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6家族的发展历程 计算机发展历程



1959年首架图-16交付我国到现在,其国产型轰-6家族已是枝繁叶茂,前后共有过十几个型号,至今仍是中国空军和海航远程打击的主力机型。无论是早期核武器空投,还是最新锐的空地战略巡航导弹试验,都少不了它的身影。新浪军事《武器的秘密》第七期,为您揭晓轰-6家族的秘密。



退役后陈列在航空博物馆的4251号图-16,在马兰基地被称为21号机。该机由1959年运抵哈飞的图-16散件组装而成,曾承担我国首次空投原子弹和首枚氢弹等多次核武器投掷任务。22号机/4252号机则是由另一架图-16的散件组装而成,和21号机承担了我国大部分核武器空投试验任务。



图-16投掷核弹的场面。我国首批引进了4架图-16,除了两架散件组装机主要用于核武器试验之外,两架于1959年引进的整机04号和07号分别作为空36师和哈飞培训新飞行员的试飞机,后又转交给西飞和马兰基地,分别用作仿制参照机和气象侦察机。

由于中苏关系于1959年后迅速走向恶化,原计划中图-16后续散件引进没了着落。国家遂决定由当时也在建设阶段的西安飞机制造厂着手仿制这种当时国内最为庞大复杂的飞机。1964年,西飞全面展开试制国产化图-16工程,首架原型机于1968年首飞。



在该机仿制过程中,RD-3M发动机的国产化可谓最大的“拦路虎”。由于当时工业基础、材料和加工技术上的巨大差距,使得早期型涡喷-8在指标上不如RD-3M。这也导致早期的轰-6在飞行性能上和图-16存在一定差距,如航程就少了300km。



轰-6正常载弹量3吨,最大载弹量9吨,主要携带从100kg到3000kg级的各种高阻航空炸弹。图中可以看到该机的载弹方案,方案3中携带6枚1500kg高阻航弹时应该就是轰-6的最大载弹量了。



从1969年开始,轰-6基本型开始批量换装我空军轰炸航空兵部队,此时距离图-16来到中国已有10年。虽然此时该机的性能和苏联的图-22和美国的B-58中程轰炸机相比已嫌落后,但轰-6仍为我国大型飞机的研发生产打下了基础,也让空军获得了操作大中型轰炸机的经验。



执行核攻击任务时,核弹爆炸强烈的核辐射很可能伤及投弹飞机,因此,轰-6核武器投掷型轰-6甲的侧面和下表面涂有白色抗辐射涂料,而基本不会被射线辐射的上表面就没有涂漆。为了尽量减少吸收辐射,连侧面和下面的机徽也被简化成勾边的白色空心机徽,而编号也有采用空心字体的。



进入90年代,轰-6生产了一定数量的新机,这批飞机外观上最大的特点是取消了已经无用的7门23mm自卫航炮,内部增加了GPS导航系统和第二代领航轰炸系统,提高了投弹精度。同时部分旧机也进行了这类改装,但未取消航炮。这些飞机分别被称为轰-6F(上)和轰-6E(下)。



由于轰-6长期以来是国产最大的飞机,该机常被用作各种测试的平台。上图为著名的086号发动机空中试车台,该机实际上就是当年引进的图-16的04号机改造而来的,承担了多种国产发动机的实验任务,现已被伊尔76试车台取代。下图则是一架被用作“神龙”空天飞机验证机载台的现役轰-6。



70年代我国获得了英国“斯贝”发动机,一架轰-6改装了4台“斯贝”进行试飞,改称轰-6I,该机飞行性能有较大提高,航程延长25%。后来又有在轰-6基础上进行放大设计,采用翼吊发动机部件的方案,载弹量提高到15吨,航程达10000km,在当时有“莫斯科轰炸机”之称,但最后均未能投产。



海军最早装备的轰-6是侦察型轰-6乙,它和后来的轰电侦-6不同,只是一种照相侦察机,在弹舱内安装三台呈固定角度的航丁-42型红外相机,机翼下还有两个侦察吊舱。1980年11月,郝安富、史华达机组各驾驶一架轰-6乙飞抵南沙群岛进行侦察照相,这也是中国军机历史上首次飞临南沙群岛。



1974年西沙海战后,海航迫切需要一种空舰导弹打击平台,此时国内可用的反舰导弹只有庞大的“上游”/“海鹰”,这也使得载机的选项只有轰-6一个了。1986年服役的轰-6丁在机头下方加装了大型对海探测雷达,翼下两个挂架可以外挂射程110km,弹头重达半吨的鹰击-6型空舰导弹。



