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心安顿好》 全本下载 把心安顿好

本书是周国平2006-2010年的随感集,在这部随感新作中,作者思考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和心灵,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是圆满。周国平的随感20余年来长销不衰,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心灵。

目录

序   价值观   平凡生活   内在生活   诗意地栖居   平常心   争什么   最合宜的位置   谋财害命别解   困惑和觉悟   人生的境遇   承受不幸   小爱和大爱   爱情的质量   两性之间   迎来小生命   父母怎样爱孩子   孩子的天性  幼儿和哲学   儿童教育   坦然面对人性   人性现象   道德的根本   信仰的核心   精神禀赋   艺术和创造   哲学的用处   如何走近哲学   东西方文化   中国人缺少什么   学术的独立 阅读是精神生活   真正的高贵 非职业的写作   教育即生长   教师的人格   问责今日教育   世间众生相  关于我自己   感觉和异想   小时评

价值观

1 价值观的力量不可小看。说到底,人在世上活的就是一个价值观。对于个人来说,价值观决定了人生的境界。对于国家来说,价值观决定了文明的程度。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利益的冲突只导致暂时的争斗,价值观的相悖才造成长久的鸿沟。所以,在价值观的问题上,一个人必须认真思考,自己做主。

真正可惊异的是,我们时代的价值观竟然变得如此单一,大家说着做着的都是一个字:钱!钱!钱!

2 哲学就是价值观。柏拉图哲学的核心范畴是“善”(“好”),他笔下的苏格拉底总是在讨论一个问题:什么是好的生活?按照我的理解,“好”有两个层次:一是快乐,即幸福;二是正当,即道德。二者构成了价值观的两大主题。在中国哲学中,道家侧重讨论前者,儒家侧重讨论后者。

我的价值思考的出发点是:生命和精神是人身上最宝贵的东西,幸福和道德都要据此衡量。我得出的结论是:幸福在于生命的单纯和精神的丰富,道德在于生命的善良和精神的高贵。

3 一个人拥有自己明确的、坚定的价值观,这是一个基本要求。当然,这需要阅历和思考,并且始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然而,你终究会发现,价值观完全不是抽象的东西,当你从自己所追求和珍惜的价值中获得巨大的幸福感之时,你就知道你是对的,因而不会觉得坚持是难事。

4 老天给了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是圆满。

把命照看好,就是要保护生命的单纯,珍惜平凡生活。把心安顿好,就是要积累灵魂的财富,注重内在生活。

平凡生活体现了生命的自然品质,内在生活体现了生命的精神品质,把这两种生活过好,生命的整体品质就是好的。换句话说,人的使命就是尽好老天赋予的两个主要职责,好好做自然之子,好好做万物之灵。

5 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生命的快乐,例如健康、亲情、与自然的交融,这是生命本身的需要得到满足的快乐。另一是精神的快乐,包括智性、情感和信仰的快乐,这是人的高级属性得到满足的快乐。

物欲是社会刺激出来的,不是生命本身带来的,其满足诚然也是一种快乐,但是,与生命的快乐比,它太浅,与精神的快乐比,它太低。

平凡生活

1

世代交替,生命繁衍,人类生活的基本内核原本就是平凡的。战争、政治、文化、财富、历险、浪漫,一切的不平凡,最后都要回归平凡,都要按照对人类平凡生活的功过确定其价值。即使在伟人的生平中,最能打动我们的也不是丰功伟绩,而是那些在平凡生活中显露了真实人性的时刻,这样的时刻恰恰是人人都拥有的。遗憾的是,在今天的世界上,人们惶惶然追求貌似不平凡的东西,懂得珍惜和品味平凡生活的人何其少。

2

人世间的一切不平凡,最后都要回归平凡,都要用平凡生活来衡量其价值。伟大、精彩、成功都不算什么,只有把平凡生活真正过好,人生才是圆满。

3

人来到世上,首先是一个生命。生命,原本是单纯的,可是,人却活得越来越复杂了。许多时候,我们不是作为生命在活,而是作为欲望、野心、身份、称谓在活,不是为了生命在活,而是为了财富、权力、地位、名声在活。这些社会堆积物遮蔽了生命,我们把它们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为之耗费一生的精力,不去听也听不见生命本身的声音了。

4

在事物上有太多理性的堆积物:语词、概念、意见、评价等。在生命上也有太多社会的堆积物:财富、权力、地位、名声等。天长日久,堆积物取代本体,组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虚假的世界。

5

人是自然之子,生命遵循自然之道。人类必须在自然的怀抱中生息,无论时代怎样变迁,春华秋实、生儿育女永远是生命的基本内核。你从喧闹的职场里出来,走在街上,看天际的云和树影,回到家里,坐下来和妻子儿女一起吃晚饭,这时候你重新成为一个生命。

6

生命所需要的,无非空气、阳光、健康、营养、繁衍,千古如斯,古老而平凡。但是,骄傲的人啊,抛开你的虚荣心和野心吧,你就会知道,这些最简单的享受才是最醇美的。7

生命是人的存在的基础和核心。个人建功创业,致富猎名,倘若结果不能让自己安身立命,究竟有何价值?人类齐家治国,争霸称雄,倘若结果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究竟有何价值?

8

我们的先辈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生活的节奏与自然一致,日子过得忙碌而安静。现代人却忙碌得何其不安静,充满了欲望、焦虑、争斗、烦恼。在今天,相当一部分人的忙碌是由两件事组成的——弄钱和花钱,而这两件事又制造出了一系列热闹,无非纸醉金迷、灯红酒绿、声色犬马。人生任何美好的享受都有赖于一颗澄明的心,当一颗心在低劣的热闹中变得浑浊之后,它就既没有能力享受安静,也没有能力享受真正的狂欢了。

9

从生命的观点看,现代人的生活有两个弊病。一方面,文明为我们创造了越来越优裕的物质条件,远超出维持生命之所需,那超出的部分固然提供了享受,但同时也使我们的生活方式变得复杂,离生命在自然界的本来状态越来越远。另一方面,优裕的物质条件也使我们容易沉湎于安逸,丧失面对巨大危险的勇气和坚强,在精神上变得平庸。

我们的生命远离两个方向上的极限状态,向下没有承受匮乏的忍耐力,向上没有挑战危险的爆发力,躲在舒适安全的中间地带,其感觉日趋麻木。

10

我对幸福的看法日趋朴实了。在我看来,一个人若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并且靠这养活自己,同时能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并且使他们也感到快乐,即可称幸福。

11

人世间真实的幸福原是极简单的。人们轻慢和拒绝神的礼物,偏要到别处去寻找幸福,结果生活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不幸。

12

如果人人——或者多数人——都能保持生命的单纯,彼此也以单纯的生命相待,这会是一个多么美好的社会。

内在生活

1

人生的道路分内外两个方面。外在方面是一个人的外部经历,它是有形的,可以简化为一张履历表,标示出了曾经的职业、地位、荣誉等。内在方面是一个人的心路历程,它是无形的,生命的感悟、情感的体验、理想的追求,这些都是履历表反映不了的。

我的看法是,尽管如此,内在方面比外在方面重要得多,它是一个人的人生道路的本质部分。我还认为,外在方面往往由命运、时代、环境、机遇决定,自己没有多少选择的主动权,在尽力而为之后,不妨顺其自然,而应该把主要精力投注于自己可以支配的内在方面。

2

人应该在自己身上拥有快乐的源泉,它本来就存在于每个人身上,就看你是否去开掘和充实它。这就是你的心灵。

心灵的快乐是自足的。如果你的心灵足够丰富,即使身处最单调的环境,你仍能自得其乐。如果你的心灵足够高贵,即使遭遇最悲惨的灾难,你仍能自强不息。这是一笔任何外力都夺不走的财富,是孟子所说的“人之安宅”,你可以借之安身立命。

