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机《平复帖》欣赏 西晋陆机的 平复帖

陆机《平复帖》欣赏

《平复帖》——真迹墨皇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众多中国古代书法墨宝中,有一件西晋文学家、书法家陆机书写的《平复帖》,它是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中年代最早的书法真迹,也是除了发掘出土的战国竹简、帛书和汉代木简以外,我们能看到的中国最早用毛笔写在麻纸上的字帖,流传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平复帖》被收藏界誉为“中华第一帖”和“祖帖”。



我国现存最早书法真迹《平复帖》

陆机,字士衡,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因其曾为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他“少有奇才,文章冠世”(《晋书陆机传》),与弟陆云俱为我国西晋时期著名文学家,其实陆机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的《平复帖》是我国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法书真迹。

《平复帖》是陆机写给朋友的一封信,文章内容说到病体“恐难平复”等内容,所以后人称之为《平复帖》。

宋陈绎曾云:“士衡《平复帖》,章草奇古”。《大观录》里说:《平复帖》为“草书、若篆若隶,笔法奇崛”。《平复帖》对后世也产生过较大影响。清人顾复称“古意斑驳而字奇幻不可读,乃知怀素《千字文》、《苦笋帖》,杨凝式《神仙起居法》,诸草圣咸从此得笔。”这些评论或许有牵强附会之感,但若是怀素、杨凝式当真见到,也确会为之动情。董其昌赞云“右军以前,元常之后,唯存数行,为希代宝”。

王僧虔曾说陆机的字“吴士书也,无以校其多少”。李嗣真说:“陆平原、李夫人犹带古风”。大概当时吴国书法比较守旧而且有点地方风格,在当时的书法中比较特别。看此帖之字确有点奇幻难读,当不是偶然现象。此书使用秃笔书写,笔法质朴老健,笔画盘丝屈铁,结体茂密自然,富有天趣。在现在见到的同时期及其以前的墨迹中是很突出的。故今人启功先生曾有诗说:“十年遍校流沙简,《平复》无渐署墨皇。”

《平复帖》凡九行,上有宋徽宗赵佶泥金题签和“宣和”、“政和”二印。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内容只是陆机问候友人的平常手札。惜距今一千七百多年,纸面损伤,有些字已分辩不出来了。古代法书典籍《墨缘汇观录》、《平生壮观》、《大观录》等,虽有记录,均无释文。当代书家启功先生在其《启功论稿》中对此帖注有释文。

《平复帖》是草书演变过程中的典型书作,最大的特点是犹存隶意,但又没有隶书那样波磔分明,字体介与章草、今草之间。细观此帖,秃笔枯锋,刚劲质朴,整篇文字格调高雅,神采清新,字虽不连属,却洋洋洒洒,令人赏心悦目,字里行间透露出书家的儒雅与睿智。

《平复帖》,晋,陆机书,纸本,手卷,纵 23.7cm,横20.6cm。

草隶书9行86字。

释文:

“彥先羸瘵,恐難平復,往屬初病,慮不止此,此已爲慶。承使唯男,幸爲複失前憂耳。吳子楊往初來主,吾不能盡。臨西複來,威儀詳跱。舉動成觀,自軀體之美也。思識□量之邁前,勢所恒有,宜□稱之。夏伯榮寇亂之際,聞問不悉。”(释文据启功《〈平复帖〉说并释文》)

《平复帖》内容涉及三个人物,贺循,字彦先,是陆机的朋友,身体多病,难以痊愈。陆机说他能够维持现状,已经可庆,又有子侍奉,可以无忧了。吴子杨,以前曾到过陆家,但未受到重视。如今将西行,复来相见,其威仪举动,自有一种较前不同的气宇轩昂之美。最后说到夏伯荣,他因寇乱阻隔,没有消息。

《平复帖》的书写年代距今已有1700余年,是现存年代最早并真实可信的西晋名家法帖。它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其字体为草隶书。《平复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对研究文字和书法变迁方面都有参考价值。

根据尾纸董其昌、溥伟、傅增湘、赵椿年题跋,可得知《平复帖》历代递藏情况。此帖宋代入宣和内府,明万历间归韩世能、韩逢禧父子,再归张丑。清初递经葛君常、王济、冯铨、梁清标、安岐等人之手归入乾隆内府,再赐给皇十一子成亲王永瑆。光绪年间为恭亲王奕訢所有,并由其孙溥伟、溥儒继承。后溥儒为筹集亲丧费用,将此帖待价而沽,经傅增湘从中斡旋,最终由张伯驹以巨金购得。张氏夫妇于1956年将《平复帖》捐献国家。

