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博良和罗林生 让 弗朗索瓦.商博良

商博良和罗林生

一、商博良

让·弗朗索瓦·商博良

让·弗朗索瓦·商博良(Jean-FrançoisChampollion,1790年12月3日—1832年3月4日),是法国历史学家、语言学家,是第一位识破古埃及象形文字结构并破译罗塞塔石碑的学者。被誉为“埃及学之父”。

人物生平

  让-弗朗索瓦·商博良就读于格勒诺布尔大学,获语言学博士学位。通晓希腊文、拉丁文并研究埃及文等6种东方语言。1822年根据罗塞塔石碑成功地释读出古埃及象形文字奠定了埃及学的基础。后赴埃及考察,收集文物,抄录碑铭。归国后主持卢浮宫博物馆埃及部的工作,并在法兰西学院开设埃及学讲座。

  商博良出生于法国南部的洛特省,年轻时已表现出出色的语言天赋,20岁时就已经掌握除法语以外的拉丁语、希腊语和许多古代东方语言,包括希伯来语、伊索比亚(应该是埃塞俄比亚,也可称为阿比西尼亚)的阿姆哈拉语、古印度梵文、古代伊朗的阿维斯坦语和帕拉维语、阿拉伯语、古叙利亚语、古代小亚细亚半岛流行的迦勒底语,波斯语和汉语。1809年商博良19岁就已经成为勒诺布尔公学的历史学教授。

  商博良对东方语言,尤其是古代埃及的科普特语深感兴趣,因此开始系统地研究罗塞塔石碑。1799年7月15日,拿破仑侵略埃及的军队一名上尉在埃及港口城市罗塞塔附近发现该石碑。石碑是公元前196年托勒密王朝时代刻制的,上面有希腊字母、古埃及象形文字和古埃及通俗文字三种对照雕成的。石碑运到埃及的亚历山大,法国科学家开始进行研究。1801年,法国战败投降,英国军队要将全部研究成果没收,法国科学家威胁要全部烧掉,最后达成妥协,允许法国科学家保留研究成果和石碑拓片,但石碑被英国军队运往大英博物馆保藏,目前埃及政府正在要求英国归还石碑。

  罗塞塔石碑商博良从1822年到1824年完全投入到对罗塞塔石碑的研究,发表多篇研究论文,成功地译解出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结构,这些符号有些是字母,有些是音节文字,有些则是义符,一个符号代表一整个事物。他编制出完整的埃及文字元号和希腊字母的对照表,为后来解读大量的古埃及遗留下的纸草文书提供了非常有用的工具。他还发现了一份记载著从拉美西斯二世以来所有埃及法老名录的纸草书的重要性。

  商博良于1826年担任卢浮宫埃及文物馆馆长,1828年率领考古工作队去埃及考察,1831年担任法兰西学院专为他开设的埃及学讲座教授。

  主要著作《古埃及象形文字体系》(Precis du systeme hieroglyphiquedes anciens Egyptiens) 於1824年出版,另外两本钜著《古埃及文法》(Grammaireegyptienne)及《古埃及象形文字典》(Dictionnaire egyptien en ecriturehieroglyphique)则在他死後出版。

主要著作

  《埃及语语法》

  《埃及语词典》

  《象形文字入门》

  《埃及万神殿》

  商博良于1826年担任卢浮宫埃及文物馆馆长,1828年率领考古工作队去埃及考察,1831年担任法兰西学院专为他开设的埃及学讲座教授。

商博良是如何破解象形文字的?

