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云冈石窟5A 大同云冈石窟简介





云冈石窟[y?n gāng sh? kū]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州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造像51000余尊,为我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1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目录

基本信息

简单介绍

历史由来

艺术特点

分窟详解

遗产价值

历代题咏

展开

基本信息

简单介绍

历史由来

艺术特点

分窟详解

遗产价值

历代题咏

展开

基本信息

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

中文名称:云冈石窟

英文名称:Yungang Grottoes

批准时间:2001年12月

遗产种类:文化遗产

遗产遴选标准:云冈石窟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IV)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云冈石窟,有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简单介绍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约16公里的武州(周)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地理位置为东经





          

? 2013 Baidu-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

云冈石窟

113?20’,北纬40?04’。石窟依山开凿,规模恢弘、气势雄浑,东西绵延约1公里,窟区自东而西依自然山势分为东、中、西三区。现存主要洞窟45个,附属洞窟209个,雕刻面积达18000余平方米。造像最高为17米,最小为2厘米,佛龛约计1100多个,大小造像51000余尊。云冈石窟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是佛教艺术东传中国后,第一次由一个民族用一个朝代雕作而成皇家风范的佛教艺术宝库,是公元5世纪中西文化融合的历史丰碑。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5月成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

大同云冈石窟[5A] 大同云冈石窟简介
云冈石窟原名武州(周)山石窟寺,明代改称云冈石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灅水》记载:“武州川水又东南流,水侧有石,祗洹舍并诸窟室,比丘尼所居也。其水又东转迳灵岩南,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作为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时期的大型石窟寺文化遗存,是从北魏文成帝复法启开凿之始,到北魏正光年间终结,大致历经了近70年之久,石窟艺术内容丰富,雕饰精美,是当时统治北中国的北魏皇室集中全国技艺和人力、物力所雕凿,是由一代代、一批批的能

云冈石窟美景(5张)

工巧匠创造出的一座佛国圣殿,是新疆以东最早出现的大型石窟群,它以壮丽的典型皇家风范造像而异于其他早期石窟,展现的佛教文化艺术涉及到历史、建筑、音乐等多方面内容。它是东方石雕艺术的精魂,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典范,亦代表着公元5-6世纪佛教艺术的最高成就,在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亦与印度阿旃陀石窟(1983年入列世界遗产名录)、阿富汗巴米扬石窟(2001年3月12日被塔利班炸毁,2003年巴米扬遗址入列世界遗产名录,)并称为世界三大石雕艺术宝库。

历史由来

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公元494年),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公元520~525年)。窟中菩萨、力士、飞天形象生动活泼,塔柱上的雕刻精致细腻,上承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现实主义艺术的精华,下开隋唐(公元581~907年)浪漫主义色彩之先河,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群”。

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秀骨清像”的源头。

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来自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的马其顿——希腊的古典石刻艺术、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会贯通,由此而形成的“云冈模式”成为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转折点。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中的北魏时期造像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云冈石窟的影响。

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汉化)的开始。云冈中期石窟出现的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云冈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

据文献记载,北魏和平年间(公元460年至471年)由著名和尚昙曜主持,在京城西郊武州塞,开凿石窟五所,现编号第十六窟至第二十窟,就是当时开凿最早的所谓“昙曜五窟”。其他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

云冈石窟历史久远,规模宏大,内容丰富,雕刻精细,被誉为中国美术史上的奇迹。石窟群中,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各种人物形象,如佛、菩萨、弟子和护法诸天等;有风格古朴,形制多样的仿木构建筑物;有主题突出,刀法娴熟的佛传浮雕;有构图繁富,优美精致的装饰纹样;还有我国古代乐器雕刻如箜篌、排箫、筚篥和琵琶等,丰富多彩,琳琅满目。

在雕造技艺上,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秦汉时代雕刻艺术的优秀传统,又吸取和融合了印度犍陀罗艺术的有益成份,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品,在我国雕塑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云冈石窟不但是今天了解和研究我国古代历史、雕刻、建筑、音乐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重要形象资料,也是追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和人民友好往来的实物佐证。

一千五百年来,云冈石窟由于受到风化、水蚀和地震的影响,毁损较为严重,解放前还遭到人为破坏,据不完全统计,被盗往海外的佛头、佛像竟达一千四百多个,斧凿遗痕,至今犹在。

建国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对云冈石窟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维修工程,使古老的艺术宝库得到了妥善的保护并出现更美的光彩。