欧阳中石先生在《草书初涉》中说:墨迹陆机的《平复帖》素为人们所称道,应是章草的一种特殊格调。是否是章草发展的必然走向,不敢遽断。但从趋势上看,更减少了萦绕,平直似乎也尽量变化,倒是以斜面作了主笔,作了结字取势的主导,由此可以看出汉字书写的规律总是在日趋简易。——其实这不只是草书的发展要求,整个文字发展的一般要求。

在我国书法史上,这种章草既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便为我书坛艺术提供了一种字体的特殊风貌,成了一种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虽然不用它来解决实用,但作为艺术却流传至今,尤其在行草中偶一为之,极见情致,既显得古雅,又显得深沉;既显得丰富,又显得隽逸,很能显示艺术的表现能力。所以我们学习草书,不能把章草置之其外,哪怕是稍作涉猎,也应是必修的课程之一。



陆机《平复帖》概念与晚明鉴藏家的“松江意识”

1956年,《平复帖》由张伯驹夫妇捐出,在经历过被北宋宣和内府和清乾隆内府的两次宫廷收藏之后,再一次进入故宫博物院,其“博物馆级”或“国宝级”藏品的地位也由此确立。之前的漫长一千多年,它只被少数幸运的皇室成员和收藏家看到;之后,它不断被出版和展览,以印刷品和原作的形式出现在广大普通观众面前,同时出现在多种书法史教材著作中,冠以“现存最早的名家墨迹”等多种标签。

然而,关于此帖的讨论并没有停止。尽管张伯驹、王世襄、徐邦达等人对其流传史有详细考证,但收藏史的环节仍有缺漏;启功、徐邦达先生对文字内容作过考释工作,但其全文仍不能尽释;帖中所提及的人物也一直悬而未决;尽管对于作品的时代无甚疑义,但此帖的著作权是否归于陆机仍然存疑。

这些考据还原的困难,当然是由于现存早期文献和作品的不完整和不对应性所致。事实上,这种困难至少在明清之前就已存在。而我们现在关于《平复帖》的知识,是基于明清鉴藏家的工作。因此,在早期文献和作品缺失及错位的情况下,与其还原其难以复原的面目,不如探讨“陆机《平复帖》”的知识生成过程,更能厘清书法史知识和概念生成的内核。

因此,本文将以大量的文献考据爬梳入手,探讨陆机形象的丰富过程、《平复帖》的流传过程、陆机与《平复帖》的合成过程,更重要的是,通过发掘陆机《平复帖》被收藏、观看、鉴定的过程,探讨晚明鉴藏家的鉴定标准、方法、趣味,最终揭示其后隐藏的观念。

一、西晋到晚明:“陆机”与《平复帖》合成史、流传史与鉴藏史

关于陆机的文学史写作,是由南朝刘宋文学家刘义庆(403-444)完成的。通过他在《世说新语》中对陆机的记载,我们得以了解陆机的言行、风采、家族以及他对家族和江东地域的荣耀感。而对于他著名的文学理论著作《文赋》,其弟陆云、六朝时期的臧荣绪、刘勰以及钟嵘都有评价。关于其历史写作是由唐太宗李世民完成的,他在《晋书》中,对于陆机的煊赫家世、武将经历、文士才能有详细的记载,尤其全文抄录了其《辩亡论》,并对其文采赞赏有加。

所有的上述著作均没有谈及陆机与书法的关联,更没有谈及他的书法作品。事实上,在宋代之前的品评体系的书法史著作中,陆机的地位一直不高。在庾肩吾的《书品》中,他与王导、庾亮等共十八人被列为“中之下”,同时也谈到“陆机以弘才掩迹”;而张芝、钟繇、王羲之三人被列为“上之上”;我们现在熟知的章草书法家索靖、皇象等九人被列为“上之下”。到唐代,李嗣真的《书后品》中,陆机与庾肩吾等共其他十三人被列为“下上品”,而上上品为程邈(隶)、崔瑗(小篆)二人,索靖、皇象等七人则被列为“上中品”;在张彦远的《法书要录》“能品一百七人”中的“章草十五”人中,没有提及陆机;在韦续的《墨薮》中,“陆机行草”被列为“下上八人”,而“杜伯度章草时称草圣”;同时,魏韦诞正(书)、章草及署(书)被列入“上中十三人”之中;张怀瓘的《书断》中,所列“神品二十五人、章草书八”,以及“妙品九十八人、章草八”中,均没有陆机的名字,也没有提到陆机与章草的关联,更没有提及与《平复帖》关联。

