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时辰走十二经络 12时辰与经络

中医夜话友情提示:中医将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并用十二地支代表,子午流注学说。子午流注学说是中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气血运行的时刻表。中医认为,自然界与人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年、季、日、时周期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理、病理相应的周期变化,如人的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人的病情变化多半是早晨轻、中午重、夜晚更重,这些情况和人体气血运行有关,也就是在不同的时辰,气血运行到不同的经络,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起到了直接的影响,恰如现代科学提出的生物钟效应相似。子午流注学说认为,人体气血的运行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循环无端,连成一个大的循环通道,即十二经络的连接顺序为:

其歌诀:寅时气血注于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已脾心未小肠,膀胱申注酝肾注,戊时包络亥三焦,子胆丑肝各定位。

了解人体经络-日之中循行运转规律,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从呼吸做起,以经络为据,洞悉太极之理,尊阴阳之纲纪,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气者生之本也,时者生之用也!

献上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时表,希望大家都能打开健康之门:

手太阴肺经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寅时睡得熟,色红精气足;

“肺朝百脉。”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寅时,有肺病者反映最为强烈,如剧咳或哮喘而醒。

----------------------------------------------------------------

手阳明大肠经 卯时(5点到7点)—大肠经旺。卯时大肠蠕,排毒渣滓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清晨起床后最好排大便。

----------------------------------------------------------------

足阳明胃经 辰时(7点到9点)—胃经旺。辰时吃早餐,营养身体安;

人在此时段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吸收也最好。早餐可安排温和养胃的食品如稀粥、麦片、包点等。过于燥热的食品容易引起胃火盛,出现嘴唇干裂、唇疮等问题。不吃早餐更容易引起多种疾病。

--------------------------------------------------------------

足太阴脾经 已时(9点至11点)—脾经旺。已时脾经旺,造血身体状;“脾主运化,脾统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液质量好,所以嘴唇是红润的。唇白标志血气不足,唇暗、唇紫标志寒入脾经。



----------------------------------------------------------------

手少阴心经 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午时一小憩,安神养精气;“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心气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人在午时能睡片段,对于养心大有好处,中使下午至晚上精力充沛。

-----------------------------------------------------------------

手太阳小肠经未时(13点到15点)—小肠经旺。未时分清浊,饮水能降火;小肠分清浊,把水液归于膀胱,糟粕送入大肠,精华上输于脾。小肠经在未时对人一天的营养进行调整。如小肠有热,人会干咳、排屁。此时多喝水、喝茶有利小肠排素降火。

-----------------------------------------------------------

足太阳膀胱经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申时津液足,养阴身体舒;膀胱贮藏水液和津液,水液排出体外,津液循环在体内。若膀胱有热可致膀胱咳,且咳而遗尿。申时人体温较热,阴虚的人最为突出。此时适当的活动有助于体内津液循环,喝滋阴泻火的茶水对阴虚的人最有效。



-----------------------------------------------------------------

足少阴肾经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旺。酉时肾藏精,纳华元气清;

“肾藏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肾为先天之根。”人体经过申时泻火排毒,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阶段。此时不适宜太强的运动量,也不适宜大量喝水。



-----------------------------------------------------------------

手厥阴心包经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戌时护心脏,减压心舒畅;“心包为心之外膜,附有脉络,气血通行之道。邪不能容,容之心伤。”心包是心的保护组织,又是气血通道。心包经戌时最兴旺,可清除心脏周围外邪,使心脏处于完好状态。此时一定要保持心情舒畅:看书听音乐、或做SPA、跳舞、耍太极……放松心情,释放压力。

-----------------------------------------------------------------

手少阳三焦经亥时(21点到23点)--三焦经旺。亥时百脉通,养身养娇容。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具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作用。亥时三焦能通百脉。人如果在亥时睡眠,百脉可得到最好的休养生息,对身体对美容十分有益。百岁老人有个共同特点,即在亥时睡觉。现代人如不想此时睡觉,可听音乐、看书、看电视、练瑜伽,但最好不要超过亥时睡觉。

-----------------------------------------------------------------

足少阳胆经子时(23点至1点)—胆经旺。子时睡得足,黑眼圈不露;中医理论认为;“肝之余气,泄于明胆,聚而成精。”人在子时前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胆汁有多清,脑就有多清。”子时前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晰、气色红润,没有黑眼圈。反之,常于子时内不能入睡者,则气色青白,眼眶昏黑。同时因胆汁排毒代谢不良更容易生成结晶、结石。

-----------------------------------------------------------------

足厥阴肝经丑时(1点至3点)—肝经旺。丑时不睡晚,脸上不长斑;中医理论认为:“肝藏血。”“人卧则血归于肝。”如果丑时不能入睡,肝脏还在输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维和行动,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所以丑时前未能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怠慢而躁,易生肝病,脸色晦暗长斑。

对于忙碌的上班族来说,咖啡和点心是不可或缺的提神、减压的元气补给。不论在令人惶惶不安的演示文稿会议前、还是下午精神不振时、又或者是加班赶工的深夜,来杯咖啡可以让你提振精神、稳定情绪,让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依照命理五行的相生概念,特别针对12生肖提出的补充元气秘方,能让办公室的大老板以及上班族们,在选择饮品时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饮品,并且喝出最开运的效果。此外,如何利用随手可得的甜点搭配出您专属的“五行开运点心”,在享有美味的同时还可兼顾好运喔!