  商博良精通希腊语和科普特语。罗塞塔碑最上面一部分也是最不完整的部分是象形文字写的,中间是一种名为Demotic(意为通俗)的埃及文字,底部是古希腊文。根据希腊文,学者们初步断定碑上写的是王室的法令。开始学者们集中力量研究通俗体(Demotic),因为它比象形文字更完整,而且也更像字母。这是一种象形文字的速写体,是在埃及一种叫Heiratic的速写体基础上发展的。对通俗体(Demotic)有所认识是从一位法国语言学家DeSacy开始的,他辨认出了代表“托勒密”和“亚历山大”的符号,将符号和发音建立起了联系。作过瑞典外交家的JohannAkerblad研究罗塞塔碑时用到了科普特语(Coptic)的知识,科普特人是埃及早期的基督教徒,最早4世纪开始使用科普特语,在他们修建的教堂中使用了科普特语。科普特语使用希腊字母,另外有7个来自通俗体(Demotic)的字母。靠着科普特语的帮助,JohannAkerblad 辨认出了“”、“教堂”和“希腊”。至此证明通俗体(Demotic)不仅是注音符号,而且能够翻译。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他证明了光是波动的)决心解读出罗塞塔碑上的象形文字。他认为,外国人名不可能用象形符号来表示,因为象形符号是基于已定的语言,因此外国人名只能用拼音的方法表示。象形文字中有一种漩涡状的符号,他认为这就是非埃及人的正确名字,像托勒密、亚历山大之类。他关于此事的看法影响很大,杨正确地找出了代表托勒密的符号。DeSacy的一位学生法国人商博良(Champollion)于1819年阅读了杨的观点。他很年轻就掌握了很多种东方语言,而且编撰过一本科普特语字典。商博良意识到杨证明的是所有的象形文字符号是有语音的,而不仅是漩涡状符号。经过研究,商博良辨认出了“克拉奥帕特拉”和“亚历山大”,并证明杨辨认的“托勒密”是正确的。商博良发表了自己的结果,并继续研究。1822年,从尼罗河的一座庙中发现的一块新的碑铭送到欧洲,商博良认出了修建庙的法老的名字拉美西斯(Ramses)。借助科普特语的知识,商博良翻译出了象形文字,使得人们可以阅读和理解这种古老的文字。

埃及象形文字的结构

  埃及文字由表意符号、表音符号和限定符号三部分构成。

  1、表意符号是用图形表示词语的意义,特点是图形和词义有密切关系。例如:表示水就画了条波形线≈,画一个五角星"★"表示"星"的概念。

  2、表音符号是了把词语的发音表示出来,取得了音值。例如:猫头鹰的图形用作音符时,读[m]音,已失掉"猫头鹰"的含义。表示门闩的图形符号,代表[s]音。

  3、限定符号是在表音符号外加上一个新的纯属表意的图形符号,置于词尾,以表明这个词是属于哪个事物范畴的。限定符号本身不发音。例如:通常一个人的名字后面跟随下列一个字符,表明这个人是男人还是女人。把表意符号、表音符号和限定符号适当组合起来,便可构成完整的句子。

埃及象形文字与英文字母间的对应关系

  事实上,埃及象形文字与英文字母没有任何历史上的对应关系。埃及学家们为了研究方便,为每一个象形文字用国际音标标注了发音,同时给出了与之相近的英文近似发音。因此,我们给出的象形文字对照表完全是音译的,从意义上没有丝毫的关联,这一点请大家勿必注意。

埃及象形文字的读法: 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正确读法可由左到右,右到左,上到下,因此基本上可由文中的人物或动物来判断,一般是用脸部所朝的方向为主。如左图右上的人物及中央的老鹰是面朝向右的,所以本文应由右向左读。因此文字的排列是没有定向的,为了美观,可以有不同排列。

人物生平:早年

  在埃及,那些世界上最具魅力、富有传奇色彩的考古遗址自昔以来默默无语,虽则到处都是铭文,可是谁能读懂?解开这千古愁结,要待天降奇才――让.弗朗索瓦.商博良。

  商博良于1790年出生在法国南方阿基坦盆地的菲贾克地区。1797年,当他还是个年仅七岁的早熟少年,他就对古埃及文化深深痴迷。父亲是个书商,对儿子的学术兴趣大为鼓励。

  对于父亲找来的每一本与古埃及有关的书,小弗朗索瓦都如饥似渴地阅读。这些零零散散的参考资料,只局限于古希腊罗马作家的著述,再就是在其中东鳞西爪提到过那些强大的埃及法老的《圣经》了。