把陆机和章草、《平复帖》整合到一起,最早是在《宣和书谱》里完成的。《宣和书谱》里提到陆机的经历、才华,也谈到“虽能章草,以才长见掩耳”,“书特其余事也”,陆机的位置开始变得相对重要;在为数不多的草书家中,他被列为张芝等少数草书家之后,并在“草书二”中,被列为第一,位置甚至在出生时代比他要早的索靖之前。书中还明确记载“今御府所藏二,章草《平复帖》、行书《望想帖》”。从此,“陆机《平复帖》”成为紧密结合的概念。《宣和书谱》中的记载,也成为后人鉴定的重要支点。

王世襄等学者谈到,在进入北宋宣和内府和《宣和书谱》之前,《平复帖》曾载入米芾《书史》,为“西晋晋贤十四帖”之一。此也为米芾斋号“宝晋斋”之由来。检考《书史》,其中只谈及人名,并未提及具体作品。故此说也曾遭到徐邦达、曹宝麟质疑。《平复帖》如何流出内府,细节已经不得而知,但之后的收藏者和经眼者都很有限,从收藏印和题跋,以及晚些的著录书可知,曾为元代张斯立、杨肯堂、郭天锡经眼,但当时藏于何人之手,已不可知,他们也没有具体的作品描述和鉴定意见传世。此作于明万历年间归韩世能(1528-1598)、韩逢禧(1576-1652后)父子收藏,后由韩逢禧售与张丑(1577-1643)。作为著名鉴藏家,张丑在其著作中多次谈到此帖。清初递经葛君常、王济、冯铨、梁清标、安岐等人之手归入乾隆内府,再赐给皇十一子成亲王永瑆。光绪年间为恭亲王奕所有,并由其孙溥伟、溥儒继承。最终由张伯驹购得,并捐出,入藏故宫博物院。

《平复帖》的收藏者和经眼者并不全是言说者,或者是有价值的言说者,换而言之,在少数的收藏者和经眼者中,只有极少数人对此帖有过言说,并对“陆机《平复帖》”这个概念的生成和丰富做过有价值的贡献。

北宋之后,陆机和《平复帖》地位的再一次确认是由董其昌完成的,他除了进一步确定陆机的著作权地位之外,还确定了该帖在书法史上的地位。万历十九年辛卯(1591),董其昌于韩世能处获观真迹,于万历三十二年甲辰(1604)于卷尾写下题跋,认为“盖右军以前,元常以后,唯存此数行,为希代宝”;并认为其在韩氏的收藏品中,“以此为最”;“此帖当属最古也”;同时认为陆机当为“晋初开山第一祖”。张丑曾于韩世能家中获观《平复帖》,并有具体描述,对陆机的著作权并无异议。崇祯元年戊辰(1628),张丑从韩世能之子韩逢禧处购得此帖,并由此取斋号“真晋斋”,但在作者是陆机还是张芝之间徘徊。晚明的鉴藏家中,詹景凤(1532-1602)曾对《平复帖》的笔法、风格、书体发表过鉴定意见,并认为是真迹。陈继儒(1558-1639)认为“其书极似索靖笔法”。他们是否目鉴过《平复帖》,已不可知。著名的文人、鉴藏家王世贞的著作中没有提到该帖。

此后的收藏者、经眼者、言说者并无特别贡献。仅就言说者来说,清代的吴其贞《书画记》,安歧《墨缘汇观》有更为详细的著录。但是,我们现在关于“陆机《平复帖》”的主要知识和概念,在晚明即已完成,主要贡献来自《宣和书谱》和董其昌。这是我们探讨“陆机《平复帖》”概念生成的支点。



二、晚明鉴藏家的“陆机《平复帖》”概念

万历十九年辛卯与三十二年甲辰,董其昌与《平复帖》两次相遇,一次于韩世能处获观,一次于卷尾写下题跋:

右平原真迹,有徽宗标字及宣政小玺。盖右军以前、元常以后,唯存此数行,为希代宝。予所题籖在辛卯春,时为庶吉士,韩宗伯方为馆师,故时时得观名迹,品第甲乙,以此为最。惜世无善摹者,予刻《戏鸿堂帖》,不复能收之耳。甲辰嘉平月朔,董其昌题。

