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天之道----老子道德经解析 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损有馀而补不足”的天之道,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馀”

古人云:天机不可泄漏,老子在《道德经》中,接二连三地把天机泄露了出来。老子对神秘的天机的探索可以说是蓄谋已久了,早在少年时期,当商容老先生在家教授他知识的时候他就爱刨根问底。一天商容教授道:“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老聃(老子的小名)问道:“天为何物?”先生道:“天者,在上之清清者也。”老聃又问:“清清者又是何物?”“清清者,太空是也。”“太空之上又是何物?”“太空之上,清之清者也。”“之上又是何物?”“清之清者之上,更为清清之清者也。”老聃又问:“清者穷尽处为何物?”老先生道:“先贤未传古籍未载,恩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答。于是他仰头日月星辰,低头思天上之天为何物,彻夜不能寐。

从老聃和先生这段问答中,虽然老先生教授他的是“人贵、王本”的思想,但是老聃关心的是“天为何物?”可以说是他对“天机”的好奇心是从少年时候就开始了。

后来老聃在老先生的推荐下,进入了周朝,拜见了博士入了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籍、历书无所不习。三年以后经博士推荐做了周朝守藏室的官吏。使他得到了天下最丰富的知识宝库。他对天道的探索更加游鱼得水了。结合他观察日月星辰、人间百态,芸芸众生,又不迷信书本,终于他反起了“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的教育思想,并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道大、天大、地大、王大”《道德经、第25章》把王排到了最后,人以地为法、地以天为法、天以道为法、道以自然和谐为法的客观发展规律的教育的思想。这是他揭示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之一。

在《道德经、第5章》中他把天地之间的万物生存的空间比喻成“橐侖乎”一个大风箱,来说明人类生存的空间有限。我们现代人比老子知道更多了:“人类目前只有地球这么一个生存的空间”除此之外宇宙在大,都是人类的“死地”。(到今天人类还没有找到能适合第二个人类生存的星球)但是我们不得不佩服老子的智慧,能在两千五百多年以前,就能料到:人类发展欲望的无限和地球的有限之间的矛盾,要人类控制人口发展“动之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道德经、第五章》人口愈发展愈多,多到一定程度时,侵占了动植物的生存空间,人类反而变得更加贫穷了。不如守中控制人口的发展这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揭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条件之二。

《道德经、第10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大地载着万物和人类应该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和谐统一)能分开吗?揭示人类和万物赖以生存的关系,这是他在《道德经》中揭示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之三。

老子在《道德经、第28章》中,把人类和万物的生存空间的比例描述得更加形象生动“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婴儿。”把人类的发展比喻天下千万条小溪一样,融入大自然当中去,并要遵守这样的常德(比例)才能使人类(复归婴儿)一代代的发展下去。进一步揭示了人类和大自然的相互依赖关系,这是他在《道德经》中揭示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之四。

如果说人类的无限发展对万物的生存是一个巨大的威胁,那么人类无尽无休的改造大自然的欲望(人欲、见可欲),就是对天地运行规律的巨大威胁。如果把地球上的所有能源挖出来,像煤、石油这样的能源消耗燃烧以后,都变成了烟尘和二氧化碳飞向了天空,不但地球失去了质量,使南北极不能平衡运行,冬夏无常。而且“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道德经、第39章》到那时天诛地灭!老子这么直白坦率的警告人类!

自从资本主义工业的崛起,人类改造自然挖掘地球上的能源也愈来愈先进了,到了“点石成金”的速度了。试问哪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的国家不是靠挖掘地球上的能源富裕起来的?把本国地面上的能源挖完了,又用先进的机器设备和先进的技术来到发展中国家的地面上继续挖!共同开发!共同挖!人类刚刚从相互厮杀的战争怪圈中挣脱出来,又进入了掠夺地球能源的怪圈中,把大自然当成了敌人开战起来!人类的贪婪的欲望真实愈演愈烈!还竞争什么世界富豪排行榜!是让人类由过去的崇拜战争上的英雄,去崇拜战胜大自然的英雄吗?终于有一天发明一种化学药剂,穷尽所有江河湖海里的鱼虾,世界上我最富有!发明一种更先进的生产力挖尽地球上所有的能源和矿藏世界上唯我最富!“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德经、第46章》“祸尚福之所倚。福尚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道德经、第58章》福祸相依,物极则反。老子说得一点也没错!到那时人类的大劫大难也就到来了。

