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瑜与《大公报》青海办事处 赫章县副县长唐瑜图片

唐瑜与《大公报》青海办事处

王正鹏(土家族)/文/摄影

长期担任编辑的唐瑜先生,不仅是一名出色的编辑,而且是一名比较有名的青年诗人。

几年前的一天,唐瑜先生说要去《大公报》做一份 《大公报-大公文化专刊》 随《大公报》发行 ,他是出于想要对中国文化的提升做些努力和引导这个目的办这份专刊的。面对信息时代文化便捷化与舒适化、大众化与贫乏化,人们的日常生活除了听听“好声音”,就是看看“肥皂剧”,难道能够代替反复默诵与咀嚼,温习那些花朵般、金子般、火焰般、匕首般、惊雷般、针刺般、香茶般、烈酒般的语言、章节、及名篇巨著吗?信息时代,究竟只是一个数量的概念呢?还是更需要既具有深度又要有品质的文化追求呢?

视听信息能够取代学问、智慧、理念、心胸、情操与文化的全部内涵吗? 唐瑜先生看到一些所谓的“文学家”对文化的亵渎,他提出了要办 《大公报-大公文化专刊》 的想法,这是一个报人社会文化责任自觉性的缘故。

说唐瑜是诗人,缘于我同他一块儿到诗歌评论家朱先树家,和著名词作家石详(全国人大代表),及著名作家舒乙(全国政协委员)家谈话而知道的。著名诗歌评论家朱先树、著名词作家石详对唐瑜说“好像在哪儿见过?”,唐瑜说他原先在《中央纪律监察报》社副刊当编辑,经常举办诗歌类、书画类笔会,在笔会上是多次见过的。

三年前,唐瑜先生打电话来说“《大公报》要成立青海办事处了”。

《中国的西北角》(约 25000字)是范长江先生( 1935 年9月至1936年1月)发表在《大公报》上的长篇通讯,那时中国红军正处在北上重重分割包围之中,被分割包围中的北上红军到底能否冲出包围?北上的红军将来到底要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范长江西北采访目的之一“ 研究红军北上以后中国的动向” )范长江想知道,《大公报》想知道,全世界想知道!范长江打算沿着红军北上的道路探一次险,这个想法立即得到了当时《大公报》负责人胡政之的支持,于是范长江以《大公报》记者的名义于1935年7月14日从成都出发,经绵阳、江油、平武、松潘入甘肃,1935年9月2日到达兰州,1935年9月4日,范长江 写了此行的第一篇通讯《岷山南北剿匪军事之现势》,1935年9月18日写完长篇通讯《成兰纪行》中记述了红四方面军突破嘉陵江后占领中坝、平武及围攻江油县城等情况文字。从1935年9月下旬到1935年12月上中旬近3个月的时间内,范长江 往来穿梭于兰州与陇东庆阳、平凉、天水之间,追踪红军长征的足迹,采访红军长征的情况,在1935年11月20日前,范长江 在《大公报》写了下列通讯:《成兰记行》(1935年9月20日起连载)、《徐海东果为萧克第二乎?》(1935年9月30日于平凉)、《红军之分裂》(1935年11月5日于庆阳)、《毛泽东过甘入陕之经过》(1935年11月6日于庆阳)、《陕北共魁———刘子(志)丹的生平》(1935年11月8日于庆阳)、《陕北甘东边境上》(1935年11月9日于庆阳)、《从瑞金到陕边—一个流浪青年的自述》(1935年11月13日于平凉)、《松潘战争之前后》(1935年12月10日于天水)、《渭水上游》(1936年1月4日于西宁)。1935年9月至1936年1月,《大公报》上先后发表了这些通讯。范长江跋涉于根本没有道路的原始森林、雪山草地, 1936年 8月 范长江将未所未闻的风俗习惯与政治变革以亲历所见的第一手材料写成了长篇通讯编印成单行本《中国的西北角》(《中国的西北角》载1937年1月7日《大公报》第四版广告),立即达到了“纸贵洛阳”的国内外广大读者欢迎和重视,引起了国内外 “抢购潮” 的巨大震动。

唐瑜先生是否有范长江先生的冲动?也要再创一个《中国的西北角》“洛阳纸贵”的现象?!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西北角是什么模样?中国的西北角己经达到了什么模样?!唐瑜先生想知道,《大公报》社想知道,全世界想知道!唐瑜先生打算在中国的西北角成立一个办事处,得到了现任《大公报》负责人姜在忠先生的支技,于2011年 10月 28日成立了《大公报》青海办事处。