董其昌给《平复帖》和陆机确立了明确的著作权归属,以及作品在书法史上的时间定位和品质定位。“盖右军以前,元常以后,唯存此数行,为希代宝”,属于对书作创作的时间定位,这个定位是基于“徽宗标字及宣政小玺”所做出的。“真迹”,属于作品品质定位。而“晋初开山第一祖”是对作者地位的进一步确认,既是客观的书法史的时间定位,也有主观的价值判断。“此帖当属最古也”,既是时间定位,也是风格、趣味、价值观的定位。

在时间上把《平复帖》定位“最古”,主要是基于客观上晚明所能看到的魏晋真迹的减少。如著名收藏家项元汴(1524-1590)和韩世能(1528-1598),其收藏的魏晋书法就颇为有限。以韩世能为例,其藏品中,魏晋楷书,有王羲之三件、王献之一件;行书王羲之五件;“草圣”除《平复帖》以外,有王羲之五件,王献之一件。至于比陆机更早的张芝、钟繇、索靖、皇象等人的作品,所见就更加有限了。王世贞就谈到《急就章》时说:“自伯英创今草,海内争趣之,章日以废,《书谱》称二王章法俱入神,而其存者,自《孙权》、《豹奴》二三帖外,不复可见。”董其昌谈道:“今世张、锺书法都非两贤真迹”;张丑也说过“元常《宣示》成乌有”;即便如此,这些藏品,也只有少数书画鉴藏家才能看到。

在《宣和书谱》中,归于陆机名下的除了章草《平复帖》之外,还有行书《望想帖》,后者在北宋之后的流传情况不详,不见于任何文献记载,它在一些著录书中偶被提及,也都是对《宣和书谱》的复制。因此,要判断《平复帖》的作者归属,魏晋同时期章草书家的书作就成为较好的参照。

在魏晋章草书家书作中,晚明鉴藏家经常谈及的是索靖的《出师颂》,它也经常作为陆机《平复帖》的参照物。同样,《出师颂》在此时也是稀罕之物,董其昌就谈到:“锺太傅书,自晋渡江时止传宣示表,百余年间妙迹已绝,宁知今世有索靖《出师颂》耶?”王世贞谈到曾入宣和内府的索靖《出师颂》,认为是“唐人临作萧子云颂,因见阁帖内靖数行相类,遂鉴定以为靖出师颂耳”。此外,他还谈到于文寿承处所见一卷,上有佑陵泥金御题“征西司马索靖书”,以及其弟敬美(王世懋)购得一卷,被米友仁敷文鉴定以为隋贤书,后入绍兴内府的《出师颂》,都不是真迹:“二迹皆自幼安临出。”至于他所得到的索靖另一件著名的章草书《月仪帖》,经他鉴定,“亦是唐人临手也”。张丑也曾谈到索靖的《出师颂》,即是王世贞所谈到的文寿承家藏的那件,“文寿承定为真迹,为之刻石行世”,然而张丑对其是否为真迹表示怀疑。此外,他还提及“索靖章草月仪帖一短卷”,对其真伪状况没有发表意见。

以上所谈到的晚明鉴藏家所见到的“索靖《出师颂》”墨迹的状况,它们或是唐人临本,或者真伪不详;而索靖《出师颂》和《月仪帖》,以及其他章草书也见于《淳化阁帖》以来的多种刻帖之中,这些刻帖经过反复刊刻,流传甚广,这些也成为晚明鉴藏家认识魏晋章草的重要参照。事实上,晚明的鉴藏家经常以《出师颂》为标尺,来比对、鉴定《平复帖》。

陈继儒就曾经谈到两者之间的“笔法”关联,收入张丑《清河书画舫》中:

韩存良太史家陆士衡平复帖……云间陈仲醇谓其书极似索靖笔法。吴门韩宗伯存良有陆士衡小柬……其书乃得索靖笔。

如果说陈继儒提及《平复帖》“极似索靖笔法”和“乃得索靖笔”还较为谨慎,张丑在谈到《平复帖》时,则直接谈到“索幼安《出师颂》齐名”,甚至“远胜索幼安”了:

平复帖最奇古,与索幼安《出师颂》齐名。平复九行,为西晋名贤手迹,且章草奇伟,远胜索幼安、谢安石辈乎!

