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190年前后(约东汉时期)在一本名为《数术记遗》的典籍当中,便相当完整地记载了中国表示数量的数词。这些数词计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兆、京、垓、杼、穰、沟、涧、正、载。而中国数词表示法当中最大的“极”,在这本书当中并没有记载,不过却常用在表示无限大的概念。
随后则因佛教的传入,与天竺的交流兴盛,所以便又加入了自印度的几个数词:恒河沙、阿僧□、那由它、不可思议和无量,再次地扩增了中国的数词单位。这几个从印度传过来的数词,我们现在可以在佛教的经典上面看到,例如在《无量寿经》中,它们是用在度量时间的长度。
在进入了唐朝时期,因为与日本交流频繁,透过日本的遣唐使,这些数词也就传到了日本。这些数词到了日本之后,又添进了一个新的成员:大数。它原本是与小数相对应的,后来才被引申为一个新的数词。
从以上的简短沿革中我们发现,其实中文里表示数量的数词相当丰富。既然在中文里还有著这麽多个数词等著备用,那它们代表的实际数量到底是多少呢?下列就是它们代表的数量:
万:代表的是10的四次方。
亿:代表的是10的八次方。
兆:代表的是10的十二次方。
京:代表的是10的十六次方。
垓:代表的是10的二十次方。
杼:代表的是10的二十四次方。
穰:代表的是10的二十八次方。
沟:代表的是10的三十二次方。
涧:代表的是10的三十六次方。
正:代表的是10的四十次方。
载:代表的是10的四十四次方。
极:代表的是10的四十八次方。
恒河沙:代表的是10的五十二次方。
阿僧□:代表的是10的五十六次方。
那由它:代表的是10的六十次方。
不可思议:代表的是10的六十四次方。
无量:代表的是10的六十八次方。
![比亿大的数量单位是什么? st是什么数量单位](http://img.aihuau.com/images/01111101/01013844t01ea2319386cdb4aff.jpg)
大数:代表的是10的七十二次方。
参考资料“《数术记遗》考”
长度单位"光年"[编辑本段]光年,长度单位,指光在真空中一年时间中行走的距离,即约九万四千六百亿公里。更正式的定义为:在一儒略年的时间中(即365.25日,而每日相等于86400秒),在自由空间以及距离任何引力场或磁场无限远的地方,一光子所行走的距离。因为真空中的光速是每秒299,792,458米(准确),所以一光年就等于9,460,730,472,580,800米。
(或5,786,101,150,000英里。
或5,108,385,784,330,890海里
或约等于9.46 × 10^15 m = 9.46 拍米。)就是9454254955488公里(读作:九万四千五百四十二亿五千四百九十五万五千四百八十八千米)(按每分钟60秒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计算)
(注:1千米(公里) = 0.6214英里 =0.540海里)
光年一般是用来量度很大的距离,如太阳系跟另一恒星的距离。光年不是时间的单位。
光由太阳到达地球需时约八分钟(即地球跟太阳的距离为八“光分”)。
已知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为半人马座比邻星,它相距4.22光年。
我们所处的星系——银河系的直径约有七万光年。
假设有一近光速的宇宙船从银河系的一端到另一端,它将需要多于十万年的时间。但这只是对于(相对于银河系)静止的观测者而言,船上的人员感受到的旅程实际只有数分钟。这是由于特殊相对论中的移动时钟的时间膨胀现象。
目前天文观测范围已经扩展到200亿光年的广阔空间,它称为总星系。
与天文学中其它常用单位的换算:
一秒差距等于3.26光年。
一光年等于63,240天文单位。
另外,光每秒大约行驶30万千米,每分钟行驶1800万千米,每小时行驶108000万千米,每天行驶2592000万千米,每年行驶946080000万千米。所以每光年的距离大约是:946080000万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