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美术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纹样

用户名 密码

  会员服务|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首页 世艺快讯 艺术资料库 特别策划 文化·艺术 艺术家 画廊 展览 艺术现场 市场分析 博客·论坛

展讯

国际资讯

国内资讯

艺术机构

媒体名录

艺术群体

艺术史论

独家策划

专题报道

世艺有约

观点·展览

观点·作品

观点·综合

正在展出

展览预告

展览回顾

展览精选

世艺长廊

现场·艺术

现场·综合

现场·视频

作品·展示

摄影·专区

市场动态

业界精英

拍卖鉴藏

博客

论坛

  站内搜索

 热点: 在线销售 热门视频 拍卖频道 热门专题 推荐艺术家 服务热线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资料库 >> 艺术史论 >> 外国美术史 >> 欧洲部分 >> 古典美术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美术(下)

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美术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除了意大利在文化艺术诸方面成为先导者以外,在欧洲阿尔卑斯山以北的各个国家和地区,以城市为中心也逐渐出现了新文化、新艺术的曙光。就绘画艺术而言,当时的尼德兰已成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又一个繁盛之地(重要)。

“尼德兰”(荷兰语Nederland,等于英语Netherlands,也就是荷兰)一词意为低凹之地,包括莱茵河、缪司河、希耳德河下游及北海沿岸一带,即相当于今日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东北部的部分地区。它面临大西洋与英国遥望,南由莱茵河为纽带与整个西欧相连接。早在中世纪时,它就因地理优势而成为北方主要的国际贸易中心之一。

由于地理条件优越,尼德兰很早就是欧洲西北部重要的水陆交通中心,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是当时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十分发达的地区,因此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美术也取得了辉煌成就。

由于雕刻作品现存极少,在15世纪尼德兰美术中绘画方面的成就便显得非常突出了。尼德兰画派的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祭坛画与独幅木板画,因为尼德兰美术脱胎于中世纪的哥特式艺术,使得尼德兰文艺复兴初期的绘画有比较浓郁有宗教气息,总的绘画倾向是:严肃、静穆,人物形象不够生动自然。加、另一方面,尽管这些作品大多表现了传统的宗教题材,却由于画家对描写世俗生活和周围环境的兴趣大大增长,作品中便不时体现出现实主义倾向。

罗伯特·康宾和扬·凡·埃克是尼德兰画派的主要奠基人。

罗伯特·康宾长期在图尔奈(Tournai)工作,他的著名作品有《受胎告知》、《耶稣诞生》等。虽然是宗教画,却通过某些细节描绘,使画面上流露着市民生活的情趣。当时在尼德兰还没有形成独立的风景画。画家在《受胎告知》中通过窗子画了窗外街景,可谓尼德兰绘画中最早描绘街景的例子。

扬·凡·埃克(约1390—1441)于1422年成为独立画家,1425年,担任勃艮第公爵的宫廷画家。《根特祭坛画》是尼德兰早期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代表作,扬·凡·埃克于1432年和兄弟胡伯特·凡·埃克完成了《根特祭坛画》,这是根特市圣贝文大教堂的一组祭坛画。

所谓祭坛画,是画在木板上安置在教堂圣坛前面的画,有的类似可以折叠的屏风画。《根特祭坛画》是一种多翼式“开闭形”祭坛组画。每逢节日的礼拜盛会,祭坛的两翼伴随着音乐旋律被徐徐打开,辉煌夺目的12幅祭坛画便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它分成上、下两段和左右两翼,上段的中央是基督,两旁是圣母玛利亚和洗礼者约翰。两翼的内侧是《合唱的天使们》和《奏乐的天使们》,外侧是亚当和夏娃,下段的中央是《羔羊的颂赞》,两翼左两侧是《骑士》和《裁判官》,右侧是《隐者》和《巡礼者》。在平日,祭坛的两翼是闭合的,人们只能看到两翼外侧的画面。《根特祭坛画》可以称为世界上第一件真正的油画作品(据传,扬·凡·埃克和兄弟胡伯特·凡·埃克,是油画的发明者),色彩鲜明,辉煌艳丽,经过数百年之后,画面仍然如初,这在当时的确是一种绘画技法上的突进。所以,《根特祭坛画》在绘画史上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一般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处理上的革新和独创,而是开创了整个欧洲绘画的新纪元。

