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发展史4 日本经济发展史

三 卡特政府的反经济滞胀政策

民主党人吉米·卡特在上任前只做过佐治亚州的一届平庸的州长,在他入主白宫前一年,全国有3/4的人没有听说过卡特其人,卡特竞选时以做平民总统自诩。实际上从尼克松、福特到卡特总统,典型地反映了美国西部和南部新兴垄断资本统治集团的利益。卡特1977年就任总统期间经济滞胀,美元危机不断,能源危机加剧,1980年2月起又爆发了以结构性危机为特征的严重经济危机。面对这一新情况,卡特一方面必须寻求新对策,另一方面又要遵循民主党政府的传统政策,从而显示了一卡特由传统转向新政策的过渡性特征。卡特自称自己“自由派和保守派哲学思想兼而有之。”

1.卡特政府的反通货膨胀政策

卡特首先致力解决通货膨胀问题。1978年10月20日,他在电视广播中说:“我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的灵丹妙药,任何人都没有”,“需要长期的治疗”。“我们所能采取的办法,是一些局部性的补救措施。”在工资和物价政策上,卡特既不同于传统的凯恩斯理论,也有别于尼克松的新经济政策,强调实行自愿限制工资和物价的增长。1979年7月,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已高达13.4%。卡特在就任的头两年实行了两个阶段的反通货膨胀计划,宣布自1979年起全国各公司工资(含附加工资)增长最高限额在7%以下, 物价上涨幅度至少比1976、1977年的平均数低0.5%,一旦通货膨胀率超过7%, 遵守合同的工人可获减税, 违背协议的要受制裁。由于它并不限制地租、销售利润和利息,也不对所有企业都有约束力, 实际上受到严格限制的主要是工资。卡特政府虽三换白宫办公厅主持人,也未奏效。1979年美国通货膨胀率上升到13.3%, 1980年4月17日,卡特在白宫宣布反膨胀计划宣告失败。

其次,在社会福利方面, 卡特政府主张实行灾祸保险, 对享有福利待遇的人规定严格的工作条件,提出更好地工作和收入计划,这一方案遭到了国会的拒绝。

其三,为解决滞涨现象,卡特在1977年5月签署美国国会通过的《减税和简化手续申请法》,要求在1979年底前减税342亿美元。1978年11月8日签署了参、众两院分别通过的减税187亿美元的法案,其中在1979年削减个人所得税130亿美元,85%属于年收入15000美元以上的人、公司及资本收益税削减57亿美元。卡特的税制改革是美国战后第三次较大规模的减税行动,这种减税是主要有利于富人集团的举措,有人认为这是“共和党的提案,贴上民主党的标签”。

2.卡特政府的反能源危机政策

70年代美国能源危机愈演愈烈,美国石油消费量猛增。依靠进口石油的消费,由1973年的35%到1977年的50%。1970年进口石油只有11.57亿桶,到1977年猛增到31.03亿桶。美国石油消费量猛增的原因在于:

其一,工业能源结构的变化,1950年石油占有36.2%,1979年上升到50%。

其二,居民消费方式发生变化,1970年美国职工乘汽车上班的占77.7%,住宅和工商建筑用油也惊人地发展。

其三,能源消费上存在严重的浪费,每个家庭的平均耗电量超过西欧、日本。美国《时代》周刊评论说:“在1973年石油危机的五年之后,美国仍然是一个大手大脚的能源消耗者和能源挥霍者。”“高速公路上,大多数驾车者都对55英里(合88.5公里)时速限制嗤之以鼻。在住宅和办公室中,空气调节设备一年四季都在开动,春夏秋冬始终保持着华氏75度(摄氏24度)左右的室温。”“在这个由燃料造就天堂里,仅一天之中,所耗费的石油的油桶,如果首尾相接地起来,就可以围绕地球半周,从纽约一直延伸到印度的加尔各答。”1972-1973年美国曾发生两次能源危机,1976年冬、1978年夏、冬又发生了能源短缺。

为解决能源短缺, 卡特采取了开源节流兼顾的能源政策,1977年4月,卡特提出了第一阶段能源计划,经过18个月的讨价还价,国会才于1978年10月15日批准了一个折衷的方案。这是一个由五个能源法案组成的一揽子计划, 规定分阶段取消对天然气价格的控制;鼓励以煤代替油和天然气; 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者减税; 改革用电收费标准; 鼓励其它节能措施。

1979年4月5日,卡特发表第二阶段能源计划,宣布将分阶段到1981年10月取消对石油价格的管制,并要求国会通过一项征收57%的超额利润暴利税计划,用以研制发展新能源,补助公共交通和帮助低收入家庭设立能源基金。这一计划由于国会拒绝批准而搁浅。1979年7月15日,卡特发表广播讲话,提出解决能源问题的六点纲领,这一计划兼顾了开源节流两个方面。

7月16`日,卡特在堪萨斯城发表能源讲话,重申第二阶段能源计划,强调为开发新能源需要耗资1400亿美元,这笔钱“必须全部来自对石油工业征收的暴利税”,“要求石油工业给予合作,如果它们不情愿合作,我将毫不犹豫地石油我拥有的权力,要各石油公司满足我们国家的基本能源需要。”7月17日,白宫宣布内阁全体成员向总体集体辞职,第一夫人手下的工作人员也向第一夫人集体辞职,这在美国历史上的罕见的,反映了能源危机的严重和卡特改革能源政策的决心。

1980年3月13和17日,国会众、参两院分别通过了修正了的卡特政府提出的石油暴利税计划,4月2日,卡特签署了这一法案,法案规定向石油公司征收50%的石油暴利税, 以便在10年内集资2 273亿美元,用于解决能源开发的经费。5月国会还通过了发展合成燃料法案。此外,卡特政府还修建地下战略储备石油基地, 调整对中东的政策,寻找新的进口能源国。卡特的能源政策虽不能应急, 也难从根本上解决能源危机, 但是, 为80年代美国能源危机的缓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并且提供了调整能源结构和布局的宝贵经验。

整个说来,卡特政府的经济政策反映了传统的凯恩斯主义理论面临危机,和探索应付结构性危机的新政策。结构性经济危机动摇了凯恩斯主义的独霸地位。卡特政府试图解决经济滞胀难题的努力,虽然当时收效甚微,但是为却里根政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他身为民主党的总统,却不固守传统的“新政式”的模式,可谓民主党人中的中间路线体现者。

最后: 关于教学的重点、研究建议、思考问题和参考书目:

教学重点:

1. 美国70年代经济滞胀的表现、原因和影响

2.尼克松政府和卡特政府经济政策的特点

研究建议:1.着重研究滞胀经济和生产过剩危机的异同

2.研究尼克松新联邦主义和战后初期至60年代美国政府改革政策的异同。

思考问题:1.为什么70年代美国出现了经济滞胀现象

2.怎样评价卡特政府的反滞胀政策。

第十一讲 八十年代以来美国政府的经济改革和调整政策

一 里根政府的振兴经济政策

共和党人罗纳德·里根这位美国历史上年龄最大的总统(1981-1989),1981年1月20日在就任第40任美国总统时的演说中,宣布要对外重振国威, 对内振兴经济,实行新保守主义的新联邦主义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通常被新闻媒介称为“里根经济学”。

在里根政府八年任期里, 他一反传统的现代凯恩斯主流经济学经济政策, 一方面改行供应学派和货币学派的经济政策,同时也兼顾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政策,从而出现了恢复和振兴美国经济的新局面。

里根总统就职演说谈到:“令我们深受其害的经济弊端, 是几十年累积而来的这些弊病”。他阐述了新联邦主义的思想,他说:“我打算限制联邦政府的规模与权力,并要求诸位认识到联邦政府的权力与保留给各州和人民的权力之间的区别。大家都必须牢记不是联邦政府创立了各州,而是各州创立了联邦政府。”“我无意废弃政府,而是要使其发挥功能,和我们一起合作,而不是凌驾于我们之上;和我们并肩而立,而不是骑在我们的背上。政府能够而且必须提供机会,而不是扼杀机会;它能够而且必须提高生产力,而不是抑制生产力。”

同年2月5日,里根在全国电视讲话中说:“现在应该认识到是我们到了转折点的时候了,我们受到了一次相当大规模的经济灾难,按老办法办事已经不能解决问题了。”“现在是另找办法的时候了。”

1981年9月24日,里根在电视广播演说中又说:“我们政府已经包办了许多我们曾经认为应当由良好的社会自豪感和邻里互助意识的人们去做的事情。”

1982年1月28日,里根在他的日记中写道:“我正企图破坏‘伟大社会’,它是约翰逊发起的向贫穷开战,使我们落到如今的困境中”。里根的新联邦主义振兴经济政策主要内容是:

1.实施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减税计划

1981年7,8月间美国参、众两院分别通过里根政府提出的1981年复兴税法,要求从1981年10月起的三年内,分三次降低个人所得税从5%到10%再到23%,边际税率从14%到70%降为11%到50%;同时优惠投资的个人收益、降低公司的边际税率、加速工业设备的折旧期限。

实施经济复兴法的结果,1981-1984年间联邦政府税收减少了3152亿美元。鉴于1980-1982年经济危机的影响,1982年8月,里根政府提出自6月起,在三年内增税683亿美元的法案。但是随着1983年起经济形势的好转,1984年11月,财政部长里甘提出了《关于基本税简化和改革的报告》。

1985年5月28日,里根又提出了税制改革的新建议。经过国会多次争吵和妥协,1986年10月23日,里根签署了8月23日和9月29日美国众、参两院分别批准的修正税法,即1986年税制改革法案。这是战后最大规模的一次减税行动,也是里根复兴经济政策的核心。

根据这一法案, 降低了个人所得的最高税率, 使超富裕阶层的所得税平均降低了16%; 由于不同阶层税率都有所下降,全国人均免税额减少了6.4%;新税法将公司所得最高边际税率由46%减为34%, 最低边际税率定为20%,同时取消了一些项目的优惠税率, 延长了资产折旧年限。它改变了30多年来税率越订越高,特惠越来越多的情况。它实际上是大规模减税和局部增税的结合, 既使中产阶层得到实惠,又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政府估计七年内,每个家庭每年可支配收入增加600-900美元。

2.坚持紧缩货币政策, 严格控制货币膨胀

里根政府改变以往把紧缩货币作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的补充手段的主张,预定1981年的货币供应量增长幅度为3.6%,实际只有2.1%,持续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的结果,消费物价由1980年的12.4%下降到1982年的3.9%。1980年美国通货膨胀率为18%,到1987年降到3%。由于美国的高利率政策,单1985-1986年就有1 000亿美元流入美国, 刺激美国经济的回升, 然而, 美国商品竞争力的下降却导致美国出现巨大贸易逆差,1980年贸易逆差389.89亿美元,1987年高达1 530亿美元,1985年美国成为1916年来头一回的债务国。

3.推行新联邦主义, 改革社会保障制度

里根的社会福利改革思想主要是:改变联邦政府的过重社会福利负担;大幅度削减社会福利保障支出,尤其是随意性开支;减少联邦政府在干预社会福利保障方面的责任,由州和地方政府更多地负担社会福利保障的责任,促进私人和社区福利事业的发展。

1983年4月,里根签署了国会通过的一揽子社会福利改革计划, 削减一些社会保障项目, 尤其是“随意性”的社会福利开支,用以解决当时出现的联邦政府承担社会福利的过重负担。1982-1985财政年度,未成年儿童家庭补助和食品券开支,比1981年前减少13%,医疗补助减少了5%,儿童营养补助减少了4.4%,一般就业和训练基金减少了35%,工作鼓励项目减少了33%。48%年收入低于2万美元的家庭受到了影响。为了解决子女抚养的新问题,他还强调州和地方政府要承担社会保障的某些责任,并推动私营福利事业的发展。

4.推行战略防御计划

里根政府在1985年初正式推出了战略防御计划,以期促进高科技、社会经济和国际力量的发展。如第三讲中关于美国发展高新技术战略所述,星球大战计划,在战略上是美国“高边疆”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治上,以退为进,迫使苏联在其他领域内让步;在经济上,一石四鸟,振兴美国夺回主导权、拖住苏联、制服西欧和日本;在军事上,由相互摧毁战略转向确保生存战略;在科技上,发展夺取21世纪高科技优势的领航工程。

