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文萃》2014年第5期 领导文萃杂志



《领导文萃》2014年第5期

[主题阅读]

2013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政策走向

祝宝良 闫敏(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2013年,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困难局面,我国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宏观经济呈现出平稳增长态势。展望2014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将提振信心,宏观调控政策会继续发挥积极作用,我国宏观经济将保持中高速平稳增长态势。

阅读1

2013年宏观经济运行基本特征

2013年,国际经济形势风云多变,国内结构调整任务艰巨复杂,我国宏观调控紧密围绕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既定方针,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增强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与针对性,实现了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一)宏观调控目标基本实现

适应世界经济进入低速增长的新常态和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阶段,2012年十八大后,我国不再追求高经济增长,而是更加重视结构调整和增长质量,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13年,按照“宏观政策要稳住、微观政策要放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思路,有针对性地出台了一系列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措施。首先,从我国经济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出发,科学确定经济运行合理区间,保证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只要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就要尽量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其次,坚定不移深化改革,着力激发市场活力,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消和下放了2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同时,扩大了“营改增”试点范围,积极推动利率市场化、铁路等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资源性产品价格等领域改革。再次,着力调整优化结构,积极培育信息消费,增加节能环保、棚户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中西部铁路等方面的投资,促进养老、健康、文化、教育等服务业发展。这些稳中有为的配套政策措施,稳定了市场预期,增强了市场信心,保证了经济平稳运行。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长7.7%,1-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7%,预计全年经济将增长7.7%,工业增加值增长9.7%,可完成全年预期调控目标,经济发展平稳开局。

(二)三大需求保持基本稳定

投资依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有三大部分,一是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约占投资的22%;二是既具有投资功能也具有消费功能的房地产投资,约占投资的25%;三是企业主导的制造业投资,占投资的33%左右;其余为农业投资和服务业投资等。1-11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19.9%,较上年同期放缓0.8个百分点。政府主导的基建投资成为今年投资增长的主动力,1-11月增幅同比加快9.6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好于预期,增幅同比加快2.8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在产能过剩的重压下,增幅同比放缓4.2个百分点。消费增速略有回落。1-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3%,增幅同比放缓1.2个百分点。居民收入减速以及零售物价涨幅回落使得消费增速放缓。分行业看,住房、汽车等消费龙头市场呈现购销两旺局面;信息消费、网络购物新兴消费业态与消费模式快速增长;餐饮、粮油烟酒、服装鞋帽和石油制品的回落幅度居前。消费结构变化一方面反映出国家扩大消费,鼓励新增长点政策逐步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反映了中央提倡勤俭节约,严格公务消费有效抑制了公款吃喝。尽管餐饮、娱乐消费增速较往年同期可能有所放缓,但节省支出应用于其他方面,没有减少国内需求。

外贸出口平稳增长。1-11月份,我国外贸出口同比增长8.3%,增幅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出口基本稳定,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有所提高,贸易顺差主要来自加工贸易。由于我国经济的逐步企稳回升以及大宗初级产品价格的明显上行,下半年以来,我国进口增速逐步回升。

(三)价格总体平稳,不同领域价格出现分化

今年以来,由于国际输入性通胀压力不强、宏观经济总需求仍显不足,产能过剩压力较大,我国价格整体相对温和,但不同领域价格出现背离,居民消费价格小幅上涨,工业品价格连续下跌,房地产价格涨幅较大。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1-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6%,涨幅与上年同期持平,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价格涨幅相对较高,预计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将上涨2.7%。生产者价格在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情况下,延续负增长态势, 1-11月份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已连续21个月下降。房地产价格涨幅较高。社会普遍关心的房地产价格今年以来呈现持续上涨局面,上涨幅度偏大,按商品房销售额和销售面积计算的全国商品房价涨幅达到8.1%,同比加快1.5个百分点。

(四)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今年以来,我国在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方面呈现出新变化。一是产业结构有所优化。第一产业稳步发展,粮食生产有望再获丰收;服务业延续较快增长态势,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长8.4%,较上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5.5%。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发展迅猛,成为结构调整的亮点与重点。前三季度,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7.5万亿元,增长35%,软件业完成业务增长23.7%,信息消费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并有力带动了物流、仓储、邮政等一系列产业的发展,对增加就业起到积极作用。同时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造船等落后产能加快淘汰,列入2013年公告的19个行业落后生产线已实现关停。二是民间投资比重提高。1-11月份,我国民间投资比重达到63.5%,较上年同期提高1.7个百分点。今年以来,我国民间投资投向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资金增长较快,尤其是第三产业增速提高2.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在投资体制改革的推进下,许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投资准入放开,促进了民营经济发展。三是东部地区创新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今年以来,东部地区部分劳动密集和资本密集产业向中西部加快转移,信息、医药等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经济增长率先企稳。中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潜力和比较优势得到释放,东中西地区各自的动态比较优势逐步形成。四是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国家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机制建设,6月深圳碳交易市场上市,9月出台“大气10条”,前三季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降低3.6%。

(五)就业形势较为平稳

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增强,特别是随着就业容量较大的服务业发展加快,相对较低的经济增速可以创造较多的就业岗位。近年来我国就业弹性大幅提高,每1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吸纳的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012年增加至164万人。1-11月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242万人,超额完成全年就业目标。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就业人数增长最快,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服务部门就业人数增速较高。

阅读2

当前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和风险隐患

我国经济从10%左右的增长速度向目前8%左右的速度转换后,出现了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货币政策扩张后大量资金进入房地产和其他虚拟部门、政府通过基础设施拉动经济增长带来负债增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财政收入减缓等诸多矛盾和问题。这些突出矛盾和风险是体制改革滞后的结果,是新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表现,也是应对金融危机期间大规模扩张政策的代价。

(一)产能过剩制约经济回升程度

我国的产能呈现行业面广、绝对过剩程度高、持续时间长等特点。一方面,我国产能过剩行业已从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造船等传统行业扩展到风电、光伏、碳纤维等新兴战略性产业,许多行业产能利用率不足75%,处于严重过剩当中,有的处于绝对过剩状态。另一方面,过剩行业的投资仍在增长,而且大部分为现有水平的重复投资,过剩程度进一步加剧。在中期潜在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背景下,如果不能加快淘汰和兼并重组,过剩行业的利润会继续下降,优秀企业难以发展壮大。

(二)财政金融风险调控难度增加

近年来,财政收支矛盾日渐显现,地方政府偿债能力受到制约,债务风险提高。与此同时,由于货币投放量偏大,货币环境宽松,融资平台公司负债增长较快。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我国广义政府债务增加到占国内生产总值近50%左右,这些负债中很大一部分只能依靠出售土地收入支撑借贷和偿还,或者举新债还旧债。为继续对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投融资,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大规模扩张影子银行业务。随着国内企业兼并、破产增多,部分理财产品信用违约风险提高,这些因素积累导致金融风险不断上升。

(三)房地产市场分化加剧系统性风险

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在调控政策、实际需求、区域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下,出现明显分化走势。一方面,一、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泡沫风险继续累积。以限购限贷为核心的房地产调控并没有抑制住房价上涨,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一线城市房价不断飙升,远远超出居民承受能力。另一方面,我国部分三、四线城市土地供应规模不断扩大,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较快,房地产自住与投资需求不足,出现了严重过剩局面,部分城市价格出现连续下跌。

(四)企业经营成本上升

在产能过剩影响下,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连续负增长,企业实际融资成本显著提高。2005-2012年我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货币工资年均增长14.4%,2010-2012年农民工月均收入年均上涨17.4%,企业用工成本提高。环保成本、土地和资源产品价格呈现刚性上涨局面。在需求不足、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大部分企业微利经营,影响未来投资、技改等生产经营活动。

(五)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

我国就业总量压力不强,但结构性矛盾突出。结构性失业主要是由于我国产业结构、社会结构变化,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特征与社会对劳动力需求不吻合,现有劳动力的知识、技能、观念、区域分布等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而引发的失业,表现在行政与内勤人员供给过剩,大专院校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与企业需求脱节就业形势严峻,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性较强,短期就工现象突出,而技术工人和高端技术研发人员严重短缺。2014年,我国大学生将达到727万人,比上年增加28万,过剩行业下岗职工增加,结构性失业趋于严重。

阅读3

我国仍具备保持稳定增长的基本条件

(一)世界经济仍将延续缓慢复苏态势

2014年,世界经济增长情况有望好于2013年,增长格局逐步由新兴经济体主导转变为发达经济体主导,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世界总产出2013年增长2.9%,2014年增长 3.6%,提高0.7个百分点。经过五年的调整,发达国家系统性金融风险明显降低,“再工业化”等结构性调整措施效果初显。美国经济在页岩气革命、出口倍增计划、智能制造等众多经济战略拉动下,消费市场再度启动,房地产市场走出谷底,IMF预计,2014年美国经济将增长2.6%,比今年提高1个百分点;欧洲随着成员国财政改革以及救助机制的完善,欧债危机冲击逐步缓解,出口竞争力回升,2014年欧元区经济有望实现微弱增长;日本经济在安倍经济学刺激下,仍将保持温和增长态势。但是新兴经济体增长动能疲弱,结构性矛盾突出,在增长放缓、资本外流和本币贬值三者叠加下,部分国家金融乃至实体经济可能出现危机,成为明年世界经济中的不稳定因素。纵观世界经济,发达国家新的增长动力源尚不明朗,美国等国家的货币政策存在退出可能,世界贸易投资格局变化方向不确定,全球债务风险没有完全得到解决,区域动荡给世界经济带来不稳定性。世界经济向好,整体有利于我国外需回暖,但全球经济领域存在的复杂性亦将给我国进出口带来不确定性,我国低端制造业向外转移,发达国家需求回升对我国出口拉动有限,而新兴经济体增速下滑对我国出口将带来不利影响,我国吸引外资难度将加大。同时新兴经济体减速将推动国际市场大宗初级产品价格稳中趋降,有助于降低我国进口成本,并减轻输入性通胀压力。

(二)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当前我国改革红利不断释放,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提高,国内需求扩大和供给改善潜力巨大。

1、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将极大调动和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新一届政府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大力推进经济、行政领域各项改革,已陆续出台的各项改革举措在明年将会继续发挥积极成效,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和增长动力,大力推动经济发展。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我国未来改革路线图、时间表做出全面部署,在财政、金融、行政、价格、城镇化等领域改革步伐加快,这将极大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作用,调动企业尤其是民营经济积极性,释放制度改革红利。

2、国家努力打造“经济升级版”,调整优化结构展现良好态势。区域方面,东部地区不断调整经济、产业结构,目前转型升级取得初步成效,经济增速率先企稳。由于东部经济总量大、占比高,未来有利于带动全国经济稳步运行。产业方面,第二产业比重回落,第三产业增长较快,服务业发展加速,新兴产业增势良好,新兴业态蓬勃兴起,经济增长潜力逐步累积。企业方面,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倒逼下,部分企业积极进行技术升级,加大研发投入,科技创新水平有所提高。今年以来相当一部分工业企业利润上升,增加了企业扩大投资、强化技改等生产经营后劲。

3、我国国内市场空间广阔,扩大内需潜力巨大。当前我国储蓄率维持在较高水平,仍将可以保持较高的投资水平。在高铁、城市基础建设、信息基础设施、节能减排、棚户区改造以及保障房建设等领域仍有较大的投资需求空间。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城镇低收入群体和农民收入增速和水平都有明显提高,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奠定了基础。我国不断突破户籍、土地、教育等制约城镇化发展的障碍,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为内需增长注入新动力。

4、宏观调控水平不断提高,宏观政策仍具备运用空间。今年以来,我国在宏观调控上创新思路,提出了“底线思维”理念,确定了按“上下限”调控的合理区间,采取了与“稳中有进、稳中有为”相配套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在调控方向、力度和时机的把握上,在调控手段和工具的使用上,都增加更多的鲜活经验。总体上讲,当前我国宏观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仍具备较大的空间,国家总体资产负债安全,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余额均处于安全线内。银行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较高,有足够多的调节流动性手段和工具。

阅读4

2014年宏观调控政策

2014年,既要着力化解一些行业产能严重过剩、防范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缓解部分城市房价上涨过猛、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等问题,也就是要“去产能”、“去杠杆”、“去泡沫”,又要保持经济适度增长,防止结构性失业。因此,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必须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

(一)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2014年,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仍然不足,经济回升势头并不稳固,需要保持一定规模的财政支出和必要的结构性减税来带动和引导社会需求。同时,民生等薄弱领域和关键环节财政支出刚性较强,深化改革和推进转型升级也需要一定的财力支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体现在稳定财政赤字率、适当扩大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以及结构性减税上。建议2014年中央财政赤字规模安排9500亿元,比2013年增加1500亿元;中央代地方发行4000亿元国债,和2013年持平。全国财政赤字规模增加到13500亿元,赤字率约2.2%。结合税制改革,继续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将邮电电信业和铁路运输业等行业纳入营改增试点。清理规范区域优惠政策,转向实施产业导向税收优惠;实施煤炭等品目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增加棚户区改造、节能环保、铁路、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资,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战略,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拓展地方融资渠道,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等方式举借债务,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情况的监控。

(二)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2014年,为了有利于市场主体形成合理和稳定的预期,保持经济平稳增长,避免触发潜在财政金融风险,货币政策不宜过紧;同时,为“去产能”、“去杠杆”、“去泡沫”和转型升级创造稳定的政策环境,货币政策也不宜过松。因此,货币政策应继续保持稳健取向,并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和微调。考虑到目前货币存量过高以及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和物价之间的经验关系,建议2014年广义货币增长13%,和2013年预期目标一致。加强流动性调控,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适度增长,稳定市场预期;盘活存量、优化增量,加大对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引导金融机构为小微企业、创新创业企业、三农等发展提供金融支持。继续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贷款利率管制的完全放开使利率市场化大为推进,市场利率对资金的配置开始发挥重要作用,我国金融调控开始从数量调控为主逐步进入数量调控和价格调控并重的阶段。应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和公开市场操作,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稳定和银行间市场利率水平平稳波动。市场利率体系尚未完全形成,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仍需改进,应逐步完善利率间接调控的基本框架和基础条件,适时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价格型工具的政策有效性。

(三)积极扩大有效需求

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充分挖掘消费潜力,增强居民消费能力。积极培育信息消费,养老、医疗、保健消费,环境消费等新业态;改善消费环境,推进流通环节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降低消费品流通成本,加大食品、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确保品质安全。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取消和下放投资审批事项,切实保障企业和个人投资自主权;发挥政府投资对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调整预算内投资结构,大幅压缩用于一般竞争性企业项目投资,适当减少可利用社会资金的经营性基础设施投资,停止建设楼堂馆所等投资;深入贯彻落实“新非公36条”,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确定重点投资领域,加快城际高铁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支持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棚户区改造工程建设,加强农业、水利投资等,充分发挥出口的支撑作用。保持传统出口优势,同时形成以技术和大型成套设备出口带动关联行业出口的新模式,创造新的比较优势;加强与相关国家与地区的自贸区建设,稳固推进投资协定谈判;全面推进上海自贸区建设,探索改革新路径,推进服务贸易增长,扩大金融、教育、文化等服务业对外开放;加强对走出去的宏观指导与服务,简化审批程序,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积极性,提高对外投资效率;加大对国际大通道内外互联互通建设的协调力度,积极推进陆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推动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努力开拓国际经贸合作新领域;扩大国内转方式调结构所需设备和技术等进口,增加原油、贵金属、粮食等初级产品进口。

(四)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一是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落实“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抓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二是化解产能过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化解产能过剩的核心要义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方面是完善市场机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通过优胜劣汰,淘汰落后产能;另一方面是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组织创新等创新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形成更具竞争力、更具优势的主导产业,从根源上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三是加大环境治理与保护生态工作力度,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推进节能减排;推进工业、农业、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力争实现资源能源循环利用;落实和完善大气污染治理计划及配套政策,重视土壤污染治理工作。四是积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细化区域政策指导的空间格局,注重产业区域间梯次转移;加强跨省区、跨流域、跨行政区协作与共建,打造一批具有区域特点的经济圈与经济带;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力度,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生活水平。五是积极稳妥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推动出台户籍、土地、资金、住房、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配套政策,组织编制实施重点城市群发展规划,各地因地制宜编制和实施本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围绕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降低行政成本的设市模式、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在不同区域开展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试点。提高东部地区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一体化水平,推进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内主要城市之间的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建设,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与交通干线、交通枢纽城市的连接。强化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五)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是继续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重点关注农民工、社会低收入群体社会保障情况。二是重视结构性失业问题,鼓励技术教育培训,同时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做好化解产能过剩过程中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三是加快建立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长效机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努力解决好住房问题,探索适合国情、符合发展阶段性特征的住房模式,主要思路是通过加大供给,通过加大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做好棚户区改造,保障低收入群体住房需求,同时重点增加住房建设用地供给,提高土地容积面积,打破城市与周边地区之间、城区与郊区之间的行政壁垒和市场分割状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抑制房价、扩大住房消费。

(六)积极防范和化解地方债务风险

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需要短期应对措施和长期制度建设结合起来。一是加强源头规范,把地方政府性债务分门别类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严格政府举债程序。加大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清理和规范力度。制定统一标准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严格限制在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及时将融资平台的资金、负债以及项目效益等公之于众。二是尽快建立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制度,允许地方政府合理举债,短期内加大财政部代发地方政府债的力度。三是建立有效的偿债机制,地方政府应通过出售、转让或证券化国有资产偿还债务。四是研究中央政府救助地方政府的条件和惩罚措施,包括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等,约束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

(七)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发展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把经济体制改革分为四类,区分情况、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行政管理改革等,属于方向明、见效快的改革,地方和部门可以授权操作,2014年有望推进实施;财税改革、金融改革包括房产税等由于涉及面广,需要中央决策,将加快研究提出改革方案,待全面统筹和审定后,适时推进;土地制度改革等由于认识有待加强,将先行试点,探索规律;涉及到修改现有法律的改革如生态保护、土地法修订等,将加强研究,尽快启动。

阅读5

2014年基本经济走势

根据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分析和2014年我国经济政策导向,2014年我国经济增速有望保持基本稳定。

从经济增长速度看,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会加大经济下行的压力,而释放改革红利、基础设施投资和库存回补因素将推动我国经济稳定增长。制造业产能过剩会降低企业投资意愿,开工面积连续两年增速较慢和部分地区销量迟滞会影响房地产投资,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范围和领域扩大有利于服务业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会保持稳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会略低于2013年。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长有所放缓,将直接影响到居民的实际消费能力,而信息消费、社区消费等新型消费模式会显示较大潜力,严格公务消费对抑制餐饮等消费的滞后影响基本消失,2014年消费需求基本稳定。美国经济复苏势头增强,欧元区经济出现改善迹象,日本经济在强力政策刺激下步入复苏轨道,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上升压力减小,我国对发达国家出口将有所好转。由于新兴经济体增速下滑,贸易保护主义依然严重,出口难有大的改变,国内需求减弱使进口增速难以加快,预计2014年进出口将增长9%左右,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所增强。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7.5%左右,工业增加值实际增长9.5%,继续处于中高速增长态势。

物价呈温和回升态势。从工业消费品价格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基本稳定,输入性通胀压力不大。我国工业产能较大,供大于求的格局短期内不会改变,工业品价格会基本稳定。从服务业看,人口结构变化带来低端劳动者工资上涨推动部分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价格上升。从食品看,今年粮食再次增产,粮价基本稳定,但肉类、蔬菜价格面临一定的上涨压力。从资源产品看,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2014年是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时机较好的时间窗口,调整资源产品价格会推高物价。此外,2013年物价上涨对2014年翘尾影响为1.4个百分点左右,高于2013年0.3个百分点。2014年居民消费价格将上涨3.2%左右,工业生产者价格将下降0.5%,房价同比小幅上涨。(本文来稿时间为2013年12月,文中所用数据均截至2013年11月。)

[今日时政]

市场化国企改革不可放弃的目标

周放生

这些年国企有了很大的变化,也有了不小的进步。然而尽管如此,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能高不能低、大锅饭、铁饭碗、人浮于事、机构重叠、投资拍脑袋、盲目借贷、盲目扩张、短期行为、负赢不负亏等这些国企通病仍然相当程度地存在着。面对这些问题,大多数国企老总依然束手无策。另一方面,当国企老总在拥有了一个人说了算的权力时,谁又能对他的权力进行有效制衡?如何才能防止他滥用职权、贪污腐败呢?这也是对国企老总监管的一道难题。前不久爆出的“中石油”贪腐门就是一个例子。因此,这些已不是一个简单的放多少权的问题,而是涉及到了企业制度体制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所以说,推进国企制度体制的变革才是下一步国企改革关键,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

变革涉及国企产权制度改革。国企制度最根本的问题是国企的实际控制人,包括高管层,也包括出资人代表机构的监管者,并不对国企经营风险、经营后果承担直接买单的责任,缺乏切肤之感。他们客观上是负赢不负亏的。如果由于各种原因、失误导致企业严重亏损,甚至破产清算,只要账面查不出他们有贪腐行为,最多也就承担被免职或处分的后果。产权制度改革就是要引入非国有资本,使得人格化的出资人到位,有人对经营风险承担责任。股权结构要市场化,首先要实现混合所有制。在完全竞争性行业,国有股权的比重应小于40%,可以是第一大股东,但不应绝对控股。也可以参股,或者国有资本完全退出。

变革涉及国企投资制度改革。这些年国企投资出手越来越大,但投资效果呢?根据相关部门投资项目后评估分析,投资效果接近或达到预期目标的仅占30%,打水漂的约20%。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国企有“钱”,二是没有人真正对结果承担责任。国企哪来这么多钱搞投资呢?一来底子厚,二来银行慷慨。因此企业融资规模越来越大,负债率也越来越高。而本应对投资项目是否上马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可行性报告》,实际上也都是些“可批性报告”、“钓鱼报告”,钓鱼高手们层层钓鱼,新项目自然也就顺利上马了。目前,许多行业出现的“产能严重过剩”局面与国企这种投资体制就有着直接关系。只要这种审批者、决策者、经营者不对投资结果承担直接后果的模式不改变,这样的局面则无解。

多年的改革实践告诉我们,这些问题的解决,只有靠国企制度体制的改革才有望改变。国企改革“行百里者半九十”,现在仅走了五十里,任重而道远。(摘自《经济观察报》)