“笔法圆浑”既属于形式构成,也属于风格描述;而“章草奇伟”则是完全的风格描述了。通过索靖的《出师颂》对《平复帖》之间的笔法和风格关联,晚明鉴藏家来确立“古”的时间定位。而这“古”显然指的是魏晋,董其昌对此有论述:

吾学书……以为唐书不如晋魏,遂仿《黄庭经》及锺元常《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丙舍帖》,凡三年,自谓逼古,不复以文征仲、祝希哲置之眼角。

同时,“古”同样还是风格、趣味和价值标准。张丑在对《平复帖》的叙述中,就多次谈到“古”,或与“古”相关的概念:“士衡平复书淳古”、“平复帖最奇古”、“箧秘墨皇平复古”等。在董其昌的书画评价标准中,“古”是极为重要的概念,甚至他品评书画的最高标准,他在谈及他所推崇的古代书画家时,经常用到“古淡”、“淡古”或“沉古”等词:“书黄庭经后……小字难于宽展而有余,又以萧散古淡为贵”,“王珣书潇洒古淡,东晋风流宛然在眼”等。由此,我们可以获知以董其昌为代表的晚明鉴藏家关于“陆机《平复帖》”的概念生成背后的结构关联,在肯定宋徽宗鉴定成果的基础上,确立其作者和书作的时间定位,以及品质定位,而晚明鉴藏家关于魏晋章草的知识背景也隐含其中。通过笔法、风格的比对和鉴定,进一步指向魏晋这个朝代和时代概念,以及“古”这个包容时代、风格、趣味、价值的概念。而这,正是董其昌等晚明书画鉴藏家品评书画的重要标准。

董其昌关于“陆机《平复帖》”概念的生成还隐藏着个人背景,这个背景与董其昌和陆机的共同的地域“松江”的背景有关,他两次谈到“吾松书”,即“松江书法”:

吾松书自陆机陆云,创于右军之前,以后遂不复继响,当为晋初开山第一祖,诚然,诚然。陆机平复帖作于晋武帝初年,前王右军兰亭燕集叙大约百有余岁,今世张、锺书法都非两贤真迹,则此帖当属最古也……

吾松书自陆机陆云,创于右军之前以后遂不复继响,二沈及张南安、陆文裕、莫方伯稍振之,都不甚传世,为吴中文祝二家所掩耳。文、祝二家一时之标,然欲突过二沈,未能也,以空疏无实际故。余书则并去诸君子,而自快不欲争也,以待知书者品之。

董其昌强烈的“地域意识”于此显现。他一开始确立了松江本地书法家陆机、陆云“晋初开山第一祖”的重要地位,在对松江本地书法家“二沈及张南安、陆文裕、莫方伯稍振之”,而又“为吴中文、祝二家所掩”不满的同时,也贬抑了后者的水平。最终不无矜持而又自得地表示,只有自己“并去诸君子”。在排除了书法史上陆机到自己之间,包括松江和吴中的所有书法家之后,把自己与陆机做了遥远的链接。一方面,他强化了自己与陆机的关联,也强化了松江书法的强势地位,另一方面,他也贬抑了吴中书法家。这样,带有董其昌强烈地域意识,或者说“松江意识”的“陆机《平复帖》”的概念得以最终完成。



三、“松江意识”的凸显

书法史的“松江意识”不仅见于董其昌的论述,也见于明代中期和晚明其他松江鉴藏家和文人的论述中,何良俊(1506-1573)就谈到:

吾松在胜国与国初时,善书者辈出。国初诸公尽有善书者,但非法书家耳。其中惟吾松二沈,声誉籍甚,受累朝恩宠……然大沈正书效陈谷阳,而失之于软。沈民望草书学素师,而笔力欠劲;章草宗宋克,而乏古意。此后如吾松张东海……皆以书名家,然非正脉。

何良俊对于松江本地松江书法在元代和明初的声名深为自豪,对于此后的状况表示不快,与此类似的还有与同郡董其昌齐名的陈继儒:

祝允明又论吾乡书法,近朝所称,如黄翰、二钱、张汝弼皆松人也。松人以沈氏遗声,留情豪墨,迄今犹然,然精玉一时而已。

何良俊和陈继儒,与董其昌一样,都是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他们在对松江书法史的论述中,都表现了强烈的好恶之感。无论好恶,都是个人情感的强烈体现,在这里表现为地方意识、“松江意识”的强烈体现。对晚明之前的松江书法的复杂心态是基于对晚明董其昌时代书法状况的自豪感,这点多见于各种文献。同时,还基于对本地文化的自豪感,何良俊就谈到:“吾松不但文物之盛可于苏州并称,虽富繁亦不减于苏。”晚明松江人的文化自豪感自然跟松江府的文化兴盛有关。以科举为例,据统计,明代就松江府就出了进士561名。而学校的建立和学生的培养,也相当可观,以上海县为例,“除乡贤奉祠生及告老衣中生而外,见列岁历史上的松江科红案者,共约六百五十余名”,如果以一府五学计算,学生约有三千余名。“一时家弦户诵,县试童子不下二三千人,彬彬乎文教称极隆焉”。而高官、名宦、作家、书画家、收藏家更是数不胜数,极一时之盛。