生肖鼠、猪的元气饮料:

生肖鼠、猪五行属水,依相生理论,金生水,以命理五行颜色来分,金为白色,因而建议肖鼠、猪者可以喝奶味重、色偏乳白的咖啡来提升能量。

生肖鼠、猪的元气点心:

甜点、茶、果汁则采用生肖本身的五行色彩来搭配,依命理五行颜色来论,水为黑色,所以推荐带黑色的点心,例如:提拉米苏、巧克力蛋糕。

生肖牛、龙、羊、狗的元气饮料:

生肖牛、龙、羊、狗五行属土,火烬土生,依命理五行气味来论,火带焦味,因而建议肖牛、龙、羊、狗者可以喝焦味较重的咖啡来引导气血。

生肖牛、龙、羊、狗的元气点心:

点心方面,牛、龙、羊、狗的五行色彩为黄色,因此以黄色为主的点心为佳,例如:蛋卷、起司蛋糕。

生肖虎、兔的元气饮料:

生肖虎、兔五行属木,木赖水而生,而依命理五行颜色来分,水色黑,因而建议肖虎、兔者可以喝颜色偏纯黑色的咖啡来滋补元气。

生肖虎、兔的元气点心:

依命理五行颜色来分,木为绿色,所以推荐带绿色的食物作为点心,例如:抹茶蛋糕、薄荷蛋糕。

生肖蛇、马的元气饮料:

生肖蛇、马五行属火,木可生火,而依命理五行气味来论,木味酸,因而建议肖蛇、马者可以喝略带酸味的咖啡来强化能量。

生肖蛇、马的元气点心:

至于点心方面,属蛇、马的人五行属火,火的色彩即为红色,例如:草莓蛋糕、红豆蛋糕。

生肖猴、鸡的元气饮料:

生肖猴、鸡五行属金,土可生金,而依命理五行颜色来分,土为黄褐白,因而建议肖猴、鸡者可以喝奶味重并且偏黄褐色的咖啡来补充元气。

生肖猴、鸡的元气点心:

点心依猴、鸡的五行色彩来看,金为白色,所以推荐白色或乳白色系列的点心为最佳,例如:鲜奶油蛋糕、杏仁布丁。

(1)经络不是特殊体验下的产物

《内经》所描述的任何关于器官、脉道的知识,都来自于对生理现象的系统观察,对人体的细致解剖,及通过上古天人相应理论的思辨而得出,没有来自于类似于“气功态”下的神秘体悟。

很多中医爱好者认为“经络”、“气”等概念是在气功态下才能体悟到的,有的人还喜欢引证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所说:“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但是笔者想说:这只是李时珍的猜想罢了,并没有立论的依据。而在整部《内经》中,没有提到过任何类似于“气功态”“返观内照”的神秘生理过程的描述。反而在《举痛论》中有这样一段话:

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今余问于夫子,令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令验于己而发蒙解惑。

所以《内经》的一切知识,都“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可以通过最直接的方式观察到。“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而现代科学对人体的观察、测量已经细致入微,远远超出“视而可见,扪而可得”的境界,我们必须直接运用现代医学的观测结果作为研究《内经》的重要依据,因为今天我们所观察到的身体结构,也正是远古人所观察到的,而且还远远超出远古人观察的范围。而《内经》之所以神奇,并非远古圣人“天眼”大开,有特异功能,如果说有比现代医学高明之处,那就是远古圣人“道不惑而要数极”,精通于天人相应之理。因为明于天道,所以明于人道。正因为其“善言天”所以“必有验于人”。

《阴阳应象大论》中说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谿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

由此可见《内经》作者并没有认为上古圣人得到过神秘的启示,只不过是“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对人体进行系统地解剖观察。“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把系统观察到的生理过程与阴阳五行理论相结合,从理论上升华提高,从而产生了这神奇的医道。

《经水》一段话更加证明了远古很重视对人体“度量切循”的观察与对尸体解剖度量:

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而视之,其藏之坚脆,府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劣。

(2)经脉是由形态的东西

《经水》足阳明,五藏六府之海也,其脉大血多,气盛热壮

《经水》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劣,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

这些话都表示出经脉是有大小长短之别的。因此我们可以在解剖中发现经脉的形态。

(3)经脉与血管

《决气》“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那么经脉是不是就是血管?

脉分三类,孙脉、络脉、经脉。而孙脉与络脉,与体表的静脉血管有迷不可分的联系。《经脉》:“诸脉之浮而可见着,皆络脉也”。从血液循环的角度,络脉也与静脉有相似之处《痈疽》“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

可见血液经过微循环过程,颜色由朱红变为赤红,然后注入静脉血管。这与“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相符。

另外,各经脉的大络(不是说十五经别)很可能就是指动脉血管,例如《动输》一篇所描绘的“足少阴之大络”分布情况与足部动脉分布毫无二致。

孙络与络脉及大络都比较容易在解剖上找到与之对应的概念。

关于经络所有的问题关键出在经脉上。根据《内经》的描述,经脉应该具有如下性质:

(A)伏行于分肉之间,不可常见。(见《经脉》)

(B)络脉满则血注于经脉。(见《痈疽》)

这都与各动脉的伴行静脉相似。伴行静脉深伏于筋膜之中,所有体表的静脉血液最后都要注入伴行静脉中最后进入心脏。

但是,经脉的另外一些性质与伴行静脉完全矛盾:

矛盾一:数量与分布情况不同。《经脉》一篇所描述的经脉巡行路线,与现代解剖观察到的静脉有巨大差异。

矛盾二:血液的运行路线不同。《内经》中认为血液进入经脉之后就在十二经脉间依次周行。(见《营气》)这种周行过程在血液循环过程中是不存在的。

4)经脉不仅仅是血管

经脉分布与血管分布的巨大差异显然不是由于《内经》对血管循行路线不准确造成的。因为(A)从《动输》一篇对足部动脉血管分布的准确描述来看,《内经》体系是建立在极精确的解剖基础之上,由此可以推测《内经》作者对血管的分布方式有准确地把握(B)“十二经脉”是整个《内经》体系的核心内容,作者在记述如此重要的内容时必然万分慎重,不可能只建立在推测与臆想的基础上(C)几千年的针灸临床实践证实了经脉分布的正确性。

于是矛头就转向了《决气》那句话

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营气就是指血液,这在后面将有说明。血管有“壅遏”血液的作用,这毫无疑问。但是除了血管之外,还有什么是能够“壅遏”血液的呢?

