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其庸:三论庚辰本



冯其庸
内容提要:庚辰本是据怡府己卯本抄的 ,现己卯本所残缺的文字,庚辰本都保存己卯本的未缺原貌。且庚辰本后来又陆续增加了大量脂批。现存的抄本中,保存原始面貌的批语的,只有“庚辰本”一种。庚辰本所缺六十四六十七回,己卯本有补抄本。故庚辰本是曹雪芹生前《石头记》早抄本中最完整的一 个本子。
关键词 :红楼梦 庚辰本

曹雪芹生前最完整的抄本

现存十多种《石头记》或《红楼梦》的抄本 中,有三种抄本署年是在曹雪芹逝世(乾隆二十七年壬 午除夕,公元1763年 2月12日)之前,这三种抄本是:
一、甲戌本 (乾隆十九年)。此本现存 16回,即一至 四回 ,二 至八 回 ,十三 至 十六 回 ,二十五 至 二 十八 回 。二、己卯 本 (乾 隆 二 十 四 年 )。此 本 现 存 一 至二 十 回 ,三 十一 回至 四十 回 ,五十 五 回至 五 十九 回(五 十五 回 、五 十九 回均残 剩 半 回),六 十一 回 至七 十 回 (七 十 回末 残 )。总数 是 四十一 回又两个 半回。
三 、庚辰本 (乾隆二十五年 )。此本现存 七十八 回(一至 八 十 回 ,内缺 六 十 四 、六 十七两 回 )。
但以上三种珍贵抄本 ,还有不同情况 ,简要点说 “甲戌本”虽署“甲戌”年(乾隆十九年),但此“甲戌”只是原底本
的年份 ,现存的“甲戌本 ”不是 甲戌年原抄本 ,而是乾隆后期据原抄本重加“整理”后抄成 的,它已是《石头记》风行 以后 书贾抄 卖的一 种抄 本 (详见 予 “论 甲戌 本 ”论 文 )。“己卯本 ”是乾隆二十四年或稍后怡亲王府 的原抄本 ,但 己卯本 只抄 了原本 上 的墨抄 部分 ,凡 原本 上 的墨 笔抄写 部 分 ,己卯本 都抄了,包括用墨笔抄写的批语部分(详见予 《论己卯本》的论文②)。此时曹雪芹 尚健 在。“庚辰本 ”,“庚辰 ”是乾隆二十五年 ,此 时雪芹 亦健在。经研究 “庚辰本 ”是据“己卯本”抄的@。其抄定年代 ,虽不能完全确定 ,但 总在乾隆二十五年以后若干年 ,因此本的用纸与“己卯本”完全一样,“己卯”“庚辰”两本都是多人合抄本 ,其 中参加抄“己卯本 ”的人 ,有 两人 又 参 加 了抄 “庚 辰 本 ”,“己卯 …‘庚辰 ”两本 ,都 是私 家抄 藏本 ,不 是 书贾 抄卖 本 ,一是 因“己卯 本 ”有
避怡亲王允祥和弘晓的讳 ;二是两本都是多人合抄本 ,字迹美丑相差悬殊 ,不合书贾抄卖的要求 ;三是乾隆二十四年和
稍后 ,此时《石头记》(或《红楼梦》)尚未传世 ,尚无 书贾抄卖本 行世 。
所以以上 三 种 抄 本 ,“甲 戌 本 ”是 乾 隆末 年 书 贾 抄 卖本,且只残存十六 回,虽然其珍贵价值仍存,但终究残损过甚。“己卯本”是乾隆二十四年略后怡亲王府 的原抄 ,极其珍贵 ,但可惜也只残存一半稍多一点 ,令人遗憾 。只有“庚代当在庚辰 以后若 干年 (也包括有 可能在曹雪芹逝世之前 ,即乾隆二十六至二十七年),特别是它是据怡府己卯本抄的,等于是己卯本的覆抄本 ,现己卯本所残缺的文字 ,庚辰本都保存 己卯本的未 缺原貌。且庚辰本后来又陆续增加 了大量脂批。最可喜 的是这个 “庚 辰本 ”,是当时的原抄本 ,尚存七十八回。其所缺六十四六十七回,己卯本有补抄本 ,也有可能是嘉庆年间人补抄 的,且是据曹雪芹原本抄补(见《论庚辰本》)。故庚辰本补上这两回,便成为曹雪芹生前《石头记》早期抄本中最完整的一个本子。


