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历代名人—— 清·吴沙 拓土无双士 开兰第一人网载 广州市公安局长吴沙

漳浦历代名人—— 清·吴沙

拓土无双士 开兰第一人

来源:编辑部

吴沙(1731—1798),漳浦人,在开发建设台湾宜兰功绩极大,被誉为“开兰始祖”、“三貂之父”。与颜思齐、吴凤一起并称“台湾三公”。清咸丰八年(1858年),台湾竹堑巡检王兆鸿在宜兰县头城为吴沙立昭绩碑,碑文写着:“布衣而建开辟之功,纤民而创不朽之业,生无一命之加,殁享千秋不朽之祀,伟绩如吴公者,绝无而仅见也……头城镇因感念吴沙开兰成功而造寺庙,特命名为“开诚寺”,寺的左殿专设吴沙祠堂。

清雍正九年(1731年),吴沙生于石榴镇山城村大园头一个农户家庭,祖父吴震龄、父亲吴宽直都是当地德高望重的民间青草医生,吴沙从小跟父亲学医,精于医术,性情开朗,乐于助人,办事果敢,讲求实用,在当地享有很高威望。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已届中年的吴沙携妻带子漂洋渡海去台湾,初居鸡笼,因人生地不熟,给人打工,生活不如意,后移居台湾北部的三貂岭。从三貂岭翻山越岭再走一天路程就到蛤仔难(后称噶玛兰,今宜兰县),这块盆地三面环山,就在附东螺(今台北)以北的鸡笼山与三貂岭之间,东临大海,一马平川,荒埔万顷,土地平旷而肥沃,溪流分注,水源丰富。有三十六社“土番”散居于此。他们以捕鱼、打猎为生,不懂得开荒造田种植五谷作物。

吴沙久居三貂岭,招募一批佃民,上山伐木烧炭,在其岭下荒埔开垦农田种植五谷杂粮,主要是从事贸易做生意,购买色布、红糖、烟丝运到“番社”卖给“番民”,换回土特产销往外地的淡水、诸罗、彰化等地,从中得利,家资日富起来的吴沙对“土番”不欺骗,不占他们便宜,因此“番民”很信任他,喜欢他。许多“土番”都归附他,和他交朋友,做生意。吴沙为人豪爽、仗义助人、声誉远播,当时许多漳、泉的汉移民到台湾讨生活,去找吴沙的人很多,吴沙就送大米一斗,斧头一柄,叫他们进山伐木抽籘自给过生活,慕名前来投靠他的人越来越多,原本开垦的农田,收成粮食不够吃,务必扩大再生产。吴沙想起经常走进蛤仔难与“番民”做买卖,看到蛤仔难广阔的原野,非常适合垦荒造田耕种,于是就邀请好友许天送、朱合、洪掌等人商量,决定进入蛤仔难拓垦,首先利用与“番社”头目的亲密接触,在生意上进行拉拢,得到“番社”头目的默许。以许天送、朱合、洪掌为主组织23人懂得番语和习俗的汉民,充当翻译进行交流,再召集漳州、泉州、潮州三地的汉移民200多人,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进入蛤仔难与三貂岭下的三角地带就近砍柴伐薪,试探性进行开垦,逐渐扩展形成一定规模,而“土番”也没有出来阻拦,彼此相安无事。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十月,漳人林爽文渡台后居大里柯(今大墩),在彰化传道“天地会”,反清复明,率众起义。十一月二十七日攻破大墩,二十九夺取彰化杀死知府孙景燧,十二月占领淡水,杀死巡检张芝馨,攻陷诸罗,杀知县。势如破竹,南北震惊,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二月初,林爽文被推为盟主,改年号为“顺天”元年。

闽浙总督福安康率领战将120员,满汉旗兵9000多人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十一月到达台湾,初四日大战八卦山,混战数日,义军惨败。五十三年正月,清军围攻老崎,义军又大败,部分义军向北部流窜,逃进三貂岭、蛤仔难一带深山老林中。台湾海防同知兼知府杨廷理发檄文征召淡水厅同知徐梦麟赶赴三貂岭围堵拘捕义军余党,淡水厅同知徐梦麟知吴沙为人,复文呈报说:“漳人吴沙久居三貂、民番信服,可保无疏纵之弊,乌石港对面便是蛤仔难,生番尚未归化,并无汉人入住。”徐梦麟同时召集吴沙等人,要他们协助官府肃清流窜进入三貂、蛤仔难的义军余党。乾隆五十四年林爽文起义失败,啸乱才平。

嘉庆元年(1796年)九月十六日,吴沙率一千余人到达乌石港南,筑土围开荒造田(今宜兰县头城镇),开垦的土地越来越多,番族开始害怕,发动三十六社番民抵制吴沙开垦蛤仔难,经常发生械斗,在双方混战中吴沙的弟弟吴立不幸战死。吴沙他们在战斗中受到伤害,并没有屈服,一边继续与番族抗争,一边加紧开垦,所以械斗不断,各有所伤。这时颇熟悉“番情”的许天送向吴沙建议:“对‘悍番’不可以用武力制服,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诚示之,退保三貂岭,等待机会再行开垦”。吴沙经与大家商量,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决定与番族斗智斗勇,用一二件事向番族表示诚意。于是派人告诉番社头目说:“海盗将要占领蛤仔难,消灭三十六社番民,我们是奉官府的命令来屯兵开垦田地,只是自给粮食供应官兵而已,以抵抗海盗保护你们,并不是贪图你们的土地。”番民听到这些话将信将疑,战斗稍微停止。没过多久,蛤仔难地区发生天花传染病,很多人不治死去,阖社迁徙,吴沙不计前嫌,而是以德报怨,按照漳浦民间医治天花的处方,送给“番社”许多草药治病,但“番人”从没喝过这种药,许多人不敢喝,吴沙就强行灌服,救活了好几百人。通过这件事,“番人”认为吴沙是神人,非常感动。一年之间主动献出数十里土地给吴沙开垦,誓言互不侵犯,正是真诚拓土无双士。吴沙集一切人力开垦二围三围的时候,由于资金短缺,开垦进展缓慢。淡水厅柯有成、何绩、赵隆盛听到这件事,凭借吴沙平时良好的信誉,他们都慷慨解囊帮助吴沙,吴沙又招募一千多漳州籍的垦民,这时候泉州人也开始加入拓垦队伍,而广东人则充当乡勇。于是许多垦民投奔吴沙,加入拓垦队伍。

蛤仔难虽属清政府管辖,但官府很少过问,吴沙感到像孤儿一样无依,担心私自开垦得罪官府,很想得到清政府的认可和保护。这时漳州人萧竹来到蛤仔难,吴沙接待他,萧竹为吴沙出谋划策,嘉庆二年吴沙亲自到淡水厅请求官府允许开垦蛤仔难,同知何茹连答应吴沙的请求,官府封吴沙“吴春郁义首”,一切颇听其便。吴沙就大量招募佃农进驻开垦,并订立乡规民约,征收税赋,每块地五甲(一甲地约十一亩三分)为一张犁,每张犁收取番银二十元作为乡勇的生活费用,组织人力伐木修路,沿山险要之处分设隘寮十一处,曰民壮寮,招募青壮年把守,每个隘寮十人,有的五六十人不等,日夜放哨巡逻,定期派乡勇迎送来往行人,使民居、行旅人身安全得到保障,来者认为可以安居创业,都想来这里建立家园。这样做来投靠吴沙的人越来越多,而吴沙每年的收入也很丰厚,把剩余的资金用于开垦土地,不到一年的时间又开发出二围(今本镇二城里)。吴沙把招收的垦民分为九队,树九面旗,由九个人任旗手率领,称“旗首”,由吴沙统一指挥,凿山,伐木,盖房,垦地,修路,架桥,入荒陬,在林野遍地披荆斩棘,开出一条条阡陌,建起一座座村庄,使蛤仔难沃土变成一片片良田。嘉庆三年(1798年)吴沙指挥“九旗首”开垦三围。十二月九日,一生艰苦,勤劳过度的吴沙在家中病逝,享年68岁。

一个平民出身的吴沙,到了垂暮之年,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率领垦民进入蛤仔难,到嘉庆三年(1798年)病逝,历时十一年,首先垦殖了乌石港以南一带广阔的土地,将它取名为“头围”(今头城),接着拓垦了“二围”(今二城)、“汤围”“四围”(今四城),这段漳、泉、粤三籍移民同心携手垦荒的壮举,被誉为台湾开拓史上的一大业绩。“头围”、“二围”、“汤围”、“四围”等地名既是纪念吴沙开垦彪炳业绩的不朽丰碑,又是怀念吴沙祖籍故地“大园头”的伟大杰作。民国六十六年八月一日(1977年8月1日)民国政府特于吴沙故居所在地礁溪四城兴建国中一所,县长李凤鸣特命名为“吴沙国中”以永怀吴沙德泽,吴沙无愧为“开兰始祖”。正如连横所说:“吾读姚莹杨廷理所为书,其言蛤仔难之事祥矣,而多吴沙开创之功,夫沙匹夫尔,奋其远大之志,率其坚忍之氓,以深入榛荒秽之域,与天气战,与猛兽战,与野蛮战,用能达其壮志,以张大国家之版图,是岂非一殖民家也哉”。吾又读谢金銮蛤仔难纪略,力陈废弃之非,其言曰:“夫君子之居官,仁与智二者而已,智者虑事,不在一日而在百年,仁者之用心,不在一己之便安,而求益于民生国计,倘敬事以爱民,蛤仔难之民,则尧舜之民也,何祸端之有,旨哉斯言,可以治当时之蛤仔难,且可以治台湾矣,夫蛤仔难番地尔,势控东北,负隅固险,得失之机,实系全局,使非沙有以启之,则长为豺狼之域矣,然沙之功不更伟欤”。

由此观之,吴沙的治台功绩深得台湾官民的一致称颂,正如礁溪乡吴家大厝两边楹联所云:“真诚拓土无双士,正是开兰第一人”。        (林惠云 文/图)

"漳浦大葱"出口有了质量安全保证

2014年5月20日(陈国财)

昨天(0519),漳浦县人民政府与漳州检验检疫局签署 "漳浦大葱"质量安全示范区合作备忘录,旨在为漳浦大葱出口提供便利和强有力的支持。

签署仪式上,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柳亚殊代表县政府与漳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签署合作备忘录。根据备忘录精神,双方将通力合作,严格实行"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工作机制,共同对"漳浦大葱"生产的各环节、全过程进行质量安全监管,在实施出口大葱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基础上,推行以企业为龙头、基地为依托、标准为核心、品牌为引领、市场为导向"五位一体"的"漳浦大葱"质量安全示范区发展模式;推行有计划、有规模、有组织、标准统一的高水平生产管理模式,建立满足国际安全标准和国内质量安全标准要求为一体的出口大葱质量安全示范区,使漳浦逐步形成符合国际农产品质量标准要求的大葱种植区域,提高漳浦大葱的质量安全水平,扩大出口规模,推进漳浦大葱产业健康发展。据了解,漳浦县是全国大葱主产地,现有大葱种植面积达4.5万亩,年产值5亿元。

中国旅游日:百部自驾车畅游金漳浦

2014年5月20日(黄翰清曾雅碧)

昨天,来自省内厦、漳、泉、龙四地的驴友,组成100部自驾车队来到漳浦县旅游,感受"金木水水土"的独特魅力。

百部自驾车队一行约有350人。他们从全省各地集结出发,途径天福石雕园,汇聚在六鳌翡翠湾。车队当中,不少人是全家老少齐出动。漳浦美丽的滨海风光给他们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游客:第一次到这儿来,以前光知道六鳌有紫菜,挺好的,还没这么深入走过六鳌。

游客:也不像团队出去玩比较紧张,自驾游比较自由一点,大家想干嘛干嘛,比较轻松一点。

游客:感觉很好,下次还可以再参加。

漳浦历代名人——明·陈 亹

我县历史上出任省级行政长官第一人

来源:编辑部

陈亹(?—1478年),字尚勉,号梅庵。明漳浦十七都鉴湖(以村社边一口名叫“鉴湖”的淡水湖得名,今为佛昙镇轧内村、后许村的统称。亦称大坑、雅称代卿)轧内社人。出身书香门第。永乐十八年(1420年)中式举人,正统元年(1436年)登进士。历官户部广东清吏司、江西清吏司主事,升吏部考功清吏司郎中,擢升广东布政使。为官30年,政绩显著,是漳浦县历史上出任省级行政长官第一人。

据了解,陈亹约生于明初建文年间,是曾任漳浦县儒学训导陈天叙的第三子。陈天叙,字则彝,号困翁,在明朝洪武年间考中明经,曾担任漳浦县儒学训导,但因患有足疾,最终无意仕途进取,回故里在卧云山(今轧内村“红山”)创办鸿江书院,教育乡里子弟,陈亹便是首届学生。少年时期的陈亹就读于鸿江书院,在父亲的调教下学业优等。永乐十八年(1420年),陈亹与胞兄陈翼同榜中式举人,是漳浦县第一家兄弟同科中举,时称“双挂联芳”。家乡建有“双桂坊”,以记此盛事。陈亹中举之后,外出求学,进一步深造,以求功名。他拜长泰县进士唐泰为师,学业大进。明正统元年(1436年)登丙辰科进士,为三甲第49名。

陈亹登进士后,初授户部广东清吏司主事,转户部江西清吏司主事,后升吏部考功清吏司郎中。在任考功郎中期间,他考核官吏秉公办事,人称公允。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部落瓦剌已逐渐强盛,瓦剌太师图谋入侵,朝廷大臣多数主张赐给财物以安其心。而陈亹则认为必须加强军事防御力量,以防瓦剌进犯,写了《备边御戎策》呈上英宗皇帝。可惜英宗没有采纳陈亹的策略,却偏信太监王振,御驾亲征,最终在土木堡惨败,被瓦剌俘虏。史称“土木之变”。事后,朝臣们都佩服他的谋略和见识。天顺四年(1460年),广东布政使缺员,朝臣廷议,推荐陈亹任广东布政使。英宗召入内殿赐宴,给银钞,为他送行,以示荣宠。陈亹也成为了漳浦县历史上第一个出任省级行政长官的人。正统末年广东黄萧养起义攻广州;景泰末年又有广西浔州大藤峡瑶民起义军攻占高州、廉州、雷州;天顺初年广东新兴、德庆、连州的苗、瑶民相继起义。官军连年疲于战守,百姓更是苦于供役。陈亹受命于危难之际,他坚持以人为本,宽和仁厚,宽而不纵,平恕不苛,细心体察民情;他有长者的风度,凡事但存大体,缜密伺视机宜;其次,掌握对待少数民族的策略,随机应变,恩威并重,抚剿并举。在他的苦心操持下,逐渐平息了战乱,地方重获安宁,民众得于安居乐业,深受当地军民的爱戴。成化二年(1466年),陈亹因病乞请归休,回漳浦鉴湖故里筑卧云山房徜徉山水颐养天年。

陈亹在外为官,心系家乡,热心祖地鉴湖及漳浦的公益事业,最为突出的贡献是从广东引进荔枝良种。漳浦种植荔枝始于北宋时代,这在北宋仙游人蔡襄著的《荔枝谱》、北宋漳浦人吴与的《荔枝总录》里都有记载,但品种较差,果实质量低劣。陈亹在广东任上,发现广东乌叶和金钟荔枝品种十分优良,且繁殖种苗采用无性繁殖的技术(即“高压苗”,民间称“敲栽”),品种长久不会变异。便让当时到广东探望三哥(陈亹)的六弟陈环船运荔枝苗回家乡种植。据康熙《漳浦县志》卷四“风土篇”记载:“荔枝,有四月熟者曰火山,有五月熟者,有六月熟者,其种不一,以绿罗包为胜,叶冬青,亦名乌叶子。此种乃邑陈亹任广东布政使时移来,船中避风日,以绿罗护之,故名,旧植鉴湖最胜。南海荔,即金钟,亦陈亹携来。”带回的良种荔枝苗首先在鉴湖地区和赤湖的下黄、赤水一带种植。以后逐渐传遍全县。但因鉴湖靠近海边,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不适宜荔枝的生长,至今少有荔枝。只有后许村田坪社幸存一棵,有550年树龄。保留、发展最好的是旧镇的乌石。在明中叶的百余年间,鉴湖陈氏与乌石林氏均为官宦世家,两姓连续几代人互为嫁娶,为通家之好,乌石人较早就种植了陈亹从广东引进的荔枝良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荔枝得以大量种植,其数量和质量都胜过鉴湖。在陈亹引进广东荔枝良种的70年后,即嘉靖间,乌石人林功懋任广东东莞知县,也带荔枝良种回乌石种植,从此,乌石便成为漳浦荔枝的著名产地。清《漳浦县志》载:“荔枝鉴湖最盛”,“乌石荔枝最佳”。漳浦人至今仍怀念着陈亹和林功懋为家乡引进良种荔枝,造福后人的功德。

成化二年(1466年),陈亹归休,作《明己赋》抒发情怀。他为官30载,忧国忧民,尽忠尽职。晚年归休,热心公益,发挥余热。《漳州府志》记载其二件事例,一是他的儿子买了一位穷亲戚的田地,陈亹知道后,责备儿子:这样将会断其一家生计,遂将卖契烧毁,将田园归还这位亲戚;二是礼遇厚待胡宗华的后代。胡宗华曾是陈亹父亲的恩师和好友,但其后代衰落,陈亹没有丝毫嫌弃,除经济上支持外,还把亲生的女儿许配给胡宗华的孙子,鼓励其努力奋进。陈亹在家乡致力于兴教育人。他重修鸿江书院,教授远近学子,培养人才。鸿江书院虽地处偏僻,规模不大,但人才辈出,闻名遐迩。书院当时积书数千卷,是明季当时漳浦辖地(含现在浦、云、诏、东)四大书院之一。在陈亹的推动下,鉴湖文化日臻浓厚,使这一地区与七都乌石地区(出国子监助教林纯一、进士周宗起、按察佥事陈谦德),云霄镇城地区(出进士吴森、吴原、吴瑰、吴泰等)同为明初漳浦县文化发达人才辈出之乡。陈亹著有《梅庵存稿》、《经籍要览》若干卷,文章素为世人所推崇。归休后还为镇海卫撰写《镇海文公祠记》;为南诏(诏安)撰写《南诏全城记》。鉴湖陈氏源远流长。开基始祖陈史修于元代在此肇基。世系属唐开元年间任太子太傅陈邕后裔,世称“太傅派”。一世陈史修,二世陈寿均单传,三世陈天叙生有六子:翼、肃、亹、搏、穆、环。自此鉴湖陈氏子孙繁盛,后裔分衍成六房,传裔鉴湖本地轧内、后许、径口、田平、东维、楼仔头、寮仔下等7个自然村。远传漳浦县许多乡镇村社和福建省诸多地区;国内广东、江西、山东、台湾、海南等各省;以及泰国、印尼等东南亚国家;人口数以万计。陈亹为鉴湖第四世,他生有九子,长子陈柬,明成化四年岁贡、次子陈谨,传裔鉴湖祖地。自第三至第九子传裔广东海陆丰。

鉴湖山川毓秀、地灵人杰。鉴湖陈氏宗祠——即“陈氏家庙”,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座落于漳浦佛昙镇轧内村,坐南向北,明朝陈氏家庙建筑规模是五进五座,现二进两庑一天井,宗祠面向鉴湖。梁枋间悬有陈氏家庙、进士、经魁、明经、兄弟同榜、武魁、英猷克矢、陆军中将等匾额。现鉴湖陈氏家庙大埕上保留了三块形态奇特的花岗岩石,其中有一块天然石头形似古代官帽的纱帽石,被称为鉴湖十六景之一的“乌纱启瑞”;一块形似娘伞的石头,称为“娘伞呈祥”。这两块奇石景观是鉴湖陈氏子孙代代出仕的象征。大门对联颇具特色:“鉴尊诸祖列宗,德业辉煌,奕世衣冠荣梓里;湖纳洪流细水,绿波潋滟,三山灵秀挹祠堂”。

鉴湖陈氏派系自陈亹开始,在明、清朝科甲连绵,成为漳浦县的科举仕宦之望族。陈亹的侄孙陈奂(1435—1504年),字朝美,号古愚,于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登进士,历官工部都水司主事、工部屯田司主事、工部虞衡司员外郎、工部都水司员外郎、工部郎中、户部广西司郎中,弘历四年(1491年)升任贵州布政使司右参议。弘历九年,陈奂获准致仕。归休后,曾与漳浦知县吴云、镇远知府林表等缙绅为知县父亲送行时,登县城北郊东罗岩吟诗唱和。事后录诗八首立碑以志盛事,今碑刻尚存。陈亹、陈奂祖孙均担任过省级行政长官,且政绩卓著,名噪一时,俗称“大坑出布政”。陈亹侄孙陈烈于正德六年登进士,官武进知县。陈奂曾孙陈公相,万历十一年进士,历任温州知府、广西副使。漳州府城内建:“六榜文魁坊”和“四科进士坊”,陈公相名列坊上。他著有《刑部文献考》八卷,载《明史.艺文志》。陈元义于清康熙年间官至左营游击、升山西太原参将左都督等。到民国初期,有国民党陆军中将陈岚峰等等。  (陈志平 文/图)

南太武滨海新区(漳浦片区)

[日期:2014-05-05]

来源: 作者:

[字体:大中小]

南太武滨海新区是目前全省规模最大的开发中沿海区域,已列入福建省“十二五”规划重点发展区域,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南太武滨海新区(漳浦片区)规划面积566平方公里,将利用区位和资源优势,加快发展装备机械制造、能源、金属加工、船舶修造等临港产业,培育壮大光伏和玻璃新材料、化学新材料、海洋生物、海水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提升发展五金、皮革产业,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整合火山岛等滨海旅游资源,依托产业发展和独特自然景观资源,发展滨海休闲旅游业和滨海城镇群。规划将南太武滨海新区漳浦片区建成海西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重要的能源基地、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对台交流??作新平台。

岱嵩岛:20年前的“孤岛” 现在的幸福村 Post By:2014-5-30 12:35:36

在建国前,岱嵩岛就像一个孤岛,交通不便,生产力落后,村民的生活水平极低,直到20世纪90年代,岛上村民还只能靠渡船与外界来往。如今,岛上的渔民们依靠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自己的勤劳,不断改善养殖和捕捞技术,如今,岱嵩岛早已不再是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岛。正文:这位是岱嵩村的村委会主任杨金归,他任村委会主任已经十年了。杨主任先带记者来到他家顶楼,从高处俯瞰岱嵩岛全景。他告诉记者,对面正在建设的是150套别墅,另外,有70陶套渔民别墅已经建成,许多渔民都已经搬进新居生活。同期岱嵩村村委会主任杨金归:里面已经开发了两三个住宅小区,现在住房基本上可以解决,岛(面积)就比解放初期增加了一倍。杨主任介绍,为了适应人口增加的居住要求,村两委发动村民卷子造环岛公路,填海滩变小区建新村,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同期岱嵩村村委会主任杨金归:以前岱嵩岛是一个小小的岛,人多地又少,现在这几年通过利用浅滩海岸,加固成了一条环岛路。记者看到,小岛上环境优美,四面环海,岛中央有座小山包,山包上绿树葱葱。记者来到岱嵩岛时,正值休渔,岛上的渔民们有些正忙着建设新居,有些正在打牌聊天。同期岱嵩村村委会主任杨金归:岛上治安还是可以的,没有发生很大的治安案件,刑事案件也很少,这几年都没有,(都是些)小小的纠纷。都是土地(纠纷),住房重建的时候,隔壁就纠纷起来了,现在这种纠纷是不是也少了。现在这种纠纷已经没有了。已经解决了。介绍完村里的概况,杨主任还带记者参观了村部办公楼。这是一座健在山包上的两层小楼,杨主任一般都在二楼办公。杨主任说,每年的夏秋季节他最忙,因为岛上没有耕地,是个纯渔业村,最怕台风来袭。同期岱嵩村村委会主任杨金归:(台风来临时)我们根据上面的指示,我们在村里面值班,都要通知渔民渔船都要到避风港区去避风,渔排的工作人员都要上岸。记者了解到,1997年,岱嵩岛上建设了避风港,使渔船免受飓风袭击而遭受财产损失。同期岱嵩村村委会主任杨金归:渔民以前避风都要到外地去避风,现在把虾池围起来了,把岸堤建起来了。成了一个自然的避风港区,现在刮台风的时候,渔船就不需要往外面跑了。现在,出入岱嵩岛可以走路也可以驾车,然而,在2000年以前,还没有这条连接大陆与岱嵩岛的陆岛公路,渔民们只能靠渡船进出岛。现在画面上的这条公路就是陆岛公路,杨书记向记者介绍,这条公路是在村两委的带领下,投资500多万元建设的,2000年建成,路到公路自佛昙镇东坂村至岱嵩岛全长共3900米。同期岱嵩村村委会主任杨金归:小船就是像那种,靠那种船出岛,现在就没有渡船了。没有人要再用渡船过去了。都走公路了。对啊,渡船很危险。记者了解到,岱嵩村的有大小捕捞渔船233艘,有网箱养殖户100胡,每年雇佣外地渔工300多人,滩涂养殖和牡蛎养殖各有1000多亩。同期岱嵩村村委会主任杨金归:在开牡蛎。这是在开牡蛎呀。这是在开牡蛎,解决比较老的村民生计,多赚一点钱。这也是一种经济开源。对啊,这也是一个经济来源。帮助村民提高收入。村民们告诉记者,近十年来,岱嵩岛上的渔民们生活水平比过去提高了许多。这位老人原先是漳浦县佛昙镇万安农场人,从漳州卫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岱嵩岛,成了这里的村医。同期林医生:刚来这边周围都是海,还没有路,要坐渡船来回,没有路可走,有时候来到这边太晚了,没有船可以回佛昙镇去,要隔天才能回去,就是这样,很艰苦。记者了解到,20年前的岱嵩岛以前就像一个孤岛,没有通路,没有自来水,也没有电。1986年,佛昙电厂架设了跨海线路输电至岱嵩岛之后,岱嵩岛的村民终于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电灯。1987年,岱嵩岛开发了深层井水,建设了一个小供水池,2004年1月,一座日供水500吨的自来熟长建成,全村都用上了自来水。同期林医生:以前连电也没有,自来水也没有,都要靠卖的,水一担七毛钱,人家载来这边卖。现在通自来水了。有啊,电也有了,水也有了,公路也有了。同期岱嵩村村民:现在生活好了,可以走路骑摩托出岛了,还可以坐汽车,你看车这么多,原来这里一辆汽车都没有。现在的岱嵩村,人口有3800多人,全村年人均纯收入达1万元,岛上处处透着生机和活力,渔民的生活也是越过越好。

漳浦打造漳州次中心城市 Post By:2014-5-28 16:21:13

漳浦将打造成漳州次中心城市,6年后总人口达117万人,中心城人口31万。近日,《漳浦总体规划修编(2014-2030)》(下称《总规》)已经出炉,进入网上公示阶段。

人口规模:6年后人口将超百万

漳浦县位于漳州市南部,县城距漳州市区约50公里,是漳州的人口大县,号称人口百万人。

此次的《总规》提出,漳浦县城市性质为:漳州市区域次中心,以石化产业、特色农业和旅游业为主的生态型滨海园林城市。《总规》提出,到2020年,县域总人口规模为117万人,县域城镇总人口70万人,中心城人口规模为31万人;到2030年,县域总人口规模为158万人,县域城镇总人口115万人,中心城人口规模为52万人。

据了解,按照以往的“城市大小”的认定标准,中心城人口规模30万以上的,可以算是中型城市了。

城市定位:漳州次中心城市

未来几年里,漳浦县还提出自己的发展目标,从全县的角度上看,《总规》提出漳浦县城市性质为:漳州市区域次中心,以石化产业、特色农业和旅游业为主的生态型滨海园林城市。

城市空间格局上,形成“一城两镇”的格局。

在中心市区的建设上,将跳出现在县城绥安镇。

一城即中心城区,包括绥安镇(含黄仓片区)、大南坂、万安生态产业园区。定位为漳州次中心城市,以发展居住、商业金融、新型产业和产业服务为主要功能的综合型都市。

空间布局:打造两个卫星城镇

两镇,即漳浦的两个卫星城镇,赤土卫星镇和旧镇卫星镇。

通过打通万安隧道,连接赤土卫星镇,该镇为山水特色卫星城镇。重点发展新型产业、居住及配套、山水特色休闲旅游、旅游地产等。

旧镇卫星镇为滨海特色卫星城镇,是漳浦县中心市区的出海口中,重点发展新型产业、居住及配套、滨海休闲度假、现代物流等。

对外交通:国道324往西改线

目前,国道324从北往南穿过漳浦县城,但随着漳浦中心城区的扩大,《总规》已提出国道324改线往西调整。

在其它交通上,远景规划形成纵穿漳浦沿海城市及中心区的城际轨道网。即厦漳泉大都市区城际轨道R5线,漳浦境内设置8个站点。

铁路方面将规划构建“一走廊、一枢纽、一支线”的铁路网络,一走廊:厦深、宁漳铁路走廊;一枢纽:漳浦火车站综合枢纽;一支线:古雷货运支线。

导报记者蔡晶晶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02.jpg



漳浦一村两代名臣 叔侄皆为帝师(组图)

2014-05-12 17:20:00 来源:东南早报(泉州) 有0人参与

分享到

蔡新故居没有官宦府第的豪华与气派,给人的感觉是简朴淡雅。

蔡世远(右)、蔡新皆为帝师

乾隆下旨为蔡新家乡建的永清堡残留历史痕迹

蔡新纪念馆里悬挂着乾隆、嘉庆赐给蔡新的匾额

蔡新故居改建为廉政教育基地

“帝师”在百度百科的注解中,解释为皇帝或皇帝未登基前的老师。能当上皇帝的老师,需要渊博的学识,更需要端正严谨的品行。漳州漳浦大南坂镇下楼村历史上出了这么一对特殊的叔侄,分别成为乾隆和嘉庆的老师,他们便是蔡世远与蔡新,这在中国历史上可说是