天地将给贪婪的人类怎样的惩罚呢?老子在《道德经、第77章》明确的写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天有天规、地有地法、人有人伦。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无伦(无尽无休的贪婪欲望)地无法(万物失去和谐)天无规(阴阳失控南北两极失去平衡)将是天诛地灭!皮之不在毛将存焉?

下面我就把老子《道德经、第77章》的内容摘抄如下加以分析: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邪!”//

这一章共分三层,用两“//”分开。第一层由天地之间的形状引出天之道。第二层论述人道。第三层用有馀以奉天下,进一步呼唤“执掌大象”圣人的条件。

第一层“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可分两小层。第一小层主要写了天地之间的形状像一张弓,和缺损弥补的办法。第二小层点明天之道的发展规律。

馀:同“余”指多余。损:减少,拿掉。

译:天地之间的发展(道)它(其)的外形像一张弓啊。中间高的地方向下抑,低的两端向上翘 ,由弓弦拉着不但要保持弓的形状(像天)而且要保持弓的张力(上压下举),人类和万物都生存在天地之间有如弓弦之上(大地)。怎样保持天体如弓的形状和运行的活力(张力)呢?就是要天地之间的人和万物平衡发展,发展过剩(有余)的地方,要减掉(损),出现漏洞(不足)的地方要补上。

因此引出现第二小层“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对天地运行的内部发展变化规律加以肯定。

天地运行的发展变化规律就是把万物发展中不平衡的。多余的部分损掉,来补充发展不足的部分还给大自然。即人类和万物的发展平衡的关系,也是人类社会和自然发展的平衡关系。首先天地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空间和万物的生存条件,在保证万物生存条件的前提下,才能保证人类本身的生存。其次人类也是大自然当中的一部分,人类社会是从自然中分离出来的,同时也离不开自然。如果人类的发展侵占了万物生存的空间或者人类无尽无休的欲望把大自然都改造成人类社会,天地也就失去了上下运行的张力,会产生自然灾害。“损有余而补不足。”把人类改造过的地方还给大自然,这就是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第二层“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天之道----老子道德经解析 损有余而补不足
译文:人类的发展规律(人之道)就不一样了(则不然)要遵守天之道,改正(损)缺点(不足)来保证(以奉)天地运行的发展(有余)使大自然和人类都充满勃勃的生机,天地之间上下流畅,阴阳结合更能人富天丰。

因此人之道是:“损不足以奉有馀”。那么人类怎样控制自身的缺点(贪婪的欲望)呢?引出了第三层 :“孰能有馀以奉天下,”

第三层“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邪!”

译文:谁能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产生的勃勃生机(有余)来供奉天下呢?只有了解天地运行发展规律的人(唯有道者)因此圣人有作为而不骄傲,有功劳而不自居,他没有私欲(不欲)表现(见)他圣贤的本质呀!。

在这一章里我们要注意两个概念的变化,一个是“不足”,一个是“有余”。在第一层里,“有余”:是指人类或自然界中某个生物发展上的多余部分,“不足”是指人类或自然界发展减少的部分。在第二层里,“有余”是指人类和自然协调发展所产生勃勃的生机。“不足”:缺点,例如,人类的无限繁殖和贪婪,自然界中减少的物种,人和自然不平衡的发展等等。

本章写作特点:

1、从大到小,从果到因。由“天道”的“损有余而补不足”引出了“人道”的“损不足以奉有余”又由“人道”引出了“有余以奉天下”圣人的表现。意在告诉人类“天道”是靠圣人无私无欲的胸怀和大制不割贤明的政治主张来实现的。

