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木与森林 四种形态 树木与森林
树的简介
树的主要四部份是根、干、枝、叶。树根一般在地下,在一棵树的底部有很多根。
在树干的部分分为五层。第一层是树皮。树皮是树干的表层,可以保护树身,并防止病害入侵。在树皮的下面是韧皮部。这一层纤维质组织把糖分从树叶运送下来。第三层是形成层。这一层十分薄,是树干的生长部分,所有其他细胞都是自此层而来。第四层是边材。这一层把水分从根部输送到树身各处,此层通常较心材浅色。第五层就是心材。心材是老了的边材,二者合称为木质部。树干绝大部分都是心材。
繁殖方式
1、种种子
2、插枝
3、嫁接
珍贵的树
最高的树
如果举办世界树木界高度竞赛的话,那只有澳洲的杏仁桉树,才有资格得冠军。
杏仁桉树一般都高达100米,其中有一株,高达156米,树干直插云霄,有五十层楼那样高。在人类已测量过的树木中,它是最高的一株。鸟在树顶上歌唱,在树下听起来,就象蚊子的嗡嗡声一样。
这种树基部周围长达30米,树干笔直,向上则明显变细,枝和叶密集生在树的顶端。叶子生得很奇怪,一般的叶是表面朝天,而它是侧面朝天,象挂在树枝上一样,与阳光的投射方向平行。这种古怪的长相是为了适应气候干燥、阳光强烈的环境,减少阳光直射,防止水分过分蒸发。
中国最高大的阔叶乔木──望天树和擎天树
我国著名的云南西双版纳热带密林中,在70年代发现了一种擎天巨树,它那秀美的姿态,高耸挺拔的树干,昂首挺立于万木之上,使人无法仰望见它的树顶,甚至灵敏的测高器在这里也无济于事。因此,人们称它为望天树。当地傣族人民称它为“伞树”。
望天树一般可高达60米左右。人们曾对一棵进行测量和分析,发现望天树生长相当快,一棵70岁的望天树,竟高达50多米。个别的甚至高达80米,胸径一般在130厘米左右,最大可到300厘米。这些世上所罕见的巨树,棵棵耸立于沟谷雨林的上层,一般要高出第二层乔木20多米,真有直通九霄,刺破青天的气势!
望天树属于龙脑香科,柳安属。柳安属这个家族,共有11名成员,大多居住在东南亚一带。望天树只生长在我国云南,是我国特产的珍稀树种。望天树高大通直,叶互生,有羽状脉,黄色花朵排成圆锥花序,散发出阵阵幽香。其果实坚硬。望天树一般生长在700-1000米的沟谷雨林及山地雨林中,形成独立的群落类型,展示着奇特的自然景观。因此,学术界把它视为热带雨林的标志树种。
望天树材质优良,生长迅速,生产力很高,一棵望天树的主干材积可达10.5立方米,单株年平均生长量0.085立方米,是同林中其它树种的2-3倍。因此是很值得推广的优良树种。同时,它的木材中含有丰富的树胶,花中含有香料油,以及还有许多其它未知成分,尚待我们进一步分析研究和利用。
由于望天树具有如此高的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而它的分布范围又极其狭窄,所以被列为我国的一级保护植物。
望天树还有一个极亲的“孪生兄弟”,名为擎天树。它其实是望天树的变种,也是在70年代于广西发现的。这擎天树的外形与其兄弟极其相似,也异常高大,常达60-65米,光枝下高就有30多米。其材质坚硬、耐腐性强,而且刨切面光洁,纹理美观,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擎天树仅仅发现生长在广西的弄岗自然保护区,因此同样受到严格的保护。
最矮的树
一般的树木能长到20-30米高。在温带的树林下,生长一种小灌木,叫紫金牛,绿叶红果,人们都很喜爱它,常常把它作为盆景。它长得最高也不过30厘米,因此,大家给它起一个绰号,叫它“老勿大”。其实“老勿大”比起世界最矮的树来,要高6倍。这最矮的树叫矮柳,生长在高山冻土带。它的茎匍伏在地面上,抽出枝条,长出象杨柳一样的花序,高不过5厘米。如果拿杏仁桉的高度与矮柳相比,一高一矮相差15000倍。与矮柳差不多高的矮个子树,还有生长在北极圈附近高山上的矮北极桦,据说那里的蘑菇,长得比矮北极桦还要高。
高山植物为什么长不高呢?因为那里的温度极低,空气稀薄,风又大,阳光直射,所以,只有那些矮小的植物,才能适应这种环境。
最粗的树
在欧洲有这样一个有趣的传说:古代阿拉伯国王和王后,一次带领百骑人马,到地中海的西西里岛的埃特纳山游览,忽然天下大雨,百骑人马连忙躲避到一颗大栗树下,树荫正好给他们遮住雨。因此,国王把这颗大栗树命名为“百骑大栗树”。
据国外1972年报道,在西西里岛的埃特纳山边,确有一颗叫“百马树”的大栗树,树干的周长竟有55米左右,需30多个人手拉着手,才能围住它。树下部有大洞,采栗的人把那里当宿舍或仓库用。这的确是世界上最粗的树。
栗树的果实栗子,是一种人们喜爱的食物,它含丰富的淀粉、蛋白质和糖分,营养价值很高,无论生食、炒食、煮食、烹调做菜都适宜,不仅味甜可口,又有治脾补肝、强壮身体的医疗作用。
体积最大的树
地球上的植物,有的个体非常微小,有的个体却很庞大。像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巨杉,长得又高又胖,是树木中的“巨人”,所以又名世界爷。
这种树一般高100米左右,其中最高的一棵有142米,直径有12米,树干周长为37米,需要二十来个成年人才能抱住它。它几乎上下一样粗,它已经活了3500年以上了。人们从树干下部开了一个洞,可以通过汽车,或者让四个骑马的人并排走过。即使把树锯倒以后,人们也要用长梯子才能爬到树干上去。如果把树干挖空,人可以走进去六十米,再从树桠杈洞里钻出来。它的树桩,大得可以做个小型舞台。
杏仁桉虽然比巨杉高,但它是个瘦高个,论体积它没有巨杉那样大,所以巨杉是世界上体积最大的树。地球上再也没有体积比它更大的植物了。
巨杉的经济价值也较大,是枕木、电线杆和建筑上的良好材料。巨杉的木材不易着火,有防火的作用。
树冠最大的树
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你知道什么树可供乘凉的人数最多?这要数孟加拉的一种榕树,它的树冠可以覆盖十五亩左右的土地,有一个半足球场那么大。
孟加拉榕树不但枝叶茂密,而且它能由树枝向下生根。这些根有的悬挂在半空中,从空气中吸收水分和养料,叫“气根”。多数气根直达地面,扎入土中,起着吸收养分和支持树枝的作用。直立的气根,活象树干,一棵榕树最多的可有4000多根,从远处望去,象是一片树林。因此,当地人又称这种榕树为“独木林”。据说曾有一支六七千人的军队在一株大榕树下乘过凉。当地人们,还在一棵老的孟加拉榕树下,开办了一个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市场。世界上再没有比这再大的树冠了。
最高的树篱
在房子、菜园、果园等周围,栽上一圈树木,好像围墙,这叫做树篱,或叫绿篱。
人们常用花儿美丽的木槿、满身长刺的枸桔、四季常青的女贞以及秋后叶红的三角枫等树种,作为树篱。木槿、枸桔是长不高的灌木,女贞、三角枫虽然能长高,但因栽得紧密,时常修剪,所以一般也只有5-6米高。在英国苏格兰,用山毛榉树作为树篱,这种树修剪以后,仍有25米高,有的高达30米。这是世界上最高的树篱。
木材最轻的树
生长在美洲热带森林里的轻木,也叫巴沙木,是生长最快的树木之一,也是世界上最轻的木材。这种树四季常青,树干高大。叶子象梧桐,五片黄白色的花瓣象芙蓉花,果实裂开象棉花。我国台湾南部早就引种。1960年起,在广东、福建等地也都广泛栽培,并且长得很好。
轻木的木材,每立方厘米只有0.1克重,是同体积水的重量的十分之一。我们做火柴棒用的白杨还要比它重三倍半。它的木材质地虽轻,可是结构却很牢固,因此,是航空、航海以及其它特种工艺的宝贵材料。当地的居民早就用它作木筏,往来于岛屿之间。我国用它做保温瓶的瓶塞。
比钢铁还要硬的树
你或许没有想到会有一种比钢铁还硬的树吧?这种树叫铁桦树。子弹打在这种木头上,就象打在厚钢板上一样,纹丝不动。
这种珍贵的树木,高约20米,树干直径约70厘米,寿命约300-350年。树皮呈暗红色或接近黑色,上面密布着白色斑点。树叶是椭圆形。它的产区不广,主要分布在朝鲜南部和朝鲜与中国接壤地区,苏联南部海滨一带也有一些。
铁桦树的木坚硬,比橡树硬三倍,比普通的钢硬一倍,是世界上最硬的木材,人们把它用作金属的代用品。苏联曾经用铁桦树制造滚球、轴承,用在快艇上。铁桦树还有一些奇妙的特性,由于它质地极为致密,所以一放到水里就往下沉;即使把它长期浸泡在水里,它的内部仍能保持干燥。
最不怕火烧的树木
当你走向大森林时,远远便可看到“禁止烟火”的木牌子。因为树木容易着火,星星之火,可以烧毁大片森林。但是,在我国南海一带,生长着一种叫海松的树,用它的木材做成烟斗,即使是成年累月的烟熏火烧,也烧不坏。当你用一根头发绕在烟斗柄上,用火柴去烧时,头发居然烧不断。因为海松的散热能力特别强,加上它木质坚硬,特别耐高温,所以不怕火烧。
“流血”的树
一般树木,在损伤之后,流出的树液是无色透明的。有些树木如橡胶树、牛奶树等可以流出白色的乳液,但你恐怕不知道,有些树木竟能流出“血”来。
我国广东、台湾一带,生长着一种多年生藤本植物,叫做麒麟血藤。它通常像蛇一样缠绕在其它树木上。它的茎可以长达10余米。如果把它砍断或切开一个口子,就会有像“血”一样的树脂流出来,干后凝结成血块状的东西。这是很珍贵的中药,称之为“血竭”或“麒麟竭”。经分析,血竭中含有鞣质、还原性糖和树脂类的物质,可治疗筋骨疼痛,并有散气、去痛、祛风、通经活血之效。
麒麟血藤属棕榈科省藤属。其叶为羽状复叶,小叶为线状披针形,上有三条纵行的脉。果实卵球形,外有光亮的黄色鳞片。除茎之外,果实也可流出血样的树脂。
无独有偶。在我国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中还生长着一种很普遍的树,叫龙血树,当它受伤之后,也会流出一种紫红色的树脂,把受伤部分染红,这块被染的坏死木,在中药里也称为“血竭”或“麒麟竭”与麒麟血藤所产的“血竭”具有同样的功效。
龙血树是属于百合科的乔木。虽不太高,约10多米,但树干却异常粗壮,常常可达1米左右。它那带白色的长带状叶片,先端尖锐,像一把锋利的长剑,密密层层地倒插在树枝的顶端。
一般说来,单子叶植物长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不能继续加粗生长了。龙血树虽属于单子叶植物,但它茎中的薄壁细胞却能不断分裂,使茎逐年加粗并木质化,而形成乔木。龙血树原产于大西洋的加那利群岛。全世界共有150种,我国只有5种,生长在云南、海南岛、台湾等地。龙血树还是长寿的树木,最长的可达六千多岁。
说来也巧,在我国云南和广东等地还有一种称作胭脂树的树木。如果把它的树枝折断或切开,也会流出像“血”一样的液汁。而且,其种子有鲜红色的肉质外皮,可做红色染料,所以又称红木。
胭脂树属红木科红木属。为常绿小乔木,一般高达3-4米,有的可到10米以上。其叶的大小、形状与向日葵叶相似。叶柄也很长,在叶背面有红棕色的小斑点。有趣的是,其花色有多种,有红色的,有白色的,也有蔷薇色的,十分美丽。红木连果实也是红色的,其外面密被着柔软的刺,里面藏着许多暗红色的种子。
胭脂树围绕种子的红色果瓤可作为红色染料,用以渍染糖果,也可用于纺织,为丝棉等纺织品染色。其种子还可入药,为收敛退热剂。树皮坚韧,富含纤维,可制成结实的绳索。奇怪的是,如将其木材互相摩擦,还非常容易着火呢!
树木中的老寿星
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人活到百岁就算长寿了。但是人的年龄比起一些长寿的树木来,简直微不足道。
许多树木的寿命都在百年以上。杏树、柿树可以活一百多年。柑、橘、板栗能活到三百岁。杉树可活一千岁。南京的一株六朝松已有一千四百年的历史了,但是,它并不算老。曲阜的桧柏还是两千四百年前的老古董呢。台湾省阿里山的红桧,竟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这是我国目前活着的寿命最长的树,但还算不上世界第一。
最古老的、仍存活的树是生长于美国的狐尾松,有些已经超过4,000岁了。巨型红杉可能存活5,000年~6,000年。
世界上最长寿的树,要算非洲西部加那利岛上的一棵龙血树。五百多年前,西班牙人测定它大约有八千至一万岁。这才是世界树木中的老寿星。可惜在1868年的一次风灾中毁掉了。
最大的茶树 中国云南勐海的一棵茶树,高32米,主干粗2.98米,叶最长达14厘米,宽6厘米,树龄约1700年。
最老最大的栗树
捷克的一棵栗树,主干周长700厘米,树龄已有500多年。
最老的荔枝树
中国福建莆田县的一棵名叫“宋家香”的荔枝树,主干周长7.1 米,树龄已有1200多年。
最老的橄榄树
南斯拉夫得里亚海滨的一棵橄榄树,树高达2400多年。
最大的葡萄树
英国英格兰的一棵葡萄树,树荫覆盖面积达460多平方米。枝条最长的 达到90多米。
品种最多的梨树
中国河南商城的一棵人工杂交梨树,能结出24种不同形状的梨子,如雪梨、明月梨、莱阳梨、孔德利梨等品种。
树的五大好处
1.树木能调节气候,保持生态平衡,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进二氧化碳,吐出氧气,使空气清洁,新鲜。一亩树林放出的氧气够65人呼吸一辈子。
2.树能防风固沙,涵养水土,还能吸收各种粉尘,一亩树林一年可吸收各种粉尘20—60吨.。
3.树林能减少噪音污染。40米宽的林带可减弱噪音10—15分贝。噪音的污染对人类的生活、学习、工作、休息等方面都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可以说是人们的“敌人”。因此我们更要重视植树造林。噪音还可以使人类在长期的生活中听力减弱、耳聋、变傻,心脏、血压、神经等出现异常。甚至,还能让人在长期的噪音煎熬下死亡。这样树林就能使噪音减小四、五倍。
4.树木的分泌物能杀死细菌。空地每立方米空气中有3,4万个细菌,森林里只有3,4百个。
植树造林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国家还专门规定了在三月十二日这天为植树节。植树造林对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好处。
5.树可以减低温度,和提高湿度。30度气温可以降到二十几度左右
树的好处总结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是造成生态失衡的主要原因。乱砍滥伐、毁林开荒、过度放牧等,会破坏森林和草场,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使沙尘暴频繁出现。不合理的开发、占用土地,使耕地面积日益减少。
植树造林在维护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具有制造氧气、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防风固沙、消除噪音等功能。现在,我们了解了植树造林这么多的好处,我们就更要自觉履行植树造林的义务,为创造我们美好的家园奠定基础。植树造林不仅对于人类的生存具有十分重要的环境效益,而且对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
各种树木
桦树:双子叶植物的一属,落叶乔木或灌木,树皮白色、灰色、黄色或黑色,叶子互生。在我国多产于东北地区,可制器具。
桂树:常绿小乔木或灌木,叶子椭圆形,花小,白色或暗黄色,有特殊的香气,结核果,卵圆形。花供观赏,又可做香料。通称“木犀”。
樟树:常绿乔木,叶子椭圆形或卵形,花白色略带绿色结暗紫色浆果。全株有香气,可以防蛀虫。木材致密,适于制家具和手工艺品,枝叶可以提制樟脑。也叫“香樟”。
柏树:常绿乔木,叶鳞片状,果实为球果,可以用来造防风林。木材质地坚硬,用来做建筑材料。
槐树:落叶乔木,羽状复叶,花淡黄色,结荚果,圆筒形。花蕊可以制黄色染料。花、果实以及根上的皮都可入中药。
杨树:落叶乔木,叶子互生,卵形或卵状披针形,柔荑花序,种类很多,有银白杨、毛白杨、小叶杨等。
栎树:落叶乔木,叶子长椭圆形,花黄褐色,雄花是柔荑花序,坚果球形。叶子可饲柞蚕,木材可做枕木、制家具,树皮含有鞣酸,可以做染料。也叫麻栎或橡,通称柞树。
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狭长,柔荑花序,种类很多,有垂柳、旱柳等。
桃树:落叶小乔木,品种很多。小枝光滑,叶长椭圆形,花单生,粉红色,果实略成球状,表面有短绒毛,味甜,是一种常见水果。核仁可入药。
梨树: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卵形,花一般白色。果实是普通水果。品种很多。
杉树:常绿乔木,树冠的形状像塔,叶子长披针形,花单性,果实球形。木材白色,质轻,有香味,供建筑和制器具用。
枣树:落叶乔木或灌木,幼枝上有成对的刺,叶子卵形或长圆形,花黄绿色。结核果,暗红色,卵形、长圆形或球形,味甜,可以吃。
年轮
树的年轮如今已成为科学家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通过年轮,人们不仅可以测定许多事物发生的年代,测知过去发生的地震、火山爆发和气候变化,而且还可以推断未来。美国新墨西哥州的印第安人村庄,17世纪的一幅油画,中世纪俄国城市的街道……它们之间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可是现在它们正在被一个新的科学研究领域联系起来。这个领域就是对树木年轮的研究。过去真正注意年轮的只有进行雕刻和制作木器的手工艺人,但是人类的天赋、先进的分析以及命运之神的青睐,使年轮成为人类学乃至环境保护学等许多学科研究的对象。
年轮研究的起源
木匠从久远的时代起,就知道树干里面有年轮,有了年轮,木材上才出现了纹理。据我们所知,亚里士多德的同事就曾提到过年轮,不过到达·芬奇时才第一次提出年轮是每年增加一圈的。今天已经众所周知:春回大地,万象更新,紧挨着树皮里面的细胞开始分裂;分裂后的细胞大而壁厚,颜色鲜嫩,科学家称之为早期木;以后细胞生长减慢,壁更厚,体积缩小,颜色变深,这被称为后期木,树干里的深色年轮就是由后期木形成的。在这以后,树又进入冬季休眠时期,周而复始,循环不已。这样,许多种树的主干里便生成一圈又一圈深浅相间的环,每一环就是一年增长的部分。这种年轮在针叶树中最显著,在大多数温带落叶树中不明显,而许多热带树中则根本没有。
树是活档案,树干里的年轮就是记录。它不仅说明树木本身的年龄,还能说明每年的降水量和温度变化。年轮上可能还记录了森林大火、早期霜冻以及从周围环境中吸取的化学成分。因此,只要我们知道了如何揭示树的秘密,它就会向我们诉说从它出世起,周围发生的大量事情。树可以告诉我们有文字记载以前发生过的事情,还可以告诉我们有关未来的事情。树中关于气象的记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促成气象的那些自然力量,而这反过来又可帮助我们预测未来。
年轮形成的原因
“年轮系指茎的横切面上所见一年内木材和树皮的生长层而言。”这是1957年国际木材解剖学家协会所发表的《木材解剖学名词术语》中,有关“年轮“这个名词的定义。至于年轮是怎样形成的,这首先要从维管形成层的结构及其活动规律谈起。
维管形成层(或称形成层)是由原形成层发展而来的一种具有无限分生能力的次生分生组织。在植物的一生中,它不断向外产生次生韧皮部,向内产生次生木质部。
形成层由纺锤状原始细胞和射线原始细胞所组成。轴向伸长的纺锤状原始细胞,两端呈楔形,在横切面上多成长方形,切向宽大于径向宽,细胞的长度比宽度大数倍。
由纺锤状原始细胞衍生出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的轴向系统。射线原始细胞的体积较小,几乎成等径或稍长。这类原始细胞衍生次生木质部与韧皮部的径向系统。
上述两类原始细胞虽然在外部形态上差别较大,但其超微结构基本相同。在形成层的活动期间,原始细胞中间具1—2个大液泡,周围的细胞质中富含核糖体与高尔基体,以及发育良好的内质网等。休眠期的形成层原始细胞中,液泡变小,数目增多,高尔基体小泡及内质网也相应减少,细胞中还出现了较多的蛋白质体和油滴,这些储藏物质往往在翌年生长季开始时被利用。
木本植物根或茎的径向增粗,主要是通过纺锤状原始细胞平周分裂的结果,这种有丝分裂的进程较慢,如在松柏类植物中,每分裂一次需4一6天(茎的顶端分生组织细胞只需8—18小时)。当一个纺锤状原始细胞平周分裂成两个子细胞时,其中一个衍生为木质部母细胞(或称木质部原始细胞),或者衍生成韧皮部母细胞(或称韧皮部原始细胞)。另一个仍保持纺锤状原始细胞分生状态。在形成层活跃期间,有的细胞已经分裂或正在分裂,有的尚处于分生组织状态,这样形成层就成了一个相当宽而尚未分化的细胞区。在这个区域中,有一层真正的形成层原始细胞,同时还包括未分化的衍生细胞。由于从细胞形态上难以区分上述各类细胞,为方便起见,人们将这些细胞统称为形成层区(或形成层带)。