5.致力平衡预算, 放松对企业控制

里根于1985年12月签署了《1985年平衡预算和紧急控制赤字修正案》, 致力于平衡预算, 控制财政赤字,放松对企业的控制,规定每年赤字限额,一旦超过最高限额100亿美元,授权总统可以削减预算开支的比例。

由于里根引导美国这条“诺亚方舟”度过了1979-1982年严重经济危机,并带来了持续72个月的80年代经济增长新局面,使60年代以来困扰历届美国总统的高失业率、高通货膨胀、能源危机三大难题得以缓解,并在国际上相对巩固了超级大国的实力谈判地位,然而也埋藏了严重的潜伏危机。一是美国外貌和财政两大赤字有增无减;二,是股票过分超值。股票市场值总额和支撑的实际资本相差167倍,买空卖空长期盛行。到1987年8月,股票帐面价值提高了3倍多,达29000亿美元,为二次大战以来的最高水平。美元疲软,汇市下跌,美元信任危机加深,一旦失控,可能导致恶性循环。

1987年10月19日,纽约华尔街的股票市场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暴跌风潮。在下午收盘时,纽约证券交易所行情牌上写道: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下跌508点。票面价值的损失为5000亿美元,等于法国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创股市历史的新记录。美国各报称这天是“黑色的星期一”。“黑色星期一”以来的一个月内,美元汇价猛跌,股市波动不已,不仅给美国而且给资本主义世界带来严重影响,不到两周,美国损失近万亿美元。

这次由纽约股市开始的西方股市暴跌来势凶猛,波动幅度超过了1929年水平,由于电脑化技术的推广,一天之内就波及全世界。此外,里根政府扩大贫富差距的经济政策还使社会矛盾增多,共和党的统治基础缩小,为共和党继续执政投下了严重的阴影。

1989年1月, 里根任期的副总统乔治·布什就任新总统,他在任期四年间,萧随曹规,基本上承继了里根政府的经济政策,但里根政府留下的高赤字和高国债使布什政府在旧轨道上步履艰难。

里根经济学的实施,集中反映了自尼克松新联邦主义以来美国政府保守主义政策调整的特色。里根政府政策调整和改革,连同在这以前的尼克松政府的新联邦主义政策和卡特政府的反滞胀经济政策,构成了本世纪以来新一轮政策大调整,体现了和罗斯福新政不大相同的政策模式。它虽然承继了新政加强联邦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和实行福利保障社会化的基本精神,但着重注意的是要纠正新政以来的改革弊端, 并在新的条件下, 吸收了胡佛强调发挥州和地方作用,限制联邦政府在福利等方面干预过度的思想。

在现代美国社会保障史上, 罗纳德·里根政府改革美国社会福利保障的思想和政策是一个重要的标志,他一改新政以来扩大社会福利和联邦政府干预政策,紧缩社会福利规模并逐步转入私人经营轨道,以减轻联邦政府的沉重负担,但是也造成了加剧了贫富悬殊和社会不公的现象。它表明自3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政府扩大社会福利保障趋势的受阻,改革扩大社会保障带来的弊端,保持社会保障的“安全阀”机制,成为80年代以来困扰美国历届政府的重要课题。协调公平和效率的天枰由强调公平向于强调效率方面倾斜。

二 七、八十年代美国政府经济改革和调整政策的特点

和战后初期至60年末的1/4世纪改革不同, 7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经济调整和改革有着自己的特点。

1.从改革背景和任务看

它面对着经济滞胀,要着力解决的通货膨胀和失业难题; 在国际事务中美国面临全球霸权的局部收缩态势,和重振西方霸主雄风的任务。五、六十年代的调整改革模式是大政府、小社会、高税收和高福利模式; 而70年代以来,出现了大社会、小政府、低税收、有限福利模式政策的发展趋势; 在政治思想领域,和在这以前的自由主义大发展不同,70年代以来,自由主义相对衰落,保守主义抬头,新联邦主义发展。

2.从改革的内容看

70年代以来, 税收政策以减税为主,偶而局部增税; 货币政策和以前的膨胀货币不同, 以紧缩货币, 控制膨胀为主;财政政策以控制财政赤字, 争取相对平衡预算为主; 社会保障政策和60年代的扩大社会福利规模和开支不同,以控制社会福利规模和纠正社会福利保障的弊端, 强调州和地方发挥作用为主; 经济管理体制政策以放松管制, 鼓励民营化为主;70年代以来, 美国工资、物价和生产增长的协调受到了更多的重视;更加重视能源政策、环境保护政策和高科技发展政策。

3从改革的指导思想看

70年代以来强调国家干预的前提下, 充分发挥自由竞争的功能; 强调在联邦政府的主导作用下, 充分兼顾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能动作用;籍以指导政府经济政策的经济学说, 转向了重视现代货币学派和供应学派, 并兼顾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派,或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派和现代货币学派等其他学派兼顾; 在政治思潮方面,更加重视共和主义和新保守主义,至于90年代克林顿的“新民主党人”主张实际上也反映了民主党人的新保守主义思潮。

4.从改革的效果看

70年代的试验付出了学费, 取得了经验; 80年代, 治理经济滞胀效果明显, 但它是以高赤字和高贸易逆差的沉重代价换来的,它困扰了布什政府。而90年代初摆脱经济危机后,克林顿政府革新经济,保持经济稳定发展的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已经出现了连续6个年多的经济发展势头,形成了9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的新繁荣局面。

三 克林顿政府的经济改革

1.克林顿的新民主党人“第三条道路”改革思想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身的新一代政治领导人,来自阿肯色州州长的所谓“政治神童”比尔·克林顿1991年8月年仅45岁,他打着变革美国社会经济和社会保障的新民主党人改革的旗号,竞选美国第42任总统并获得成功。克林顿在竞选总统时提出了新誓约(NewCovenant)的口号,据称克林顿一天在翻阅同义词词书时,发现deal 这个词在使用New Deal(新政)这个场合时,covenant与deal是同义。因此,他以富兰克林·罗斯福新政改革的传人来倡导新誓约,实现“美国梦”。

1991年他在乔治城大学向校友发表的三次系列演说中作了最好的概述。1991年10月3日,他在阿肯色州议会大厦发表了竞选总统的演说,称他要尽力“维护‘美国理想’,恢复被遗忘的中产阶级的希望。”在35分钟的演说中, 他13次提到了“中产阶级”,10次说到了“机会”。在这里克林顿以富兰克林·罗斯福的改革继承人自栩, 但是小罗斯福强调的不要忘记中下层“被遗忘的人”,而克林顿强调的是“被遗忘的中产阶级”。

1991年10月23日,克林顿在他的母校乔治敦大学发表了他的三篇重要政策声明讲话:第一篇《职责与重建美国社会的新契约》;1991年11月22日第二篇政策声明是《变革经济的新契约》;1991年12月12日第三篇政策声明是《保证美国安全的新契约》。它构成了克林顿竞选总统改革主张的总体框架,成为一度使美国人家喻户晓的响亮的竞选口号。

他要求“重建美国经济,夺回我们在世界竞争中的领导地位,重振被遗忘的中产产级以及为下一代开拓未来的计划。”他说:“我们需要一位能够担负起国家重新运转的责任的总统,一位能领导我们齐心协力,最使国家在世界上具有竞争力并再次取胜的总统。”我们要“一位鞭策、领导美国参加全球经济竞争并取得胜利而非放弃世界领导地位的总统。”

1992年7月16日克林顿在纽约市发接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竞选演说,他自称:“我就是中产阶级的产儿”克林顿称“政府已经脱离了我们的价值观”,“新誓约所要求的只是使我们大家都重新成为美国人——新时期中的老式美国人。”

1993年1月20日克林顿在总统就职演说中指责过去的政府没有把握变革的时机,他呼吁“为了保持美国的理想——生活、自由。追求幸福——而变革”,声称决心“使我们的政府成为一个进行富兰克林·罗斯福所说的‘大胆的持久的试验’的地方。”克林顿的智囊团进步政策研究所为克林顿政府的变革策略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出版了《克林顿变革方略》一书。

1996年大选中,克林顿又推出《希望与历史之间----迎接21世纪对美国的挑战》的政治小册子,提出“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能实现‘美国梦’,多元化美国社会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更加强大,我们能为确保一个和平、自由和繁荣的世界继续发挥领导作用。”“首先,为每一位美国人创造机会;其次,要求所有的美国人承担自己的责任;第三,形成更强有力的社区。”

克林顿借美国经济形势的好转,在总统大选中获胜连任。克林顿政府一方面举起推行罗斯福新政路线的旗号,以维护中产阶层利益自诩,兼及低收入阶层的利益,实施经济改革。另一方面又吸纳70年代以来保守主义改革调整中行之有效的思路,形成兼顾新自由主义改革和新保守主义主义改革的“第三条道路”。

克林顿力图维护国内经济稳定增长和高新科技发展优势,扭转在国际经济领域中的滑坡趋势,确保超级经济大国地位。克林顿的新民主党人改革和英国工党政府首相布莱尔及联邦德国社会民主党政府总理施罗德等西欧一些国家领导人的第三条道路改革,形成了西方世界90年代中期以来新一轮的政策改革和调整高潮。

2.克林顿执政以来的经济改革举措

克林顿于任内, 采取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措施:

首先, 大胆提出增税和减少社会福利开支的计划, 以求削减联邦财政赤字, 克服宏观经济失衡, 提出公平负担的原则,把增税压力较多地放在富人身上。

其次,实行倾斜政策, 保持在高科技领域的优势,加强国际竞争能力。克林顿政府增加对先进的空间制造技术计划、生物技术和新材料等应用技术研究资金投入和指导;加强国家实验室同私营企业的合作关系;发展新产业技术; 建立帮助中小企业获得先进技术的信息网络;特别是对自1993年起,力争在21世纪居于先进行列的建立大学、政府和私营研究机构间高速互联联网的“超级信息公路”。

第三, 采取财政干预措施来刺激经济。针对美国高消费、低积累, 高赤字, 低储蓄结构失调和政策失误造成的宏观失控, 采取有力对策:通过削减赤字的预算法案;实施新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以建立更加开放和自由贸易体制为国际贸易的战略目标。他提出“公平贸易”口号。强调以增强美国国际竞争力作为改善外贸状况的基础;为解决“外贸虚弱症”从内部找原因, 采取增加投资, 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办法; 还重视发挥政府在外贸中的指导和调节作用,积极参与;采取有效措施,加快科技领域军转民的步伐,大力扶植民用科技开发,如为开发民用产品,政府提供以往国防行业独占的新材料、电子装置和推进系统,向几十万中小企业转让先进技术或提供开发先进技术风险基金等。

第四, 推行医疗保健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

第五,放宽对企业兼并的控制,推动新高科技产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来,美国企业界、金融界出现了空前规模的合并和兼并浪潮。仅就美国的银行来说,1995年以来的合并和兼并就达20多起,其中1998年4月6日, 美国花旗银行与旅行者公司兼并,交易额达820亿美元,成立花旗集团公司;1998年4月13日,第一银行公司和芝加哥第一公司合并成美国第五大银行,资产总额为2 300亿美元;1998年4月13日,美国国民银行和美洲银行公司合并,组成美国最大的商业银行,资产总额达5 700亿美元。

至于其他企业合并或兼并风同样很盛。不仅在新兴的电子计算机等行业而且在传统的汽车等行业。如1998年5月7日,德国的戴姆斯----奔驰公司和美国的第三大汽车制造公司克莱斯勒公司,在斯图加特宣布达成合并的协议,公司的总部将设在德国的斯图加特和美国密执安州的奥本,两家公司持股57%和43%,成为世界排名第五的汽车公司(通用、福特、丰田、大众),年销售收入将达1310亿美元。近来信息产业的大公司兼并或合并更是此起彼伏,如1998年5月11日,美国科技公司和SBC通信公司并购,价值723.6亿美元;1998年6月24日美国电信公司和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并购,价值452.7亿美元;1997年10月1日,美国微波通信公司和世界通信公司并购,价值433.5亿美元;1998年6月1日,孟山都公司和美国家庭用品公司并购,价值391.3亿美元等。

有的学者认为这是美国的第四次兼并浪潮,它以“借债兼并”为主要手段,并伴有大规模金融投机、大量外资收购美国公司为特征。和前一次兼并潮不同在主要动向是压缩与改组而不是集中,主要是类似行业间的强强合并,目的在于争夺世界市场。

