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抢救切尔诺贝利》三 抢救切尔诺贝利纪录片
尽管如此,苏联政府还是决定保密,在距离事故发生地140公里的基辅,冒着人民受辐射的危险,照常举行五一劳动节游 行庆祝活动。理由是,必须保持社会稳定,防止产生恐慌。
更令人发指的是,苏联政府在向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派遣抢险人员时,并没有向全部人员告知事情真相。因此,有些人是在没有防护的情况,进行抢险工作。事后,每个人只收到了相当于100美元的奖励金,政府就不再管他们了。这些人中的大部分,现在都已经患病死去了。
难怪三年以后,苏联----这个看似巨无霸的帝国----在一夜之间就解体了。人民抛弃了它。
================
十二、
所有的人,不论军民,不论阶级全都无私地工作。
"我第一阶段就加入这个工作。我告诉你,这件事非做不可。"
这是英勇行为。在这场行动中,有600名驾驶员遭到辐射致命污染,所有人都将死亡。但是他们的努力,只争取到几天时间。
虽然火已经被掩盖住,但却还没有扑灭。飞到上空的直升机,无法解决问题。他们必须靠得更近,往下进入裂缝,但是该怎么做?
由于第二次爆炸迫在眉睫,权宜措施持续进行著。核电厂设计图显示,可以透过厚水泥建造的管线通道,接近"活跃区"。
柯恰朵夫研究所的技师团,进入这个迷宫。要前进非常困难,部分通道在爆炸中坍塌。他们利用喷灯,穿透四号反应炉的外壳,伸入放射性探测器,温度计与摄影机。探到的结果非常惊人,辐射值异常高。他们最担心的事情得到证实,高热岩浆已经将水泥板烧裂,渗入了没有水的凹地,而且有陷得更深的危险。
"当时有5%到10%的爆炸危险,我们已经将反应炉底部的水抽乾,但一定得采取某种措施。一定得在反应炉底部放些什么,防止岩浆继续往下漏,一定要设法防止它往下塌落。"
没有东西可以防止岩浆,继续向下渗透到沙质底土。而在反应炉下方,有一大片地下水层。这里供应著全国的水源。
"我们最担心的是,所有岩浆都往下沉,直达地下水处。这将污染普里皮亚季的河流,然后是聂伯河,基辅,还有黑海。我们绝对要想办法解决。"
他们考虑采取新的行动,但是这将牺牲更多生命。
十三
1986年5月12日,初次爆炸发生后17天。
离切尔诺贝利一千公里的土拉区矿工,接获来自克里姆林的探视。来者是矿产工业部副部长。
"部长跟我们谈到切尔诺贝利事故。他说需要我们莫斯科盆地区的矿工,他给了我们24小时收拾东西。隔天我们就搭巴士到莫斯科机场。5月13日,我们的同志就开始在切尔诺贝利工作了。"
1986年5月13日,切尔诺贝利地区。
他们的任务是接近反应炉,方式是透过唯一可能通道----地下道。
"我们的任务是从第三区,挖出150公尺长的地道到第四区。再挖出30公尺长的地道,然后挖出长宽各30公尺的空间。以放置让反应炉降温的冷却装置。"
为了让矿工暴露的辐射降到最低,他们挖掘到12公尺深,才开始往燃烧中的反应炉前进。他们在此建立,2公尺高30公尺宽的空间。这里将装置一套复杂的液态氮冷却系统。
"同志,我们的目标是,每天将地道往前推进13公尺。"
在一个月内,俄罗斯与乌克兰矿区,派遣了一万名矿工进地道工作。他们的年龄都在20到30岁之间。地道内部空气不流通,温度高达摄氏50度。放射量最少一小时一伦琴。
"我们在没有防护装备的情况下工作。矿工无法使用呼吸面罩,因为工作几分钟后
滤孔就会湿透。所以大家都拿掉面罩工作,也脱掉了上衣。"
"我们喝水的瓶子没有加盖。这实在很糟糕,因为体内马上会喝进放射性粒子。我们一名同志吞下了一些高度放射性的沙子,他死了。我们哪有办法,分辨呼吸与摄取的一切?"