绝无仅有的。

近日,记者从漳州蔡新故里研究会获悉,关于两帝师的故事有望搬上大荧幕。目前,一台湾影视公司正在进行剧本创作中,有望下月正式签署开拍协议。

早报记者

苏凯芳/文

李昌乾/图

传奇

叔侄皆帝师 史上传佳话

在漳浦大南坂镇只要提到皇帝的老师,大家都会提到蔡世远、蔡新叔侄二人。据史志记载,蔡世远(1681年至1734年),其父蔡璧,受聘于福州鳌峰书院,为书院长。鳌峰书院是清代福建省内最高学府,因此,蔡世远从小便有机会熟读四书五经和程朱理学。康熙、雍正年间,他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后入直上书房,为清处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雍正元年(1723年),蔡世远奉特诏入京,侍诸皇子读书,其中就包括后来的乾隆皇帝弘历。后乾隆皇帝为感谢师恩,在其逝世之后追封为“太傅”。

蔡世远一生为官清廉,逝世时除了几件旧衣服外几乎一无所有,家属无力发丧。雍正皇帝听闻后,特赐白银500两,皇子赠300两,才得以归葬家乡。

蔡世远的侄子蔡新更是了得。据史料记载,蔡新(1707年至1799年),在蔡世远去逝后两年,终于登进士第,选翰林庶吉士,后授翰林院编修。乾隆十年(1745年),蔡新奉命入直上书房,侍诸皇子讲读,并授翰林院侍讲,这些皇子中就包括后来的嘉庆皇帝颙琰。因此蔡新被封为“太子太师”,晚年被追封为“太子太傅”。蔡新在朝任职50年,深受乾隆、嘉庆两帝所器重,清朝六部尚书的椅子他坐过五把,分别是吏、礼、兵、刑、工五部尚书。晚年当上了文华殿大学士,后来还担任《四库全书》的总裁。

蔡世远生前远在京城为官,却很关心侄子蔡新的成长。他临终前,还特别封50两银子让儿子寄给蔡新当学费,并亲笔写下“慎独”两个字送给蔡新,要他今后要以之为处世原则。蔡新为官期间,大权在握,却严于律己,从不仗权徇私。当时清朝仍沿用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很多人都希望金榜题名谋得一官半职。作为主考官,很多人都趁机谋取不义之财,但蔡新多次主持考务,均铁面无私。乾隆四十八年,他任会试正考官,其子本是举人,本可入围,蔡新为了避嫌,说服儿子回避,放弃会试的机会,此事后来被传为佳话。

探寻

山村藏古堡 诉君臣情深

在大南坂镇下楼村一隐秘的拐角处,一座气势恢弘的古堡被淹没在杂草丛中。穿过残破的围墙,石拱门上“永清堡”三个大字十分显眼。整个古堡从空中俯瞰呈风车状,近10米高的古堡外墙下部分由条石垒砌而成,上半部分由泥土夯实而成,墙面上布满了各种用于防御外敌的枪眼。因为年代久远,古堡斑驳的墙面上早已爬满青藤。堡中有一口被遗弃许久的古井,井内还有水。

据了解,永清堡建造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占地6900平方米,内外二圈,总平面呈“卍”字形。楼高二层,四面均各隔为六开间。土楼四角建设角楼,提高了城堡的防御能力。在闽西南土楼中,只有漳浦有这种土楼,而永清堡为规模最大。

乾隆皇帝与蔡新经过30多年的君臣生活,其密切的情感朝廷众所周知。乾隆皇帝知道蔡新家乡居山区,蔡新常为乡亲受盗贼之患而心感不安,便下旨令福建巡抚为蔡新家乡建堡,建成后,蔡新为堡题名为“永清堡”,永清即“永系大清”之意,并分配各家各户居住,也为蔡新归休后留有个安稳的住所。

在距离永清堡大概1公里左右,便是蔡新故居。据了解,蔡新故居为蔡新的爷爷蔡祚熹所建,蔡新出仕后有过修缮。目前,蔡新故居已经重新修缮,这里没有官宦府第的豪华与气派,显得简朴淡雅,当地村民说,故居的建筑风格正是蔡新为官清廉的真实写照。

影响

帝师为官廉 教育后世人

据悉,宋、明、清三个朝代中,漳州蔡氏共出了55名进士、8名武进士。而蔡新、蔡世远俨然是当地人心中的“文曲星”。当地宣委介绍说,时常有村民到二人的画像前点上清香,以庇佑家里的孩子学业有成。

在蔡新故居所在的下楼村主要以陈、胡二姓的人居多,蔡氏后裔大部分已搬离,村子里仅剩下几十户的蔡氏后裔。据蔡新故里研究委员会主任蔡水枝介绍,目前蔡新叔侄俩的后裔主要分布在漳州漳浦的佛昙镇和盘陀镇、台湾以及海外。

蔡水枝说,当地在1997年成立了蔡新故里委员会,2003年漳浦县建成蔡新纪念馆,还成功举行了纪念蔡新诞辰300周年庆典。来自海内外的蔡氏后裔不断地为两帝师文化学术研究积极奔走。现在,漳浦两帝师故里的平台已成为海内外蔡氏后裔宗亲交流联谊的桥梁与平台。

目前,蔡新故居已作为下楼村村民平时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为保护和弘扬历史廉政文化,漳浦将蔡新故居改建为廉政教育基地,并作为当地镇政府的道德讲堂,开展廉政道德讲座。

为借鉴蔡世远、蔡新的清廉为官为人意义,漳浦县纪委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合策划制作40集大型历史人物系列讲古节目《廉政两帝师》,以两岸闽南方言区听众喜闻乐听的讲古形式,讲述两帝师的历史故事。该节目已在海峡两岸16家广播电台同步播出。据蔡水枝介绍,讲古节目在台湾取得巨大反响。台湾一影视公司有意将两帝师的故事搬上大荧幕。目前,剧本正在创作当中,有望下个月签署开拍协议。

目前,漳浦县正在着力打造并挖掘帝师文化这一品牌,关于帝师文化产业园规划方案已出炉4年,将位于两帝师故居附近的清泉岩、蔡新故居、永清堡及周边自然生态约2000亩面积纳入“漳浦帝师文化产业园”整体规划,规划定位为以帝师历史名人为文化品牌,以郊野公园、近郊旅游、文化观光、青少年教娱、周末休闲、养老度假和两岸宗亲交流为主要功能的文化教育休闲旅游产业园。据漳浦县旅游局局长林耀宗介绍,当前面临最棘手的问题就是找不到合适的开发商,不过,对于未来的发展,他还是持乐观态度。

http://news.163.com/14/0512/17/9S2G53J700014Q4P.html

漳浦历代名人——明·杨守仁

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

来源:编辑部

秋卿万石坊:在漳浦佛昙岸头村现仍存有秋卿万石坊一座,乃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为杨守仁而建。坊东西向,牌坊木结构,三间三楼四柱,置葫芦形夹杆石,正匾两面分镌“万石”、“秋卿”。杨守仁曾在刑部任职过,刑部古称“秋官”“秋卿”,知府别称“二千石”,杨守仁任过五任知府,故称“万石”。

杨守仁(1535—1621),字嘉复,号蓉江,生于嘉靖十四年(1535年)六月二十二日亥时,漳浦县佛昙下坑人。幼时随父杨国岐习儒业,邑庠生,治《诗经》。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戊午科黄才敏榜举人,四十四年(1565年)乙丑科范应期榜进士。历任江西建昌、浙江严州、直隶太平、湖广黄州四府知府和广东副使(官阶正四品,同知府)。

杨守仁为官一方,造福一方,政绩显著。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杨守仁担任广东东莞知县。当时沿海一带倭寇不断进犯侵扰,焚烧住宅、劫掠财产、挖掘祖坟,把富人们劫为人质,还把挖到的尸骨也作为勒索的资本,各自规定了赎金的数目。对于不能如数交出赎金者,就用酷刑杀死人质,焚烧尸骨,闹得东莞一带岁无宁日、民不聊生、哀鸿遍野。杨守仁上任后,尽力剿匪抗倭,采取各项有效措施安抚民众。对于如何抵御剽悍残忍的倭寇,他颇费心思。倭寇由于受财力和工场所限,不能制造大船,仍沿用从前的快速商船和引进、仿制的船只等。这些船虽能够快速行驶以避开军舰,并且适于进入浅水区和内水,但因船小,无法与大船对抗,也难以抵御火器的侵彻,生存能力较差,不适于进行水战。杨守仁充分利用船只的这个弱点,为参将王昭造船“船高大数倍于贼,且俱系铁梨木”,趁倭寇溃败之时“督官兵生擒贼犯李凤褒等三名,斩首级二颗”,有力地打击了倭寇的嚣张气焰,促进地方安定,恢复生产,进一步提高经济水平。先前朝廷战舰方面,主要的力量仍是帆船,其形制和民用的福船、广船之类差别不大,最大者可以载员105人。因为宽胖,它们的速度是不快的,但嘉靖年间已经成功造出伊比利亚式桨帆长船,它的高速特性在近海尤其适用。然而,因为政治的腐朽和长期安逸生活,明朝沿海的水师装备在倭寇战争前夕禁止造两桅以上大型海船,后来又“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而平头船是不适合在深海远洋航行的。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对违制大船已不再采取禁造、改造的办法,而是将其彻底拆除,毁去一切违禁大船。抗倭战争时期,甚至有地方要员“下令禁海,凡双搞余皇,一切毁之,违者斩”(《明史》卷205,《朱纨传》)。守仁不受禁锢束缚,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大胆创新,成了官兵战胜倭寇的原因,显示了他的魄力、胆识、智慧,也因此获得民众与御史的拥护赞扬。据《广州府志》:“(杨守仁)以廉能名,其设施必求有益于民,诚意恻怛,不循虚誉,时海贼蜂起茶园,当贼之冲,守仁相度形势,捐俸倡筑土围,一夕落成,民得避难,立永赖祠以祀之。”(永赖祠即杨公祠,祀在茶山乡)总的来说,嘉靖年间的政治和军事状况,都不是令人满意的。据《明史·日本传》载:“迨承平久,船敝伍虚。及遇警,乃募渔船以资哨守。兵非素练,船非专业,见寇舶至,辄望风逃匿,而上又无统率御之。以故贼帆所指,无不残破。”杨守仁能够在这不利的形势下取得成功,充分表现了出众的军事组织领导才能。

杨守仁在东莞期间,抗倭保民有功,升任刑部江西司郎中,继而转任江西建昌、浙江严州二郡知府。自古以来,严州就是军事要塞,杨守仁上任伊始,便着手在淳安县南筑清溪堤岸以防清溪水涨,接着又着手修治严州城隍庙和城池,使得这座严州城修葺一新,便于防御与防水,重现古时风貌。

万历六年(1578年),杨守仁主持修订《严州府志》二十四卷。众所周知,地方志具有存史、资治、教化之功能。年代久远,天灾人祸者有之,以讹传讹者有之,增益损减者有之,自然遗失者有之。此次修订,守仁查找典籍,严谨校勘,细致入微,慎之又慎。《严州府志》的修订对于研究地方历史,繁荣地方文化,弘扬传统人文精神,彰显史志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万历七年(1579年)建造聚奎楼仰圣门。据《严州府志》记载载:“(杨守仁)以刑部郎任严州府事,才情练达,振刷一新,始以公置偏处后堂之西,捐俸鸠工改于堂后,出入正中而题其堂曰‘靖共’,又修府学,凿泮池,起仰圣门于仪门之侧,课七庠士,悉照棘围,亲督之,达旦不倦,诸所供馁试卷,悉捐已俸,嗣后科不乏人,咸德其所造焉,又修郡乘。”守仁把教化当作第一要务来看待,重视为政者的修养和模范作用,注重身体力行,亲力亲为,为净化当地社会风气,推动当地社会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严州百姓感其功德,建祠奉祀,“皆为严久远计,居至今祀之。”

万历八年(1580年)五月,杨守仁因“违例驰驿”而受到“降调六级”处分,被贬永州推官。此《明实录》及江口本族谱《副使蓉江公传》有载。“以驰驿被人言,降永州推官,而处之晏如也。”虽受处分,但仍受严州百姓爱戴,在严州府城郭北高峰建有“二太守祠”祀明太守杨守仁、郑锐。万历十年(1582年)杨守仁永州推官到任,不久,被提升为南昌同知。万历十三年(1585年)再擢升为直隶太平知府。后来因丁忧回籍守制。守丧结束后出任湖广黄州知府,任期内积极清除宿弊,大力发展经济,使黄州得以快速兴盛。万历二十年(1597年)七月,由黄州知府升为广东海道副使,“整饬广州兵备,兼理巡海市舶”。任职五年,恪尽职守,政治为此一新,社会风气日渐清明,受到百姓爱戴。“既而太恭人报病,降情终养,不待报而归,后巡按何熊祥请起用于朝,不应。”(《副使蓉江公传》)

杨守仁致仕之后,在家乡修建祠堂,围垦海滩鱼池,栽种大片红树林,捐资倡议修建佛昙桥,又修造陈苍、橄榄二岭道路,获得乡人的一致赞誉。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以子一葵贵封贵州按察使”。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朝廷评价功臣,参加宫廷鹿鸣宴。天启元年(1621年)六月二十四日善终,享年87岁。与夫人戴氏合葬于官埔马山,祀漳浦乡贤祠。杨守仁著有《严州府志》、《灵璧山赋》、《重兴陈公开疏河记》等传世。      (杨顺别 文/图)

梁山揽胜

来源:编辑部

王永章

梁山位于我县与云霄交界处,方圆数十里,距县城15公里。国道三二四线穿过盘陀岭隧道,北连漳泉两州,西通潮汕二府,厦深铁路宛如一条玉龙从梁山腹地穿山而过,高速公路沿梁山南坡的海岸线蜿蜒伸张,是连接我国东南沿海的交通大动脉,交通十分畅通便捷。

梁山南濒大海,登上齐帝石巅峰,遥望茫茫海域、扁舟点点,极目楚天阔;东眺浦邑金城,高楼林立、气派万千;俯瞰盘陀盆地,村庄星罗棋布、道路纵横有序。天福茶庄的规范和气派尽收眼底,梁山深处,古木参天、山峦叠嶂、岩峰如削、洞穴奇幽、流水潺潺,实为鬼斧神工。梁山正面的山门,号称“朝天狮”的山冈,是梁山的风水宝地,就如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块金子般的神奇沃土。梁山西面的“雀目天眼”景观位于雀目山顶峰。因岩石叠积而形成一处空洞。待夕阳西沉,霭霭红霞穿洞而过,宛如一颗夜明宝珠,光芒四射,极为壮观。能呼风唤雨堪称江南一绝的龙潭(此地称泻窟)依崖而立,状似圆桶,径长6米余,垂直而下,深不可测。民间传说洞底直通大海。自古以来每逢久旱,府县官员、德高望重之长老,设坛祭天。素食三天后,更衣沐浴,三跪一拜,至此求天赐雨(乞雨),每有应验。清朝宣统年间,有一县令曾乞雨一次,被大雨淋湿一身,有石碑为证。传说在水晶场内,那张价值连城的水晶床、珍贵的水晶矿与掘晶寻宝财迷们、水晶收购商们共织成一场发财梦,二十多年来人们还记忆犹新。梁山北坡白云寺古道边,摇摇欲坠的南宋朝廷在势不可挡的元军冲击下,君臣从海上逃亡至崖山覆灭。逃亡皇帝赵昺虽无亲口饮享梁山的甘泉,但仍留下勤王将士为他准备“皇帝井”一口,至今仍“完井无缺”,并得到县级保护。井水甘甜可口,清爽怡人。

梁山山下那威武壮观的关帝庙与梁山王庙遥相呼应,香火代代相传。庙边为纪念抗击倭寇牺牲壮士而立的忠勇祠石碑,供后人侍奉。碑文陈述了戚继光抗倭寇的动人事迹,并把部分年轻未婚的阵亡战士的遗骸集体葬在一起。当地把此墓称“和尚墓”。墓呈半圆形,高丈余尺。现经修复加栏保留在天福茶博物院内供后人瞻仰。离梁山仅二里之遥的雀埔温泉汤池,曾洗涤抗元英雄文天祥身上的尘土。有史记载文天祥在勤王途中在盘陀扎营。某晚到汤池沐浴后顿觉精神振奋,斗志倍增。隔日与元军对阵并打了一次难得胜仗。这给媲美骊山华清池的雀埔温泉留下神奇色彩。雀埔温泉以水温高、流量大,水质优良而闻名闽南。如今雀埔温泉浴池十数家,每日接待客人几千人次,是梁山景区得天独厚的难得资源。

1958年修建的梁山水库,几百亩的水面碧波荡漾,水光粼粼;四周群山环绕,绿树成荫。待到桃李报春,山花似火,鸟语卿卿,如若有趣,可驱动木舟一叶。摇动双桨,沿崖边漫游,迎面熏风习习,耳畔涧水潺潺,眼前野果累累,蜂蝶款款。疑是误入瑶池,令人心旷神怡。

在梁山水库一级库区的水晶场水库,梁山腹地王峯谷的泉水被那拱形坝堤挡住而形成如镜湖面。湖水通过若隐若现的盘山水渠或飞流直下或漫步山腰,仅几里的流程,四次冲击水轮机,造就了水电史上罕见的一水发四次电奇迹。给寂静幽深的梁山带来了无限生机,给盘陀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待夜幕降临,玉兔东升,明月、灯光,山峰、树影交映于湖面,编织出一幅美妙的夜景,亲临其处,宛如遨游东海龙宫,妙趣无穷。

到过梁山的人都有共同的感受:她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旅游胜地,一旦开发,我县风景之首则非她莫属。

(图为梁山秋景  邱志民 摄)

漳浦历代名人——明·林表、林敬、林绍

佛昙镇港头村的林氏三杰

来源:编辑部

林表(生卒年不详)号侃庵,别号灶山道人,出生于漳浦县佛昙镇十七都港头村,为黛峰林氏四世。林表于明成化元年(1465年)中乙酉科举人,成化五年(1469年)中乙丑科三甲进士第166名。他历任户部主事、员外郎、广东南雄知府、贵州镇远知府、湖广黄州知府,后辞官归休回漳浦,居住在县城北街顶。

在漳浦县城北门内有为林表立的“邦伯坊”、在十七都佛昙又有为林表立的“进士坊”。

南雄府地处广东北部,邻接江西,山山相连,山荒地瘠,百姓贫困交加,盗贼猖獗,打家劫舍,民不聊生,林表一上任立即整饬府兵差役,训练兵勇,对贼寇进行剿抚并举,很快擒得贼首,扫平盗贼,得到上官嘉赏,深得百姓赞扬和拥戴。

林表在任黄州知府期间,看到农民种植棉花、农妇纺纱织布,想到家乡宗亲极需要棉花来织布。于是他将棉花种植技术和纺纱织布技术引进到家乡,为漳浦百姓的穿衣取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林表后来辞官归家,隐居山林,说道谈禅,最后上灶山修炼,自称“灶山道人”。正如其《画像赞》所描写的“紫绶不便黄冠便,此是灶山道人面,秋空江水净如练,缥缈江边犹隐见,后人不识道人心,错把道人挂袍簪”。林表的妹夫陈奂(佛昙大坑人,曾任贵州右参议)此时也归休在家,两人常聚一起,聊聊家常,谈谈人情世故。弘治九年(1496年),两人应漳浦县知县吴云邀请,在县城北郊东罗岩为其父亲吴陶(官麻城县丞)赋诗践别,唱和诗计八首,其中林表诗:

踏破苍苔到此山,白云满地锁松关。

举头日月星辰近,回首乾坤境界闲。

酒注玉杯鹦鹉绿,香焚宝鼎鹧鸪斑。

知君欲问三生诀,正是西来咫尺间。

时称漳浦文坛一盛事、知县吴云展卷庄诵,不胜感慨,于是将践别唱和诗八首并后记谨勒石上,以垂不朽。如今碑刻尚存,竖立在东罗岩,游人到此必然立足注目欣赏。

林表妻张氏,白水营白埕人,封恭人,生二子,长曰策,次曰贲。林表终年63岁,卒葬马坪大坪岭田头里(今杨美水库内),坐乾向巽,穴曰“丹凤含珠”。

林敬(生卒年不详)漳浦十七都佛昙港头村人,排行第三,字诚斋,号罗山居士,为黛峰林氏六世。嘉靖二十七年岁贡,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巳酉科举人(顺天榜中式),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癸丑科登二甲进士第96名。林敬历官工部主事、郎中,湖广长沙知府。

林敬在长沙任知府期间亲眼目睹湘江水患造成河堤崩塌、洪水泛滥,农田变成沼泽,庄稼颗粒无收,百姓流离故土,苦不堪言。林敬着实感到痛心,他勤政为民,亲下灾区,了解灾情,指导百姓筑坝,挖渠。疏浚河道,修堤抗洪治水,深受百姓爱戴,林敬收集掌握许多资料,多方面总结经验教训,编著一部《治河指掌录》,为治理大江河川提供有力方略。在长沙任知府时,他经常深入民间,了解社情、民意及百姓的疾苦和信仰。

在长沙,林敬还看到民间有许多染布作坊,技艺很高,想起家乡虽有“土径布”,但只是单一白色,如能将染布这一技艺引进漳浦,可造福漳浦百姓。于是林敬拜访了许多染布师傅,并将这一技艺带到港头,族人争着学,渐渐地港头染布师声名远扬。得悉长沙民众最怀念楚国大夫屈原,为弘扬正气,缅怀忠烈,林敬到屈原公庙求得“香火”带回漳浦佛昙,在石蛇尾建庙,用樟木雕刻一尊高一尺五寸的屈原公像,供百姓祭拜,林敬这一壮举深得佛昙百姓赞誉。明末,佛昙人杨学皋起兵抗清,任郑成功先锋官,将屈原公像请走渡海去台湾,奉祀在台北屈原公庙,据说原像至今还保存完好。后来,佛昙百姓又重新塑造屈原公像,庙宇多次扩建修葺,历来香火旺盛,特别是每年五月初五端午节,家家户户包粽子、敬“水花”、祭屈原,举行大型“划龙船”比赛来纪念屈原,周边民众都拥聚在鸿儒江两岸,其热闹、隆重为漳浦之最。

林敬为人正直,不会奉承迎合上司,因忤上官,被罢官归休回乡。那时,本县进士、山东布政使司右参政王春泽也被罢官归休在家。两人本是童年好友,交情甚深,此时相见感慨万千,但都感到很欣慰,两人常常聚在一起切磋书文,吟诗作赋。林敬著作有《诗经讲义》流传于世。

林敬曾捐资助建白鹤岭(水磨岭)官道。漳浦北郊有条通往漳州的古道,南宋庆元四年(1198年)漳州知府傅伯成开建漳州至漳浦官道,造桥三十五座,只到达葵坑桥,并无经过白鹤岭。直至元代才把官道改从罗山直上白鹤岭,通往长桥到漳州。明正德年初,御史饶榶重筑岭路,历经60多年,白鹤岭路又因年久失修而崩坏。隆庆四年(1570年)漳浦知县许试倡议再修岭路,会同归休在家的长沙知府林敬、山东布政使司右参政王春泽、湖广左布政使(诏安人)陈天资三位缙绅捐资修建白鹤岭道,使道路畅通,士民称颂,在白鹤岭顶巨石上勒刻“荡平岭路”四个大字作纪念,左边刻“漳浦邑侯父母许公,右边刻大方伯石冈陈公、右方伯印东王公、大邦伯诚斋林公”,上方刻隆庆四年夏,下方刻士民颂立。这里浦邑侯许公是指漳浦县令许试,大方伯石冈陈公是指布政陈天资(号石冈),右方伯印东王公,是指山东右参政王春泽(号印东),大邦伯诚斋林公是指长沙知府林敬(号诚斋)。白鹤岭古道今尚存,人们在登临白鹤岭观赏风光时,读“荡平岭路”摩崖石刻,不由得引发怀古之幽思。

林敬还致力于创建黛峰家庙、编纂黛峰林氏族谱。林敬归休后总想为宗族做一些实事。回想起始祖雪梅公于元末兵乱家室分离,单身一人到港头黛峰山下开基,虽然至今已是丁繁贵显,尚无祠堂,废祀百余年。林敬感到愧对祖公,于是他多次回港头召集五房的贤人、耆老商议创建宗庙及编纂族谱的事情。他亲自主持修谱,编定辈序联。在林敬的多方奔走下,黛峰家庙于隆庆六年(1572年)落成。黛峰家庙落成后,林敬又捐资置田设立祭祖田租六十顷,余下费金一百二十四两银元献给家庙作费用。族人思念林敬之德,于万历十七年(1589年)三月,特请山东布政使司右参政王春泽撰写《黛峰林氏世祖祭田碑》勒石立于家庙。林敬又将北街顶林表的府第扩建为“世大夫第”增设黛峰祠堂,称为港头林巷。

林敬妻陈氏,继室庄氏,封恭人,生二子,曰贤、曰赓,俱为庠生,子孙居东铺、深巷。林敬享年66岁,卒葬马坪京野社白陂山,穴曰“弥勒献肚”。

林绍(1544-1620年),号碧潭,漳浦十七都佛昙港头村人,为黛峰林氏七世。父林效,号钝斋,是林敬四弟。嘉靖四十年(1561年),年仅18岁的林绍在辛酉科乡试中举。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年仅22岁的林绍在乙丑科会试登三甲进士167名。林绍初授兵部主事、员外郎。他少年得志、年轻有为、办事干练、尽职尽责,深受同僚赞赏与推崇。后调任湖广荆州知府、长沙知府(应了当年林敬许诺“日后长沙再长沙”之愿),再调任山东按察司副使一职长达十余载之久。曾奉敕阅视宣大山西三镇边务。

万历六年(1578年)林绍在徐州督修河堤。十月,总河都御史潘季训与漕运侍郎江一麟两人联合上奏朝廷,罗列林绍治河无术,财亏堤毁,久拖不复,祸及百姓等罪状。林绍也不示弱,用大量事实揭露潘江二人策略不当,治河无计。双方互相指责,相争不下,议论相左。结果,林绍被责令冠带闲住而回归漳浦。

万历七年(1579年),林绍受漳浦知县朱廷益聘请,与太常寺卿王应显、工部尚书朱天球、太史林偕春主持续修《漳浦县志》,从是年七月十二日开始,于十月十五日告成,历时三个月。志凡一十六篇,共三百一十九章,计一十万三千八百七十七字。县令朱廷益在续修《漳浦县志》的序文中写道:“诸大夫不以余言为鄙,相顾然诺,刻意成书,义从旧断,而悉仿文史法,文由佥定,而若出于一家。余复读之,则简而明、婉而尽,其敷叙也确,其褒贬也正,其记存也实,其序次也又详而有体”。朱县令对林绍、王应显、朱天球、林偕春四贤人认真负责又细致入微严慎校勘续修《漳浦县志》大加赞扬。

林绍一生著作很多,奈均散失,仅存《免云肖镇税纪》一篇载入《漳浦县志》。这是他告假省亲期间,目睹家乡遭受倭寇蹂躏掠夺,生灵涂炭后撰写的奏章,获准后即勒石《免云肖镇税纪》永示,文中洋溢着忧国忧民之想,拯救百姓于水火。

林绍妻黄氏、继室吴氏、庶室江氏均封宜人。生六子,长元昌(太学生)、次元泰(庠生)、三元京(郡庠生)、四元武(邑庠生)、五元符(贡生)、六元骏(太学生),传衍北街顶港头林巷。林绍卒于明泰昌元年(1620年),享年77岁,葬在赤土乡下宫社杜松林,眉力水库边,原产墘社址,穴曰“飞雁下山”,也称港头知府墓。(林全根 林智诗 文/图)

漳浦历代名人——明·陈一洙

为官清廉 亲民爱民

来源:编辑部

陈一洙(1552年—?),字国潢,号景山。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出生于漳浦县城西郊下学社(今绥安镇马坑村下学自然村)。隆庆四年(1570年),时一洙19岁,中庚午科举人。万历五年(1577年),时一洙26岁,登丁丑科进士。历任知县、知州、按察司副使兼布政司右参议、按察使等职。为官清正廉洁、执法严明、政绩显赫、品德高尚,深受后人的赞誉与怀念。

为官清明 造福于民

万历五年(1577年),陈一洙登进士(三甲第134名后),初授广西灵川(治所广西灵川东北三街)知县。年纪虽轻,办事却干练老成。治理县政,“介以持己,敬以莅事,简以出政,惠以裕民。”深受百姓爱戴。上任不久,他受命主持在该县甘棠江甘棠渡北岸建驿站,造福一方。甘棠渡位于今桂林与灵川县治所在地“三街”的中间。古时,驿站是接待官员和过往官员歇息、食宿的场所。时任桂林知府吴敬堂为给过往的官吏有歇宿之所,随令陈一洙其与临桂县知县尹懋中共同商定在甘棠江北岸,灵川县境内建公馆一所,名“桂州公馆”,陈一洙受命后,立即筹措款粮,募征民工,亲临督视。公馆建成后,“普济桂林府三县(临桂县、灵川县、兴安县),惠泽及百年。”御史张守约为其撰写《建桂州公馆记》碑文:“临桂距灵川五十里,为桂林首舍,上官命使荐绅士大夫辇毂而绳武,其舍中半,无堂宇可栖,以停餐憩息,每托是邮榭间,而从史仆人露立草野,祁寒暑雨,殊为苦,非所以尊贵恤劳瘁也”。灵川县志记载,清乾隆二十九年,桂林公馆毁于一次大洪水。时距建馆有186个春秋。

万历十一年(1583年),一洙擢升为四川嘉定州(今四川乐山市)知州。他“扶善振良,除奸剔蠹,端方持己,惠爱百姓”。四川自古号称“天府之国”。嘉定州处于四川中南部的岷江流域,水利资源充足,农业发展,物产丰富,商业发达。但社会上的草寇毛贼盗掠案件时有发生。一洙上任后,组织乡团,实施村社自治;坚持教育感化为主,宽严结合;革除嫖、赌、掠等恶俗,加强治安管理,保护百姓安居乐业。为嘉定州提高社会风尚,安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做出一定贡献。

万历十九年(1591年),他升任江西按察司副使,兼布政司右参议,分守湖广参政。积极推行“旌褒孝义,注重教育。兴修水利,奖励农耕。重视贸易,鼓励通商。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施政方略,政绩显著,受到朝廷的肯定和器重。

