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西蔓:色彩成就事业{引用}

色彩定位

华夏时报:当时是怎样想到在中国做色彩事业?

于西蔓:当时并没有像现在这样特别清晰明了的概念,有一点机缘巧合的意思。我在日本开始了色彩职业,由于自己爱美,还觉得色彩很稀有,跟美容、化妆不同,社会意义比较大。当时国内没有色彩职业人,我觉得引进中国是早晚的事。在国内进行了调研后就坚定了回国的决心。

华夏时报:您是怎么制定西蔓的经营范围?

于西蔓:我犯了大多数知识分子创业时都会犯的毛病,就是想干全了。后来我们对经营范围进行了调整,那就是决定只打一个概念:让中国人漂亮起来,另外两个(让中国产品都漂亮起来,让中国环境都漂亮起来)就先搁置了。直到后来条件成熟了,才慢慢地开始了另外两块的业务。

华夏时报:现在个人造型公司有很多,西蔓与一般的个人形象公司的区别是什么,优势在哪里?

于西蔓:我们是做色彩,跟一般的形象公司不同,我们很早就把自己定位为知识型企业,不卖有形产品。

我的目的是站到产品跟消费者之间,告诉消费者,什么产品适合你?告诉产品供应者,你这样的产品适合什么消费者?这才是我的作用,我找准了我们的定位,我们是做搭配的,起着媒介作用。

同时,为了开拓出中国人的形象规律的科学理论系统,我们成立了“色研中心”,这在中国是首开先河的,这直接带动了公司的收入直线上升,也为我们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华夏时报:怎样成功地为企业形象提供咨询服务?

于西蔓:我们为企业服务目前主要是对企业的管理层及员工进行职业形象、商务形象、生活形象的度身培训。同时针对企业的产品进行色彩规划咨询,主要是对客户进行形象病因诊断,找出问题所在,然后提供针对性的形象设计服务。这部分客户包括美的、美宝莲、欧莱雅、立邦漆等知名企业。

华夏时报:为城市做色彩规划遇到的困难应该更多吧?

于西蔓:我常说,有两张面孔我们永远无法忘怀,那就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孔。我们这项业务宗旨是让中国城市漂亮起来,建设和谐的城市形象。但是,城市色彩一开始并不顺利,可以说是曾经饱受挫折。直到最近一两年,不断有城市开始考虑做形象规划,现在 城市规划时机到来了。

做民族企业

华夏时报:公司经营管理中,都碰到什么困难?

于西蔓:人才。发展初期有很多困难,包括从资金到资源配置,几乎每个环节都有困难。但是,最根本的还是人才问题。

招聘员工之初,我考证过他们的色彩水平,发现跟我的要求相去甚远。打听才知道,国内的色彩教育就是这样配置的,国内的色彩教育方向完全错误,我们只有艺术色彩教学,没有应用色彩教学。

华夏时报:后来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于西蔓:没有彻底解决,现在还是个很让我头疼的问题。我们的色彩教育落后发达国家30年的时间,这种人才现状严重制约了西蔓的成长速度。

我们这种知识型企业既是21世纪的,在中国又是凤毛麟角的,如果能做出来,是很有社会意义的。后来我彻底想透了这个问题,不做国际的资源整合是无法解决人才问题的。所以,现在在西蔓重大的项目中,全都开始了国际资源整合,包括和日本的色彩专家合作。

华夏时报:西蔓的经营情况如何?从什么时候开始盈利的?您认为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如何?

于西蔓:西蔓成立于1998年,我们用了两年左右的时间持平,第三年半仍是持平,当时已经开始赢利了,只是盈利部分都进行了再投资,大量做广告,真正开始赢利是在三年半后。“非典”之后开始了飞速发展,2005、2006年,达到了培训的高潮。

在我国,软产品市场潜力巨大。中国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在软的方面能给予消费者帮助,我们西蔓就是个售卖软产品的公司,我们不卖有形产品,我们做的是概念。

华夏时报:创业9年来,您觉得自己最骄傲的是什么?

于西蔓:我最成功的就是不仅仅为中国输送了色彩理念,更重要的是我们真正引进了一些职业概念,并引起了政府等相关部门和消费者对这些职业的关注,并在色彩教育上某种意义上弥补了国内大学教育的空白。

优雅高于生命

华夏时报:平时都有什么爱好?怎样舒缓压力?

于西蔓:我养了只狗,叫吉娃娃,她是我的女儿(笑)。此外,旅行是我的最大爱好。去各地旅行,见识不同的风貌、风俗,深入现实,是我的维他命C。有时候,我会突然消失一个礼拜,那一定是去旅游了:穿着运动裤、T恤,戴顶大帽子,背着很沉的专业相机和笔记本,待在一个地方照相取景,我很喜欢这样的生活。

华夏时报:与男性相比,女性成就事业面临的困难更多,女性自身方面什么素质最重要?

于西蔓:女性与男性相比有两个天然的优势,一是细致,二是谨慎。这是优点也是缺点,细致容易局限于小事;谨慎容易保守,抑制企业的发展。我知道这些毛病,所以,事情都是想好了再做,尽量避免这些问题。

女性成功地在中国做事业,首先要有远见,其次,是胆略、意志,还有整合资源的能力。西蔓能做到行业的老大,与我这些年的坚持分不开,一定要有很强的意志力才能走下去。

华夏时报:您怎样平衡事业与家庭的关系?

于西蔓:在西蔓创业中期,我面临过重大的感情问题,有一段时间跟先生的关系处于冰河期。感情出现危机的时候,我想了很多,也问了很多人的看法,父母、朋友都有。最后,自己冷静下来才发现,我甚至都想到过放弃家庭,却从没有考虑过舍弃事业,自己很自私,一直都是在为自己考虑。想明白这些,就豁然开朗了。凡事多为对方着想,不仅能赢得他的人,还能赢得他的尊重。我们现在相处得很好,利他之心不可无,这是个诀窍。

华夏时报:如果让您在优雅、年轻、美貌、健康之间选择,您会选择哪个?舍弃哪个?

于西蔓:年轻、美貌不重要,可以先舍弃。优雅和健康,一般人可能都会选择健康,可是我会选择优雅。对于我来说,优雅第一,健康第二,优雅高于生命。能带给人一种生活的优雅态度,比我的生命更重要。我觉得人活着有两个意义:一是让时代更文明,一是让社会更科学。不管做的事小事大,只要在自己能力允许的情况下,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他活得就有意义。反之,对这个社会、这个时代没有任何推动作用的人,我觉得他没有活着的必要。生命之于我,不是长和短,而是在于是否有意义!

于西蔓:

中国著名色彩专家

文化部一级艺术形象设计

中国流行色协会副会长

北京西蔓色彩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文化部艺术形象设计专业委员会专家

劳动部形象设计师、国家职业标准委员会专家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MBA特聘教授

日本文部省认证色彩搭配师, 日本环境色彩研究会会员.

张兰:女人画出

人物介绍

张兰 北京人,北京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毕业,后留学加拿大。1991年,凭借在加拿大打工赚得的13万元开办了川菜馆“阿兰酒家”,1999年关闭。半年后,她将资源重新整合,再出江湖。今日,“俏江南”已成为全国著名的高端餐饮品牌。

一个地道的北京人,却独爱川菜,并把大众性川菜做成了高端美食,更令人惊奇的是,她将川菜餐厅命名为“俏江南”。江南秀丽,川菜也秀美,而人更美,她就是俏江南餐饮集团的美丽女人——董事长张兰。她不认为自己是女强人,但在她身上却有着强人般的毅力与魄力,200万美元聘请世界顶级设计师,已令人异常惊讶,而投资3亿元打造的多功能商务休闲会所(LAN会所),更是超乎他人的想象。

非典造就“俏江南”

华夏时报:1991年,当您从加拿大 留学回来后,作为北京人的您为什么选择开川菜馆,并坚持了9年,后来为什么又全部卖掉了呢?

