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堡太极拳简介 赵堡太极技击视频

赵堡太极拳形成于河南温县赵堡镇,是有太极拳创始人张三丰,祖师王宗岳传蒋法。蒋法又传邢喜怀,传张楚臣,传陈敬伯,传张宗禹,传张彦,传陈清萍等历代传人经数百年的辨理、习技传下来的赵堡太极拳,赵堡太极拳无论拳架或理论、著作都是有师傅口传和身教。理论有:王宗岳师尊的专著《九要论》《太极行功歌》《捷要论》《运天机轮》《五字诀》《撒手法》还有《论推手》《论擒拿法》和《论卸骨法》等著作在太极拳花园中赵堡太极拳是民间流传的一门太极真功,有着独特的技击特点和显著特征。

赵堡太极拳大架七十二式,小架郑悟清拳法有拳架七十五式,式式皆为画圆,走圆,是本拳种的核心与特征,整个拳架是从先转大圈后小圈,犹如春蚕抽丝连绵不断,里有顺圈逆圈组成,以身而言,有:以手化圆,以肘化圆,以胸腹化圆,以膀化圆和以胯化圆。丹田转动,此乃一圆化太极。

拳架的演练遵循,(三直)(四顺)(六合)和(意贯四梢)等规则,(三直)即头直、身直、小腿直、(四顺)即腿顺、脚顺、手顺、身法顺,六合即手与足合、膀与胯合、肘与膝合此乃外三合,内三合有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四梢)为牙为骨梢,舌为肉梢,发为血梢,指为筋梢。

赵堡太极拳架轻灵柔活,动作舒展大方,演练时,步活圈圆,环环相扣,无明显发力动作,套路贯穿,有柔有刚,在掌握套路后,即逐步化圆为圈、由简到繁,提高技巧,难度,在演练过程中,练至数趟,一经启动,旁人观之、见走圆画圈,却找不到头与尾,犹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

赵堡太极,在走技方面擅长拿、跌、掷、打、靠诸艺,又有各种擒拿与反擒拿动作,融于套路中,使其技击特点甚为突出,在推拿方面,以二人立步推手,绷、履、挤、按、之动作,活步推手,以练采、列、肘、靠、之法。

赵堡太极拳

赵堡太极拳是一个古老的拳种,它除了具有一般太极拳的特点之外,有自己的显著特点,它的练习要求有不同于其它太极拳的要求。弄清这些特点和要求,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赵堡太极拳要领,从而学好赵堡太极拳。

一、赵堡太极拳有适合各种人练习的三种架式

赵堡太极拳经过历代前辈太极拳家的长时期的传习,总结创编出符合科学道理的拳架套路,这一架式在当时是从技击,搏斗出发创编的。随着身传口授,前辈拳家在教学中因人不同,因学拳的阶段不同,传授不同的高低架子。赵堡太极拳现在传习的架子有三种:

第一种:中架。赵堡太极拳中架一般教授初学者,中架动作分清,难度适中,初学者易于掌握。

第二种:低架。也叫盘功架,领落架,这适合青、壮年为提高太极功夫而传授的,低架赵堡太极拳,小腿与大腿形成的角度要成直角,手、臂、脚、腿、腰、胯等身体各部位运转幅度较大,以健身为目的的老年人、病人难以做到,故不宜练低架拳。

第三种:高架。也称代理架,内功架,这是练技击、技巧、内功功夫的架。它的架子高,各种要求都要在架子上体现出来。由于它架高,在某种程度上说运动量不大,也适应于以健身、养生为目的老年人、病人练习。

练习这三种架子,必须做到外三合,即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立身中正,一举动手脚齐到,手脚起落的方位必须准确。低架拳要求大开大合,一切动作要走圆,手、脚、肩、肘、胯、腰、膝以及各个关节,各部位肌肉都要走圆,向前后退无不是圈,有平圈、立圈、斜圈以及各种形状的圈,不可直来直去。高架即圈由大变小,紧小脱化,在技击上起到小圈克大圈的作用,在练习中架熟习的基础上,可练盘功架,再练高架。也有的青年人一开始就学盘功的低架子。具体学习因人而异。总之,赵堡太极拳三种架式动作基本一样,功能不一样,学者可以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和根据老师的要求去选择。

二、赵堡太极拳拳架套路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编排的

赵堡太极拳每一式动作都要求全身的整体配合,全身协调一致,上下相随。但从架子的顺序分析,架子的编排表现出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练习意图。前面的约二十个式子是偏于练习手、掌、臂及脚的起落,划圈动作较单向。从第二十式开始有拳、捶的动作,转身连环的动作。从三十八式开始动作的难度有所增大,有踢蹬,二起拍脚,跳换脚,单腿,站立手推蹬脚,单腿支撑翻身的动作,有肘的动作。从七十一式“跌岔”开始有仆步,旋转,扫腿,金鸡独立震脚等较高难的动作,这种难度较大的动作一直延续到单摆莲,七星下式,双摆莲等式至结束。这种由易入难,由浅入深的编排能让学者顺序前进,同时适当的重复一些动作,难、易相交,使学者比较易于接受。这种符合学拳规律的编排体现了前辈太极拳家的苦诣。

三、赵堡太极拳对用意的要求

用意不用力是前辈太极拳家总结出来最能反映太极拳特点的一个高要求,赵堡太极拳同样重视用意不用力。赵堡太极拳用意有着特别的内容,一般太极拳要求走架练拳时必须不用拙力,用意识引导动作。赵堡太极拳除了有这样的内容外,开始练赵堡太极拳的人必须十分注意用心去设想各个式中的用法,每打一式,要明白该式的意义,即明白自己在练拳时,对方从哪个方向。甩什么手法打来,我从哪个方向,用什么手法去应对方,在这里所谓意即是无论对方从那个角度用什么手法、腿法、身法来击,我都能观测到,并有相应的对付办法,这个应付过程为意。不单纯是所谓意到气到,气到劲自到的操作。

赵堡太极拳的用意,是由无到有,由淡到浓,熟练后,特别是到代理架练习时渐渐做到意已完全自然而至,身体随对方突然击来。无意识地良然接应。这时候,意与身体的自觉反映融为一体,是一种随心所欲应物自然的较高境界。随着习练者功力提高,意不再象开始那样强烈了。这是一个意由强到淡,有即有,无即无的高级层次。

总之,赵堡太极拳对用意有独特的要求,初学者按此要求去做,久而久之会登堂入室,不难窥其堂奥。

四、赵堡太极拳对呼吸与通大小周天的要求

呼吸是赵堡太极拳十分重视的。赵堡太极拳要求走架练拳时必须配合呼吸,并且无论是练架与推手都必须运用逆腹式呼吸法。即吸气时小腹内收。呼气时小腹微外凸,丹田要与架式动作配合,当然这种配合不是绝对的,一般的要求是呼气时气由丹田转动把气催到四稍,吸气时气由四稍落入丹田。初学者练习时难以做到。但必须按这要求慢慢体会会做,这种逆腹式呼吸法无论在技击和健身上都有良好的效果。特别是提高技击水平,必须严格掌握和运用逆腹式呼吸法进行操作。因为逆腹式呼吸法对健身的好处,不少太极拳书中都很详细他讲述到,这里不再赘言。

赵堡太极拳要求走架练拳要通大小周夭。练习的要求是初练时,由四梢带动大小周天的循环,大小周天通以后,由丹田代理大小周天的循环,这一要求是赵堡太极拳家世代口授身传的秘诀。