虽然美国政府再次对个别企业的垄断行为进行限制,如对于微软公司的诉讼案,1998年5月18日,美国司法部和20个州起诉微软公司,指控该公司利用Windows操作系统在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向客户强行搭配销售自己生产的探索者互联网络浏览器,从而违反了美国的反托拉斯法。这一案件迄今尚未了结,但是美国政府为适应冷战结束后国际经济竞争加剧的新情况,总的趋势是90年代美国的企业购并潮放宽对于国内工业发展的限制,鼓励工业企业间的合并或兼并,不少采取“合作竞争”模式,着眼于以简练的人力、低廉的成本,集中有限的资金来扶植少数最强的企业,形成美国国家级的集团,重新树立美国的经济霸权地位。

1997年1月20日,克林顿在就宣誓就任美国第53届总统的演说中表示,要继续振兴经济,发展教育,减少财政赤字,实现平衡预算,改革福利制度,为每位美国人创造改善生活的机会。同年2月4日,克林顿向国会发表第二任期的第一篇国情咨文,称他在今后四年任期的头等大事是开展一场全国性运动,“确保美国人得到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在1998年增加20%的拨款,即用510亿美元作为教育经费,采取10项包括提供优惠贷款、实行减税、让更多的青年进入大学学习、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学生和教师测试和考核的统一标准、奖励优秀教师、建立成人的终生教育和培训体系。在2000年时使每个教室的电脑都与国际网络相联等具体措施。在对外贸易方面要加强与亚洲和中南美洲的交往。

1997年2月10日,克林顿在向国会提交的1997年度总统经济报告中,宣布从1994年以来,美国的失业率一直低于6%,“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加起来是30年来最低的。”战后美国有过60年代历时106个月和80年代的经济持续增长,自1991年3月美国经济为谷底算起,到1999年初已经超过80年代的经济持续增长记录。美国的通货膨胀率1990年近6%,而1996年降为不到2%,保持了低经济增长、低通货膨胀、低失业率的适度增长经济模式。1990-1995年间的平均增长率为2.6%,1995年美国的GDP为69520.2亿美元, 1997年为80 834亿美元。

自1992年以来美国经济已经出现连续的增长势头,1997年的经济增长率高达3.8%,同时出现低通涨、低失业、低赤字的良好态势。

据1998年2月《美国总统经济报告》,1997年美国的GDP年增长率为3.9%。最近的数字显示1998年美国的GDP增长率在3.6%,同时出现了30年来最低的通货膨胀率。美国不仅在高新科技及其产业领域居于领先地位,而且在落后于日本13年后,自1994年起汽车产量重新跃居世界第一。这些都显示美国迄今仍具发展的相当活力。

但是贫富悬殊的扩大趋势并未扼制,居民中最高收入的10%和最低10%相比,80年代初相差3.2倍,而1995年相差4.4倍。另一方面美国能否改革经济低增长局面仍是一大难题。民主党掌权的白宫与共和党占优势的国会围绕平衡预算的争斗一直困扰经济的运行。1998年以来,克林顿总统一直为绯闻事件所困扰,显示了共和党国会和民主党政府间矛盾的加剧,对于克林顿政府改革的推行不无影响。

克林顿的经济政策表明: 他力图改变里根、布什政府致力于美苏军事争霸的导向, 着力于振兴国内经济,以适应冷战后美日欧经济争夺加剧, 保持超级经济大国的优势地位的需要; 他改变里根、布什政府关于政府尽可能少干预经济的保守主义经济学说,吸收凯恩斯主义的某些成份和日本及东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宏观调控和干预。至于美国经济能否重振昔日雄风并与崛起中的日本、德国较量,在深层次上还涉及美国市场经济体制模式与日本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的优劣比较问题,

克林顿的改革举措,是否成为在现代美国史上仅次于富兰克林·罗斯福新政以来最重要的一次改革,还要看历史的发展。但是有一点可以看得比较清楚,他的圆“美国梦”改革举措,是集美国战后1/4世纪和70年代以来的20年改革中成功之大成的第三条道路,他注意避免两次改革高潮中的弊端,集中解决美国的高赤字,创造一个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赤字和预算平衡、经济稳定增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其成绩是十分明显的。

也因为这样,尽管共和党揪住克林顿和莱文斯基的绯闻而力主弹劾克林顿,使他成为美国历史上130年来,被众议院通过弹劾决议的总统,但是,美国大多数民众则支持克林顿继续执政。

最后: 关于教学的重点、研究建议、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

1.里根经济政策的特点及其影响

2.7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经济改革和调整政策与战后初期25年改革政策的异同

3.克林顿政府经济改革政策的特点。

研究建议:

1.加强对里根经济政策在当代美国经济史上历史地位的研究

2.加强对克林顿经济政策的跟踪研究

思考问题:

1. 里根和克林顿调整经济政策的原因有哪些?

2.怎样评估90年代美国经济的活力?

第十二讲 美国现代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演变

对于美国的社会福利保障,有五种不同的概念。

第一种是社会保障即社会安全保障。作为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始于1935年的美国社会保障法,它包括社会保险、公共援助、社会服务、老年伤残保险、医疗补助和孕、残儿童补助六个方面。1944年第26届国家劳工大会《费城宣言》,正式使用了社会保障的提法。

第二种是社会保险, 指国家通过法令规定的有关对居民生、老、病、死、伤、残和失业等强制性、社会性和福利性的政策措施。

第三种是社会救济,一般指对居民中赤贫和遭遇不幸的困难者,提供物质帮助的社会保障项目,这在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确定前是社会保障的基本形式, 1935年以来, 它是社会保险制度的补充形式。

第四种是社会福利,泛指国家和社会为改善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提供的福利保障项目、福利保障措施和社会保障服务的总称。专指国家和社会对特殊对象提供物质帮助的社会服务。

第五种是社会服务, 又称社会照顾,泛指公益性服务。专指对社会成员提供有关生、老、病、死、伤、残等优惠或免费的公益服务。

我个人理解发展到目前,美国社会福利保障大体上,包括以下十个方面:就业保障、失业福利保障、老年福利保障、健康医疗保障、教育福利保障、住房保障、退伍军人保障、其它公共援助保障、妇幼及伤残福利保障、自然环境保障。即:

1)就业和失业保障如就业保障、稳定职业保障、工时和工资保障、退休保障、就业培训、失业保险、失业津贴、失业救济、工伤保障、暂时伤失能力保障等。还有政府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的规定;雇员稳定职业保障反解雇和反裁员; 联邦雇员退休保险金和铁路雇员退休保障。

2)老年福利保障,例如老年退修(OASI)、老年医疗照顾(住院保险—HI,补充医疗保险—SMI)、老年医疗补助(OAA)、老年补充保障、老人公寓、老年退休保障、老年健康保险等。

3)健康医疗福利保障,如公共健康保险、公共医疗补助(为贫困老人、智力缺损者、盲残人及抚养未成年子女的单亲家庭提供保障、私人健康保险、工伤保险、公共医疗保险、公共医疗补助。

4)教育福利保障, 如军人教育保障、国防教育保障、高等教育保障、普通教育保障、贫困学生教育保障、职业培训、各种教育补助,工读和贷款等。一般就业培训、公共服务就业、职业队等。

5)住房福利保障, 如公共住房、房租补贴、妇女婴儿和儿童住房补贴、消除贫民窟、国内外移民和非法移民的住房问题照顾等。

6)妇女、幼儿福利保障,如抚养未成年子女家庭补助(AFDC)、家庭补助计划(FAP);儿童营养补助(学校午餐、早餐、儿童食品等)、儿童服务(养子,养女照顾,日托)等。

7)残疾人福利保障,如为盲残人提供的补充保障收入(SSI)、对永久性完全残疾人的补助(APTD)、为老年人、盲残人提供的补充保障收入(SSI)、残疾保障等。

8)退伍军人安置保障, 如退伍军人津贴、退伍军人退修养老金、退伍军人的其它保障。

9)社会环境保障, 如公共卫生、交通安全、环境保护等。

10)其他公共福利保障, 如食品券等。

它几乎囊括了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工学环卫、天灾人祸诸方面以及各个老、妇、幼、残、军、少数族裔等特殊利益集团。从而成为影响美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十分重要的因素。

一 1935年美国社会保障法及其影响

1929-1933年美国的经济政治大危机,使数千万美国人处于贫困无救的困境,社会救济成了首要的突出问题。首当其冲的是失业者,老年人,伤残者和无靠的儿童。在大危机时期执政的赫伯特·胡佛总统,主张救济主要靠地方政府和社区、私人慈善团体来进行,联邦政府少管闲事;救济重点在照顾处于困境中的大工业资产者、金融家和大农场主;并主张缩小和限制救济的规模。显然,胡佛政府的福利保障政策无力解决社会救济难题。人们开始逐渐醒悟到危机的蔓延、灾难的临头,并非只是个人作为所致,而是制度、政策本身出了问题。

为解决社会保障问题,当时已经提出了不少方案。到1935年要求改革社会保障的各种社会力量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推动力,促使富兰克林·罗斯福政府做出了重要的抉择。

在美国历任总统中,首次系统提出福利保障社会化主张,并由联邦政府承担起责任的是富兰克林·罗斯福。这在他的一系列咨文和“炉边谈话”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他的主张概括地说包括:

第一,罗斯福总统强调,在工业化社会中安全福利保障问题日益突出。

第二, 罗斯福总统强调,把美国男女老少的安全保障放在第一位。1941年1月11日,罗斯福更在国情咨文中全面发挥了自称是第二个权利法案的经济权利法案蓝图。主张“所有的人”都有权“从事有益的工作和获得酬报”,“保障自己和家庭在生活上过得去”, “拥有体面的家宅”,“享有充分医疗照顾和有机会获得并保障健康身体的权利”,“享受充分保障,不必在经济上担心老、病、事故和失业的权利”,“获得良好的教育”。他宣称“没有经济上的独立和安全,就不存在真正的个人自由”。“贫困的人不是自由的人, 饥饿和失业的人们正是创造独裁国家的原料”。

第三, 罗斯福总统强调,福利保障的方式需要根本变革。

第四, 罗斯福强调,联邦政府应负起社会福利保障的重担。

第五,罗斯福总统强调,福利保障社会化制度的建立应逐步完善。

罗斯福的这些福利保障社会化主张,是在解决危机的实践中逐步完善的,它为1935年社会保障立法的制定提供了理论和政策依据。在罗斯福新政初期实施了许多社会救济措施,为现代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其中最具深远影响和奠基作用的是1935年的社会保障法。

1935年8月8、9两日, 美国众、参两院分别通过了HR7260号社会保障法。8月14日,罗斯福总统签署生效。罗斯福在当天发表的声明中称:“这项法律也代表着一方奠基石”,“这个结构是为了减缓未来可能再发生的萧条的冲击。它也将保护未来的行政当局, 使它不致因需向穷人提供救济而难免沉重负债。”

1935年社会保障法规定:“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 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废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法的实行作出妥善的安排。”法案最重要的是规定了老年人保障、失业保障和未成年儿童的保障。老年人保障对年满65岁的老年人,给予每月发放一定款项的救济金;对未满65岁而死亡者,给予一笔抚恤金;对不够享受保险金条件的老年人给予赈济性资助。法案规定对16岁以下无靠的受抚养儿童,对残疾儿童,和对盲人进行救济。

法案还规定雇员应缴纳所得的一定比例的就业税,从发放的工资中扣除,雇主应付一定比例的货物税。1935年法案虽然并未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社会保险体系, 没有有效的全国标准或最低标准,实际上由州做出决定, 但其意义十分重大。

罗斯福签署1935年社会保障法的影响在当时表现在,它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 保障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并通过政府福利开支的干预和调整,影响经济的发展。如果说19世纪和20世纪初美国社会稳定发展得益于西进运动这一“安全阀”,那么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安全阀”、“调节器”则是社会保障立法。这一法案的颁布在当时社会各界就引起了强烈反响。

罗斯福签署1935年社会保障法的影响,其次表现为对现代美国社会的稳定,和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它奠定了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立法基础,开创了美国特色的福利国家制度的新时期, 在美国的社会保障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64年以来,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基本上是1935年社会保障法的延续、发展、扩大和调整。