艺术特点

云冈石窟佛教艺术按石窟形制、造像内容和样式的发展,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

早期石窟:即今第16~20窟,亦称为昙曜五窟。根据《魏书?释老志》(卷114)记载:“和平初,师贤卒。昙曜代之,更名沙门统。初,昙曜于复法之明年,自中山被命赴京,值帝出,见于路,御马前衔曜衣,时人以为马识善人,帝后奉以师礼。昙曜白帝,於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文中记述的开窟五所,就是当时著名的高僧昙曜就选择了钟灵毓秀的武州山,开凿了雄伟壮观的昙曜五窟,揭开了云冈石窟开凿的序幕。第16~20窟即帝王象征的昙曜五窟。平面为马蹄形,穹隆顶,外壁满雕千佛。主要造像为三世佛(过去、现在、未来),佛像高大,面相丰圆,高鼻深目,双肩齐挺,显示出一种劲健、浑厚、质朴的造像作风。其雕刻技艺继承并发展了汉代的优秀传统,吸收并融合了古印度犍陀罗、秣菟罗艺术的精华,创造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期石窟:是云冈石窟雕凿的鼎盛阶段,主要有第1、2窟,第5、6窟,第7、8窟,第9、10窟,第11、12、13窟以及未完工的第3窟。这一时期(471-494年),是北魏迁洛以前的孝文时期,是北魏最稳定、最兴盛的时期,云冈石窟是集中了全国的优秀人才,以其国力为保证,进而雕凿出更为繁华精美的云冈石窟大窟大像。到孝文帝迁都前,皇家经营的所有大窟大像均已完成,历时40余年。中期洞窟平面多呈方形或长方形,有的洞窟雕中心塔柱,或具前后室,壁面布局上下重层,左右分段,窟顶多有平棊藻井。造像题材内容多样化,突出了释迦、弥勒佛的地位,流行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出现了护法天神、伎乐天、供养人行列以及佛本行、本生、因缘和维摩诘故事等。佛像面相丰圆适中,特别是褒衣博带式的佛像盛行,出现了许多新的题材和造像组合,侧重于护法形象和各种装饰。中期石窟也是积极于改革创新的时期,掀起了佛教石窟艺术中国化的过程。这多种因素的综合,也就产生了所谓富丽堂皇的太和风格,主要特点是汉化趋势发展迅速,石窟艺术中国化在这一时期起步并完成,这个时期即云冈中期石窟,它所呈现的内容繁复、雕饰精美的雕刻艺术特点大异于早期石窟,雕刻造型追求工整华丽,从洞窟形制到雕刻内容和风格均有明显的汉化特征。

云冈石窟景观(一)(20张)

晚期石窟:北魏迁都洛阳后(494年),云冈石窟大规模的开凿活动虽然停止了,但凿窟造像之风在中下层阶层蔓延起来,亲贵、中下层官吏以及邑人信众充分利用平城旧有的技艺在云冈开凿了大量的中小型洞窟,这种小窟小龛的镌建一直延续到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平城作为北都仍是北魏佛教要地。这时大窟减少,中、小型窟龛从东往西布满崖面。主要分布在第20窟以西,还包括第4窟、14窟、15窟和11窟以西崖面上的小龛,约有200余座中小型洞窟。洞窟大多以单窟形式出现,不再成组。造像题材多为释迦多宝或上为弥勒,下为释迦。佛像和菩萨面形消瘦、长颈、肩窄且下削,这种造像为北魏晚期推行“汉化”改革,出现的一种清新典雅“秀骨清像”的艺术形象,成为北魏后期佛教造像显著特点。这一特征和风格在龙门石窟北魏窟亦有表现,对中国石窟寺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

云冈石窟景观(二)(20张)

分窟详解

第一窟、第二窟两窟为双窟,位于云冈石窟东端。一窟中央雕出两层方形塔柱,后壁立像为弥勒,四壁佛像大多风化剥蚀,南壁窟门两侧雕维摩、文殊,东壁后下部的佛本生故事浮雕保存较完整;二窟中央为一方形三层塔柱,每层四面刻出三间楼阁式佛龛,窟内壁面还雕出五层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筑的形象资料。

第三窟,是云冈最大的石窟,前面断壁高约25米,传为昙曜译经楼,窟分前后室,前室上部中间凿出一个弥

第3窟

勒窟室,左右凿出一对三层方塔。后室南面西侧雕刻有面貌圆润、肌肉丰满、花冠精细、衣纹流畅的三尊造像,本尊坐佛高约10米,两菩萨立像各高6.2米。从这三像的风格和雕刻手法看,可能是初唐(公元七世纪)时雕刻的。

第四窟,窟的中央雕一长方形立柱,南北两面各雕六佛像,东西各雕三佛像。南壁窟门上方有北魏正光纪年(公元520~525年)铭记,这是云冈石窟现存最晚的铭记。

第五窟,位于云冈石窟中部,与六窟为一组双窟。窟分前后室,后室北壁主像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是云冈石窟最大的佛像。窟的四壁满雕佛龛、佛像。拱门两侧,刻有二佛对坐在菩提树已顶部浮雕飞天,线条优美。两窟窟前有五间四层楼阁,现存建筑为清初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