万历二十八年(1660年),升任四川按察使。上任伊始(是年初夏),四川发生严重水灾。多个地区的民众断粮缺衣,生产遭受破坏。农家出身的陈一洙,心系灾区人民,千方百计为灾民排忧解难。深入州、县,视察灾情,监督赈灾放粮。在宜滨、泸川、自贡等地,鼓励抗灾自救,修复被洪水冲毁的水利设施,恢复生产,减少灾害损失,受到民众拥护。他秉性刚正不阿,不畏权势,锄奸弃暴,百姓敬之,称“一洙清官”。

他为官三十余载,仕途顺利,屡著政声。能由七品县令,一步步升至省按察使、正三品官员,主要原因是为人爽朗,慷慨任事,勤政爱民,尽职尽责。

秉承父志 奋发读书

陈一洙的家乡在绥安镇马坑村下学自然村,距离县城五里路,是个秀丽的乡村。四周翠竹绿树掩映,棕口溪流经村前,稻菽遍野。村后有座“双乳”小山丘,树荫葱葱。传说,正是这里“双乳”的“乳汁”(灵气)哺育出这位历史名人——按察使陈一洙。

下学社是俗称“五社陈”之一。指后径、埔顶、棕口、下学、新厝顶等姓陈的五个村(自然村,下同)。这里的陈姓始祖来自小龙溪(今南浦)。元末明初开基于后径村,后裔传衍成毗邻的五个村,祖祠在新厝顶村。陈一洙为宗系第四房的后代(祖上族谱失考)。

他的祖辈世代以农耕为业。到祖父辈时,“赁庑贾贸”,做起生意,后置田产、雇佃放租,收取地利,遂成乡里富户。传说,嘉靖四十年,北方数省大旱,作物失收,时有逃荒百姓南下。他的父亲陈铨,字奇贤,号笔山,县学生,识书文。经常施舍路过的荒民。有一日,一位鹤发童颜的老道来到下学村,观山势、戏溪水,他的父亲盛情款待其午餐。年幼的一洙立旁,五官端正,天庭饱满,一表人才,老道见之脱口赞曰“真总宪才也,日后必有长进。”从此。陈铨对一洙寄予厚望,精心尽力地培养他读书。果然,他学有所成,登进士,历官至“按察使”(别称总宪),印证道士之言。

陈一洙少时发奋读书,有几多传说。入县学前,在家的后面小山坡搭一草寮为读书处,每晚读书至深夜,五更天即起床晨读。他经常徒步到距村二里的西宸岭威惠庙(俗称西庙)静读。西宸岭威惠庙乃唐开元四年皇帝诏立敕建奉祀开漳圣王陈元光的始祖庙。庙背靠金交椅山,傍临鹿溪,前面一片平川沃野,四周绿树翠拥,风景族旎,素有“天然图画”之称,是个潜心读心的好地方。由于他的勤奋,加之聪颖,顺利考入县学。传说,他每到西庙静读时,必先上香许愿曰:“一洙及第,王生正日,迎回社祭,世代相传”。一洙中进士后,下学村民每年都在农历二月十六“开漳圣王”诞辰日,到西庙迎请圣王神像回村里做“王公生”(神诞),此俗延续至今。

三世总宪 仕宦世家

万历三十年(1602年),一洙奏请告假回乡探亲。朝廷拟敕封赠其父陈铨按察使官衔,洙复奏:“家中祖父健在,父恐难于受封”。于是,朝廷下诏:“敕封其父陈铨、祖父陈恕如其本人按察使官衔,准回籍地建府立坊。”因此,在县城敕建“三世总宪”牌坊(址在麦市街近火烧巷口处,今废),以显荣耀。并在县城西门建府第,称“三世总宪府”。

“三世总宪府”在县城西门内的原“牛圩巷”东侧,为两进三开间建筑,右边有一排厢房。墙壁全为青砖所砌,以青灰嵌缝,上下对线,选料考究,做工精细。房屋经几百年的风雨摧残,虽屡有修缮,仍坍塌废圮。后来,有人在废墟上陆续建造民房。原府第大门两边有一对青石抱鼓,门前临石板路,是通往西门外的大道,至1982年尚存,因县城市政建设及旧城改造而废。

他的卒年不详,其族谱早已遗失。《漳浦县志》记载,“三世总宪”墓分三处:一洙墓在绥安绥西村埔顶自然村石马仔山,称“石马仔墓”;其父亲陈铨墓在马坑村高罗山自然村西莲花墩,称“浮水莲花墓”;其祖父陈恕墓在石榴村东洋自然村乌石埔(今漳浦五中校园内)的“猪母架”,称“猪母墓”。其后裔有个传说:祖上“三宪”墓是同时下葬。据说,商定于某日午时,若遇“头戴鼎(锅)、鱼上树”时三声炮响,三处的“三宪”墓同时下葬。莲花墩在高罗山自然村附近“西路”的路边。“西路”是旧时县城通往西区梅林、石榴坂、象牙庄等各村的主要道路。那日正午,有一位梅林村老翁往县城买一口鼎(锅),一尾鲤鱼,经西路时,巧遇天下一阵“西北雨”,老翁就把鲤鱼挂在路边的树杈上,双手举鼎扣在头上遮雨。殡葬人员见这一情景,印证“头戴鼎、鱼上树”的约定,立即连放大炮三响,那三处墓地上殡葬的人听到三声炮响,就立刻同时下葬。近四百年来,那三处坟墓曾多次被盗毁,早已荒废,碑记失落。新中国成立后,有关部门曾作过发掘考研,内唯有一些碎磁片,别无他物。

一洙没有诗文著作传世。仅有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为《漳浦县重建儒学大门记》石碑篆额,笔迹尚存。该碑记由礼部尚书林士章撰文,南京户部员外郎刘庭芥书丹。

一洙的家族四代六人入官,、“祖孙父子总宪,兄弟叔侄登科”,家族显赫百年(明嘉庆四年至清康熙十六年)。其本人官至按察使,封赠两代;弟陈一涍,万历四十三年(已卯榜)举人;弟陈一沐,万历四十六年贡生;子陈绍枢(尚书林士章孙婿),天启四年选贡;孙陈焴,康熙二年(癸卯榜)举人,官授饶阳县知县;曾孙陈垂,字次和,顺治十六年进士,授临高知县,升琼州同知。可谓科举仕宦世家,一洙为官“清风圣节,楚蜀著声”,是廉政亲民的典范,堪称为漳浦杰出的历史人物。

(李鸿坤 文/图)

我县再添九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来源:编辑部

6月13日,笔者从县工商局获悉,今年我县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件,另有8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初步审定完成,进入公告期,这意味着我县将新增地理标志商标9件,总数达到20件,位居全省县级单位前列。

据悉,去年我县仅有漳浦大葱、漳浦蝴蝶兰等2件地理标志商标注册成功。今年我县获准注册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为乌石荔枝,8件公告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为沙西红蟳、沙西泥蚶、沙西血鳗、前亭沙虾、前亭珠蚶、大南坂红肉橙、深土三角文蛤、深土皱纹盘鲍鱼等。相比去年,今年我县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注册量大幅上升。(蔡绍玲郭伟京)

漳浦历代名人——明·卢维祯

刚正不阿 清廉奉公

来源:编辑部

卢维祯(1543~1610年),字司典,号瑞峰,别号水竹居士。漳浦县城后沟巷人,生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祖籍七都锦屿(今漳浦盐场竹屿村)。历官太常博士,吏部司主事、司员外郎司郎中,工部、户部侍郎等职。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卢维祯5岁从师,颖悟无双。嘉靖四十年(1561年),他才18岁就考中举人。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及第,授太常寺博士(寺的属官,正七品)。

隆庆三年(1569年),卢维祯随穆宗皇帝祭祀郊坛,司香炉,捧着祭祀物品,以祭祀主持,报皇帝名份祷告。他体貌莹然玉润,礼度闲适,穆宗见之甚为赞悦,此后逢每岁祭祀南郊及大祫(在太庙合祭祖先),都命他充任祭官。太常寺原没有《寺志》,太常寺卿将修志的任务交给他。卢维祯勤勉志书,仅用10个月,就完成《太常寺志》。

隆庆五年(1571年),升吏部验封司主事(掌封赠、荫袭,正六品官)。不久,改任考功司(掌考核官吏功过)、文选司(掌文官选用)主事。吏部乃六部之首,设有稽勋、验封、考功、文选4个清吏司。万历元年(1573年),卢维祯升吏部稽勋司员外郎。万历三年(1575年),因病请求回家疗养。他在家闭门养病的3年间,从未向有关官员递过一张名帖。万历六年(1578年),调任吏部考功司员外郎。万历九年(1581年),升吏部验封司郎中,又任考功司、文选司郎中。这时年方38岁的卢维祯已遍历吏部4个司,并政绩显著。在验封司时,卢维祯不畏强权、秉公办案,裁去冒功求荫者及赠给为国殉职者;在考功司时,诸臣有被论劾的,卢维祯考虑到人才难得,多为那些被论劾者疏留。广西佥事(提刑按察司属官,专职巡视,正五品)陈希美为补官赴京,朝廷中具奏提升他为检察御使,但因他的言论冲撞内阁首辅张居正,不仅没有提升,反而险遭贬职。幸得卢维祯主持公道,极力为他辩护,才幸免遭难。在文选司时,他极力提拔具有才能而淡于名利或贫寒无援的人士,抑制浮夸不实而竞逐名利者。他曾疏议简拔抚臣,起用被埋没的人才及广开考核等事,都被朝廷认可。当时,张居正当权,威势显赫,朝臣中谄媚者都争着依附,卢维祯挺然不屈从。张居正病重时,百官一齐祈祷求神,卢维祯以选事繁忙为辞,拒绝参与;张居正死后,卢维祯在考绩整饬官员时,根据国家法典区别忠佞,分别给予提升或降黜,朝廷内外都对他肃然起敬。

万历十一年(1583年),卢维祯升任太常寺少卿(寺副长官,位列“小九卿”),奉旨持节册封江夏王,礼成即登舟而去,送礼一无所受。还朝后,升为通政使司右通政(通政使之佐官,掌外省奏章和民宻封之件呈报內阁)。万历十七年(1589年),升任太仆寺卿(太仆长官,掌管御驾,位列九卿),又改任光禄寺卿(掌管御膳及皇室膳食)。光禄寺掌管朝廷膳食。他接任后,根据当时库存情况,上疏建议减少派征,以免粮食积压变质,也可减轻百姓负担。当时每年供宫廷食用的白熟粳和糯米有17万余石,供各府部官员用的糙粳米4万4千余石,他建议以原折一半征供;又建议光禄寺良酝、珍馐二署应选派管粮署丞,免生弊端。这些建议都得到万历皇帝的嘉纳,敕令户部执行。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卢维祯晋升太常寺卿(执掌宗庙礼仪,位列九卿)。

《明鉴》记载:万历十四年(1586年)二月,典史大学士申时行依照礼法上疏请立庶长子常洛(已5岁)为皇太子。当时,神宗有长子常洛、次子常淑(夭逝)、三子常洵、四子常治、五子常浩。而万历皇帝宠爱郑妃,欲改立郑妃所生的儿子常洵(万历皇帝的次子)为太子,故意拖延不决。为忌讳群臣议论此事,对那些疏请册立太子的大臣们,则加以“渎扰、激聒”等一些莫须有的罪名,遭到贬黜。万历二十年(1592年)正月,给事中孟奍浩以建言储君忤旨,被杖削籍为民。面对这种事,一般人回避都来不及,唯恐受到牵连。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正月,万历皇帝密召阁臣首辅王緆爵议立次子为太子,引起朝廷哗然,礼部尚书罗万化、给事中史孟麟偕卢维祯等出廷力谏不可。卢维祯旁征博引,极力主张尽早册立太子,以安定社稷。因卢维祯的语言极为恳切真挚,万历皇帝为之动容,而没有降罪于他。在众大臣反对下,收回御命,册立事暂搁。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在皇太后坚持下,万历皇帝勉强册立常洛为皇太子。历时15年“争国本”事才告结束。

不久,卢维祯升任大理寺卿(寺的长官,掌管全国刑狱最高机构),执法严明,平允宽恕。云南按察使李材因出征缅甸虚报战功而下狱,神宗皇帝大怒,以了欺君之罪,欲斩李材。卢维祯为挽救人才,无所畏惧,上疏力为李材申诉。他说,李材虽在奏报中有不实之处,但念其在缅甸的战功显赫,可以功抵罪。适逢云南土司孟奍入朝进贡,具言缅人屡次侵犯,李材破敌有力。皇上才息怒,始命李才戍镇海卫。

卢维祯升工部左、右侍郎。不久,转为户部左侍郎,代督仓场,惩处污吏,调剂盈虚。所派拨粮饷,都从邻近的京、通二仓提取,运官称便。他处事公正无私,致使一些以权谋私者的利益受到损失,便想利诱他,遭严辞拒绝,而被伺机打击报复,网罗了莫须有的罪责奏报万历皇帝。万历皇帝对这位敢于直言进谏的卢维祯早已心存不快,就横加责备。面对忌妒者吹毛求疵的毀谤,当权者跟卢维祯的主张不合,卢维祯心灰意冷,数次上疏引咎辞职,终获准他辞官。正义的朝臣为他惋惜。亊后,朝中公推辅臣,吏部侍郎杨正庵极力推荐他,未遂。

卢维祯回漳浦后,同已归休的南工部尚书朱天球约定亲友故知10多人,结社于梁山,称为真率会。朱天球,是漳浦南郊朱厝人,官至工部尚书。他比卢维祯年长15岁。两人同是进士出身,同在隆庆、万历朝廷为官,都有着坦荡胸怀,一样的正直、一样的把国家利益和百姓冷暖摆在第一位的志向,使他俩结成一对忘年交。卢维祯自辟水竹居,自称水竹居士,每日邀请朱天球及一些文人墨客,在此品茶饮酒吟诗作赋。卢维祯与朱天球促膝品茗中,择手不换地使用一把“时大彬制”款复鼎足式紫砂圆壶(国家一级文物)。时大彬,号少山,生于明万历年间,卒于清康熙初年。制壶大师时鹏之子,自幼由其父传授制壶的技艺,与李仲芳、徐友泉并称明代制壶三大妙手。大彬的制壶特点,是紫泥中带有白点,而壶盖一经合上,随手拈盖提起,壶身不坠。作品朴雅坚致,后人称“壶艺至大彬,始蔚然大观”,被推为壶艺正宗。

1987年7月初,据报有七个盗墓者趁夜潜到盘陀镇汤坑村庙埔自然村,在犀丘山南坡上对卢维祯墓进行盗掘。县文化部门即行抢救性发掘,清理出一批文物。其中有时大彬制的款复鼎足盖紫砂壶,体态丰盈,造型规则,腹径与通高,底径与口径均等。壶盖上那个倒置的鼎足,使静止而稍嫌呆板的壶身显出生动和灵气。壶的陶质较粗,杂有浅黄色颗粒,表面经打磨呈现石榴皮状。壶身采用手制捶片包身筒成形,壸耳采用钻孔塞泥法连接,题款在胎土将干时用竹刀刻出,书法采用楷书。经文物专家鉴定此壶是目前已知绝对年代最早的时大彬作品,也是最早传入闽南的紫砂壶。

出土时壶里装满茶叶,是目前年代最早的茶样标本。这对于今天我们探究闽南茶文化提供很好的史料依据。同时出土的有一台六子十五档菱形珠木算盘。史载算盘始于明代。这台算盘反映其早期的形制,被公认为目前已知绝对年代最早的木算盘。算盘被置于棺内最上层墓主卢維祯的腹部之上。出土的还有兵部尚书戴耀为卢维祯撰写的墓志铭,志文1588字,刻字均描以朱砂,记载了卢维祯的生平。

卢维祯为官20多年,不受赠礼,家中并无太多积蓄。但他乐善好施,曾捐修2座石桥,便利行人。而他的生活却十分节俭。他的兄弟多早逝,遗孤孩子,都待以亲生,为他们置家业。他的独子早逝,留下一孤儿,儿媳年方二十就守寡。他的妻室张氏亡故时,有人劝他再娶,他悲怆地谢绝,说:“儿媳年轻守孀,哪有乃翁再娶之理!”。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卢维祯逝世,终年68岁。按抚官上报朝廷。神宗闻之也为之动容,遂赠卢维祯为户部尚书,赐祭葬。当朝太子少保、两广总督、兵部尚书戴耀为卢维祯撰写墓志铭,赞曰:“立朝大节,廷论推先”,“籍令公秉枢衡,殚厥施允,足以撑持国运而霖雨苍生”,可惜的是“位未展其才,而年未竟其志也”。一代英才逝去,留给后人的不仅是其高风亮节、刚正不阿的宝贵精神,还留下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卢维祯的著作,除《太常寺志》16卷外,有《醒后集》、《醒后续集》、《京省次闽漳会录》,被收入《四库全书》中。

(李志鑫 文/图)

漳浦县再添"福建老字号"

2014年6月23日(黄智荣)

日前,第四批"福建老字号"企业名单出炉,漳州市广昌记食品有限公司入选。至此,漳浦县共有两家"福建老字号"。此次入选的漳州广昌记食品有限公司前身为创办于1890年的"广昌翰林糕饼店",广昌记世代传承制作工艺及独家配方,以生产手工糕饼为主,主打的绿豆糕产品。"翰林糕"来源于乾隆皇帝的赐名,在闽南一带闻名遐迩。漳浦县另一家"福建老字号"为漳浦县协香食品一厂。

漳浦历代名人——明(清)·黄性震

来源:编辑部

黄性震(1637—1701年),字元起,号静庵,漳浦县湖西城内村人,生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卒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享年65岁。他一生最大的功绩是在清康熙年间为统一祖国,收复台湾出谋划策作出特殊贡献;他还在霸昌、山西、广西、湖南任上宵衣旰食,尽职尽责,保一方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他为人乐善好施,侠肝义胆,对漳浦对湖西的民心工程多有建树。

收复台湾 贡献良多

黄性震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出生,12岁时父母双亲相继去世,生活十分艰苦。但他从小志向远大,于是他勤于学习,善于观察,当郑成功、郑经驱逐荷夷、占据台湾和福建沿海岛屿时,他即投奔郑氏政权,被郑经委为候补佥事道。这段时间,他对福建沿海要冲、港湾、岛屿的布列以及台、澎的形势都熟记于胸。到了郑氏政权后期,政事腐败,内部争权夺利,黄性震审时度势,决意投清。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夏季,他感觉是“男人立功之秋也”,于是向福建总督姚启圣陈述了“平海十便”,也就是攻取台湾的十项措施(又称“平台十策”)。

“平海十便”的主要内容,也就是兵法上说的“攻心为上”。他说:“郑氏祖孙父子熟悉海上形势,台湾地处天险,易守难攻。但是现在郑经溺于酒色,其子年幼,诸将各怀异心,若能不吝官爵、金帛,诱其党羽,买其心腹,平定台湾指日可待。”姚启圣十分同意他的建议。黄性震又说:“现在时机尚未成熟,因为郑经最近才攻陷海澄,打了几次胜仗,骄傲得很,招抚时机尚未到来。”现在应“以文攻为上策,用攻心战术,分化瓦解,削弱军心,待到机遇,猛然出击,挫其锋芒,胜仗在望”,或“伺间出奇兵大挫其锋,收诸要地以蹙其势,师丧地蹙,孤岛难待,然后抚而怀之,其心乃离,澎台可一战下也。”(《福建通志》卷三十四)姚启圣称赞黄性震的建议甚好,于是命令清军出师龙虎山、西溪、江东桥、水晶坪等地,收复了平和、漳平、长泰、同安等失地。姚启圣在朝廷核准后,便实施黄性震的“平海十便”,在漳州卫设立“修来馆”,聘请黄性震董理其事,专门负责招抚海上文武兵民。凡是文官投诚,即以原衔题请,准照职推补;武官投诚,一面题请换杞,一面保题现任;兵民如果头发全长者,每人赏银五十两,如果头发短者,每人赏二十两;愿入伍者,立拨在营,给予战饷;愿归农者,立送回籍,饬府县安插,不许强豪欺凌,宿怨报仇(见江日升《台湾外志》卷之二十二)。凡是来投降的郑氏政权的军政人员都给予官服、车骑,即使逃回郑氏辖区也不予追究。姚启圣又依黄性震的建议,密饬各军营厚待间谍,因此,经常有谍报投送来。此外,还暗开馆舍,盛设供具,大书“某镇某官公馆”,声言“某月日,某将当来归降”,促使郑经部属互相猜疑,以瓦解其军心。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六月,三年间共招抚郑氏官兵百姓13万多人,其中漳州“修来馆”就接受郑氏政权投诚军政官员5153人,接受投诚士卒35677名。清军还攻克了厦门、金门,迫使郑经逃回台澎。

清军收复厦门、金门后,将领们拟议杀尽郑经部属,将其妻女财物犒赏官兵。黄性震获悉后力排众议,使得岛上郑军官兵和居民数十万人得以幸免,使得其后收复台澎化阻力为动力。其后,他又适时提出“平海善后八欵”的建议,经姚启圣上报朝廷,都被采纳,获准施行。这“平海善后八欵”是:厦门、金门急宜固守,不可轻弃;沿海内外要汛各须分守,以壮厦门声势;请敕先剿粤寇,莫使滋蔓再纵;台湾断须次第攻取,永使海波不扬;福建边界急请开还;新增绿旗官兵宜设法陆续渐撤,以免发生意外;浙江调来之兵也应先行撤回;投诚官兵众多,急请拨饷安插,以弭后患。康熙二十年(1681年)春,清政府得间谍情报,获悉郑经病故,其长子被缢死,由幼子郑克壤继位。此时台湾郑氏政权内外解体,上下离心,姚启圣采纳黄性震的建议,一方面派遣间谍入台,刺探军情,策反郑军官兵;另一方面加紧征服台湾、澎湖的筹备工作。终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收复澎台。

治河治安 堪称干吏

早在康熙二十年,闽督姚启圣就上报黄性震的功劳,经廷议以同知(即州府副长官的职务)任用。后奉特旨,官授直隶霸昌道,管理屯田、驿传、粮饷等事务,并兼任居庸等处及山西按察司佥事(后称为道员),官阶正四品。台湾收复后,清廷对黄性震大加表旌。康熙帝一天之内召见三次,还赐他蟒袍、宫缎,对他加官晋爵。于康熙二十三年晋升为广西按察使司按察使,主管一省的司法和驿传,官阶正三品。康熙二十五年又晋升为湖南布政使司布政使,专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官阶从二品。在这期间,有几件事应予大书特书。

第一件事,在直隶霸昌道任内,黄性震上任伊始,即深入民间了解民情,感觉“闯马”劫掠和旗丁霸道是影响社会治安两大危害,他一方面秘密派出吏员打入盗伙,暗中侦察到盗贼的姓名及其巢窟,然后将其一网打尽;另一方面禁止当地的旗丁(满族人)重债敲剥百姓,禁止旗丁霸占债户的妻女,下令百姓赎回妻女,不从者置之以法,因此旗丁震慑,不敢违犯。双管齐下,使“三辅重地”的霸昌道社会安定,黄性震也被誉为“抚辑民贤,声籍治行,为天下第一功”。第二件事,在广西按察使司按察使任内,时广西发生了大容山叛乱事件,牵连到高、廉、罗、肇、浔、浯、柳、庆等八个州府,监狱几乎关满了囚犯。黄性震采取惩治首恶,协从不问的办法,只处决崔枝玉等少数首犯,余皆省刑释放。第三件事,在湖南布政使司布政使任内,时值景陵人夏逢龙倡乱,夏原为湖北抚标亲兵,因裁兵哗变,被推举为总统兵马大元帅,拥众万人。攻陷四府之地,朝廷商议要派京兵前往镇压,康熙却说:“湖南有黄性震在,彼能佐平数十年海氛,何愁么麽跳梁辈!且襄阳有总兵蔡元(也是漳浦人),二人必能了之”(见《福建通志》列传部分)。黄性震认为用兵如治乱丝,要理清头绪,才不容易造成紊乱。他说:“等待贼焰稍息,再行扑灭,用一偏裨之力就够了。”不久夏逢龙即被杀,失陷之地也被收复。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朝议修筑永定河提,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康熙帝想到谋划“平海十便”的黄性震,想到治理过湘江的黄性震,于翌年急调他主持修堤大役,任命他总理河务。他到任后见河流湍急,河堤易溃难合,想起家乡修堤筑陂的经验,于是在闽南寻觅了数百名熟悉水性的民工,令他们裸身泅入水中筑桩,藉以复土;又于沿河每五里处各设一旗一炮,以作工匠耳目。旗上书写监督人姓名。有令即发炮,远近士卒闻炮声就奔赴工地,下河堵塞。他还亲临工地,栉风沐雨,督阵指挥,以用兵之法来指挥河役,收到很好的成效。经过四个月的努力,终于完成了修治数年未能完成的工程,消除沿河两岸的隐患,创造了治河奇迹,从此无定河改名永定河,黄性震也因此官升太常寺卿,军功加至正一品。

乐善好施 热心公益

黄性震乐善好施、热心公益事业,为社会做了许多善事。在湖西城内黄氏大宗家庙内,立有一通碑刻《贻厥孙谋》,系清代著名书法大家查升书丹。他所做的好事善事中,最大的一个项目是倡建诒安堡。诒安堡又名湖西堡,系黄性震将历年积蓄的俸银捐献出来,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三月十日动工建设,于翌年十月七日竣工,至今已300余年,是一处保存完好的防御盗寇、保卫族人的古城堡(今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赵家堡、新城合称湖西五里三城。诒安堡城墙四个方位上筑有四座樵楼。设东西南北四城门,城门上建有城楼。城堡内的八条石铺街道和民居整齐划一。城堡内另建有小宗祠堂、大宗祠堂和梳妆楼,供祭祀和作为老年人活动场所。

黄性震还在县城西郊修筑双溪坝,疏浚县城内的内河、泮池、傅公河,整修县城内的文庙、明伦堂,设置义学,购买学田,以培养地方人才。此外,他分别在城北修建漏泽园,在大垅坂(即大南坂)和县城东郊购置义冢,作为收埋无主尸骸和贫穷人家的料理丧葬之地。黄性震病逝后,康熙帝亲笔题字:“钦赐祭葬”。其墓葬、墓道、墓亭均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中遭到破坏,仅存“钦赐祭葬”这块匾额。可是,黄性震的后代及其家乡的百姓仍然以不同的方式来纪念他。1988年,当地政府把湖西新市场南面一条大街命名为“诒安街”,1996年又把湖西乡政府至诒安堡的公路命名为“静安路”。2008年12月14日,在黄性震诞辰370周暨诒安堡建堡320周年之际,由我县湖西乡、县文体局、县旅游局、福建省江夏黄氏源流研究会漳州办事处等单位主办的纪念一品功臣黄性震诞辰370周年暨诒安堡建堡320周年庆典活动在湖西乡诒安堡内隆重召开。有包括台湾、广东的宗亲1600多人参加,盛况空前。会后,编撰出版了《先贤黄性震》一书,是对黄性震为国家统一和地方建设作出贡献的肯定,更是一种激励。

(撰稿人 黄以结)

乞丐出绝对

来源:编辑部

蔡新落榜后,矢志苦读。一天,正在提笔构思写文章,只听巷里有人吹洞箫,呜呜不已,吵得他写不下去。开门一看,原来是一个衣衫褴褛的老汉,背负一个下身瘫痪的老妇人。老妇人吹着洞箫,沿街行乞。

蔡新好言对乞丐夫妇说:“我穷得跟你们也差不多了,无以为助,请你们到别处乞讨去,不要骚扰我读书作文。”老乞丐一听这书生在刻苦攻读诗书,就笑笑说:“相公虽贫苦,不坠青云之志,可喜可嘉。在下虽是褴褛小人,敬献一上联,相公若能对上,今科必有希望。”

蔡新恭恭敬敬地说:“敬聆赐教。”

乞丐吟道:“夫负妇,洞箫吹奏夫负妇。三天后,请相公赐教。”说完,径自背着老妇走了。

这对联看似简单,实不简单,“夫负妇”是乞丐夫妇的事实描述,洞箫吹奏“夫负妇”,却是谐音,箫声“呼呼呼”。眼前有什么恰当的事作对呢?蔡新苦思冥想了两天两夜,头脑空空对不出来。第三天清早,隔壁小庙里,又有人求签,签筒里摇得“七卜七”,吵得他更加心烦意乱,忍不住开门去庙里问个究竟。原来是个中年妇女,因无子嗣,丈夫要娶妾,她怕失宠而来求签问卜,由于所问的得不到上签,所以一直摇签筒不已。他一听,灵机一动,妙对涌上心头:“妻卜妾,签筒落出妻卜妾。”

前面的“妻卜妾”是事实描述,后边一个“妻卜妾”也是谐音,对得贴切。刚好乞丐来了,一听下联,不禁赞不绝口:“相公神思敏捷,锦心绣口,今科必能高中。”

乾隆元年丙辰,蔡新终于登进士及第。

沈展堂 口述

戴志尧 釆录

炎炎夏日里 "亲水游"火热

2014年7月4日(黄智荣 李圆环)

夏日闷热的天气,玩水成了人们消暑降温的一大选择。漳浦县滨海景区的避暑"亲水游"也迅速火了起来。

近日,漳州火山国家地质公园迎来了大量游客。大家在海边尽情嬉戏,玩水,玩沙子,寻觅夏日的清凉和乐趣。

游客:都很凉快嘛,太阳晒一晒,然后水泡一泡,还是感觉蛮轻松的,放松一下。

游客:夏天来海边比较降温,散发一下心情嘛。

游客:海边的话觉得比较自然,比较亲近自然的样子。

眼下正值学生暑期放假,"亲水游"也备受孩子们的青睐。来自漳州的王先生,特意等到女儿放假,带她来海边玩两天。

游客王先生:看看海,天气这么热,(女儿)特别喜欢玩水,这边海特别的好,沙很细,然后天很蓝,海很绿,都非常的美。

游客小女孩:感觉很凉爽啊,非常适合夏天游玩的地方。

“廉政教育基地”掀起廉洁教育高潮开

来源:编辑部

常修从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戒非分之想。连日来,我县掀起反腐倡廉警示教育活动热潮。通过建设廉政警示教育基地、开办警示教育展、观看警示片等形式,为广大党员干部敲响“廉政警钟”,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拒腐防变、廉洁自律的自觉性。