  具有讽剌意味的是,埃及人对于自己的文明史记,已经不可辨读和译解。埃及的象形文字,随着古代埃及人皈依基督教,在公元一世纪后就废弃不用。埃及本土古老宗教的最后一批抄录员谢世,使得象形文字的写读技法亦被人们遗忘。尽管那些庙宇和金字塔作为一个伟大文明的见证屹立在尼罗河谷,但用象形文字写下的那段漫长的文明史,对于现代世界来说仿佛是遥不可及地缺失了。

  1798年,小弗朗索瓦在父亲的书店里阅读着报纸上激动人心的消息。拿破仑.波拿巴将军率领一?0000人的部队侵入了埃及。少年商博良成了《埃及信使报》的一名贪婪的读者,这份报纸正是拿破仑为向法国公众报道前方战况而创办的。

  次年,商博良从报上读到发现罗塞塔石碑的消息。法国士兵因为要在尼罗河支流入海口处的一个叫罗塞塔的小村(今为拉希德市)修建要塞――朱利安要塞,就到附近开采石头,于是在废石堆中发现了这块刻有文字的玄武石。石上铭文用三种文字刻成:一种是古典埃及象形字,一种是不可识读的类似象形字,一种是希腊文。九岁的商博良分享着法国人的发现的喜悦和自豪,他觉得,如将埃及文铭文直接与可译的希腊文铭文相对照,破译前者似乎不是难事。

  他从希腊文铭文看出,罗塞塔碑是埃及僧侣们于公元前196年刻制,内容是对公元前205-180年在位统治埃及的希腊王托勒密五世减免僧侣税款的举措表示感谢。之所以用三种文字刻写,是为了让祭司、政府官员和统治者都能读到它。

人物生平:青年与中年

  1801年,法军在埃及被英军战败,罗塞塔碑落入英国人手中。幸运的是,随军的法国学者复制了碑文,并带回国内。这一年,十一岁的商博良进入格列诺布公学,研读希腊文、拉丁文、阿拉伯文、叙利亚文、波斯文、梵文、中文和希伯莱文。他学习语言时的轻松和悟性,使得他的老师们感到惊奇。他还开始自学被称为“科普特语”的近代埃及语。尽管科普特语包含着许多希腊语素,但它与古埃及语有着渊源派生的关系。在校园里,商博良得到了一个著名的绰号:“埃及人”。

  当他在格列诺布潜心钻研古语和古史的六年间,许多学者正在试图破译罗塞塔碑文。最初的进展是在相应的希腊文和埃及文铭文中看到国王的名字“托勒密”频繁出现,从而理解了象形文本中的星星点点;对另一些常见字,如“庙宇”、“埃及”、“希腊”,也相应作出了确定。但在这些孤立的字词之间,则有大段大段的象形字看上去与希腊文没有吻合之处。就在破译工作陷入困境之际,商博良决定投身致力于破解这神秘的埃及象形文字之谜了。

  他为此付出了很高的个人代价。当他离开学校前往巴黎时,他还只有十七岁。由于太年轻,由于极端专业化的技能和兴趣,他竟找不到工作。尽管对事业的追求使得他与当时巴黎的许多伟人建立了联系,可他依然穷困潦倒,勉强度日。“我快要疯了,简直走投无路”,他在绝望中写信给哥哥说,“我的鞋子穿帮了,衬衣破烂了。我羞于在公共场所露面,我的形像是如此衣衫褴褛。”

  在巴黎各个图书馆里,商博良继续钻研科普特语。他被允许对保存在卢浮宫博物馆中的罗塞塔碑文副本原件进行研究。他力求从象形文字的图形中读出科普特的文义,并逐步学会按古埃及人的理解方式来读解微妙的象形字符。例如,在一段象形文字中,一只鹰的图形可能明显地代表“鹰”字,但在某些上下文的联系中,同样的符号同时也可能只代表字母“A”――埃及字“鹰”的第一个字母。还有一种情况,同样的象形符号可以读作埃及词“迅疾”――这是鹰的特征之一。再如,埃及人有时不用“王”字,而是刻下一系列象形符号,其严格的字面意义是“芦苇和蜜蜂的他”――这是国王的正式称号之一;在另外的地方,“法老”的含义是“伟大宫室的他”,这也可用来描述国王。

