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是,他是谁?——看电影《公民凯恩》Citizen Kane 他是谁 英文
重要的是,他是谁?
——看电影《公民凯恩》(Citizen Kane)
毫无疑问,奥斯卡记录了好莱坞电影的百年荣耀,凡有幸能在这个殿堂上获得殊荣的影片,都是当年的最佳作品。不过,凡事也并不都是绝对的,即便奥斯卡再具权威性,也无法将顶尖影片一网打尽,更何况最佳影片的名额只有一部。因此,对于那些与最佳影片擦肩而过的一流电影来说,绝不是败者为寇的下场。况且,艺术作品的价值永远都是历久弥新,只有在巨大的时间背景之下,其价值才会得到更清晰的显现与放大。
《肖申克的救赎》与《公民凯恩》是被许多影迷公认的奥斯卡上最大的两颗遗珠。前者曾获得1995年第六十七奥斯卡奖的六项提名,结果却一无斩获。最佳影片的头衔由《阿甘正传》摘取。后者则在1942年的第十四届奥斯卡上,连最佳影片的提名资格都没能获得,当年的最佳影片的得主是《青山翠谷》。可是这两部影片却得到了观众的最终认可,被认为是两部不朽的影片,尤其是《公民凯恩》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史上最伟大的电影。
凯恩,他的全名是查尔斯·福斯特·凯恩,在他的名字前面加上公民一词作定语,显然是说他这个人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升斗小民。不管从他的客观条件,还是他的主观意识而言,他都是一个有能力,有资格参与政治的人。由于他自认为对国家,对平民百姓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心,所以编导为他的故事命名为《公民凯恩》(Citizen Cane)。这个与众不同的称谓,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这部影片绝非等闲之作。凯恩坐拥世界第六大私人资产的财富,富可敌国,他的故事必然会充满了传奇与挑战,他的人生也一定是波澜起伏,辉煌又悲壮。
影片是从他的死开始。为此,一个新闻机构已经赶制出来一部新闻片。放映室里,正在播放这部样片。影片放完了,但是室内并没有亮灯或是打开窗帘。在黑暗中总编就开始发表议论了。他说“一个人的七十年生活要摆进一部新闻片里是有些多了,但还是一部很好的短片,不过需要有一个观点。仅仅表现一个人做了什么是不够的,还要告诉人们他是谁?人们都知道这是一个重要的美国人,但他和别的重要的美国人相比有什么不同?他死时是否有什么遗言?如果有,是什么?这些我们都需要知道。”
总编的一番侃侃而谈,点出了问题的要害,也明确地指出了下一步该如何办。记者汤姆逊遵照要求,立即就起程去走访凯恩的每一个亲朋好友,或者是熟悉他的人,从他的妻子到他的朋友,从他以前的监护人,到他的经理人,以至于他庄园的管家等,一共是六个人。这个访问调查,把他是谁,他与其他重要人物有何不同等关键之点,都一一地,深层次地呈现在观众眼前,这个过程也是这部影片的全部故事所在。观众通过这些个访问,从全方位的角度,立体地看到了凯恩这个人。不仅看到了他做了什么,也有机会认识了,知道了他是谁,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可以肯定地说,凯恩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物。他一方面无所不能,咄咄逼人。被称为美国的忽必烈,仿佛在人生的战场上他同成吉思汗的孙子一样,从事的是开疆辟土的伟人之业。他的财富来源于一个在科罗拉多州的金矿,可是他最热衷于的事业却是办报纸,在新闻出版领域缔造他的庞大帝国。在他的指挥下,他旗下的喉舌不放过每一个机会评论或攻击美国的政治或政治人物。同时他又当仁不让地宣称他是民众的代言人,在同为富不仁者的较量中,捍卫底层人民的权益。为此,有人认为他是社会主义者,也有人把他说成是法西斯。其实,他就是想参与政治,问鼎白宫宝座。他的野心让他的人生充满了风雨,也充满了变数与隐患。