在骨肉筋膜之间,分布有大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血管与毛细血管,这些血管内储存有大量的血液。具体在微血管中能储存多少血液,笔者一时间难以查到准确数据,但一份资料说,如果人体所有的微血管都舒张,所有血液都将注入微血管中。可以想象在我们肉眼可见的的血管以外,还储存了大量的血液,那么“壅遏”这些血液的是什么呢?是肌肉与肌肉间,肌肉与筋骨间的间隙。(正如论坛上有朋友所说,经脉是结缔组织,但并非结缔组织本身,而是结缔组织构成的间隙)这些间隙间通过的,不仅仅有血管,还有神经等等。

所以经脉不是血管,血管是经脉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脉是肌肉筋骨间用于通行血管、神经等等的通道。

(5)更深入的论述

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补充论述这一观点:

(A)《经脉》十二经脉者,伏行分肉之间

什么是分肉?《内经》没有明确解释,但从解剖上来看,很容易发现每块肌肉都是一个独立的解剖单位,而从“分肉”一词的字面看,与一块块的肌肉含义相同。肌肉间的间隙有一定量血液储存,也有血管、神经通过,与“经脉者,伏行分肉之间”的描述一致。

另外在《气穴论》中说:

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亦以应一岁,以溢奇邪,以通荣卫。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谿,肉分之间,谿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谿谷三百六十五穴会,亦应一岁。凡三百六十五穴,针之所由行也。

显然,气穴是几块肌肉汇集的地方,而气穴正是络与经脉交汇的地方。(《气穴论》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亦以应一岁)

溪谷是营卫通行的地方,这也与我上述的结论相符。

(B)《本藏》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儒筋骨,利关节者也。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关合者也。

这段话固然值得关注,但这段话前前后后的文法更加值得关注。

此篇开篇就说:“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

接下来依次对经脉、卫气、志意进行阐述。

本来营气与卫气是常常同时出现的概念。通过“互文”来阐述有相反特征的两件事物的属性,从而使双方特征都趋于明确的方式,也是《内经》文法中最常用的一种手法。

从文法看,“经脉”与“卫气”应该是一对相对的概念,而对他们功能的描述上确有相对性:

行血气——温分肉,营阴阳——充皮肤,儒筋骨——肥腠理,利关节——司开阖

总的来看,卫气的功能是主皮肉,主表,经脉的功能是主筋骨,主里。

而“儒筋骨、利关节”的功能,就与大量分布在骨膜与深筋膜中的大量微血管的功能相同。

什么是卫气呢?就是在身体表面的微血管与毛细血管中的微循环过程。笔者对此已经进行过详细地考证,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认识。笔者将在后面附上对营气、卫气的考证。

即然卫气代表身体表面的微血管,那么与之相对的概念就是身体深层的微血管。这与本篇笔者对经脉的认识也相同。

(6)营气周循

如何解决第二个矛盾,即营气的周循方式?

这里必须作出一个假设,就是深伏体内的微血管在周期性的收缩,于是就出现有的部位储血量丰富,有的时候储血量减少。这种微血管储血量周期性的变化并非是血液真实的流动过程,而是储血量的变化在空间上体现出来的一种连续性,从而让人感觉血液在周期性的移动。这一点与我在后面附上的对于卫气周期性变化的生理机制的猜测相类似。

(7)结论:

经脉是肌肉间深层的间隙,也就是《气穴论》所说的“溪谷”。这些间隙正是各种管道、神经穿行的重要通道。

血管是穿行于经脉间的“大络”或者“络脉”或者“经遂”。经脉所描述的是肌肉脏腑间穿行各种管道的空隙,所以与血管的分布有几大差异。

营气的周行是微血管周期性收缩引起的一种宏观效应,并非血液的真实流动过程。

8)关于“结论”的讨论

笔者所作的结论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即:

坚持“《内经》建立在解剖与对正常人体观察的基础”的原则,

整理所有《内经》关于经脉的描述,弥合现代解剖与“经脉”概念间的裂痕,找到一种能共同满足两个医疗理论体系的解释。

这个解释必须不违背《内经》任何关于经脉的叙述。同时又不违背现代医学的认识(在物质基础上不违背,但并不否认现代医学有许多重要的生理机制尚未发现,或者说,高度尊重现代医学对人体的“硬件”的认识,但不否认现代医学对“软件”尚处于起步阶段)

经过艰苦的思考,笔者认为上述的解释是唯一能弥合两大体系的解决方案。因此,这套解释是在两套理论的夹缝中生长起来的,极度缺乏更深入的验证。

接下来需要做两件事情进一步验证这种解释的可行性:

(A)把人体的肌肉筋骨间深层的间隙与《经脉》篇所妙述诉的巡行方式进行对照,以检验二者是否有一致性。

(B)观察人体深层的微血管是否具有如《内经》所描述的周期性变化过程。

(9)附:关于营气、卫气实质的讨论

以下是笔者正在撰写的《内经纬读》一书中“营卫周循”一篇的内容,本来有两幅血液循环的图片,略去:

第三编 营卫周循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老子

1、血液循环理论

在上一篇我们已经看到,远古时代已经有了细致的解剖学,不仅“其死可剖而视之”而且还“度量切循而得之”。对人体的观察与解剖是《内经》知识的重要来源。

四百年前,欧洲由哈维通过对人体的解剖,以及动物的活体观测,发现了血液循环理论,从而成为西方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而哈维解剖所使用的工具、技术手段,并不比远古人所用的砭石先进多少。既然都使用相似的手段,而实践证明,建立在远古解剖基础上的《内经》体系有神奇的疗效,那么远古有没有得出过与血液循环理论相类似的结论?