  商博良开始逐步把这些不同的含义与许多其它科普特埃及字词和短语编织成一个可以理解的体系。这一年的年底,他着手翻译罗塞塔碑文中一行完整的象形文字,并对十多种各别的象形字符的不同意义有了自信的把握。意识到提前向外界公布破译成功要冒风险,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秘而不宣。

人物生平:晚年

  不久,商博良被任命为格列诺布公学的古史教授,使他走出了赤贫的生活困境。1814年,24岁的商博良发表了一些研究成果,特别是《法老统治下的埃及》分两册出版,为他带来了一笔必需的版权收入。又经过七年的研究,他才将他对象形文字的译释成果全部公之于世。1822年,他将成果概括为“埃及象形文字译解体系”,提交给法兰西科学院。一开始,他的观点受到其他学者的质疑,但随着越来越多的象形文字按照他的方法翻译出来,人们都承认他打破了象形文字1800年来的沉默。这一年,标志着“埃及学”的正式诞生。

  商博良在埃及研究方面的精深造诣,使得法国国王查理十世出资为他在意大利都灵博物馆购置了住宅,以便他可以在那里破译更多的埃及文本。1828-1829年,商博良率一支法意联合考察队来到埃及,他在那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受到明星般的礼遇。他常常站在古代遗址前,把上边的铭文向人们大声宣读。他实地复制和收集了大量的象形铭文和文件。他回到法国后,被任命为巴黎卢浮宫埃及博物馆馆长。

  1831年,法兰西学院为向商博良表示敬意,专门创设并给他任命了一个特殊的职位

  ――埃及学主席。次年,商博良死于中风,年仅四十一岁。他被后人称为“埃及学之父”。

主要著作目录

  1、象形文字语音初阶 L’alphabet des hieroglyphsphonetiques

商博良和罗林生 让 弗朗索瓦.商博良

  2、古埃及俗体文字论 Traite sur l’ecriture demotique

  3、象形文字体系概论 Precis du systeme hieroglyphique

  4、埃及和努比亚的古迹 Monuments de l’Egypte et de la Nubie

  5、埃及语法(未完成) Grammaire egyptienne

6、埃及语词典 Dictionnaire egyptien

附:罗塞塔石碑

罗塞塔石碑(也译作罗塞达碑),是一块制作于公元前196年的大理石石碑,原本是一块刻有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PtolemyV)诏书的石碑。但是,由于这块石碑同时刻有同一段文字的三种不同语言版本,使得近代的考古学家得以有机会对照各语言版本的内容后,解读出已经失传千余年的埃及象形文之意义与结构,而成为今日研究古埃及历史的重要里程碑。

一、简介

  罗塞塔石碑最早是在1799年时由法军上尉皮耶-佛罕索瓦·札维耶·布夏贺(Pierre-FrançoisXavier Bouchard)在一个埃及港湾城市罗塞塔(Rosetta,今日称为el-Rashid)发现,但在英法两国的战争之中辗转到英国手中,自1802年起保存于大英博物馆中并公开展示。

