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卢安克 卢安克近况2016

柴静博客里的一篇报道——【告别卢安克】,看得我热血沸腾,激情涌流。老实说,自从信主以后,我看外邦人写的文章,已经很少有这种感觉了。

有关卢安克的报道,几年前我就看到过,好像也是这位名记柴静的报导。那时,我几乎断定卢安克就是一位基督徒,虽然报导中只字没有关于他信仰的说明,但是除了有主耶稣真实生命的基督徒外,我不相信任何人凭借自己的力量,能够做到卢安克做的那些事情。

柴静确实如某些人所说,是当今比较难得的准确、平等、求实、平衡的新闻报道记者。她深入非典病房的经历,对于李阳家暴的采访,对华南虎照事件的调查,以及2009年对重庆一起操纵土地拍卖事件的调查,都比较接近事实本来的面目,使她在新闻记者这个领域里赢得了很好的口碑。

虽然柴静已属新闻记者中很难得的“青年才俊”,她对卢安克的报道也使我很受感动。但我始终认为柴静读不懂卢安克,或者说她还没有足够的胆识能够挖掘出卢安克更深层面的“财富”。也就是说,这位【看见】的有名作家,对卢安克的“看见”并没有入木三分。

毫无疑问,这是生命的问题。因为他们俩不属于同一生命,因此我很冒昧地说柴静读不懂卢安克。

最近我看卢安克的事迹感觉尤其深刻,大概那是因为我也准备要进入到教育这个领域中来。

当然,我将从事的并不是普通的教育,比如去做个老师,教小学、中学甚至大学的老师。对此我早就没有兴趣也没有激情了。虽然曾经对范美忠弟兄的教育理念有一度颇感兴趣,事过境迁,也早就弃之脑后了。

我的意思是我也许会投入到神学教育的领域中。虽然我儿子对“神学”一词的定义很是反感,但在人类文字和语言都十分有限的前提下,我觉得不妨用这个字眼来形容神对我的呼召,以及我下一步要进入的事工。

在这个时候读到卢安克在教育事业上委身和作为的一些记载,对我有很大的激励和开启。我想把自己的感觉说出来,至于卢安克为什么会在我心中有这么大的激励,我建议大家在网上搜索柴静的这篇文章和里面的一个采访视频。只要在百度打上柴静二字搜索一下就行,好像在柴静的博客里,这篇文章和视频置顶了。

我对卢安克以及他思想的解读可能对我的侍奉产生影响的几方面,粗略记录有以下几点:

1、视频里提到卢安克最早在一个学校任教时,他不按照英语教材来教授英语,因为他认为使用教材语感不强,他给孩子们教英语完全用他的一套实际有用的“教材”。然而,这种教授方法在考分上是无法体现的,因而卢安克的教育方法遭到学生家长一致的反对。

是啊,现在有多少人注重教育的实际效果呢?人们看重的是实用主义那一套。考分高就能进名牌学校,名牌学校出来的人就业的机会就多得多。在一个为就业不惜代价的社会中,当然不会有太多的人去努力挖掘天赋才干,按照自己的兴趣特长去做他们想要做且是得心应手的事呢?

神学教育中同样也存在这个问题。

很多人读神学并不是为了学习服侍,说得难听点是为了镀金,为了一张神学博士的文凭;如此就不会努力去发掘出神给自己的恩赐,并且运用各样的恩赐来好好服侍神;所以你会看到很多神学教材大都是开阔和提升人的知识和见识。至于知识和见识跟真理是否一致?就另当别论了。

此外,基督徒所谓的“居上不居下,居首不居尾”的“雄心壮志”使得神学教育成为那种培训“教会领袖”而不是“基督仆人”的场地。于是,各门学科的设立也都是为了让学生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建立自己的神学思想和体系,并不是完全为要接受神的启示和教训。

