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作文写作导引:成都最美环卫工人

新材料作文写作导引:成都最美环卫工人

——时事评论类作文写作一例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成都一个十二岁的小姑娘,因为身为环卫工人的母亲生病,只能替母亲去扫大街,结果小女孩被誉为“成都最美环卫工人”!这一现象最近在网上引起热议。

你对这一现象有什么看法?写一篇议论文,加以评论。字数不少于800字。

【试题立意】

这道作文题目源于社会生活的真实材料,曾经在社会上引起的很大的争议。

让同学们针对这一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认识,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考查,也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考查。并且在审题上也有一定的难度,但从内容上又很贴近学生的生活。

【构思点拨】

这是一道“时事评论”类作文题目。顾名思义,评就是评判是非、真伪、美丑;论就是议论、说理;评论就是以议论、说理为手段,对社会生活中的现象、问题进行评判和议论。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社会现象纷纭复杂,同学们在接触社会过程中,难免会有所触动,会就某些社会问题或现时事提出看法,把这些看法写成文章,就是社会生活评论。

时事评论属于议论文,所以议论文写作的常规方法仍适用。比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方式;摆事实、讲道理,正反对比,比喻说理,辩证论理等论证方法都可以灵活运用。

这则材料我们可以概括为:小女孩替母亲扫大街被誉为“最美的环卫工人”。

据此可以谈对待“苦难与不幸”的内容;

可以谈教育方面的问题;

也可以谈论道德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对小女孩“孝”“有责任感”的赞扬,另一方面可以是对社会“缺乏责任与爱心“的批判。

【名人言论】

①没有谁比从未遇到过不幸的人更加不幸,因为他从未有机会检验自己的能力。——塞涅卡

②极度的痛苦才是精神的最后解放者,惟有此种痛苦,才强迫我们大彻大悟。——尼采

③薄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犹茂。——顾贞观

④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俄)普希金

⑤让珊瑚远离惊涛骇浪的侵蚀吗?那无疑是将它们的美丽葬送。一张小红脸体味辛苦所留下来的东西!苦难地过去就是甘美的到来。——歌德

⑥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别林斯基

⑦痛苦能够毁灭人,受苦的人也能把痛苦毁灭。创造就需苦难,苦难是上帝的礼物。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⑧要使一个人显示他的本质,叫他承担一种责任是最有效的办法。——毛姆

⑨世界上有许多事情必须做,但你不一定喜欢做,这就是责任的涵义。——马克思

⑩救救孩子。——鲁迅

【最新素材】

①一个乡村女教师三十年如如一日,省吃俭用,自费买砖,手提肩背,将一座学校背上了山。结果背媒体高度赞扬,却丝毫没有提到政府和教育部门的责任;感动中国的苗家赤脚医生李春燕为方圆百里的乡亲看病,被高度赞扬,却丁点不提乡村医疗问题。我认为这种对待苦难的观点是一种畸形文化的滋生,是逃避现实的一种美化手段,是对苦难的一种扭曲的理解。

②更有甚者,对贫穷大学生捐了几个钱,就要被人在电视机上痛哭流涕感恩戴德,来扬名自己。这种对待苦难的行为是应该被唾弃的。毫不客气地说这是一种对待受苦人的人格的蹂躏与糟蹋。

③如今的一些孩子,别说让他们帮父母去扫大街,恐怕在家中帮爸妈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活都会满腹牢骚吧!孩子们经常会想着某天自己的生日时,猛玩一阵,开个大大地生日派对。可谁又想过父母的生日呢?谁又想过为父母的生日好好地祝贺一番呢?不至一次地看到报纸报道孩子不堪父母没有能耐,赌气离家出走……

④如今的大人们,看待自己的孩子可谓“含在嘴里怕化了,放在手心怕打了”。没有如此的“溺爱”,会有今天孩子“软、硬、差”的体质吗?没有如此的“溺爱”,会有今天孩子攀比吃穿的行为吗?