90年代,轰-6丁进行了进一步改装,改善了导航和电子对抗设备,能够发射射程达到200km的鹰击-61型空舰导弹。虽然轰-6丁和鹰击-6/61这一组合面对现代化海上防空武器时实际效能有限,但它们开创了中国海军航空兵对海作战新时代。



该机除了装备国内5架之外,还曾出口给伊拉克,实际上这批飞机最初是交付给约旦的,这种“倒手”做法在两伊战争期间很常见。此图中对比了埃及进口的轰-6D(上)和图-16K(下),除了外挂导弹型号不同外,轰-6D机头下方的雷达罩明显更大。埃及通过引进轰6也恢复了图16的作战能力。



在这张著名的轰-6D图片中,墨绿色的机身侧面能够看到RIAF(伊拉克共和国空军)367的编号。这批飞机在两伊战争中的袭船战中非常活跃,鹰击6出口型C601“大开杀戒”。海湾战争中该机没有出动,多架在地面被击毁。最后一架则在伊拉克战争前被深埋在地下,直到战后才发掘出土。



把轰-6改为导弹载机的想法其实最早是空军提出的,但研发空地导弹的难度要远大于空舰导弹,空军当时计划配套轰-6的鲲鹏-5型空地导弹最终下马,改为由海军上马难度较小的风雷-1号空舰导弹(鹰击-6的前身)。而空军获得轰-6导弹载机轰-6H,已经是轰-6D装备10年后的事了。

轰-6H在机腹加装了天线罩,该天线罩内是空地导弹电视制导信号的数据回传天线。此外为适应对地攻击,轰-6H的雷达等设备也有改进。为了减轻重量,轰-6H取消了机背和机腹的炮塔,部分飞机还取消了尾部炮塔。其配套的KD63型空地导弹外形上看有浓重的“海鹰”味道,体现了应急的特色。



KD63继承了鹰击6系列导弹威力大的特点,500kg的战斗部很适合用来精确打击台湾岛上的重点加固目标。采用人在回路中的电视制导方式,可靠性较高,但也付出了易受到干扰的代价。轰-6H和KD63的组合对于当年一触即发的海峡局势来说最主要的是解决了有无的问题,正如当年的轰-6D+鹰击6。



1990年,轰油-6型空中加油机首飞,1991年实现了与歼-8受油机的空中对接,1995年投入小批生产。该机外观最大的特征就是封闭式带小型雷达罩的机头取代了透明领航舱,并取消了全部航炮,在翼下增设两个RDC-1型加油吊舱。该机可携带37吨燃油,用于歼-8和歼-10等飞机的空中加油。



随着后来性能更先进的轰-6G的服役,海军较旧的轰-6D也被改为空中加油机,型号被称作轰-6DU。由于轰-6D一共只有5架,因此轰-6DU的数量也就这么多,因此经常能看到这架81228号轰-6DU“南征北战”,为来自三大舰队航空兵的不同飞机加油的场面。轰-6DU,很忙很忙的。



和空军的轰油-6相比,轰-6DU最明显的区别是机头部分仍保留了轰-6D完全透明的领航员舱设计,机头下方的大型对海搜索雷达也保留,必要时仍可外挂空舰导弹充当作战飞机使用。这大概也是世界上唯一一种具备发射空舰导弹能力的空中加油机了。



轰电-6和轰电侦-6两型特种飞机可以说是轰-6家族中最为神秘的型号。轰电-6是伴随轰-6普通型机群使用的电子干扰机,轰电侦-6则是概念上接近于后来的图-154M/D的电子侦察机。下图中背景里全黑色的这架轰-6就是轰电侦-6,注意翼尖的吊舱和机腹下的大型整流罩。



90年代末21世纪初,我军对台军事斗争十分紧迫。此时歼轰7已经服役,但数量严重不足,且发动机未完成国产化,海军急需一种在歼轰7A服役前充当过渡的空舰导弹发射平台。于是轰-6D的进一步改进型轰-6G应运而生,该机将外挂架增加到了4个,可以外挂四枚鹰击83K型空舰导弹。



该机于21世纪初定型并很快交付海航使用,起到了歼轰7A服役前的过渡作用。近年来,随着鹰击-12型超音速反舰导弹研制成功,挂载条件远好于“飞豹”的轰-6G也增加了使用这种新型导弹的能力,使其使用寿命进一步延长。注意鹰击-12的挂架外形和鹰击-83K不同。



