阐释一下“如何以以恰当方式表达男女同学的友情”,那么效果必然是欠佳的。笔者与学生的交谈中了解到某班一位女同学的学习情况不对劲,学习成绩从全年段的第十九名一下子掉到年段的一百多名……为了不让她有心理负担便利用午间心理辅导课也就是常规的时间来找她谈心。在充分信任的气氛下,这位女同学告诉笔者:几个月前,同班的一位男同学写信向我示爱,开始我回绝了他,后经不住他的一再纠缠,就答应和他来往,虽然我一再声明只能保持在同学友情的界限来往,但是,来往后我就不由自主了,我不但基本上都去赴约,甚至有时还会渴望和他相会……就这样,我的学习成绩从全年段的第十九名一下子掉到年段的一百多名……家长发现了这件事,教育了我;许多同学也劝我不要和他这样下去,我也下决心,不再和他保持这种来往。虽然坚持了近一个月,但我心里总会想起和他相聚的日子……最近他又写了一封信给我,看了这封信,我真的忍不住想去赴约,虽然我很想接受老师教育、按照老师所指导的“以恰当的方式”进行男女生之间的交往,但是总是控制不了自己,老师,我该怎么办?说着她掏出了那封信给我。打开信,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封虽带点稚气,但却是“情深意切”的情书:
某:
无论某某是怎样跟你说,我都不会和你分手,因为I LOVEYOU!你也答应我,无论某某怎样说,你也不可以不要我,好吗?因为我好怕……打架从不哭的我,竟会这样哭了……
看完信,我感到茫然了。一是因为我虽然料到有这么回事,但没有想到是这么严重、这么难以解决的问题:老师的“恰当方式”是一个很原则也较笼统的讲法,具体交往时怎么做是恰当的,怎么做是不恰当的,并没有一一罗列分析,只是对男女生交往进行原则性、宏观性的指导,提出三点行为要求:自然大方地交往,交往时要互相尊重,交往时要学会自爱。二是因为笔者一时无法给予恰当的解决方法。于是,我只得把信交还了这位同学,安慰她:老师一定会尽力帮她。为了这个许诺,也为了教育其他学生。我认真地查阅了许多有关书籍,终于找到了解决这位女同学问题的方法。我告诉这位女同学:假如对方对你穷追不舍,一而再、再而三写信给你,你不妨径直找到他。直截了当地向他说清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婉言回绝的同时,必须明确表示,珍惜双方的友谊,保持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将“求爱信”交还给对方,免得使对方觉得有把柄落在自己手中,并正告对方,如再写信就要交给老师和家长了。总之,回绝态度要坚决,方式要恰当,要使对方觉得你是为他着想,既没伤害到自己的自尊心又没伤害和气,因而乐意接受。这位学生根据老师教的这种方法,经过一番努力,终于解决了这一难堪的心理问题,学习成绩也就稳步上升了。这个事例不但教育了学生,也对我们的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一定要适应时代的更高要求,改变过去的“以我为中心”的班级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班集体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但在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自我素质的同时,更应加强与学生的了解与交流,充分利用与学生谈心机会,这样既能解决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又提高了教师教育水平,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用。
据浙江教育在线统计,在现阶段,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严重存在,浙江省十分之一中小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而有一般心理问题的学生更多,一旦学生有了心理问题,所有科目的成绩都直线下降,班集体的整体危害性便大大增加。同时社会的发展也使学生有了更强的自尊心及逆反心理,一旦处理不当,效果必然适得其反。综上所述,在学校内推行午间谈心课,教师能通过常规固定的心理辅导课与学生谈心交流,摸准学生心态,了解班级实际情况,并根据实际,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定然能取得良好教育效用。
2、学习、交往障碍心理咨询案例
案例介绍:小明,男,初一学生,父母离异。归父亲抚养,但因其父经济条件差,生活在贫困山区等原因,现寄养在伯父家。该生的伯父将他收留,但其伯母、堂姐是反对的。父母与他极少联系,问他:“春节有没有见到父母。”他说:“没有”。问他:“是不是很久没见父母了。”他说:“不是。”问他:“哪多久前见过呢?”他说:“一年多以前。” 问他:“哪你想不想念他们?”他说:“不想”。可见他是极度缺乏父爱母爱,与父母感情淡漠。从小学到现在学习成绩一直很差,小学老师基本上把他当成“编外生”,对他已不存在提高成绩的希望。同班同学认为他脏,行为怪异,称其为“白痴”、“垃圾虫”。同学极少与他交往,而且普遍讨厌他,仅有个别其他班的朋友。有一次,他学习上遇到难题向老师请教,有些同学甚至当着他的面说:“老师,你不用白费心机了,怎么教也是白教的,他是‘白痴的’”。在班遇到困难或受到其他同学欺负时,经常哭。班主任发现其行为异常,思想工作效果不明显,于是转介他来进行心理咨询。由于很多人认为他智力低下,于是我给他做了瑞文推理测验,成绩为112分,智力处于中上水平。
案例分析:由此分析,他伯父收留他是基于道义,其实在感情上并不喜欢他。因此,他是极度缺乏家庭温暖和家庭教育的。由于在家缺乏学习上的监督,学习时间没保障,作业经常不完成,这是他学习成绩很差的主要原因。他的个人卫生是很差的,往往几天不洗澡,衣服很脏。是导致同学不喜欢他,甚至讨厌他原因。由于学习成绩差,经常拖班的后腿,教师也不喜欢他。于是成为一个不受集体欢迎的人,造成学习、社交障碍。
措施方法:由于造成他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家庭温暖。在校又受到各方面的歧视。导致丧失自信心、自尊心。从而进一步导致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所以,要从根本上重建他的自尊心、自信心。测验结果出来后,首先让他明白自己的智力是较好的。并且让班主任在全班宣布测验的结果。从此,同学们虽然不叫他“白痴”,但又取笑他聪明过头。于是我又和他一起分析同学们不喜欢他的原因,找出他不注意个人卫生、不主动和同学交往,学习成绩差是同学不喜欢他的主要原因。找到原因后,对症下药,共同制定其努力目标:1、注意个人卫生,每天洗澡换衣服,如果他伯母不帮他洗,就自己动手洗。2、多方面共同监督完成家庭作业,共同探讨,寻求一种适合他的学习方法,努力提高学习成绩。 3、共同探讨改进人际关系的方法。对于以上目标的实现,采用行为强化法,跟他制定小步子,对于他的每一个进步都给予鼓励、强化,多给予正向强化。对于其不足、尚未达到要求的地方,给予足够的耐心,基本不采取批评的办法。看到自己的一个个进步,他的自尊心、自信心也一步步树立起来。另一方面,从他的家庭入手,由于小明成绩差,教师进行家访时总是投诉,其伯父付出了很多辛劳,但得不到较好的回报,导致他不喜欢小明。于是进行家访,对其伯父收养侄儿的行为表示赞扬。向其说明小明的智力并不差,指出如果大家继续努力、共同配合,小明是有前途的。让其伯父看到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对小明就更加关心和爱护了,并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效果与思考:对该生采取以上措施后,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学习成绩有了较大的提高,情绪安定,与伯父家的各个成员关系得到改善.与同学老师的人际关系也逐渐好转、和谐。个人卫生情况有好转,他看起来也精神很多。从上述案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1、借助心理量表来对咨询者进行测量,对于帮助我们正确判断是很重要的。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到,该生周围的人(包括老师、同学在内)都认为他是弱智的,如果单凭经验,咨询者也很容易听信这些人的判断。也正因为心理测量与人们的经验判断有较大的差距,心理测量遭到部分人的怀疑,但作为心理学工作者,是要善于利用好这个工具。2、作为学校心理咨询工作者,除了可以对来访者进行辅导外,还有与学校、家庭共同配合的有利条件。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3、父母离异家庭是儿童心理障碍的高发区,班主任、心理咨询老师应对这些儿童更多的关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出了问题去处罚,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殷切的关怀远远胜于高高在上的说教,当班主任问小明谁对他最好时,他说:“心理老师最好”。要知道当时我只是跟他进行过二、三次谈心。
3、心理惩罚个案分析
案例上个学期初,我班转来了一位新同学张伟。他是我多年前邻居张先生的小孩。张伟在许多人的眼里是不折不扣的笨学生。记得他上学的第一天放学时,她母亲问:“今天老师教什么?”他想了半天说:“脚板印。”母亲不解,便问一起回来的同班同学。同学言辞清晰地回答:“老师要我们脚踏实地,好好学习。”旁人听到后,都朝他大笑。在一年级放寒假时,他母亲看到其他同学个个喜洋洋的拿着奖状回家。便问张伟:“你得奖状了吗?”他回答道:“老师说买的不多,不给我了。”从小学到中学,老师都说其“不行”、拖班级后腿,甚至有的老师找张先生发牢骚,说小孩“智力有问题”。再加上贪玩,张伟的学习成绩总不理想,每况愈下。
教师的评语我在张伟进班的第一次课外作业上打了批语,没想到短短的一句话,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现将张伟周记中一段话摘录如下:
当我怀着对自己的些许肯定和对以前不务正业的否定的心情,交上我上高中以来第一次认认真真地做好的数学作业时,我就在等待着。我知道老师如果还有一丝心情想管我的话,就会对那前半本不著一字的"风流"好好批判一翻,而对我后面的努力,也会有一丝满意。
期盼中的我翻开了练习册,在那个别人都打“优”的地方,老师给我写了个“好”字,还加了一句评语:“坚持下去,一定会有好收获。”这是对我的肯定,这是我多年来首次得到的老师的肯定啊!那时的我几乎百感交集,我想起天真幼稚的过去,现在的感觉竟如此的相似。麻木了这么久的灵魂终于有了一丝触动,如果当时旁边没有同学的话,我一定会哭的。虽然按时做作业对别人来说,是如此稀松平常,可是我,我很久没这么认真了,我真的很高兴。
我知道我的感觉也许很幼稚可笑,可我终究要写出来,就为那心中好久不曾荡起的涟漪。
多一点鼓励在新学校,没有人知道张伟曾是“弱智生”,老师和同学们像对待普通学生那样对待他。张伟的自信心恢复了,他刻苦努力,很快就赶上了大家。老师对他很满意。不仅如此,他还在同学中荣获了“聪明人”的雅号。
事情是这样的。一天,语文老师利用最后的几分钟时间,给大家出了条谜语,活跃气氛。并且说,谁要是先猜对,那他就是今天班里最聪明的人。谜面是:楼下客满。打一成语。
谁知,张伟第一个站起来答道:“后来居上!”