答案是肯定的,让我们慢慢引述《内经》的描述以恢复远古血液循环理论的面貌。

先让我对血液循环理论作一个大致的介绍,既然远古的理论都可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之”,那就让我们以现代的生理学为坐标来探寻远古的血液循环理论。

上面两图让我们对血液循环过程一览无遗:

心脏是推动血液流动的动力源。富含氧气的动脉血液(图中红色部分)从左心室出来,分为上下两个支系。

向上的支系营养身体上部,在身体上部的毛细血管通过微循环进行充分物质交换后,变为静脉血液,由上腔静脉流回右心房,形成一个大循环。这一支系包括对手部供血与头部供血两部分,流向手部的支系从锁骨下动脉分出,为上肢部提供营养,经过物质交换后的静脉血液,由锁骨下静脉进入上腔静脉。另一支系由颈总动脉分出,为头部提供养分后的静脉血液由颈内静脉与颈外静脉流入上腔静脉。

向下的支系下行营养身体下部,经过物质交换,为肝、脾、胃、肾、肠系、生殖器等脏器以及下肢部提供营养物质,滤走代谢废物,带回营养物质,变为静脉血液,由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

上述的整个循环过程称为体循环。

体循环的静脉血液进入右心室后由肺主干动脉进入肺系进行物质交换,主要是氧气与二氧化碳的交换,成为富含氧气的血液进入左心室,这一循环称为肺循环。进入肺循环以前,血液中由于缺乏氧气,所以颜色暗浊,经过肺循环后,血液就变得鲜红。接下来再从左心房转入体循环,血液就这样在身体中往复不休。

另外还有一个冠状循环是专门为心脏提供血液,冠状动脉从动脉主干根部分出,分布于心脏。

2、脉搏、胃气与体循环

《内经》体系非常重视“脉诊”,对各个部分的脉动都有细致的观察,而脉搏就是动脉血液流动引起的。《内经》认为脉动是“胃气”引起的,是脉动的根本:

《玉机真藏论》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

《五藏别论》五藏六府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所以,《内经》认为“胃气”是脉搏形成的原因。于是我们很容易把“胃气”的运动与动脉血液的流动两个概念等同起来。

《动输》一篇让我们看到“胃气”的输布方式,与“体循环”动脉血液的流动情况完全一致:

黄帝问:十二经脉当中,为何只有手太阴、足少阴、足阳明独动不休?

(手太阴的诊脉部位在寸口,足阳明的诊脉部位在人迎,按本篇意,足少阴大络的支脉行与足背,所以少阴诊脉部位也在足背。动脉血液从心脏出来,可以分为三个大支系:一个支系由“锁骨下动脉”将血液输送到手臂,一个支系由“颈总动脉”将血液输送到头部,另外一个支系是“主动脉”主干下行,在腹部分叉为“髂总动脉”走入腿部,为腿部输送血液。“寸口”“人迎”“趺阳”就正好对应着动脉的这三大支系。)

岐伯回答:这都是用来候诊胃脉的部位(原文“是明胃脉也”)。胃是五脏六腑之海,清气上注于肺,(从下篇可以看到,清气相当于动脉血液)肺气再从手太阴走入两臂。肺气随呼吸往来,人一呼,脉动两下,人一吸,脉又动两下,呼吸不停,脉动就不停止。(这里的“肺气”当解为“胃气”入肺后由肺而出的气)

黄帝说:(肺气)过于寸口,“上十焉息、下八焉伏”,不知从哪里回来的?

岐伯回答:(胃气)离脏的时候,就像突然开弓发弩,就像水从岸上下去,到了鱼际(手掌根部)就减弱了,剩下的余气就变得衰微,并且逆上而行,所以运行衰微。

(动脉血液从心脏出来,流动速度很快,过了寸口,进入手掌,脉动就比较微弱,然后穿过手部的毛细血管后,变为静脉血液流回,如果把动脉血液就理解为“胃气”,那么“余气衰散以逆上”就可以理解为静脉血液逆而上行。)

黄帝问道:足阳明为什么会动而不休呢?

岐伯回答:胃气上注到肺,其剽悍之气上冲于头,循着咽喉,走入空窍,循眼系,入络脑。然后出从面部出来,从客主人、循牙车,与足阳明相合,从人迎穴部位下行。这是胃气分支到阳明的部分。(这一段所讨论的巡行路线,与头部动脉分布一致,而其下行的部位又与颈内静脉一致。)黄帝问道:足少阴为什么会动而不休呢?

十二时辰走十二经络 12时辰与经络
岐伯回答:冲脉是十二经之海,与足少阴肾经的大络,共同起于肾下,从气街出来,循着大腿内侧,斜入腘中,循胫骨的内侧,与足少阴经,下到内踝的后面,进入足底。它的别支,斜着入踝,从足背出来,进入到大指之间,注入到各个络脉,作用是温养足胫,这是脉常动不休的部分。(这与足部动脉血管的分布完全相同:动脉主干在腹部,肾以下的部位分叉,在腹股沟中部,也就是气街处进入大腿内侧,斜入腘中,其中胫后动脉从内踝下面绕到足底,足背动脉走向足背,形成强烈脉动。“温足胫”的功能与今天的认识也相同。)

从这几段描述我们可以看到,“胃气”在头、手、足的巡行路线,与今天解剖学中动脉血管分布一致。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内经》所说的“胃气”的运行,就是动脉动脉血液的流动。

但为什么《内经》始终没有提过心脏在“胃气”运行,或者说在血液循环中的重要作用呢?为什么把“胃”作为血液流动的原动力呢?这将在本书《别列府藏》一篇中讨论。这里要说明的是,《内经》的“胃”通常有“胃脘”与“足阳明胃经”两层含义,而足阳明胃经与血液循环中的动脉主干有直接关系,本篇的“胃”都是指足阳明胃经。而在本篇出现的“肺”,也是指手太阴肺经而非肺脏。

、清浊与动静脉血液

在下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阴阳清浊》一篇所说的“气之清浊”,其实就是在讨论动脉与静脉血液的问题。