"最痛苦的就是缺氧,以及恐怖的高热,里头热死人了。我们得快速工作,加紧脚步,动作要非常快。这真的很痛苦。不停地工作。"
30名矿工每3小时换班一次,全日无休。他们在1个月又4天内,挖了150公尺长的地道。这是一般矿区3个月的工作量。
"最危险的区域不在地下,反应炉下方的辐射并不高。但是我们一到地面上,就必须快速跑开。"
地道口的辐射量高达300倍。所有矿工都逃不过辐射,他们不曾被告知所面对的危险。
"总得有人去做这件事,不是我们就是别人,我们尽了自已的责任。我们应不应该这样做?现在来评断都太晚了。我一点也不后悔"
矿工们达成了任务,但是反应炉下方,一直没有装置冷却系统。地下空间最后填满了水泥,以巩固整个结构。官方宣称,每名矿工吸收了30到60伦琴。但是幸存者表示,他们的吸收量是此值的5倍。根据估计,有1/4矿工在40岁前死亡。
官方统计资料并没有列入这2500位死者。
十四、
当矿工还在反应炉下方挖掘时,布利克斯与苏联当局,在莫斯科举办了记者会。
"我谨代表国际原子能总署,对这个悲剧事故表达深切遗憾。我们与苏联当局达成协议,前往维也纳进行事故后分析。"
在全球500名记者面前,他宣布维也纳即将举行一场国际会议。苏联同意出席,提供所有灾变相关资料。
"记者会最重要的作用是,让俄罗斯民众认为这些人足以信任。他们过去并不信任政府所说的一切。这起灾变事故遭到隐瞒,人民没听过相关讯息,而他们所听到的又令人忧心,但是情况还可能更糟,糟到让人无法确认。但是人们现在觉得,可以信任政府。这是开放政策的一大胜利。"
苏联同意与西方充分合作,一场历史性变革开启了开放时代。这就是人们所知的开放政策。这正是戈尔巴乔夫急需的政治胜利。
切尔诺贝利的火势,虽然正被持续控制,裂缝与无数吨的高度放射性瓦砾,却仍暴露在环境中。目前最紧急的就是,覆盖损坏的建筑物与清理该区。但这些工作,需要无数更多的人力。
5月14日,灾变发生后18天。
戈尔巴乔夫终于对苏联人民发表演说。
"晚安,各位同志。切尔诺贝利核电厂事故,也引发全球关注。我们首次面对这样的危险,核能脱离了人类掌控。我们日夜无休地工作。全国的经济,技术与科学团队,都动员前来抢救这场灾变。"
"全国都动员起来。官僚作风摆在一旁,不管需要谁的贡献,我们都会马上要求。此刻我们不会在意成本,需要什么就拿什么出来,我们处于前线状态。"
十五
尼可莱塔拉可诺夫将军,受命指挥地面部队。
一年内,十多万名官兵在切尔诺贝利穿梭。他们全都是后备军人,他们被住处的最高行政单位,征召来到前线。不管是军人或百姓,军官或士兵,他们都是"清理人"。这是切尔诺贝利一役发明的名词。他们的任务是,清理所有放射性物品。
"第一天我们都很担心,整天都带著面罩。接著就忘得一干二净,你很快就习惯了。我们觉得非常自在,我们还在开玩笑,大伙儿都很开心。现场没有卖伏特加,在莫斯科还听说,切尔诺贝利的清理人有免费伏特加可喝。我跟我太太说,每餐餐后都有150克可以喝,她还在想我们到底是去干啥。"
伊戈科斯汀是克里姆林宫授权的五名记者之一。他们前往报导这场抢救战役,这是当局隐瞒一切后的首次开放。他的三名同事如今已经死亡。
"现场不分地位阶级,不分军官士兵。没有人会说,我是将军所以要听我的。所有人都在尽一已之力。"
这些被称为切尔诺贝利事故清理人的机器,只是勤奋地工作。10万军队与40万名平民,包括工人,工程师,护士,医师与科学家,从苏联各地来到切尔诺贝利。苏联展开了最新一场重大战役,总共有50万人。
"切尔诺贝利大军比拿破仑军队还盛大,而我们的军人都遭到了污染。"
直升机从空中丢掷大量被称为"波泡"的黏稠液体,这种混合物能让放射性尘凝固为地面灰泥。这时清理人大军则负责清理现场,挨家挨户清除,覆盖在所有表面上的放射性尘埃。
他们成立了特别狩猎小组,小组持步枪在乡间与森林中巡逻,枪杀猫狗。所有动物都必须格杀,因为它们漫步高度污染区时,它们的毛发会吸收放射性,因而污染所有清理人。
该区最后一个还有居民的村庄,已经疏散完毕。房屋一间间被摧毁掩埋。到了夜晚,卡车,机器跟人都覆满了放射尘。
"我们会洗个5,6次澡,大家互相帮忙。我们使用手边的亚麻洗澡手套,还有未加工肥皂。我们刷得一干二净。穿上新的衣服,然后吃饭。我们吃得挺不错的。因为你得精力充沛地跟离子辐射奋战。离子辐射会找出你身体最弱的一环,它找到后就会将你击倒。"
(未完待续)
更多阅读
我们在山海关《长城:中国的故事》12集人文纪录片开机仪式上
2012年10月16日上午,在秦皇岛市山海关区老龙头景区,举行了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与中央新影集团共同斥巨资、联合拍摄的大型人文纪录片《长城:中国的故事》开机仪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黎雪(左);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
《阿黛尔的生活》影片成功的秘诀 阿黛尔的生活
《阿黛尔的生活》影片成功的秘诀本年度在嘎纳获得金棕榈奖的法国影片《阿黛尔的生活》不仅获得了嘎纳电影节评委的一致好评,也似乎获得了法国观众的一致认可,看来影片获奖以后导演与演员有关拍摄过程中的一些争议丝毫也没有影响观众
李慎之:《哈维尔文集》序
捷克是个小国,但在这个小国诞生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瓦茨拉夫·哈维尔。我们是一个大国,但当代中国称得上思想家的有几人?原因或许在于哈维尔所强调的道德和良知,如今我们这里有知识而无良知的专家教授是很多的,但他们注定成不了思想家
2011年电视剧《马迭尔旅馆的枪声》完全演员表、简介与截图 马迭尔旅馆的枪声下载
央视八套晚间正在播出2011年由赵光远编剧,姜峰、郝万军、李明馨导演的29集电视剧《马迭尔旅馆的枪声》,讲述的是:1938年,日本关东军为入侵苏联制定刺杀斯大林的“猎熊行动”计划被中共地下党获知,在告知苏联方面时,密码被日特
《阿黛尔的生活》影评 阿黛尔的生活在线观看
年初第一遍看《阿黛尔的生活》的时候,刚读完《第二性》,配合影片开头的几段《玛丽安的生活》食用,感觉到的是浓浓的女权意识:一个女性如何觉察到自身的理想与爱情。好电影总是在反复咀嚼中能发现不同的韵味,又是一年戛纳,重温去年这部金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