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陆游《鹊桥仙·一竿风月》 鹊桥仙 陆游
【译文】 都把我看成是汉朝时的严光了。但我告诉他们,我只是个默默无名的渔父。
【出典】 南宋 陆游 《鹊桥仙·一竿风月》
注:
1、 《鹊桥仙》 陆游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2、注释:
红尘:闹市的飞尘,借指繁华的社会。
棹:划船的一种工具,形状和桨差不多。理棹:代指捕鱼。
缆:系船用的粗绳或铁索。
浩歌:放声高歌,大声歌唱。
潮平:潮水涨至最高水位。又叫满潮。
时人:当时的人;同时代的人。
严光:本姓庄,生卒年未详,后人避汉明帝刘庄讳改其姓,一名遵,字子陵,余姚人。少有高名,与刘秀同游学。东汉建武元年(25),刘秀即位为光武帝,严光乃隐名换姓,隐居浙江杭州桐庐富春江畔,每日垂钓,后此地为桐庐严子陵钓台。刘秀思贤念旧,令绘形貌寻访。齐的地方报称有一男子披着羊裘在泽中垂钓,帝疑是严光,即遣使备车,三聘而始至京都洛阳。时故人侯霸任司徒,遣使问候,光口授使者:“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
渔父:渔翁,捕鱼的老人。
3、译文1:
一枝钓竿伴我度过清风明月的夜晚,一件蓑衣陪我度过烟雨迷蒙的日子。我就住在钓台的西边。想把钓到的鱼拿去卖,但又怕离城门太近,更何况到城里那繁华迷乱的市集里去卖。
涨潮的时候,我整好桨准备钓鱼去;满潮的时候,我系好粗绳铁索垂钓;退潮的时候我放声歌唱,悠悠归去。这时候的人呀!都把我看成是汉朝时的严光了。但我告诉他们,我只是个默默无名的渔父。
译文2:
一根竹竿一件蓑衣,相伴着度过多少岁月烟雨。家乡啊就在当年严光垂钓的钓台之西。卖鱼也怕靠近繁华喧闹的城门,哪肯再到红尘深处栖身?
涨潮时出没在烟波里,潮平浪静时系好缆绳。潮落后高唱渔歌返程。时下的人们错误地把我比作严光,我却是一个普通的渔民,默默无闻。
4、陆游生平见和
5、陆游这首词表面上是写渔父,实际上是作者自己咏怀之作。他写渔父的生活与心情,正是写自己的生活与心情。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是渔父的生活环境。“家在钓台西住”,这里借用了严光不应汉光武的征召,独自披羊裘钓于浙江的富春江上的典故。以此来喻渔父的心情近似严光。上片结句说,渔父虽以卖鱼为生,但是他远远地避开争利的市场。卖鱼还生怕走近城门,当然就更不肯向红尘深处追逐名利了。以此来表现渔父并不热衷于追逐名利,只求悠闲、自在。
下片头三句写渔父在潮生时出去打鱼,在潮平时系缆,在潮落时归家。生活规律和自然规律相适应,并无分外之求,不象世俗中人那样沽名钓誉,利令智昏。最后两句承上片“钓台”两句,说严光还不免有求名之心,这从他披羊裘垂钓上可看出来。宋人有一首咏严光的诗说:“一着羊裘便有心,虚名留得到如今。当时若着蓑衣去,烟水茫茫何处寻。”也是说严光虽拒绝光武征召,但还有求名心。陆游因此觉得:“无名”的“渔父”比严光还要清高。
这词上下片的章法相同,每片都是头三句写生活,后两句写心情,但深浅不同。上片结尾说自己心情近似严光,下片结尾却把严光也否定了。文人词中写渔父最早、最著名的是张志和的《渔父》,后人仿作的很多,但是有些文人的渔父词,用自己的思想感情代替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很不真实。
陆游这首词,论思想内容,可以说在张志和等诸人之上。显而易见,这词是讽刺当时那些被名牵利绊的俗人的。读者不可错会他的写作意图,简单地认为它是消极的、逃避现实的作品。
陆游另有一首《鹊桥仙》词:“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轻舟八尺,低逢三扇,占断苹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也是写渔父的。它上片所写的大概是他四十八岁那一年在汉中的军旅生活。而这首词可能是作者在王炎幕府经略中原事业夭折以后,回到山阴故乡时作的。两首词同调、同韵,都是写他自己晚年英雄失志的感慨,决不是张志和《渔父》那种恬淡、闲适的隐士心情。读这首词时,应该注意他这个创作背景和创作心情。
