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子和沙博理 沙博理英文

凤子:从杨贵妃故乡走出来的才女明星





著名翻译家沙博理

封凤子(1912~1996)笔名凤子。女。广西容县人。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3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1949年前,在武汉、上海、重庆、桂林、香港等地参加话剧和电影演出,扮演过许多重要角色,后历任《中央日报》副刊编辑,桂林《人世间》月刊编辑,重庆《新民晚报》特约撰稿,上海《人世间》月刊主编,北京市文联《说说唱唱》、《北京文艺》编委,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艺术处副处长兼文学组组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剧本》月刊主编,编审。中国剧协常务理事、中国剧协书记处书记。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在重重丘陵深处,一条小河自湾肚田蜿蜒南流,至十里圩汇入绣江。沿河散布着片片稻田,四周层峦苍翠,农舍村落掩映在树林间。这就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杨贵妃的故里容县杨外村。因为杨贵妃是历史上的大明星,名气实在太大了。以至国内很多地方都出手抢夺“杨贵妃故里”。

到了20世纪30年代,在容县这个令人神往的杨贵妃故乡里,又出现了一颗壮丽而又璀璨的现代大明星。她就是从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在中国戏剧界,新闻界及文坛一直活跃着的凤子。

天才的话剧演员

凤子原名封季壬,故又名封凤子,曾用笔名禾子,是我国著名的话剧艺术家及戏剧理论家。1936年复旦大学毕业前,凤子已参加复旦剧社。

复旦剧社是留学哈佛、专攻戏剧、文学的洪深教授在1925年创立的。洪深在戏剧上造诣很深。由于洪深等的努力,话剧在复旦有悠久的历史,在社会上有很高的声誉,并为我国培养了一批著名的戏剧家和演员。

洪深常把外国的话剧介绍到中国来,他让复旦学生将外国名剧翻译成中文。凤子是复旦大学中文系学生,文学功底很深,英文基础很好,常常担负翻译剧本工作。加上她脑子聪颖,口齿伶俐,外形漂亮,洪深觉得她有当演员的天才,便引导她参加话剧演出。

1934年7月,《文学月刊》第三期发表了曹禺的《雷雨》。1935年9月,在吴铁翼、凤子的提议下,复且剧社公演了这出戏。邀请欧阳予倩导演,凤子演四凤。她是国内第一位演四凤的演员。洪深看了戏。特别称赞了凤子的出色表演。

1936年庆祝复旦剧社成立十周岁,在一贯只演外国电影和戏的卡尔登和大光明、大上海等影剧院公演了三幕喜剧《委曲求全》,应云卫导演,欧阳予倩、顾仲彝担任顾问。有“红帽姑娘”美称的凤子担任了剧中唯一的女角。后来,《委曲求全》又在南京世界大戏院演出,引起南京城的轰动。

1937年春,东京的一部分中国留学生组成“中华留日戏剧协会”,继而又公演了田汉的《洪水》和曹禺的《日出》,以及托尔斯泰的《复活》(田汉改编)和易卜生的《娜拉》等。日本接受话剧比中国早,中国话剧艺术成就令日本演剧界为之一惊。

《日出》在日本公演,扮演女主角的是刚从复旦大学毕业来到日本留学的凤子。演出的第二天晚上,旅居日本的郭沫若前往剧场观看,遇见了日本著名老戏剧家秋田雨雀,他已经是接连第二晚来观看了。

秋田诚恳地称赞道:“中国人的确是天才,象《日出》这样规模宏大的剧本,日本很少见;尤其是像封小姐那样的演员,日本是自从有话剧运动以来,从不曾培养出过的。”郭沫若谦逊地说:“封小姐还是一位大学生呢。”“是啦,”秋田由衷说,“我昨晚同她谈了好一会,所以中国人的确是天才。”郭沫若听了这话,感到很自豪。

数日后,凤子等人往须和田拜访郭沫若时,郭沫若和妻子安娜杀鸡买鲂热情款待,并在玉版笺上题了一首七绝赠送给她:“海上争传火凤声,樱花树下啭春莺,归时为向人邦道,旧日鲂鱼尾尚赪。”

戏剧家影山三郎迅即将《雷雨》译成日文出版。自此,中日话剧进入了平等对话的新阶段。

从1939年8月14日起,由凤子主演的《原野》在昆明正式公演。公演的广告在昆明几家报纸登出后,票子很快抢购一空。尽管开场的头几天,每天都是大雨滂沱,但仍然天天爆满。《原野》演到9月3日,共演了九天。但各界观众纷纷来信要求继续演下去。又连续演了7天,在观众强烈要求下,又续演了两天,场场满座。有一次,观众为购票竟与检票人员打了起来。这次演出的盛况“在云南话剧运动史上可算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凤子在这次演出中扮演的金子获得空前成功。开始,曾有人劝她不要接受这个角色,因为,在别人看来她的性格柔和,外形又纤弱,不宜演这样一个“风骚泼辣”的角色。她曾演过四凤、陈白露,如今又来尝试这样一个角色,未免有些惶惑不安。但是,她的决心很大,越是自己没有演过的,她越要试一试。曹禺是很欣赏她这股劲头的。她终于成功了。

朋友们跑到后台来祝贺:“你在舞台上我们真认不得啊!”“你这样一个好性子的人,怎么能使得出那样的脾气来?”她自己也深有感触地说:“我不相信,由于外形或性格的‘不合’,就可以扼杀一个演员的舞台创造和她的艺术前途。舞台艺术到底不是在台上表现自己的一种Show啊!”