从形成层区的切向切面看,形成层原始细胞排列方式大体分为两种:一是在椴属(Tilia)和刺槐属(Robinia)等植物的形成层中,纺锤状原始细胞几乎排列在同一水平层,称为叠生形成层。一是纺锤状原始细胞的侵入生长,使纵向伸长的细胞末端相互交错,而不排列在同一水平层上,故称为非叠生形成层,如栗属(Castanea)和胡桃属(Juglans)等植物。
纺锤状原始细胞为适应茎或根的径向增粗,本身也进行细胞分裂,以增加原始细胞的数目,这种分裂特称为增殖分裂。在不同的植物中,增殖分裂的方式也不一样,如在具叠生形成层的植物中,多以径向垂周分裂为主,而在非叠生形成层的松柏类和某些双子叶植物中,常见为假横向分裂,或称斜向垂周分裂。从纺锤状原始细胞经分裂形成射线原始细胞,这是一种普遍现象。射线原始细胞本身也进行横向或垂周分裂,最后形成单列或多列射线。
在温带地区生长的木本植物,随着季节性的气候变化,也明显地反映在形成层的周期活动上。冬季形成层原始细胞停止分化,翌年春季又开始恢复活动,到了夏秋逐渐减弱,而后停止活动。如此周而复始,年复一年。当形成层原始细胞恢复活动时,可分为两个阶段:(1)形成层原始细胞径向伸展,径向壁变得很薄,这时易受霜冻的伤害。(2)原始细胞开始分裂,这一阶段往往比前阶段晚1至数星期。生长在北京地区的树种,形成层开始活动的时间,大体在每年四月的上、中旬。在大多数树种中,当形成层开始分化时,韧皮部分子的分化往往先于木质部达一个月或更长,或两者几乎同时分化。形成层分化停止的时间,在不同生境和树种中均有很大变化,生长在北温带地区的树木,多集中在九月份。
春季,形成层恢复活动时,纺锤状原始细胞迅速向内分裂的分化成大量的木质部分子,此时分化的管胞或导管分子的直径较大,数目多,壁较薄,木纤维数量较少,因此材质显得比较疏松,这部分木材称为早材(或叫春材)。到了同年夏秋季节,形成层的活动逐渐减弱,原始细胞平周分裂的速度也相应的减慢,分化的细胞直径较小,数量少,而木纤维的数量相应增多,这部分的材质比较致密,称晚材(或称夏材)。在双子叶植物的环孔材(如栎树和白蜡树)中,早材部分的导管分子直径明显增大,而晚材的导管分子相当小。散孔材与裸子植物木材中,由早材至晚材的变化,一般是逐渐进行的,即没有显著界线。不过在上一个生长季的晚材与下一个生长季的早材之间却存在着明显的界线。从根与茎的木材横断面上看,这些界线成了一圈圈同心圆的环纹,每一个包括早材和晚材两部分的圆环,称为生长轮(或称生长层)。生长在温带地区的木本植物,通常一年内只形成一个生长轮,特称年轮。
它代表着一年内所形成的次生木质部的数量。在一株树中,年轮的数目由树干基部往上逐渐减少。
有时在一个生长季中可能出现两个或多个生长轮,即双轮或复轮。如柑桔属(Citrus)茎中的形成层每年有三次活动高峰,因此一年能产生三个年轮。有些植物由于受到气候的骤变,如变冷或转热,或长期干旱或虫害,以及强台风的侵袭等特殊自然灾害的影响,也会出现多年轮的现象。有人将一年内形成几个生长轮中最后一轮,称为真正年轮,其余各轮统称假年轮或伪年轮。在有的生长季中若遇着霜冻,特别是晚期霜害,易使形成层原始细胞受到损伤,结果产生含有不规则的薄壁组织带,即称创伤年轮或霜轮。也有的树木,因反常的气候影响,使形成层不分化,直到生长环境适合时才又开始活动,形成年轮,这样在木材横切面上就会相应的出现缺失生长轮的现象。如在半干旱森林边缘的树木,或者在某些老树树干基部的木材常有缺失生长轮的情况。
生长在热带或亚热带地区的木本植物,如桉树等,由于一年内无明显的四季之分,形成层的活动几乎整年不停,这样在木材中就难以看出生长轮或年轮的分界线。不过也有些树种的木材,可借助于显微化学的方法来辨认生长轮的界线。
在同一生长季中,形成层的原始细胞除向内产生大量次生木质部分子以外,同时还向外分裂分化为次生韧皮部分子,这些分子也按一定的排列图式进行。尤其在形成层区附近的次生韧皮部中,根据韧皮薄壁组织或厚壁组织的的次生韧皮部中,由于某些细胞体积的扩展,或有的细胞被挤压变形,以及周皮的形成等原因,致使这部分的生长轮界线模糊不清。关于次生韧皮部,或形成层以外树皮部分中生长轮或年轮的情况。
在木材年轮的形成过程中,许多内因和外因对其影响很大。例如在双子叶植物的散孔材树种中,当芽萌动以前,整个植株的形成层原始细胞内均无内源激素存在,只有在芽萌发后才产生生长素,这时形成层就开始活动于萌发芽的下侧。随着生长素向下移动,形成层的活动也逐渐向茎基部扩展。一般在叶片长到成熟时的一半大小时,茎基部的形成层刚刚苏醒,但在一年生枝里,新的木质部分子却早已分化出来,有的甚至细胞壁也已木质化了。由树干顶端到基部,形成层活动的间隔有时可达8—10星期之久。相反,在环孔材中,形成层在整株各部位几乎同时开始活动,由此可以推测,生长素的前体可能早就遍布形成层原始细胞内,一旦芽膨大后,生长素的前体即转变为促使形成层原始细胞分裂的生长素。在大多数树种中,新木质部分子的分化时间,均在叶子展开后的第3天至18天。此外植物体内的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等内源激素,对于形成层原始细胞的分裂、分化,木质部分子细胞壁的加厚,以及早材至晚材的过渡等都有密切关系。
除内源激素外,光合作用的产物碳水化合物也是影响年轮形成的因素之一。例如晚材中细胞壁显著加厚,则与碳水化合物的供应增多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影响年轮形成的外因中,有光照、气温、降雨量及矿质营养的供应等因素。如生长在长日照(光周期为18小时)的洋槐,不论气温高低,均产生大量早材分子。若在短日照(光周期为8小时)的条件下,则只产生少量直径较小的导管或无导管。在松柏类植物中,木材管胞直径的变化往往也与日照长短有关。同时还和气温的高低有直接关系。在生长季中,如果遇到降雨量甚少或干热的外界因子,不仅影响树木的生长,而且还限制了形成层的活动,造成了狭窄的木材生长轮。有人比较了两棵生长在不同生境的北美云杉(Picea sitchensis),其中一棵长在干旱贫瘠的岩石缝中,其树龄为86年,而主干直径只有1.8厘米,年轮的平均宽度为0.1毫米。而另一棵生长在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其若干年轮的平均宽度可达12毫米左右,两者竟相差一百多倍。
众所周知,生长在温带地区的木本植物中,茎干基部年轮的数目,往往能作为测定一棵树的年龄依据。年轮的宽窄不仅反映了树木的生长速度、材积的年生长量及材性的优劣等,而且也是衡量外界环境因子变化的重要指标。如在雨量充沛与温暖的气候条件下,树木生长迅速,年轮的距离也较宽;相反地在寒冷与干旱条件下,树木生长缓慢,年轮就显得较窄。树木年轮的宽窄真实地记载了各年的气候状况,故通过年轮的分析,可获得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气候演变规律,这对预测未来气候的变迁,制定超长期气象预报等也是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如人们对西藏高原树木年轮的分析,初步了解到仅本世纪就有两次大的降温,目前该地区的气温正在明显回升;在本世纪20年代前后,降雨量也达到高峰,以后显著下降,目前又稍有增加。通过对年轮的分析还可以得出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大约二百年为一周期,其次还有110年、92年、72年以及33年的小周期变化。
树木年轮的宽窄看来还受到太阳黑子周期活动的影响,这是由于当太阳黑子增多时,太阳的活动剧烈增强,发射出的光与热也更多,从而大大促进了树木的生长加快,相应年轮的距离也增宽。通过年轮的分析也可发现,太阳黑子活动的平均周期为11年左右。
在分析年轮时,往往采用交叉定年法,即取几棵树上的年轮序列加以对比,并把一些特宽或特窄的年轮作为标记点,分析几组年轮序列的同步性,这样就可排除假年轮,或补进缺失的年轮,最后获得每个年轮的正确生成年代。
树木的年轮还是大气污染的资料储存库。例如由开采金属矿藏,或金属冶炼加工中飞扬出来的重金属尘埃,逐渐沉降到附近的土壤中,树木在生长过程中,不断从土壤中吸进大量重金属,结果通过光谱分析,便可测出年轮中“记录”下来的各年吸收重金属的含量。当氟化氢气体的污染侵害松树只有几星期,从年轮上即可表现出生长不良的痕迹来。因此,近年来,利用树木年轮来了解大气污染的情况也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
从树桩横断面上的年轮往往可以帮助辨明方向。因为在树木生长过程中。树干朝南一面受阳光照射较多,形成层原始细胞分裂也较迅速,径向生长加快,结果茎干南面的年轮也较宽。而在茎干背阴朝北的一面,年轮则明显狭窄。
年轮的运用
运用年轮的研究成果开始于本世纪初,这位学者是道格拉斯,他1867年出生于美国佛蒙特,后来到亚利桑那州建立起一个新气象站。1901年他开始到弗拉格斯塔夫附近一些伐木营地,考察那里新伐树木的年轮型式,想找出证据说明这些年轮中记录了以11年为周期的太阳黑子活动。他没有立即找到证据,但他注意到,一个地区和另一个地区的年轮型式似乎一无二致。例如,一个伐木营地新伐的树木,里面是两道薄薄的年轮,外面是三道厚厚的年轮,其他营地新伐的树木也是这样。人们可以推断,这种型式表明,两年是坏天气,三年是好天气。道格拉斯注意到,他发现的这种型式的年轮似乎在亚利桑那州北部到处皆有。
在本世纪的头20年中,道格拉斯继续研究年轮的型式。事实上,通过识别年轮来测定古老建筑的年代是道格拉斯的创举。美国西南部印第安人村庄的废墟,长期以来引起考古学家的兴趣。那些村庄原由工匠精心建造,其中有许多房屋显然已经使用了好多世纪,可是后来不知何故,那些村庄都废弃了。据估计,那些村庄早在公元前2000年就已存在。道格拉斯从1916年起开始考察印第安村庄废墟残留的木料,研究其年轮以确定其年化。到1929年,他终于制成一个“浮动”年表。
有文明传统的地方,在使用年轮方面可能出人意料,令人惊讶。比如说,在中世纪俄国的诺夫哥罗德,街上泥泞不堪,市民就往路面铺原木。一层陷进泥里就再铺一层,到现在至少有28条街已经堆满了一层又一层的原木,这些原木的年代从公元953年起一直到1462年,真是年轮博览会。又如,像伦勃朗和鲁本斯等艺术大师的油画,分析其橡木油画板上的年轮型式就可知作画的年代。
19世纪90年代,美国科学家道格拉斯创立了一个新的科学领域——树木年代学。树木年代学是一门把年轮当作过去气象类型标准的尺度来研究的科学。从树桩、木块及活树上可以看出年轮的宽窄。树木每年的生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的湿度:水分越充分,年轮越宽。通过对同一地区树木年轮的比较,可以分辨出每圈年轮的生长年代。然后,可以划分出每圈年轮所代
表的确切日期,如一次森林大火,一次滑坡事件的日期等。
上面所说的年轮应用,一般说来都属于年轮学的范围。现在这个学科的热门主题是从年轮中测出过去的气象以及气象的重大变化。
这项工作要比测定年代复杂得多,因为它取决于在不同年代生长的年轮之间的不同宽度。由于树之间和年轮之间都有其固有的变异性,我们可以说这棵树比另一棵树老5年,但难以断定年轮之间不同宽度的确切数字。
现代年轮学可以说起源于60年代生物学家弗里茨在亚利桑那大学的研究工作。弗里茨和他的同事仔细考察了塔克森附近一些树的生长过程,他们给树枝乃至整棵树都套上了塑料膜,以断定一棵树究竟摄取和放出了多少各种各样的气体。经过10个寒暑的工作,他们终于详尽地了解了一环年轮生长的全部过程。
年轮的生长并不像乍看起来那么简单。比如说,如果去年是树生长的大好年头,那么,树根伸展的范围会超过往年,这一年整个树的生长也会超过往年。同样,一个坏年头会使以后几年的生长速度减慢,而不管以后几年的气候如何。把树受到的各种影响分析出来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是这项任务一旦完成,其成果就像年表一样有广泛的用途。
年轮与地理的关系
我们把美国西南部周围年轮的数据收集起来,同100年来的气象记录进行比较,就会看出年轮如何反映出气候。因此,对于没有气象记录的时期,我们从一环年轮形成的情况可以推断出当时的气候。弗里茨就这样把美国西部和太平洋北部的气象图编制到大约公元1600年。
年轮专家还研究了酸雨对美国东部森林的影响。哥伦比亚大学的戈登·雅各比解释说,随着树越长越老,年轮也变得越来越薄。这是正常的老化过程。因而可以得出结论:酸雨对树起着相反的作用。我们还必须比较气象数据以排除树生长减慢的其他可能原因。要证实酸雨的影响,必须找出正常条件以外的生长受阻情况。雅各比在新英格兰州周围的12个圈定地区中看到有3个地区受酸雨影响,其余9个地区没有受酸雨影响。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年轮也可以用来非常惊人地证明环境污染的影响。例如,亚利桑那大学一个研究小组发现,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特莱尔一家铅矿冶炼厂对美国华盛顿州的树木生长发生了影响。那家工厂开工时,树木生长比正常情况相差很多。但是几年后工厂关门,树木生长情况恢复正常了。
年轮还记录了火山爆发。像圣海伦斯火山爆发时,大量灰尘和气体进入同温层,遮住大片阳光。这会使温度降到冰点以下,给树内留下一道叫做霜轮的特殊标记。亚利桑那大学的瓦摩尔·拉马舍及其同事们不久前研究了刺果松上的霜轮,发现其中有不少符合大火山爆发的情况。东印度群岛坦波拉火山爆发曾使1816年成了“没有夏天的一年”,那次火山爆发不仅给刺果松留下了霜轮,而且在南非的树上也发现有这种霜轮。公元前1626年出现了特别突出的霜轮,拉马舍认为这些霜轮可能是一次火山爆发造成的,那次火山爆发使爱琴海的桑托林岛一度消失。神秘的大西洲沉沦海中的故事,也可能是起源于那次火山爆发。拉马舍提出的年代,虽然有些考古学家还有争议,但它是迄今最确切的年代。用碳14法对那次火山爆发覆盖的工艺品测定的年代,与拉马舍提出的年代也一致。
年轮科学家开始认真研究的另一种短暂现象是地震。地震可以给树造成损害,使树在以后的一些年中产生较薄的年轮。哥伦比亚大学的戈登·雅各比让我看了一棵松树的树心横切面,它的薄年轮长得不规则,而且挤在一起,但以前它一直长得很好。1857年一次大地震震撼了加利福尼亚州南部的旷野,那棵树正好长在那儿。这样,那棵树就可以告诉我们,那段断层是什么时候处于活动时期的。
人们关心的另一个大问题就是:由于几世纪以来不断燃烧煤和石油,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大量蓄积,从而造成未来的地球气温升高。年轮气象关系学国际计划的数据将扩展到公元1700年,这个年代比开始燃烧煤和石油的产业革命时期还要早得多。拉马舍说:“没有这种数据基础,大气层科学家要想确切地知道渐暖趋势,恐怕还要用10年到20年的时间去观察气温和二氧化碳。到那时,恐怕为时过晚了。”
树木无事不知,无所不晓。
如果我们不愚蠢,我们可以让树木的记忆向我们提供各种各样有用的知识,使我们既可通晓过去,也可预卜未来
森林
森林是一个高密度树木的区域。这些植物群落覆盖着全球大面积并且对二氧化碳下降、动物群落、水文湍流调节和巩固土壤起着重要作用,是构成地球生物圈当中的一个最重要方面。
森林包括乔木林和竹林。
俄国林学家G.F.莫罗佐夫1903年提出森林是林木、伴生植物、动物及其与环境的综合体。森林群落学、地植物学、植被学称之为森林植物群落,生态学称之为森林生态系统。在林业建设上森林是保护、发展,并可再生的一种自然资源。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
森林是由树木为主体所组成的地表生物群落。它具有丰富的物种,复杂的结构,多种多样的功能。森林与所在空间的非生物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全球生物圈中重要的一环。它是地球上的基因库、碳贮库、蓄水库和能源库,对维系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和环境。
【森林的类型】
中国现有原生性森林已不多,它们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南天然林区。按森林外貌划分,针叶林和阔叶林面积约各占一半,前者49.8%,后者占47.2%,其余3%为针阔叶混交林,现分述如下:
(1)针叶林
针叶林在中国分布广泛,但作为地带性的针叶林则只见于东北和西北两隅以及西南、藏东南的亚高山针叶林,其余的则常为次生性针叶林,如各种次生松林,更多的则是人工营造而成,如杉木林等。这些针叶林不仅植物组成丰富,而且还栖息着大量的动物种类,成为众多特有种类的栖息地和避难所。
A.北方针叶林和亚高山针叶林
它们分别作为高纬度水平地带性植被和较低纬度的亚高山带植被类型。在分布区和地理环境方面,差异很大,但都属于亚寒带类型,其外貌、组成、结构都十分相似。
a.落叶松林 中国的落叶松属有10个种和2个变种,主要的建群种有落叶松(Larix gmelini)、西伯利亚落叶松(L. sibirica)、华北落叶松(L. principis-rupprechtii)、太白红杉(L. chinensis)、四川红杉(L. mastersiana)、大果红杉(L. potaninii)和西藏落叶松(L. griffithii)等。
b.云杉、冷杉林中国的云杉林和冷杉林大多属山地垂直带类型,分布广、蓄积量最大。东北地区主要建群种为鱼鳞云杉(Picea jezoensis var. microsperma)、红皮云杉(P. ko-raiensis)、臭冷杉(Abies nephrolepis)、华北为白杄(Picea meyeri)、青杄(P. wilsonii)。向西至西北一带为青海云杉(P. crassifolia)、雪岭云杉(P. schrenkiana)和西伯利亚冷杉(Abies sibirica)。西南山地主要有丽江云杉(Picea likiangens)、川西云杉(P. likiangensis var. rubescens)、林芝云杉(P. linkiangensis var. lintziensis)林、麦吊油杉(P. brachytyla)、油麦吊杉(P. brachytyla var. complanata)、云杉(P. asperata)、紫果云杉(P. purpurea)、巴山冷杉(Abies fargesii)、岷江冷杉(A. fargesii var. faxoniana)、黄果冷杉(A. ernestii)、长苞冷杉(A. georgei)、鳞皮冷杉(A. squamata)、喜马拉雅冷杉(A. spectabilis)、苍山冷杉(A. delavayi)、冷杉(A. fabri)、滇冷杉(A. forrestii)等等。
c.松林主要建群种有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偃松(P. pumila)和西伯利亚红松(P. sibirica)。
d.圆柏林主要分布于西南和西部山地亚高山森林带上部的阳坡,海拔高度在2800—4500m之间,主要建群种有方枝圆柏(Sabina saltuaria)、祁连圆柏(S. przewalskii)、垂枝香柏(S. pingii)、大果圆柏(S. tibetica)、塔枝圆柏(S. komarovii)和曲枝圆柏(S. recurva)等。
B.暖温带针叶林
主要分布在华北和辽东半岛,主要的建群种有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赤松(P. densiflora)、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和白皮松(Pinus bungeana)。
C.亚热带针叶林
类型很多,如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云南松(P. yunnanensis)、细叶云南松(P. yunnanensis var. tenuiformis)、卡西亚松(P. kesiya)、华山松(P. armandii)、高山松(P. densat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柏木(Cupressus funebris)、冲天柏(干香柏)(C. duclouxiana)、油杉(Keteleeria fortunei)、铁坚杉(K. davidiana)、银杉(Cathaya argyrophylla)等。
D.热带针叶林