扬·凡埃克更擅长画肖像,他已完全摆脱了中世纪那种拘谨的传统,而能真实地再现人物的外貌和个性特征,《乔凡尼·阿尔诺芬尼夫妇像》就是他的代表作品。阿尔诺芬尼是在1420年被菲利普公爵封为骑士的真实人物。画家真实地描绘了典型的资产者形象。《乔凡尼·阿尔诺芬尼夫妇肖像》中的人物手势动作、环境道具都有民俗的含义,十分有趣:阿尔诺芬尼夫妇的手势表示互相的忠贞,托着妻子的手表示丈夫要永远养活妻子;而妻子手心向上表明要永远忠于丈夫。华贵衣饰表明人物的富有;画面上方悬挂的吊灯点着一支蜡烛,意为通向天堂的光明;画的下角置一双拖鞋表示结婚,脚边的小狗表示忠诚,女子的白头巾表示贞洁、处女,绿色代表生育,床上的红颜色象征性和谐,窗台上的苹果代表平安,墙上的念珠代表虔诚,刷帚意味着纯洁;画面中间带角边的圆镜代表天堂之意。

罗吉尔·凡·德尔·维登(约1399—1464)也是15世纪前半叶一位著名的艺术家,出生在图尔奈,是罗伯特·康宾的学生。1432年他在图尔奈成为独立画家,后来迁居布鲁塞尔荣获该市艺术家称号。1450年曾去意大利,备受欢迎与尊敬,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称他是自扬·凡·埃克以来尼德兰最优秀的艺术家。通过他的活动,扩大了尼德兰画派在国际上的影响。《基督下架》、《圣路克画圣母像》、《圣玛丽·麦格达伦》都是他的代表作。

5世纪中叶,在北方随着经济的兴旺发达,文化艺术也十分昌盛,以哈勒姆为中心形成了北方画派。

德尔克·波茨(约1415—1475)是北方画派的重要代表画家,曾长期在哈勒姆工作,后来迁居鲁汶,1468年获鲁汶市艺术家的称号。曾经为鲁汶市圣彼得教堂绘制了祭坛画,其中《最后晚餐》一画,画家没有按照宗教内容来展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而是将最后晚餐的场面大胆地移至15世纪尼德兰市民住宅的餐室中。

15世纪下半叶,尼德兰南方的著名画家是雨果·凡·德尔·高斯(约1440—1482),他于1467年成为独立画家,曾任根特画家行会的会长。1467年秋作为末受圣职的修道士住进了布鲁塞尔附近的罗德修道院,1482年逝世于该修道院。1480年左右完成的《牧人来拜》,1478至1482年之间画的《马利亚之死》都是他晚期创作的力作。

15世纪末、16世纪初尼德兰经济繁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了进一步发展;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进文化也被介绍进来,人文主义思想在尼德兰知识界广泛传播;反对封建主义的要求日益强烈;罗马教廷与天主教会的堕落也进一步暴露,社会上产生了日益强烈的宗教改革要求。

这时期出现了希罗尼穆斯·博斯(约1450—1516)的艺术。他的艺术在当时是独树一帜的,那时一般尼德兰画家特别注意平整细腻的画风,注意形象的如实表现,博斯却往往通过幻想的漫画式形象,如老鼠、猴子,妖魔鬼怪或半人半兽影射诸如天主教主教、高级僧侣、神学家、封建主等人物,对他们进行了辛辣讽刺。他开创了一个崭新的绘画风格,冲破了尼德兰传统绘画中虔诚肃穆的宗教气息,站在进步的人文主义立场上,把批判的矛头主要对准了天主教会,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情绪,也是尼德兰新旧教派之间激烈斗争的一种表现。在他的画作中经常出现一些怪诞、夸张的形象,这些形象以现实生活为依据,又和艺术家本人的幻想相结合。《愚者之船》、《嘲弄基督》、《干草车》等是代表作。