3

世上有一样东西,比任何别的东西都更忠诚于你,那就是你的经历。你生命中的日子,你在其中遭遇的人和事,你因这些遭遇产生的悲欢、感受和思考,这一切仅仅属于你,不可能转让给任何别人,哪怕是你最亲近的人。这是你最珍贵的财富,而只要你珍惜,也会是你最可靠的财富,无人能够夺走。相反,如果你不珍惜,就会随岁月而流失,在世界任何地方都找不到了。正因为此,我一直主张人人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相比之下,金钱是最不可靠的财富。金钱毫无忠诚可言,它们没有个性,永远是那副模样,今天在你这里,明天会在别人那里,后天又可能回到你这里。可是,人们热衷于积聚金钱,却轻易挥霍掉仅仅属于自己的经历,这是怎样的本末倒置啊。

4

物质的财宝,丢失了可以挣回,挣不回也没有什么,它们是这样毫无个性,和你本来就没有必然的关系,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地方存放罢了。可是,你的生命中的珍宝是仅仅属于你的,它们只能存放在你的心灵中和记忆中,如果这里没有,别的任何地方也不会有,你一旦把它们丢失,就永远找不回来了。5

茫茫人海里,你遇见了这一些人而不是另一些人,这决定了你在人世间的命运。你的爱和恨,喜和悲,顺遂和挫折,这一切都是因为相遇。

但是,请记住,在相遇中,你不是被动的,你始终可以拥有一种态度。相遇组成了你的外部经历,对相遇的态度组成了你的内心经历。

还请记住,除了现实中的相遇之外,还有一种超越时空的相遇,即在阅读和思考中与伟大灵魂的相遇。这种相遇使你得以摆脱尘世命运的束缚,生活在一个更广阔、更崇高的世界里。

6

上天的赐予本来是公平的,每个人天性中都蕴涵着精神需求,在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之后,这种需求理应觉醒,它的满足理应越来越成为主要的目标。那些永远折腾在功利世界上的人,那些从来不谙思考、阅读、独处、艺术欣赏、精神创造等心灵快乐的人,他们是怎样辜负了上天的赐予啊,不管他们多么有钱,他们是度过了怎样贫穷的一生啊。

7

为了抵御世间的诱惑,积极的办法不是压抑低级欲望,而是唤醒、发展和满足高级欲望。我所说的高级欲望指人的精神需要,它也是人性的组成部分。人一旦品尝到和陶醉于更高的快乐,面对形形色色的较低快乐的诱惑就自然有了“定力”。最好的东西你既然已经得到,你对那些次好的东西也就不会特别在乎了。

8

人在多大程度上不依赖于物质的东西,人就在多大程度上是自由的。所谓不依赖,在生存有保障的前提下,是一种精神境界。穷人是不自由的,因为他的生存受制于物质。那些没有精神目标的富人更是不自由的,因为他的全部心灵都受制于物质。自由是精神生活的范畴,物质只是自由的必要条件,永远不是充分条件,永远不可能直接带来自由。

无论个人,还是人类,如果谋求物质不是为了摆脱其束缚而获得精神的自由,人算什么万物之灵呢?9

一个专注于精神生活的人,物质上的需求自然是十分简单的。因为他有重要得多的事情要做,没有工夫关心物质方面的区区小事;他沉醉于精神王国的伟大享受,物质享受不再成为诱惑。

10

在一个人的生活中,精神需求相对于物质需求所占比例越大,他就离神越近。

11

智者的特点是,一方面,很少的物质就能使他满足,另一方面,再多的物质也不能使他满足。原因只在于,他的心思不在这里,真正能使他满足的是精神事物。

12

一个人越是珍视心灵生活,他就越容易发现外部世界的有限,因而能够以从容的心态面对。相反,对于没有内在生活的人来说,外部世界就是一切,难免要生怕错过了什么似的急切追赶了。

13

生活是广义的,内心经历、感情、体验也是生活,读书也是写作的生活源泉。

14

心灵也是一种现实,甚至是唯一真实的现实,这个观点可以在佛教对心的论述中找到根据。

平常心

1.世上有一些东西,是你自己支配不了的,比如运气和机会,舆论和毁誉,那就不去管它们,顺其自然吧。

世上有一些东西,是你自己可以支配的,比如兴趣和志向,处世和做人,那就在这些方面好好地努力,至于努力的结果是什么,也顺其自然吧。

2.我们不妨去追求最好——最好的生活,最好的职业,最好的婚姻,最好的友谊,等等。但是,能否得到最好,取决于许多因素,不是光靠努力就能成功的。因此,如果我们尽了力,结果得到的不是最好,而是次好,次次好,我们也应该坦然地接受。人生原本就是有缺憾的,在人生中需要妥协。不肯妥协,和自己过不去,其实是一种痴愚,是对人生的无知。

3.人过中年,就应该基本戒除功利心、贪心、野心,给善心、闲心、平常心让出地盘,它们都源自一种看破红尘名利、回归生命本质的觉悟。如果没有这个觉悟会怎样呢?据说老年人容易变得冷漠、贪婪、自负,这也许就是答案吧。

4.在青年时期,人有虚荣心和野心是很正常的。成熟的标志是自我认识,认清了自己的天赋方向,于是外在的虚荣心和野心被内在的目标取代。

5.人在年轻时会给自己规定许多目标,安排许多任务,入世是基本的倾向。中年以后,就应该多少有一点出世的心态了。所谓出世,并非纯然消极,而是与世间的事务和功利拉开一个距离,活得洒脱一些。

6.野心倘若肯下降为平常心,同时也就上升成了慧心。

7.在现代社会里生活,忙也许是常态。但是,常态之常,指的是经常,而非正常。倘若被常态禁锢,把经常误认做正常,心就会在忙中沉沦和迷失。警觉到常态未必正常,在忙中保持心的从容,这是一种觉悟,也是一种幸福。

8.对于忙,我始终有一种警惕。我确立了两个界限,第一要忙得痛快,只为自己真正喜欢的事忙;第二要忙得有分寸,做多么喜欢的事也不让自己忙昏了头。其实,正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更应该从容,心灵是清明而活泼的,才会把事情做好,也才能享受做事的快乐。

9.从容中有一种神性。没有从容的心境,我们的一切忙碌就只是劳作,不复有创造;一切知识的追求就只是学术,不复有智慧;一切成绩就只是功利,不复有心灵的满足;甚至一切宗教活动也只成了世俗的事务,不复有真正的信仰。没有从容的心境,无论建立起多么辉煌的物质文明,我们过的仍是野蛮的生活。

10.生而为人,忙于人类的事务本无可非议,重要的是保持心的从容。

苏格拉底说:“我知道我一无所知。”他心中有神的全知,所以知道人归根到底是无知的,别的人却把人的一知半解当成了全知。心中有完美,同时又把不完美作为人的命运承受下来,这就是哲人。

争什么

1.人世间的争夺,往往集中在物质财富的追求上。物质的东西,多一些自然好,少一些也没什么,能保证基本生存就行。对精神财富的追求,人与人之间不存在冲突,一个人的富有绝不会导致另一个人的贫困。由此可见,人世间的东西,有一半是不值得争的,另一半是不需要争的。所以,争什么!