黄帝曰:余闻十二经脉,以应十二经水者,其五色各异,清浊不同,人之血气若一,应之奈何?.....愿闻人气之清浊。

关于十二经脉,是一个复杂的话题留待后面讨论,这里暂且把他理解为十二经脉循经部位的动静脉血管以及所巡行区域的微血管及毛细血管。《内经》认为,十二经脉与中原地区的十二条大河流相对应,而十二条河流的颜色各有深浅清浊,例如今天的黄河就比长江混浊很多,于是黄帝就询问十二条经脉中气血的颜色清浊如何。显然,动脉血液与静脉血液有明显的颜色差别,一者清亮,一者暗浊,很容易被观察到。

岐伯曰: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者注阴,浊者注阳。清者其气滑,浊者其气涩。此气之常也。

“清者其气滑,浊者其气涩”一句在后文,为了便于比较,笔者把它移到这里。从岐伯的描述,我们很容易发现清气浊气与动静脉血液的对应关系:在颜色上,动脉血液鲜红,静脉血液浑浊,与清浊对应。从流动情况看,动脉血液流动快,静脉血液流动慢,与“清者其气滑,浊者其气涩”对应。动脉血管多数深藏在四肢内侧,静脉血管有很多分布在体表,与“清者注阴,浊者注阳”对应。血液经过肺之后才变得鲜红,所以“受气者清”;经过肠胃的动脉血液,通过通过毛细血管进行物质交换,颜色变暗,并且带回来大量营养物质,所以“受谷者浊”

浊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浊者,则下行。清浊相干,命曰乱气。

这里要结合下面“气之大别,清者上注于肺,浊者下走于胃”一语来理解,“清者”是动脉血液,而《内经》在各篇都比较重视体循环中身体上部的循环,身体下部的循环在《内经》的讨论中显得相对次要一些,所以认为动脉血液主要是注入手太阴肺经(相当于锁骨下动脉),而“浊者”是静脉血液,就主要从上腔静脉下注到心脏,也就是回到足阳明胃。于是上行血液的都具有“清”的特性,下行的血液都具有“浊”的特性。因此从心脏出来下行的动脉就被视为“清而浊者”,因为颜色鲜艳,所以说“清”,因为下行,所以说“浊”。“浊而清者”就是指从下腔静脉回到心脏再注入肺的血液,因为颜色深,所以为“浊”,因为上行,所以为“清”,因为注于肺,所以说“出于咽”。

“清浊相干,命曰乱气”可以理解为动静脉血液混乱造成的疾病,例如“心房间隔缺损”,会使动静脉血液在心脏中部分混合。在《五乱》中所说“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谓大(忄免)”还说“气乱于心,则烦心密嘿,俯首静伏;乱于肺,则俯仰喘喝,接手以呼”,这与“心房间隔缺损”所出现的气急、心悸的临床症状颇相似。

黄帝曰:夫阴清而阳浊,浊者有清,清者有浊,清浊别之奈何?岐伯曰:气之大别,清者上注于肺,浊者下走于胃。胃之清气,上出于口;肺之浊气,下注于经,内积于海。

“阴清而阳浊”,当理解为四肢内侧、腹部为阴,如果针刺出血,由于动脉多数分布在阴侧,所以血液鲜艳。同理,身体阳侧的血液就显得暗浊。但在《阴阳应象大论》又有另一种对清浊的划分:“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这里的阴阳当指身体的上部与下部。而上部为天,应该是清阳所居,所以清气都应该上行,下部为地,应该是浊阴所居,所以浊气都应下行,这是“气之大别”,就好像雨和云的关系一样。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内经》在讨论血液输送时,更重视输入到上部的动脉血液,所以在候“胃气”的时候就“独取于寸口”。那么下行的“清气”就是“清者有浊”,上行的浊气就是“浊者有清”。

黄帝曰:诸阳皆浊,何阳浊甚乎?岐伯曰:手太阳独受阳之浊,手太阴独受阴之清,其清者上走空窍,其浊者下行诸经。诸阴皆清,足太阴独受其浊。

手太阳在手部巡行的部位有“贵要静脉”经过,这是手部较大的静脉,而这一区域没有大动脉通过,因此这一区域是手部静脉血液最多,如果在这一区域针刺,流出血液的颜色也就最暗,所以手太阳之浊最甚。足太阴经在足部巡行的部位与“大隐静脉”一致,这是腿部较大的静脉,而这一静脉巡行的区域没有大的动脉通过,所以针刺后这一区域流出血液颜色较暗,所以说“足太阴独受其浊”。“手太阴独受阴之清,其清者上走空窍,其浊者下行诸经”当理解手太****的动脉血液最丰富,所以这一区域针刺后流出血液颜色最为鲜亮,所以“手太阴独受阴之清”,走入手臂的动脉血液有一部分通过颈总动脉上行于头,所以说“其清者上走空窍”,而手臂的静脉血液从上腔静脉注入心脏,所以说“其浊者下行诸经”。

4、呼吸

通过上一篇,我们不难把“清气”“浊气”与动静脉血液等同起来,那么循环过程的另外一个分支——肺循环在《内经》里是怎样描述的呢?

《邪客》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刺节真邪》用针之类,在于调气,气积于胃,以通营卫,各行其道。宗气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

《五味》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之传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咽喉,故呼则出,吸则入。

《五味》中的“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藏”所指的显然就是营卫之气。“别出两行”应当指营卫之气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灌布周身,另一部分积于胸中。这与《刺节真邪》“宗气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应当是一个意思。这里的“海”当指“气海”,即膻中。

对于“宗气”《内经》里论述甚少,从《邪客》“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一句来看“[l 宗气”应该是五谷的糟粕、津液以外的精华部分,而荣卫就是水谷的精华所成,所以宗气当是从胃出来的营卫之气的总称。

综合这几段的描述,我们《内经》中的描绘的呼吸过程是这样形成的认识:营卫之气通过两焦从胃中出来,积留于膻中气海,然后“别出两行”,一部分上走于息道随呼吸出入,另一部分灌溉五藏,走入“气街”,“气街”应当指由气街部进入腿部的“髂总动脉”。