6、与苏轼一样,陆游也不缺乏豁达。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挥洒出陶渊明的隐逸气质。儒道互补,一直是中国士大夫的解药。
现实不如意,何妨归隐,拥抱轻松。
本来,淡是人生最浓的滋味。
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一个反问,宣泄出陆游对一些职业造谣专家的蔑视鄙视。
再完美的苍蝇还是苍蝇,有缺点的战士还是战士。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挣钱吃饭,养家糊口,其间自有真人生。人生平淡没有煊赫,但求安稳自适,问心无愧。
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不,我不是沽名钓誉的严光。我就是放翁。就是“小楼一夜听春雨,明朝深巷卖杏花”的放翁。
不想被聚光灯笼罩,不想被他人贴上才女这样那样炫目的标签,心态才能平衡才不扭曲才不喋喋不休地造谣。
我没有名字,不想要名字。
荒郊野外的断桥旁,凄风苦雨中依然绽放,即使被踩进烂泥也香如故的孤零零的梅花,就是我。
老态龙钟做梦依旧要梦见在边疆戍守的老头,是我。
对着出师表嚎啕大哭的人,是我。
四十年后,想起唐婉,就会黯然心碎的人,是我……
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7、远古时代,人们物质生活匮乏,钓鱼为维持生计是自然的。传说大禹巡河时,也钓鱼维持生活。至于钓鱼成了一种休闲娱乐,修心养性的运动,则是到了物质相对丰富的时代了。《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东征途中,常在水边垂钓,他已不是为了获得食物,而是消遣娱乐了。至于家喻户晓的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则不仅是一种娱乐,而是一种境界了。从那以后,钓鱼就成了文人雅士们的爱好,我国许多大文豪都喜欢钓鱼,留下了千古佳句,这其中以唐朝为最,像李白的“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白日边”,杜甫的“老妻划纸作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张志和还专门写过《渔歌子》五首,其中“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最为脍炙人口,岑参的《渔父》:“扁舟沧浪叟,心与沧浪清。”唐代诗人司空曙在《江村即事》诗中写道:“钓纶自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黄花浅水边。”南宋大诗人陆游晚年经常钓鱼,他在《鹊桥仙》词中写道:“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水钓台四蜼。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这些诗词都写出了垂钓之乐。但就我个人喜好来说,我还是喜欢岑参的“扁舟沧浪叟,心与沧浪清”,那种物我两忘的境界,确实令人神往。
8、古往今来,人们都把钓鱼看作为一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古代很多名人、学者都喜爱钓鱼,虽然他们垂钓的目地不相同,但培养高土雅的情趣是安全一致的。我国第一个有名气的钓鱼人不是人们熟知的姜太公,而是古帝舜。