树种很少,且多零星分布,不成林,如南亚松(Pinus latteri)、海南五针松(P. fenzeri-ana)和喜马拉雅长叶松(P. roxburghii)。
(2)针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
A.红松阔叶混交林
红松阔叶混交林是中国温带地区的地带性类型,主要分布于东北长白山和小兴安岭一带山地,向东一直延伸至俄罗斯阿穆尔州沿海地区以及朝鲜北部,主要建群种是红松(P. koraiensis)和一些阔叶树,如:核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紫椴(Tilia amurensis)、色木(Acer mono)、春榆(Ulmus davidiana var. japonica)等。
B.铁杉、阔叶树混交林
主要分布在中国亚热带山地。是常绿阔叶林向亚高山针叶林过渡的一种垂直带森林类型,主要有长苞铁杉(Tsuga longibracteata)和铁杉(T. chinensis)与壳斗科植物混交的森林。亚热带西部山地海拔较高,在海拔2500—3000m之间形成特殊的针阔混交林带,喜马拉雅铁杉(T. dumosa)与阔叶树混交林常常占据主要的地位。
(3)阔叶林
A.落叶阔叶林
广泛分布在温带、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广阔范围。主要的森林类型有华北、西北地区的落叶阔叶混交林、栎林、赤杨(Alnus japonica)林、钻天柳(Chosenia arbutifolia)林、尖果沙枣(Elaeagnus oxycarpa)林;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被破坏后形成的栗树林、拟赤杨(Alniphyllum fortunei)林、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林;北方针叶林和亚高山针叶林的次生林类型的山杨林和桦木林以及发育在亚热带山地的山毛榉林和亚热带石灰岩山地的化香林(Platycarya strobilacea)、青檀(Pteroceltis tatarinowii)、榔榆(Ulmus parvifolius)林和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林等。
B.常绿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是中国湿润亚热带森林地区的地带性类型,所含物种丰富,就高等植物而言,约占全国种类的1/2以上。常绿阔叶林的优势种不明显,经常由多种共建种组成。有青冈林、拷类林、石栎林、润楠林、厚壳桂林、木荷林、阿丁枫林、木莲林。
C.硬叶常绿阔叶林
在川西、滇北和藏东南一带曾为古地中海的地区,有类似地中海硬叶常绿阔叶林残遗的群落存在,主要见于海拔2000—3000m的山地阳坡,一般山地常见的类型以滇高山栎(Quercus aquifolioides)林、黄背栎(Q. pannosa)、长穗高山栎(Q. longispica)林、帽斗栎(Q. guayvaefolia)林、川西栎(Q. gilliana)林、藏高山栎(Q. semicarpifolia)林。而河谷地区常见有铁橡栎(Q. cocciferoides)林、锥连栎(Q. franchetii)林、光叶高山栎(Q. rehderian)林和灰背栎(Q. senescens)林的分布。
D.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
这类森林种类组成相当复杂。它又可分成几种不同的类型,如分布在北亚热带地区的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主要见于东部亚热带山地海拔1000~1200m以上至2200m左右的山地常绿、落叶混交林,以及分布于亚热带石灰岩山地的石灰岩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等等。
E.季雨林
中国季风热带的地带性代表植被类型,大多数分布在较干旱的丘陵台地、盆地以及河谷地区。它们多数属于长期衍生群落性质。如麻楝(Chukrasia tabularis)林、毛麻栎(C. tabularis var. velutina)林、中平树(Macaranga denticulata)林、山黄麻(Trema orientalis)林、劲直刺桐(Erythrina stricta)林、木棉(Bombax malabarium)林、楹树(Albizzia chinensis)林、海南榄仁树(Terminalia hainanensis)林、厚皮树(Lannea coromandelica)林、枫香、红木荷(Schima wallichii)林等最为常见。
F.雨林、季节性雨林
多见于我国热带地区海拔500~700m以上山地,海南岛一带山地以陆均松(Dacrydium pectinata)、柯类(Lithocarpus)等为主,云南南部则多为鸡毛松(Dacrycarpus imbricatus)、毛荔枝(Nephelium chryseum)等,石灰岩季节性雨林主要见于广西南部,组成种繁多。
【森林的演化史】
现代森林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一般分为3个阶段:①蕨类古裸子植物阶段。在晚古生代的石炭纪和二叠纪,由蕨类植物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组成大面积的滨海和内陆沼泽森林。其中鳞木和封印木高可达20~40米,径1~3米,是石炭纪重要的造煤植物。现在热带地区还有孑遗的树蕨。②裸子植物阶段。中生代的晚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为裸子植物的全盛时期。苏铁、本内苏铁、银杏和松柏类形成地球陆地上大面积的裸子植物林和针叶林。③被子植物阶段。在中生代的晚白垩纪及新生代的第三纪,被子植物的乔木、灌木、草本相继大量出现,遍及地球陆地,形成各种类型的森林,直至现在仍为最优势、最稳定的植物群落。
【森林的美称】
森林:人类文化的摇篮、大自然的装饰美化师、生命的资源、野生动植物的栖殖场、金色的宝库、天然氧气制造厂、绿色的银行、天然的调节器、煤炭的鼻祖、天然的储水池、防风的长城、天然的吸尘机、城市的肺脏、天然的监测仪、自然界的防疫员、天然的隔音墙。
【森林的价值】
覆盖在大地上的郁郁葱葱的森林,是自然界拥有的一笔巨大而又最可珍贵的“绿色财富”
人类的祖先最初就是生活在森林里的。他们靠采集野果、捕捉鸟兽为食,用树叶、兽皮做衣,在树枝上架巢做屋。森林是人类的老家,人类是从这里起源和发展起来的。
直到今天,森林仍然为我们提供着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各种资料。估计世界上有3亿人以森林为家,靠森林谋生。
森林提供包括果子、种子、坚果、根茎、块茎、菌类等各种食物,泰国的某些林业地区,60%的粮食取自森林。森林灌木丛中的动物还给人们提供肉食和动物蛋白。
木材的用途很广,造房子,开矿山,修铁路,架桥梁,造纸,做家具……森林为数百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其他的林产品也丰富多彩,松脂、烤胶、虫蜡、香料等等,都是轻工业的原料。
我国和印度使用药用植物已有5000年的历史,今天世界上大多数的药材仍旧依靠植物和森林取得。在发达国家,1/4药品中的活性配料来自药用植物。
薪柴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燃料。世界上约有20亿人靠木柴和木炭做饭。像布隆迪、不丹等一些国家,90%以上的能源靠森林提供。
不妨说,森林就像大自然的“调度师”,它调节着自然界中空气和水的循环,影响着气候的变化,保护着土壤不受风雨的侵犯,减轻环境污染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森林不愧是“地球之肺”,每一棵树都是一个氧气发生器和二氧化碳吸收器。一棵椴树一天能吸收16公斤二氧化碳,150公顷杨、柳、槐等阔叶林一天可产生100吨氧气。城市居民如果平均每人占有10平方米树木或25平方米草地,他们呼出的二氧化碳就有了去处,所需要的氧气也有了来源。
森林能涵养水源,在水的自然循环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青山常在,碧水长流”,树总是同水联系在一起。降水的雨水,一部分被树冠截留,大部分落到树下的枯枝败叶和疏松多孔的林地土壤里被蓄留起来,有的被林中植物根系吸收,有的通过蒸发返回大气。1公顷森林一年能蒸发8000吨水,使林区空气湿润,降水增加,冬暖夏凉,这样它又起到了调节气候的作用。
森林能防风固沙,制止水土流失。狂风吹来,它用树身树冠挡住去路,降低风速,树根又长又密,抓住土壤,不让大风吹走。大雨降落到森林里,渗入土壤深层和岩石缝隙,以地下水的形式缓缓流出,冲不走土壤。据非洲肯尼亚的记录,当年降雨量为500毫米时,农垦地的泥沙流失量是林区的100倍,放牧地的泥沙流失量是林区的3000倍。我们不是要制止沙漠化和水土流失吗?最有效的帮手就是森林。
森林的益处
1、改善空气质量
2、缓解“热岛效应”
3、减少泥沙流失
4、涵养水源
5、减少风沙危害
6、丰富生物品种
7、增加景点景区
8、带动种苗、花卉产业
9、减轻噪音污染
10、优化投资环境
11、美化自然环境
【森林与人体健康】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森林所具有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吸毒、除尘、杀菌、净化污水、降低噪音、防止风沙、调节气候以及对有毒物质的指示监测等作用。于是不少人开始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大森林的乐趣,去领略大森林对人体的各种益处。
当你步入苍翠碧绿的林海里,会骤感舒适,疲劳消失。森林中的绿色,不仅给大地带来秀丽多姿的景色,而且它能通过人的各种感官,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和改善机体的机能,给人以宁静、舒适、生气勃勃、精神振奋的感觉而增进健康。
据调查,绿色的环境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体肾上腺素的分泌,降低人体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它不仅能使人平静、舒服,而且还使人体的皮肤温度降低1℃-2℃,脉搏每分钟减少4次-8次,能增强听觉和思维活动的灵敏性。科学家们经过实验证明,绿色对光反射率达30%-40%时,对人的视网膜组织的刺激恰到好处,它可以吸收阳光中对人眼有害的紫外线,使眼疲劳迅速消失,精神爽朗。
经研究,森林中的植物,如杉、松、桉、杨、圆柏、橡树等能分泌出一种带有芳香味的单萜烯、倍半萜烯和双萜类气体“杀菌素”,能杀死空气中的白喉、伤寒、结核、痢疾、霍乱等病菌。据调查,在干燥无林处,每立方米空气中,含有400万个病菌,而在林荫道处只含60万个,在森林中则只有几十个了。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还能吸收有害气体。据报道,0.4公顷林带,一年中可吸收并同化100000千克的污染物。1公顷柳杉林,每年可吸收720千克的二氧化硫。因此森林中的空气清新洁净。据日本科学家研究发现,森林和原野里有一种对人体健康极为有益的物质——负离子,它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使呼吸平稳、血压下降、精神旺盛以及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有人测定,在城市房子里每立方厘米只有四五十个负离子,林荫处则有一二百个,而在森林、山谷、草原等处则达到一万个以上。
此外森林还有调节小气候的作用,据测定,在高温夏季,林地内的温度较非林地要低3℃-5℃。在严寒多风的冬季,森林能使风速降低而使温度提高,从而起到冬暖夏凉的作用。此外森林中植物的叶面有蒸腾水分作用,它可使周围空气湿度提高。
总之,森林是陆地生态环境的主体,是大自然的调节器。保护森林就是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也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让我们为保护大森林出力,让大森林为人类造福!
【如果没有森林】
许多树木都可以吸收有害气体,如:樟树、夹竹桃、丁香、枫树、刺槐、臭椿、桧柏、女贞、橡树、红柳、木槿、榆树、马尾松、法国梧桐等....... 都有很强的吸收二氧化硫、氯气、氟化氢等有毒有害气体的能力。这些气体通过绿化林带,通常有1/4可以得到净化,或变成氧气。
树叶通过其上面的绒毛、分泌的粘液和油脂等,对尘粒有很强的吸附和过滤作用。每公顷森林每年能吸附50~80吨粉尘,城市绿化地带空气的含尘量一般要比非绿化地带少一半以上。
许多树木能分泌杀菌素,如松树分泌的杀菌素就能杀死白喉、痢疾、结核病的病原微生物。闹市区空气里的细菌含量,要比绿化地区多85%。
林木还能吸收噪声。一条40米宽的林带,可以降低噪声10~15分贝。
森林是如此重要,以致联合国粮农组织把“森林”与生命”定为1991年世界粮食日的主题:不是以植树本身为目标,而是要表明森林如何能帮助人类实现持续发展的目标;要强调森林有持久生产力的作用,即在为后代保存资源基础的同时,满足现在生产不断发展的需求;要提醒人们认识森林不仅能提供粮食、燃料,而且具有最根本的保护环境的价值。
如果没有森林,陆地上绝大多数的生物会灭绝,绝大多数的水会流入海洋;大气中氧气会减少、二氧化碳会增加;气温会显著升高,水旱灾害会经常发生。
覆盖在大地上的郁郁葱葱的森林,是自然界拥有的一笔巨大而又最可珍贵的“绿色财富”
森林的珍贵:
人类的祖先最初就是生活在森林里的。他们靠采集野果、捕捉鸟兽为食,用树叶、兽皮做衣,在树枝上架巢做屋。森林是人类的老家,人类是从这里起源和发展起来的。
直到今天,森林仍然为我们提供着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各种资料。估计世界上有3亿人以森林为家,靠森林谋生。
森林提供包括果子、种子、坚果、根茎、块茎、菌类等各种食物,泰国的某些林业地区,60%的粮食取自森林。森林灌木丛中的动物还给人们提供肉食和动物蛋白。
木材的用途很广,造房子,开矿山,修铁路,架桥梁,造纸,做家具……森林为数百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其他的林产品也丰富多彩,松脂、烤胶、虫蜡、香料等等,都是轻工业的原料。
我国和印度使用药用植物已有5000年的历史,今天世界上大多数的药材仍旧依靠植物和森林取得。在发达国家,1/4药品中的活性配料来自药用植物。
薪柴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燃料。世界上约有20亿人靠木柴和木炭做饭。像布隆迪、不丹等一些国家,90%以上的能源靠森林提供。
不妨说,森林就像大自然的“调度师”,它调节着自然界中空气和水的循环,影响着气候的变化,保护着土壤不受风雨的侵犯,减轻环境污染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森林不愧是“地球之肺”,每一棵树都是一个氧气发生器和二氧化碳吸收器。一棵椴树一天能吸收16公斤二氧化碳,150公顷杨、柳、槐等阔叶林一天可产生100吨氧气。城市居民如果平均每人占有10平方米树木或25平方米草地,他们呼出的二氧化碳就有了去处,所需要的氧气也有了来源。
森林能涵养水源,在水的自然循环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青山常在,碧水长流”,树总是同水联系在一起。降水的雨水,一部分被树冠截留,大部分落到树下的枯枝败叶和疏松多孔的林地土壤里被蓄留起来,有的被林中植物根系吸收,有的通过蒸发返回大气。1公顷森林一年能蒸发8000吨水,使林区空气湿润,降水增加,冬暖夏凉,这样它又起到了调节气候的作用。
森林能防风固沙,制止水土流失。狂风吹来,它用树身树冠挡住去路,降低风速,树根又长又密,抓住土壤,不让大风吹走。大雨降落到森林里,渗入土壤深层和岩石缝隙,以地下水的形式缓缓流出,冲不走土壤。据非洲肯尼亚的记录,当年降雨量为500毫米时,农垦地的泥沙流失量是林区的100倍,放牧地的泥沙流失量是林区的3000倍。我们不是要制止沙漠化和水土流失吗?最有效的帮手就是森林。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美化我们的环境,让我们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好。森林可以抵御风沙,保护人类。
近年来,由于消费国大量消耗木材及林产品,导致全球森林面积明显减少,全球每年消失的森林近千万公顷,这不仅仅是某一个国家的内部问题,它已成为一个国际问题。
1971年第七届世界森林大会决定将每年的3月21日定为世界森林日,以引起各国对人类的绿色保护神--森林资源的重视,通过协调人类与森林的关系,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森林的现状】
可是,很多人却似乎不懂得这一点,他们不仅不知道如何爱惜森林,相反地尽在无情地摧残它们。请看:
“几百台拖拉机、推土机隆隆作响,难以数计的林木倒在地上,动物吓跑了,土地被推平。接着火焰四起,浓烟弥漫,鸟儿哀鸣,猴子嚎叫……”
这是南美亚马逊河流域热带森林被破坏的一个场景。据说,这里每天有上百万棵大树被毁掉。
森林被毁并非自今日始,也不仅仅发生在南美亚马逊河流域。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森林像母亲一样哺育了人类,给人类提供了吃、穿、住的条件,但自从人类掌握了取火、用火的技术以后,就开始回过头来向自己的“老家”进攻了。
从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发展粗放牧畜和进行刀耕火种时起,森林便遭到了巨大的破坏。以后更是变本加厉,日益严重。四五千年前,欧洲森林面积还占陆地面积的90%,现在只占50%了。我国西北广大地区4000年前也覆盖着茂密的森林,如今林海湮灭,植被破坏,好多地方已经沦为千沟万壑、童山濯濯的旱原。
特别严重的破坏是在近百年里发生的。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毁林开荒,辟林放牧,兴建城镇,砍伐木材,再加战争破坏,火灾虫害,世界森林面积缩小的过程大大加快。现在,每年大约有2000万公顷的森林从地球上消失!
多年来,非洲森林已经砍掉了一半以上。其中西非每新种一棵树,同时却几乎要砍掉30棵树。象牙海岸本是非洲多林国家之一,为了得到所需要的外汇,每年差不多要砍伐30万公顷森林。1963年它还拥有1200万公顷森林,现在只剩下不到100万公顷了。
在人口爆炸和农业过度开发的压力下,亚洲的森林也面临消失的危险。从1980年到2000年,尼泊尔森林面积将减少63%,斯里兰卡将减少59%,泰国将减少55%。越南在过去40年里已有一半的森林被破坏。泰国1970年的森林覆盖率还高达50%以上,短短十几年后已下降到不足25%。
欧洲现在的森林都是人工林,原始森林几乎已经绝迹。欧美国家经常发生火灾,比如仅1990年,意大利被焚毁的森林就达17万公顷。欧共体各国被环境污染毁坏的森林也很多。
最令人担心的是热带雨林,现在正以惊人的速度从地球上消失。80年代以来,热带雨林的3个主要生长国——巴西、印尼和扎伊尔,每年砍伐的森林超过200万公顷。有一份最新报告说,1980年有1130万公顷热带雨林被毁,1991年达到1690万公顷,也就是说,过去10年里的砍伐量增加了一半。全世界的热带雨林已有70%被毁掉!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初期,地球上1/2以上的陆地披着绿装,森林总面积达76亿公顷。1万年前,森林面积减少到62亿公顷,还占陆地面积的42%。19世纪减少到55亿公顷,无论在欧洲、美洲还是亚洲、非洲,依然到处都能见到森林。可是进入20世纪以后,毁林的情况日趋严重,至今全球只存40多亿公顷森林,而且正以每分钟38公顷速度在消失!