⑤“如果我们没有把事情做好,会让很多新加坡人遭殃。”40岁的新加坡国家发展部部长林勋强说。就如同其他新加坡政治家及高级文官一样,林勋强出身清寒,极珍惜新加坡今天的成就,也对新加坡有着极高的休戚与共感。整个新加坡政府有6万多名文官,主要分成4个等级,其中有200多个管理职文官属第一等级,站在金字塔的最顶端。对于新加坡的未来,他们负有最高的责任。新加坡财政部公共服务署副秘书长陈文发相信,新加坡政府是全世界最诚实的政府。新加坡人民也相信,他们有一个最干净的政府,绝对没有桌下交易。

【佳作点评】

正确对待苦难是一种美德

李淑芳

中国人喜欢赞美苦难,美化苦难,这种观点把一切需要解决和改良的问题都转化为一个无私奉献的道德自律问题,这是一种毫无血性的评论。它把一个人无法选择的行为,把别人的痛苦变成饭后谈论的资本。鲁迅先生曾称这种文化培养出的道德为“瞒和骗”。所以,我们认为这种“苦难美学”不值得追捧。

然而当今社会的许多现象令我们不理解。一个十二岁的小女孩因当环卫工人的妈妈生病,只能替母亲清扫大街,结果却被评为“最美的环卫工人”,丝毫没有联系到社会和环保部门的责任;一个乡村女教师三十年如如一日,省吃俭用,自费买砖,手提肩背,将一座学校背上了山。结果背媒体高度赞扬,却丝毫没有提到政府和教育部门的责任;感动中国的苗家赤脚医生李春燕为方圆百里的乡亲看病,被高度赞扬,却丁点不提乡村医疗问题。我认为这种对待苦难的观点是一种畸形文化的滋生,是逃避现实的一种美化手段,是对苦难的一种扭曲的理解。千年古训已被当今社会浪潮冲刷得变了形状,退了颜色。而滴在我们身上的血和泪却成了我们美好苦难的牺牲品。我们需要正确的理解苦难,对待苦难。

那么,怎样正确对待苦难呢?周国平曾说:“没有浪漫气息的悲剧是我们最本质的悲剧,不具英雄色彩的勇气是我们最真实的勇气。”我认为这是理解苦难与对待苦难最好的诠释。就像那句话说得那样: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那么观看受苦的人也没有评论的权利。一个人只有真正领略平常苦难的绝望,他才会明白,一切美化苦难的言辞是多么虚伪,一切炫耀苦难的姿态是多么做作。更有甚者,对贫穷大学生捐了几个钱,就要被人在电视机上痛哭流涕感恩戴德,来扬名自己。这种对待苦难的行为是应该被唾弃的。毫不客气地说这是一种对待受苦人的人格的蹂躏与糟蹋。正是这种对待苦难的行为造成了更多的苦难。所以说正确对待苦难是一种美德,也是人性种最本质的要求。

新材料作文写作导引:成都最美环卫工人

正像罗曼·罗兰说的:“只要有一双诚实的眼睛一同为我哭泣,就值得我为生命而受苦。”对待苦难,我们只需要一双诚实的眼睛,一种最基本的美德。然而,为什么这种美德已慢慢地在人群中消隐?

【简评】

本文观点鲜明,作者画龙点睛,题目就是文章的观点。针对材料所给的材料,猛烈的抨击了社会上存在的这种“美化苦难”的现象。在论证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例证、对比论证、引证等论证方法,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作者行如流水,水到渠成。

谁病了?

仝令坤

因为身为环卫工人的母亲生病,十二岁的女儿只好替母亲去扫大街,这本没有什么。但是随后呢,铺天盖地舆论网评蜂蛹而至,并且称小女孩为“成都最美的环卫工人”。我不禁有些惊诧了,问:这个世界谁病了?