一个好的导演,好的剧本,能够把一个演员的内在潜力调动起来,使他重新认识自己,估量自己;而一个好的演员也会在一个好的导演的引导下,把他的才能发挥出来。在彩排的时候,凤子就感到“排一个戏想达到一个相当的水准真是不容易”。她演出的《雷雨》,在抗战的时候是很出名的。抗战期间至1949年前,凤子在武汉、上海、重庆、桂林、香港等地常常参加话剧和电影演出,扮演过许多重要角色,是名气很大的“双栖明星”。

著名的女文学家

凤子的爸爸是个老学者。凤子在家里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文学功底很深厚。凤子自复旦毕业后,即任职女子书店,主编《女子月刊》。抗战开始后,她辗转于香港、桂林、昆明、重庆等地参加戏剧活动及写作,胜利后回上海主编《人世间》。

凤子在其著作《旅途的宿站》一篇题为《〈人世间〉的前前后后》的文章中说:“在桂林的时候,出版人丁君匋来访,约我在桂林编辑出版《人间世》月刊。当时从香港撤退到桂林的文化人很多,话剧演出、书刊出版很活跃,一时间桂林被称为‘文化城’。我和朋友们研究之后,同意接编这个刊物,但要求改名为《人世间》,以区别于抗战前在上海出版的近似‘礼拜六’派的《人间世》。我们既然要接编这个刊物,当然希望给人一个新的面貌。”

《人世间》创刊于1942年10月15日,是16开本纯文艺杂志,主编封凤子,后来参加编务的还有周纲鸣和马国亮,顾问徐铸成,出版人即为丁君匋。当时在桂林的作家大多支持这份刊物,郭沫若、茅盾、沈从文、胡风、李广田、司马文森、端木蕻良……均有作品见刊,而田汉的《母亲的话》、章泯的《苦恋》、萧红的《红玻璃的故事》、骆宾基的《幼年》均刊于此。

刊物的前6期,都是凤子编的,合为第一卷,至1944年5月的第二卷第一期,因凤子离开桂林,由马国亮接编的这期改为32开本,已是《人世间》的终刊号了。1947年凤子接受叶以群的意见,向丁君匋取得出版证,在上海复刊《人世间》。封凤子任主编,复刊后改月刊。除载小说、散文、诗歌外,还有木刻、报告文学、通讯、游记、童话、寓言、译文、杂文、独幕剧等。既发表了郭沫若、茅盾、沙汀、欧阳予倩、丁玲、胡风、郑振铎等著名作家作品,也刊载阿垅、路翎、王吾文、董鼎山、袁水拍等作品。1949年2月出版第3卷第1期后终刊。复刊后共出13期。

凤子的文学生涯中还编过《女子月刊》《剧本》《海天》《说说唱唱》、《北京文艺》等刊物,却以《人世间》最受欢迎,成就最高,是她的代表作!凤子在30年代的中国文艺界有很好的人缘。抗日战争期间,在重庆的作家群中,老舍对于凤子颇多赞誉;胡风则深爱高龙生之画,常对人作些考证和评论。茅盾即景生情戏题一联:“老舍老向凤子;胡风胡考龙生。”

凤子历任《女子月刊》主编,《中央日报》副刊编辑,桂林《人世间》月刊主编,重庆《新民晚报》特约撰稿,上海《人世间》月刊主编,北京市文联《说说唱唱》主编、《北京文艺》编委,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艺术处副处长兼文学组组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剧本》月刊主编,编审。中国剧协常务理事、中国剧协书记处书记。出版过散文集《废墟上的花朵》、《八年》、《舞台漫步》、《旅途的宿站》;长篇小说《无声的歌女》、中篇小说《沉渣》、短篇小说《鹦鹉之恋》,《飞来的臭虫》、《画像》等。

凤子是出色的作家、文艺家,也是出生入死的老革命、老党员。但由于上世纪30年代与江青一起在上海当演员、共过事,对江青非常了解,文革中就被想把不光彩历史篡改的江青残酷打击。批斗、坐牢、进五七干校,著名的女艺术家受尽折磨、摧残。

凤子1996年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和谐的异国婚姻

凤子有一个很幸福的跨国家庭。丈夫沙博理是个离休老干部、中国籍美国专家;由一个旧上海的开业律师成为翻译,成为研究中国文学和法律等方面的专家,他定居中国50年,入了中国籍,当选全国政协委员。

沙博理年轻时在美国做过律师,二战时当过高射炮兵,战争结束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和耶鲁大学学习中文,在耶鲁大学认识了好多中国同学,对中文和中国都产生了浓厚兴趣。他接受了中国同学建议,决定到中国看看,继续学中文。