二、历史

  古埃及人是最早步入文明社会的民族,所以世界文明社会的历史多从古埃及开始谈起。一提埃及,难免令人想起它那两个几乎无人不晓的不配象征:巍峨的金字塔和静静流淌的尼罗河。但金字塔和尼罗河不会讲述历史,恢复古埃及的概貌主要靠人类活动的记录-----文字史料。可惜的是,由于历经劫难,古埃及文字的读法早已失传,尽管古埃及人的文字史料遗留下不少,但后人却无法读懂。因此,18世纪以前埃及的历史,就如同人粝起源史一样,被笼罩在一片浓雾之中,人们只能凭晚期希腊、罗马作家的个别记载,拼凑成残缺不全的轮廓,期待着有朝一日揭开象形文字的秘密,再补上它的五官全貌。  这一天总算来到了。  1799年7月15日,当时随着拿破仑占领埃及(1798年—1801年)的法军上尉皮耶-佛罕索瓦·札维耶·布夏贺在尼罗河三角洲上一个称为罗塞塔的港口城镇郊外,指挥圣朱利安要塞(Fort StJulien)的地基扩大挖掘工程时,意外挖到一颗黑色的大石头。他意识到这颗石头的重要性而向指挥官阿卜达拉·杰克·德·门努瓦(AbdallahJacques de Menou)报告,后者决定应该将这颗大石送去给拿破仑在开罗设立的埃及研究所(Institut del'Égypte)里之科学家们研究分析,并于同年8月运抵开罗。由于石碑是在罗塞塔郊外出土的,因此根据发现地点而命名为罗塞塔石碑。  罗塞塔石碑在1802年时运抵英国,并且以英王的名义捐献给大英博物馆作为收藏,从此之后罗塞塔石碑一直被展示在博物馆的埃及馆中,是该馆最引以为傲的镇馆之宝之一。在之后的两百多年间,罗塞塔石碑仅曾短暂地离开过大英博物馆一次——1917年时,接近尾声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战火蔓延,由于博物馆方面担心伦敦遭受到激烈的轰炸而损伤古物,因此将一批包括有罗塞塔石碑、较为轻便容易搬移的重要古物,偷偷藏匿在霍本(Holborn)一带深达地下50英尺的地铁车站中,为期两年。直至大战结束恢复和平后,才将古物移回博物馆继续展览。  不过,并不是全世界的人们都很乐意见到罗塞塔石碑被保存在大英博物馆中,由于罗塞塔石碑是解开古文字的关键,对埃及来说意义非凡,也因此设址于开罗的埃及古物最高委员会(SupremeCouncil ofAntiquities,是埃及文化部的下辖组织之一,此委员会负责掌管埃及出土的所有古迹与古物)秘书长、也是知名埃及考古学家的札希·哈瓦斯博士(Dr. ZahiHawass)就曾公开呼吁英国应该将罗塞塔石碑归还给它真正的归属地、埃及,罗塞塔石碑也是这些年古物最高委员会追讨流失文物的重点之一。

三、特色

  罗塞塔石碑是由一群生活于西元前、埃及托勒密王朝时代的祭司所制作,作为当时的国王、年仅13岁的托勒密五世加冕一周年时的纪念,其上的内容主要是在叙述托勒密五世自父亲托勒密四世处袭得的王位之正统性,与托勒密五世所贡献的许多善行,例如减税、在神庙中竖立雕像等对神庙与祭司们大力支持的举动。在托勒密王朝之前、法老时代的埃及,像这般的诏书原本都是由法老颁授,等同于圣旨,但到了托勒密时代,唯一还知道埃及象形文撰写方式的祭司们却成为诏书的颁写者,是一个很不一样的特点。   罗塞塔石碑由上至下共刻有同一段诏书的三种语言版本,分别是埃及象形文(Hieroglyphic,又称为圣书体,代表献给神明的文字),埃及草书(Demotic,又称为世俗体,是当时埃及平民使用的文字),与古希腊文(代表统治者的语言,这是因为当时的埃及已臣服于希腊亚历山大帝国之下,来自希腊的统治者要求统治领地内所有的此类文书都需要添加希腊文的译版)。在西元4世纪结束后不久,尼罗河文明式微、不再使用的埃及象形文之读法与写法彻底失传,虽然之后有许多考古与历史学家极尽所能,却一直解读不了这些神秘文字的结构与用法。直到时隔1400年之后罗塞塔石碑出土,它独特的三语对照写法,意外成为解码的关键,因为三种语言中的古希腊文是近代人类可以阅读的,利用这关键来比对分析碑上其他两种语言的内容,就可以了解这些失传语言的文字与文法结构。  在许多尝试解读罗塞塔石碑的学者中,19世纪初期的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ThomasYoung)是第一个证明碑文中曾多次提及“托勒密”这人名的发音者。至于法国学者尚-佛罕索瓦·商博良(Jean-FrançoisChampollion)则是第一个理解到,一直被认为是用形表义的埃及象形文,原来也是具有表音作用的,这重大发现之后成为解读所有埃及象形文的关键线索。也正是因为这缘故,罗塞塔石碑会被称为了解古埃及语言与文化的关键基础。  今日被存放在大英博物馆埃及厅中展示的罗塞塔石碑,是个高约114.4厘米、宽72.3厘米、厚27.9厘米,略呈长方形但实际上缺了许多边角的平面石碑,大理石材质制造(虽然常被误会为是花岗岩),重约762公斤。大理石的黑色表面上刻有涂上白漆的文字,石碑的两侧刻有后人加上的文字,其中左侧为“1801年时由英军在埃及获得”(Capturedin Egypt by the British Army in 1801),右侧则为“国王乔治三世捐赠”(Presented by KingGeorge III),虽然这块石碑曾在1998年时由大英博物馆的古物维护专家以现代化的手法清理干净还原其原貌,但上述的刻字由于也是近代人类文明事迹的见证之一,因此被保留了下来。除此之外,石碑底部左侧也有一个小角落蓄意被保留而没有清理,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对照,让人们知道清理前与清理后的差异。