我国的森林在历史上也不少,不仅南方森林茂密,就是在北方,五六十万年前北京蓝田猿人生活的渭河之滨,北京猿人活动的北京地区,都曾有苍翠的莽莽林海。但是,现在我国的森林已经不多了,1988年的森林面积是12465万公顷,只占世界森林面积的3% ;森林覆盖率为13%,比世界平均覆盖率低一半还多。
森林破坏给我们带来了严重的恶果。水土流失,风沙肆虐,气候失调,旱涝成灾,都同大规模的森林破坏有关。人们毁林开荒的目的是为了多得耕地,多产粮食,可是结果适得其反,农作物反而减产,挨饿的人越来越多。人们滥伐森林的目的是为了多得木材,获取燃料,可结果也是事与愿违,木材越伐越少,某些森林资源本来很丰富的国家现在成了木材进口国,22个国家中有1亿人没有足够的林木供给他们最低的燃料需求。
森林与人类息息相关,是人类的亲密伙伴,是全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破坏森林就是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破坏全球的生态平衡,使我们从吃的食物到呼吸的空气都受到影响。难怪一位著名的生物学家说:“人类给地球造成的任何一种深重灾难,莫过于如今对森林的滥伐破坏!”
爱护森林吧,滥砍乱伐森林是人类的愚蠢行为,再不要做这种贻害子孙后代的事了。我们不仅要保护好现有的森林资源,把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结合起来,同时还要大规模植树造林,绿化大地,改变自然面貌,改善生态环境。
【森林旅游指南】
一般来说,指南针、砍刀、猎枪、钓鱼工具、放在不透水容器中的火柴、雨衣、长衣长裤、绳子、红药水及蛇药等,是森林旅游不可缺少的必备物品。此外,还应掌握一些森林旅游小知识。 迷路
万一迷了路不要慌乱,可先估计一下从能确定方位的地方走出了多远,然后在身旁的树上刮下些树皮作标记。要把树干四周的皮多刮掉些,以便从任何方面都能看到。这样,最后总能找到自己的目标。迷路时如发现小溪、河流,那就沿着它们走,它可带你走出森林。
防病
长途旅行不可能携带更多的水和食品,因此免不了在旅游途中自寻水源。虽然森林中的溪水看上去清澈见底,却常常含有能将人致死的病菌,所以必须煮沸后饮用。所幸的是,森林中有很多能提供水分的植物。在旅行之前,您应该掌握一些辨认可食植物的知识。如果你没来得及上此一课,那就仔细观察鸟和猴子都选择哪些野果为食,这些食物对人体也是无害的,可放心食用。
避雷击
如果在森林中遇到雷雨,要到附近稠密的灌木带去,不要躲在高大的树下。高大的树木常常引来落地雷,使人遭到雷击。避雨时应把砍刀等金属物暂存放到一个容易找到的地方,不要带在身上。
此外,森林中蚊子、扁虱、水蛭等害虫很多,因此在旅游过程中不可贪图凉快穿短衣裤,而要扎紧裤腿和袖口。当夜幕降临时,最好支起帐篷或蚊帐睡觉,以防蚊虫叮咬及潮湿冰凉的森林气候诱发关节炎等疾病。
【世界森林日】
每年3月21日是世界森林日(World Forest Day)。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美化我们的环境,让我们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好。森林可以抵御风沙,保护人类。
近年来,由于消费国大量消耗木材及林产品,导致全球森林面积明显减少,全球每年消失的森林近千万公顷,这不仅仅是某一个国家的内部问题,它已成为一个国际问题。
1971年第七届世界森林大会决定将每年的3月21日定为世界森林日,以引起各国对人类的绿色保护神--森林资源的重视,通过协调人类与森林的关系,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森林防火】
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要保护好森林资源最重要的是要做好森林防火工作。为此,我们向大家解讲有关森林防火的知识,谐在普及森林防火知识和提高人们的生态及安全意识。
1、什么是森林?森林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森林是以乔木为主体的生物群落,是集中的乔木与其它植物、动物、微生物和土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并与环境相互影响,从而形成的一个生态系统的总体。
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森林作为可再生资源,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为人类提供木材、竹材、林副产品、药材等,森林作为陆地最主要的生态系统,不是人类发展的基本保障。森林可以涵养水源、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消除噪音、净化空气。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不仅是为了当代人的利益,更是为了后代人的利益。植树造林,发展林业,在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当代人和后代人利益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居于重要地位。
2、什么是森林火灾?
森林火灾,是指失去人为控制,在林地内自由蔓延和扩展,对森林、森林生态系统和人类带来一定危害和损失的林火行为。森林火灾是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处置救助较为困难的自然灾害。
3、森林火灾的分类?
林火发生后,按照对林木是否造成损失及过火面积的大小,可把森林火灾分为森林火警(受害森林面积不足1公顷或其它林地起火)、一般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在1公顷以上、100公顷以下)、重大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在100公顷以上、1000公顷以下)和特大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1000公顷以上)。
4、森林火灾因何而起?
⑴烧荒;⑵炼山造林;⑶烧灰积肥;⑷烧田埂;⑸烧秸秆;⑹林区内吸烟、乱丢烟蒂;⑺林区内野炊、烧烤;⑻林区内上坟烧纸、烧香点烛、燃放鞭炮;⑼林区内使用枪械狩猎;⑽进入林区的汽车漏火、喷火;⑾旅客和司乘人员乱丢烟蒂火种;⑿机械跑火;⒀雷击起火。以上人为用火行为和自然灾害都会引发森林火灾。
5、森林火灾有哪些危险和后果?
⑴森林火灾不仅能烧死许多树本,降低林分密度,破坏森林结构;同时还引起树种演替,向低价值的树种、灌丛、杂草更替,降低森林利用价值。
⑵由于森林烧毁,造成林地裸露,失去森林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作用,将引起水涝、干旱、山洪、泥石流、滑坡、风沙等其他自然灾害发生。
⑶被火烧伤的林木,生长衰退,为森林病虫害的大量衍生提供了有利环境,加速了林木的死亡。森林火灾后,促使森林环境发生急剧变化,使天气、水域和土壤等森林生态受到干扰,失去平衡,往往需要几十年或上百年才能得到恢复。
⑷森林火灾能烧毁林区各种生产设施和建筑物,威胁森林附近的村镇,危及林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同时森林火灾能烧死并驱走珍贵的禽兽。森林火灾发生时还会产生大量烟雾,污染空气环境。此外,扑救森林火灾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影响工农业生产。有时还造成人身伤亡,影响社会的安定。
6、森林防火的方针是什么?扑火扑救的原则是什么?
森林防火实行“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做好预防工作是防止森林火灾的先决条件,扑救原则是:打早、打小、打了。
7、森林火灾扑救主要分哪几个阶段?
根据森林火灾发生规律和扑火特点,扑救森林火灾必须遵循“先控制,后消灭,再巩固”的程序,分阶段进行。
(一)控制火势阶段。即初期灭火阶段,也是扑火最紧迫的阶段。其任务主要是封锁火头,控制火势,把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燃烧。
(二)稳定火势阶段。在封锁火头,控制火势后,必须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扑打火翼(火地两侧部),防止火向两侧扩展蔓延,是扑火最关键阶段。火被扑灭后,必须在火烧迹地上进行巡逻,发现余火要立即熄灭。
(三)看守火场阶段。主要任务是留守人员看守火场。一般荒山和幼林地起火监守12小时,中龄林地起火监守24小时以上,方可考虑撤离,防止余火复燃。
8、森林火灾扑救的基本方法有哪几种?
扑救林火有人工扑打、用土灭火、用水灭火、用气灭火、以火灭火、开设防火线阻止火灾蔓延、人工降雨、风力灭火机、化学灭火、爆炸灭火和航空灭火等基本方法。
【《森林法》相关知识】
1、森林分为哪些类型?
森林分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我们这里长的树木多属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
(一)防护林:以防护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丛,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牧场防护林,护岸林,护路林;
(二)用材林: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以生产竹材为主要目的的竹林;
(三)经济林: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和药材等为主要目的的林木;
(四)薪炭林:以生产燃料为主要目的的林木;
(五)特种用途林:以国防、环境保护、科学实验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国防林、实验林、母树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的林木,自然保护区的森林。
2、森林资源指那些?
森林资源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3、何为林木采伐许可证?
林木采伐许可证是指采伐林木的单位和个人依据法律规定领取的准许采伐林木的证明文件。其内容包括采伐的地点、面积、蓄积(株数)、树种、方式和完成更新造林时间等。
4、国家保护森林资源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森林法》第八条第四、六款规定,国家保护森林资源的主要措施是征收育林基金,专门用于造林育林,并建立林业基金制度。
5、如何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
申请林木采伐许可证,由林木所有者凭林权证到县林业主管部门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没有林权证的,由林木所有者根据采伐的实际情况如实填写《林木采伐申请报告》,由林木所在村民委员会确认盖章,镇林业员初核签字,镇政府主管部门审核盖章后,由县林业站人员到实地勘验,报林业主管部门审批并依法缴纳育林基金(按树木价值的12%),森林植物检疫费(按调运货值的0.2%)后,领取《江苏省林木采伐许可证》。
6、采伐那些树木不需要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
农村居民采伐自留地和房前屋后个人所有的零星树木不需要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除此之外,任何单位或个人采伐树木均要到林业部门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
7、办理好林木采伐许可证后,对采伐林木有那些规定和要求?
(1)不得超过采伐许可证上所批准的范围采伐。
(2)实际采伐时间已超过批准采伐时间的必须到林业部门办理延续采伐手续,不跨年度的不需要交纳费用。
8、滥伐林木(不办理采伐许可证)2立方米以下(按林木材积计算下同)的如何处罚?
采伐林木不办理采伐许可证的属滥伐林木,滥伐林木2立方米以下按《森林法》第39条规定,补种滥伐株数5倍的树木,并处滥伐林木价值的2倍至3倍的罚款。
9、滥伐林木2立方米以上10立方米以下(不含10个立方米)的如何处罚?
滥伐林木2立方米以上10立方米以下(不含10立方米)按《森林法》第39条规定,补种滥伐株数5倍的树木,并处滥伐林木价值3倍至5倍的罚款。
10、滥伐林木10立方米以上(含10立方米)如何处罚?
滥伐林木10立方米以上(含10立方米)达到国家林业局、公安部的刑事案件立案标准,由县林业部门刑事移送公安机关立案查处。
11、木材收购单位和个人在收购木材时应注意那些?
木材收购单位和个人在收购木材时不得收购没有林木采伐许可证或者其它合法来源证明的木材。
12、盗伐林木0.5立方米以下或者幼树不足20株,应当受到哪些处罚?
盗伐林木0.5立方米以下或者幼树不足20株,根据《森林法》第三十八条由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责令补种盗伐株数10倍的林木,没收盗伐的林木或者变卖所得,并处盗伐林木价值3倍至5倍的罚款。
13、盗伐林木0.5立方米以上2立方米以下(不含2立方米)应当受到哪些处罚?
盗伐林木0.5立方米以上2立方米以下(不含2立方米)的根据《森林法》第三十八条第二款规定由林业部门责令补种盗伐株数10倍的树木,没收盗伐的林木或者变卖所得,并处盗伐林木价值5倍至10倍的罚款。
14、盗伐林木2立方米以上(含2立方米) 应当受到哪些处罚?
盗伐林木2立方米以上(含2立方米)已达到国家林业局、公安部刑事立案标准,由林业部门移送公安机关立案查处。
15、毁坏林木的应当受到哪些处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一条,毁林采种或者挖笋、掘根、剥皮及过度修枝,致使森林、林木受到毁坏的,依法赔偿损失,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补种毁坏株数1倍至3倍的树木,处毁坏林木价值1倍至5倍的罚款。
16、无木材运输证运输木材的对货主和承运木材者应如何处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第四十四条规定:(1)对货主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没收非法运输的木材,可以并处非法运输木材的价款30%以下的罚款。(2)对承运木材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没收运费,并处运费1倍至3倍的罚款。
林 地
林地是指成片的天然林、次生林和人工林覆盖的土地。包括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防护林等各种林木的成林、幼林和苗圃等所占用的土地,不包括农业生产中的果园、桑园和茶园等的占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对林地所作的解释是:“林地包括郁闭度0.2以上的乔木林地竹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的宜林地。”
按土地利用类型划分,林地是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沿海红树林的土地,不包括居民绿化用地,以及铁路、公路、河流沟渠的护路、护草林。
林地又分出有林地、灌木林、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 迹地和苗圃6个二级地类。
主要用于林业生产的地区或天然林区统称为林地。世界的天然林区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以及中、低纬度的山区。据1992年统计,世界森林面积为38.6亿公顷,森林覆盖率约为30%。我国宜林地面积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5%以上。1994年底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3.9%。
林地-分类
序号
一级
二级
三级
1
有林地
乔木林
纯林
混交林
红树林
竹林
2
疏林地
3
灌木林地
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
其它灌木林
4
未成林造林地
人工造林未成林地
封育未成林地
5
苗圃地
6
无立木林地
采伐迹地
火烧迹地
其它无立木林地
7
宜林地
宜林荒山荒地
宜林沙荒地
其它宜林地
8
辅助生产林地
森林类型
森林类型亦称“林型”。指树种组成和立地条件均相似的林分的综合。是按森林的综合自然性状(林木和环境因子的特点)划分的森林自然分类单位。不同的学派对林型的理解和所下的定义、命名的形式均有所不同。如生物地理群落学派认为,凡树种组成、结构、组合特点及分布于其间的其他植物层、动物区系和微生物,地表岩石、气候、土壤和水文条件,植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生物地理群落内部及其相互间的物质、能量交换、更新过程,甚至演替方向等均相似的有林地的综合,称为林型。在中国,通常采用双名法对林型进行命名。即以优势树种和有指示意义并能反映立地条件特点的灌木或草本植物的名称,加上显著的地形名称来命名。如鹿蹄草云杉林,山脊油松林,椴树红松林等。同一林型在同样的经济条件下,其经营措施应相同。
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 (tropical rain forest)一般认为热带雨林是指阴凉、潮湿多雨、高温、结构层次不明显、层外植物丰富的乔木植物群落。
环境
热带雨林主要分布于赤道南北纬 5 ~ 10度以内的热带气候地区。这里全年高温多雨,无明显的季节区别,年平均温度 25 ~ 30 ℃,最冷月的平均温度也在 18 ℃ 以上,极端最高温度多数在 36 ℃ 以下。年降水量通常超过 2 000mm ,有的竟达 6 000mm ,全年雨量分配均匀,常年湿润,空气相对湿度 90 %以上。
热带雨林为热带雨林气候及热带海洋性气候的典型植被。
大多数热带雨林(Tropical zone rain forest)都位于北纬23.5度和南纬23.5度之间。在热带雨林中,通常有三到五层的植被,上面还有高达150英尺到180英尺的树木像帐篷一样支盖着。下面几层植被的密度取决于阳光穿透上层树木的程度。照进来的阳光越多,密度就越大。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南美、亚洲和非洲的丛林地区,如亚马逊平原和云南的西双版纳。每月平均温度在华氏64.5度以上(摄氏温度约为18度),平均降水量每年80英寸(1英寸=2.54厘米)以上,超过每年的蒸发量。
19世纪,德国植物学家辛伯尔广泛收集和总结了热带地区的科学发现和各种资料,把潮湿热带地区常绿高大的森林植被称作为热带雨林,并从当时的生态学角度对它进行了科学描述和解释。热带雨林具有独特的外貌和结构特征,与世界上其它森林类型有清楚的区别。热带雨林主要生长在年平均温度24℃以上,或者最冷月平均温度18℃以上的热带潮湿低地。
分布
世界上三大热带地区都有它的分布。最大的一片在美洲,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目前还保存着40,000平方公里面积,约占热带雨林总量的一半,即约占世界阔叶林总量的1/6。第二大片是热带亚洲的雨林,面积有20,000平方公里。第三大片是热带非洲刚果盆地雨林,面积18,000平方公里。它们都是在赤道附近的雨林气候下形成的。中美洲东岸及西印度群岛、澳大利亚东北部、马达加斯加岛东岸、巴西东南部的雨林则发育于热带海洋性气候。