昙曜五窟

第六窟,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两层方形塔柱,高约15米。塔柱下面叫层大龛,南面雕坐佛像,西面雕倚坐佛像,北面雕释迎多宝对坐像,东面雕交脚弥勒像。塔柱四面大龛两侧和窟东、南、西三壁以及明窗两侧,雕出33幅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浮雕。此窟规模宏伟,雕饰富丽,技法精炼,是云冈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

第七窟,窟前建有三层木构窟檐,窟内分前后两室。后室正壁上层刻有菩萨坐于狮子座上。东、西、南三面壁上,布满雕刻的佛龛造像,南壁门拱上的六个供养菩萨,形象优美逼真。窟顶浮雕飞天,生动活泼,各以莲花为中心, 盘旋飞舞,舞姿动人。

第八窟,窟内两侧有五头六臂乘孔雀的鸠摩罗天,东侧刻有三头八臂骑牛的摩醯首罗天,这种雕像在云冈极为罕见。

第九窟,分前后两室,前室门拱两柱为八角形,室壁上刻有佛龛、乐伎、舞伎,造像生动,动感强。

第十窟,与九窟同期开凿,分前后两室。前室有飞天,体态优美,比例协调。明窗上部,石雕群佛构图繁杂,玲珑精巧,引人注目。

第9窟和第10窟

第十一窟,窟中共有直达窟顶的方形塔柱,四面雕有佛像。正面,菩萨像保存完好。窟周壁上佛龛上满刻造像和小佛。

第十二窟,正壁上端刻有伎乐天人,手执弦管、打击乐器,神情迥异,形象生动。他们手中的排箫,箜篌等古典乐器十分珍贵,是研究我国音乐的重要资料。

第十三窟,正中端座一尊交脚弥勒佛像,高12米多,左臂与腿之间雕有一托臂力士像,这是云冈石窟仅有的一例。南壁门拱上部的七佛雕像,雕饰精美,姿态飘逸。

第十四窟,雕像多分化,西壁上部,尚存部分造像东侧存有方形佛柱。

第十五窟,雕有一万余尊小佛坐像,人称万佛洞。

第十六窟,第十六至二十窟,是云冈石窟最早开业凿的五个洞窟,通称“昙曜五窟。”十六窟为平面呈椭圆形。正中主像释迦像,高13.5米,立于莲花座上,周壁雕有千佛和佛龛。

第11窟

第十七窟,主像是三世佛,正中为交弥勒坐像,高15.6米。东、西两壁各雕龛,东为坐像,西为立像。明窗东侧的北魏太和十三年(公元489年)佛龛,是以后补刻的。

第十八窟,正中立像高达15米多,右臂袒露,身披千佛袈裟,刻画细腻,生动感人。

第十九窟,主像是三世像,窟中的释迦坐像,高16.8米,是云冈石窟中的第二大像。窟外东西凿出两个耳洞,各雕一身8米的坐像。

第二十窟,窟前带大约在辽代以前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立像是三大佛,

昙曜五窟(5张)

正中的释迦坐像,高13.7米,这尊佛像面部丰满,两肩宽厚,造型雄伟,气魄浑厚,为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2]

遗产价值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公元494年),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公元520~525年)。石窟依山而凿,东西绵亘约1公里,气势恢弘,内容丰富。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最大者达17米,最小者仅几厘米。窟中菩萨、力士、飞天形象生动活泼,塔柱上的雕刻精致细腻,上承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现实主义艺术的精华,下开隋唐(公元581~907年)浪漫主义色彩之先河,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群”,也是世界闻名的石雕艺术宝库之一。

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

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汇贯通,由此而形成的“云冈模式”成为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转折点。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中的北魏时期造像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云冈石窟的影响。

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云冈中期石窟出现的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云冈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

历代题咏

题石窟

唐,宋昱

梵宇开金地,香龛凿铁围。影中群象动,空里众灵飞。

檐牖笼朱旭,房廊挹翠微。瑞莲生佛步,瑶树挂天衣。

邀福功虽在,兴王代久非。谁知云朔外,更睹化胡归。

游石窟寺

清,胡文烨

香花金粟现,钟磬白云悠。俯此众生劫,何缘彼岸舟?

冰心

万亿化身,罗刻满山,鬼斧神工,骇人心目。一如来,一世界,一翼,一花,一叶,各具精严,写不胜写,画不胜画。后顾方作无限之留恋,前瞻又引起无量之企求。目不能注,足不能停,如偷儿骤入宝库,神魂丧失,莫知所携,事后追忆,亦如梦入天宫,醒后心自知而口不能道,此时方知文字之无用了!