四、罗塞塔石碑原文

  埃及王位的正统继承人,神的虔诚的信徒,埃及王国的重建者和人类文明的维护者,不可战胜的,使埃及繁荣长达30年的,上下埃及的主人,拉神之子, 永生的,普塔神的爱子托罗密王,在他在位的第9年的Xandikos季的第四个月为了鼓励与赞扬那些决定永远侍奉神的人们,根据埃及人的第18Mekhir的惯例,颁布诏令。诏令永生的,普塔神的爱子,托罗密王,THEGOD EPIPHANESEUCHARISTONS,即老托罗密王和王后Arsinoe的儿子,他有恩于所有的庙宇及住在庙宇中的人们,是他捐献了自己的物品——这些物品代替了神庙的税收,是他带来了埃及的繁荣,并且捐助建立了神庙,还有所有他的其他慷慨恩赐。他减免了各种苛捐杂税为了使他的臣民在他的统治期间能更富裕的生活。他减免了王国中的穷人们的债务。他赦免了那些有罪的人。他声称,众神应该继续享有神庙的供奉就像他父亲时代所做的。他还宣布,考虑到祭司的(特殊身份),他们仍旧可以继续只交从他父亲时代起直至他即位以来所规定的税收量的权利。并且他还减少了年度前往亚历山大城听取神谕的人数。他指出,对于海军的印象将不再被雇佣。他还为神庙因购买上等的亚麻衣物而要交的税支付2/3的税款。并且对任何过去被忽视的事情,他现在都要令它们重新享有正确的待遇,即要仔细地做到将贸易所得的一部分来谢神,并且这部分费用将被公平地奉献给各个神。他命令归还那些属于武士阶级以及在动乱时期遭受损失的人们的所有财产。他派遣骑兵、步兵和舰队去抵挡那些想从陆地、海洋入侵埃及的敌人。这样做虽然需要许多金费,但是它们却能为神庙以及所有居住在埃及的人们带来安全。而且他的部队已经消灭了那些聚集在Busirite的Lycopolis的不虔诚的反叛者。在他统治的第八年,由于他事先做了充分的准备已将那些叛军包围住了,当尼罗河的河水泛滥时,他利用洪水及他的军队将叛军的基地给予摧毁,就像当年Thot和Horus神征服国家的叛离者一样,他把那些给埃及带来不安定的叛徒带到蒙菲斯后予以严厉的惩罚,同时他也举行了丰收祭典。他支付了在他统治的第八年属于神庙的一大笔开销。并且免除了属于神庙的神圣土地上的所有东西的税收。由于他比他的前任们想的更周到,他赠送了许多礼物给那些在埃及生活的神兽比如Apis和Mnevis,并且给那些死去的神兽在特殊的圣殿按照埃及的法律,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他还花费巨资装饰了Apis神庙。