1947年春天,沙博理到了上海。在耶鲁大学时,一位中国同学介绍他到国内后找凤子教中文。到上海才3天,沙博理就去找凤子了。凤子待人很热情,见面后,他们决定,用中英语言对照来互相学习。一个星期见两三次面,交往时间长了,这个美国人慢慢了解到,凤子正在从事中共的地下文化工作,后来也认识了她的一些同志。通过凤子,沙博理理解了中国革命。也开始帮上凤子一点忙。两人并产生了感情。

沙博理说:“我很佩服她,在爱她之前我就尊敬她了。一个年轻的女孩子在国民党的高压政策下从事这么危险的工作,很了不起。”1948年5月16日他们就结婚了。夫妻俩互相支持,共同度过了黎明前的黑暗。建国后,凤子调中国戏剧家协会任《剧本》主编。组织安排沙博理到对外文化联络局工作。外文出版社成立后,又调到外文出版社去了,在《中国文学》搞翻译。

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人反美的情绪很高,凤子也到过抗美援朝的前线慰问,亲眼看见同行的一位天津的相声演员在美国的飞机扫射下牺牲了。凤子也差点被炸死,多亏有位战士把她推倒在地上,用身体保护她。回国后,她很矛盾,对美帝的仇恨本能地发泄到美国丈夫身上,有一两个星期夫妇关系很尴尬。后来组织批评她,劝说她,说你丈夫又不是美帝。两人关系才渐渐好起来。

“文化大革命”当中,因为江青,凤子曾有4年时间受到审查。沙博理始终对她不离不弃。

凤子:“一个伟大的龙套”

她扮演了第一个“四凤”和“陈白露”,周恩来称她“凤子姐”———

她是曹禺四大名剧女主角的首位扮演者:第一个《雷雨》里的四凤,第一个《日出》里的陈白露,第一个《原野》里的金子,第一个《北京人》里的愫芳。可是新中国成立后,她却“甘为他人做嫁衣”,隐身幕后,负责刊物编辑和剧本组织工作,直到告老还家。晚年,她曾自嘲自问:自己是编辑?是演员?是记者?是作家?她自答曰:“什么也不是。”

今年是著名艺术家凤子诞辰95周年,一本由舒乙主编的凤子选集《凤子在舞台上在人世间》近日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书中,已经仙逝十年的凤子仍在轻语浅笑,而在舒乙、黄宗江、刘厚生、苏民等凤子的一批文艺界好友以及丈夫沙博理等人的回忆下,这位气质高雅、美丽的女人与戏剧和文字相伴的一生逐渐丰满完整起来……在舞台上

■曹禺的四大名剧女主角的首次扮演者

凤子原名封季壬,广西桂林人,从小在武汉长大。

1932年秋天,凤子进入复旦大学。当时,她的老师———留学哈佛、专攻戏剧、文学的洪深教授创立了复旦剧社,洪深常把外国的话剧介绍到中国来,让复旦学生将外国名剧翻译成中文。凤子是中文系学生,文学功底很深,英文基础也很好,常常担负翻译剧本工作。后来在洪深的建议下,复旦剧社排演曹禺刚刚发表的《雷雨》一剧,邀请欧阳予倩导演,凤子演四凤。没想到第一场演出,当演到四凤跪在鲁妈膝前哭着发誓时,凤子和“鲁妈”都哭得说不出话来,不得不临时拉幕。

到了演《日出》时,凤子的演技已经日趋成熟,该剧在东京上演时非常卖座,旅居日本的郭沫若前往剧场观看,遇见了日本著名老戏剧家秋田雨雀,他已经是接连第二晚来观看了。秋田由衷地称赞《日出》是规模宏大的剧本,而凤子那样的演员,是“日本是自从有话剧运动以来,从不曾培养出过的”。郭沫若深感自豪,数日后,凤子等人前去拜访他时,郭沫若和妻子安娜杀鸡买鱼热情款待,并在玉版笺上题了一首七绝赠送给她:“海上争传火凤声,樱花树下啭春莺,归时为向人邦道,旧日鲂鱼尾尚赪。”

这首诗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机密。凤子在书中透露,当年她去日本演出时,还担负了一个给郭沫若送信的使命,正值“七七事变”前夕,我党请求在日本避难的郭沫若回国参加抗战,估计国共要合作。阿英把这个重要的信息让凤子带给了郭沫若。在人世间

■周恩来称她“凤子姐”

据《凤子在舞台上在人世间》一书的主编舒乙透露,凤子曾促成老舍和赵树理的一段友谊。1949年老舍先生回国后,凤子受到党的指令,第一个去拜见老舍。有一次,老舍先生提出很想见赵树理,因为二人从没见过面。凤子就把两个人同时邀请到家里,两个人第一次见面,从此交为好友,亲如手足。

舒乙说,凤子在话剧演艺界里以人品赢得了大家对她的敬意。1949年开第一次文代会的时候,有一次周恩来总理在,他在凤子的纪念册上写道:“凤子姐。周恩来”。而当时的总理几乎年长她20岁。

