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曼昆《经济学原理》笔记 经济学原理 曼昆阅读

一个缺乏起码的、系统的经济学训练和素养当代人,很难在金融行业行走。虽然商业活动最核心、基本形式就是买和卖,基于此我们可以和任何人做生意,这和文化和素质关系不大,但是这买和卖所衍生出来的形式和水平可谓千差万别,只会简单的卖与买远远是不够的,在人类的原始社会就已经开始买与卖的活动;现今的买卖早已不是过去那简单的行为,是一种有更高计划的目的性活动,买卖已衍生为复杂的投资,没有受过什么经济学教育的上一代创业者们,能书写出各自人生传奇,除啦他们赶上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浪尖,在时代的转折点上,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常人不及的经济思维,学经济,学的就是一种经济的思维。

读曼昆《经济学原理》笔记 经济学原理 曼昆阅读
什么叫经济学?笔者很认同曼昆在《经济学原理》中的定义:经济学是研究和处理社会中人一般生活事务的学科。阐明了经济学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是人类的一般生活事务,指出了经济在人类一般事务中的基础地位。而其中所提到的十大经济学原理也是经济人最基础的经济的思维。

原理一:人们面临取舍

Principle 1: People Face Trade-offs

可以简单理解为择优,也可以是资源的有效配置,我们可以考虑一个学生必须决定如何配置她的最宝贵的资源的时间。她可以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学习经济学;她可以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学习心理学;她也可以把时间分配在这两个学科上。她把某一个小时用于学习一门课时,她就必须放弃本来可以学习另一门课的一小时。而目,对于她用于学习一门课的每一个小时,她都要放弃本来可用于睡眠、骑车、看电视或打工赚点零花钱的时间。还可以考虑父母决定如何使用自己的家庭收人。他们可以购买食物。衣服,或全家度假。或者他们也可以为退休或孩子的大学教育储蓄一部分收人。当他们选择把额外的一元用于上述物品中的一种时,他们在某种其他物品上就要少花一元。

认识到人们面临交替关系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人们将会或应该作出什么决策。一个学生不应该仅仅由于要增加用于学习经济学的时间而放弃心理学的学习。社会不应该仅仅由于环境控制降低了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而不再保护环境。也不应该仅仅由于帮助穷人扭曲了工作激励而忽视了他们。然而,认识到生活中的交替关系是重要的,因为人们只有了解他们可以得到的选择,才能作出良好的决策。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Principle 2: The Cost of Something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It

由于人们面临着交替关系,所以,作出决策就要比较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的成本与收益。但是,在许多情况下,某种行动的成本并不像乍看时那么明显。考虑是否上大学的决策。收益是使知识丰富和一生拥有更好的工作机会。但成本是什么?把用于学费、书籍、住房和伙食的钱加总起来。这种总和并不等于上一年大学所放弃的东西。

这个答案的第一个问题是,它包括的某些东西并不是上大学的真正成本。即使离开了学校,也需要有睡觉的地方,要吃东西。只有在大学的住宿和伙食比其他地方贵时,贵的这一部分才是上学的成本。实际上,大学的住宿与伙食费可能还低于自己生活时所支付的房租与食物费用。在这种情况下,住宿与伙食费的节省是上大学的收益。

这种成本计算的第二个问题是,它忽略了上大学最大的成本是时间。当把一年的时间用于听课、读书和写文章时,就不能把这段时间用于工作。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为上学而放弃的工资是他们受教育的最大单项成本。

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当作出任何一项决策,决策者应该认识到伴随每一种可能的行动而来的机会成本。实际上,决策者通常是知道这一点的。那些上大学年龄的运动员如果退学而从事职业运动就能赚几百万美元,他们深深认识到,他们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极高。他们往往如此决定:不值得花费这种成本来获得上大学的收益。这一点儿也不奇怪。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Principle 3: Rational People Think at the Margin

生活中的许多决策涉及到对现有行动计划进行微小的增量调整。经济学家把这些调整称为边际变动。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可以通过考虑边际量来作出最优决策。

一位朋友请教你,他应该在学校上多少年学。如果你给他用一个拥有博士学位的人的生活方式与一个没有上完小学的人进行比较,他会抱怨这种比较无助于他的决策。你的朋友很可能已经受过某种程度的教育,并要决定是否再多上一两年学。为了作出这种决策,他需要知道,多上一年学所带来的额外收益和所花费的额外成本。通过比较这种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他就可以评价多上一年学是否值得。

考虑一个航空公司决定对等退票的乘客收取多高的价格。假设一架200个座位的飞机横越国内飞行一次,航空公司的成本是10万美元。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座位的平均成本是10万美元/200,即500美元。有人会得出结论:航空公司的票价决不应该低于500美元。