张兰:我做川菜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觉得川菜市场大。我们做餐饮行业在业界俗称“勤行”,就是说必须要做到最基本的嘴勤、手勤、腿勤,这个朴素的道理告诉我们,做餐饮始终要保持脚踏实地、勤奋努力的实干精神。民以食为天,餐饮业竞争非常激烈,它已经由过去的菜品种类、烹饪技艺、人员服务的低层次竞争过渡到高层次的就餐环境、饮食理念文化的竞争,这是内部环境。外部环境是我们国家、我们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这些变化都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繁忙的工作中,我经常会有知识匮乏、经营理念滞后等力不从心的表现,说句实话,这确实很累。

是否一直把餐饮做下去?这让我感到很迷茫,我不知道当时的追求是什么,自己的价值、自己的梦想在哪里?我一直找不到方向,也没人给我建议,我也不喜欢听别人的建议。小时候我就养成了独立自主的性格,任何事情都不喜欢和别人商量,也不和父母商量。这无形中就形成了我处事果断的风格,遇事雷厉风行,从不拖泥带水。后来就决定不再做了,重新定位。半年后,也就是2000年,我进行了资源重新整合,调整战略,正式运作“俏江南”。

华夏时报:“俏江南”刚刚创立不久,突然遭遇非典,很多餐饮企业损失惨重,“俏江南”也不例外,在那段时间,您是一个什么状态?

张兰:我是一个非常乐观的人,越是在挫折与困境面前,越能激发我的斗志。非典时期,我们有11家店,施行的是军事化管理,比如统一作息时间、统一消毒被褥等等,为了给员工安全感,我一直不戴口罩。遇到员工感冒,我自己去同仁堂(33.01,0.12,0.36%)给员工买药、煮药。那时,很多餐饮企业基本都属于半停工状态,只发一半的工资,而我们都是全额发放,这就无形中增加了员工凝聚力。我相信困难吓不倒我们,在一次会议上,我与员工手拉手唱《真心英雄》,这也极大地鼓舞了员工的士气。可以说,是非典造就了“俏江南”,成就了我们坚不可摧的团队。

华夏时报:您为何会花200万美元去请世界顶级设计师来进行会所风格的设计,您认为它的最大价值是什么?如果您不满意怎么办?

张兰:这就像中国的珍珠,必须要有非常高端的包装,好珍珠就必须配好的礼盒。记得有一次去上海,我在外滩发现有个特别宏伟的霓虹灯广告,据说每年的广告费在一亿元左右,我们花的这200万美元其实也是广告。作为世界顶级的设计师,他肯定具有公认的世界级成绩,同样也具有世界高端的设计理念,他比我们更知道市场需要什么,因此,我们不会怀疑他,相信他设计出来的就是我们所需要的,结果确实是这样的,他的设计作品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力。有一次,我去法国,有个商店的售货员居然知道中国有个LAN会所。

华夏时报:“俏江南”如何规避快速扩张的风险,在2008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之际,会采取哪些与奥运相关的营销活动?

张兰:我们始终坚持统一管理、统一指导、统一经营的发展方针,绝不会为蝇头小利而放弃固有原则,也不会因急功近利而让标准走样。品牌是我的第一生命,所以我的考核也相当严格,从申请加盟直到开业,至少需要半年时间,具体每个菜品我们都要亲自指导。我要求加盟商尽量是没有餐饮工作经验的,这样就不受固有思维的影响。根据行业分析,市场失败的几率大概在百分之一,因此风险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有严格的管理必然就有丰厚的收获。前段时间,我们成功获得2008北京奥运会的餐饮服务商资格,这就意味着,奥运场馆以内,所有的运动员餐、教练餐、奥委会商务餐等都是由我们来独家提供,每人每天的标准是215元。今年8月份,奥运会预赛开始,我们马上就要投入战斗了,一直到明年奥运会结束。

做真正意义的“中华料理”

华夏时报:说说川菜对比其他菜系的优势与劣势,并按您的口味做个菜系排行,您的家庭在饮食方面是否会受到这个影响?

张兰:川菜口味全,味型多,百味百全,它不光是人们传统认识的麻辣,也有不少清淡的菜品,麻辣只占1/3而已。如果按我的口味将四大菜系来排列的话,我认为顺序是这样的:川菜、鲁菜、粤菜、湘菜。我是北方人,对于鲁菜还是情有独钟的;粤菜很精细,而且野味多;湘菜的味型相对少了些。家里吃的方面很简单,就是家常菜,我更喜欢吃粗粮,如南瓜、窝头、小米粥等等,现代人的饮食太精细,多吃粗粮有益健康。偶尔全家也去外面吃一顿,但也想不起来去哪里好,最后还是去我们自己的“俏江南”。一般在国内很少吃西餐,除非出国。

华夏时报:您对一些特色的餐厅,如深圳的马桶餐厅,还有日本的“女体盛”有什么看法?

张兰:中国的饮食文化里边,有美器一说,就是要求装食物的器皿要有美感,符合人们的心灵享受,而马桶餐厅的器皿是与便池形状类似的,显然与中国的饮食文化格格不入。如果用这种的器皿来装中国的食物,就是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玷污。

日本的“女体盛”正是日本少数人心态畸形、心理扭曲的最好注解,同时,这种行为也是对女性的极大侮辱。这些所谓的特色餐厅,无非是追求猎奇、刺激,但不是高雅,我对此是很不屑的。

幸福比年轻、事业更重要

华夏时报:您如何协调家庭与事业之间的关系,最享受的家庭生活是什么样的?听说您对儿子很严格,有时候甚至还打骂他?

张兰:首先我并没觉得事业很忙,我们一家三口与我的父母在一起居住,我每天都会尽早回家,多陪陪家人。我父母的年纪已经很大,而且身体都不太好,更需要我的照顾。每天与爱人、孩子在一起,周末陪老公去看画展,闲暇时游泳戏水,这就是一种浪漫的享受。每周我做一次菜,我最拿手的有四喜丸子、全家福等等。全家人在一起吃饭聊天,其乐融融,这种简单的生活就是最幸福的。对于儿子,我确实狠狠打过他,但只一次,因为他拿了同学的钱,疼痛的记忆对孩子的成长是很有好处的,这也是一种中国特色吧,该打时就要打,父母不打孩子不可能。

华夏时报:您对婚姻幸福的定义是什么,如果上帝给您三样东西,幸福、年轻、事业,您只能选择一样,您会选择哪个?

张兰:只有多年相濡以沫的夫妻才能体会到平平淡淡才是真的幸福,平淡代表简单、简约,但并不代表没有激情、浪漫。我老公是东北人,画家,很幽默,很浪漫,他还有一颗童心,常会把快乐传递给我。偶尔夫妻出去度度假,还可享受到青春的激情。很多人说,爱情逐渐变成了亲情,便没有了激情,我不这样认为,我觉得亲情更胜于爱情,是爱情的升华。有幸福在,我会放弃年轻与事业,因为我也曾经年轻过,年轻缺乏理性,不懂得珍惜感情。至于事业,只要能实现自己的一个梦想即可,大小是无关紧要的。

华夏时报:人生最难的是选择,说一件您最不想做,但又不得不做的事情?如果有4个蓝颜知己(唐僧、宋江、诸葛亮、贾宝玉)您会选择哪个?