在大南坂下楼村“漳浦两帝师廉政教育基地”,关于蔡世远、蔡新叔侄的名言石刻、廉匾、廉政专题展室等两帝师廉政文化,让人深刻领会两帝师清廉正直,谦虚谨慎,勤勉从政的作风。参观学习这些廉政文化,既丰富了对廉政历史文化的认识,又受到深刻的廉政警示教育。参观人员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将立足本职,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真正做到务实清廉。半个月来,已有千余名党员干部到这里警示教育。据了解,第二阶段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后,全县上下不等不靠、及时跟进,迅速展开教育实践活动的准备和学习教育,而落实廉政文化教育是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张文艺 江小青 文/图

漳浦历代名人 —— 明·王猷

知县政绩 直与山川同悠久

来源:编辑部

王 猷(生卒年未详),字尔嘉,号在吾,浙江慈溪人。明万历二十六年 (1598年)进士。二十七年 (1599年)授漳浦知县,在任6年,政绩显著,有政声。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升任南京工部主事。王猷离任后,漳浦百姓十分思念,立生祠纪念,并祀为漳浦县名宦。

精心规划 治理山川

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漳浦县宗山摩顶山迤北面的铜壶山由于山体滑坡,导致铜壶山麓峡口沿岸有三分之二农田被压,河道堵塞,十多年来未能修复。当时,漳浦知县杨材曾召集乡贤们一起到现场察看,倡议补筑崩塌的山脉,并率先捐金,士人乡贤等纷纷响应,用了很多阔长的石板铺砌地基。然而,补筑工程刚开工,杨材即调离漳浦,工程暂时搁置。

万历二十七年 (1599年),王猷任漳浦知县。刚上任,乡民们纷纷要求继续补筑铜壶山麓崩塌的山脉。王猷当即召集缙绅父老前往考察,下令收回被占用的农田,恢复山麓溪涧原状,并提出很多周密的补筑方案,鼓励在新补筑的地方植树,防止水土流失。补筑工程需花费600多两黄金,王猷带头捐出自己的俸禄,同时,命寺庙僧侣到各地募集善款。在他的带动下,署邑郡判、四会梁公等协而助之,乡绅孝廉、国邑学生、巨客等均慷慨解囊,捐献银两,资助补筑工程。王猷又命被流放或徒刑的城旦以及负责供应米物的舂人不计报酬输工出力。施工建设期间,王猷还多次到现场缓步周览,随事授算。补筑工程自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冬开工,至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夏,用近6年时间才竣工。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漳浦人、南京工部尚书朱天球为其撰《奠龙脉碑记》,记述王猷补筑“龙脉”过程,赞其“工告成而巩然如旧。望之如流云布霞,山若增而高,添而岌者,此其财成辅相造化之功,为千百世之计,直与山川同悠久。自今始,宦于斯,产于斯者,毓和钟秀,凝祥迓休,世世乐利之,世世尸祝之。”

《奠龙脉碑记》由漳浦人、户部左侍郎卢维祯篆额,云南布政使薛士彦书丹,并建碑、亭于城北水磨岭白鹤岭官道。石碑高2.79米,宽1米,亭为4柱石结构,面宽3米,宽2.5米,平板顶四角上翘,横枋刻“邑侯王公补造山脉功德碑”等字,碑与亭至今均保存完好。

条析利病 停止课税

明万历年间,矿使、税使四出搜刮,为害天下。内监高寀在福州、月港等地横征暴敛,曾激起商民的强烈反抗。当时,漳浦无矿也无税,朝廷派出的中贵人(内监)慕金浦之名,在云霄镇收税,搜刮民财。

漳浦嘉靖进士、山东按察司副使林绍在《免云霄镇税记》道:“漳浦无矿亦无税,迩者矿使浮慕金浦之名,创开榷场于云霄镇市。” “市民以该镇距诏安百里,诏安已税,云霄复税,民日担负鱼虾薪米之末,仅售刀锥,安论饷课。于是惊扰久之。一白昼扬旗,一夜深举火。舍人仓遽归报,中贵人怒发上指,几为侯累。”

嘉靖进士、翰林院检讨林偕春在《代乡人呈罢榷税启》文中指出:“内监衙门在云霄别起榷税事” “照得云霄地方,负山四塞,只有一线水路通海。住居其间者,十家九无半亩,只惟薪樵渔捕、负贩贸易,朝种暮收,聊以糊口而已。” “盖缘此中二三奸猾,如饥鹰饿虎,遇物即搏噬,素倚澳甲牙行为名,指称船饷,抽分牟利,干聒内监之从人,而哄之来此设法起税耳。征一渔十,征十渔百,甚至欺村民之聋哑而夺之货,市井不敢诘,道路不忍闻,类皆搏入手之利,而非欲以佐公家之急者也。”

当时,王猷毅然向巡抚上书:“臣以无罪待罪,铜章倘得为民弭患,从贵人逮系归乡里,民职塞矣。” 王猷认为朝廷已在诏安课税,而今又要在云霄课税,是无端增加云霄百姓的负担,并逐条分析利病所在,上言:“夫浦邑之有云霄,犹全闽之有漳浦也。先年倭饶煽乱,镇人负其魁桀之气,开关延敌,贼人大创,至不敢城下弯弓。微独浦邑赖之,即全闽亦赖之矣。今若起税,势必凋疲荡析,在目前无过九牛一毛之利,一旦东南有警,是我且自撤重门,彼必别生内变,甚非镇守自为桑土之计也。” 王猷苦口危言,据理力争,终于取得上司的赞同,中贵人也惧怕承担责任,随即停止课税。

王猷谕以大义,毅然请革,飞檄当道,终于使朝廷免除在云霄镇课税。云霄百姓感戴其恩德,特请漳浦人、山东按察司副使林绍、山东道御史吴寀分别撰写《免云霄镇税记》并镌刻石碑以纪念。

利政便民 惩治邪恶

王猷在任漳浦知县6年间,建城楼、修公署、筑桥梁,为地方公益事业做了大量工作。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王猷在县城北面重建布政分司,并在县治后临漳驿之右修府馆,重建漳南道,门匾曰“按察司”。

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王猷与主簿萧榛一起在云霄镇城之北主持重建惠津桥,重建后的惠津桥为花岗岩结构,长4米,宽1.2米,单孔,条石板面。同年,在三古桥北修建惠民桥。

王猷清勤治政,凡有益教化,利政便民的措施,不胜枚举。曾有一名叫从普的野僧,来自广东潮阳,在漳浦民间装神弄鬼,以佯卖符咒治病,弄得人心惶惶。王猷侦查到此野僧的罪行后,立即逮捕,将野僧毙命于狱中。从此,这股妖风得以平息,百姓得以安宁。

重德尊贤 重教兴学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王猷重修高东溪祠堂,并亲自撰写《重修东溪先生祠堂记》。记中独称高东溪平生学问以“慎独不欺”为主,“行不愧影,寝不愧衾;欺人则可,欺天则否。”赞其“大节岿然,与梁峰鹿水等埒崇深”。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漳浦学宫倾坏,王猷主持全面重修,使庙制为之一新。漳浦人、南京工部尚书朱天球为其撰写《重修文庙碑记》。随后,王猷又组织重修明伦堂,并令教谕陈所立清查号舍文契,造册立案,申请于县,免被侵占为民居。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漳浦人、户部左侍郎卢维祯为其撰写《重修明伦堂记》,当时,王猷已离任,漳浦知县黄应举为其立碑。

王猷还兴建学校及智、信二社学,延聘名师执教,努力振兴学校。在他任内的3次乡试和2次会试中,漳浦共有中试举人30人,中试进士有林宰(兵部左侍郎,隆武时召为兵部尚书)、张居方(南宁知府)、蔡宗禹(刑部主事)、江灏(庶吉士,改户科给事中、浙江参议)、邱懋炜(兵科给事中、升参政,升广东副使)、陈镳(国子监助教,历广西按察使)、涂一榛(通政使司左通政)、林雨润(御史,考选南京兵科给事中)等8人。

考政问俗 续修县志《漳浦县志》首修于明嘉靖八年(1529年),由林梅编修,知县周仲审核,次年付印。万历七年(1579年),漳浦知县朱廷益主持重修《漳浦县志》,至王猷在漳浦任职时已历20余年。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王猷请县学教谕陈所立续修万历《漳浦县志》,对万历七年(1579年)至王猷任职期间共27年的方志,进行一次增补、续修。陈所立广泛征询诸长者意见,并请茂才颜茂榛等参与考证,终于完成续修万历《漳浦县志》工作。王猷还亲自为《漳浦县志》撰写序文。

王猷续修《漳浦县志》后,历经朝代更迭,直至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时隔96年后,漳浦知县陈汝咸才主持纂修康熙《漳浦县志》。

(施毅平 文/图)

重修东溪先生祠堂记

来源:编辑部

明·王 猷

余曩释褐来令漳浦,实为东溪高先生乡。云先生有祠在城南西偏,余以功令,春秋奉先生祀事,每拜瞻祠下。想见其人,低徊久之,私心向往不能己。六年于此矣。于是乃新其祠,而谬为之记。

余惟先生义至高,晦庵诸先正论之,乃诗及本传,独称其平生学问,以慎独不欺为主本,行不愧影,寐不愧衾,欺人则可,欺天则否,其素所自铭自喜者。故以一书生而再伏阙,五上书,以一簿而疏万言,上六议,疾主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俯伏流涕,甘心诛戮。盖当群奸误国,呼吸存亡,举朝噤莫一言,先生痛之而不重涕道之,道是欺也,婺且恤宗周之陨,盖先生奚忍焉。当是时,则抵触忌讳,祸且不侧,犹凛凛乎。百折不少挫,逮系赴阙。惟曰:吾知有君父耳。及其编醵管瘴乡,闻朝廷阙失辄顰蹙恸哭,要以忠实心为质,死生以之,令不欺吾心焉耳。

余尝考先生轶事,至于怆惶就捕,不敢稽君命,不入告家人。士民醵钱为道里费,恐其不受,至匿姓名去,乃竟也不受之。此虽先生细事,其较然不欺,亦可概见彼其忠诚,所为发愤非苟而已也。

嗟夫,先生之精诚能感跃舟之魚,銜鹿之虎,而不能开昏主之惑。能使捕士感泣,遐方云从,而不能弭秦桧,胡舜陟輩之嫉。每诵先生赠少阳祠,与自叹病中诸作,伤其飘零万里,九死炎荒,朱颜尽而赤心存,未尝不疲卷于邑。独幸国是天意,久而自定,褒录于身后,庙祀于熙朝,大节岿然,与梁峰鹿水等埒崇深。令过其祠下者,懦夫呲顙,烈士动容,是遵何德哉?昔人谓刘忠定一祠为元城之重,不愧首阳,先生之祠亦足以重浦,信晦庵所谓清风师百世者欤。

先生有《东溪集》行于世,其裔孙太史衷茎氏,益昌忠孝之声,而重绣之梓,人士类能诵述之。余愿为执鞭所忻慕焉,故特表其学之所为本者而记之如此。

湖西旅游又添迷彩新亮点

2014年7月11日(魏雅蓉 王立超)

说到旅游,周末您还可以带着家人到湖西真人CS训练基地,体验野战游戏的乐趣。

这里是位于沈海高速公路湖西互通口附近的一处真人CS训练基地。基地占地20余亩,按多种障碍、多种隐蔽点设计,并布置有迷彩墙、迷彩网、冒烟装置等等,最大程度模拟真实战场。基地内还配备有专业的服装和先进的CS装备。

漳浦兵王真人CS训练基地张维伟:我们这个装备现在是目前应该来说是在福建省整个省我们这家装备是最先进的,我们采用的是DK2000,DK2000,它特点主要就是说功能相对来说比以前要强很多,比如说包括铠甲、然后补血、或者基地防守。

据悉,基地开业一个多月以来,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前来体验,接待人数已超千人。

游客:比较刺激嘛,然后就是感觉像是真正体验了一回当兵的感觉。然后也就算是完了我儿时的一种梦想。

该基地负责人表示,之所以选择在漳浦湖西建立真人CS训练基地,除了看重这一地区便利的交通条件,还看重漳浦优越的旅游环境以及蓄势待发的经济。

漳浦兵王真人CS训练基地张维伟:漳浦这个地区正是一个待开发的城市,它的潜力非常大,就拿旅游景点来说的话应该来说对外的话应该很多人都知道,然后我们放在这块的话也是一个互相吸引吧,也少为漳浦这边增添一个迷彩线。

首届乌石荔枝采摘节开幕

来源:编辑部

7月5日,以“美丽漳浦幸福采摘”为主题的我县首届乌石荔枝采摘节在旧镇隆重开幕,来自各地近千名游客共同享受这场舌尖盛宴。副县长陈美慧出席了开幕式。

乌石荔枝盛产于旧镇乌石一带,已有400多年的种植历史,果大核小肉厚,甜而不腻,有掉地不粘沙的极佳品质,是荔枝中的上品,被誉为“荔枝皇后”,明清时被列为朝廷贡品,今年成功注册乌石荔枝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据悉,本次活动从7月5日持续到13日,游客可前往旧镇乌石海云岩景点采摘游玩,体会绿色生态游的乐趣。

赵月霞 何时盈 蓝婕 摄影报道

漳浦历代名人——明·赵范

福曜贺兰 筑堡明志

来源:编辑部

赵范(1543~1617年),字范之,一字护光,号鸿台。漳浦十七都官塘(今湖西畲族乡赵家城)人。生于眀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九岁时遍读经史,善书文,受业于乌石明朝探花林士章。他性温和,天资聪悟;相貌端庄,谈吐伶俐;待人慈善,品行风范,爱憎分明。

明朝隆庆五年辛未科(1571年)进士,历官无为州知州,河南磁州知州,户部员外郎、郎中,浙江按察司兵备副使。为官十八年,政绩斐然;致仕回乡主修完璧楼(赵家城),为后人留下极珍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勤政惠民 造福一方

明隆庆五年(1571年),赵范登进士,初授庐州府无为州(今安徽无为县)知州。上任后,广置学田,赡济贫寒的读书人,整治读书环境,激励士人求学上进之志,不少学子得以进科职士。万历二年(1574年)父亲病故,回乡丁忧三年。万历五年(1577年),服满起补河南磁州(今河北磁县)知州。任上,致力农业生产,出现“岐麦芝草之瑞”的瑞和景兆。万历十年(1582年)擢升为户部员外郎,被钦点到雁门晋北督饷,督运陕西、宁夏粮饷,视察边防,出色地完成任务。督饷雁门有功,受到万历皇帝的褒奖,御赐金绮。他的儿子赵义为显耀父亲的这一政绩,题“福曜贺兰”匾,悬于府第中厅之上。

万历十二年(1584年)升户部贵州司郎中。万历十五年(1587年),擢升浙江按察司副使,备兵浙东温处道。他上任后,捐献自己的俸禄,为百姓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有一次,一场暴雨山洪暴发,浙东温处道一带的河水泛滥。他为探明洪水对沿河堤岸冲毁的灾情状况,不顾个人安危,独自坐船勘察堤岸灾情,忽然,船被一股湍急的波浪掀翻,他被洪水冲逐漂溺数里,所幸他身上穿的衣服马尾巾结着带,被河岸边一条枯老的柳树干挂住,被沿岸赶来的随从衙役和民众救起。他急民所急而置个人安危不顾的感人事迹,在当地民间广为传颂。

为人忠厚 品行风范

万历十七年(1589年),他在外为官已经十九年了,按规矩次序,应该进京向万历皇帝朝贺述职,但他的老母亲体弱多病,要回老家漳浦佛昙积美村养老,必须亲自护送,为忠为孝,他为这难以两全的事苦恼。最后,他把效忠皇室放在第一位,让妻子戴氏护送老母回乡。后来,他的母亲在途中由于劳累病故。他获此噩讯,即刻回老家为老母料理丧事,结庐守护母亲坟墓三年。丁忧年满,他上疏请求退休,在漳浦佛昙鸿儒江旁的积美村梅月楼过隐居生活。

他嫉恶如仇,爱憎分明。他对赵宋皇族兄弟间阴谋争斗深恶痛绝。在《重修家谱序》中写道:“范读家谱,三复废兴存亡之变,未尝不潸然陨涕”。痛恨太宗背约潜夺帝位,其后裔不肖,腐败无能,金兵入侵,卑膝乞和,徽、钦二帝被掳杀害,举族颠沛流离,以致北宋灭亡。南宋宁、理二帝苟且偷安,坚持不抵抗的误国错误,害得赵宋王土失尽,昺帝被金兵追逃无路,投海身亡,南宋灭亡。天下被金人完全占有。以致先王赵若和改黄姓,隐居积美。他为此忿恨不已。

遵守祖训 修堡筑城

赵范辞官后,在家乡过着隐居生活。在积美居住时,经常受到倭寇侵犯骚扰,日夜不得安宁。他终日为家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危而忧虑。心想自己对仕途已失去兴趣,加上向往过着与世无争,隐居山林的生活。为躲避海盗凌侮,寻找隐居山林之所,他曾经多次前往官塘硕高山勘察。在硕高山中,看见先王赵若和亲手缔造的“完璧堂”,虽历经三百余年的风雨摧残,残缺不堪,但其基本架构依稀可寻。他不由得想起当年先王赵若和为逃避元朝的官兵追杀的情景。

赵范看到“完璧堂”周边的地理环境,心里十分喜欢。登上硕高山顶峰,放眼望去:顺着硕高山峰走向,看到漳浦县两座名山相对峙——左有丹灶(即灶山,因葛洪在此山中炼丹而名丹灶),右有大帽,都起源于龟山、大帽的龙脉。大帽一脉从龟山东北分支,有小帽山冈,延续东西南北方圆超过百余里,其间曾出现许多人杰,著名的有高登;丹灶一脉从龟山西南分支,有小灶山岡,延续东西南北方圆六百余里,其间出现有林会魁。大灶、大帽两山之间,分布着无数条小溪流,汇聚往东注入大海。小帽山的水由张坑、油甘岭、磁崎岭从西北流入官塘大溪,小灶的水由大庵龙潭从东南注入官塘大溪,都在硕高山前交汇。水的出口处南北各有一座山峰,南峰叫崇信,龙脉发自小灶,曲曲折折地流至溪南;北峰叫东林山,龙脉发自小帽,两支龙脉相隔三百里,而后逐渐地靠拢而相交汇,左右有旗鼓两山对峙,雄伟高大地保护着门户。赵范凭着自己少年时深究的地理学识对周围山势进行分析考究后感叹:真是奇地呀!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冬季,动工重建四合式三层,高度13.6米,四边各长20米的“完璧楼”,占地面积400平方米。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夏季,在楼的外围建以石块为基础的土堡,俗称内城(内堡),占地6亩。建有北门和西门,北门为正门,筑有二重门,以条石砌成。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内城建成竣工。赵范为了修建这座楼堡,筹措十分巨额资金,变卖可变卖财物,向亲朋好友借贷,动员全家族力量投入兴建。他感慨万千,“毅然应地灵,以光映丹鼎,窃有望于后之绳武者因志而书之,以勖将来云。”他心满意足地说,楼堡虽说不敢以宋朝”三苏”居四川眉山,明朝商珞居浙江淳安自比,却欲与本地的佛昙、鉴湖(俗称大坑,位于现在的后许和轧内两个行政村之中,是个淡水湖,以水清如镜得名,湖的周长一公里多,环湖有陈姓一千余户人家居住,湖滨山上有一座仁和楼,属明初建筑,今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等各境相比美。欣然撰写《硕高山筑堡记》,记述此事。后来,由他的儿子中书舍人赵义(字公瑞)刻成石碑,留芳后代。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赵范与赵义动手扩建外城。其中有赵范府第,俗称四落官厅,工程浩大。府第四座并列,每座由门厅、前厅、左右廊庑、天井、中堂和二层楼阁(俗称梳妆楼,供内眷居住)组成,为五进台梁木结构,硬山式的屋顶,两侧建三组厢房。是闽南典型的以厅堂为主轴,以天井为中心的“皇宫体”建筑格局。府第每进一厅二房,共三十间,建筑面积1032平方米。府第前铺设一条东西走向,长度128米的石板路和1030平方米的石埕(广场),立有旗竿,建有戏台,埕前是清波荡漾的荷花池。府第大门两侧摆放一对大石缸,缸外刻莲花浮雕,是赵范內眷用以养鲤鱼的。府第的石阶是五级台阶,最底层石阶很薄,仅是半级。府第前厅大门两侧有一对石鼓,门楣上有一对青石如意,石鼓上刻游龙走凤,祥云和松鹤的浮雕。这两处设置布局都显示赵宋皇族的身份。堂厅的柱、梁、枋、檀、椽等木质构件,斗拱、雀替、鸵峰等木质构件,均雕刻有花卉、动物、人物等形象,横枋上楣额则装饰各种拼木图案,挑檐支承的垂简木则有圆雕花篮或倒吊莲花等造型,以显示皇家气派。广场前的荷花池面积约有0.74公顷,中间隔一条长堤,把池隔为“潘杨二池”,池水一清一浊,如汴京潘杨二湖。还有水阁(俗称龙亭),旁有汴派桥飞越池上。有佛塔、禹王庙、土地庙(后称文庙)、武庙、石佛像、米芾书法家手迹“墨池”石刻。

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赵范死于家中,享年75岁。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正月,赵义以“近蒙宪示许乡社择便筑堡,以防不虏,以固民生”为由,向漳州府和漳南道申请扩建加固赵家城堡外城,写道:“念义父赵范从浙宪归休后,卜迁官塘地方,僻伏山中自买地土,备工围筑土堡,仅容数舍,聊防窃盗,去年风雨漂塌,近时警报彷徨,堡外四民村居星散,诚恐变生叵测,守御无所,义议照旧堡开扩地址,更砌石基,增设马路女墙,平居则守望相助,遇急则身家各保,有备无患,有基无坏,事关地方,具呈恳乞恩准,给示执照,以便兴筑等情”。漳州道于二月批示:“今赵义所呈给示筑堡防守,为身家虑,为喜事也;拟应俯从,具由申详本道;蒙批准给示修造此徼,蒙此合就给示晓谕,为此示仰原呈赵义知悉,即将本堡自备工料,协力砌筑坚固。复示。”

赵义接到批复,精心谋划外城布防结构,城內相关建筑物,按汴京皇家的宗祀和休闲款式及景点布局,着手措等筹备工作。崇祯五年(1632年),他在外城的东北面,自南向北依次动工,筑建南三堂和北三堂。南三堂有志堂、忠堂和惠堂,是居住和私塾读书场所;北三堂有守堂、史堂和孝堂,是家族供奉祖宗神灵之处。崇祯七年(1634年),在南北三堂之间建造辑卿小院,为读书休闲之处,主体为三开间的堂屋建筑,具有特殊城堡建筑历史文化内涵的汴派园。

(赵学樵 严峥 蓝智伟 文/图)

七月流丹

来源:编辑部

陈飞麟

时序步入七月,闽南的荔枝树下荡漾着欢声笑语,爬在树上枝丫采摘的,挪动竹梯马椅的,驱车驾摩运送的,探询价格传递问好的,其闹哄哄,其喜洋洋。

在所有果树中,像荔枝这样长在岌岌树冠上的水果着实不多。红红荔枝大如茶杯,累累硕果挂在绿油油的树叶上,随着清风摇曳,晃晃荡荡如皇冠上一串串珍珠,煞是诱人。

荔枝从种植、施肥、除虫、到采摘,要历经许多工序,滴落的汗水哺育了荔枝的醇香,盘盘鲜果昭示着闽南农民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优良传统。

在福建荔枝中,以漳浦乌石荔枝为最。《福建通志》记载:“漳州荔枝极盛,而漳浦为最,紫薇山(旧镇乌石)中产‘相袍紫’,‘马上娇’味甘丽、实大核小,啖两颗则肺腑清虚,滓秽荡尽,两腋生风,飘然欲仙矣!”由于该品种品质优良,成熟期适中,在荔枝品种中,乌石荔枝仍然居于数十个荔枝品种之上,属上乘之品,被称为“荔枝皇后”。

据漳浦县志记载:明嘉靖12年(1532)年,漳浦乌石人当朝进士林功懋在任广东东莞知县时,开始引进荔枝良种在故乡乌石试种,结果该品种的品质比原产地更佳。该品种果肉呈乳白色,色泽艳丽,果大核小肉厚,质软味甜弹性好,剥皮壳不流汁,掉地不粘沙。荔枝营养高,具有降低血糖的药用价值,有“北有人参果,南有荔枝丹”的美誉。

如今荔枝正值盛产期,此时荔枝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当不能错过最佳品尝时机。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3年)苏东坡被贬岭南,初尝荔枝后就被深深吸引,而后多次品尝,并缀玉连珠,写下如《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等多首赞美荔枝的诗歌。“留师笋蕨不足道,怅望荔枝何时丹”可见荔枝对苏大诗人的吸引力有多大,其中最著名的一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更是家喻户晓。

身为漳浦人,生在荔枝园,长在荔枝下。早上吃荔枝,下午尝荔枝,晚上还想品荔枝,日日啖荔枝,居然都不影响主食,这种特点在所有水果中独一无二,而大多数人恐怕不知其中降低血糖起到很大的作用。由于荔枝百吃不厌,因此闽南人和别人谈吃荔枝,常爱随口念出那句闽南经典俗话:“荔枝水,路(越)吃路(越)饿鬼(爱吃)。”

荔枝成熟的时节,芬芳树荫下,欢快的劳动使果农们载笑载言,由于现代经济冲击四海为家的果农们终于有了短暂的相聚,相聚在流火的七月,相聚在红红火火的日子里。

荔枝只限于福建、广东、广西这窄小范围,产期短、保鲜难,白居易《荔枝图序》云: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与众多经久耐藏的水果相比,荔枝不属于大家闺秀,而是小家碧玉。

荔枝红了,艳艳的荔枝等你采!

