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等高线的基本特征
①标高为“海拔”,单位为“米或m”;如果某地低于海平面则用负值表示,如吐鲁番盆地艾丁湖面为-155米。
②同线等高
③等高距全图一致
④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只是有的不能在一幅图上完全呈现出来
⑤“现实中”等高线不相交、不重叠;“等高线地形图中”在陡崖峭壁处因投影可能重合
⑥示坡线,表示坡降方向,总是指向海拔降低的方向
⑦特殊等高线:海岸线表示0米等高线
2.确定等高线数值:
在同一幅等高线图上,等高距是相同的。知道任意一条等高线的数值(即高程)和等高距,可推算出该图上其他等高线的数值。
相邻两条线的差值为一个等高距或0
3.确定某点的海拔
①在等高线上。
②在两条等高线之间,按插入法读数,数值大小为“大于小数,小于大数”。
③在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闭合曲线内部,数值大小遵循“大于大的,小于小的”的法则读数。即如果闭合等值线海拔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低海拔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海拔低于这条等高线的海拔,此地可能为小洼地;如果闭合等值线海拔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高海拔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海拔高于这条等高线的海拔,此地可能为小山峰。如下图,A区域海拔高于200米,B区域海拔低于150米。
4.确定两点间的相对高度
分别读出两点的海拔,然后相减。
5.确定陡崖的相对高度
分别读出顶部的高度、底部的高度,然后相减。
陡崖的相对高度也可用(n-1)d≤h<(n+1)d计算,其中n为陡崖上重合的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与3不同之处是含有“等号”)
6.根据数值变化判断地形
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山地;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盆地或洼地;等高线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山脊(也叫分水岭),最大弯曲处的连线——山脊线(也叫分水线);等高线从低处向高处凸出——山谷,等高线最大弯曲处连线——山谷线(也叫集水线);两个山脊中间的低地,形似马鞍——鞍部;等高线交汇处——陡崖
7.根据数值大小判断地形
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地面平坦广阔——平原地形;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200米,等高线稀疏,弯曲部分较和缓——丘陵地形;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密集,河谷剖面呈“V”字形——山地地形;海拔高度大,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中部明显稀疏——高原地形;等高线边缘密集、底部稀疏,中间低、四周高——盆地地形
200米以下可能为平原;500米等高线可区分山地和丘陵
8.判断坡度陡缓、可否直视
①同一幅图,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表示缓坡;密集的地方表示陡坡。若某坡面等高线间隔相等表示均匀坡;若某坡面等高线高处密集,低处稀疏,则为凹坡;某坡面等高线高处稀疏,低处密集,则为凸坡。
②图幅大小相同的多幅图比较,若等高距相同,等高线疏密也一致,则比例尺越大,坡度越大;若等高线疏密一致,比例尺相同,则等高距越大,坡度越大;综合比较时,应利用“相对高度/水平距离”,比值越大,坡度越陡。
③进而用剖面图,判断两点可否直视
9.判断地势高低:
可根据海拔、示坡线、河流等判断。
10.判断山脉的走向和坡向(阴阳坡、迎风坡)
山脉的走向即等高线的延伸方向,常用两端的方位表示。
阴阳坡:正午阳光的照射情况
迎风坡:与风向的位置关系
11.判断河流的分布位置、流向、水系、水文特征
①判断河流的分布位置:根据地形,河流只能分布于山谷(可互判);山脊(线)常成为河流的分水岭。
②判断河流的流向:从高处流向低处。坡面径流方向与等高线垂直;山谷中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的方向相反。
③地势与流向的互判。
④河流的落差及流速;等高线稀疏的河谷表示缓坡,水流缓;密集的河谷表示陡坡,水流流速大;陡崖处可能形成瀑布
⑤判别内(外)流河。如右图所示,此河为内流河。
⑥判别水系形状:山地常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常形成向心状水系。
⑦河网密度及河流长度,一般平坦地形河网密度大,山区河流短小
⑧河流的流量与流域面积(集水区域)和流域内降水量(内流区域的融冰或融雪量)有关;
⑨河流流出山口常形成冲积扇。
12.判断气候特征
①计算温度
①迎风坡降水多,多地形雨;背风坡降水少
②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降水也发生变化,形成高山、高原气候
③对冬季风的阻挡,使部分区域比同纬度气温高,如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南亚
④对热力环流的影响,如山谷风的形成
⑤影响气候类型的分布及走向
⑥气候特征应结合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势高低(水热状况变化)、坡向(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阳坡气温高,蒸发强,阴坡气温低,蒸发弱)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