舒乙回忆说,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坛出现了一批巨匠,像郭沫若、茅盾、老舍、曹禺、田汉、欧阳予倩、洪深、阳翰笙、夏衍等等,他们写了一批传世之作,他们的出现绝非偶然。除去许多历史的、客观的、主观的因素之外,是因为有凤子这样的一批人,心甘情愿地围着他们转,替他们服务,帮他们跑腿,给他们宣传,演他们的戏,登他们的作品,讨论和指出他们作品的优劣,做他们忠实的朋友和助手。“凤子和这批文化巨人是‘一个筐里的’,绑在同一辆车上,走的是同一条道儿。他们共同创造了一个无愧于那个伟大时代的伟大文学艺术。”他认为,凤子为自己在一个宏伟事业里找到了一个恰当的位置。“这个位置就是龙套,一个谦谦君子般的龙套,一个大写的龙套,一个以自己的肩膀替后人作攀登起点的龙套,一个会先她而去的文化巨匠们也要为她脱帽致敬,在她坟前落泪的龙套。”在家庭里

■一段充满传奇的跨国婚姻

凤子有一个很幸福的跨国家庭。她的丈夫沙博理是个美国人,到中国前曾在美国做过律师,当过高射炮兵,二战结束后,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和耶鲁大学学习中文。1947年春天,沙博理带着200美元,乘坐小客船从纽约来到上海。

在耶鲁大学时,一位中国同学介绍他到国内后找凤子教中文。所以,到上海才3天,沙博理就去找凤子了。凤子待人很热情,见面后,他们决定,用中英语言对照来互相学习。一个星期见两三次面,交往时间长了,这个美国人慢慢了解到,凤子正在从事中共的地下文化工作,他通过凤子理解了中国革命,甚至同意把自己的律师事务所作为解放区联络医药物品的接头地点,两人逐渐产生了感情。
凤子和沙博理 沙博理英文

1948年5月16日,凤子和沙博理结了婚,并举行了一个简单而隆重的婚礼。其实,这个婚是被“逼”出来的。凤子在80岁时回忆即将到来的金婚时说,有一天,上海《文汇报》突然登出一条消息,说凤子将定于某月与美国律师沙博理结婚。事后才知道是老朋友冯亦代开的玩笑,为了50元美金的奖金,把消息卖给报纸,结果文艺界的朋友电话不断,礼物也源源送来,所以两人只好赶紧找一个地方把大家给请了。

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人反美的情绪很高,凤子也到过抗美援朝的前线慰问,亲眼看见同行的一位天津的相声演员在美国的飞机扫射下牺牲了。凤子也差点被炸死,多亏有位战士把她推倒在地上,用身体保护她。回国后,她很矛盾,对美帝的仇恨本能地发泄到美国丈夫身上,有一两个星期夫妻关系很尴尬。后来组织批评她,劝说她,说你丈夫又不是美帝。两人关系才渐渐好起来。

“文化大革命”当中,因为凤子在上世纪30年代曾与江青一起在上海当演员、共过事,对江青非常了解,想把不光彩历史篡改的江青对她毫不留情,批斗、坐牢、进五七干校,凤子受尽折磨、摧残,而沙博理始终对她不离不弃。

沙博理和凤子只有一个女儿亚美。有意思的是,沙博理的外孙女在美国读大学时认识了一个美国小伙子,是个中国迷。大学毕业的时候,外孙女放弃了华盛顿的工作跑回了北京,把美国小伙子也带回中国结了婚。沙博理调侃道:“凤子把我这个美国小伙子迷住了留在中国,没想到几十年后外孙女又把另一个美国小伙子吸引到中国来。”

沙博理定居中国50年,入了中国籍,还当选了全国政协委员。今年已经90多岁高龄的沙博理在谈到凤子时依然一往情深,他说:“凤子不只是一个妻子,她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流淌在中国和我之间一条不断的溪流,其间流淌着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一个社会的精髓,因为凤子我才能适应并且心满意足地生活在中国,在那个时候,我的心里中国已经变成了我的中国。我爱上了凤,也爱上了龙,了解和热爱中国龙,使我更加热爱和珍视中国的凤。我很感谢凤子,我也佩服她,也尊敬她,我很想念她。”

伊人如凤俊友如斯

前不久,舒乙先生和她的外甥女姚珠珠女士为凤子编辑出版了厚厚的书《凤子在舞台上在人世间》,我有幸获得舒乙先生和姚珠珠女士共同签名的一本。

对于中国上世纪八十年代甚或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哪怕是文艺这个“界”里的人,凤子该是一个多么陌生的名字啊!连我知道凤子这个名字,也只不过是从复旦大学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以后的事情;而那恰是中国的上世纪八十年代。记得某日北京电影制片厂组织观看刚拍成的电影《原野》,来了许多戏剧界、文学界和电影界的前辈,都是鼎鼎大名的人物,老厂长汪泽亲自迎迓。我作为编导室一名年轻的编辑,奉命参与接待。忽而一阵骚动,本已落座之人,几乎全体起身,年长者们皆将温暖的目光望向同一个方向,而还算不上是老者也绝对不年轻的那些个名人,已将一位七十余岁气质文雅微笑盈盈的女性团团围住,问好之声不绝于耳……

于是我第一次听到“凤子”这个名字。

过后不免心生困惑———她究竟在哪一方面成就斐然,该受到众大家那么真诚的友爱对待呢?

