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海峡两岸的交往ppt
1.知识与能力①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九二共识” 及“汪辜会谈”;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②培养并锻炼学生以下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获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信息、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教材与其他课程资源,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通过阅读课文,归纳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对台方针政策,归纳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情感态度价值观借助于信息技术展现中共从客观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激发爱党情感;通过归纳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实际,联系港澳回归,认识到统一是大势所趋,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坚决反对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
二.教学设计
1.教学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祖国大陆与台湾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突破方法:通过对教材课文的研读、以时间为线索找出不同时期我党对台湾的政策与方针,及通过展示两岸加强联系的图片让学生归纳为四个方面:政治交往,民间交往,经济交流,文化交流。得出中国共产党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是人民利益忠实代表的认识,提升爱党情怀。
2.教学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突破方法:与香港、澳门对比,分析一国两制对解决台湾问题的科学性,使学生认识中共尊重台湾历史与客观实际与时俱进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真诚和努力是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基础,坚定台湾问题和平解决、祖国统一大业终将实现的信心。
三.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上网收集有关证明台湾是中国领土的史料和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并在课堂上作简洁介。
3.教师课前准备:收集诗朗诵《乡愁》,歌曲《大中国》视频及与本课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4.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并完成学案。
四.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直观教学法,探究法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五.教学过程
(一)完成学案,梳理知识(相信你能行!)
1.“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制度。
2.和的回归祖国,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3.党和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政策:(1)新中国成立初,明确提出要,
(2)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解放台湾,
(3)改革开放以后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基础上,形成了的对台基本方针。
(4)1995年,江泽民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其中坚持,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4.两岸僵局的打破:(1)1979年,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妈祖,中央人民政府倡议海峡两岸直接实行、、。
(2)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政策——海峡两岸同胞近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
(3)两个民间团体的成立,1990年成立了,1991年成立了,1992年两会达成共识,
(4)1993年,海协会会长和海基会董事长在举行会谈,把写进协议,这就是著名的,海峡两岸的关系发展迈出了。
5.目前阻挠祖国统一的势力:一是,二是
。
6.日益密切的交往:20多年来,在基本方针的指导下,海峡两岸经济上、的局面初步形成。
7.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台湾比港、澳享有的更大权利是( )
A.社会制度不变 B.生活方式不变
C.法律基本不变D.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8.20世纪90年代初,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的重要共识是()
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②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③推进和平统一祖国大业④海峡两岸直接实现通邮、通航、通商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
9.学生上网收集有关证明台湾是中国领土的史料
10.你认为目前促进两岸统一的因素有哪些?你准备作出什么努力?
(二)课堂学习研讨
1.创设情景,视频播放《乡愁》,学生体会台湾同胞的思乡之情。
2.师生共同回顾台湾的历史及问题由来,让学生明白明确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
3.学生学习新课,引导探究
(1)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驳斥台独,讨论目前促进两岸统一的因素有哪些?你准备作出什么努力?
(3)组织学生根据p68页动脑筋回答: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三)课内巩固训练
1.(南京市2009年中考)2009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并同他举行会谈。双方都认为: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是坚持()
A.和平统一方针B.通邮、通航、通商政策
C.互补互利原则D.一个中国原则
2.海峡两岸同胞近38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是在()
A.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后B.“九二共识”后
C.“汪辜会谈”后D.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后
3.海峡两岸关系迈出重要的一步是在()
A.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成立B.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的成立
C.汪辜会谈D.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八项主张
4.当前阻碍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是()
A.民间交往B.两岸“三通”C.台湾分裂势力D.日本对台湾的支持
5.材料一: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shāng)。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春愁》丘逢甲作于1896年
材料二:2003年12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访问美国时,会见华侨和留学生各界代表,谈到关系时说“浅浅的海峡,国之大殇(shāng),乡之深愁!”
请回答:(1)材料一中“去年今日割台湾”指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国之大殇,乡之深愁!”是指什么?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截至目前已经成功解决了哪两个问题?
六.教师总结
七.板书
一.台湾的历史及问题的由来
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政策
2.两岸僵局的打破
3目前阻挠统一的势力
三、两岸日益密切的交往
八.学生课后知识延伸拓展
1.小组讨论:党和政府采取和平统一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2.完成导学练第13课内容
九.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播放《乡愁》
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张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窄窄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那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作为中国的领土,两岸的人民却不能自由往来,甚至处于长期的隔绝,长期骨肉分离的状态,为什么会这样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了解台湾与大陆的关系。
一.台湾的历史及问题由来
请同学们看地图,给大家介绍一下台湾省的地理位置?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三国时期,就有万人大船队从大陆到达台湾(当时叫作夷洲);元朝时,中央政府设澎湖“巡检司正式对台湾实行管辖。荷兰人趁明末大陆大乱,占据了台湾南部, 1662年抗清将领郑成功收复台湾,荷兰人占据台湾38年的历史结束了。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大力号召大陆民众移居台湾,开垦土地,发展生产,兴办教育,发展贸易。台湾的经济因此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1684郑成功之孙郑克爽于向清政府具表请求归顺。隶属福建省。清朝败于甲午战争后,台湾曾被日本割占了50年。但是,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就已经按照国际惯例把台湾归还我国了。我国政府对台湾拥有当然的主权。1949年蒋介石败走台湾后,把台湾作为国民党“反攻大陆、复兴党国”的基地。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第七舰队阻止祖国大陆解放台湾,美国政府插手干预中国内政、阻挠中国统一,造成了台湾海峡地区的长期紧张对峙局势。所以还没有与大陆统一起来。所以台湾居民以汉族为主,是福建等大陆居民的后裔。语言以汉语为主,方言是闽南语,文字是方块字,是和大陆一样的方块字,文化背景,民族习性相同。春节,元宵,端午,清明中秋等节日相同说明海峡两岸同根同祖,血肉相连。
要想完全实现祖国的统一,就必须解决台湾问题。党和政府对台湾的方针在历史上有什么变化?这个问题将来如何解决?请同学们阅读新课。(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对重要的人名、组织名称、事件[或方针内容]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提出过哪些方针?