这一过程与血液的循环过程也基本一致,只是没有把进入肺部的“宗气”视为循环过程,而是认为“积于胸中”,随呼吸出入。也不认为呼吸过程是为身体提供养份的重要过程。

关于呼吸的生理功能,《内经》还有这样一些论述:

《五藏别论》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鼻为之不利也。

《六节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

《动输》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已,故动而不止。

《五味》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久,半日则气减。

所以《内经》并不认为呼吸过程是至关重要的生理过程,吸入的“五气”也不是供给全身,而是“藏于心肺”,主要功能是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从《动输》一篇的论述看到呼吸的另一重要功能是提供脉动。而从《五味》一篇看呼吸过程能够使“谷”(谷也是天地之精所成)从呼吸呼出去,还能够通过呼吸把“天地之精气”吸入,不过是“三出一入”,所以“谷不久半日则气衰”。也许这就为后世很多“异人”所热衷的“辟谷术”提供了理论依据,如果能够使用一定的方法让“三出一入”逆转为“一出三入”,就可以不用吃饭了。

5、营气与卫气

“胃气”所推动的主要物质就是营卫之气,或者说宗气。用现代的话来说就相当于各种营养物质。但对于荣气卫气的产生转化过程讨论散见各篇,没有一个系统完整地论述。笔者花费了很大精力把各篇关于荣卫运行的描述堆列整理,构成一篇,让大家对荣卫的运行形成一个较完整的认识:

(1)水谷入胃,变为分为宗气、津液、糟粕三部分。(“宗气”是营气与卫气的总称)

(2)水谷剽悍滑疾的浊气,这就是卫气。

(3)卫气的功能是熏肤、充身、泽毛、温分肉,养骨节,通腠理。

(4)卫气从胃中出来,进入上焦,通过上焦宣发到全身。 (上焦的主要功能就是宣发卫气)

(7)上焦的分布是:从胃上口出来,与咽(食道)一起上贯而布散于胸中。

(8)(卫气从上焦出来后)从手太阴所巡经的部位,再到手阳明,上到舌,再到足阳明,周行不休。

(9)卫气不能入于脉,它循行于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盲膜,散于胸腹。行于四本分肉皮肤之间不休。

(10)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与营气运行的轨道并行,昼在阳分走二十五周,在阴分走二十五周。

(11)营气是水谷的清气,也是水谷的精气,变化为赤之后就是血。

(12)营气与血以都在经隧中运行。经隧就是五脏六腑的大络。(大络就是静脉、动脉血管)

(13)营气的功能是,贯五脏络六腑荣四末,和调于五藏,洒陈于六府。

(15)中焦并于胃中,从上焦的后面出来。

(16)中焦接受水谷之气后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然后就将营气上注到肺。

(17)营气从肺部流溢于中,布散于外,注入溪谷中,渗入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

(18)经脉中的营气周而复始的巡行。

(19)上焦出气如雾露,中焦如沤

[原文]

《邪客》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

《营卫生会》余闻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此之谓也。

《决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玉版》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海之所行云气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隧也。经隧者,五藏六府之大络也。

《营卫生会》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

《营卫生会》营气出中焦,卫气出上(下?)焦

《卫气》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

《痹论》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藏,洒陈于六府,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府也。

《邪客》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藏六府,以应刻数焉。

《痈疽》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

《营卫生会》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日营气。

《营气》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人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

经隧者,五藏六府之大络也

《痹论》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源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盲膜,散于胸腹。

《邪客》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源疾,而先行于四本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藏六府。

《痈疽》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

《营卫生会》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注足阳明,常与营惧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

《五癃津液别》邪气内逆,则气为之闭塞而不行,不行则为水胀

《胀论》黄帝曰:胀者焉生?何因而有?岐伯曰:卫气之在身也,常然并脉循分肉,行有逆顺,阴阳相随,乃得天和,五藏更始,四时循序,五谷乃化。然后厥气在下,营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也。

由此可见“气闭塞而不行”“营卫留止”是水胀的根本原因。

而西医对水肿的认识是:静脉血液回流困难,血液滞留,于是静脉血压增高,血液中的水分就通过毛细血管渗入组织液,因此形成水肿。液回流不畅,这就是“气闭塞而不行”“营卫留止”,因此《内经》与现代医学的认识是相通的。

8、卫气周循与睡眠

《内经》中记述了一种卫气的循环过程,并且这种循环过程与睡眠觉醒过程有密切关系。对于这种循环过程记述最清楚的是《卫气行》一篇:

卫气的运行,一日一夜五十次周行于身体,白天行于阳二十五周,夜里行于阴二十五周,周行于五藏。(按:这里的阴阳,应当指体表体内,《金匮真言》:外为阳,内为阴)。

所以早晨卫气在体内走完,阳气从眼睛出来(按:这里的阳气,当指进入体表的卫气),眼睛睁开卫气就上行到头,循项下走足太阳,再循背走道足小指的末端。另外一部分卫气从目锐眦出来,下行到手太阳,走到手小指端外侧。另外一部分卫气从目锐眦出来,下行到足少阳,注入到足小指与次指之间。再上行到手少阳的部分,下行到手小指次指之间。其中有一支别出,到达耳前,与颔脉相合。下注到足阳明,一直走到足背,进入五指之间。另外一部分从耳走向手阳明,走到大指之间,进入掌中。到达足部的卫气,进入足心,从内踝的下方出来,走于阴分(按:胸腹及四肢内侧为阴分)再走到眼睛,这就是一周。

如果将一天划分为二十八舍,以应天上的二十八星宿,(一舍相当于51分钟有余)。日行一舍,人气行一周与十分身之八;(一周用时大约二十八分半)日行二舍,人气行三周于身与十分身之六;日行三舍,人气行于身五周与十分身之四;日行四舍,人气行于身七周与十分身之二;日行五舍,人气行于身九周;日行六舍,人气行于身十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七舍,人气行于身十二周在身与十分身之六;日行十四舍,人气二十五周于身有奇分与十分身之二,阳尽于阴,阴受气矣。