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1. 从杜鲁门政府到约翰逊政府的社会福利保障政策

杜鲁门政府继续新政的社会福利保障政策,其间最为重要的是通过1946年的《就业法》,宣布政府有责任“为那些能够工作、愿意工作和正在工作的人,提供有益的就业机会”,从为就业保障提供了立法依据。

1949年7月15日,杜鲁门政府又签署了《1949年住宅法》,为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住房保障。同时杜鲁门政府还进行了争取建立全国医疗健康保障体制的努力。

艾森豪威尔政府对社会福利保障的管理进行了调整,并扩大了福利保障的范围,特别是在1956年8月1日签署社会保障修正法案,将1939年的老年遗族保险制度(OASI),增补为老年遗族残疾保险制度(OASDI);

1958年9月2日艾森豪威尔又颁布了《国防教育法》, 扩大了对国民教育的保障。

肯尼迪政府开辟了社会保障的新领域,提出了反贫困战略,并于1962年3月15日签署了人力发展和培训法案。

约翰逊政府则把社会福利保障推向了新的高峰,它集中表现为:

① 1965年7月30日,签署了老年医疗照顾和援助法案。

②提出伟大的社会计划,宣布“将向美国的贫困无条件开战”,1964年8月20日颁布了《经济机会法》,提供职业再培训保障,重振落后地区。

③改变对剩余农产品的处理方法,1964年通过《食品券法》和儿童营养补助法, 确立国民基本食品保障政策,一改30年代大危机时期销毁剩余农产品的处理方法。

④宣称做“教育总统”,实施联邦政府援助教育的保障政策,在约翰逊总统任内通过了如1965年4月11日的《中小学教育法》和1965年《高等教育法》等40多个有关教育的法案。

⑤进一步改善和发展城镇居民住宅,1965年8月10日,通过了住房和城市发展法,对住不起体面住房的穷人给以租金补贴。1968年4月10日,总统还签署了开放住房的法案,规定在10年内为低收入家庭提供600万套补助住房,并禁止在购买和租用住房时的种族歧视。

⑥扩大环境保护措施, 通过了一系列有关空气、水、固体废物等的环保法令。

⑦扩大和完善社会保险项目:老年、遗族、和残疾保险的发展完善,由1935年的老年保险发展为1939年的老年、遗族保险,1956年再发展为 老年、遗族、和残疾保险, 通过一系列修正法令, 范围进一步扩大,待遇逐步提高。

2. 从尼克松到里根、布什、克林顿政府的社会福利保障政策

尼克松政府提出了新联邦主义的主张。1969年8月8日在折衷了纳桑计划和贝特曼计划的基础上,提出了家庭福利援助计划(FAP),1970年11月这一计划被参议院否决。然而这一计划,将所有参加工作的低收入贫困家庭列为福利救济对象,改变过去只对个别类别的贫困家庭进行救济的做法,同时强调不工作没有福利的思想,这对打破依赖福利的思想是有积极意义的。

1972年10月,国会通过了分享税收的《州和地方财政援助法》, 赋予地方当局在组织福利方面更多的权力。

卡特政府进行了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改革的探索, 1977年8月6日,在他的家佐治亚州的普兰斯镇宣布推行工作福利计划,即更好地工作与收入计划,把工作与福利紧密结合,以求缓解失业和减少福利开支。他认为工作、工作、再工作是从根本上解决福利负担问题的重要途径。

到了里根政府时期,则一改新政以来扩大社会福利和联邦政府干预政策, 紧缩社会福利规模,并逐步转入私人经营轨道,以减轻联邦政府的沉重负担。他削减了一些社会保障项目, 尤其是“随意性”的社会福利开支;他还强调州和地方政府要承担社会保障的某些责任。

里根1981年1月在联邦预算报告中提出了抚养未成年儿童家庭援助计划 (AFDC)的改革,却导致领取抚养未成年儿童家庭援助津贴的就业父母和非就业父母差距的大幅度缩小, 这不利于工作刺激, 加剧了社会不公。

布什政府步里根后尘, 并无重大变化,而且问题日益严重。布什在竞选演说中声称:“我确实想成为一位教育总统,帮助那些不能阅读的人学会阅读,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教育最发达的国家。我确实想成为保护我们的环境,为后代子孙保护我们的传统,使他们尊重、喜爱这些传统的总统。”但是,他的诺言并未兑现,不仅没有克服过度福利保障的弊端,而且加重了医疗保障、老年保障和家庭稳定等方面的问题。

90年代初以来的美国, 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已经渡过了它的60个年头, 一方面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已经植根于美国现代经济机制的运转,成为美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不可或缺的安全阀; 另一方面这一制度的弊端也日益显露,它既有罗斯福、杜鲁门、肯尼迪、约翰逊等民主党政府不断扩大社会保障带来的问题,又有艾森豪威尔、尼克松、福特、里根、布什共和党政府收缩社会福利保障政策带来的新问题,两方面问题的交错和累积,给克林顿政府带来了积重难返的困境。

克林顿力图在夹缝中求改革,扬两者之长,避两者之短, 能否如愿以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争斗和协调。克林顿任期福利改革的主要成果,在于1996年8月22日正式批准了美国福利改革法案,这一法案的颁布结束了自1935年以来,联邦政府对穷人的没有限制的福利补助。它规定多数贫困家庭享受福利救济补助的时间不得超过5年;有劳动能力的成年人在接受福利补助的两年内必需参加工作;对穷人的食品券补助作了明确限制,规定有工作能力而又不抚养孩子的人在三年之内只能领到的食品券补助; 对新移民在头五年内不能领取食品券,也不能领取残疾补助。

这一法案的通过则是与国会在多次讨价还价后达成的妥协。这样,由于减少了对穷人的福利补助,在六年内将减少福利开支550亿美元,其中的将近一半,是通过减少食品券补助的方式实现的。

美国现代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演变(《美国经济发展史专题》第12讲)(下)

黄安年文 发表:中央电视教育台《中学历史教师之友》栏目,1999年4月;学术交流网/美国问题研究/2002年6月3日首发;2002年8月28日重发

第十二讲 美国现代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演变

三 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1. 美国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特点

当代美国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特点,集中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兴办和管理社会福利保障的一体多元化。当代美国的社会福利保障机制体现了以联邦政府为主的联邦和州及地方政府兼顾、公私兼顾和交替的特色,在不同时期其侧重点有所调整。美国的社会福利保障的组织和机构五花八门,其中包括各种福利保障机构;各种非盈利性社会福利保障组织,含蓝十字会和蓝盾协会;各类福利基金会;各类教会的福利慈善机构;工会所属的社会福利保障;各种社区组织含康复组织、老年服务、精神病患者服务等;以及家庭社会服务。一般说来,1945-1969年间联邦政府的作用十分突出,而70年代以来则强化了州和地方政府及私人团体的作用,强调各级政府的责任。

(2)社会福利保障项目和财政来源的多层次、多渠道。美国社会保障项目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利益集团。这些项目相互交错又各司其主,构成十分繁杂的社会福利网络,成为影响美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十分重要的因素。美国社会福利保障的财源,既有联邦政府的各类拨款, 也有公司提供的经费;既有社区及各种社会组织提供的经费,也有私人的慈善性捐助; 既是雇员各个年度薪金的提存,又有私人储蓄的积累。

(3)社会福利保障的不完善和医疗保障的滞后。和西欧的英、德及北欧的瑞典等国相比, 美国的社会福利保障机制是不完善的,没有一个包容或管理整个社会福利保障各个方面的法律,社会保障的受益面也没有覆盖全社会,中央政府的职能和作用相比欧洲发达国家要小。在整个社会福利保障机制中国家的医疗健康保险严重滞后,它不仅在建立的时间上晚于欧洲,而且保险的范围较窄,受惠人有限。这一机制主要是公私结合、保险与救济的结合。造成美国国家医疗健康保险的滞后的原因是多重的。其中有美国自由放任主义健康保障观历史传统的消极影响,美国社会保障进程中自助与互助思想的盛行,也有工人和雇员对推进医疗健康保险的争斗不力, 势力强大的美国医学学会的极力反对和阻扰,还有美国私人健康保险制度发展的双重影响。

(4)社会福利保障受惠的严重不平衡。美国各项社会福利项目通常是为特殊对象设立的, 而不少项目又是通过各州来实施的,在美国的50个州里,富州和贫困州的福利待遇相差很大, 又由于历任总统实施社会保障立法的倾斜重点不同,这就造成了社会福利保障受惠不平衡的加剧。

在美国的社会福利津贴开支中,主要的用于退休津贴和保健费用。据估算1993年联邦开支中各类社会福利津贴总计占47.9%,其中与保健有关的开支占14.8%,退休金开支占26.8%,合计占41.6%。

通过联邦的退休金开支和赋税优惠的分配,以及保健开支和保健赋税优惠的分配,两个统计数据说明,应纳税的收入不到2万美元的家庭,今天占全美家庭的42.3%,占联邦退休金开支的39.6%,即低于他们所占家庭的比例。同时,赋税优惠比例仅占14.2%。而应纳税的收入在10万美元以上的3.9%的家庭,开支了联邦退休金的5.6%,赋税优惠比例达7.8%,为家庭比例的一倍。在保健方面,应纳税的收入不到1万美元的家庭,占今天全美家庭的21.9%,用于联邦保健开支的25.9%,但赋税优惠占1.2%;而应纳税的收入在20万美元以上的1.1%的家庭,开支了联邦保健费用的1.2%,赋税优惠的3.8%。

2.当代美国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作用。

(1)它起着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保护器作用。在合理的范围内,社会福利保障事业发挥着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特别是保护劳动生产力和提高再生产质量的作用,在经济滞胀和生产结构机制转轨时期尤为突出。70年代美国的经济滞胀和低速发展没有引发30年代大危机那样的惨状说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社会福利保障项目的实施,还直接推动了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性行业的发展,有利于解决相当数量人的就业问题。60年代以来美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样说明了这一点。

(2)社会福利保障开支在合理的范围内可以发挥安全阀作用,它是稳定社会的需要。尤其在经济衰退时期,资本投资减少,职工消费水平下降,但社会福利开支并不减少,甚至略有增加, 失业补偿支出大增, 对危机的深化起到缓解作用。福利国家在实践上, 主要成为国家调节经济生活的一种重要手段,而不是为了“最大限度的社会福利经济”。

如美国的食品券, 以国家补贴的形式低价向低收入家庭提供食品, 以缓和入不敷出的矛盾, 不仅为了济贫,而且为了济商(农业资本家),以解决长期以来农业生产的过剩问题。政府用纳税人的赋税去购买剩余农产品,再将过剩农产品用于食品券计划、用于强制免费儿童午餐计划及儿童营养牛奶计划等项目。社会救济食品的数量,既取决于贫困家庭的需要,而且受制于农产品过剩的程度。在另一方面,政府可以藉庞大的社会福利开支来干预经济。据世界银行1995年世界发展报告显示,联邦中央政府支出的统计,在占总支出的百分比(100%)中教育部分1980年占2.6,1993年占2.0;医疗卫生部分1980年占10.4,1993年占17.1;住房等环社会保障和福利部分分1980年占37.8,1993年占31.7;三者合计1980年占50.8%,1993年占50.28%。占GNP的%,1980年为11.02,1991年为11.18。这对于稳定和干预美国社会经济生活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

(3)社会福利保障开支在合理的范围内可以发挥调节器作用, 它也是利益集团妥协的产物。对于这种社会财富通过赋税和福利开支的再分配,涉及各个阶层和利益集团间关系的调整, 这一点在美国历届政府的社会福利政策调整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美国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所面对的是全体国民或不同的居民群体,在一定意义上它是通过联邦政府税收和福利津贴等政策干预,对国民财富的一种再分配。虽然它不可能实现“收入均等化”,也不可能真正体现“全民福利国家”,然而, 客观地说, 社会福利制度并不是划分社会性质的主要标志,而是财富再分配的辅助手段。现代福利保障制度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必然产物。

美国的社会保障经费也不是垄断资本的赠予,而是劳动力价值的一部分。以社会保险为例,职工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是以社会保险税的形式从工人工资中的直接扣除;企业主交纳的保险费则是,资方通过提高商品价格的办法转嫁到居民身上的一种费用,实际上仍由劳动者负担。政府的财政拨款主要来源于个人所得税,其中绝大部分由劳动人民负担。实际上福利越高,劳动者交纳的赋税也相应提高。