看上去,凯恩是一个十分成功的人物。他有钱,又有头脑,鬼点子一个又一个,层出不穷,又无所不用其极,他的对手只有招架之功,完全失去了还手之力。在他鼎盛的时候,他环顾四周大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他的野心便得到了更大的膨胀,他自信满满,踌躇满志。在他眼里简直没有难成的事,连选民好像都成了他的员工,对他尽职尽忠,没有二心。只要他振臂一呼,就会有地动山摇般地响应。可是,他毕竟还是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他自有他的优势,他有亲和力,有人格魅力,能够很快就得到选民的好感。但是他毕竟不是救世主,在他的出版帝国里他可以游刃有余,挥洒自如。在政治舞台上,特别是面对阴险狡诈的政客时,他就力不从心了。结果他中了暗箭,一败涂地。而且输得很惨,很没有面子。
凯恩在从政之路上遭受的滑铁卢之败,究其根源,那是与他的婚姻与感情生活有直接的关联。凯恩两度结婚,又两度以离婚收场。他的第一任太太是时任总统的侄女,是一个出身于名门望族的大家闺秀。可惜的是,无论是凯恩,还是这位总统侄女,都没有能够融入到他们的婚姻里去。他们生活在一起,总是一种水和油的关系。名为夫妻,实则二人都不了解对方,也都不支持对方的所思所想。这应该是由于他们的出身背景不同,反映到价值观与观点理念上就大相庭径,风马牛不相及。凯恩毕竟是草根出身,他的财富是天上掉下来的,他所关心和感兴趣的东西,绝不会同几代人都是权贵出身的富家女一样。反之亦然。所以他们的联姻,从一开始就是没有根基的,当风暴来临时,便不堪一击,没有任何抵御能力。
凯恩的第二任妻子则是一个业余歌手,他们邂逅之时的情形就透露出一种不祥的预兆。这段姻缘应该是不被祝福的,只是凯恩那时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孤独后,已经迷失了自我,失去了判断能力,更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这个极有主见的男人,在感情生活中,尤其是在选择终生伴侣这件事情上却是极其的幼稚,极不成熟。他的婚姻也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先是娶了不应该娶的权贵之女,后来又迷上了一个在街头偶然相遇的陌生女子。前面一个有高贵的出身,有广泛的上层社会人脉,受过良好教育,有淑女风范。后面的则是一个毫无智商的都市女青年,是一个索然乏味,俗不可耐,充满了小家子气,又有些神经质的女子。
不幸的是,正是这个女子坏了凯恩的大事。她一出现,就断送了凯恩的从政梦想。凯恩不仅没有迁怒于她,反而在与前妻离婚后的第二周就娶了她。从此,凯恩就成了皇帝的新衣,被人耻笑。原因是凯恩把巨大的爱,一股脑地都倾泻到她的身上。当他听说她喜欢唱歌,而她的母亲又希望她能成为一名歌剧演员后,凯恩的造星工程就开始了。他用重金聘请了最好的声乐老师来教她唱歌,并在芝加哥为她建造了一个富丽堂皇的歌剧院,专供她的演出使用。可是她并不是那块料,为此她的音乐教师非常恼火,认为她绝对不是可造之材,再这样教下去,这位教师相信自己也会成为同行的笑柄。然而在凯恩的淫威之下,音乐教师又不得不屈从。自然她的公演就连凯恩最好的朋友都看不下去,负面评论铺天盖地。
屈服,从来就不是凯恩的性格,他不仅没有就此罢手,反而还继续给她施加压力,要她与舆论抗争,继续演下去。此时的她,虚荣心已经被完全击垮了。再给她一百个胆子,她也不敢再去丢人现眼了。她的哭诉,终于让凯恩的心软了下来,他让步了,答应她不必再演了。这原本是一个极好的契机,两个人在凯恩专门为她打造的宫殿里可以相安无事地过日子了。然而,一波乍平,一波又起。她又喋喋不休地抱怨这个宫殿家园太寂寞,连一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她要回到都市去,她需要那种五光十色的城市生活。虽然她身上穿的是绫罗绸缎,打扮的珠光宝气,但是她还是不满足,她心里很空虚。她需要热闹,她需要回到她生长的那个环境里去,她喜欢那个熙熙攘攘的闹市,她就是耐不住寂寞。
她的哭闹,终于促使矛盾激化。一怒之下,她不顾凯恩的苦苦挽留,竟然扬长而去,永远地离开了凯恩。她的离去,也带走了凯恩的全部坚持与情感。坚强了一生的凯恩终于崩溃了,他日渐老态,疾病缠身,终于在巨大的寂寞中离开了人世。凯恩的一生,可以分作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他认识第二任妻子之前。那时候的他是人生的最好时期。但是有了第二任妻子之后,他就开始往下坡路走去。可见他的第二任妻子没有一点正能量,带给他的都是毁灭。可叹,家和万事兴的古训,凯恩以他的一生作出了一个极为反面的例证。对于男人来说,女人之重要,家庭之重要,从凯恩的教训中终可窥见一斑了。
