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北宋大臣、史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省)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土。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治平三年(1066)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上进。英宗命设局续修。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王安石行新政,他竭力反对,与安石在帝前争论,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被命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于熙宁三年(1070)出知永兴军(现在陕西省西安市)。次年退居洛阳,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成书。他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都亲自动笔。元丰八年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传郎,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新党。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遗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二百九十四卷,又考异、目录各三十卷。编年体通史。光初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进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十九年。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二百二十二种。帮助编撰者有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各就所长,分段负责,先排比材料为“丛目”,再编成“长编”,然后由光总其成,删订定稿。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全书贯串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史事,有“考异”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录”以备查阅之用,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较系统而完备的资料。注释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清初严衍著《资治通鉴补正》,为《通鉴》拾遗补缺,刊正错误,也做了一些工作。
资治通鉴特色及评论
![《资治通鉴》——简介 续资治通鉴](http://img.aihuau.com/images/01111101/01123945t0128d69caac25668e8.jpg)
窃以先哲经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温公《资治通鉴》,其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若能读此书,将来出而任事,必有掀起循而不至失坠。
--曾国藩
《资治通鉴》这部书写得好,尽管立场观点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但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治乱本末毕具,我们可以批判地读这部书,借此熟悉历史事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毛泽东
学习历史,有助于开阔视野,鉴往知来。
--江泽民
元世祖忽必烈重视《资治通鉴》:请儒士讲解其中的治国之道;设立蒙古国子学,用蒙古语译写的《通鉴节要》作为教材。
明太祖朱元璋推崇《资治通鉴》:每日早晨进行研读,"习闻明知古代帝王之道,身体力行《通鉴》原则。"
清圣祖康熙迷恋《资治通鉴》:经常翻阅,说《通鉴》"事关前代得失,甚有裨于治道。"
目 录
第一卷 周纪一 威烈王二十三年至烈王七年(前403年前369年)
第二卷 周纪二 显王元年至四十八年(前368年前321年)
第三卷 周纪三 慎靓王元年至赧王十七年(前320到前298年)
第四卷 周纪四 赧王十八年至四十二年(前297至前273年)
第五卷 周纪五 赧王四十三年至五十九年(前272至前256年)
第六卷 秦纪一 昭襄王五十二年至始皇帝十九年(前255至前228年)
第七卷 秦纪二 始皇帝二十年至二世皇帝元年(前227至前209年)
第八卷 秦纪三 二世皇帝二年至三年(前208至前207年)
第九卷 汉纪一 高帝元年至二年(前206至前205年)
第十卷 汉纪二 高帝三年至四年(前204至前203年)
第十一卷 汉纪三 高帝五年至七年(前203至前200年)
第十二卷 汉纪四 高帝八年至惠帝七年(前199至前188年)
第十三卷 汉纪五 高后元年至文帝前二年(前187至前178年)
第十四卷 汉纪六 文帝前三年至十年(前177至前170年)
第十五卷 汉纪七 文帝前十一年至景帝前二年(前169至前155年)
第十六卷 汉纪八 前帝前三年至后三年(前154年至前141年)
第十七卷 汉纪九 武帝建元元年一地元光元年(前140至前134年)
第十八卷 汉纪十 武帝元光二年至元朔四年(前133至前125年)
第十九卷 汉纪十一 武帝元朔五年至狩四年(前124年至前119年)
第二十卷 汉纪十二 武帝元狩五年至元封元年(前118至前1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