老师满意地笑笑说:“对,张伟是我们班今天最聪明的人。”
我们班的老师耐心特别好,不仅不批评学生,相反,只要学生有一点进步,老师就会给予适当的称赞表扬。在每一次考试之后,老师总要和每一位同学进行谈话,帮助他们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并给予鼓励,促使上进。张伟在这样的环境中进步特别快,不但成绩达到中等,而且在期末还破天荒捧回了一张“学习积极分子”奖状。张先生感慨地对我说:“看来不是孩子的智力有问题,而是老师的态度有问题啊!”
探究原因为什么同样的学生,在不同的学校表现却判若两人呢?从教育心理学看,张伟的经历,体现了“心理惩罚”对青少年求学带来的“隐性障碍”。如今体罚已引起教育界的重视,但“心理惩罚”由于对学生的伤害不易被人察觉而长期被忽视。“心理惩罚”主要是指由于学校老师教育方法、管理方式、措施等不完善或失当,给学生精神上带来的伤害,最常见的是学生自尊心的伤害。据了解,这类事件在学校平时教学中并不少见。正是如此,虽然面临着考试、升学等压力,但学生在校最害怕的并不是考试,而是“被老师批评”、“被人瞧不起”,尤其是被老师瞧不起。因为老师的行为与态度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具有导向性,被老师瞧不起,在同学中就会受到轻视或遭冷遇。
总之,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育理论、教学模式,老师首先要有一颗爱心,尊重学生,莫让"心理惩罚"给学生在求学道路上背上沉重的包袱。
4、“逆反心理”的疏导例说
“逆反心理”是人对某类事物产生了厌恶、反感的情绪,做出与该事物发展背道而弛的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学生的“逆反心理”是一种消极的抵抗心理,这种心理一旦产生,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对教师的教育乃至所有的言行都持否定的态度,使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久而久之还可能导致矛盾激化。因此,教师一旦发现学生对自己形成了“逆反心理”,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疏导。
有一段时间,我发现一向学习认真的汪锋同学上课总是分神,作业也马马虎虎。我便找他谈话,他也是一副不予理睬的模样。我找其他同学了解,原来是因为有一次上课点他回答问题,他没答上来,我在班上严厉批评了他,因为那个问题是我上堂课反复强调过的。而他上堂课由于生病请假没上。我的批评使他委屈,伤害了他的自尊心。知道了症结所在,我便主动检讨了自己的错误,并将他未听到的课给他重讲了一遍。很快地他又恢复到以前的良好心理状态,并成了我的“朋友”。对“逆反心理”的追根溯源,要求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善于及时从蛛丝蚂迹中发现“逆反心理”的萌芽,采取有效措施去进行疏导。
有一女生性格倔强,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当班干部时工作主动泼辣。上初一和初二时,见到有的男教师处理男女生纠纷、排座位、对男生违纪行为偏袒等。她便认为男教师对男生有偏爱,对女生存偏见。有几次她站出来为女生辩护,反遭讥讽和嘲笑。于是,她公开宣称:“我就是不喜欢男教师教!”
上初三时,他在我班上就读。刚接触“化学”这门新课,有几个接受能力较差的女生学习感到很吃力,我便利用休息时间给她们开“小灶”。课堂上回答或讨论问题,我都尽量以公平、民主的态度来对待男女生。针对农村女生胆小的特点,课外辅导时,我经常主动询问她们有什么疑难,并不厌其烦地耐心讲解,慢慢地师生感情融洽了。这时我才正面接触这位女生,给她逐一分析我校教师,从白发苍苍的老校长到刚刚毕业的新教师,他们的身上都有一种奉献精神,他们其实都是热爱和关心自己的学生的,只是他们处理问题时有时不那么细致。并引导她寻找这些老师身上的“闪光点”。慢慢地,她的成见消除了。学校一位青年男教师结婚,她组织班上同学,在该教师的新婚典礼时,表演了许多精彩的文艺书目,学校移风易俗为教师办婚事,受到群众的好评。
5、老师,我要尿尿!