事实上,凯恩两次结婚都是为了爱,也就是说凯恩对婚姻态度还是很严肃的。只不过他对爱的把持并不好。第一次婚姻,由于年轻气盛,他没有重视并把握住他拥有的那个婚姻。第二次婚姻,他变得重视了起来,对妻子有了无微不至的关爱。可是这里面又暴露出他的偏执与专断,致使被关怀之人有无法承受之苦。两个极端,让凯恩无法不两手空空,最后不仅是孤家寡人,还被痛恨,不被原谅。凯恩为什么尽做费力不讨好之事呢?看来还是凯恩的主观意识有偏差,爱的方式方法更是问题多多,令人不敢苟同。如果说凯恩的一生,是以悲剧收场的,那么最主要的始作俑者应该是他自己。
不过,人们也常说可恨之人,必然也有可怜之处。凯恩的可怜之处是他没有帮手,没有同情理解他的人。她有过两任妻子,没有一个妻子能够在他的生命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更没有一个能够成为与他并肩而立的知己与战友。凯恩没有什么朋友,唯有的一个也因为他的第二任妻子而反目成仇,不再往来。所以,凯恩很孤单。再加上他成长时期的不正常,他的心智必然会有许多缺失,有些缺失就是不可修复的硬伤。这使凯恩就更像是一个得了软骨病的巨人,他可以站立,有时又像是顶天立地,可是却站立不稳,脚掌踏在地面上并不牢固,最后轰然倒下也就并不奇怪了。
如果,凯恩周围的人对他友善一些,不是那么得求全责备,也不是只在他身上索取,而是能有些及时的回馈,那么凯恩的人生一定又会是另外一种样子。当然,人生没有彩排,也就不会有如果。否则,凯恩便就不是凯恩了。因为凯恩之所以能够拥有巨大财富,那也是因为他的母亲发了一笔意外之财。若不是因为凯恩的母亲,一心要把她心爱的儿子培养成为一个上流社会的之人,凯恩也不会在童年时就要跟随身为银行家的监护人一起生活。若是凯恩自小没有失去母爱,没有失去家的温暖与关爱,凯恩后来也就不会那么的偏执,同时又是那么的脆弱。
实际上,凯恩一直都是在对童年的缅怀中度日的。他遇见他第二任妻子的那个雨天的夜晚,他本来是要去曼哈顿西部的仓库区重温他儿时的时光的,他母亲去世后,他把母亲的遗物都存放在那里。儿时的生活,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他再也回不去了,但是这不会影响他的回望与追忆。凯恩临终时的著名遗言:玫瑰花蕾,就是他的心愿表露。如果可以,他希望还回到他的童年,虽然贫困,但是快乐。那样成长起来的人生才会是真正的,实实在在的人生。凯恩已经没有机会了,但是他的故事足可以启迪与警示世人,人生由儿童进入青年,也如植物的生长一样,只可以按部就班的循序渐进,绝不可以人工制造的方式拔苗助长。
这部片子的导演奥逊·威尔斯(Orson Welles),是一位电影界的奇才与天才,他执导这部影片时年仅25岁,是出名要趁早的典范。而且他又是编剧和演员,一身兼三职。这部影片在他的编排创作下,风格新颖,气势如虹,引人入胜。甚至都会让人觉得这是一部政论片,或者干脆就是一部纪录片,看起来非常解渴,非常有真实感,观众能够不自觉地被代入其中,仿佛就是当前的社会,当下的人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威尔斯扮演的凯恩,从年轻到中年,再到老年时的扮相,都是那么得生动逼真,有模有样。年轻时的血气方刚,目空一切;中年时的固执己见,刚愎自用;年老时的目光呆滞,孤立无助等,都是恰到好处,形神兼备,令人印象极深。其他演员也都演得极好,可以说每一个角色都有特点,都非常入戏,都像生活中人,又都有艺术上的夸张与魅力。可以看得出来,在导演的调度下,整部影片一气呵成,生机盎然。即使到了结尾部分也是高潮过后还有高潮,非常具有可看性。
凯恩第一次婚姻的新婚之后,描写凯恩与新婚妻子交流的桥段,就是神来之笔,出奇的创意,令人惊叹。那张餐台是他们相会之处,只见妻子的问话,柔中有硬,话里有话。凯恩的回答也是从热情洋溢,到不温不火,再到最后的反唇相讥。每次的接触,仅仅就是一问一答,但是通过他们身上穿的衣服的不同,以及妻子发型的变化,可以知道这是无数次的遭遇。从最开始的彬彬有礼,到最后的不欢而散。概括了他们婚姻全部周期里的所有变化。这样的剧情交待,巧妙,又简洁,而且关键是信息量极大。这便是天才导演的不同凡响之处。