小周天是气由百会经身前任脉落入丹田,经尾闾进入督脉上升到百会穴。气的一次循环为通小周天。大周天是气由脚(涌泉)起经两腿内侧到尾闾沿督脉上升到百会穴,再经身前任脉落入丹田,下尾闾经两腿外侧下到脚(涌泉)。

练架子时四稍的运转与丹田、呼吸的配合,带动气在大小周天的线路上流动,通过这样的练习,练丹田的团聚力,到功夫深时,只要丹田的转动,大小周天即通气,气即随心所欲到自己所需要发放地方。这种丹田攻法必须经过长时间练习方能做到,但不是玄乎其玄,可望不可及的事。赵堡前辈太极拳家和现在不少赵堡太极拳家都能做到,做到了这一点,健身、技击效果才能事半功倍。

五、赵堡太极拳的功能

赵堡太极拳在近代和当代有文字记载的出过不少名家,它的效果是客观的,具体表现在技击和健身两方面。

在技击方面,只要得到正宗传授,按正规操作练习,认真按要求练习架子,练习者就会自然提高功力,就会逐渐掌握各种技击本领。历代赵堡太极拳名家的学拳经历证明了赵堡流传的一句话:拳练十万八千遍,不打自转。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在健身方面,只要按照要求走架练拳,并从自身实际出发练拳,全身各部位都会得到平衡锻炼,全身气血运转自如,周身经络畅通无阻,就不会生病。有病往往不用打针服药,病慢慢自然痊愈,练习赵堡太极拳所治愈的各种病例随处可见。有病可治,无病可防病,赵堡太极拳是人类健康长寿的良方良药。

六、赵堡太极拳的推手及器械

赵堡太极拳是一个较完备的拳种,除了架子外,还有推手,推手包括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大捋,乱踩花等。器械有:太极剑、太极刀、太极六合刀、太极十三刀、太极棍、太极十三把棍、太极大枪、春秋大刀、锤、九节鞭等各种兵器的对打赵堡太极推手和器械都是有其独特的风格的,但由于历代单传秘传,至今社会上知道的不多。

七、学习赵堡太极拳的顺序要求

赵堡太极拳是一个优秀拳种,学习练习它有一定规律。过去学架子必须一着一式由老师传授,三个月学完全部架式。以提高技击水平为目的要每天练架数十遍。前辈赵堡太极拳名家一天练架百余遍,每遍拳一般用四分钟左右,造诣深的三分钟左右,以二分三十秒钟打完一趟架子为有高深功夫的人。以健身为目的的人每天早晚练半个小时即可,无论练拳目的如何,一定要连续练,不间断。学完架子,熟练的练上一年以后,练推手,然后学剑、刀、枪、棍等器械。

无论是以提高技击水平或以健身为目的,都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贪多图快,急于求成往往欲速而不达。

练拳的其它注意事项,需各人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体力、时间、老师的水平等多种因素进行安排合乎自己实际的最佳练习方法,要依规矩,又不能教条对待。

太极拳道源流太极拳道源远流长,众说纷纭,笔者查阅诸多资料认为中国人民大学徐兆仁先生所主编的《东方修道文库》丛书中《太极道诀》一书述之最详。现将《太极道诀·前言》部分全文摘录,以述太极拳道源流。

太极道的创始人为张三丰《三丰全集·派考记·道派》对张三丰的学术渊源作了如下的述评:大道渊源,始于老子,一传尹文始,五传而至三丰先生。虽然,老子之所传亦甚多矣,其间杰出者,尹文始,王少阳。支分派别,各有传人。今特就文始言之,文始传麻衣,麻衣传希夷,希夷传火龙,火龙传三丰。或以为隐仙派者,文始隐关令、隐太白,麻衣隐石堂、隐黄山,希夷隐太华,火龙隐终南,先生隐武当,此隐派之说也。夫神仙无不能隐,而此派更为高隐。孔子曰:“老子其龙乎?”言其深隐莫测也,故又称犹龙派云。

按:老子之道,文始派最高,少阳派最大。少阳传正阳,正阳传纯阳,纯阳首传王重阳,重阳传邱长春,开北派;纯阳又传刘海蟾,海蟾传张紫阳,开南派。

再按:文始一派至麻衣而传希夷,少阳一派,刘海蟾亦以丹法传希夷,两派于斯一汇。是三丰先生谓为文始派也可,谓为少阳派也亦可。特其清风高节,终与麻衣、希夷、火龙相近云。

在道教史上,麻衣道者,陈抟老祖(即希夷)、火龙先生、三丰真人都属于传奇式的人物。他们智慧卓越,鉴往知来,高论如泉,深不可测,不仅在超越人生的理论上独树一帜,而且在内修实践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在其各自所处的时代中有着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但正因为他们都是些传奇式的人物,所以想详细地了解其一生的经历,是十分困难的。就张三丰来说,历史上就曾经有人将他混同于主张阴阳双修的道教东派人物——张三峰。

当然,丰、峰二字同音,导致了混淆。但更重要的是,人们没有认真比较其丹法异同,以为同是道教中人,同用一套名词术语,肯定是同为一人。殊不知二者学说、理论大相径庭,实践、功夫大异其趣,根本不能混为一谈。另外,对于历史曾出现过两个张三丰的事实也同样认识模糊。

明清之际的著名学者黄宗羲在《王征南墓志铭》中所说的张三丰,是北宋时期的武当派内家拳祖师。

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以搏人,人亦得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内家,盖起于张三丰。三丰之术,百余年后传于陕西,而王宗(宋朝人)为最著。

黄宗羲通晓文史典章,治学严谨,为一代名儒,上说自当有所本。北宋张三丰是一位内功精湛的武术大师,当今流传中外的太极拳即为其所创。而元、明之际的张三丰,却是一位著名的道士,史书对其记载也稍详于前者。

据《明史》记载,张三丰,名全一,一名君实,三丰为其道号,辽东懿州(今辽宁彰武西南)人,平时不修边幅,时人称之为张邋遢。《明史》还对他的形象作了如下的勾勒:

颀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暑唯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书经目不忘。游处无恒,或云能一日千里。善嬉谐,旁若无人。传说他能知往卜来,具有预测功能。他在宝鸡金台观修炼时,曾有过“死而复活”现象,其门人认为他已炼出阳神,上述现象只不过是神游的一种表现。张三丰曾游四川,见蜀献王。明初入武当,历襄、汉,踪迹不定,传闻四起,朱元璋在位时,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派员寻访,觅之不得。永乐年间(公元1403至1424年),明成祖朱棣又遣使往访,“遍历荒徼,积数年不遇”。然后竟派大臣募集三十余万人,大营武当宫观,前后费时七年,耗资百万。竣工之后,赐名“太和太岳山”,设官铸印以守。英宗时,派宦官直接掌管武当山,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遥赠三丰为“通微显化真人”,但“终莫测其存否也”。

可以肯定,大约在元、明时期中的一百多年间,社会上广泛流传着有关张三丰的传说,明代好几个皇帝对他发生了极为浓厚的兴趣。《明史》撰修者张廷玉对这一历史事实作过一个简洁的评论,他说:

明初,周颠、张三丰之属踪迹秘幻,莫可测识,而震动天子,要非妄诞取宠者所可几。张中、袁珙,占验奇中,夫事有非常理所能拘者,浅见鲜闻不足道也。医与天文皆世业专官,亦本《周官》遗意。攻其术者,要必博极于古人之书而会通其理,沉思独诣,参以考验,不为私智自用,乃足以名当世而为后学宗。

清朝雍正初年,汪锡龄搜集有关张三丰的传世文献,辑成《张三丰先生全集》。道光年间(公元1821年—1850年),道教西派巨匠李涵虚对《全集》重新作了编辑加工,后收入于《道藏辑要》之中。