我国云南、台湾、海南地区也有分布。
热带美洲、热带亚洲和热带非洲的雨林虽然分开为三大片,但它们都有非常类似的外貌和结构特点。由于生长环境终年高温潮湿,热带雨林长得高大茂密,一般高度在30米以上,从林冠到林下树木分为多个层次,彼此套迭。在热带雨林中,最高的树木可长到80多米高度,例如马来西亚的塔豆(Koompassia excelta),西双版纳的望天树亦高达70米。热带雨林的种类组成极端丰富,尽管热带雨林仅占世界陆地面积的百分之七,但它所包含的植物总数却占了世界总数的一半。热带雨林有很多独特现象是其它森林所没有的。例如,大树具有板状的树根,在老茎杆上开花、结果;有很多小型植物附生在其它植物的枝、杆上;有的通过绞杀其它植物而树立起自己;有的树木从空中垂下许多柱状的根,最后变成独树成林;林下植物的叶子一般都有滴水叶尖,而有的植物的叶子长得十分巨大;在林内,大藤本非常丰富,有的长达数百米,穿梭悬挂于树木之间,使人难于通行。
随着科学家对热带雨林的深入调查和研究,越来越多的生态现象被发现和解释。但越来越多的发现也证明,热带雨林中蕴藏着大量的尚未被充分认识的生物学和自然规律。特别是热带雨林物种的极端丰富性和植物生活类型的多样性并不能完全用达尔文的进化论来解释。世界上除热带雨林外的物种充其量仅占总物种的一半。植物生活类型亦仅只是一部分。例如,温带的森林,不仅种类贫乏,生活类型单调,各种生态关系和生态表现亦是相对简单和直接。依赖于热带以外森林的研究而得出的一些经典或传统的生物学规律和概念显然是非常不完善的,若直接套用来解释热带雨林,自然有很多现象不可思议。因此,科学家预测,通过对热带雨林的深入研究,或许会完全改变原有的生物学观念。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人们还没有充分解开热带雨林之谜时,它就可能由于人类自己的破坏而永久地消失。
雨林生态
热带雨林是一种茂盛的森林类型,进入到森林之中,你仿佛来到一个神话世界。在这里抬头不见蓝天,低头满眼苔藓,密不透风的林中潮湿闷热,脚下到处湿滑。这里光线暗淡,虫蛇出没,人们在其间行走,不仅困难重重,而且也很危险。但是,这里却是生物的乐园,不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是陆地上其他地方所不可比的。
热带雨林分布的地区,年降雨量很高,通常高于1800毫米,有些地方达3500毫米。这里无明显的季节变化,白天温度一般在30℃左右,夜间约20℃。
雨林地区的地形复杂多样,从散布岩石小山的低地平原,到溪流纵横的高原峡谷。多样的地貌造就了形态万千的雨林景观。在森林中,静静的池水、奔腾的小溪、飞泻的瀑布到处都是;参天的大树、缠绕的藤萝、繁茂的花草交织成一座座绿色迷宫。
热带雨林中植物种类繁多,其中乔木具有多层结构;上层乔木高过30米,多为典型的热带常绿树和落叶阔叶树,树皮色浅,薄而光滑,树基常有板状根,老干上可长出花枝。木质大藤本和附生植物特别发达,叶面附生某些苔藓、地衣,林下有木本蕨类和大叶草本。
雨林中的树木多为双子叶植物,具有厚的革质叶和较浅的根系。用以营养的根部通常只有几厘米深。雨林中的雨水因叶面的蒸发而丢失很多。热带雨林中土壤和岩石的风化作用强烈,其风化壳可达100米。这类土壤虽富含铝、铁氧化物、氢氧化物和高岭石,但其他一些矿物质却因淋溶和侵蚀作用而流失。另外,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有机物分解很快,能迅速被饥饿的树根和真菌所吸收。所以,这里的土壤其实并不肥沃。
雨林中的次冠层植物由小乔木、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如兰科、凤梨科及蕨类植物组成,部分植物为附生,缠绕在寄生的树干上,其他植物仅以树木作为支撑物。雨林地表面被树枝、和落叶所覆盖。雨林内的地面并不如传说那样不可通行,多数地面除了薄薄的腐殖土层和落叶外多是光裸的。
雨林中,木质藤本植物随处可见,有的粗达20至30厘米,长可达300米,沿着树干、枝丫,从一棵树爬到另外一棵树,从树下爬到树顶,又从树顶倒挂下来,交错缠绕,好像一道道稠密的网。附生植物如藻类、苔藓、地衣、蕨类以及兰科植物,附着在乔木、灌木或藤本植物的树干和枝桠上,就象披上一厚厚的绿衣,有的还开着各种艳丽的花朵,有的甚至附生在叶片上,形成“树上生树”、“叶上长草”的奇妙景色。
有些种类的树干基部常会长出多姿多态的板状根,从树干的基部2至3米处伸出,呈放射状向下扩展。有些则生长着许多发达的气根,这些气根从树干上悬垂下来,扎进土中后,还继续增粗,形成了许许多多“树干”,大有一木成林的气势,非常壮观。有些种类的树如波罗蜜、可可等,在老树树干或根颈处也能开花结果,成为热带雨林中特有的老茎生花现象。
典型代表
在世界同类型地区中,亚马逊平原的热带常绿雨林不仅面积最广,而且发育也最为充分和典型,这是由于亚马逊平原所在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结构,使它具有特别有利于该类型发育的现代气候条件,另一方面也与它发育历史悠久、在形成过程中自然地理条件相对比较稳定有关。南美的热带常绿雨林一般也称为希列亚群落,其植物种类成分极其丰富,而且相互杂生,很少形成纯林,其中三分之一种是南美特有种。它们生长连续无间,植物终年葱绿繁茂。乔木、灌木以及草本、藤本、附生植物组成多层次的郁闭丛林。一般有4至5层,多者可达11至12层,树冠城锯齿状,参差不齐。许多乔木为争取日照,力图往上生长,树干很少分枝,有的可高达80至100米。
典型土壤与动物
热带常绿雨林下发育的典型土壤是砖红壤和具有灰化现象的红壤,前者分布在地势较高、排水良好,并且有比较少雨季节的地区,后者主要分布在各季节降水丰沛、森林郁闭、草本植被缺乏的地区。
雨林中的动物极为繁多,但以小型、树栖动物为主。另一特点就是种类多而单种个体较少。尤其是雨林中的昆虫,找到一百种昆虫比找到同种昆虫一百只容易得多。科学家们相信,至今有很多雨林昆虫未被我们认知。
大象、河马等大型动物一般仅活动于雨林边缘或稍开阔的河谷地区。
我国的热带雨林
我国的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台湾省南部、海南岛、云南南部河口和西双版纳地区。此外,在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境内也有热带雨林的分布,这是世界热带雨林分布的最北边界,位于北纬 29度附近。但以云南省西双版纳和海南岛的热带雨林最为典型。我国热带雨林中占优势的乔木树种是:桑科的见血封喉 (Antiaristoxicaria) 、大青树 (Ficusaltissima) 、马椰果(Ficus glomerata) 、菠萝蜜 (Artocarpus spp.),无患子科的番龙眼以及番茄枝科、肉豆蔻科、橄榄科和棕榈科的一些植物等。
但是由于我国雨林是世界雨林分布的最北边缘,因此,林中附生植物较少,龙脑香科的种类和个体数量不如东南亚典型雨林多,小型叶的比例较大,一年中有一个短暂而集中的换叶期,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季节变化,这是由于纬度偏高所至。
热带雨林蕴育着丰富的生物资源,但世界上热带雨林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热带地区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物质循环强烈,植被一旦被破坏后,极易引起水土流失,导致环境退化。因此,保护热带雨林是当前全世界最为关心的问题。
热带雨林中生物资源极为丰富,如三叶橡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橡胶植物,可可、金鸡钠等是非常珍贵的经济植物,还有众多物种的经济价值有待开发。开垦后可种植巴西橡胶、油棕、咖啡、剑麻等热带作物。但应注意的是,在高温多雨条件下,有机物质分解快,物质循环强烈,而且生物种群大多是K-对策,这样,一旦植被破坏后,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导致环境退化,而且在短时间内不易恢复。因此热带雨林的保护是当前全世界关心的重大问题,它对全球的生态效应都有重大影响,例如对大气中和浓度平衡的维持具有重大意义。
其它雨林
除了热带雨林,还有亚热带雨林,分布在南、北纬10度之间的迎风海岸。该处有雨季和干季之分,有温度和日照的季节变化。亚热带雨林的树木密度和树种均较热带雨林稍少。其他雨林类型还有:季雨林、红树雨林、温带雨林等。
热带雨林是我们人类乃至整个生物界生存活动所不可缺少重要条件,如果它不复存在,地球的环境气候都将产生重大的变化而那样的变化将无疑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现在,全世界都在为保护热带雨林而努力,我们国家雨林的面积虽不大,但我们同样可以为保护雨林而有所作为,比如,我们为保护雨林而大声疾呼,比如,我们拒绝购买和使用以热带雨林中资源制造的产品。相信有大家的努力,我们地球上的这条美丽的绿色颈链会永远光彩四射。
季雨林
季雨林是生长在有周期性显著干季和湿季相更迭的热带区域内的植物群落,普遍分布于东南亚地区,以印度、缅甸中部以及巽他群岛的东部岛屿为典型。我国云南南部也有零星分布。
季雨林突出的特点是其群落主要由热带性的落叶阔叶树组成。多数林木在旱季落叶,而在雨季来临时,大部分乔灌木和草本植物陆续发叶开花,所以季雨林又称为“雨绿林”。
季雨林群落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旱季,上层乔木多数落叶,林冠稀疏,下层草本枯黄;雨季,林冠浓密,整个季相由黄褐色转为绿色。群落结构简单,林内藤本及附生植物稀少。多数情况下乔木层有两层植物,第一层林木高15米左右,少数可达20米以上,生长比较稀疏,树冠大,但不连续,树干分枝较低,枝丫弯曲,树皮较厚且粗糙,落叶阔叶树多于常绿阔叶树。第二层林木高4~10米,常绿阔叶树多于落叶阔叶树,生长受上层林冠疏密的影响。
季雨林通常为混交林。根据落叶树种的数量和落叶的程度,可分为半常绿季雨林和落叶季雨林两类。半常绿季雨林在南亚和东南亚的季风区域发育最好,常直接与雨林邻接,外貌上与雨林差异不明显,但群落种类组成比较少。我国的半常绿季雨林中,常绿阔叶树多由榕树、桂木、蒲桃、萍婆等组成,有些地方也有青皮分布。落叶季雨林在东南亚一带,以柚木林、钝叶娑罗双林最为典型。我国落叶季雨林常见的主要建群种有木棉、楹树等。
季雨林内蕴藏着丰富的植物资源,包括材用、纤维、油脂和药用植物等,是紫檀、黄檀、蔷薇木、黑木柿、柚木等名贵木材的原产地。季雨林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作用,也是植物资源的基因库。
热带雨林和季雨林的区别
在干湿季节交替的热带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地带性密闭型森林植被。热带季雨林又称季风林或热带季节林,其植被与热带雨林植被的主要区别在于:群落结构简化,乔木层减至上下两层,至少有部分种类旱季无叶,板状根、茎花现象、木质藤本和附生植物通常远不及雨林发达,林下灌木稠密,种类丰富。
热带季雨林受气候变化制约,可分成落叶季雨林和半常绿季雨林(或称常绿季雨林)两大类型。落叶季雨林分布在年雨量500~1500毫米,有5个月以上月雨量不到100毫米的热带地区,具有不连续的上层乔木,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种类固定在旱季落叶,而且多在无叶期开花。下层乔木则多为常绿种类。典型的落叶季雨林为抽木林。半常绿季雨林拥有两层密闭的乔木层,分布在年雨量1500~2500毫米,干湿季明显,但高温和多雨季节、低温和少雨季节相结合,水热效应良好的地区,拥有两层密闭的乔木层,上层树木中部分属于固定落叶的种类,在不同干旱程度的年份,落叶量和无叶持续期都有较大差别。下层仍由常绿种类构成,藤本植物一般较繁盛。热带季雨林与热带雨林两类植被之间缺乏严格界限,呈现逐渐过渡的连续性。常绿季雨林在雨季时同热带雨林差别较小,但在短暂旱季时少量高大乔木可出现几天至几周的无叶期。群落越原始,群落内越湿润,落叶树种越少,群落外貌越接近热带雨林。
季雨林分布在热带雨林外围,有3块不连续的大面积分布区,即东南亚和印度半岛、西非、南美洲北部和加勒比海地区。在中国南部的热带地区有各种类型的季雨林分布主要组成种类有龙脑香科的青梅、擎天树,木棉科的木棉,使君子科的鸡占,五桠果科的小花五桠果及桑科的榕属等种类。
由于频繁的人类活动对季雨林施加强烈影响,许多季雨林群落带有次生性质,甚至转变为人为作用造成的稀树草原植被。
温带雨林
在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系统中,雨林被视为环境艺术的杰作之一。雨林依位置的不同分热带雨林和温带雨林。其中,“热带雨林”的名字更为人们所熟知。
热带雨林集中分布在南美洲、东南亚和非洲。它所蕴藏的丰富物种对维护全球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人类的破坏活动,如伐木、耕作、放牧等,却使它面临毁灭性的威胁。目前,仅存不到一半的热带雨林正以每年12.95万平方公里的速度锐减。
温带雨林的不同
其实,尽管温带雨林不如热带雨林分布得广和知名度高,但也同样是脆弱的、复杂和迷人的。它主要分布于美国华盛顿州的奥林匹克半岛和阿拉斯加的东南部,以及加拿大温哥华岛的西海岸;在南半球的智利和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也有所发现。
温带雨林在某些方面与热带雨林相似,例如都有高大的乔木、茂盛的灌木和众多的附生植物,但两者之间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据美国国家科学院的报告估算,一块有代表性的4平方英里的热带雨林中,大约包含100种爬行动物、125种哺乳动物和400种鸟类。相比之下,温带雨林中的生物种类就少得多。这是因为许多温带物种在冰川期遭灭绝,而热带物种在1亿年中无间断地发展进化的缘故。不过温带雨林的生物量,即每平方英里的生物总量要比热带雨林的多。
温带雨林中的动物大多生活在地面上,安静且不惹人讨厌。不像热带雨林既有在林间吵闹的猴子、鸟群和蛙类,又有危险可憎的蛇、蚂蟥和蜘蛛。总之温带雨林更温和。
地形“左右”温带雨林气候
充沛的降水是雨林生成的一个重要条件。热带雨林的年降水量多数在2500毫米左右。而对温带雨林来说,这种情况通常只出现在纬度45~55度之间的沿海山区。温带雨林的特点是冬暖夏凉,冬季气温极少低于零摄氏度,这就为动植物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特别是奥林匹克半岛沿岸的霍荷、昆特斯和奎纳尔特河谷西侧,比之再北的阿拉斯加和加拿大的温带雨林区,其条件更为优越。
奥林匹克半岛的情况就“生动”地说明了地形对形成温带雨林气候所起的作用。半岛上的奥林匹克山脉海拔近2438米。位于山脉西侧的温诺奇·奥克斯堡气象站曾记载该地区1931年的全年降水量为4688毫米。而坐落在另一侧山脚下的塞奎姆城,虽然与气象站仅隔80公里,但年降水量却只有406毫米。对此,科学家的解释是:当湿润的盛行西风从开阔的太平洋吹向半岛时,遇到高大山脉的阻挡而抬升。气流在上升过程中变冷凝结,从而形成迎风坡降水。但在山脉的另一侧,情况正相反,空气下沉时温度升高,不易凝结,所以少降水。因此,海拔2917米的奥林波斯峰顶的年降水量可多达5080毫米,而塞奎姆城却处在所谓的“雨影区”(山背面降水少的地区),年降水量仅与罗基山脉东部半干旱大草原的相当。
奥林匹克——温带雨林的代表
在古老的奥林匹克温带雨林中,有很多高大的树木,有的竟高达90多米、树围在6米以上。最有名的道格拉斯冷杉和西部红松即发现于此。此外,北美洲的温带雨林盛产锡特卡云杉也可在这里找到。
道格拉斯冷杉多生长在被大火或风暴侵袭过的开阔地;红松多生长在沼泽地和河畔。锡特卡云杉和铁杉的分布很有规则,像街树那样排列成行。这是因为温带雨林的地表积有厚达7~9毫米的败叶层,种子很难落到适合其生根发芽的土壤中。这样,倒下的大树树干便成了种子的聚集地。随着幼苗的成长,根也深扎于树干两旁,待树干腐烂后,就留下了成排的新树。不过那些落在树桩上的种子只能长成一棵孤树。
每天清晨,阳光从树顶的缝隙漏进来,冲破奥林匹克雨林中弥满的淡绿色雾气,一片极其美丽的景色映入眼帘。酢浆草等低等植物如绒毯般覆盖在大地上,随处可见的蔓草、苔藓和蕨类植物布满了每棵树的枝干。像石松和欧龙牙草这类附生植物,以及许多种未被命名和分类的蘑菇也都隐藏其中。除此之外,这里也生活着种类繁多的动物,如罗斯福大角鹿、美洲豹、黑熊、水獭、北美林跳鼠和香蕉蜒蚰等。尤其是大角鹿,在锡特卡云杉和铁杉混交林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从逻辑上讲,铁杉结籽多,长得也茂盛,理应居多。但由于大角鹿以食铁杉嫩枝叶为主,从而限制了铁杉的总体发展。因此在混交林中锡特卡云杉反倒占了优势。
尽管霍荷、昆特斯和奎纳尔特河谷的温带雨林区已被辟为奥林匹克国家公园的一部分,并受到了很好的保护,但由于以前的过度伐木,它们与那些成为林场的广大雨林区相比,便显得微不足道了。更令人遗憾的是,伐木和人类的其他侵害活动也同样威胁着加拿大、阿拉斯加及南半球的温带雨林。
原生林
原生林又成原始林。从未经人为干扰、人为采伐或培育的天然森林。在森林群落演替序列中,应为演替顶级群落,即为某地区最中生、最稳定的森林群落。这种森林已经少有。凡属于次生演替的天然林,虽然在这一带也未经人工采伐和培育,一般均不属于原始林的概念。
次生林
次生林( secondary forest)是原始森林经过多次不合理采伐和严重破坏以后自然形成的森林。与原始林一起同属天然林,但它是在不合理的采伐、樵采、火灾、垦殖和过度放牧后,失去原始林的森林环境,为各种次生群落所代替;人工林采伐迹地上栽培树种的萌生林、入侵树种形成的混交林也属次生林范畴。分布范围广,种类繁多,不仅是木材、薪炭材和林副产品的重要基地,而且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和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均起重要作用。中国次生林约占全国森林面积的46.2%,约占全国森林总蓄积量的23.3%。 次生林多为幼壮林,常以阔叶树种居优势,林相混杂,乔木、灌木混生,生长率较低,材质不良,利用价值受一定影响。
特点
次生林由于人为或自然的长期反复干扰,林内光照增强,温差加大,蒸发加速,多年积累的死地被物迅速分解,地表径流增加,腐殖质层变薄或消失,气候、土壤条件趋向干旱;随之而来的是植物种类和群落类型的旱生化,如苔藓层衰退或消失,原始植被中较耐荫或中性的种类逐渐被阳性和速生的类型所代替。次生森林类型多数萌芽力强,耐樵采,具有结实量多、传播力强、发芽迅速和有抗逆性等特点,因而能在次生裸地上定居,并形成群落。在不同的立地条件下常呈现相同的发展趋向(主要是旱生化),从而形成次生群落的人为趋同;又因干扰因素作用的时间和程度不同,使同一立地条件下出现不同的次生群落,即人为分异。当干扰停止,群落通过恢复演替,必然又出现自然分异和自然趋同。这群落的人为趋同和分异及其相对应的自然分异和趋同在一个次生林区内往往同时并存,从而形成次生林区不同地类和不同群落类型的交替镶嵌。越接近居民点和交通线,这一特点越明显。次生林属于不稳定性演替阶段,大多起源于无性繁殖。初期生长迅速,但成熟早,寿命短,不宜培育大径材。如喜光的先锋群落继续受到人为破坏,将发生逆向演替而退化为灌丛、稀树草地,甚至荒地,如人为干扰停止,随着进展演替的进程不断发生树种更替,原始群落中的主要种类开始出现,次生林就由不稳定演替向着更加稳定的类型发展。次生林的病害,主要是干材心腐。病腐率随林龄增长,喜光性强的阔叶树害虫在种类和数量上占优势,多为害嫩枝、芽和叶。
类型
次生林可按经营的需要划分类型:①按发生的时间可分为早期次生林、中期次生林和晚期次生林。一般用以区别大范围内次生林的性质及恢复速度,供经营规划时参考。②按发生的地区可分为远山次生林和近山次生林。一般反映人为活动的强弱,经营次生林与农业的关系。③按森林自然特征分类的方法较多,有按优势树种和树种组成划分的,有以生因子划分的,有以地形作为主导因子进行划分的,还有以立地条件和优势树种划分的。④按经营措施可分为抚育型、改造型、利用型和封护型等。
经营
根据次生林的自然特征和经济条件(交通、劳力、产品销路等),经营措施主要有:
①抚育间伐。在具有培养前途,郁闭度在0.7以上的幼、壮龄林中进行。其核心问题是根据林分的演替动向确定采伐木,从而影响间伐强度、森林环境、林分的发展方向和抚育质量。森林群落可根据树种的生态动态地位划分为主林层、演替层和更新层。更新层的高度与当地林内的灌木层高度基本一致,在1~2米以下;自1~2米开始至主林层的冠层下限为演替层,最上面为主林层。主林层、演替层和更新层的树种分布和数量,是区分进展种和衰退种的依据,然后据此确定采伐木。
②林分改造。是在密度小、经济价值低或病虫害严重的林分中进行的一种经营措施。目的在于调整林分组成,增加林
分密度,提高林分生产力。林分改造对象包括:灌丛(有特种目的者除外)、郁闭度在0.3以下的疏林、生长衰退的多代萌生林、由经济价值低的树种组成的林分,天然更新不良的低产残败林分,以及遭受火灾或严重病虫害的林分。改造措施主要是根据林分的郁闭度,以及林中空地的大小或珍贵树种的数量和分布状况,全面或局部地(群团状或带状)伐除原林分,然后全面或局部、或在林冠下栽植珍贵树种(通常是中性或耐荫的针叶树种),以形成高价值的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
③抚育改造。是将抚育间伐与林分改造相结合的一种经营方式。在目的树种分布不匀的林分中,对密集的目的树种进行间伐抚育,同时伐除非目的树种,在疏开的林冠下或林墙中栽植珍贵树种。具体方法有:带状采伐,林墙下更新;均匀采伐,林冠下更新;群团状采伐,林窗内更新。
④成熟林采伐。
⑤封山育林。在交通不便和经营水平不高的地区,或在村镇附近薪炭林的经营及其他副业生产中,封山育林仍是一项有效的经营措施,迅速恢复森林植被的重要途径。可分为全封、半封和轮封3种方法:全封是在封山区内禁止一切人为活动。半封是在保障林木不受破坏的前提下,允许在一定的季节内在封山区开展林副业生产活动。轮封是将林分区划成若干,间隔一定年限轮流封育。在封山期内禁止一切人为活动,开封片则允许在一定季节内进行林副业生产活动。
我国情况
在中国,次生林占相当大的比重,其面积约占全国森林面积的一半,且大部分林区均有分布,但其主要树种有一定差异。如大兴安岭寒温带针叶林区中的兴安落叶松,经火灾或砍伐破坏后,往往形成次生白桦纯林或以其为优势的次生混交林。东北的东部山地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在遭破坏后形成以蒙古栎、黑桦、紫椴、黄波罗、水曲柳、胡桃楸、白桦、山杨等为主的次生落叶阔叶林。秦岭、淮河以南,长江中游和汉江上中游两侧的山地丘陵地区,因人类的长期活动,天然林仅见于局部海拔较高的地方,现大部分地区多为以马尾松为主的次生林和部分人工栽培的杉木林。祁连山中段的针叶林,在遭受破坏后多形成为山杨、白桦次生林。为提高林分的生产率和改善林分的质量,对次生林必须全面规划,因地制宜,以抚育为主,抚育、改造、利用相结合,使其尽快成为重要的后备森林资源。
阔叶林
1.落叶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是我国温带地区最主要的森林类型,构成群落的乔木树种多是冬季落叶的喜光阔叶树,同时,林下还分布有很多的灌木和草本等植物。我国温带地区多为季风气候,四季明显,光照充分,降水不足,适应于这些环境特点,多数树种在干旱寒冷的冬季,以休眠芽的形式过冬,叶和花等脱落,待春季转暖,降水增加的时候纷纷展叶,开始旺盛的生长发育过程。组成我国落叶阔叶林的主要树种有:栎属(Quercus)、水青冈属(Fagus)、杨属(Poplus)、桦属(Betula)、榆属(Ulmus)、桤属(Alnus)、朴属(Celtis)和槭属(Acer)等。很多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在我国工农业生产较发达的地区,也是跟我们人类关系十分密切的森林类型,很多行道树和大江大河的水源涵养等都是以这种森林类型为主。
2.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是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的过渡森林类型,在我国亚热带地区有着广泛的分布。该森林群落内物种丰富,结构复杂,所以优势树种不明显。亚热带地区也有明显的季相变化,主要是在秋冬气候变干、变冷,相对比较高大的并处于林冠上层的落叶树种此时叶片脱落。第二或者第三亚层的常绿树种比较耐寒,有时林分内的常绿树种的成分增多,树木较高,形成较典型的常绿与落叶树种的混交林。组成常绿、落叶阔叶林的主要树种有:苦槠(Castanopsis)、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冬青(Ilex chinesis)、石楠(Photinia serrulata)等。该森林群落保存有很多重要的珍贵稀有树种,很多是第三纪孓遗物种,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对象,如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连香树(Cercidiiiphyllum japonicum var. sinense)、水青树(Tetracen tron sinense)、钟萼木(Bretschneidera sinensis)和杜仲(Eucommia ulmoides)等。
3.常绿阔叶林
该植被型分布区气候温暖,四季分明,夏季高温潮湿,冬季降水较少。是我国亚热带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森林类型,林木个体高大,森林外貌四季常绿,林冠整齐一致。壳豆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等是最基本的组成成分,也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优势种和特征种。在森林群落组成上,更趋于向南分布的水热条件约好,树种组成越是以栲属和石栎属为主,在偏湿的生境条件下,樟科中厚壳桂属的种类更为丰富。常绿阔叶林树木叶片多革质、表面有光泽,叶片排列方向垂直于阳光,故有照叶林之称。
4.硬叶常绿阔叶林
我国硬叶常绿栎林通常是指由壳斗科栎属中高山栎组树种组成的常绿阔叶林, 其中绝大多数种类生长于海拔2 600 m~4 000 m之间 (李文华, 1985; 杨钦周, 1986; 梁红平, 任宪威和刘一樵, 1990), 主要分布在川西、滇北以及西藏的东南部。该植被型中的树木叶片很小,常绿,坚硬,多毛,分布区主要在亚热带,夏季高温,植物为适应夏季环境条件常常退化城刺状。并这里虽然具有明显夏季雨热同季的大陆型气候特征, 却与夏旱冬雨的地中海型气候区的硬叶栎类完全相同。从物种多样性看, 中国喜马拉雅硬叶栎林种类远比地中海及加利福尼亚丰富得多, 而且都是中国-喜马拉雅特有种(杨钦周, 1988)。喜马拉雅地区高山栎组植物在形态及对干旱生态环境的适应上, 与地中海区冬青栎有很大相似性 (李俊清, 1996c; 贺金生, 陈伟烈, 王勋陵, 1994)。我国学者曾将高山栎类误定为冬青栎, 实际上, 中国喜马拉雅地区的硬叶栎类除川滇高山栎 (Q. semicarpifolia) 分布在阿富汗、印度的库蒙(Kumeng)、不丹和缅甸北部之外, 其余种类都是中国喜马拉雅特有种 (杨钦周, 1988)。Pons & Vernet (1971) 和Barbero, Loisel & Quezel (1992) 通过花粉化石研究表明, Q. ilex 可能起源于渐新世, 认为第三纪时冬青栎遍布南部欧洲, 而那时地中海型气候尚未形成。另外, 冬青栎传粉受精作用发生于7月, 这一事实也支持这一假说。冬青栎较高的生理可塑性也说明它是在地中海气候的形成过程中保留和发展起来的。虽然目前冬青栎主要分布于地中海盆地, 但很有可能不是地中海起源的 (梁红平, 任宪威, 刘一樵, 1990)。许多古植物化石研究表明, 冬青栎自中新世晚期到现在一直分布在欧洲, 似乎并未分布到东亚, 这说明中国-喜马拉雅硬叶栎类与地中海硬叶栎类没有直接联系 (杨钦周, 1988)。中国喜马拉雅地区硬叶常绿阔叶林自上新世中晚期就大量存在, 在青藏高原和地中海之间, 在欧亚大陆与北美之间曾经发生过植物交流和传播, 喜马拉雅地区与地中海地区硬叶栎林的相似性, 可能是二者在发生和演化上具有相同的祖先而且平行发展。喜马拉雅地区的硬叶栎林, 可能是古地中海沿岸热带植被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时期, 青藏高原抬升过程中直接衍生和残遗的类型, 有些种是第三纪的残遗植物 (梁红平, 任宪威, 刘一樵, 1990; 杨钦周, 1988)。但关于二者的发生过程和传播途径, 至今仍是一个有待研究的课题, 需要在植物学、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等各方面研究的不断补充和完善。
5.季雨林
季雨林主要分布在热带有周期性干、湿季节交替地区的森林类型,也是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植被类型。它的主要特点是当不利环境条件--干季来临的时候,树木或多或少是落叶的形式渡过这个干季,所以呈现一种季节变化的特征,所以又有雨绿林之称。季雨林的主要组成树种多为桑科、楝科、无患子科、椴树科、紫薇科、大戟科等。
6.雨林
热带雨林在赤道带有广泛分布,它的分布与生长需要两个条件,一生高温,另一是高湿,它有两大特点,一是叶子终年常绿,二是弱光下生活,尤其是优势种的幼树,在很微弱的光下便可生长。
热带雨林在明显的特点是生物种多样性高,层持复杂和生物量大。象牙海岸有树种600种,马来西亚树种超过2000种,亚马孙湾(Amazon basin)平均密度为423株/ha,分属于87个种。印度马来地区每公顷有200多个种。
热带雨林层次复杂,且层次连续,各层密度(除草本层外)都很密。热带藤本发达,有的藤子可达100多米,由于高温、高湿,生活型多样化。热带雨林具有最大的生物量,平均每公顷生物量450吨,最上限可超过1000t/ha。
① 气候:最高温度、最高湿度;
② 土壤为砖红壤;
③ 树木:高大、常绿、3-4层,层间植物发达,交杂植物;
④ 板根、气生根、老茎生花(梅树);
⑤ 几乎无一年生植物。
7.红树林
红树林是一种特殊的海岸沼泽,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热带和南亚热带海岸潮间带,依赖于海水周期性浸淹的木本植物群落,被誉为“海底森林”,“水上绿洲”。主要组成树种有:红树(Rhizophora apiculate)、红海缆(R。stylosa)、秋茄树(Kandelia candel)等。
红树林是海岸湿地生态系统的主体,肩负优化环境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使命,有着无可比拟的生态价值,在防浪护岸、维持海岸生物多样性和渔业资源、净化水质、美化环境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是中国沿海区域生态平衡最重要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之一,尤其红树林生态系统产生的生态学、经济、社会、文化、再造功能及其他价值,已在中国和世界受到广泛重视。
我国的森林分布除了上述介绍的以外,还有竹林、常绿针叶灌丛、常绿革质灌丛、落叶阔叶灌丛、常绿阔叶灌丛、稀树草原、荒漠、肉质刺灌丛、高山冻原等植被。
落叶阔叶林
deciduous broad-leaf forest
温带、暖温带地区地带性的森林类型。因其冬季落叶、夏季葱绿,又称夏绿林。
我国的落叶阔叶林类型很多,根据优势种的生活习性和所要求的生境条件的特点,可分成三大类型:典型落叶阔叶林、山地杨桦林和河岸落叶阔叶林。
分布:几乎完全分布在北半球受海洋性气候影响的温暖地区。在大陆性气候影响较大的地方,落叶阔叶林过渡成针叶林。在欧亚大陆的温带,西欧典型的落叶针阔林可分布到前苏联的欧洲部分。在北美东部,约沿北纬45°一线以南地区。南美洲分布于巴塔哥尼亚高原。欧洲由于受墨西哥湾暖流的影响,西北可分布到北纬58°。亚洲东部分布在中国、前苏联东部滨海地区、堪察加、库页岛、朝鲜和日本北部诸岛。中国的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的南部和华北各省。
落叶阔叶林分布于北纬30°~50°的温带地区。由于冬季落叶,夏季绿叶,所以又称“夏绿林”。落叶阔叶林分布区的气候特点是:一年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落叶阔叶林的乔木树种都具有较宽的叶片,叶上通常无或少茸毛,厚薄适中。芽有包得很紧的鳞片,树干和枝丫也有很厚的树皮,这些都是适应冬季寒冷环境的结构。
落叶阔叶林是我国北方温带地区的主要森林植被类型,也是华北暖温带的地带性植被。组成这种群落的乔木多数为冬季落叶的阳性阔叶树种,林下灌木也是冬季落叶的种类,草本植物冬季地上部分枯死或以种子过冬,因此冬季整个群落处于休眠状态。春季重新长出新叶,群落季相变化非常明显。
落叶阔叶林的结构简单,可明显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乔木层主要由栎属、水青冈属、桦木属、鹅耳枥属、桤木属、杨属等种类组成。每年春季,乔木树种都在树叶未展开前争相开花,它们多为风媒花。林下草本层多数为多年生的短命植物,借春天林内较强的光照,也争先吐蕊,构成了一个绚丽的大花园。它们在这个时期迅速地累积营养物质,迅速地发育。到了夏天,乔木长满了叶子,林冠郁闭,林内光照减弱,于是那些短命的草本植物便结束了自己一年一度的生活周期,而另一类耐阴性的草本植物便相继出现,与乔木一道进入秋季,随着乔木落叶,草本植物也逐渐干枯。
落叶阔叶林中乔木的种子和果实多数有翅,常在秋季成熟,借风力传播。而林下草本植物和灌木,则靠动物传粉并散布果实和种子。林中的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都不发达。
我国的落叶阔叶林类型很多,根据优势种的生活习性和所要求的生境条件的特点,可分成三大类型:典型落叶阔叶林、山地杨桦林和河岸落叶阔叶林。
典型的落叶阔叶林中,栎林是暖温带落叶阔叶区域地带性植被的主要类型,这类森林主要有辽东栎林、蒙古栎林、槲栎林、槲树林、麻栎林和栓皮栎林等。
辽东栎林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北部分布较广的森林群落。林内植物种类比较丰富。乔木层郁闭度大,以辽东栎为主,伴生树种因地而异。灌木层的植物种类也较丰富,主要有胡枝子、三裂绣线菊、土庄绣线菊、大花溲疏、连翘、照山白、虎榛子、胡颓子等。林下草本以羊胡子草为主,其它有地榆、兔儿伞、早熟禾、苍术、华北风毛菊、艾蒿等。
栓皮栎林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南部的主要森林类型之一。它对生境条件要求不严,多为纯林,乔木层除栓皮栎外,伴生种主要有槲栎、麻栎、锐齿槲栎和油松等。灌木主要有胡枝子、榛、黄栌、连翘、孩儿拳头、六道木等。草本植物主要有野古草、长芒草、黄背草、白羊草、苔草、桔梗、苍术、北柴胡、萎陵菜等。
山地杨桦林中最主要的是山杨林和桦木林。山杨林分布很广,它是针叶林或落叶阔叶林破坏后出现的次生植被,群落外貌整齐,树干挺直,林下灌木及草本较丰富。
桦木林中分布最广的是白桦林。白桦是喜光的阳性树种,也是针叶林或落叶阔叶林破坏后出现的次生类型。群落外貌整齐,树干挺直,树皮白色,形成特有的景观。林下灌木及草本种类较多。
落叶阔叶林蕴藏着丰富的植物资源,它在水土保持上也有重要的意义。栎林中的栎树是良好的用材树种,其叶子是山区饲养柞蚕的饲料。杂木林中的黄蘖、水曲柳和核桃楸是珍贵的用材树种。山杨、白桦是速生用材树种,其树干挺直,木材产量大,为很好的民用材和坑道材,它们生长迅速,往往成片萌生,有很大的水土保持及改良土壤的效应,也是造纸的好原料。椴树可供建筑、家具及薪炭用,树皮是良好的纤维原料,椴树还是著名的蜜源植物。落叶阔叶林下的药用植物较多,如连翘、黄精、黄芩、桔梗、柴胡、苍术、地榆、知母等,而且出产多种果品,如栗、胡桃、桃、梨、杏、枣、桑、石榴、柿、葡萄等。
温带、暖温带地区地带性的森林类型。因其冬季落叶、夏季葱绿,又称夏绿林。在热带、亚热带海拔较高的山地也有分布;并可见于草原、荒漠中水分条件适宜的地段。组成群落的乔木全属这一类型,林下灌木多数也是冬季落叶。(见彩图)
分布 这种森林几乎完全分布在北半球受海洋性气候影响的温暖地区。在大陆性气候影响较大的地方,落叶阔叶林过渡成针叶林。在欧亚大陆的温带,西欧典型的落叶针阔林可分布到苏联的欧洲部分。其在各大洲的分布范围:在北美东部,约沿北纬45°一线以南向西经五大湖区域,直到美国的明尼苏达州;沿密西西比河南下到墨西哥湾,在大西洋沿岸可分布到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南美洲分布于巴塔哥尼亚高原。欧洲由于受墨西哥湾暖流的影响,西北可分布到北纬58°,沿大西洋海岸,从伊比利亚半岛北部,经英伦三岛和欧洲西部,直达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南部;在东部,西伯利亚的泰加林与草原之间也有一条狭长分布地带,此外还见于克里米亚、高加索等地。亚洲东部分布在中国、苏联东部滨海地区、堪察加、库页岛、朝鲜和日本北部诸岛。
中国的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的南部和华北各省,包括辽宁南部,内蒙古东南部,河北、山西的恒山至兴县一线以南,山东、陕西的黄土高原南部,渭河平原以及秦岭北坡,甘肃的徽县、成县地区,河南的伏牛山及淮河以北,安徽和江苏的淮北平原等。
自然环境 落叶阔叶林分布区的气候具有海洋性特点,与同纬度的内陆地区比较,夏季较凉爽而冬季较温暖。气温达10℃以上的时期每年至少有 4个月。最热月平均温度为13~23℃,最冷月平均温度为-6℃,在苏联则可达-10~-12℃。年降水量大约为500~700毫米,有的地区可达1000毫米或1000毫米以上。中国落叶阔叶林的分布区地处中纬度和东亚海洋季风边缘地区,夏季酷热而多雨,冬季严寒而晴燥。年平均气温一般为8~12℃,由北向南递增。除沿海一带外,通常是冬季比同纬度欧美的落叶阔叶林区寒冷,而夏季则较热。最冷月平均气温多在0℃以下,甚至可达-3~-22℃。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4~28℃,年温差大于西欧和北美。年降水量除少数山岭外,平均在 500×1000毫米之间。雨量的季节分配不匀,冬季仅为年降水量的3~7%,而夏季可占60~70%,华北平原夏季降水量竟达全年的3/4左右。
落叶阔叶林下发育的土壤主要是棕壤,仅美国东南部冬季较暖和地区为红黄壤。在中国,除棕壤外,还包括褐土等。
组成 落叶阔叶林的植物区系性质一般都属北极第三纪植物区系的残余,最主要的建群树种水青冈属(Fagus)和栎树属(Quercus)的各个种,以及林下灌木、藤本植物乃至阳性先锋树种都为第三纪孑遗类型。种类组成比较丰富。但欧洲的则较简单,尤其是乔木层的种类极为贫乏,这与第四纪冰期欧洲为冰覆盖,地中海又阻止了森林植被的南移,致使大量阔叶树种如核桃属( Jugla-ns)、栗属(Castanea)、七叶树属(Aesculus)香(Liquidambar)等遭到毁灭有关。北美东部则在冰川消失后,南移植物逐渐向北恢复,从而保留了较多的森林植物种类。欧洲和北美的建群树种多为温带类型,分别属于欧洲和北美成分。中国的华北地区在冰期内未受大规模冰川的直接侵袭,受中亚干燥的影响也不大,所以森林的组成仍是第三纪植物的直接后代,其成分复杂,残留种类很多。东亚尤其是中国的区系成分,主要是北温带的中国-日本成分、中国特有成分以及西伯利亚、 中亚带植物成分等。植物成分的多样性和结构的复杂性,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避条件和丰富的食物资源,森林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本来很多,但由于世界各地落叶阔叶林受人为破坏较大较早,以致许多森林动物显著减少,甚至灭绝。