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并没有使全体劳动者都得到社会保险制度的充分保障。工人和雇员所得的福利金额有限,一般只占原工资的1/3左右;通过税收得来的社会保险基金, 没有全部用于居民的社会保险开支。1970年美国有1100万职工没有得到社会保险, 1992年美国有3700万人没有医疗保险。1948-1977年间美国劳动者的实际收入(含名义工资加社会保障收入)的比重从9.4%增加到30.7%;同期剩余价值率由236.7%到280.9%;而劳动者的实际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则从29.7%减少为26.3%。美国的社会福利保障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困。美国联邦雇员参加养老保险,工作5年以上,年满55岁退休后可领取退休金,而一般职工要交纳10年的社会保险税, 年满65岁才能领到退休金;1978年美国有1200万职工领取了双份的退休金;一般穷人参加工作时间早,退休晚,没有优势。

四. 九十年代美国社会福利制度面临的困境和克林顿政府的对策

九十年代, 美国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普遍面临三大危机,即社会福利保障赤字和财源危机、信任危机、老年危机。还在1975年已出现社会保障的财务赤字15亿美元,而1974年前社会保险费用每年收入大于支出,1974年的准准备金有456亿美元。1982年赤字达122亿美元。保健费用扶摇直上,1982年比1981年增加11%, 1965年占GNP的6%,到1985年占10%。重要的原因在于美国医学协会和美国医疗学会两个利益集团的垄断,社会人口的老龄化和医疗手段现代化导致医疗费用的大幅度上涨, 到了90年代, 随着经济危机蔓延, 贫困线以下人口的增加,问题就更为突出。

目前全美国有500万个家庭领取每月350-400美元的救济金(未成年子女的贫穷家庭), 有2700万人领取食品券(每月70美元)。仅这两项开支就达450亿美元。

社会福利保障的信任危机涉及老年危机问题。80年代美国的人口构成为20-64岁的成年人对65岁以上的老年比例是5.2:1;2000年预测是4.5:1; 2025年为3.1:1,这样纳税人减少而受惠者增多, 势必增加保险税,保障项目能否兑现也成了问题。此外,社会保障过度也造成竞争观念淡薄和家庭观念、道德观念淡化问题。不少年轻人认为照顾老人完全是政府和社会的事;抚养未成年子女被认为主要是政府的事, 父母的责任淡化; 失业者穷人不愿结婚或假离婚, 形成单亲家庭增加。

1994年1月25日,克林顿在国情咨文中着重强调国内政策的重点要解决医疗保健制度的改革和福利制度的改革。他表示要实现人人都有医疗保险,要结束领取福利金比干工作对人更有吸引力的历史。

美国的社会福利保障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以上的历程, 这些看法尽管带有资本特色, 我们绝不能照搬过来,但是,他们所走过的路却应该被看作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在美国这个高度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怎样处理丰裕和贫困,怎样解决财富的再分配是一个人们共同关注的大事。

特别是我们注意到社会福利保障是一个涉及经济发展和持续发展、涉及社会政治稳定,进步和发展的系统工程, 对它的政策的回顾是重要的,对它的旁侧是必要注意的, 对它的前瞻更是必须重视的。人们常说上去容易,下来难,这在社会福利保障政策制定中是要特别注意的。在困难时期制定的社会保障政策要考虑到到了发展时期怎么办?在扩张时期制定政策时要考虑到发生困难而力不从心时又怎么办? 还有那些影响社会福利保障的人口结构,环境资源等变化的因素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对美国的社会福利保障政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及其争论有所了解,这对于建设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福利保障体制是有意义的。

我认为需要十分重视注意以下十个问题:

①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没有效率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是不可能持久,也没有生命力的。②适应生产力发展近期和中期水平原则。不能“寅吃卯粮”,造成过度福利的危机。

③工作福利,开发式脱贫、救助赤贫原则。除了不可抗拒的意外灾害需要政府和全民动员实行救济外, 单纯性救济弊多利少,提倡为工作创造条件的福利措施。

④政府、企业、社区、团体、私人和家庭并举的多元原则。

⑤资金来源多渠道原则。

⑥福利保障科学管理多层次和精兵简政原则。

⑦政府宏观控制和管理原则。

⑧既积极又稳妥的逐步推广原则。

⑨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原则。

⑩关注特殊利益集团和兼顾各个利益集团原则。

研究当代美国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演变、特点及其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 它有助于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如分配理论、危机理论、相对稳定等)。

其次, 它也有助于深入研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和作用, 福利国家政策的影响,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和弊端,一个社会两种生活的协调, 以及各个利益集团的影响等实际问题。

第三,“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它有助于我借鉴西方国家推行福利保障政策的经验和教训。

最后: 关于教学的重点、研究建议、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1现代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演变

2.当代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研究建议:1.重着研究当代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特点的成因

2.着重考察美国社会保障制度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影响

思考问题:1.制约社会保障政策的因素有哪些?社会保障政策应当包含哪些方面?为什么?

第十四讲 当代美国超级霸权地位的兴衰

一. 战后初期美国超级大国的霸主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唯一超级大国,称霸资本主义世界。这时美国的经济实力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占有全面的优势。其主要表现为:

1. 以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为100计算, 1938年美国占36%, 西欧共同体(含英国)为35.6%, 日本为4.6%;1948年, 美国为54.8%, 西欧共同体为22.6%, 日本为1.2%。即1948年美国是西欧共同体和日本总和的229%。

2. 以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外汇储备为100计算, 1937年美国占46.4%, 法、意、德、英占25.9%, 日本占0.1%;1950年, 美国占48.5%, 法、意、德、英占10.5%, 日本占1.3%。即美国为其他五国的441%。

3. 以世界出口额的比重为100计算, 1938年美国占13.28%, 西欧共同体29.35%, 日本占0.45%,美国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39%; 而1948年美国占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95%。

4.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中,美国占居支配地位。世界银行成员国在理事会的投票权同其认缴的股本是成正比的,每个成员国有250票基本投票权,然后按其认缴股本, 每股增加一票(每股10万美元), 美国最多, 拥有102 489股,占总投票权19.58%。在关贸总协定中, 美国也具有重大影响。

二. 60年代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战后美国经济呈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和腐朽停滞的两重趋势,而以发展为主要趋势。它经历了1946-1953年的战后初期的繁荣;1953-1960年的经济低速发展;和60年代(1961.2--1969.10)一百另几个月的经济持续发展。到60年代末,美国的经济已经进入了被称为丰裕社会的高度现代化的后工业社会。

1.工、农、交通、对外贸易等主要经济指标稳居世界第一

美国的GNP由1961年的5 233亿美元到1971年的10 634亿美元,10年间翻了一番,1965-1970年工业生产以18%的速度增长。1970年拥有世界的煤产量25%, 原油21%,钢25%。而这时的钢、煤指标在国际经济实力中,是很重要的。1971年汽车11100万辆,83%的家庭至少拥有一辆汽车。1970年农产品比1950年增长了2倍;平均一个农民能供养47.1人,1950年为15.5人。1970年美国生产了世界贸易中玉米的43%、大豆的74%/动物油脂的76.5%、大米和小麦的28%,仍然是世界的面包篮。

2. 实现了生产手段和经营管理的高度现代化

这一期间,美国已由机械化、自动化向电子控制化方向发展。企业管理革命带来了经营管理的高度现代化,农业生产带来了现代化和区域专业化。

3.国民经济部门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兴起了第三产业

1970年美国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例,占65.8%, 而工农业占34.2%。美国社会呈现工农、体脑、城乡差别相对缩小的趋势,工农收入由50年代末2:1, 发展到1977年的1.2:1; 脑体人数比例为5:4; 1970年城市人口比重为73.5:26.5;工业和农业的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这一时期美国的发展表明,认为美国经济已经停滞和下降的见解是缺乏根据的。从1939-1969年,是美国现代史上的第二个快速发展时期。美国经济在这一时期的迅速发展不是偶然的。

首先, 它依赖于国民经济的军事化和对外侵略扩张的刺激;

其次, 是由于科技革命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第三, 它通过扩大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并充分利用了国外廉价资源获取高额利润;

第四, 是美国政府实行了相应的经济政策调整;

第五, 美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政局。

三. 7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继续发展

70年代以来,以滞胀经济为特点的结构性危机成为美国的一种突出现象。与此同时,美国爆发了1973-1975、1979-1982、1990-1992年三次严重经济危机。但是,整个说来, 美国的经济在波浪式地继续发展。这主要表现在:

1.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看

在主要经济指标、劳动生产力素质、管理水平、科技水平、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都居于前列。美国工业保持世界领先地位从1894年以来已有104年。

2.从同发展中国家的力量对比看

1992年低收入国家的人均GNP390美元; 美国人均GNP23 240美元, 相差60倍。而在1990年相差56倍;1988年相差54.6倍; 1970年相差26.6倍。1995年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69520.2亿美元,超过了世界银行统计的107个全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总和(合53931.42亿美元),为这107个国家GDP的128.9%。

如果把美国和中国的GDP作一比较: 1965--1983--1989--1990 (单位:亿US$), 美国是中国的倍数:1965:10.4倍; 1983:11.93倍; 1989:12.34倍;1990:14.78倍。到了1995年,美国才降为中国的9.96倍。1998年,如果按美国GDP在1997年80834亿美元基础上增加3.6%,则为83 744亿美元,而中国则是年增GDP的7.8%,达79748亿人民币,以8.2比1的汇价折算,合9735.37亿美元,美国则是中国的8.6倍,虽然差距有所缩小,但是悬殊仍然十分明显。

3.从与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对比来看

1965年 美国GDP 6 989.9亿美元是日本的7.66倍、英国的6.94倍、德国的6.11倍、法国的7.06倍。美国是其他五国的148.29%; 1983年 美国GDP32757 亿美元,是日本的3.06倍, 英国的7.2倍; 德国的5.02倍; 法国的6.31倍。

美国是其它五国的107.6%; 1990年,美国GDP 53 922 亿美元,是日本的1.83倍; 英国的5.53倍;德国的3.62倍;法国的4.53倍。美国是其它五国的70.14%。90年代以来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了。1995年美国的GDP 69520.2亿美元为日本的1.36倍,德国的2.88倍,法国的4.52倍,英国的6.29倍。

70年代以来的近30年间, 美国虽与其他五国的差距在缩小,在经济实力上丧失了“两强标准”,但是优势依存是不可否认的。在可望的21世纪初期,美国仍居世界第一,仍然处于世界多极化趋势中的一超地位,则是没有疑问的。

4.从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和危机的变化来看

美国先后经历了六次世界性危机:1948-1949; 1957-1958;1969-1971;1973-1975;1979-1982;1990-1992年。其危机和低速发展的时间累计为20年,而发展期为:1961-1969;1983-1990; 1992年以来持续7年多的稳定发展期,共34年,发展与危机及低速发展期的比较为63%比37%。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美国60年代、80年代、90年代三个持续经济发展时期,均超过美国现代史上的1922-1929年的相对稳定时期。美国终于克服了新型的滞胀危机,并且迄今尚未受到1997年7月以来东亚金融危机蔓延的严重影响。

5.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角度来考查

一个世纪以来,美国一直是科学技术领域的领航国家。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角度来考查,科研研制经费总额、科技发明和革新、科学家和工程师的质量和数量、高科技和新学科领域的成就、科技文献的数量和质量、诺贝尔奖学金获得者的数量;以及对比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日本的第五代计算机计划和西欧的尤里卡计划的投资和实力,都显示了美国具有的相当优势。

6.从世界经济的相互依存和全球化, 区域化趋势来看

美国的经济实力仍占主导地位: 表现为国际经济关系的分工与协作; 世界市场; 国际信贷; 国际货币体系等方面的优势;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等国际性集团和组织发展中的经济优势地位;以及在环境、资源、人口等困扰经济发展的全球经济问题中的,处于相对有利于美国的优势地位。

7.从综合指标比较来看

据小约瑟夫·奈伊所提出的从硬力(Hard power)包括军事、经济和科技及资源;软力(Solfpower)包括弹性、流动性、开放性、凝聚力等有形和无形两个方面,来分析力量对比。

1990年各个主要对手的力量评估

国 力 美 苏 欧 日 中

有形:

基本资源 强 强 中 弱 强

军 事 强 强 中 弱 中

经 济 强 中 强 强 中

科 技 强 中 强 强 弱

无形:

国家凝聚力 强 中 弱 强 强

文化全球普及 强 中 强 中 中

国际机构中作用 强 中 强 中 中

由上, 我们可以大体上得出这样的看法:

① 整个说来当代美国的经济,仍然处在历史大发展时期;

②和西欧、特别是日本、德国相比70 年代以来美国和其他西方大国的发展差距在相对缩小; ③作为超级经济大国美国的霸权虽然相对衰落,但迄今仍然是不容忽视的超级大国。

这里, 我们对于第一讲已经谈到的,美国历史发展特点的第一个特点,既美国仍是一个富有活力的大国要有清醒的认识。这里指的是:

① 这个国家在经济制度上,由于实行的私人垄断和国家垄断、集团垄断所有制和私人经营兼顾带来的某些活力;

② 美国以自由市场经济为基础,兼顾政府干预模式带来的某些活力;

③美国在政治制度上实行的是垄断主体的民主共和制;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的典型国家带来的某些活力。它体现了以垄断资本民主为主体的利益集团化和政治民主化兼顾的趋势。

④美国在思想领域中,实施的是自由主义为指导的思想多元化带来的某些活力,诸如以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资本主义、共和主义为主体的思想多元趋势等。它既维护了体现市场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利益,又照顾到其他利益集团的需求。

⑤美国由于继续推动向全球开放的外来移民潮在主要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⑥在文化领域中,美国推动以美利坚文化(WASP)为主体的多元文化共存和交融的趋同存异趋势带来的活力。这种多元文化体现在以基督教新教为主体的世界各教派并存和林立的趋势;以及以WASP文化为主体各种族文化共存和交融的趋同存异趋势。

四. 关于美国经济兴衰的争论

50年代以来有关美国兴衰的争论, 这一争论迄今至少已经有了六次。

① 1957-1958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时, 盖瑟委员会警告说:科技和未来军事将落后于苏联,

从而引起了关于科技兴衰的论争。

②60年代以来, 尼克松及国家安全委员会宣告五角力量将代替两极世界, 从而引起一次关于两极世界兴衰的争论。

③1973年中东石油禁运引起的能源危机的争论。

④70年代下半叶, 苏联扩张军事力量和扩张霸权引起的美国核优势危机的争论。

⑤80年代下半叶, 美国面临预算赤字和日本经济大国威胁引起的美国是否真的衰落的争论。

⑥90年代以来,美国又兴起了关于美国经济兴衰的大争论。以保罗·肯尼迪为代表的衰落论者(代表作《大国的兴衰》)和以塞缪尔·亨廷顿为代表的复兴论者(代表作《美国是衰落还是复兴》)相持不下。雅尔塔体制解体后,美国总统竞选中克林顿加入了美国面临危机的论战。日本经济大国走向超级经济强国,以及欧洲经济共同体走向欧洲联盟,又增加了这一论战的外部压力。

衰落论者的代表人物是保罗·肯尼迪,他认为大国兴衰在于国际生产力重心的转移,过度侵略扩张造成了经济和科技的相对衰落。《大国的兴衰》专门有一章论述“相对衰落的美国”, 他说:“与世界生产相比美国工业的相对衰落;不仅在旧的制造业, 如纺织、钢铁、造船和基础化学领域是这样, 而且在世界的机器人、航天、汽车、机床和计算机领域也如此”,“衰落的第二个部门, 一般也是人们很少料到的, 就是农业。”“还有金融领域里前所未有的动荡”。“从广泛的意义上讲,对美国能否保持其现有的地位”“回答只能是否定的。”“对美国实际利益的唯一严重威胁,可能来自不能明智地适应新的世界秩序。”

此外, 有的学者认为,美国已由相对衰落走向绝对衰落, 原因在对外扩张, 义务过分延伸; 美国已衰落是由于对外过分依赖,生产力低于日本和西欧; 霸权是灾难的影子, 过分扩张是帝国衰落的历史规律;“当经济增长的动脉为一些特殊利益集团的活动所阻塞时,竞争能力就要丧失。”等。

复兴论者则不同意这种见解。塞缪尔·亨廷顿在《美国是衰落还是复兴》一文中, 系统地批驳了肯尼迪的衰落论。他说:“如果‘霸权’意味着战世界经济活动的46%或46%以上, 美国的霸权老早就不存在了。如果霸权意味着生产世界产品的20%到25%,是任何一个其他国家生产的两倍的话, 美国的霸权看来是非常牢固的。”“一个国家在全球经济活动中所占的份额高达50%,这显然是战争的暂时产物。”“威胁美国的实力是消费主义,而不是军国主义。”“美国衰落的可能小于其他任何大国。它以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公开性而著称”,“美国由于其社会具有竞争、机动性和移民等特征,使得它能够在比其它任何大国大得多的程度上经受住这种考验。它们是美国力量的主要源泉。”

复兴论认为从历史横向比较看美国与维多利亚时代的霸权不同, 生产力发展的程度不同; 依赖程度不同; 国防负担不同;地缘政治也不同。再从历史的纵向比较看, 认为对二战效应有正确的判断, 不是和1945年比较,而应和1938年比较。“那种认为美国应该在世界总产量或世界力量中永远占统治地位的看法,是不理智的而且有悖历史规律的。”“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失了它在工业国家中增长速度最快的地位, 并不是由于美国的经济增长率发生了变化,而是由于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得太快。”“如果国际竞争促使美国人克服自满情绪和地方主义观念,并能使其着手进行必要的国内改革,那么美国的领导地位很有可能会一直继续到21世纪。”

两派的争论,涉及对美国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实力的相对地位的不同认识; 对二战效应和正常标准的不同效果的看法;对军事霸权扩张作用及其消失对经济影响作用的不同估计;以及对超级大国和经济发展关系的看法。我认为问题不在于是否是相对衰落,问题在于武断美国已经走向绝对地衰罗为时过早。问题还在于把美国霸权地位的相对衰落和整个资本主义的衰落相等同,把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和美国经济发展的停滞相等同,则是一种误导。

克林顿在1991年10-11月的三次重要的政策演说也谈及美国的相对衰落,他说:“重建美国经济,夺回我们在世界竞争中的领导地位,重振被遗忘的中产级以及为下一代开拓未来的计划。”“我们需要一位能够担负起国家重新运转的责任的总统,一位能领导我们齐心协力,能使国家在世界上具有竞争力并再次取胜的总统。”我们要“一位鞭策、领导美国参加全球经济竞争并取得胜利而非放弃世界领导地位的总统。”他还说:“尽管美国梦想正在激励着世界各地人民,美国不过是一个旁观者, 一个跛脚巨人,军事上强大而经济上软弱而且缺乏明确的目标”。

美国政界和学界代表人物也纷纷进言,如1993年保罗.肯尼迪的《未雨绸缪----为21世纪做准备》、布热津斯基的《大失控与大混乱》、1996年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莱斯特·瑟罗的《资本主义的未来----当今各种经济力量如何塑造未来世界》等。

瑟罗认为21世纪将是“没有大国主宰的多极世界”。“随着美国经济相对世界经济逐渐变小,美国领导地位也不可避免地会逐步衰弱。”“美国以外的世界越来越不愿意服从美国的经济领导。美国以外的资本主义世界根本不像过去那么需要美国了。现在更容易对美国说不了。”

在第二任期的克林顿始终不忘迎接21世纪对于美国的挑战。1996年他在《希望与历史之间》这本政治纲领式小册子中不无忧虑地说:“今天,在新世纪的边缘,我们面临新的至关重要的抉择:我们是抓住众多的机会并迎接艰巨挑战,还是逃避它们?我们需要确保所有美国人都得到为最好地享受生活所必需的技术和教育吗?我们是否应该巩固他们的家庭,保护我们的孩子,并使我们的父母都能不能过上有尊严的退休生活呢?我们需要对威胁到价值准则、健康和孩子们的商业力量作出反应吗?我们将留给后代一个比今天更清洁、更安全的环境,还是进一步滥用大自然的恩赐?我们是继续成为希望的灯塔与和平的支柱,或是再度成为内向化只管自己的国家?”“美国总是保持高标准,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如此。”

至于外国对于美国的挑战,首先当推90年代初日本石原慎太郎和江藤淳在他们的《日本坚决说‘不’》书中的观点,该书称:美国的衰落表现在

①海湾战争中耗资600亿美元, 日本出资130亿, 德国55亿,沙特135亿; 在93种高性能电脑中有92项是日本的产品;最大的基地在日本;

美国经济发展史(4) 日本经济发展史

②美国国内经济问题严重, 1991年财政赤字3 180亿美元; 没有一辆汽车打进日本市场, 造不出一台电视机; 农业不妙;移民素质低; 高技术不如日本, 机器人日本就占全世界的80%; 经营素质差, 要想重振经营, 最快最有效的办法是让经营者辞职;

③美国精神文化成问题 “对美国来说, 现在已经到了应该冷静地思考一下自己,弄清自己今后该做些什么的时侯了。一个靠他人的金钱和技术生存的国家, 怎能称得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吗?”“日本人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 一直向美国学习, 美国也应该这样,从日本的历史中学习了解日本的特点。”“现在也许轮到日本帮助一下‘疾病缠身’的超级大国美国了”。“今后不用多久,超级大国就会在世界上消失。”“今后的世界新文明,将在西方最后的代表美国和代表世界东方唯一的代表日本之间的各种各样的关系发展中产生。”“无论什么样的超级大国,都不大可能在历史的潮流中,避免从盛到衰的过程。谁也不能断言在我们的有生之年肯定不会看到美国走向衰退。” “对于美国的僵硬, 蛮横的国家利己主义,日本应该响亮地说声‘不’,并给予当头一棒。”不过,只要看一看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的发展和日本的经济低迷就不难作出客观的评价了。

实际上讨论美国相对衰落问题,涉及如何估计当代美国资本主义的活力,以及制约美国经济兴衰的因素。

1. 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根本标准来衡量

当代美国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力仍在继续发展,仍居明显的优势地位。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信息经济的时代,美国处于突出的领先地位,创新能力在发展。美国国家垄断资本和跨国垄断资本的发展,有利与竞争和发展。迄今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尚能容纳生产力发展所必需的潜力,尚未成为全部生产力发展的最终桎梏。

2.从经济运行中调节功能是保持活力的重要杠杆来考察

当代美国的经济改革和调整进程中所体现的自我调节、自我革新能力较强,说明具有活力,经济制度基本上是良性循环。美国式的福利国家制度,同样意味着在处理丰裕社会中的相对贫困矛盾调节机制方面的活力,在缓解贫困问题上有着重要作用。而且战后美国家政治制度的逐步完善和不断调整,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美国所有制的多元以化及相互交替也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应付经济危机能力是检验活力的重要方面,问题不在危机的发生而在如何应对危机,美国在预防危机方面具有经验,经济危机不断,但反危机手段提高,主动防止危机的对策显示美国资本主义具有的相当活力。适应能力也是论证活力的重要依据。当代资本主义具有适应能力,是能否继续保持活力的条件,当代美国在由经济增长到可持续发展问题上,具有更灵活的适应能力。

3.从当代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区域化趋势看美国的活力

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趋势,对于美国发展有利有弊,但是目前仍然是利大于弊。它所面临的挑战要比发展中国家相对小些。

4.从社会生活和精神文化多元化来看

当代世界经济现代化和全球化、政治生活民主化和多样化、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多元化是发展普遍趋势,在这个大趋势中,美国居于前列地位。虽然美国存在许多严重社会问题,但是它不占主流,并且有些社会问题是现代化发展的伴随产物,正在寻求解决措施。美国的文化多元性、开放性和宽容性,兼容并蓄显示其一定的活力。

一般说来,考察资本主义的是否发展,涉及下面十个方面因素,即:

第一,在两次科学技术革命中心地位中的影响;第二在,现代化进程深度和广度发展中所发挥作用;

第三,在现代经济发展和经济周期危机的协调中所起的作用;

第四,在市场经济机制运行和政府干预政策协调中所起的作用;

第五,在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体制运行的改革和调整中发挥的作用;

第六,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变化的效应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发展的影响;

第七,现代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安全阀”功能发挥的效益;

第八,在现代经济全球化、区域化、多元化和不平衡发展趋势中所起作用;