那个调查记者是影片中贯穿始终的人物,可是观众却从没有看见过他的面孔。还有一个人,就是影片开始时向那个调查记者布置任务的总编。在故事里,他是这部片子的真正推手,没有他,就没有后面的剧情,然而观众也只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真面目。这两个人,导演要不是就让他们以背部示人,要不是就把他们笼罩在暗光之中,让观众只能看见轮廓,看不见五官。这样的编排也是一绝,体现了导演的创作手法与意图。那就是集中一切资源在故事的主要人物与情节上,让观众的注意力不被旁枝末节所分散。这也是一种极有新意的创举。
玫瑰花蕾这四个字是这部影片的命门,剧情自始至终都围绕着这四个字来推进,可是到最后那个调查记者还是没有搞明白这个“玫瑰花蕾”是什么?只是在剧终之时,也只有观众才看得见,那个玫瑰花蕾就是凯恩儿时玩过的雪橇的品牌之名。这样的创作手法可谓出其不意,精湛之极。既吊足了观众的胃口,又借此铺陈了剧情的各个环节,到了最后才将谜底释放出来。凯恩离世之时,还对这个雪橇念念不忘,看似是对童年时光的刻骨怀念,实则也是一次最终的解脱与返璞归真。编导的匠心独运,可谓是标新立异,一帜独树。
可惜这部影片没有给威尔斯带来好运,由于故事原型人物所在财团的抵制,这部影片当时没有办法能够让更多的观众看到,因此票房上让投资方大为失望。也由于威尔斯是新锐导演,他的处女作能够在奥斯卡上得到最佳改编剧本奖,对他来说就已经是极大的慷慨了,其它奖项就只能是奢望了。由此可见,无论是奥斯卡的评委,还是当时的观众,以他们为代表的审美水准,往往是滞后于鲜活的艺术作品的,更是严重地滞后于天才艺术家所从事的伟大创作的。
《公民凯恩》的艺术价值被广泛得到承认,是在这部影片问世二十几年之后的事情。之后,在1971年第43届奥斯卡上,奥逊·威尔斯获颁终身成就奖。迟到的褒奖说明他在从影三十年后,终于得到了奥斯卡的认可与敬意。不过,他在艺术上的贡献要远远重要过他所得到的奖项,包括这个终身成就奖。威尔斯于1985年辞世,至今影迷们还在怀念他,电影人还在仰望他。他的开山之作《公民凯恩》,不仅是他天才与荣耀的见证,也是世界电影史上一座永远的丰碑。岁月沧桑,伟人永恒。
[ 打印 ]
[ 加入书签 ]
阅读 (4125) ┆ 评论 (11)
评论
哈小玫 2013-12-10 19:15:24 回复 悄悄话 nightrose 说得好,这电影能够得到这么高的赞誉,实质上是拜了主人公的原型人物Mr.Hearst 当初对电影发行的极力阻拦。电影中的Mr.Kane在当时的美国,只要稍许会读报和关心时事的人都能一眼看出Mr.Kane 就是Hearst。
作者根本就无意把主人公塑造成伟人,更不会期望观众景仰这个人物,相反,从头到尾,作者的批判意味是很明显的。只不过这个人物的生平及其经历,可以在一定程度反应当时美国社会的一帮野心勃勃的人的心历路程,具有典型的社会意义。而作者似乎要传递一个信息:任何一个表面成功的人,内心也许都会有一个心结,“玫瑰花蕾” rosebud就是其中一个例子,那是一段永远无法抹平的历史伤痛。
点缀 2013-12-10 16:32:04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jo-62' 的评论 :
感谢反馈,交流。。。
点缀 2013-12-10 16:30:55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nightrose' 的评论 :
因为凯恩这个人物太丰富了,所以会给不同的人带来不同的印象与感觉。
我对他,是同情多于批判的。所以我提到了可恨之人也有可怜之处的话题。。。
感谢你的交流!学习了。。。
点缀 2013-12-10 15:48:27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megchen' 的评论 :
Meg.好!感谢你的支持!你说得对,奥森·威尔斯太超前了,从奥斯卡对他的礼遇来看,他比同时期的导演超前至少20年。天才真的是需要给平凡的人一些时间,等拉开了一定的距离之后,才能够被承认。当然,天才是无法复制的,就算我们知道了谁是天才,也无法有样学样,依着标准翻制。这就是世界的奇妙,造物主的伟大了。。。
点缀 2013-12-10 15:38:19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半缘修' 的评论 :