张三丰的传世文献表明,他在内修学说上广泛吸取了古人的精华,尤其是继承了唐宋以来三教融合的思想,认为释迦牟尼、孔子、老子所修均为“道”,而“道”的内涵就是阴阳,就是性命。天地一太极,人身亦一太极,识得天地、人身之太极,也就是得道。或许,张三丰太极道的特色就在这里。如果我们的推测不错,元明之际的张三丰很可能对北宋武术内家派所创的太极拳进行了挖掘、整理、提炼、升华,将道的神髓赋予太极拳技,使太极拳成为人们走向大道的使者。这样一来,就使得历史上前后出现的两位张三丰在人们心目中重合,误认为张三丰既是一位武术大师,又是一代内丹宗匠。

……张三丰十分重视前人在修道实践上取得的经验和方法,《太极长生诀》、《修道篇》中即辑入不少古人传世的精华之作,这些杰作无疑是张氏证道过程中的座右铭。与此同时,张氏又将体道过程中的创获反过来说明、充实古人之说,《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一文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张三丰在此论中指出,欲得太极拳的神髓,必先明太极妙道;而学习太极拳,则又为入道之基。要求学者:

“须于动静之中寻太极之益,于八卦、五行之中求生剋之理,然后混七二之数,浑然成无极。心性神气,相随作用,则心安性定,神敛气聚。一身中之太极成,阴阳交,动静合,全身之四体百脉周流畅通,不粘不滞,斯可以传吾法矣。”(见《东方修道文库·太极道诀·前言》)

三丰之后,“……首传陕西的王宗和山西的王宗岳。王宗乃西安市东郊坝桥官厅人,祖籍浙江余姚,将太极拳传浙江陈洲同,陈洲同传张松溪,张松溪传叶继美,叶继美传单思南,单思南传王征南,王征南传黄百家等为武当内家拳南派,亦称武当松溪派。”(见《胡转运·太极拳与气功》394页)

明朝初期,张三丰在武当山传授弟子甚多,约在嘉靖间,有武当道门弟子隐名云游山西,将太极拳艺授太谷县(一说阳城县;一说长治县)王宗岳(笔者<谭大江>按:此事当有两种可能,一为张三丰隐名直接传王宗岳,一为张三丰之弟子隐名传王宗岳。或可王宗岳本知详情,因严遵师训而不明示于人。但从王宗岳所传太极拳谱有注:“以上系武当张三丰祖师所传”来看,不可排除张三丰直接传授王宗岳的可能)。王宗岳从学后苦练不辍,经多年研悟,拳艺直达炉火纯青。盖因云游道人传授王宗岳时留有严格诫律:不忠不孝者不传,心险好斗者不传,轻浮卖弄者不传,贪酒好色者不传,骨柔质钝者不传等,共有十不传,若违诫律,将遭天谴。所以,王宗岳怀宝数十年不露。王老夫子膝下无子,仅传女儿一人和郑州孙某一人,除此则尝游武林广交内家名家,名显西北。

据今河南温县赵堡太极拳门保存的有关史料和口碑介绍,万历中,王宗岳偕一武友同往河南郑州经商,途经河南温县赵堡镇。天色将暮,见此地人有尚武之风,村头有青年人习武。及宿客店,与友闲话,言见村头穿紫花布衫之青年人,将来有些出息。正巧这话被店主听见,料定二人必是武林高人,急出店去告穿紫花布衫者蒋发。蒋发闻讯,急奔店拜于王宗岳面前。王宗岳一再推脱,无奈蒋发跪地不起。王宗岳见其诚恳,才答应收为弟子授艺。次日,王宗岳即去郑州,言一月后今日归来。蒋发算定日期,至日,天未明,即于黄河岸边等师。王宗岳果亦如期归来,见蒋发如此诚实,顿增喜爱之心,遂带蒋发同归山西。

另有一说为,王宗岳与武友于赵堡观蒋发练拳,并于拳场外头评说,适被蒋发听见,俟王宗岳二人离村,蒋发追至村外跪地乞教。王为试其性情,见蒋发头上有一疤痕,故意戏骂。蒋发不以为恼,乞教依旧。王宗岳见其子天资,性情俱佳,及收为徒。(谭大江《武当内家派述秘》)

据赵堡刘庆玺和吴金增等于1988年去距赵堡不远的西水运村蒋发家了解,蒋家至今仍有后人。其后裔蒋乾元提供:蒋发字福,生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祖籍开封府东蒋家寨人,后随家迁往河南怀庆府温县赵堡镇西水运村居住,蒋乾元至今仍保存有先祖蒋发所使用的兵器,长把手稍、袖捶、拐棍等,原先还有神鞭两个,大的五斤、小的三斤,一对鞭不慎遗失。蒋发的墓碑担心黄河发大水移于黄河大堤一小洞内存藏。山西人称蒋发为蒋把式,即认为功夫好,蒋发出师后在山西以卖草帽为业,后来发了大财,辞别师父回家后,仍往来于黄河两岸经商,据传其能黄河水上往返,人称:“八步赶蟾”,亦有人称:“百步撵兔”。后来发现赵堡镇南头关帝庙处居住的邢喜怀,为人忠厚,具有异质,可传其技也。遂将山西师传太极拳道传于邢喜怀。邢喜怀家赵堡镇亦有后代。据传邢喜怀49岁始学太极拳,其刻苦练功,颇具悟性,亦有著述遗世。邢喜怀又传赵堡镇张楚臣,张楚臣原为山西人,在赵堡镇开鲜菜铺为生,后又做粮行生意。张尽得邢喜怀之传,张楚臣亦有著述留传。张楚臣又传赵堡镇人陈敬柏和王柏青,陈敬柏曾用金鸡独立打死山东响马“黑里虎”,号称“盖山东”。陈敬柏又传赵堡镇人张宗禹。张宗禹又传赵堡镇人原复孔和侄孙张彦,原、张两家均有后人在赵堡依旧习拳。原复孔字金花,家牧羊,敬师如父,常宰羊慰劳张师,赵堡传为佳话,张师亦爱徒如子。复孔因故外出数日,张宗禹不幸逝世未及传原心法。将其心法传于侄孙张彦,嘱其原复孔回来转传与他。张彦天赋极高,又极爱拳道,得传后功夫精进乃得大成。张彦在温县一带传闻极多,独闯少林寺,威震山东响马,力斩巨蟒,人称一代“狂师”“神手张彦”等美名。

张彦传其子张应昌与赵堡镇人陈清平。

张应昌传张汶、崔东,张汶传张金梅,张金梅传张利泰和张敬芝,张敬芝传王林清、陈应铭、张铎、张树德、侯春秀。林清传王泽善。

一代宗师侯春秀,清秀颀长,一派仙风,技艺上乘,采挒冷脆,发人电闪雷鸣,瞬间置人丈外,研究上中下三八法,独领风骚,从赵堡到西安授拳几十年,传人很多,颇负盛名。其高足有:张玉亮、徐孝昌、张文举、黄江天、刘会峙、罗及午、王德信、侯占国(子)、王喜元(婿)、侯转运(子)、赵策、刘晓凯、尚保新、张伯友等。赵策天赋极高,性格怪异,领悟拳道颇深,常独来独往,访名师会高友,切磋交流,功乃臻上乘,人品更佳,尊师重道,众师兄弟公推其支掌师门。王喜元获师传,传艺广州,与刘瑞同收弟子莫介成、肖敬文、郭止波、何伟照。黄江天习太极五十余载,诗书武医均有颇高造谐,其传有高足刘鸿义、赵水平、袁军健、雷济民。刘会峙著《武当赵堡三合一太极拳》一书以宏师道,宣扬赵堡功不可没,亦有传人,据传刘晓凯就职公安,颇有声名,技艺独到。