相关报告

从60年代至今,有关遗产保护状况的报告40余篇,主要有:

(1)《云冈石窟工程地质问题》(1960年)北京地质大学,王大纯、沈孝宇

内容提要:对云冈石窟工程地质情况进行了广泛调查,并对石窟风化状况和风化类型及分布情况进行了描述,提出了风化形成的原因。

(2)《云冈石窟三年维修工程总结报告》(1976年),山西省云冈石窟维修工程领导组

内容提要:本报告是1974~1976年依据“抢险加固,排除险情,保持现状,保护文物”的原则对石窟主要洞窟的裂隙进行化学加固及部分残断雕刻归安原位,结合其它工程手段对石窟加固工程的详细记述。该工程对石窟的稳定性及渗水治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3)《云冈石窟砂岩石雕风化的问题》(1984年),黄克忠

内容提要:从地质学角度论述了云冈石窟石雕风化的情况及风化类型和形成原因,提出了治理设想。

(4)《云冈石窟风化微测深试验》(1989年),黄克忠钟世航

内容提要:应用微测深仪对云冈石窟石雕已风化部分的深度进行了测试,根据测试数据分析,云冈石窟石雕风化深度一般在0.2~2cm之间,最深可达7cm。

(5)《环境污染对云冈石窟的影响》(1988年),苑静虎 解廷藩

内容提要:依据环境测试数据,分析了环境污染的原因,提出环境污染对石窟的影响及机理,证明了环境污染对石窟风化起到了催化和促进的作用。

(6)《大同市云冈石窟环境监测报告》(1989年), 大同市环境保护局

内容提要:通过对石窟环境状况的监测,分析了石窟环境污染的现状,并对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同时提出治理污染的措施。

(7)《大同市云冈石窟工程地质勘察报告》(1990年),山西省地质矿产局第三综合勘察公司

内容提要:对云冈石窟区域地质、地貌、岩性及构造和水文工程地质状况进行了勘察,提出了云冈石窟顶部防渗的建议措施。

(8)《环境条件变化对云冈石窟的影响》(1990年),苑静虎黄继忠

内容提要:通过对气象数据的分析,得出了石窟区域温湿度变化的规律和降水集中,蒸发量大于降水的结论,探讨了气候环境条件的变化对石窟的影响的机理。

(9)《中国云冈石窟寺内尘粒沉积的控制》(1994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环境工程系 Glen R .Cass

内容提要:通过对尘粒沉积收集数据的分析,提出了“进入窟内的空气通过过滤器进行交换”和“门窗增设防尘网”沉积尘粒的控制方法。

(10)《中美合作保护云冈石窟总结报告》(1994年),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山西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

内容提要:对1989~1994年期间,中美合作保护云冈石窟的项目进行了技术总结,详细记述了防渗排水试验、第19窟窟檐设计问题、气象、环境的监测情况、颜料的分析和石窟管理培训班等项目的实施及结论。

(11) 《煤尘对云冈石窟石雕的影响》(1996年),黄继忠

内容提要: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就煤尘对石雕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煤尘对石窟的影响既有物理方面的,也有化学方面的,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并存,它们交替作用促进石雕风化。

(12)《云冈石窟“八五”维修保护工程总结报告》(1997年),云冈石窟“八五” 维修保护工程领导组

内容提要:主要对云冈石窟“八五”维修保护工程项目实施的原因、施工工艺技术和完成情况进行详细记述,其中包括《云冈石窟窟前降低地面工程报告》、《云冈石窟窟前遗址发掘报告》、《云冈石窟第七、八窟修建木结构窟檐工程总结报告》、《云冈石窟洞窟加固总结报告》、《云冈石窟顶部防渗排水试验工程报告》、《云冈石窟顶部修建保护性围墙工程报告》等7个报告。

十大看点

看名

云冈石窟是北魏鲜卑王朝建都平城即今山西大同市期间留下的一座历史丰碑,是世界遗产、国之瑰宝、大同文化名片,一批批中外游人慕其盛名纷至沓来。

看形

武周山,亦名武州山,在大同城西山中。宋《太平寰宇记》引《冀州图》云:“武周山在郡西北,东西数百里,南北五十里。山之南面,千仞壁立。”云冈石窟即因武周山南缘斩山开凿。

看窟

云冈石窟的洞窟类型多样,结构复杂。主要有大像窟、佛殿窟、塔庙窟、僧房窟、禅窟等,其中前三种是云冈洞窟的主要类型。

看佛

佛、菩萨、弟子、护法等作为宗教人物形象的出现,是伴随着佛教美术轨迹发展而发生的。

看画

掀开云冈石窟这部精美的“石书”,便似打开了一幅绝伦的卷画,在以佛、菩萨、弟子、飞天为主要内容的画面中,亦点缀着一些佛经故事画。这些故事画,虽不为雕刻内容的主流,但它却与石窟中的其他雕刻一样,烘托着主题,扮靓了洞窟,使云冈石窟这颗耀眼明珠,绽放出特有的艺术光彩。

