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酒泉卫星发射基地 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图片

曾经中国最保密的地方-甘肃酒泉卫星发射基地

工程期限:1958年——至今



高达100米的发射塔,相当于三十多层楼高,塔内安装有防爆电梯、航天员逃逸滑道等先进设施,塔顶有重型吊车、避雷针,塔底建有双向导流槽,全塔总重约2500吨。

从一个最保密的地方,到世界闻名的现代航天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演绎了中华民族走向世界前沿的最精彩片断。它已经成为外部世界观察和感受中国力量的重要脉搏。

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第五个制造出原子弹的国家,“两弹一星”成为奠定中国国际地位的基础之一,酒泉基地功不可没。

1958年自朝鲜[/url]回国的二十兵团近十万建设大军悄然进入这片土地拉开基地工程建设帷幕,在半个世纪的岁月里,这里演绎着一幕幕平凡、壮烈、辉煌的故事,1992年聂荣臻[/url]元帅[/url]的部分骨灰被安葬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烈士陵园,周围栽上了沙漠特有的胡杨林,从元帅到士兵600多位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过贡献的英灵长眠于此。



东风航天城

基地概况

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又称“东风航天城”,位于荒无人烟的巴丹吉林沙漠深处,距甘肃省酒泉市280公里。从沙漠中的鼎新军用机场到发射中心,乘汽车在沙漠公路上再行驶80公里后,就看见酒泉卫星中心像海市蜃楼一般出现在棕色荒原上。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中国第一座航天发射场,前身是一个导弹实验靶场。1958年2月25日,中共中央批准了中央军委有关选择导弹试验靶场的报告。1958年10月20日,发射场开始建设。苏联曾派出技术专家帮助中国进行导弹靶场的设计,1960年年初,靶场建设基本完成,而最初的导弹也是由苏联提供的。数月后,中苏交恶后,苏联专家很快撤出。1960年9月10日,就在外援专家撤走的第17天,酒泉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枚地对地导弹。



1960年底,聂荣臻元帅在基地视察。前排从左至右:聂荣臻、孙继先、栗在山

建设过程

1958年2月2日,空某军政委栗在山将军突然接到空军干部部部长朱虚之的电话,让他马上到北京,总政治部副主任肖华[/url]要同他谈话。栗在山立即赶到北京,和朱虚之一起来到肖华家里。肖华对栗在山说:"我们国家要发展尖端武器,准备筹建个导弹靶场(即导弹试验基地)。陈锡联[/url]、孙继先同苏联专家在大西北选了个点,军委决定让你到这个靶场当政委,同孙继先一起负责靶场的筹建。"栗在山虽然连导弹是什么样都没见过,但他深感责任重大。

栗在山见到孙继先后,孙继先开玩笑说:"欢迎党代表的到来。万事开头难,你来了就好了,现在一大堆事情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两人交换意见后,决定先选调领导干部,把靶场的领导班子组建起来。就这样,先后调来了李福泽、林毅、徐明、曾凡有、张雷平等同志。

1958年2月25日,经毛主席[/url]和中央书记处批准,我国第一个陆上导弹试验靶场选定在地处西北戈壁的额济纳旗的青山头地区。

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url]立即带领工程勘察队奔赴戈壁滩,进行点号布局和铁路、公路走向的定点及工程勘察。

为了工程的顺利进行,中央军委决定组成靶场"特种工程指挥部",由陈士榘任司令员兼政委。总政治部批准组成了"特种工程联合党委",由陈士榘任第一书记,孙继先任书记,黄文明、栗在山任副书记,共同负责靶场的工程施工和各方面的协调工作。

1958年3月6日,总参谋部下达命令,驻在朝鲜的志愿军某兵团机关立即回国,参加导弹试验靶场的筹建工作。3月中旬,该兵团陆续秘密撤离朝鲜。3月27日,实验靶场正式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xx兵团,靶场筹备处并入兵团。4月,组成了由孙继先为书记、栗在山为副书记的兵团党委。党委成立后,提出了"边组建、边训练、边试验"的原则和打好"组织桩、思想桩、技术桩"的要求。

当月,被称为10万大军的施工队伍浩浩荡荡开进戈壁滩,在千年沉睡的荒漠里展开了史无前例的国防工程大会战

1958年10月,国防部批准,将试验靶场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XX训练基地,任命孙继先为司令员,栗在山为政治委员。