既得利益也可能变为改革者

张维迎

中国未来30年应该建立这样一种目标,具体来讲我觉得经济上进一步自由化、市场化。政府大量的权力应该废除,就是说把政府局限在公权的范围内,不应该侵害私权。

我们要实行的变革阻力在哪?大家普遍认为是既得利益阻挠,但历史上好多伟大的变革,都是既得利益者领导的。既得利益者能不能变成改革者?我觉得有三种可能。

一是观念、理念,从古希腊梭伦、伯里克利的民主化改革,到近代的华盛顿,他们都是出于理念在改革。美国的废奴运动主要是白人在做,不是黑人在做;中国妇女的放脚都是男人在做,不是女人在做,所以理念很重要。

二是既得利益之间本身的博弈也推动社会转型。好多的变革发生的时候,统治者内部的矛盾远大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政教分离就是宗教和国王的矛盾推动的。

三是统治者是不是意识到变的必要,或者有没有这种危机感。华盛顿去世前,立遗嘱说等他太太去世后把他277个奴隶都解放了,但是他太太在他去世一年之后就这样做了,说我不想生活在那种盼我死的人当中。华盛顿废奴是因为理念,华盛顿太太废奴是因为她有危机感,因为不废除的话这些人可能会害她。

我们中国下一步变革有两个因素非常重要:一个是理念,一个是领导力。理念可以正确可以错误,领导力可以弱可以强。最好的组合就是正确的理念、强的领导力,最坏的组合是错误的理念、强的领导力。(摘自《南方周末》)

胡润为中国富豪“画了一幅像”

周凯

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底,除港澳台之外的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千万富豪(含亿万及以上富豪)人数已达105万人,比上一年增加3万人,涨幅3%;其中亿万富豪人数已达6.45万人,比上一年增加1000人,涨幅2%。千万富豪和亿万富豪人数增速已连续两年放缓,为5年来最小涨幅。目前,全国每1300人中有1人是千万富豪,每20000人中有1人是亿万富豪。

根据该报告,中国的千万富豪主要可分为四种类型:企业主、职业股民、炒房者和金领。胡润为中国的千万富豪“画了一幅画像”:平均年龄为38岁,男性占七成,43%拥有硕士以上或EMBA学历;平均每人拥有3辆车、4块表;平均每年出国2.8次,每月出差7.5天,每年拥有假期20天;休闲时喜欢旅游、看书、品茶,运动则喜欢游泳和高尔夫;超过七成会定期体检,一成有私人医生,半数不抽烟,七成喝酒,其中5成青睐葡萄酒;平均工作日睡眠6.6小时,周末睡眠7.2小时;房地产还是最常见的投资选择,股票仍居第二,但呈下降趋势;2/3有收藏习惯,手表及古代字画是最普遍的收藏品类;获取信息的渠道以网络为主;普遍认为纳税是体现企业家社会责任的最好方式,环保意识增强;1/3计划在高中时期将孩子送出国留学。

该报告还首次引入“企业家幸福指数”这一概念,从家庭、工作、健康和个人生活四个方面研究企业家的幸福感,受访者被要求从1-10分为自己的幸福程度打分,结果显示:中国富豪幸福指数达到7.8(满分为10)。

有73%的富豪认为自己比上一代幸福;家庭生活给予的幸福感比工作带来的更多;女性富豪的幸福指数达到8,略高于男性富豪;30岁以下富豪的幸福感明显低于年龄较大的富豪,尤其在工作方面。

家庭生活很幸福的富豪比例占到65%,亿万富豪选择很幸福的比例高出平均3个百分点,但选择不幸福或者说不清的比例也更高。“家人的认可”是家庭生活最让富豪感到幸福的方面。家人的认可对男性富豪更为重要,对父母尽孝心和伴侣的陪伴则对女性富豪更重要。对于45岁以上的富豪,孩子的成就则是最大的幸福来源。

虽然工作幸福度仍接近九成,但认为工作很幸福的富豪比例仅为1/3。45岁以上认为工作很幸福的比例明显更高,达41%,亿万富豪这一比例达到44%。工作方面最让富豪感到幸福的是企业发展和带领团队共同致富,亿万富豪相对更看重引领行业和公益事业。

相比爱情、时间、他人认可、学习机会和物质需求,富豪最想拥有的是健康,最担心的也是个人健康问题。超过1/4的富豪不满意自己的健康状况,另有超过1/3的富豪认为自己运动不够。女性和年轻富豪更在意自己的身材。近3成富豪认为自己的工作生活不平衡,年轻富豪这方面困扰更多。近两成女性富豪有睡眠问题。

富豪平均工作日睡眠8小时以上的仅占11%。亿万富豪虽然有一部分已开始享受乐退生活,但“工作狂”的比例更高,3成亿万富豪工作日睡眠不足6小时。

个人爱好也是幸福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七成富豪认为旅行能带来幸福,除此之外,运动也是幸福来源之一,尤其在男性富豪。女性富豪更加享受看电影,达31%。

男性富豪认为最幸福的时刻是公司成立,女性富豪选择的是恋爱。孩子出生对于男女富豪同样重要。

胡润认为:“中国富豪今年的关键词是‘健康’和‘幸福’。” (摘自《时代邮刊》)

全面改革要学会“在两个鸡蛋上跳舞”

常修泽

把“包容性体制”贯穿到改革中

“在两个鸡蛋上跳舞”,这句拉美谚语很有哲理,强调的是办事要掌握平衡点,这能够很好地表达在新阶段改革中的“均衡运作”思想。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就是把握公正化和市场化之间的均衡。实事求是地说,市场经济有局限性,甚至是有缺陷的。但比较起来,当今世界上还没有比市场经济更好的资源配置机制。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内外有些论者对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看得有些过度,以至于国内出现了批判市场经济体制、认为市场经济是中国“万恶之源”的说法。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资源配置方式无非有两种:市场体制与计划体制。后者在中国已实行多年,其严重弊端大家都看到了。中国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能动摇。

中国还属于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现在有“两个苦于”,既苦于市场经济不发达,要继续培育它,又苦于发展过程中出现若干弊端。第一个“苦于”是主要矛盾,但也要注意克服第二个“苦于”的问题。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笔者认为市场化这个“鸡蛋”不能踩破,否则,中国必将倒退。当然,第二个“鸡蛋”——公正化也不能踩破。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现包容性,需要从多个方面探索。就产权领域来说,首要问题是打破垄断。总的思路是放宽市场准入,包容“国有”与“民营”。现在包容度不够,仍有“弹簧门”、“玻璃门”,这在客观上把民营资本排斥在外。包容体现在哪里?首先要在产权上包容“国有”与“民营”。基于这种认识,笔者主张中国未来应实行混合所有制。现在混合所有制混合的广度、深度、力度都不够,或者说包容度不够。对此,应当实行“两平一同”,即“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第一,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生产要素是一个综合性概念,现代经济中包括五大要素,即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管理。在资本、土地、劳动力、管理、技术等要素上,目前很难说是公平的。第二,平等参与市场竞争。一方面,起跑线要一样;另一方面,跑道也要一样。第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国有资产和民营资本都应该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贱卖和侵吞国有资产,显然是犯了“侵吞国有资产罪”,但侵犯私人财产就应逃脱法律吗?但在现实中,两者仍有差距。
《领导文萃》2014年第5期 领导文萃杂志

中产阶层需要继续扩大

在社会领域如何体现“包容性”?它集中体现在4个字上——“社会共生”。如何实现“社会共生”?第一,穷人不能再穷,要遏制贫困。第二,富人不能出走。第三,中产阶层必须扩大。

政治体制的“两个鸡蛋”又是什么呢?要寻求最大政治公约数——民族复兴,这能把大家凝聚在一起。应当在“革命”和“完善”这“两个鸡蛋”上跳舞。中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这就是在“两个鸡蛋”上跳舞——这是深刻革命,必须用极大勇气去推进;同时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

文化体制怎么均衡?要实现文明交融和文明融合。发展中国家的文明与发达国家的交融,可视为文明领域的“两个鸡蛋”。

生态文明建设要做产权文章

生态环境该如何均衡?当代人类的生存发展包括三个系统,一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环境系统(“天”),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资源系统(“地”),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自身系统(“人”)。广在哪里?用“广义产权论”分析,广在天上、广在地上,还有广在人的自身上,如劳动力、技术、管理、产权和环境人权等。“天人合一”,对天地的敬畏并尊重人的尊严,这“两个鸡蛋”都得要。运用到破解当下环境保护难题中就是要建立环境产权制度和资源产权制度。企业产权是狭义产权,环境产权则包括碳排放权。现代人应该意识到,碳排放是有产权关系的。

那怎样理解资源产权?资源产权有五个方面,包括水资源产权、土地资源产权、矿产资源产权、森林资源产权以及海洋资源产权。例如,海洋产权,所有权是国家的,这很清晰,但海洋的用益物权如何搞活,现在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可以划出一定区域,把产权界定好,把使用权转让给有需要的地区、企业和个人。

需要强调的是,生态文明建设有四条线。第一是技术路线,通过发明或创新装置,减少污染。第二是结构路线,调整产业结构,例如把首钢迁出去,搞文化创意产业和服务业。第三是政府调节路线,包括环保执法、检查、惩罚,以及改革资源税、环境税。第四是市场路线,用“看不见的手”运作,一是产权,二是价格。

新阶段改革要有新思维,要有新方略。要摆脱传统思维,要超越惯性运作。笔者不希望“文明冲突”和“社会博弈”成为新阶段中国改革的主流形态,而期盼包容性改革能成为下一步的战略选择。(摘自《思想理论动态参阅)

“奥巴马主义”渐进成形

陈积敏

三大支柱战略:瘦身欧洲、稳定中东、强化亚太

美国人认为,在当今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在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的情况下,在全球性问题带来的挑战日益增多的时刻,美国的领导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对国际体系进行变革 保障美国全球利益

自2009年执政以来,以“变革”旗号赢得民心的奥巴马总统逐步对美国的全球战略进行调整与设计。从整体上看,这一战略具有四个方面的要素,即体系变革、责任分担、重心调整与美国领导。至此,“奥巴马主义”渐进成形。

当前国际体系正经历着深刻转型与调整,而国际权力结构的变化是本次体系转型的重要标志。从权力类型上看,这种变迁主要体现在经济性权力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不可否认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当前国际权力结构中仍居核心地位,但非西方国家的群体性崛起正在改变着原有的国际权力分配格局。奥巴马政府在其首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指出,当前国际政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国际权力的分散性。

对于美国而言,维护当前国际体系的可持续性不仅是美国全球霸权地位的重要表征,同时更是其实际战略利益之所在。然而,当前的国际体系并不能完整地反映国际力量格局的变迁。面对此种境况,美国一方面需承认和接受这一现实,另一方面要主导对原有的国际机制进行改革,以让渡部分权力的方式来迎合新兴强国的利益诉求。

实际上,美国政府已经开始这样做了,最典型的实例便是用二十国集团(G20)代替了八国集团(G8),使其成为解决当前国际经济挑战的主要论坛。显然,奥巴马政府已经深刻意识到,如果不对二战后的国际体系进行必要的改革,如果无法将新兴大国成功纳入这一体系,那么美国的全球利益将无法得到保障。

当然,对当前国际体系进行改革,吸纳新兴经济体国家,并且赋予它们更多的权力,并不是没有条件的。在《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奥巴马就明确指出,新兴大国权力的增长是与其责任的增多相伴随的,“寻求更大话语权与代表权的新兴大国将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以应对全球挑战”。

可见,奥巴马政府试图通过承认当前国际政治的现实,并让渡部分美国权力,从而实现国际责任分担的目标。例如,美国在利比亚战争中退居幕后,实行所谓的“幕后领导”策略便是其实行责任分担战略的典型表现。奥巴马政府希望借助于责任分担战略,一方面维持当前国际体系的运行,降低其提供公共物品的成本,另一方面为国内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支持,以恢复美国的活力与实力。

重心调整:关注核心区域

奥巴马政府在全球战略力量的布局上进行了重大调整,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瘦身欧洲。在2012年美国新军事战略报告《维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21世纪国防的优先任务》中指出,欧洲已经是安全的生产者,而非消费者,因而美国有条件从欧洲事务中抽身。当然,这并不表明美国忽视欧洲的战略重要性。

其次,稳定中东。中东地区是美国传统核心区域。鉴于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与复杂的地缘政治形势,尤其是近年来发生的“阿拉伯之春”运动,对美国在该地区的战略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而,奥巴马政府将保持在该地区的关注度与介入力。

再次,强化亚太。这是奥巴马政府提出的“再平衡”战略的核心,也是奥巴马政府战略调整最为明显的一个方面。这种强化是全方位的,不仅体现在政治、外交方面,在经济,尤其在军事方面更是突出。瘦身欧洲、稳定中东、强化亚太成为奥巴马政府全球重心调整战略的三大支柱。

通过体系改革,让渡部分权力,实现全球责任分担的战略意图以及全球重新布局,其根本目的在于重塑与维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一方面,美国政治文化中的“领袖情结”深刻影响着美国外交战略的制定。另一方面,除了有充当世界领导者的强烈意愿外,美国还有继续充当世界领导者的实力。奥巴马政府认为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最有活力和最具潜力的经济体,这决定了美国充当世界领导者的“宿命”。

2013年9月,奥巴马在联合国大会演讲中再次表明,美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是“独特的”,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危险就是美国退出领导。若如此,“将产生一个领导真空,而其他国家都未做好填补这个真空的准备”。因此,“美国领导”不仅成为指导美国实现战略调整的原始动力,也成为奥巴马政府战略调整的根本目标。(摘自《联合早报》)

[领导艺术]

中国古代团队的领导陷阱

刘文瑞

领袖:有江湖气

中国古代的团队,其领袖往往不是以技术能力和专长赢得拥戴,而是以其“雄才大略”赢得追随者。

所谓雄才大略,不同于雄心壮志。刘邦和项羽看到秦始皇,感叹“大丈夫生当如此”“彼可取而代之”,两人志向类同,而谋略却差别极大。一个局部战场处处失利却能把握大势,一个所向披靡却走向穷途末路。所以,雄才大略不仅是志向的宏伟,也不仅是道德的高尚,而是在宏大目标下凝聚人心去实现战略指向的能力。李宗吾在《厚黑学》中曾经把中国历史上“成大事者”的特质概括为3条:爱才如命、杀人如麻、挥金如土。暂且撇开“厚黑”的道德批判不谈,仅仅从行为取向来看,这3条正是多数领袖人物凝聚人心的基本手段,即能用人、有威严、可让部下卖命。这种行为取向决定了中国式团队的领袖或多或少都带有“江湖气”。

缺乏“江湖气”的人难以成为中国式团队的核心,即便被潮流簇拥到领袖位置,其结局也往往是悲剧。“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与刘邦较量,吃亏就在这里。不仅出身底层的刘邦、朱元璋具有浓厚的江湖气,被后世赞颂的李世民、赵匡胤,他们的行为也不得不沾上江湖色彩。朱元璋屠戮功臣固然不足称道,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究其内涵,依然是江湖底色。细究史料,即便是正人君子,凡是成为一时雄杰的,无不具有某种江湖倾向。

认同:难以祛魅

团队领袖在创业之初必定要采取两种手段:一是树立团队信念的正当性,以此来寻求团队的道义支撑;二是尽量扩大团队信念的外延,使团队尽可能获得社会支持。刘邦起事不久,就以“斩白蛇”、“左股有七十二黑子”、母亲刘媪“梦与神遇”怀孕等等装神弄鬼的手段,把自己打扮成“真命天子”;项羽则以楚国贵族的身份和复六国之后为号召,增强自己的正当性。

当然,这种正当性需要随着团队进展和时间推移会不断调整,但有两点共性:一是从历史角度看,非理性的正当性往往比理性的正当性更能吸引民众。刘邦的“神性”与项羽的贵族气相比,就更能唬住部下。二是从人员的角度看,意志的力量大于知识的力量。这两点决定了古代的团队很难“祛魅”,其威权的本质属于超人权威。所以,古代的团队,当领袖人物的超人魅力减退或者消失时,往往不是乘势进行组织转型,而是以权力乃至暴力维护领袖魅力,起码要造成魅力不减的表象。

追随:跟人而非跟事业

刘邦团队具有建立新王朝的信念,但这种信念是由刘邦个人承载的,刘邦的手下决不能染指。其他人追随刘邦,是谋求在刘邦的事业中“分红”。当刘邦退居汉中暂时失去得天下的迹象后,他的部下(包括韩信)就大量逃亡,对团队前景造成了直接威胁。这种逃亡并非对新王朝的建立失去信心,只是对刘邦这个人能否建立新王朝失去信心。所以,逃亡者可以寻求新的可寄托这一信念的领袖,而不是改造原团队,实现信念。

跟人而不是跟事,这是中国团队的鲜明特色。古人所说的“良禽择木而栖”,“木”是领袖,而非事业,事业寄托在领袖身上。所谓有眼光,是对人的判断,而不是对事的判断,由此决定了团队的行为准则。中国传统的团队往往强调站队,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招降纳叛是寻常之举,而不在乎在事业追求上是否一致。尤其是那些并不认同团队的事业,却能够从团队领袖采取的措施中获益者,在团队中会占到相当大的比例。所以,中国传统的团队往往随着阶段目标的实现而进行人员的洗牌。

治理:人人为己,相互牵制

刘邦集团的成功之处恰恰就在于赋予主要人物以基本信任的同时,又在他们之间形成一定程度的互相牵制,因而保持了平衡。刘邦的手段是在张良、萧何、韩信、陈平、樊哙等骨干亲信之间允许甚至纵容他们形成适度的对立,从而彰显出只有他才能“罩得住”的部属黏性。更有意思的是,这种部下的小冲突通过刘邦的上层平衡,不是相互疏离,而是互相需要和凝聚,少了谁都不行。在这种微妙的平衡中,不但下属增加了对上层的依附,而且还增加了上司对部下的倚重。

为了维护团队,领袖最直接的方法是增加团队的退出成本。“杀人如麻”不仅仅是减少外部的竞争对手,更重要的也是威慑内部的潜在叛逆行为。在中国传统中,对内奸的仇恨程度向来远远超出外敌。从古到今,中国人一直认为“心腹之患”要比“疥癣之疾”严重得多。即便轻易不起杀机、号称开明的宋代诸君,在内心深处对“内忧“的提防也远远超过对“外患”的担心。这一特色往往使历史上的团队在内部分化过程中产生严重的危机。(摘自《发现》)

霸主的开端——齐桓公与宋襄公的对比

章迪禹

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名副其实的乱世,群雄逐鹿,在这段时期内涌现出了数位赫赫有名的诸侯,其中名气最大的可能就是齐桓公。他的霸业起于公元前679年,止于公元前643年他薨殁之年,前后共计37年。

齐桓公的霸业

齐桓公的父亲是齐僖公,齐僖公在世时安排了两位大夫分别辅佐公子纠和小白,负责辅佐公子纠的大夫叫管夷吾,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管仲,后世称之为管子;负责辅佐小白的叫鲍叔牙。后来,小白先入齐都,并在与支持公子纠的鲁国的决战中大获全胜,于是小白继位,是为齐桓公。此时,鲍叔牙出人意料地向齐桓公推荐了在战斗中曾经射伤齐桓公、辅佐公子纠的大夫管仲,言称欲治强齐以匡天下非此人不可,于是齐桓公召见管仲,一段君臣的千古际遇由此展开。

类似于姜子牙与周文王、张子房与刘邦、黎塞留与路易十三、俾斯麦与威廉一世这样的君臣关系,管仲辅佐齐桓公在春秋第一个百年行将结束时励精图治、九合诸侯、伐戎击楚、匡扶天下。

管仲与齐桓公对外的核心策略是“尊王攘夷”。“尊王”,即尊崇周王的权力,维护周王朝的宗法制度。公元前655年,周惠王有另立太子的意向。齐桓公会集诸侯国君于首止,与周天子盟,以确定太子的正统地位。数年后,齐桓公率多国国君与周襄王派来的大夫会盟,并确立了周襄王的王位。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领诸侯进入楚国,质问楚国为何不按时向周天子进贡祭祀所用的茅草而导致祭祀大典无法及时进行,使得楚国承认自己的错误。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鲁、宋、曹等国国君会于葵丘,周天子派代表“赐齐侯胙”,实际上承认了齐桓公的诸侯长地位,齐桓公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位霸主,他提出“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弑,抑兼并”的主张。葵丘之盟后,遇到侵犯周王室权威的事,齐桓公都会过问和制止。

“攘夷”,即对游牧于长城外的戎、狄和南方楚国对中原诸侯的侵扰进行抵御。公元前661年,狄人攻邢,齐桓公采纳管仲“请救邢”的建议,打退了毁邢都城的狄兵,并在夷仪为邢国建立了新都。次年,狄人大举攻卫,卫懿公被杀。齐桓公率诸侯国替卫国在楚丘另建新都。公元前655年,诸侯联军伐楚,迫使楚国同意进贡周王室,楚国也表示愿加入齐桓公为首的联盟,听从齐国指挥,这就是召陵之盟。伐楚之役,抑制了楚国北侵,保护了中原诸国。

显然,通过“尊王攘夷”,齐桓公的霸业具有了相当意义上的合法性,尽管周王室非常反感桓公干涉其嫡位问题,天子权威不断下降,其号召力更是日渐缩小,但这一策略确实在客观上延续了天子权威;另一方面,过分地“尊王”也对自身行为有所束缚,同时由于荆楚与中原诸侯的联系日益紧密,戎狄也逐渐被中原大国征服,最终无夷可攘,因此“尊王攘夷”最终被后世所放弃,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这已经是能够维系霸权的最有效的选择。

宋襄公的愚妄

齐桓公之后,齐国国力同样因为子嗣争夺问题而衰落,此时与齐国关系密切的宋国开始有了称霸之心。宋是殷商宗亲微子后裔的封地,在中原各个诸侯之中,地位极为崇高。齐桓公去世前,也极为看重宋襄公的贤名。因此宋襄公认为自己是理所当然的霸主继承者,不断会盟诸侯显示权威。