第九,在政治民主化和思想文化的一体多元化方面所起的作用;

第十,外部环境和战争与和平的对美国的影响。

综合考察上述方面美国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是不难的。但是理论上的滞后和感情色彩方面的干扰,往往会产生某些误导。善良人们曾经一次又一次地预测美国资本主义衰落和崩溃的时间,但是事实的发展和人们的预测并不一致。

显然对于当代美国资本主义活力的估计是一个需要实事求是讨论的问题,虽然众说纷纭,而且相当敏感,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现在还不到总危机、总崩溃、总垂死、总停滞的时候。我们不能把自己的发展和强大建立在美国的停滞发展和加速崩溃上,宁可把美国资本主义的活力估计高一些对于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有利而无害的。我们的结论是,对于当代美国经济的兴衰,应该地实事求是地考察各种制约因素交错发展,从而得出综合的结论,它的唯一正确的检验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最后: 关于教学的重点、研究建议、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

1. 论述当代美国资本主义发展表现和原因

2. 评估当代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活力

研究建议:

1. 着重考察当代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因

2. 着重考察有关美国资本主义兴衰争论双方的基本论点

思考问题:

1.怎样判断当代美国资本主义的活力

2.怎样看待当代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十五讲 当代美国的相对贫困和社会危机

一. 丰裕社会中的贫困问题

贫困问题是困扰当今世界发展的全球性普遍问题,即使最发达的美国也不例外,在美国现代历史的进程中,经济现代化是和部分居民贫困化共生的。经济的增长并不能消除美国的贫困,尽管保障赤贫的基本生活需求是社会保障政策的基本目标之一,但是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界定贫困概念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综合性问题, 它是一个历史的、社会的范畴, 不同时期情况有别。在早期和近代美国有旧贫困和新贫困之分,前者指移民来到新大陆时期的贫困, 后者指新大陆发展中的贫困现象。在现代美国,主要是指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问题和贫困现象。

一般说来,贫困有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之分。绝对贫困指处于维持一个人的生存和最低限度生活水平的收入状况。即基本生存权和最低限度的营养、休息、温饱和照顾。有人称为生存贫困标准,或最低体面生活标准。这种绝对贫困标准线随不同时间、家庭和个人情况变化而改变,因为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和条件下的生存需要,和最低限度生活需要的标准是不同的。

在美国绝对贫困表明其生活水平低于政府每年公布的贫困线标准。由于美国现代化进程在二战后的巨大变化,50年代后期进入了丰裕社会阶段, 与此同时在美国出现了新贫困现象,对这现象进行阐述并产生重大影响的,是1958年由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斯出版的《丰裕社会》和1960年迈克尔·哈林顿所著的《另一个美国》,这种强调美国存在“被遗忘的人”和“被忽视”穷人状况的新贫困现象,并采取反贫困措施的主张,对6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和政府的经济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加尔布雷斯认为:“当人们的收入即便足以维持生活,但明显地低于社会的平均水平时,他们就是受贫穷袭击的人。”他建议把每个家庭的现金收入1 000美元定为贫困线。

1964年美国社会保障署在对穷人家庭状况作了研究后, 将贫穷界限分别确定为贫穷和接近贫穷的概念,提出依据对124种类型家庭做出一般概括, 区别他们的家庭供养者的性别、瞻养子女数字、住宅情况、食品消费情况等。

1964年,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提出城市居民四口之家年收入在3 000美元以下者定为贫困线,按此计算当时美国有1/5的贫困家庭。经济顾问委员会在什么是贫困?哪些人是贫困的专题论述中说:“社会保障署确定四口之家的非农民的‘低收入费用’1962年有3955美元。而按‘经济计划费用’来计算,则确定为3 165美元。”“平衡这些家庭的费用, 确定家庭所有年货币收入为3000美元(1962年税前价格计算), 即每周收入低于60美元。”“按总费用1/3用于食品开支预算计算, 四口之家年预算3000美元, 即人均周5美元。其余2 000美元, 保守估计住房将要800美元。下余1200美元每周不到25美元用于衣着、学校书本等费用,家庭设备维修,交通工具,医疗照顾,个人照顾,娱乐,保险及其他。”事实上最低生活所需要标准,往往设想规定心理学上和生物学上的需要,由于社会经济福利质量的变化, 它实际上是经常改变并调整体面生活需求的,所以不少人认为这种最低体面生活所需标准也是相对的绝对标准。

生活所需标准在生活费中是不分类的。这种生存贫困标准是按美元实际价值每年进行调整的。1969年美国政府所通过的官方贫困标准是以社会保障局关于贫困线来决定的。并区分农民和非农民、性别、年龄和家庭规模。贫困线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贫困程度则要看它的贫困发生率, 即收入低于贫困线下的人口在全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 同时还看贫困缺口率,即处于贫困线以下人口的纯收入与达到贫困线所需要的收入的比例。由于低收入家庭几乎以他们收入的33%用于食物,政府将贫困线计算为食物费用的三倍或三倍多一些。

关于相对贫困标准是随收入分配的变化而变化的。至少有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在完全的相对收入家庭标准,取中间值的相对贫困标准50%以下为贫困线,60年代中期以来, 美国社会保障署经常用这种方法来确定贫困线。自1947-1965年间,绝对贫困几乎减少了一半, 但在中等收入以下的相对贫困却几乎保持稳定。

另一种计算办法是将家庭收入分成五等, 计算最低20%家庭占全部家庭收入的分额,用以说明贫困程度。在50-60年代美国步入丰裕社会后,虽然绝对贫困化的情况有所好转,但是相对贫困化的状况一直存在。按全部家庭分五个等级来统计, 最低收入的20%家庭占全部家庭收入的比例,1935-1936年占4.1%,1947年占5.1%, 1966年占5.6%,1972年占5.4%。

根据1985-1995年间《世界银行》对美国收入分配中五类20%收入或消费的百分比额及最高的10%作了统计,显示:1980年最低20%占5.3,第五个20%占39.9,最高的10%占23.3。1985年则分别占4.7、41.9、 25.0。这些情况表明自1980-1985年间社会财富向有利于富人方面转化。

贫困特征是和美国的社会福利保障有密切关系的。如老年人、妇女、黑人、西班牙裔、亚裔、印第安人等少数族裔情况各不相同。1966年美国贫困和接近贫困的家庭情况统计表,说明了贫困现象主要发生在哪些家庭。在全部家庭中贫困的占15.3%,接近贫困的占7.8%,其中女性贫困家庭占43.0%,接近贫困家庭占8.5%。白人家庭中贫困的占10.2%,低于全国家庭指数, 接近贫困家庭占7.3%,也低于全国的指数。而黑人家庭中贫困的占39.9%, 接近贫困家庭占12.9%, 均远高于全国指数。

至于女性家庭无论白人还是黑人,均高于男性家庭。在各类年龄段贫困家庭中18岁以下儿童占到18.0%, 65岁及以上占到55.3%,其中黑人女性18岁以下的占78.4%, 黑人女性65岁及以上的占84.3%。可见贫困现象集中在黑人、女性、65岁及以上, 18岁以下,而最贫者为黑人女性中的65岁及以上家庭。

7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保守主义政策的流行,贫困发生率上升。 80年代初期贫困率达到15.2%, 1988年为13.1%,有3200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下,1988年老年贫困率在12%以上,儿童中的贫困率达1/5, 就种族而言,在1988年白人只有10.1%,1966年占5.6%,1972年占5.4%,为最高的20%家庭收入的41-43%左右的12%。

美国人口普查局在1994年发表《战后美国贫富收入不均现象的简要分析》报告,报告认为:1968-1994年间,最富有的20%家庭的收入,在全国总收入中的比例从40.5%增加到46.9%,报告还认为克林顿执政的头两年,最富有的5%家庭在全国收入中的比例比在里根政府执政的8年还要快。这样就出现了一个富有讽刺意味的现象:以缩小贫富差距自诩的克林顿比起里根来说,贫富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更为扩大了。

二. 80年代以来美国的种族问题

这是美国化进程中的种族问题。“瓦式普”(WASP),即盎格鲁—撒克逊种族的白人清教徒为主体的美利坚民族,和美国黑人、美国西裔、亚裔等少数种族之间的相互关系,既是关系美国社会发展和稳定的重要方面,同时又为美国主体文化和多元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最为丰富多采的舞台。同是它可能是美国社会中的又一颗不定时炸弹。

1991年4月1日,美国人口普查结果,1990年全美人口249 632 692人, 比1980年增加了10.2%,增加人数1/3是移民, 其中多数来自西裔和亚裔。在1980-1989的10年间, 5岁和5岁以上,讲汉语的美国居民人数翻了一番。1990年讲东亚语的美国人有300多万,是1980年的两倍。有1/7的美国人在家里不讲英语,比10年前增加了34%。有1 700万人讲西班牙语, 法、德、意、汉的美国人分别在100-200万之间,讲朝鲜语和他加禄语(菲律宾国语)的美国人数目分别上升了127%和87%。美国印第安人数目接近200万人。

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的美国, 种族多元化和文化多元化, 使美国成为名符其实的“大熔炉”。这对于新老移民来说,美国为他们提供了较为自由发展的大好机遇, 对于整个美国来说, 各民族各献所长,导致美国快速发展。但是, 在认同主流文化的同时,如何保留本民族的次文化, 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则困扰着美国社会。可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是美国民族群体关系上的转折点。

居民结构的重大变化, 即白人主体结构的减弱和亚裔、西裔、黑人等非白人人口的增加,种族歧视势头发展和种族问题再度突出影响社会发展和安定。到1992年3月,美国黑人的失业率高达14.2%, 而白人只占6.9%; 在3100万黑人中, 有36%的黑人生活在贫困线下, 而白人只占11%。

布热津斯基在《大失控》估计:“到2010年, 每5个美国人中大概有1个人是西班牙血统, 1个是非洲和亚洲血统,3个人是欧洲血统。而到2050年, 每5个美国人中,西班牙、非洲和亚洲、欧洲血统的人则分别占2人、1人和2人。”“美国从一个由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文化主宰和塑造的社会,转变为一个全球人种拚奏成的社会将引起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并可能使社会凝聚力进一步有所丧失。”

保罗·肯尼迪在1993年所写的《为21世纪作准备》一书中说:“美国种族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其结果是,一些人口学家所说的到2050年美国‘颜色逐渐变深’,而白人变成少数民族”。60年代,黑人民权运动一度高涨,出现了黑人武装抗暴斗争,90年代以来种族危机又呈激化趋势,出现落杉矶黑人骚乱事件。由于出现了居民种族结构的重大变化,即白人主体结构的减弱和亚裔、西裔、黑人等非白人人口的增加, 种族歧视势头发展和种族问题再度突出影响社会发展和安定。

克林顿在《希望与历史之间》一书中说:“今天,美国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多样化。”“在美国最大的县生活在人就可分成150多个不同种族和民族集团!我们怎样才能把美国所有这些多样性都包容下来,同时又保持强有力的国家公民意识呢?”“我们有过宗教和民族冲突。我们曾对每一波移民潮都抱有偏见,尽管我们自己就是移民的后代。而且,显然我们从一开始就要与种族冲突斗争。今天我们仍要对付其中某些问题。种族间的紧张关系仍然把我们分割开来。在宗教表达尤其是学校的宗教表达方面的不同意见仍然针锋相对。而移民问题又成了众人辩论不休的话题。”

“我们必须消除仍然撕裂着我们的国家的种族分界。”“这一分野使我们不能在这个世界上作为一个国家成为团结在一起的强大社区。”“我们这个国家消灭歧视的工作并未完成。”“要记住我们是一个移民国家,一个法制国家,这对我们大家都很重要。合法移民造就了今天的美国--一个生气勃勃的多样化的国家。”“如果我们要实现我们的宪法中包含的价值,如果我们要履行美国的承诺,那么我们就必须成为一个民族--白人、黑人、亚洲人、拉美人--不互相隔离的集团,而是邻居和公民同胞,分享基本的美国价值观,并愿意靠它们生活。现在,在21世纪的边缘,我们将不能作为一个分裂的社区而生存下去。”“黑人也好,白人也好,我们必须走到一起来,扑灭仇恨制焰,点燃希望和信仰制火。”

克林顿的担心很好的说明了种族问题是美国除相对贫困外的另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三. 当代美国的精神文化危机