尼德兰风俗画形成于15、16世纪之交,并且受到人们的喜爱。昆丁·马苏斯(约1465—1530)为风俗画的创始人之一,他生于鲁汶,后在安特卫普工作。他常常与风景画家帕提尼尔合作,由后者画风景,他画人物,开创了尼德兰风景画家与人物画家合画作品的先例。马苏斯擅画人物,形神兼备,为后世留下的宝贵风俗画反映了世纪转折时期尼德兰的社会风貌。马苏斯的代表作是《兑换银钱的人和他的妻子》。

16世纪60年代,爆发了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它了几十年之久,直至1609年荷兰独立。在此期间尼德兰人民为了反抗西班牙统治进行了长期的、坚忍不拔的斗争。

老彼鲁·勃鲁盖尔(约1525—1569)的艺术产生了于尼德兰革命酝酿和爆发时期,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艺术家,他与人民共呼吸,同战斗。他早年曾以铜版画家身份,从事风景画创作而闻名遐迩。1556年左右开始较多地描绘人物,表现出博斯的影响。自1563年直到逝世这段时间进入了其创作的辉煌时期,产生了最重要的油画杰作。在主要的农民风俗画中满怀热情地塑造了许多农民形象,如《农民舞蹈》、《农民婚礼》,刻画了他们豪放的性格,展示了他们充沛的活力,是一位伟大的风俗画画家。另外,还有代表作《伯利恒的户口调查》、《通天塔》、《雪地猎手》、《盲人的寓言》等。

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

15世经至16世纪间,德国经济得到了显著发展,棉、麻、丝织业已经能够制造出精美的织品。采矿、冶金、金银饰物制作、印刷与造纸业都很发达,手工工场日益增多,已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政治上仍然处于封建割据状态,从而导致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教皇、主教、上层僧侣等特权阶层竭力用他们的职权增加收入。生活奢侈淫逸。因此,德国的社会矛盾使集中地表现在反教会的斗争上。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也首先向教会展开斗争,这样,人文主义思潮便在德国各地广泛传播开来。由于社会矛盾的极端尖锐,终于爆发了宗教改革运动与伟大的农民战争。

德国文艺复兴发端于15 世纪。在德国美术史上将1420年左右至1540年这段时期称为文艺复兴时期。

在强有力的社会风暴冲击下,德国的文艺复兴美术从开始形成而达到极盛时期。肖像画与风景画开始作为独立画种出现,特别是版画达到了当时欧洲的最高水平。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艺术家,为造就这个时代的艺术做出了不朽贡献。同时在他们身上也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一代新人积极进取、不懈追求、全面发展的特征,其中不少人是市政会的委员或者担任过市长,一些艺术家拥护宗教改革运动,甚至有的同情或者参加了伟大的农民战争。他们与时代同步,相当广泛地参与社会生活,因此,德国文艺复兴时代的美术作品以深刻而严肃著称。

阿尔布雷希特·丢勒(1471—1528)是德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艺术家,与意大利的达·芬奇形成呼应。他多才多艺,学识渊博,不仅是油画家还是铜版画家、雕刻家、建筑师,在建筑与绘画理论方面也都有著作出版。他出身于一个金饰工匠家庭,早年从父习艺,后到米夏埃尔·沃尔格穆特(1434—1519)的绘画作坊中学习。学成之后曾到德国各地游学,并曾两次访问意大利,此外,还于1520年去过尼德兰。他继承了德国民族美术的传统,又广泛接触过南、北欧的进步文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作品中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即使在宗教画中也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塑造了真实生动的人物形象。丢勒的故乡纽伦堡是当时德国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有比较活跃与自由的空气。自1509年起丢勒成为该市大市政会委员,并与德国著名人文主义学者交往,他崇敬马丁·路德,也同情宗教改革运动。他曾精心创作了数幅自画像及德国当代人的肖像,这些肖像画刻画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人物,他们意志坚强,充满自信,同时具有日耳曼人严峻、刚毅的性格特征。