基本情况:新生入学不久,我在一年级开了个“古诗文诵读班”,让其他班愿意加入的孩子也跟我在每周六一起念古典经文。第一次课刚打铃,别班的一个叫崔纪凯的小男孩就说要上厕所,我让他去了。过了几分钟,他又说:“老师,我要尿尿!”我很奇怪,不是刚上的厕所吗,但一看他那着急的样子,只好又让他去了。可他没隔两分钟又喊要去,基本上一节课他就在厕所和教室间穿梭了。第二次课还是如此。
经过家庭调查,孩子在家没有不停地上厕所的现象;通过对其班主任的调查,孩子平时上课也没有这种表现。只是,孩子一向都表现出胆小。每次去一个陌生一点的环境,都要有一个明显的过渡期,即使去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也不能离开父母过一夜,从来不肯离开父母单独跟别人玩耍活动;害怕陌生人,就是隔一段时间没见爷爷奶奶的面,再见时也要花时间适应;孩子住得离学校远,原来幼儿园的同学没有一个跟他上同一所小学,所以他刚开始上学表现得很胆小,不合群;经常无故地担心家长不来接他,早上出门老是叮嘱妈妈:“一定要来接我哦!”有一次下雨接得迟了点,就哭了起来;开学一段时间后上课发言积极,但一有同学说他讲错了,马上就变脸,显得很难过;下课很少主动找同学玩耍,但也不会老上厕所;基本上拒绝与陌生的成人交谈。
根据细致的观察,孩子走出教室后并不急于尿尿,而是东张西望,看到他的父母后才飞快地跑进厕所。下课后他就跑到父亲或母亲的身边,也不见他要上厕所了。原来,他的要尿不过是要寻找父母的借口。
理论分析:从以上情况来看,孩子的这种表现是一种焦虑所致。
焦虑是一种情绪状态。在心理学中,一般把有明确对象的不安、担心和忧虑成为恐惧,而没有明确对象的恐惧称为焦虑,焦虑是恐惧的一种类别。这个孩子经常表现出不安全感,对父母的依赖性特别强,对外部环境有很明显的戒备,但又不能明确地说出害怕什么,焦虑的特征比较明显。
精神分析家认为焦虑是个人心理不平衡的表现,我国的心理学家左成业(1984)曾论述焦虑与抑郁都是负性情绪,两者常常同时出现,但又有区别。根据罗斯(Roth,1972)、诺咿斯(Noyes,1978)和迪利(Dealy,1981)等的报告,焦虑患者常伴有抑郁的心境,人数达焦虑患者的34%~65%。上海医科大学江开达等(1986)也发现,焦虑情绪严重者,抑郁情绪也较明显,两种量表分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以焦虑为主的患者,52%的人伴有抑郁情绪,并且焦虑发生在前,抑郁发生在后。可见,情绪焦虑时间过长,有可能导致抑郁。所以这个孩子的焦虑症状只有尽快解除,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对孩子的伤害。
要帮助孩子,首先要分清他的焦虑的类型。焦虑分为特质焦虑和状态焦虑。表现在人格中的焦虑是特质焦虑;在特定环境中产生的焦虑反应状态称为状态焦虑。孩子只在我的课堂表现出这种异常,很明显只是一种状态焦虑。状态焦虑是人类有机体的一种暂时的情绪状态,其特点是表现为对忧烦和紧张的主观的、有意识的情感,并且也唤醒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性。这是一种复杂的、具有个别特点的情绪状态或反应,随着时间的变化,其强度和波动性也在变化中。在神经症、精神病和正常人身上均有焦虑的体验。焦虑与人格特征、动机、情绪等许多主观体验及多种多样的身心状态都有密切关系。每个心理学家都承认焦虑会随着情绪的变化及机体的条件而波动。疼痛和损伤的惊吓、各种心理治疗、职业调动、角色变换、气候不佳、血液中酒精含量、月经疼痛等当然也包括诸于这个孩子学习生活环境的变动均会使焦虑水平发生变化。正常焦虑持续的时间较短,程度较浅,焦虑的原因经治疗者的分析和解释可以认识清楚,正常焦虑也可以被某些活动所代替,得到安慰和鼓励、原谅及宽恕后就心情平静了。异常焦虑找不到真实的原因,虽也有安慰鼓励的需要,但并不能因此而消除焦虑。那这孩子到底属于异常焦虑还是正常焦虑,我决定边治疗边观察。
教育方法:①我让孩子的父亲或母亲站在教室窗外,让孩子上课的时候也能很方便地看到父母,这样孩子果然就没有老喊要上厕所了。这时相机跟他说,你其实不是想上厕所,是想看妈妈是吗?其实,你上课也可以跟别的小朋友一样不用上厕所的。
②课堂穿插些有趣的游戏,用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尽量注意教师上课时的态度、语气、表情等,让孩子心情放松;下课老师也与孩子一起活动,增强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让孩子在老师和同学中获取安全感;
③当孩子非正常提出上厕所时,拿出一个孩子想要的小奖品,告诉他,只要等一会去就可以得到它了,慢慢地要求他坚持一节课。
教育效果:往后的一个月内,孩子每节课上厕所次数逐渐减少至正常的次数,父母也不用在窗外看孩子上课了,最后不用奖品也能正常上课。
6、儿童人格障碍个案分析
华侨医院心理科在对部分小学生做心理调查时,发现一些典型的儿童人格障碍个案。
A一女学生长得聪明灵秀,看见她的人都无法相信,眼前这个12岁的孩子竟然从一年级到五年级都有小偷小摸的行为。更令人难以明白的是,别人偷东西都有惴惴不安的感觉,她每次“作案”后,却表现出得意洋洋的样子。老师几乎被她气死,无论怎么严厉地批评她,她都表现得非常开心,没有半点羞耻感。另外,她上课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很少可以静下来听课五分钟,学习成绩非常差。这孩子的智力正常,但接受能力却时强时弱,有时老师一点就通,有时是“牛皮灯笼”怎么教也不懂。
对此,专家分析,这孩子性格最大的特点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表现出冷酷、没有同情心,另外从她其它的行为看,她又缺乏自尊心、内省力、自我克制能力,患有典型的病态人格和儿童多动症。这种病态人格是儿童人格障碍中患者最多的一种,表现为没有社会责任心、社会道德观,对人缺乏同情心,自我控制能力差,对过错屡教不改。
B一小学6年级女生成绩不错,其父母对她要求很高,希望她能考取市内一流的中学。这女孩子也很好强,学习非常用功。可是后来她却发觉自己一些莫名的烦恼越来越多,她老是怕自己的作业本上会出现一些“反动的标语”,交作业前总是把本子里里外外都检查好几遍,甚至本子交上去后又担心是不是没写完作业,坐立不安,嘴里老是唠叨着这些小事。
对此,专家分析,这是压力太大导致的强迫型人格障碍。
C某小学五年级一男生,老师让他去锁电脑房门,他竟把电脑上所有软件都删掉了,当查出是他“干”的,他即刻就承认错误,表示一定改正。老师说,这个学生平时总是想表现自己,但几乎每次都是以“出位”让老师伤心,老师一批评他,他即刻就认错,但一转头就犯错误。老师也不知他是故意的还是把自己保证的话忘记了,各课老师都被他伤透了脑筋,学习也越来越差。
专家分析,这个小男生患了较为严重的反社会性人格障碍,这种类型的儿童喜欢破坏家庭设施和学校社会公物,而且故意不听话来“显示”自己的反叛性。一些缺乏母爱或父爱的不幸家庭,多出现这样的孩子,像这个小孩,母亲一生下他就和别的男人跑了,父亲常年酗酒,他从小由爷爷奶奶拉大,一些亲戚经常瞧不起他,甚至当着他的面喊他“野杂种”。爷爷奶奶也说他常撒谎,听不进大人的话。专家说,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儿童如不及时治疗,将来极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华侨医院心理科肖计划教授指出,儿童人格障碍常见的还有分裂型、反社会型、抑郁型。分裂型患者经常发生幻觉和妄想,思想、感情和行为不协调。如别人关门的声音稍大,就认为是生自己的气;大家都想去看电影,自己也想去,却偏摆出一副不屑的样子。有的小孩还老是认为周围的人在说自己坏话,没有可信任的人。反社会型的儿童患者攻击性很强,喜欢破坏家庭设施和学校社会公物,忧郁型的则敏感多疑,郁郁寡欢,自我评价非常低。
7、润物细无声
【立案】:学生刘××,男,16岁,家住镇郊农村,父母离异,随母亲生活。该生性格倔强,歪点子多,多次触犯校纪校规。初一时,曾因打电子游戏机,多次离家出走。该生学习态度极差,经常不做作业,成绩不及格。如若该生在初二一学年中得不到及时的教育、帮助,必将对其今后的人生道路带来极其严重的不良影响。
【调查】:调查1:据初二时的老师反映,该生在班内人际关系极差,对集体生活疏离感比较明显,同时该生对老师的教育总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在各方面都表现得非常随意。
调查2:该生在家母亲关系紧张,对其态度冷淡粗暴;该生也由此对母亲产生了较强的逆抗心理,常常话不到一处,个人生活处境十分尴尬。
调查3:通过与该生多次个别谈心,发现该生避而不谈自己家庭的事,同时多次出现“无所谓,反正我是差生,习惯了”等自我厌弃的话语,在交谈过程中,该生表现也较随便,显示出“毫不在乎”的样子。
【分析】:该生由于家庭生活的变故,出现了心理异常情况;由于缺乏同龄学生所拥有的亲情关爱,已由心理上的孤独感、冷漠感,逐渐发展到自我怨恨感,并外泄为异常行为。解决该生的问题,应从心理疏导入手,消除他原有的异常心理,帮助他通过新的生活体验,去逐渐重新感知、认知和把握自己。
【操作】:①通过班级师生热线,主动与他进行“交心”,发展师生间心理上的“相知”关系,缓解其“孤独心理”负荷,建立师生间教育信任的心理基础。
我班开展了一月两次的师生热线通信交心活动。开学第一天,就开始了第一次活动。刘××同学的信中只有寥寥几个字:“我是差生,没有什么可说的。”很显然,他对我抱有不信任态度。针对这一情况,我首先采取主动,热诚地写下了两页多纸的回信,向他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任何一个人没有天生的好坏之分,在学生时代,老师也写过检讨,你在我面前,就像一张白纸,你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老师表明你是什么样的学生!我不问你过去犯过什么样的错误,我只相信现在。我会用自己的眼光来判断,希望你展现在我面前的是一个崭新的自我。”通过多次书信往来,他开始逐步向我接近,由相识到相知,彼此信任,建立了较为巩固的师生情感。
②通过集体生活中的积极关注,帮助其走出自我“冷漠心理”的误区,发展其与其他学生之间的合作及情谊,提高他对自我成长的关注热情。初进班级,他与班集体“绝缘”,对班级活动漠不关心,许多同学对他抱以鄙视的目光,围在他周围的是几名不求上进的同学。在作业中,我发觉他写字工整大方,于是就安排他进了班级黑板报宣传小组,并负责每天更换“老师寄语”栏目。我们每天见面,每次我总把自己对“寄语”的理解告诉他。。在轮到他对寄语的理解作小演讲时,我精心修改了他的演讲稿,并两次进行了试讲及辅导,结果,他的演讲赢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我及时肯定了他的成功,并将自己的摘抄本借给他,由他选择寄语的内容,建议他也每天摘抄一条,毕业时交换摘抄本作为纪念。他工作更加认真,摘抄也注入了自己许多新的内容。在学校黑板报比赛中,由他参与的班级黑板报被评为校优秀奖,他又一次看到了自己的劳动成果。他开始接近同学,走近集体,并被集体所融纳。
③帮助其与养父建立起“亲合”的父子关系,改变其自我审视的角度,谈化其“自我怨恨”意识,使其对生活充满新的期待与追求。
每次与他谈心,他总是避而不谈自己家庭的事。养父对他冷漠粗暴的态度,使他渴望得到家庭温暖的心理“雪上加霜”。每当养父与生母为此而吵架时,他就采用躲避方式离开了家庭。幼稚的人生观和孤独自悲的心理使他在闲荡中走向了游戏室,结识了几位游手好闲的社会不良青年,开始了抽烟、喝酒和赌博。经过几次“暗访”,我的行为感动了其养父,与他达成了共识:决定家校密切联系,共同搞好转化工作。在此基础上,我进行了第一次公开家访。对于我的到来,刘××同学深感意外和警觉。我出乎意料地在他母亲和养父面前大谈其进入初三后的变化和进步.在某些细节上作了一定程度的夸张,其养父也在他面前作了自我批评,表示今后会好好地看待他,他第一次在我面前流泪了.