这么说我们同时都在看这部电影,可见这部电影有多大的吸引力。尽管它问世已经70年了,可是它的魅力却不减反增,越来越吸引人。你的感悟很有道理,权利能使人的欲望膨胀,能让人逆向思维,做出惊人的判断与举动。凯恩一直就是这样,后期就更加离谱了。凯恩是普遍存在的,哪个社会,哪个时代都有。其病态之状,可叹可悲。。。
点缀 2013-12-10 15:22:45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耳机' 的评论 :
是,伟大的导演,导演了伟大的作品。经典就是这样诞生的。。。
感谢鼓励。。。
jo-62 2013-12-10 11:01:11 回复 悄悄话 Great Movie, I agree it's an alltime greatest movie. Charles Foster Kane, even name is grand. I do not think the movie has anything to do with Hearst but certainly there was similarity. Kane reminds of Chairman Mao, great but tragic figure.
nightrose 2013-12-10 08:19:01 回复 悄悄话 电影的经典是很显然的,但是对凯恩这个人物的理解我和楼主大相径庭。
楼主似乎把凯恩理解成一个基本正面的人物,一个靠自己的力量白手起家的青年,以及希望对社会作出积极贡献的商人和萌芽政治家。可是看看凯恩得以致富的新闻业一支:“Kane enters the newspaper business with sensationalized yellow journalism.“而这种yellow journalism的定义是a type of journalism that presents little or no legitimate well-researched news and instead uses eye-catching headlines to sell more newspapers.这种新闻报道远远不是通过如实报道新闻赢得读者,而是通过夸张和“创造”事实来吸引读者,达到赚钱目的,可以说和新闻届的社会责任背道而驰。
凯恩和他第一个妻子的结合可能也是扩大自己政治影响的一个步骤,因为对方声明显赫,对他的事业有帮助。可惜这种政治婚姻无法保证个人幸福,这也许不是他一个人的错。但是他在第一段婚姻还没结束时就开始第二段恋情,等于婚内出轨,当然会被敌对政客抓住而大肆宣扬。相信在他自己的报业生涯中也没少用类似手段摧毁别人的事业。这算不得对方卑鄙,倒是反映了他自己的婚姻观和忠实度。
至于他的第二任妻子,她只是一个普通的歌手,本没有奢望大富大贵和事业成功。凯恩对待她的方式就是完全无视她自己的需要和心理,只按照他自己的喜好对她加以塑造。也许她的错误是从开始就任他摆布,但是锦衣玉食也无法弥补精神的空虚。不是每个人都认为生活在一个巨大的与世隔绝的宫殿里就是理想的人生。所以她的出走只是证明了她宁可要普通的生活,也不要做一只在笼子里的金丝雀。即使笼子再豪华,如果没有个人自由也是一座监狱。
最终的玫瑰花蕾,说明凯恩也意识到他一生追求的财富和权力,控制,给他带来的愉快其实没有超过自有自在的童年。只有商业的成功却没有朋友和亲人的胜利是空虚和无意义的。而友情与温情的缺乏恰恰源于他自己的冷漠和无情。他做事只用脑不用心,只想控制别人,不想了解别人,导致没有人感到和他在一起是享受。他自己也拒人以千里之外。这真的怪不得别人。
这部电影基于报业巨头William Randolph Hearst的一生,但是Hearst非常反感电影主角形象的塑造。Hearst, enraged at the idea of Citizen Kane being a thinly disguised and very unflattering portrait of him and ignoring the other elements that made up the character of Kane, used all his resources and influence in an unsuccessful attempt to prevent the film from being released.如果电影真像楼主理解的正面为主,负面也是一个伟人的可以原谅和理解的负面,那么原形本人应该感到高兴才是,为什么要先方百计的阻止电影上映呢?