庚辰本与己卯本的关系及其底本的推测

“庚辰本 ”是 据“己卯 本 ”抄 的 ,这 是 三 十七 年 前 我在 研究“庚辰本 ”时的意外发现,为此我写成 了《论庚辰本》一书,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出版之前 ,先在香港《大公报》连载两月 ,引起了学界的重视。
“庚辰本 ”是据 “己卯本”抄的,有大量可信的证据 ,详见拙著《论庚辰本》,这里略举数例 :
一、庚辰本与己卯本的抄写款式 完全相同。己卯本每面十行 ,每行三十字 ,每 回首行顶格题 “脂砚斋重评 石头记
卷之”等等 ,庚辰本的款式与己卯本完全相同。
二 、庚辰本与己卯本 的回 目完全相 同。现 己卯本实存回目四十个 ,这 四十个 回目,庚辰本与它完全相同 ,其余 己
卯本散失的部分 虽无法对证 ,但按其情理 ,也必然是完全相同 。
三 、己卯本全书无一条眉批 ,己卯本 的批语 ,主要是正文下双行小字批 ,全书共七一七条 ,庚辰本与之相同者七一
六条 ,只少一条 。这一条 ,实 际只有一个 字即“画”字。这个“画”字在庚辰本第 十九回“黛玉笑道 :再不敢了,一面理3,己卯本有一侧写的“画”字 ,这是一字评,庚辰本的抄手却忽略了这个“画”字。因此少了一条 ,实际上 只少 了一 个字。
四、己卯本第十九回第三面第二行在 “小书房名 ”下空了五个字 ,然后接 写“内曾挂着 一轴美人 ,极 画的得神 ,今
日这般热闹 ,想那 里 自然”下 ,又直空 到底 ,这一行 只有开头的“里 自然 ”三字 ,以下 全是空行。庚辰本这两处空行,与己卯本完全相同 ,稍有不同的是 “里 自然”三字,“自然 ”两字 被墨 点点 掉 (墨点 很 可能 是后来 别 人点 的)。
五 、己卯本十九 回末“宝玉见 问,便忍着笑 ,顺 口诌道”下是 一段 空行 ,直 空 到底 ,庚 辰本 在 “顺 口诌 道 ”下,也 是 一空到底 。再往下 三行 ,己卯本在“宝玉又诌 ”下 ,又是一空到底 ,而庚辰本又与已卯本完全相同(可查 2003年10月北京 图书 馆 出版社 影 印 已卯本 )。
六 、己卯本第二十回正文第三行下双行小字评的第 四行末尾“宝玉之情痴 ,十六乎 ,假乎 ,看官细评”。这个“十
六乎”实在是讲不通的,所 以后来 ,己卯本上又被人用粗笔将 “十六 ”两字 改 为 “真 ”字 ,因 为 “真 ”字 的 草 写 ,就像 “十六”两字 ,现在看庚辰本 ,竟仍 旧是 “宝玉之情痴,十六乎 ,假乎 ”。可 见 庚 辰 本 据 己卯 本 抄 时 ,己卯 本还 未 改 ,还是“十六乎”,今细检 己卯本 ,这“十六乎”的原来笔迹 ,还可 以看得清清楚楚。
七 、大家知道 ,在己卯本上 ,有避怡亲王允祥和弘晓的讳 ,“祥”字被写成“栏”或“祥”。而且这种避讳 ,在怡亲王
府 的藏书书 目《怡府 书 目》(抄本 ,怡府原件。有怡 亲王的多种印章。藏 国家 图书馆)上 ,也同样有避这 两个字的避
讳写 法 。现 在在 庚 辰 本 的第 七 十 八 回 《芙 蓉 女 儿 诔 》的末句 ,“成礼兮期 祥”的“祥”,也与己卯本一 样,写成 避讳 的“栏 ”字 。八、第十八 回前整 页题 记从 文字 、行 款 到笔 迹 ,全部相 同。
九、己卯本第 五十六 回末 ,有 “此下 紧接慧 紫 鹃试忙玉”一行 小字。此 行小 字,并 非正文 ,是本 回抄 书人抄毕
后 ,嘱咐下 回接抄 的人 ,应 从 “慧紫 鹃试忙 玉”一 回接抄。谁知庚辰本的抄手 ,不管青红皂 白,连这一行小字 ,也照样全部录入 ,而且还同样作双行小字侧写。
十、庚辰本第十九 回第三面有两处空行 ,与己卯本完全相 同。
十一 、己卯本第 十八 回元 春点戏 ,“第 四出离魂 ”下 的批语“伏黛玉死 ,牡丹亭中”,这八字是 四字一行,双行并列写,然后下面一小横划 ,与下面隔断 ,然后 下面再双行 写第二段 :“所点之戏剧 伏 四事 ,乃通部 书之大过节 ,大关键。”庚辰本在抄写时 ,不管 中间横线隔断 ,只管右边一行直写到底 ,然后再左边一行直 写到底 。变成 :“伏黛玉死 ,所点之戏剧伏四事 ,乃牡丹亭中,通部书之大过节 ,大关键。”查庚辰本所抄的文字 ,一字不错 ,但字句却完全读不通了。把庚辰本与己印本一对照,就可以看出庚辰本的抄手 ,忽略了两段 中间一短横划 ,竟一气直行连抄了。但这一错误 ,恰好证明了庚辰 本是照 己印本 抄 的,否则不可能 有这 种特 殊 的错 误 。
根据 以上这些 实例 ,可证庚 辰本确是 据 己卯本 抄 的。
我 这 里 当然是 说庚 辰本 的墨抄 部分 是 据 己卯本 的墨抄 抄 的
(因为当时己卯本只有墨笔抄写部分 ,没有朱批)。现在大
家看到的己卯本和庚辰本 ,都有不少朱笔的批语 ,己卯本还
有不少陶洙补抄的墨抄正文 ,其它还有 甲戌本的“凡例”等
等 。这都是近人陶洙在上一世纪 1940年到 1950年左右抄
上去的 ,不是己卯本的原始面貌 ,不能作为研究 己卯本的依
据 。庚辰本上的不少朱批 ,也是在庚辰本据 己卯本 的墨书
5
I上去 的 ,不是 庚 辰 本 据 己卯 本 抄 时 的最 初
面貌。因为 己卯本当时没有抄这许多脂砚斋和畸笏叟 的朱
批 ,但庚辰本上这许多朱笔署名和署年的批语 ,抄录的时间
较早 ,约在乾隆三十二年 以后不久 ,且这些批 语十分重要 ,
为别本所无。现存 己卯本的墨抄双行小字批里 ,还残有十
多条 署脂 砚名 字 的批 ,这 可 证 ,这 是 脂 砚 斋 早 期 的 批 语 ,此
书名《脂砚斋 重评石 头记》也是 因有脂砚斋 的一批再 批。
这些墨抄 的己卯本上的批语也都抄入 了庚辰本。
从己卯本和庚辰本 ,我们可 以推测 己卯本当时所据 的
底本 ,应该是曹雪芹 的《石头记》亲笔原本 ,而且 应该 就是
脂砚斋 的两次评本 ,所以书名用“重评”。再从第二十 回正
文下 双行 小 字 批 语 “真 ”字 被 误 抄 成 “十 六 ”两 字 ,可 以 推
知,曹雪芹 的原稿 ,字 迹 近于行 书或 略带草 意 ,否则这 个
“真”字不会被误认 为“十六 ”两 字 。同时也 可推知 己卯
本所据确是曹雪芹原本 ,一是 因为当时社会 上还无《石头
记》抄本流行 ,二是如果是据原稿 以后第二手的抄本 ,从抄
书的惯例来看 ,一般不会用行草来抄写 。即以现今流传的
十多种《石头记》或 《红楼梦》抄本来说 ,也都是楷 书抄本 ,
只有字迹 的优 劣之 异 ,还无 用行 草抄写 之例 ,所 以,这 个
“真”字被误成“十六”两字 ,也不失为我们推测雪芹原稿笔
迹为行书的依据 。我们也可以想像 ,雪芹兴到挥毫之际,也
多半应以行书为宜 ,不大可能一笔一笔 用正楷小字 的方式
来写 。这虽然纯属推测 ,不是考证 ,但作 为一种推想 ,也或
有 助于读 者 的思 考 。