为什么疾恶如仇秉性高傲的吴祖光,在凤子逝后所写的怀念她的文章居然以《追思凤子贤姐》为题?好一个“贤”字,出于吴祖光笔下,其亲其敬,深矣!沉矣!

为什么复旦中文系当年备受学子们尊崇的赵景深教授,竟在凤子的纪念册上写下这样一行谦虚之至的话———“你是我的光荣的学生,我希望将来能做你的光荣的老师!”

读罢本书,终于解惑。并且,自然而然地形成些感想———在文艺这个“界”里,凤子毕竟非是任何一方面的“大家”,她只不过是很普通的一员,即使研究文艺之史的人,从字里行间偶尔发现了她的名字,那些记载对于文艺之史而言,也只不过细则可有粗则可略罢了;对于凤子本人,也只不过是早期经历罢了。

但,一个普通的文艺从业者,她若将自己的一生都无怨无悔地耗尽在文艺这个“界”里了,她会由而是一个优秀的人吗?

回答是肯定的。

凤子以她的一生告诉我们———不但可以是一个优秀的人;而且可以是一个连不普通的人和很不普通的人对她都特别尊敬的;而且可以是一个在其死后,令一切和她的人生发生过或多或少的关系的人(亲人也罢,友人也罢,同事也罢,和自己一样普通的人也罢,不普通和很不普通的人也罢),经常怀念。每怀念之,会心生温暖,备觉亲爱。

在“十年动乱”中,连凤子也不能幸免于难。她被关押、隔离七年之久,后又被遣往干校“劳改”两年。那时的凤子,在一点上有些像江姐;便是她的口唇,也成为了文艺界许许多多人的安全线。威胁不消说是有的,利诱不消说也是有的。想早一点儿与家人团聚吗?那么赶紧写出揭发检举别人的“材料”吧!———当年,哪一个被打入另册的人,没经历过如此这般的人格考验呢?凤子本人虽然普通,但她和文艺界著名人士们的交往太广泛了,太密切了。

凤子这一个女子,九年中没有做对不起良心的事。如果她对自己的人格要求稍有动摇,那么许多人的命运势必雪上加霜,甚而坠入绝境。凤子有“士”之节。

凤子何以普通而又优秀,在书中,舒乙先生的一篇文章《最伟大的龙套》,已说得很全面,此不赘言。坦率讲,我对于“最伟大”三个字是有修辞学上的排斥心理的,但却认为,那一点儿也不影响他对凤子的评价的真挚。

我的感想还是———美德或曰好品格之对于普通的人,是与天才之对于艺术家同样值得世人心悦诚服的。在当下言当下,应说“更值得”。

我于是联想到另外一件事———某日闲阅《读者》,读到一篇短文是《他在这里吧》。那是一篇叩问普通人的普遍之人生意义的小散文。它的开篇是这样的:

我一直在找一个人。

每推开一扇门,我总会细心留意寻找,问问周围的人:他在这里吗?

他是个怎样的人呢?你来帮助我一起找他……

因了这一篇小散文对于普通的人之普遍的人生意义的真诚肯定,我将它的题目确定为我们北京语言大学中文系大三学子们的期中考试文题之一,希望看到我的学生们也能由那一文题而生发出对普通人之人生意义的积极思考。

依我的眼看来,我们这个时代已深患了一种疾病———我们的文化长久以来太热衷于对不普通的人很不普通的人的人生价值的羡慕式宣扬,似乎在暗示绝大多数普通的人们,倘若不能快速地变得不普通很不普通起来,人生就完蛋了。

但社会的不二法则永远是———普通之人注定了是绝大多数。

凤子是既普通又优秀的。

我们大多数普通人其实也能。

人们怀念凤子,说到底,是怀念她的人格魅力。伊人如凤。

人格魅力是不需要集资、投资和苦心经营的。

只要谁的人生愿意朝那样一个方向走,便一定会具有。这是凤子的人生告诉世人的……

2007年12月6日于北京·梁晓声·

翻译家沙博理获“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原名SidneyShapiro,男,中国籍犹太人,1915年生于美国纽约,毕业于圣约翰大学法律系。  其中文名取“博学明理”之意。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加入美国陆军服役,成为一名高射炮士兵。美国由于时局的需要,决定培养一批军人学习世界语言,沙博理被派去学中文和中国的历史文化。退伍后沙博理利用退伍津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中文和中国历史文化,后转到耶鲁大学继续学习。1947年来到中国,1951年在对外文化联络局工作,1954年后在外文出版局人民画报社任职。专家、全国政协委员,宋庆龄基金会理事。1952年开始发表译作,翻译了20多部中国文学作品。

作品

译英著作有《新儿女英雄传》《水浒传》《家》《春蚕》《李有才板话》《保卫延安》《创业史》《林海雪原》《月芽》《小城春秋》《孙犁小说选》《邓小平》等。著有《我的中国》《四川的经济改革》《中国封建社会的刑法》《中国学者研究古代中国的犹太人》《马海德传》等。由于夫人凤子的关系,他还拍过三部电影《停战以后》《长空雄鹰》《西安事变》。