2.一样东西,如果你太想要,就会把它看得很大,甚至大到成了整个世界,占据了你的全部心思。一个人一心争利益,或者一心创事业的时候,都会出现这种情况。我的劝告是,最后无论你是否如愿以偿,都要及时从中跳出来,如实地看清它在整个世界中的真实位置,亦即它在无限时空中的微不足道。这样,你得到了不会忘乎所以,没有得到也不会痛不欲生。

3.那人对你做了一件不义的事,你为此痛苦了,这完全可以理解,但请适可而止。你想一想,世上有不义的人,这是你无法改变的,为你不能支配的别人的品德而痛苦是不理智的。你还想一想,不义的人一定会做不义的事,只是这一件不义的事碰巧落在你头上罢了。你这样想,就会超越个人恩怨的低水平,把你的遭遇当做借以认识人性和社会的材料,在与不义作斗争时你的心境也会光明磊落得多。

4.用终极的眼光看,人世间的一切纷争都如此渺小,如此微不足道。当然,在现实中,纷争的解决不会这么简单。但是,倘若没有这样一种终极眼光,人类就会迷失方向,任何解决方式只能是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

5.人生在世,既能站得正,又能跳得出,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在一定意义上,跳得出是站得正的前提,唯有看轻沉浮荣枯,才能不计利害得失,堂堂正正做人。

如果说站得正是做人的道德,那么,跳得出就是人生的智慧。人为什么会堕落?往往是因为陷在尘世一个狭窄的角落里,心不明,眼不亮,不能抵挡近在眼前的诱惑。相反,一个人倘若经常跳出来看一看人生的全景,真正看清事物的大小和价值的主次,就不太会被那些渺小的事物和次要的价值绊倒了。

6.所谓智慧的人生,就是要在执著和超脱之间求得一个平衡。有超脱的一面,看到人生的界限,和人生有距离,反而更能看清楚人生中什么东西真正有价值。

7.日常生活是有惰性的。身边的什物,手上的事务,很容易获得一种支配我们的力量,夺走我们的自由。我们应该经常跳出来想一想,审视它们是否真正必要。

8.因为世态险恶,人心叵测,于是远离名利场,这个境界仍比较低。真正的超脱,来自彻悟人生的大智慧,或净化灵魂的大信仰。

最合宜的位置

1.我相信,每一个人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一定有一个对于他最合宜的位置,这个位置仿佛是在他降生时就给他准备了的,只等他有一天来认领。我还相信,这个位置既然仅仅对于他是最合宜的,别人就无法与他竞争,如果他不认领,这个位置就只是浪费掉了,而并不是被别人占据了。我之所以有这样的信念,则是因为我相信,每一个人的禀赋都是独特的,由此决定了能使其禀赋和价值得到最佳实现的那个位置也必然是独特的。

然而,一个人要找到这个对于他最合宜的位置,却又不容易。环境的限制,命运的捉弄,都可能阻碍他走向这个位置。即使客观上不存在重大困难,由于心智的糊涂和欲望的蒙蔽,他仍可能在远离这个位置的地方徘徊乃至折腾。

2.我们活在世上,必须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个人认清了他在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他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在商场里,有的人总是朝人多的地方挤,去抢购大家都在买的东西,结果买了许多自己不需要的东西,还为没有买到另外许多自己不需要的东西而痛苦。那些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的人,就生活在同样可悲的境况中。

3.怎样确定一个职业是否适合自己?我认为应该符合三个条件:第一,有强烈的兴趣,甚至到了不给钱也一定要干的程度;第二,有明晰的意义感,确信自己的生命价值借此得到了实现;第三,能够靠它养活自己。

4.最好的职业是有业无职,就是有事业,而无职务、职位、职称、职责之束缚,能够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例如艺术家、作家、学者,当然,前提是他们真正热爱艺术、文学和学术。否则,职位、职务、职称俱全而唯独无事业的所谓学者、作家、艺术家,今天有的是。

5.你做一项工作,只是为了谋生,对它并不喜欢,这项工作就只是你的职业。你做一项工作,只是因为喜欢,并不在乎它能否带来利益,这项工作就是你的事业。最理想的情形是,事业和职业一致,做喜欢的事并能以之谋生。其次好的是,二者分离,业余做喜欢的事。最糟糕的是,根本没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

6.看一件事情是不是你的事业,有两个标准。一是真兴趣,你对它真正喜欢,做事情的过程本身就是最大的愉快,因而不再在乎外在的报酬和结果。这说明这个事情是真正适合于你的天赋的,你的最好的能力在其中得到了运用和发展。二是意义感,通过做这个事情,你感到你的生命意义、人生价值得到了实现。

现在很多人的问题就在这里,他们没有这样的一件事情,于是只好把外在的东西作为标准,什么事情挣钱多、显得风光,社会上大家在争什么,他也朝那里挤。在没头脑的激烈竞争中,输了当然不痛快,但什么叫赢了?总是比上不足,所以心态总是不平衡。

谋财害命别解

1

恶人的谋财害命,是谋人之财,害人之命,这终究属于少数。今日多的是另一种谋财害命——谋人世的钱财,害自己的性命。其中又有程度的不同。最显著者是谋不义之财,因此埋下祸种,事未发则在恐惧中度日,事发则坐牢乃至真的搭上了性命。但是,这仍然属于少数。最多的情形是,在无止境的物质追求中,牺牲了生命纯真的享受,败坏了生命纯真的品质。这一种谋财害命,因为它的普遍性和隐蔽性,正是我们最应该警觉的。

2

世界上好像只有中国有财神爷,在信仰问题上,我想象不出还会有什么比这具有更大的讽刺了。神是最高价值的象征,把金钱供为神,意味着一切神圣价值都可以遭到亵渎。事实上,今天许多人拜佛,拜的也是金钱,佛成了财神爷的替身。个人为财富损害生命,政府为财政破坏自然,都是拜金主义导致的价值颠倒。

3

要热爱生命,不要热爱金钱,沉湎于金钱正说明对生命本身毫无感觉。

4

贫穷剥夺人的自由,迫使人为金钱而工作,因为钱意味着生存。金钱的最大好处是使人摆脱贫穷的逼迫,在金钱面前获得自由。也就是说,不必为金钱而工作了,可以做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了。

可是,倘若一个人只喜欢钱,有了钱仍然只为金钱而工作,怎么样呢?他更不自由了,在金钱面前他永无解放之日了。

5

物质带来的快乐终归是有限的,只有精神的快乐才可能是无限的。

遗憾的是,现在人们都在拼命追求有限的快乐,甘愿舍弃无限的快乐,结果普遍活得不快乐。

6

财富既可促进幸福,也可导致灾祸,取决于人的精神素质。金钱是对人的精神素质的一个考验。拥有的财富越多,考验就越严峻。大财富要求大智慧,素质差者往往被大财富所毁。

7

看一个人素质的优劣,我们可以看他:获取财富的手段是否正当,能否对不义之财不动心;对已得之财能否保持超脱的心情,看做身外之物;富裕之后是否仍乐于过相对简朴的生活。

8

钱是好东西,但不是最好的东西。最好的东西是生命的单纯、心灵的丰富和人格的高贵。为了钱而毁坏最好的东西,是十足的愚昧。

9

钱够花了以后,给生活带来的意义便十分有限,接下来能否提高生活质量,就要看你的精神实力了。

10

物质上的贫民,钱越少,越受金钱的奴役。精神上的贫民,钱越多,越受金钱的奴役。

11

在做事的时候,把兴趣放在第一位,而把钱只当做副产品,这是面对金钱的一种最惬意的自由。当然,前提是钱已经够花了。不过,如果你把钱够花的标准定得低一点,你就可以早一点获得这个自由。

困惑和觉悟

1.人的精神生活正是在这两个方向上展开的:情感生活指向人,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使我们在尘世扎下根来;沉思生活或信仰生活指向宇宙,其实质是人与宇宙之间的精神联系,使我们有了超越的追求。

2.常常有青年问我:一个人不去想那些人生大问题,岂不活得快乐一些?其实,不是因为思考,所以痛苦,而是因为痛苦,所以思考。想不想这类问题,不是自己可以选择的,基本上是由天生的禀赋决定的。那种已经在想这类问题的人,多半生性敏感而认真,他不是刻意要想,实在是身不由己,欲罢不能。相反,另有一种人,哪怕你给他上一整套人生哲学课,他也未必会真正去想。

3.喜欢想人生问题的人,所谓喜欢想,并不是刻意去想,而是问题自己找上来,躲也躲不掉。想这类问题当然会痛苦,但痛苦在先,你不去思考,痛苦仍然在,成为隐痛。既然如此,你不如去面对它,看一看那些最智慧的人是怎么想这类问题的,这可以开阔你的思路,把痛苦变成人生的积极力量。

4.从学术上看,哲学研究似乎是发展了,越来越深入、细致,但你不能说现在的哲学就比古希腊高明,根本问题仍是一样地没有解决。这是人生内在的困境,只要人在,困境就在,哲学就始终要去思考。人是唯一寻求意义的动物,没有意义也要创造出意义来,于是就产生了哲学、宗教、艺术。然而,人生到底有没有意义?不知道。