庚辰本留待再思考的问题


在石头记》或《红楼梦》的众 多抄本 中,我特别 推重“己卯本”和“庚辰本 ”,这是 因为 “己卯本”确是怡亲王府享 一 享这 荣 华富贵 ,但 自恨粗 蠢 ,不 得 已,便 口吐人言,向那僧道说道 :“大师,弟子蠢 物,不能见
礼 了。适闻二位谈那人世 间荣耀繁华 ,心切慕 之。弟子质虽粗蠢 ,性却稍通 ;况见二师仙形道体,定非凡 品,
必有补天济世之才 ,利物济人之德。如蒙发一点慈心 ,带弟子得入红 尘,在那 富贵场 中,温 柔 乡里 受亨几
年,自当永佩洪恩,万劫不忘也。”二仙师听毕,齐憨笑
道 :“善哉,善 哉!那红 尘 中有些乐事 ,但不 能永 远依
恃 ,… …到 不 如不 去 的好 ,这 石 凡 心 已炽 ,那 里 听得 进
这话 去 ,乃 复苦 求 再 四,二 仙 知 不 可 强 ,… … 那 僧便 念
咒书符 ,大展幻术,将 一块 大石登 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
的美玉 ,且 又缩 成 扇坠 大小 的 可佩 可拿 。
仔细核对“甲戌本”与“庚辰本”的这两段文字 ,便可以看 出
明显的差别 :一 、“甲戌本”是“来至峰下 ,坐于石边 ”,“庚辰
本 ”是“来至石下 ,席地而坐”。“庚辰本”上此处 没有提到
这 个 “峰 ”(青埂 峰 )。二 、“甲戌 本 ”是 “石 ”头 “不 觉 打动 了
凡 心 ”,“便 口吐人 言 ”,要 求 “携 带 弟 子 得 人 红 尘 ”,“庚 辰
本”却是僧道说 :“携你到那 昌明隆盛之邦 ,……温柔富贵
乡去安身乐业 ,石头听 了喜不能尽”。三、“甲戌本”是 “那
僧念咒书符 ,大展幻术 ,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
的美玉 ,且又缩成 扇 坠大小的可 佩可拿 。“庚 辰本 ”却 是
“来至石下”,“见一块鲜明莹洁的美 玉,且又缩成扇 坠大小
的可佩可拿 ”。这里 石头是石头 ,玉是玉 ,没有任何关 系 ,
这是一 ,原来这块鲜 明莹洁的美 玉是大是小 ,没有交待 ,但
下 文又 说是 “且 又缩 成 扇坠 大 小 ”,那 么 ,原 来 应 该 是 大 的 ,
否则 用不 着 “缩 小 ”,这 样 ,是 谁 来 把 它 缩 小 的 呢?也 无 交
待。所 以,实际上细读 “庚辰本”的这段 文章 ,从情节上来
看 ,是不通 的,与以后的情节无法一致 的。因此我认为 “甲
9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 富
贵 乡去 安身 乐 业。 石头 听 了 ,喜 不能 尽 ,乃 问不 知赐 了
弟子那几件 奇处,又不 知携 了弟子到何 地方 ,望乞 明
示,使弟子 不惑。那僧 笑道 :“你 且莫 问,日后 自然 明
白的,说着便袖 了这石,同那道人飘然 而去。
这一段文字明显地存在 问题 :一是 “石”与“玉 ”是分开的 ,
石是 石 ,玉是 玉 ,一僧 一 道是 坐 于 “石下 ”,然 后 看 见一 块 鲜
明莹洁的美玉 ,二是僧道看见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 ,试问僧
道看见的玉究竟是大的还是小的?如果是大 的,那 么是他
们看着它缩小的吗?这里没有交待 清楚 ,如果看 见的是一
块扇坠大小的小玉 ,那么,他们又怎么知道是缩成扇坠大小
的呢?三是按这段文意 ,应该先看到的是一块大玉 ,接着又
看到这块大玉缩成扇坠大小 ,若如此 ,那么 ,是谁把它缩成
小玉的呢?这段文字也无 交待 。特别要 注意的是 ,在这段
文 字 里 ,石 是石 ,玉 是 玉 ,僧 道是 坐在 石 边 ,看 见 了这 块 玉 ,
玉与 石完 全是 无 关 的两 件 事 。 四是 “美 玉 ”自己 并 未 提 出
要到富贵温柔 乡去 ,是僧道说 :“携你 到那 昌明隆盛之邦 ,
诗礼簪缨之族 ,花柳繁华地 ,富贵温柔乡去安身乐业。石头
听 了 ,喜 不能 尽 。”从 上 面 这 些 情 节 之 间 的矛 盾 不 接来 看 ,
“庚辰本”这段 文字 ,是 明显地存在 问题 的,特别是玉与石
并非一体 ,这与下面的整个情节完全脱节 ,这是无论如何说
不过 去 的 。
下 面 ,我 们再 看 “甲戌 本 ”上 的这段 文 字 :