当然,晚明松江文化的兴盛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江南地区自从唐宋以来逐渐成为中国的经济发达地区,在明代则更加明显。而松江地方历来是“鱼米之乡”,宋代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盛产稻米等粮食作物的地区。到了明代,松江府的棉纺织业和传统的蚕桑经济天下知名,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松江府已经是一个富裕的江南名郡,粮食充足、航运发达、市镇林立、人口众多,和苏州并称为“苏松”,苏松两府的经济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松江府也成为明代赋税的主要承担者。总而言之,松江府在有明一代,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松江”作为地名出现在元朝。而“华亭”之名始于吴、越时期,“华亭”因之成为“松江”一个代称。东汉及魏晋皆属吴郡。唐末藩镇割据,华亭成为吴越国的一部分。到了晋大福年间,以嘉兴县为秀州,华亭划归秀州属。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华亭县因为人口上升,升为华亭府,又于其下设华亭县,次年(1278)改名为松江府,明朝沿袭之,直隶京师,领县三:华亭县、上海县、青浦县。

基于以上的历史沿革,陆机经常出现在各种名称不同的地方志中,作为地方名人隆重对待。如唐《元和郡县志》,宋《吴郡图经续记》、《吴郡志》,元《至元嘉禾志》以及《明一统志》等,其经历、言行、诗文、旧宅等也一一见于记载,地方荣耀感也于方志中一一展现。

至于陆机本人而言,松江的另外两个地名与他密切相关。其祖父陆逊被封为华亭侯,《明一统志》认为:“汉末孙吴封陆逊为华亭侯,华亭之名始见”;而“云间”之名,与他的弟弟陆云有关:“郡名云间,因晋陆云有'云间陆士龙’之语而名”。陆机本人的家族荣耀感和地域意识也与其祖父和华亭有关,其相关言行,多见于《世说新语》中:

卢志于众坐,问陆士衡:“陆逊、陆抗是君何物?”答曰:“如卿于卢毓、卢珽。”士龙失色,既出户,谓兄曰:“何至如此,彼容不相知也?”士衡正色曰:“我父、祖名播海内,宁有不知,鬼子敢尔!”议者疑二陆优劣,谢公以此定之。

陆平原河桥败,为卢志所谗,被诛。临刑叹曰:“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

陆机诣王武子,武子前置数斛羊酪,指以示陆曰:“卿江东何以敌此?”陆云:“有千里莼羹,但未下盐豉耳。”

陆机的言行表述中所体现的家族意识,以及“华亭”、“江东”之语中所展示的地域意识、“松江意识”于此强烈体现。

作为松江人,董其昌显然熟悉这位同乡先辈书法家的掌故。他把陆机《平复帖》定为“最古”,在抨击了其他本地和吴中书法家之后,认为陆机和他才是松江书法史中的两位代表,体现了其强烈的“松江意识”。而这种意识,还存在于其他松江籍鉴藏家之中,这些,都基于晚明松江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



晋 陆机《平复帖》(附释文,高清晰)







(高清晰,点击放大)

《平复帖》,晋,陆机书,纸本,手卷,纵23.8cm,横20.5cm 。

草隶书9行84字(一说82字),藏故宫博物院。

【释文】

“彦先羸瘵 ,恐难平复,往属初病,虑不止此,此已为庆。承使唯男,幸为复失前忧耳。吴子杨往初来主,吾不能尽。临西复来,威仪详跱。举动成观,自躯体之美也。思识□量之迈前,势所恒有,宜□称之。夏伯荣寇乱之际,闻问不悉。”

(释文据启功《〈平复帖〉说并释文》)

《平复帖》内容涉及三个人物,贺循,字彦先,是陆机的朋友,身体多病,难以痊愈。陆机说他能够维持现状,已经可庆,又有子侍奉,可以无忧了。吴子杨,以前曾到过陆家,但未受到重视。如今将西行,复来相见,其威仪举动,自有一种较前不同的气宇轩昂之美。最后说到夏伯荣,他因寇乱阻隔,没有消息。