组建一支执行尖端科技试验任务的部队,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有文化、懂技术的干部和各方面的人员。基地党委牵头组成了六个工作组,采取分片包干的办法,分别到志愿军、齐齐哈尔空军场站、哈尔滨军事[/url]工程学院、南京军区、成都军区、北京军区坐阵督促。栗在山政委对各个组下了严格命令,务必于今冬明春选调人员基本到位,把几个试验部组建起来。

困难最大的是几个试验部需要400多名工程师。当时从全军现职工程师中抽调根本不可能。基地组织人员到军校和地方院校,选拔了一大批表现好、专业技术强的大学生入伍,来到基地。他们成为基地的重要骨干力量,一些人后来成长为我国导弹航天事业的优秀人才。

基地是高度保密的单位,对干部的审查非常严格。这给选调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一年左右要选调数千名合格人员,工作量之大是难以想象的。然而,经过一个冬春的努力,到1959年3月,选调干部2000多人,到1959年年底,达到3000多人,基地总实力也达到近万人。仅用一年半时间,就将地地导弹试验部、空空导弹试验部、地空导弹试验部、海上导弹试验分场、航空测量试验部、飞行勤务部和工程部等主要技术部队和司、政、后机关组建起来。同时还陆续组建了警卫团、汽车团、工兵团、文工团、铁路管理处、发电厂修配厂农场、军邮局、印刷厂服务处、小学校等单位,基地各级领导班子和机构建设初具规模。

茫茫戈壁,人烟罕至,干燥缺水,寸草不生,气候变换无常。夏天烈日高照酷热难忍,冬季寒气逼人直入骨髓。尤其是狂风终日呼啸,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战士们经常在漫天的风沙中施工作业,干冈吹裂了皮肤,沙石击打着身躯。没有住房,缺粮少菜,多数人口干唇裂,流鼻血不止。工作、生活条件极其艰苦。

面对极端恶劣的环境,基地官兵立下誓言,一定要在这亘古的戈壁荒漠上,描绘最新最美的图画,创造出人间奇迹。本着"先工作,后生活"的原则,他们挖地窝、住帐篷、喝苦水、吃干菜,但各项工作一刻也没有停。政委栗在山归纳了群众战天斗地的豪言壮语,在基地党委常委会上提出了用"以场为家,以苦为荣,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做为战斗口号,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官兵和科技人员扎根戈壁,献身国防科技事业的责任感和坚定信念。从此,这个口号,激励着一代代的航天战士,打造出了一支吃苦耐劳、忠诚祖国,思想、作风过硬的高素质队伍。

不久,进入了三年困难时期。基地的物资供应奇缺,部队生活极其困难。基地党委组织部队挖野菜,打沙枣,制成代食品,组织狩猎队打沙鸡等野物,解决生活问题,保证工作的正常进行。同时开展生产运动,进行生产自救,向戈壁滩要粮要菜。修水库、挖水渠、植树造林、绿化场区、改造荒漠,使干部战士扎根戈壁、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得到进一步深化。



1966年6月,政委栗在山(右)、代司令员李福泽(左)陪同周恩来[/url]总理在基地观看地空导弹发射。

导弹核弹结合试验

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为给原子弹的使用提供运输工具,提高它的使用效率,1966年3月,中央决定进行导弹、原子弹结合试验,基地为发射首区。这次重大任务,由周恩来总理亲自部署,聂帅和国防科委统一领导。

这次发射与以往有很大不同,导弹携带了原子弹头,危险性极大。在调试和发射过程中,万一出现情况,原子弹提前爆炸,所有人员将会立即化为灰烬,后果不堪设想。为确保发射顺利,人员安全,基地反复研究方案,制定周密计划。全体人员细致开展工作,全神贯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还进行了多次防原子弹爆炸的演习[/url]。发射前,非直接参加发射的人员全部转移。国防科委组织有关领导、专家和参试人员一起制定了出现意外情况的应急处理方案和防护措施。铁道部准备了三列火车在距发射场300千米处待命,总后勤部和国防科委派出五百辆汽车在西安待命,空军派出飞机在导弹飞行弹道两侧各200千米的地区进行安全搜索。国防科委还会同总参、总后、兰州军区、铁道部、公安部一起组织弹道下面的数万居民进行了临时疏散,做好安全救护的准备工作。

1966年10月27日,发射进入最后的调试准备阶段。9时整,导弹点火起飞,按预定弹道飞行。9时9分14.1秒,核弹头准确在靶心上空的预定高度爆炸,一圈彩环随蘑菇云袅袅上升。各种测试、试验仪器工作正常,各项数据与理论设计基本一致,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这次导弹核武器试验的成功,是我国国防军事领域的重大突破,标志着中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核武器,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威胁、核讹诈,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是中国人民进一步加强国防力量,保卫祖国和平与安全,取得的一个新的重大成就。