5.智慧是逼出来的,知道困境不可改变,只好坦然接受,这就叫智慧。

6.一般人活在世上,对于未来会有种种期望和计划,并且为之忙碌。可是,倘若一个人意识到死亡近在咫尺,他就会明白,期待中的未来也许并不存在,唯一可把握的是当下。事实上,每一个人都可能突然遭遇没有明天的一天,可是世人往往为不可靠的明天复明天付出全部心力,却把今天都当做手段牺牲掉了。

7.人生无常,死亡随时可能来临,这个道理似乎尽人皆知。但是,对于多数人来说,这只是抽象的道理,而在一个突然被死神选中的人身上,它却呈现出了残酷的具体性。同是与死神不期而遇又侥幸地逃脱,情况也很不相同,这种非常经历能否成为觉悟的契机,取决于心性的品质。

8.生命大于肉身,死亡揭示了肉身的有限,却启示了生命的无限。生命的内在疆域无比宽阔,只要你能进入其中,每一个当下即是永恒。

9.光阴似箭,人生易老,实在是最无奈的事,引发了多少悲叹。装糊涂,只推“不知道”,当然不是好办法,事实上也难做到。不过,许多时候,我们不是装糊涂,而是真糊涂,活在眼前,被具体的生活所吸引,忘记了岁月的流逝和死亡的来临。这是生命本身的魔力。

10.斯多噶派大谈死的不可怕,是否正因为怕死,所以要努力劝说自己呢?例如奥勒留,他几乎天天都在想死的问题。

人生的境遇

1.假如死于那次车祸的人是我,会怎么样呢?怎么样也不会的!不错,我就没有后来的一切了,但没有了就没有了,对这个世界不会有任何影响,一个没有我的世界和以前不会有任何区别。当然,亲人啊,仅仅是亲人们的生活轨道被彻底打乱了。说到底,和你命运真正休戚相关的唯有你的亲人。

2.路上迎面遇见一个女子,你怦然心动,她走过去了,你随即就忘记了她,也忘记了你刚才的怦然心动。有一回,也在这样的邂逅之后,你开始思索怦然心动的原因。

当然,女子都比较可爱,但能看出不同的性格,或活泼,或端庄,或阳光,或忧郁,如此等等。在你怦然心动的那个瞬间,你是感觉到了你和她之间的一种可能性,那肯定不只是肌肤之亲,而是一种完整的生活。茫茫天地间的你和她,是完全可能结成伴侣、组成家庭乃至生儿育女的,而因为她的这一种性格,你就会和她拥有这一种生活了。

在你怦然心动的那个瞬间,你的另一个自我,那个不受你的实际生活束缚的自我,那个哲学的、文学的自我,经历了另一个人生。

3.每到旧年离去,新年到来,我都会感到一种莫名的惆怅。我对守岁的理解与许多人不同。许多人的守岁,是大家聚在一起,往往还是聚在电视机前看着“春晚”,等着那一记钟声,犹如一声令下,大家一齐欢呼、拥抱、祝福。这是什么守岁啊!世上哪有众人共有的“岁”啊!那离去的一年,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它都是独特的,是他的生命的一个不可重复的片段,铭刻着他的特殊的悲欢和经历,而它却永远地消逝了。

守岁是一种诀别,必须独自面对,一个人怎么能把自己生命中如此珍贵的片段和众人的片段混在一起,让它不明不白地消逝,因而真正消逝得无影无踪呢?

4.生命需要欢乐,平凡的日常生活需要用节日调剂,热闹无可非议。可是,倘若人们平时的日子就过得十分热闹,过节又当如何?不过是把平时那种低劣的热闹放大,从而使之变得更加低劣罢了。

5.过年是一个机会,它提醒我们,岁月易逝,生命有限,这岁月不是笼统的岁月,而正是你的岁月,这生命不是抽象的生命,而正是你的生命。你也许有点儿伤感,但有点儿伤感没什么不好。你必须心疼你的生命,才会好生照料它,必须怜惜你的昨天,才会珍惜你的明天。在平时的匆忙中,我们的那个最本真的自己往往遭到了忽视和冷落,甚至可能迷失了,那么,现在让我们把它找回来,让我们亲近它,爱护它,带着它重新上路,从此不再把它丢失。

6.离别的苦,仔细分析起来,包含三层意思:其一,人生聚散不定,一别之后,不知何时再聚,也可能再聚无日,一别竟成永诀;其二,命运莫测,别后不免为对方担心,有了无穷的牵挂;其三,生命短暂,青春相别,再见时也许皆已白头,彼此如同一面镜子,瞬间照出了岁月的无情。总之,人生之所以最苦别离,正因为离别最使人感受到了人生无常。

小爱和大爱

1.人与人的相遇,是人生的基本境遇。爱情,一对男女原本素不相识,忽然生死相依,成了一家人,这是相遇。亲情,一个生命投胎到一个人家,把一对男女认作父母,这是相遇。友情,两个独立灵魂之间的共鸣和相知,这是相遇。相遇是一种缘。爱情,亲情,友情,人生中最重要的相遇,多么偶然,又多么珍贵。

2.我曾经无数次地想,在无限时空的一个短暂时间和一个狭小空间,我们一家三口——准确地说,我们这三个灵魂——极其偶然地相遇,组成了一个小小的家,相濡以沫,彼此相爱。我无比地爱这个家,爱我的妻子和孩子。可是,和我相遇的完全可能是别的灵魂,我完全可能和别的女人结婚,有别的孩子。那么,在那种情况下,我就会不爱我的家,不爱我的妻子和孩子了吗?当然不是,我仍然会爱。这难道不是说明,这一个实现了的具体的小爱只是无数个可能的小爱的一个代表,进一步说,只是普遍的生命之爱和灵魂之爱的一个代表?我正是首先通过爱我的亲人来爱一切生命和灵魂的。人间若有大爱,就只能首先以小爱的形式存在,只能从小爱中发端和升华。

3.以大爱之心珍惜人生中一切美好的相遇,珍惜已经得到的爱情、亲情和友情,在每一个小爱中实现大爱的境界。

4.茫茫宇宙中,两个生命相遇和结合,然后又有新的生命来投胎,若干生命相伴了漫长岁月,在茫茫宇宙中却只是一瞬间。此中的缘和情,喜和悲,真令人不胜欷歔。

5.多么纯粹和热烈的爱,只要是人间的真实的爱,就必然具有人间性,沾染了人间的烟火味。不但亲子之爱,而且一切人间之爱,包括恋人的情爱,佳侣的恩爱,人间性都是必有的性质。如果罗密欧与朱丽叶真能喜结良缘,日久相伴,两人一定也会发生或大或小的摩擦。我们都生活在现象之中,都只能通过现象来体悟本质,没有人直接生活在爱的本质之中。如果有谁把自己的生活当**的本质展示给人们看,不用说,那肯定是在作秀,而且做得很不高明。

6.热恋中的人都活在当下,当下即是永恒。尽情地享受这个当下吧,衷心地讴歌这个永恒吧,可是,请记住,没有人能够永远生活在爱的本质之中,我们都生活在现象之中,都只能通过现象来领悟本质。

可恨又可爱的现象世界啊,给我们快乐和苦恼,给我们昨天和明天,还给了我们不确定性。

7.我所相信的纯粹的爱情,第一,纯粹中必包含不纯粹,第二,它又应该被不纯粹的整体性人间情怀所包含。天空和大地理应浑然一体,广义地说,这天空是一生的灵魂追求,这大地是一生的尘世经历,而不限于两个人的情和家。

8.心有大爱的人,不会因为当下一个无论多么热烈的爱情而否认曾经的人间情感对于自己生命的珍贵价值。

两性之间

1.恋爱是短暂的,与每一个女人的肌肤之亲是短暂的,然而,女性是永恒的。这永恒的女性化身为青春少女,引我们迷恋可爱的人生,化身为妻子,引我们执著平凡的人生,又化身为母亲,引我们包容苦难的人生。在这永恒的女性引导下,人类世代延续,生生不息,不断唱响生命的凯歌。