舜号有虞氏。《孟子.离数篇》说:“舜生于诸溤(音平ping,今山东诸城)?.卒于鸣条(河南开封附近),东夷人也(舜居住地在东方)。”舜很有才干,被推为部落联盟的大酋长。大酋长有权祭天、巡狩。有一次,雷泽(今山东东阿、菏泽、梁山、寿张一带)的渔民争著开垦雷泽边上的土地,酿成氏族间的大械斗。舜知道了,就亲自排解。他没著雷泽巡视,饿了就钓鱼充饥,很快平息争地械斗。尧、舜、禹是部落联盟解体前最后的三个大酋长。那时生产还很落后,人们以狩猎、捕鱼为主要谋生手段。舜出巡时钓鱼是为了获得食物,这与后世的娱乐性垂钓是不相同的。
驾八骏出巡的穆天子——周穆王姖满,是一位大游历史家,是继舜之后第二个有名的钓鱼人。据《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在东征途中,常在水边垂钓。在西征时,有一次出巡到因氏国,他在黄河边上一边钓鱼,一边观看河边参天的古小木 。周穆王时期(公元前976~924年),周天子是天下宗王,诸侯朝聘贡献的玉帛、兽皮、珍玩和地方特产很多。富甲天下的周穆王在黄河之畔垂钓,已不是为了获得食物,而是消遗娱乐了。
人们熟知的姜太公是第三个有名气的钓鱼人。姜太公名尚,字子牙。吕是他的封姓,所以又叫他吕望。 姜太公钓鱼,历史上确有其事。《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吕尚盖常穷困,年老矣,以鱼钓虷(音干gdn,地名,即兹泉)周西伯(即周文王)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姜太公钓鱼的轶事,古代诗人、划家曾作过很多诗、文和艺术作品来反映,白居易在《渭上偶钓》诗中评论得最中肯:“昔日白头人,亦钓此渭阳。钓人不钓鱼,七十得文王。”姜尚在渭水钓鱼,实际上是等待时机。自遇到周文王,他从此放下钓竿,辅佐文王和武帝,打败纣王,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功臣。
南宋大诗人陆游晚年回到故乡绍兴鉴湖边,“闲时钓秋水”,他在《鹊桥仙》词中写道“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水钓台四蜼。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他迷于垂钓,到了想当渔夫的地步。
清代书划家、文学家,居杨州八怪之首的郑板桥在《道情》里盛颂钓翁的闲逸生活:“老渔翁一钓竿,靠山崖,傍水湾,扁舟往来无牵绊。”充满了诗情划意。
从上述大量的历史资料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从古至今,人们在垂钓活动中领略自然风光,培养高尚的情趣,是大益之所在。唐代诗人岑参的《渔父》诗说得好:“扁舟沧浪叟,心与沧浪清。”渔父泛舟于清波间,他钓的是清心寡欲,心境象水—样恬静的高尚情趣,而不是鱼!
9、山僧·渔父
山僧:来者何人?
渔父: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进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山僧:所问何事?
渔父:问空,问有,问如幻。
山僧:汝先作答。
渔父:且问。
山僧:荒漠之沙可知水否?
渔父:否也,未曾见水之故。
山僧:河底之沙可知水否?
渔父:否也,未曾离水之故。
山僧:独钓渔父可知水否?
渔父:否也,未曾以水为实之故。
山僧:渔父可逐水而居否,可驭水而游否,可入水而渔否,可出水而歌否?
渔父:如是,如汝所说,渔父可逐水而居,驭水而游,入水而渔,出水而歌。
山僧:执空执有皆顽冥,不虚不实有功用,幻也。愿君坐如幻之彼岸,执如幻之钓竿,勾钓如幻之有情。
渔父:唯然,信受奉行!
10、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轻舟八尺,阵阵清风,不求虚名,要的只是一壶浊酒。
生潮时,垂下钓丝,任凭渔舟随波漂流,悠闲地坐看淘淘江水东去。滚滚江面上,不见昔时文人墨客的足迹,有的只是我这一只小小的渔船。两岸白苹红蓼,映一蓑新绿,桃花流水,白鹭闲飞。自酌一壶淡酒,小杯即可,只需浅醉,忘却世间琐事,以菰米为食,伴以野菜,再来二三肥鱼,更无分外之求。得风拂,得雨润,得日沐,与自然相适,与天地相和,则世间万物与我共存,岂不乐哉!
