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复习训练

松浦中学 王晓丽

一、 基础夯实

1、翻译下列加点的词语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jiā)岸

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

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

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

(zhò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

闻有此人,咸(xián)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

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

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yì)

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2、翻译句子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二内容探究

1、文章第一段中间几句富有诗意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写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2、文章第二段写渔人初进桃花源所见,写出了桃花源的哪些特点?

自然环境的美好,社会环境的平静,人们生活的恬适。或:美丽富饶,安宁和平,人们安居乐业。

3、听了渔人的讲述,桃花源里的人为什么“皆叹惋”?

为世外的战乱纷争而叹惋,为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叹惋

4、“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的“咸”“ 各”“ 皆”有什么作用?

反映桃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淳朴,也反映了桃源人生活富足

5、由《桃花源记》诞生了一条成语是什么?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什么?

世外桃源 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境界

6、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封建社会中人们心中的理想社会?

环境美丽,没有战争,没有压迫,生活富足,安居乐业

7、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笔下的世外桃源?

这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虽民风淳朴,但生产力低下,是封建社会状态下的小农经济,只能是当时的理想社会,而不是今天我们向往的理想社会。

8、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印象中的作者是怎样一个人?

对黑暗动荡的现状不满,对安定和平生活的向往,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

9、根据文章内容,上下两句分别用“桃花林”“桃花源”(在句中的位置不限)。写一组不少于七言的对偶句。

桃花林芳草鲜美,桃花源土地平旷

10、用原文回答:

(1)写世外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属

(2)、写世外桃源社会环境平静安定的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写桃源人生活恬静舒适的句子

往来种作”和“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

(4)、写桃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或:村中闻有人,咸来问讯。或: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桃花源记》中写出渔人初进桃花源的感受的成语

豁然开朗。

(6)表达世事沧桑变化,浑然不觉的心境,今天常引用陶潜的《桃花源记》中的语句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7)、《桃花源记》中可以用来形容春色美妙景致迷人的成语

落英缤纷

11、读完全文,你认为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桃花源记》复习训练
饱受战乱之苦不愿出去

12、文章开头一段是什么描写?由此段描写及第二段发现桃源你能联想到古代哪两句诗?

景物描写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3、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寻找桃源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表明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14、在文中找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写在下面。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5、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渔人的行踪。(1分) 第二问: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

16、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避秦时乱

17、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

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1分)第二问:(1)源中生活安宁,(2)能安居乐业,(3)和睦相处。

(桃花源与世隔绝,远离战乱,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的徭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幸福)

18、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19、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得一两处语句?文章第二段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①“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②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表达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和平和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

20、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

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生活安定富足

21、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_______;(2)_______;(3)______

一、环境方面(优美);二、物质方面(富足)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

22、用原文回答:

(1)写世外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2)写世外桃源社会环境平静安定的句子:

(3)写桃源人生活恬静舒适的句子:

(4)写桃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

(5)《桃花源记》中写出渔人初进桃花源的感受的成语:

(6)表达世事沧桑变化,浑然不觉的心境,今天常引用陶潜的《桃花源记》中的语句:

(7)《桃花源记》中可以用来形容春色美妙景致迷人的成语:

答案:(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属。(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往来种作”和“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或:村中闻有人,咸来问讯。或: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5)豁然开朗。(6)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7)落英缤纷。

23、读完全文,你认为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饱受战乱之苦不愿出去

24、文章开头一段是什么描写?由此段描写及第二段发现桃源你能联想到古代哪两句诗?

景物描写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5、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寻找桃源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表明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26、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试作评价

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27、第三段文字哪两方面内容?

答:(1)村人“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的好客风尚。(2)写村人自叙秦时避乱来此经过。

28、 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答: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29、 为什么桃源中人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桃源中人心存戒心,想保住这个“绝境”,避免战乱,不愿让外人知道。

30、 你是如何理解桃花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

答:躲避战乱,这里民风淳朴,不受压廹,自由快乐。

31、 渔人离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

32、 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最后写刘子骥要去找桃花源,目的何在?

答:使人觉得桃源可望而不可及,给桃源增添了奇异的色彩。

33、、 作者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

答: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否定、批判。

34、作者虚构的这个桃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也反映了:

作者主张和平,安定,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35、、《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富有浪漫色彩的叙事散文是理想化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在艺术构思上最为明显的是一个“奇”字,试举出三处“奇”。

答:(1)环境奇美。(2)与世隔绝多年。(3)待渔人如此热情。

36、 “具、咸”都是“全部,都”的意思,能否互换?

答:不能,“具”有详尽的意思,而“咸”没有,所以不能换。

37、、 (1)桃花源美好的地方在哪里?(2)通过哪些具体描写表现出来?

答:(1)自然环境:优美富饶。 社会环境:安定和平。 人文环境:自由快乐。 (2)通过作者对桃花源美好景色的描写(第二段)和对桃花源中淳朴民风的描定(第三段)来表现出来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77131.html

更多阅读

《桃花源记》浮屠塔攻略 诸天浮屠塔攻略

《桃花源记》浮屠塔攻略——简介各位新童鞋,今天的课程内容是如何一次通过浮屠塔。虽然妙妙已经顺利过了T6,但是由于记性不大好,T5与T6的攻略会晚一点跟大家见面。OK,言归正传,下面是T1~T4的攻略 希望能给新手朋友一些帮助。《桃花源记

畅游桂林·世外桃源梦幻游·桃花源记 桂林世外桃源门票

1、《世外桃源》景点起意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所描述的意境,据导游介绍投资开发者来自于台湾,他初到桂林,被这里的秀山碧水田园风光所吸引,在当地的朋友引荐下,寻寻觅觅最后终于找到了这片净土,按照陶渊明所描述的仙境不断开发,才形成了

《桃花源记》阅读试题及答案1 论语阅读试题及答案

一、解释加重字1、渔人甚异之(认为……奇怪) 2、阡陌交通(田间小路)3、不足为外人道也(值得)4、便扶向路(从前的、旧的)5、寻病终(不久)6、后遂无问津者(渡口)7、芳草鲜美 (鲜艳美丽)8、便要

2004-2012八年中考真题汇编:《桃花源记》

2004年中考《桃花源记》试题2004衢州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0-----25题。(一)(12分)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声明:《桃花源记》复习训练》为网友让爱情沉睡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