张兰:选择的痛苦对我来说很少,甚至是几乎没有,因为我这个人非常果敢,时常是快刀斩乱麻的风格。选择了就不后悔,一如既往,也可以说是不撞南墙不回头(笑)。有些时候是无从选择,这就更痛苦,比如应酬,这就是我最不想做,但又不得不做的事情。由于工作需要,我必须要参加一些社交活动,这是没办法的。

我更喜欢与智慧的人交流,如果有蓝颜知己,那肯定是诸葛亮,因为我也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再者说,做事业,诸葛亮可以给我提供好创意、好策略,适合做我的顾问。他可以是我生活的朋友,也可做我事业的帮手,我还省得花大笔钱请企业顾问了(大笑)。

华夏时报:用4个菜,总结一下您走过的人生?

张兰:我想,首先应该是 水煮鱼,更多的是麻辣,还有一种苦在里面。在创业初期,对我来说就是一段艰苦的奋斗过程,也是一种煎熬、历练,其中充满巨大挑战,就是水煮鱼的感觉。然后是晾衣白肉,就像衣服一样晒在那里,需要温暖的阳光。这是一个不断吸收营养、不断学习充实的阶段,因为我们要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接下来,就是清蒸八宝鱼,这个菜,比较清淡、鲜嫩、美味,这个阶段就是一个享受幸福的过程,是美味人生,因为经过多年的努力发展,终于实现了自我价值。最后一道菜,应该是江石肥牛,这个菜营养价值很高,而且需要服务人员给顾客操作演示。这说明,我又站在了一个更高的起点上,仍然需要不断地创新,为我的顾客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

采访张总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约了好几次,她才答应给我两个钟头的时间。然而,在我们的交谈中,张总的手机总是响个不停,她一再表示歉意,说是不得不接的电话。因为临时有事,我们的对话只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她便起身告退。张总的乐观与自信深深地感染了我,我的采访也得以顺利完成。站起身时,记者透过北京东大桥路尚都国际中心29层办公室的宽大玻璃窗,放眼望去,张总投资3亿元的高端会所——LAN会所异常醒目。

梁凤仪:一支笔打造几亿资产



她自称“九流作家”,却凭借一支笔打造出几亿资产:首创“财经小说”系列,出版了超过100部作品,全球销量逾1000万册;同时小说差不多有一半被改编成电视剧,不少作品收视率稳占前列。

她自诩“一流商人”。这一点许多人都表示认同:首次创业即开先河,引入菲律宾佣工,为万千香港家庭服务;创立的“勤+缘”三年间净赚9000万元人民币,并且成为内地首家获得上市的电视媒体服务公司。

她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她的名字叫梁凤仪。

由爬格子变上市公司主席

不少人知道梁凤仪的名字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当时内地正初尝经济发展带来的各种社会变迁,而梁凤仪的小说多以香港风云变幻的商界为背景,以自立奋斗的女强人为主人公,以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为中心情节,并将财经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融于悲欢离合之中,这种被称为“财经小说”的新型小说满足了很多人的期望。作为一个写作快手,1988年至1992年,梁凤仪共出版了50种作品,在全国卷起了一股“梁旋风”。随着其多部作品被改编成电视剧,“梁凤仪”这个名字迅速红遍中国。

现在,梁凤仪的上市公司拥有几亿资产,而这些资产却是由当年一支笔积累起来的。

2005年6月底,勤+缘在香港交易所上市,发行1亿股,集资净额约1.08亿港元,由于其“明星效应”,公众认购方面获得超额87倍的成绩。同时公司上市,亦获李嘉诚、李兆基、曾宪梓等富豪入股。

很享受做一个商人

创作需要感性,经商需要理性。梁凤仪难得地将感性与理性融为一身。获得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的梁凤仪虽从未学过商科,却对经商有着少有的悟性。

1977年,梁凤仪首次创业,就看好菲佣市场,并创立碧利菲佣公司,单枪匹马到多个部门周旋,千辛万苦之下终于取得成功,创香港之先河。她的干练,为已故金融业巨子、新鸿基 证券创办人冯景禧所赏识,即礼聘到旗下,主管新鸿基的公关广告部。1983年,她转任跨国公关公司奥美高级顾问。1985年,再度应邀,协助联合交易所(香港交易所前身)创立国际事务部。1987年,股灾发生,倦极办公室政治的梁凤仪于是在1988年间离开交易所行政总监高职。直至创建勤+缘公司。

曾经在不同的舞台上成功地扮演过如此众多的角色,在人生的这场大戏中,梁凤仪显然算得上是一个好演员。对于作家、商人、妻子这三个角色,梁凤仪对商人的角色感到更满意。

显然,梁凤仪很享受做一个商人。

不过,梁凤仪与一般商人不同的是她十分在意自己的声誉。她说,对于商人来说,这很重要,在我发展的经历中,曾被商界前辈看重的也是我这个人的商誉。

商人的品质:勤+缘

那么,在梁凤仪眼里,商人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品质呢?

“一是要勤奋,一是要有缘分。勤奋就是要能吃苦,缘分包括抓住机会。当然,什么人能抓得住机会,那就要看市场的眼光了。”

梁凤仪曾在《明报》上开辟勤+缘专栏,一度颇有影响,那是她在交易所任职期间。也许,很久以来,她就对“勤”和“缘”有了很特别的理解。

勤+缘媒体服务公司成立后采取独特而全面的经营方式:勤+缘为电视台一手包办电视剧的剧本构思,代找制作公司拍摄,再为这些电视剧寻找发行渠道及赞助商。但另一方面,电视台的“贴片广告”时间,必须交勤+缘委托的广告代理出售。为了保证拍剧不蚀本,勤+缘会将部分贴片广告,预售给广告商。“广告花”收费会较低,一般而言,1.5分钟可分为六段15秒的广告,愈贴近剧集的时间,广告价愈高。

三年过去,勤+缘共策划了175小时的电视剧及两小时的综合节目,经审核纯利约9000万港元,平均每小时的利润逾50万港元,而该公司已经跟 福建电视台签订6000小时电视剧/电视节目独家合作的合约。

对于勤+缘的成功,梁凤仪认为也是有勤奋和缘分的因素。当初她一直在很刻苦地写小说,然后是拍电视剧,之后发现这里面有着非常大的市场空间,于是就做成了这样的一家公司。

全社会都需要服务的意识

现在梁凤仪是北京市政协委员,她说“作为政协委员,我经常会有一些提案,政府部门都是以惊人的速度予以回复,不管提的是什么都很快有‘跟进’:收到了,我们在研究;已经有处理结果了,跟您说一下。”

“当然,我们的服务意识还有待提高。”梁凤仪说,我指的不仅仅是餐饮业这样的服务行业,而是全民都要有服务的意识。如果全社会的人都有服务的意识,社会效率会更高,商业会更进步。

王佩珊:用音乐理念管理企业--

---音乐是她生意场上的好帮手,是她渡过难关走向成功的助推器

人物素描

王佩珊,深圳市尊秀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音乐家协会会员。25年前,大学音乐系毕业的她从万里之外的白山黑水来到深圳,没有进文化行业,而是一步迈进了布料贸易市场,当起了个体户。