漳浦历代名人——明(清)·张若仲

清廉高洁的丹山先生

来源:编辑部

诗寄丹山先生

郑汉琛

若仲忠良远近闻,圣贤行列得廉勋。

追求恬静惧繁务,爱好清修喜独耘。

一卧沧江题石刻,千秋明志启人群。

平生高雅且敦笃,律己宽人颂者殷。

张若仲(1612—1695年),字声玉,号次峦。明漳浦七都溪东古致寨人(今赤土乡溪东村古致自然村)。乡人对张若化、张若仲兄弟十分尊敬,称为“丹山二先生”。

张若仲生活的时代,正是朱明王朝走入衰败的明末时期,犹如世外桃源的古致村,却少受政治气候的影响,依然祥和宁静,若仲与他的兄弟们养成质朴率真的性格。村中文风鼎盛,若仲的祖父张应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府学岁贡,任古田训导。少年若仲与年长他13岁的胞兄若化在村东北侧的来绂山房书舍中读书。弱冠之年的张若化来到县城,拜黄道周为师,若仲受胞兄的影响,亦师从黄道周。二兄弟谦虚谨慎、正直明理,深受黄道周理学思想的影响,并领悟到其中的精微和要旨,深得先生的喜爱与信任,还将他年轻时研究易经所作《易本象》的书稿交付若化、若仲,嘱托他们将这些研究书稿暂存于山中,不让外传。(后来,若仲兄弟在家乡建造丹山家庙,黄道周为家庙题写堂号“永思堂”。)

崇祯九年(1636年),25岁的若仲与兄若化同榜中举人。崇祯十三年(1640年),29岁的张若仲与兄若化一同进京参加庚辰科会试,若仲考中进士,为二甲第45名(该科进士296名,一甲3名,二甲57名,三甲236名),张若化落榜。若仲依例选为知州,但是因为他生性喜欢清静,不愿担任繁杂的职务,于是就改任益王府长史(益王就藩江西建昌府)。

在明代永乐朝之后,藩王只有显赫的身份和富贵,并无实权,因此王府官员一般用长年不第的举人、落职的知县等担任,是个闲散、无实权的职位。若仲改任长史一职,说明他是个不追求权势利益的人。长史一般由皇帝亲自选派,辅佐藩王,负责管理王府的事务,对藩王的一些不良行为进行规劝谏诤,并负有监督藩王的任务,要定期向皇帝汇报王爷们的表现。若仲居官清明廉正,言行谨慎,是个做事讲原则、认真执着的人。针对益王朱慈炱滥用权势、霸道、奢侈等行为,他时常规劝,要其亲民爱民,对下属、对百姓要宽大为怀,不宜严厉苛责,在多次劝说都没有被采纳的情况下,他就用“不采纳,就辞职”的办法劝谏。若仲的淳朴真诚打动了益王,使其转变态度,比较虚心地采纳他的意见。

不久,因母亲病重,若仲请求归休。回到家时,母亲已经亡故,他营葬母亲之后,就在墓旁筑室守丧。夜深人静时听见狼狐悲嚎,总是潸然泪下。三年守制期满复职。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攻占北京,张若仲奉旨避寇,回到了家乡。不久,崇祯帝自缢,清兵入关,明王朝灭亡后。明宗室在南方建立了南明王朝,这时期,一些文人志士来到厦门,创立了“海外几社”,这是一个抗清的诗文集社,以诗文抒发他们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热情。当时岛内寓居着一大批闽南士人,若仲便是其中的一分子,他常与兄长若化一起,蓑衣竹冠往来于丹山与厦门岛之间,他们追随着“海外几社”徐孚远等人,吟诗作文,以文会友,寄托对民族命运的忧思。南明王朝最终还是灭亡了,若仲于是焚笔弃砚,以示归隐山林的决心,还在丹山上的一块巨石上,题“一卧沧江”,表明自己不再为官的志向。从此以后清静无为,独善其身。

若仲开辟了一片山地,种植果树蕃薯蔬菜,生产的粮食蔬菜水果,不仅能够自给,还可用来招待宾客和祭祀;在房前屋后还种上了清新脱俗的梅和正直气节的竹,怡然自得。田间地头上,常有他的身影:或顶着烈田扶犁耕地,或肩扛着锄头伴着斜阳而归,或披着蓑衣雨中劳作……播种、施肥,浇水、除草这些在世人们看来是山野农夫的事,在若仲这个进士出身的读书人看来,是一种生活的乐趣,他在和平安宁、自耕自食、无竞逐、无虚伪的丹山怀抱中,率性而为,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他常和村民们谈论种地的技术,虚心向老农请教,一起在田间劳作野炊。老百姓都亲切地称他为丹山先生,有什么事情也都愿意请教他,让他给拿主意,做决断。

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漳浦镇守总兵杨捷,仰慕张若仲才学,想见一见张若仲。于是派人拿名贴上门,请求见他。杨捷原为明朝武将,后来降清,若仲坚决拒绝与他见面。若化知道后劝告他说:“杨捷作为地方镇守总兵,发贴求见你,有礼有节,你若坚持不去见他,就说不过去了,无礼则理亏,落人口实。他手握重兵,全家会因你而遭到陷害,况且老父在堂,一人则好,连带家人受害,则是不忠不孝之举。不忠不孝则为后人耻笑,你还是见他一面,以免落下把柄。”若仲思量再三,不得已,穿上农夫的衣服,带一童仆,徒步进城去见杨捷。尽宾主之礼后,拒绝了杨捷要他出仕的请求,就径自回山了。杨捷无奈,也不好为难他。且同为前朝旧臣,亦佩服他的不随世、不顺俗的高雅。

康熙十三年(1674)三藩之乱形成,十一月间,郑经部将赵得胜攻打漳浦,守将刘炎献城投降,漳属各地皆归附郑经。郑经命冯锡范亲自到丹山,带上聘书及礼物,聘请若化若仲两兄弟出山为官,聘书中赞扬若化若仲两兄弟集智慧于一身,希望两人能像段干辅魏主、子房扶汉嗣那样出山辅佐,以图复国。但二人以年纪大了为托辞,委婉地谢绝了,并送冯锡范下山。

晚年的若仲更加敦厚笃实,教人和睦相处,乡里有人争论,他都前去劝解。如有不听劝说,他就作揖行礼,乡人很受感动,争讼就立马停息了。乡邻里有事求他,他欣然答应,僧人重修福寿院,若仲便为其写了《重修福寿院序》。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秋天的一个夜晚,狂风暴雨,若仲住的房子屋顶被风掀掉,屋内的东西也被风卷走。天亮之后,村里人都来了,却见若仲安然地睡在地板上,像没有发生什么事一样,乡民个个称奇。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张若仲逝世,享年84岁。人们将他葬在小山村东面2公里处的山脚下,墓碑上镌刻“赐进士第奉政大夫益州右相次峦张公暨配诰封宜人慈敬刘氏墓”。他有著作《梅花草堂稿》传世。

乡人对张若仲兄弟十分尊敬,称为“丹山二先生”。若仲的人品学问为世人所称颂,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知县陈汝咸表扬若仲、若化二兄弟的忠节,请入乡贤祠,春秋致祭,并立为“忠、孝、廉、节”四圣贤中“廉”的楷模。清人李桓在给张若仲作传时,赞扬他如商朝遗臣伯夷、叔齐,有高尚的情操。到如今,张氏族人对张若仲仍无比尊崇,称他为“圣人”,仍在传颂着他坚守节操、矢志不渝的品行,丹山上还留有许多若仲的“圣迹”:如称悬挂砍柴刀的木架为“圣人玉印”,上山必佩,可以防虎;半山水吼坑白塘庙前大榕树,枝干下垂,称为“圣人松”,说是圣人折榕枝倒插生长的。

(张建阳 文/图)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蓝长生:扎根基层献青春 心有患者情自满

2014年7月22日(林小燕 林伟智)

蓝长生是佛昙中心卫生院副院长、中医副主任医师。30多年来,他一直待在基层卫生院工作,被称为侨乡群众和海岛渔民的健康守护神。

岱嵩岛离佛昙镇区远,交通不便,岛内渔民看病非常麻烦。蓝长生经常到这里为渔民看病。渔民杨万龙的儿子是名癫痫患者,家里经济较差,蓝长生经常到他家诊治,且分文不收。

佛昙中心卫生院副院长 蓝长生:每次下乡都要调整下时间来这边给他复诊,我们考虑到他家庭条件比较差,我们能帮就帮到低。

让老杨一家感恩的,除了蓝长生高明的医术,更主要的是他待病人如亲人的良好品质。

佛昙镇岱嵩村村民 杨万龙:我们问他什么,他都很温和地讲,讲得很详细。省了很多麻烦,他服务态度非常好。

佛昙镇区百岁老人陈梅家也是杨万龙经常去的地方。这天夜幕降临,蓝长生又拿起血压计赶到老人家中。

蓝长生&百岁老人:(葡萄一粒粒很爱吃)可以吃。(放在冰箱里吃的冰凉冰凉)水果多吃点。(荔枝啊)太甜吃少点。

百岁老人陈梅的家属:我的伯母有时身体不舒服,叫他马上到,中午还是礼拜天,他很照顾我伯母。很关心老人家。

1981年至今,蓝长生一直如此,一到工作岗位就全身心投入。三十多年了,有几次他可以选择更加优越的工作岗位,但他都放弃了。在佛昙中心卫生院党支部书记蔡耀辉看来,像他这样有"傻劲"的医生正是基层卫生院最需要的人才。

佛昙中心卫生院党支部书记蔡耀辉:他这种以医院为家,视患者为亲人,无微不至的为患者解除痛苦,并且经常利用休息时间为患者免费治疗疾病,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我们广大医务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百岁老人陈梅的家属也有同样的感受。

百岁老人陈梅家属:有时身体不舒服,叫他马上到,(不管是)中午还是礼拜天。

参加工作至今,蓝长生对待患者不分贵贱、老幼病残,均给予耐心治疗。不管严冬酷暑,对行动不便的患者,他都有求必应。

佛昙中心卫生院党支部书记蔡耀辉:他这种以医院为家,视患者为亲人,无微不至的为患者解除痛苦,并且经常利用休息时间为患者免费治疗疾病,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我们广大医务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目前,漳州最美基层人物候选人的投票活动已经开始,观众朋友可以通过漳州新闻网、7月16日的《闽南日报》以及移动、电信等平台进行投票。投票截止时间为7 月31日。

漳浦县城建设系列报道之三:千年古城展新姿

来源:编辑部

在不久前举行的漳浦县“海峡两岸蔡氏宗亲缅怀先贤寻根谒祖”活动中,来自广东、福州、宁德、厦门及漳州各县市区及台湾台北、新北、金门、南投等地的蔡氏宗亲500人汇集蔡新故里,他们在参观蔡新相府旧居、蔡新纪念馆,追忆先贤的同时,纷纷对我县在县城改造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成果赞不绝口。

漳浦县是漳州市建县历史最长的县份,漳浦自置县后,绥安一直是县城所在地,期间,在唐开元四年至唐贞元二年间(716-786年),曾是漳州府的州治;在民国二十三年至三十一年(1934-1942年),是福建省第五专员公署的驻地。绥安古城作为我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1300多年岁月,有着灿烂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在不足2平方公里的旧城区,四处都能寻觅到历史的踪迹。位于旧县城中心区的旧县衙,始建于唐开元四年(716年),曾是漳州州府和漳浦县衙合署办公的场所,后作为漳浦县署衙门沿用了1200多年,是闽南地区最古老的县府办公场所;位于旧县衙前方的文庙,始建于南宋庆元四年(1198年),曾是1937年7月震惊全国的“漳浦事件”发生时,红三团近千名指战员被关押的地方,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西区的威惠庙,始建于唐开元四年(716年),是大唐皇帝诏立敕建,奉祀“开漳圣王”陈元光的祖庙,也是闽南地区第一座官建的陈元光将军庙;位于县城北区的妈祖庙,是明嘉靖进士、探花,漳浦人林士章倡建的。林士章在明万历九年(1581年)归休途中,前往莆田湄洲湾朝拜妈祖时,捐银千两后将供奉在湄洲湾祖庙的妈祖神像请回漳浦后,就将这尊宋咸平二年(999年)用黑沉香木雕塑而成的“千年妈祖金身”供奉在这里;位于县城东区的明诚书院,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是明末民族英雄黄道周的故居。黄道周25岁时在此施教,初时称“东皋书舍”,后扩建成四合院,改称为“明诚堂”,南明隆武朝时被赐为“文明书院”;位于县城南区准堤室的相府,是清帝师蔡新在县城的府第。蔡新历任翰林编修、工、礼、吏、兵、刑五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四库全书》正总裁,是漳州市古代官阶最高的一个人,又是嘉庆皇帝的老师……

面对着一处处历史文化遗迹,县委、县政府在县城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始终高度重视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延伸。先后投入达1.8亿元聘请德国佩西、英国阿特金斯、天津规划院等国内外顶级设计单位和规划大师,对城市的重点区域、重大项目、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进行规划设计。通过对漳浦1300多年历史文化元素的挖掘与传承,把历史文化融入城市建设之中,把保护历史文化遗迹与城市现代化建设发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以旧县衙、文庙为一区域,建造“府前唐街”,在对古县衙、文庙保护复兴的同时,建设仿唐古街区综合体,再现我县的千年文化古韵,区域占地431亩,规划总建筑面积56.1万平方米,打造集文化、休闲、旅游、购物为一体的有漳浦烙印的历史文化街区。以威惠庙为一区域,规划建设威惠庙游览区。游览区规划用地450亩,由古建筑群、别墅山庄、森林公园三部分组成。整个工程完成以后,将成为闽南一带规模较大的仿古建筑风格与现代布局相结合、寻根谒祖的朝圣旅游胜迹之一。将城区的相府与下楼村的蔡世远、蔡新故居捆绑在一起,规划建设“帝师文化产业园”。以“两帝师”历史名人为文化品牌,打造集文化、教育、休闲旅游和海峡两岸蔡氏宗亲交流等项目为一体,极具人文品质的文化教育休闲旅游产业园区。其中,在金浦教育园区,汇集着县委党校、漳浦电大、县教师进修学校、县职业技术学院、闽南师大漳浦石化学院等多所院校。园区总规划用地1233亩,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7.5亿元,可在年底前后竣工陆续投入使用。

既推进新型城市的建设,又保护了历史文化遗迹。我县在城市建设中,妥善地处置了历史与现代的矛盾,使宝贵的文化遗产和城市记忆得到传承和延续。实现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和谐共生,形成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老城区与新城区各展风采、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互为依托的独具特色城市风格。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座充满现代时代气息,又蕴藏着千年历史文化的崭新城市已初具雏形,正悄然崛起!

(姚鸣声 林巧雪 蓝智伟 文/图)

温州电视台栏目组到我县摄制旅游电视专题片

来源:编辑部

近日,温州电视台大型旅游栏目《天亮就出发》栏目摄制组及温州知名户外负责人等到漳浦摄制旅游电视专题片,三天时间摄制组先后拍摄了东南花都、火山岛、蜜原农场、佛昙古樟群、翡翠湾、天福石雕园及赵家堡。

据悉,温州电视台公共民生频道《天亮就出发》摄制漳浦旅游宣传专题节目两期,将于7月下旬首播并重播。此次摄制活动对于宣传漳浦旅游资源,提升漳浦知名度具有重大意义。图为摄制组到佛昙古樟群取景。 (陈俊艺 文/图)

漳浦历代名人 —— 清·陈汝咸

千古流芳的知县大人

来源:编辑部

陈汝咸(约1657~1714),字莘学,号心斋,浙江鄞县人。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进士及第,初授翰林编修,庶吉士。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任漳浦知县,连任13年。他清正廉明,勤政爱民,政绩卓著,是一位有学识、有能力、有操守、有作为的清官、好官,为漳浦士民和朝廷所赞颂。

鹧鸪天·陈汝咸

郑汉琛

治绩非凡陈汝咸,所施政略与民连。轮催赋役“滚单”妙,保甲重编稽察严。 兴教化,古风宣。续修县志政参篇。遭灾亲把难民救,百姓至今还梦牵。

良法善政

陈汝咸出身于书香门第,家学渊厚,家教甚严,父子先后为进士、翰林院编修。陈汝咸少年随父讲学而求学于证人社书院,致力于“慎独”之研究。父亲的学问、人品及为官之道,对他影响极大。

康熙三十五年,他于翰林院编修散馆后被任命为福建漳浦知县。当时漳浦民俗好讼,讼师从中怂恿以渔利。陈汝咸到任后,一面劝导百姓亲爱逊让,一面严厉惩治讼师。他办案明敏,虽案牍纷纭,片刻立尽。若非命案盗案,他从不遣差下乡扰民。勾摄公事,以纸质公文通知,百姓都按期到庭。对民事讼争,他令原告自召被告到庭,一讯即决。对命案,验尸必亲临,反复谛视,用手指按,即使仵作也自谓不如,故百姓不敢欺瞒。浦俗轻生,民间常有为小事服断肠草死亡者,亲属借此威胁图财,他力惩其弊。为避免毒草害人,他令当刑罪犯掘断肠草赎罪,而且拿出自己的薪俸,收购断肠草,集中於县堂前烧毁。一时间,近邑地区的断肠草几乎绝迹。

清初,赋役沿袭明制。由于明末战乱频仍,清初迁界复界,田地易主,土豪滑吏相倚为奸,导致田赋混乱,轻重不均。而里正(乡官)多由武断乡曲的人担当,完粮又必经其手,每丁多收一二钱,每亩多收四五分,相沿成习。丁粮版籍,岁久混淆,百弊丛生,民苦不堪。陈汝咸认为编审是赋役大政,必亲自验算,编粮均户,使人丁归籍。他勘定赋役册藉,确定三百亩为一户,令百姓自报丁口产业,自封投寄,纳粮多的列为首户,实行滚单法,以次轮催,使田赋法均;以三百家为一保,凭其丁口多寡供役,每隔五年,编审一次,使役法公平。编后还详细列榜,遍贴城墙,让大家知晓,时人惊为创举。当时经办的里胥(小吏)茫然不解,他亲为之讲说训练。对一切册籍都亲自裁定,寒暑饥饱、劳苦困倦都在所不计。初下令时,谤议蜂起,等到墙榜公布后,士民才服帖。自此,强宗巨猾无法施诡计,衰户小民免受赔累,一般富户也感到便利。唯是先前武断乡曲的里正和衙门胥役,无法营私舞弊,多有怨恨,暗中阻挠,而上司几为所惑,但汝咸毅然坚持。经三年践行,法立赋均,自明末以来百余年积弊为之一清,百姓称快。

汝咸爱民如子,体恤民情,为民除害。浦邑境内多虎,他捐资令乡民设置虎牢,募射箭能手伏以强弩毒箭除之,虎患顿息。他从家乡浙江带来蚕豆种子,教民种植。清朝前,漳浦县城于东、西、南门各设有水门,以排泄城内沟渠之水,后民众兼为出入之门,顺治年间防寇而堵闭。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他顺从百姓要求,重开东、西水门,方便民众出入。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夏季六月久雨,溪流泛滥,淹及城墙雉堞。受淹村落百姓都登屋而号。陈汝咸闻报,急忙披裘,登上城楼,见灾情危急,拿出数十串钱,四处募船拯救。并组织人员制木筏十多排,分道载渡施救,示谕每渡一人,给钱三十文,救一人赏一千钱。好善者也都捐钱相助。被救出老幼男妇数千人,安顿在西门外高地上。无亲可投者,让他们暂住各寺观祠堂,给米分粥止饥。次日,令各受灾村落造册,计口赈给,随地安插,溺死者另给棺木。多方抚恤,使百姓得以渐次复业,不致流散。东门城墙被冲崩六丈余,他带头捐银四十两修复,各官员也捐俸赞助。尽力做到减灾少害。

兴学育才

陈汝咸反对各种教派及迷信,独尊儒术,重视教育。漳浦民俗迷信鬼神,不大相信医药,病时常抬神像卜药治疗,往往误命。汝咸对此严令禁止,并晓示医术药方,自制药物施济贫民,由此,治好了很多病人。西洋天主教士凭借上司有言,要在漳浦开设教堂,陈汝咸坚决给予抵制,不让入境。他听说邑内城隍庙功曹祠旁有鬼像,相传能致人祸福,他不信邪,下令将其摧毁。漳浦多处设有无为教堂(属白莲教的分支),男女群聚,吃菜礼佛。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汝咸将无为教各处经堂没收入官,尽驱从教者,并改西门经堂为育婴堂,改县巷经堂为公馆。东郊明诚书院本是黄道周的讲学处,被僧人占据,陈汝咸驱逐僧人,将明诚堂整刷一新。他还毁掉学宫的伽蓝祠,修整文庙,搜集并表彰高登、陈真晟、周瑛等先儒著作,尤其佩服黄道周的学问。他为造就人才,在浦邑四门及杜浔开设义学,还修建云霄朱文公祠,东山南溟书院,延请学行兼优的学者担任教师。每月初三、十八,会集邑中士大夫及乡村学习成绩好的读书人,在明伦堂学习五经、性理、纲目等科目,每月初一、十五,教学及习作时文二篇、古文诗赋各一篇。届时,他都亲临教诲,从容辨难,竟日不倦。月课作业,也亲为评议,一时古学振兴,文风大变。十余年间,经明行修之士,比肩林立,“漳之树帜建鼓,与海内相角”。清初教育家蔡世远,著名将领阮蔡文,“治台宗匠”学者蓝鼎元、陈梦林,著名数学家庄亨阳,名士王道、李松龄等,都是他教诲出来的。由于他的教养兼施,漳浦风俗遂如邹鲁邑俗。

陈汝咸兴学育才,倡导经世致用,教育、影响一批人,使漳浦出现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喜人局面。他的学生群体中有筹台宗匠蓝鼎元,两代帝师蔡世远、蔡新,靖台治台有文武功绩的阮蔡文、陈梦林、蓝廷珍等人,隐然形成准地缘政治的“漳浦集团”。一时之盛,全国少见。陈汝咸作为导师和领军人物,功不可没。

陈汝咸的著作有《兼山堂遗稿》、《漳浦政略》。在漳浦任内,还曾竭尽数年精力,编修《漳浦县志》二十卷(即清康熙版志),为本地留下珍贵史料。

治安有术

漳浦为濒海大县,清初常有海盗骚扰,陈汝咸为安定社会,加强治安而力推保甲制度。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他重新编定保甲,以每十家为一甲,每二十甲为一保,把全县编成一百六十六保。每甲都建立户口牌,立人口最多的一户为甲长,同其余九家互相稽察。同时下令禁止留容匪类、轻生服毒、斗殴、宰牛、赌博、溺女、典妻及久停亲柩等违法行为。如有触犯,同甲九户要通知保长,协拿凶犯送官。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有“贼党” 百余人潜伏七星洞,欲招伙入海。陈汝咸出兵袭击,贼逃窜平和山中,伺机反扑。汝咸密招其党羽林某,以重利收服,使其诱擒头目曾睦、蒋卿、江贵等,余党悉散。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十月,在古雷擒获海贼徐容等十余人。徐容乃盗首,熟悉海盗内情,汝咸对其审问得知,治理海盗务必剿抚结合方为上策。于是,上书督抚请赦其罪,令其招抚海上余党自赎。海盗余党陆续归诚,海氛平靖,商旅通行。

民心是秤

陈汝咸在诗作《梁山歌》中写道:“晴烟缭绕梁峰高,春光澹沲鹿水阔……歌一阕兮酒一觞,梁山苍苍溪水长。他年回棹澳川去,却忆梁山是故乡。”他热爱梁山鹿水,深情地把漳浦当作自己故乡。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陈汝咸奉调离漳浦。汝咸去后,浦人思念,为他献金构祠于北门外,名叫“月湖书院”,并为他塑像于其中,称为生祠,岁时祀拜。

陈汝咸到京任职后,仍然关心漳浦政事。遇漳人倍加亲爱,对漳属士民的生活境况,一一问讯,忧喜相关。漳浦人民也视他为至亲,关注着他的消息。当他赈灾殉职的噩耗传到漳浦,全县立即被悲情笼罩:儿童停止歌唱,妇女于室内哀号,商贩于道上流泪。穷乡僻壤的野叟农夫,提鸡携酒到月湖书院哭祭。士民痛哭流涕如丧私亲,甚至有斋佛为哀的,一连数十日没有断绝,还献款为月湖书院置义田以供岁祀。不久,与南靖人合请,分祀陈汝咸作为两县名宦。

天地有正气,民心就是秤。古言民为贵,今称人为本。陈汝咸勤政爱民,赤诚报国,清风可嘉,丰碑在民。他是百姓称道的好官,是当政者效法的楷模。梁峰巍巍,鹿水泱泱。高山景行,千古流芳!

(严利人 柯国伟 文/图)

连环画的守望者—黄灶顺

来源:编辑部

林惠卿 蔡松君 文/图

炎热的夏季,漳浦一中某个闹中取静的画室里静悄悄的,惟听得见笔尖触碰纸面的沙沙响和窗外的蝉鸣声,著名连环画家、漳浦一中退休老师黄灶顺正在潜心创作他的第九部大型连环画——《妈祖》,至目前,该作品的创作已接近了尾声,计划160幅的作品已完成了130幅。

《妈祖》是耗时最长、出力最多、工作量最大的一部作品

作为“福建省连环画传承者”的黄灶顺老师,1974年考入福建师大,专修美术。1977年黄老师毕业后来到漳浦一中当美术老师,并开始从事连环画创作。几十年来,黄老师笔耕不辍,创作了一部又一部作品,在连环画界和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很好的反响,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从1982年《少年英雄黄淑华》开始,近20年中,黄灶顺先后绘制了闽南历史名人系列丛书《黄道周》、《开漳圣王陈元光》、《三坪祖师》、《清代名臣李光地》等。而读者也从丛书中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故事情节中了解到这些历代名人的英雄事迹并从中汲取他们爱国、扬善、博爱的精神品质。而在黄老师所创作的所有作品当中,《妈祖》无疑是黄老师耗时最长、出力最多、工作量最大的一部作品。

“妈祖在民间的传说很多,那么怎么从这些传说中攫取出那些有证可考、又能让人信服的史实作为这部连环画的主线是一件很费时、费力的工作。”黄老师告诉笔者,《妈祖》从构思到创作历时两年多的时间,而酝酿创作这部作品则是好几年前的事了,之所以迟迟不甘轻易动笔,是因为有关妈祖传说的版本很多,而且故事时间跨度又很长(从唐代至今),不同朝代的建筑、服饰等道具一样都马虎不得、所以单单考证、编文就要花去大半年的时间。特别是妈祖的故事又大多发生在海上,风平浪静或狂风暴雨的海浪、古代或现代的船只、国人与洋人等的变化又会在绘画时增加难度。虽然困难重重,但《妈祖》这部作品却是黄老师近几年来最看重的作品之一。为了满足不同的受众群体,黄老师说,《妈祖》将有黑白、彩色、剪纸3个不同的版本面世,而这也是以前作品中所没有尝试过的。

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创作的首位

出生于古雷渔村的黄老师从小就对画画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在还没上大学之前,黄老师当过两年的木匠,也就是这两年的木匠生活,促使黄老师走上绘画这条艺术之路。黄老师告诉笔者,当木匠时,他时常把铅笔变画笔,木板变成画夹,闲暇时便会在木板涂鸦来涂鸦去,而渐渐地,黄老师的绘画技巧也在这种涂鸦中日渐娴熟。1973年的秋天,福建师范大学美术专修科的教授们来到古雷采风,一次到海边散步,他们无意中发现了黄老师画在船板上的“大作”,颇为欣赏。也正是有了这些教授的热心推荐,1974年,黄老师才有机会顺利考上了福建师大美术专业,并且开始接触连环画。

“画得好不好与文凭没多大关系,技巧是在创作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的。在创作的过程中,技巧固然重要,但个人的文艺素养与价值取向也很重要。”谈到创作作品的价值取向时,黄老师颇有感触,他说,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我们创作作品不应只考虑到经济效益,而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多创作一些对社会有教育意义、能够传递正能量的好作品。“宁使生活清贫,也要为社会奉献良好的精神食粮。”这一直是黄老师所信奉的价值观。

一心想把“遇冷”的传统画种发扬光大

在连环画市场日渐惨淡的今天,不少连环画家因耐不住寂寞而纷纷“改行”,转画其他能耗少且见效快的画种,而黄老师却甘坐冷板凳,几十年来一直对连环画情有独钟。到底是什么让黄老师一直坚守着呢?黄老师说,选择连环画首先是他的专业兴趣,这么多年来,他也一直把连环画当在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一个重要载体。但更为重要的是连环画是绘画史上最为重要的画种之一,而且后继乏人,黄老师希望能把这种传统画种发扬光大,而这也是一个文化传承者所应该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漳浦历代名人——明·黄道周(一)

石斋节义贯长虹

来源:编辑部

黄道周(1585~1646),字幼玄,号石斋,福建漳浦铜山人。天启二年进士,历官翰林院修撰、詹事府少詹事。南明隆武时,任吏部兼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抗清失败,被俘殉国,谥忠烈。著述宏富,有《易像正义》《孝经集传》《黄漳浦集》196卷,共约140余万字,40多种著述行世。

闽海才子

万历十三年二月初九,黄道周出生于漳浦县铜山所深井村。他年少家贫,自幼聪颖好学,5岁就学于铜山崇文书院;11岁即善文章;14岁游学广东博罗,获誉“闽海才子”;18岁居铜山海中塔屿耕读攻《易》。1607年,黄道周23岁,他的父亲黄青原过世,连安葬的钱都没有。黄道周只好向亲戚朋友借钱。黄道周虽然清贫,但其学问已名震浦中。

1609年,25岁的黄道周奉母迁居漳浦县城东皋书舍,娶乌石林氏为妻。27岁那年,黄道周在邑、郡两级考试中皆得第一名,但在省里的“举子试”中,却屡试不中,一直到34岁那年,才获得省试第七名。在这漫长的十余年里,黄道周为生活所迫,也曾到广东潮阳,应詹太守之招讲业,当家塾老师,但大部分时间都在东皋书舍写书,主要有《大咸经》、《易象》、《畴象》、《三易洞玑》等著作。

直言刚方

天启二年(1622年),38岁的黄道周终于考中进士。天启三年(1623年),新科进士黄道周风光地回漳浦迎接母亲与妻子林氏往京师。不幸的是,林氏夫人却在进京途中病逝于浙江嘉兴。

黄道周考中进士后,在翰林院为庶吉士,一年后授翰林院编修国史实录,这是个清贵的职务,但他不想在朝廷任职,不想做一个食禄养望的平庸之官。他想到朝鲜任职,以践行用边之志,但未能如愿。

天启五年(1625年)41岁的黄道周,不甘忍辱于朝,四月以回家为父亲修坟为由,请假“告归”故里。七月到家,这一呆就是5年,在北山(今漳浦绥安镇石斋公山)为父母亲修坟,又葬先祖母及伯叔、妻林氏于北山。他同时在墓庐边盖起九串阁,在这里守墓,静心读书、写字、吟诗、作画、著述讲学。42岁时,续娶才女蔡玉卿为继室。

1629年冬,黄道周料理完家事,便携蔡玉卿夫人上京,本来已经受命往浙江为乡试主考官,任右中允。却因袁崇焕案株连钱龙锡,黄道周为疏辩,被怀疑为诋毁朝廷,要待命40日,于是主考官也当不成了,被降三级调用。

1631年11月,黄道周又向朝廷乞休,获准。黄道周回到故乡,先把祖先的坟墓修葺好,此时的黄道周已是朝野闻名的直臣和大学问家了。他想即使不能为国尽忠,出谋献策,但能为家乡士子讲教经史,培育人才,也是不枉自己的满腹经纶。漳州是闽东南的大邑,有著名的紫阳学院,黄道周就在那里讲学半年。冬月,他又回北山守墓,年已半百的黄道周依然难酬报国之志,在家乡过着居乡耕读的清逸生活。

忠言获罪

崇祯九年(1636年)四月,后金皇太极在沈阳称帝,定国号“大清”,公开向明朝争夺天下,七月清军入关,震动京师。农民军李自成自号为“闯王”,率农民军进逼各地通都大邑,威胁北京安全。在这样的形势下,朝廷要黄道周北上还京,为国分忧。道周心里明白,自己只是一介文臣,尽忠不过“文死谏”,国有危难,他绝不会苟且。他到北京后,上疏自劾有“三罪四耻七不如”。这是一篇传播朝野的文章,“七不如”是“品行不如刘宗周,至性不如倪元璐,远见深虑不如魏呈润,犯颜敢谏不如詹尔逊,老成足备顾问不如陈继儒,朴心醇行不如李如灿、傅朝右,文章气节不如钱谦益、郑鄤”。崇祯皇帝看了很生气,批示为“颠倒是非”,其中关键是郑鄤已被处于极刑,是当朝罪人,而黄道周还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说郑鄤的好处,这等于向皇权挑战。崇祯在国势危难之际,不但没有问罪他,还升他为少詹事协理府事兼管玉牒,主掌朝廷机要文书的管理。崇祯任杨嗣昌为辅阁大臣,黄道周认为他应该为刚去世的母亲守丧,而不该任事。就上疏弹劾杨嗣昌为不孝,与崇祯皇帝抗辩,黄道周的“狡辩”把崇祯气得发晕,也把自己推入毫无回转的处境,这就是他人生历程中有名的“平台抗辩”事件。之后,黄道周被降级调任地方官。崇祯要他去做江西布政使,他并未到任,就上书要求回家为父母守墓。崇祯批准他的请求。黄道周回归故里,想起皇帝对他的斥责,还心存戒惧,依然在北山守墓。是年春道周56岁寿诞,为谢绝宾朋,他在九串阁前写字告示:“残生余年,死不敢受吊,况受贺乎。”谨慎地在庐舍里澹泊自守。