丢勒的铜版画代表作有《四骑士》、《忧郁》等。油画作品很多,《1498年的自画像》、《1500年的自画像》、《亚当与夏娃》、《圣徒对三位一体的崇拜》、《四使徒》等。

在那个时代,除丢勒而外,还有伟大的画家格吕内瓦尔德(约1475—1528)但关于他的生平资料却极不完整。他曾经服务于美因茨大主教,后来到哈勒任艺术与建筑顾问。宗教改革的进步思潮对他产生过深刻影响,他甚至曾卷入1525年的农民战争。画家的大部分作品都已失散,《伊森海姆祭坛画》成为他最重要的传世代表作,也是16世纪德国艺术的瑰宝之一。《伊森海姆祭坛画》中的“磔刑图”是经典。纵观画面,直接冲击视觉的是十字架上的耶稣。他的形象如此巨大,甚至可以说是如此骇人。耶稣低垂头颅,伸展开的双手和双脚的扭曲,以一种让人无法承受的苦痛姿势呈现在十字架上。伤痕和鲜血的细致描绘极其逼真。圣母悲恸地举起双手向后倒,圣约翰扶着她,因为经上记载,主将她托付给约翰。下方,“抹大拉的玛利亚”跪在耶稣脚下,痛苦而绝望地高举交叉的双手。她的玉瓶香膏放在一边,显示了她的身份。右边是施洗约翰,脚下是一只带着十字架的,正把它的血注入圣餐杯的羔羊。十字架和羔羊是施洗约翰的标志。施洗约翰左手捧着福音书,右手以一种奇特的姿势指着救主,画面边写下他口中庄严的话语:“他必兴旺,我必衰微。”

老卢卡斯·克拉纳赫(1472—1553)青年时代曾到维也纳,画过多幅充满浪漫情调的风景画,为多瑙河画派开拓了道路。自1505年直至逝世,一直是维滕贝格的宫廷画家,并主持一个很大的绘画作坊,善于描绘宗教与神话题材,又是著名的肖像和风景画家,创作题材很广泛。自1519年起,多次被选为维滕贝格市政会委员,后来还不止一次担任过维滕贝格的市长。他与马丁·路德的友谊至深,支持宗教改革运动,与同时代的人文主义学者交往密切,为德国宗教改革家画过不少肖像画。《帕里斯的裁判》、《黄金时代》、《报酬》等是其代表作。

小汉斯·霍尔拜因(约1497—1543)的父亲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画家,因为父子名字相同,因此便以小汉斯·霍尔拜因称呼儿子。小汉斯早年随父亲学画,后来前往巴塞尔,1519年加入该地画家公会,他创作了大量壁画、肖像画、祭坛画与书籍插图。1526年认识了英王亨利八世的首相托马斯·摩尔,后去伦敦,成为英国国王的宫廷画家。他是那个时代北欧最伟大的肖像画家,其作品表现了描绘对象的高贵、静穆与专注。《埃拉斯穆斯像》、《亨利八世像》、《亨利八世像》、《让·西美亚像》等是其代表作。

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美术

在15世纪,文艺复兴之风也吹到了地处欧洲西南的西班牙。

整个西班牙文艺复兴最重要的是画家埃尔·格列柯(重要)。埃尔·格列柯(1541—1614)是西班牙16世纪下半期地方画派中最著名的画家。格列柯本来名字是多米尼加·泰奥托科普利,由于他来自希腊的克里特岛,故人送绰号格列柯,意即希腊人。1577年,格列柯来到了西班牙,后长期定居在西班牙的托列多城。托列多是西班牙没落贵族聚居的地方,格列柯怀才不遇的心情当地旧贵族的没落情绪取得了合拍。在格列柯的作品中经常反映出苦闷、沉思、怀疑、骚动不安的情调,这与他所处的时代、社会有关。格列柯是一个很有才能的画家,也是一个在思想上充满矛盾的画家。他不满意西班牙的上层社会,但又无法从贵族的圈子里走出去和下层人民接触,他用一双悲剧性的眼晴注视着现实,正如美术史论家芬克斯坦所说:“在埃尔·格列柯看来,周围的整个世界在崩溃”。他笔下的人物和风景常常是变形的,这正是他激动不安的心情的反映。他的晚期作品更表现出变形和骚动不安和特色。