所以我在深入思考办神学的问题时,有一个大胆的设想,那就是不使用固定的神学教材,除了圣经作为惟一的教材外,其他文字方面的东西都不作为固定的教材来使用。

2、视频里有一个镜头揭示了人内在心灵的一种情愫。一个孩子为采访者燃起了一堆篝火,为的是使他们能够抵御山区的寒冷。可是柴静等采访者似乎并没有领受孩子的这番爱心,而将这番爱心变为他们便于采光的实用价值。当他们不解孩子为何不开心时,卢安克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

卢安克说:“不要有目的,有目的就假了。”—— 这番话特别针对采访者采访他们的目的。

你可以想象,他们来采访卢安克和他的学生岂能没有目的呢?应该说,这目的无可厚非,就像柴静所说的,他们有一个很好的目的,就是希望卢安克的事迹能够影响到一批人。

然而,卢安克又是怎样看待他们这个良好的目的呢?他说:“想要影响别人,就影响不到了。事实上他们(指他的学生们当然也包括了解他们的人)会感觉到。”

是的,真正产生影响力的人物和事迹不是靠报道或炒作被举起来的。越是想要影响别人就越是难以影响到,一个真正有影响力的人一定会让他周边的人有感觉的。

我想神学教育也是如此。如果神学教育是为了灌输某种神学思想或者神学教义这些个目的,就很难对社会有影响力,很难教育出有影响力的人物。当然他们的目的也就达不到了。

我对当今的神学教育状况很不满意,我希望看到一间合神心意的神学院。但是如果我们办学的目的是将自己的神学思想和自己赞同的神学教义灌输给学生,无疑也达不到目的。

所以我在思考如何开展神学教育事工时,有一点要不断提醒自己的:除了听从神的旨意和带领,我不能有任何目的。我希望自己参与的事工对社会对教会有影响力,但是若把这个影响力当成是一个目的,尤其是为达到目的去诋毁别人,高举自己,那就已经失败了。

3、卢安克在留守儿童的教育领域里用去了他整整十年的青春美好岁月。

虽然不一定有很多人欣赏他这么做人做事,更是很少有人会像他那样做人做事;但无疑他在中国某些人心中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在柴静和她的同事们心中卢安克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在他任教的岗位上那位跟他一起与同学们创作的小潘老师身上也产生了影响力。

很有意思的是柴静这个影响力很大的名记者,竟会在跟卢安克短短的接触中几次三番检讨自己不谙世事。

柴静在发现自己的提问触到了一位同学的软肋时,她很真诚地问卢安克:“我怎么老没办法改变我的弱点?”卢安克也很真诚地回答她:“如果有那么容易的话,还要这么漫长的人生干什么呢?”
解读卢安克 卢安克近况2016

卢安克说:“人生不用那么急,慢慢来,有一辈子可以用。”

他还说:“人都太急了,来不及打好基础,就想要看到效果。”

卢安克在我心中的影响力也是很大的。我的最大的缺点之一也是急于求成。

看过这个视频后,我知道了不能急于求成,只要自己是个“对”的人,在做“对”的事,那就行了。即使我不能看到立竿见影的做工果效,也看不到自己希望那种改变,都没关系,因为这一切确实并不那么容易,诚如卢安克说的:如果容易的话,干嘛要有一辈子的时间活在世上?

我想,卢安克花费了这么长的时间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至今才被很小的一部分人认可;那是因为他知道自己要在中国留守儿童的教育事工上,打下一个坚固的基础。这事急不得,必须要慢慢来,尤其是中国教育一直在被只看分数不看能力的“顽疾”侵害下,不打好基础就别想看到真正的效果。

我知道中国的神学教育也有它的“顽疾”,要“归正”也得慢慢来,急不得。故此,我有了思想准备,打基础很重要,我们在作打基础的事,千万别把立马要看到效果当回忒大的事。

4、卢安克很不满意把教育当成是一种学习如何完成任务的方式。

他在教导学生地理课时,没有在课堂里教学生如何完成“画地图”的任务。他带领学生走出去,在实地教授学生认识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而不仅仅是教会他们画出一块土地平面图。