宋襄公自幼便有“让国”之贤名,他的父亲曾经言及让他继位,襄公回答说自己是次子,父亲不能废长立幼。而其兄自知不是当国君的料,复又推荐襄公,这样襄公继位。宋襄公拥有着明确的政治野心,他是殷商贵胄微子之后,因此他一直希望宋成为霸主之后能够取代周,继而恢复殷商统治。因此,每次会盟诸侯宋襄公都极力宣扬周朝气数已尽,应该恢复殷商的思想。

另一方面,宋襄公对其他诸侯小国颐指气使,动辄武力相挟,于是中原地区诸小国对宋襄公并非心悦诚服,且多有反抗之心。

不仅如此,宋襄公为人也比较幼稚,在盂之会上他甚至不带兵马以策万全,结果被楚成王当场捉住,后来楚执宋襄公以伐宋,最终在鲁国的调停下释放宋襄公。于是宋襄公不堪忍辱,遂与楚国决战于泓水。决战当日,楚军渡水而过,宋大司马建议襄公趁楚军半渡而击之,襄公以“仁义”自封,不纳此谏。楚军渡水之后,宋太宰建议襄公趁楚军列队尚未完备时出击,襄公再次不允,等到楚军准备完毕后,襄公见楚军兵力众多,乃身先士卒,领军前进。胜败十分明显,宋襄公也中箭负伤,不久之后就病逝了。泓水之战后,楚国一时王霸诸侯,直到晋文公的出现才遏制了楚的霸政。

桓公何以成 襄公何以败

通过齐桓公的成功与宋襄公的失败,十分明显的结论是齐国能够成为诸侯之首,首先是齐国实力的体现,强大之国方可霸,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宋虽有名望,但其终究是个小国,不论宋襄公如何雄才伟略,这个不争的事实是其称霸失败的核心原因。其次,齐桓公 “尊王”是尊周室,而宋襄公妄图恢复殷商旧制,这明显不能为其他诸侯国所接受,因此即便宋襄公有让国之名,在泓水之战前的道义争夺上他也没有占到优势,反而是劣势。再者,齐桓公九合诸侯、兵力强大尚不会轻率挑衅楚国,而宋襄公不自量力,孤注一掷,实在不是什么高明的政治家。最后在决战时,成就宋襄公威名的“仁义”二字反倒成为枷锁,政治家军事家不能因势利导,为声名所累,则必败。

反观楚成王,通过召陵之会以暂时的妥协换取合法身份,励精图治等待时机。同时在与宋襄公争霸的过程中,楚国也竭尽全力尊周礼,主动会盟能够接受自己的诸侯并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由此,楚成王才能够在击败宋襄公之后一时称雄。否则,何以楚在郑庄公之后便已实力超群,却无霸主之名呢?(摘自《世界知识》)

跟占卜师学谈话技巧

伊恩·罗兰/文 齐木/编译

占卜师和自称具有超能力者经常会使用“读心术”,心理学称之为“冷读术”,指的是通过观察对方的言行举止捕捉其心理活动。在职场中,我们也可以灵活运用读心术,提高谈话技巧。

团队合作敞心扉

“并非只有我能读出塔罗牌传达的讯息,有时你自己也能理解牌面的正确含义,请牢记这一点。”解读占卜的结果时,占卜师经常会小心地向顾客说明玄机,以此打开对方的心扉,让顾客主动提供自己的信息。要想卜得准,重点在于营造团队合作的气氛。

当你向客户提交方案或是开会时,不妨加一句“应该有人比我分析得更详尽吧”,这样不仅可以缓和气氛,还能引导他人给出建设性的意见。

聊聊人生七主题

人最感兴趣的四个话题分别是“爱情”、“财富”、“职业”和“健康”,除此之外,“旅行”、“教育”和“梦想”也容易引起对方的兴趣。施展“读心术”的时候,从这七个话题切入是基本的方法。“你正在从孤独的处境步入爱的旅途”之类的话语比较能吸引听者的注意力。

开企划会的时候,如果大家思路受阻、提不出什么意见,试着聊一聊人生的七大主题,或许可以打破僵硬的气氛。

变色战略说性格

“你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总是一味地付出。不过说实话,有时你也能体会到内心潜在的自私,对吗?”这种对性格的两极化描述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实际情况。以“变色战略”评论对方的性格,能让你看起来拥有敏锐的洞察力,对方听着也比较舒心。

如果你察觉到下属有烦恼,可以试着用“你是一个……的人,可是又……”的句式,以相反的词汇描述对方的个性,取得信任,弄清困扰对方的难题。

儿时回忆得信任

占卜师经常会说一些所有人在成长阶段都经历过的事情,例如:“我看到了小时候的你,那个年纪的孩子都容易生病,不过我感觉到你遇到了更严重的问题,似乎是生了一场大病,又或是受了伤……你的父母和周围的大人都非常担心。”占卜师讲述的事情明明非常普遍,却能以此增加占卜的可信度,就算没说准,也可以搪塞过去“因为是小时候的事,所以你并不记得。”

“很久以前,我做过某件让父母担惊受怕的事。”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而且这种经历大多会成为当事人的重要记忆。和同事、客户聊天时,建议以童年时的回忆使谈话氛围升温。

专业词汇显权威

使用塔罗牌占卜时,占卜师往往会在关键时刻连续使用难懂的专业词汇:“你抽到了小阿卡那牌‘宝剑5’,这张牌与爱的考验有关。咦,‘隐士’牌也在这个牌阵的重要相位。这么看来,孤独的成长优先于爱情……你是这样认为的吗?”这种语言可以麻痹对方的理性思考,彰显自身的权威性。

当你下定决心要说服客户的时候,可以连续说出一连串的高难度经济词汇、最新的IT用语等等,让对方产生“实在是听不懂,不过好像很不错”的感想。

奶油原则获信息

如果一个占卜师直接问顾客:“你的背部存在健康方面的问题吧?”那他绝对不是优秀的占卜师。正确的询问方法是:“我想你有时候会觉得后背有些不舒服,你有什么感觉?”就像在咖啡里一点一点加入奶油调味一样,要谨慎地通过小问题从对方身上获取更多的信息,这样才能安全地施展“读心术”。

获取对方的信息是商务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在探查对方面对的难题时,试着从细节问题入手,这样做更容易听到对方的真实想法。

预言本身有力量

“你一定会更加积极,友好地与人交往,抛开过去的不满,走向新的开始。你的朋友圈会比从前大很多很多。”据说如果一个人从他人口中听到这样的预言,就能更有信心地投入社交,交际圈真的会有所扩大。这种现象被称为“预言本身的力量”,是通过让对方安心而令预言成真的技巧。

除此之外,与没有说中的预测相比,人们更容易记住成真的预言,所以请放心大胆地对你的客户预言:“你们的新事业一定会顺利进行的!” (摘自《海外文摘》)

战略视野下的“美国衰落论”

王鼎杰

美国内部的“唱衰”

纵观历史,不难发现,在美国历史进程中存在着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即周期性地会出现“唱衰美国”的声音。其中,较为著名的“唱衰”有12次。

第一次出现在19世纪。此次“美国衰落论”分两个阶段,早期主要围绕奴隶制度进行抨击,南北战争后则逐渐转向对美国政界黑幕的抨击。

第二次出现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如外交领域:针对“孤立主义”的不良影响,断言美国即将落入一个轴心国统治的世界中,早晚被对方颠覆。

第三次出现在二战结束后。这一时期的“美国衰落论”针对苏联的迅速崛起,以检讨《雅尔塔协定》丢失了太多利益为理由,美国内部从学界到军界再到政界,出现了大规模的抨击言论,认为美国即将被苏东阵营包围、瓦解。

第四次是朝鲜战争期间出现的对国家安全的忧虑。此次“美国衰落沦”认为,美国在越来越难以独善其身,也越来越难以应对苏东阵营的挑战。

第五次是由于苏联人造卫星升空,制造技术落伍带来的恐慌。其时,美国从科学界到军政界,普遍认为苏联正全面赶超美国,并抢占未来战争的制高点——外太空。而美国却反应迟钝,即将重蹈当年陆权文明被海权文明超越的历史悲剧。

第六次出现于越南战争期间。当美军最终从越南撤军后,国内主流舆论一致认为,这是美国从未有过的战略性失败。美国既然连一个东南亚小国都无法击败,更难以应对苏联的挑战。

第七次是上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引发的“唱衰”。“唱衰者”认为,以美国为代表的工业文明即将因为能源危机而遭遇惨重失败,并且很难从中脱身。

第八次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此时,苏联在中亚、非洲频繁扩张,其积极主动的战略攻势,让“后越南时代”的美国和美军相形见绌。加之同时期日本、德国的经济扩张,引发了美国正在全面衰落的忧虑,甚至美国国内出现了《日本第一》等呼吁向日德学习的著述。

第九次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后,尽管美国成为冷战的赢家,但很多学者却认为,这个胜利是美国捡来的意外大奖。美国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难以长期维持,世界的多元化进程将加速前进,美国的霸权注定是短暂的。

第十次“美国衰落论”是在21世纪初、“9·11”发生之后。尽管美国的军事实力和军费规模在全球范围内都占据着不可动摇的优势,但面对恐怖袭击这种新安全冲击时,普遍的观点是,美军强大的常规战力将变得毫无用处,美国的本土安全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也将因此丧失。

第十一次“美国衰落论”是在第二次伊拉克战争之后。很多学者和媒体都认为美国已经陷入第二个越南泥淖,而俄罗斯在复兴,中国、印度、巴西在崛起,日本、欧盟、澳大利亚在重组。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美国即将迅速衰落。

第十二次“美国衰落论”是2008年金融危机引发的对美国的经济制度、发展前景、国民生活态度乃至价值观的全面“唱衰”。

“唱衰”背后的玄机

对前述横跨3个世纪的12次“唱衰”进行综合分析,就会发现,其涉及的内容非常全面,基本涵盖了社会、经济、政治、军事、国际政治、技术变革等多个领域。

如果从性质上归类,每次“唱衰”的内容无外乎以下几方面:

(1)美国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领域出现了严重的决策问题,即将自毁江山。

(2)美国经济即将被其他国家超越。

(3)国际关系发生巨大逆转,美国的超强实力成为双刃剑,即将激起海外反美大联盟的形成。

(4)新技术革命正在进行,而美国已经出局。

(5)美国人的价值观出了问题。

(6)美国内部的“孤立主义”幽灵,使得大部分美国人对海外事件和世界地理极其迟钝,这种无知早晚要付出惨重代价。

从时间点上分析,又会发现,前述12次“唱衰论”都出现在重大历史时刻。而从结果上看,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12次“唱衰”预言全部失败。相反,美国却经历了12次转型,国运蒸蒸日上,从而形成了“唱衰”言论与兴盛事实的巨大落差。

“唱衰”战略的解释

何以会是这样一个结果?

原因就在于,美国内部的这些“唱衰”言论,不是单纯地为“唱衰”而“唱衰”,也不是破坏性的“唱衰”,而是带有建设性的“唱衰”,是本着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进行的“唱衰”。这种“唱衰”往往有治愈和防患功能。因为这些“唱衰论”一般出现在美国即将面临巨大危机的前夜,或是危机已经来临的困难时刻,其中既有忧患意识的成分,也带有战略分析的内涵。而美国学派对战略家和战术家的区分,正在于前者的任务主要是发现问题,后者则为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在美国教育理念的地位,要比解决问题高。于是,在外人看来似乎是灭自己威风的“唱衰”,也就成了或防微杜渐、未雨绸缪,或壮士断腕、大力转型的代名词。

如米切尔对美国漠视空权的抨击,虽然当时没有产生效果,其本人也付出了惨重代价,但毕竟激起了一批先知先觉者为此进行努力,以致十几年后,美国就已经拥有了全球最强大的航空力量。如朝鲜战争期间的“唱衰”,直接促成了美国国家安全机制的大转型,并且让久拖不决的军费提升案得以通过,极大提升了美国的力量。又如,苏联卫星事件后的“美国衰落论”,引发了美国内部的全面反思,格雷厄姆的《高边疆》,更是立足外太空提出了一整套“天权战略论”,从而在传统的制陆权、制海权和制空权之后,又增加了制天权的新内容。再比如进入21世纪后的3次“唱衰”,同样是变相为走出困局支招,或未雨绸缪地寻找对策。如放弃欧亚大陆上的前沿基地群的建议,就是一个对策,当然,这个对策没有被采纳,那些主张加大对海外事务干预的声音相反占据了上风。

此外,我们同样不要忽略的是,在“唱衰”美国的同时,自建国以来,“唱盛”美国的声音也从来都不缺乏。如“天定命运论”、“美国例外论”自不用多说,即使在冷战后期,在《日本第一》、苏盛美衰的声音响成一片之际,也还是有一个约瑟夫·奈著书立说,坚信美国注定领导世界。同样是这一时期,虽然很多人在技术变革、经济发展上不看好美国,但仍有托夫勒、比尔·盖茨预言信息革命,并坚信美国将实现绝地反击。后来果然如此,苏联、日本、欧洲列强都不得不承认自己已经落伍,把过多的资源倾注在“夕阳产业”上。

更有意思的是,深入分析后还会发现,无论是“唱衰派”还是“唱盛派”,骨子里都是美国的爱国主义派。他们的不同,更多表现的是路径的区别,是策略性的区别,是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的风格区别。(摘自《世界军事》)

[人物]

《资治通鉴》令毛泽东着迷

卢志丹

毛泽东晚年曾对人讲,他将《资治通鉴》这部300多万字的史书读过“一十七遍”。这真是一件令人惊讶的事!据毛泽东的护士孟锦云回忆,毛泽东的床头总是放着一部《资治通鉴》,这是一部被他读破了的书。有不少页都用透明胶贴住,这部书上不知留下了他多少次阅读的印迹。

有一段时间,毛泽东读《资治通鉴》,真是入了迷。他一读就是半天,累了,翻个身,又读好几个小时,这样持续了好长时间。毛泽东读书的那种全神贯注的神态,让孟锦云终生难忘。

毛泽东还劝孟锦云读一读《资治通鉴》,并且送给她一本介绍《资治通鉴》的小册子作为入门读物。在读了这本小册子后,孟锦云请教毛泽东:“这部书叫《资治通鉴》,是让统治者把历史当作一面镜子,照照自己;可为什么不从有史以来就写,而是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呢?”听到这个提问,毛泽东的眼睛一亮,显出异常高兴的神情,笑着对小孟说:“这个问题提得好,看来,你是嫌这面镜子不够大,怕照得不够全面。其实,这面镜子已经不小了,统治者如果认真照一下的话,恐怕不会一点益处没有。司马光之所以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是因为这一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或者说是司马光认为发生了一件大事。”

孟锦云说:“这一年有什么大事?我学过的历史书上,怎么没讲到?”

毛泽东说:“这年,周天子命韩、赵、魏三家为诸侯,这一承认不要紧,使原先不合法的三家分晋变成合法的了,司马光认为这是周室衰落的关键。‘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也’。选择这一年的这件事为《通鉴》的首篇,这是开宗明义,与《资治通鉴》的书名完全切题。下面做得不合法,上面还承认,看来这个周天子没有原则,没有是非。无是无非,当然非乱不可。这叫上梁不正下梁歪嘛。任何国家都是一样,你上面敢胡来,下面凭什么老老实实,这叫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孟锦云说:“为什么从这年开头我明白了,可为什么只写到五代就停止了呢?”

毛泽东说:“有人说,这是由于宋代自有国史,不依据国史,另编一本有困难。我看这不是主要的。本朝人编本朝史,有些事不好说,也可以叫做不敢说,不好说的事大抵是不敢说的事。所以历代编写史书,本朝写本朝的大抵不实,往往要由后一代人去写。”

孟锦云又向毛泽东请教了一个问题:“王安石与司马光既是对手,又是朋友,这是怎么回事儿?”

毛泽东说:“这两个人在政治上是对手,王安石要变法,而司马光反对。但在学问上,他俩还是好朋友,是相互尊重的。他们尊重的是对方的学问,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不能因政见不同,连人家的学问也不认账了。”

孟锦云说:“以前总认为《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一人编写的,现在才知道是几个人合写的。”

毛泽东说:“一个人,就是有三头六臂,也编写不了这么一部大书。写上名字的是5个人,没写上名字的还不少呢。这个写作班子互相配合,各施所长,一干就是19年,这里还有皇帝的支持。当然,主要是靠司马光,没有他主持,一切都不会有。”

孟锦云听了毛泽东的介绍,情不自禁地说:“这部书真是一项大工程!”

毛泽东也感叹道:“说得对,大工程。司马光可说是有毅力,有决心啊,他在48岁到60多岁的黄金时代完成了这项大工程。当然,这段时期他政治上不得志,被贬斥,这也是他能完成这部书编写的原因。”

孟锦云说:“听说司马迁也是这样,受宫刑之后完成了《史记》。”

毛泽东说:“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华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编写的。看来,人受点打击,遇点困难,未尝不是好事。当然,这是指那些有才气又有志向的人说的。没有这两条,打击一来,不是消沉,便是胡来,甚至会去自杀。那便是另当别论。司马光晚年还做了3个月的宰相,过了一年左右的时间,他便死了。”孟锦云转了个话题:“为什么那么一部大书,写政治军事的那么多,写经济文化的那么少呢?”毛泽东说:“中国的军事家不一定是政治家,但杰出的政治家大多数是军事家。在中国,尤其是改朝换代的时代,不懂得军事,你那个政治怎么个搞法?政治,特别是关键时刻的政治,往往靠军事实力来说话。没有天下打天下,有了天下守天下。有人给《左传》起了个名字,叫做‘相砍书’,可它比《通鉴》里写战争少多了,没有《通鉴》砍得有意思,《通鉴》是一部大的‘相砍书’。” 孟锦云:“‘相砍书’?可真有意思,‘砍’就是战争吧?”

毛泽东说:“《通鉴》里写战争,真是写得神采飞扬,传神得很,充满了辩证法。它要帮助统治阶级统治,靠什么?能靠文化?靠作诗写文章吗?古人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我看古人是说少了,光靠秀才,三十年,三百年也不行啊。”

孟锦云请教道:“古人这么说,现代人也这么说,为什么秀才就不行呢?”

毛泽东说:“因为秀才有个通病,一是说得多,做得少,向来是君子动口不动手;二是秀才谁也看不起谁,文人相轻嘛!”但毛泽东又说:“没有秀才也不行,秀才读书多,见识广,可以出谋划策,帮助取天下,治理国家,历代的明君都不离开秀才啊!”

最后,毛泽东总结性地说:“《通鉴》是一部值得再读的好书。有人说,搞政治,离不开历史知识。还有人说,离不开权术,离不开阴谋。甚至还有人说,搞政治就是捣鬼。我想送给这些人鲁迅先生说的一句话:‘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 (摘自《毛泽东品国学》)

祢衡的悲剧

棹归何处

京剧有一传统剧目叫《击鼓骂曹》,剧情取材于《三国演义》,说的是处士祢衡因被曹操轻慢而发泄不满的故事。年轻时看戏听书品三国,对祢衡的做派非常欣赏,敬佩他不愧为山东好汉,有骨气,够爷们儿。后来翻阅正史,对祢衡的人生际遇有了进一步了解,心情不免有些沉重起来。

据《后汉书》等史籍记载,祢衡崇尚气节,才智机辩,但却恃才傲物,桀骜不驯。他到都城许昌求职时,牛气冲天,全不把当时名流放在眼里,能让他佩服并投契的只有孔融和杨修。孔融比祢衡年长许多,尤为爱惜祢衡的才华,曾在曹操跟前多次举荐,曹操也想见见他。祢衡一向鄙视曹操,非但称病不去,还说了不少难听的话。曹操尽管气愤,但碍于祢衡的才名,不想杀他。

曹操听说祢衡擅长鼓技,就召他为鼓史,为宴会的宾客击鼓。祢衡的演奏别具情态,声节悲壮,听者莫不感慨。祢衡上场来到曹操面前时,由于没按规定着装,受到现场官吏呵斥。祢衡就当着曹操和众人的面,将衣服脱得精光,裸身相向,然后慢慢换上鼓史制服。曹操笑着说,我本想羞辱祢衡,不料反被他羞辱。事后,孔融数落祢衡,并说了曹操对他的诚意,祢衡答应去见曹操。听说祢衡要登门谢罪,曹操大喜,令门卫有客人来就通报,且等候到很晚。祢衡却穿着粗布衣衫,手拿三尺木杖,坐在大营门口,挥杖捶地,痛骂曹操。曹操怒不可遏,对孔融说,祢衡这小子,我处死他就像扼杀鸟雀、老鼠一般。但考虑到这人向有虚名,杀了他,远近的人会以为我不能容人。现不妨派他到刘表那里。

刘表和荆州士大夫,先前就佩服祢衡的才名,对他敬重有加,行文议事,没祢衡的意见定不下来。刘表和几位文官竭尽才思合拟了一份奏章,祢衡外出回来,还没看完就撕掉扔了,然后要来纸笔,顷刻成文,且辞达义畅。刘表大悦,更加器重他。可祢衡禀性难移,后来又把刘表给得罪了。刘表情知杀了祢衡,就中了曹操借刀杀人的圈套,蒙受害贤恶名。于是,又把祢衡派到江夏太守黄祖那里。

黄祖尽管性急,但能善待祢衡。祢衡起草的文书分寸得体,很合黄祖心意。黄祖长子黄射对祢衡尤为友善。他与祢衡同游时,对蔡邕所写碑文很欣赏,遗憾没能抄回来。祢衡说,我虽只看了一遍,但还能记得,只是其中残缺两字不知。于是,就默写出碑文。黄射派人抄回来对照,与祢衡默写的相同,众人莫不叹服。

黄祖在大船上请客,因祢衡说话不中听而感到非常难堪,就呵斥了他几句。祢衡盯着黄祖说,死老头子,说的什么话?黄祖气恼,想要打他,祢衡骂得更凶。黄祖一怒之下,就喝令杀他。黄祖的主簿一向嫉恨祢衡,即刻把他杀了。黄射赤脚来救,已来不及了。黄祖也很后悔,就厚葬了他。祢衡时年26岁,他的文章多已散失。

祢衡就像一颗滑过历史天空的流星,转瞬即逝,但他身上表现出来的顽强个性和不屈抗争精神,依然璀璨炫目,永世长存,具有独特的文化符号意义。从正史记载来看,说祢衡是个难得的人才,应该没有异议。祢衡以狂为荣,以狂扬名,与魏晋时期的世风有关。他虽然不在“竹林七贤”之列,但却颇具魏晋风骨。祢衡三易其主,终招杀身之祸,实在可惜。古话说,福祸无门,唯人自召。祢衡之死看似偶然,实则早就埋下了祸根。有道是性格决定命运。悲剧的酿成,首先要怪自己狂傲过甚。人有傲骨诚可嘉,敬畏之心不可无。祢衡刚直,不畏强权,值得称道,可他动辄出言不逊,多有人身攻击,以己之快制造别人之不快,就不足取了。凡事都有度,止于至善,过犹不及。换个角度看,祢衡狂傲、过激,却不当死。倘能得遇开明上司,接纳他,点化他,砥砺他,定会成长为有造就的英才。曹操等一干人尽管都接纳过祢衡,却未能把“炼才”之心坚持到底。从顽石到柱石,需要一个不离不弃的打磨过程。对那些血气方刚、个性张扬、未经历练的青年才俊,要多一些提携、呵护之心,多一些包容和耐性。 (摘自《文汇报》)

一个人的帝国——孤独的王安石

林东林

在中国历史上,宋朝的宰相是最有名的。

像秦孝公遇到商鞅、汉景帝遇到晁错一样,宋神宗在想富国强兵、洗刷国耻的时候,遇到了一心变法改变大宋积贫积弱局面的王安石,而且很快把他扶上了宰相的大位。

王安石的变法,虽然轰轰烈烈,但也被骂骂咧咧,一朝的文武百官半朝人反对,幸好有神宗撑腰,王安石才能苦心经营,然而时人却把他看作异端、疯子。纵然天下反对,也要铁了心变法的王安石说:“当世人不知我,后世人当谢我。”

变法的初衷

说起宋朝,似乎没有什么大的危机,没有藩镇之乱,也没有外戚之忧,更没有宦官之祸。但后世人提到宋朝时,几乎都会不约而同地先想到一个词——“弱宋”。宋代重文轻武,对文人委以重任,对武将深加防范,甚至治军也用儒臣。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让功臣们交出战马宝剑,换得美人美酒。然而不曾想,这虽为武将叛乱解除了后顾之忧,但也割断了尚武精神。

直至契丹于公元1004年全面入侵北宋,直逼国都开封,虽然后来皇帝赵恒仓皇和议,两国彼此结为兄弟之邦,但宋朝却不得不每年白给对方绢20万、银10万。在中国历史上,还从没有过一统天下的大帝国向边陲小国进贡的,北宋是第一个!