《奥尔加斯伯爵的下葬》(1586—1588)是他的一幅重要作品,画中描绘了这样一个传说:1323年,当奥尔加斯伯爵下葬时,突然从天而降两位圣者,他们穿着金色的衣服,走向人群,并把伯爵的尸体抱起置入石棺。当这一奇迹出现时,在场参加葬礼的人们大吃一惊,有的忙念经文,有的举目望天,有的沉思,有的惊叹……。这幅画的意义在于既表现了奇迹,又不完全相信奇迹,重在表现当时人们复杂矛盾的心情,这种心情也代表了画家本人的心情。他的作品好像不是把人们引向宗教,而是引向社会,引向人们对社会的沉思。另外,《托列多的风暴》、《拉奥孔》也是他的代表作。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美术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纹样

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

法国文艺复兴要比北欧各地产生得晚,因为法国在中世纪后期缺乏政治统一与经济安定。资产阶级人文思潮及其影响下的文艺,在15世纪末才逐渐形成。法国的绘画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关注光的表现、具有细巧、精致和严谨的特点。

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美术的一位重要的先驱者是让·富盖(JEAN FOUQUET)。他是在吸收意大利和尼德兰艺术营养的基础上形成自己风格的画家。他的艺术,在哥特式的严峻中有内在的秀丽和抒情。他的艺术开创了法国“民族画派”的先河,具有较大的影响。《查理七世像》、《首相尤桑像》等都是其代表作。

在法国文艺复兴期间的肖像画方面,让·克鲁埃和他的儿子法·克鲁埃,极尽精致,感受生动而且趣味高雅。

16世纪,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邀请意大利样式主义画家来装饰“枫丹白露”王宫,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枫丹白露画派”(重要),丰富了法国文艺复兴绘画的风格。弗朗索瓦·克洛埃是枫丹白露画派的天才代表,其代表作品是油画《弗朗索瓦一世像》、《奥地利的伊丽莎白》。

《埃丝特蕾姐妹》是“枫丹白露画派”的重要代表作品,但作者已不得而知。画中裸体的卡芭利埃尔、埃丝特蕾是国王亨利四世的宠姬,1599年因难产身亡。画面表现两姐妹正在大床的帷幕之中梳妆打扮,房间深处一位衣着华丽的妇女正在大壁炉前缝纫。人物手捏乳房的动作暗示着贵妃期望怀孕得子。画家对细部描绘的热衷,以及远近人物大小悬殊的夸张手法,都极好地体现出北派的写实传统。枫丹白露画派杰出的佚名作品还有《猎神狄安娜》、《慈爱》。

【打印】【关闭】

关于我们 | 世艺服务 | 联系我们 | 隐私保护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 网站帮助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0-2008 CL2000.com.Version:1.10.1

版权所有:北京迅游达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世纪加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证010282号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73759.html

更多阅读

美术鉴赏-----文艺复兴三杰. 欧洲文艺复兴三杰

意大利是人文主义文学的发源地,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是文艺复兴的先驱者,被称为“文艺复兴三颗巨星”,也称为“文坛三杰”(文艺复兴前三杰)。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 另外,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艺术臻于成熟,其代表画家有被誉为

欧-启蒙运动与宗教改革及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时期

百科名片启蒙运动的倡导者启蒙运动(法文:Siècle des Lumières,英文:the Enlightenment),通常是指在18世纪初至1789年法国大革命间的一个新思维不断涌现的时代,与理性主义等一起构成一个较长的文化运动时期。这个时期的启蒙运动,覆盖了各个

声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美术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纹样》为网友等凡回家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