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杜甫《赠花卿》 赠花卿 唐 杜甫
[译文] 这样美妙的乐曲只应该是天上才有的,人间哪里有可能听到几次呢?
[出典] 杜甫 《赠花卿》
注:
1、 《赠花卿》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有几回闻?
2、注释:
花卿:即花敬定,唐朝武将,曾平定段子璋之乱。杜甫《戏作花卿歌》“成都猛将有花卿,学语小儿知姓名”,即此花卿。卿:尊称。
锦城:四川省成都市。
丝管:弦乐器,管乐器,此代音乐。
纷纷:繁多而纷乱。此处应是“繁盛”意。
半入江风半入云:乐声随江风飘散,飘到江上,飘入云层。“半入”并非各半。
天上有:以仙乐比之。
几回闻:听到几回。意思是说人间很少听到。
3、译文1:
锦官城里的音乐声轻柔悠扬,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一半飘入了云端。 这样的乐曲只应该皇宫内才有,平常百姓家哪里能听见几回?
译文2:
皇帝宫城的丝乐管乐歌舞一派繁华景象,那悠扬动听的乐曲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又冉冉地飘入蓝天的云间。这优美婉丽的乐曲只应是天宫里才会有,人世间能听到几回。
4、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 ,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今甘肃省)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
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著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5、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而杨慎《升庵诗话》却说:“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沈德潜《说诗晬语》也说:“诗贵牵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杜少陵刺花敬定之僭窃,则想新曲于天上。” 杨、沈之说是较为可取的。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礼仪制度极为严格,即使音乐,亦有异常分明的等级界限。据《旧唐书》载,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渊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孙考订大唐雅乐,“皇帝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这些条分缕析的乐制都是当朝的成规定法,稍有违背,即是紊乱纲常,大逆不道。
花卿,名敬定,是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曾因平叛立过功。但他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放纵士卒大掠东蜀;又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杜甫赠诗予以委婉的讽刺。
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你看:
“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这两句诗,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乐曲如此之美,作者禁不住慨叹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天上的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难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
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这可以从“天上”和“人间”两词看出端倪。“天上”者,天子所居皇宫也;“人间”者,皇宫之外也。这是封建社会极常用的双关语。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不应“得闻” 而竟然“得闻“,不仅“几回闻”,而且“日纷纷”,于是乎,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宋人张天觉曾论诗文的讽刺云:“讽刺则不可怒张,怒张则筋骨露矣。”(《诗人玉屑》卷九引)杜甫这首诗柔中有刚,棉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忠言而不逆耳,可谓作得恰到好处。正如杨伦所评:“似谀似讽,所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也。此等绝句,何减龙标(王昌龄)、供奉(李白)。”(《杜诗镜铨》)
6、“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这两句大意是:这支曲子只应天上才有,人间哪能多次听到呢!