“我喜欢用右脑思维,让我所追求的音乐、文化渗透在企业走向、企业管理中;当我困惑、苦恼的时候,听音乐、做演出可以给自己减压;有了音乐,我的工作与我的精神一同成长。”在咖啡厅柔和的灯光下,王佩珊的眼睛闪烁着亮光。

从个体户、评估师一路走过来的她,如今已拥有一家经营布艺、家具的公司,生意不仅在深圳做开了,而且做到了江西以及东北老家。

王佩珊是一位与众不同的女老板。她会为设计一套中西结合的精美家私挑灯夜战,她会为争取生意与客户举杯畅饮,但无论如何忙,她都会忙中偷闲,每周上两节声乐课;如果有小泽征尔在上海指挥演出,她肯定会放下手中工作飞去观赏。

她的创业生涯中总回荡着音乐的旋律,总舞动着精神的旗帜。她对精神的追寻一点也不亚于对生意成功的向往。奇妙的是,她似乎正成为这二者共同的宠儿。

“右脑思维”赚来第一桶金

“我们家有着音乐的渊源。爷爷的小号吹得特棒,父亲演奏手风琴娓娓动听。在这样的家庭氛围熏陶下,我不知不觉地喜欢上了音乐。”王佩珊说,早在1982年,父亲被派到老家驻深圳的一家国有企业时,她就从东北跟过来了。

“母亲说,学音乐使人善良、高雅,会给人带来好运。”王佩珊回忆,为了音乐,她又从深圳考回了东北的大学。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大学毕业回到深圳独自闯荡商海,也是为了音乐。“我梦想自己可以经常飞上海、飞奥地利、飞德国去观看音乐大师们的演出,但这需要不菲的经济收入做基础。我得自己去挣。加上,父亲也认为,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在此创业打拼是人生的一笔财富。鼓励女儿在体制外单干。”

时过25年,王佩珊仍然清晰地记得自己做的第一单生意。“在八卦岭办厂的一位香港老板需要棉纱,我老家恰好有对口货。但是发货方需要先付货款,我当时没任何积蓄,只好请别人融资付款,几万元的大头利润归了这位合作方,我只拿到900元中介费。不过,这成了我做成的第一单生意。”

王佩珊的第一桶金幸运地在她的第二单生意中一举掘得。另一位香港老板急需麻料织布,当时他用的货源多半是湖南的苎麻,但是苎麻有一种难闻的气味,影响销路。王佩珊知情后,脑海中立即浮现出东北老家旷野中,那成片成片的半人高亚麻,那蓝紫色的花朵。她马上建议老板使用东北的亚麻,并表示愿意想办法去找货。老板非常高兴,一口答应需要亚麻20多吨。

在母亲的张罗下,很快就找到了一家亚麻生产厂。“一吨亚麻赚了一万五,这单生意总计获利30多万。现钞铺了一地板。”说起这单生意的成功,王佩珊将它归功于自己的音乐思维,即“右脑思维”,形象思维。如果不在瞬间联想到老家的亚麻地、蓝紫花,就会错失这单大生意,就不会掘到第一桶金。

不用有道德缺陷的人

音乐人常常是完美主义者,这一点在王佩珊身上充分体现出来了。她的性格推动她追求“完美企业”。

“在用人上,最厉害的角色,如果人格上有缺陷,我也不会在人才面前让步的。”王佩珊坚信,职业经理人应当常常问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2001年成立的深圳市尊秀商贸有限公司一直顺利成长,用人得当即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音乐、国外求学经历、博士教育,让王佩珊确信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自我管理”,对员工如此,对企业自身的定位、运作也当如此。她说,音乐使人善良、诚信,这对她创业影响深远,如果不能以诚待人,企业是走不远的。同样,企业运作必须规范,应建立规范而具有前瞻性的管理制度。诚信于企业而言,决不偷税漏税是一个起码的要求。

“完美企业”于王佩珊而言,还包括企业要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去年起,我们公司开始做布艺。对我来说,是重操旧业。起因则是,我发现国内一些厂家布料、衣料存在不环保的因素,对人体有害。而日本、欧美的布料则把环保指标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技术上也为环保要求提供了支持。我的想法是,将国外的环保布料引进国内,满足人们对环保布艺的需要。”王佩珊说。这样,公司在获取利润的同时,也是在为消费者谋福利。

事业与精神共同成长

“我不会让自己的工作、生活、事业与自己的精神追求分开的,它们应当和谐相处,共同成长。”采访中,王佩珊说得最多的词,不是利润或企业,而是音乐和精神。

当年跨出大学门步入生意场,她认为主要的动力是“为享受音乐自己挣钱。”在创业的过程中,她也时时忘不了音乐,不仅在企业的管理、追求中注入音乐的元素,而且让创业为音乐、为美好的精神追求留下一席之地。她雷打不动地每周坚持上声乐课,为了一次出色的演出,她会不顾成本地扮演追星族。有一年,国际著名指挥大师小泽征尔在上海演出,她知悉后,立即飞赴上

海,2800元的门票,数额不低的路费住宿费,她一点也未在意。据了解,她的孩子也是一位音乐发烧友。一家人每月的音乐消费不菲。

因为音乐,她向往工作与生活的单纯美好。这甚至改变了她的事业轨迹。很长一段时间,她都是一名评估师兼合伙人。干得也比较顺手,但几年前,她毅然放弃了。她说的理由很隐晦,但记者可以明了其中的难处:为了揽到评估业务,少不了应酬,有时还会被一些不正当的要求所困扰,如索要回扣什么的。“我期望一种相对宁静、相对主动、相对单纯的工作,希望靠品牌、靠质量、靠服务就能博得客户信任与青睐。这也是我投身事务繁琐而辛苦的实业界的原因之一。”

“音乐还赋予我设计家具的灵感。”王佩珊介绍,她公司出售的不少家具都是由她设计的。国外 留学的经历加上音乐的爱好,使她走出了一种中欧风格相融合的家具设计风格。她会在颇具欧陆风情的红木床的上檐,雕饰一朵大大的中国式牡丹花,或者安上谐音“发(财)”字的八字形床腿。对细微音高、音调变化都非常敏感的她,在为客户装饰布艺前,都会用心了解、揣摩人家的生活习惯和心理需求,用一个个细节打动客户的心。

“您在创业中遇到过重大挫折吗?产生过放弃的念头吗?”“当然遇到过。是音乐与倾诉帮助我学会坚守。”王佩珊说,听音乐,看演出,自己参加表演,这些都可以奇迹般地让她放松心情,重燃奋斗激情。“自己对音乐的执著,也无形中增强了我克服企业困境的韧性,强化了我对企业责任的坚持。”

对话

消费需要引导

记者:您代理了国外多家环保布艺企业的产品销售,据了解,为了达到环保要求,这些产品的生产成本较高,它们在国内市场上有 竞争力吗?

王佩珊:这类产品价格真的不低。最近我们从法国进口一批布料,成本价就达到了每米1000多元。但是,追求健康、优质的环保产品,特别是在居室内采用环保产品将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需求,加上国内经济持续发展了这么多年,人们的购买力有了大幅提高,相信环保高档布艺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记者:我们仍然怀疑,人们会花上比普通布料高几倍甚至十几倍的价钱去买国外进口的环保布料?如何让大家相信这种投入是值得的?