斜阳低垂,燃起楚竹,粼粼细浪,轻拂明月,满载一船闲逸逍遥,浩歌而去。红尘俗世岂是我的去处,只有这江南江北的闲适才是我的最终归宿。不知我这小小渔船外已是何朝何代,但这又与我何干?过去的一切已如浮云,或喜或忧,或褒或贬,何必再去理会,都只不过是我饮酒的一盘佳肴罢了。浮生多变,嚣烦尘世尽是污浊,为何苦苦挣扎,不如“潇洒尘埃外”。投江是不可取的,自刎江边太过于愚蠢,既已来到江边,那就找一叶扁舟,头戴箬笠,身披蓑衣,从此归隐于山水之间,于明月为伴,邀南山对饮,纵使世间再无志趣相投者,也不孤寂。
渔舟远处已是万家灯火,歌舞升平,与我相伴的是清风明月,片片轻鸥,点点萤火。纸醉金迷、沽名钓誉终究不属于这小小扁舟。歌声渐渐缥缈,直至虚无,而青山依旧,江水长流。酒意夹杂着困意袭来,罢了,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11、建于富春江畔的“严子陵钓台”经过历朝历代修复和完善,风景秀丽,山水如画。在严子陵的故里慈溪陈山,建有严子陵墓,墓傍建高风阁,还办了高节书院。陆游曾作一篇《鹊桥仙》来写钓台精神:“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夫。” 正如李白诗中描绘的: “钓台碧云中,邈于苍山对”··
全国有很多历朝古代名人的钓鱼台,如渭河吕尚钓台、濮州庄周钓台、淮安韩信钓台、闽县越王钓台、江滨孙权钓台、宜兴任昉钓台····而严子陵钓台是钓台古迹中名列第一位。范仲淹有一首短歌云:“云山苍茫一片,江水浩大无边。先生的高风亮节,就像山一样崇高水一样长远。”
似乎让人很难理解,钓鱼度生、清贫一世的一介平民严子陵,拒绝高官,鄙弃权势,却比那些追名逐利,高官厚禄,权倾朝野,不可一世的大人物更流芳百世,永垂不朽,世代受人民的爱戴,怀念,而它们只能遗臭万年。据统计从南北朝至清朝就有1000多名诗人、文学家来过此地,并留下2000多首诗文。历代不少文化名人如李白、范仲淹、孟浩然、苏轼、陆游、李青照、朱熹、康有为、郁达夫、张大千、陈毅、郭沫若、巴金等来过钓台,并留下不少诗文佳作。
道理也很简单,因为历史是人民写的。他们是人民的一员,与人民息息相关。姜尚、严光的志向高尚,胸怀壮志,淡泊名利,一身正气,名垂青史,流芳百世,他们以不同的志向、抱负写就了自己的历史。
12、严子陵,隐士的代表之一。浙江富春江上的严子陵钓台,如今是名胜古迹之一。严光的隐,好像真的不爱做官,他在刘秀初期,帮助过刘秀。待到刘秀成功坐到那把交椅上时,他可以和刘秀裸睡。关系之好,确实不一般,就是做官除外。
在石台牯牛降的山脚下,有一个严家村。这是严光的后人隐居的地方。子子孙孙的繁衍,严家村已经规模很大。作为一个景点,严家村应该展示的是隐士,是超然,是飘然而去的潇洒。可是这里不是。上山之前,就有严家饭店的大招牌抢眼地矗立。走到山脚时,远远一条商业街,颇为热闹。商业街沿着一条小河,摊子的后面就是严家村了。
这里出售的东西,大概以自家栽种的为主。屋后院子里,大匾里正在晒制的是薄薄的萝卜片和细细的萝卜丝,还有一些其它土特产。河边还有一些诸如扁豆、丝瓜的植物,上面依然有果实悬挂。看到一根丝瓜,我大声嚷嚷“偷回去怎么样?”那边低头忙活的女主人,迅速抬起脑袋看了我们一眼。这情景我看到了,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终究,过重的商业氛围很难让我将这里与隐居二字联系到一起。这是隐居的村庄?想起了陆游的“渔夫”: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是啊,连城门都不愿意靠近,这位渔夫有多可爱?这还没完,人家继续说:“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姓氏名谁一字不露,真正隐了。所谓“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世”,这位老渔父还不是隐者中的绝品,只能算一个中着。相比而言,严光可能是小隐之流,所以他有如此大的名声。
13、据说严光本来姓庄,汉明帝刘庄即位后,为避讳“庄”字,一部分庄姓便改作姓严了。大约是因为“庄严”总是联系紧密的缘故吧,虽说是改了,与过去还是有着一种千丝万缕割不断的东西。
相信对改姓这事,严光也是很不乐意的。但作为一种礼数,严光不管愿意不愿意最终还是接受了。并不是什么事都能象当年那样由着自己的性子来的。
当年光武帝刘秀登基后,举国初定,行军打仗的将军倒不缺,但治国的人才却十分匮乏。于是,他便想到了早年一同在长安游学的严光。
严光听说官府找他,赶紧隐姓埋名躲了起来。
刘秀则专门令人画了他的照片进行“通缉”。毕竟天下是刘家的天下,很快得到信息,说有一个家伙很像严光,常常反穿着一件老羊皮的袄子,很是扎眼的在富春江畔悠闲地钓鱼。结果严光自然是被请到了刘秀面前。
刘秀很恭敬很客气的请他出山,甚至陪吃陪睡陪聊了好几天,但严光硬是没卖刘秀同学的面子,说,何必要逼我做我不愿做的事呢?