卢安克一直致力于帮助学生认识创作的权威和建立归属感。尤其是当他要离开他的学生前,他要留下一样东西来替代他。他说:“创作可以成为他们的权威,可以给他们归属。”

在这样一个快速变化的时期里,卢安克说:“空虚会导致消费和破坏,只有当人们创作时,感到创建自己世界的满足,不会在与别人的比较和外界的压力下感到被抛弃,这才是真正的归属。”

他还说:“创作”这个词现在常常被当成是一种“手段”——用来吸引人学习更多“知道”的手段,或者一种学习之外的调节。然而,生活中总有一个伟大庄严的目的,一切都为这个目的服务。这个目的是什么呢?为了服务于一种意志!当这个意志让你去改造世界时,你要具有这个改造需要的知识。

卢安克认为纪律可以带来秩序,但是是被动的,只有一个人归属于一个事情,一群人,一个社会,才会有认同感和发自内心去照顾它的愿望。创作在卢安克的理解里,就是建立归属的方式。让青春期的孩子通过行动得到感受,从感受中慢慢反思,反思又再指导行动。所以他说,靠说话是没有用的,只有与学生一起创作。

卢安克带领学生编了一部名曰【心镜】的剧目,并作成DVD,让学生感受到创作的乐趣。

他说:让他们一起进入和完成那个“强大的人不是征服什么,而是能承受什么”的故事中,感受会象淋雨一样浸透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里再来滋养一个人。培养了基础的行为和感受力再来解放他们的思想,“否则会乱”。

【心镜】里的主角是荣承。这个孩子成为同伴的头,他的力量不是来自武力,而是容忍各等人。

是啊!这也就是曾经叱咤风云的拿破仑感叹地说自己不是什么英雄伟人,耶稣才是。耶稣不用一枪一炮就征服了全世界。这也诚然像卢安克说的那样:力量不是来自武力,而是容忍和担当。

卢安克的学生们在就学期间,肯定不只是接触到卢安克这一位老师,不只是经历过卢安克跟他们一起拍摄【心镜】这一次事件;然而,就是这位老师,就是这个经历,成为学生们永远都无法忘怀的人与事。

我相信不是因为卢安克是个外国人,不是因为拍电视电影是件新鲜趣事,而是创作带给他们的收益和乐趣。

我想我们办学也不能把培养学生如何完成任务当成是目标。学生完成了多少学分,每门课程都取得了高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能成为一个合用的人。尤其是神学教育,如果没有更多的经历神,纵然学历很高,也难以成为神的国度里有用的人才。

5、卢安克跟学生的关系中,完全没有中国人崇尚的所谓“师道尊严”。

孩子们围绕着他们敬爱的老师,叫他“老爸”。他们趴在他身上,吊在他脖子上,躺在他怀里,完全不顾他是否受得了。而卢安克似乎对此很是享受。

我想,柴静和她的那些记者同事们一定对此很不以为然。是的,我们的文化带来的观念绝不会看好卢安克和学生的这种关系。中国的文化给我们看到做人做事都要有规矩,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嘛!

显然卢安克跟学生之间是那种没有“规矩”的关系。孩子们也许从父母或其他老师那里知道自己跟卢安克这位老师之间关系的表达不够“正常”,因而他们在回答记者提问对老师有何期盼时会说:“希望老师凶一些”。

或者孩子们认为自己跟卢安克的亲昵关系表达纯属自然形态。然而,在被批评成没有“规矩”时,他们觉得如果卢安克能够凶一点,他们就不会如此“放肆”了。

可见卢安克这位老师对学生的态度一直是和颜悦色的。他们之间的关系当然谈不上是“师道尊严”,他们看上去就是朋友,甚至就是哥们,是兄弟。

是不是真的在师生之间“师道尊严”很重要呢?

