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西兵变后宋高宗曾不同意张浚辞相位
绍兴七年(1137),张浚“总中外之政”。
八月八日,南宋军队原隶属刘光世所部的统制官郦琼、王世忠、靳赛等发动叛乱,杀死监军官吕祉等,裹胁4万人叛变投向伪齐,史称“淮西兵变”。八月十二日,张浚以处置淮西军不当主动向高宗请求离职,张浚建议重新启用赵鼎。刘子翚(1101-1147)作《代张丞相辞免劄子三首》,时刘子羽之弟刘子翚应在张浚的都督府任职。十四日,高宗任命赵鼎为万寿观使兼侍读。九月初前后,高宗不同意张浚辞相,刘子翚作《代张丞相辞免不允谢表》。
九月十三日,因台谏接连多次上疏,张浚罢相。十五日,因赵鼎请求:“张浚的罪过不过是失策罢了。”张浚贬为观文殿大学士,仍领宫祠。十七日,高宗重新任命赵鼎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赵鼎第二次被任为宰相。
十月初八夜晚,朝廷下命贬张浚,岭表安置。赵鼎再次请求:“张浚母亲年迈,并有勤王的功勋。”初九,朝廷改张浚以秘书少监分司西京,居于永州。
张浚南宋早年的任职情况
南宋建炎元年(1127)五月赵构南京(今商丘南)即位前夕,张浚自京师投奔南京(今商丘南)任枢密院编修官。七月,升任殿中侍御史。
建炎二年(1128)六月,张浚奏论修备治军,与求和的黄潜善意见相左,受到排挤,已被出为兴元知府,被宋高宗留任为礼部侍郎。
建炎二年(1128)六月,张浚奏论:“无谓金不能来,当汲汲修备治军,常若敌至”。时宋高宗在扬州,张浚进言:“中原天下之根本,愿下诏葺东京、关陕、襄邓以待巡幸。”咈宰相意【与一味求和的黄潜善意见相左,受到排挤】,除集英殿修撰、知兴元府。未行,擢礼部侍郎。高宗召谕曰:“卿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朕将有为,正如欲一飞冲天而无羽翼,卿勉留辅朕。”除御营司参赞军事。
建炎三年(1129)四月,“苗、刘兵变”平定,高宗欲拜张浚相,张浚认为自己晚进,执意推辞了,而升任知枢密院事。五月,被任为川陕宣抚处置使。十月,金将兀术统大兵渡过长江,进攻南宋。
绍兴二年(1132)正月,张浚以功被授检校少保、定国军节度使。十二月张浚被罢宣抚处置使,仍任知枢密事。
绍兴三年(1133)五月,诏令张浚回朝。
绍兴四年(1134)三月,在台谏的攻击下,张浚罢知枢密院事,以提举洞霄宫、福州居住。九月,伪齐与金军渡淮南犯。十一月,张浚再次被起用为知枢密院事。
绍兴五年(1135)二月,高宗以赵鼎为左相,主持内政,张浚升任右相兼都督诸路军马,专门措置军事事务。张浚在建康设置了都督行府,作为前线指挥中心。六月,在张浚亲往湖湘督战下,岳飞镇压了杨幺起义。年底,高宗车驾是前进建康,还是返回杭州的问题上,张浚与赵鼎意见不一。因高宗认同张浚,赵鼎遂罢相,出知绍兴府。张浚一人独相,处于最高决策层的核心地位,因此成为了淮西合兵事件中最主要的角色。
绍兴六年(1136),伪齐人寇,张浚督张俊、刘光世、杨沂中诸将击退之。
绍兴七年(1137),张浚“总中外之政”。八月八日,南宋军队原隶属刘光世所部的统制官郦琼、王世忠、靳赛等发动叛乱,杀死监军官吕祉等,裹胁4万人叛变投向伪齐,史称“淮西兵变”。八月十二日,张浚以处置淮西军不当主动向高宗请求离职,张浚建议重新启用赵鼎。刘子翚(1101-1147)作《代张丞相辞免劄子三首》,时刘子羽之弟刘子翚应在张浚的都督府任职。十四日,高宗任命赵鼎为万寿观使兼侍读。九月初前后,高宗不同意张浚辞相,刘子翚《代张丞相辞免不允谢表》。九月十三日,因台谏接连多次上疏,张浚罢相。十五日,因赵鼎请求:“张浚的罪过不过是失策罢了。”张浚贬为观文殿大学士,仍领宫祠。十七日,重新任命赵鼎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第二次被任为宰相。十月初八夜晚,下命贬张浚,岭表安置。赵鼎再次请求:“张浚母亲年迈,并有勤王的功勋。”初九,改张浚以秘书少监分司西京,居于永州。
绍兴九年(1139)正月,宋高宗以宋金和议大赦,前丞相张浚恢复提举宫观。二月,张浚出任福州知州兼福建路安抚大使。安抚使张浚为其母秦国夫人【计法真,绍兴二十六年(1155)秋,计法真卒】在福州府治建眉寿堂(在燕堂西)。绍兴十年(1140),郡守张浚理梦蝶亭故址,新之,为偃盖亭。绍兴十一年(1141)十一月,宋金订立绍兴和议;同月,授张浚检校太傅、崇信军节度使、万寿观使闲差。绍兴十二年(1142)封为和国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