在这样的背景下登基为天子的宋神宗赵顼,虽然年仅18岁,却早早立下了大志,一心要洗刷国耻,为收复列祖列宗的疆域而尽力。于是他选中了跟他思路一致的王安石,在他登基不足数月之时,就让王安石出任江宁知府,几个月后又诏其为翰林学士兼侍讲,提升速度之快令人咂舌。

1069年2月,宋神宗不顾满朝反对,果断地拜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殊不知,这一拜开启了长达几十年的北宋浮沉路,也让王安石登上了历时千年的毁誉舟。

国富和兵强

熙宁二年(1069)二月,王安石上台之后,大刀阔斧,在商业上限制商人,行均输法、市易法和免行法;在农业上,行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和农田水利法;在军事上,行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以及建立军器监;与此同时,还改革科举,整顿学校。

一时全国上下,山河内外,新法如火如荼、热火朝天地开展不迭。但是王安石的路,也许一开始就跑偏了、走错了,虽然富国连着强兵,然而他忘了,只有真正富民了才能富国,而不是取巧地贱民富国,黄老之术下休养生息得来的国富民强,有日积月累和岁月风霜之功,扎实而稳健,终究与商鞅式的拔节强国是两码事。

而此时此刻的北宋王朝,已经在走下坡路:人心上弱到破碎,热血不再,只有空悲切;祖不尚武,朝中根本就鲜有能带兵的大将;朝廷冗官、冗兵危局,用度极其不足……

王安石出来收拾局面,虽出于他本心所愿,但也真是难为他,变法的大刀劈下来,分朝臣于两边,弄民心于溃散,他又怎能令大宋同气连枝、安内攘外?又怎能逆历史大势而行?

如此江山,也许是注定将亡的江山,有王安石要亡,没有王安石也要亡……

一个人上路

王安石有一首《叠题乌江亭》写项羽,但持论与各家截然相反,对项羽不表同情: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读来可知王安石为人的性格之孤,之峭。

而王安石的个性之强、性格之硬,从他的人情世故之中也不难窥见。

宋仁宗年间,王安石和长他两岁的司马光同被任命为群牧判官,他们的顶头上司,就是群牧使包拯。有一天包拯宴请同僚,王安石和司马光同桌而坐,两人平素都不饮酒,但因为是包公劝酒,司马光碍于情面勉强喝了几杯;但敬到王安石面前时,无论包公好说歹说,王安石一犟到底,始终不肯端起酒杯,“铁面”到包公都不如,让包拯很是下不来台。

真是无巧不成书,一个巴掌拍不响。王安石一个人执拗也就罢了,偏偏宋神宗赵顼和他拗到一块去了。幸好赵顼也是个“拗皇帝”,他从公元1069年让王安石变法开始,到1085年他去世,十六年间无论反对派怎么反对、限制新法,他几乎没有动摇过对王安石的信任,陪他一拗到底。

就人品而言,王安石当然无可挑剔。纵使反对变法的一派,也对他的道德文章极为佩服,但他小人缘很深。在位变法时,手底下就聚集了不少小人之臣,而在他罢相之后,许多曾在他门下任事发迹的人都纷纷远避,唯恐祸及自身,更有些翻覆求荣之徒还进谗诋谤,甚至落井下石,张舜民的《哀王荆公》诗里就说:“今日江湖从学者,人人讳道是门生。”

另一种成功

现在来说王安石。就主流的看法而言,他的变法是一场失败之举,对北宋积贫积弱无从改观,甚至很多人还把这场改革视为靖康之耻的根源。但是,以今天的视野和眼光重新打量王安石变法,他要用经济再造帝国,未尝没有道理、没有可取之处。

王安石的新法内容很广,七项理财,四项强兵,三项育才,也富国也强兵,富国更为强兵,从农业到手工业、商业,从乡村到城市,前后历时十五年,山河重振。

然而,后世又为何说变法是失败的呢?

我想大概有二:第一是北宋的积贫积弱并没有改变——当然这一点和王安石没有关系,后来执政者对政策的好恶不定才是渊薮所在,之所以归根于王安石头上,是替南宋为自己祖上的罪找个替罪羊,也是以成败论英雄;第二就是黄仁宇所说的,“要将这帝国之财政商业化,金融之管制方式必须就位”,而这些条件已远远超越了他们所处的时代,小范围实行尚可,而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则会造成各种混乱不一。

王安石吃了反对者和执政者的亏,更吃了时代的亏,天时地利人和他一样都不占。

这个寂寞的先知,神一样地来到北宋,神一样地来到中国历史,又谜一样地走出当时,谜一样地走到彼岸和后世,他和他的帝国两败俱伤,各自叹息着谢幕…… (摘自《谋国者》)

[官场叙事]

官场不应如同老鼠洞

贾志刚

据媒体2010年统计:近三十年来,中国外逃官员数量约为四千人,携走资金约五百多亿美元,算起来人均卷走约一亿元人民币。

这还仅仅是目前已经确定是贪官的统计数字,还有那些平安落地,偷偷去了国外的贪官们尚没有进入统计范围。可想而知,这只不过是冰山一角而已。看看美国加拿大那些中国贪官一条街,看看洛杉矶的房价如何被中国贪官拉得令当地人瞠目结舌,看看贪官子女们在国外的保时捷法拉利,就知道贪官们卷走的中国劳动人民的血汗钱到底有多么的恐怖了。

过去,贪官再贪,贪的钱终究都在国内,最终不管是东窗事发还是传给后代,总归这些钱都在中国,肉都烂在锅里。可是如今,这些钱都去了国外。

为什么中国的贪官多、贪污金额大而且贪官层出不穷?很重要一个原因就在于他们可以把财产转移到国外,把老婆孩子安排到国外。所以,要真正反腐败反贪污,必须堵住他们的这条路。

可是,怎样才能堵住这条路?

按理说,要把财产转移出去并不容易,毕竟中国是外汇管制的国家。同样,要想偷偷出去更不容易,因为中国是户籍和护照管理很严格的国家。可是,贪官们几乎人人神通广大,钱可以轻松转出,人可以任意进出,为何?

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官员管理制度。

我们知道,最科学的官员任用制度是垂直方式,也就是每个官员的升降都应该在自己的专业范畴之内,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就是其权力受到限制。举个例子,你如果是在公安体系,就不会去财政体系,那么你在公安体系权力再大,在财政体系也没有权力。

然而,我们的官员任用体系是交叉式,今天在城管,明天去教育,后天又到了法院。这样首先是干部不够专业,外行指挥内行;其次是官员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官大一级压死人,因为谁也不知道对方是不是哪一天就会调过来当你的上司。

这样交叉任用的模式可以称为“老鼠洞”模式,四通八达,非常混乱。

正因为如此,粮食局局长也能去公安局办三本护照,法院院长也可以去外管局弄外汇指标,不一而足,只要级别到了,人脉就到了,各种各样的关系也就到了。所以,贪官们外逃都很轻松,有人送钱,有人送护照,还有人送你出境。更糟糕的是,我们的所谓央企、所谓大学等等,都是行政体系,于是有人今天经商明天当官,一边挣钱一边升官一边当教授当院士。这样的人,想要不外逃恐怕都难,因为一切都太简单。

而为什么我们的官员体系是“老鼠洞式”呢?因为领导的权力太大。如果我们在干部任用中把更多的权力给到基层推举,则这种随意安排干部的情况就会大大减少。(摘自《深圳晚报》)

微博上的官员

高诗朦

微博等新媒体已经被列入中央党校的培训课程。

目前,我国政务微博认证账号超过24万个,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任贤良说。

分寸感好还要勤奋

官员们必须要谨慎地保持低调,有表情、送温情,天天坚持,还不能抢风头、越过政策。

人民网舆情中心的《中国政务微博舆情研究报告》中将2011年称为“中国政务微博元年”。这一年两会期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出现在微博上,2012年他当选了中央政治局委员,是迄今为止出现在微博上级别最高的官员。

他加入微博的实名认证是:中共十七届中央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政委。2011年两会期间,张春贤几乎每天在微博上与网民互动,甚至互道晚安。

此时任浙江省委组织部长的蔡奇已经在微博上潜水。9个月后,蔡奇的微博被眼尖的网友打捞上岸。2011年1月13日,蔡奇在微博上说:“我开博已9个月,这次不小心被浮出水面,有点意外……既然是同学,就直呼姓名或称老蔡即可,叫职务就见生了。”

或许是有过一段潜水期,蔡奇对微博传播规律非常熟悉。蔡奇说官员要在微博上 “重新学会说话”,“讲百姓听得懂的话”。他称现在不是权势时代而是粉丝时代。

事实上,蔡奇学习微博之道非常勤奋。他曾建议不熟悉微博的同事,发微博应该尽量写满140个字,这样的锻炼能够快速掌握微博语言技巧,微博还应配图,图文说明更加生动清楚。

蔡奇的微博年龄3年,已经发布近万条微博,平均一天发布10条微博,他还自创了一些微博栏目,每天早上他会发布一条“蔡叔早评”,评述最近的国家大事;晚上有“老蔡夜读”,分享读书感悟;其他微博内容的分类还包括“党代表手记”、“日记”、“图解”、“经评”等。

当诸多微博官员被称作秀时,蔡奇在被网友知道身份的第一天起,就发表声明:“我只想与大家交流沟通,不想上媒体,这点务必请新闻界朋友帮忙!”

调任中央政法委宣教室副主任的陈里也在2011年加入微博。这位官员在微博上的认证是“三农、社会学学者、管理学博士”,他的微博正如他的标签,充满学术气息和严肃态度。

微博上,陈里给人勤奋、关心民生的印象。在14700多条微博里,陈里极少发布自己的生活细节,但他会在微博上分享出版的新书,扩散整治拐卖儿童的消息,以及对解决三农问题的看法和态度。他在微博上开辟了一个“天天正能量”的栏目,偶尔转发一些励志的社会新闻,特意标明:“年轻人不妨看看”。

人们开始关注陈里,是因为他曾经请8位农民工吃饭。陈里说自己是农民出身,研究三农问题,对农民有感情。有人评价陈里的做法“有作秀的嫌疑,但仍值得赞美”。

与蔡奇一样,陈里在突发事件中的表现让他赢得网友的称赞。2012年国庆假期,游客数量超过陕西华山缆车运送能力,发生游客滞留山顶事件。陈里彻夜滚动直播动态,主动在微博上公布了自己的联系方式,试图为困在山上的游客和需要了解情况的网友提供来自景区方面最新的消息,并和陕西省公安厅指挥中心联系,指导游客疏散。

这位平时表现得像位儒雅学者的公安厅副厅长,在华山游客滞留事件中,表现得雷厉风行。

微博也可能是个祸头

开微博就像骑龙一样,如果不会,风险会很大。而最大的危险,就是卷入争吵。

有360万粉丝的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曾在做客央视访谈时坦言官员开博会遇到压力,“官员开博,必须有一种在悬崖上亮剑的精神。就是说开博会遇到很多压力,很多危机,甚至乌纱帽都不保,”廖新波甚至奉劝官员,“若只想着仕途上有所长进,还是不要开博”。

曾有网友认为廖新波在微博上因“想上位受阻”而发牢骚。廖新波直面回应称:“如果说想上位,谁都在想,也不足为奇,问题是上位要干什么?以我‘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之处世,我要主动上位是没有理由的,观我过去与现在如此率真不自毁前程才怪呢!”

在微博出现的几年前,伍皓就已经是博客界的风云人物,他长于笔上论战,称“掌媒”一词出自他手。

2009年云南一位嫌疑犯死于看守所,官方称其死亡是和狱友“躲猫猫”所致,时任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开创性地组织网民成立“网民调查委员会”,前往看守所和实地调查,此举暴得大名;当年年底,伍皓成为国内首位实名开微博的厅级官员。

当时的伍皓风头甚劲,他以省级宣传部副部长的身份,提出突发事件微博传播黄金八小时定律,推动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等举措,致力于政府信息公开与透明。

认识伍皓的人都说他是有想法的人。他在北大读书时就主动致信中南海,由此受到时任总书记江泽民的接见。北大毕业以后,又主动选择援藏。在新华社西藏和云南分社做了16年记者后,伍皓调任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云南一些媒体记者也对其新闻讲座印象深刻——伍皓经常脱稿演讲,风格大胆、尖锐,直刺积弊,不留情面。

2011年1月18日下午,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正式调任红河州委常委、州委宣传部部长。这是平级调动,但就日常工作来说,省委宣传部的副部长可以向省级党报下达指示,但州委正部长则要接待这些昔日听指示的记者同志,以求多一些正面报道。显而易见这次调动隐藏的意味——他可以调动的资源少了。

伍皓把个人微博改成了红河州宣传部的官博。他在微博上写道:“本博改为只发宣传信息,回避谈个人的任何事情和个人观点,虽然少了些趣味性,但一年多以来,终于找准了官员微博的定位。官员开微博,就不能有自我,虽说很残酷,但在目前的网络环境下,只好如此。等中国网民的素养普遍提高以后,再展现个性吧。”(摘自《博客天下》)

2013年第三季度官员形象危机报告

唐钧 饶文文

贪腐问题曝光频次大幅度增加,“八项规定”出台后消极腐败行为被曝光力度加大,多名官员因经济问题失踪外逃、引发公众对“官跑跑”现象再度关注……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在延续2013年二季度官员形象危机报告的基础上,将官员高危形象的5个风险项、 15个风险要素汇总成三季度的风险地图。从“风险地图”中可以看出:三季度官员形象风险多集中于“贪”这一风险领域。

官员形象危机是指官员因违法违规,违背德能勤绩廉的标准,不符合群众对官员公正廉洁、勤政爱民等预期;造成恶劣影响和损害公信力的危机。本报告中的官员包括党政领导干部、财政供养人员、村(社区)干部和准官员(国企干部、教师、高校和科研机构工作人员等)。

官员形象危机的“风险地图”主要包括五大风险项:“贪”(贪腐问题)、“渎”(失职渎职)、“色”(性丑闻)、“假”(包括造假、“被影响”、刚升被查等风险要素)和“枉”(包括暴力执法、遭遇暴力抗法、作风粗暴等风险要素)。

2013年三季度官员形象危机有哪些特征呢?

多元化变化,“贪”为主因

NO.1 本季度官员形象危机呈现多元化变化趋势

从一至三季度的风险频次变化来看,官员形象危机呈现多元化变化状态。五大风险领域的风险频次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长和降低。从增长趋势看,“贪”和“枉”风险领域的危机频次呈正增长趋势,而“渎”和“色”呈负增长趋势。相对比率上,“贪”和“枉”危机频次增长率均突破100%,其中“贪”的危机频次增长率为314.8%,呈激增趋势。

NO.2 本季度官员形象风险多集中于“贪”这一风险领域

三季度官员形象危机的风险领域集中于“贪”这一风险领域,五类风险领域按照危机频次排名情况是:第一名“贪”65%,第二名“渎”13%,第三名“枉”9%,第四名“假”8%,第五名“色”5%。

贪腐问题在2013年第三季度尤为严重,贪污受贿、消极腐败等行为频繁被曝光。贪腐问题涉及不同层次的官员,有厅局级以上的高层官员、处级以下的基层官员,还有村干部以及教师、国企干部等“准官员”。

贪污受贿的形式多样化,不仅有官员个体贪污,组团贪污也时有曝光。与2013年上半年类似,第三季度高层官员贪污受贿曝光的案件和去年同期相比仍有很大增长,这显示了十八大后党加强反腐的决心和力度,也表明“社会倒逼”在持续加剧。

官员群体形象:“受牵连”、“被冤枉”

NO.1 “受牵连”:个体官员形象危机,官员所属群体遭殃

个体官员形象受损,往往会影响整个官员群体形象,使官员群体“公信力”受损,引起公众的质疑与批判。

以广东东莞中堂镇国税局长罗绍强为例,2013年7月13日,罗绍强被曝拥有139间铺位,市值3000余万元。对于广东东莞中堂镇国税局长个人的贪污行为,公众往往不将目光集中于罗绍强,而是集中于罗绍强的职位——国税局长,因为公众对于罗绍强个人并不了解,即使了解也无意义,但国税局长是公众印象中的“肥差”,公众将质疑与批判更多的集中于国税局长这一群体。罗绍强个人犯案,却给整个国税局长群体带来了群体形象危机。

NO.2 “被冤枉”:承担形象受损代价的官员群体“名不副实”

许多犯罪官员是在被调离原先犯罪岗位之后才被发现并查处,原先真正犯罪官员的所属群体本应承担形象受损的代价,但随着犯罪官员的调离,形象受损的代价却被犯罪官员现居岗位的群体所承担,承担官员形象受损代价的群体与官员犯罪时实际所属群体“名不副实”,承担官员形象受损代价的官员现居岗位群体实则是“被冤枉”的。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官员形象危机2013年三季度典型案例库”,此类“被冤枉”现象多发生于“贪”和“渎”两大风险项,因为贪污受贿、消极腐败、隐性腐败、滥用职权与玩忽职守这类犯罪不具有即发性,相比其他几类风险项更容易被官员隐藏回避,发现的延时为“被冤枉”现象发生提供了一定的客观条件。

“贪”和“渎”两大风险项中危机事件总共132起,其中“被冤枉”现象发生77起,占比58%,贪污受贿这一风险子项“被冤枉”现象发生比例最高,达到66%。

官员形象危机的多发、高发群体:基层官员

NO.1 从危机整体看,基层官员为官员形象危机的多发群体

虽然高层官员形象危机被曝光的比率有很大增加,但基层官员仍是官员形象危机的高发群体,在研究中心的2013年三季度全国官员形象危机典型案例库中共140例,数量上占全库的81%,并且表现多样、问题严重。涉案基层官员既有政府部门的、党委部门的,也有人大、政协的。问题也是多样化,贪腐问题、失职渎职、性丑闻、造假和“枉”法行为等均有涉及。

NO.2 从消极腐败行为看,违反“党的八项规定”的多为基层官员

党的“八项规定”出台后,中央和各地政府加大了对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车私用等公款滥用的消极腐败行为的查处力度,致使消极腐败行为被曝光的数量有较大幅度增长。在2013年三季度全国官员形象危机典型案例库中消极腐败行为有31起,而涉及基层官员的有24起,占78%。这说明党的政策规定往往在基层被贯彻落实得不到位,而加强对这类行为的查处无疑给各位官员敲了“醒钟”。

政府部门官员形象风险最高 公共服务领域官员形象危机频发

NO.1 官员形象危机部门间差异较大,政府部门风险最高

从遭遇形象危机的官员所属部门属性看,部门差异间较大,当前官员形象危机已蔓延到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司法、国企、军队及高校和科研机构中。据三季度全国官员形象危机典型案例库,政府部门官员形象危机频次最高,占74%;党委部门次之,占10%;高校及科研机构占5%;人大与国企分别占4%和3%;政协与司法官员形象危机频次最低,各占2%。

政府部门是权力集中的地方,只要失去监控,权就会变利,以权生利就成了权力机关中官员腐败的基本方式和形态。所以,政府部门官员形象风险最高。

NO.2 公共服务领域官员形象危机频发

随着公众对公共服务需求的日益增加,园林绿化、公共卫生、环保等部门由以前的“冷”部门变成了“热”部门,可以支配的资源和资金大量增加,这使得此类部门的官员形象风险也大大提高。2013年三季度公共服务部门有多起官员形象危机的典型案例,且形象风险多集中在受贿这一风险要素上。

“官跑跑”向低级别蔓延 “裸官”成形象高危群体

NO.1 “官跑跑”从高级别向低级别蔓延渗透

“官跑跑”是指贪污官员为逃避党纪国法处罚,携巨款外逃失踪的现象。2013年三季度失踪出逃官员呈现级别由高向低的特点。与高层官员相比,地方基层干部的出入境管理相对宽松。