刘秀想想也是,不如随老同学的愿算了,也没再去为难严光,随严光守着富春江的鱼们逍遥去了。
后来,严光便就在历史上成了一个很有名气的隐士。
曾有人将隐士分成三等十类,什么大隐、中隐、小隐,什么先官后隐、半官半隐、无官而隐等等,很是复杂。其实分来分去,意思只有一个,那就是当一个隐士并不是件很简单的事。
严光显然是无官而隐,而且还是那种皇上亲自出马求他做官而不就的那种无官胜有官的情形。
按说,他是真隐的。传说曾有个秀才进京赶考,路过严光的钓鱼台,觉得很是惭愧,便作了一首诗:“君为名利隐,我为名利来。羞见先生面,夜半过钓台。”
可以说,这个秀才的想法代表了一般读书人的心思。
但有人偏偏与严光过不去。
宋代就有一个人对严光的某些做法很不以为然,也作了一首诗:“一着羊裘不蔽身,虚名传诵到如今。当时若着蓑衣去,烟水茫茫何处寻。”意思是说严光有了沽名钓誉的味道,明知道官府会四处寻找,干嘛在钓鱼时还穿件老羊皮的袄子呢?这不明摆着若人注目么?要是与那些渔夫们一样,一身蓑衣,一杆鱼钩,混迹于江湖之上,隐身于烟波之中,哪里能找得着呀。
写这首诗的也可能是一个更真的隐士了,尽管诗写的有些打油的味道,但想必要表达的肯定是一种比严光更清高的思想。
当然不能完全说这个作诗的人是鸡蛋里面挑骨头,但不管咋说,严光绝不是嘴上隐士,如果他受邀出仕其实是完全说得过去的,要是干得好了,也会同样成就出明君贤臣间的一段佳话。
从事情的结果来看,严光不仅不是“翩翩一只云间鹤,飞来飞去宰相家”,更没有想着去走那条“终南捷径”。严光与刘秀见了几面,可在严光的眼里,刘秀不仅是至高无上的皇帝,更是一个老同学,所以,见面了也没三叩九拜,也就是作了一揖。刘秀陪睡时,弄得第二天掌管天文的官员大呼天有异象,其实也就是严光有意无意的用大腿将刘秀压了一夜而已。
如果严光真的心里有啥想法,我倒推测,或许严光打算藉此来更好的帮刘秀一把。严光对刘秀是太了解了,他不仅知道刘秀不会对他咋样,他还知道刘秀会让他离去的,因为刘秀让严光自在的遂愿而去,对招揽更多的人才所起的作用会不会大的更多呢?事实也正是如此,刘秀虽然失去了一个严光,但通过故事的传播,刘秀得到的似乎更多更多。
严光在另一个人眼里居然是一个“罪人”,而且是大罪人。
朱元璋曾专门写了一篇论文,题目就叫《严光论》。朱皇帝在历史上份量也是很重的,这位很有作为和争议的领袖说:“假使赤眉、王郎、刘盆子等辈混淆未定之时,则光钓于何处?当时挈家草莽,求食顾命之不暇,安能优游乐钓欤?。。。。。。朕观当时之罪人,罪人大者莫过严光之徒!”