这时,江西巡抚解学龙向皇帝推荐黄道周,而皇帝对“平台抗辩”还余怒未消,甚至怀疑他们有结党之嫌,急诏将解学龙和黄道周逮至京师问罪,二人各杖八十,移镇抚司狱审问。黄道周在狱中卧病八十余日,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煎熬。在狱中,犯人如果没有用钱打点狱吏上下,是要加倍受苦,黄道周是清官硬汉,没有钱也不可能这样做,但他发挥书法专长,免受遭殃。《黄漳浦集·年谱》载:他“以素清贫,狱卒不敢期帑,惟奉纸求书,凡书《孝经》一百二十本,皆付狱卒”。黄道周撑着伤弱之躯,借着微光,用小楷精心地写着一本又一本的《孝经》送给狱卒,这120本《孝经》,有的遗传至今,已成瑰宝,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奇观。

1640年12月,黄道周被遣戍辰州(湖南沅陵),1642年8月遇赦北归,恢复少詹事官职。黄道周在北京没住多久,第二年春天,又回到家中,过着守墓著书的生活,这半年,他完成了《孝经集传》、《坊记集传》、《表记集传》等著作。

1644年,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进北京,崇祯自缢于紫禁城门外煤山。这时黄道周已60岁,在故乡讲学著书,过着淡定无为的生活。漳浦县城东门的旧居东皋书舍已日趋荒圮,诸弟子一起帮忙构筑了新的讲堂,名为:“明诚堂”(今黄道周纪念馆),做为讲究经史之所。崇祯自尽的消息传到之时,黄道周率诸弟子痛哭三日,祭奠之后,也于9月出山。

节义千秋

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明朝廷在南部还有半壁江山,弘光在南京称帝,马上任命正在路上的黄道周为礼部尚书。黄道周到任后,发现朝廷不知国之将倾,还在大事奢靡之风,朝臣争权夺利更为严重,黄道周“不欲久厕朝班”。于2月22日上疏请命往浙江绍兴去祭奠大禹陵。这时,清军已攻破扬州,兵部尚书史可法率军民死战不降,城破大屠10日,全城几无南朝之民。没多久,清军铁骑已兵临城下,在南京的大臣王铎和钱谦益开门迎降。立朝不到一年的弘光帝逃到芜湖,便被叛将俘获,送往北京,成了清帝国的祭品。黄道周上奏太后,请速召集溃散将兵继续抵抗。这年闰六月,在黄道周、郑芝龙的扶持下,拥立明唐王聿键在福州登基称帝,国号隆武,任命黄道周为少保,太子太师、吏部、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成了宰相,是文武大臣中的主要人物。郑芝龙是最有实力的武臣,但他并无恢复明王朝的斗志,只想依靠沿海岛屿来维持局面。黄道周以一介老学究的身份主动提出要带兵巡边,郑芝龙不相信这样一位没带过兵打仗的首辅能有作为,只给些海兵和溃兵、招募的游民,也不给他多少兵马,朝中文武大臣没有人愿当这个“速取灭亡”的进攻任务。黄道周下了必死的决心,率军北行。这支近万人部队连基本的军费都困难,出兵时,隆武帝拨给白银2640两,加上诸臣捐助,向州县筹借和朋友馈赠共有白银10890两。朝廷给黄道周100多张空白委任状,并限定委任权只限于相当现在的连、营级军官,还说:“名与位不可轻许人”。10月黄道周率军浩浩荡荡开出了仙霞关,永别了家乡,到广信,兵分三路,分别出抚州、婺源、休宁。一月之间便被路上碰上的强悍清兵给收拾了。12月,黄道周在婺源被俘,自杀殉国未遂,被押解到南京。

黄道周被俘后,那些奉命前来劝降的前朝旧僚、新国显贵一个个都尴尬而回。降臣洪承畴也来劝降,黄道周送给他一副对联:“史笔流芳,未能平虏忠可法;洪恩浩荡,不思报国反成仇”。把为国殉难的史可法与苟且偷生的洪承畴作了强烈对比,洪承畴灰头土脸地走了。清朝廷见劝降无效,于南明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1646年)三月五日,定为黄道周的刑期,一早他就盥洗更衣完毕,对仆人说:“以前某人曾向我索字画,我当了,不能食言。”命铺纸和墨先写小楷,后改用行书。又命铺纸,画水墨残山剩水一幅,再画长松怪石一幅,画完后,题上款识,盖上印章,从容地出门就刑,在金陵曹街慷慨捐躯,临刑前血书绝笔:“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享年62岁。他的学生赵士超、赖继谨、毛玉洁及内弟蔡春溶随同就义。四年后(1650年)门人张天维等奉旅梓归葬于县城绥安北山。

(林仲文 柯国伟 文/图)

走入锦江楼辉煌岁月

来源:编辑部

蔡聪智

二百多年来,锦江楼安静地看着沧桑变幻,与锦江楼居民共同演绎人生悲欢。如今,锦江楼繁华虽已不在,可其独具特色的建筑却依然在向世人述说它曾经的历史。它就是深土镇的锦江楼。

深土镇的锦东村座落于省道漳东线旁,整个村凸显在田园之中,一条农村等级水泥路把村庄和漳东线连接,交通十分便捷。在雨后飘渺的雾气中,空气十分清新,村庄显得祥和而静谧。锦江楼,这座颇具规模的土楼在这个颇显现代化的农村显得特别突出。即便初来乍到的,也能看出这座土楼的与众不同。这就是深土锦江楼,依溪而建,走到土楼正面大门,就可感受到一股肃穆的气氛。当年江头村林升泽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选择风水宝地,营建了锦江楼内围楼,至今已二百多年。

林升泽生于农村,为人诚实,以做小生意为生,事父母至孝。有一次到漳州采购货物,途中拾到一包银钱,在路边等候一天一夜,终于找到失主戴敬。戴敬系漳州贩布巨商,感其忠厚,遂帮助林升泽经商,加上林升泽经营得法,终于富甲一方,遂了建楼堡的心愿。

锦江楼分内、中、外三圈,三层内通廊式土圆楼。内围楼由林升泽建,中围楼及外围护厝由其妻李灿于清嘉庆八年(1803)续建。锦江楼楼门朝南,外楼门为石构内券顶。中围楼门石匾刻“安澜著庆”。楼两道大门上部内侧设有防火灌水槽。楼前有三级依次递降高度的砖埕。土楼墙体采用条石与三合土夯筑而成,内围楼平面直径25米,三层,每层高3米,门楼四层。内围楼中间留采光天井,地面铺设石埕,中间有一古井。全楼共有一百二十多间,鼎盛时期曾居住四百多人。陈旧的土楼依然不失特有的神韵,可以感受到当初人们同楼聚居时那种和睦温馨的痕迹。由于年代久远,古井的井台被岁月磨损得有些光滑,红砖地板日益泛白,红色的瓦片屋顶落满星星点点的青苔,楼墙曾经光洁平整的墙面大多斑驳,层内通道,台阶以及古井井台上绿苔蔓延,颜色已退,浸润着岁月的痕迹,可见岁月的沧桑。整座土楼并不富丽堂皇,却显得纯朴、宁静,巍然屹立于锦东村里。

接近中午,几缕炊烟从那红色的瓦片屋顶飘出,带着一股人间烟火味。好奇心的驱使,我们随便探访了一户人家。老阿婆热情接待我们。听老阿婆说,如今住在土楼的只有她们几个老人,年轻的有能力的都向外迁移,住洋楼别墅。想当初,有400多人居住,虽然人多嘴杂,却热闹非凡。同行的村支书老林介绍,整座土楼正面就像一座金字塔,我们顺着他手指方向一看,外形十分相像,更感神奇。老林说,以前土楼正面是一条小溪,船可从溪出海直抵香港等地。如今,这条溪流已被人为破坏,谁也说不清,它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慢慢变没的。

锦江楼展示着一段历史,体现着建筑文化,演绎着生活故事。锦江楼这一“闽西南土楼建筑群中的一朵奇葩”为什么没有入选世界遗产,谁也不去想,也不必去想。它既然是一块瑰宝,总会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走近它,观赏它,探析它……(题图摄影 严峥)

漳浦历代名人——明·黄道周(二)

才华横溢的书画大师

来源:编辑部

名噪书坛的“黄漳浦体”

黄道周38岁才考中进士,入仕很晚,知名也较晚,之前,他没有留下任何书法作品。从现存最早的《奉张耀之诗卷》来分析,他对苏东坡书体的学习研究已经很深入,此幅作于崇祯二年(1629年),黄道周45岁在漳浦北山守墓时所写,字势欹侧,结体方扁开张,苏东坡之意较为明显。在黄道周的心目中,他把苏东坡与王羲之相提并论。黄道周虽没有苏东坡的少年得意、风流潇洒,但苏东坡的耿直敢言、洒脱不羁的性格,对黄道周的文章、行为、书艺的影响至深。从黄道周现存的书法作品来看,都是45-62岁之间所写,前后期作品多古意,符合传统,而中间时段的作品更有个性和创意。

1632年,是黄道周的书法生涯很重要的年份,他写了大量作品,《壬申元日诗册》、《和黄平倩等诗卷》、《济宁闻警诗轴》等都是这时写的。黄道周的书法作品写的都是自作的诗。

黄道周小楷主要学习钟繇《宣示表》、《荐季直表》。钟繇的小楷点画遒劲厚重、线条笔短意长、朴实醇厚,结体宽博、横向取势,布局严密,又出手自然无拘,别具动感,黄道周深受其影响。黄道周的小楷结合欧阳询精神,用笔生辣,点画峻折、浑厚,结字奇崛,夸张得体,长捺间有隶意。以茂密寓散落,创出了一变钟繇严谨规正而独具随意不羁的风格,代表作品有《孝经颂》、《致郑牧仲札》、《定本孝经册》、《后死吟》、《致祖台札》、《榕颂》、《诗翰册》等。

黄道周是位“文章风节高天下”的伟大人物,对书法理论也有许多有见地的论述,主要精神体现在“遒媚”和“己意”方面,这也是他在书法作品中自然流露的特质风骨和独创精神。黄道周认为学习书法,要从“摹本”而来,强调学习古人法帖,他在《题自书千字文帖后》说“书未有不摹本而能佳者。如古人草法中有极嫩放而不堪观,细思之,乃不得不如此。数变屡反,复归其贯,乃知作者之精也。”(《黄漳浦集》卷23)黄道周的书法,行草书最见个性,最能体现“己意”。黄道周说:“十年前笔法极嫩,时有稚气。所见法书,亦皆随俗依傍,间出己意,坠败甚多。自见率更《千文》及《曼倩碑》后,稍稍有进。”黄道周的书法,不仅有钟王的遒媚因素,更有自己创意,尤其是行草书,吸收了汉隶圆润、扁横的隶势,融隶意于行草书的“间出己意”的创新精神。

黄道周把书法当成是一种人生艰难的宣泄,一腔豪情的狂放!流放途中的环境是艰辛的,书写的条件较差,但他所到之处,人人仰慕其人品声名和书法,为人作书已是常课,当然这也是黄道周难得的快乐。《赠屈静根诗轴》、《别诸友人长沙诗轴》、《答孙伯观疏林摧倦翮诗轴》等都是大幅狂草,这些作品是黄道周心志与激情的张扬与寄托,让人感受到奇崛不平之气。这些作品字距紧密而多纠绕缠绵,意象多神气而烂漫。少有布白间隙而任笔直下,整幅行气,连绵流畅,神采飞动,有豪放不羁之风,有如大江奔流入海,一泻千里之势。这些都是黄道周书艺巅峰期的代表作。

黄道周是一位性格刚直,学识博远,富于创造性的书家,其独创的“漳浦体”书风一扫媚俗之习,融进其抑郁沉重的政治激情、颠沛流离的生活感受,从容空明的人生境界,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格调苍古的山水画家

黄道周的艺术成就是广泛的,他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山水画家。后人只知其工书,长于古文辞、声律、天文、诗赋,知其善于绘画者甚少。其实,黄道周的画当时已名垂于世,只是被其政声书艺所掩盖罢了。

潘天寿著的《中国绘画史》评价黄道周的“山水人物,长松怪石,极为磊落”。国画大师刘海粟也曾经收藏过一幅黄道周的《二十九松长卷》,画上有倪元璐所题的长跋。刘海粟对此画评价很高,称赞黄道周人如苍松、气节千秋,极其珍贵。据载,黄道周的绘画作品可考的有三十多幅。他平生喜爱画松,曾在《黄漳浦集·画松跋》中写道:“儿时喜写松柏、常以奇挺为能……己卯春三月偶作于七串阁”(应为九串阁)。他的画多以松为描绘对象,如《十八松图》、《奇松长卷》、《天下七松图》、《石梁樵径松图》、《松石图》、《松溪图》等等。这是与他崇尚松柏凌霜不凋的品格有关,同时也是他的自我写照。

黄道周的山水画主要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其代表作《松树图》,就是以松树为题材,借以表现儒家士人的正直崇高,大义凛然的形象。画面表现四棵松树,主次分明、错落有致,画中不见根部,前景的中间一株主树梢昂出画外的天界,另一株则挺拔而不僵直,奇崛而垂出卷外,背景二株则婀娜盘绕于后,整幅画面上松下紧,高矮,黑白相衬,布局合理,气韵生动,气势撼人。黄道周最后在画面左上角写上“便化石头也不顽”的题词,使这幅画更显骨坚气清,品格绝俗,意境更为深邃高远。

黄道周的山水画取法严谨而又高古简淡,注重意趣情调,不过分追摹自然景物的真实,而是强调自己的主观感受,抒发个人的情怀,以意境为主。他的画受元代“四大家”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倪瓒(云林),他曾下过苦功临摹。在《戏临云林小幅寄牧斋》诗中写道:“短褐走京尘,大写江南春,此画将谁寄?桃源有故人。”诗中记载了黄道周临写倪瓒的山水小品赠与钱牧斋的事,从中可以得到佐证。同时他也善于汲取明中期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明四家”的营养,来丰富自己的表现力。黄道周与倪元璐一生交好,他对比自己小八岁的倪元璐很是倾慕,说自己“至性不如倪元璐。”倪元璐擅长绘画,18岁时就有画名,精竹石云山,喜用水墨生晕之法,苍润古雅,饶有风致。几十年间他们不只在学问、气节上相互砥砺,在绘画上也互相影响。黄道周从他的画风里汲取浙派山水的精粹来丰富自己。黄道周在诗文书法方面的修养,也有益地滋补其绘画艺术。他见识广博,酷爱山水,入仕后曾南下北上八次,遍游华山、泰山、庐山、黄山、天台、雁荡、罗浮、武夷等名山大川,这对他的山水画无疑是大有帮助。明代的董其昌有句论作画的名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黄道周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这种行万里路的“深入生活”,对大自然的观察体悟,是山水画创作所必需的。对今日而言,仍是有益的启示。

在中国艺术史上,黄道周以书法名世,画为书名所掩,在美术史上鲜有记载,直到近现代才引起重视,赞美之声四处可闻,使得黄道周书画市场变得活跃起来。上世纪郑昶撰的《中国画学全史》把黄道周列为历史上“擅画松石者”的五人之一。后来傅抱石编《中国绘画变迁史纲》、洪再新编《中国美术史》、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编的《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等都著录了黄道周的绘画成就与图录。根据侯真平编《黄道周纪年著述书画考》记载,黄道周绘画作品有27幅。近年来出现在各拍卖会的黄道周部分绘画作品有30多幅。据此,黄道周现存世绘画作品应在60幅以上。黄道周的绘画取法严谨而又高古简逸,画法精细苍秀、墨韵苍润。尤其山水画笔墨简远,画格磊落,不偕流俗,奇气郁勃而别具面目,强调主观感受,以意境为上,其画风高古苍润,萧疏清远。

流芳千古的“一代完人”

黄道周是一位集学者、文人、书画、忠臣、义士、英雄为一身的杰出人物,清代著名学者蔡世远概括黄道周一生: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渊博的学问可比邵雍,忠贞为国直言敢谏可比李纲、慷慨赴难从容就义可比文天祥。“天文历数,推验无差,几与康节、季通相伯仲也;若论列人才,敷陈军国大政,其吕献可、李伯纪之流欤;晚乃自收成局,以文信国终焉。呜呼!可不谓奇人完人者乎!”徐霞客称他为“字画为馆阁第一、文章为国朝第一、人品为海内第一,其学问直接周孔,为古今第一。”乾隆皇帝称他为“一代完人”。这些都是很高的评价,其学问、人品、节义、文章、字画等足以彪炳千秋。

(林仲文 柯国伟 文/图)

漳浦历代名人——清·蔡世远

谦恭自律的帝师

来源:编辑部

蔡世远(1681—1734),字闻之,号梁村,因世居漳浦县梁山清泉岩下,学者称之为“梁山先生”。漳浦县下布(今大南坂镇下楼村楼厝)人。清代著名学者、教育家、文学家、思想家。官至礼部侍郎,为清朝乾隆皇帝的老师。

临江仙·蔡世远

郑汉琛

探究经书扬经学,谨严自发清香。心中建起二希堂。鳌峰书院,育才皆称强。  廉洁奉公施善举,一生至孝慈祥。明诚有德恨狂狼。

遗言慎独,万古启忠良。

蔡世远生于世代书香之家,从小接受家训,努力学习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的著作,还广泛学习各种经书,讲求经世之学。他以古代名人为学习榜样,立志成为品德高尚的人,他认为学问起码要近似南宋的真希文(德秀),事业要近似北宋的范希文(仲淹),因而以“二希堂”作为自己的堂号,勉励自己勤奋学习。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蔡世远考中举人。翌年,张伯行见他年轻多才,请他到鳌峰书院主持校订先儒著作,他与好友陈梦林、蓝鼎元在鳌峰书院校订著作,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蔡世远进京参加会试,得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在京期间,他得到福建同乡、大学士李光地的赏识,在李光地的启迪下,又对程朱理学作进一步探究,有了较深的造诣。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蔡世远请假回乡省亲,途经浙江,听说漳州、泉州闹饥荒,便亲自向浙江同乡借款,并劝说他们捐钱买米救济灾民;又在蓝廷珍的帮助下,请浙江巡抚放宽口禁,将粮食由海上运到漳州、泉州,以平价卖给百姓,解救百姓饥荒之苦。探亲期间,蔡世远的父亲蔡璧去世,蔡世远居家守制治丧。期间他亲自制定族规,置大小宗族祭田,对孤寡老人按月发给粮食,使他们免于饥饿。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蔡世远服丧期满回京,但已超过原来所请的探亲假期。按朝廷新颁的诏令规定,凡翰林、科道官员假满未归者,作为自动超休处理。蔡世远为丁父忧而超假,本应按照丁忧假例处理,可是朝廷不知此情,也将他作为自动超休处理。有人劝他向吏部说明情况,请求复职,蔡世远却说:“吾闻古者受官爵而相让,未闻投牒以自我申诉的,况且吾确实是因探亲假回乡的,怎么能说假话呢?”结果,他被休致(辞官)了。那时,康熙皇帝命李光地任总裁编纂《性理精义》,李光地便推荐蔡世远任分修。翌年,书编辑而成,蔡世远不因编纂之劳邀功。恰在这时,蔡世远接到生母吴氏患病的消息,向李光地告假回乡侍奉母亲,以尽孝心。

蔡世远回闽后,受聘省城福州主持鳌峰书院,为福建培养人才。他到书院后,改革教学制度,立学约:“以循序体察为致知之方,以敦本立诚为力行之要”;而自己由“夙尚风节,敦行孝悌,好语经济,而一本于诚信”,因此,“闽士慨然感兴于正学”,鳌峰书院因而成为“东南第一学府”,受到了康熙皇帝的厚爱。蔡世远还为台湾府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并帮助台湾府诸罗县等地设立学院、订立学约。在他的倡导下,福建省闽学得到了发展,福建省成为清代理学的中心,为康熙皇帝所赞赏。蔡世远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为闽台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为福建省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弟子很多人都有所成就,如乾隆时著名的学者、宁化人雷翠亭,就是出自世远门下。蔡世远在鳌峰书院教学一段时间后,因母亲逝世回家服丧。在漳浦县居家丁忧期间,他又接受知县陈汝咸的聘请,到学堂讲学,听者常达几百人,甚至上千人。

康熙六十年(1721年),台湾爆发朱一贵起义,蔡世远得悉朝廷将出师台湾,急忙修书《与总督满公论台湾事宜书》给总督满保,建议他告诫入台清军不要随意杀人。台湾局势安定后,又建议总督满保要选用廉洁贤能的人出任地方官,使上下缉和,确保治安。这些建议都为总督满保所采纳,因此台湾人民颇受其惠。

平叛后,朝廷又产生弃台的思想,蔡世远知晓后,力主不可弃台而应建设台湾,康熙皇帝遂决定派人到台湾考察,他写赠序《送黄侍御巡按台湾序》给黄侍御巡按,希望他巡按台湾后,力主康熙皇帝建设宝岛台湾。黄侍御听从蔡世远的意见,力谏康熙皇帝保留台湾,建设台湾,使台湾得到稳定和发展。

雍正元年(1723年),朝廷选拔经术德行兼优的学者任诸皇子侍读,蔡世远奉诏入京,授为翰林院编修,在上书房侍四阿哥弘历等皇子读书。雍正赞其讲学用心得体,不久,迁为侍讲。雍正四年(1726年),又升为右庶子,再迁为侍讲学士。翌年,迁少詹事,再迁内阁学士,六年间屡次升迁。雍正六年(1728年),迁礼部侍郎,主持乡试、会试事务;同时充经筵讲官,兼管籍田、从耕,以及文武殿试读卷、校阅文艺等工作,位列九卿。

这一时期,蔡世远专心致志辅导诸皇子学习,很少参加廷议。他给诸皇子讲授四书五经及宋“五子”(即周、张、二程及朱)的理学,“必近而引之身心”,说明为人处事必须“设诫而致行”的道理;在辅导皇子学习诸史及历代文学作品时,“则于兴亡治乱,君子小人消长,心迹异同,反复陈列,三致意焉。”当时兼任皇子师傅的都是一些执政的大臣,他们无暇兼顾讲习,只有蔡世远一人每日卯时入宫,酉时出宫,十余年风雨无阻,深得雍正皇帝的赞许和诸执政大臣的好评。四阿哥弘历也深受蔡世远理学思想的影响,他不时与蔡世远探讨学问,师生两人情感深笃。

蔡世远的门生陶太常初任职时,和几个同年去拜谒蔡世远,蔡世远便给他们讲解《诗经·民劳篇》的要旨,指出“重戒诡随”,那就是做官必须忠君爱民,明诚有德,不可诡随,不可依附权势,不可随声附和,不可搞阴谋诡计,陶太常等人深受其益。

蔡世远虽身居高位,但谦恭自持,淡泊为怀,所得俸禄,多半赞助族亲和故旧,特别是堂侄蔡新一家。他的妻子、儿女仅仅免于寒冷饥饿,皆敝衣粗食,看起来比贫穷的人还贫穷。他在京城的起居室只设一张床、一张帐、一把交椅,一旧衣柜,遇有好友到来,就让出床铺,自己睡在后夹室里。有一次,陶太常进入蔡世远的卧房为其妻子诊病,看到他床上挂的是补过的旧蚊帐,盖的是补过的粗布被,只有一旧衣柜,一只旧背椅,他不禁叹息,为之流泪。叹道:“我不知老师清贫至此,清廉至此。”

雍正八年(1730年),福建总督高其倬弹劾蔡世远的长子蔡长汉违反条例,私给船照。蔡世远回奏道:“臣子长汉现在京邸,此所给照,不知何人所为,但有臣官衔图书,非臣族姓,即臣戚属,请敕鞫治。”后经部议,他因失察被降一级调用。蔡世远因为自己的教子不严,忧郁而病,这一病,使得家庭经济更是拮据和艰难。

雍正九年(1731年),四阿哥弘历到蔡世远家探病,见其家拮据艰难,一贫如洗,为蔡世远的廉洁奉公、忠于职守而感动。弘历遂专折把蔡世远的家庭实情上告雍正,雍正知晓此事,叹道:“我朝贪赃现象狠刹不止,我也没想到闻之会清贫至此啊。”雍正皇帝下温谕,恢复蔡世远官职。当时,蔡世远已卧病不起,雍正皇帝下令太医为他诊治,所需要的珍贵药物皆由朝廷供给。

雍正九年除夕(1732年),蔡世远面黄肌瘦的小女儿因营养不良而夭折,蔡世远看着死去的小女儿,非常悲痛。雍正十年(1733年),正月晦,时隔一个多月,蔡世远妻子刘氏因饥饿而死,半个月后,他的小儿子长注再因饥饿之病而夭折。半年内,蔡世远连失三个亲人,他的心像被挖走了,灵魂像是被人牵走了。他因为自己被降职,造成家境艰难,家人生活艰苦,内心充满了愧疚、痛苦之情,病情一下子加重了,全身乏力,病得下不了床。

雍正十二年(1734年),蔡世远咬牙熬过了除夕,留下了“慎独”处事的遗言,于正月初八日因病医治无效逝世,年仅54岁。蔡世远身后,除几袭旧衣外,几乎一无所有,家属无力发丧,雍正皇帝特赐银500两,诸皇子也赠银300两帮助办理丧事,礼部为其主办丧礼。蔡世远的灵柩才得以归葬福建省漳浦县佛昙洞野。大学士方苞为他撰写《礼部侍郎蔡公墓志铭》,铭说:“雍正十年冬十有一月,礼部侍郎蔡公病不兴,十二年正月朔后八日薨,卒年五十有三。其材天植,其学不迷,其志不欺,其数非奇,而不竟其所施。匪予之私,众心所凄!”

礼部尚书、蔡世远的好友李绂为其撰写了《经筵讲官礼部左侍郎漳浦蔡公墓志铭》。对蔡世远的去世表达了沉痛的怀念。

蔡世远一生率先垂范,爱国爱民,廉洁奉公,淡泊为怀,乐施善举,至善至孝。四阿哥弘历(乾隆皇帝)即位后,为怀念蔡世远,仰慕他的“二希”,专设“三希堂”书房,欲行希贤希圣希天之道。追赠蔡世远为礼部尚书,太傅,谥文勤,并写《怀旧》诗,称他为“闻之先生”,作《制词》褒彰,诏令入祀贤良祠。

蔡世远是清代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理学大师,他学识渊博,尤精于性理之学。他继承二程和朱子之学,又深研周敦颐、张载的学说,是清代闽学派的主干。世宗在为他作的《制词》中说,他“研究于天人、性命,砥砺乎理学文章”,“克探濂、洛、关、闽之蕴”。他和李光地两人实系宋代杨时、朱熹的理学传人。在理论上,他主张把“敦本立诚”作为“力行”的原则;在学习方法上,以“循序体察”作为“致知”的途径。

蔡世远的著作有:清乾隆皇帝为其作序,并赠银刻印的《二希堂文集》15卷,收入《四库全书》。《鳌峰学约》、《朱子家礼辑要》各一卷,所编的《性理精要》、《历代名臣言行录》,考定的《古文雅正》、《汉魏六朝四唐诗》各若干卷。他的另一贡献为纂修《漳州府志》,以正统儒家观点评判断定人物。

蔡世远有子五人,长子蔡长汉,字青阁,雍正己酉举人,恩授刑部浙江司主事。次子蔡观澜,任江西道御史,刑部员外郎;三子长汭,钦赐举人。长瀜,第四子,字逊冲,太学生,为人方正刚果。五子长沄,官至兵部侍郎。

(林跃奇)

《奋力崛起 勇当先锋》:

16家企业亮相全市工业成果展

2014年8月19日(黄智荣 李圆环)

昨天(0818),2014年漳州工业成果展示与产品交易会在花博园会展中心开展。漳浦县许多企业"近水楼台先得月",纷纷借助这一平台,积极参展,宣传、推介产品,展示企业良好形象。

电子血压计并不新鲜,而台资企业国展电子科技公司展出的这种血压计却是手腕式,测量血压也就更方便了。

游客翁大伯:这个量着比较方便一点,这个随便就可以量了。

国展电子科技(漳州)有限公司:在医院才能测量的数值在家庭里面就可以测量,未来我们希望说在家里面测量的数值也可传到医院去,方便我们为父母,为年长者做一些身体上的监控。

在漳浦拥有生产基地的盛新彩钢结构公司,是全省唯一的钢筋桁架楼承板生产商。企业希望通过此次展会,让更多人了解钢筋桁架楼承板的优点,进而更好的占领市场。

盛新彩钢结构公司销售主管李萍萍:钢筋桁架楼承板主要用在一些钢结构的建筑上,那钢结构的建筑,它的优点就是施工快,可以缩短工期,节省业主的资金成本,可以早期地投入到使用,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环保节能,它的材料可以重复使用。

据了解,本次展会得到漳浦县16家特色工业企业的积极参与。展销的产品涉及化工产业、新能源产业、电子产业、生物科技、食品工业等方面,充分体现了近年来漳浦县工业领域的发展成果。据统计,近年来,漳浦县通过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展会,帮助企业实现现场销售1000多万元,签订各类购销合同20多亿元。

县经贸局国内贸易股股长郑海渊:企业参加这种展销会,发生了很喜人的变化。从以前呢,企业被动参与变成了主动参与,参展的企业是民营企业,现在变成了民营和内外资企业都一起参加,参加的企业是由业务人员参与,现在变成了老板亲自参与。

县招商局:赴沪对接世界500强企业

来源:编辑部

近日,县招商局招商小分队赴上海参加世界500强企业对接活动。活动期间,招商小分队先后访问了卡特彼勒公司、邦吉公司、陶氏公司以及上海美国商会等,与世界500强企业及有关商会机构组织直接进行交流洽谈。我县优越的区位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吸引了邦吉公司,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到我县考察水产品饲料生产项目的可行性。

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全国民企500强及行业龙头企业的招引工作,努力“抓产业、铸龙头”,力争引进更多大财团大企业落户我县。         (蓝志勇 戴文龙)

漳浦历代名人——清·蔡新

创造大清六大奇迹的帝师

来源:编辑部

蔡新(1707—1799),字次明,号葛山,别号缉斋,漳浦县下布(大南坂镇下楼村林西墘)人。历任礼、工、刑、兵、吏五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兼管国子监事务,文华殿大学士(宰相),太子太师,上书房总师傅,《四库全书》馆正总裁,是嘉庆皇帝的老师。蔡新是漳州地区古代官阶最高、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历史名人。