建国初期:A.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
B. 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C.改革开放以后: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并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中央政府对台湾回归后的政策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政策有何异同?答:港澳问题是西方殖民主义者侵华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是主权外交问题;台湾问题虽然也是历史遗留问题,但是中国内战的产物,属内政问题。
(2)同:都享有高度的自治权,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异:台湾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而港澳只能由中央政府派驻的驻港澳部队行使防护责任。
D,胡锦涛四点意见《反分裂国家法》
想一想: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对台政策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怎样的精神?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始终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是国家、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
2.两岸僵局的打破
A. 1979年,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马祖。中央政府提倡三通
B. 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逐步开放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
对台湾的政策,从和平解决到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再到江八点、胡锦涛的四点意见。四代领导集体的不懈的努力终于换来可喜的成果。1987年,在两岸关系的发展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你知道为什么这样说吗?(38年冻结的坚冰终于开始融化了)。
在两岸关系发展的过程中,两个民间组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你能告诉我是哪两个组织吗?海峡交流基金会和我海峡交流协会
1992年,两会达成了一个著名的共识,就是媒体经常报道的九二共识,你知道是就什么原则达成的共识吗?
1993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的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把“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进协议,这就是著名的“汪辜会谈”,两岸的关系从此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经济文化等领域开始了频繁的交往。
C.1992年,台湾“海基会”和大陆“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1993年,两会举行“汪辜会谈”,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E. 1995年,江泽民提出了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3目前,阻挠统一的势力来自哪些方面?
一是利用台湾问题牵制我国的外国反华势力,
二是蓄意制造分裂的台湾当局。
教师过渡:面对着这种复杂的局面,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一方面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反分裂、反“台独”斗争;另一方面经过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和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继续密切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中国政府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驳斥台独:你认为目前促进两岸统一的因素有哪些?
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一国两制”政策的巨大感召力;
香港、澳门的回归,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改革开放,国力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一个中国”的原则得到联合国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承认。
日益密切的交往
1请你说说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重要表现。
(点讲解政治交往和经济交流,政治交往由国民党主席连战的和平之旅,到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的大陆一行,从海峡两岸高层的会晤的增多,来说明政治交往日益密切。而中国的统一大业也是两岸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需要,政治上的分裂对两岸的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是很明显的,所以经济发展呼唤着政治上的统一,而统一后的国家又可以促进整体经济,除此,统一还有民族认同感,民族使命感的需要等等。
2组织学生根据64页“动脑筋”讨论回答: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都是炎黄子孙,有紧密相连的血脉关系,有共同的文字、语言和传统文化,还有党和政府坚持推进祖国的统一大业等。)
3你怎样认识两岸统一这个问题?(中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我们要自觉树立起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维护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坚决反对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
总结
通过对台湾及国际形势的分析,我们意识到解决台湾问题的艰难、复杂、任重而道远。然而两岸交往日益密切充分说明:统一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但在这个过程中非和平方式的情况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温家宝总理曾深情地说“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同胞兄弟何不容?同室操戈,骨肉相残,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悲哀。因此,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会尽最大的努力推进国家的和平统一。我们期待着他的早日到来,我们坚信它必将到来!
本课在人教版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中,是第十二课《香港和澳门回归的》继续。知识点多而散,不容易整合。但从前课学习中已经对“一国两制”有所认识,报纸电视网络也成为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把这节课的侧重点放在主要以台湾和大陆的交流方式为主线,介绍了50年来台湾和大陆关系的变化,旨在说明台湾是中国不可以分割的一个部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潮流所在。让同学们认识到统一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党和国家为了台湾能够顺利回到祖国怀抱,正在做着不懈的努力。
在情感体验上,抓住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条主线,设计一系列的情景,让学生体验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
国之大殇,乡之深愁的意思是什么国家分裂,人民思乡盼望统一的问题
更多阅读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25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原文
第25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文原文 爱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宇宙间美的东西很多,花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爱花的民族也很多,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 四五十年以前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
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教案 小学一年级书法课教案
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教案【基础梳理】一、字音1.典型字磨蹭(cèng ) 塾师(shú)翻来覆去(fù)马鬃(zōng) 掺和(chān)调教(tiáo)凄惨(qī)挎着(kuà)2.多音字hōng 哄哄声磨 mó磨刀 横héng横行 弄 nòng捉弄 哄 hǒng哄骗mò磨面hèng蛮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0课《捞铁牛》_缑氏教育 捞铁牛的故事
三年级下册第十课《捞铁牛》导学案崔河小学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5个生字及新词,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教育学生爱科学、用科
第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教案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教案一 第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巴黎和会的召开;凡尔赛和约和凡尔赛体系;国际联盟;华盛顿会议的召开及主要内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思想教育:通过本课讲述,使学生认识:①巴黎和会是战胜国集团重新分割世界的分
第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评课稿 第三次科技革命课件
历史评课稿:第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评课稿第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这一课是由史建玲老师执教的一堂课改探讨课,这一堂课从大的方向上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精神。是一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