NO.2 “裸官”成官员形象危机的高危群体

“裸官”,是指配偶和子女非因工作需要均在国(境)外定居或加入外国国籍,或取得国(境)外永久居留权的公职人员。贪官出逃的路径通常是非法敛财——家属移民海外——转移不明资产——择机外逃等几个步骤。“裸官”群体为职务犯罪的高风险群体,因此也成官员形象危机的高危群体。(摘自《小康》)

乾隆好文的另一个结果

李凌

乾隆性好文学,自谓“平生结集最于诗”。因为他本人就是行家里手,而又掌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怀着偏私狭窄的心理,多以疑虑猜测同时代的文人和作品,他的高文化素养和学术造诣,恰成为摧残文化学术的武器,制造了大量文字狱。据统计,乾隆时期文字狱130多起,超过了顺治、康熙和雍正时期的文字狱的总和。其捕风捉影之荒唐,株连之广泛,处理之严酷,也超过了乃祖和乃父。

有清一朝,许多文字狱大案,多是由告密造成的,其源头得从顺治末年至康熙二年的庄氏《明史辑略》案说起。

明末天启年间,曾任宰相的浙江乌程人朱国桢退休后,写成一部《明史》。清兵入关时,朱家道衰落,遂以千金把书稿卖给当地富室庄廷鑨,庄得书稿后请一些文人加以润色并补上原稿所缺的崇祯年间事,最后改名《明史辑略》作为自己的著作。不久,庄去世,其父庄允城又请一些文人作序,庄廷鑨的朋友、富商朱佐明资助刻印成书。此书是明人所作,书中又多次提及明末与满人在辽东的战争,用的都是明朝人的观点和语言。庄氏在修改时没有对此删改或删改未尽。清兵入关后,这些用语自然被认为是“叛逆”语言。告发此书的是一个名叫吴之荣的无赖。此人原是一个大贪官,曾以敲诈手段得赃款数十万金,被人告发,判以重刑,遇新皇帝康熙即位大赦获释。但他贼心不改,到处窥伺发财机会。他发现《明史辑略》一书有油水可捞,就向庄、朱两家富家敲诈,不遂,就告官,几经周折,酿成清初大狱。庄、朱两家及姻党亲友、男女老少全部锒铛入狱,与此相关的写字、刻板、校对、印刷、装订、书商、购书者、藏书者和读者俱不能免,被捕者达2020多人,被杀者200多人(一说70多人),其中18人被凌迟处死,上任不及半个月的归安训导王兆勋和新任湖州太守的谭希闵俱以“放纵看守”等罪名处绞。没官为奴或流徙者无数。

在此案中,吴之荣被认为是立了大功,又被重新起用,官至右都御史,而且分得庄、朱两家财产的一半。吴之荣用数百人的头颅和鲜血染红了自己的顶子,升官又发财,遂使后世无赖之徒心生羡慕,纷起效尤。

乾隆多次谕令各省巡抚大员和各级官吏搜查禁书,对于积极的就给予奖励和升官,对于不积极或认为处理不力的就予以申斥治罪。

各省巡抚及各级官员战战兢兢,到处搜查“禁书”,弄得各州县乡里骚然;官吏们在处理案犯时也就无限上纲,宁枉毋纵,宁严毋宽。而何谓“悖逆”,何谓“违碍”,又没有个标准,更无法可依,官员们处理时就可随意解释,弄得对手家破人亡。

在这种森严文网中,势必产生一批文化鹰犬。他们为了向主子邀功请赏,为了自己飞黄腾达,到处窥探捕捉对象,浙江巡抚觉罗永德就是一个典型。他在乾隆三十三年向皇帝密报:“为盘获行踪乖僻、诗句牢骚可疑之犯……臣谆饬各属,无论穷乡僻壤,庵堂歇店,细加盘诘。”官府尚如此密访,无耻文人更为虎作伥,出入店铺、学馆,甚至到私人书房中用偷、骗等卑鄙手段获得密告材料。社会风气由是大坏。

文字狱之为害,不只使当时无数无辜者人头滚滚落地,血肉横飞,无数妇孺被世世为奴,或被流放蛮荒之地世世服苦役,而且对后世数百年俱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使我国长期落后积弱的重要因素。

清代人李祖陶在《迈堂文略》中指出:“今人之文,一涉笔唯恐触碍于天下国家……人情望风觇景,畏避太甚。见鳝而以为蛇,遇鼠而以为虎。削刚正之气,长柔媚之风。此于世道之心,实有关系。”这是符合实际的。

直到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到处仍然是“茶房酒肆之中,亦大书‘免谈时事’四字,俨有诗书偶语之禁”。龚自珍的诗句“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可谓一字一泪。

官员们不敢过问国家存亡和百姓的死活,不敢言改革和创新,只能终日揣摩上意,歌功颂德,唯唯诺诺,俯首帖耳当奴才。

龚自珍在去世前曾大声呼唤“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其实,“江山代有才人出”,人才总是有的,只是在当时专制制度压抑下,即使有人才也不能被重用,不能发挥其才干。得意的只是善于揣摩圣意、吹牛拍马、出卖国权的庸才、奴才。天下以一人之是非为是非,舆论是一律了,人们变得听话了,但也变得卑琐萎靡了。

中国的积弱贫穷,固然有其深层次的社会、经济、政治结构的原因,但是清王朝长期实行的文化专制的恐怖政策却难辞其咎。(摘自《书屋》)

[历史宽带]

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为何出乎毛泽东的意料

邓亚君

1971年,有两件大事出乎毛泽东的意料。一件是“林彪自我毁灭”,另一件就是新中国终于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是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了由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出的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的提案(简称“两阿提案”)。联合国秘书长吴丹当即发来邀请电,请中国政府派代表团重返联合国。好消息来得突然,却也着实不易。

事实上,从1950年起,每届联合国大会都要讨论中国代表权问题。但是,美国每次都以“延期讨论”这一问题为名加以否决。直到1961年,新西兰代表首先提出“把中国代表权问题列入大会日程”,紧接着,苏联提出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权问题”列入大会日程,这两个要求均被大会采纳,美国的“拖”字战术由此未能再奏效。也正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亚非独立国家先后诞生,联合国里以欧美占绝对优势的力量格局开始逐渐被打破,新中国重返联合国渐露曙光。

到1970年25届联大上,支持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18国提出的新中国恢复合法权利的有51票,反对的47票。支持票数第一次超过半数,但因不足2/3未能通过。不过情势已不可阻挡地朝有利中国的一面发展。1970年的第三世界不结盟国家元首会议,联合声明集体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次年,中加建交,和1964年的中法建交一样,重创美国阵营。

即使意识到“无法阻挡中国返联”的形势下,美国还在为保住台湾国民党当局席位“最后一搏”。1971年8月,美国常驻联合国首席代表乔治·布什向联合国秘书长递交了一封书信及备忘录,强调“双重代表权”。它的要点,用布什的话解释说:“我们不讨论谁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我们所做是以联合国这个政治为主的组织对此一现实——中华民国一直以来是联合国忠实会员;另一方中华人民共和国则统治着更多人口——做政治上的决定。”换句话说,美国主张“中华民国”与新中国同时拥有代表权。由此以“双重代表权”制造两个中国的目的昭然若揭。

联大投票之前,毛泽东特意询问了外交部欧美司司长章文晋关于“两阿提案”和“双重代表案”的通过可能。章文晋介绍道,要在联合国投票过半数,需要得到66张票。如果算上1971年和中国新建交的联合国会员国,“今年‘两阿提案’可能得到61张赞成票,这是满打满算。”

“我们绝不上‘两个中国’的‘贼船’,今年不进联合国。”毛泽东听罢思索后,这样表示。

不过,10月25日投票当天,联大首先在投票中否决了由澳大利亚、日本等22个国家提出的,把驱逐“中华民国”在联合国的代表的提案作为重要问题讨论。结果一出,会场上爆发出热烈掌声。其后,“两阿提案”率先获得通过。于是,“双重代表案”根本没有付诸讨论就成为了一纸废案。其实,当时的联大主席、印尼外交部长马立克为助中国一臂之力,确实在投票环节进行了一个“技术处理”。马立克曾追随印尼革命斗士,也是中国领导人的朋友苏加诺。第26届联大召开前夕,他出任联大主席。当时,他敏感地意识到,1971年可能是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一次契机。于是,他设法与在澳门的密友司徒眉生取得联系,并委托后者想办法了解到中国高层对重返联合国的提案想法。

然而,一直到1971年9月,司徒眉生仍得不到北京方面的任何反应。9月初,马立克与司徒眉生在香港碰面。马立克取出一份文件递给司徒眉生,说:“关于本届联大讨论中国加入联合国的议案,苏哈托总统(苏加诺之后担任印尼总统)已经给我下了训令。你拿去看看。”司徒眉生接过文件,只见“训令”上写明:要求对阿尔巴尼亚等国提交的支持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席位的提案投弃权票,对美国的提案投赞成票。司徒眉生问马立克:“你研究过联大议事规则和主席的职权没有?有无特别发挥的空间?”马立克回答说:“仔细研究了,空间还是有的。”司徒眉生建议:“你现在已被选为本届联大会议主席,就不能站在一国外长的角度处理问题,而应站在联大主席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处理问题。”“而你个人能担任联大主席,更是千载难逢啊!这是历史的重托啊!你要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争取流芳百世啊!”

听罢司徒眉生的话,马立克基本下定了心意。

投票当天,联大一改往日计票方式,采用公开唱票的方法。于是,一些国家不得不慎重考虑,是否再追随美国投票。当“两阿提案”获得通过后,马立克举起手中的木槌,果断裁决:“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就意味着台湾已丧失联合国席位,无需对台湾席位问题再进行表决。”伴随着这一锤定音,中国为恢复合法权利而经历的22年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

投票之后,台湾的国民党当局代表沈剑虹问布什:“我们究竟做了什么,使得我们的朋友几乎不承认我们了?”布什反问道:“基辛格在北京做了什么?”当年10月25日,基辛格恰恰还在北京访问。他在第一次秘密访华时主动告诉周恩来,尼克松已经决定,美国今年将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联合国和安全理事会的席位,但不同意从联合国驱逐台湾国民党当局的行动。在尼克松访华前,如果美国听任台湾国民党当局失去联合国席位,将使尼克松处于非常困难的境地。“我估计你们今年还进不了联大。”基辛格不假思索地说,“明年还差不多。待尼克松访华以后,你们就能进去了。”

果然,基辛格在离京的飞机上得知了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消息。有资料记载,他当时一愣,自我解嘲地对助手们说:“我的话应验了,光是中美接近就会使国际形势产生革命性的变化,对此连我自己也认识不足。”

基辛格一度指责布什,应该把联合国大会的投票议程拖延至他从北京返回后。正是由于摸不清美国对中国的真实态度,一些国家代表犹豫着投了支持中国返联一票。

但尼克松之后在回忆录中清清楚楚地写明,是他有意让基辛格在外面多呆一天,不要在表决这一有争议问题时回国。

1971年11月1日,联合国总部自北边数第23根旗杆,青天白日旗被降下,五星红旗开始高高飘扬。

天时、地利、人和,新中国就这样被“抬进了”联合国。 (摘自《国际先驱导报》)

看苏俄领导人如何“为国操劳”

述弢

俄罗斯领导人普京曾说过,他不记得战后苏俄领导人中,还有谁像他和梅德韦杰夫那样紧张地工作过。这里不妨来回忆一下,苏俄历届领导人都是如何“为国操劳”的。

斯大林可以给自己放六个月的长假

二战结束时,斯大林一人兼任总书记和政府总理(部长会议主席)之职。其时,他已年近七十。从文献资料可知,1950-1953年间,前往克里姆林宫斯大林办公室拜访的人数逐年递减。1950年为70人左右,1952年和1953年初则不到50人,每日超过10人的情况很少。1950年的8月2日至12月22日,斯大林都在休假,而1951年的休假时间更是长达6个月,直至1952年2月13日方在克里姆林宫露面,其间从未召开过一次由全体政治局委员参加的政治局会议。

可见,在战后斯大林已大大降低了自己的工作强度。战后6年多,斯大林在公开场合露面只有两次,他在克里姆林宫工作的天数:1947年为136天,1948年122天,1949年113天,1950年73天,1951年48天,1952年45天。斯大林知道自己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于20世纪40年代末在自己下面增设了各部(机关)领导机构。在他领导的部长会议中,成立了所谓的“局”,每个“局”负责几个部(机关)。每个这样的机构均由领袖的一位忠实战友负责,对其所分管的领域进行监督,并向领袖汇报。建立这样的“垂直线”的目的,是为了让每位近臣都无法完全控制每个工作领域。

赫鲁晓夫:从早上7点到夜间12点

一位多年随侍左右的贴身卫士这样说道:赫鲁晓夫“早上起得早,大约在6点半左右,做早操,吃早餐,7点就准备去上班。经常在去克里姆林宫之前以及汽车上阅览公文。8时45分,准点到达办公室。有些高级领导人可能9点到达后,先去休息室稍事休息,赫鲁晓夫则没有这个习惯。上班日他有两段休息时间:中午1点和下午5点。午餐休息时间并非总是纯粹休息。如果有必要,他就在用餐时召集全体主席团委员会议,在午餐时间讨论工作问题。他通常在下午5点休息15分钟,然后再继续工作。通常是晚上9点半下班。到家用完晚餐后又是看文件。因此,他是从早上7点干到半夜,中间有短暂的休息。”

赫鲁晓夫的休假一般分成两个部分(夏季和冬季各两个星期)。儿子谢尔盖回忆道:“当年中央主席团作出决定,规定父亲缩短工作日,外加两个星期休假。决定仅仅停留在纸面上,工作不仅占去整个工作日的时间,而且还占用了全部空闲时间。父亲在休养地,经常利用空闲时间开会,要么是和学者和设计师交谈。我还记得在皮聪达讨论航空、火箭制造、化学工业发展途径的会议。”据卫士回忆,赫鲁晓夫当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休息。如果周六没有他参加的活动,他就在别墅工作,看文件、写东西。工作还可能占去部分周日的时间。对他来说,偶尔去狩猎场打猎,算是特有的减压方式。他不运动,游泳不是很好,也不是球迷,只是偶尔去观看足球比赛。

勃列日涅夫:“尚未恢复知觉”

勃列日涅夫在赫鲁晓夫下台后担任苏联共产党领导人之初,一点儿也不算老——才57岁,按照苏共中央的标准,还属于“娃娃”的年龄。但另一方面,离正式退休年龄也就是两年多一点,可当时斯大林和赫鲁晓夫都是70岁以后才“下来”的。

勃列日涅夫的工作日安排,即便在他精力充沛时,也同赫鲁晓夫有着明显的差别。20世纪70年代初,他的起床时间不是6点或者7点,而是8点半。这样一来,他到达克里姆林宫或老广场的时间就有可能拖到十点。勃列日涅夫在相对年轻的时候,可以坚持工作至晚上9、10点钟。后来离开办公室的时间愈来愈早。要么是晚上7点半(后来从70年代中期开始,成了6点半)去看冰球比赛,要么是9点半回别墅去看“时代”节目。再后来甚至会在午餐后走。勃列日涅夫看机要邮件都在晚上,有时候直打盹儿,只好留到次日早上再看。晚上处理公文也是在65岁至67岁之前,后来因为劳累就取消了,留到周末去位于扎列奇耶的别墅处理。

关于契尔年科的话题更为沉重。他仿佛是以自己的公开露面来表明他尚未去世。克里姆林宫主任医生恰佐夫院士在回忆录中写道:“康·乌·契尔年科于1985年苏联最高苏维埃选举前夕的电视讲话成了虚伪的登峰造极之作。为了让人民看到他们的领导人,不顾我们的坚决反对,将奄奄一息的康·乌·契尔年科从床上拖下来,让他坐在摄像机镜头前面。后悔当初没有特别阻止,我当时相信直播必将在民间引起同直播组织者的期望适得其反的反应;直播将再次显示我国领导人身患疾病,这是一小部分苏联领导人并不承认,确切地说是不想承认的。”

活力四射的戈尔巴乔夫

在多年“病夫治国”之后,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位新领导人年轻得出奇:54岁零9天。据贴身卫士回忆,“在勃列日涅夫多年病痛和半睡眠状态之后,突然出现了一座活力四射的火山。他工作到夜里一两点,赶上起草文件,早上4点才上床睡觉,总是七八点钟就起床。洗漱,游泳,早餐。9点一刻至9点半去克里姆林宫上班。他往吉尔牌轿车右边的后座上一坐,工作日就开始了。就在车上,他边写边念,加上记记号。他让我接通某某人的电话,相对较短的一段路程,他已经同两三个人通了话。从进门到办公室的路上,他一边走一边交代,一秒钟也不停歇。他给军人、非军人提出具体而明确的建议:同谁谈,谈什么,特别注意什么,什么要坚持,什么不一定坚持,向谁问好等等。讲话简练而准确。”

据卫士观察,戈尔巴乔夫的确干得很多,至少在数量上:“整年都在开夜车。有时候大汗淋漓,仿佛刚刚从酷热的车间里出来,有时甚至换掉湿透的衬衫。晚上十来点钟回别墅成了家常便饭。”卫士做了个比较:“两位总书记不仅不一样,简直就是完全相反。工作上,特别是在晚年,勃列日涅夫把许多问题都托付给自己的战友。戈尔巴乔夫则什么都在手边,移动电话、车载电话,甚至在车上也打电话,不浪费时间。戈尔巴乔夫年轻力壮,休假时则过着平平淡淡、枯燥无味的生活。” (摘自《同舟共进》)

明朝宫廷政治那些事

孙骁骥

古代帝制发展到明朝,虽然表面保持了稳定,国家呈现出一片和乐融融的盛世之景,但华丽的旗袍之下,覆盖的全是跳蚤。史学家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提出的著名论断至今还常常被人提及:中国二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用粗疏的道德教条代替了科学的国家治理,这是一切问题的症结。在黄仁宇眼里,明朝政治犹如“潜水艇三明治”(submarine sandwich),政治上层的文官集团,好比一块大而无当的长面包;底层散乱无序的农民阶层也是一块长面包。这块硕大无朋、随时可散架的制度面包,却是靠尊卑男女老幼的道德勉强维系着。此乃中国封建政治的稳定基础,也恰恰是其潜在的危机。

当然,我不是故意要挑大师的刺,但我总觉得所谓的道德,难免成为肉食者拿来糊弄大众的工具。道德家最擅长的莫过于说一套做一套,人前反三俗,被窝看毛片。道德之下,肯定还藏着什么别的门道。如果确实如黄仁宇所说,剥开明朝“盛世”之皮,底下全是虚浮的道德,那么再进一步剥开道德的皮,底下又将有何物呢?一位名气不太大的业余史家回答说,道德所掩盖的是官场厚黑和权力斗争。并且,他还顺便回答了费正清所说的明代“政治和社会制度十分稳定”的原因,也恰恰是因为“官场权斗”四字。明代上演的一出又一出官场权力角斗,朝臣们整天忙于党同伐异、搞政治运动,精疲力竭之后,自然没有人再有心思打皇帝宝座的主意。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一统天下后最大的心头病就是权高震主的宰相,他为了保全基业,最大手笔的一项就是废宰相,把中书省的职能分配给六部,而宰相的职能则被分给了一群阁臣。阁臣们在殿阁里商量的事必须上报皇帝,经由皇帝批准才能执行。这种“制度创新”的确巩固了朱家王朝的稳定,但也由此带来了朝廷中的另一大麻烦:由于权力被分散、各部门相互制约,朝臣们抱团结党的风气自此大为盛行,远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朝代。长期这么搞下来,到了万历年间,朱家王朝的朝廷内已经是派系林立、遮天蔽日的景象了。

再看看这帮朝臣,多年来积累下来的看家本领并不是处理政务,而是窝里斗。逮着任何一件事他们都千方百计推给政敌,然后群起骂之,彻底把对方批倒斗臭。颇为巧合的是,当朝廷几乎每天都在上演宫廷狗血剧的时候,皇宫内接连爆发了史上著名的“明末三案”,这一下,可就把明末的宫廷连续剧剧情推向了高潮。所谓“三案”,原是指“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三个宫廷案件。就事论事来看,三案并无可影响明朝政治走向的力量。简言之,“梃击案”是指万历四十三年,有一男子张差,手持木棍,闯进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庆宫后被捕一事。“红丸案”则是万历皇帝的儿子光宗病重时,李可灼进献红丸仙丹,光宗服后暴毙的案件。所谓“移宫案”,指光宗死后,妃子李氏与太监魏忠贤密谋,企图移居乾清宫,挟皇长子以自重,后被逼移出乾清宫之事。它们看似各不相干,但在权力斗争你死我活的政府高层眼里,每一个案件都是大可做文章的政治资本。

拿皇族那点家务事来做政治文章,首先就得搬出“道德”两字。道德是一根棍子,忠奸是一顶帽子,谁被扣了帽,就会惨遭政敌摁住一顿痛打。道德在现实中的化身,便是封建礼法。上到庙堂,下至闺房,明朝所有的事情都要被道德礼法管束起来。当中,也包括了皇帝“下半身”的那点事。万历皇帝极宠爱郑贵妃,却不小心和宫女发生了一夜情,生下长子朱常洛。万历并不喜欢那个意外获得的长子,他更想立郑贵妃生的第三子朱常洵为王储,但他这点心思很快被朝臣洞悉,狗血剧情就此—发不可收拾。自古立幼废长不合于礼法,万历的决定亦不例外。朝臣听闻后哄然,不少人拿出了祖宗的道德规劝皇帝。户科给事姜应麟上奏说:“礼贵别嫌,事当慎始,贵妃所生陛下第三子犹亚位中宫,恭妃诞育无嗣,翻令居下;揆之伦理则不顺。质之人心则不安,传之天下万世则不正。”他一把鼻涕一把泪跪求,“伏请俯察舆情,收回成命”。心太软的万历皇帝见拗不过,只好使用拖延战术,对立储的时间一拖再拖,拖到万历二十九年,皇长子朱常洛年届二十,朱常洵也年至十六,还迟迟没有结婚。眼看皇子成了“剩男”,万历终于妥协,册封皇长子为太子。