2.作为一个通晓人性的智者,蒙田曾经设想,男女之间最美满的结合方式不是婚姻,而是一种肉体得以分享的精神友谊。倘若有人问:这种肉体得以分享的精神友谊究竟是什么东西——是爱情,准爱情,抑或仍是友谊?我来替蒙田回答吧:智者不在乎定义。

3.热恋者渴望身心完全合一。不可能,于是承认距离,在这距离中身心互相吸引、欣赏、尊重,热恋变成持久的爱情,其实质正是“肉体得以分享的精神友谊”。

4.浪漫的恋情是一种非常规的美好体验,如果试图把它变成常规,就不再美好,甚至有害。这种情况与醉酒、吸毒、白日梦相类似。

5.被延宕的约会,相思更浓。受阻挠的交欢,情欲更烈。不过,万事都有个限度。延宕太久,相思会淡漠。阻挠太甚,情欲会熄灭。

6.春天里的少女是一个谜。少女心里的春天也是一个谜。诗人以猜谜为乐,却不泄露谜底。其实,在诗人和上帝心中,谜底截然不同。

7.在男女之间,凡亲密的友谊都难免包含性吸引的因素,但未必是性关系,更多是一种内心感受。交异性朋友与交同性朋友,倘若两者的内心感受是一样的,这个人一定出了毛病。

8.问:你最喜欢异性身上的什么特点?答:温柔,聪慧,善解人意。单纯一点,不要太功利,女人一功利就特别俗。当然,我摆脱不了男人的偏见,还喜欢女人漂亮。

9.我最厌恶的缺点,在男人身上是懦弱和吝啬,在女人身上是蛮横和粗俗。

10.谈及现代社会中男人和女人所承受的压力,我的想法是:凡是来自自然分工的压力,例如男人奋斗,女人生育,都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好承受的。女权主义企图打破自然分工,要女人建立功名,否则讥为思想保守,要男人操心家务,否则斥为性别歧视,不仅没有减少原来的压力,反而增加了新的压力。

11.我一向认为,只要相爱,无论结不结婚都是好的。我不认为婚姻能够保证爱情的稳固,但我也不认为婚姻会导致爱情的死亡。一个爱情的生命取决于它自身的质量和活力,事实上与婚姻无关。既然如此,就不必刻意追求或者拒绝婚姻的形式了。

12.在一次长途旅行中,最好是有一位称心的旅伴,其次是没有旅伴,最坏是有一个不称心的旅伴。婚姻同样如此。夫妻恩爱,携手走人生之旅,当然是幸运的。如果做不到,独身前行,虽然孤单,却也清静,不算什么大不幸。最不幸的是两人明明彼此厌烦,偏要朝夕相处,把一个没有爱情的婚姻维持到底。

父母怎样爱孩子

1.做父母的很少有不爱孩子的,但是,怎样才是真爱孩子,却大可商榷。现在的普遍方式是,物质上无微不至,功课上步步紧逼,精神上麻木不仁。在我看来,这样做不但不是爱孩子,而且是在害孩子。具体怎么做,我说一说我的经验供参考。要点有三:其一,舍得花时间和孩子游戏、闲谈、共度欢乐时光,让孩子经常享受到活生生的亲情。其二,尽力抵制应试教育体制的危害,保护孩子天性和智力的健康生长。其三,注意培育孩子的人生智慧和独立精神,不是给孩子准备好一个现成的未来,而是使孩子将来既能自己去争取幸福,又能承受人生必有的苦难。

2.我肯定不是什么教子专家,只不过是一个爱孩子的父亲而已。既然爱,就要做到两点,一是让孩子现在快乐,二是让孩子未来幸福。在今天,做到这两点的关键是抵御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端,给孩子提供一个得以尽可能健康生长的小环境。

3.和孩子相处,最重要的原则是尊重孩子。从根本上说,这就是要把孩子看做一个灵魂,亦即一个有自己独立人格的个体。而且,在孩子很幼小时就应该这样,我们无法划出一个界限,说一个人的人格是从几岁开始形成的,实际上这个过程伴随着心智的觉醒早就开始了,在一两岁时已露端倪。

4.任何一个孩子都决不会因为被爱得太多而变坏。相反,得到的爱越多,就一定会变得越好。当然,我说的“爱”似乎需要做界定,比如要有长远的眼光和正确的方法之类。但是,不管怎么界定,基本的内涵不容怀疑,就是一种倾注全部感情的关心、爱护、鼓励、欣赏、理解和尊重。只要是这样,就怎么爱也不过分,怎么爱也不会把孩子宠坏。

5.没有孩子的时候,生活多么艰苦,都可以忍。有了孩子,就不一样了,做父母的总想为孩子争取好一些的生活条件。一个人无论怎么清高,在这一点上都不能免俗,我认为也是最可理解的。

6.中国人总是教育孩子做“乖孩子”,称赞孩子时也多用这个“乖”字。“乖”有两个含义,其一是乖顺,就是温良、听话,其二是乖巧,就是伶俐、机敏,把这两个含义统一起来就比较全面了。不过,这两个含义也可以从坏的方面理解,比如乖顺是循规蹈矩,乖巧是察言观色,二者的结合就更令人讨厌了。

仔细分析起来,孩子真正可爱的和值得鼓励的“乖”,其实包含了三个因素。一是通情,就是善解人意,关心和体察他人的感受,这是同情心,是善良。二是达理,就是讲道理、懂道理,这是理解力,是聪慧。三是在通情达理的基础上,能够克制自己不合情理的欲求,这是自制力,是节制。只要求孩子盲目地听话,训练出来的就不是通情达理的乖孩子,而是逆来顺受的呆孩子,甚至是阳奉阴违的坏孩子了

孩子的天性

1.二至五岁正是幼儿期,心智的各个要素,包括感觉、认知、语言、想象,如同刚破土的嫩苗,开始蓬勃生长。一方面,这些要素尚未分化,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另一方面,又尚未被成人世界的概念思维和功利计算所同化,清新如初。

人们对于幼儿绘画赞美有加,其实,幼儿语言毫不逊色,同样富于独创性。这是原生态的精神现象,奇妙无比,在生命的以后阶段绝不可能重现。打一个未必恰当的比方,犹如中国的先秦文化和欧洲的古希腊文化不可能重现一样。

长大以后,在较好的情形下,心智的某一要素得到良好发展,成为某一领域的能者。在最好的情形下,心智保持纯真的品质和得到全面的发展,那就是天才了。

2.孩子是天生的诗人。孩子常常不假思索,口吐妙语,其形象、贴切、新颖、精辟,是成人难以企及的,哪怕这个成人是作家,尤其这个成人是作家。

这是伊甸园里的文学,人刚刚学会命名,词汇十分有限,却是新鲜的,尚未沦为概念。眼前的景物,心中的感觉,也都是新鲜的,尚未被简化为雷同的模式。用新鲜的语言描述新鲜的事物和感觉,正是本来意义的文学。

3.人在孩提时期也许是笑得最频繁的,当然也是最灿烂的。孩子常常会无缘无故地笑,那是新生命蓬勃生长的音乐,是真正的天籁。

然而,笑不是生物性本能,在婴幼儿身上,有意识的笑是社会性交流的最早征兆,也是智力发育的伴生现象。笑需要鼓励,最重要的鼓励来自两个因素,一是爱和善意,二是有趣。孩子对爱和善意有极为准确的直觉,决不会弄错,在爱和善待自己的人面前笑得最欢畅,在冷漠者面前则一定会冷淡和显得呆滞。

但是,仅有爱还不够,还必须有趣。我在所有的孩子身上都观察到,孩子最不能忍受的不是生活的清苦,而是生活的单调、刻板、无趣。几乎每个孩子都热衷于在生活中寻找、发现、制造有趣,并报以欢笑,这是生长着的智力的嬉戏和狂欢。