日正 当嗟悼之际,俄见 一僧一道,远远而来 ,生
得骨格不凡 ,丰神迥别 ,说 说 笑笑,来 至峰下,坐于石
边 ,高谈快论。先是说些云 山雾海神仙玄幻之事 ,后便
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此石听了,不觉打动凡心,也想应是雪芹原 文,庚辰本上的这一小段 文
字 是 失去 了这 段原 文 后 补 缀上 去 的 ,而 且 可 能 己卯 本 就 已
是 同庚辰本的文字了。
那么 ,“己卯本 ”和“庚 辰本 ”为什 么 会失 去 这 段原 文 的
呢 ? (按 己卯 本 现 已 失 去 开 头 几 页 )有 的 研 究 者 认 为 是 作
者故意删去的 ,我认为此说未妥。这两段文字的差别 ,上文
已经对 比得很清楚 ,作者怎么可能把原来通顺贯 串始终 的
文字改成 与下 面情节矛盾不贯 串 的文字 呢?还有一种说
法 ,是认为抄书者 多翻了一页 (两面 ),因此脱漏 了这 400
多字。这个说法 ,是以“甲戌本”为依据的。“甲戌本”每行
18字 ,每面 12行 ,一页两面写满共 432字 ,与“庚辰本”所
缺的429字只差三字,从表面上看此说好像很合理 ,但实际
上仍是不妥。因为现在我们看到 的“甲戌本”,并非是乾隆
十九年甲戌原抄本 ,现在的“甲戌本”是乾 隆末年甚 或更后
的抄本 ,且明显是 书商抄卖 的本 子,即周绍 良先 生所说 的
“蒸锅铺本”。这个本子是经书商作为商 品抄卖 的,它抄成
的时代 比庚辰 本晚 得多。它存在 的问题很 多 (详 见我 的
《论 甲戌本》,见《漱石集》),这里择要举数例 :一 、此本版 口
署“脂砚斋”,当是脂砚斋 的专用稿纸 ,大 家知道 ,曹雪芹抄
家后 ,穷途落拓 ,生活无着 ,哪有可能有专用稿纸 ,脂砚斋是
雪芹最亲近的人 ,脂砚斋的稿纸也就是雪芹的稿纸 ,试想曹
雪芹当年写《石头记》有可能印专用 的稿纸吗?二 、既是脂
砚斋的专用稿纸 ,当然是脂砚斋亲笔评写 ,但此书从正文到
批语 ,错 别字 甚 多 ,决 不可 能 是脂砚 斋 的批 稿 ,相反 ,这 是 书
商借 以牟利的一种 冒牌手段 。三、甲戌本上有不少原 是脂
砚斋 、畸笏叟署名署年的批语 ,现今这些署年和署名 ,全被
删去,有的批语则被抄错或移位 。如“庚辰本”第二十六 回
“又是谁家有异 物”句下 ,有墨笔 双行小字批 云 :“几个 谁
家 ,自北静王公侯驸马诸大家包括尽矣 ,写尽纨 绔 口角 ,脂语 ,在“甲戌本 ”里却删去 了“脂砚斋再
笔”的署名。再如“庚辰本”第二十八回第一页眉批 :“不言
炼句炼字 ,词藻工拙 ;只想景想情事想理 ,反复推求悲感 ,乃
玉兄一生之天性 ,真颦儿 之知 己,玉兄外实无一人 。”这段
批语 ,“甲戌本”也抄在 同一位置 ,但却把 “真颦儿之知 已”
抄成“真颦儿不知 已,则实无再有者。”第一句的意思与“庚
辰本”的批 语 ,完全相 反 ,第 二句 则另行 杜撰。如 与上句
“不知 己”连起来 ,变成“不知 己”到“实无再有者”,等于说
宝玉与黛玉“不知 己”到极点 ,这与原批 的意思 ,完全相反
到 了极 点 。再 有 “庚 辰 本 ”第 二 十 八 回眉 批 :“前 玉 生 香 回
中颦云 :他有金 ……”这一大段文字 ,在“甲戌本 ”却被移作
回后评 ,且 将原 批 的署 年 “己卯 冬夜 ”删 去 。
以上这些例子 ,都说明现存 “甲戌 本”是经过重编再抄
的,它的抄成年代 比庚辰本晚得多 ,它的原底本 的行款并不
是现在甲戌本的行款(见拙文《论甲戌本》)。因此说“己卯
本”或“庚辰本”抄手多翻了一页的推测并不可靠 。
我 对这 个 问题 的认 识 :我认 为 “甲戌 本 ”上 这段 文 字 是
雪芹原文 ,决不是作者删去 的,而“庚辰本”上的文字 ,应该
是被抄手抄漏的 ,至于是如何抄漏 的,则 因资料缺乏 ,无从
确证 ,现在 “庚 辰 本 ”上 的这 段 文 字 ,显 然是 抄 漏 了这 一 大
段文字后来又经勉强修补 上去 的,所 以文字简单而又上下
情 节不 接 。
值 得再 思 考 的另一 个 问题 ,是 关 于 林 黛 玉 的眉 毛 的描