花卿名花敬定,本是武将。杜甫在这里盛赞他家乐曲之美。“只应天上有”是赞美这乐曲像仙乐一样神妙动听;既是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所以听到后世得特别难能可贵。有些评论家认为,这两句诗有弦外之音,是寓讽于赞。他们指出,杜甫在这里是含蓄地讽刺花敬定冒用天子的音乐,超越了本分。现在引用这两句诗,只取赞美之意。
7、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一阵莫名的悸动从耳际传到心间,搅乱了他方才如水静默的心境。
马儿刹住脚步,一动不动地伫立着。
四周的鸟儿也瞬间停止了鸣唱。
空气凝固。时间停滞。
天地间只剩下一个隐约飘来的声音。
这,这是……
那是一缕缥缈辽远的歌声,像是在云端深处无意坠落的仙乐,纯净悠扬,不染纤尘,歌唱着凡人读不懂的幽寂与孤独,涤荡着沾染尘埃的灵魂。仿佛清冷的暗夜里,圣洁的雪山上绽开一朵晶莹的白莲,弥漫幽香的花瓣悠悠地飘扬,一直飘到被洗礼得透明的心底,洒下一路隽永的馨香。又如银月的清辉,在夜幕中挥舞着朦胧的羽翼,轻灵而飘逸,浸入安恬的梦中。那轻柔如羽、优美如诗的歌声,诉说着不属于凡世的动人之美,纵使用最精致唯美的语言去描述,也是望尘莫及。因为,那是天籁之声。
天籁。能唱进灵魂深处的声音。
7、春秋时期,齐好乐,国富民强,名列春秋五霸之一。孔子周游列国,至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楚汉相争,垓下一役,张良一曲楚歌,瓦解了江东军的顽强斗志,胜过十万精兵。
这就是音乐的感召力。
三国争雄,司马懿兵临街亭,诸葛亮抚琴城头,一曲《十面埋伏》,惊退十万魏兵。
这就是音乐的魔力。
音乐,七大艺术之灵魂。从最原始的古典音乐,到最现代的流行音乐,无一不彰显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之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田间劳作,我们离不开音乐;讴歌美好生活,我们离不开音乐;抒发情怀,我们离不开音乐;鸡啼犬吠,是音乐;虫唧鸟鸣,是音乐;风雨雷电,是音乐……流行乐、古典乐、乡村乐、摇滚乐、爵士乐……返璞归真,才是音乐的最高境界。
8、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春江花月夜,本是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仅存的一首名诗,描绘春天夜晚江畔的景色,词句优美,被称为是“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称之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该诗曾被中国当代著名音乐家彭修文改编为民族管弦乐曲,并因此广为流传。
春江花月夜原是一首琵琶独奏曲,名《夕阳箫鼓》(又名《夕阳箫歌》,亦名《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约在1925年,此曲首次被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解放后,又经多人整理改编,更臻完善,深为国内外听众珍爱。
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全曲就象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
第一段“江楼钟鼓”描绘出夕阳映江面,熏风拂涟漪的景色。然后,乐队齐奏出优美如歌的主题,乐句间同音相连,委婉平静;大鼓轻声滚奏,意境深远。第二、三段,表现了“月上东山”和“风回曲水”的意境。 接着如见江风习习,花草摇曳,水中倒影,层迭恍惚。进入第五段“水深云际”,那种“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壮阔景色油然而生。乐队齐奏,速度加快,犹如白帆点点,遥闻渔歌,由远而近,逐歌四起的画面。第七段,琵琶用扫轮弹奏,恰似渔舟破水,掀起波涛拍岸的动态。全曲的高潮是第九段“欸乃归舟”,表现归舟破水,浪花飞溅,橹声“欸乃”,由远而近的意境。归舟远去,万籁皆寂,春江显得更加宁静。全曲在悠扬徐缓的旋律中结束,使人回味无穷。
9、每天在忙忙碌碌中度过人生,做着一些自己不想做却又不能不做的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磨灭了童年时的纯真和一些天真却又远大的理想,所以采取鸵鸟政策,不去面对,羞于面对,不敢回忆自己的童年趣事,怕招来满眼的泪水,快乐的童年,真的离我远去了吗?以致我都快忘了,忘了那段美丽的时光,童年,是一首优美动人的乐章,每个快乐的片断是这首优美乐章的音符,在无线谱上快乐的上下跳跃着,向你诉说着你的童年趣事,抓不住的童年趣事。这首乐章经常在梦里听到,醒来时却寂静一片。
年华似水,往事如云,于是清夜梦回,难再成眠时,就只能久久地沉浸在童年的回忆中。那些甜蜜的、难忘的、充满童趣的回忆——
童年是和小伙伴一起烤红薯的香味,是在小河里打水仗时快乐的尖叫,是玩骑马打仗时的笑声,是被果园里那条大恶狗追逐时的惊恐,是掏鸟蛋时鸟妈妈抗议的叫声,是在教师门框上放一瓶墨水等待老师的得意,是把小毛毛虫当蚕带回家时的无知,是捉蝌蚪观察它几时长腿时的好奇,是上完自然课后回家种一盆大蒜观察时的期盼,是把家里所有牙膏拿挤掉拿牙膏皮去换零钱时的速度,是思想品德课后问妈妈要一毛钱去交给老师时的快乐,是和哥哥抢菜吃时的馋相,是……一切快乐的回忆。
童年,是一首优美的旋律,不过现在已经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了!