在热线通信中,他十分感激我对他的看重和信任,发誓要报答我,我欣然接受了他的承诺,启发他用不断进步的成绩作为最好的回报,建议他与社会不良青年断绝往来,不再进游戏室,并与他一起制订了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和合理安排双休日的具体措施。在班级向“三室一厅”告别的签字活动中,他第一位走上讲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④帮助其积极评价、认可自己,在扬长避短中学会自尊,在不断进步中树立信心。
在组织参加校运动会时,根据其在班中“身体高大”的特点,安排他进中学以来第一次参加了铅球、标枪两项比赛,经过赛前训练、赛时指点,在我和同学们的助威声中,他取得了铅球第三名、标枪第四名的好成绩,取得了宝贵的7分,为班级夺冠立下汗马功劳。赛后,抓住契机,我找他进行了总结:其实,你各方面的潜力都很大,你的名字不叫“差生”,只要你去尝试、去投入,你将会有更多“惊喜的发现”!此后,在学习中,我经常鼓励他去发现、去创造,并取得任课老师的一致配合与支持,对其实行“特护”政策,使他感受到每个老师的一份关爱。他学习热情高涨,到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就有5门功课改写成了蓝色,获得了校优秀进步奖。
第二学期,我与团支部商量,把他列为本学期入团的发展对象,并进入少年团校学习。我把要求和希望留在了他的“热线通信”本上,留在了他的心里:严格要求,努力学习,接受团组织的考验,用汗水填写自己的入团志愿书。在毕业前夕,他不负众望,如愿以偿。
【效果】:“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经过一学年的心里疏导和教育帮助,刘××同学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心理上,由“孤独自弃”变为“乐观进取”;在行为上,由“我行我素、自暴放纵”变为“尊师守纪,关心集体”;在学习上,取得了各科均在及格线以上的较好成绩。
刘××同学的转化,道出了一个朴实的真理: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中学心理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将显示出愈来愈重要的地位和价值,中学心理教育的研究和推广,势在必行!
8、扬起你的笑脸 ——处理学生恋爱的个案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出生的独生子女,目前已逐步升入到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学习。伴随他们的成长,除了生活、学习上的问题外,接踵而至的青春期情感问题不经意间就撞上了他们单纯、幼弱的心灵。
当前,中学生恋爱日渐成风,并且呈现一种上升趋势。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他们当中成绩好的学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由于青少年生理成熟的提早,加上社会上性信息的猛增,使学生的恋爱年龄提前,在初中一、二年级就开始萌生爱的幼苗。
针对此类现象,本人通过搜集信息,从社会、学校、家庭诸方面情况入手,正面疏导,使学生正确认识恋爱问题及本质,正确对待此类问题,争取早日摆脱,重新振作,建立起乐观、向上的心态,重新扬起他们的笑脸,扬起生命的风帆。
1.学生简介:冷某某,初二女生,性格内向、文静。曾与本班男生通过写信的方式互诉爱慕之情,此信被遗忘在校图书馆,被同学拾到后交给班主任。于此次谈话前,班主任已与她有过两次交流。
2.学生自述摘要:冷某某:“我的父母在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已经离异,我一直想让他们复婚,可是现在已经没有用了,他们都有了各自新的归宿,我一直一个人住在外公外婆家;每次当我看到同龄人与父母开心交谈,我就会莫名伤心!我一直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他们会离婚?既然如此,当初干嘛还要结婚。”
冷某某:“刚开始,我们并没有什么,我理科不太好,于是一有问题我就请教他(他理科好),每次问题被他解决,我会很开心,觉得他很棒!”
冷某某:“大家看见了,常常起哄,我很烦,见到他反而尴尬了,于是就偷偷写信,交流多了,我发现他对我也有好感,就这样我们定期通信……”
冷某某:“现在,我真的感觉到自己很喜欢他,因为只要哪天见不到他,我就会心神不宁……”
3.教师分析:虽然,此类恋爱行为具有明显的隐蔽性,但还是比较健康,没有任何越轨行为。
从家庭原因分析,该名学生是出生于八十年代末的独生子女,按常理,她应该生活优越、幸福。可事实上,她的家庭比较特殊,父母在她三年级就离异,她与外公外婆生活多年,导致情绪一直低落,使得她的性格孤僻、冷漠、自卑感强。失去了父母的关爱与保护,使得她希望在生活中寻找一个温暖的一个受关爱的港湾。这是她过早恋爱的内因。
从生理和心理分析:青少年的身体尤其是性器官正处于发育的关键时期,由此产生朦胧的性意识直指异性。再一点,青少年人格正处在一个相对不完善的阶段,学习压力,父母压力乃至社会压力都会给他们正处于成长的心灵的天平向异性倾斜。最后,他们这个年龄对异性充满好奇,对自身变化急于了解,可得不到教师、家长的引导,而且他们缺乏经验,缺乏是非的判断能力,往往深陷其中而无法自拔。
从社会、学校环境出发:不健康的大众传媒的影响,枯燥单调的校园生活,同学之间的调侃、起哄,都是导致学生过早恋爱的外因。
4.教师疏导:采用先扬后抑再扬的疏导方法
扬:这件事情发生至今,你的学习未受影响,说明你能控制学习与恋爱的心态,自我控制能力较强,处理得不错。你父母的情况老师了解不够,对你的关心不够,也应该向你表示歉意。不过你在这种特殊状况下,不靠别人帮助,取得学习上的成绩,老师要再表扬你。(肯定她的学习、生活不受恋爱、家庭影响)
抑:你是一个初中生,年龄还很小,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期;你的前途很光明,可是,老师却看到了你的前面将会有一座冰山,阻挡了你前进的步伐。也许别人说你们是早恋,可老师认为不,这是一种十分正常的现象,你们处于各个器官成长发育的时期,对异性产生好奇,并被他深深吸引也是正常的。不过,分析你的情况,你对他还有一种崇拜的成分。你们之间并不是真正的爱情,爱情需要承担责任与义务,可你们有这份能力吗?你们之间的精力大量花费在这件事情上,久而久之势必影响学业。因为这而失去美好的前程与光明的未来,你认为怎样?你的外公外婆他们年纪大了,他们需要你的照顾,你行吗?(从学生本人、家庭、社会各方面启发,阐明危害。)
扬:要正确对待这件事情,该结束的时候就结束,把这美好的记忆深藏心底,待到以后再去回味,珍惜记忆,珍惜生活。
5.事例分析:美国《健康和行为》杂志最近对800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早恋对他们来说,可能变成地狱。青少年之间的早恋,很有可能使他们患抑郁症,一些人还会自杀。前不久,美国加州山地高中枪杀两名同学的的学生安迪-威廉姆斯称,他就是因为失恋精神压抑才杀人。
恋爱,会是成年人变得年轻,身体更加充满活力,生活更为丰富多彩。然而,青少年之间的恋爱则不然,他们的早恋容易导致心情的抑郁、自杀甚至杀人,所以已成为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对于学生恋爱问题,教师在处理过程中,切忌粗暴辱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大喊大叫,不能收到预想的效果,有时反而会引起学生内心的消极反抗,有时则使学生觉得教师无能。”应采用疏导的方法,做到: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尊重、理解、关怀、引导”是法宝;加强教育,可展开分类活动,使少男少女有机会有价值地使用自己的精力,有意义的释放自己的能量;注重区别对待,个别指导。
9、正确处理学生恋爱的个案分析
现阶段,受一些青春偶像剧和言情小说的影响,少数中学生中出现了早恋现象。他(她)们或许是出于模仿觉得好玩,或许是崇拜偶像,或许是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各种情况不一一而论,实质上是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青春期反应,应看作正常现象。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任其自由发展,有可能使学生轻则影响学习,重则走上歧途。
针对这种现象,我觉得应从心理疏导入手,帮助学生正确分析、认识早恋现象的本质及其影响,让学生学会正确对待,摆脱困惑,“斩断情丝”,重新振作起来,集中精力投入到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去。