误解的地名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容易让人误会为其在甘肃酒泉,实际上,它并不在甘肃,而是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只不过因为酒泉是距它最近的城市,故而得名。1969年阿拉善盟曾划离内蒙古自治区辖区,其中额济纳旗划归甘肃省酒泉市辖区,到1979年阿拉善盟包括额济纳旗又恢复为内蒙古自治区辖区。

对于酒泉这个名字,中国人早已从历史书上熟知。汉武帝[/url]元狩2年(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url]西征匈奴,在此地大获全胜。武帝以御酒作为犒赏,但霍去病认为功在全军,由于人多酒少,便把酒倾洒于泉中,与将士共饮,“酒泉”由此得名。

酒泉基地的别称“东风航天城”很有军工单位特色。20世纪60年代时,发射基地与北京三个总部的有线电话长途通信的秘密代号为“东风”,所以基地一直沿用了“东风基地”这一名称。1992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视察基地,并题写了“东风航天城”之后,人们就正式把这里叫“东风航天城”了。有趣的是,在这里处处可以见到“东风”字样,不论宾馆、街道还是市场、幼儿园,都有叫“东风”的。

走进东风航天城,从街名到建筑物的名字,处处都透露出浓厚的航天氛围:太空路、飞天公园、宇航路、神舟宾馆等等。在贯穿小城东西的东风路上,路灯也做成了火箭托举“神舟”飞向太空的造型。在这条路的南侧,每隔数米就有一个“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荣誉牌,一共37个。这37个荣誉牌表达了后人对这些英雄的开拓者们的崇高敬意,同时也激励着一代代航天人不畏艰难、勇于探索。透过这些“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们的朴素形象,让人一下子有一种“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的感怀,他们让我们遥想起这座小城是在怎样艰难的条件下建设起来的。

西方很晚才知道有“酒泉”这个地图上根本没有标出来的地方。1960年,中国第一枚地对地导弹在这里成功发射后,酒泉才引起了西方的猜测与好奇。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后数月,美国情报部门拿到了酒泉的卫星图像并进行分析,从此,酒泉被美国列入了关注的名单。1987年,酒泉发射中心因为给法国一家公司发射搭载服务而真正地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人知。

功勋彪炳

几十多年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建立起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综合发射设施,拥有一支过硬的科技队伍。先后发射卫星37颗,创造了中国航天发射史上多个第一:1960年11月05日,这里成功地发射了中国制造的第一枚地地导弹。

1966年10月27日,中国第一次导弹核武器试验也在这里试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一号、长征二号丙及长征二号丁火箭已成功发射了20多颗科学实验卫星。

1975年11月26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在这里发射成功。

1987年8月,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法国马特拉公司提供了发射搭载服务,使中国的航天技术从此开始走向世界。

1980年5月18日,中国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也在这里发射成功。

1992年10月,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首次为国际用户执行了发射任务,即利用长征二号丙火箭发射中国返回式卫星时搭载发射瑞典空间公司的弗利亚卫星进入预定轨道,获得成功。

1999年11月20日,“神舟”号试验飞船从这里发射升空,拉开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幕布。此后“神舟二号飞船”, “神舟三号飞船”,“神舟四号飞船”,“神舟五号飞船”,“神舟六号飞船”相继从这里成功发射。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这里发射升空,再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为何选择酒泉基地

酒泉发射中心占地大约2800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半香港的面积),是中国最大的航天发射场。最早选择酒泉作为航天发射基地,是基于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首先,发射场一般选择在低纬度地区,因为纬度越低,地球的转动速度越大,可使被发射卫星的轨道速度越大,这样充分利用地球自转的惯性,可以节省燃料。酒泉在地理条件上非常符合这一点。

其次,酒泉发射场区位处戈壁滩,航区200千米以内基本为无人区,600千米以内没有人口密集的城镇和交通干线,火箭残骸坠落不会造成太大的危害。而1958年选定这里做导弹试验靶场时也是考虑到战备防护的需要。此外,酒泉发射场区属于内陆及沙漠性气候,全年少雨,雷电日少,每年约有300天可进行发射试验。

此地还可充分利用西起喀什、东至闽西,距离数千公里的陆上航天测控网,对各项实验情况进行有效跟踪。这里的铁路与陇海大动脉相连,北京火箭、卫星生产厂房里的火箭与卫星,通过铁路就可以进入发射场的测试厂房。目前,发射场内还有独立的发电站、火车站。