结构特征 森林的乔木成分全部是冬季落叶的阔叶树种,其中少数种类具有较小的叶片(如桦树、山杨等),由这类树种组成的森林又称为小叶林。其中也偶有大型叶片树种(如悬铃木属、七叶树属),或羽状复叶树种(如白蜡树属、花楸属、核桃属等)。冬季和夏季的季相差异很大。即在夏季,由于种类的多样性,也呈现不同的季相。成层现象也较明显,一般可分出两个乔木亚层,一个灌木层,1~3个草本层和一个由藓类、地衣及藻类构成的地被层。但在非常阴暗的山毛榉林下,夏季几乎没有任何植物,只有一密实的落叶层。林内藤本植物很少,偶有少量的葎草属、常春藤属、铁线莲属、爬山虎属、菝葜属等种类存在。附生植物不发达,只在个别情况下才出现附生的有花植物。但藓类、地衣、藻类的附生种类很多。林内草本植物因光照强度而有变化。春季乔木出叶前和秋后落叶后的林内光照强度最强,夏季最弱。因而初春时林下早春植物大量开花成为落叶阔叶林的一种典型季相。这些植物到夏季就枯萎,而以根茎、鳞茎、块茎等形式存在于土壤中。
大多数乔木都在初春叶子展放前就开花。多为风媒的葇荑花序,只有少数是虫媒花。种子或果实大部分有翅,有适应风传播的能力。
建群树种 水青冈林和栎林是落叶阔叶林中最主要的类型,分布于整个北半球的温带和暖温带森林区域。但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建群种。在欧洲,水青冈林的主要建群种是欧洲水青冈 (Fagus sylvatica)和塔乌里水青冈(F.taurica)等。栎林的主要建群树种是无梗栎(Quercus petraea)和柔毛栎 (Q.pubecens),每一个种都可以组成纯林。但现在有些栎林已被山毛榉林所代替。在北美洲,美国东部和加拿大东部的主要建群种是美洲水青冈(Fagus americana)和糖槭(Acer saccharum)。林内较明,可见到许多草本植物和少数藤本植物。在大陆性气候影响较大的地区主要是栎林,从大西洋沿岸到内地各州都有分布。其组成除栎树属树种外,还有大量其他阔叶树种,如槭树属、核桃属、山核桃属、悬铃木属、朴树属、铁木属等,藤本植物也有出现。
在亚洲东部,落叶阔叶林的种类成分比欧洲和北美洲丰富得多。北部虽较贫乏, 但仍有蒙古栎 (Quercus mongolica )、水曲柳 (Fraxinus madshurica)、糠椴(Tilia mandschurica)、千金榆 (Carpinus cordata)、核桃楸、黄柏(Phellodendron amurense)等树种。日本由于海洋性气候影响显著,通常称这种森林为凉温带落叶阔叶林。最典型的是混生有大叶栎(Quercus crispula)的水青冈林。有圆齿水青冈(Fagus crenata)和日本水青冈(F.japonica)等种类。林下有高而密的赤竹属。这些森林的组成在太平洋一侧和本州日本海一侧有所差别。
中国的落叶阔叶林属暖温带东部湿润地区的地带性植被。在亚热带和热带山区主要分布在常绿阔叶林的上部,成为垂直带上的森林。林木的种类组成,由北向南逐渐增多。根据建群种的生活习性和所要求的生境条件,可分3类:①典型落叶阔叶林。是最主要的类型。栎林分布最广,其中蒙古栎林主要分布于东北与华北北部地区,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 )林分布于东北南部、华北北部和西部,麻栎 (Q.acutissima)林则多见于华北南部及其以南各地;此外还有栓皮栎(Q.variabilis)林、檞树林等。另一类典型落叶阔叶林是槭树属、榆树属、椴树属等为主的各种混交林,其优势种不明显。②山地杨桦林。是由杨属、桦树属和赤杨属等所组成的森林,分布最普遍的是山杨林和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③河岸落叶阔叶林。是沿着河流两岸形成的走廊式森林。主要分布于气候变化显著的温带地区沿河两岸,如新疆广泛分布的胡杨(Populus euphratica)林和东北的钻天柳(Choseniamacrolepis)林等。
南半球的落叶阔叶林仅分布于巴塔哥尼亚和火地岛,北界达南纬45°。主要乔木是假水青冈属(Nothofagus),这种森林与北半球的山毛榉林相似,在寒冷季节更是如此。
发展演替 落叶阔叶林是温带和暖温带的顶极群落。它在没有自然灾害和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处于稳定状态。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凡排水良好地段的植物群落经各种演替系列,其最后阶段都是落叶阔叶林。在人类出现前,地球上落叶阔叶林的面积很大;后随着人类活动的干扰破坏而不断缩小。典型的落叶阔叶林被破坏后,通常由小叶、喜光的杨、桦林所替代,在重复砍伐或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可演变成灌丛。温带的针叶林被砍伐后,往往出现山杨、桦树林。而热带和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被破坏后也可形成不稳定的各种落叶阔叶林。如保护得好,仍能沿进展演替方向发展,恢复成针叶林和常绿阔叶林。
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落叶阔叶林的许多树木,在建筑、家具、包装、制浆造纸和人造板工业等方面有广泛用途。栎木的木材坚实,多用于细木工和造船工业。椴树木材轻软,在胶合板和木器工业中应用很广。槭树木材几乎也都可用于细工木器的制作。杨树材质较松软,但生长迅速,是造纸等工业的重要原料。落叶阔叶林还能提供丰富多样的林副产品。果实除水果外,尚有核桃、板栗、枣、榛等干果。许多树木的种实可榨油,供工业用和食用。栓皮栎的树皮是软木和软木板的重要原料。有些树皮中含有单宁,可提炼栲胶。利用栎树放养柞蚕,是中国农村的传统副业。落叶阔叶林中还有大量蜜源植物,可供放蜂采蜜。树木的枝、皮、花、果和种子有的可供药用。林内的许多野生生物资源包括药材、菌类、野生动物等也具经济价值。
展望 世界阔叶林采伐量1950年为1.95亿立方米,约占总工业用材采伐量的24.1%;1970年增加到3.61亿立方米,所占比重上升到28.3%。适宜急剧增长的需要,大力发展速生落叶阔叶用材林,已成为当前的发展趋势。如意大利、法国、匈牙利和南斯拉夫等国,已把营造速生丰产的杨树人工林作为解决木材不足问题的重要措施。在意大利,杨树人工林的木材已成为胶合板和造纸工业的主要原料。可以预期,落叶阔叶林的发展以及速生落叶用材林的营造也必将在中国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常绿阔叶林
亚热带湿润地区由常绿阔叶树种组成的地带性森林类型。在日本称照叶树林,欧美称月桂树林,中国称常绿栎类林或常绿樟栲林。这类森林的建群树种都具樟科月桂树叶片的特征,常绿、革质、稍坚硬,叶表面光泽无毛,叶片排列方向与太阳光线垂直。
【分布】
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条件下的森林,大致分布在南、北纬度22°~34°(40°)之间。主要见于亚洲的中国长江流域南部、朝鲜和日本列岛的南部,非洲的东南沿海和西北部,大西洋的加那利群岛,北美洲的东端和墨西哥,南美洲的智利、阿根廷、玻利维亚和巴西的部分地区,大洋洲东部以及新西兰等地。其中以中国长江流域南部的常绿阔叶林最为典型,面积也最大。
中国的常绿阔叶林分布于欧亚大陆东南部的广阔亚热带地区,东临太平洋,西依青藏高原,东西约跨24个经度,大体上包括秦岭南坡、横断山脉、云贵高原和四川、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福建、浙江、安徽南部、江苏南部的广阔低山、丘陵、平原,以及东海岛屿和台湾岛的北半部。垂直分布在西部为海拔1500~2800米,至东部渐降至海拔1000~2000米以下。由于太平洋东南季风和印度洋西南季风影响的差异,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可分为东部亚区和西部亚区;东部亚区由北到南又可分为北亚热带常绿和落叶阔叶混交林地带。西部亚区由于西北倚靠青藏高原,海拔急剧上升,形成了垂直气候带,只划分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和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地带
典型的常绿阔叶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植被,是具有热带至温带之间的过渡性质的森林类型。例如中国的常绿阔叶林区,由于受季风影响,暖季降水丰富,冬季因干燥而寒冷的大陆气流移向海洋,降水少,无严寒,但有时出现霜雪。东部四季较为明显;南部无冬,春夏多雨;西部干湿季明显,夏秋多雨,冬春干暖。土壤类型在低山丘陵林下的主要是红壤,丘陵至中山林下的为山地黄壤,中山海拔1400米以上的为山地黄棕壤或山地森林棕壤,都是酸性母质发育而来的土壤。从该区往北逐渐过渡到暖温带南部的落叶阔叶林地带,往南过渡到热带北缘的热带季雨林和热带雨林分布区。
【区系组成】
常绿阔叶林树木都是常绿双子叶植物的阔叶树种,而以壳斗科、樟科、山茶科和木兰科中的常绿乔木为典型代表,种类丰富,常有着明显的建群种或共建种。①非洲的常绿阔叶林以加那利群岛的月桂树林较为典型,组成以樟科树种占优势,如加那利月桂树、阿坡隆樟、臭木樟等,林下的硬叶常绿灌木、蕨类及苔藓植物极为繁盛。②北美的常绿阔叶林以佛罗里达半岛较为典型,优势树种有弗吉尼亚栎、黑栎、樟等,在低地有荷花玉兰、鳄梨、北美枫香、美洲水青冈等,越往南则常绿阔叶林树种类越丰富,多达75%。棕榈科、凤梨科,以及附生的兰科植物、蕨类植物也随之增多。南美洲以智利的瓦尔迪维亚以南(约南纬40°)的暖温带常绿雨林为典型,其繁茂程度几乎与热带雨林相似,由常绿的南水青冈所组成,并有大量的针叶树混生,如扁柏、罗汉松和南洋杉等属树木。③大洋洲东南岸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从昆士兰经南新威尔士、维多尼亚至塔斯马尼亚,已越过南纬40°,均以桉树为主,并有榕树、樟、石栗、假水青冈、金合欢、柑橘、蚌壳蕨等组成。藤本植物有省藤、铁线莲和素馨等为代表。新西兰处于南纬40°附近,从北岛到南岛,常绿阔叶林除有6种水青冈之外,并有木犀科、樟科、山龙眼科,以及桉树、金合欢、罗汉松、陆均松、贝壳杉、红豆杉等;林下有棕榈、黑桫椤等;藤本植物也较多。④在亚洲,日本西南部(九州、四国等)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当地称为暖温带常绿阔叶林,典型的森林是以栎属和栲属等常绿阔叶树所组成的群落。中国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主要由壳斗科的常绿树种、樟科、山茶科、木兰科、五味子科、八角科、金缕梅科、番荔枝科、蔷薇科、杜英科、蝶形花科、灰木科、安息香科、冬青科、茜草科、卫矛科、桑科、藤黄科、五加科、山龙眼科、杜鹃花科以及枫香属和红苞木属等所组成。
发展演替
欧亚大陆东南部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新生代第三纪初期,甚至中生代白垩纪残遗至今的第三纪型森林。它在亚热带高温多雨的季风气候条件下,历时6000万年至1亿年,繁衍发展成为湿润亚热带的顶极群落,也是最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不论是旱生演替还是水生演替,都曾经过草丛或草甸阶段、灌木阶段至乔木阶段。这些演替阶段,至今在热带湿润地区仍有出现。
在中国亚热带地区,当典型的常绿阔叶林被破坏后,有些阳性树种侵入,发展形成常绿落叶阔叶林;一些原有在常绿阔叶林中的竹类植物特别是单轴型的竹种,如毛竹、苦竹等,凭借其强大的无性繁殖能力、蔓延生长,形成稠密竹丛、竹林或竹子 -常绿阔叶混交林;也有的在破坏严重的常绿阔叶林地上,由强阳性的马尾松天然下种,形成马尾松林或马尾松 -常绿阔叶混交林。这些次生林是不稳定的。当森林环境有所改善,耐荫的常绿阔叶林树种又相继侵入,成长壮大,郁闭成林,又逐渐恢复为典型的常绿阔叶林,使一度繁茂的落叶阔叶树种或竹类植物,又处于伴生地位,甚至逐渐死亡淘汰。马尾松寿命长,树干高大,大树在常绿阔叶林冠中镶嵌分布,小树则因被遮压而死亡。
【开发利用】
杉木是中国中亚热带的速生优良树种,南方各省有长期经营杉木纯林的传统。常绿阔叶林地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壤肥沃,都被选作杉木造林用地。但由于原有天然植被和土壤有机质遭到破坏,杉木生长可能利用的营养物质日趋减少,20~30年长成中等径级用材后长势衰退,第3代后大多任其撩荒,而让常绿阔叶树种的侵入混生或毛竹地下茎蔓延繁殖,形成杉-阔或杉-阔-竹混交林过渡类型,向常绿阔叶林发展。杉木造林地的选择又转向其他常绿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区的生物资源极为丰富,许多树种具有高度经济价值。樟、楠、檫、栲、槠、木荷、水青冈、花榈木、伯乐树、观光木、福建柏、红豆杉、杉木、马尾松、毛竹等都是良材,在建筑、枕木、家具、造纸、雕刻细木工等方面广泛利用。马尾松、油茶、油桐、乌桕、山苍子等可用来生产油脂,漆树可生产生漆。柑橘、枇杷、荔枝、龙眼、猕猴桃等为重要水果。山核桃、香榧、板栗等是重要干果。厚朴、樟树、杜仲、喜树、五味子、栀子树等可用作药材,有些竹笋特别是毛竹的冬笋是中国常绿阔叶林区的特产,列为上等蔬菜,鲜食或制成各种笋干。真菌资源更是丰富,可供食用的达30多种以上,有银耳、木耳、紫红菇等。伞菌科的鸡□是野生真菌中营养价值很高的食用菌,味极鲜美。药用真菌有30多种,除银耳、香菇、木耳、紫芝、灵芝等已有大量栽培外,其余都属野生,按季节采集,鲜食或制成干品。野生动物资源有熊猫、大熊猫、金丝猴、猕猴、短尾猴、黑叶猴、毛冠鹿、梅花鹿、云豹、华南虎、金猫等珍稀动物。鸟类中的白鹇、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等,都列为国家保护对象。还有各种爬行动物包括眼镜蛇、眼镜蛇王、蕲蛇以及蟒蛇和大壁虎等,可作药用或制取皮革。
针叶林
【陆地生物群落——针叶林】
针叶林是寒温带的地带性植被,是分布最靠北的森林,针叶林的北界就是森林的北界。在寒温带以外的地方,也生长着很多不同类型的针叶林,但是面积比起寒温带的针叶林要小很多了。
落叶松喜欢阳光充足而较干旱的环境,森林常较稀疏而阳光直达林下,冬季落叶后林下更是充满阳光,因此落叶松林是典型的“明亮针叶林”。落叶松的根系较浅,可以在永久冻土上生长,对土壤的要求不高,是生活在最严酷环境中的森林。我国大兴安岭的森林就是东西伯利亚的兴安落叶松林的延伸。
【针叶林的分布】
寒温带的针叶林又叫泰加林,泰加林原是指西西伯利亚带有沼泽化的针叶林,现在泛指寒温带的针叶林。在北半球的寒温带地区,泰加林几乎从大陆的东海岸一直分布到西海岸,形成壮观的茫茫林海。欧洲-西伯利亚的泰加林是世界上最大的森林,纬度几乎跨了半个地球。由于跨度太大,欧亚大陆的寒温带地区在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等有所不同。最西部的北欧地区受海洋性气候影响,气候相对温暖湿润,年温差较小,泰加林只分布在接近北极圈的遥远北方,树木主要有云杉等较喜阴湿环境的树种。
东西伯利亚地区有大面积的兴安落叶松林,东部的东西伯利亚地区大陆性气候明显,冬季极端寒冷但夏季并不寒冷,年温差极大,世界上年温差最大的地方(达100°C,冬季低达-70°C而夏季高达30°C)和北半球冬季最寒冷的地方都在这里(低于-70°C,仅次于南极,比北极更寒冷)。东西伯利亚地区春秋两季非常短暂,严寒的冬季很快就变成温暖的夏季,温度上升非常快。这种温度在短时间内迅速增长的春季被称为“西伯利亚式的春天”。所以落叶松以落叶的形式抵御东西伯利亚比北极还严寒的冬季。
世界上其它大多数的针叶林也都属于暗针叶林,北美洲就分布着大面积的暗针叶林。北美洲针叶林的面积仅次于欧亚大陆,从大西洋沿岸一直分布到太平洋沿岸,横贯整个北美大陆。北美洲大西洋沿岸的针叶林与欧亚大陆的泰加林相类似,从海岸线一直延伸到西部的落基山下。
落基山以东的太平洋沿岸的针叶林面积较小,但那里气候比较温暖湿润,不是典型的寒温带针叶林气候,森林沿海岸想南延伸,已经不属于北方泰加林的范畴,而带有亚热带森林的特征,被称为“温带雨林”。这是世界上最高大的针叶林,比北方泰加林高大繁茂,种类也更丰富,保存了种类最多的针叶树种,其中有不少是古老的孑遗物种。
主要分布于寒温带及中、低纬度亚高山地区的常绿或落叶针叶林。又称泰加林、北方针叶林。它分布于北纬45°—70°之间的寒温带地区,横贯欧亚大陆和北美的北部,形成一条完整的针叶林地带,即从挪威向东伸延,经瑞典、芬兰、俄罗斯和西伯利亚,越过白令海峡到达阿拉斯加和加拿大。
在我国,它作为泰加林的南延部分仅分布于大兴安岭的北部和新疆境内的阿尔泰山山地。这些地区冬季严寒而漫长,夏季温凉而短促。最冷月平均温度为-10—-20℃,最暖月平均温度在10℃以上,20℃以下,月平均温度高于10℃的一般只有3—4个月。尽管这里降水较少(300—600mm),但蒸发作用弱,淋溶强烈,营养成分贫乏。这就限制了阔叶树的正常生长,而耐寒耐瘠的针叶树却得到了良好地发展。森林组成树种较贫乏,主要是冷杉、云杉、松和落叶松的一些种类,并显示出地域间差异。但在每个地区经常由个别树种形成宽度为成百上千公里的纯林。基本特点为阴性、沼泽化和缺乏阔叶成分。根据群落特征,分为明亮针叶林和阴暗针叶林两大类。前者主要由松和落叶松组成,其中松树林(除西伯利亚松外)大多分布在沙质土层上、沼泽化地方和一些火烧迹地,不占主要地位。
落叶松与之相反,大面积连续地占据大陆性很强,气温更低的地区。林木较稀疏,较喜阳,林内较明亮;后者主要由云杉和冷杉等较耐阴的树种组成,圆锥形树冠较郁闭,林内阴暗潮湿,苔藓层十分发达。这里的动物种类比较贫乏,尤其在冬季,很少见到动物活动,动物中大多数有冬眠和贮存食物的习性。林中大型食草脊椎动物以麋、鹿、北美驯鹿、雪兔以及松鸡、雷鸟、交嘴雀等为主。肉食动物则有紫貂、黑熊和狼等。在寒温带以南的山地上,在一定的海拔高度,也发育着寒温性针叶林,组成树种与平地种类虽异仍为同属植物。山地排水方便,林内不及北方潮湿。针叶林生产量不及热带林和夏绿林,每公顷产木材3吨(南部达5吨),但干形圆直,材质良好(最适造纸),种类单纯,冬雪利于集运,所以机械采伐条件极佳,是世界最重要木材产区。加上毛皮用动物繁生,狩猎业也非常普遍。但亚高山暗针叶林不宜大面积采伐,也避免强烈土壤侵蚀和洪水为害。
【树种】
1.华北落叶松林
分布于关帝、管涔、五台、恒山、太岳山等山地,海拔l600—2000米的阴坡、半阴坡。林下灌木稀疏,草本植物以苔草为主。
2.白杄、青杄林
分布于五台、关帝、管涔及桓山等,海拔 l500—2300米的阴坡。白杄、云杉除纯林外,常与青杄(细叶云杉)混生。青杄较白杄分布稍低,并伴生有白桦、山杨等。灌木种类较少,草本层不发达,藓类植被茂盛。白杄树是我省中山地区造林优良树种。
3.合臭冷杉的华北落叶松、白杄、青杄林
为五台山特有类型,分布于海拔 l,800—2,400米的山地阴坡、半阴坡。林内阴暗潮湿,适宜臭冷杉生长。林下灌木稀疏,草木以苔草为主藓类植物发达。
4.油松林
油松林是华北地区温性针叶林的代表类型,分布广泛,凡海拔800—2,000米的低中山地均能良好生长。分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多为中幼龄林。太行、太岳、吕梁、五台、恒山、中条山等区均有分布。群落外貌整齐,多为纯林,间有栓皮栎、白皮松、辽东栎或山杨混生。油松喜阴,耐瘠薄,适应性强,生长良好,材质优良,是华北山地重要造林树种。
5.白皮松、侧柏林
见于太原的天龙山,吕梁山南段的蒲县和太岳山的霍县等地,海拔800——1300米的山地阴坡。面积不大,长势较差,但适应性强,利于水土保持。
6.侧柏林
多见于省内中、南部800—l300米的低山地区,群落结构成分简单。林下灌木稀疏.草本以苔草为主。侧柏喜阳耐瘠薄,作为绿化,水保,美化环境的树种。
7.华山松林
华山松林是省内南部暖温带山地的针叶林,分布于中条山等地,海拔 l400—l900米的阴坡、半阴坡、半阳坡或山脊。华山松经济价值较高,种籽含油丰富,可供食用。
针叶林动物群
针叶林动物群(coniferous forest fauna)
针叶林地带的动物群。分布地区包括北极苔原带以南,温带落叶阔叶林以北欧亚大陆和北美的寒温带。针叶林带(又称泰加林带)冬季悠长寒冷,夏季短促潮湿,针叶林树种组成单调,地面覆盖很厚的苔藓地衣,灌木和草本植物稀少,冬季积雪很深,动物生存条件不如其他森林带。
针叶林动物种类较单纯,主要由耐寒性和广适应性种类组成,包括大部分苔原带动物,如驯鹿、旅鼠、雪兔、北极狐、雷鸟等。其生命活动的季相变化显著,有些动物冬季进入冬眠,如棕熊;或贮备食物过冬,如松鼠;许多鸟类和一些哺乳类则具有季节性迁移。动物种群数量变化受天气条件和食物丰欠的影响,极不稳定,有周期性变化。针叶树籽歉收时会引起一些动物的大批迁移。