朱元璋这个结论是从分析当时国家刚刚走出战火,百废待兴,急需治国的人才,而严光却不顾大局,不以国事为重,在国家最需要你的时候却玩起退隐的把戏,这简直就是犯罪,比一般般的犯罪还要犯罪。玩隐逸在朱皇帝看来是要有基本条件的,要是世界乱成一锅粥,要是连起码的生活保障都没有,钓鱼也好,采菊也罢,行么?
其实,朱皇帝的见识并不低。是呀,正如一个朋友给我说的,如果所有有才能的人都归隐山林了,那剩下的事要不交给庸者去做,要不让小人们去做了。当然,这只能是一种“如果”罢了,天下从来不少有识之士,天下有识之士也不可能都“如果”去。
但问题还有另一面。在朱皇帝手上有识之士还算少么?一个刘基就是半仙似的人物了,结果如何呢?视严光为罪魁祸首的朱元璋,恰恰一个一个把国家所需的人才或功臣当做棍子上的刺一刀一刀的给削了。象这样干的,朱皇帝并不是第一人,也不是最后一人。
而翻遍历史,相比之下能善待人才或功臣的皇帝却正是刘秀。
这个刘皇帝求贤之心绝不在那个朱皇帝所说的之下,但他基本做到了善始善终,尊重该尊重的,相信该相信的,奖赏该奖赏的,包括让严光随心而去。
从这个角度而言,严光是幸运的。要是碰到朱皇帝,脑袋早搬家了。
可见,隐逸这事决不仅仅是个人的事。但也正因为如此,真的隐士是不太多的。首先,能称得上隐士的必须是有杰出才能的人。就严光来说,记载上并没有说明他如何的有才,但既然光武帝如此看重这位同学,应该是有几把刷子的;更重要的是,隐逸往往要具备一些必要的条件。如果严光不是遇见了刘秀,结局又会是怎样的呢?
刘秀成全了严光,严光也成全了刘秀。
或许在人们心里,严光已经成了自己内心的一种映照物了。
范仲淹在《严先生祠堂记》里称赞严光是:“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苏东坡过严子陵时,作词说:“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虚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大学士觉得,一切都是梦,只有青山永在。
陆游曾放歌:“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回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放翁认为“无名”才是最高境界。
与其他的隐士们一样,大约有多少注目的眼光,就有多少个严光吧。 作者-林子
14、寂寞,是寒风里唯一一片挂在枝头的叶,它卷曲着,颤抖着,有对飘落的不甘,又有对独自守护枝头的恐惧。
寂寞,是霜雪里独放的一枝寒梅,有独树一帜的孤傲,又有释放冷香的热情。
寂寞,是蓝天里绽放的太阳,有万物生灵崇慕的眼神,却始终无一个比肩的知己亲人。
这世间,寂寞无处不在。
寂寞是武曌身为女子,手握天下背后的辛酸,是南唐后主高居宝座时的芒刺在背、如坐针毡,是屈原汨罗江畔独吟《离骚》的无奈,是辛弃疾这落泪英雄的独倚栏杆。
寂寞又是闺中少妇凭栏极望的一泓秋水,是深宫怨娥对镜抚鬓时的哀叹。
寂寞不是一杯茶,一壶酒,不是一弯月,一池秋,寂寞是无尽的哀叹,无穷的怨嗟,无力的回首!
那短暂间无人相伴的无聊,那繁华舞池里的无人相邀,又如何算得了寂寞呢?寂寞啊,应是满腔豪情的无处可表,应是一片赤心的无处可抛,应是一生难觅知己的寂寥。
不懂寂寞的人,是幸福的,有时,也是可怜的。因为,有些人,纵是门庭若市,难补无人理解的心中空白;而有些人,纵是门可罗雀,能得一知己,人生夫复何求?