陈清平传人众多,著名者有:和兆元、牛发虎、张汉、李景颜、李作智、任长春、陈景阳、武禹襄等。

和兆元字育庵(1810-1890),传子和润芝、和敬芝、长孙和庆喜、孙和庆台、苗延升。延升传王思明、王恩恭(功);庆台传和学俭。和学俭为人忠厚,秉承家学,在赵堡镇独立门户,成立“和式太极拳研究会”除传子侄外,广为传人,大力宣扬赵堡和式太极拳,已使多家辞典、刊物登载“和式太极拳”条目,和家后人全国各地参加各种武术会议,传播祖传“和式太极拳”。

和庆喜字福棠(1862-1936),教授有方,传弟子多人,均名声显赫。其传人有和学信、和学敏、和学惠、郝玉朝、郑锡爵、郭云、郑悟清、柴玉柱、刘世英、李俊秀、郑瑞等。郝玉朝功夫为最,郭云在山西赤手打死金钱豹,郑锡爵1931年在开封举行的华北五省擂台赛中过关斩将勇夺魁首。郑悟清荣任黄埔军校第七分校武术教官。郑锡爵、郑悟清因定居西安广有传人,名声显赫,武林人称“西北二郑”。称郑锡爵为“大郑老师”,称郑悟清为“小郑老师”。郑瑞乃郑悟清之长子,自幼习拳与父同师,为协助其父成就太极功业,除练功外,主要精力操持家务,备受艰辛。因父教拳为业,虽得太极精髓,身怀绝技,从不教人,现已八十有三,仍练拳不辍,前些日子笔者与几好友前往眉县拜访,仍谆谆教诲我们,必须下功方有所成。

郑锡爵字伯英(1905-1961),人品忠厚,技艺超群,器宇轩昂,体魄伟岸,手如簸箕,脚如撑船,浑圆神力,功至化境。本世纪40年代迁居西安,广收门徒,传授师传和式太极拳,后统一改称“武当赵堡太极拳”。人美诩大郑老师有高足弟子八人称为“八大金刚”:郭士奎、柴学文、王德华、范诗书、张宏道、赵鸿喜、任志义、田钧晋。著名者还有子郑鸿烈、李应聘、张存义、潘金祥、陈守礼、侯自成、段国社、和良福、王天水、王官长、张有任、赵增福、周静波、李应中、任绍先、杨邦泰、任长安、马殿章、王培华、毕运斋、苏国忠、郑邦本等。宗师门下大弟子郭士奎谢世后,师兄弟公认柴学文继其掌门,柴师为人豪放豁达,乃有古侠之风,功至上乘,其师在世尊师孝敬有加,谢世置师灵牌神位长年祭祀香火不断,堪称楷模。郑鸿烈在西安创办“郑锡爵武馆”传徒授艺。王德华传有高足李健任“郑锡爵武馆”常务副馆长,常携师弟董振嘉、叶惠龙、高辉等参加各种武术活动,弘扬师道,在西安颇有声名。张宏道传有高足王庆升、王海洲。庆升、海洲在赵堡传人诸多,王海洲任赵堡总会总教练,常年奔波于外传拳授艺,著书立说弘扬赵堡不遗余力。赵鸿喜传有高足安民洲,精于技击,人称“推土机”。赵增福著书立说弘扬赵堡功不可没。任志义传戚建海,建海理论研究颇有心得,论文多有发表。王培华苦练丹功,步入杏林治病救人。

赵堡太极拳简介 赵堡太极技击视频
郑悟清,字凤臣(1895-1984),本世纪40年代因战乱由赵堡迁居西安承师和庆喜所授和式太极拳,后统一改称武当赵堡太极拳。50年代有尚姓者曾为开封某镖局镖师,武功高强,走访全国各地,未遇劲敌。闻西安郑悟清之威名,随往访之,以较其技。郑先生有高足三人闻之,乃告与师,师欢迎光临。但三位弟子皆为师捏汗一把,并备担架一副,应用药物所备齐全,以防不测。在一弟子后院相见,见面时,一弟子人高马大为使尚某换座上位,即连人带椅将尚某挪于上位。尚某待挪稳后,浑身一抖擞,一把太师椅皆为碎片,同时邀请三人齐上,三人瞬间倒地一对半。三弟子皆瞠目结舌,乃劝师不可再比,以防一辈英名毁于一旦。此时尚某邀郑先生下场,三个回合,未见郑先生出手,一而再,再而三,俱将尚弹发于丈外。尚始先不服,三个回合后,乃跪地叩头,曰:“真乃神人矣!”自此,三弟子在人前皆不敢言己谓练拳者也。郑先生武德至上乃得道高人,待人谦逊有礼,和蔼可亲,尊重各界。武林各门派未尝有非言者,均翘指称赞,堪称一代宗师。郑先生在西安授拳近半个世纪,桃李遍天下,各界均有其弟子,各得其艺,广为传之。郑先生高足有:王秉瑞、孙兰亭、郭兴梁、尤国才、佘辉庭、高智怡、顾泰隆、李道扬、吕兴周、郭德政、李文斌、魏习典、陈修祥、闫俊文,罗喜运、杨豪华、张志和、刘得印、李海龙、史寿之、李清贵、吴培仁、杨荣籍、高国庆、高全林、雷伯荣、唐允吉、袁清阁、唐裕源、郭大均、原宝山、李随成、陆华良、高潮、孟凡夫、李凤兴、高峰、高怀旺、孙明伦、谭志远、郑子毅、吴生安、吴忍堂、张占迎、宋蕴华、王予孝、吴本忠、刘瑞、秦胜家、纪昌秀、李清林、常清岚、郑钧、郭命三、郑喜梅、郑喜桃、魏兴华、王志成、翟本源、徐景州、吴妙珍、张长富等。上述郑先生弟子各有其名。早期著名者有顾泰隆、孙兰亭,均在山西受艺,顾乃为开门弟子,其随师从山西至西安,几十年待师如父,尽得其艺。孙兰亭名扬山、陕,带艺投师,传人极多,西安武林皆知。魏习典、陈修祥修炼有成均有大名。杨荣籍学艺六载记师语录数本,视为珍秘。雷伯荣拍摄乃师电影拷贝纪录片,可谓国宝。郭大均授徒有方传有高足马耀先,耀先功底纯厚授徒多人。原宝山走南闯北,宣传赵堡,近日有《武当赵堡太极拳大全》问世。李随成乃侠义之士,为人真诚豪放,功至上乘,承师艺,倡导“推手道”,予使推手竞技推向国际体坛,其多年磨练锲而不舍,只求十年磨一剑,以展宏图,1984年曾获75公斤级陕西省推手对抗赛冠军,1998年创建“西安东方竞技体育健身俱乐部”,并在西工大、纺院多次讲学教授太极“推手道”技艺,传有学生弟子多人,其中王英杰颇有造诣。孟凡夫字喜成,与弟子王振川得振川亲戚家藏《太极秘术》珍本,如获至宝,振川投稿《武当》,武当杂志编辑谭大江已公布天下,始知赵堡拳历代均有拳论传授,孟、王乃为武当、赵堡立大功一件,青史有名。高峰乃陕西省图书馆馆员,一介儒雅之士,本世纪80年代初,西安三大宗师门下弟子成立“西安武当赵堡太极拳研究会”,荣膺首任会长,可见其人非为凡品。吴生安继高峰之后代理会长,其人品可敬,道行颇深,跻身杏林,拳道通于医道,创“陕西生安中医研究所”任所长,医界颇负盛名,各种专家辞典多有收录,西安有人送匾称颂“当代医圣”,且代理会长,支撑门户,和蔼可亲,人愿往之,其传弟子郭志伟聪慧过人,与拳道体悟颇深,并有传人;传子吴兆知,兆知同时还秉承杨荣籍、李随成二师,武医兼备。宋蕴华才华横溢,武功过人,曾有高足赵军、孙金斗80年代中期曾分别荣获过陕西省推手对抗赛各自级别的魁首,其国内外传授弟子多人,并著《武当赵堡太极拳图谱》传世,自创“太极易拳道”,另开一派。纪昌秀(女)在香港创“和式太极武术(国际)总会”,常年奔波国际社会,为弘扬师门,传授甚广,诸多弟子在国际武术赛事中均有奖牌,为和式太极拳传授国外第一人。郑钧乃为郑先生次子,为人忠厚,待人可亲,得父之嫡传,居赵堡广为传人,在商丘市与弟子张伟东、刘子平、安呈林,在偃师与弟子胡永秀,在山西晋城市与弟子郭景荣、李宏阳、邱士一、刘小秀三地创建“郑悟清太极拳法研究会”;