孩子病了。

看着身为环卫工人的母亲为着全家的生计奔波、劳累,结果生病了。每一个有良知的孩子都会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为母亲承担一分责任,为家庭分担一丝忧愁。我想每一个有良知的孩子也都会这样做的。结果这样一件连小女孩也未经过思考的事,被大人们搞得纷纷扬扬。还被评为什么“最美的环卫工人”。小女孩的一丝孝心引起如此大风大浪,那么对于其他的孩子定然会有许多不会这样做的。如此一个“最美”,道出了社会上一种“孝心”的缺失。如今的一些孩子,别说让他们帮父母去扫大街,恐怕在家中帮爸妈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活都会满腹牢骚吧!孩子们经常会想着某天自己的生日时,猛玩一阵,开个大大地生日派对。可谁又想过父母的生日呢?谁又想过为父母的生日好好地祝贺一番呢?不至一次地看到报纸报道孩子不堪父母没有能耐,赌气离家出走……很多孩子认为自己没有别的伙伴幸福,他们有好吃的、好玩的,有漂亮的衣服穿,又有豪华的房子住,于是他们便埋怨自己的父母了。哪里还想道为父母分忧呢?事情虽小,但这些小事却让我认识道孩子病了!

孩子病了,大人也病了。

为什么孩子会生病,这个问题恐怕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答出来的。但是我认为,大人病了,之后孩子才会生病。想想吧,如果成都小女孩的母亲不把病情告诉自己的孩子,甚至不顾自己的死活而给自己的孩子营造“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让这位小女孩一出生就处在家人“溺爱”的包围之中。小女孩能做出为母亲扫大街的举动吗?如今的大人们,看待自己的孩子可谓“含在嘴里怕化了,放在手心怕打了”。没有如此的“溺爱”,会有今天孩子“软、硬、差”的体质吗?没有如此的“溺爱”,会有今天孩子攀比吃穿的行为吗?当然,这样的说法显得有点绝对,但是我清楚地知道如今大人们病了。

鲁迅先生曾说:“救救孩子们吧!”是啊,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那么,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尽力改变这病态的习惯,救救生病的人们呢?

【简评】

本文语言幽默风趣,一句“谁病了?”引起读者的兴趣,也引发了人们的思考。结合材料内容,作者揭示了社会上的一种“溺爱”的病态现象。“孩子病了”“孩子病了,大人也病了”两段平行的结构构筑了文章的主体,观点鲜明。结尾更是巧妙,引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引起人们疗救的注意,呼吁解决这种病态的问题。

苦难背后的残酷

成都一个小姑娘才十二岁,为了帮助自己的母亲,主动替母亲承担了本来是她的那份环卫的工作,结果被誉为“成都最美的环卫工人”。

看到这个消息以后,我就知道又是一次把人往架子上抬的活动开始了。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我们这里还是有《劳动法》的,这个应该直接称为使用童工了吧?孩子有这种行为固然应该表扬,但如果当地的环卫部门不出来解释一下自己怎么能让一个孩子承担这份工作,《劳动法》上所有的条文就全是废话了。

几乎所有的美丽后面都有一种痛苦,有些是自找、有些是社会强加。自找就不说了,社会强加的东西值得念叨一下。远的来说,小脚这种东西就是强加的,结果被接受成那个时代的美的标准;近代不用说,一定就是高跟鞋了,这种所谓的美丽都是社会强力阶层按照自己的审美口味强加于人的。12岁的小姑娘成为一个城市最美丽的清洁工,应该是哪一种强加于人的标准呢?

从新闻中还能得知的是,这家人是外来的环卫工人。那么,什么情况下一个母亲能够同意或者默认自己才十二岁的孩子去帮自己承担那份工作?我看只有一个原因:如果没人去扫那片大街,这个母亲就会失去这份工作。社会保障这时候去了那里?当一个母亲不得不做出这个选择的时候,就没人想到过,为什么社会保障就不能泽及这样的母女?

好了,一个孩子承担了成年人的工作,而原因是这个本来有着正当工作的人,在她生病的时候没有办法得到合理的社会保障,而只能用这么一种方式来保证自己的工作。所有这些打造成了这个“成都最美的环卫工人”。呸,谁有权力把一个根本还不到工作年龄的孩子当作工人呢?