菩萨

看艺

云冈石窟乐舞雕刻,是古代多元文化结合的产物,各民族深厚悠久的民间乐舞艺术在此积淀。经调查统计,石窟中目前有22个洞窟雕刻乐器图像,尚存各种乐器雕刻500余件,27种,乐队组合60余组。有表现佛界或俗界的专门性伎乐,也有点缀于壁面空间的图案化装饰性伎乐;有规模宏大,形式俊丽的天宫伎乐,也有态势缥缈悠逸、具有回旋流动之美的飞天伎乐。

看史

鲜卑族拓跋部是一支兴于阴山山脉以南大草原的游牧民族。公元386年,鲜卑拓跋崛起,在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建立了北魏政权。随后,又威服塞北各族,于398年迁都平城今大同市,平城作为北中国政治、文化中心达96年。

云冈石窟

鲜卑拓跋风俗淳一,原本不信佛法,与魏晋通聘后,特别是经过什翼犍的引进介绍,才开始接受佛教。

看人

1500多年来,云冈石窟令多少文人墨客、名流学者、达官贵人为其倾倒、歌咏,留下了许多千年不朽的佳作,极大地丰富了云冈石窟的文化内涵。

看联

匾联雅俗共赏,素为人们所喜闻乐见。云冈石窟,历代留下许多楹联,为世界文化遗产增光添彩。

五窟正面悬特命总督兵马侍郎佟养量于清顺治辛卯1651夏题写的匾[大佛阁]。门联为:

佛境佛地乘建佛心成佛像

云山云岭带将云水绕云城

六窟里门正中悬康熙御笔题写的匾[庄严法相]。

外门联:

性本明慧镜万古灵光昭云水含类群生都成就善男信女

心地从慈航千秋普度皈佛法微言广训共娱游寿世康庄

门楣联:山色随云秀 佛灯共日长

看寺

云冈石窟早在窟前营造的木结构建筑,称“十寺”,又作“十名”。

“十名”之说约自辽代开始。金代十名尚存,皇统七年(1147年)曹衍撰《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碑文中记载“……西京大石窟寺者,后魏之所建也,凡有十名,一通示,二灵岩,三鲸崇,四镇国,五护国,六天宫,七崇教,八童子,九华严,十兜率……”

明成化十年(1474年)胡谥等修纂的《山西通志》卷五“寺观”条云:“在大同府城西三十五里,后魏时建,始于神瑞,终于正光。凡七帝,历百十有一年。其寺:一同升。二灵光。三镇国,四护国,五崇福,六童子,七能仁,八华严,九天宫,十兜率。寺内有元载所修石佛二十龛,金皇统间修。”明?正德张钦纂修《大同府志?寺观》卷四 、明?嘉靖《大同府志》卷五补记载中均与“成化志”略同。清?顺治胡文烨撰《云中郡志?建置志》云:“石窟十寺……内有元载所修石佛二十龛。壁立千仞,面面如来。总督佟于顺治八年率属捐赀,大为修葺。俾殿阁楼台、香积禅林金碧莹煌。岿然雁北一胜境也”。

“十寺”的荒废,约在明中期以后。

所获荣誉

2001年1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4A级旅游区(点);

2001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2002年1月,被山西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山西省“十佳文明景区”;

2002年9月,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

2002年12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国家文物局评为“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

2004年2月,被山西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评为2002~2003年度山西省文明景区;

2005年被大同市政府授予安全生产先进工作单位;

2006年3月,云冈石窟研究院被山西省人事局、山西省档案局评为“十五”期间全省档案工作先进集体;

2006年5月,被中国新闻社评价中心评为“中国最具人气十大风景名胜区”;

2006年6月,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山西省文物保护模范单位”;

2006年8月,被中共大同市委、大同市人民政府评为“市级文明单位标兵”;

2006年9月,被首届中国旅游胜地品牌推广峰会评为“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地方”;

2006年10月,被中国旅游电视协会评为“2006年中国最令人向往的地方”;

2006年,大同市劳动竞赛委员会为云冈石窟记消防安全“集体一等功”;

2007年1月,被亚太旅游协会等多家单位评为“中国魅力景区”;

2007年4月,被全国民族文化旅游十大品牌组委会评为“2006年度全国民族文化旅游十大品牌五十强”;

2007年5月8日,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为全国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07年6月11日,被大同市委宣传部、大同报社等多家单位评为“大同市十大城市名片”首位;