历程

1947年春天,沙博理抱着“到中国看看”的心理,带着仅有的200美元积蓄只身来到上海,之前他在美国只学了9个月的中文,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决定让他从此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上海落脚后的沙博理,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女人,也就是他后来的妻子——凤子。沙博理刚来中国就结识了上海著名演员凤子,第二年两人结为夫妇,在那个“跨国婚姻”还很少见的年代,他们共同演绎了一段传奇的爱情故事。凤子毕业于复旦大学,早期主演过《雷雨》《日出》,是上海文艺界的活跃人物,在她的帮助下,沙博理不但更快速地学习了汉语,而且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文化。也许是爱情的力量,也许是时代的力量,沙博理决定留在中国,投身于中国的发展,投身于一种新的生活。沙博理说:“因为凤子,我才能适应并且心满意足地生活在中国。她已成为我的中国。凤子、Phoenix、我的中国的凤凰。我爱上了凤凰,也爱上了中国龙。”  96岁翻译家沙博理(2张)婚后的沙博理,由于一次偶然的机会,开始尝试接触一个全新的领域——翻译。从1956年第一本译著出版开始,几十年来他一直笔耕不辍,把中国的很多著名作品都翻译成了英文,包括《家》、《春蚕》、《小城春秋》、《我的父亲邓小平》等,使得中国的文化经脉得以在国外的土壤中继续延伸。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其翻译的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这一英文版本被认为是“信、达、雅”兼备的绝妙译作,沙老也因此赢得中国文联最高翻译奖。沙老曾经写下这样的一段文字:“翻译中国文学是我的职业,也是我的乐趣。它使我有机会去‘认识’更多的中国人,到更多的地方去‘旅行’,比我几辈子可能做到的还要多。”他通过这些翻译作品,向世界传播了中国的形象,努力让世界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  1963年由周恩来总理批准加入中国国籍,是当时第一批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并在此后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历史大事件。  自1983年沙博理离休后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以来,一直连任至今他始终积极参政议政,常到全国各地考察,对一些问题提议案,行使政协委员的权利和责任。沙博理被称为是“陪伴中国人民走过半个多世纪的真诚朋友”。

荣誉

沙博理、许渊冲、草婴、屠岸、李士俊等于2010年12月3日获得“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2006年成立的“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是中国翻译协会设立的表彰翻译家个人的最高荣誉奖项。此前,只有季羡林和杨宪益获得过该奖。  2011年获得由凤凰卫视联合海内外十余家知名华文媒体和机构共同评选的2010-2011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2010-2011”最受瞩目奖项“终身成就奖”获颁人为著名翻译家沙博理。这是盛典举办四届以来,首次将这一奖项颁给在华人领域极具影响力的中国籍犹太人。此前获得这一奖项的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科学巨人钱学森和当代文豪、武侠巨匠金庸。对于获得“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沙老很开心,他说:“我热爱中国。这儿就是我的家,我的根在中国。”

“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2010-2011”是凤凰卫视及凤凰新媒体策划发起,中国新闻社、北京青年报、新加坡联合早报、明报、南方报业集团、新浪网、星洲日报、旺旺中时媒体集团、香港文汇报、世界日报(北美)、亚洲周刊、侨报、欧洲时报和北京大学共十余家在两岸三地、东南亚、美加及欧洲富影响力的华文媒体和机构共同主办的华人年度盛世,至今已成功举办四届。华人盛典由来自主办机构的百名资深媒体人推选出本年度,身处新闻大事件核心、在不同领域成就卓著、对世界具影响力并受全世界关注的10余位杰出华人,颁授“影响世界华人大奖”和“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2011年4月2日晚,授予沙博理“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大奖”的颁奖礼——“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2010-2011”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

近日,“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2010-2011”最受瞩目奖项“终身成就奖”获颁人已经确定,著名翻译家沙博理最终荣膺2010-2011年度“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这是盛典举办四届以来,首次将这一奖项颁给在华人领域极具影响力的中国籍犹太人。此前,获得这一奖项的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科学巨人钱学森和当代文豪、武侠巨匠金庸。对于获得“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沙老很开心,他说,“我热爱中国。这儿就是我的家,我的根在中国。”

今年已九十六岁高龄的沙博理原名SidneyShapiro,中文名取自“博学明理”之意。1947年春天,他抱着“到中国看看”的心理,带着仅有的200美元积蓄只身来到上海,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决定让他从此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上海落脚后的沙博理,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女人,也就是他后来的妻子——凤子。凤子毕业于复旦大学,早期主演过《雷雨》、《日出》,是上海文艺界的活跃人物,在她的帮助下,沙博理不但更快速地学习了汉语,而且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文化。也许是爱情的力量,也许是时代的力量,沙博理决定留在中国,投身于中国的发展,投身于一种新的生活。沙博理说,“因为凤子,我才能适应并且心满意足地生活在中国。她已成为我的中国。凤子,Phoenix,我的中国的凤凰。我爱上了凤凰,也爱上了中国龙。”