写问题 ,下面且看有关各本的描写 :
己卯本 :两湾似蹙非蹙 冒烟眉 ,一双似笑非笑含露 目。
庚 辰本 :两 湾半 蹙鹅 眉 ,一对 多 情杏 眼 。
甲戌本 :两湾似蹙非蹙笼烟眉 ,一双似喜非喜含情 目。
俄藏本 :两湾似蹙非蹙 冒烟眉 ,一双似泣非泣含露 目。
以上四种抄本 ,“俄藏本”是 正确 的,“甲戌本”上句只 ,而“庚辰本”又是完全据 “己卯本”的墨
抄部分抄的 ,连“己卯 本”的种 种抄写特征 ,都被照样抄 录
在“庚辰本”上,现“己卯本 ”已残缺将近一半 ,这残缺部分 ,
却可从 “庚辰本”的墨抄部分看到 ,所以实际上“庚辰本 ”加
“己卯本”,可以看到 “己卯本”墨抄 的原貌 ,而庚辰本上 大
量 的朱笔眉批和朱笔行间批 ,其中有不少条署有批书年月 ,
还有若 干条墨笔双行小字批 和朱笔眉批署名脂砚 的,还有
更多的是署名“畸笏”的和单署批书年月的,这许多珍贵 的
批语 ,只有“庚辰本 ”的批语 ,还保存着原批 的面貌 ,其他抄
本 已经不具备这些珍 贵的历史 特征 了。“甲戌本 ”上虽也
有不少批 ,但却被删去 了署名和批书年月 (只剩“甲午八月
泪笔”等一二条 ),有些批语在“庚辰本”上是一整条 ,到“甲
戌本 ”上却被拆成两条批在两处 ,有的批语 还批错 了位置。
由于以上种种原 因,我 特别重视 “庚辰本”和“己卯本”,但
我要特别说 明,我丝 毫也不 排斥其 他抄本 ,特 别是 “甲戌
本”,作为研究来说 ,古代 的抄本都是有用处的 ,何况“甲戌
本”上还有别本没有 ,只有它独具的批语和正文 ,这些都具
有特别重要的史 料价值 ,所 以,在我们特别重视 “庚辰本 ”
的 同时 ,也 同样 重 视 “甲戌 本 ”。正 是 因 为 我们 重 视 “庚 辰
本”,所以我们还应该正视 “庚辰本”存在 的诸多值得再 思
考 的问题 。
问题 之一 ,是 “庚 辰本 ”第 一 回缺少 “甲戌 本 ”上 独 有 的
429字 :
俄见一僧 一道 ,远远 而来 ,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
异,来至石下,席地而坐长谈 ,见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
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那僧托于掌上,笑道 :
“形 体 到也是 个 宝 物 了 ,还 只 没 有 实 在 的好 处 。 须 得
再镌上数字 ,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然后携你到
7
l本 ”是据另一种“己卯本”抄的 ,其款式等
等完全与现存的“己卯本”一模一样 ,但却多 了“庚辰”增补
的文字 ,所 以才有现在 的“庚辰本 ”。这一设想 ,我认为是
不可能的 ,怎么可 能有与现存 “已卯本”一模一 样 的另 一
“己卯本 ”呢?难 道那个本 子上也 避“祥 ”字 “晓”字 的讳
吗?难道在五十六 回末也 多写 一句 “此下接 慧 紫鹃试 忙
玉 ”吗 ?难 道 十八 回前 整页 的题 记 也 与现 在 的“己卯本 ”相
同吗?现在“庚辰本 ”与“己卯本”相同的特征实在太多了,
天壤 问不可能再有一部 与现存 的“己卯本”完全 一样 而又
有 “庚辰 秋 月定 本 ”的文 字 的 “己卯 本 ”。这 是 明 摆 着 的 事
实。“庚辰本 ”是据“己卯本”过录的这一事实 ,是从实证中
得出的,不是凭空推想 出来 的。所以,究竟怎样从 “己卯冬
月定本”到“庚辰秋 月定本 ”的,中间还有 哪些我们未 知的
环节?还需要求实证 ,切实地来解决 ,而不能 用空想来 解
决 ,空想是不能解 决实际问题 的。所 以从“己卯本”到“庚
辰本”,中间究竟还有哪些问题 有待搜集资料 ,作更深一步
的研究 ,这也是值得我们再思考 、再研究的问题 。
从对学术研究要认真严肃 ,实事求是 ,一丝不苟的角度
来说 ,无论是“己卯本”“庚辰本 ”“甲戌本 ”,还有其他种种
本子等等 ,都还有 不少问题有待作进一步 的研究 ,“红学”
是不 可能 止 步 的。