2007年11月,被中国旅游论坛组委会授予“中国优秀旅游景区”。

2008年中国最佳旅游品牌景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休闲旅游景区。

编辑本段遗产保护

云冈石窟历经1500年的沧桑,由于石窟区所处的地质及环境条件的变化,不同程度地经历了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致使洞窟及雕像有不同程度的损毁。历史上云冈石窟也经历过不同方式的保护与修复,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云冈石窟的保护工作得到国家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进行过多次大规模的维修保护,使得石窟得到了妥善的保护。

整理环境保护修缮时期(1955年~1959年)

自1955年云冈石窟成立专门管理机构以来,老一代文物保护工作者克服工作和生活条件差等困难,先后翻修了第5、6、7窟木结构窟檐,增设了别墅院围墙护栏,整修了窟前道路。维修了山门前清代戏台;扩展了山门前广场。修整了东、西厢房,改建了第5窟前正南的5间办公接待室和第7窟前正南的3间办公室。补墁了山门院、5窟院、6窟院的地面砖。平整了五华洞即第9~13窟窟前地面,同时在其南侧垒砌约80厘米高的挡土墙,再往南垒砌了高约2米的护壁石墙。1958年,经过两年的筹建,专项投资架设的电路正式开通,结束了云冈石窟没有电的历史。同年,在第9、10、12、13窟窟内铺墁了砖地;在第20窟窟前台地东侧铺建了台阶;绘制了参观游览路线图;规划制定了云冈石窟保护范围。

石窟保护试验研究时期(1960年~1965年)

1963年11月,董必武副主席赴内蒙古自治区视察工作途经大同参观云冈石窟时,要求市政府在云冈石窟植树造林,尽快搞好绿化。此后,由原雁北专署和大同市党政领导以及驻军首长带头,在云冈石窟保护区内展开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改变了石窟区的环境面貌,改善了窟区小环境的气候状况,为防止风沙对石窟的侵袭增添了一道绿色屏障。

20世纪60年代,国家科委将石窟保护项目列入十年科研规划之中。为此,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了“云冈石窟保护会议”,拉开了云冈石窟科学保护的序幕。1960年文博研究所(中国文物研究所前身)与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前身)联合组成了调查组,对云冈石窟展开了大规模的地质勘察、病害调查及保护材料和方法的研究。为了掌握渗水途径和风化程度,调查组在第18窟窟顶开凿了9米深的观察井,在第3窟东侧开凿了3米深的平洞,并筹建起云冈石窟第一个气象观察站。经过半年多的野外作业,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撰写了《云冈石窟工程地质问题的报告》。报告包括云冈石窟残破状况、自然破坏的主要因素与今后修整的意见,同时指出了崩塌与风化是危害云冈石窟的主要问题。为了保护石窟文化遗产,建议采取①修建护壁、②排水防渗、③大佛的保护、④对已风化的造像、雕刻进行加固的综合性保护措施。

根据上述研究成果和保护文物的特殊要求,1961年成立了“云冈石窟保护委员会”。在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决定以“云冈石窟第1、2窟为试点”进行修整试验。力争从试验的各个方面,取得一套科学维修保护石窟的经验和方法。这项试验工程的设计方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实施。

第1、2窟试验工程方案是在“保护现貌,留有余地,争取达到‘有若无’的境界”的修缮原则指导下进行具体设计的。同时,要求在技术措施上采用“隐蔽结构”的处理方法,经过施工,基本上达到设计要求。

第1、2窟试验工程确定的工程项目分土建工程和化学保护工程。

其中土建“隐蔽结构”工程包括①前立壁加固:基础挡墙;第1、2窟框架;第2窟前壁西段钢筋混凝土柱;第2窟前壁石墙。②间墙加固工程:间墙基础加固;锚杆试用。③第2窟寒泉处理工程:下降寒泉水位;泉水引导排泄处理。

化学保护工程包括①应用聚甲基丙烯酸酯类材料灌浆加固第1窟塔柱腰部水平裂隙、塔柱座基岸边切割裂隙,第14窟塔柱水平、垂直裂隙。②应用甲基丙烯酸酯类材料归安粘结第9窟以外西端中部龛内坐佛头脸、手臂、肘部雕刻等。

1964年和1965年,完成了为期两年的第二期试验工程。该期工程采用土建隐蔽结构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将第21~51窟绝大多数洞窟的前立壁危岩支顶加固,并对其中第26、30、34、42窟前壁面上部进行了锚杆牵拉加固,应用聚甲基丙烯酸酯类材料和环氧树脂材料灌浆粘结归安了第22、23窟坍塌的间墙和顶板,第32窟顶板和第1窟门拱悬石。

通过两期试验工程,经过几年的试验研究,应用化学材料灌浆粘结、锚杆牵拉结合传统加固技术的方法为石窟保护开辟一条新路并得以推广应用。在此期间,我所有关人员参与了科学研究和试验工程,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为做好石窟的科学保护打下良好基础。