《平复帖》的书写年代距今已有1700余年,是现存年代最早并真实可信的西晋名家法帖。它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其字体为草隶书。《平复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对研究文字和书法变迁方面都有参考价值。

根据尾纸董其昌、溥伟、傅增湘、赵椿年题跋,可得知《平复帖》历代递藏情况。此帖宋代入宣和内府,明万历间归韩世能、韩逢禧父子,再归张丑。清初递经葛君常、王济、冯铨、梁清标、安岐等人之手归入乾隆内府,再赐给皇十一子成亲王永瑆。光绪年间为恭亲王奕欣所有,并由其孙溥伟、溥儒继承。后溥儒为筹集亲丧费用,将此帖待价而沽,经傅增湘从中斡旋,最终由张伯驹以巨金购得。张氏夫妇于1956年将《平复帖》捐献国家。

清吴其贞《吴氏书画记》、顾复《平生壮观》、安岐《墨缘汇观》等书著录。

陆机——人物简介: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祖陆逊、父陆抗,都是东吴名将。吴亡后入晋,官至平原内史、前将军。后为司马颖所杀。“少有异才,文章冠世”,是著名的《文赋》的作者。他的书法,在书坛有一定地位,王僧虔、庾肩吾等都曾有记述。《平复帖》是现存最早的传世墨迹。内容是写给友人的一个信札,是传世文人中最早的一件,其中有病体“恐难平复”字样,故名。字为章草,但无挑波,和《淳化阁》所收卫瓘《顿首州民贴》体段相近。大约是当时流行的一种实用书体。

王僧虔曾说陆机的字“吴士书也,无以校其多少”。李嗣真说:“陆平原、李夫人犹带古风”。大概当时吴国书法比较守旧而且有点地方风格,在当时的书法中比较特别。看此帖之字确有点奇幻难读,当不是偶然现象。此书使用秃笔书写,笔法质朴老健,笔画盘丝屈铁,结体茂密自然,富有天趣。在现在见到的同时期及其以前的墨迹中是很突出的。故今人启功先生曾有诗说:“十年遍校流沙简,《平复》无渐署墨皇。”



《平复帖》何以为“墨皇”

顾行伟

陆机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论《文赋》便出自他的笔下。其父陆逊是三国东吴的名将,陆机因《平复帖》在书法界的影响远远盖过了他在文学上的影响,也为文人字画的历史价值开了先河。

作为“皇帖”的《平复帖》自然有“流传有绪”的家史。宋米芾的《书史》和明张丑的《真晋斋记》记载,《平复帖》是《晋贤十四帖》中的一件,同谢安的《慰问帖》同轴,至今仍有唐末鉴赏家殷浩的印记。米芾在他的《宝章待访录》一文中称目睹了《晋贤十四帖》,当时帖藏附马都尉李玮家,而《书史》中记载是李玮从王贻永家购得。而王的祖父就是王溥。王溥作为《唐会要》《五代会要》的作者,又是宋初的一位大收藏家。