对“庚辰本”的再认识


“庚 辰 本 ”是据 “己卯本 ”抄 的 ,这 已有大 量 的事 实作为
证据 ,已为学界的共识 。但更重要 的是 “已卯本 ”是怡亲王
府 的抄本 ,怡亲王允 祥是奉 旨监管 (照顾 )曹颊 的 ,这有长
篇的雍正朱批为证 ,而且从雍正朱批说“若 有人恐赫诈你 ,
不妨你就求 问怡亲王 ,况王子甚疼怜你 ,所以朕将你交与王
13
l看 ,可见怡 亲王允祥与曹家的关系是很亲
密的,因此 ,怡亲王府的《石头记》抄本 ,其底本只能来 自曹
家 ,因乾隆二十四年(己卯 )之际 ,《石头记》抄本尚未外传 ,
其文本也 尚在“重定 ”之际 ,所 以怡府抄 的《石头记》,其底
本来源只有来 自曹家,更无他途。特别是怡府抄写时 ,是多
人合抄的 ,所 以各人抄写只能依据底本的原款式 ,不能有任
何差异 ,因此 ,怡府抄本 ,无意中又保存 了曹雪芹《石 头记》
原稿 的真貌 。就凭这几点 ,这怡府抄本 (己卯本)独有的珍
贵价值就可想而知了。但是 ,遗憾 的是怡府抄本 已散失 了
将近一半 ,令人意外之喜的是《石头记》庚辰本竟是据怡府
本抄 的,而且也是多人合抄 ,因此 同样保存 了怡府抄本(己
卯本 )的真 貌 ,而且 是 己卯本 未散失前 的全貌 (只差 六 十
四、六十七两 回),这无异是保存 了曹雪芹《石头记》(含最
初的脂评 )的原 稿真貌。仅 从 以上数点 ,也就可 见 《庚 辰
本》的珍贵价值 ,更何况“庚辰本 ”是“己卯 ”以后又一次的
改定本 ,现在仔细检读 ,还可以清楚看 出“庚辰本”的文字
有据 “己卯 本 ”的朱 笔 改文 改 易之 处 。虽 然 还 不能 从 “己卯
本”上查出全部改文的文字依据 ,但它毕竟是“己卯”以后
改动 的文 字 ,这是 不 可否认 的 。
以上就《石头记》(庚辰本 )的正文来说的。
“庚 辰 本 ”还 有一 个 重大 的特 点 ,就是 有 大 量 的朱 笔批
语 ,还有 716条双行小 字批 ,其 中署脂砚 名字 的有 14条 。
朱笔批语 中署畸笏名字的有 48条,还有一些明显是畸笏的
批 ,但 未署 名 的 未 计 在 内 ,更 多 的是 署 “壬 午 …‘丁 亥 ”“己
卯”等署年的批 ,还有 署“鉴堂 ”“绮 园”“玉蓝坡”等 的批
语 ,这些批语都保存着它的原始面貌。对研究《石头记》来
说 ,是无 比重要的。特别是第七十四回末有批云 :“乾隆二
十一年五月初七 日对清 ,缺 中秋诗 ,俟雪芹。”第二十二 回
末批云 :“此 回未成 而芹逝矣 ,叹 叹!丁亥夏 ,畸笏 叟。”第两个字 ,而且仔 细看 ,上句 的“笼 ”字是后
改的 ,原抄似有“目”字的上部“四”,后被涂改 _『,下旬有五
个红方框 ,显然是因为不认识这五个字 ,才预 留红框 ,填成
似“喜”非“喜”含情 目,“喜”字又是反复涂改 ,现在的“喜”
字与俄藏本上的“泣”字声音相近 ,很可能是抄手听错了读
音致误 ,故也有可能 甲戌本底本的文字与俄藏本是一样的。
特别是“己卯本 ”,上句完全与俄藏本一样 ,下旬 只差一个
字 ,把“泣”字抄成 “笑”字。最令人不解 的是“庚辰 本”的
两句 ,与其他各本都不一样 ,按说 “庚辰本”是据“己卯本”
抄的 ,前面列举 了大量例证 ,但偏偏就是 这两句 ,与“己卯
本”完全不一样 ,这就是令人难以索解 的问题 ,也是需要再
思 考 的问题 。
需 要再 思 考 的另一 个 问题 是 “庚 辰 本 ”是 据 “己卯 本 ”
抄 的 ,前面 已经 举 了大 量 的例证 。“庚辰 本 ”与 “己卯本 ”的
异 文 ,一部 分我 们从 “己卯本 ”的 暗 旧朱 色 的 改字 中可 以看
到 ,在 “己卯本 ”上 用 朱 笔 改 过 的 字 ,到 “庚 辰 本 ”上 已是 墨
书正文,但这只是部分而不是全 部。特别是有 一些“庚 辰
本”上的增文 ,在“己卯本 ”上却没有根据 ,如第三 回正文第
三行 ,“庚辰本”上在“忽遇见雨村”句下有“故忙道喜 ,二人