王佩珊:消费风尚、习惯可以引导。这种引导当然存在风险,不过,通过有效宣传,通过品牌打造,通过过硬的质量与服务,人们会乐于接受。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我们已经开始。一个具体的做法是,深圳有家洋太太协会,她们对进口环保布艺有独到的鉴别眼光,有需要有爱好。我们拟组织一些酒会、沙龙,争取在她们中间慢慢推广并向外传播开去。孙彤宇11年修炼成淘宝财神

在淘宝网社区里,网友时常见到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以“风清扬”这个ID发帖、回帖。马云喜爱金庸武侠小说是出了名的,他最欣赏的武侠人物是就是风清扬,这个金庸小说《笑傲江湖》中的绝顶高手自己并不行走江湖,但他教育培训出来的令狐冲却成为武林中人敬仰的大侠。

对于马云来说,淘宝网总经理孙彤宇就是他手下的“令狐冲”之一。1996年,26岁的孙彤宇加入马云的创业团队,虽然几经波折,终究在2002年让阿里巴巴成为中国最早一批赢利的互联网公司。2003年,在马云需要建立一个C2C网站以制衡美国电子商务巨头eBay对阿里巴巴威胁的时候,孙彤宇受命带领10个人创立了淘宝网。

与马云嘴上不饶人的劲头不一样,孙彤宇的形象以和善闻名,在淘宝网社区他的ID叫做“财神”,老网民和员工则喜欢更亲热地叫他“财叔”。在平均年龄二十五六岁的淘宝网员工中,也没有人把孙彤宇当作老板,中午休息的时候,他会和员工抢着一辆自行车在办公室兜来兜去;晚上下班之后,他也会挽起袖子与员工杀上几局CS游戏。

但是对于竞争对手,孙彤宇的形象显然不是一个面目和善的“财神”。2003年5月,淘宝网上线的时候,竞争对手易趣的市场占有率高达90%,而且刚刚由eBay以3000万美元收购了1/3的股权。三年后的2006年12月20日,eBay CEO惠特曼亲临上海,宣布将eBay易趣交给TOM在线运营。此时,淘宝网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70%。根据4月份正望咨询发布的报告,淘宝网的市场占有率已经高达80%。三年时间,从零起步完成一个与国际巨头的商场颠覆战,淘宝网成功了,而领军人物正是孙彤宇。

“与马云各有优缺点

执行力他不如我”

“你和马云给人的感觉不一样,马云有些……”为免双方尴尬,记者还在考虑以什么样的措辞来形容马云给人的狂妄印象。

“狂人马云嘛,你直说也没关系。”孙彤宇接过话来,丝毫不认为有不敬之意。从坦率这一点来说,孙彤宇与马云这对十年搭档还是比较一致的。

“我们是很不一样,首先我没有他那么好的个人魅力,其次他对未来的规划、对战略的把握都是非常强的。”孙彤宇说,“我们共同点其实也很多,比如两个人都是内心火热,对企业未来有比较坚定的信心。”

“不过你也别以为我没有比他强的地方,要说公司运营、执行力,他肯定不如我。”孙彤宇对自己和马云的评价是:各有优缺点,“他爆发力比较强,但是耐力不如我们几个做执行的。”

在生活中,两个人的共同爱好看金庸的 武侠小说、听罗大佑的歌。但是不同之处肯定更多,比如马云喜欢饮茶,孙彤宇则是一天喝上十来听可乐。

孙彤宇对马云的评价是:一个非常有远见、有领导力的人。“他能够有战略的眼光,能够指导公司接下来的发展方向;另外他也能够影响别人,影响一个团队围绕这个目标去下走。”这也是创业时几经挫折,孙彤宇从来没有考虑离开马云这个团队的原因。

在娓娓道来的孙彤宇身上,完全没有马云式的激情澎湃,但是他由衷地表达着他对马云的钦佩与信赖。不过孙彤宇也坦率地说,一个团队有一个马云就足够了,多了的话反而是一个灾难,所以跟随马云多年的阿里巴巴的管理团队都是各有特点。

马云自己也说,他和他的创业团队都算不上聪明绝顶的人,但是都是很善于学习的人。参与阿里巴巴创业的“十八罗汉”都担当起了重任,除了孙彤宇,还有现任阿里巴巴COO的李琪、阿里巴巴副总裁金建杭等。甚至也有前台的接待员被逐渐提升为客服总监,宾馆的大堂经理变成了“支付宝”的副总经理这样的升职案例。

阿里巴巴也吸收了一些“聪明绝顶”的人,比如耶鲁博士、现任CFO的蔡崇信曾是瑞典Investo AB公司的副总裁,在阿里巴巴上线不久就要求加入,即使一向认为自己个人魅力无敌的马云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雅虎搜索引擎的底层专利发明人、现任阿里巴巴CTO的吴炯则是被马云这个团队的创业激情所打动,放弃雅虎的高薪加入阿里巴巴。

跟定屡战屡败的马云

下定决心要做师长、军长

能够把一些潜能无限的同事、学生、朋友拉来做创业伙伴,的确是马云的个人魅力所致。当马云说他要做电子商务的时候,其实他自己对互联网也没有多少了解,他也不过只是在美国西雅图上过几次网。但是他却有能力让人相信真的有一件伟大的事在等着这个团队去做。

1995年年底,25岁的孙彤宇遇见了31岁的马云——那时的他们一个是满杭州城拉客户的广告业务员,一个是刚刚辞职下海的英语教师。

那时还没有互联网这个词,刚刚创办“中国黄页”网站的马云不得不费尽口舌向别人解释自己不是一个骗子,而是要帮中国商人通过一个叫“信息 高速公路”的玩意儿与外国人做生意。尽管孙彤宇也没有搞懂这条“公路”到底通向何方,但是他隐约觉得:“这个小个子在做一件大事情。”半年以后,孙彤宇辞职加入“中国黄页”。

很快,孙彤宇与马云一样成为对互联网、电子商务推崇备至的人。凭借对互联网的热爱,当然也因为没有钱聘请更多的技术人员,孙彤宇这样一个做广告出身的年轻人,竟然成为一个网站产品设计能手,偶尔他甚至也会自称是除了CTO之外,也许最懂技术的一个人。

此后的五六年,中国互联网行业风生水起,“风险投资”、“纳斯达克”、“CEO”成为时髦话题,但是其中的风光是属于张朝阳、王志东他们的,没有马云和孙彤宇这帮杭州人什么事。一直到1999年之前,即使马云和他的团队创办了“中国黄页”这样的中国第一家电子商务网站,但也还是因为股东分歧而失败。

但是孙彤宇并没有怀疑马云的领导力,直到现在他也认为阿里巴巴的第一次创业失败,模式没有问题,马云以及团队的管理也没有问题,最主要的问题出在股东与创业团队的目标并不一致。

马云的屡战屡败反而让孙彤宇这些人更坚定了信心,1998年,马云带着孙彤宇等人从杭州去北京创业的时候是六七个人,一年之后返回杭州的时候,已经变成了二十来个人。

不过马云也不是那种哥们义气放在第一位的人,创办阿里巴巴不久,马云就把创业团队召集在一起,宣布这个核心创业队伍的成员只能做连长、排长,他要从外面请师长、军长来把公司带到更高层面。孙彤宇并没有因此郁闷,而是暗下决心:“我现在是连长、排长,但我相信自己能够成为师长、军长,这是我的信念,要去超越。”