婚后的沙博理,由于一次偶然的机会,开始尝试接触一个全新的领域——翻译。从1956年第一本译著出版开始,几十年来,他一直笔耕不辍,把中国的很多著名作品都翻译成了英文,包括《家》、《春蚕》、《小城春秋》、《我的父亲邓小平》等,使得中国的文化经脉得以在国外的土壤中继续延伸。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其翻译的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这一英文版本被认为是“信、达、雅”兼备的绝妙译作,沙老也因此赢得中国文联最高翻译奖。沙老曾经写下这样的一段文字:“翻译中国文学是我的职业,也是我的乐趣。它使我有机会去‘认识’更多的中国人,到更多的地方去‘旅行’,比我几辈子可能做到的还要多。”他通过这些翻译作品,向世界传播了中国的形象,努力让世界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

除了翻译著作,沙老撰写的《一个美国人在中国》、《中国学者论述中国古代犹太人》、《中国古代刑法与案例传说》、《马海德传》以及自传《我的中国》等书,先后在中国、美国、以色列、新加坡等国出版,也引起很大反响。他还长期担任外文局英文版《中国文学》、《人民画报》译审,写作之余,沙博理也曾在《西安事变》等三部影片中客串过角色。

自1983年沙博理离休后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以来,一直连任至今,他始终积极参政议政,常到全国各地考察,对一些问题提议案,行使政协委员的权利和责任。沙博理被称为是“陪伴中国人民走过半个多世纪的真诚朋友”。

2010年12月3日,沙博理获得了“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2006年成立的“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是中国翻译协会用以表彰翻译家个人的最高荣誉奖项。此前,只有季羡林和杨宪益获得过该奖。

“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2010-2011”是凤凰卫视及凤凰新媒体策划发起,北京青年报、中国新闻社、新加坡联合早报、明报、南方报业集团、新浪网、星洲日报、旺旺中时媒体集团、香港文汇报、世界日报(北美)、亚洲周刊、侨报、欧洲时报和北京大学共十余家在两岸三地、东南亚、美加及欧洲富影响力的华文媒体和机构共同主办的华人年度盛世,至今已成功举办四届。华人盛典由来自主办机构的百名资深媒体人推选出本年度,身处新闻大事件核心、在不同领域成就卓著、对世界具影响力并受全世界关注的10余位杰出华人,颁授“影响世界华人大奖”和“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4月2日晚,授予沙博理“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大奖”的颁奖礼——“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2010-2011”将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凤凰卫视及凤凰网将全程直播当晚盛况,届时,沙老将亲临典礼现场,接受世界的喝彩。

专访沙博理:我的根儿在中国

他自称是华籍美人,意外来到中国,却从此扎下根,一呆就是六十几年;他爱上中国的一位美丽女子,与她喜结良缘,在风雨中牵手相依,终生不渝;他被中国文化深深吸引,众多脍炙人口的著作都被他翻译成了英文,送到了世界读者的面前;他关心中国的发展,身任政协委员的他,时常到各地考察,并提出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提案;他将自己与中国紧紧连在了一起,他说,中国就是他的家,他的根儿已经在中国。他就是著名翻译家沙博理。

对凤与龙献出毕生的爱

在沙博理的自传《我的中国》里,他曾写下过这样一段话:“我爱上了凤,也爱上了龙。了解和热爱中国龙,使我更加热爱和珍视我的中国的凤。”沙老所爱的凤与龙,是他的妻子凤子和他现在的故乡中国。

沙博理凤子的爱情故事,是中国文艺界口口相传的一段佳话。1947年,刚刚从美国陆军退伍的青年小伙沙博理,带着只学过几个月的中文和200美元退伍军费,搭上了开往中国上海的小货船。刚抵达上海的他,在热心同学的帮助下,很快就认识了一位“中文老师”,也就是他后来的爱人——凤子。凤子毕业于复旦大学,早期主演过《雷雨》、《日出》,是上海文艺界的积极分子。初见凤子,沙博理便被她的美丽、活泼与热情所打动,随着每日的中英文对话练习和接触,对凤子的工作和生活有了更深入地了解之后,他更是为自己遇到了一位如此聪慧、勇敢和有见解的女士而欣慰,而凤子也对这位英俊潇洒、待人接物彬彬有礼、对中国充满兴趣而且对中国人也很友好的美国小伙子很有好感。他们一起去剧院看新式的中国话剧和传统的中国京剧;一起坐在有茶室的花园里,边品茶边谈论中外文学;一起去逛上海城隍庙,浏览有许多手工艺品的商店和楼阁……就这样,两个相爱的年轻人顺理成章喜结连理。沙博理和凤子一起携手走过了48个春秋,无论风云如何变幻,他们之间相互扶持相敬如宾相濡以沫的感情一直延续着,哪怕是在凤子离开人世之后,也没有改变。

沙博理曾经写过一篇专门纪念妻子的文章《我的爱人凤子》,他说,“凤子不只是我的妻子,她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流淌在中国和我之间的一条不断的溪流,其间流淌着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一个社会的精髓。”他们牵手相伴走过半个多世纪,他们的爱像溪流一样延绵不绝地流淌着。