4.人生有两个时期最盛产幽默。一是孩提时期,倘若家庭是幸福的,生活的氛围是欢快的,孩子往往会萌生幽默感,用戏谑、调侃、嘲弄、玩笑来传达快乐的心情。这是充满活力的新生命发出的天真单纯的欢笑。另一是成熟时期,一个人倘若有足够的悟性,又有了足够的阅历,就会借幽默的态度与人生的缺憾和解。这是历经沧桑而依然健康的生命发出的宽容又不乏辛酸的微笑。我相信,如果一个人在孩提时期拥有前一种幽默,未来就比较容易拥有后一种幽默。

5.在成人的功利世界里,我常常感到孤独,而这时候孩子便是我的救星。

人性现象

1.厌恶比喜好更能反映一个人的本质。喜好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出自心灵,也可以是缘于感官,可以是出自个性,也可以是缘于时尚。相反,厌恶往往是出自心灵深处和个性特质的一种不由自主的反应。在社会关系领域,厌恶也比喜好属于更深的层次。因为共同的喜好,人们结为同伴,因为共同的厌恶,人们才成为同志。

2.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把“认识你自己”理解为认识你的内在自我,那个使你之所以成为你的核心和根源。认识了这个东西,你就心中有数了,知道怎样的生活才是合乎你的本性的,你究竟应该要什么和可以要什么了。

然而,内在的自我必定也是隐蔽的,怎样才能认识它呢?我们平时做事和与人相处,这个内在自我始终是在表态的,只是往往不被我们留意罢了。那么,让我们留意,做什么事,与什么人相处,我们发自内心感到喜悦,或者相反,感到厌恶,那便是内在自我在表态。就此而论,认清你自己最真实的好恶就是认识了你自己,而你在这个世界上倘若有自己真正钟爱的事和人,就可以算是在实现自我了。

3.人一半是野兽,一半是天使。由自然的眼光看,人是动物,人的身体来源于进化、遗传、繁殖,受本能支配,如同别的动物身体一样是欲望之物。在人身上,神性和兽性彼此纠结、混合、战斗、消长,好像发生了化学反应一样,这样产生的结果,我们称之为人性。所以,人性是神性和兽性互相作用的产物。

4.先生事业不顺,心情不佳,易发脾气。太太一肚子委屈,恶语相向。我劝这位太太道:你何不换一种眼光看先生,把他当做病人?太太若有所悟,面露微笑。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至少在某个时刻,例如在发怒时,都是一个病人。如果我们能够这样去看别人,尤其是自己的亲人,许多冲突都可化解。

5.许多哲学家认为欲望是一个坏东西,理由有二。一是说它虚幻。比如,叔本华说: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满足就无聊,人生如同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动。萨特说:人是一堆无用的欲望。二是说它恶,是人间一切坏事的根源,导致犯罪和战争。可是,生命无非就是欲望,否定了欲望,也就否定了生命。怎么办?这里我们要请出人生中另外两位重要角色了,一位叫灵魂,另一位叫理性。灵魂是欲望的导师,它引导欲望升华,于是人类有了艺术、道德、宗教。理性是欲望的管家,它对欲望加以管理,于是人类有了法律、经济、政治。你们看,人类的一切玩意儿,或者是欲望本身创造的,或者是为了对付欲望而创造的。说到底,欲望仍然是人生舞台上的主角。欲望是一个爱惹事的家伙,可是,如果没有欲望惹事,人生就未免太寂寞了。所以,最后我要说一句:谢谢欲望。

道德的根本

1.同情,即人与人以生命相待,乃是道德的基础。善良是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是区分好人和坏人的最初的也是最后的界限。

2.人如果没有同情心,就远不如禽兽,比禽兽坏无数倍。猛兽的残暴仅限于本能,绝不会超出生存所需要的程度。人残酷起来却没有边,完全和生存无关,为了龌龊的利益,为了畸形的欲望,为了变态的心理,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

3.利己是生命的第一本能,同情是生命的第二本能,后者由前者派生。所谓同情,就是推己及人,知道别人也是一个有利己之本能的生命,因而不可损人。法治社会的秩序即建立在利己与同情的兼顾之上,其实质通俗地说就是保护利己、惩罚损人,亦即规则下的自由。在一个社会中,如果利己的行为都得到保护,损人的行为都受到惩罚,这样的社会就一定是一个既有活力又有秩序的社会。

4.善良来自对生命的感动。看一个人是否善良,我有一个识别标准,就是看他是否喜欢孩子。一个对小生命冷漠的人,他在人性上一定是有问题的。相反,如果一个人看见孩子是情不自禁地喜欢的,即使他有别的种种毛病,我仍相信这个人还是有希望的。

5.人心有两种成分,一是利己心,二是同情心,二者都是人的本性。人在年轻时欲望强,容易把自己的利益和成功看得最重要,名利欲望的满足往往是快乐的主要源泉。随着年龄增长,同情心应该逐渐占据上风,更多地从惠及他人的善行中汲取快乐了。

6.不分国家和民族,人皆是生命,人性中皆有爱生命的本能以及推己及人对他人生命的同情,区别在于能否使这个基本人性在社会制度中体现出来并得到保护和发扬。历史表明,现代文明社会的整座大厦就是建立在这个基本人性的基础上的。正如亚当·斯密所指出的,同情是社会一切道德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正义和仁慈这两种基本的道德。同样,尊重个体生命是法治社会的出发点,法治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种最大限度保护每个人的生命权利的秩序。

7.在一个普遍对生命冷漠的环境中,人是不可能有安全感的,无人能保证似乎偶然的灾祸不会落到自己头上。

8.善待动物,至少不虐待动物,这不仅是对地球上其他生命的尊重,也是人类自身精神上道德上纯洁化的需要。可以断定,一个虐待动物的民族,一定也不会尊重人的生命。人的生命感一旦麻木,心肠一旦变冷酷,同类岂在话下。

9.健全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靠的是尊重,而不是爱。道理很简单:你只能爱少数的人,但你必须尊重所有的人。

诗意地栖居

1

天生万物,各有其用,这个用不是只对人而言的。用哲学的语言说,万物都有其自身的存在和权利,用科学的语言说,万物构成了地球上自循环的生态系统。然而,在技术方式的统治下,自然万物都失去了自身的丰富性和本源性,缩减成了某种可以满足人的需要的功能,对人而言的一种使用价值,简言之,仅仅被看成了资源和能源。
《把心安顿好》 全本下载 把心安顿好

与技术方式相反,诗意方式就是要摆脱狂妄的人类中心主义和狭窄的功利主义的眼光,用一种既谦虚又开阔的眼光看自然万物。一方面,作为自然大家庭中的普通一员,人以平等的态度尊重万物的存在和权利。另一方面,作为地球上唯一的精神性存在,人又通过与万物和谐相处而领悟存在的奥秘。

2

人,栖居在大地上,来自泥土,也归于泥土,大地是人的永恒家园。如果有一种装置把人与大地隔绝开来,切断了人的来路和归宿,这样的装置无论多么奢华,算是什么家园呢?

人,栖居在天空下,仰望苍穹,因惊奇而探究宇宙之奥秘,因敬畏而感悟造物之伟大,于是有科学和信仰,此人所以为万物之灵。如果高楼蔽天,俗务缠身,人不再仰望苍穹,这样的人无论多么有钱,算是什么万物之灵呢?