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是故夜行一舍,人气行于阴藏一周与十分藏之八,亦如阳行之二十五周,而复合于目。

卫气周循于阴阳一日一夜,白天的“十四舍”有十分之二没走完,夜间的“十四舍”也有十分之二在五藏内没走完,所以人睡觉与醒来的时间有早有晚。

在现代医学对睡眠与觉醒的机制还不太清楚,但多数都归因于神经系统的活动,或者激素与体液的调节。而在《内经》中,就归因于卫气的周期性运动。当卫气全部进入五藏,则人就处于深度睡眠状态,而进入体表,人就醒来,《内经》里多次用这一机制对与睡眠有关的疾病进行讨论。

《邪客》厥气客于五藏六府,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人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跃陷;不得人于阴,阴虚,故目不瞑。

由于邪气居于脏腑之间,卫气不能进入,所以不能入睡。篇中还给了医疗这一疾病的药方:半夏汤。(已在第一篇《医道流源?汤液》介绍过)

《大惑论》帝曰:病而不得卧着,何气使然?岐伯日: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人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也。黄帝曰:病目而不得视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留于阴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跷满,不得入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也。黄帝曰:人之多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日:此人肠胃大而皮肤湿,而分肉不解焉。肠胃大则卫气留久,皮肤湿则分肉不解,其行迟。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故肠胃大,则卫气行留久;皮肤湿,分肉不解,则行迟。留于阴也久,其气不清,则欲瞑,故多卧矣。其肠胃小,皮肤滑以缓,分肉解利,卫气之留于阳也久,故少瞑焉。黄帝曰:其非常经也,卒然多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曰:邪气留于上焦,上焦闭而不通,已食若饮汤,卫气留久于阴而不行,故卒然多卧焉。黄帝曰:善。治此诸邪奈何?岐伯曰:先其藏府,诛其小过,后调其气,盛者泻之,虚者补之,必先明知其形志之苦乐,定乃取之。

从这一篇中我们可以知道:卫气的运行受肠胃的大小、皮肤分肉的状态影响。皮肉不滑利,则卫气运行就不通畅。肠胃大卫气就在体内停留的时间长。《营卫生会》也提到这个问题:

黄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气使然?少壮之人不昼瞑者,何气使然?岐伯答曰: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荣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代,故昼不精,夜不瞑。

《口问》还用这一理论解释人在困倦时,打哈欠的原因:

黄帝曰:人之欠者,何气使然?岐伯答曰: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阳者土上,阴者主下。故阴气积于下,阳气未尽,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数欠。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泻足少阴,补足太阳。

卫气循环的本质是什么?如果把卫气就理解为“微循环”过程中的营养物质,那么这种卫气的周期性运动就可以理解为身体不同部位的微血管或毛细血管周期性的收缩与舒展,按照《卫气行》的记述来推理就应该是:早晨一醒来,首先是头项部的微血管舒张,然后依次延伸到身体的背部及四肢外侧,然后是四肢内侧及胸腹部的微血管舒张,而背部及四肢外侧的血管略微收缩。如此周期性的变化,每一个周期大约28分钟。到晚上则全身体表的微血管收缩,而血液就集中到脏腑之间,而对五脏的供血量又按照肾、心、肺、肝、脾的顺序周期性变化。这种循环过程显然还没有为现代科学所注意,笔者认为并非这种生理过程不存在,而是有关专家还没有意识到人体存在这样一种生理过程,所以没有留心观察。笔者建议有关专家能对这一过程进行观察研究,如果能发现这样的生理机制,将进一步证实《内经》的高度科学性。

关于“打哈欠”,西医的解释是脑部供血不足,人体通过“哈欠”来增加供氧,则也与《内经》“阴阳相引”的解释“貌离神合”。

《大惑论》一篇所描述的:“邪气留于上焦,上焦闭而不通,已食若饮汤,卫气留久于阴而不行,故卒然多卧焉。”,民间的一种说法与之颇似:饭饱神虚,即进食后人就昏昏欲睡。西医的解释是饭后血液集中在肠胃,所以脑部供血不足,与《内经》的解释也颇为相通。

在《卫气行》一篇还描述了关于卫气在体表周期性变化的更细致的过程,

一日一夜,水下百刻,二十五刻者,半日之度也。

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四刻,人气在阴分。

水下五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六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七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八刻,人气在阴分。

水下九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刻,人气在少阳;水下十一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十二刻,人气在阴分。

水下十三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四刻,人气在少阳;水下十五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十六刻,人气在阴分。

水下十七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八刻,人气在少阳;水下十九刻,人气在阳明;水下二十刻,人气在阴分。

水下二十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十二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二十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二十四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二十五刻,人气在太阳,此半日之度也。

详细讲述这个过程的的目的,是在针刺治疗时,如果对于实证,要选择卫气来的时候,如果对于虚症,要选择卫气离开的时候。“是故谨候气之所在而刺之,是谓逢时。在于三阳,必候其气在于阳而刺之;病在于三阴,必候其气在阴分而刺之。”

0

31、穴名:四白(足阳明胃经)取穴方法: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中。

主治:便秘。

手法:按揉腹部自右向左推200下;排便时按双侧四白加长强穴(长强尾骨端凹陷处)。

32、穴名:安眠穴(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翳风(手少阳三焦经)与风池穴(足少阳胆经)边线中点。

主治:失眠、偏头痛。

手法:中度点按。

33、穴名:牵正穴(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耳垂前5分至1寸。

主治:面神经麻痹、口腔溃疡。

手法:中度向前斜刺,(口腔溃疡加小肠反射区)。

34、穴名:失眠穴(经外奇穴,足底)

取穴方法:足底足跟正中点。

主治:失眠、足跟痛。

手法:重度力点按。

35、穴名:闪腰穴(足太阳膀胱经上)