代表性动物:哺乳类有驼鹿、马鹿、狼獾、貂、猞猁、松鼠、花鼠。鸟类有松鸡、榛鸡、三趾啄木鸟、交嘴雀、松鸦、载菊等。两栖类仅有北美的雨蛙,数量较多。爬行类十分贫乏,只有欧亚大陆的极北蝰和胎生蜥蜴为典型代表。针叶林下地面发育的腐殖质层中包含有螨、弹尾虫、线虫和大量昆虫幼虫等土壤动物。针叶林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物群落,在西伯利亚和加拿大一些地区受人类干扰不大。但伐木和对毛皮兽的狩猎,对动物群落已造成一定危害。
高山草甸
高山草甸又称为高寒草甸。在寒冷的环境条件下,发育在高原和高山的一种草地类型。其植被组成主要是冷中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常伴生中生的多年生杂类草。植物种类繁多,莎草科、禾本科以及杂类草都很丰富。密丛性短根茎蒿草属,为重要的组成植物。群落结构简单,层次不明显,生长密集,植株低矮,有时形成平坦的植毡。草类如蒿草、羊茅、发草、剪股颖、珠芽蓼、马先蒿、堇菜、毛茛属、黄芪属、问荆等,小灌木如柳丛、仙女木、乌饭树等,下层常有密实的藓类,形成植被的茎层。草群高为3~10厘米,覆盖度70%~90%,常为分散的片状。高寒草甸,年平均温度在0℃以下。年降水量约400~500毫米。冬季有冰雪覆盖。土壤主要为高山草甸土。生草过程发育强盛,形成致密紧实的草皮层,有机质含量较高,但未能分解。土壤呈微酸性至中性反应。部分土壤有永冻土层。高寒草甸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四川北部。在西北和西南部亦有分布。高山草甸草层低,草质良好,为良好的夏季牧场,适于牛、羊等畜群放牧。
草甸(meadow)在适中的水分条件下发育起来的以多年生中生草本为主体的植被类型。草甸与草原的区别在于草原以旱生草本植物占优势,是半湿润和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的地带性植被;而一般的草甸属于非地带性植被,可出现在不同植被带内。在湿润气候区,草甸可以伴同针叶林或落叶阔叶林出现,草甸可以分布在山间低地;尽管草原带和荒漠带的气候干旱,大气降水不足,但在地表径流汇集的低洼地和地下水位较高之处仍可形成草甸。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高山地区还能形成高寒草甸。因此,北自欧亚大陆和北美洲、冻原带,南至南极附近的岛屿上均有草甸出现。不过,典型的草甸在北半球的寒温带和温带分布特别广泛。草甸在中国主要散布于东北、内蒙古、新疆和青藏高原,类型多样,尤其是青藏高原上大面积的高寒草甸是中国植被的特点。
混交林
混交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树种组成的森林。按照惯例, 主要树种以外的其他混交树种,以株数、断面积或材积计, 应不少于20%。混交林可以形成层次多或冠层厚的林分结构, 对于提高防护效能和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混交林的优点
从生态观点来说, 营造混交林有如下优点: ①充分利用空间和营养面积: 通过耐荫性(喜光与耐荫)、根型(深根性与浅根性、吸收根密集型与吸收根分散型)、生长特点(速生与慢生、发芽与落叶迟早不同、前期生长型与全年生长型) 以及嗜肥性(喜氮与喜磷, 及其吸收利用的时间性)不同的树种的搭配, 可较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 有利于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层次范围利用光照、水分和养分。②改善立地条件: 混交林较之单纯林, 林内光照减弱, 气温、地温略低而变幅小, 风速降低, 蒸发量减少, 空气湿度增加, 有利于改善林内小气候。混交林的冠层厚,叶面积指数较大, 枯落物较多, 成分较复杂, 比单纯林更能提高土壤肥力。③提高林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混交林能够充分利用外界环境条件和树种间相互促进的有利作用, 光合作用的效率高, 可以在同一时间内积累较多的有机物质, 因而总蓄积量和生物量比单纯林高。混交林中的主要树种在伴生树种的辅佐下, 主干长得通直、圆满, 自然整枝迅速, 干材质量亦较单纯林好。④能较好地发挥防护效益: 森林的防护效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林分结构。混交林林冠浓密, 根系深广, 枯落物丰富,地上地下部分结构比单纯林复杂,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以及其他防护效益方面都优于单纯林。⑤可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混交林与单纯林比较, 由于树种多, 生境条件好, 使一些害虫或病菌失去大量繁殖的生态条件, 同时在复杂环境条件下, 寄生性昆虫、菌类等天敌增多, 又招来各种益鸟益兽, 因而混交林的病虫害不象单纯林那么严重。混交林内温度低, 湿度大, 风速小, 各种可燃物不易着火, 因而火险性小。针阔叶混交林有阔叶树的隔阻, 可以防止树冠火和地表火的蔓延和发展,不象针叶树单纯林那样一旦发生火灾,便成燎原之势,难以扑救。混交林对不良气象因素的抗性较强。如深根性树种与浅根性树种混交, 可以减轻风害; 常绿针叶树与落叶阔叶树混交, 可以减轻雪压雪倒等。
营造纯林的原因
混交林具有较大的优越性, 从森林生态学观点出发, 应该大力提倡混交林。但仍不能否认营造单纯林的必要性。世界上迄今为止, 仍以营造单纯林为主,中国也是如此。这是因为: ①单纯林的造林、经营、采伐利用的整个过程, 技术都比较简单。营造混交林如果树种搭配不恰当, 结构不合理; 不但不能发挥混交林的优越性, 甚至有导致失败的危险。同时混交造林施工比较麻烦, 主伐时采伐、集材、运材也较单纯林复杂。②同龄单纯林能够保证主要树种积累最高的木材蓄积量。如果是混交林, 特别是选用一些低价值的树种进行混交, 显然不能达到这个目的。因而混交林的经济用材率却不如单纯林高。③在立地条件极端恶劣, 许多树种都不适应生长的地方, 一般只能营造适生的单纯林。如中国南方滨海潮积沙土只宜营造木麻黄单纯林; 亚热带丘陵地区, 在土壤极端干燥瘠薄的条件下, 一般宜于营造马尾松单纯林。
混交树种种间关系
它的实质是一种生态关系,一方面不同树种作为生物有机体与一定外界环境条件发生关系; 另方面彼此以对方作为生态条件, 通过不同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形式使环境发生改变而对对方产生影响。混交林中各树种之间的主要矛盾, 同林分与环境主要矛盾常常表现出一致性。如干旱地区, 水分不足是林木与环境的主要矛盾, 在树种种间关系也主要表现为对水分的激烈争夺。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树种生长在一起彼此相接触时, 同时都表现出为互助(有利)和竞争(有害)两方面关系。互助和竞争的作用的强化程度取决于树种对生态的要求。一般两个树种的生态要求差别大或要求不高, 种间关系常表现为以互助为主。相反, 当两个树种的生态要求都高, 种间关系常表现为以竞争为主。
混交树种分类
根据其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不同, 可分为主要树种、次要树种和灌木树种。主要树种, 亦称目的树种, 是经营对象, 经济价值高或防护效能好, 在林分中数量最多、盖度最大, 一般是高大乔木, 生长后期居第一林层。次要树种, 亦称伴生树种, 是在一定时期与主要树种伴生的乔木树种, 在数量上一般不占优势。次要树种有辅佐、护土和改良土壤的作用。辅佐作用是给主要树种造成侧方庇荫,促进树干生长通直, 保证自然整枝良好。护土作用是利用自身的树冠和根系, 保护土壤减少水分蒸发, 防止杂草丛生等。改良土壤是用树种的枯落物和某些树种的生物固氮能力,提高土壤肥力, 改良土壤的理化性质。一般每种次要树种兼有上述的三种作用, 但侧重点不同。次要树种最好稍耐荫, 生长较慢, 能在主要树种林冠下生长。灌木处于林冠层之下, 主要起护土和改良土壤作用, 但大灌木也有一定的辅佐作用。
树种混交类型
根据树种在混交林中的地位, 生物学特性及其生长类型等,人为地搭配成不同的组合,称混交类型。有如下几种: ①乔木混交类型: 即两个以上的乔木树种混交。当两个以上的乔木树种都是主要树种时, 它可以充分利用地力, 获得多种木材, 充分发挥其他效能。当阳性树种与阳性树种混交 (如油松和栎类) 时, 种间矛盾出现早且尖锐, 竞争进程发展迅速。这种林分的种间矛盾较难调节。阴性树种与阴性树种混交(如云杉与冷杉), 种间矛盾出现晚而较缓和,树种间的有利作用持续时间较长。此种人工林,只是到了生长发育后期, 矛盾才有所激化, 但林分比较稳定, 种间关系较易调节。阳性树种与阴性树种混交(如落叶松与云杉), 树种关系介于上述两者之间,有利作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主要的。当主要树种与次要树种混交时, 多构成复层林,主要树种居于上层,次要树种居下层。这种混交类型树种间的矛盾比较缓和, 林分生产率较高, 防护效能较好, 稳定性较强。次要树种多为耐荫的中等乔木(如椴、槭、鹅耳枥等),一般不会对主要树种构成严重威胁, 即使种间矛盾尖锐时, 也比较容易调节。②乔灌木混交类型: 即主要树种与灌木混交。这种混交类型种间矛盾比较缓和,林分稳定。混交初期灌木可以为乔木树种创造侧方庇荫, 护土和改良土壤。林分郁闭后, 因在林冠下光线不足, 灌木趋于衰老, 便逐渐死亡。但当郁闭的林分树冠疏开时,灌木又会在林内出现。在一些混交林中,灌木死亡, 可以为乔木树种腾出较大的营养空间, 起到调节林分密度的作用。主要树种与灌木发生尖锐矛盾时, 调节容易, 可将灌木地上部分刈除, 使之重新萌发。③综合混交类型: 即主要树种、次要树种和灌木的混交。综合混交类型兼有上述混交类型的特点。
选择适宜的混交树种是调节种间关系的重要手段,是保证人工林顺利成林, 增强林分稳定性, 实现速生丰产的重要措施。因此, 应尽量使混交树种与主要树种在生长特性和生态要求等方面协调一致, 同时还要考虑到混交树种本身适地适树问题。中国在营造混交林的实践中, 在树种搭配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如东北地区, 红松与核桃楸、红松与水曲柳等混交; 华南地区, 杉木与马尾松、杉木与台湾相思、马尾松与荷木、马尾松与椆木等混交, 都有成功事例。在确定树种搭配时, 首先应针对造林地的立地条件和造林目的选择主要树种, 然后再配置伴生树种或灌木。
树种混交比例
是指各树种的株数占混交林总株数的百分比。混交比例在数量上的变化, 与混交各树种种间关系的发展方向和混交效果有密切关系。混交树种所占的比例, 应有利于主要树种生长为原则, 宜依树种、混交类型及立地条件而有所不同。竞争力强的树种, 混交比例不宜过大, 以免压抑主要树种; 反之, 则可适当增大。立地条件优越的地方, 混交树种所占的比例宜小, 其中伴生树种应比灌木多; 立地条件恶劣的地方, 可以不用或少用伴生树种, 而适当增大灌木的比重。一般在造林初期, 伴生树种或灌木应占全林株数的25~50%。但个别混交方法或特殊的立地条件, 混交树种所占比例不在此限。
混交方法
是指不同树种的植株在混交林中的配置方法。配置方法不同, 种间关系和林木生长也会因之而发生变化。混交方法有如下几种: ①株间混交:又称行内混交。是两个以上树种在行内彼此隔株或隔数株进行混交。这种混交方法因不同树种间种植点相距较近, 种间发生互相作用和影响较早。如果树种配置适当, 种间关系表现有利; 否则, 种间矛盾就比较尖锐。此法造林施工麻烦, 一般多用于乔灌木混交。②行间混交: 又称隔行混交。是两个以上树种彼此隔行进行混交。这种混交方法, 种间有利或有害关系,一般多在林分郁闭以后才明显地出现。种间矛盾比株间混交容易调节, 施工也较简便, 是常用的一种混交方法, 适用于阴阳性树种混交或乔灌木混交。③带状混交: 是一个树种连续种植3行以上构成一条带与另一个树种构成的带依次配置的混交方法。带状混交可以缓冲种间竞争,即使在两个树种相邻处有矛盾产生,也可通过抚育采伐来调节。此法栽植、管理都较方便,多用于种间矛盾比较尖锐, 初期生长速度悬殊的乔木树种混交。乔木、亚乔木与生长较慢的耐荫树种混交时, 可将伴生树种改栽单行。这种介于带状和行间混交之间的过渡类型, 称为行带混交。行带混交的优点是保证主要树种的优势, 削弱伴生树种过强的竞争能力。④块状混交: 又称团状混交。是把一个树种栽植成规则的或不规则的块状, 与另一个树种的块状地依次配置进行混交的方法。规则的块状混交, 是将平坦或坡面整齐的造林地,划为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块状地,然后在每一块状地上按一定的株行距栽植同一树种,相邻的块状地栽植另一树种。块状地的面积, 原则上不少于成熟林中每株林木占的平均面积, 一般为25~50平方米。地块不宜过大, 过大就成了片林, 混交的意义也就不大了。不规则的块状混交, 是在山地造林时按小地形的变化分别成块地栽种不同树种。这样既可达到混交的目的, 又能因地制宜造林。块状混交能有效地利用种内和种间的有利关系, 可满足幼龄时期喜丛生的一些针叶树种的要求, 林木长大后, 各树种又产生良好的种间关系。块状混交造林施工比较方便,适用于矛盾较大的主要树种混交, 也可用于幼龄单纯林改造, 或低价值林分改造。⑤植生组混交: 是种植点配置成群状时的混交形式。即在一小块地上密集种植同一树种, 与相邻小块地密集种植的另一树种相混交的方法。由于块状地间距较大,种间相互作用很迟。块状地内为同一树种, 具有群状配置的优点。植生组混交种间关系容易调节, 但造林施工比较麻烦, 主要适用于林区人工更新, 次生林改造及治沙造林等。
为了正确处理好种间关系, 使主要树种尽可能多受益少受害, 需要人为地加以调节, 采取平茬、修枝、抚育间伐以及环剥、去顶、断根等技术措施, 削弱次要树种的长势, 满足主要树种生长发育的要求。
发展趋势
当代世界营林发展趋势, 逐渐从营造单纯林走向混交林。然而, 如何营造混交林, 目前中国还处于试验阶段, 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很不成熟, 有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针叶阔叶混交林
温带地区的地带性森林类型。主要由常绿针叶树和落叶阔叶树混交组成。
针叶阔叶混交林主要分布于北纬40°~60°的欧洲西缘、北美洲东缘和亚洲东缘,呈不连续的3大片。欧洲的针阔混交林从瑞典、芬兰南端及波罗的海沿岸,到圣彼得堡─雅罗斯拉夫尔─高尔基一线。南至克拉科夫─卢茨克─基辅─高尔基─卡马河中游,呈楔形延伸至乌拉尔山西麓。北美针阔混交林分布在五大湖沿岸,圣劳伦斯河谷及加拿大大西洋沿海诸省的东南部和美国东北诸州的大部分地区。亚洲针阔混交林以中国东北的东部为中心,包括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完达山及长白山脉,俄罗斯的阿穆尔州的沿海地区,朝鲜北部和日本的本州、四国中心部分。其北界为寒冷气候下的北方针叶林带,南与温暖和半干旱气候下的落叶阔叶林或森林草原相接。在垂直分布上,针阔混交林也广泛存在于温带以南各气候带的山地,介乎亚高山针叶林和低山落叶阔叶林之间。在南半球如伊里安岛、新西兰北岛丘陵和南岛山地,也有小面积的针阔混交林分布。在欧洲针阔混交林中,针叶树的主要树种为欧洲云杉、欧洲冷杉、欧洲赤杉等。阔叶树种主要为欧洲栎、欧洲水青冈、桦叶鹅耳枥以及榆树、槭树、白蜡树、椴树等属的一些树种。北美针阔混交林中的主要针叶树种有美国五针松、加拿大铁杉、红果云杉、香脂冷杉等,主要阔叶树种有加拿大黄桦、纸皮桦、糖槭、欧洲栎、美洲水青冈、美国白蜡等。亚洲针阔混交林以红松占明显优势,混生有云杉、冷杉、杨树、桦树、椴树、栎、榆树、槭树、白蜡树、核桃树、黄柏等属的树种,构成原生的松阔混交林。中国东北、俄罗斯远东以及朝鲜和日本,除红松外还有第三纪的残遗种,如偃松、紫杉、鹅耳枥等。还有反映喜温特征的藤本植物如狗枣猕猴桃、北五味子、山葡萄等。
针阔混交林
针阔混交林是针叶林和阔叶林混合森林的称呼
针阔混交林景观带在海拔1000米以下。植被是生长在由玄武岩构成的平缓台地上,为我国山地植物水平分布的代表型。山地棕色森林土是本带的主要土类,在排水不良的谷地和封闭沼泽地上发育着沼泽土。红松针阔混交类型是本带的主要代表类型,在水湿地上生长有成片的黄花落叶松,北侧局部地块生长有长白松片林。长白松树干笔直,树皮赤黄,树冠短小,树姿雄美,又名美人松。
针叶树和阔叶树的比例在本带随海拔高低而有规律地变化。针叶树随海拔增高而增多,阔叶树随海拔增高而减少。由于该带地形平缓,气候温和、湿润,林下发育着较好的山地暗棕色森林土,因此,植物种类极为丰富,藤本植物十分繁茂,群落结构较为复杂,森林茂密,树干高大。由于植物种类繁多,生长繁茂,野生动物的食料比较丰富,带内动物种类较多,长白山的二百多种脊椎动物,绝大多数栖息;在本带中。
长白山的原始针阔混交林,群落外貌常雄伟壮丽,不仅种类繁多,而且结构杂。可分为乔木、灌木、草本三层。针阔混交林的代表植物种,针叶树占势的以红松为代表性植物,树高常达30—40米,位居第一层。红松为半阴性树,幼需要在避光的条件下发育,其树干笔直大,材质优良,用途广泛,是长白山珍树木之一。第一层的针叶树除红松外,有长白落叶松、红皮臭、鱼鳞松、长白,以及为数不多的紫杉等。阔叶树有:春榆、蒙古栎、水曲柳、胡桃楸、山杨、白桦、大青杨等。
在混交林内的灌木种类也相当的丰富,具有代表性的灌木有毛榛、五加及刺五加、卫矛、忍冬、接骨木、悬钩子、刺玫、蔷薇等。
在混交林下的草本植物更为繁多,往往形成小片纯群,高者可达一米以上,低者仅在10厘米左右。常见的有山茄子、棉马、木贼、蕨、掌叶铁线蕨、阴地苔等。在混交林中的藤本植物非常发达,主要的有山葡萄、狗枣子、软枣子、木通、五味子等。它们常常紧密的缠绕在乔木和灌木之间,使人们穿越非常困难,颇有亚热带森林的景象。
在本带的兽类有东北虎、黑熊、黄鼬、水獭、梅花鹿、马鹿野猪等,鸟类有鸳鸯、白腹兰翁鸟、大杜鹃、三宝鸟等,爬虫类有腹蛇、松花蛇和草蜥等,两栖类最主要的是哈士蟆(林蛙、田鸡),鱼类主要是细鳞鱼、青鳞子等山区冷水鱼类。
更多阅读
美国经典电视谈话类节目《拉里金现场》节目形态分析 四种形态谈话内容
节目的基本样式电视史学家通常将NBC1954年推出的《今夜》看作是电视谈话节目的先河栏目。从内容上看,美国的电视谈话节目主要分为新闻/信息类节目,综艺/喜剧采访类节目、人际关系/自立/心理分析/日常生活类节目以及为特殊观众专门设
四种主要红酸枝木的经验性识别 落实四种形态经验
本帖最后由 木头人 于 2012-9-5 21:40 编辑红酸枝木产量大,有宽大材幅,颜色花纹美丽,材质优良,广泛用于制作各种类型、款式红木古典家具,也适宜制作装饰工艺品、乐器、雕刻等。是上等的好木材,深受广大收藏爱好者的喜爱。- ^. a0 I, g0 K
树木与森林 四种形态 树木与森林
树树的简介树的主要四部份是根、干、枝、叶。树根一般在地下,在一棵树的底部有很多根。在树干的部分分为五层。第一层是树皮。树皮是树干的表层,可以保护树身,并防止病害入侵。在树皮的下面是韧皮部。这一层纤维质组织把糖分从树叶运送
准确把握清正廉洁之内涵 准确把握四种形态
稿件来源:南阳日报-南阳网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定不移反对腐败,保持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倡导清廉,建设廉洁政治。清正廉洁,是中国共产党对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的要求 即严于律己,廉洁奉公,时刻把党
“怀疑一切”何以成为常态 让四种形态成为常态
“怀疑一切”何以成为常态 “怀疑一切”是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的。他在《方法论》中指出,研究问题要有自己的判断,任何权威的结论甚至常识,都可以进行怀疑。从事学术研究和科学实验,需要这种“怀疑一切”的精神,有怀疑才有研究,有研究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