1965年2月,大同市人民政府公布了由文化部、山西省政府批准的“云冈石窟保护范围与安全规则”,包括重点保护区、安全保护区、地下保护安全线三个部分,使云冈石窟形成地上、地下网状立体式的保护体系,确保了石窟的安全。

防止石窟崩塌抢险加固时期(1973年~1976年)

1973年9月15日,周恩来总理陪同法国总统乔治?蓬皮杜参观云冈石窟,周总理对随行的中外记者宣布:“云冈石窟艺术,我们一定要想办法保存下来。刚才说有一个十年规划,时间太长了,要三年修好”。为了落实周总理的指示,在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指导下,对云冈石窟展开了大规模的维修保护。该项工程从1974年开始至1976年结束,称为“三年保护工程”,保护原则为“抢险加固、排除险情、保持现状、保护文物”。

全面维修时期(1977年~1989年)

自“三年保护工程”之后,云冈石窟加固维修仍在不断持续进行。在此期间,始终坚持依靠自己的工程技术队伍,按计划进行加固保护工作。针对存在的崩塌险情,遵照文物保护修复原则,曾先后完成了第5窟及东部无名窟,第6窟,第7窟和第8窟间墙前壁落石(1979年7月18日)后的残存崖面,第1、2窟窟外佛龛,第3窟,第3窟前室及顶板(1980年7月7日、7月8日、8月3日三次坍塌),第3窟外上方立壁面,第4窟,第4、5窟之间过桥,第12、13窟前立壁上方悬石,第25~29窟,第33、35窟,第48窟悬石和第51窟的维修加固。完成了第1~3窟护坡工程,第1窟东围墙工程,第5、6窟木结构及附属建筑物抿,第5窟东无名窟清理,第20~51窟铺石工程,第50窟路基工程,第13、14窟冲沟蚀空带加固工程,第5~53窟崖顶排水渠修整工程,龙王庙沟考古发掘及修整、垂花门修整工程等。同时,建立了气象站、文物保护实验室,完成了供暖设施和接待院修建等工程。

石窟风化治理规划实施阶段(1990年~2005年)

云冈石窟的稳定性问题基本解决之后,石窟的风化问题就显得分外突出,需要深入研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治理。通过30余年的研究,1990年在云冈石窟召开了“云冈石窟风化治理规划”专家论证会。会议邀请了地质、水文、化学、古建及文物保护专家,就石窟风化问题从地质地貌、大气降水、凝结水、毛细水以及环境污染等诸方面进行了认真研究与讨论。认为造成石窟风化的主要原因是上述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云冈石窟风化治理工程必须采取改善环境、窟顶防渗和恢复保护性窟檐三方面综合治理。会后,有关部门根据会议精神进一步完善了《云冈石窟石雕风化治理方案》。

随后不久,在中央领导的关怀下,各级政府分别拨款,从1992年起,拉开了“云冈石窟风化治理工程”(“八五”维修工程)的序幕。5年中先后完成的项目有:①降低窟前地面,考古发掘,修建排水渠道,增设安全监控、输电线路,硬化地面,②修建保护性窟檐,包括恢复第8窟窟檐、设计第9、10、19窟窟檐;③保护性围墙:崖顶修建保护性围墙、旧围墙翻修扩建;④洞窟保护维修加固工程;⑤窟顶防渗排水试验研究工程;⑥制定《云冈石窟规划》,编制《云冈石窟保护管理条例》。其后,1998年“一0九”国道云冈段得以改线;2001年,云冈石窟申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功;2002年,云冈石窟防水保护工程全面启动。

石窟防水试验工程及第11窟维修等(2005年~2008年)

2005年以来云冈石窟主要进行了三项本体保护工程,分别为西部窟区防水试验工程、11窟维修加固工程及洞窟除尘。[3]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云冈石窟金银币图册(6张)



云冈石窟金银币(14张)



默认相册(19张)



大同景点图片(3张)



云冈石窟景点图片(33张)



云冈石窟(16张)



爱旅行,爱冲印...(4张)



云冈石窟旅游风...(19张)



云冈石窟雕像(3张)



云冈石窟美景(5张)



云冈石窟景观(一)(20张)



云冈石窟景观(二)(20张)



昙曜五窟(5张)



词条图片(7张)



隐藏 图片资料提供

艺龙旅游指南

http://trip.elong.com

中国的世界遗产 ? 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

自然遗产

文化自然双重...



周口店北京人遗..

长城

明清皇家陵寝

莫高窟

秦始皇陵

承德避暑山庄和..

孔庙

孔林

孔府

武当山古建筑群

拉萨布达拉宫历..

庐山国家公园

丽江古城

平遥古城

苏州古典园林

天坛

大足石刻

青城山

都江堰

西递村

宏村

龙门石窟

云冈石窟

高句丽王城、王..