浣溪沙·清廉蔡相

郑汉琛

为相位高律己严,平时事事不贪婪。除儿参试见清廉。

文武百官皆赞叹,乾隆皇帝觉甘甜。蔡新名望与时添。

蔡新生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3岁时,父亲病亡。与兄蔡溎帮助寡母林氏耕作,采薪度日。他从小立下志愿,要当一个有学问的人。18岁时,蔡新到漳州应童子试(院试),名列第二,何鸣玉邀请他到官浔设馆教书。蔡新征得母亲林氏同意,于雍正七年(1729年)在官浔设馆教书,太学生何鸣玉将长女许配给蔡新为妻。

乾隆元年(1736年),30岁的蔡新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授翰林院编修。乾隆十年(1745年),蔡新奉命入直上书房,侍奉诸皇子讲读,并授翰林院侍讲。因其处事谨严,言行必忠于礼法。又善属古文,深得乾隆信任。

乾隆十一年(1746年),蔡新奉命视学中州,督学河南学政。蔡新督学期满后回京,仍直尚书房,擢侍读学士,数月后晋内阁学士并礼部侍郎。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秋,蔡新因母亲年老,患眼疾,乞请归养。归家后,接圣谕,任命他为上书房总师傅。蔡新上疏辞谢,请求留家奉养母亲。又接乾隆皇帝亲笔谕示:“非命汝即来供职,待日后耳”。自此,蔡新在家侍奉母亲十年,直至母亲林氏与兄长蔡溎去世后才复出。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蔡新入京城,补刑部右侍郎,翌年八月,迁工部尚书,九月调任刑部尚书。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南缅猛蛟、猛拱土司叛变,出兵侵犯云南、贵州边陲。朝廷命云南总督傅恒为平缅主帅,出兵不久,军队在新街、老官屯据点受到阻击,副将阿里衮中毒箭身亡,朝廷对此一筹莫展。乾隆想到蔡新,遂迁蔡新为兵部尚书兼管国子监事务,协助平缅事宜,蔡新分析了清军的情况,向乾隆皇帝提出分兵夹击的策略,乾隆同意,下旨让傅恒依蔡新之计行事,清军两路夹击,遂平定了南缅之乱。乾隆大喜,赐蔡新紫禁城骑马。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蔡新调任礼部尚书。在澄怀园內办事,吃住在澄怀园,蔡新教皇子们读书,办朝政两不误。这时期,十五皇子颙琰与他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蔡新尽其所有教授颙琰,把他叔父蔡世远的慎独等儒家思想传授给颙琰,使颙琰(后为嘉庆帝)有了诚信为君、胸怀坦荡等美德。

乾隆四十六年十月(1776年),蔡新担任《四库全书》馆正总裁之一,排名第十四名。因许多正总裁只是挂名,而负责实际工作的大臣又接二连三地死去,工作陷入停顿状态,乾隆下旨派诸皇子与总师傅蔡新为总裁。蔡新自此负起总裁的主要责任。蔡新特别重视医学知识的收集,选用了很多医学专著和民间秘方。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大小金川叛乱,朝廷平叛不顺,花费了大量的钱财,乾隆皇帝想到69岁的蔡新,再迁蔡新为兵部尚书,协理平叛大小金川。蔡新出奇招,他要阿桂学诸葛亮七擒孟获,以德感化降服土司、头人。乾隆下旨让阿桂采纳蔡新战抚兼用,以德感化之策略,阿桂照办。清军终于平定了大小金川叛乱,乾隆皇帝让蔡新起草《平定金川敕书》,让四川总督将此书于金川勒碑铭文,以载平川伟绩。蔡新又提出“迁民屯田”的安抚政策,乾隆采纳,遂使大小金川得以安定。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蔡新转为吏部尚书兼国子监事务,授协办大学士。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五月,《四库全书》纂修完成,蔡新作《御制文渊、文源、文津、文溯四阁记恭跋》。因蔡新在修《四库全书》中的巨大贡献,乾隆皇帝赐蔡新“黄扉宿彦”匾额。蔡新请假回乡修墓,乾隆准假一年,不必开缺。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六月,蔡新假满抵京。七月,授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蔡新以德选才,以孝选才,公正廉明,为朝廷选拔了很多人才。

乾隆五十年(1785年)正月,蔡新78岁,出席千叟宴,朝廷大臣中以蔡新年龄最高。二月,皇帝按例亲到辟雍(太学)讲学,蔡新以大学士统领国子监,坐讲《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众讲官依次讲授。乾隆御制《辟雍诗》,中有句“蔡新或备伯兄行”,并自注“若今之群臣,孰可当三老五更之席者,独大学士蔡新长予四岁,或可居兄事之列”。礼毕后,蔡新面恳乞休。乾隆允许以原官致仕,加授太子太师,御制诗章以宠其行,诗中有“不忍言留合令归,及归临别又依依”之句。并令驿站车马送回漳浦,沿途所经地方官在20里以内照料护行,在朝同僚、门生及部属也都赋诗,为他送行。

清嘉庆元年(1796年),蔡新90岁。他的学生嘉庆皇帝特御书“绿野恒春”匾额赐给蔡新,并赐蔡新儿子蔡本俊内阁中书,为蔡新祝寿。蔡新门生,协办大学士纪昀(纪晓岚)牵头,在朝中为蔡新和诗祝寿,朝中王公大臣等三百多人,为蔡新写贺诗408首,有成亲王、仪亲王、庆郡王、荣郡王、定亲王、东阁大学士王杰,大学士朱珪,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刘墉、不娶和珅女为妻的内阁大学士英和等人。现留存下来的有其子蔡本俊编辑的《延禧堂寿言》一书,详细地记载了贺寿之言。纪晓岚评价蔡新对其影响最深,创造了大清的六大奇迹:为帝师时间最长,思想深刻影响帝王;为官时间最长,达50年;历任五部尚书;文官二度为兵部尚书;主持修完《四库全书》的总裁;为大学士而又长寿。

蔡新在历次归家时,遇灾荒,捐资平粜,置义学、义仓、义冢,修葺先贤蔡襄祠、黄道周祠,兴废举,有德于乡。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皇帝驾崩,蔡新北上祭祀,至福州因病不能进京,得朝廷恩准回乡。农历12月27日,蔡新在家中逝世(大南坂镇现存蔡新故居、永清堡遗址),享年93岁。嘉庆皇帝接到老师蔡新去世的消息,不由拭泪,他急下诏:“原任大学士蔡新,人品端正,学问深醇,久任纶扉,兼辖部务,俱能恪恭奉职。而在尚书房行走,年份最久,朕及诸昆弟俱经其授读,懋著慎勤。着加恩晋赠太傅,并著福建巡抚汪志伊前往漳浦代为奠酒,以示眷念旧臣至意。折内称有子四人,孙行达,并令择其有出息者二人,送部引见。赐祭葬,谥文恭缉斋蔡先生,累封元配一品夫人勤慈何夫人佳城。钦此!”

蔡新有子五人。长子蔡本俶,号澹园,以举人官至工部屯田司主事,先于蔡新卒。次子本仗,号熙斋,举人,官至武平教谕;三子本任,号悟庵,廪贡生,官至长乐训导;四子本份,号梅溪,钦赐举人,一体会试;五子本俊,进士,由刑部主事充顺天府同考官,转任刑部郎中,后出任南宁知府,有政绩,死于任上。孙子蔡行达,号鹿川,钦赐一体殿试,进士,改任翰林院庶吉士。

蔡新在朝为官50年,他长期辅佐乾隆皇帝,二度为兵部尚书,为乾隆解决武将无法解决的平南缅,平大小金川的难题,乾隆因而赏赐其“紫禁城骑马”,赐匾额“武库耆英”,他担任《四库全书》馆总裁,主持修完《四库全书》,乾隆赐匾额“黄扉宿彦”。蔡新退休后,把俸禄全部用于在漳州地区办义学,延续其叔蔡世远的大爱精神。

蔡新忠君爱国、清正廉洁;人品端正、学问深醇、尊师重教、淡泊名利、乐施善举,至善至孝、宽宏大度,诚信待人。著有《缉斋文集》、《缉斋诗稿》。

(林跃奇 柯国伟文/图)

漳浦历代名人——清·蓝理

血战台海的“破肚将军”

来源:编辑部

蓝理(1649—1716),字义山,号义甫,漳浦县苌坑石椅社(现属赤岭畲族乡)人。蓝理有平台先锋、破肚将军、菩萨将军等美称。

蓝理生于清顺治六年(1649年),年少时性情孤傲,强悍不羁,长大后,身材魁梧,虎头燕颔,巨目丰颐,口可容拳,他的臂力能举数百斤,足力能追奔马,并能曳着马尾倒行,刀盾枪炮无不精通。

蓝理性格刚烈,又喜欢舞刀弄枪,族中绅士对他颇有訾议。顺治十八年(1661年)夏至后,苌坑出现多年来少见的好年景,蓝氏宗亲举行盛大庆典。蓝理因擅自搬动祖祠种玉堂前的镇祠之宝石狮子而触犯族规,后又喝醉酒而被族老差人抓住,绑在种玉堂的柱子上。二伯蓝怀智听到族老欲严惩蓝理以儆效尤的消息,寻机救出侄儿,并嘱其逃往漳州,去找姑姑。蓝理跑到漳州,没找到姑姑,却与柯彩、陈龙、吴田、许风等四位孟浪汉子结为异姓兄弟,栖身于浦头关帝庙。日后,蓝理与这四位异姓兄弟皆当到总兵或提都职务,并被称为清朝“漳州五虎将”。在漳州呆了一段时间,蓝理找到姑姑,到姑姑家开的染坊做事。

康熙二年(1663年),蓝理从漳州回乡,还是无以资生。有人劝之业染,蓝理笑曰:“君子固穷,吾姑试为之。”蓝理设缸置靛,收里布,躬染濯,然景遇不佳。一日,蓝怀智看到蓝理在染坊里又是染布又是晾晒的,双手靛蓝,一身熊虎劲却使不上来,生气地骂曰:“蓝理,你天生一具钢筋铁骨,练得一身好本事,不立功万里外,不为国效力,却在这里做这等营生,可气!”蓝理领会蓝怀智用意,遂拿起斧头,击破靛缸。当晚,蓝理召集宗族中十几个青壮年磋商说:“我想要为国家出力,可是却没有人知道我,我也没有可以自荐的功绩。现今海盗卢质纠集一批人在岱嵩、井尾之间荼毒生灵,我和你们去那里将他杀了,官府就一定会用我们了。”大家都同意蓝理的说法。第二天,众人跟随蓝理行动起来,出洋尾桥,又有几十个人加入到队伍当中,到了岱嵩时屯驻下来。卢质住在井尾,和蓝理他们只隔一条江。卢质派遣两个小贼在江上游巡。蓝理让小贼传话:“我要跟卢质战斗,叫卢质过来。”于是,卢质带了三百人过来。蓝理看到这一场景,大笑说:“人家都说卢质是英雄,原来是假的!我一向听说你是个勇猛的人,现在才知道不是这样,你只不过倚仗着手下有两三百人而已。假如让这两三百人不动手,只由你一人和我单独打斗,我一定将你擒拿!”卢质瞧不起蓝理,令众人靠边站立。卢质和蓝理各携带藤牌、短刀,跃出沙场,战斗了百来回合,还是不见胜负。卢质是出了名的贼首,身长七尺余,白面长须,挥刀盾如闪电,百夫莫能当其勇。见蓝理年少,卢质轻视他,到这时才知道遇到了劲敌,用尽各种方法,仍然不能取胜。蓝理看出卢质气馁,忽然大吼一声:“着了!”卢质因为惊慌,脚趾露出盾外,被蓝理截断,蓝理趁势斩杀了卢质。树倒猢狲散,主将已亡,众喽罗见大势已去,大都四处逃走了。剩下些小头目,却跪下来,请蓝理做他们的海大王。蓝理不依,好言劝告他们一同随自己到漳浦县衙投案自首。众海盗见蓝理如此大义,都应允了。不料,蓝理却被昏庸的县令视为海盗的同谋而入狱,后因靖南王耿精忠起兵造反,释放在押囚犯而获释。蓝理不愿为耿精忠所用,北上投奔康亲王杰书率领的清军。他英勇善战,以战功授清建宁游击。

康熙十八年(1679年),蓝理任灌口营参将,官阶正三品,掌管本营军务。灌口向南是厦门岛,岛上盘踞着郑军重兵,灌口成了清军最前沿的阵地。驻扎在厦门的郑军仗着水上功夫比清军强,经常派出一小拨士兵偷袭沿海的清军驻地。蓝理上任后,不敢有丝毫懈怠。灌口还是闽南交通要道,时不时有清军过境。过境的清军,大多要向灌口军营索取军需,这几乎成了惯例,同时也成了蓝理的烦心事:给吧,自己就没了,不给吧,又要得罪人。时任福建总督姚启圣长期驻在漳州,筹划沿海军务。一日,姚启圣也派亲兵向蓝理索取军需。姚启圣是浙江人,在浙江与蓝理共过事,知道蓝理为人,故而交代亲兵说:“蓝理将军脾性直,你们见到他,可得好生说话。”亲兵嘴上答应下来,可一转身到了蓝理军营,仗着是总督派来的差员,在蓝理军营显得非常无理。蓝理怒火中烧,不但不给军需,反将这几个亲兵绑起来,狠狠地鞭打了一顿。亲兵回姚启圣驻地,添油加醋向姚启圣报告说蓝理种种的不是。过了些时日,姚启圣驻军漳浦,命令蓝理随同分守高浦,蓝理却坚持灌口重要,没康亲王命令不得擅自离开。姚启圣见蓝理不听调遣,大怒,他不能继续迁就这个不听自己节制的人了。他立即上疏弹劾蓝理“虚报兵额,冒领军饷”,将蓝理革职,永不叙用。恰在此时,帐下一步卒因殴打失手杀了一恶人,步卒家有寡母,蓝理替步卒顶罪下狱了。康熙二十年(1681年)七月,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准备第二次征台,得知蓝理有胆有识,保举蓝理为平台先锋。台海战役中,蓝理身负重伤,肠流肚外,仍冲锋在先,勇往直前,所向披靡。从此,“破肚将军”蓝理让郑军闻风丧胆。台湾归顺后,朝廷论功,蓝理因为作战英勇,二次救帅,入岛招安,所以功列第一,康熙帝称蓝理“台海血战,功在首先”,赐“平台首功”匾文,授昂帮章京内大臣兼摄左都督,世袭骑都尉,封一等伯,赐蟒袍、翎帽、貂裘、绸纱、弓刀、歙砚、白玉、素珠、器皿、帑金等,赏漳州郊区田地一块(后称“蓝田”)。接着,蓝理与施琅一同署理台湾、澎湖,一同修建南普陀寺,一同上疏题请康熙帝赐封妈祖天妃娘娘为天后娘娘,后又被任命为神木副将、宣化总兵(正二品)、定海(舟山)总兵、天津总兵、福建陆路提督(从一品)。在任期间,蓝理重斯文、礼贤士、斗权贵、治势豪、修庙宇(包括普陀山寺庙、舟山天后宫、天津天后宫、厦门南普陀寺等)、祀忠烈、辟粮田、筑港桥(包括漳州田里港、浦头港街、江东桥等)、开商埠(筑漳州、浦头、石码、泉州、新桥、安海、沙溪、涂岭等行铺千百间)、通洋舶、重民生、促发展,深得民心,皆称其为“菩萨将军”。蓝理亦深得康熙帝眷顾,每遇上南巡,接驾,或入京陛见,恩眷之隆,群臣无比。康熙帝常向诸王大臣言蓝理台海拖肠血战状,又引见太后曰:“此破肚将军也。”康熙帝爱蓝理如家人,并赞誉说“为官者当如此”,赐“勇壮简易,所向无前”牌坊和提督府各一座。

蓝理在福建担任陆路提都的施政做法,得到百姓欢迎,却引起豪绅不满,偏在这时亲信又在挖他墙角。蓝理在福建为民大兴土木,修桥浚港,所耗不菲,其资金大多数来源于当地豪绅为富不仁的罚金。蓝理常说:“以地方不义之财为地方万民之利,可以劝孝弟,抑豪强,转移风化莫善于此。”有人说:“此有司事,非所宜。”蓝理怒曰:“天下官,管天下百姓,腐儒何足以知之。”可是,差弁中狐假虎威者趁机敲诈勒索,蓝理身边的一些亲信,更是暗中勾结漳泉土宄恶棍,侦访富庶之家,诡称奉蓝理之命,进行恐吓敲诈,获利无数。若豪强不从,这些亲信往往恶人先告状,以抗拒为大辱,伺机向蓝理诬告。蓝理被这些人所蒙蔽,严惩了那些不从的豪强。那些豪强富户只好请托蓝理左右,贿赂请求宽解。凡出入蓝理家门者皆致富,而恶名尽蓝理一人承受。此外,这些人还暗通督抚,伺机报复。形势对蓝理越来越不利。经过战争洗礼的蓝理,没想到自己会被身边的人陷害。康熙五十年(1711年)秋,闽南东北部的泉州、漳平等地受灾,豪门富户乘机囤积粮米,米价暴涨,民不聊生。饥寒起盗心,漳平陈五显率众二千余人起义,骚乱泉州、永春、德化等州县,其势之大,轰动京师。事发数月后,蓝理才上疏,还称“村落安集如故”。康熙帝震怒,怪罪下来,蓝理未作申辩,说“吾大臣,何必辩举”,举笔署曰“皆实”,于是再次被革职入狱,康熙帝念其功免死,将蓝理编入京城旗籍。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朝廷因之前出征新疆、西藏准噶尔部叛军失利,拟以三路重新进剿。康熙帝深知蓝理骁勇善战,赐总兵衔,令其军前效力,随都统穆尔赛出征,协理北路军务。康熙帝嘱告穆尔赛:“蓝理谙练行间,汝宜亲信,大有裨益。”蓝理蒙康熙帝恩准,立刻带领国英、国庭、国定、国柱四个儿子,自备军资,随从穆尔赛北伐。一路上,蓝理结合自己多年的作战经验,考察地势,分析军情,事事皆合机宜。穆尔赛钦佩,康熙帝闻报,再次嘉奖蓝理善用兵,赐提督衔,加封左都督,禄享官阶一品。在战场上,短兵相接,蓝理亦冲锋陷阵,宝刀未老,活现当年征战台湾时骁勇善战的英姿。正当蓝理重振雄威之际,却因为年事高而导致旧伤复发。康熙帝下旨招回蓝理还京治疗。翌年,蓝理因病回京医治,病逝于天津蓝田庄里,康熙赐联赞道:“铜柱海疆曾著绩,铁衣戎略夙知名。”蓝理的生平事迹入传《清史稿》,殁后亦成了普陀山的护法。在蓝理的影响下,祖祠种玉堂在其之后不到一百年间出了守备(官阶四品)以上的将军三十几人,文官也不在少数。蓝理的几个弟弟蓝瑶、蓝瑗、蓝珠等随军征战,平台有功,俱加封左都督。蓝瑗官至福建金门总兵,在漳州立有“折冲之才”牌坊,蓝珠官至天津参将。清人以“漳浦蓝氏多将才”、“义山诸弟具文武才而皆将帅”誉之,或曰“蓝理一门英杰,亦近代所稀见”。

世人赞曰:“公一代虎将也,起草茅,建奇勋,生平举动,种种异人,可不谓非常之杰乎!公有奇气,急流勇进,终不可没,拖肠血战,功在社稷,菩萨心肠,泽披百姓,堪称简易洁清之操,国家干城之彦,千载犹将慨慕之哉!”

(罗炳腾 蓝智伟文图)

漳浦父子教育家在福州地区的踪迹

http://culture.fznews.com.cn   2014-3-28 17:26:56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大中小】

□闽籍人物述林■张兆浩文/图

通览道光版《新修罗源县志》,一个熟悉的名字扑进我的眼帘——蔡世远。他可是乾隆的老师啊!可是记录他的文字很简略:“号梁村,赐谥‘文勤’。漳浦人。父璧,于康熙间任邑博,世远随任,时甫弱冠(20岁左右),循循然动必以礼,望而知有道之器。日与诸生讲明五经及宋儒诸书奥旨,从其游者多成佳士,至今邑旧家尚有存其墨迹者。”由蔡世远再寻求其父的踪迹,令我失望,在职官表中知道他任过罗源教谕,其传曰:“字武湖,漳浦拔贡。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任。性廉介,博学多闻,好接引后辈,教以经史奥义。巡抚张伯行闻其贤,聘掌教鳌峰书院,模楷多士。后致仕归,卒。以子世远贵,追赠如其官。”同样语焉不详。

通过多渠道的查阅,终于弄清楚了他们父子从闽南到福州地区的教育活动的情况。

蔡璧(1648—1711),生于清顺治五年(1648年),卒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享年63周岁。他早年由乡里选拔入京,“两试第一,名重都门”,这就是拔贡的来历。后返梓授徒,计30年,“四壁萧然而廉于取利,返里门以来声价日重,未尝通谒一官”。他专心致志教书育人,无意仕途。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罗源县志》的时间是错的),也就是在他58岁时才北行罗源司铎,仍然没有离开教育事业。此时的他早已誉满八闽,所以有人写信给他,说:“近代视教职为小官,徒应文具。”但他慨然回应:“天下治乱在人才,人才盛衰由学校,学校之责任在官司,吾其可苟焉已矣!”寥寥数语阐明了人才、教育、政治之间的关系以及自身矢志以执教为己任的信念,何等的真知灼见,须知这是在300多年前讲的话呀。在罗源期间,他“亲为讲论而评骘其文之高下,诸生服教畏义。至不平处则义形于色,为士气主盟”。还与知县蔡彬一同修葺了文庙,勤于职守。生活却很寒酸,“萧然寒暑,独以一子二仆自随”,但依然冰蘖自持。罗源人在大成殿南戟门左建名宦祠,祭祀的历代教谕三人,他是其中一人。蔡璧在罗源从事教育管理年余,后又短时间“署教职于侯官、连江两邑”。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张伯行“以中州巨儒巡抚八闽,倡明绝学,教育人才”,于当年冬在福州开设鳌峰书院,延致蔡璧担任首任山长。因慕其名,“凡四方绅士闳博俊义良逸者咸萃于斯,共相切劘,修理学经济诸书”,刊刻宋儒文集60种行世。因蔡璧平素“善病”,所以主要是遵循巡抚意旨,“总其大纲”,大凡事务性工作均由蔡世远及诸同人负责。但依然勤于业务,注解“朱子学的”,受到张伯行的表扬,要众人“第依蔡先生样”。张伯行抚闽3年经考绩,要向朝廷荐举蔡璧。蔡璧“苦辞衰老不能”。在蔡世远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后,就“乞归”,张伯行苦留不住,经“事多咨而后行”。《罗源县志》对蔡璧的一年多的评价是恰当的,在福州一如既往,“简直介洁,凡有裨于政事者知之无不言,未尝一语及私。”巡抚“知其贫,欲有所赠”,他婉言谢绝。而人虽离位,还关心院务,给巡抚写信说:“书院事宜尚顾先生镇定,勿使三载苦心一旦就荒也。”后人评价他主持这所闽省最高学府期间,对学子能“品定其文字而不启争端,规箴其短长而不生怨怒,伪者献其诚,慢者致其恭”。他自我评价只有一句话:“吾一生惟无私可以取信于人。”无私有大爱,无私有大成,蔡璧主书院三年,声著闽峤。

蔡世远(1682—1733年)的生卒年有多种说法,笔者取柯季友《金浦蔡氏族谱》的记载。他在漳浦老家时就受到父亲的严格教育。生活上要求其知道艰苦,世远兄弟曾“轮主炊爨”,遇薪湿,吹火不着,目尽肿。蔡璧就教诲说:“汝以为艰乎?我曩时更蹭蹬也!”学业上,教授督促更严格,因而蔡世远谨遵父教,勤勉奋发,从小谙熟四书五经和程朱理学。并立下了大志向,他在事业有成后曾给友人信中谈及少年时的心迹:“世远僻处穷陬,才不逮志,然振衣濯足,固不自安于培塿沟渎也。”因此,在弱冠之前,他就是一个知书识礼、胸有大志的少年。反观其在罗源的表现便可作佐证。

蔡璧赴罗源,世远随行;蔡璧赴省垣,世远同往。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蔡世远中举,翌年,受福建巡抚张伯行的聘请,在鳌峰书院校订先儒的著作,助父襄理院务。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登第,选庶吉士。他深得相国李光地的赏识,在李光地的指导下,精研程朱理学。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世远乞假回乡省亲,次岁,父蔡璧离世,丁忧在家。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正月,相国李光地充任编纂《性理精义》总裁,遂推荐蔡世远担任分修。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书成,他告别李光地,回乡侍母。。

蔡世远回闽后,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应巡抚吕狄龙之聘到福州主持鳌峰书院,继承了他父亲的事业。立定杏坛,志不稍懈,直至终身。

首先,他非常看重励志践行教育。训导诸生“必勉之使为天下所不可少之人,又当为一代不可少之人,又当为千百代所不可少之人”。强调“年富力强,何事不可为?立大志向,定大规模,随所读之书,自体心验,随所行之事,迁善改过,开其学识,使益宏裕,养其德器,使益坚定”。强调志远与力行相结合,力戒“浮夸软美”的学风文风,强调以立志为始,以读书穷理、体察、克己、躬行为要。

漳浦历代名人—— 清·吴沙 拓土无双士 开兰第一人(网载) 广州市公安局长吴沙
其次,蔡世远坚持节操养成教育。认为“血气之气不可有,义理之气不可无。见理明而浩然正气胜也。”培养学生追求孟子倡导的“三不”大丈夫操守,把养成“浩然正气”作为崇高的标杆,要求诸生在努力养成上下功夫。还要学生效法宋儒应严义利之辨,要“认得透彻,断得斩载。”

再次,蔡世远反对读书利己主义。他力斥时弊“大半在于势利”。说,父教子,师教生,“不过以拾科第利禄为急务”。他十分厌恶那种得志之后“以掠禄、固位、肥身、保家”的卑鄙行为,而倡导立德、立言、立功。

蔡世远十分注意对学生的身教,他的一生为学生树立了榜样。他把鳌峰书院的居室命名为“二希堂”,并解释说:“学问未敢望朱文公,庶几真希元乎?事业未敢望诸葛武侯,庶几范希文乎?”他效法的是南宋的真德秀和北宋的范仲淹。史载,“世远有好善之心,每见端人正士及一言一行足录皆心识”。

蔡世远在鳌峰书院掌教达8年之久,硕果累累,成效斐然。每逢“世远讲学,听者恒千百人,”“掌教鳌峰,闽士皆衿奋,成材者众,”《漳州府志》评论:“闽自武湖、文勤两世相承为鳌峰书院师,模范陶冶言行而身化之闽士之著声于时有闻,于后者非亲承训迪,则私淑以相传习,不悖其指归……梁麓讲学明道之德,远而功大矣。”宁化的雷鋐和漳浦的蔡新都是蔡世远教泽的精英。前者在乾隆前期是“学者望之如泰山北斗”式的人物,后者日后成为嘉庆皇帝的老师。

雍正元年(1723年),朝廷选拔经术德行兼优的学者任诸皇子侍读,蔡世远奉诏入京,授为翰林编修,直上书房,侍诸皇子读书,做了后来继承大统的乾隆的老师。他辛勤讲经10年余,风雨无阻。雍正十二年(1734年),卒于任所,终年仅52岁。死后仅几袭旧衣,连丧葬运柩返乡费用还得皇上皇子赐银。乾隆皇帝评价蔡世远,说:“展二希之遗集,垂百世之休风。”“于世远得学之用。”并为他文集写序。

"土"月饼烤出家乡味

2014年9月8日(黄翰清 曾雅碧)

中秋节赏月吃月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不过,今年的月饼市场似乎没有往年的火爆,受"节俭风"的影响,市场上的高端月饼礼盒和团体采购均呈明显下降趋势,而"土"法烤制的传统月饼更受亲睐,"土"月饼烤出的家乡味让这个中秋的乡愁味倍加浓厚。

早在中秋前一个月,漳浦侨乡佛昙镇的这家百年豆仁饼老店就忙得不可开交,每天有一万多个纯手工制作的月饼出炉。细看这月饼,既没有高级的设备压出漂亮的花纹,也没有华丽的包装,这样的月饼真是"土"到家了。不过,这种带有浓浓乡愁味的月饼却让节日"返璞归真","亲民牌"大受消费者欢迎。

佛坛祥桃豆仁饼传承人杨明泰:今年中秋的月饼工厂差不多都订好了,每一年都是供不应求。现在都是工厂还有私人来订。一年差不多生产三四十万左右。

市场上月饼口味众多,不管是高档的鱼翅鲍鱼,还是近年流行的冰皮水果,在当地人眼中,只有用土法烤制出来的豆仁饼才符合他们心中的家乡味。

消费者:他们饼比较没那么甜,比较好吃。不会说吃起来太甜要一直喝水。

对于传统豆仁饼来说,虽然原材料和人工费大涨,杨师傅却始终坚持一盒只卖7块钱,许多华人华侨中秋回乡探亲,总要捎上几盒,为海外的亲人带去家乡的思念。

佛坛祥桃豆仁饼传承人杨明泰:网购福州的厦门的还有深圳都有。本地人也有,外地人也有,纷纷都打电话过来预订。

现在,这家百年老店的新一代传承人也投身豆仁饼制作,希望能让更多的人品尝到乡土味道浓厚的月饼。

杨明泰儿子杨少腾:因为我们这种饼是我太公太爷爷那一辈流传到现在,算一算历史也有一百多年了,一百多年总不能到我这一辈就没了,就失传了。我肯定要继续发扬下去。

黄道周还愿字匾 藏身古寺四百年

来源:编辑部

近日,记者在下乡采访时意外发现,在石榴龙岭深山里的一处古寺,竟然珍藏着明朝大书法家黄道周的字匾,至今已有389年,极是难得。

字匾藏身之处为青龙寺,位于石榴龙岭半山腰,据传为明洪武年间高僧了悟开基所建,为县文物保护单位。黄道周这一牌匾就悬挂在大殿正中的前墙楹上,写着“泉锡还清”四个大字,旁边还有黄道周落款印章及“蒋千刻龙之座”两行竖书,两枚印章分别是“黄道周印”“石斋”,匾长约1.8米,宽60厘米,绿底黑字,其中“道周”“蒋千”四个字染红色。