其实基于好莱坞一贯的形象塑造,也可以推断这部影片不是在为商业奇才唱赞歌。好莱坞虽然本身很商业化,但是他们的观众是普通百姓,所以他们尽量把视角放到普通人的情感和价值观层面。加上导演剧作家这些艺术家的观点一般都是比较开放和左派的(这里用的是美国的政治左派,不是中国的左派),本身就比较仇富和重视社会公平。一般情况下对富人的刻画会重于他们的贪婪,野心和精神空虚。他们对娱乐界,媒体和好莱坞本身的嘲讽也不遗余力,由Sunset Blvd可见一斑。
当然citizen kane对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电影才有史诗般的华丽。但是里面对于个人幸福的阐释却是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是编剧和导演把自己放在他的鞋里面看他的一生得出的结论。
megchen 2013-12-10 01:42:29 回复 悄悄话 问好点缀君,谢谢又一力作分享!
很久以前在图书馆里看过这部电影,知道它对后来的电影人影响非常巨大。当年没得到奥斯卡可以说是它的艺术表现手法太超前了点,那些评委们的悟性还是不够,呵呵。
奥森威尔斯是个极具创造力的全才型艺术家:在戏剧舞台和银幕上都是才华横溢大放光彩。看过一部关于他的传记型电影,里面演他的演员虽然也著名但还是无法传达和体现实际生活中奥森威尔斯本人的魅力和神韵。天才是无法复制的!
半缘修 2013-12-09 20:35:27 回复 悄悄话 很惊喜,昨天下午才重温了这部电影,今天就看到你的影评。
在国内看到有些官员,行为非常极端,如对女人的无止境很变态的贪婪,觉得很怪异,后来觉得他们在掌权之后,是想test手中权力的能量呢。
Cane作为成功人物,在第二个妻子身上也在test他作为权利者的力量,他想让周边的不可能成为可能,从而无视事物本身,而成为自己权利的奴隶。
不知看法有无道理,谢分享!
耳机 2013-12-09 19:31:36 回复 悄悄话 经典,最让我感动的也是玫瑰花蕾,一个伟大的导演,您的影评很精彩
登录后才可评论.
更多阅读
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找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 九龙坡湿地公园
注:巴菲特的投资名言:“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找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湿雪,指的是在合适的环境下投入能不断滚动增长的资金;长坡,指的是能让资金有足够的时间滚大变强的企业。雪根据含水状态的不同分为干雪和湿雪。干雪中
教练是什么?——看电影《卡特教练》有感 卡特教练观后感
刚看完电影《卡特教练》,电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卡特教练接到了著名的烂队里士满队,在教练的第一次谈话,他就和学生签订了一份合约:只有拿到平均分2.3,上课不缺课,而且坐前排的学生才有资格进入球队。 因为对于黑人来说,唯一的乐趣就是篮
中国人啊,可要埋头苦干啊——看日本《超级改造王》想到中央电视 埋头苦干
中国人啊,可要埋头苦干啊!——看日本《超级改造王》想到中央电视台的《交换空间》日 本 电 视 片女儿向我两老推荐日本电视片《超级改造王》,说很值得一看。我和老伴“遵命”通过“百度”搜索,找到了电视片《超级改造王》,开始一天一
大学:最重要的是什么?
有人说,中国的高中不过是高考辅导班而已。那么,中国的大学就不过是职业培训机构、各种考试培训机构而已。梅贻琦认为:“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有大师方能成格局,成气象,成浩然之大学精神。但更为重要的是:大学须去行政化,获得独立性
想你的时候,我抬头微笑--刘若英《知道不知道》 知道不知道刘若英伴奏
《天下无贼》的故事并不那么好看,只是列车载着归乡的梦还是沉甸甸的,刘若英演唱的这首带着民谣性质的小调《知道不知道》让人记住了,一个人的时候,吹着口琴,吹着口哨都可以轻轻的哼唱。这首《知道不知道》的原始素材叫《崖畔上开花》,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