[b]赵堡太极拳推手要求[/b]

1.不贪不欠

这一要求时是走架行功的要求。前文说过赵堡太极拳的架子与推手有密切的联系,走架如推手,推手如走架.架要不贪不欠,如果说走架中要严格做到这一点,那么推手中这点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的了。

不贪、不欠,这是赵堡人的口语说法,与《太极拳论》中说的“无过不及”是一致的,不贪就是不超过;不欠,就是不要不到。也就是无论如何转换,必须做到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外三合。不做到这外三合的就是贪或欠,就是过与不及,不贪不欠,适中才是。

赵堡秘传的《七疾》诀中说:“上法需要先上身,手脚齐到方为真”,这一语道破了赵堡太极拳推手和走架的真谛,研究赵堡太极拳推手的人必须从中去寻找奥秘。

人的身体是有重心,有中心线的,要使身体平衡,不失势,必须注意使自己重心所在的范围内移动,或上移、下移,或前移、后移,或左移、右移等。如果超出了一定范围,就叫“失重”,身体一“失重”,就给对方有可乘之机。人的高、矮、大、小、胖、瘦不一样,重心难以说明在哪一点,只有自己在练习中体会才能掌握。而不贪不欠的原则是检验自己失不失衡的一个外形标准。比如手超出脚尖以外,肘超出膝外,身就自然前移,重心就会随着前移。在运转接劲中,对方不用多大力就会把自己的身体引斜,重心就不稳,对方找到了发放的最好机会。又如,自己的身、手已后收,而脚还在原来的位置不动,这就欠。一欠重心已失中,别人乘势向前加劲,自己会后仰。贪与欠成了自己失败的条件,而给对方造成了胜利的条件。贪在这里是一个比喻词,贪心,想占人家便宜最终吃亏的是自己,而欠了人的东西,终是要偿还的,两种结果都是使自己背,别人顺。

赵堡太极拳把不贪不欠作为一条推手的原则,是要求自己身体各部分的位置合理安排,适中对待。适中、合理,那么转换能自如,前进后退,左进右退,右进左退,全身一致。这就是给对方一种无隙可乘的外形形象,对方就不敢轻举妄动。

赵堡太极拳秘传的拳论中这方面的论述非常丰富。《天远机论》中说:“手起脚要落,足落手要起”,“身要攻人,步要过人”。《高手武技论》中说:“夫拳勇气之势,固贵乎身灵也,尢贵乎手敏。盖身不灵,则无以为措手之地;而手不敏,盖身不灵,则无以为措手之地;而手不敏,亦无以为动身之处。惟身与手合,手与身应,夫而后虽不能为领兵排阵,亦可手奠敌矣。”在《手法五要及步法》中说:“打法先上法,手足齐到方为真,身似游龙,似烈炮,遇好似火烧身。起无形,落无踪。手似毒箭,身如返弓,消息全凭后腿蹬。进退旋转要灵活,五行一动如雷声。风吹浮去散,雨打灰尘净,五行合一体,放胆即成功。”

以上拳论,就充分说明推手时必须做到身动手随,手进身进,周身合一,不贪不欠。与人推手,遇化发,浑身上下做到外三合,才能有回旋的余地,才能有所成。

外三合是外形上的要求,要做以外三合必须做到内三合。内三合是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内三合与外三合不能弧立看待,事物都是互相关联的,事物与事物之间呈各种各样的关系。要做到外三合,必须明内三合。内三合做到了自然会带动外形,做到外三合。如果心不知,意不明,手脚、肘膝、肩胯就不会按思想指挥去完成外三合。反过来,手脚、肘膝、肩胯不合,心与意,气与力,筋与骨也不可能做到相合。他们互为因果关系。

从某种程度上说内三合比外三合更难做到。外三合是外形,往往为人们上眼就看出,内三合含于内不显于外,往往不易觉察。学者先求形似,后求神明,形神合一则浑身无间隙,遇敌制敌就会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一开无不开,一合无不合,到这境界,推手技艺可臻成熟。

2.三节知进退

赵堡太极拳推手要求科学地、合理地运用自己的三节,在粘走、运化、缠绕、绞转中充分利用三节各自的作用使自己获胜。赵保太极拳拳论中有许多明三节的理论要求。古传秘诀中有“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浑身空,下节不明自家吃跌”的论述,讲清了明三节在走架推手中的重要性。

赵堡太极拳拳论:人身自头至脚为一大节,各节均可以一分为三,人身体可分无数个三节,赵保秘传的《十法》诀中对三节是这样论述的:“人之一身而言,手肘为梢节,腰腹为中节,足腿为根节。分而言之,三节之中也各有三节。手为梢节之梢节,肘为梢节之中节,肩为梢节之根节;胸为中节之梢节,心为中节之中节,丹田为中节之根节;足为根节之梢节,膝为根节之中节,胯为根节之根节。总不外梢起、中随、根追之理。庶不至有长短、曲直、参差、俯仰之病,此三节所要贵明也。”这里讲了大的三节,还有无数个小三节。头有三节,为额、鼻、口。脚手均可分为三节,手的三节:指为梢节、常为中节、腕为根节。脚的三节:脚趾为梢节,脚背、掌为中节,脚跟为根节。手指又可分为三节,手指前节为梢节,中段为中节,近指根这段为根节。脚趾也然。全身的三节分得细能自如运用,就能在推手中做到击中节则首尾应,击首者尾应,击尾者首应。这样在推手中就能较好地化解对方的劲力而顺势应击。比如,对方制我臂三节中的肘,我给对方肘,以手出击,对方制我梢节中的手,我以肘、肩出击;这样三节相应,配合身法则能做到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随手奏效。

上节不明即无依无宗,还有一个意思,就是批判要“明”。头是人的大脑所在,是人体的司令部,一切命令由头发布,全身的进退转换必须由大脑这个司令部指挥。心意一动,却全身各部分因敌变化,所以对头部的要求必须明,不能糊涂。

但如何做到三节互相接应?如何在推手中遇劲走劲,化背为顺,达到化则打,打即化,粘即是走,走则是粘呢?