1、简况:我班女生游某某,进入初中阶段不久,就发现她不太爱与本班同学交往,在同学中了解后得知她与高年级某班男生来往密切,主动写信给那位男生,信中多处可见诸如“我想你”、“我爱你”之类的词,主动表达了爱慕之意。
2、师生对话:(1)学生自述:“老师,有一次,我看见一位穿着黑风衣的男生,觉得他非常英俊,非常潇洒,深深的吸引了我。我真的很喜欢他,我知道他也喜欢我。正因为这样,我才主动写信给他。只要哪天没见到他,我心里就好像少了点什么似的。”
教师分析:这是一种在学生中很常见的现象。因为他们正处于青春期,精力充沛,喜欢接触并接受新鲜事物,但对事物的观察和辨别并不全面,虽没有任何越轨行为,但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学习。因此,教师要耐心细致地加以正确引导。切忌恶语相加,讽刺挖苦,大张声势地加以批判。这样,容易使学生造成恐惧心理,或者造成逆反心理,效果适得其反。从世界观,人生观加以分析,淡化这种早恋现象,使学生正确面对,健康充实地渡过青春期。
(2)教师疏导:你因为此事分心,学习上受影响,成绩明显下降,这是一个事实,但作为一名学生,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①爱慕之心,人皆有之。你觉得那位男生长得不错,很吸引你,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映,说明你有一定的审美观。(先肯定她的心理反映,这样以此作为谈话的开头,学生听了,也易于接受,比较容易敞开心扉。)②作为一名中学生,你年龄还小,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期,我们应珍惜和牢牢把握这一段美好时光,让自己在学业、心理、生理等方面健康成长,为将来打好坚实的基础。每一时期有他特定的任务,一去不复返。就像你现在不可能再回到幼儿时期,去过那种天真烂漫的生活,张大成人后也不可能再回到现在地花季年代。我们如果现在就预演以后要经历地事,那多没新鲜感啊。③你的审美观不符合你的年龄,与你的身份也不相衬。世间美好的东西很多,你不可能一一拥有。就像时髦的礼服,华贵的婚纱,你不可能穿着它们来上学一样。现阶段,以中学生的身份你应把那种积极进取、品德高尚作为一种审美观。因此,你的这种现象是不符合你的年龄与身份的,是一种盲目的无任何目的的模仿,发展下去必然影响学业,甚至毁了自己的美好前途。
(3)学生的反映:游某某同学愉快的接受了老师的意见。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再同学中又出现了她活泼可爱得胜身影。
教育感悟: 正确处理学生早恋问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1)调查研究。对于学生早恋问题不能随便下结论,也不必大惊小怪,更不能粗暴对待,甚至不能在大庭广众之下议论,而是通过调查弄清原因,然后根据不同情况,对症下药。
(2)真诚感化。对学生要真诚对待,以理服人,让他们知道老师是在关心他、爱护他,让他们敞开心扉,以达到真正接受老师教育的目的。
(3)引导鼓励。学生愿意停止早恋,还要加以心理指导,减除他们的心理压力。其中选择“榜样教育”让他们树立远大志向,通过追求高尚目标而从恋情中解脱出来,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途径。
(4)方法正确。老师与学生的谈话,语言上要中肯,切中要害,既不危言耸听,又不轻描淡写,态度上要和蔼,让他们知道你是在真心帮助他,技巧上要先扬后抑。最后对他们提出好的建议和希望,使她认识到只要改正缺点、错误,前途还是很光明的,从而激励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和上进心。
10、孤燕归群
基本情况:我刚接三年级一个班不久,就关注了这个女孩子。她叫林林,长相平平,性格腼腆,连走路都总是轻手轻脚。好长时间,没听她大声讲过一次话,没见她开心地笑过一次,也没见过她为什么事生气或跟谁吵架。上课的时候她有时会瞪着眼晴专心地听讲,有时则会漠然地坐在那儿。奇怪的是,她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点名叫到她,她只是涨红着脸站在那儿一言不发。询问她的情况,所有的人都说:“她呀,你等她半天,她也说不出一句话,简直是浪费时间!”调查她的家庭情况,家长反映,她在家里却是个极正常的孩子,爱说爱笑,好玩好动,甚至有些“霸气”。为什么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一进入学校就变得面无表情,一言不发呢?
分析与处理:原来,没入学前,林林由奶奶带大,老人不懂得教育孩子的艺术,常常用老师来吓唬孩子,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是:把你关到幼儿园去,看老师怎么收拾你……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打下了这样的烙印:学校可怕,老师更可怕。由于慎怕幼儿园,惧怕老师,所以她是在万般无奈与恐惧之中接受完了幼儿教育。
可想而知,林林接受的是怎样的幼儿教育,所以入小学后,她的教育出现了断层。表现之一,就是她不适应集体的生活。她不像其他同学那样,有亲密的伙伴,孩子们爱做的游戏,她不会;孩子们爱聊的话题,她不知道,只是坐在角落里当观众。她成了孤单的“局外人”,表现之二,与其他孩子相比,她的知识和语言也出现了差距。小朋友懂的知识她几乎不懂,别的小朋友会干的事,她很少会干的。
更糟糕的是,上课的时候,她本来就紧张地坐在那儿,如果看到别的小朋友受到老师的批评,她的恐惧便会多了个“更”字,哪里再敢张口讲话?由于以上的原因,她渐渐地进入了自我封闭的状态,这种自我封闭既影响了她正常的智力发展,又影响到她的人际交往,甚至逐渐改变了她的性格,使孩子变得懦弱而退缩。我决定“对症下药”,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改变这个孩子,让她打开自我封闭的枷锁融入集体。
课间,我经常把她留在教室里,让她帮着擦黑板,发发作业本,让她有机会多接触老师,消除恐惧心理。并试着与她交谈,经常问一些她在家里的生活。尽管在课堂上好仍不敢开口,但有了明显的目光闪烁——有了讲话的欲望。
暗地里,安排几个活跃的孩子拉着她一起游戏。虽然依然不加入,但至少从角落里走到了大家的旁边,这就使得她向集体靠近了一步。
上课的时候,挑一些简单的、容易的问题让她答,告诉她:“别着急,慢慢讲。”尽管开口很难,可只要她开口,总能受到我真诚的表扬。渐渐的,她终于偶尔地举起了小手。
适当地安排她搞一些“外交活动”。比如到别的班级借样东西,到操场上或找个人……刚开始,往往是事没做成就怏怏地回来了,后来我让别的同学陪她去,她才渐入角色。
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林林终于走出了自我封闭的状态,彻底地融入了集体,融入了课堂。看来,让每个孤独的孩子变得活泼可爱,只要找到心理问题再“对症下药”。
11、学生心理个案
学生:姚伟涛 男,15岁 金川中学初三(6)班学生
少语,内向,从小失父,7岁时跟母亲和外祖父外祖母生活。学习成绩很差,除语文外其余的数、外、物等都不及格,一心想当一名歌星。
[案例]8月5日晚7点左右,我去他家家访,家中只有他一人,房内很黑,也不开灯,也不请我进去。(他见到我觉得很意外,先是关上门,等很长一段时间才来开门)。我走进房内,叫他打开灯,家里收拾得很干净。他把我领进他的房间,我问:房间很干净,是你自己收拾的吗?他回答:是。我走到他的写字台前,出现在我眼内的是好几张奖状,有小学的学习积极分子奖,劳动积极分子奖,还有初一唱歌比赛的奖。我问他家里大人呢?他回答母亲上班去了。(事实上母亲在邻居家中玩)我说你不请老师坐下,他这才拿了个凳子让我坐下。
我们的话题从台下的这些奖状说开了。我说姚伟涛你很不错,得了那么多奖,小学里还得了学习积极分子奖,为什么现在的学习却那么差?他低着头不出声,你找过原因吗?他的回答是我想唱歌。我问一个月的假期过去了,你干了些什么呢?我在练唱,还参加了初赛,他非常高兴地告诉我初赛已通过了,等着9月份的复赛。(我问一句,他答一句,没有第二句)
我看着他的高兴劲,不想一下就把话说死。我就对他说,人有理想是件好事,人无理想就等于胸无大志,要使自己的理想能成为现实,我认为你目前还太小,他马上说我不小了,比赛中比我小的还有呢,有一个学生只有12岁,我说那你也应该把义务学业完成吧,他点点头。你没有初中毕业证书,不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就算这次复赛通过了,在过十年、二十年后你唱不了歌了,你说你能干什么呢?你想过吗?他摇摇头。这时,他外祖母回来了,发现老师来了,就去把他母亲叫来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他母亲也很内向,话很少。外祖母告诉我,这孩子从小死了父亲,母亲工作又忙,没了父爱,又少母爱,现在我们也不知该如何教育他。平时这孩子也不常外出,大多时间就是跟着唱片唱歌,叫他不要唱了,做点作业,看些书吧,他也听不进,老是跟我说,我将来要当歌星……