更可怕的是,这个所谓的“最美”后面遮蔽着一个现实:就是我们这里经常用道德杀人。比如说说出“最美”这个词的人,其实是用一种孝道的道德高度,消解了本来应该由社会或者有关部门承担的责任。这算是乾坤大挪移的一种另类形式,把事情的正面意义提炼出来,用来转移问题的视角,从而达到以表彰代替责任的目的。

而这种情况只能让我们这里产生那种缠小脚一样的病态审美能力,但就是产生不了一个完整的保障与救济制度。因为所有的苦难都被从道德上美化了,让人忽略了痛苦与这些美丽背后的残酷社会现实。让人没想到的是,居然在一个十二岁的小姑娘身上我又看见了这么一次表演。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这个小姑娘确实是最美的,但这种在苦难头上加上光环的做法,却只能说是毫无心肝。

“最美环卫工人”背后荒谬的苦难哲学和道德“杀手”

之前,网上的各大网站论坛就曾一度叫嚣“成都最美环卫工人”,并且引起了轩然大波,两“派“之争,一直未曾间断。一面是感动于“小女孩不畏冬天雪花纷飞,夏天烈日当空,帮妈妈打扫卫生”,称其为“最美”自然是水到渠成。而另一边这个称号看作是继“最美女教师”、“最美女记者”之后又一个“为了便于传播,借词造势”的“艳俗”符号。

口诛笔伐,一顿混战之后,似乎很难找到定论。

但是人们大都表达着这样一种愤慨:成都一个小姑娘才十二岁,因为身为环卫工人的母亲(姨妈)生病,只能替母亲去扫大街,这怎么看也应该是个底层百姓的不幸故事,结果小女孩却被誉为“成都最美环卫工人”!你看看,这一下子现实苦难就变成了浪漫抒情……

因为,若是从几个角度对事情的前前后后进行理性分析的话,都不难发现,女孩的光环背后确实存在着不那么令人信服的东西。而网上反响比较强烈的一种意见则是,让一个未成年女孩扫大街,先要问问有没有违反《劳动法》?这是不是可以被看作是为“童工”,假如说拿新颁布的《劳动法》都不足以说服习惯“扣光环”的人,那么只能说明一点,劳动法的执行力是存在纰漏之处的。所以当我们去看到12岁女孩拖着长长扫把替母扫街的照片时,或许想到更多的是寒酸,至于能不能被扣上“最美丽”都不重要了,甚至显得苍白。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是有人热衷于用“最美的环卫工人”对小女孩做全部的诠释呢?原因大概有二:

其一,中国人一向有一个习惯:喜欢赞美苦难,认为苦难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从而使一个人变得坚强和伟大。以前就总能听到很多人用习语“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聊以自慰,所以就到现在的“成功人士”都喜欢把自己的过去说得一无所有,若有心思的人几乎都不难发现每一个企业家都是白手起家,告贷无门,最后忍辱负重,不惜腆颜事敌,终获成功。只要能略有点文化底蕴的人大概都会记得亚圣语录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它被称作是一个人逆流而上,获得成功的起点。

而那绝不单单是文人诗性之后的感慨,而对于一个普普通通的清洁工来说,这种荒谬的哲学都能行的通。一则报道里就曾这样报道:冬天雪花纷飞,夏天烈日当空。可是无论寒冬酷暑,在大连打工的环卫工人房华,总会带着女儿一起去扫街。房华说:“每当寒暑假我都会带着女儿一起出来扫街,从她5岁开始,现在已经整整5年了。我没有什么文化,但我深知一个最简单的道理:让孩子吃点儿苦没什么不好的

其二,就是“最美”后面遮蔽着一个现实,这个事实可是是很多人容易忽略掉的,有评论就一针见血的指出:就是我们这里经常用道德杀人。比如说说出“最美”这个词的人,其实是用一种孝道的道德高度,消解了本来应该由社会或者有关部门承担的责任。这算是乾坤大挪移的一种另类形式,把事情的正面意义提炼出来,用来转移问题的视角,从而达到以表彰代替责任的目的。

这种“乾坤大转移”的法术自古有之,“亡国一次,即添加几个殉难的忠臣,后来每不想光复旧物,而只去赞美那几个忠臣;遭劫一次,即造成一群不辱的烈女,事过之后,也每每不思惩凶,自卫,却只顾歌咏那一群烈女。”(鲁迅《论睁了眼看》)

但是不得不指出的是享受苦难真的这么有效吗?“乾坤大转移”的手法是不是真的就给接受光环的人带去了方便和实惠呢?