稍后,空军也装备了一小批四挂架的轰-6改进型,这一型号被称作轰-6M。这批飞机主要是利用寿命较为充裕的轰-6E/F型轰炸机的机体进行改装,增加了电子对抗能力,电子设备也更为完善。图为轰-6M(上)与轰-6G的区别,部分使用轰-6E机体的轰-6M仍保留着古典的尾炮。



虽然都是4挂架,但不同于挂架大小相同的轰-6G,轰-6M的内外侧挂架大小不同,外侧挂架主要用于挂载各类吊舱,而加强的内侧挂架除了能挂载KD-63/KD-88这类空地导弹之外,还可以挂载更为巨大的长剑-20空射巡航导弹。在轰-6K成熟之前,轰-6M也长期作为长剑-20的测试平台。



轰-6家族之前的改进型,主要是内部设备上的改进,这些型号受制于50年代的结构设计水平和动力设备,其飞行性能长期难以提高。面对周边的紧张局势,在国产下一代轰炸机出现之前,对轰-6进行全方位的改进,以适应21世纪20年代前后的作战需要已经刻不容缓,轰-6K由此诞生。



2007年,这种全新的改进型第一架原型机首飞,由于该机刚出厂时在机头侧面涂有“战神”二字,从此“战神”之名不胫而走,成为了轰-6K的绰号。而“脱胎换骨”的轰-6K,也确实当得起这个称号。该机内部结构经过了重新设计,大量使用复合材料,并取消了全部机炮,重量大幅减轻。



轰-6K的另一个重大改变是,用我军伊尔-76使用的D-30KP-2涡扇发动机取代了使用了几十年的涡喷-8型发动机。采用新发动机后,轰-6K推力增大30%,耗油量减少20%,加上弹舱内可以选装软油箱,其航程至少比轰-6增加30%,完全可以满足外挂多枚导弹对第一、二岛链上目标打击的要求。



轰-6K的机头进行了重新设计,用一个类似战斗机的大型雷达天线罩取代了透明领航员舱,内装一部口径巨大的多用途雷达,具备很强的对地探测和成像能力。另外由于轰-6K改为3人式乘组,位置均在机头,使得轰-6K乘员救生能力大大提高,一旦需要跳伞,抛弃驾驶舱整体舱盖后即可弹射。



从轰-6其他型号的逃生程序中不难看出,由于乘员分散,弹射方向不同,存在时间间隔,一旦坠机其成员生还率可谓相当之低,轰-6K的这一改进对空军轰炸机部队训练的人员安全保障可谓意义重大。



彻底取消尾炮舱之后,轰-6K将这段空间充分利用,用于装载自卫用的电子干扰设备,以增加生存能力。轰-6K通过对机身内外部空间的合理利用,其配套机载设备的完整与先进程度已经达到了美军现役B-52H轰炸机的水平。更多的设备也增大了飞机供电需求,为此轰-6K增加了APU。



轰-6家族的发展历程 计算机发展历程
除了著名的长剑-20(长剑-10空射型)空射巡航导弹之外,轰-6K也能携带KD-63这样的传统空对地导弹和各种制导炸弹。由于D-30KP-2提供的充沛动力,轰-6K可以携带6枚长剑-20,这一指标与同样能携带6枚Kh-55的图-22M相当,而其电子设备和其他配套武器的完善性则是图-22M不具备的。



目前,轰-6K已经装备我空军多个部队,初步形成了作战能力。作为长剑-20空射巡航导弹的发射平台,轰-6K在未来几年里将成为中国空军最强大的机动战略打击手段,比陆基的长剑/东风更具灵活性。自轰-6甲之后断层多年的中国空基核威慑力量,也终于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和更大的威力重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75006.html

更多阅读

中国邮政的产生及发展历程 中国的发展历程

邮政源于人们通信的需要,是历史上起源最早、使用最广泛的一种通信方式。邮政事业关系到千家万户,邮政企业承担着为党和国家及广大人民群众提供邮政服务的重要职能。中国邮政的产生及发展历程邮政作为对社会普遍开放的、以传递信函为主

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计算机学什么有前途

一、电脑的发展人类所使用的计算工具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计算工具相继出现了如算盘、计算尺、手摇机械计算机、电动机械计算机等。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在美国诞生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吕海燕 信息技术发展历程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吕海燕  从一般意义上说的信息技术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有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的通信方式就从古时的驿站发展到近代的邮政信函、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直到当今的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雏形虽然早已

声明:《轰-6家族的发展历程 计算机发展历程》为网友不败小子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