我们看到:外国人在老师和学生之间,父母和孩子之间,都习惯直呼其名,对此很多人难以理解。我们甚至认为他们是蛮夷,而我们才是所谓的礼仪之邦。

卢安克却不这么认为。他说:人需要心中的权威,心中的英雄,需要归属感给他们的力量。他还说:光有次序是不够的,次序给不了力量。归属是一种心理需要,而次序是社会的需要。当一个人有了归属,就会替事情去想,就有了想要照顾事情的愿望。

显然卢安克对学生的态度是为了帮助他们建立归属感。

纵观中国的教育,我心中的困扰是:人们心中的权威和英雄难道是遵循“师道尊严”的途径而得以建立的吗?或许强权和武力会令人在生理上有“五体投地”的表述方式,然而,绝不会造成心理上的臣服。

之所以像拿破仑这样的权威和英雄人物都会感叹自己人生的失败,惊讶于耶稣的成功,这进一步证明了“师道尊严”教育的果效是失败的。

我想,我归属感的建立就是耶稣这位教育典范的一例成功。就像圣经说的:【约12:32】 我(指耶稣)若从地上被举起来,就要吸引万人(包括我)来归我(耶稣)。

其实,我们仔细想想:天上的神本该有至高的尊严,却为我们来到这个卑微的世界,并且称我们肯接受他的世人为朋友和弟兄。耶稣本有神的形象和样式,却愿意为我们成为一个奴仆和罪人,致使我们这些心中需要权威的人得以有一位这样的权柄带给我们人生旅途中的力量。

我相信所有基督徒归属感的建立,都不是因为成为人子的耶稣所具的威严,而是耶稣降卑的牺牲所表彰出来的爱。由此可见,神学教育更当如此。神学老师不当以师长的威势使学生臣服,学校也不能以次序或制度、规条来加强办学的力量,而是共同建立大家属基督的那种真爱。

看清了这点,我想我会跟学生有一种最正确的关系:我们都是神的孩子。此外我是他们的朋友,是他们的肢体(哥们姐们),我们彼此有相属的关系。再就是我们不靠纪律和制度来制约,而靠耶稣的爱来维系。

6、卢安克如何看待社会存在着的帮派问题和人们无可避免会加入帮派的问题呢?

起初,我有点感觉惊讶,为卢安克嘴里出来“帮派”的字眼时,他那种平和甚至可说是不以为然的口吻而感觉惊讶。在我们的文化里,帮派是一切争竞和冲突的起源,是应该取缔和摒弃的。论及帮派问题时很有一番不屑一顾和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味道。

显然卢安克不是这样的。我发觉卢安克给于帮派的定义不像我那么负面,当然他也不是给出很正面的定义。

他认为这是一种归属的需要,也是当下中国人最强烈的一种感受。卢安克解释了几年前柴静他们采访过的那些学生,现在他们一半上了初三,另一半则去了外地打工,而打工的孩子往往加入了帮派。卢安克说,这是一种归属的需要,是当下的中国人最强烈的感受。

我想,卢安克说得对。

卢安克提到一本非洲塞拉利昂参加内战的一个十二岁小孩写的书。当时这个小孩为了避免那种受不了的感觉,天天吸毒。后来这个孩子在联合国的会议上是这样解释的:我加入部队的原因是我们找不到可吃的,而我们也失去了自己的家,但同时我盼望着安全,盼望着自己属于什么,在这个所有归属都垮下来的时代。

卢安克认为这跟当下的留守儿童的情况是相似的,只不过那要极端得多,夸张得多。为了找回归属,人们什么都愿意做,都没看清楚对方究竟是同胞还是敌人。

卢安克语气沉重地说:“中国社会虽没有那样的背景情况,但中国的留守儿童将也会成为一个失去控制的因素,除非我们能给他们带来归属感。”