3

创造城市,在大地上演绎五彩缤纷的人间故事,证明了人的聪明。可是,倘若人用自己的作品把自己与上帝的作品隔离开来,那就是愚昧。倘若人用自己的作品排挤和毁坏掉上帝的作品,那就是亵渎。

4

在城市化进程中,我们必须经常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将给子孙留下什么?我们是否消灭了该留下的东西,又制造了不该留下的东西?我们把祖宗在这片土地上创造的宝贵遗产糟蹋掉了,把大自然赠与的肥沃田野鲸吞掉了,盖上了大批今后不得不拆的建筑,它们岂不将成为子孙的莫大难题,一份几乎无法偿还的账单?建设的错误是难以弥补的,但愿我们不要成为挨好几代子孙骂的一代人。

5

在席卷全国的开发热中,国人眼中只看见资源,名山只是旅游资源,大川只是水电资源,土地只是地产资源,矿床只是矿产资源,皆已被开发得面目全非。这个被人糟蹋得满目疮痍的大地,如何还能是诗意栖居的家园?6

若要追究我们对待自然的错误方式的根源,恰恰在于我们的价值观、幸福观出了问题。正因为在我们的幸福蓝图中诗意已经没有一点位置,我们才会以没有丝毫诗意的方式对待自然。在今天,人们往往把物质资料的消费视为幸福的主要内容,国家也往往把物质财富的增长视为治国的主要目标,我可断言,这样的价值观若不改变,人类若不约束自己的贪欲,人对自然的掠夺就不可能停止。

7

春来春去,花开花落,原是自然界的现象,似乎不足悲喜。然而,偏是在春季,物象的变化最丰富也最微妙,生命的节奏最热烈也最急促,诗人的心,天下一切敏感的心,就不免会发生感应了。心中一团朦胧的情绪,似甜却苦,乍喜还悲,说不清道不明,我们的古人称之为“愁”。

细究起来,这“愁”又是因人因境而异,由不同的成分交织成的。触景生情,仿佛起了思念,却没有思念的具体对象,是笼统的春愁。有思念的对象,但山河阻隔,是离愁。孤身飘泊,睹景思乡,是旅愁和乡愁。因季节变迁而悲年华的虚度或平生的不得志,是闲愁。因季节变迁而悲时光的流逝和岁月的无常,便是短暂人生的万古大愁了。

我们不要讥笑古人多愁善感,倒不妨扪心自问,在匆忙的现代生活中,我们的心情与自然的物候之间还能否有如此密切的感应,我们的心肠是否已经太硬,对于自然界的生命节奏是否已经太麻木?

信仰的核心

1.人不只有一个肉身生命,更有一个超越于肉身的内在生命,它被恰当地称作灵魂或精神。外在生命来自自然,内在生命应该有更高的来源,不妨称之为精神世界。

二者的辩证关系是,只有外在生命状态单纯之时,内在生命才会向你开启,你活得越简单,你离精神世界就越近。

在一定意义上,人生觉悟就在于透过社会堆积物去发现你的自然的生命,又透过肉身生命去发现你的内在的生命,灵魂一旦敞亮,你的全部人生就有了明灯和方向。

2.一切信仰的核心是对于内在生活的无比看重,把它看得比外在生活重要得多。这既把有信仰者和无信仰者区分了开来,又把具有不同信仰的信仰者联结在了一起。

3.简单地说,我认为的信仰,就是相信精神生活比肉体生活、世俗生活更重要,并且把这个信念贯彻在生活中,注重精神的修炼,坚守做人的道德。一个人不论是否信宗教,不论信哪种宗教,只要符合上述要求,就都是有信仰的。

4.肉体只是一个躯壳,是生命的载体,它的确是脆弱的,很容易破损。但是,寄寓在这个躯壳之中,又超越于这个躯壳,我们更有一个不易破损的内在生命,这个内在生命的通俗名称叫做精神或者灵魂。

就本性来说,精神是一个单纯的整体,而不像肉体那样由许多局部的器官组成。外部的机械力量能够让人的肢体断裂,但不能切割下哪怕一小块人的精神。自然界的病菌能够损坏人的器官,但没有任何路径可以侵蚀人的灵魂。

5.感官是通往这个世界的门户,同时也是一种遮蔽,会使人看不见那个更高的世界。貌似健全的躯体往往充满虚假的自信,踌躇满志地要在外部世界里闯荡,寻求欲望和野心的最大满足。

相反,身体的残缺虽然是限制,同时也是一种敞开。看不见有形的事物了,却可能因此看见了无形的事物。不能在人的国度里行走了,却可能因此行走在精神的国度里。

残缺提供了一个机会,使人比较容易觉悟到外在生命的不可靠,从而更加关注内在生命,致力于灵魂的锻炼和精神的创造。

精神禀赋

1.人和人之间最重要的差别不是职业,而是精神素质。精神素质相近的人,在一起很容易沟通,职业的不同完全不成为障碍;相反,如果精神素质相差悬殊,即使同行也是话不投机半句多。

2.作为学者、作家,我的体会是,一个作者无论写什么作品,他的整体精神素质一定会在作品中体现出来,决定了他的作品的总体质量。我相信,这个道理对于企业家也是成立的,企业就是企业家的作品,这个作品的总体质量一定也是由它的作者的整体精神素质决定的。无论在哪个领域,都是整体精神素质决定了成就的大小、品质和高度,最后比的都是整体精神素质。

3.所谓人文修养,是指一个人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使人之为人的那些精神禀赋得到很好的生长,成为一个精神上优秀的人。可以把人的精神禀赋相对地分为三个东西:一是理性(头脑),二是情感(心灵),三是道德(灵魂)。人文修养是围绕这三个东西展开的,一个人拥有智慧的头脑,丰富的心灵,善良、高贵的灵魂,就是一个精神上优秀的人。

4.人是有精神本能的,但强度相差悬殊。精神本能强烈的人,若才华和环境俱佳,就会有精神上的创造。否则,若才华欠缺,或环境恶劣,就可能被精神本能所毁。

5.智慧是达于成熟因而不会失去的童心。

我不认为麻木、僵化、世故是成熟,真正的成熟应该具有生长能力,因而在本质上始终是包含着童心的。一个人在精神上足够成熟,能够正视和承受人生的苦难,同时心灵依然单纯,对世界仍然怀着儿童般的兴致,他就是一个智慧的人。

6.我相信,只要心性足够优秀,最深刻最高级的精神生活是超国界的。说到底,有底气的人在哪里都一样不同凡响,如果底气不足呢,在哪里还不一样过日子,求个舒服自在罢了。

7.人是不容易满足的,但因心性的不同而有迥异的走向。

有一种人,衣食居无忧,他仍不满足,要赚更多的钱。在衣食居极尽奢侈之后,他还是不满足,要赚更多更多的钱,但不知道拿赚来的钱做什么了,于是就赌博、吸毒、养情妇。

还有一种人,衣食居也无忧了,并且也赚了一些钱,他同样不满足。不过,他心中有理想,便开始为了心中的理想折腾赚来的钱,于是就建教堂、办义学、捐医院。

8.我们的理性能力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品质,也是一切伟大科学家传承的珍贵遗产。让我们忠于这笔财富,如同爱因斯坦所说,当我们把它传给子孙时,一定要使它更加纯洁、丰富。

哲学的用处

1.一个人需要哲学的程度,取决于他对精神生活看重的程度。当一个人的灵魂对于人生产生根本性的疑问时,他就会走向哲学。那些不关心精神生活、灵魂中没有问题的人,当然不需要哲学。

2.任何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都不可能有所谓标准答案,可贵的是发问和探究的过程本身,使我们对那些根本问题的思考始终处于活泼的状态。

3.哲学并不提供答案,它只是推动你去思考。在哲学中第一位的是问题,如果你没有问题,哲学对于你的确是没有用的。

4.你有了问题,了解了大师对这个问题的想法,在此基础上进行独立思考,哪怕你找不到答案,这个过程也会让你深刻。

5.我们平时所做之事、所过之生活只是一个局部,哲学就是要我们从这个局部中跳出来,看世界和人生的全局,由此获得一个广阔的坐标,用以衡量自己所做之事、所过之生活,用全局指导局部,明确怎样做事和生活才有意义。

6.哲学让人从当下的具体生活中跳出来,给人一个更高的视角。有没有这个更高的视角很重要,如果有,大苦难也会缩小,不能把你压垮,如果没有,小挫折也会放大,把你绊倒。你尽可以在人世间执著和追求,但是,有了哲学,你就有了退路。