孙彤宇升任“师长、军长”的转机来自2003年。在前一年,孙彤宇所在的直销部门完成了阿里巴巴赢利1元钱的目标,成为正处在寒冬中的中国互联网的一个热点。完成了这个里程碑任务之后,阿里巴巴成立了一个投资部,已经做过产品、运营、销售的孙彤宇开始对投资感兴趣起来,就开始向马云和蔡崇信一再表示自己想去投资部的愿望。

受命创办淘宝网

不成功则成仁

孙彤宇完全不懂投资,以至于后来蔡崇信真的找他谈投资理念的时候,他只说了一句话,“投资,不应该四面开花,要围绕自己的核心业务做投资。”也许就是这一句朴素的理念,打动了马云和蔡崇信。2002年12月,孙彤宇出任投资部高级经理。然而那时的阿里巴巴并没有多少钱让孙彤宇来投资,所以孙彤宇就相对清闲。

2003年初,马云看到eBay已经下定决心进入中国,同时eBay在全球市场也将渗透进阿里巴巴所在的B2B。马云决定抢先一步进攻对方:“打架就得在别人家里打,打不打得赢没有关系,至少能把别人的家里打得乱七八糟,把家具都给砸烂了;打得赢当然

更好,那eBay在中国市场上就难以壮大。”马云的进攻武器,就是通过面向C2C市场的淘宝网,与eBay正面交锋。

马云找上孙彤宇,表示公司要投资C2C的网站,问他有什么看法。孙彤宇说此前自己从来没有想过,也没有研究过C2C市场的问题,听马云这么一问,立刻回去研究。研究之后他发现,自己一向就对面对消费者的行业比面对企业的行业更有兴趣。
于西蔓:色彩成就事业{引用}

出来创办C2C项目的10个人,其中的几位也是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在他们离开前宽慰说:“好好干,做砸了也没关系,随时欢迎回到阿里巴巴公司来。”但是几个人关起门讨论的时候,一致觉得“简直就是一句废话,要做就一定要成功,否则哪里还有脸回阿里巴巴”。在这10

个人的心里,充满了破釜沉舟、不成功便成仁的悲壮感。

后来淘宝网与eBay的成功对抗,当然再一次证明了马云对电子商务的敏感。马云对此的解读是:“我作为CEO,不仅仅是给大家指明一个灿烂的前景,还要看清楚在向前走的旅程中有很多灾难,你必须把这些灾难消灭。”

马云确定战略方向

孙彤宇和淘宝团队执行到底

有了马云确定的方向,孙彤宇和他的淘宝网团队要做的就是执行到底。从广告员到B2B电子商务,再从B2B到面向个人的C2C,孙彤宇都迅速适应了新的挑战。

对于淘宝网来说,孙彤宇的转换依靠的是自身就是消费者的体验。“我们开发团队首先想的是自己想要什么功能,而不是像我们竞争对手那样由一个被认为是全球最先进的系统框架决定。”

“淘宝网从中国本地的风俗习惯、传统文化去提炼和思考,结合儒家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确定淘宝网上的彼此关系。”孙彤宇说,“落实到我们的交易平台上,一个是让人做生意,一个是交朋友,而不是单纯的买与卖这样简单的关系。”

孙彤宇认为,在淘宝网的成长过程中,有“两大一小”创新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第一个创新是支付宝,解决了中国网民对网上购物资金安全的担心;第二个是淘宝旺旺,因为大多数消费者在现实生活中,买东西也要问半天,试半天,一方面他的确需要确认更多信息才能下决心购买,另外一方面他心里对卖家在质量、价格方面还没有充分的信任,通过一些试探性的问题来打消自己的顾虑。”孙彤宇说,“还有一个小的创新是,2005年网站上面把商品分类形式通过消费者需求的定位改成频道,比如女人、运动、家居,用户很快可以投入到自己最感兴趣的板块。”

马云以自身敏锐观察和战略判断指出一个方向,孙彤宇脚踏实地地把它实现,这就是淘宝网从创办到成功的过程。很难说马云当初决定进入C2C的时候,是否预料到孙彤宇会把淘宝网做到现在这样成功,因为马云也曾说过,当时只是觉得要C2C这个领域,但是怎么做还是模糊的。

今年3月3日,在上海举办的中国 零售业高峰论坛上,孙彤宇宣布淘宝网已经将自身定位在零售业,竞争对手不再是被击败的eBay,而是沃尔玛、国美等零售巨头。孙彤宇直接挑战世界级零售巨头的底气在于,淘宝网2006年全年交易总额突破169亿元,这一数字超过易初莲花(100亿)、沃尔玛(99.3亿)各自在中国的全年营业额,而淘宝目前每天的有效访问用户数为600万,相当于200家大卖场全天的客流量总和。

就在这次论坛上,在对沃尔玛、国美等众多零售行业巨头的现场评比中,淘宝网还以59%的业内人士支持率,成为2006年度中国零售业最具影响力案例。

从执行者角色

到具备成熟CEO的远见

面对自己发下的马云式“豪言壮语”,孙彤宇接下来的目标是,最迟2009年把淘宝网的交易规模提高到1000亿元。这并非一个容易做到的数字,与2006年的169亿元相比,意味着淘宝网接下来三年平均每年的交易额要保持近一倍的增长速度。但是孙彤宇的回应是:“之前的三年,淘宝网从0到169亿显然更难。”

对于C2C电子商务领域的竞争对手,孙彤宇说,他并不担心腾讯旗下的拍拍网对淘宝网构成威胁:“腾讯不可能专一来做电子商务,所以对我没有什么压力。”不过孙彤宇也提到,他一直在关注eBay与TOM在线合资之后的变化:“虽然eBay之前在中国是失败了,但是王雷雷加入进来之后形势就有了一些变化,因为他的执行力很厉害。”

尽管淘宝网创立还不到四年时间,但是孙彤宇说,淘宝网在2007年要开始“第二次创业”。他并未因为战胜eBay而对淘宝网的未来发展有丝毫懈怠:“在2003年、2004年的时候,我们清楚地感受到有一群人在推着一个球不断向前,但是现在,这个球是在继续推着,还是在靠惯性往前走,我们必须要很清醒。”显然,孙彤宇已经从当年马云手下的执行者,转变成具备成熟CEO所需要的远见和责任的领军者。

德青源:从50万到5亿

● 德青源董事长讲述企业创业发展的融资历程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北京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一家开创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引领农业产业化,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绿色食品的高新技术外商投资企业,也是第一家采用发放“鸡蛋身份证”的生产企业。该公司在成立后的短短6年内,历经7次成功融资,融资额从创业时的50万元扩展至今天的5亿元,并得到了国际知名投资机构的高度评价。是什么在支撑德青源的高速发展?是什么造就了该公司一次又一次的融资成功?这些融资对于企业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德青源的魅力究竟何在?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专程采访了北京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钟凯民先生