我解读卢安克所说的人们需要的归属感,指的是一位可靠的信仰对象。

在一个充满了战祸和信仰迷失的时代和社会中,存在着很严重的危机,留守儿童的情况不容忽视。他们没有可靠的信仰对象,也即没有归属,那么加入帮派寻求保护那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我还想到我们那一代人之所以那么疯狂的搞个人崇拜,其实也差不多,无非也是寻找一种归属感。我们以为共产主义事业能够带给我们最基本的需求满足,因而我们为此不惜牺牲一切,个人的前途甚至生命。

今天的人们进到信仰危机的处境中。人们已经失去了对共产主义的疯狂信仰,但是若找不到自己可以归属的,势必就会加入帮派,成为失去控制的因素。

然而,在柴静对卢安克的访谈中,卢安克从未提及他认为的归属感的具体指向。从整个访谈的内容来看,我有理由认为这个归属其实就是耶稣基督。

我知道,无论是卢安克,还是柴静,他们都不可能把耶稣的尊名推到人前。不然柴静一定不是现在的柴静,而卢安克的事迹通过柴静的报道影响到一部分人也是不可能的,没准他想要继续关注留守儿童这番美好的心愿也将被剥夺。

7、可能对柴静来说,最难读懂卢安克的一点,是卢安克为了和妻子在一起,不得不离开板烈的学生们(用卢安克自己的话从心理上看就是没命了)。然而,他好不容易和妻子团聚了,却又不得不在一周后离开妻子的住处杭州,出国去到越南。

我觉得自己比柴静更懂卢安克,也是在这一点上。

很遗憾,卢安克对女性,尤其是对中国女性的软弱严重估计不足。他相信了曾经也是自愿者女子的承诺——组建家庭,夫妻一起来服侍板烈的留守儿童。

我想,卢安克若是知道他妻子最终会背离这个承诺,他应该是会选择独身的。我不知道对非基督徒而言,若是没有得到独身的恩赐,能否守住自己的身子,甚至连淫念也不会有。但我相信其实神已经赐给了卢安克独身的恩赐,他绝不会在情欲的驱使下,放弃自己的原则,否则他不会在一周后突然去到越南。

圣经教导我们:【林前7:2-7】要免淫乱的事,男子当各有自己的妻子,女子也当各有自己的丈夫。丈夫当用合宜之分待妻子,妻子待丈夫也要如此。妻子没有权柄主张自己的身子,乃在丈夫。丈夫也没有权柄主张自己的身子,乃在妻子。夫妻不可彼此亏负,除非两相情愿,暂时分房,为要专心祷告方可,以后仍要同房,免得撒但趁着你们情不自禁,引诱你们。我说这话,原是准你们的,不是命你们的。我愿意众人像我一样。只是各人领受神的恩赐,一个是这样,一个是那样。

很明显,卢安克既然决定结婚,他就准备履行丈夫的责任。所以他对柴静等人说自己将“承受新来的责任,家庭的责任,不管是什么结果。”

当时柴静听得出来,现在我也听得出来,这句话里面有一种很沉重的意味。也就是说,他有思想准备,结果一定不如他的意,但是他既选择了结婚,就不能亏负妻子,不能随心所欲主张自己的身子。他离开板烈去到杭州,就是遵循这个属灵原则。

我相信,事态的变化正是从卢安克当时的沉重心情中发展至此。柴静这样描绘这件事:他不伤害谁,也不违背自己,他自己来承受命运加诸于身的全部后果。

卢安克自己也说:“别人对我佩服的地方其实是我的无能。我无能争取利益,无能作判断,无能去策划目的,无能去要求别人,无法建立期待。也许有人以为那是超能,这个误会就造成了我现在的结果。还可以用另一种表达,人类大部分的苦都是因为期待的存在。其实,在人生中不存在任何必须的事情,只存在不必要的期待。没有任何期待和面子的人生是最美好和自由的,因为这样,人才能听到自己的心。”