但故事到此远远未结束,因为这时“朝中竟自形成了一种风气,便是以是否主张立储,作为忠奸正邪的辨别”。主张立长子的传统派、同情郑贵妃的投机派、摇摆不定的骑墙派以立储为基础,搬弄是非,大做文章,搅得大明朝的后院鸡犬不宁。从这个角度看,后来的“三案”源头上在于党争,党争又是由立储的问题所引发,而立储的争执得以发生,直接原因还在于皇帝没能管住自己的下半身。——但皇帝有义务管住自己的下半身吗?当然没有,全天下的女人理论上都是属于他的,爱谁谁。顺一遍下来,党争问题根本就是无解。

当手拿凶器的张差被法医鉴定为精神病时,拥护太子一派就有人说,这是心狠手辣的郑贵妃派人要杀太子;当没做几天皇帝的朱常洛吃错药暴毙时,又有人散布阴谋论说,郑家有人谋害了皇上……总之是谣言四起,辟谣也四起,人心浮动。满朝文武都在忙着扮演大型宫廷真人秀,没心思搞“实干兴邦”的动作了。而高高在上的皇帝们呢,则是新褡裢换个破口袋,一代不如一代。“明代的皇帝,除去朱元璋和朱棣活得较长之外,寿数都不算高,大多是才过中年便下世了”。有了党争、攻讦不断的朝廷,有了分权的制度,朱家的皇帝们自然可以高枕无忧,玩女人、玩银子、炼丹、修道……反正什么都玩,玩得骷髅形骸、精尽人亡,就是死都不理朝政。国家至此,可以休矣。

温功义总结道:“三案都属于宫廷案件。在元凶已获,罪人斯得,原已可算了结。但由每一案件自发生以至暂结,都牵扯到很多复杂的关系,盘根错节,很难了断,以至每案虽结,却都不能彻底……这是由于明代自始便是以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制约来增重帝权的,随之而来的便是诸臣之间互相勾结,渐成门户。”这道破了中国宫廷政治的本质,其实就是一锅六必居酱菜,糊成一片。皇帝腌好菜,群臣放作料,再用道德、党争的棍儿一搅和,成就了大明梦。(摘自《经济观察报》)

政治也是一门生意

吴久久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动荡莫测的时局之中,官商勾结的规则成形。巨商虞洽卿的崛起,恰是“政商化”这一新现象中最具代表性、也最引人瞩目的传奇。

1936年10月1日,上海公共租界的西藏路改名虞洽卿路,以庆祝商人虞洽卿的70大寿。《申报》记者目击,这一日鼓乐齐天,烟花大作,围观者超过30万人。马路上举行了盛大的检阅式和游行,虞洽卿的风光荣耀,一时无两。这是他人生鼎盛之时,9年之后,这位政商两界的要人病逝重庆,上海的虞洽卿路已经更名,虞家亲友想要恢复命名,最终无功而返。1949年之后,这位最有名的大商人,毫无意外地被打成“帝国主义的代理人”、“买办资产阶级的头目”以及“镇压工人的帮凶”。

虞洽卿一生经历清末、北洋以至民国,他在上海长袖善舞时,正是动荡莫测的大变局时代。作为可以动员庞大商界财力的商界领袖,他为各个政治势力所拉拢、倚重,又不失时机地通过政治谋利。在冯筱才的《政商中国:虞洽卿与他的时代》中,你看到的是一个巨商的精明、狡狯,以及他在动乱时代的拼力挣扎。

一手抓政治,一手抓商业

政商,两个字放在一起,便大有深意。为政以德,在商则言利,二者联姻,则不免政治沦为商人代言,商业通过政治谋利。近代以来,政商一词便多指与政客勾结的特权商人。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出现了新的政治经济现象,他称之为“政商化”。这种现象不是个体的官商勾结,而是政客与商人形成制度化的联姻。虞洽卿的崛起,恰是这个新现象中最具代表性、也最引人注目的传奇。

虞洽卿生于1867年,开埠通商让许多城市的商业勃兴,上海则成为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在当时,宁波人到上海闯荡已成风气。虞洽卿刚满13岁,便随亲戚到上海,在一家颜料行做学徒。他一面努力识字,上夜校学英文,一面展现出过人的商业天赋,在他24岁时,便得以进入洋行,不久升为买办,两年后便成为上海的上等商人。

洋行与清国政府的业务往来,让虞洽卿逐渐建立起与官员的人脉关系。他积极参与地方政治和公共事务。到1900年以后,虞洽卿已经通过不断积累的资历和名望,成为上海租界的华商领袖。1905年,上海公共租界巡捕侮辱华人官员,引起华人不满,与租界当局爆发流血冲突。虞洽卿出面调解,最终使事件和平解决。经此一事,虞洽卿俨然已是上海华洋之间的头号调停人,无论是中国的地方政府、外交部,还是商人群体、租界当局,都对他敬重有加。北洋时代,虞洽卿与袁世凯关系密切,借“二十一条”的交涉时机,他策动上海商界舆论,为政府与日本交涉制造“民意”。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虞洽卿成为蒋介石在上海工商界的代言人。在蒋介石看来,虞洽卿无疑是他控制上海的重要助力,能够为他筹款,处理与上海各界人士的关系。而蒋介石也能够给虞洽卿实际的回报,以政治权力庇护他的航运公司。

作为商人,虞洽卿的每一步的成功,都与政治势力密不可分。他既投资商业,也投资政治,从两者的互动中获得丰厚回报。就这一点而论,虞洽卿无疑是成功的政商。

用经商眼光选择政治站队

在晚清到1949年之间的大变局时代,一切秩序未能确立,国家常陷于混乱,无论政客还是商人,都缺乏以正常手段管理和经营的现实条件。政客没有商人的财政支持,就无力维持实力;商人没有政治权力的庇护,则举步维艰。作为上海的商界首脑,在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时代,虞洽卿小心翼翼地选择自己的结盟对象,又时时为自己留好后路。

他曾经为清朝的政府官员所倚重。武昌起义之后,上海有革命党人活动,但虞洽卿显然在初期保持了观望的态度,两江总督仍将他视为维护上海局面的不二人选。等到商团和民军驱逐清廷官员,临时政府已成事实,虞洽卿才出面帮助维持上海秩序,并推动苏州独立。

对于虞洽卿而言,在混沌时期,经商的要务是极力寻找政治势力并与之结合。他的“站队”并非出于阶级意识,而是一个精明商人的投机行为。而无论是清政府、北洋军阀还是共产党、蒋介石,他们想要在上海立足,就必须与掌握经济实权的商人建立关系,并利用拥有强大经济动员力的工商界,为他们的政治提供财政支持。“政商勾结”的规则,便自然而然形成。

打公益旗号,行牟利之事

对于政商而言,政治本身也是一门生意。

在北洋时期,虞洽卿除了以公益之名低价购地,转作商业开发,还适时地打出爱国的旗帜,将自己包装成爱国商人。他宣称,中国商人要夺回中国内河的航运权利,通过在政府的人脉,迅速扩张自己的航运公司,使之成为自己最重要的事业。

但反讽的是,在鼓吹民族主义的旗帜之下,虞洽卿实际上与日本资本依然保持联系。号称抵制日资的交易所,背后有日本商界的支持。“提倡国货”的机器制纸公司股本主要来自日本人。

另一方面,由于虞洽卿在政界人脉广布,拥有过人的政治和社会资本,即便他在商业上遇到挫折,债台高筑,贷款的银行也不敢跟他搞僵关系,让他还款。同时,这些政治资本也能兑现获利。抗战期间,虞洽卿就能动员跟蒋介石、云南省主席龙云的关系,设立公司,从缅甸倒运货物,获利甚丰。又能打通沦陷区与国统区的阻隔,从上海、温州运货到重庆。在当时人们眼中,虞洽卿虽然神通广大,到底还是一个地痞市侩。但在考察历史之时仅仅以道德评价是不够的。近现代工商业随着时代变局而诞生、发育,必然与政治权力的兴衰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如何互动,正是窥见百年来历史驱动力的一个窗口。

一个谋求现代化的国家,怎么最后被政商结构所绑架而不能自拔呢?政商的结盟,本来是在变乱时代共同求存、求进的权宜之计。在最初它们是在公益的旗号下进行,如维持地方、组织公共事业。但是恰恰是在无序的年代,让这种结盟缺乏限制,利益便越来越成为主导。于是政与商,从为公共事业而进行的合作,转变为为双方谋取暴利的勾结。这种勾结、寻租进一步破坏了原本就脆弱不堪的社会规则,使得制度的改良无从进行。(摘自《看天下》)

[竞争时代]

双赢

于士超

我们卖东西都想卖出最高价,而我们买东西又总想花最少的钱。这是不现实的,著名收藏家马未都总能买到好藏品,他的秘诀却是,要让别人也能赚到钱,别人有了好东西才会首先想到你,为此他获得的机会就最多。

马未都是我国著名的收藏家。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收藏,到了90年代,其收藏已具相当的规模,陶瓷、玉器、古家具等珍贵藏品超过千件。1997年1月18日,马未都创办的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馆内有明末清初青花瓷器展、中国古代文房用具展、明清箱匣展、宋辽金元古瓷展、观复小品展、中国古代金属工艺展、中国古建筑门窗及陈设展等10多个展览。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的成立,填补了新中国建国以来没有私立博物馆的空白。中外百余家媒体积极给予报道,大力声援他的文化事业。

有位记者在采访马未都时,提了一个很实际且有趣的问题:您是行家,买了这么多的宝贝,是如何跟卖家还价的呢?

马未都回答说:没什么技巧,今天的商业已经没什么技巧可言了,公平就行了。现在信息业发达,大概该值多少钱大家都知道,上下差不了太多,没有什么需要你靠技巧去买东西的了。我跟卖家还价的原则是让做生意的人都有钱赚。比如我看中一个东西,卖家要价12万,我还价10万。他会说,好,成交。虽然他的要价是12万,但我就知道,给10万他就能卖。他多要两万,是等我还价呢。对此,我们彼此之间心里都是有数的。

记者不解地问:那您为什么不试试还价8万或9万?

马未都回答说:人家的东西值10万,如果非给8万或9万,那就离谱了。在不离谱的前提下多给别人一点儿没坏处,机会就全上你这儿来了,你买的是下一次的机会,你不能把自己的路给堵死了呀,光便宜有啥用啊!适当地多给人家一点钱,不吃亏,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因为这会给我打通一条进货的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只要有低处,水一定会聚集在那儿。就比如大米,全国哪儿最贵它就会涌向哪儿,不用你去找,只要你这儿的价格比全国市场高,价格最贵,米就会自然流向你这儿。当这个东西不是普通商品的时候,它也会向着最可能产生最大价值的地方去流动。比如说,你写个好的电影剧本,你首先想到的就是张艺谋,“能不能卖给张艺谋?”让张艺谋拍。

古董也是这样,我看到的可能性要高于一般人不知多少倍,它向我这个方向流动是最顺理成章的。物质永远向最有价值的地方去流动,钱也是这样。买古董的时候,要让人家多挣一点钱。当人家再有古董的时候,想到的第一个买家,一定是历史上让他挣过钱的人。他可能说:“马未都这个人不错,让我挣钱了,这古董我得先给他看。”这样,我就保持了一个进货的通道。要是人家说:“我卖谁也不卖马未都,这主儿一分钱没让我赚过,还老让我赔钱,回回把我弄得半死,我才不给他呢。”这条进货的路不就断了嘛!如果你总想赚便宜,搞得人家没钱赚,人家就不痛快。为了达到心理平衡,就会以次充好,甚至采取欺骗的手段以假乱真,这样你总会有吃亏上当的时候。

我认识的古董商很多,可以说成百上千,每回我买东西都坚持这个原则。

记者又追问:搞收藏的人有的是,为什么您的机会比别人的机会多得多?

马未都回答说:谁坚持让人家有钱赚的原则,人家就会想着谁,谁的进货机会自然就会多。双赢比起单赢有个大好处,就是双方都能赢得可持续发展的机会。

马未都坚持双赢原则,你想赚钱也要让别人有钱赚,坚持让人家有钱赚,才使得他的机会比别人的机会多得多。买古董是这样,做生意、做人都是这样,双赢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机会。(摘自《思维与智慧》)

一块烧饼退敌十万

张振旭

公元626年,唐太宗登基刚两个月,趁着唐太宗尚未站稳脚跟,突厥首领颉利可汗亲临挂帅,带领十万铁骑直扑中原,一路攻关夺城,所向披靡,唐军节节溃败。不久,兵锋直指都城长安。

为了探明长安城内兵力虚实,狡猾的颉利可汗派心腹大将执思力前去宫中送挑战书。

唐太宗满脸微笑,镇定自若地接过挑战书,看了一眼,不以为然道:“回家告诉你的主人,赶紧整兵备武,迎接我们的决战!”

执思力回去后,一五一十详述了他在宫中所见所闻。颉利可汗听后,眉头紧锁,心头不禁打个寒颤。因为他早就耳闻唐太宗骁勇善战,用兵如神。暗忖:“今天使者前去,唐朝皇帝依然谈笑风生,神情自若,可见他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了。一般情况下,兵临城下,一个关系到社稷江山生死存亡的皇帝不会如此临危不惧的,这里一定有诈,不可轻举妄动,一棋不着,满盘皆输。”

就在他一筹莫展之际,副将哈本德献言:“常言道,兵不厌诈。三国的孔明用空城计将司马懿十万大兵吓跑。今天的那位唐朝皇帝是不是使用的‘表情计’来蒙骗我们呢?趁着援兵未至,我带领十万铁骑踏平长安,活捉唐朝皇帝!”

颉利可汗略一沉吟道:“打仗并非仅仅是武力的拼搏,更主要的是谋略的较量。你这样有勇无谋犯了兵家大忌,这样一来,正中对方下怀……”见颉利可汗优柔寡断,哈本德便打了退堂鼓,之后亦没有人前去进言了。

翌日,唐太宗带领六人骑着快马向敌营方向而去。

他们来到渭河大桥上,敌营就在眼前。

有士兵报告了颉利可汗,说唐朝的皇帝只带六个人在帐外不远的渭河桥上。

颉利可汗带人急忙走出帐内。

唐太宗见颉利可汗出帐,便冲着他大声高喊:“颉利可汗,你快滚回去,你们是孤军直入,否则雪雨天一到,你们就会前无进路,后无退路,势必全军覆没,死无葬身之处。”突厥官兵听完唐太宗的话均后怕:他们一路只顾攻城夺地,后方的军需供应根本没有及时送达,靠沿途掠夺的少量的粮草,哪能供应得了十万大军的消耗。如果城攻不下,后有援兵堵截,必败无疑。

唐太宗说完,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大烧饼津津有味地大嚼大吞起来。颉利可汗看到这一幕,眼睛里有泪水潸潸,悄悄地钻进军营去了。

唐太宗带来的人催促他见好就收。唐太宗一边吃着烧饼,一边回答:“烧饼太好吃了,我就在这里把烧饼吃完,也就吃下了颉利可汗的十万铁骑。”众人听后皆愕讶。

唐太宗微笑着说:“我为何选用甩锅烧饼在敌营前食用,是大有玄机的。因为突厥人食用这种甩锅烧饼是庆祝生日的必备品,寓意为和美、吉祥、团圆。因此,我在食用甩锅烧饼时,就是让敌军睹物思情,念乡想家,他们思想动摇,丧失了战斗力,就会不攻自破!”

不出唐太宗所料,颉利可汗见到了唐太宗吃烧饼一幕,想到了妻儿父母,想到了十万铁骑士兵身家性命,望着近在咫尺的唐都长安,长叹一声。

兵官们看到了唐太宗吃甩锅烧饼一幕之后,情绪低落,思乡想家之情在心中萦绕,厌倦了这种你争我夺无休止战争。

深夜,月朗星稀,北风呼呼。颉利可汗一声令下,拔寨除营,撤兵而返。

世界是一种奇妙的载体,一个烧饼竟然释放出强大的力量。唐太宗没有费一兵一卒就能退敌十万。这是一种谋略与智慧,而这种谋略与智慧能够有效发挥出能量效应,源于唤醒了人性中冬眠的爱与情。(摘自《才智》)

不停搅拌自己

段奇清

1998年,美国国防大学校长切尔克特到中国国防大学访问。切尔克特是第一次来访,国防大学十分重视,校长邢世忠亲自召集会议听取意见。副校长讲后,各系主任讲,接着各处长讲,几乎每个人的发言内容都是中美关系的原则,以及对于一些国际问题表态的口径。

各位领导都讲完了,邢世忠校长环视会场,发现一个人坐在会场一角,在专注地听别人发言。这个人就是金一南,因为他是学校图书馆情报室主任,职务不高,但要记录及搜集情况,也就被通知参加会议。也许时间还很充裕,或者觉得听到的意见不尽如人意,校长说:“喂,图书馆的金一南同志,你有没有什么要说的?”

金一南见校长点到了自己,说:“我认真听了各位领导的发言,已认真记了。这里,我想给大家补充几个材料。”说着,金一南把从互联网上下载的切尔克特近期发表的几篇文章从文件袋中拿了出来,并介绍了其主要内容。接着他又讲切尔克特的主要经历:他担任过美军陆军参谋长的发言人,是海湾战争期间最早知道下达战争命令的四个人之一,这四个人即美国总统布什、参联会主席鲍威尔、前线总指挥施瓦茨科普夫,还有一个就是切尔克特……

金一南说完,举座皆惊。且不说内容新颖,最主要的是他给人一个全新的思路:利用互联网,尽可能搜集到来访者的背景资料。邢世忠上下打量了金一南一番,说:“金一南,下午2点之前,把你搜集的所有资料送到我的办公室。”

从此,金一南从一名默默无闻的图书馆馆员,走向学校的前台。因为在深入交谈后,邢世忠认为,他知识渊博,谈吐不凡,这样的人应该在课堂上传授知识。46岁的他也就成了国防大学的一名讲师。可我们要知道,金一南的学历只是初中。

如今,金一南是中国国防大学的教授、我军著名的国家安全战略问题专家。当有人问起金一南成功的原因时,他说:我就是“不停地搅拌自己”。

金一南的父亲就是金如柏,1930年参加红军,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人民解放军原炮兵政治委员。金一南初中毕业那年,“文革”风暴袭来,父亲遭受残酷迫害。金一南作为一名“黑帮分子”,被分配到一个街道小厂,做了一名焙烧阿斯匹林瓶子的徒工。

街道小厂没有好的技术人员,焙烧出来的瓶子质量不过关,破损特别多,企业一直亏损。特别爱学习钻研的金一南,从一本书上得知瓶子容易破主要是因为原料中有空气。在他当班时,他就对原料不停搅拌,空气在搅拌中被挤出。奇迹出现了:瓶子几乎没有破损。三个月后,工厂要培养一名车工,由于表现出色,金一南被选中。原来,只要不断搅拌就能获益,于是金一南开始“不断搅拌自己”。

林彪事件后,金一南的人生更是出现重大转机,1972年冬,在工厂的推荐下,金一南成为北京军区某集团军通信团的一名新兵,这年他20岁。金一南在训练中非常刻苦,半年后,全团组织技术比武,他一举夺得第一名,被破格提干,成了一名无线电技师,同时他还担任全连的军体教员。

1984年,金一南被调到解放军政治学院(中国国防大学前身之一),从小渴望念大学的他,终于成了大学里的一名工作人员,这让他无比高兴。可他又能做什么呢?他想进入学院图书馆,可学院却让他去了校办工厂。

但他一点也不着急,相信只要“不停搅动自己”,人生中那些不想要的“空气”就一定能被排除。果然,三年后,他如愿以偿进了学院图书馆。

一次,金一南从资料堆里无意发现了一张表格《1936年世界各大国陆军实力比较》,当年,中国陆军250万人,而日本陆军只有25万人,这一数字深深刺痛了他的心,已不断练笔的他写了一篇题目为《军人生来为战胜》的千字短文:“一支平素慕于虚荣而荒于训练、精于应付而疏于战备的军队,一支无危机感的军队,一支没有军人枕戈待旦的军队,兵力再多,装备再好,也无有不败。”该文被《解放军报》发表后,引起极大反响。

1995年,他又写成一部22万字的名为《装甲战》的书,这部没有留底稿、极有价值的书却没得到出版社的重视,由于他那时只是一名图书馆小小的馆员,后来书稿在出版社不知所终。直到三年后,他那一鸣惊人的发言,让他的命运出现了一抹朝霞。

“不停搅拌自己”,就是要不断奋斗进取。用金一南的话说: “苦难让我把根须扎进泥土了,如果不是这样,我的根肯定是飘着的。只要精神不倒,干什么事就能干到最好,就能在逆境中掌握自己的命运。” (摘自《智慧》)

考选领导干部案例分析题

高守国

问题275:N市处于我国黄河流域的上游,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薄弱,交通相对闭塞。N市的资源禀赋先天不足,经济要素相对稀缺,资金和人才匮乏,丘陵、山地、风沙地占国土面积的72.8%,山地、旱地占耕地面积的70%以上。矿产资源以煤炭为主,金属矿产资源和油气资源较为贫乏。中南部地区干旱少雨,水资源极为短缺,资源承载能力差,人口密度远高于联合国规定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临界值。多年来,N市实施外延式增长方式,在短时间集中动员各种资源实现了较快的增长速度。这种依靠资源、高投入式的路径依赖不断得以固定和强化,粗放的发展模式所形成的资源依赖性产业结构,使得万元GDP能耗和二氧化碳等排放强度较高,区域环境负荷较大。2013年,N市煤炭、电力、冶金、化工等资源依赖性、能源消耗性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超过82%。自主创新能力低,综合科技水平滞后,科技进步贡献率不足50%,高技术产业发展规模及产值比重严重偏低。有专家指出,如果囿于眼前和局部利益,延续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不但会给本已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而且还将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持续拉大,并且很有可能会使经济逐渐闭锁在一种低效率、高耗能与高污染状态中不能自拔。面对未来,N市面临着赶超与转型的双重任务。与N市相邻的H市,也曾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走过了一条壮士扼腕、凤凰涅槃式的发展之路。几年前,H市政府通过大规模招商引资,上项目、搞投资,大力发展工业,不断壮大经济规模。现在H市经济总量上去了,经济基础打牢了,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了,则开始严格了环境准入。2013年,H市2500多个招商引资项目中,就有一半多没有经过环保审批。正如H市决策者所说的那样,“我们已经走过了一段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弯路,现在必须要把经济增长真正转变到讲求质量与效益上来了。”

请你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案例材料和工作经验,分析导致N市经济欠发达的原因,并谈谈N市未来发展的出路在哪?