见 了礼 ,张如圭便 将此信 告诉雨村 ”这样 两句 ,但这段 文
字 ,在“己卯本”上却没有 ,现在看到“己卯本 ”上这两句的
朱 笔 增补 ,是 近人 陶洙据 “庚 辰 本 ”转 录过 去 的 ,不 是 “己卯
本”上 的改笔。同样 ,第五 回正文第一行 “第 四回中既将薛
家母子在荣府 内寄居等事略已表明 ,此 回则暂不 能写矣”,
这一 行 “庚 辰本 ”上 的 文 字 ,在 “己卯 本 ”上 也 没 有 ,现 有 的
朱笔旁补文字 ,也是 陶洙从 “庚辰本 ”上校 录过去 的,不是
“己卯本”上 的改笔。“己卯本 ”究竟 如何成 为 “庚 辰本 ”
的,这一问题 ,我在拙著《论庚辰本》里虽然作 了几种分析 ,
也还不能解决全部 问题 ,仍还存有待解 的问题。有 的同志猢狲散之语 ,今犹在耳 ,屈指卅五年矣 ,
宁不痛杀 。”第 十三回末眉批云 :“读 五件事未完 ,余不禁失
声大哭 ,三十年前作 书人在何处 耶 !”读 以上 这些批 ,使你
感到有如泪渍在纸 ,悲音在耳,如同看到雪芹 的手 迹一样 !
但是现存 的抄本 中 ,保 存原 始面貌 的批语 的 ,只有 “庚 辰
本 ”一种 ,“己卯 本 ”当 时 只抄 了 墨 书正 文 和 墨 书 双 行 小 字
批 ,还有 少量 的墨 书 回前 评 和 回后 评 ,没有 抄 朱 批 。 “甲戌
本 ”上也 有不 少 朱批 ,而 且有 的特别 重要 ,如 “壬 午 除 夕 ,书
未成 ,芹为泪尽而逝”条 ,“甲午八月泪笔”条等等 ,为别本
所无 ,至关 重要 。但遗憾 的是 “甲戌本 ”只残存十六 回,而
且所有批语 ,都删去了名字 ,所以能真正保存原批原貌 的,
冯其庸:三论庚辰本
只有 “庚 辰本 ”一 种 。 由于 以上这 些原 因 ,所 以 “庚 辰本 ”成
为《石头记》或《红楼梦》众多抄本 中独具原始面貌的一种 ,
其他各种抄本 ,从原始性和原样性来说 ,都不能与之相 比。
还有一点 ,现存“庚辰本”缺 “六 十四”“六十七”回,这
个 缺 失 ,是 从 “己卯本 ”就 开 始 的 ,“己卯 本 ”的第 六 十一 回
到七 十 回 的 总 目上 ,就 已 写 明 “内缺 六 十 四 、六 十 七 回 ”,
“庚辰 本 ”的这 个 总 目上 ,也 同样 写 “内缺 六 十 四 、六 十 七
回”,所 以这两 回的缺失是很早 的,如果说乾隆十九年已写
完八十回的主要文字的话 ,那么 ,到乾隆二十 四年 ,只过 了
四年 ,还不到五年就开始缺失这两 回了,但是今存 的“己卯
本 ”中这两 回已有补抄本 ,而且据我 的研 究 ,这 两 回补文 ,
是据曹雪芹 的原文补抄 的,所 以这两 回的补入 ,上下文情
节 、语言完全如同一气 ,我在《论庚辰本》里有详论 ,这里不
再 重 复 。按 原 来 的“庚 辰本 ”是 据 “己卯 本 ”抄 的道 理 ,这 两
回“己卯本 ”的 补文 ,自应 补入 “庚 辰本 ”,这 样 “庚 辰本 ”就
成为八十回《石头记》的完璧。尽管 ,它仍存 有若 干值得再
思考的问题 ,但这是历史 的遗迹 ,不可能要求历史 十全十
美 ,何况 ,这正好是我们应该再思考 的问题 。这样 ,当我们
15
l在把卷细读这部书的时候 ,脑子里预先就有 了一些让你深
思的问题 ,这样 ,你读起来不是就更有意思了吗?
2013年 3月 29 日
癸 巳二月 十八 日夜 十 时
注释
① 冯 其庸《冯其庸 文集 ·漱 石集》,青 岛 出版 社 2011年 版 ,第
241— 264 页。
② 冯 其庸《冯其庸 文集 ·漱 石集》,青 岛 出版 社 2011年 版 ,第
183一 l90页。
③ 冯 其庸《冯其 庸文集 ·漱 石集》,青 岛 出版 社 2011午 版 ,第
1— 136页 。
( 真字的草写作“ ”,粗看起来 就是行书的“十六”两 字。
(本文作者:中国艺术研 究院,邮编 :100029)