澳门历史城区

殷墟

开平碉楼与村落

福建土楼

五台山

天地之中

杭州西湖文化景..

山西省旅游景区



山西省5A-3A级旅游景区

山西省5A级旅游景区? 五台山旅游区 ( 忻州) ? 云冈石窟 ( 大同) ? 云冈石窟旅游区 ( 大同)

? 皇城相府生态文化旅游区 ( 晋城)

山西省4A级旅游景区? 灵石王家大院旅游景区 ( 灵石) ?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 ( 临汾)

? 王莽岭景区 ( 陵川) ? 木塔景区 ( 朔州)

? 晋祠 ( 太原) ? 绵山风景名胜区 ( 介休)

? 恒山 ( 大同) ? 应县木塔 ( 大同)

? 皇城相府 ( 晋城) ? 永乐宫 ( 运城)

? 解州关帝庙 ( 运城) ? 普救寺 ( 运城)

? 洪洞大槐树 ( 临汾) ? 尧庙 ( 临汾)

? 绵山 ( 平遥) ? 乔家大院 ( 平遥)

? 王家大院 ( 平遥) ? 双林寺 ( 平遥)

? 镇国寺 ( 平遥) ? 晋祠旅游区 ( 太原)

? 浑源恒山旅游区 ( 大同) ? 普救寺旅游区 ( 永济)

? 双林寺彩塑艺术馆 ( 平遥) ? 尧庙?华门旅游区 ( 临汾)

? 永乐宫旅游区 ( 芮城) ? 关帝庙旅游区 ( 解州)

? 太行山大峡谷自然风光旅游区 ( 壶关) ? 平遥城隍庙财神庙 ( 平遥)

? 山西榆次常家庄园 ( 晋中) ? 吉县黄河壶口瀑布旅游区 ( 临汾)

? 平遥县城隍庙财神庙 ( 平遥) ? 晋中市平遥文庙学宫博物馆 ( 平遥)

? 平遥县协同庆钱庄博物馆 ( 平遥) ? 晋中市平遥县衙博物馆 ( 平遥)

山西省3A级旅游景区? 王莽岭风景区 ( 晋城)



山西省2A级旅游景区

四大石窟

四大石窟? 莫高窟 ? 云冈石窟 ? 龙门石窟 ? 麦积山石窟

云冈石窟 ? 第3窟



第3窟

第5窟

第6窟

第19窟

第20窟



阿弥陀佛

胁侍菩萨

参考资料

1.走进云冈.云冈石窟[引用日期2013-08-5].

2.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人民网[引用日期2013-08-5].

3.云冈石窟保护工程.云冈石窟综合网[引用日期2013-08-5].

词条标签:

文化古迹石窟名胜中国的世界遗产山西省旅游景区 大同旅游

我来完善 “云冈石窟”相关词条:

苏州古典园林龙游石窟榆林窟大同枳儿岭恒山悬空寺悬空寺恒山平遥古城晋祠应县木塔敦煌莫高窟大同九龙壁五台山殷墟大足石窟双龙洞莫高窟响堂山石窟故宫九龙壁天津盛世华为装饰大同分公司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75217.html

更多阅读

方大同vs绝唱王睿 我是你的眼 王睿

今天偶心情好,学工顺利得很!所以为大家介绍一位新秀——王睿,千万不要误会,此王睿非彼王睿,我说的这个王睿并非是好男儿王睿,而是08绝对唱响的亚军王睿,他可是丁丁在博客中写道的她的弟弟啊!很多人都说他长的像方大同,可是我认为他比方大同

558 2013年9月山西行之云冈石窟9-13窟 山西云冈石窟旅游

由于9-13窟封闭维修。为使资料完整,以下图片来自网络,在此向相关博主致谢!第8窟往西,再不见楼阁庙寺,只是片宽阔的武州山壁,这片大山壁在太和年间曾接连凿了第9~13五个洞窟,且由于辽及清代时曾对这五座窟室里的造像加以装饰彩绘,所以这五

山西大同美食游记推荐 山西大同特色美食

dajidalidajix 发表在华声论坛 http://bbs.voc.com.cn/forum-126-1.html山西大同美食游记前不久,和朋友一起到山西大同玩了一趟,非常舒心畅快!山西大同是有名的历史古城,很多古迹保存完好,象九龙壁、鼓楼、华严寺、云冈石窟等,让人颇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精彩的图文介绍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门票

云冈石窟”是我心中久仰的地方,一直想:何时能够亲临这片精彩、神秘的石窟群呢?今天终于来到了它的身边。穿越千年的时间隧道,怀着深深的敬仰,徜徉在大大小小的佛像群中。感受着古人们至诚至真的思想和信仰,欣赏着他们博大精深的艺术和造诣

声明:《大同云冈石窟5A 大同云冈石窟简介》为网友涐故亊裡冇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