这是一个认识神也认识自己的人才能说出来的话。

其实,我们有谁能够搞定一切呢?换句话说,人都是无能的。

现在卢安克在承受“命运加诸于他的全部后果”,这是柴静的话。而我的话却会这样说:除了期待我们进入神给我们的命定中,任何期待都只会带给我们痛苦。而那种没有(除了进到神的命定中的)期待和(想要成为某个自己想要成为的人)面子的人生才是最美好和自由的人生。

我相信卢安克既然对人生有这么深的感悟,他应该不会在命运加诸与身的痛苦中承受无法承受的后果。而且我还相信他离开板烈去到杭州,一周之后又离开杭州去到越南,都是他在“听到自己的心”之后的行动。

卢安克究竟是怎样的一颗心呢?

到这里我认为这是解读卢安克最关键之处了。

前面说过,几年前我就看过柴静对卢安克事迹的报道了,现在加上这篇东西。尽管整个报导中柴静只字未提卢安克的信仰状况,但我相信卢安克就是个基督徒,而且不是一般的基督徒,是一个跟随基督走十架道路的基督徒。

我不喜欢把受到公众瞩目的好人都当成是基督徒看待,如果真是那样,我的信仰也有问题。任何人都不该是基督信仰的目标,除了耶稣之外。基督徒没有必要拉虎皮做大旗,给自己的信仰找些伟人来撑门面,何况卢安克在我心中很伟大,在别人心中却未必如此。

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是实实在在的一位救主,他死的时候,没有任何人报以他鲜花和掌声。今天他同样不需要那些名人和权贵做附庸。

我之所以认为卢安克是个基督徒,主要是看他做的事。他的事迹中充满了基督生命的特质,那是唯有具基督生命的人才能够做得出来的事。

从柴静的报道中我还得知,卢安克的父母是很普通的德国公民,他有一个妹妹在非洲作志愿者。

我看,就算卢安克不是个基督徒,至少也是在基督教的文化背景下教育出来的人。因此,我以为从事教育事工的人是在怎样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这也是很关键的一环。我们这种文化背景下的人,绝对不会有卢安克这种普通公民能够做出来这么伟大的事业。

我很喜欢这篇文章里最后的一段话: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也是自己与自己之间发生的事,它永不停止,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触碰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只要这样的传递和唤醒不停止, 我们就不会告别卢安克。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75903.html

更多阅读

解读大学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 2016届毕业生就业前景

某调查机构发布的《大学毕业生从教分析》调查显示,2011届师范类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只有42%选择了教师职业,这一比例似乎出乎人们的意料。那么,42%的比例是否正常?另外58%的师范学校毕业的学生为什么没有从事教师工作?记者对此进行了调

视频: 武东博 武东博近况2016

转] 视频: 武东博 [图片]分享转载复制地址日志地址:请用Ctrl+C复制后贴给好友。转播到微博转载自 宋哥 2010年11月19日 00:08 阅读(6) 评论(0) 分类:个人日记举报字体:大▼ 小中大美女火辣超薄内衣秀

京东团购网 星巴克月饼2016价格表

2010年,“团恒信购”作为全新的网络购李厚霖物方式,改变了网民的李厚霖日常消费生活,同时国李厚霖网站,京东团购网也从恒信站,京东团购网也从半年前刚刚上线的那个简单页面,发展成为唯一获得“中国优秀团购导航网站奖”和“中国团购网站创

中国空军上校戴旭震惊国人的演讲稿 空军上校戴旭近况2016

(转)中国空军上校戴旭震惊国人的演讲稿尊敬的深圳的朋友们,很荣幸第二次来到深圳跟大家见面。    我是1995年在国务院军安办来深圳考察创维老板的时候来过一次,从那以后我就再也没有来过。昨天因为国航的飞机晚点了10个小时,我到

声明:《解读卢安克 卢安克近况2016》为网友爷不寂寞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