取穴方法:在小腿肚上,承山穴(足太阳膀胱经)与昆仑穴(足太阳膀胱经)连线上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附近有一压痛点。

主治:腰扭伤又称闪腰。

手法:点按。患者俯卧,医者找出双侧“闪腰穴”后,用双手拇指猛然点按患者双侧穴位,压放三至五次后,再平揉一至三分钟,以患者忍受且微有出汗为度。接着轻柔、和缓地按摩腰部数分钟结束治疗。一次手法完毕后,患者多有明显好转,每日或隔日一次,一至四次治疗后,腰痛症状就会消失。

36、穴名:落枕穴(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位于手背侧,当第2、第3掌骨间,指掌关节后约0.5寸处。

主治:落枕。

手法:落枕穴在手背上。在手背上食指和中指的骨之间,用手指朝手腕方向触摸,从骨和骨变狭的手指尽头之处起,大约一指宽的距离上,一压,有强烈压痛之处,就是落枕穴。用食指指腹,或圆珠笔头(不是笔尖)按在此穴上,稍微用力刺激它,落枕的脖子便会变得轻松多了。

37、穴名:太阳穴(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主治:头痛。

手法:头痛发作时,患者自已回用双手食指分别按压头部双侧太阳穴(在眉梢与外眼角中间向后一寸凹陷处),压至胀痛,并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约1分钟,头痛便可减轻。

38、穴名:合谷(手阳明大肠经)

取穴方法:确定此穴时应让患者侧腕对掌,自然半握拳,合谷穴位于手背部位,第二掌骨中点,拇指侧。(或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再介绍一种简易找法:将拇指和食指张成45度角时,位于骨头延长角的交点即是此穴。

主治:晕厥。

手法:中暑、中风、虚脱时,病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可用拇指陷捏患者合谷穴(虎口上),持续2一3分钟,一般会缓解。

39、穴名:人中(任脉)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主治:休克。

手法:刺激人中穴有升高血压、兴奋呼吸中枢的作用。当遇到中风、中暑、中毒、过敏的病人突然出现昏迷、呼吸停止、血压下降、休克等情况时,用拇指尖陷压人中穴可起到急救作用。

40、穴名:劳宫(手厥阴心包经,荥穴)

取穴方法:劳宫穴位于人体的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的中指尖处。

主治:高血压.

手法:高血压患者因生气、暴怒、激动、劳累,血压会急剧上升,对患者生命有极大威胁。此时按压劳宫穴

(屈指握拳,中指与无名指尖之间所对的掌心中),可使血压逐渐恢复正常。

41、穴名:少商(手太阴肺经,井穴)

取穴方法:少商穴在大拇指外侧,距指甲角一分处。

主治:呃逆。

手法:呃逆时,患者可用拇指和食指紧压少商人,至有酸痛感为度,持续半分钟到1分钟,呃逆可止。

42、穴名:内关(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

取穴方法:

主治:止呕吐.

手法:呕吐时,可用中指压内关止呕。内关穴在掌面腕横纹上二寸两筋之间,压至有酸胀感即说明已中穴位,约1分钟即止呕吐。

43、穴名:天枢(足阳明胃经,大肠募穴)

取穴方法:在腹中部,距脐中2寸。

主治:便秘

手法:便秘者在大便时以左手中指点压左侧天枢穴(位于肚脐左侧2寸),至有明显酸胀感即按住不动,坚持1分钟左右,就有便感;然后屏气,增加腹内压,

即可排便。

44、穴名:脚后跟

取穴方法:踝关节及足跟骨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止鼻血。

手法:鼻子出血时,马上用拇指和食指捏脚后跟(踝关节及足跟骨之间的凹陷处),左鼻出血捏右脚跟,右鼻出血捏左脚跟,即回止血。

45、穴名:阳陵泉(足少阳胆经,合穴,胆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

取穴方法: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胆绞痛.

手法:囊炎、胆结石发作时,右上腹可发生剧烈绞痛。病人可在右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1寸凹陷处的阳陵泉穴上,用大拇捂持续授摩2分钟钾,可获良好止痛效果。

46、穴名:三阴交(足太阴脾经)

取穴方法:在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主治:肾绞痛。

手法:肾绞痛发作时苦不堪言,此时可用大拇指揉按三阴交(内踝上三寸胫骨后缘),反复授摩3一5分钟,肾绞痛即回缓解。

47、穴名:至阳(督脉)

取穴方法:背部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缓解心绞痛.

手法:心绞痛发作常伴有胸部压迫、窒息感。此时可按压至阳穴(位于背部第七胸椎下,病人坐位低头垂臂,两侧肩胛角下缘直线交于脊柱五中点即是此穴),授压3一6分钟,心绞痛即可缓解。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75269.html

更多阅读

十二经络时间表 人体十二经络时间表

1. 卯时( 5点至7点)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2. 辰时( 7点至9点)胃经旺,有利于消化。3. 巳时(9点至11点)脾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生血。4. 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5. 未时(13点至15点)小肠经旺,有利于吸收营

十二时辰与五行 五行与生辰八字

十二时辰与五行有对应关系,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两个小时,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的名字命名,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天的半夜十一点至凌晨一点为子时,其余类推。而这些时辰的五行分别

十二时辰与时间对照表 十二时辰养生对照表

十二时辰与时间对照表,十二经络时辰表(转)2010-09-19 16:15:02古代每个时辰都是两个小时,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个字代替,子时是凌晨23:00-1:00,以此推算,申时是15:00-17:00点.【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数学方法论十二讲 数学方法论与解题研究

原味书屋 > 科学技术 > 理论 > 数学方法论十二讲在线全文阅读(CIP)数据 版权页 目录数学方法论十二讲 序数学方法论十二讲 第一讲 数学方法论引论 ·数学方法论十二... §1 研究数学方法论的意义和目的 ·数学方法论十二... §2 宏观的方

声明:《十二时辰走十二经络 12时辰与经络》为网友起航索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