战略意义最重要

在中国目前的三大发射场(酒泉、西昌、太原)中,酒泉发射中心是目前最大的发射场、设施最完备。在中国已成功发射的卫星中,有2/3是从酒泉大地上天的。大吨位火箭和大型航天装备都从这里发射,这里更是中国载人航天的唯一发射场,从这个意义上说,酒泉发射中心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

酒泉发射场也为中国贡献了许多个第一:中国第一枚导弹、第一颗卫星、第一枚运载火箭都从这里升起。西方国家称这个发射中心为“双城子”,酒泉基地主要用于返回式地球观测和微重力任务,由于这里的地理位置的缘故,中国绝大多数的商业发射都是从其他发射场发射的。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名航天员杨利伟就是从酒泉乘坐神舟五号飞船用长征-2F火箭发射升空的。这次发射使中国成为步俄罗斯、美国的后尘,跻身世界第三个载人太空发射的国家。

而在国际舞台上,酒泉发射中心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人类进入太空时代以来,已经建设了22个发射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与前苏联拜科努尔发射场、美国的肯尼迪航天中心齐名,都能够发射载人航天器。

严密的保卫措施

酒泉基地实行严格的军事化管理,在神舟七号发射前数日,在距航天城100公里外,一批军警已经在通往航天城的唯一道路上设立关卡,气氛甚为严肃。有一条写在墙上的大标语更叫人有触目惊心的感觉:“窃密必被抓,抓住必杀头”。继续向前行驶10公里后就到达了空军某部,再往前是鼎新机场。虽然道路两旁红旗迎风招展,但跨立式站立的空军纠察随处可见,他们严密注视着过往车辆,发现可疑马上盘查。在这里,不许照相、不许摄像,车速不得超过20码。酒泉发射中心最早是我国“两弹一星”的试验基地,现在又是国家载人航天事业重要发射基地,所以,一道道严格的关卡戒备森严。途经了两个大型的检查站,东风检查站和大树里检查站,所有车辆,即使是航天城内部的车辆,也要通过检查方能通过。每辆通过此地的民用车辆,都必须上报目的地,并出示行车证、驾驶证和邀请函,而车上的乘客,也无一例外地必须出示内地有效身份证件,车辆前往的目的地必须通过检查人员核对无误后,才能通行。

其实,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基本上是一个独立、封闭的区域。路的两边除了一条铁路线,都是望不到边际的戈壁滩,偶尔可见绿树环抱的院落,那是分散的点号,用于观测火箭飞行等。说实话,这里的环境太艰苦了。部队的点号大部分都分布在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地带,发射场就在戈壁滩上,严寒酷暑,风沙干旱,远离城镇,荒凉寂寞,这是常人所不能忍受的。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除了尖端科技、艰苦环境、巨大成就之外还有一个特别之处,那就是这里的铁路和邮局都归部队管。从1958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有一条在地图上没有标注的铁路从清水地区连接东风航天城不断的把各种物资从内地运送到基地,几十年来跑过的路程足以围绕地球50圈。虽然现在公路发展很快,但铁路运输的作用并没有削减。沿线有许多维护铁路的小站,这些小站上的战士们长年累月的行走在铁路线上,维护铁路的正常运行。



航天城内的东风革命烈士陵园

从元帅到士兵

东风航天城有两处“圣地”,一处是载人航天发射场,一处是东风革命烈士陵园。航天城各处皆保密,遂以数字编号。烈士陵园位于9号和10号之间,被人们亲切地称为“9号半”。这里安息着672位为航天事业贡献了心血和生命的英烈。与雄伟的载人航天发射塔遥遥相望的东风革命烈士陵园庄严肃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绿树环绕的陵园里长眠着为共和国航天事业作出过贡献的600多位英灵。讲起那些墓碑后可歌可泣的故事,回顾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为中国航天事业所作的无私奉献,几天几夜也说不完。

为了发展原子弹和氢弹,聂荣臻元帅亲自组织领导科研攻关和全国协作,仅用了五年的时间就试验成功了多种导弹和原子弹,时隔不久,又试验成功了氢弹。聂帅生前曾多次到这里指挥试验,对这片土地满怀深情,他曾多次交待,去世后,一定要将他的一部分骨灰安放在这里。因为这里凝聚着他后半生的心血。