为什么黄道周会来到这个深山小寺里,还特意写了这个匾额相送呢?据青龙寺管理人员吴金狮介绍,天启五年(1625),黄道周在东皋书院教学,同时准备参加科考。因为时运不济,虽然久负才名,屡试不中。听闻青龙寺曾有明成祖御赐札匾,便十分向往。于是特意找到青龙寺,看到这个地方山青水秀,就在寺里住了几天,白天游山玩水,晚上读书作赋,好不自在。

一天晚上,黄道周在厢房歇息,半夜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正要写字,可是找不到水磨墨,于是就要出门到门口的卓锡泉取水,可是到了泉水这边却发现,原本清澈的泉水居然变成了锡色。正在他犯难之际,眼前出现了一个自称了悟的禅师。了悟禅师说不要紧,你眼睛闭一下,把那个禅杖插下去,黄道周睁开眼睛,看到浑水都变成了清水。

梦醒后,黄道周发觉自己的才思更进一步,一问才知道原来了悟禅师就是青龙寺的开基祖师,心里也默默记下这个恩情。当年科考马上高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为了报答了悟禅师的帮助指点之恩,于是特意写下了“泉锡还清”的匾额送给青龙寺。并募铭《青龙山碑》,亲自撰文,以赞美青龙寺。

另据《漳州府志.第四十卷》记载:大明永乐十八年,开基禅师了悟为明成祖找回了丢失的金钟,成祖特意赠送御札匾,以示褒奖。在《青龙寺资料选编》中有以下记载:匾约一米见方,木质,红底金字,正中上方有一方印,边长约十三厘米,两边各有一条竖龙护着,呈立体状,余者的文字是刻沟而挥金色的。其中部分文字为“敕赐本乡大水长流,大旱半收,天下荒乱,此处无忧,君乐民乐,万年永乐,钦此。”可惜此匾于1966年被毁,已无处觅踪迹。      (杨一平 文/图)

漳浦历代名人——清·蓝鼎元

杰出的“筹台宗匠”、“治台宗匠”

来源:编辑部

蓝鼎元(1680-1733),字玉霖,别字任庵,号鹿洲,漳浦县苌坑山母顶(现属赤岭畲族乡)人。蓝鼎元是筹台宗匠、治台宗匠,是清朝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

蓝鼎元

郑汉琛

学问浩渊身许国,德才兼备一先贤。

筹台宗匠名声显,防盗措施贯彻坚。

从政爱民兴教化,为官重德倡诚廉。

历经百代民怀念,两岸于今仍梦牵。

蓝鼎元生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父亲早逝,家境贫困,自幼勤学。在山中读书时,每月只带一罐白盐佐餐,遭同学嘲笑,蓝鼎元作了一篇《白盐赋》自勉,以表“宁可清饥,不可浊饱”的励志思想,广泛涉猎诸子百家书籍,熟研诗文,尤其留心于经世致用之学。十七岁时,曾从厦门泛舟出海,南至南澳,北至舟山,考察福建、浙江沿海岛屿港湾形势,蓝鼎元很高兴地说:“此行所得者多,人莫能喻也。”

康熙四十年(1701年)秋,蓝鼎元参加县学生考试,考取五经第一名。漳浦知县陈汝咸招其为门生,入读西湖学馆。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进士沈心斋督学三山(福州),蓝鼎元与同窗好友蔡世远俱受知门墙,招入使院。在诸生中,蓝鼎元尤受沈心斋的钟爱,三年从游,情同父子。沈心斋曾以“国士无双,人伦冰鉴”赞誉蓝鼎元的才华和为人。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被康熙帝誉为江南第一清官的福建巡抚张伯行在福州创建鳌峰书院,延请福建九府一州俊秀之士,纂订先儒诸书,讲学教授儒生。蓝鼎元、蔡世远、陈梦林等皆被聘请,世称“漳浦文化三杰”。蓝鼎元在书院勤勉有加,没过多久,授课纂订成效斐然。业余时间,他还研读儒家理学,得濂洛理学真传。张伯行对他也优加礼焉,赞曰:“确然有守,毅然有为,八闽之才子,经世之良才,吾道之羽翼也。”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夏,蓝鼎元向张伯行提出辞归之意。张伯行爱才,希望他留在福州考取功名,再举荐任职。蓝鼎元是孝子,毅然辞养就归,回家细心侍奉祖父母和母亲,于是闭门耕读十一年。期间,蓝鼎元与文友同游漳州,写下《临漳台赋》。蓝理看到《临漳台赋》,曾对蓝鼎元说:“以此文观之,今后东南海域若再有事端,欲彻底平复之,非廷珍与你莫属!”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秋,蓝廷珍任总兵镇守南澳,问计蓝鼎元,蓝鼎元为蓝廷珍写下著名镇海之策《论镇守南澳事宜》,并在《与荆璞家兄论舟中起雷书》中预见台湾乱象,“恐有兵事,将劳吾兄”。

康熙六十年(1721年)夏,台湾朱一贵起义,蓝廷珍受诏率师平台。这时,蓝鼎元祖父母和母亲先后谢世,弟、妹也已成家,遂应族兄蓝廷珍之邀,参募戎伍,担任蓝廷珍军师,筹划军政要务。在台期间,蓝鼎元出入风涛,襄赞军务,关注民生,关注民声,文移书檄,多出其手,其为平台、治台、兴台提出诸多精辟的政见,为时人所注目。如,在《与吴观察(巡台御史吴达礼)论治台湾事宜书》中率先提出“信赏罚、惩讼师、除草窃、崇节俭、禁恶俗、儆吏胥、革规例、正婚嫁、治客民、兴学校、修武备、严守御、教树畜、宽租赋、行垦田、复官庄、恤澎民、抚土番、招生番”等治台十九策,上疏朝廷题奏合理设置台湾府县、开禁妇女赴台,以及“绥靖番社,以番和番”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蓝鼎元还极力主张开禁海外贸易,在《论南洋事宜书》中提出“大开禁纲,听民贸易”,成为清朝初期提出对外开放的第一人,同时预见日本虎视眈眈,妄图吞噬台湾之心。

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帝为广罗人才,开乡会试,选拔品学兼优志士,贡辟雍。蓝鼎元刚从台湾回来,赴试又下第未果。蓝鼎元算来十举科第,却一第无缘。雍正二年(1724年),蓝鼎元最终还是以出众的学识和才华,“幸以贡入京师,得辟雍”,入太和殿,校书内廷。雍正二年(1724年),蓝廷珍上京见驾,向雍正帝举荐蓝鼎元。雍正帝召见蓝鼎元誉其为“筹台宗匠”,任为朝廷修史馆《大清一统志》编纂。这时,清廷平定青海,西师大捷,为庆祝这一胜利,蓝鼎元献上《青海平定雅》三篇,即《临雍颂》、《日月合璧五星连珠颂》、《清河颂》各一篇。蓝鼎元的华丽文章受到称赞,“巨公宗匠,共推有良才”,“一时声噪辇下,卿贰慕之者,多躬身造访,或内臣出膺封疆,辄诣府君,为条陈地方情形利弊,天下师游京师者,皆争一见为快”。雍正五年(1727年)冬,蓝鼎元经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朱轼推荐,晋见雍正帝,系统条奏经理台湾、台湾水陆布防、漕粮兼资海运、凤阳民俗、黔蜀封疆、教育教化等六事。雍正帝一一嘉纳,授蓝鼎元为广东省普宁知县,并夸说:“朕观此人,便用做道府,亦卓然有余。”上任一个月后,蓝鼎元又受令兼任潮阳县令。

在普宁、潮阳两县任职期间,蓝鼎元察民情、恤民生、严断狱、慎吏治、除腐恶、办学堂、兴文化,采取一系列措施综合整治社会秩序,安保民生,发展经济,殚精竭虑为民办实事,赢得百姓赞誉。雍正七年(1729年),蓝鼎元却因触犯豪绅权贵,遭惠潮道台楼俨罗织罪名,“诬揭六款,栽赃千余”,而被革职下狱。当地百姓听到消息,竞相为蓝鼎元呼屈鸣冤,并争着为他偿还“官欠”。雍正八年(1730年),广州知府知蓝鼎元受冤,以延修府志为名,保释出狱。于是,蓝鼎元一如既往修志读书讲学著述,倒也其乐融融。

雍正十年(1732年)冬,广东总督郝玉麟、两广总督鄂尔达向朝廷上奏蓝鼎元受冤始末。雍正十一年(1733年)三月,蓝鼎元受诏进京面圣,雍正帝命署广州知府,赐御书谕训诗文及貂皮、紫金锭、香珠等物。同年夏,蓝鼎元因操劳过度,病逝于广州任内,终年54岁。蓝鼎元人生道路坎坷,但洁身自爱,为官清明,爱民亲民,常说,“天下之官最难者莫如守令,最可为者亦莫如守令”,“民之父母官,以其与子民最亲。”要做一个称职的守令,必须牢记并实践“诚”与“廉”,诚者是养民与教民,实心行政,“私则不公,欲则不洁”,俭朴能生廉,淡泊可明志。“居官者最患在沽名”,居官不贪,鬼神犹畏之。他作风严实,注重调研,办案如神,治普宁县时,为使“刑者不冤,死者无恨”,他不徇私情,严惩恶棍,百姓称快。后人评说:“先生听讼如神,果有包孝肃遗风。天下司刑之官皆如先生之公明详慎,宇内岂有冤民哉!”蓝鼎元赍志以殁的消息传到京城,雍正帝闻悉,长叹道:“此人之才不止于广州知府,其才可为吾朝做更多政事,”并下旨授御匾,上书“公正廉明”。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朱轼为蓝鼎元立传。

蓝鼎元在学问方面,一生建树亦巨,著作等身,有《鹿洲初集》二十卷、《女学》六卷、《东征集》六卷、《平台纪略》一卷、《棉阳学准》五卷、《鹿洲公案》二卷,《修史试笔》、《潮州府志》等书刊印行世,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商贸、交通、水利、民族,以及文学、史学、地理学、哲学等。其中,《东征集》、《平台纪略》系统全面论述治理台湾的策略,形成经营台湾的完整理论体系,成为蓝鼎元平台、治台之重要著述。雍正帝受其治台思想的影响,也越发重视台湾的发展事宜。闽粤两省在雍正年间又有大批人员向台湾移民,掀起台湾开垦高潮。在具体的治学方面,蓝鼎元推崇程朱理学为“正学”,为福建闽学发展及闽学在台湾的传播做出重要贡献,成为与李光地、蔡世远齐名的“理家闽学大师”。蓝鼎元还以亲身的体会,强调学者务必保持“谦虚”态度。他说:“学者之患,莫过于骄矜,骄矜则善言不能入,过误无由知。欲德之日,修业之日,进也难矣!是故谦虚二字,君子贵之。”蓝鼎元还十分重视乡贤的示范作用,他在《上车学宪请补漳浦县乡贤书》中,提出宜追补入漳浦乡贤祠的乡贤名单,说他们是“方舆之砥柱,暗室之明灯,非徒一乡之贤,天下之贤也,或载国史,或载理学源流,或载省志、郡志、邑志,非鼎元一人之私言,天下之士言也”。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四月,福建水陆提督、参赞大臣、蓝廷珍之孙蓝元枚率领清军平定台湾林爽文、庄大田起义后,乾隆帝一日翻阅《东征集》,赞蓝鼎元曰“不愧为筹台宗匠、治台宗匠”,并提笔下道手谕说:“朕批阅蓝鼎元所著《东征集》,在其治台政论中,事发于沉思,切乎人情物理,明心具性,不假外求,见识卓然,其言大有可采,着常青(福建总督)、李侍尧(闽浙总督)购取详阅,于办理台湾善后时,将该处情形,细加察核。如其书内所论,有与见在事宜确中利弊者,不妨参酌采择,俾经理海疆,事事悉归民生,事事悉归尽善。”

蓝鼎元在台业绩深得台民推崇,被誉之为台湾先贤。道光八年(1828年),台湾北路理番同知邓传安在彰化鹿港倡建文开书院,祀奉宋代朱子以次八人,清代惟有蓝鼎元一人。光绪十一年(1885年),台湾第一任巡抚刘铭传的治台之策皆取自蓝鼎元的《东征集》、《平台纪略》。著名历史学家连横在《台湾通史》赞曰:“蓝鼎元著《平台纪略》,其言多有可采。”又说,“鼎元著书多关台事,其后宦台者多取资焉。”史家评说,蓝鼎元的治台方略与兴台措施,为台湾日后从福建一个府升格为清朝一个省奠定了扎实的经济社会基础。

世人论曰,蓝鼎元官阶不高,治政时间不长,然业绩昭昭,影响深远,为后人所敬仰,成为清朝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其事迹行状广见于史传名录,如《清史稿》、《四库全书》、《国朝耆献类征》、《中国名人大辞典》、《辞源》、《小方壶斋与地丛钞》、《碑传集》、《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中国历史人物生卒年表》等。孟子有云,“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孟子此言,是中国文人在历史大潮中对待个人进退的传统方式,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蓝鼎元对此无疑是身体力行,发扬光大了。世人赞曰:“蓝公忠厚诚笃,宽和淡定,才华横溢,诵法先儒,名震闽粤,学人宗之;运筹帷幄,治政有方,敬民如天,严于守令,诚于教养,百姓敬之。”    (罗炳腾)

攀龙村:“台胞祖地第一村”的前世今生

来源:编辑部

张文艺 姚鸣声 张伟强 蔡松君 文/图

“我林氏第20代孙”、“我林氏第22代孙”……8月26日,说起自己在林氏家族的排行及家族史,正在漳浦攀龙村林氏大宗祠活动的老人家们,个个如数家珍,自豪之情不断洋溢在黝黑的脸上。

攀龙村,位于漳浦县石榴镇境内,三面高山环抱,犹如巨龙盘桓而得名。林氏大宗祠就坐落在攀龙村正中央,又名龙山堂。这里空气清新,草木茂盛,禽鸟成群,没有一丝城市的喧嚣。据族谱记载,清朝攀龙村林姓有十五人赴台,现已繁衍后裔两万多人,堪称“台胞祖地第一村”。

林丰正题匾挂祖祠

从漳州市区出发,开车得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漳浦县石榴镇攀龙村。20多年来,由于两岸林氏宗亲的频繁往来,逐渐叫响漳浦西北部偏远小山村——攀龙村。其中台湾国民党名誉副主席林丰正的祖籍地也在这个地方。

走进攀龙村中,修葺一新的林氏宗祠“龙山堂”显得分外醒目。龙山堂始建于明代,坐北向南,二进两庑一天井,祠宽十三米,深二十五点五米,雕梁画栋,古色古香。林丰正题写的“源远流长”鎏金大匾悬挂于大堂横梁正中。门前对联写着:鸯树芳传根深蒂固,瓶池水满源远流长。

坐南向北的宗祠并不多见,村活动中心林清老人解释说,因为山脉是从西北面下来的,祠堂依龙脉而建,这里被林氏子孙称为风水宝地。“我们林氏子孙人丁兴旺,而且历代都有当官的。”林清说。

据悉,攀龙建村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了,现有人口3840多人,90%以上姓林。村支部书记林定民说,林姓以比干为始祖,以“忠孝”传家,宋仁宗曾经赐诗赞林姓“忠孝有声天地老,古今无数子孙贤”。

“垦台”故事传乡里

海峡两岸同宗同祖,血浓于水,源远流长,在林氏族谱再次得到印证。翻开族谱,一行行写满林氏先祖在台湾创业、生活史。明清时代,漳浦石榴镇攀龙村大批先民渡台垦荒,后裔繁盛。

康熙末年,攀龙村林氏第12代孙林秀俊渡台,定居台湾淡水厅大甲社。林秀俊,号成祖,后人多叫他林成祖。到台湾后,林成祖一面租番田耕种,一面招募人员开荒造田,不断扩大种植面积。由于他吃苦耐劳,又善于运筹,几年间在台北盆地开垦农田数万亩,成为一方大垦主。

此后,林成祖又投巨资开凿大甲圳、大安圳、永丰圳等沟渠,长度达数十里,引水灌溉农田万余亩,家族也因此越发兴旺,富甲一方。他的事迹还被载入连横著的《台湾通史》。至今,林成祖后裔众多,为台北望族,其业绩载入台湾通史,攀龙村宗亲至今引以为骄傲。

攀龙村移居台湾的人中,除林成祖外,还有乾隆中叶渡台林壮、嘉庆年间入垦台北的林正直、林积慎……他们对开发台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今,他们入台垦台的艰辛史已载入林家族谱,他们的故事一代代流传。

台湾宗亲热谒祖

自九十年代以来,在台林氏后裔已有二十多批、二千多人次陆续回到攀龙村寻根谒祖,并出资重新修葺了林氏宗祠“龙山堂”。他们回村谒祖时一致表示,这里是他们先祖的居住地,也是他们根之所在。

1992年7月,经过两岸族谱对比,确认了两地林氏同属一脉,林丰正先生是攀龙林氏的第十九世孙。2006年2月,林丰正伉俪一行18人前往攀龙村与宗亲会面交谈,到祖祠龙山堂祭拜,并为亲笔题写的“源远流长”横匾揭彩,还到村后草埔山祖墓扫墓。林丰正对乡亲们说:“我回到了真正的家乡,感到很亲切,很激动。”他指着横匾说:“我的感慨都在这四个字里面!”据了解,2006年2月18日,林丰正首次回乡拜谒祖先,此后,他7次回到漳州。

林氏宗亲会负责人林定民介绍说,在台湾的林氏后裔陆续到攀龙村寻根谒祖,并出资修建祖祠。据统计,共有20多批、2000多人次后裔回乡拜祖,重续血脉亲情。在他们支持下,林氏大宗祠、攀龙小学等建设继续完善,村里教育、经济发展不断谱写新篇。

漳浦历代名人——清·蓝廷珍

功勋卓著的“平台大将军”

来源:编辑部

蓝廷珍(1663-1729),字荆璞,漳浦县苌坑官塘顶坛社(现属湖西畲族乡)人。蓝廷珍是平台大将军、治台名将。

蓝廷珍生于康熙二年(1663年)。少时朴拙,耕于田野,喜习武艺,不甘穷困乡间,一日忽有所怀,喟然曰:“吾其为持戟之士乎?”闻悉族叔祖蓝理在浙江定海(舟山)任总兵,不远千里渡海自请入伍,日习骑射,舞戈扬盾,矫捷如风,又善为火攻,枪炮无虚发,深得蓝理赏识。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蓝廷珍以军功提任定海营把总。

当时,东南沿海常有海盗出没。蓝廷珍一上任即主动出击,举凡汪洋绝岛,先前官兵罕到之处,他都穷搜无遗,海盗闻风破胆,皆曰:“谨避老蓝,他镇协如婴儿女耳!”十年中,蓝廷珍积功擢升至温州镇标左营游击,威名日盛,诸将多忌嫉之,上官亦恶其形已,谤其曰不务正业。闽浙总督觉罗满保听信谗言,准备弹劾蓝廷珍。提督吴升了解蓝廷珍为人,赞其为“闽浙第一良将”,满保未信也,可一时也找不到证据,弹劾之事权且搁置。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四月,关东大盗孙森盗窃辽阳巨炮和战舰,潜逃下海,康熙帝大怒,责成沿海官员严加缉拿。蓝理举荐蓝廷珍,康熙帝密令蓝廷珍缉拿孙森。满保沿海巡视,到温州独不见蓝廷珍接驾,加上小人进谗,说“彼在家观剧,未暇也。”满保大怒,拟上本参奏蓝廷珍。到瑞安时,满保看到蓝廷珍跪迎于江边,声色俱厉道:“观剧忙乎,何为来此!”蓝廷珍从容答道,某于某日,乃自海面缉贼来,在黑水外洋与贼大战,斩级落水甚多,擒获逸贼孙森等九十余人,尽获其战舰赃物炮械。满保愕然,慨叹曰,“有是哉,几失吾良将也!”赞其曰,“两省将才,无出其右。”召入舟,厚抚之。吴升继至,笑曰:“何如,余言不谬乎?”于是,满保改弹章为荐牍。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春,蓝廷珍任澎湖副将,夏秋间又改授为南澳总兵,摄理碣石、潮州二镇务。

康熙六十年(1721年)夏天,台湾爆发朱一贵率众起义反清复明,建元“永和”,自封为“中兴王”。朱军声势浩大,不几天台湾尽入朱军之手。五月七日,警报至南澳,蓝廷珍即整师备需,慨然以征讨为己任,上书满保,条陈进兵事宜,首请总督驱师南下,驻扎厦门筹措粮饷,就近督师进剿。时满保闻变,屈指闽浙诸大帅,惟蓝廷珍可任,已飞檄调蓝廷珍而自兼程赶往厦门。途中,满保接到蓝廷珍派人送来的书面条议,吻合己见,大喜,委令蓝廷珍总统水陆大军,领战船四百余号、官兵一万二千员名,会同福建水师提督施世骠,合兵澎湖,克期征剿。

六月十一日,蓝廷珍携军师蓝鼎元、陈梦林,率舟师到澎湖,用计得悉朱军内部情报,与施世骠商议说:“群盗皆乌合,不足忧,一攻即靡。但其众至三十万,诛之不可胜诛,且多杀生灵无益,今但张檄只歼巨魁,余勿问,皆令自新,则人有生之乐,无死之心,可不血刃平也。”施世骠采纳他的建议。六月十六日黎明,清军逼近鹿耳门,朱军扼险迎敌,清军前锋林亮、董方冒死直前攻击,蓝廷珍率大军继之,遂败朱军,夺取鹿耳门,乘胜进攻安平镇。攻破安平镇,蓝廷珍戒令将士入城的时候不得妄加杀掠。他发布檄文,告知说在大门写“大清良民”的就是良民。于是,协从者多自行解散。第二天,在四鲲身鏖战,蓝廷珍的军队大败朱军。追到七鲲身濑口,蓝廷珍于清晨时派兵,用小船载火攻的武器,在涂墼埕水仔尾打败朱军,并毁掉他的战舰。六月十九日,朱军以数万众蜂拥牛车,架炮列盾为阵来战。蓝廷珍亲督大炮连环迸发,指挥将士,奋勇争先,遂破其阵。复遣舟师以小艇附岸夹击,朱军大败,淹毙千余人。于是,朱军退保府治,不敢复出。

六月二十日,施世骠在安平镇用降者计,夜遣林亮、董方、魏大猷、洪平,率兵一千二百名,从西港仔暗渡,出府治之背。蓝廷珍知悉,觉其不妥,急忙赶到施世骠驻地,谓曰:“公宜遣将弁于濑口涂墼埕等处,分道夹击。某当亲率大军,疾继林亮等之后,方可万全。贼闻我师北来,必弃营遁,府治恢复在此两日间耳。”遂乘夜进发,抵西港仔。六月二十二日黎明,在竿寮乡登岸,令空舟悉回安平。左右曰:“登岸弃舟何也?”蓝廷珍曰:“示军士必死无有还心,今日战胜,明当直抵府治耳。”话没说完,探者来报朱军在苏厝甲,与林亮、魏大猷决战,势甚张。蓝廷珍兵分八队,为四正四奇,而自将中军驰赴之。朱军望见,惊曰:“此老蓝旗帜也!”蓝廷珍纵兵大战,朱军稍却,急乘胜崩之,朱军大败。薄暮至犁头标屯扎,蓝廷珍料朱军必深夜劫营,漏初下,传令撤去帐房,卷旗帜,路刃伏芒蔗间。夜未半,朱军至,不见大营,方惊顾,忽闻金鼓大震,清军突出,四面击之,朱军大乱,自相攻杀,比晓追败之于木栅仔,复败之于茑松溪。朱一贵率余众逸去,蓝廷珍率部进入府治,秋毫无犯,百姓大悦。计自进兵以来,收复台湾府治先后才七日。进驻府治,蓝廷珍分遣诸将,复南北二路。六月二十八日,朱一贵兵败逃到下加冬,蓝廷珍密令所部联合庄民诱使朱一贵驻扎沟尾庄。闰六月八日,朱一贵及王玉全、翁飞虎、张阿山等皆就擒,复擒获吴外、陈印、李勇、陈正达、卢朱,于是林曹、林骞、林链、郑惟晃、张看等皆向清军乞降。南北二路清军将士,擒斩朱军头目颜子京、郑定瑞、杨来、万和尚,安抚各处庄社民番,台地悉平。民间为之谣曰:“头戴明朝帽,身穿清朝衣,五月称永和,六月还康熙。”

清廷收到台湾全面收复的捷报,蓝廷珍因奉命入台平乱,战功显赫,而被康熙帝授予“平台大将军”,任闽台水陆提督。平台后,蓝廷珍署理提督职务,继续坐镇台湾,开发台湾,兴办学校,发展经济,融洽族群,加强兵备,实行保甲制度和团练制度,严惩造成台湾民不聊生而导致朱一贵率众起义的腐败渎职的文武官吏。同时,力谏朝廷不要迁民划界,不要划界避番,不要随意迁台民回内地。蓝廷珍认为,“人无良匪,教化则驯;地无美恶,经理则善。”不久,朝廷便划诸罗虎尾溪以北至大甲溪增设彰化县,划溪北至鸡笼(今基隆)置淡水同知,以治理民番事务。康熙六十一年(1622年),廷议将台湾总兵府移驻澎湖,台湾府治只设陆路副将,并裁撤水陆两中营。蓝廷珍上书,认为这种重澎湖轻台湾的做法,无异于放弃台湾。台湾沃野千里,山川形势非比寻常,一旦有事,漳泉先受其害,闽浙赣粤俱各震动,若遵部议,必误封疆。后来,朝廷取消总兵府移驻澎湖的原议。蓝廷珍率兵开垦于猫雾棘之野的蓝兴堡(亦称“蓝田”、“蓝兴”,今属台中),也成为台湾开发史上最早最大规模的开垦地。雍正元年(1723年)春,逸盗杨合复谋作乱,蓝廷珍遣外委陈栩等捕之,又遣千总何勉,擒获逸盗王忠、刘富生等,自此台湾匪类根株尽绝。雍正帝闻悉台湾治况,誉蓝廷珍为“治台名将”,擢升其为福建水师提督,官阶从一品,加左都督,世袭三等阿达哈哈番,赐提督府一座,正门对联曰:“复鹿耳以崇朝韬略奚似管乐,定东都于七日戎机可比孙吴”。

雍正元年(1723年)冬十月,蓝廷珍奉旨抵任福建水师提督,将弁行阵,整顿一新,立巡防之法,数千里波恬浪静,商贾晏然。凡关系地方有裨军国事务,竭智殚诚,不遗余力,信赏必罚,虽亲故无所私。一草一木,不以扰兵民,而于贤才则深加爱惜,必力为扬荐,引与同升。尝云人才难得,不为国家爱惜培植而媢嫉壅阏,非忠臣事君之道。以故汲引多至节钺者,偏裨以下,数不胜数。提师六年,政绩德声俱佳。

雍正二年(1724年),蓝廷珍上京城入觐,雍正帝恩礼有加,久而益隆,先后赐予蟒袍、翎帽、人参、貂裘、绮纻、绸纱、弓刀、砚墨、白玉、素珠、珍玩器皿、果品食物之类凡二十四次。雍正七年(1729年)冬,雍正帝闻蓝廷珍患重病,遣太医院刘裕铎驰驿诊视,至福州,蓝廷珍已经卒于任所,享年67岁。朝廷赐给帑金全礼治丧,赠太子少保,谥号“襄毅”。

蓝廷珍的生平事迹入传《清史稿》。雍正帝誉曰:“蓝廷珍自幼失学,壮力农,将略似有天授,指画谋谟,皆合古法,居官以政学,不愧为吾朝定策经理台湾之功臣,后提督福建,知人善任,海清河晏,始终一节,兵民爱之,实乃大清之栋梁也!”世人赞曰:“公一生忠勤,好捕贼,勇敢善战,常为士卒先,他事恂恂如不及。虚心自下,功成名立,令终有俶,非偶然也。夫谗嫉之于人甚矣。哨海称戈,可云在家观剧,含沙之口,何所不至。所恃当权勿轻以耳为目而已,使其时无提督吴公之保全,大盗孙森之急救,则良将已失,谁复为国家建勋业,垂不朽乎?征台大役,所关甚伟,满氏实式凭之,虽骨肉手足,未足喻其相需之殷,得无自叹。前此几为小人所误否,妒贤害能,小人常态,非聪明仁智,公忠为国者,所向无前,其孰能知之?噫嘻,公一代名将,得千秋名史,卓卓乎垂不朽矣!”

(罗炳腾)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73816.html

更多阅读

河南历代名人史迹 历代名人

基本资料河南历代名人史迹作者: 河南省文物管理局编出版社:出版年: 2002年07月第1版页数:定价: 60装帧:ISAN:内容简介本书收老子、张衡、杜甫等430位名人,共969条词目,收录范围上自远古,迄于民国,凡在河南留有史迹的历代名人均予收录。书目

参观漳浦天福茶博物院 天福茶博物院的门票

参观漳浦天福茶博物院十月四日清晨,早餐后我们便离开下榻的交通大酒店,驱车前往漳浦天福茶博物院参观。天福茶博物院位于中国福建省漳州市漳浦324国道旁,占地80亩(5.3公顷),始建於2000年初,2002年元月建成开院。是目前世界最大的茶博物

漳浦古代石刻三 东罗岩史话 古代石刻

漳浦古代石刻(三)东罗岩史话漳浦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劳作生息。东晋义煦九年(公元413年)属绥安县辖制。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建置漳州郡附设漳浦县,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这里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文化积淀丰厚,名胜古迹众多,

中药胆清强磁贴治疗无风险__疗效认证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

中药胆清强磁贴治疗无风险___胆病患者讲述自己的治病心得老王是退休干部,以前是在一家比较不错的宾馆做厨师,还是大师级的人物呢。现在退休在家顿时感觉清闲的不得了,感觉手不活动了,没啥意思。不过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长的时间。有

声明:《漳浦历代名人—— 清·吴沙 拓土无双士 开兰第一人网载 广州市公安局长吴沙》为网友迷人的脸庞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