我们从实际手法中的表现探讨它的大批量。比如设自己被对方双手按住肘腕,对方平衡用力加于我腕肘上前按,我遇力即配合身法手前臂放他前来,从一旁走过,即过肩靠对方的胸部。这是中节、梢节被击,根节接应,一走即粘,一化即打。再设对方双手按我左手腕肘,我发现对方用力不平衡,对我肘部用力大,对我腕部用力小,我即中节肘部顺其势转化,以梢节手随转前击。当然,肩、身其倔部位要齐进,这就是三节连环化解还击。这过程完全符合力学的道理,符合借力打人的太极道理。我肘部着人力,即把对方的力的一部分转移到我手上,对方已隐入落境,我借到对方的力,能及时还击到对方身上。这是一种比较简单的三节化发的例子,由此推之,当人在自己身上的其他部位用力,我都从实际出发,以这种原理来进行实际操作化打。

赵堡太极拳的三节要明,就是要处处懂得运用三节应敌。当然,这其中要配合用各种劲别,不能简单地、孤立地处理。如果以为这是很容易做到,简单化地看待,不用心去揣摩,这就错了。因为在对敌中,形势千变万化,目不暇接,非得上节“头”保持清醒,同时要有一定的懂劲功夫,经过一定的实际训练,才能得心应手。

运用三节的原理去应敌,会产生一个良性的效果,就是使对方感到自己的对手浑身都是手,全身各部位都能引、化、拿、发,自己无从入手。

高明的太极拳家浑身都是手,不是指有无数的手,而是指他身体处处都能配合成一个整体,在触点处即能引化拿发。

[b]赵堡太极拳推手及点穴[/b]

一、推手八法

赵堡太极拳在架式和推手中要取得我顺人背的效果,十分讲究运用十三法和各种劲。

赵堡太极拳十三法的名称与各家太极拳的名称一致,就是:绷、挤、按、采、列、肘、靠、进、退、顾、盼、定。这十三法的动作贯串赵堡太极拳的行功走架推手的过程中,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这十三法,才能不断地提高练拳和推手技击水平。现对这十三法中的前八法分述如下:

(一)绷法(劲):是以我的双臂承载对方的双手。赵堡太极拳的绷法多用于接手。双臂粘着别人双臂,以静待动,起到探测对方虚实了,即顺势应着。赵堡太极拳传的秘诀中对绷的说法是:“吾一双胳膊绷起他人双手也。如人双手按我右胳膊(或左或右),我必须用如封似闭之势,将人的刚劲引空,乘彼之势,宜按则按之,宜履则之,宜卸(我将身退下为之卸)则卸,使彼自己落空,方为上策。”这说明了绷法接手后的应付办法,当然这只是跟着的应付办法,拖绷法下要气沉丹田,上要顶劲,配合腰腿。赵堡太极拳在推手过程中意识上要有绷的意识,周身不失绷劲。

(二)履法(劲):我用双手粘住对方腕与肘以上臂顺其来势向一侧引,使对方来劲落空。履要不顶不抗,以四两拨千斤。赵堡流传的秘诀对履得这样说的:“敌人用两手按我右臂之时,彼用劲太大,手足齐进,我用如封似闭势将彼劲引空后,我乘势将右身下卸,即用我右手搭在彼上臂上,吾两手齐往右引之,使劲落空,彼势不便前进。必须身下卸。”这是在推手实践的着法。履必须做到松腰,转胯,不丢不顶,保持自己的重心不偏。

(三)挤法(劲):赵堡流传的秘诀中说:“接上式、敌半身下卸之时,我以前臂击之是也。”这话的意思是,我履对方不宜前进以半身下卸化解我的履劲,我乘对方下卸身之时以前臂挤去,这是赵堡太极拳的挤法,这种挤法与其他流派的太极拳不一样,挤劲要求松肩、垂肘、气沉丹田。

(四)按法(劲):以我的双手粘住对方一臂的腕和肘顺势向前用力。赵堡太极拳的按法有自己的特点。赵堡流传的秘诀是这样说的:“我以前臂击敌之时,彼将我臂引空,不能前进,势须半身下卸,值此之际,彼亦能乘势按我,吾亦能于机按彼。”赵堡太极拳的按法是处于一种特别的状态下出现的,发按劲要保持身体中正,顶劲,拨背,腰要弓,但要不贪不欠,不前俯。

(五)采法(劲):有两种意义,一是用手指抓住对方肘或腕突然向下发劲,发劲要速、脆。同时配合腰腿,不能单靠手指的力量。二是以双手固定别人的关节为采,不能用手抓紧。只能用掌压迫对方的关节,让对方丧失抵抗力。

(六)列法(劲)旋转对方关节为列。列有单手和双手两种,双手发列劲又有两种,双手采住对方两个关节部位转同一个方向的为一种;双手各自转一个方向的为一种。发列劲要求身体中正,力由脊发,周身要配合双手。

(七)肘法(劲):在推手中屈肘击人为肘法。肘法在近身时使用,是击人的胸、肋、面等部位。肘还可以缠绕、扩肋等。发肘劲要用丹田的爆发力,腰胯要密切配合。

(八)靠法(劲):以肩击人为靠。靠法是双方身体贴近时使用。靠劲凶,易伤人、慎用。发靠劲要含胸拨背,肩找自己的脚尖。

赵堡太极拳在推手中除了用上述八种手法和劲别伺机顺势发放以外,还有诸多劲别,其中包括:粘劲、截劲、寸劲、惊弹劲、崩炸劲、分劲、合劲、沉劲、借劲、走劲、化劲、钻劲、滚劲、横劲等等。适当地掌握和运用这些劲于推手中能提高技击的效果。

二、赵堡太极拳点穴法及重要穴位

点穴,是一项有危险性的技法,前辈赵堡太极传人传授非常严格,不轻易授人,以致至今知道此法的人已很少。

赵堡太极拳点穴秘法道德要求自己在与人交手时,时刻留心保护好自己的穴位。与别人相粘连使用转动、滚动身体的有关部分的方法随时移动身上的穴位,便对方无法触到这些穴位,保证自己的安全。在与对方粘连中处处留意对方的重要穴位,需要点击穴位时即随手而了。遇到坏人歹徒,需仗义为民,或保护自己,即认准对方重要穴位出手,使对方丧失反抗能力,从而制服对方。

赵堡太极拳秘传的重要穴位有14个,其他穴位从略。这14个穴位的位置和作用如下:

听宫穴:在耳洞前压凹陷处,击之令人耳聋。

太阳穴:在日月角边,打中脑出血而死。

分水穴:在困门下饮食分路处,重打饮不下,日久则死。

耳门穴:即耳,轻打则迷,重打则死。

斗门穴:在乳盘上,重打即吸气作疼,凶不可言,不致死。

肺门穴:打中轻则伤,重则死。

玉关穴:在脑后,打坏三月即死。

肺底穴:在脊心与前心相对处,被打则笑,咳嗽吐血,三年而死。

肾茎穴:左右小腹处,被打笑而死。

困门穴:喉下,被打,一时而死。

前后心穴、正位穴:在胸骨之中,打伤则死。

上海穴:在腋下生毛处,重打则死。

下海穴:在肩颈交界处,被打日久发黄而死。

前气眼:在斗门穴下,打之不死见凶。

掌握好赵堡太极拳的点穴技法,必须懂得人体气血流注和经络运行的规律,这些本书从略。

点穴法,易伤人,初学者慎用。

[b]★★★赵堡太极拳历代传人传略[/b]

[b]蒋发[/b]先师为赵堡太极拳第一代开创人,出生于明万历二年(公元1514年)。他从王宗岳学太极拳为万历二十四年,时22岁。在山西师家学太极拳艺7年,侍师如父,师亦爱之如子。王宗岳无子,只有独生女儿。王夫子早年授艺给女儿及郑州孙某(名讳及拳艺失传),除此,拳艺亦未示人。收蒋发为徒乃夫子晚年,因年事已高,不耐多言,多由女儿代为传艺,蒋发称之师姐。因此,后人有称赵堡太极拳为大姑娘拳,盖缘此义。