狄马其实回答的很好:“苦难并不总是导致伟大。相反,在很多情况下,它毁坏了人的尊严,伤害了人的心灵,扼杀了天才的创造力。”中国人在讲到苦难时,喜欢引用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的话:“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但几乎所有的引用者都忽略了前面的几句话:“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谁也不能说,文王不拘就演不出《周易》;仲尼不厄就写不出《春秋》;屈原留在宫中,就不赋《离骚》;左丘眼明,就不会写《国语》;孙子脚好,就不修兵法;不韦仍然是宰相,就不编《吕览》;韩非不囚,就没有《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圣贤高兴的时候就一定写不成?因而,这是把特殊的历史情境当成了普遍的创造规律。

【相关事件】

 核心提示:清晨四五点,在成都府南河边,一个身体单薄的12岁小女孩就会来此替生病的母亲打扫卫生。网友赞其为“成都最美的环卫工”。(来源:《华西都市报》2007-11-19)

华西都市报11月19日报道清晨四五点钟,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还处于甜美梦乡中,但在成都锦江边,一个身体单薄的12岁小女孩却已早早起床,拿着高过她头的大扫帚,一丝不苟地清扫起街道卫生。这个故事近日流传于各大网站论坛,不少网民深受感动并赞誉小女孩为“成都最美的环卫工”,但也有网民提出疑问:如此小的年龄,是什么让她过早体会了生活的艰辛?记者调查了解到,这个小环卫工的背后掩藏着一个外来家庭的艰辛。

A、网络故事

女孩扫街网民热议四月未止

网络上,小女孩扫街的故事由11张图片组成,每张都令人动容。照片上,小女孩身着一件红色的长袖外套和一条短裤,脚上穿着一双塑料拖鞋,可能因为天空正下小雨的缘故,她还戴了一顶草帽。或许红外套是大人的衣服,使得她整个穿着显得十分不合身。但是,正是这样一个稚嫩的女孩,拿着高出自己一倍的大扫帚,卖力地将垃圾扫成一堆。

据记者了解,这个名为“成都最美的环卫工”的帖子最早于8月10日晚上11点多出现在网易论坛。经过联系,网名为“论坛一号”的发帖者刘中生告诉记者,他每天上下班都要路过那个地方,8月份连续几天,他都看见一个小女孩在扫地,因深受感动。8月10日早上7点40分的时候,他拍摄下了一连串的图片,随后将其发至网上。此帖随即在网络上引起热烈讨论,并相继转载至搜狐、四川新闻网等论坛里,虽然至今已有4个多月,但网民对此的讨论仍未停止,截至昨日下午4点30分,仅在网易论坛中的点击率就高达23930人次。

感受不一网民有赞誉有伤感

发帖者在发照片的同时,还写下一段简短的文字。在这段文字中,发帖者问女孩为何打扫卫生,她仅仅回答了一句话:“我帮我妈妈打扫卫生。”而正是这句话,让众多网民大发感慨。

“很好的孩子!这才是中国的希望!”与第一个回帖者godhelpme2赞誉式评价一样,不少网民都以“好孩子!”、“多好的娃~”之类的词语来称赞孩子。不过,在赞誉的同时,更多的网民却表达了自己的忧心。一网民称:“生活艰辛,要是有很好的社会保障体系,谁舍得让自己的孩子那么早受这样的苦。”godhelpme2也表示:“这么小本身应该享受别的孩子可以享受到的灿烂童年,她却在这里背负着家庭的重担,这对孩子来说很不公平。”

B、现场探访

提到孩子环卫工们都知道

12岁女孩帮母亲扫地,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还是网民弄虚作假?昨日上午8点多,记者根据图片上显示的位置,来到小女孩清扫卫生的地方,期望能够捕捉到女孩的身影。但环顾四周,始终未果。