王莱是一名年轻的战士,(20世纪)60年代初期,有一次由于燃料的意外事故,当时起了大火,很危险。他为了保护同志,抱着燃料桶向外跑,最后牺牲了。

有一次发射“长二捆”,因为有一个传感器接缝的地方不好,燃料有点泄漏,带着这个问题是没法发射的。为了排除这个故障,原来航天工业总公司的一位老师傅,钻到那个舱里面去修理这个传感器。他知道这个燃料有剧毒,但是为了抢救这个产品,他进去、出来,进去、出来,往返多次。我们一直劝他,你多休息会儿,他不。最后产品修好了,他却不幸中毒,没有抢救过来。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一位副主任,叫石荣奇,是老八路,抗战时期入伍的老干部。他本身文化不高,但是把他调到测试发射系统里面工作,他只要是有机会就去钻研技术,钻研业务。由一个工农干部,最后成为测试发射系统的一位专家,非常地不简单。但是最后,他是积劳成疾,长眠在了戈壁滩上。

有一位女同志,叫潘仁锦,是前一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任的夫人,她是一个计量方面的专家,在解决发射场电磁兼容的监测方面有很大的贡献。后来因为她爱人住院,她护理了一段,结果没想到她的病比她爱人的病还严重,最后也是癌症。这都是非常优秀的一些技术干部,工作起来是拼命干的。有些同事积劳成疾,永远安息在这里了。

“献完青春献终身”,就是一辈子在那里奋斗;“献完终身献子孙”,因为他的子孙也是在这个封闭的环境里面,出不来。在那个环境里面,子女也在这个小环境里。所以过去无论是在升学、就业方面都遇到了不少的问题,不像在大城市,就业或者就学的机会很多。他就在这么一个封闭的地方,所以就这么三句话:献青春、献终身、献子孙。有个口号,叫做“干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戈壁滩酒泉发射中心有一座山叫青山头。这个口号,就是在这样一个艰苦环境底下产生出来的。

中国的航天之所以有今天的辉煌成就,是逼出来的,因为技术别人不给我们,它是尖端技术,外国人不给我们。我们要争一口气,要自己干,通过自己干,带起了一支高素质的队伍,这是我们航天发展最关键的、最重要的因素和基础。要没有他们这样的奉献精神,我们可能也没有这么快能够圆这么一个航天梦!

向长眠在这里为共和国航天事业作出过贡献的600多位英灵致敬!



聂荣臻元帅骨灰安放处









长征—3型运载火箭





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准备发射





火箭发射塔架

甘肃酒泉卫星发射基地 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图片




高93。5米的垂直总装测试厂房,为亚洲最高的单层厂房。









东风航天城全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80238.html

更多阅读

我参加了尖兵一号卫星的发射回收 九月一号卫星发射失败

我参加了我国尖兵一号卫星的发射回收1976年11月17日航天部五院召开了尖兵卫星发射回收工作会议,各个有关单位都参加了会议。我和摄影工作者,张烨、于炳怀、王秉勋、洪涛、沙丙全、孙家克,在会上做了详细的分工。会议期间听说11月11日

札记:不可忘记的“夹边沟”视频/图文

作者:应学俊 时间:2013-08-17 22:20:09 分类:重读历史标签:夹边沟 右派 和凤鸣 杨显惠阅读器【本博按】当我们在谴责日本回避和否认历史、谴责日本拒绝反思和道歉,高喊“只有不忘历史,才能避免历史重演”时——无疑,这确实该强烈谴责——但

夹边沟记事 夹边沟记事 txt

《夹边沟记事》《夹边沟纪事》讲述的是甘肃酒泉境内巴丹吉林沙漠边缘一个昔日的劳改农场,多年来,默默无闻,不为人知。但是,40年前这里发生的一场人间惨剧,使它注定不能被历史、更不能被世人所遗忘。作者介绍夹边沟事件第一章 上海女人第

十大玉器、玉石饰品品牌排行榜 玉石玉器礼品

1 和田玉 (新疆“万山之祖”的昆仑山中,中国四大名玉,东方文明的古文化之一,详情)2 蓝田玉 (陕西蓝田玉俗称“菜玉”,中国四大名玉,翠玉、墨玉、彩玉、汉白玉、黄玉,详情)3 南阳玉 (即独山玉,世界著名产地有中国河南省南阳市独山,中

20训练基地8210是否是是实核部队? 8710部队训练基地图片

你一定是20基地原8120部队的退伍兵?需要涉核补助,不然你不会提出是否是核试验部队的问题。告诉你8120部队按规定不属于涉核部队,21基地属于涉核部队。我也是20基地原8120部队的老退伍兵。涉核部队有关文件如下: 一、 涉核部队身份界定原

声明:《甘肃酒泉卫星发射基地 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图片》为网友十年代的绅士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