看习惯了上海、深圳经济发展的眼光,是看不见中国西北角青海的经济发展;看习惯了长沙、北京文化发展的眼光,是看不见中国西北角青海的文化发展。

《大公报》青海办事处自2011年10月28日成立以来,面对青海的快速发展,面对中国西北角翻天覆地的变化,唐瑜先生感觉到不是范长江1936年前后所看到当时的《中国的西北角》,这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后西部大发展的西北角,这里所发生的一切,不是凭某一个记者、某一张报刊、某一广播、电视所说得清楚的,于是唐瑜先生与《大公报》青海办事处一起策划了两起在青海新闻历史上的大事,一起是由13家香港、澳门、北京组成的50余媒体人的“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采访团,对三江源等地区进行了详实的报道。第二起是由香港、澳门、台湾和北京中央主流媒体14家45名媒体人组成的“问道昆仑—两岸四地主流媒体采访团”,对昆仑山等地区进行了详实的报道。

《大公报》青海办事处自 2011年 10月 28日成立以来, 2012年 8月 3日至 11日 举办了 由 香港《大公报》、香港《大公网》、香港《明报》、香港《瞭望中国》杂志、香港中通社、《香港商报》、香港《文汇报》、《中国日报》、香港《新报》、香港《星岛日报》、香港《都市日报》、澳门《市民日报》及香港凤凰卫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13家港澳主流媒体和中央媒体组成的采访团在 “ 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 ” 进行了大型系列采访报道活动。 采访团一行 50余人赴青海湖、三江源、柴达木、湟水流域等地展开深入采访。克服高原反应带来的头痛、缺氧、疲劳等困难,跋山涉水,深入青海湖、海南、玉树、果洛藏族自治州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采访了三江源地区的治沙、种草、野生动物保护、农牧民后续产业、玉树灾后重建等,见证了青海各族人民在保护三江源方面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和取得的显著成绩。

2013年 8月 15日 至 25日,由香港《大公报》、香港《资本》杂志社、香港凤凰卫视、澳门《市民日报》、香港亚洲电视台、台湾中天电视台、以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作家报》、《人民公安报》、《中国科学报》、《西海都市报》等两岸14家 港澳台主流媒体和中央媒体 45名媒体人 组成的采访团就 “问道昆仑 —两岸四地主流媒体采访团 ”从互助出发,途经西宁、青海湖、茶卡、都兰至格尔木,直达昆仑山口,参加多项昆仑文化活动和学术论坛,展开昆仑文化探索之旅、发现之旅,深入拓展昆仑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并由古及今,展现青海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新面貌,共商青海特色产业未来发展之路,进一步扩大青海对外宣传的影响力。然后经海西、海北祁连、门源返回西宁,结束青海的采访。


唐瑜与《大公报》青海办事处 赫章县副县长唐瑜图片

附范长江三次写红军长征的时间:

范长江三次写红军长征,范长江第一次写红军长征是1935年下半年 。当时,红军部分主力正跨越千山万水,战胜重重困难北上,徐海东率领的红二十五军和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先后到达陕北,与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二十六军会师。范长江第二次写红军是1937年4月。西安事变后,内战在事实上已经停止。范长江为弄清西安事变的真相,于1937年1月下旬从绥远抗战前线经银川、兰州去西安,2月2日到达西安,范长江4日在杨虎城公馆见到周恩来。周恩来和范长江握手时说:“我们红军里面的人,对于你的名字都很熟悉。你和我们党和红军都没有关系,我们很惊异你对于我们行动的研究和分析。”这番话,说明范长江第一次报道红军长征那些通讯,已经在红军中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范长江第三次写红军是1941年下半年。此时离范长江第一次写长征已7年,离范长江去延安访问也已5年多。范长江当着毛泽东的面,表示要写长征的书的愿望虽未能实现,但范长江他又写起长征的文章来了。事情是这样的:1939年5月,范长江在重庆经周恩来介绍,秘密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皖南事变后,国民党蒋介石密令要抓范长江。中国共产党通知范长江转移到香港。在香港八路军办事处负责人廖承志的领导下,范长江参与创办了《华商报》,任副总经理,分工管报纸的新闻业务和日常工作。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76759.html

更多阅读

范曾散文: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谈战争与《诗经》

战争无疑是残酷的,古往今来任何战争都是极端的暴力行为。他是死亡的信号,而不是欢乐的节日。人类的历史,悲剧多于喜剧,而悲剧的主要内容则无疑是战争。《战国策》上有一则《唐雎不辱使命》的故事。当时凭恃着虎狼之师的秦王想以五百里之

浅谈闻一多诗集《红烛》与《死水》 死水微澜

浅谈闻一多诗集《红烛》与《死水》[中文摘要]作为爱国诗人和民主战士的闻一多在中国历史和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诗集《红烛》与《死水》更体现了高超的诗歌创作技能。相比《红烛》的多情感伤、浪漫秀丽,《死水》更显沉郁理性

声明:《唐瑜与《大公报》青海办事处 赫章县副县长唐瑜图片》为网友我是手机达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