7.如果没有哲学,我会沉溺于当下具体生活中,把它看成整个世界。有了哲学的思考角度,我就不会把某一个具体的苦难看成我人生的全部。

哲学是一种分身术,它能将我分成两个,一个是有很多尘世欲望的具体的我,在红尘中奋斗、挣扎。另一个是哲学的我、理性的我,会站在更加开阔的天地之间,从更加超脱的角度来劝导那个具体的我。哲学让我拥有一个站在高处的自我,这个自我能站在永恒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就会感觉眼前的任何遭遇都是短暂的、渺小的,从最后结果来看都是一样的。

8.哲学想的是根本问题,它让你与具体生活拉开一段距离。

9.一个不问生活意义的人当然是不需要哲学的,可是,我相信,人毕竟是有灵魂的,没有谁真正不在乎活得有没有意义。事实上,人们越是被世俗化潮流裹挟着在功利战场上拼搏,生活在人生的表面,心中就越是为意义的缺失而困惑,而焦虑。因此,在今天的时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哲学来为自己的人生定位和定向。

10.哲学是启迪人生智慧的学科。人的一生中,是否受到哲学的熏陶,智慧是否开启,结果大不一样。哲学在人生中的作用似乎看不见,摸不着,其实至大无比。有智慧的人,他的心是明白、欢欣、宁静的,没有智慧的人,他的心是糊涂、烦恼、躁动的。

阅读是精神生活

1.置身于传统之外,没有人能够成为思想者。做一个思想者,意味着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人类精神传统中去,成为其中积极的一员。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这个传统一开始是外在于他的,他必须去把它“占为己有”,而阅读经典便是“占为己有”的最基本途径。

2.人文经典是一座圣殿,它就在我们身边,一切时代的思想者正在那里聚会,我们只要走进去,就能聆听到他们的嘉言隽语。就最深层的精神生活而言,时代的区别并不重要,无论是两千年前的先贤,还是近百年来的今贤,都同样古老,也都同样年轻。

3.文化环境不是物理学意义上的环境,对它的理解不能局限于当下的一时一地。几千年来,人类的精神探索形成了一个伟大的传统,这个传统既包容又超越了一切时代和民族,对于人类每一个有心提高自己精神素质的成员来说,它都是最广阔也最深刻的文化环境。

那么,我们到哪里去寻找这个传统呢?我的回答是:到经典著作中去,因为经典著作正是这个传统的最重要载体。

4.每一部经典作品都扎根在人类精神生活的至深土壤之中,正因为如此,所以能够在不同时代的个人的心灵中抽出新芽。

5.阅读经典,就是在今天成为一个醒客,就是今天的醒客与历史上那些伟大的醒客对话。这时候你会发现,其实你并不孤独,存在着一个醒客的世界,这个世界超越于历史的变迁和人间的喧哗而长存,把一切时代的思想者联结成一个整体。

6.直接向大师学习,这是我的阅读定位,我自己受益无穷,因此也乐意推荐给别人。中外经典名著是人类的伟大精神财富,最好的东西就在那里,为什么不去享用,却把时间浪费在次好的、较差的东西上?

7.书籍是人类经典文化的主要载体。电视和网络更多地着眼于当下,力求信息传播的新和快,不在乎文化的积淀。因此,一个人如果主要甚至仅仅看电视和上网络,他基本上就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他也许知道天下许多奇闻八卦,但这些与他的真实生活毫无关系,与他的精神生长更毫无关系。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根的,他对人类文化传统一无所知,本质上是贫乏和空虚的。我希望今天的青少年不要成为没有文化的一代人。

8.对今天青年人的一句忠告:多读书,少上网。你可以是一个网民,但你首先应该是一个读者。如果你不读书,只上网,你就真成一条网虫了。称网虫是名副其实的,整天挂在网上,看八卦,聊天,玩游戏,精神营养极度不良,长成了一条虫。我承认互联网是一个好工具,然而,要把它当工具使用,前提是你精神上足够强健。否则,结果只能是它把你当工具使用,诱使你消费,它赚了钱,你却被毁了。

真正的高贵

1.权力是人品的试金石,权力的使用最能检验出掌权者的人品。恶人几乎本能地运用权力折磨和伤害弱者,善人几乎本能地运用权力造福和帮助弱者,他们都从中获得了快乐,但这是多么不同的快乐,体现了多么不同的人品啊。

2.在人生追求上,心中往往没有自我,只有他人,大家在争夺什么,我也就要什么。于是,名利场上熙熙攘攘,一片繁忙之景。在公共道德上,眼中往往没有他人,只有自己,我做什么,完全不顾及他人的感受。于是,公共场所吵吵嚷嚷,一片喧哗之声。这是颠倒的个人主义。

3.酒后飙车,事故逃逸,刮蹭时的扯皮和堵道,雨天溅行人一身泥浆……开车是国人素质的集中暴露,汽车的马力放大了灵魂中的瑕疵。

4.大街上,常常看见有人边走边打手机。走近一听,说的往往是鸡毛蒜皮的事,比如,家庭妇女在说午饭吃了什么,某个菜怎么做,姑娘在说逛了什么商场,看了什么电影,当然,商人在说生意上的事,在讨价还价。我很惊异,即使见了面,我也没有这么多话要说,也不会说这些事。因为手机的普及,有多少废话在无线电波中传送啊。

5.公园里,一个人迎面走来,正打着手机,和我擦身而过。我只听见了一句话:“货到还要十天……”我忽然想到,对于有些人来说,生活的全部内容只是两个字:货和款。哪怕在风景美丽的公园里,他们也只说着这两个字,只做着这两件事。

6.在潜规则支配的官场上,真诚者往往二重人格,圆滑者往往两面派。

7.世上有一种人,嘴是身上最发达的器官,无论走到哪里,几乎就只带着这一种器官,全部生活由说话和吃饭两件事构成。当今学界多此类人,忙于赶各种场子,在数不清的会上发言,他们虽然仍顶着学者之名,其实是名利场上的说客和食客。

8.看排行榜推出的一批批畅销书,我感到悲哀,又感到无奈。今天人们都在用如此没有营养的食物喂自己的心灵吗?在这个没有大师的时代,不要去苛责那些生产平庸畅销书的作者,也不要去苛责那些消费平庸畅销书的大众,更不要去苛责媒体制造了这样的作者和大众,因为这是它的生存手段。

9.世上流行假高贵。房地产广告充斥“至尊”、“华贵”、“顶级”之类的大词眼。豪宅,名车,身价,权力,时尚,各种外在的东西被冒充为高贵的符号,到处招摇。

真高贵的人也可以拥有财富和权力,但他知道,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不在于这些外在的东西。相反,一个人倘若灵魂空虚,内心贫乏,就只剩下用外在的东西来为自己估价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73073.html

更多阅读

《非常秘书》全本CHM电子书下载 作者:洞房波败

《非常秘书》1-3920章(全本CHM电子书下载)【作者:洞房波败】【电子书制作:人生乐趣】  内容提要:  一次改革,他分配到了一个他做梦也想不到的单位;一次意外,他得到了他做梦也想不到的财富;一次偶遇,他获得到他做梦也想不到的机会;一次争

转载 赵道新所著《道新拳论》全 赵道新与王芗斋的茅盾

原文地址:赵道新所著《道新拳论》全作者:内家武者训练方法:习武者的第一目的是提高战斗水平。可是许多青年虽花了漫长的时间,流出了大量的汗水,但收效甚微,其拳技仍难以同身体健壮者或惯于殴斗者相抗衡。其原因就是在训练中他们走了一条

连环画《渡江侦察记》全本鉴赏 连环画精品鉴赏

(1) 一九四九年的春天,人民解放军东起江阴,西到九江,在这一千多里长的战线上,集中了百万大军,准备渡过长江天险,解放全中国。(2) 奔腾的江水,冲击着长江北岸的一片青色芦苇滩。就在片芦苇丛中,潜伏着英勇的解放军侦察兵。(3) 小马远远地望着

声明:《《把心安顿好》 全本下载 把心安顿好》为网友此间滋味与谁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