[分析]从孩子家出来,我就有一个感觉,我觉得姚伟涛在逃避学习,他属于面临无法实现目标而产生的心理冲突类的学生,为了求得心理平衡,他不以主动姿态争取时间去解决心理冲突,而是消极被动地等待,不敢正视它,克服它,而是设法躲到一个“安全”的地方,觉得“车到山前必有路”,这音乐就是姚伟涛的“安全”港。
中学生心理冲突极其消除对策中说到:中学生消极地适应心理冲突,固然有其一定的积极效果或可取之处,但它毕竟只能在短时期内缓解因冲突而带来的心理紧张情绪,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心理冲突。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就一定要从产生心理冲突的根子入手,做好事先教育预防,事后矫治补缺工作,了解和掌握消除心理冲突的对策。对姚伟涛这位男学生我觉得:
首先从稳定情绪入手,消除其内心的冲突,必须细致、谨慎、耐心的教育,讲究一定的教育技巧和艺术,采用迂回法,冷冻法,将学生的情绪逐渐平稳下来,使其内心冲突缓和下来,再做好疏导工作。其次从沟通思想入手“心病”还须“心药”医。这一类型的中学生常以紧张的情绪反应代替行为,以消极冷漠的表情代替言语。因此,我们必须以关心,帮助,谅解,鼓励的方式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了解学生所思所虑,所喜所忧,沟通其思想,了解其苦情,以“心病”治“心病”,使他内心的怨闷得到诉说,疙瘩得到解开,达到心理平衡。
同时还可以从优化环境入手,增加心里活动,因为学生处于心里冲突时,他很难摆脱烦恼的情境,却又很容易触景生情,不时流露出愁闷、痛苦的感觉。因此,组织他开展各种有趣的活动,优化他的环境,给他营造一个良好的心里气氛,增强心理活力,通过班集体意识和舆论来冲淡其苦闷,转移其情绪,使他与心理健康教育相配合。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教师的职责是控制和训导学生,而学生则只能在被扣分,被训斥中服从教师。在这种教育活动中产生的学生,即使成绩优秀,往往也缺乏完整的人格。因此我觉得,为学校营造一个积极的,互相帮助、关怀的环境,除了学业成绩,还要关心学生的自我与情绪方面的发展。
教育是一个改变的过程,目的是协助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自己,成为有完整人格的人。一个充满爱、充满温暖、鼓励,相互支持与亲密关系的教学过程,一定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
现在的学生十分渴望有人去关注他们,了解他们,爱护他们,痛恨常被责怪、批评和冷落,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尽量以积极、正面的态度来看待学生的学习成绩与课堂表现,只有让学生感到受尊重,受信任,受关爱,才能使他们产生安全感,并促使他们以良好的表现来报答教师的信任。
12、外来务工者子女心理失衡
个案:他为什么打同学?小强的父母从安徽来到上海,辛勤工作了几年,终于在上海站住了脚。为了让小强得到最好的教育,父母俩没有让小强去上民工子弟学校,而是将他千方百计送进了一所本地小学。没想到,小强读到二年级时,就开始频繁地与同学打架。老师建议小强父母带他去看心理医生。心理医生!父母俩愣住了,在安徽他们从没有听说过这种医生,更不知道小强为什么得了这种怪病?
直到进入了心理治疗室,父母方恍然大悟。小强一口气问了医生一大堆问题:为什么我住在路边的房子里,同学们都能住高房子?为什么同学们都要叫我“民工”?为什么他们不到我家去玩,也不请我到他们家去玩?我到底和他们有什么不一样?反正,我现在看到上海同学高兴,就想打他们!
评述:上海有40万儿童青少年需要心理卫生服务。据统计:1985年外地患儿约占全年患儿的7%,自1994年外地患儿呈增加趋势,1997年以后增长最快,从1999年起,这一比例超过了10%,近年高达12%,是1986年的4倍。外来务工者的子女由于周围环境发生变化,成年人群体之间的文化、观念冲突,让孩子生长在一个不平等的心理环境中。此外,一部分外来务工者生存环境恶劣,脏、乱、差并存,孩子耳濡目染,如不及时、耐心仔细的引导,小问题将成为大麻烦、大隐患。在少儿心理疾病中,物质成瘾的现象越来越多。虚拟的美好、媒体的造星运动、儿童社会规范制度空白,让越来越多的孩子离开了正常的人生轨迹。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坚持育人为本,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中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13、心理咨询案例
案例:小明,初二年级学生。情绪暴躁、易冲动,爱使用暴力胁迫他人服从,周围有一群惧怕他的学生。与前任班主任的关系很僵,前任班主任对他无法管理,在班级里有意孤立他,致使他曾想转学。我刚接班不久,就发现他对我这个新班主任很敌视。
分析:该生父母离异。归父亲抚养,父亲再婚,与继母关系不好。亲身母亲也再婚,很少来看望他。极想得到疼爱,可也许已忘记被疼爱的滋味,渴望得到而不能实现。于是便产生焦虑、易怒、情绪不稳定等心理特点,行为上表现出暴力、与师长对立等。内心的不愉快在家里不便宣泄,在学校便极力寻找宣泄的市场,这是他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究其原因是缺少关爱和正确的引导。
针对小明的具体情况,我采取了如下的教育方法:
1、瓦解他的小团体,建立良好的集体氛围。经过调查,我发现每天围绕在他身边的几个男同学很想摆脱他,可又怕受他的欺负。我与这些男同学一一进行了深入的交谈,我的谈话使他们树立了正气开始重新认识自己,修正自己,班风有了很大的转变。没有一群起哄的人,小明也收敛不少。
2、小明的问题根源是缺少关爱。对这样的学生,说教往往是无法奏效的,而对他的关爱往往能起到神奇的作用。从他的家庭入手,由于小明成绩差,教师进行家访时总是投诉,其父亲付出了很多辛劳,但得不到较好的回报,导致他也慢慢变得不喜欢小明了。于是我进行家访,指出如果大家继续努力、共同配合,小明是有前途的。让其父亲看到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对小明就更加关心和爱护了,并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同时教育他与继母的关系加以改善,与同学老师的人际关系也逐渐好转、和谐。
3、每个学生的身上都有闪光点,教师帮助学生找到闪光点,并创造条件让他发挥,给予支持让他成功,使之产生成功感并体验良好的情绪,这是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的重要举措。小明办事很有魄力,也有一定的号召力。运动会前夕,我让他和班长负责班级的广播操比赛的练习工作。他很是高兴,觉得这是老师对他的信任。几经努力,终于取得了广播操比赛的第一名,我立刻在班级里表扬他,让他有了自信心。紧接着我又询问,是否有能力管理班级的课堂纪律,他满怀信心地答应了,并且非常负责。慢慢的,小明已不再是一块顽石,而是成为老师的好帮手。
14、心理健康教育个案
案例介绍:彭某,女,我校学生,现已毕业。在校期间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学习勤奋努力,成绩中上,以诚实上进而获得师生的普遍好评。并担任学习委员,但却在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中由于作弊而被监考老师抓住,因害怕被学校处分,导致几天茶饭不思,夜不能寐。并且有一段时间精神状况极差,抑郁不安,她母亲反映,她回到家也不说话,总是把自己一个人关在房子里;同学反映,她在校也很少跟同学们谈笑了,多是一个人独自行动。
  案例分析:该女生的行为是由于考试作弊被发现以后,害怕受处分,丢面子,导致心情非常地焦虑和紧张。既害怕父母知道后会责骂自己,又害怕更多的老师知道后会改变对自己一贯良好的评价,更怕同学知道后会指指点点,瞧不起自己,孤立自己。该女生考试作弊,有很复杂的原因,并不表示她品质不好,并不说明她变坏了,只是由于一时的心理偏差而做出了不恰当的行为。在处理这种问题时,切忌无限上纲上线,武断下结论或墨守陈规,简单做出处分。避免导致当事人在逆反心理和高度压力下,做出极端的行为,引发无可挽回的悲剧。
  辅导方法:作弊现象的出现,是与当前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分不开的,也是某些不科学不合理的教育评价制度的弊端和单一的人才选拔制度的产物,因而需要综合治理。对杨某的行为,我是这样处理的:
  1、及时与杨某谈心,了解其行为的动机以及行为前后的心路历程。谈心时,心平气和,避免采取审问式的态度。杨某谈到:“我周围有一同学本来比我差,平时常抄我的作业,可测验时总比我好,就是因为偷看,我就不服气;况且我见有人作弊又没被老师发现,……。”归结起来,该生之所以作弊,我看原因主要有:一是虚荣心作怪,总想考得更好的名次;二是不平衡心理,看到本来比自己差的人由于作弊而获得高分,受到老师表扬;三是侥幸心理,见有人作弊未被发现,自己也挺而走险;四是家长的压力,期望太高。同时该生也表示现在非常后悔,也特别害怕。了解情况后,先安慰她,同时引导她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
  2、召开部分同学座谈会,专门就“作弊心态种种”请同学们谈谈自身的经历和感受。会前我首先开诚布公地表明自己的看法,“作弊”不是思想品质问题,只是由于各种复杂原因引起的心理症结,一念之差导致做出傻事。进一步引导在正确认识作弊的危害性,明确“诚实比分数更重要”,要“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学问。”同学们的切身感受,也给杨某以启发。
  3、有意安排平时与杨某较要好的同学主动接近她,跟她玩在一起、学在一起,以消除其孤独心理,让她知道同学们仍然像以前一样待她。
  4、根据她的特长,继续让她担任学习委员,要求她放下包袱,努力工作。及时表扬她对工作的负责态度,使她感到班主任、老师并未全盘否定她,通过自己的努力是会获得人们的承认和赞赏的。
  5、积极与家长联系,争取家长的配合。引导家长正确对待孩子的错误,帮助孩子走出恐惧、压抑、痛苦的阴影。要求家长不要过分责骂孩子,应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以免适得其反,只要尽力而为就行。同时也启发家长改变观念,不要把分数当作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而应重视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以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家长听后,说明平时在家里对子女要求很严,对她的要求也很高,因为亲属的孩子都是大学生,为了争面子。家长最后表示以后要改变教育方法,以减轻孩子的压力。
  辅导效果: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在教师、家长的密切配合下,杨某开始摆脱了作弊带来的焦虑情绪,进入了正常的生活、学习轨道,并且对自己的作弊行为作出了深刻的认识,认为这样做太幼稚了,太不值得了,表示从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来。她又像以前一样融入到班集体里面,并且更加努力学习和认真工作,赢得师生一致好评。最后她也完成了自己的心愿考上了高职。
15、中学生心理问题辅导个案——爱顶撞师长的孩子
  案例介绍:王某,男,12岁,预备(1)班学生。学习成绩中,智力较好,理科成绩较突出。性格倔强,个性刚硬,自尊心特强,逆反心理十分严重。经常和父母、老师发生冲突、顶撞,有很强的抵触情绪。你越是反对的事情,他就越和你对着干。在学校,他这种反抗行为十分尖锐。每当老师批评他时,他眼睛直对着老师,一副不服气的样子,甚至还和老师顶嘴。数学课上讲话老师点他名字,他就抵赖、不承认,上课故意讲话,做小动作,不交作业。数学成绩明显滑坡,竟然亮起了“红灯”。班主任找他谈话,他也是听过算了,回到教室一如往常,是个家长和老师十分头疼的孩子。
  案例分析:该生的叛逆行为是进入青春期的一种表现,许多青春期的孩子对大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他们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因而就会表现出严重的敌对倾向。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王某的父亲忙于生意,和孩子的交流很少,遇到问题就会斥责、谩骂孩子,在老师面前又要袒护孩子;而他的母亲主要关心孩子的营养状况和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的思想教育,认为孩子还小,大了就会懂事的。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两人的方式也常常不一致。二是个别老师不懂得学生的心理特点,不能正确对待他所犯的错误,处理方式不当,使矛盾和冲突日益恶化起来。三是青少年特有的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使他看问题容易产生偏见,以为与老师、家长对着干很勇敢,是一种英雄行为,因而盲目反抗,拒绝一切批评。
  辅导方法:1、争取家长的主动配合:首先和家长取得联系,了解王某的家庭情况和表现,与家长沟通思想,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达成共识,以便对症下药。
  2、改善家庭教育环境:指导家长阅读一些教育孩子的书籍,提高自身教育水平。创造良好、民主的家庭环境,和孩子交朋友,多鼓励、表扬,少批评、责骂,合理对待孩子的需求,不挫伤他的自尊心,尊重他,信任他。抽时间带孩子到大自然去呼吸新鲜空气,为孩子安排有意义的生日庆祝会,设计各种温馨的家庭活动,利用亲情来感化他,慢慢地消除他的对立情绪。
  3、春风化雨,坚持疏导教育:教师要正确对待这类学生,避免直接批评,不要与他发生正面冲突,要注意保护他的自尊心,采取以柔克刚的教育方式。当他犯错误时,不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点他的名字,而是在与他个别交谈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帮助他分清是非,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愿意主动地去改正。逐渐缓解紧张的师生关系。
  4、因势利导,扬长避短:老师要善于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充分发挥其作用。利用王某在数理化方面的优势成立一个帮困组,让其担任组长,使他把大部分心思转移到他爱好、感兴趣的事情上。老师的信赖、同学的支持使他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5、本人的自我调节:指导王某阅读一些伟人、科学家成功事迹的书刊,开阔视野,不断激励自己,使他明白只有胸怀宽广,能接受他人意见的人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把注意力引到学习上,启发、诱导他走出错误的心理误区。
心理学教育案例 高等教育心理学 案例
  6、经常、持久地心理辅导:王某这种顽固的逆反心理不是一、两次说服教育就可消除的,要反复抓,抓反复,平时多留意观察他的情绪变化,经常与他交流、沟通,深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帮助他解决青春期的烦恼。
辅导效果:通过辅导,王某的逆反心理已逐渐消除,和父母、老师的紧张关系也得到了缓解。学习比以往更认真,上数学课还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作业也能按时交了,数学成绩有所提高。
16、她为什么怕上外语课
小蓉(化名)是一位腼腆的女孩,清秀的脸上长着一双大眼睛,当她和我暂短的对视时,眼色中显露出一种忧郁的神情,低垂的头迟迟不能抬起,最后似乎鼓足了勇气,轻微地诉说着到新学校报到后上课的恐慌心情:“开学已经有一个月了,我怕上课的紧张心情与日俱增,当铃声一响,心跳速度就加快,整节课都处在紧张状态,时时提心吊胆地怕老师提问我……”
趁她讲话停顿之际,我好奇地问:“每节课都是这样吗?”“不,有的课不是这样。”她思考了一下答道:“主要是英语课。”“你怕的是什么呢?”我好奇地问。这时,她的心情好象舒缓了一些,回答也开始有条不紊:“老师,说来你也不相信,我是英语课代表,教英语的老师又是我的班主任。按理说中考时,我的英语成绩也算好的。但不知为啥?”我带着疑问地说:“到了高中是不是对这门学科放松了?还是课前没有好好地复习,怕提问你时回答不出?”她摇摇头说:“不是,有时我准备很充分,一站起来想回答,不知为什么,原先准备好的东西突然在头脑里消失了,同学们的喜笑声更是弄得自己面红耳赤,一慌张,便吞吞吐吐地不知说什么好。”一方面学习是好的,课前又作了充分准备,另一方面怕老师提问,回答时又卡了壳,这前后的矛盾,真使我这位从事多年心理咨询的老师,不得其解,感到为了难。我想凡事都有起因,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因为一时找不到突破口,我也只好婉转地宽慰她几句:“是不是刚到了一个新环境,自己不大适应吧,过一段时间慢慢会好起来的,要相信自己。”话虽这么说,我自己心里也很茫然。望着她将信将疑的眼神,我的责任心驱使我要对她进行深入了解,补充说:“今天的沟通,可能对你的帮助不大,我想,你是一个要强的人,不会无缘无故对上课会产生这样的恐惧心理,回去后回想一下,引起你产生这种心理的缘由到底是什么?想起来了,是不是再来。”她默默地点了点头。起身告辞了。