2.有人认为,H市的经验说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要先上规模再上质量,先加速度再提效益。你认为这种观点是否合理,为什么?

3.如果让你到N市担任主要领导,你认为应该抓好哪些工作推动N市经济发展。

【答题要点及思路提示】第1问,要答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根据案例材料中对N市现状的描述,分析推断出经济欠发达的原因;二是答出经济欠发达地区未来发展的出路在哪。要知道,一个地区经济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地理因素、社会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等等,作答时都要考虑到。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出路,一方面要从大处着眼,扣在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另一方面还要从当前入手,答出加大招商引资、借助外力等方面的内容。作答内容要点有:导致N市经济欠发达的主要原因:(1)空间地理位置不优越,交通闭塞,土地少且不肥沃,自然资源少,自然禀赋不足。(2)人口密度大,环境约束力强,人口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有限。(3)国家出于对黄河生态的保护,对黄河上游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大。(4)长期实施外延式增长方式,集中有限资源实现增长的路径依赖不断固定和强化。(5)长期的农耕文明使民众的等靠要意识较强,安于现状,求稳怕变,创新进取意识薄弱。(6)体制转型滞后,市场机制发展落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痕迹严重,政府职能转变慢,过多干预经济,市场经济环境不优化。N市发展的出路在于,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发展市场经济,加大招商引资,承接好产业转移,挖掘生产要素潜能,发挥好后方优势和比较优势,把经济增长转变到讲求质量与效益上来。

第2问,有一定迷惑性,因为从案例材料上看,H市是正面例子,有正面的示范效应。但是在答题时不能被这种正面例子迷惑,要根据观点进行客观分析,不要落入出题者布下的陷阱。现在讲经济发展,是要质量、速度和效益相统一,不能只看总量和速度,更重要的是要看质量和效益。所以此题的这种观点是不合理的。主要作答内容有:H市的经验固然可取,但是不能认为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要先上规模再上质量,先加速度再提效益,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欠发达地区面临赶超与转型双重任务,经济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质量和规模、速度和效益相统一、相协调、共同提高之路。绝不能不顾效益和质量一味追求大规模、高速度,也不能只顾及质量而不加快发展速度,进行赶超。只有在讲规模、讲速度的基础上讲质量、讲效益,欠发达地区经济才能走得稳,才能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第3问,作答要注意五点:(1)作答身份定位是N市的主要领导;(2)作答要放在推动N市经济发展上,其他的不要涉及;(3)立足经济欠发达地区实际;(4)要紧扣案例材料最后一句话“现在必须要把经济增长真正转变到讲求质量与效益上来了”,这是答题的总方向;(5)作答内容是要抓好的哪些工作,而不是应该怎样抓好。主要作答内容有:①优化全市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按照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筑若干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区域,形成主体功能区、产业集聚区、创新创业区、居住服务区等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②加大招商引资,调整产业结构。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在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特色优势产业、节能环保、人口与健康等领域加大招商力度。③推动三大产业协调发展。完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加快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打造煤炭基地、煤化工产业基地。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旅游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辐射西部、服务全省、面向全国的现代服务业基地。④保护好生态环境。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与高污染、高排放企业,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抓好沿黄城市带绿色景观长廊、干旱带防风固沙长廊和生态保护长廊建设,构建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⑤加大科技研发,实施创新驱动。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培育创新资源,健全创新体系,围绕全市特色优势产业建设产业科技研发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培养和引进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急需人才。⑥优化开放环境,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挖掘全市各种优势,建成我国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创造更加优良的开放环境,打造省内外资源、资本、人才、产业的集聚地,建设对外开放之都、外贸之都。

[边缘趣味]

国家领袖:最危险的职业之一

李迪迪

1963年11月22日上午,下过一场小雨,达拉斯刚刚放晴。肯尼迪坐在低速行驶的林肯豪华敞篷车里,向路边拥挤的人群挥手微笑。

十二点半,一记沉闷的枪声响起,肯尼迪用手捂住喉咙——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脖子,妻子杰奎琳试图用手堵住鲜血。紧接着,第二枪击中了肯尼迪的后脑勺,鲜血和脑浆喷涌而出。半小时后,官方宣布肯尼迪总统逝世。

肯尼迪遇刺的消息轰动了全世界。美国政府将遇刺日之后的首个星期一即11月25日,定为国葬日。

这是美国历史上第四个遭刺杀的总统。前三位分别是亚伯拉罕·林肯,在剧院看戏时,被南方奴隶主指使的歹徒暗杀;詹姆斯·加菲尔德被寻求领事职位未遂的律师枪击,两个多月后去世;威廉·麦金莱则在泛美博览会上,遭到无政府主义者枪击,8天后去世。

其实,国家领袖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职业之一,据统计,1945年到1986年,全世界有52位国家领袖死于暴力。

刺杀国家领袖有多难

1948年1月30日傍晚,78岁的“圣雄”甘地带领一千多名追随者前往夏塔。他和平时一样,穿着口袋般的土布长袍,拄着木杖。离他几步远的一个信众,突然用藏在手掌之间的小口径左轮手枪,朝甘地开了三枪——第四颗子弹他留给自己,但子弹仅擦破其头皮。

历史在重演。43年后,印度前总理拉吉夫·甘地在助选时,被一名献花女子用炸弹炸死。

不需要毒药、间谍战等“高级”战术,大部分刺杀故事就是这样简单粗暴。行凶者只要掩藏好自己,贴近对方,然后亮出武器。不过这只有“死士”才干得出来,这些人往往为极端信仰所驱使,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甚至发生过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案件。比如1993年,斯里兰卡总统普雷马达萨遇害身亡,而凶手竟是骑着一辆自行车携带炸药,闯进队伍,造成至少25人丧命。

还有一些国家领袖是被警卫、保镖等身边人所杀,这听起来很像电影里的情节。2001年,刚果(金)总统劳伦特·卡拉比在会见总统府顾问时,贴身警卫拉什迪突然从专用侧门进入,称有事汇报。总统侧着耳朵倾听,这时拉什迪拔出手枪,对着其头、颈和腹部连开五枪。随之,拉什迪被闻声赶来的卫队当场击毙。

还有比悬疑电影还离奇的。相当数量的刺杀案至今找不到凶手。1986年2月,瑞典首相帕尔梅夫妇看完电影,相互挽着踏雪回家。街上行人稀少,这时背后传来两声枪响,帕尔梅的胸部和腹部中弹,失血过多而亡。

由于目击证人很少,警方毫无头绪。一度出现全民参与的状况,人们纷纷打电话到警局,提供线索,当然绝大多数毫无用处。

最终仅确定凶手不是瑞典公民。甚至还有纳粹组织、恐怖组织主动称是自己干的,使案情越发扑朔迷离,至今无果。这成了瑞典第一大悬案。

最悲惨的莫过于遭恐怖组织绑架并撕票。意大利政府曾逮捕恐怖组织“红色旅”首领库乔。为解救头目,“红色旅”先是恫吓法庭,使所有审判人员甩手不干,继而暗杀了一名法官和一名律师。就在1978年,法院决定排除万难,再次启动审判时,“红色旅”使出震惊世界的杀手锏——绑架总理莫罗。

他们在路上拦堵住莫罗的专车,射杀司机和四名保镖,迫使莫罗坐进“红色旅”事先偷来的警车中。路边居民目睹了这一切,然而他们无法报警——电话线被“红色旅”割断了。由于政府拒绝与恐怖分子谈判。莫罗在被押55天,发出88封石沉大海的亲笔信后,惨遭杀害。

种族、宗教和民族仇视

不过,像莫罗这样的例子非常少见。真正造成国家领袖被杀的原因,多是绵绵不绝的种族、地区冲突。在当代史上,多数惨剧发生在冷战之间。据统计,1945年到1986年,全世界有70多位重要政治家、社会活动家死于暴力,其中包括52位国家元首。

从地区分布来看,这52人中,亚洲就占超过一半,为28人。非洲13人,美洲9人,以及欧洲2人。在亚洲的缅甸、斯里兰卡和印度等国家,由于家族政治的传统,还出现过几个遭刺杀的国家领袖都是一家人的情形。

如印度的甘地家族。前总理英迪拉·甘地遭自己的锡克教卫兵枪击身亡,而导火索是英迪拉·甘地命令镇压锡克教极端派武装分子,后者扬言“讨还血债”。总理府安保部门曾建议把所有锡克教人员调离总理府,却被英迪拉·甘地拒绝。

英迪拉的长子拉吉夫·甘地继之当上总理。然而他在南部竞选时被炸身亡,死时才47岁。

除却亚洲,非洲的刺杀案也和部族矛盾脱不开关系。2001年,刚果(金)前总统卡拉比被刺杀,也是因此而起。卡拉比曾因战事不利而枪毙南基伍省军官,其同伴遂安排拉什迪枪杀总统以求报复。作为南基伍省人,部族利益至高无上,拉什迪只能听从命令,牺牲自己。

埃及总统萨达特则是因“得罪”穆斯林而被杀。在1981年的埃及阅兵仪式中,一辆受检阅的130炮车突然停下,跳出1名陆军中尉和3名士兵。萨达特以为他们要敬礼,遂起身还礼。不料中尉扔出一枚手榴弹,接着拿起冲锋枪向总统扫射。

这位中尉在审讯中交代,他们不满于许多穆斯林领袖被捕并遭受迫害,且埃及现行法律与伊斯兰教法相悖……凶手们认为自己没有犯罪,而是“为了宗教,为了祖国”。

还有的是“院内起火”,无法见容于自己族人。比如以色列前总理拉宾,尽管他持续推动巴以和解,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却因此被犹太极端分子视为卖国贼。1995年,拉宾在发表完和平演讲后,被一位27岁的法律系学生——“复仇犹太人组织”成员连击三枪身亡。

人人自危:谁会是下一个?

英迪拉·甘地遇刺噩耗传出当天,全印度掀起洗劫、杀害锡克教徒的浪潮。政府被迫在30多个城市实行宵禁,甚至向部分地区派出军队维护秩序。四五天内,1100多人丧命,其中大多数是锡克人。

锡克族国会议员库什万特·辛格情绪激动地形容为种族屠杀,“我们就像是生活在纳粹德国里的犹太人一样”;“出现了这些事情之后,一个锡克人还能说‘我是印度人’吗?”

拉宾在刺杀前的最后一次演讲中说,“让我们的心为和平跳动,让我们的眼睛期待和平。”不过他的死亡推迟了和平的到来。随后的以、巴、美三方戴维营和谈未果,和平进程不断陷入僵局。

国家领袖被刺无疑给民众带来巨大的恐惧感,人人自危的情绪会渗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前中国驻刚果(金)大使孙昆山在出席卡拉比总统的接灵仪式时,曾困扰于防弹背心太厚,无法穿在西服里,只好放在车里备用。现场戒备森严,令孙大感意外的是,负责警卫的津巴布韦士兵竟然端着枪口对准各国使节。

然而,我们看到的刺杀案终究只是冰山一角。据说卡斯特罗曾被暗杀638次,俄罗斯总统普京也曾多次面临刺杀威胁。据俄罗斯联邦总统保卫局透露,他们已“成功挫败”多起针对普京的有组织的刺杀阴谋,其中一起在2006年,恐怖分子计划在圣彼得堡八国集团峰会、俄“俄罗斯—欧盟”峰会期间刺杀各国政要。(摘自《环球》)

政坛世家的荣耀与哀伤

蔡子强

去年是美国已故总统约翰·肯尼迪遇刺50周年,这个传奇世家,再次被置于镁光灯下。

肯尼迪一门多杰,父亲约瑟夫曾任美国驻英大使,4个儿子,大儿子小约瑟夫不幸在大战中阵亡;二儿子约翰是总统;三儿子罗伯特当过美国司法部长;四儿子爱德华当过参议员。

父亲老肯是位成功商人,也是家族中首位涉足政坛的人,曾帮小罗斯福竞选总统,后来获投桃报李,被委任为美国驻英大使,但因亲纳粹德国,支持绥靖政策,当主战派丘吉尔取代温和派张伯伦上台后,惟有黯然回国,政途从此画上句号。

老肯没死心,把希望押在儿子身上,希望当中有一位可以当美国总统,为他出一口气。老肯私下说过,自己已经登上了财富的顶峰,将来要让儿子登上权力最高峰。讽刺的是,这也成了肯尼迪兄弟的宿命和悲剧。

老肯的孩子们从小便过着斯巴达城邦式的生活,起床、集合、做早操、游泳、打网球等,都有清楚规定。放学后,每个孩子都要读1小时报纸,吃晚饭时,老肯就会亲自考他们,讲从报纸读到些什么,自己又有何看法,老肯会当场诘问,要他们发表饭桌演讲、评论世界局势、作美国政坛人物点评等。他还把孩子们介绍给各类政坛、影坛、体坛人物,扩大他们的生活圈子及眼界。老肯要儿子们从小习惯竞争,崇尚第一,第二就是失败。他为他们安排了各种竞技比赛,目的就是训练他们的斗志和好胜心。他的一个女儿曾说:“无论是帆船、滑雪、网球,还是垒球,我们都必须击败对手、争取第一,否则父亲就会发怒,是非常、非常愤怒。他清楚要求我们,凡是比赛就得全心全意投入。”

1940年,老肯斥资为老二约翰出版其毕业论文《为何英国沉睡不醒?》,令其声名鹊起。其实书中很多原始资料,是老肯当美国驻英大使时获取的。

大学毕业后,老二原本体检不合格,但经老父安排,最后加入海军。入伍后,经妹妹介绍,认识了丹麦小姐,旋即打得火热并且同居。作为记者的女方曾访问过纳粹二号人物戈林,也被传言曾私下见过希特勒,所以被指同情纳粹,甚至是间谍。虽没真凭实据,但为了儿子的政途,老父还是介入了这段感情,先派人说服女方离开儿子,再安排儿子远赴南太平洋打仗,拆散鸳鸯。

1943年,老二在太平洋遇险,所属鱼雷艇被日本驱逐舰撞沉,但他死命挟着严重烧伤的一位战友,漂浮半天到达一个海岛,后来得到救援。老父看准这个机会,立即开动宣传机器,大肆宣传约翰的英勇事迹,最先在《纽约客》发表文章。他仍未满足,找来《读者文摘》再次宣传,约翰遂名扬全国。

四兄弟中,政治野心最大的是老大小约瑟夫。他一直是家庭中心,对政治十分主动,视自己为家族参政的必然代表;相反,老二从政兴趣不大,只是被动服从父亲摆布,希望完成父亲心愿。

因此,在老二因太平洋战争而名扬全国之后,老大心急如焚,他知道老二从此将成为家族的公关大使,要扭转形势,自己必须做些惊天动地的大事。最后,他选了当海军航空兵这个危险兵种,更从比较安全的佛罗里达州海岸巡逻队,自动请缨调到枪林弹雨的欧洲长空,与纳粹对抗。到伦敦后,他选择了极危险的任务——轰炸荷兰、比利时沿岸的德国Vl导弹基地。如果任务成功,当然比老二的战绩更具传奇性,可惜任务失败,他以身殉国。老大可以说是被自尊心和父亲的沉重期望害死的,也是老肯要儿子从小追求第一、第二就是失败的恶果。

老大的悲剧没有改变老肯的心态。大战后,老肯大张旗鼓为老二铺路入政坛,在波士顿为他设立竞选总部,竞选国会议员,还找来公关公司、助选经理。他亲自做老二的政治导师,甚至帮儿子定下每天的大选日程。约翰私下曾说自己之所以参选,是因为哥哥死了,并慨叹:“有时候我们都不得不做违心的事。”这或许就是肯尼迪兄弟的宿命。

约翰当选国会议员后,老肯常向儿子“轰炸”,教他要向什么人请教、与什么人结盟。他甚至收买儿子的行政秘书,当自己的耳目。

1960年,约翰终于击败尼克松,当上总统,并在1961年就职。讽刺的是,同一年,老肯中风瘫痪。或许,他潜意识里觉得,自己终于了结心愿。 (摘自《南方人物周刊》)

高层识人“十条军规”

[美]安东尼·詹 康欣叶/译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一直在收集和思考一些问题,尤其是与性格和态度有关的问题,以帮助我提高辨别他人的能力。以下10个关键性问题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人们的内在特质及诱因。

1.这个人用来表述与倾听的时间比例是多少?你当然希望雇用自信又不惧怕表明立场的人,但如果一个人表述与倾听的比例高于60%,你就应该好好考虑。是因为这个人过于自大,不愿意向他人学习,还是他只是怯场,导致说话杂乱无章,漫无边际?

2.这个人是能量的给予者还是获取者?你身边肯定不缺这样一种人,他们时刻携带并散发着消极的能量。还有一种人,身上总散发正能量和乐观情绪。中国有句古话说,授人玫瑰,手有余香。正能量的给予者富同情心,慷慨,他们会是你立刻想要共度时光的人。

3.面对任务,这个人比较倾向“反抗”还是“行动”?有些人在接受任务时,会立即进入防守状态。另外一些人会立即行动,进入解决问题的模式。对于多数工作,你应该倾向雇用第二种人。

4.这个人给你的感觉是真实可信,还是阿谀奉承?那些虚假的赞美,和使劲想给你留下好印象的人一样,无法让人感觉良好。真正优秀的人不需要凭巴结他人上位,那些敢于做自己的人,才是工作环境中令人愉悦的伙伴。

5.这个人的配偶是什么样的?为重要职位作面试时,我的一个商业伙伴给了我一个绝妙的点子:与面试者的配偶、伙伴或亲密好友一同外出活动。俗话说得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6.这个人如何对待陌生人?仔细观察一个人如何对待与自己素未谋面的人,我称之为“出租车司机或服务生测试”。这个人是否表现出应有的大方与厚道,是否能与司机或服务生进行平等的交谈?还是说他漠视这个人,甚至恶语相向?

7.这个人过去是否有遭遇挫败后重新振作的经历?比起过早的成功,早期的失败与磨难对于后天的人格养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8.这个人读过哪些书?阅读能发人深省,帮助一个人了解历史,开阔思路,激发思考,还能帮助你紧跟时事动态。虽然有点以偏概全,但是我身边有趣的人大多热爱阅读。阅读是求知欲的最佳体现。

9.你能否忍受和这个人同坐长途车?这也是“飞机场试验”的一个变体。几年前在做第一份工作时,我听说了这个假设性试验:试问自己,当你和一个人同困于飞机场时,你的真实感受会如何。相似的问题还包括,你是否可以和这个人一起完成公路旅行?

10.你觉得这个人是否有自知之明?我和我的同事相信,英明的领导人必须具备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这个人是否可以正视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他能不能根据对自身的了解采取措施?这样,能判断出一个人是否谦卑,他的所想、所说、所为是否一致。

要想认清一个人,尝试着问这10个问题,或者这些问题其中的几个,你就能做到窥一斑而知全豹。(摘自《读者》)

毛泽东缘何要编《不怕鬼的故事》

陈晋

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对中国来说是多事之秋。在国内,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进入严重困难时期;国际上,由于中国在西藏进行平叛,中印关系随之紧张,西方世界掀起反华浪潮,中苏友好关系这时候也开始解体。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来应对这些挑战,渡过难关,是毛泽东当时考虑得比较多的一个问题。

从1959年春天开始,毛泽东在不同场合经常讲古代笔记小说中的一些不怕鬼的故事。5月6日,他向11个国家的访华代表团介绍了西藏分裂分子武装叛乱和中印关系的紧张情况,随即把话题引向不怕鬼的问题:世界上有人怕鬼,也有人不怕鬼。鬼是怕它好呢,还是不怕它好?经验证明,鬼是怕不得的。越怕鬼就越有鬼,不怕鬼就没有鬼了。中国小说里有一些不怕鬼的故事,我想把不怕鬼的故事编成一本小册子。

说干就干。毛泽东让胡乔木落实这件事,任务交给了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何其芳。到这年夏天,《不怕鬼的故事》便基本编成。这部书稿从古代笔记小说里选了几十篇和鬼魅斗智斗勇的故事,短则几十字,多也不过千字。毛泽东读了书稿,选择部分故事在一个会议上印发。此后,他又让何其芳进一步精选充实书稿,遂成70篇,共6万多字。因是文言,每篇又相应做了注解,还写了一个序言,说明为什么编选这样一本书。

1961年1月4日,毛泽东约何其芳谈序言的修改。何根据毛的意见改完序言,毛又将何序作了多处加写。其中有一句是:“难道我们越怕‘鬼’,‘鬼’就越喜爱我们,发出慈悲心,不害我们,而我们的事业就会忽然变得顺利起来,一切光昌流丽,春暖花开了吗?”在序言末尾加写的一大段话里,毛泽东把他提议编选该书的现实意义表达得格外直接:“读者应当明白,世界上妖魔鬼怪还多得很,要消灭它们还需要一定时间,国内的困难也还很大,中国型的魔鬼残余还在作怪,社会主义伟大建设的道路上还有许多障碍需要克服,本书出世就显得很有必要。”

《不怕鬼的故事》于1961年2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付印前,毛泽东批示把清样送给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周扬、郭沫若看,询问意见;出版时,指示将序言在《红旗》和《人民日报》上登载,把全书译成几种外文;出版后,又推荐给参加整风的干部们阅读。如此大张旗鼓地推荐,显然是把《不怕鬼的故事》作为现实政治斗争和思想教育的工具。

毛泽东当时说的“鬼”,有两层含义:一是国际上的反华大合唱,一是国内的困难和障碍。《不怕鬼的故事》所倡导的,就是坚定意志、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和毛泽东这期间写的诗词中说的“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可为互证。

当然,面对各种鬼魅压力,不是只讲“不怕”就能管用的。从毛泽东历次谈话和对《不怕鬼的故事》序言的修改来看,不怕“鬼”的精神,有这样一些内涵:怕“鬼”没用,越怕“鬼”越多;只要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就一定能战胜各种各样的“鬼”;不怕“鬼”,进而打“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注意争取和改造“半人半鬼”对象。(摘自《中共党史研究》)