《水浒》见证人生百态

因为一次偶然的机缘,沙博理在中国的人生翻开了新的一页。一天,文艺界的朋友送给沙博理一部刚出版的小说,并跟他说,这本书语言简单,可以试着翻译。而当时他也确实赋闲在家,于是便开始尝试。正好有一天,有个领导来看凤子,发现沙博理正在翻译中国文学作品,并看出他喜欢翻译工作,当时什么也没说,但第二天沙博理就接到通知,让他去对外文化联络局工作。

从对外文化联络局、人民画报社到中国外文局,沙老在中国生活的64年,勤奋、平静也忙碌。随着《家》、《春蚕》、《小城春秋》、《我的父亲邓小平》等一部部中国优秀文学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沙博理向世界展示了一个真实的中国。此外,沙博理还写了不少研究中国问题的专著,加上自传《我的中国》,目前已经超过一千多万字。

在沙博理所有翻译的作品中,他自己最喜欢最满意的就是将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翻译成了英文。他于1967年开始翻译,但中间时常被打断,一直到1975年才全部完成。沙博理译出的《水浒》,是一部既信且达又雅的佳作,与美国女作家赛珍珠的旧译本对比,他的翻译赢得了很多赞誉。美国汉学家在《威尔逊季刊》上评价说:旧译本只是将《水浒传》部分地带给了西方,而沙博理的成就要比原来的译本优秀三倍。他的中文知识使这个译本更加准确、直截了当,而它易懂的英文也比旧本更加优美得体。更有人评价说,沙博理在中国文学翻译史上留下的,恐怕是一座无人能超越的里程碑。沙博理自己说,“我最喜欢的也是《水浒》,它是一部非常有意思的作品,里面反应的是一种人生百态,是百看不厌的作品”。

落叶归根,我的根在中国

从1947年来到中国,屈指算算,沙博理在中国已经生活了六十四年了。总有人问,“你没有想过要回到美国去吗?”他总是说,“我已经习惯了在中国的生活。”

其实,沙博理和凤子,并不是没有动过回美国的念头。70年代的时候,朋友们劝说他,还是带着凤子回美国去吧。但因为凤子知识分子的身份,加之她英文并不是太好,在美国可能会生活不习惯,出于对妻子的爱护,沙博理选择了留在中国。后来开放探亲后,沙博理和凤子回到过美国,探访他离开多年的老母亲。不过,回到美国的他很快就发现,原本打算呆上几个月的,但呆了几个星期就受不了了。他说,“我总觉得没味儿。当然还是想家,有自己家,有朋友,还有同志,还有我爱做的事。我习惯了在中国。”

凤子在1996年时永远地离开了沙博理。问他,没有了凤子,也没有想过要回到美国去吗?沙博理笑了,“没有。我现在住在这里,我和凤子一起呆过几十年的小屋里,时常能看到她的照片,想起我们以前的生活,与凤子相对、相守,也是一种满足。”

中国有句古话叫“落叶归根”,沙博理说他知道这句话的含义,但对于1963年就已加入中国国籍、在中国生活了六十多年的他而言,“中国就是我的家,等我上天了,我希望我的根儿也还在中国。”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73833.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南方四大名旦毛韵珂小杨月楼冯子和欧阳予倩 欧阳予倩

南方四大名旦:毛韵珂、小杨月楼、冯子和、欧阳予倩原文地址:南方四大名旦毛韵珂小杨月楼冯子和欧阳予倩作者:暹王子上图左至右 毛韵珂 小杨月楼 冯子和 欧阳予倩上图左至右 毛韵珂 小杨月楼 冯子和 欧阳予倩 西洋装照南方四大名旦,

山村贞子和山村志津子《午夜凶铃》 午夜凶铃2之贞子缠身

山村贞子,1947年出生于伊豆大岛的差木地,母亲志津子……啊!这个名字也请你记下来。山村志津子在1947年时是22岁,她把刚生下来的贞子交给母亲带,自己跑到东京……”‘伊熊平八郎’这个名字,他当时是T大学精神科的副教授,同时也是山村志津子

牛蒡子和牛蒡的区别 牵牛子与牛蒡子的区别

·牛蒡子的功效与作用·牛蒡子和牛蒡的区别·牛蒡子苷元是什么·牛蒡子有什么功效·牛蒡子茶的功效与作用健康快问专家佟梅梅专精领域:健康向TA提问·我有学习心理障碍怎么办?·老公不想要Baby怎么办?牛蒡子 百科[中草药]虚寒腹泻 吃牛

微子和比干 论语微子

一微子和比干都是殷商贵族。 微子是商朝纣王的长兄,比干是微子的叔父。微子名启(汉代因避景帝刘启之讳,改启为开),殷商贵族,帝乙的长微子,殷商最后一个王纣的庶兄,周代宋国的始祖。帝乙是商代第二十九个王,他的长子微子本来应该继承王位,但长

声明:《凤子和沙博理 沙博理英文》为网友因为他叫李嘉恒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