大约过了一个星期了,小蓉第二次来到心理咨询室,若有所悟地对我说:“在初中时,我是一直喜欢外语的,人缘也好,多次被同学们选为学习委员,记得在毕业前夕,一次老师的提问改变了我对学习外语的兴趣,对老师也产生了反感。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那几天,我第一次来月经,事先没有一点思想准备,惊慌失措,妈妈只是简单地交待了几句,当我人在教室时显得烦躁,心神不定,思想总是集中不起来,外语老师提问我时,我感到很突然,一问三不知。不知什么缘故,外语老师的心情好象也很反常,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用讽刺、嘲笑的口气批评我说‘哼,就要中考了,连这样简单的问题也回答不出,还当什么学习委员,同学们选你这样的人真是瞎了眼,我看你能考得上?只能坍学校的台’。她发完脾气后,也不叫我坐下,只好呆呆地站在那里。我从小到现在,从来没有被别人这样冷嘲热讽过,受这样的委屈,只好强忍着把眼泪往肚里吞,从那以后,一到上外语课,我就担惊受怕,现在到了新的学校,这种恐慌心理总是挥之不去。象阴影一样,伴随自己。”
听了她这一段不幸遭遇的诉说,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她对上英语课心理的反常,仅仅是一种现象,而根源在于心灵上受刺激的创伤没有愈合,给她现在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消极影响,使她的身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
小蓉患的其实是一种师源性心理障碍,它是由教师对学生采用不当的教育行为导致学生产生的生理问题和心理疾病。这种师源性心理障碍包括自卑、退缩、厌学、紧张、焦虑、恐惧、抑郁等心理问题,学校恐怖症、神经症,反应性精神病等心理疾病。我认为,因教师不当的教育行为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其危害是比较严重的。除了导致恶性事件以外,大多数的表现是隐性的、不容易被发现,然而学生受到的心理伤害的影响常常是长期的,有的甚至会影响其一生。从整体上来说要消除师源性心理障碍,就要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改变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模式。就个别学生已经产生的师源性心理障碍,只得求助于心理咨询。
针对小蓉的实际情况,我和她一起设想了几种矫正办法。
一是系统脱敏法。
1、在老师的指导下,叫她每天利用早上或晚上时间,做放松练习30分钟。
2、制定一张恐惧紧张事件层次表。
⑴想到明天有外语课。⑵在办公室外见到外语老师。⑶看到同学在背外语单词。⑷看到课程表上第二节是外语课。⑸上课铃响,外语教师站在门口。⑹外语教师走上讲台讲课。⑺外语教师提问别的同学。⑻外语教师提问自己。
3、实施想象脱敏。
先让该学生肌肉完全放松,依照上述恐惧紧张事件层次表从最低的恐惧紧张层次进行想象,肌肉会紧张起来,这时进行肌肉松驰,等肌肉完全松驰后,再进行第二个层次的放松。这样一个层次一个层次进行,经过三周的想象练习,直到引起恐惧、紧张强烈反应的情景完全消除。
4、实施现实脱敏。
每当三个层次的想象系统脱敏通过后,便到现实学习生活中去,依次实施现实脱敏。检验、巩固想象系统脱敏成果。一次一个层次,大约经过一个月的现实脱敏,直到完全能适应外语课的提问。
二、其它去除恐惧和紧张的辅助方法。
1、充分准备,心中踏实。
在进行上述脱敏训练的同时,添加一些辅助方法。一般在学习中产生恐惧、紧张跟基础知识的掌握、理解,课前的复习,和口头表达有关,所以要求该生在这几方面投入一定的时间去进行复习、练习。后来据她自己说,每天早自修前,一个人在室外进行外语朗读,并在每次上外语课前进行预习。
2、这位学生在初中里的遭遇和受到的委曲,在心灵中蒙上了阴影,使她对外语课教师产生严重恐惧和反感,在新的学校,她把这对原来教师的反感情绪转到现任的外语老师身上。我想,要改变现状,除了她自身要进行心理调适外,作为外因——现任的外语老师,应为该学生心态的转变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有利促进该学生内因的转化。就跟有关任课教师研究后,确定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⑴教师要主动关心该学生的学习,帮助她克服学习上存在的某些困难。⑵利用课间,和她多接触交谈,进行心灵上的沟通。⑶每天早自修让她带领全班同学进行外语朗读。⑷暂时对她不提问,继后提问简单问题。这些工作进行一段时间后,使她在潜移默化过程中,逐步消除心灵中的阴影,谈化对外语课提问的恐惧、紧张心理。
大约在半个学期后,一次小蓉去上体育课的路边,碰到了我,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她轻轻告诉了我:“老师!我成功了。”我急着问她什么成功了。她高兴地说:“今天外语课时,我用平静的心态较好地回答了老师的提问,他还表扬了我。”这时,我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握了握她的手说:“祝贺你。”分手时只见她象小孩子一样,蹦蹦跳跳去追前面的同伴。
望着她远去的身影,我联想到教师的错误的教育观念和行为,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等等,都将有意无意地成为学生师源性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要从根本上消除这种病的起因,当前迫切需要开展面向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唯有教师心理健康了,人格健全了,并在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基础上,教师错误的教育观念和行为逐步改变了,这种师源性心理障碍才得以减少和消除,学生的健康心理才能得到培养和发展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72516.html

更多阅读

小学生德育教育案例 小学二年级德育教案

德育为首,五育并举,在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的今天,如何实行有效的小学生德育教育方法,怎样形成良好学生思想教育素养,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小学生的班主任老师面前的一个个值得深思的课题。信息技术的高速化,人文意识的复杂化,个性

校园安全教育案例 预防 预防校园暴力安全教育

校园安全教育案例预防为主 教育为先 人人参与 严格管理近年来,在整个社会中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有逐年递增的趋势,青少年在犯罪总量中已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但发生学生违法犯罪的学校个数是很少的,就是发生了,参与的人数也是不多的。困扰学

幼儿园教育案例采集二 幼儿园教育叙事案例

幼儿园教育案例采集二小班区域活动案例:好玩的石子2013年09月-一、案例:区域活动开始了,孩子们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了不同的区域幼儿,我在一边观察着忙忙碌碌分工而又合作的孩子,一边等待着需要帮助的幼儿,好及时给他们指导。这时只见单

教师如何教育好孩子 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案例

孩子的生活、学习和成长问题,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成年人最关心、最重视、最愿意投入却也最感到头痛的一桩事。这一篇所涉及的理念、技巧和方法,也许能为你在子女的教育方面敞开一扇门,打通一条路,帮你走向家庭生活的柳暗花明。一、家教应

心理学教育案例 高等教育心理学 案例

、摸准心态,启迪诱导 ——与学生谈心我校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在全校班主任工作中推行每天午间心理素质教育课即与学生谈心课。班主任教师主要是通过与学生面对面的的倾诉,面对面的交流,让学生得到启迪诱导,逐步培养起良好的心理品质、高尚

声明:《心理学教育案例 高等教育心理学 案例》为网友阳光下的坦白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