欧洲工作无贵贱

王露露

欧洲大陆总面积和中国的差不多,国家之间,西欧为甚,有不少雷同之处,就是有差别,从我这个华人角度来看,也属中国北方和南方,东部和西部的差异,跳不出欧洲属性的框架。如果我们把欧洲和中国比作动物宠物的话,那欧洲是猫,德国为波斯猫,法国为花狸猫等。中国是犬,北方为雪橇犬,南方为牧羊犬。所以你从我所描述的荷兰教育,可以看到整个欧洲教育的轮廓,即所谓的窥斑见豹。

我认识一位荷兰莱顿大学的物理学教授,他屡得欧洲科技奖,把奖金全部用于科研,带着一帮讲师做课题。他的长子“各色”,别的孩子睡觉前,让父母读童话书,而他却让爸妈读菜谱,一边听一边流口水。他中学毕业后,不想升高中上大学,而要上烹饪中专。教授父亲毫不犹豫,全力支持儿子。刚学了一年烹调,移情别恋,迷上了自行车,想退学专修脚踏车。教授对他说,只要你愿意,爸妈永远是你的后盾。上个月教授过六十大寿,我打电话祝贺,捎带脚地问了一句,贵公子还在修自行车吗?他答道,是呀,犬子和他在大排档卖水果的贤内助生了一龙一凤。言谈话语中丝毫不为儿子儿媳的职业而自卑。

这反映了荷兰乃至欧洲教育的几个特点。

一、父母鼓励孩子选择自己爱好的专业。他们帮孩子推开知识大门,孩子进入知识世界以后,想走哪条路,由自己决定。父母未圆的梦想,孩儿不用帮着圆。

二、荷兰人没听说过“万般为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至理名言,相信的是行行出状元。在这里连学理发都能获得硕士学位。当然那就不光是学剪头发了,而是专攻与其有关的学科,如对发质的研究,把理发深化为科学。

三、荷兰人不觉得伺候人的工作丢人。孩子只要喜欢,甘心情愿地选择端盘子之类的学习方向。“英国管家”打造成了世界品牌。

“行行出状元”也和荷兰各行各业的经济效益有关。虽然医生律师银行家企业高管收入傲人,但他们交的税也傲人。农牧民如果不改行就吃不饱饭,国家政府便发补贴保证此行业的正常运转。由于政府的介入,行业之间的收入差别被限制在百姓可以接受的程度。而且不管你从医从教也好,理发或作餐馆跑堂也罢,都可以开公司,没本钱银行就借给你。自己挣自己花,不用看着老板的脸子度日如年,大家劳动积极性忒高。(摘自《世界博览》)

[思与想]

涵养书卷气

筱陈

所谓书卷气,是一种高雅的气质和风度,是良好素质的外在表现。书卷气,是书香浸润而散发出的清新之气,它可以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一个文明祥和的地方,一定是书香浓郁的地方,也一定是能凝聚正能量的地方。最近到宁德古田杉阳镇,这是一个历史文化名镇,这里有蓝田书院,到现在,每周还在给孩子们上国学课,令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镇子里的李家祠堂,柱子上有一幅对联:“立事审时度势因道志致远,为人达理通情尚仁心弥诚”,有这样的对联书在这儿,让你觉得祠堂充满书卷之气。更让人惊讶的是通往大殿上的阶梯是被青石板覆盖着,成为一个斜坡。我问其缘由,答说,这个阶梯是为状元而准备的,谁考上状元,就可以把青石板揭开,从阶梯上走进大殿。我想,通过这道阶梯,我似乎找到了杉洋成为文明古镇的答案。再说干部,一个有素养的干部,一定是有书卷气的干部。有了书卷气,就多了一份正气,增了一份魅力,少了一份粗俗。有了书卷气,便少了傲气、娇气、霸气、俗气、媚气;多了骨气、正气、静气、秀气、和气、灵气、大气、豪气。

正如香有檀香、沉香一样,书卷气散发各自的芬香。书卷气是一种能够引领时代之先的风气。涵养书卷气,离不开各自的职业特点,每一个职业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具有职业特色的文化,如企业文化、机关文化、校园文化、艺术文化,因而也就有了企业家气质、干部气质、学者气质以及艺术家气质;涵养书卷气,离不开地域的影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方水土也造就了这方人的特质,使这方人有了自己的文化禀赋。如福州人受到闽都文化涵养,在这块地域上,书卷气也就多了“虾油味”。

人当有书卷气,这种气从何而来?首先,从书而来,曾在网上读到诗句“腹中厚积万卷书,济世安邦任卷舒”。书卷气是读书过程中汲取书之精华而生成的,读书是涵养书卷气之基础,读书的数量、读书的品质,都与书卷气密切相关。书斋是涵养书卷气的重要场所,在书斋里,以书为伴,以书为友,畅游书海,与智者进行着对话、汲取着丰富营养,培养书卷气应当走进书斋;其次,涵养书卷气不只是在书斋,书卷里也从地气中来,地气让书卷气更加鲜活。古人说,功夫在诗外,涵养书卷气在也应当在书斋外。与智者为伍,与自然相伴,人民群众的智慧、基层的丰富实践,是一本“大书”,培养书卷气应当走出书斋,在躬身接地气中涵养书卷气,让书卷气充满浓郁的大地之清气。再次,书卷气从感悟中来,我们诵诗颂词,从这些诗词中,我们感受到了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王昌龄等诗人身上所具有的书卷气,由此可以想见,人的书卷气,是在日常言谈举止中展现出来的,群众评价一个干部有没有书卷气,也是通过日常谋事决策来观察评价的。书卷气不是书呆气,不是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满足的之乎者也,却什么也不想干、不会干的人。

从生命来说,气断则人去。要让一个人始终保持良好素质,就必须始终涵养书卷气,既让书卷气充盈心间,又让书卷气弥漫空间、绵久不绝;书卷气还有厚积薄发之特点,唯有涵养才能厚积;涵养书卷气不是一日之功,而是终身之功课。当下,涵养书卷气,应是注重涵养修身之气、明理之气、增智之气、慎思之气、笃行之气。

涵养书卷气就是要涵养修身之气。这个气是正气、骨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基础。对一个领导干部来说,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对一个艺术家来说,强调德艺双馨,也是把德放在第一位。修身,就是修德,有书卷气,就必须有正气、骨气。少了正气、骨气,就不能说有书卷气。历史上,秦桧不能够说他没有学问,但没有人认为他有书卷气。但当你走进林觉民故居,读着那封凄美的《与妻书》,你感到了柔情、亲情和正气、大气,谁看了都认为这封信充满书卷之气,会对写书之人生起景仰之情。走进林则徐纪念馆,读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再了解到这是林则徐被谪贬之后,在流放途中所写,其中的正气更让人对他的品德心生敬仰。

涵养书卷气就是要涵养明理之气。这个理是真理、道理、事理、法理。歌德曾经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认真阅读周敦颐的《爱莲说》,能够产生激浊扬清、清雅脱俗的精神力量;阅读方志敏的《清贫》,能够感受一位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为了追求真理和信仰,可以献出宝贵的生命。有益的阅读能使我们不倦地追求人格的提升,追求廉洁心态,甘于清贫,为民谋利。实践证明,一个人的兴趣空间是有一定排他性的,不用高雅兴趣去占领,就会被低级趣味所占据。

涵养书卷气就是要涵养增智之气。书是知识的承载,读书能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有学者指出:“21世纪的文盲不是没有文化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为什么?因为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周期大大缩短。18世纪以前,知识更新速度为80至90年翻一番;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更新加速到3至5年翻一番;近50年来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知识比过去3000年的总和还要多,知识总量呈几何级数增长。人的一生只充一次电的时代已过去,只有成为一块高效蓄电池,进行不间断的、持续的充电,才能不间断地、持续地释放能量。否则,我们就将经受“知识恐慌”、“本领恐慌”。

涵养书卷气就是要涵养慎思之气。孔子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和思是紧密相连的,学以成知,思以达智。以思为桥,方能将知识转化为见识,积淀为智慧。读书必须与思考结伴,有人问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成功诀窍时,他回答说:“我并没有什么方法,只是对于一件事情长时间很热心地去思考罢了。”带着问题读书,养成思考的习惯,把零散的东西变为系统、粗浅的东西变为精深、感性的东西变为理性,才能使书本知识真正活起来,为我所有、为我所用。

涵养书卷气就是要涵养笃行之气。古人讲“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体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的书卷气,是能够涵养出言行一致,表里一致,是能够在责任面前勇于担当、困难面前敢于面对、危机面前敢于化解;真正的“书卷气”,是能够转化为精神动力,生成正能量,去感动、凝聚无数人;真正的书卷气,是能够开拓精神,能够通过言与行升华出崇高的精神境界,让人感到博大的胸怀。

涵养书卷气,用书卷气陶冶我们的精神世界。

《十问中国梦——给梦想多一点时间》等四则

《十问中国梦——给梦想多一点时间》

刘戈 舒泰峰 王文 雷思海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年12月出版

中国梦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梦,中国梦要将我们带往何方?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该书围绕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分别从民生、金融、经济、教育、城镇化、公众道德、法制、人口、战争、中外关系等十个方面,探讨中国施政得失与改革路向,对什么是中国梦,如何实现中国梦,作出了一种试探性的解答。本书在痛陈时弊的同时,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是一部观察当下中国、畅想中国未来的思考之书。该书对全面了解当下国情、深刻思考改革方向,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一定的决策参考价值。

《逆向创新》

[美]维杰伊·戈文达拉扬 克里斯·特林布尔著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3年8月出版

在发达国家,边缘市场是未被开发或被忽视的,这倒并不是因为这些市场不需要关注,而是因为这种市场太小,不值得投入巨额的创新资金。本书呈现了这样一个蓝图:新兴市场不断扩大增长,进口的低成本和高冲击力的创新促使其成熟。全球创新将不再是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传播,而是应不发达国家需求而生。

《野心优雅:任志强回忆录》

任志强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3年10月出版

该书是任志强目前唯一一本自传体回忆录,区别于以往媒体或者著作的片面解读,该书由任志强亲自执笔,几易其稿,回忆了任志强60年的成长历程。任志强的故事充满励志色彩,又极富传奇。以贩卖兔皮的小商贩起家,蒙冤入狱,最后又在大时代下创立华远地产。几度沉浮传递出自强奋斗的正能量。此外,任志强也是改革开放30年的观察者,其成长又交织着历史变迁,描绘“文革”“上山下乡”以及改革开放后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轨迹。从家世,到参军,贩卖兔皮起家!官与商,红与黑,坎坷六十年,50万字全部写尽!起诉政府,状告银行,被穷人扔鞋,被国家暗查,此书大曝内幕细节。退休后,任志强更是敢说,堪称厚重而真实的一部跌宕历史回忆录。

《优势:组织健康胜于一切》

[比利时]帕特里克·兰西奥尼著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3年8月出版

任何公司都能获得的最大优势就是组织健康,但大部分领导者往往会忽视这种健康的存在。当一个组织保持完整、协调和一致时,也就是说,当它的管理、运营、战略和文化实现有效的整合时,它就具备了完整性,也就是健康的。帕特里克·兰西奥尼通过将这个混乱的过程分为四个简单的原则——建立一个有凝聚力的领导团队、建立明确性、不断传达明确性、强化明确性,加以轻松、幽默的情景案例,详细讲述了一个构建健康组织的核心要素。

采英拾贝

我们的社会忙乱、没有秩序,每个人都好像是一伸手就能抓到理想的感觉,但理想是什么,能不能抓到,不知道。   ——作家阎连科谈新作《炸裂志》时说

资本市场有一个“五指理论”,大拇指是投资者,老大;食指是券商、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中指是媒体;上市公司是无名指;证监会是小拇指。证监会是最小的,但在拜佛作揖时小指离佛最近,佛就是法,所以证监会要借用法律责任行使职责。  ——中国证监会主席肖钢以“五指理论”强调法制重要性

民企就是代表先进生产力,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不需要政治确定的。只要民营企业家争先恐后戴“红帽子”,中国就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国家。某种意义上,民营企业家是否人格独立,可以度量中国改革的进展程度。   ——柳传志表示,要改革,应先给民营企业家一个明确的政治身份,春华资本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胡祖六如是说

中国人就是死活不愿意把自己的命运押在中国的土地上,非但没钱人跑,有钱人也跑。非但不拥有这个国家资源的人跑,拥有这个国家资源的人也在跑。中国人从中国赚钱,却是为了付他国的“买路钱”。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特殊奇观,是一种颇为怪异的现象。  ——作家陈希我谈新作《移民》时说

这就像1958年大跃进的时候,还组织过人们跑百米,说要破世界纪录。世界纪录也不是用这种方法就能突破的。  ——作家王蒙评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

[纸上俱乐部]

太守与鱼

徐海蛟

那时候,羊续还不是太守,只是一个懵懂少年。羊续喜欢钓鱼,经常背着钓竿,独自走到水边,有时候是一条静谧的河,开阔处水面深邃,临岸的地方水草丰美,他安然地坐在一截老树桩上;有时候是一个丰泽的湖,像一面巨大的明镜,天光云影尽在其中,他会选择一块光滑的石头,一晃半日时光过去了。

羊续并不懂钓鱼之道,他只是图个孩子的好奇,觉得在看似平静的水面下,有那么多可能,钓竿一甩,不知会有什么奇迹出现,真是一件特别的事。当然,还有一个原因,羊续特别爱吃鱼,因为家境贫寒,他们家并不常能吃到鱼,鱼肉的美味对清贫中的嘴巴来说是至高无上的。羊续就自己动手,帮家人和自己完成这口腹的念想。不懂钓鱼的羊续也并不常能钓到鱼,只是偶尔的收获,会让他格外欣喜,也正是偶尔的收获,吸引着他时常背起钓竿出去晃荡。

直到有一天,羊续在那片经常光顾的湖边碰到一个年轻人。比羊续大不了几岁,可看起来要成熟得多,他的脸上已有了那种深藏不露的智慧。自此羊续才明白了钓鱼的学问,这看似平静的举动背后有着颇具意味的生命哲学。羊续的钓竿就搁在离年轻人不远的地方,他坐了近半个时辰却没有一条鱼上钩,而近旁的青年人,一旦甩开鱼线,几分钟工夫,鱼就上钩了。接着他再次甩开鱼线,不一会儿,鱼又上钩了。这样钓鱼,旁人看着也是喜滋滋的。羊续开始只是心里羡慕着,随后索性收了钓竿,坐到青年人身旁。

“钓鱼的秘诀是什么?”羊续真诚而又怯生生地问。

“在于心静。垂钓者心里想着鱼,却要不动声色。古人说放长线钓大鱼,也是这个道理。要让鱼以为你并不是在钓它,你只是给它奉送美味的大餐来了,这样鱼才能放心享用,垂钓者才能心想事成。”青年人一副安然自得的样子,仿佛自言自语。他的话不紧不慢,却透着自信,透着洞悉世事的智慧。

这话少年羊续似懂非懂,但他似乎能品咂出里面的深意。他继续问:“什么样的鱼最容易上钩?”

青年并不马上回答,而是静默地凝视着水面,看着风在水面上滑过去,他才开口:“最容易上钩的鱼,往往是最贪的鱼,它们不愿到更偏僻的地方找食物,不愿自食其力。因为贪,这些鱼丧失了判断力,丧失了抵御诱惑的能力,它们很容易成为别人案板上的鱼。”

许多年后,羊续还会时常记起青年的这番话。钓鱼,看似简单的一件事,其实藏着某种人生的深意,尤其在这个巧取豪夺、相互算计的世界上,每个人都是垂钓者,每个人又可能变为别人钓钩上的鱼。

世间的事情巧得很,羊续后来求学入仕,居然碰到了那个钓鱼的年轻人。不过那时,这个神秘的年轻人已不再有时间坐在水边安然垂钓,而是做了一方大员,不再是过去那种俊逸的模样,他腆着肥大的肚子在豪华的酒桌上吆五喝六,他怀抱曼妙的女子红光满面地从舞榭歌台走过。羊续一开始怀疑自己的眼睛,后来渐渐熟悉了他的履历,便只能怪世事难料。现在,那个睿智的垂钓者丧失了年轻,同时也丧失了智慧,羊续怎么看他,怎么觉得他已经不可能再是垂钓者了,他现在成了鱼,一条很大很肥的鱼。他游走在灯红酒绿的浑水中,他觉得自己长袖善舞,泳姿绝妙,但不知道周边落着多少诱饵,更忘记了有多少眼睛盯着他,有多少心思想把他钓上去,让他上钩,他们好把他的权力从他肥厚的身体里剥离出来,以尽情享用。每回见到他肥头大耳、腰圆膀粗的样子,羊续就替他心寒,一条那么肥又那么贪的大鱼,他怎么挡得住那么多剪不断、理更乱的长线,挡得住那么多在暗地里闪着寒光的钓钩?

果不其然,没多久羊续就听到这条大鱼出事的消息:他无尽的贪欲和搜刮最终震动了高层,一夜间被打入大牢,几天后就命丧黄泉。

往后,羊续的仕途越走越开阔,他做了南阳太守。他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鱼与垂钓者的关系。羊续上任后不久,府丞焦俭见太守生活清简,尤其是伙食,总是青菜萝卜,甚至难见油星。焦俭看不下去,焦俭是真心关心顶头上司,差人打了一条白河鲤鱼,亲自送到太守羊续家。白河鲤鱼是南阳最名贵的特产。这真是一条好鱼,足足一尺长,放到大水缸里,立刻扎了一个猛子,溅起一大片白亮亮的水花。羊续是喜欢吃鱼的,他的家人也喜欢吃鱼,小女儿看到这么一条鱼即刻欢呼雀跃起来,大鲤鱼的到来,给小姑娘带来了节日般的欢乐。但羊续想起了钓鱼的故事,在私人生活的问题上羊续是决绝的。羊续想让焦俭立刻将鱼带回去,但看着小女儿在院子里欢欣鼓舞的样子,羊续心软了一下,更重要的原因是羊续知道焦俭是真心出于好意。尽管家里几个月不见荤菜了,尽管小女儿在大水缸边看了好几天,羊续还是决定不吃那条鱼。他再次记起少年时坐在江边钓鱼时听到的话,垂钓者和鱼之间的角色总是从一念之差开始转变的,他不想因为这样一个闪念而成为案板上的鱼。

在家人的不解和不满中,羊续将那条名贵的白河鲤鱼悬到屋檐下。冬天的风寒,一条活蹦乱跳的鱼很快成了一个蜷曲的鱼干。羊续仍然不让家人将它摘下来,鱼干静静地挂在太守家檐下,成为某种固守的姿态。

过了些时日,焦俭又想着给太守改善伙食,遂又差人打了一条白河鲤鱼。这一回,羊续将焦俭引至屋檐下,说:“这条鱼是你上次送来的,我们都没动过,已经成了鱼干。这回送来的鱼你得带回去,否则我还是要悬到这屋檐下。”焦俭觉得脸上有点挂不住,拎着那条鱼往回走,脸红到脖子根。

年关临近,给太守送礼的人纷至沓来。每一次太守都很淡然,将他们引到屋檐下,一条鱼,一条送来的鱼,我都不吃,都这么悬着……你们的东西都不是我该得的,我不会收。

渐渐地,送礼的人都被屋檐下的那条鱼挡回去了,由此,太守也省却了诸多口舌的麻烦。屋檐下悬挂着的鱼是太守内心不可更改的姿势。

太守常常透过南窗看见那条干鱼在清风里晃荡,每次,太守心里都会想起那句话:在这个巧取豪夺相互算计的世界上,每个人都是垂钓者,每个人又可能变为别人钓钩上的鱼。(摘自《小小说选刊》)

小幽默4则

买包烟

一个新兵独自去仓库打扫卫生,谨慎查看四周后,对一位路过的穿便装的大爷说:“大爷,帮我买包烟吧。”

那大爷说:“你们不是不让抽烟吗?”

新兵说:“我没事的时候抽一根而已,帮帮忙呗。”

于是,那位大爷帮他买了一包烟。 晚上开会的时候,班长大骂:“今天是谁叫司令帮忙买烟的?”

如何解释

训练场上,上尉大声质问上等兵迈克: “迈克,反坦克炮对于距离1500米的目标命中率是多少?”

“报告上尉,正常命中率是50%。” “好,回答得不错!但是,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你刚才发射的50发炮弹无一命中,这该作何解释?”

“纯属正常现象。倘若你让我发射l00发炮弹的话,后50发我会100%命中。”

有工程

手机响了,一看是老同学打来的,立马接听。

电话那头:“喂,老同学,我们这有个工程项目,我们做不了,你考虑一下做不做。”

我顿时激动万分:“什么工程,好不好收款?”

电话那头:“好收,现场结算。”我欣喜若狂:“什么工程?我马上过来和你谈。”电话那头:“垒长城,三缺一。”

漫天要价

爱德华与妻子出国旅游观光,乘船游览加利利湖时,船主狮子大开口,要了个天文数字的价钱,爱德华气愤地叫起来:“你开玩笑吧?”

船主说:“这可是耶稣基督从水面上走过的湖啊。”

爱德华感叹道:“坐船这么贵,难怪耶稣要步行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78722.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沂蒙教育》2015年第6期目录 转载武侠玄幻区目录

专栏《沂蒙教育》之《干草垛,麦秸垛》。原文地址:《沂蒙教育》2015年第6期目录作者:朱祥慧启卷1永葆向上生长的能力殷国雄铎声4为临沂教育把脉为课程改革启航——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专家团来临沂调研临沂市教科研中心梁士

《小说月报》2015年第9期 小说月报2015下载

中篇小说 狐步杀                    张 欣 (选自《北京文学》2015年第8期) 坠落美学                   鲁 敏 (选自《花城》2015年第4期) 二十年                    

《意林》2012年第4期·成功之钥·新知探索 意林 2012年第18期

《意林》2012年第4期成 功 之 钥智慧之灯通才鼯鼠凡 夫鼯鼠掌握了五种技能:飞翔、游泳、爬树、掘洞和奔跑。它为此感到非常自豪:在动物世界里,有谁像我这样多才多艺?雄鹰飞得高,但它会游泳、会掘洞、会爬树、会奔跑吗?老虎跑得快,但它会飞

声明:《《领导文萃》2014年第5期 领导文萃杂志》为网友莫名的小情绪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