但航空公司可以通过考虑边际量而增加利润。假设一架飞机即将起飞时仍有10个空位。在登机口等退票的乘客愿意支付300美元买一张票。航空公司应该卖给他票吗?当然应该。如果飞机有空位,多增加一位乘客的成本是微乎其微的。虽然一位乘客飞行的平均成本是500美元,但边际成本仅仅是这位额外的乘客将消费的一包花生米和一罐汽水的成本而已。只要等退票的乘客所支付的钱大于边际成本,卖给他机票就是有利可图的。

正如这些例子说明的,个人和企业通过考虑边际量将会作出更好的决策。只有一种行动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项行动。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Principle 4: People Respond to Incentives

由于人们通过比较成本与收益作出决策,所以,当成本或收益变动时,人们的行为也会改变。这就是说,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当苹果的价格上升时,人们就决定多吃梨少吃苹果,因为购买苹果的成本高了。同时,苹果园主决定雇佣更多工人并多摘苹果,因为出售苹果的收益也高了。

对设计公共政策的人来说,激励在决定行为中的中心作用是重要的。公共政策往往改变了私人行动的成本或收益。当决策者未能考虑到行为如何由于政策的原因而变化时,他们的政策就会产生他们意想不到的效果。前四个原理讨论了个人如何作出决策。在我们人生的旅途中,我们的许多决策不仅影响我们自己,而且还影响其他人。

原理五:贸易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Principle 5: Trade Can Make Everyone Better Off

在这里,曼昆只考虑了短期的静态情况,而没有考虑到静态的最优选择行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改变原先的前提条件,而这一动态过程最后会完全推翻原先的结论。

当短期内个体行为的变动并没有对当前的形势(也就是当前的一些条件)产生质的影响时,按比较优势原理能增加效益;然而,当按比较优势原理改变自己的行为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对形势产生质的影响,原先的假定条件已经面目全非,在新的条件下,虽然按比较优势原理行事看上去仍然有利可图,但相对于最开始的情况,可能得到的是更少的效益。下面用原文中的例子加以说明:

一、农民和牧牛人

农民每周生产4磅土豆,或2磅肉,或者2磅土豆和1磅肉。牧牛人每周可以生产5磅土豆,或40磅牛肉,或者2.5磅土豆和20磅肉。曼昆认为,农民应该放弃生产肉,只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土豆,然后用1磅土豆与牧牛人换3磅牛肉,这样他一周内便可得到3磅土豆和3磅肉,比原来的2磅土豆和1磅肉更多,这对农民更有利。

从短期观察得到的静态结果,农民只生产土豆,不生产肉的确对农民更有利,但是,如果农民决定一直这样做,而牧牛人却没有按照比较优势原理完全放弃生产土豆的话,若干年后,形势就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将会对这个农民越来越不利——

若干年后,因为农民长期只生产土豆,不生产肉,他的工作效率发生了变化,生产土豆的效率提高了,生产肉的效率降低了,现在工作一周他可以生产5磅土豆,或者0.5磅肉,当他在用土豆与牧牛人交换时,牧牛人提出的条件是1磅肉换8磅土豆,因为现在农民生产1磅肉的机会成本是10磅土豆,高于通过贸易从牧牛人那里换取牛肉,所以按照比较优势原理,农民应该交换。这样他仍然是只生产土豆不生产肉,然后从每周生产的5磅土豆中拿出4磅去与牧牛人交换0.5磅肉,最终得到1磅土豆和0.5磅肉。

虽然农民一直在运用比较优势原理作出对自己当前有利的选则,以他当前状况作为参照来看,他也的确是“越过约好”——但如果他记性好一点,把观察的时间段放得更长一些,对比最开始的状况,他其实是越来越差了。

二、美国与日本的贸易,美国在生产食物上有比较优势,日本在生产汽车上有比较优势。美国应该生产多于自己消费需要的食物,并把一些食物出口到日本。通过专业化和贸易,两国都可以有更多食物和更多汽车。

但是,美国绝对不会因为经济学家的比较优势原理而放弃自己生产汽车,完全从日本进口;而日本也绝不会放弃生产粮食而专门生产汽车。

我们看到的西方经济学始终是以自己为参照物和出发点,以眼前利益为参照物和出发点,以强者多得利,弱者少得利为原则,而不是以整体全局为参照,不是以过程全程为参照,不是以公平和道义为原则。当然,贸易在公平的轨道上走下的结果是 :贸易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一种好方法

Principle 6: Markets Are Usually a Good Way to Organize Economic Acitivity

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的崩溃是本世纪后半期世界上最重要的变化。共产主义国家运行的前提是,政府的中央计划者能在最正确的位置上指导经济活动。这些计划者决定生产什么物品与提供何种劳务,生产多少,以及谁来生产和消费这些物品与劳务。支撑中央计划的理论是,只有政府才能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福利的方式组织经济活动。

