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电影《为什么生我》:其实孩子真正需要的,不过是爱与安全感

《为什么生我》,是1984年李亚林执导的老电影。那时候我应该是15岁左右,却对这个电影毫无印像。一想也不奇怪,那个年龄,我正在重点中学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呢,童年时看露天电影已成美好往事。

我不敢确定,如果我在当时以15岁的年龄看这个电影,除了把围巾哭湿了,还会有什么特别的感受。我只记得,在我们三姐妹成长的过程中,常听到母亲的抱怨,句式通常是这样的:要不是为了你们仨,我非跟这个家伙离婚不可,他没人脾气。我父亲虽然是帅锅一枚,但年轻时确实脾气不好,暴烈。每当这时候,我肯定沉默,但是沉默中藏着我的反抗,其实我非常想说:您离吧,不要为了我们牺牲您的幸福,这对我们是最大的伤害。当然,现在,我的父母比较和谐了,父亲基本没脾气了,基本可以确定他们是能够白头偕老了。但我不想过度美化父母的婚姻,白头偕老在我看来未必就等同于幸福,在这个问题上,我一向反感瞎煽情。我母亲依旧偶尔在我面前放言:我要跟他分开!我不再是童年的我了,我不再沉默,而是很平静地说:好,我支持您。我母亲却转口说:不行,不能便宜了他!呵呵,她老人家那点心思,我太清楚啦。

我还记得小时候,因为小妹妹学习上不如两个姐姐,母亲又要强,想尽办法也不能让第三个姑娘剩在乡下,所以小妹妹压力很大,小时候颇有笑星天分的她,后来性情大变。有一次,她哭着对母亲说:“你为什么要生我?要是没有生我你们的日子多好过?”

孩子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作为父母替孩子做了这种选择,意味着什么样的沉重责任?还有什么比“你为什么要生我”这句天问更让做父母的汗下和心碎的?

27年之后看这个电影,我真正想说的,却不是泛泛的道德、伦理话语。我想说的是,这个电影在表达它的表层主题——离婚对孩子伤害很大,离婚的父母太自私了——的同时,却用它的故事和人物,提出了一个潜在的主题:孩子真正看重和需要的到底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做父母?

显然,这个潜在的主题比电影所力求表达的表层主题,更站得住脚,也更有探讨的价值。

陈松松的父母当年的结婚和后来的生子,本就是一个错误接一个错误。因为爸爸帮了妈妈,妈妈怀着报恩的心理,跟爸爸结婚了。结婚之后,两人价值观、心理需求、生活习性的不同全面暴露出来,争争吵吵,互不理解、互不相让,发展到公然面对孩子大吵大闹。于是妈妈提出离婚,法院判决之后,妈妈搬走了,松松跟着爸爸生活。

接下来,松松遇到一系列伤心事,渐渐变得忧郁、孤僻,学习成绩下降了,跟同学的关系也疏远了。一次春游之后,松松把钥匙丢了,回家进不了门(爸爸出车不在家),于是鼓起勇气冒雨去找妈妈,却见妈妈的新家庭和睦温馨,于是伤心地跑回雨中。结果,松松得了急性肺炎,悲痛欲绝的父母同时出现在他的病床前,但他们的手终究没有握到一起,脆弱的小生命就这样含恨走了。天天迎送他上下学的大白鹅,孤单地在路上蹒跚、悲鸣。

片子拍得真是很淳朴,也有细节的亮点将儿童的天真烂漫表达得很动人,故事的铺垫也算有层次,松松的离去和大白鹅的悲鸣,更是具有催泪的效果。

但整个故事往悲剧结果推进的终极目的很清楚:揭露离婚给孩子造成的伤害,这个伤害之大,甚至大到夺去了孩子的生命。

这样,显然片中主动提出离婚的妈妈就成了道德强烈谴责的对象——自私自利,只为自己的幸福,不顾孩子的幸福。而片中的爸爸,却一点责任都没有了,不但没有责任,那被动离婚、忍辱负重、苦大仇深地带着孩子的样子,似乎还获得了一定量的道德优越感了。

果真是这样吗?