2、从形象到抽象,从广泛到具体。首先用了弓的形象,比喻天地之间的关系,然后进入了抽象的概念:“损有余补不足”又到“损不足以奉有余”再到以“有馀以奉天下”。从天到人最后又具体地落实到圣人的头上。

3、从表到里,充分肯定,语气不容置疑!结构跌宕起伏。从第一层的天地外表像一张弓,直插天之道的本质规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然后又用下定义的方法充分肯定下来:“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紧接着揭示:“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馀。”又用了一个设问句:“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点明圣人的表率作用。语气坚定,逻理在胸,恨恨不平而又含而不怨,最后语气有舒缓的说道:“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邪!”使文章结构跌宕起伏。情感恩威并至,爱怨并存。

在这一章里,为什么老子把天地的发展规律比喻一张弓呢?不把天比喻成一口大锅扣在地上“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不是更形象吗?但是没有把天比作一张弓来说明:天、地、人三者息息相关“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的联系,更加准确、生动形象。

人和万物都生存在犹如弓弦一样的大地上“载营魄抱一”假如弓弦断了,天会怎样?大地又会怎样?大地上的人类又会怎样?给人留下了无限灾难的想象。假如竹木作的弓背老化了,没有了高抑下举的张力时,天再也不能行风作雨,大地再也没有“能源”可挖,那么生活在大地上的万物又会怎样呢?人类又会怎样呢?

虽然我们现代人知道宇宙是无限大的,但是能像地球表面附有大气层的、而且围绕太阳公转和自转形成一年四季、昼夜变化的星球只有一个。因此,两千五百多年前的老子就一而再,再而三的呼吁“天地之间,其犹橐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道德经、第5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道德经、第7章》我们平常所说的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是因为天地不能再生(以其不自生,)所有能长久(故能长生)。是靠什么长生的呢?是靠人类维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大气流动,形成地球表面大气层,才能风调雨顺阴阳结合,反过来又供养了地球上的万物,保证人类生存的物质条件。归根到底:“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圣人首先要想到,天地的“道”。然后在(后其身)想到自己,而以身作则,带领人类都来维护天地的发展规律(道)。只有考虑了天地发展的规律(外其身)而人类才能更好的生存(身存)发展下去,一定(非)用(以)它(其)没有私心的圣人之善德呀!才能保证人类和他自己的私利的存在(故能成其私)的辩证关系。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80128.html

更多阅读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天人宇宙观 佛学宇宙观

道分而为天地,天地分而为万物。万物之中,人为最灵,本与天地同体,然人所受于天地,有纯杂不同,故必见天之道,执天之行,则道在我矣。圣人作《易》,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古今以来的伟大圣哲,教

人与人的相处之道 人与人相处就像照镜子

人与人的相处之道人与人的相处之道,就在于忍耐,宽容,真诚和爱心。只要做到这八字箴言,则无往而不利,其他所谓的心计伎俩权术等其实都是愚蠢的徒劳的,即使让你得意得利一时,也只会让自己活得很累,即使人们被你迷惑,但日久自见人心,要想获得真情

国学中的管理之道 2016国学素养答案

之前,看的有关管理的书基本都是外国人写的,给人感觉行动力很强,但文化底蕴不足,让人有时无法适从,跟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思维有很大不同,看了翟教授的《国学中的管理之道》才对中国古代智慧有了一点点的了解,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特别

阿三的生存之道一周目repo虽然太晚了点orz 爱的生存之道

这几天家里又是下雨进水又是旦那生病的,再加上平时上班和加班orz于是挤出时间来跑了阿三的生存之道……的一条线OTZ。话说在之前看介绍的时候感觉自己会最喜欢老羌,等真的跑了游戏之后——年下明明一向都是我的雷点啊但是小飞你到底是

声明:《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天之道----老子道德经解析 损有余而补不足》为网友绅士男孩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