在等待多时小女孩都没有出现的情况下,记者只得向一些街边的环卫工人打听起这个孩子。一提起这个孩子,环卫工人们都不约而同地表示,他们都知道这个孩子。张大姐看了记者手中从网上下载的图片后,作出肯定回答:“哎呀,这个娃儿我认得,就是在这一带清扫卫生的。”她称,按道理,孩子每周周末都要来帮她妈妈扫地的,当天没有来,不知道什么原因。

母亲生病8月份她天天来扫地

据一名知情的环卫工称,女孩名叫晓丹(音),今年只有12岁,她的妈妈姓廖,大家都喊她廖大姐,是三创环卫公司的环卫工人,他们主要负责九眼桥桥面及附近区域的环境卫生。晓丹帮她妈妈扫地可能已有半年多时间了,特别是8月份的时候,廖大姐生病住院,晓丹就每天顶替妈妈来清扫卫生,那个时候雨多,孩子就每天戴顶草帽。

“孩子的确很勤快,8月份之后,她每周周末都来扫地。”环卫工们说。

邻居称赞她曾卖冰粉赚钱

经知情人指引,记者在青龙正街找到了他们租住的家,但家中没人大门紧闭,周围的邻居一说起这个孩子,便连连称赞。

一位大姐说,有时候早晨4点多她就和妈妈一起去扫大街,她还有一个哥哥,现在已经结婚了,生了个娃娃,只要一放学回家,她就帮着带自己的侄儿。甚至在夏天的时候,她还一个人去卖冰粉赚钱。“她这样做,也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他们家经济十分困难,‘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嘛。”一位邻居说,晓丹家租住的房屋条件很差,只有一间三十多平方米的房子,但却住了6个人。

C、身世揭秘

来自农村廖大姐原是她姨妈

经过记者多方打听寻找,在九眼桥上,记者找到了晓丹的妈妈廖大姐。她穿着标准的环卫工人制服,正在认真地清扫着桥面上的烟头和纸屑。提到晓丹清扫街道的事情,廖大姐透露了一个天大的“秘密”。

廖大姐称,他们一家人来自绵阳农村,晓丹并不是她的亲生女儿,而是廖大姐的姐姐的女儿。由于晓丹的亲生母亲神经错乱,所以从小就由其外婆带,使得孩子从小就很懂事。晓丹9岁时,由于外婆年龄很大了,所以就由廖大姐把孩子带到了成都。

磨练意志扫地是为了奋发图强?

廖大姐证实,8月份因为自己生病住院了,所以晓丹才顶替自己做了几天活儿。而对于记者提到的为什么忍心让孩子周末也去清扫街道的问题,廖大姐很坚定地称,就是要让她干,“我们不能够和成都的娃儿比,她从小就是要多劳动,才知道生活不容易,才能够激励她读书。”廖大姐表示,“虽然我们家经济条件十分恼火,但是我还是要供她生活,并且也要供她读书。”

那么,晓丹在生活中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呢?她在清扫卫生时,是迫于生活压力还是源于情感动力呢?由于在昨日无法采访到孩子,本报将继续关注。

[论坛原贴>>【生活因你而精彩】成都最美的环卫工--府南河边的小女孩]

[腾讯评论>>【今日话题】12岁小女孩扫大街“最美”]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77702.html

更多阅读

新材料作文使用注意点 新材料作文

新材料作文中材料使用的三种误区:1.通篇不引材料。有的考生,整篇文章,没有一处是扣材料的,这怎么能算是材料作文呢?这样写,即使是立论正确的文章,也会判为不及格,立论错误的,就更不用说了。2.开头转抄材料全文或局部,然后,就一直没有再扣材料

时事新闻类作文审题立意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时事新闻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时事新闻类材料,提供的往往是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时事新闻热点。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

高考新材料作文审题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ppt

【考点解说】新材料作文顾名思义是在材料作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作文样式,这种命题形式从本质上讲,是材料作文,但是从表现形式上讲,又是话题作文;它给定材料,但不给定话题,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样“过死”,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宽”

声明:《新材料作文写作导引:成都最美环卫工人》为网友潮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