-本刊记者 李路阳 石洋

创业第一笔资金

德青源公司的创始人钟凯民曾经在欧美工作过一段时间,发现我国与欧美国家在 食品安全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导致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严重的原因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我国没有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生产者为降低成本,在价格的恶性竞争中取胜并获得利润;为高产使用大量激素。以鸡蛋为例,通常情况应该使用一级玉米来喂养蛋鸡,但为了降低成本,我们的养鸡专业户或养鸡场却在使用二三级甚至是更低劣腐烂的饲料来喂养蛋鸡;鸡生病之后本来应该注射或者喂食药物,但为了省钱,很多养鸡人却使用药厂的药渣给鸡治病,这样生产出来的鸡蛋不仅缺乏本来应该有的营养物质,而且还含有鸡蛋原本不该含有的有害物质。在欧美,鸡蛋都有自己的品牌,有生产日期,按严格的标准生产;而在中国,鸡蛋没有生产日期、没有品牌,没有生产标准,也就是所谓的“三无”产品,只要鸡蛋生产出来了就可以在农贸市场出售,我们蛋品的质量参差不齐,消费者无法分辨优劣。因此,生产高品质的鸡蛋,建立鸡蛋生产的标准,实行优质优价,走品牌建设的道路,改变中国蛋品行业落后的现状,提高消费者的饮食健康水平就成为钟凯民的最大心愿。

1999年,钟凯民与农业行业的官员和专家进行了多次交谈和研讨,希望共同改变中国蛋品行业这一现状。当时中国鸡蛋的价格几乎跌落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每斤1.5~1.6元,大批养鸡场纷纷倒闭,而当时要生产1斤优质鸡蛋的成本至少需要3元,人们纷纷质疑,在这种市场环境下,生产优质鸡蛋的企业还能否生存,能否发展?这一切都使德青源的初始融资遇到了极大困难,投资者们对于这一行业的前景缺乏信心,不敢贸然出资。而有着在国外工作生活丰富经验的钟凯民坚信:只要消费者认识并了解到鸡蛋当时存在的食用安全问题,必然会心甘情愿花更多的钱购买货真价实的优质鸡蛋。

在无法得到外部投资的情况下,2000年钟凯民拿出了自家的积蓄,和其他5位自然人共同出资50万元,成立了德青源公司。这笔原始资本金解决了鸡蛋品质的研发和技术集成所需的费用,使德青源迈出创业的第一步。德青源创始人的执著精神打动了许多专家学者,他们积极参与了德青源鸡蛋的研发工作,2000年7月23日,在众人期盼的目光中,德青源的第一枚鸡蛋终于在试验鸡场诞生了。这一里程碑的事件让所有关心德青源的人们欣喜万分:这枚精心培育的鸡蛋富含所有鸡蛋应该具有的营养,而不含任何有害于人体健康的药残和添加剂。

试验的成功让德青源迈出了生产高品质鸡蛋的第一步。但钟凯民很快发现,这50万元资本金在扣除了研发和试验费用后已经所剩无几,虽然试验鸡场里的几百只鸡生产的鸡蛋在农科院内部被抢购一空,好评如潮,但没有资金去扩大生产规模,无法进入主流市场,无法盈利。

于是,就在2000年11月,德青源又进行了第二次融资,增资160万用来扩建鸡场,将养鸡规模扩大到1万只。为了使德青源鸡蛋获得更多消费者的认同,德青源开始了独特的宣传活动,动员勤工俭学的大学生在社区进行宣传,举办各种讲座,免费派送鸡蛋等等。当时在社区这一类活动还很少见,德青源独树一帜的宣传,引起了社区居民的兴趣,现在很多德青源的忠诚客户就是在当时培养的。德青源先后进驻过300多个社区进行宣传,免费派发过近百万枚鸡蛋,为日后大规模销售鸡蛋奠定了基础。

然而,在准备进入北京各大商场和超市的时候,德青源又遇到了资金上的瓶颈:每家超市的进店费动辄几万元,如果想在北京的主要商场和超市销售,进店费就得上百万,这对当时的德青源来说,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幸运的是,一位消费者主动帮助德青源在崇文区的一家超市争取到免费试卖一个月的机会。对德青源来说,这无疑是给一个惊喜。钟凯民听说后高兴极了,赶紧组织德青源的全体员工,将这一信息提供给社区内那些认同德青源鸡蛋的客户,结果创造了那家超市鸡蛋销售从未有过的奇迹:德青源鸡蛋每天早上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从此,德青源鸡蛋以其卓越的品质,拿到了一大批超市的免费通行证,一举进入了北京主流市场的销售渠道。

建设现代化鸡场资金从何而来?

市场打开之后,德青源马上又面临产品供不应求的问题,这使股东们意识到必须从试验鸡场进入到大规模的现代化生产,钟凯民告诉记者:为了扩大生产规模,以抓住正在出现的市场机会,公司必须寻找新的投资。依靠企业自身的盈利和原股东投资已经不能满足公司发展所需。那么钱从哪里来呢?德青源必须寻找一个有实力的公司或投资人来进行融资。但由于此时的德青源还在创业阶段,而且投资人普遍认为养殖行业是一个风险较大的行业,这使得融资变得困难重重,于是钟凯民决定在国内的农业上市公司里寻找投资者,因为他们可能更容易认同德青源的理念和经营模式。钟凯民开始向一个又一个农业上市公司讲述德青源发展的潜力,终于有一家农业上市公司(罗牛山(6.14,0.11,1.82%))认同了德青源的模式,决定向德青源投资。

2002年5月,这笔投资使得德青源有能力去建立10万只现代化蛋鸡场,与此同时,德青源也赢得了银行的信任,得到了第一笔贷款。

德青源蛋鸡场建立在山清水秀的松山原始森林脚下,这里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是市区的3倍,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严格的管理和先进的技术造就了德青源鸡蛋的卓越品质,德青源鸡蛋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即使是在 “非典”时期,德青源鸡蛋的销售仍是旺销的稀缺物资。毫无疑问,旺盛的市场需求使得德青源人再一次认识到必须进行融资来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

2003年底,德青源又进行了一次增资扩股。这次增资使得德青源蛋鸡农场的规模扩大到了20万只。

就在蛋鸡农场的扩容正在进行的同时,市场的需求又呈现了急剧的增长, 20万只蛋鸡的规模还是太小,不能满足市场所需。于是2004年5月,又进行了一次新的增资扩股,蛋鸡场的规模也扩张至50万只。

德青源获得了国际金融机构的青睐

让更多的人吃上安全健康的鸡蛋,是德青源人一贯的追求。

随着市场的发展,德青源已经认识到50万只的规模还是不够大,产量仍是公司发展的瓶颈,融资再一次成为德青源必须面对的现实。经过股东们的认真讨论,大家决定寻找国际投资机构。

确立投资人的方向后,钟凯民开始和德国投资开发公司(DEG)和国际金融公司(IFC)接触。DEG是一家由德国政府为发展中国家的私营企业提供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的投资机构,而IFC是世界银行集团下专门为发展中国家的私营企业提供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的投资机构,但这两家金融机构对所投资目标都有近乎苛刻的要求:严格的环保标准;必须是所在行业的领先企业;优秀的管理团队;符合国际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严谨的公司治理结构等等,鉴于德青源是一家养殖企业,IFC和DEG更是要求德青源要满足全世界最严格的欧盟动物福利标准。令人欣喜的是:德青源顺利通过了这两家公司的严格审查,得到了他们的认可,如期获得了他们的注资。IFC成为了德青源的股东,同时DEG也为德青源提供了长期贷款。

为实现全国战略再一次融资

进入2006年后,德青源在北京市场的销售日益增长,占据了北京品牌鸡蛋71%市场份额(据A.C.尼尔森2007年1月调查数据),同时,香港、广州、天津等地的经销商纷纷要求德青源进入当地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德青源不失时机地做出了决定,实施全国战略,以最快的速度在华东、华南各建设一个现代化大型鸡场。

此刻,融资有两种选择:是上市,还是再做一次私募?德青源持续的高速增长和国际知名金融机构的加盟,引起了国际投资机构的高度关注,为德青源此时做一次成功的私募创造了良好的时机。

2006年《国际融资》杂志组织百名金融专家、经济学家评选“2006对新农村建设贡献卓著的十大具有投资价值的企业”,德青源榜上有名,不少参与评选的国际投资机构由此认识到了德青源的价值,纷纷找上门去寻求投资机会。国际私募基金——今日资本集团就是其中的一家,他们以惊人的工作效率和强大的资本实力,在短短3个月内获得了德青源董事会的认同,跻身德青源股东行列。

2007年1月,钟凯民与两家国际机构投资者——今日资本集团和全球环保基金(GEF)正式签约,两家向德青源注入数亿资本金,为德青源的全国战略奠定了坚实的资金基础。德青源最近一轮的融资又画上了一个十分圆满的句号。

择机上市是德青源的必然之选

德青源拥有如此充裕的资金,是否还需要上市融资呢?