我们不用从电影之外进行引证,仅仅从电影的故事情节本身,就可以推翻这一点。

离婚的时候,爸爸的条件就是一定不能把“唯一的儿子”(爸爸口中高频率的词汇)便宜给妈妈。意在用这一点作为对妈妈提出离婚的惩罚。离婚之后,爸爸工作忙,有时候照顾不到松松,孤单的松松很想念妈妈,违背了爸爸“不准去医院找妈妈”的规定,偷偷地去找妈妈,并到了妈妈家里,享受了妈妈的疼爱。结果,换来的是爸爸的一顿打,而且爸爸将所有的怨愤一股脑撒到松松头上,什么是她抛弃了我们啊,我们要有志气啊,等等,并让松松保证以后再也不去找妈妈了。松松哭着答应了。

这位爸爸,不就是一个典型的愚蠢透顶的怨妇吗?他用孩子作为惩罚前妻的工具,对孩子造成的伤害有多大他知道吗?他越是表现地苦大仇深、忍辱负重、划清敌我界限,对孩子的伤害越大,他知道吗?

孩子并不懂婚姻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孩子的心中也没有那么多伦理道德的条条框框,孩子最看重的、最需要的,不过是父母足够的爱,以及这足够的爱所带来的心理安全感。

所以,电影只是笼统地谴责离婚、谴责妈妈的自私,而对爸爸不懂爱、不懂孩子心的愚蠢行为没有任何谴责,对怎样做合格的、智慧的父母没有任何探讨,纯属是用主题的泛道德化掩盖了孩子痛苦的真正根源。

当然,妈妈也有责任,为什么不努力争取与孩子相处的机会?既然后悔了当初将孩子留给了爸爸,为什么不努力再争回来?

我相信,大多数人,如果成年以后知道父母当初纯属为了自己才不离婚,同床异梦地牺牲了一生的幸福的时候,甚至被父母当做话头时时在自己眼前表功的时候,都会感觉很痛苦,而宁愿自己的父母当初离婚。

那么,做父母的人,为什么不能在追求自己幸福的同时,努力地、继续地做合格的父母,给孩子足够的爱和安全感呢?离婚与做合格的好父母,难道是必然矛盾的吗?孩子的健康成长,最终到底取决于什么?是一个表面所谓完整的家,还是一对合格的好父母?

当然,离婚从根本上说,无论如何不是个美好的事情。那么,即便从孩子的利益出发,来探讨离婚问题,除了“离婚不好,离婚需谨慎”之外,我们的婚恋专家、我们的文学和影视作品难道不应有更大、更深入的空间吗?

就国内目前的现状来说,首先应该探讨和揭露的是:人们为了什么而结婚?其次应该探讨和揭露的是:人们为了什么而生孩子?结婚需谨慎,生孩子更需谨慎!否则你没法面对孩子“为什么生我”的天问。第三就是我前面已经强调的:怎样做合格的父母?

这三点探讨清楚了,首先可以避免很多本不应该的结婚、本不应该的出生和本不应该的离婚,其次,即便离婚了,我们还可以继续做合格的父母,尽力减少离婚给孩子带来的伤害。

最后,再申明我的观点:离婚当然不是好事,但离婚与孩子不能健康成长甚至丢掉小命之间,并不存在必然关系;孩子能否健康成长跟你是否是合格的父母之间却存在必然关系。与其简单化地谴责离婚,不如探讨如何正确地结婚、正确地生孩子、正确地做父母。否则,不管离婚与否,做父母的人,可能都无颜面对孩子痛苦的天问:为什么要生我?!


老电影《为什么生我》:其实孩子真正需要的,不过是爱与安全感

花絮:因为一个朋友提起这个电影,说里面的小主人公活脱就是他小时候的样子,我才好奇找来看看,没想到看完以后有了说几句的冲动。

小时候还真看过不少儿童电影,也知道不少小童星,比如方超、杨通等等。现在好像没有此类的儿童电影了,除了动漫。现在来看这样的老片子,既有温习自己童年的感觉,又有温习孩子童年的种种感触,比如天真,比如童音。感触最深的是,我再也听不到孩子的童音了,只有2006年秋天在石景山那边的雕塑公园孩子用手机拍的一段录像,里面有他的几句“配音”,保留了他的童音,甜美清澈得让人难以置信。唉~~~)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79886.html

更多阅读

老电影《阿诗玛》背后的故事 国产经典怀旧老电影

老电影《阿诗玛》背后的故事葛炎刘琼杨丽坤包斯尔《阿诗玛》是上海电影制片厂1964年根据同名民间长诗改编、著名导演刘琼执导、杨丽坤、包斯尔、韩非、崔超明等主演的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舞蹈片。阿诗玛是我

声明:《老电影《为什么生我》:其实孩子真正需要的,不过是爱与安全感》为网友暖神小阿哥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