现在大部分曾经是中央计划经济的国家已经放弃了这种制度,并努力发展市场经济。在一个市场经济中,中央计划者的决策被千百万企业和家庭的决策所取代。企业决定雇佣谁和生产什么。家庭决定为哪家企业工作,以及用自己的收人买什么。这些企业和家庭在市场上相互交易,价格和个人利益引导着他们的决策。

乍一看,市场经济的成功是一个谜。千百万利己的家庭和企业分散作出决策似乎会引起混乱。但事实并非如此。事实已经证明,市场经济在以一种促进普遍经济福利的方式组织经济活动方面非常成功。

经济学家Adam Smith在他 1776年的著作《国富论冲提出了全部经济学中最有名的观察结果:家庭和企业在市场上相互交易,他们仿佛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指引,引起了合意的市场结果。本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解释这只看不见的手如何施展它的魔力。当你学习经济学时,你将会知道,价格就是看不见的手用来指引经济活动的工具。价格既反映了一种物品的社会价值,也反映了生产该物品的社会成本。由于家庭和企业在决定购买什么和出卖什么时关注价格,所以,他们就不知不觉地考虑到了他们行动的社会收益与成本。结果,价格指引这些个别决策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实现了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结果。

关于看不见的手在指引经济活动中的技巧有一个重要推论:当政府阻止价格根据供求自发地调整时,它就限制了看不见的手协调组成经济的千百万家庭和企业的能力。这个推论解释了为什么税收对资源配置有不利的影响:税收扭曲了价格,从而扭曲了家庭和企业的决策。这个推论还解释了租金控制这类直接控制价格的政策所引起的更大伤害。而且,这个推论也解释了共产主义的失败。在共产主义国家中,价格不是在市场上决定的,而是由中央计划者指定。这些计划者缺乏那种在价格对市场力量自由地作出反应时反映在价格中的信息。中央计划者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它们在管理经济时把市场上那只看不见的手缚起来了。

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Principle 7: Governments Can Sometimes Improve Market Outcomes

“政府干预经济并改变人们根据自己的利益选择的资源配置的原因有两类:促进效率和促进平等。这就是说,大多数政策的目的是既要把经济蛋糕做大,又要改变这个蛋糕的分割方式。”

虽然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但这个规律也有一些重要的例外。政府干预经济的原因有两类:促进效率和促进平等。这就是说,大多数政策的目标不是把经济蛋糕做大,就是改变蛋糕的分割。

看不见的手通常会使市场有效地配置资源。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有时看不见的手不起作用。经济学家用市场失灵这个词来指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市场失灵的一个可能原因是外部性。外部性是一个人的行动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污染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如果一家化工厂并不承担它排放烟尘的全部成本,它就会大量排放。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就可以通过环境保护来增加经济福利。

市场失灵的另一个可能原因是市场势力。市场势力是指一个人(或一小群人)不适当地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例如,假设镇里的每个人都需要水,但只有一口井。这口井的所有者对水的销售就有市场势力棗在这种情况下,它是一个垄断者。这口井的所有者并不受残酷竞争的限制,而正常情况下看不见的手正是以这种竞争来制约个人的私利。你将会知道,在这种情况下,规定垄断者收取的价格有可能提高经济效率。

看不见的手也不能确保公平地分配经济成果。市场经济根据人们生产其他人愿意买的东西的能力来给予报酬。世界上最优秀的篮球运动员赚的钱比世界上'l最优秀的棋手多,只是因为人们愿意为看篮球比赛比看象棋比赛付更多的钱。看不见的手并没有保证每个人都有充足的食品,体面的衣服和充分的医疗保健。许多公共政策(例如所得税和福利制度)的目标就是要实现更平等的经济福利分配。

我们说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并不意味着它总能这样。公共政策并不是天使制定的,而是由极不完善的政治程序制定的。有时所设计的政策只是为厂有利于政治上有权势的人。有时政策由动机良好但信息不充分的领导人制定。学习经济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你判断,什么时候一项政府政策适用于促进效率与公正,而什么时候不行。

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Principle 8: A Country’s Standard of Living Depends on Its Ability to Produce Goods and Services