蒋发先师学艺时,王宗岳常对其言:"吾将此拳秘诀传汝,而后汝必择人而传,不可不慎。"蒋发先师学艺功成后归家,夫子以自己心得笔记8册相赠。并再次嘱曰:"此拳不可妄传。倘果得其人,必尽情教之。倘得其人不传,如同绝嗣。能广传更好。"

蒋发先师归家后谨遵师训,订下"不忠不孝者不传、不仁不义者不传、心险好斗者不传、人格低下者不传、贪酒好色者不传、轻露卖弄者不传"等"十不传"的规矩。蒋师以数年考察检验贤仁,而所怀绝技含而不露。然而偶在乡郊小示百步捉兔之轻动,竟轰动乡里。爱好武术者纷纷登门求教,但他谨慎之至,未轻允于人。如此经过3年,始先看中邢喜怀为理想的传授弟子。时蒋发先师已32岁。

[b]邢喜怀[/b]接传了太极拳之全部理法,造就惊人。功成后有南墙挂画之绝技。他继师训选贤者传拳授艺,得择张褚臣("褚"又作楚)为入室弟子。

[b]张褚臣[/b]接传为赵堡太极拳第三代。此人忠诚朴实,墨守成规,功夫成就后无显赫事迹记述,只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以师传规矩,选贤者陈敬伯传授技艺。

[b]陈敬伯[/b]为赵堡太极拳第四代传人。他在太极拳技艺方面达到了神化功能,时人称为"神拳手"。他以武会友,接待武林中朋友多人,艺高德厚,在当时武林中誉享全国。他为了发展太极拳技艺,广收门徒达数百人。但能全面继承其拳艺者,唯张仲禹一人("仲"有作宗)。所以在赵堡太极拳传承中,第五代仅列张仲禹一人。陈敬伯在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l年)已年高84岁。此时有一位绰号"盖山东黑狸虎"者来访,陈师因年高,意让弟子张仲禹与之交流拳艺。然来客称专程拜访陈师求教,意在非陈交手莫可。陈知对方居心叵测,只得陪同在孙神庙柏树林空场比武。陈师终因年高,又棋逢对手,虽几番提出停手,怎奈来客步步紧逼,毫无留情之意。陈师无奈方真出手,乃将山东客打死,自已也因劳累过度,踉跄不已,怀抱柏树而亡。赵堡镇因此留下一段俚谚:"打死山东客,累死陈敬伯。"

[b]张仲禹[/b]为赵堡太极拳第五代传人。他选择邻人原法孔为其入室弟子。时原法孔在大名府开设中药店,经常往来经营,趁暇从师学艺,待师甚尊,连师之生活也予承担,亲如父子。且法孔好学,遂得其妙。张仲禹有侄儿张彦,幼年好闹事,张师不传给技艺,有时还让法孔代责侄儿张彦。彦极愤恨,遂暗中用功自学。后仲禹师年高卧床,病情严重。适逢法孔去大名府药店未归,师因最后技艺未传给法孔,急盼法孔归来。虽已着人带信,但因路途遥远,仲禹师担心他不能按时归来,恐成憾事,叹息之下,将侄儿张彦叫到床前说:"我病恐等不到法孔归来,今将拳谱交付给你,拳艺奥妙尽在其中。待法孔归来,你当转交与他。因其奥妙你是不理解的。"不日师故。法孔归来,即操办葬礼。既毕,法孔询及师临终遗言,彦答:"师将拳谱拳艺尽数给我,让我转交给你。皆因过去师让你责我太重,我不给你。"法孔听罢愤恨至极,抬手就打。二人交手,岂料法孔竞败在张彦手下。法孔因此怀气抱病,不久故去。法孔生前传子金华,后未传人。

[b]张彦[/b]为赵堡太极拳第六代传人。他是一位杰出宗师,首创赵堡太极拳走出小圈向外宣传并出访的先河。因他功夫全面,艺高胆大,遍访各地武术名家交流拳艺。访问山东曹州寺僧号"千里王"黄当家,留下艺高事迹。在山东,运用千斤坠气功斩蟒除害,受到官署奖励。由此名震远近武林。他曾三次访问陈家沟名家。那时赵堡、陈沟两村武术界人士交情颇厚。他的英雄事迹,引起文庠生陈清平的垂慕。因赵堡有"拳不出村"之约,陈清平遂由王圪挡村迁居赵堡,拜在张彦门下学艺。

[b]陈清平[/b](公元1795~1868年,有作陈青平或陈清萍,陈青萍)为赵堡太极拳第七代宗师。因他文武兼备,人称文武拳师。为弘扬武术、扩大赵堡太极拳的影响,首先改变赵堡太极拳不出村的陈规,为赵堡太极拳的发扬创出新路。他在实践中逐惭总结出因人施教的方法,亦总结出三种理论。当时外村从学出类拔萃者,有西新庄任长春、南张羌村李作治,王圪挡村李景元等人。传本村和兆元为代理架,张金梅为领落架,其他人均为腾挪架。有广平府杨露禅经该地中药店怀庆府人引荐,慕名来拜访陈清平。因当时清平对拳艺改制尚未定型,清平遂将露禅推荐于同族陈长兴处学艺。改制后,又在理论方面给杨露禅以辅导。杨露禅在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写的《杨氏太极拳序》中有言,"学太极拳于陈家沟陈长兴,得拳理于赵堡镇陈清平"。后有武禹襄来学艺,清平因禹襄之兄武秋赢任舞阳知县,为其通融排解加身官司,遂感其谊,全面予以传授(李亦畲《太极拳小序》可证一斑)。

[b]和兆元[/b](公元1811-1890年)为赵堡太极拳第八代传人之一。技艺大成后功夫超人,为清廷三朝元老李棠阶侍卫,例封武信郎之职。某次途经邯郸地方,为告诫当地一山大王改邪归正,曾显示以蜡木杆刺槐树之内功。因武艺出众,威震京师武林。李棠阶考翰林时的主考官体仁阁大学士祁藻闻知和兆元之功夫,即召和兆元询及武功情况,答学太极拳于名师陈清平诸事。后承大学士以易理为其太极拳作理论充实。和兆元经钻研学习,遂融化在拳艺实践中。回乡后,向陈师禀明在京情况,并向师表演了所钻研创新之太极拳。陈师认为确有创新发展,有独特之处,可以自立门派,遂以"和氏太极拳"为其命名。陈师豁达之心胸深为和兆元所感动,为谢师恩,誓师曰:"和氏太极拳仍以赵堡传承排列,标异不分宗。"师亦乐之。

[b]和庆喜[/b](公元1857~1936年)出生于清咸丰六年,为赵堡太极拳第九代宗师。系和兆元之长孙。8岁始由祖父亲授太极拳技术,历时10年。后因祖父患精神病,自己用功至31岁。后因生活所迫,不得不以小商贩糊口,停止用功达40年。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南京中央及河南省国术馆相继成立。时和庆喜已年逾七旬,因见大好形势,遂高兴地回忆早年所习太极拳过程。经过8个月的回忆整理,终将姿势、套路、理论结合自己实践全部汇集,传授数十人。民国二十年,开封设国术擂台赛,和庆喜带学艺3年的弟子参加比赛,赢得"拳艺高水平"称号,颁发有奖状、奖旗纪念。目前赵堡太极拳誉享中外,实是和庆喜先师的不朽功勋。他不但保持了赵堡和式太极拳的传统,并有所发扬光大。后因染上破伤风辞世,享年80岁。