李玮作为附马都尉同宋代帝室有亲戚关系,李玮死后,宋徽宗自然注意他的家藏,《平复帖》流入宋御府也是情理之中。宋徽宗题写了“晋陆机平复帖”瘦金书六个字,并钤盖了“双龙”、“政和”、“宣和”等玺印。之后元代不知何故又流入民间,至明代隆庆年间为大收藏家韩世能所有,并经多位名家赏鉴,万历十九年,董其昌题鉴“晋陆机平复帖手迹神品”,虽未著名,却为后人公认,13年后也就是万历三十二年,董其昌又写了一段跋。韩世能死后,《平复帖》传给儿子韩逢禧,韩逢禧将该帖卖给了大收藏家张丑,张丑兴奋之余,给自己取了一个斋名“真晋斋”,并写了一篇《真晋斋记》。崇祯癸未,明朝亡,张丑去世,之后17年,《平复帖》被人视为赝品弃物,为明代古董鬼葛君常收得,转售给刻《快雪堂帖》的冯铨,冯铨又将该帖转让给明末清初的大学士、大收藏家梁清标,梁在《平复帖》上钤盖了多方印记,又流入当时的大鉴赏家安岐家中,安岐后因“久病杜门”,“衰朽余年”时,将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苏轼二赋以及平复帖等经傅恒之手卖给了弘历,由此再次进入御府。乾隆四十二年弘历生母去世,《平复帖》作为“遗赐”赏赐给永瑆(弘历的儿子)作为纪念品,永瑆为此也给自己取了一个斋名——诒晋斋,并写有《诒晋斋记》。之后永瑆又将此帖传给了曾孙载治。光绪六年载治死后,当时两个儿子溥伦和溥侗正处幼年,光绪帝便托恭亲王奕訢代管,从此便由恭亲王据为己有,后由奕訢传给孙子溥伟,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清室,溥伟逃往青岛,《平复帖》留给了他在京的两个弟弟溥儒和溥僡。1937年,溥儒母亲去世,治丧急需款项,有意出手《平复帖》,开价20万,消息传出,上海已有人北上洽谈,好在这个溥爷没被银子晃花了眼,念着同张伯驹的旧情,最后开出4万的价格被张收去,张伯驹为支付这笔现金,还转让了盐业银行的部分股票。因此,风声走漏,当时正是卢沟桥事变,日本人指使汉奸打上门来,要《平复帖》,张伯驹为了不让《平复帖》有一点闪失,决定南下上海,避让一下,不料却在上海遭到特务绑票,要价200根金条,古董商趁火打劫,要其夫人将《平复帖》出让以赎回张伯驹,张宁死不从,后经友人多方周旋,由其夫人潘素将自己的金银细软换了20根金条才将张伯驹赎回,为《平复帖》张伯驹差点将性命搭上,无奈,张伯驹夫妇将《平复帖》缝入被中,佯装逃难到了西安国统区,见到了张大千,杯盏相叙,张大千称“《平复帖》为天下'墨皇’,无上珍品,非熏香更衣不能随便一见。”兵荒马乱之年,相约抗战胜利后再赏国宝。可见连张大千要见上《平复帖》一眼也不是件易事。多少年后,京城玩家王世襄为研究《平复帖》去张伯驹家看宝,张伯驹竟让王世襄将此帖带回家中一月有余,细细研读,为此王世襄坐卧不宁,恐有闪失,每次取出研读,都要眼观天象,戴上手套,看后必用高丽纸细心包好,之后写出了权威性考证文论《西晋陆机平复帖流传考略》,直到1992年,王世襄老人在回忆这段往事时,仍然肃然起敬。

…………

(摘自1月2日《新民晚报》)

《平复帖》共9行84字,是东晋陆机听说好友患疾,慰问病情,遥祝病体康复的一封信札,后人称之为秃笔挥就,今人奉称为“墨皇”“皇帖”,毕竟是一千七百年前的真迹,比王羲之的还要早80年。即使是一千七百年9行84字的时空,然全部解读辨识出来的却是当代大书法家启功。前几天看到报章上载有一段趣闻:说的是启功当年找辅仁大学校长陈垣要份工作,到下属的中学教一年级的国文,竟被院长张怀辞退,启功晚年谈及此事还自嘲“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作为解读《平复帖》的天下第一人,可见他家学渊源。历史常常会开玩笑,这是没有办法的。就像《平复帖》一样,东晋时期用秃笔挥就的一封慰问信札,一千七百年后奉为“墨皇”“皇帖”,其中又演绎了那么多悲欢离合,刀光剑影的故事,实在有许多令人想不通也想不到的事情。

还是要感谢那个老头张伯驹,用其父张镇芳一生堆垒的金山银海换回了《平复帖》《游春图》等一批国之重宝,并于1957年捐献给国家。闲云野鹤的人生,名利粪土的超凡,遍寻《平复帖》上历朝历代的玺印,找不到一丁点儿张伯驹的钤迹,他手上有的只是一张薄薄的捐献证书。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80400.html

更多阅读

《眉姐》---叫我小男人的那个成熟少妇 成熟的少妇新浪博客

将姐弟恋进行到底!小男人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认识了一个大他九岁的少妇,他们先是从性开始,进而彼此爱上了对方,在年龄,家庭,世俗的阻挠下,他们的爱情经历了难以想象的曲折。《眉姐》---叫我小男人的那个成熟少妇 第一章二十三岁的时候,我从没

中国知行社成员山东吕剧《墙头记》欣赏与感悟 吕剧墙头记

2013年1月22日,受山东淄博吕剧团路晓荣团长邀请,中国知行社成员及家属一共65名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一起欣赏了山东吕剧著名曲目《墙头记》。山东吕剧是我国著名的传统艺术之一,其中,古装派喜剧《墙头记》是山东省吕剧院的看家戏目,几十年

声明:《陆机《平复帖》欣赏 西晋陆机的 平复帖》为网友气质男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