(冯其庸:《三论庚辰本》,原载《红楼梦学刊》2014年第2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76874.html

更多阅读

读书心得:思考·后半本

读书心得:思考·后半本 时寒冰经常会有朋友来信,让帮助推荐一些书。我过去的确做过这方面的推荐,但每个人的知识结构不一样,需求差异很大,推荐好书其实很难。所以,我想谈一下自己的读书经历,与大家分享一下。小时候读书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关

冯学荣:回到清末过一天

冯学荣:回到清末过一天自由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給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每天我们的热水器一拧就出热水,用手机按一下,午餐就送上门,网络商店有大量物美价廉的衣服、不用逛街就能轻松买到,还有出行,在手机打车Apps上轻轻

国学研究:儒释道本一家、好像一株红莲花

国学研究:儒释道本一家、好像一株红莲花阿弥陀佛。儒释道是一家,宗教团结最重要。------ 诸葛长青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儒释道文化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中坚力量。现在很多有奉献精神的中华儿女,纷纷投入到弘扬国学儒释道的大潮中。

转载 真庸:独一无二的存在

原文地址:真庸:独一无二的存在作者:真庸007_gpg真庸:独一无二的存在 每个人,都是宇宙中独一无二的存在。除非你的内心,已经对自己完全失去信任。每个人,只要活着,就以任何别人都不能的方式与宇宙契合。每个存在,都是宇宙中个性化的张扬,却又必

声明:《冯其庸:三论庚辰本》为网友合怂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