[b]杜元化[/b]为赵堡太极拳第九代传人之一。系任长春弟子,博爱县义庄人,清末文庠生。任河南省国术馆委员。民国二十年开封设国术擂台赛时任评判员。民国二十四年所著《太极拳正宗》一书出版。该书是赵堡太极拳第一次公开向外发行的资料。惜该书当时印数较少,且又为本门弟子收藏,所以为后来武术界鲜知。

[b]王思功[/b]是赵堡太极拳第十代传人之一。系苗延升弟子,温县招贤人。在民国二十年开封设国术擂台赛上荣获第二名,获得奖状、奖旗。当时委以部队教官。

[b]郑伯英[/b]为赵堡太极拳第十代传人之一,系和庆喜弟子。在民国二十年开封设国术擂台赛上,赢得"拳艺高水平"荣誉,荣获奖状、奖旗。后任第四集团军总部教官。新中国成立后任西安市武术协会委员,并在西安广泛传授赵堡和式太极拳。与郑悟清一道被人誉为西北太极拳"二郑"。

[b]郑悟清[/b],赵堡太极拳第十代传人,字凤臣(1895-1984),曾任黄埔军校第七分校武术教官。本世纪40年代因战乱由赵堡迁居西安,承师和庆喜所授和式太极拳,后统一改称武当赵堡太极拳。郑先生在西安授拳近半个世纪,桃李遍天下,各界均有其弟子,各得其艺,广为传之。先生武德至上乃得道高人,待人谦逊有礼,和蔼可亲,尊重各界。武林各门派未尝有非言者,均翘指称赞,堪称一代宗师。

郑悟清50年代有尚姓者曾为开封某镖局镖师,武功高强,走访全国各地,未遇劲敌。闻西安郑悟清之威名,随往访之,以较其技。郑先生有高足三人闻之,乃告与师,师欢迎光临。但三位弟子皆为师捏汗一把,并备担架一副,应用药物所备齐全,以防不测。在一弟子后院相见,见面时,一弟子人高马大为使尚某换座上位,即连人带椅将尚某挪于上位。尚某待挪稳后,浑身一抖擞,一把太师椅皆为碎片,同时邀请三人齐上,三人瞬间倒地一对半。三弟子皆瞠目结舌,乃劝师不可再比,以防一辈英名毁于一旦。此时尚某邀郑先生下场,三个回合,未见郑先生出手,一而再,再而三,俱将尚弹发于丈外。尚始先不服,三个回合后,乃跪地叩头,曰:"真乃神人矣!"自此,三弟子在人前皆不敢言己谓练拳者也。

[b]郑钧[/b],赵堡太极拳十一代传人,1933年出生于河南省温县赵堡镇。自幼从父郑悟清习太极拳,深得口授心传。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即协父教拳,六十年代返乡授艺。1975年任赵堡学校武术教师,1983年参加河南省武术挖掘整理工作,1984年任沁北武校总教练,1991年与宋道逢等人组织华夏精悟武术研究会并传授郑悟清太极拳法。其拳法风格独特:顺应自然、轻灵松活、以气正形、忌用滞力、尤忌用意、小而舒展、大而紧凑、周身相随、整体协调、无处不生、无处不用、打人不露形、并具小、巧、近、灵、快等特色。

因其在国内外研究、传播郑悟清拳法的团体众多,1996年经温县政府与众多武术爱好者的提议,由温县有关部门批准,成立“温县赵堡太极拳郑悟清拳法研究会”,推举郑钧为会长,并聘为“华夏精悟武术研究会”、“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意大利多米尼加国际赵堡郑悟清太极拳法推广中心”等国内外武术团体的名誉会长、总顾问。他培养的学生遍及国内外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常参加国际性武术会议及名家研讨会。在国内外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意大利报刊与国内武术杂志多有专题介绍,事迹被载入《中国当代武术家辞典》、《中华精英大全》、《中国武术家名典》等二十多部典籍。

[b]刘瑞[/b],字浩熙(1939-),河南安阳人。赵堡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之一,堪称赵堡太极拳一代名师;其聪颖敏悟,待人诚恳,处事有度,敬师如父,其先师在世常侍奉左右,去世后又常去赵堡先师之墓前祭奠,其景其情,天地可鉴、日月可表,感人至深,实乃吾辈之楷模,光辉之典范。

60年代起先生追随宗师郑悟清先生,因其殷勤好学,谨承师教,甚得师爱,随倾囊相授,花费七年精力,为其划尺等寸改拳,使之渐入拳学正轨,为其后来之拳艺提高打下了坚实之基础。除此之外,传其拳谱,讲解易理,教以黄老之学,教诲做人之理,熏陶其性情,培育其道德,终于使刘瑞先生脱颖而出,成就太极功业。刘瑞先生不负师望,于80年代中期起数度下广州、上武当、回赵堡、出国门,南国北疆,足迹遍布祖国各地,广为传播太极技艺,为武当、为赵堡、为太极拳事业的弘扬光大,铸造丰碑。刘瑞先生择徒谨慎,颇具古风,课徒极严,教之务必使其有成。又能因人而宜,因材施教,既言传身教,使人既明其理,又体认其技。

同时常教诲弟子学生:在国尽忠,在家和睦,尊师重道,团结武林,多结善缘。他的言传身教使一大批弟子学生既明理又重技,更明做人之理,为国家培育出太极诸多英才。

刘瑞先生传人遍布西安、兰州、宁夏、乌鲁木齐、广州、、深圳、浙江、湖北、南京、河南、四川、天津等地。在英国、法国、德国、奥地利、新加坡、香港、美国、瑞典、波兰等国也均有传人。

据传,赵堡太极拳于清初得大内垂慕。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有胤祯者亲临赵堡微服访问太极拳技艺,适逢赵堡镇正在建设关帝庙,访者即赠写匾额一块,上书"乾坤正气"四个苍劲大字,落款"胤祯题"。后雍正皇帝即位,赵堡人方知胤祯者即雍正皇帝。雍正之爱武乃世人皆知,当时亲临赵堡,必慕高人而来访。其访问拳艺情况虽无记载,但所题匾额一直悬于庙中。惜后人未予珍惜而被毁,实可惜哉。(文/郑瑞、谭大江)本文前面大部分摘自《武当赵堡太极拳小架》,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

[b]注:以上文章内容全部为转帖,如有与事实相违背之处,请提供其真实内容来源(权威依据),跟我联系或发私信,以便及时纠正,谢谢!![/b]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74472.html

更多阅读

太极拳入门教程 八段锦教学视频

太极拳入门教程——简介太极拳,是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拳术。太极拳,每一个动作圆柔连贯,每一式都是绵绵不断,犹如太极图的拳术。太极拳入门教程,

浅析四元素牌阵的冥想和实战运用 太极拳技击实战运用

在读《塔罗和魔法》不同形式和顺序的塔罗意象章节时,偶然间发现文中某一浅略带过的阵型结构唤醒了之前自己对四元素牌阵的理解。于是便总结于文。塔罗占卜实战的牌阵往往就是来源于魔法的仪式阵型,这种排列的本身就是一种带有启迪性

陈式太极拳实战技击完整版王战军 陈式太极拳实战技击

陈式太极拳大架一路招式绣像谱陈式太极拳大架一路以柔为主,柔中有刚,动作舒展,连绵贯穿,沉着稳健,一动而无有不动,一静则百骸相随。以腰为主宰,处处运用缠丝,以形引引气,以气催形,呼吸自然,含胸塌腰,蓄发相变,快慢相间。陈式太极拳大架一路招式绣

声明:《赵堡太极拳简介 赵堡太极技击视频》为网友爱玩之徒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