美国文化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其中涉及主体文化或主流文化;多元文化;非主流文化;亚文化;反主流文化。它还涉及美国人的宗教观、家庭观、教育观、价值观、文艺观、社会生活观等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问题。在跨世纪的当代美国正由主体文化向多元文化过渡之中。当代美国主体文化和多元文化关系的演变显示了生机、危机和转机。从历史上考察,美国文化具有一体多元的特色。多种文化在长期的共处生活中的逐渐融合;传统文化保持自力、求实、创新三大精神;追求独立、平等、民主三大目标;坚持个人奋斗的价值观。而在当代世界又具有现代文化霸权主义的色彩。

二战后美利坚民族主体与多元结构的重大变化,涉及美利坚民族发展中多元种族带来的多元文化问题。

美国的主体文化是WASP的主体或主流文化。这种美国文化模式包涵清教主义、共和主义、个人主义的三大要素。她最初产生于封建主义、殖民主义、欧洲中心主义的斗争之中,产生于对中世纪宗教黑暗的斗争之中,产生于自由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之中。它具有包容性、自主性、公开性、进取性、多元性等特色,在200多年的演变中,作为象征性的“大熔炉”,它吸纳了世界上诸多文化的精华,逐渐成为独立的固有美国特色的开放性文化体系。

WASP主体文化下的各种族文化的趋同存异,文化多元与主体文化的并存是历史的进步。主体多元文化符合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多样性统一规律;主体多元化文化多样性反应了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多样化发展趋势和要求;主体多元化文化趋势也是美国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多元文化的发展是对WASP主体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它对主体文化提供了极好的机遇,也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多元文化在美国发展中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阵痛,在当前民族主义势力、反移民情绪抬头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因而协调发展WASP主体文化和多元文化,趋同存异是美利坚文化发展的关键,处理种族问题和多元文化问题是关系美国兴旺发达的关键之一。

反主流文化,是本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中的青年大规模反叛运动。嬉皮士作为其中独特的方式,反对美国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和权力机构,并与新左派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反战民主运动、妇女解放和民权运动相交织,对于美国的社会政治和思想文化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特殊的文化现象,反主流文化的参加者主要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通过离经叛道的生活方式表现出对美国主流社会的否定和反叛。

反主流文化(Counter Culture)中实践延续较长的是嬉皮士运动(HipplesMovement)。美国的嬉皮士文化并没有系统的理论体系。它以人本主义观念取代深层次的社会分析观念,以人的存在,人的本质的矛盾理论取代社会矛盾、文化矛盾的理论。嬉皮士的基本特征是消极对抗,脱离人民大众,主观主义和享乐主义。嬉皮士文化中的自相矛盾现象表现为:集体主义形态的群居村受到极端个人主义的挑战;理论上主张非暴力而行动上表现出暴力倾向;口头上反对拜金主义,而追求享乐至上;理论上宣称‘返朴归真,行动上则对高科技的严重依赖。嬉皮士的主要成员来自白人男子,黑人嬉皮士人数极少。作为嬉皮士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有关性的理论,包括性解放、同性恋等。摇滚乐也是嬉皮士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嬉皮士还有一套群居理论:嬉皮士群居村多数散居在农村。

嬉皮士运动的理论是混杂的,有人称它是缺乏理论的盲动,它具有浓重的随意性,往往表现为行动中的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和享乐主义。由于它对社会采取消极态度,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嬉皮士运动无法摧毁美国现存的权力机构,无法触及美国社会的经济基础,它根本不是一场革命,只不过是对主流文化的消极反叛,但是它毕竟反映了美国青年一代对社会实现的强烈不满,对传统价值观提出了挑战,显示了美国社会的精神文化危机。

80年代美国出现了雅皮士文化(Yuppies),有人称它是“向上层社会流动的青年人”。一般认为雅皮士的特点是主要是1946-1965年这一代中青年人。有人形容这些人男性饰短的流行发式,穿三件头套装,手带薄材料制成的公事包,脚着轻便皮鞋,手拿网球拍,身戴汽车钥匙。女性则留短发式,穿办公套装,手提沉甸甸的提包,走路穿竞走鞋,办公室穿轻便舞鞋。他们一般集中居住在大城市。是专业人员,具有大学文化程度,受过专门训练,具有专门知识。大多年收入在几万到几十万间。有人说这些人是90美元一双运动鞋,900美元一只公文包,90万美元一套公寓房。这些人的一般生活方式是追求物质享受;同时拼命干活。

当代美国的精神危机表现为精神危机的加深, 即精神文化生活的相对贫困化和商品化。其中涉及美国教会蓬勃发展, 信仰危机却十分严重;美国青少年吸毒现象有增无减, 美国是世界上毒品最大的国家, 每年毒品贸易额达1100亿美元,约占世界毒品贸易额的1/3和全世界毒品市场的60%。据美国卫生福利部统计, 约有7 000万美国人曾使用过毒品,其中经常吸毒的人数达3 300万人,“隐君子”有300多万人。美国面临普遍的价值观念危机。全球现代化进程要求与之相适应精神文化,或我们通常所说的精神文明。

90年代以来随着种族危机的加深,美利坚的盎格鲁-撒克逊清教白人主体文化(WASP)面临新的挑战,“美国精神”又面临又一次危机。在这方面以一批未来学家和文化思想史家为先导提出了各自的看法,随即一些政治家也加入了这一行列。丹尼尔·贝尔1978年所著《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出版,引发人们对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和作用的再评价。

布热津斯基则在《大失控与大失败》一书中充满着对美国文化危机的忧思之情。他直接了当地提出了“普遍地影响着和反映了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的“需要除敝兴利的基本难题”。这些包括:低质量的中等教育、日益恶化的社会基础设施和普遍的城市衰败现象、贪婪的富有阶级、爱打官司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日益加深的种族和贫困问题、广泛的犯罪和暴力行为、大规模毒品文化的流行、社会上绝望情绪的内部滋生、过度的性自由、通过视觉媒体大规模地传播道德败坏的世风、公民意识下降、潜在的制造分裂的多元文化主义的抬头、政治制度出现拥塞现象、日益弥漫的精神空虚感等14个难题。他惊呼“美国诸多的棘手难办的社会问题,和越来越主宰美国文化和精神的价值观念之间的对立呈现出最大的差距。”他以清楚的语言,警告人们, 美国的主体文化面临危机。他尖锐地提出了重振美国精神问题。这是比里根、布什单纯的重振美国经济的主张要高出一筹的地方。

连克林顿在1996年出版的新著《希望与历史之间--迎接21世纪对美国的挑战》中也意识到强调责任,恢复“美国精神”的必要。它写道:“许多社会问题是由于缺乏个人责任感而引起的:十几岁的少年母亲离开学校靠福利生活;赖帐的父亲放弃他对自己孩子的责任;犯罪向我们周围的人伸出魔爪,略夺同胞;邻里们向贫困的孩子背过身去;企业的总经理不能善待他的职员或埋掉有毒的废物。美国是建立在相互的责任的基础上的。如果我们想使21世纪的梦想成真,那么至关重要的就是要加强这个基础。”

正是在传统“美国精神”面临危机和挑战,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世界多极化趋势明显强化的大背景下,亨廷顿在他的《文明的冲突》一文中提出了文明冲突将取代意识形态和其他形式的冲突,成为未来左右全球政治的最主要的冲突的论点,甚至鼓吹冷战结束后儒教国家同伊斯兰国家的结合,将是西方面临的头号威胁的见解。

除了三大社会问题,还有跨世纪的其他社会问题。

这种社会危机表现:

其一,为老年保障危机的深化;

其二,表现为家庭危机的加深,单亲家庭的增加, 黑人社会中2/3为独身母亲家庭和数量不大的单亲父亲家庭。由于性关系混乱,自1981年美国发现首例艾滋病(HIV)以来, 美国艾滋病感染者已高达200多万人,成为25-44岁青年人的头号杀手。

第三,是社会安全危机加深,暴力案件和恶性事故上升。1982年10月,里根宣称:“犯罪在今天已经是美国的一种流行病”。由于恶性凶杀案一再出现,围绕枪支管制问题美国政界展开了又一场大辩论, 1991年3月11日, 布什向国会提出了反犯罪法案, 对利用枪支犯罪加重刑罚,并扩大联邦适用死刑的范围。5月8日, 美国众议院通过了以前白宫新闻秘书詹姆斯·步莱迪命名的枪支管制法案,规定购买枪支要等待为期七天的调查,该法案于1993年生效。

根据调查,美国境内枪支总数有2.11亿支。美国联邦司法小组委员会主席舒墨证实, 1992年死于枪械凶杀案的人数有15377人,6.5万人受伤,有照枪支销售店26.7万家。美国监狱犯人总数925,247人。1993年向警方正式报告的暴力案件总数为200万起。1994年1月1日,在纽约时代广场附近,百老汇和第47街的交汇处一栋九层高楼上, 竖起一座“死亡钟”, 每隔五分钟报告一次枪支生产的数目,每隔15分钟报告一次死于枪械的人数, 以引起人们的关注。

美国的杀人率高居世界所有文明国家榜首。造成美国社会治安问题严重恶化的重要原因是: 单亲家庭数量增多, 导致街头犯罪率升高;电视暴力节目的诱导, 使青少年中毒颇深; 枪支失控; 刑罚较轻,例如杀人犯在狱中服刑平均仅七年等。他说在他就任总统之前:暴力犯罪连续4年直线上升,被判有罪的重罪犯可以走到随便哪一家枪支商店买手枪,除了杀人外没有其他目的的攻击性武器,像猎枪一样自由出售,普通的守法的美国人害怕走在他们自己家园附近的街道上,甚至害怕送孩子上学。青少年犯罪问题--或者更准确地说,是青少年犯罪和对青少年的犯罪这样一个孪生问题。从1984年到1994年,青少年凶杀率增加了82%,现在枪杀已经成为10岁至19岁青少年死亡的第二大主要原因。许多枪杀是青年人杀青年人。枪杀的原因常常是过度饮酒、吸毒、贩毒,而且经常是有帮派组织的。

这个问题的一个主要方面是:许多青年是非婚生的孩子。他们没有在双亲的监护下成长,生活在困难和危险的家庭环境中,他们被抛在一边自己养活自己。许多这样的孩子发奋改革了生活,但其他许多人的生活没有改变,他们滑入犯罪、毒品、帮派和暴力阴暗世界中。即使是最警觉的父母、最好的孩子也会受到一大堆难题的困扰:似乎在一味宽容暴力和不恰当性行为的电视和音乐,以及来自同辈的消极的压力。其极端的表现形式,举例来说,是来自生活条件差的街区中的不良少年帮派的压力。在某些家庭,贫穷、父母虐待或干脆撒手不管、酗酒、吸毒成隐等等,都危害着孩子的前途。

最后: 关于教学的重点、研究建议、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

1.美国丰裕社会中的相对贫困及其影响

2.美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精神危机

研究建议:

1. 着重考察美国贫困和贫困线的界定

2. 着重考察美国多元文化趋势的影响

思考问题:

1. 美国政府如何协调社会丰裕和部分居民贫困化的关系

2. 美国政府如何协调主体文化和多元文化的关系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80262.html

更多阅读

解读奥巴马治下的美国经济 奥巴马经济政策

解读奥巴马治下的美国经济卢麒元以前,一直认为国内消息闭塞,大家不了解外面的情况。现在,发现非止闭塞这么简单,我们看到了傲慢与偏见。奥巴马远非大家想象的那样无能,情况可能刚好相反。奥巴马有可能成为位列美国前十的伟大总统。当

美国经济温和复苏 经济筑底复苏的信号并不明显

     10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三季度GDP数据,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4%,与一季度8.1%和二季度7.6%相比,降幅逐季收窄。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表示,对完成全年7.5%的增长目标有信心。不少观察者认为,目前经济处于阶段性底部,预

2010:美国经济将“拐”向何方?

2010年到了,百年难遇的金融危机似乎也画上了休止符,而新的日历上好像也不再留有2009年的衰退气息。但隐约之间,仿佛还有丝丝缕缕的疑窦凝结在雪花之中。伴随着新年的钟声,市场情不自禁地展开对复苏的畅想,然而这些畅想似乎缺少了一些底

声明:《美国经济发展史4 日本经济发展史》为网友摧毁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