世界各国生活水平的差别是惊人的。1993年,平均美国人的收人为2.5万美元。同一年,平均墨西哥人的收人为7000美元,而平均尼日利亚人的收人为1500美元。毫不奇怪,这种平均收人的巨大差别反映在生活质量的各种衡量指标上。高收人国家的公民比低收入国家的公民拥有更多电视机、更多汽车、更好的营养、更好的医疗保健,以及更长的预期寿命。随着时间推移,生活水平的变化也很大。在美国,从历史上看,收人的增长每年为2%左右(根据生活费用变动进行调整之后)。按这个比率,平均收人每35年翻一番。在一些国家,经济增长甚至更快。例如,在日本,近20年间平均收入翻了一番,而韩国在近10年间平均收入翻了一番。用什么来解释各国和不同时期中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别呢?答案之简单出人意料之外。几乎所有生活水平的变动都可以归因于各国生产率的差别这就是一个工人一小时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的差别。在那些每单位时间工人能生产大量物品与劳务的国家,大多数人享有高生活水平;在那些工人生产率低的国家,大多数人必须忍受贫困的生活。同样,一国的生产率增长率决定了平均收人增长率。生产率和生活水平之间的基本关系是简单的,但它的意义是深远的。如果生产率是生活水平的首要决定因素,那么,其他解释的重要性就应该是次要的。

原理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的货币时,物价上升

Principle 9: Prices Rise When the Government Prints Too Much Money

“当一国政府发行了大量本国货币时,货币的价值就下降了。、1921年1月,德国一份日报价格为0.3马克。不到两年之后,1922年11月,一份同样的报纸价格为 7000万马克。经济中所有其他价格都以类似的程度上升。这个事件是历史上最惊人的通货膨胀的例子,通货膨胀是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虽然美国从未经历过接近于德国20世纪20年代的情况,但通货膨胀有时也成为一个经济问题。例如,70年代期间,物价总水平翻了一番还多,杰拉德?福特(Derald Ford)总统称通货膨胀是"公众的头号敌人"。与此相比,在叨年代,通货膨胀是每年3%左右;按这个fL率,物价20多年才翻一番。由于高通货膨胀给社会带来了各种代价,所以世界各国都把保持低通货膨胀作为经济政策的一个目标。

什么引起了通货膨胀?在大多数严重或持续的通货膨胀情况下,罪魁祸首结果总是相同的棗货币量的增长。当一个政府创造了大量本国货币时,货币的价值下降了。在20年代初的德国,当物价平均每月上升3倍时,货币量每月也增加了3倍。美国的情况虽然没有这么严重,但美国经济史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70年代的高通货膨胀与货币量的迅速增长是相关的,而叨年代的低通货膨胀与货币量的缓慢增长也是相关的。

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Principle 10: Society Faces a Short-Run Trade-off between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不过中国社会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失业都会是一个严重问题。

这十大经济学原理能够刷新许多感性的认知,协助一种建立在学科学基础之上的理性思维方式。可以说是,让人不那么肤浅。普通的老百姓可以对经济学无知,可以有隔膜,但是要想在商业社会有所作为的人,就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学素养。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74922.html

更多阅读

读谈迁《国榷》 国榷txt

读谈迁《国榷》洗尽铅华的风,穿窗而入,我著一杯雨前清茶席地而坐,春阳暖暖地洒落在线装书卷上,一个个方块字金子般熠熠闪亮。一部《国榷》,泱泱百卷,四百万言,我苍老而年轻的心穿行于字里行间,一部明史,流转风,霜,雨,雪,是先生步行千里

水经 __简媜《水问》 水问 简媜 全文阅读

简媜《水问》【水经】盘古未生、混沌未死之前,我只是一枚小小的贝石在海里裸游,因贪恋着阳光的薄裳而出水,甫上岸,即被乾、坤架走。月 碑——我已然开始了长年的迷途

何谓真实?——读杨绛《我们仨》 我们仨 杨绛 mobi

何谓真实?——读杨绛《我们仨》写在前面:回忆录很多,有自述个人历史,有叙述自己和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人物的过往,当然还有自己口述,由别人整理成书,接触口述作品多了,难免对其内容的史料价值有所疑问,如唐德刚给胡适写口述历史,“只有百分之

余秋雨经典散文:《笔墨祭》附:读余秋雨《笔墨祭》有感

余秋雨经典散文:《笔墨祭》(附:读余秋雨《笔墨祭》有感)来源: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网论坛等 中国传统文人究竟有哪些共通的精神素质和心理习惯,这个问题,现在已有不少海内外学者在悉心研究。这种研究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但也时时遇到麻烦。

《权术论》笔记 护士手术笔记走红

《权术论》笔记 政治权力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它是人们获取其他价值的最有效工具。权术实际上成为君主专制和官僚政治条件下获得政治权力的一种主要途径。一位君主如果能够征服并且保持那个国家的话,他所采取的手段总是被人们认为是光荣

声明:《读曼昆《经济学原理》笔记 经济学原理 曼昆阅读》为网友与自己干杯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