寂寞,是易安居士的寻寻觅觅,是五柳先生的采菊东篱,是陆放翁的梅开无主,是灵魂的无人相交。
别人说我孤芳自赏也好,说我冷傲孤僻也罢,我自独守一份心境,纵是无人理解,纵是终身寂寥,我无奈,也无力去改变,那便且随他去。这,就是寂寞人的心理。
“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选择寂寞,就寂寞到底吧。不要浮名,不要无聊的赞许,既是寂寞人,就甘愿被你放逐边关,甘愿为你独守空闺,甘愿让自己寂寞。恨也好,怨也好,诗词歌赋,只是寂寞的载体而已。
寂寞原是一种心境,是爱,是恨,是各种情感的五味杂陈,附于纸笔,它有形,有色,但载体永远只能是载体,不能代表爱,不能代表恨,更不能代表寂寞。
寂寞内涵如此丰富,到底何为寂寞?
走在寂静的山间小路,潮湿的风抚过心头,寂寞是身边飘起的衣袂,在微风中颤抖……
1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除归”陶渊明隐于山水,隐于性情;“身在官场,心在醉乡”,李白隐于诗酒,隐于愁苦;“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皎然隐于红尘之外,陆羽隐于茶香之中;“疏影斜横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逋隐于鹤隐于梅;“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王维隐于诗画,隐于佛理……隐逸之法不尽相同,但所追求的都不外乎是“携取旧书归旧隐,野花啼鸟一般香”的闲适。
陆游的一首《鹊桥仙》则写出了真正的隐士: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到了近代,一代大师李叔同也一入佛门万事空。中国的隐逸之风源远流长,但此时也以走到了尽头。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中国文化所缔造的隐逸之风也已漂流散淡了。但个中还是有人欣羡流水山林的悠美,向往白云落照的清闲。我也曾梦想过着“房前栽花,屋后种树”与世无争的生活。逍遥于清山绿水之间,不问人间俗事。我觉得我们需要用这种超越世俗的精神与理想来挽回遗失了的诗情画意,清除世人纷繁复杂的欲念,还文人一句“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还世人一种纯净的情怀,还我中国文化的精髓。
更多阅读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我亦是行人但愿初相遇
过了懵懂阶段,规划案写的倒也开始流畅。中午,看到吉他忙碌在线上,MSN的签名改成了这样几个字:“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这句话出自苏轼·《临江仙》,原是如此: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惆怅
经典语录: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经典语录: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1、有时候真实比小说更加荒诞,因为虚构是在一定逻辑下进行的,而现实往往毫无逻辑可言。2、如果你经历过真正的孤立无援,你会明白眼泪是最无用的东西,它无法改变既定的事实,无法扭转绝望的困局。它唯一的好处
任尔东南西北风,我自岿然不动 任他东南西北风
首先申明,本博主只是一个普通的爱国者,总希望自己的国家强大,就像球迷,总希望自己的球队强大,不断高歌,获得金杯。只是由于年纪关系,无法FQ了。历史的中国曾经何等强盛,秦汉、隋唐、宋元明及至清朝中期,中国一直是世界的中心,直到170年前鸦片战
《难忘的一件事》作文开头结尾 令我难忘的一件事结尾
[《难忘的一件事》作文开头结尾]记一件难忘的事作文,《难忘的一件事》作文开头结尾。 开头⒈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磕磕绊绊,一幕幕……相信都有值得我们回味和感动的事吧……走进岁月的长廊,翻阅生命的相册,重温那曾今令我感动的瞬间……
原创 你为我着迷同人文——你为我着迷,我也是治愈系 张启山同人文原创女主
信把葵媛拉到了自己的乐室,“我们谈一谈。”“没什么好谈的。”葵媛不听。“昨天不是你想的那样,因为教授她——”信刚想解释昨天的事,可是却被葵媛打断了。“我说了我不想听,不是已经对不起了吗?你还想说什么吗?还有什么好说的!”说完,葵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