10、观云最好的季节非夏日莫属。这是由于夏季雨水多,地面湿度大,随着高度的上升水气遇冷凝成的水珠或冰晶较其他季节多,云的形态变化更加丰富奇特。从地面向空中望去,不同种类的云,有的如轻柔的棉絮,一团团,一簇簇,雪白晶莹,星罗棋布;有的如轻舟荡漾,在天空中静静地随风漂泊。转瞬间,棉絮会变为崇山峻岭,轻舟幻化成骏马奔腾,如海市蜃楼般令观云者唏嘘感叹,称奇不已。
一天中最美的云出现在黄昏时分。举目西望,晚霞映衬下的云,会被嵌上金色的晕,有的如丝,如弦,勾勒出一幅幅美妙画卷;有的似琼楼玉宇矗立天庭,傲视人间。当万道霞光穿云四射,云便成了播撒光芒的使者,江河披金,山峦染色,云蒸霞蔚,蔚为壮观。看得人如痴如醉,遐想连连。
然而,观云的绝佳地点,不是在地面,而是在空中。地面仰望只能看到云的形态,空中观云看到的却是云的形神兼备。飞机的巡航高度在八千米至一万米之间,这个高度刚好处于美丽的云层上面,云的各种神情姿态便一览无余,尽收眼底。从舷窗向外望去,你会看到云海中山川的秀美、平原的广阔、湖海的浩渺、江河的澎湃。还能见到姿态各异,酷似珍禽猛兽的云,它们如雄狮、如猛虎、如银驼、如硕鼠、如狡兔、如蛟龙。此等天上人间的美妙景象,宛若一场气势恢宏的交响乐章,时而舒缓,时而激昂,真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杜甫《赠花卿》)。
11、突然,曲笛声悠扬。昆曲灵感的融入,可谓是整场秀的最大亮点。”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穿越了六百余年的茫茫岁月,带来了最初的梦幻、深情和飘逸,优雅地停留在我们的面前,让我们聆听到内心深处美到极致的那一声惊叹。
东方的古典美温柔清丽、庄重含蓄,如中国的水墨绘画艺术,行云流水般自由自在,清冽的空气般清新宜人;又如源于江南的昆曲艺术,细腻优雅、流丽悠远,自古就是文人雅趣的典范。而西方的古典艺术,如浪漫含蓄的古希腊文化,追求庄严、和谐、精致而爽朗;如欧式宫廷的巴洛克艺术,打破理性的宁静,激情而富有动感,自由奔放而又纤细、轻巧、华丽。
12、茶有千万种,女人有千姿百态,女人如茶,茶如女人,女人好比红茶,越品越有味道。
不同的茶有不同的语言。而每一个女人也有自己的独特情怀。
品味女人就好比品味好茶,浓有浓情,淡有淡意,只要水温合适,她都会由每个角落发出淡淡的幽香。聪慧也罢,平凡也罢,每个女人都会将自己的千般情思,万种柔情留于世间,如茶叶在茶汤中起起落落,叶舒叶展,不疾不徐,而喜怒哀乐就随袅袅茶香慢慢蒸发……
女人这杯茶,也许不是一遍就能够品透的,需要用心细细的感悟与体味。茶水一样的女人有着茶一样清新悠远的美。闻茶识女人,茶解女人心。每一种茶我们都能品出不同阶层的女人。不同年龄的女人,不同品性的女人,不同的心境的女人有着不一样的茶香,茶味……
好女人如茶,“灵秀染就一身绿,沸腾滚成一缕香”!茶可行道,亦可雅志。生活离不开茶,世界也离不开女人。
女人如茶,男人似水。无论她是什么茶,都需要水来展现。
当好茶遇到好水,便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如果不幸遇到一泡温吞水,足以将好茶糟蹋的面目全非,心如死灰。
更多阅读
我看到了四季,不只是冬天——读刘亮程作品《寒风吹彻》有感 寒风吹彻读后感
我看到了四季,不只是冬天——读刘亮程作品《寒风吹彻》有感惠州一中高二(9)班 何曼菲生活在南方温婉的小城中,我还没有真正的看过雪,对寒冷,也只有模糊的文字上的印象。落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人生很短暂,一辈子能遇到几个真心懂你的、爱 广场舞真心爱你一辈子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人生很短暂,一辈子能遇到几个真心懂你的、爱你的知心朋友,也许你沮丧、失落。可是空落落的心哪能承受的起那么多。曾经假想,假如那一切没发生,爱你的人没有离你而去,又会怎样,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是否可以坦然面对呢?
谈一篇难以上好的课文《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课文ppt
爱你在心口难开——谈一篇难以上好的课文《安塞腰鼓》毕小伟百度搜索《安塞腰鼓》竟然找不到中意的教案,几次慕名而听《安塞腰鼓》的公开课也总不过瘾,今天《江苏教育》再次刊登语文特级新科状元魏星的暑假备课参考《安塞腰鼓》教
南果梨:当心吃多会"酒醉"哦!江浙沪皖快递宅配区
南果梨是辽南特产。皮薄、肉细、香甜可口,享誉省内外,有“梨中皇后”的美誉。相传海城南果梨是在100多年前,南方的候鸟在大屯镇英不落村驻脚歇息,把从南方叼回的一粒梨籽吐了出来,掉到地上,长成梨树,后被姓范的采药老人嫁接,才有今天“此果
问雪之二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
问雪之二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题记:一位好友的诗集《雪泥鸿瓜》引出了令我难忘的许许多多故事。本篇虽然与雪无关,但那“一株雪”却深深的感染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