钟凯民坦率地说:“为了实现我们长期的战略目标,未来择机上市是我们的必然之选。公司需要选择一个好的上市时机和地点。”中国品牌鸡蛋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在他看来,德青源应该为更多的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鸡蛋,而只有持续不断的发展,德青源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者所需。上市,则可以为德青源未来持续快速发展提供通畅的融资渠道。

回顾创业的历史,钟凯民感慨地说:融资是企业成长至关重要的一环。在过去的6年里,如果没有一次又一次的融资,德青源也不可能取得今天的辉煌。

现在,德青源还是一家十分年轻的企业。但它已经拥有国际一流的设备和生产技术,拥有家禽养殖技术和蛋品加工领域的顶级专家,拥有来自国际背景的强大资本力量,拥有符合时代潮流的发展规划,拥有眼光锐利的管理团队,拥有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因此我们相信德青源的未来更加美好!(专访人物摄影 王南海)

《国际融资》部分专家评委对“2006对新农村建设贡献卓著的十大具有投资价值的企业”——北京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推荐评价

今日资本集团合伙人俞忠华:很有前途。

德同中国投资基金主管合伙人田立新:给中国消费者提供了高质量日用消费品。

戈壁合伙人副总裁徐晨:销售业绩显著。

IDGVC 合伙人李建光:面对消费者的需求,市场潜力大。

捷克PPF公司高级项目经理顾青:卓越的品牌,优良的品质,优秀的财务表现。 在农业领域的科技创新,家禽养殖业工业化集约化生产方式所带来的示范作用。

红杉资本投资经理谢娜:产品技术含量高,是绿色食品,在当地市场有绝对领先的市场份额。营业已具有一定规模,且有较大增长潜力。利润率较高。

菱日罗斯福泛亚投资基金董事翁怡诺:概念独特,消费类有品牌溢价,需求稳定。

亚盛投资总裁毛区健丽:关注中国的食品卫生将有重要影响。

汉能投资集团高级投资经理董征:绿色食品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副总裁计越:己有一定的生产、销售规模。

华登国际董事总经理江善颂:积极主动创建行业标准,从而巩固自身竞争优势。

美国飞利凯睿投资管理顾问(北京)公司董事长俞晓弘:关系国计民生,发展潜力巨大。

枫谷投资公司创立合伙人曾玉:健康、绿色产品,成熟的管理团队。

世界银行高级金融专家王君:标准化,创新,绿色,创造就业。

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采购专家杨大伟:绿色,环保,有市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国家开发银行投资业务局科技业务处处长张学平:用高科技带动农业发展,技术创新能力强,在蛋品技术研究方面做出了一定贡献。具有卓越的团队。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营业部总经理朱荆安:农业科技创新。

普华永道张陈会计师事务所总经理赵迎春:高新技术,造福人类。

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中国业务发展执行总监金建:解决农业问题的开拓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杜晓山:已看到对农业的贡献。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乃醒:为农业发展服务。

华夏基金管理公司独立董事,华宝信托投资公司独立董事王连洲:从原料采购、饲料加工、蛋鸡养殖、环境控制、兽医防疫、废弃物处理到蛋品加工等鸡蛋生产全过程均有严格的制度管理,确保了产品的最佳品质和由此而带来的市场,因而有牢固的持续发展基础,前景广阔。

松下电工中国公司总裁、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朱希铎:环保食品是一个持续稳定地增长的巨大市场,行业定位有前途。

北京大学国际投资管理协会主席颜峰:老产品的新开发。

深圳创业投资同业公会会长陈玮:新的理念生产农产品(28.35,-0.25,-0.87%),满足消费者对质量的要求 。

商界传媒企业研究院副院长李彤:高附加值农产品的生产,为农民提供了不离乡也不离土的就业机会。

德青源——全球领先的生态农业企业

北京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青源”)是由北京德青源科技有限公司、全球环保基金GEF、今日资本投资(香港)有限公司CAPITAL TODAY、哲思农业有限公司IAL、上海益倍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世界银行IFC和6位自然人共同投资组成的外商投资企业。

德青源秉承“以德为先,质量为本,生态农业,品质生活”的经营理念,开创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引领农业产业化,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绿色食品。

德青源生态园位于北京松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是由德青源投资3.13亿人民币建立的生态农业项目,由德青源生态农场和生态工厂组成。该项目从订单农业开始,通过生态养殖、食品加工、清洁 能源工业、有机肥料工业再回到生态种植业,是一个利用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转换定律和生物之间的共生互养规律,结合本地资源结构建立起来的“一业为主、综合发展、多级转换、良性循环”的高效无废料系统。

根据AC尼尔森2007年1月市场研究结果,德青源生态鸡蛋目前在北京品牌鸡蛋市场占有率高达71%,是消费者最信赖的鸡蛋品牌。

同时,德青源以其卓越的产品品质和国际化的管理标准,迅速赢得了香港市民的极大青睐,成为港人购买高品质鸡蛋的首选。

德青源始终同步全球领先技术,并在全球范围内选择供应商与技术合作伙伴,他们分别来自荷兰、英国、美国、日本、德国、丹麦、 意大利等,以确保产品质量达到欧盟和美国标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80482.html

更多阅读

2014青岛世园会黄岛区分会场——西园:唐岛湾滨海公园

2014青岛世园会黄岛区分会场——西园:唐岛湾北岸公园去黄岛游玩,数次经过唐岛湾滨海公园,还曾在这里驻足野餐,但由于该公园为狭长的海岸沿线地带,所以从未从头至尾走过一圈。今天专门来到唐岛湾游览西海岸的美丽风光。唐岛湾公园位于青

于映潮:《凡卡》课堂实录

于映潮:《凡卡》课堂实录(日期:2011-8-4)【余映潮 特级教师,湖北省荆州市教研员,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中学语文“板块教学思路”的创造者。】师:同学们好,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学习俄国作家契诃夫120年前写的一个故事《凡卡》我想先问一下同

事业单位招聘最新消息:2015大连市事业单位招聘771人公告

2015事业单位笔试课程辅导简章【面授】【网校】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方案最新消息事业单位:2015大连市事业单位招聘771人公告,招聘共组织303家事业单位提供574个管理、专业技术以及工勤技能岗位,报名时间:2015年8月10日零时-2015年8月14日

声明:《于西蔓:色彩成就事业{引用}》为网友絕版少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