五、衍生意义

  由于其知名度与重要性,除了石碑本身外,罗塞塔石碑或罗塞塔这名词也被引伸用来意指或暗喻一些其他的事物。其中,由于石碑上的刻文被用来作为语言翻译用途,因此有一款非常受欢迎的多国语言学习软件,也以《罗塞塔石碑》来命名。除此之外,由于是破解埃及象形文这种如谜题般的事物之起始点,“罗塞塔石碑”也被用来暗喻要解决一个谜题或困难事物的关键线索或工具,举例来说,欧洲空间局(ESA)就将其发展的太空探测器命名为罗塞塔号,因为透过此计划,将会破解太阳系生成的秘密,是天文研究上的关键突破。  另外,罗塞塔石碑也被用来比喻能长久储存数据的事物,例如,庆应义塾大学、京都大学、夏普公司联合的研究人员将他们研制的新型存储系统的原型命名为“数字罗塞塔石碑”(DRS)。  使用“罗塞塔”来命名的事物包括有:  1.《罗塞塔石碑》:跨语言学习软件,Fairfield Language Technologies发行  2. 罗塞塔号:欧洲空间局进行的追星计划。  3.动画片《数码宝贝》02里面,尼菲迪兽(迪路兽的装甲进化),也有一个绝招叫做“罗塞塔石碑”。   4.苹果电脑推出的电脑程式二元码翻译软件,让使用苹果电脑x86架构的用户能回头使用大部份PowerPC架构的程式二元码。  5. RosettaNet是1998年6月由40家IT企业所联合创立的一个非营利性组织,其宗旨为建立、应用并提倡开放性的电子商务标准。  6.分子生物学中,“罗塞塔”是一系列人工改造过的大肠杆菌菌系,菌中添加了稀有密码子对应的tRNA,适合于表达非大肠杆菌蛋白质。  7.Rosetta@home:一个基于伯克利开放式网络计算平台(BOINC)的分布式计算项目,用于蛋白质结构预测、蛋白质-蛋白质对接和蛋白质设计的研究。  8.数字罗塞塔石碑(DRS):由庆应义塾大学、京都大学、夏普公司联合研发的一种高密度资料储存媒体。

六、相关条目

  象形文 埃及象形文大英博物馆商博良大英博物馆罗塞塔石碑介绍页(英文)  1801年,拿破仑的大军被英军打败投降,也结束了法军在埃及为期三年的占领期。埃及的占领权易手也掀起这批法军在埃及收集到的古物之所有权争议,当时法国的科学家们希望能保留这批古物并在6月开罗破城时,带着它们避走亚历山卓港(Alexandria),但英方却认为这些古物是没收品,应当属于英王乔治三世的财产。当时,著名法国自然学家艾奇恩那·若弗鲁瓦·圣-蒂莱尔(ÉtienneGeoffroy Saint-Hilaire)曾致信英国大使威廉·理查·汉弥尔顿(Sir William RichardHamilton),威胁如果英方豪夺,他们将焚毁这批发现物。英军在占领亚历山卓后,与法方签订亚历山卓协约(Treaty ofAlexandria,1801年9月)正式结束法军在埃及的占领,根据此协约法军在占领期间于埃及发现的古物,也应一同转移给英方。但法军在撤退时并未依约缴出罗塞塔石碑,而是将它藏在一艘小船上准备偷渡回欧陆,但功败垂成半途被英军捕获。事后双方协议,法方可以保留之前的研究成果与石碑的拓印,但英方则获得石碑的实际拥有权。

二、罗林生

 英国军官和东方学家,曾任驻伊朗公使、国会议员等职。1833年,他和一些英国军官被派往伊朗工作,此后他对当地古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贝希斯顿铭文位于今伊朗克尔曼沙赫以东32千米的贝希斯顿村附近,在通往德黑兰的大道旁边离地150米的大岩石上,它高4米,宽20米。公元前520年,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为了纪念他平定内乱和重振帝国雄风的赫赫战功,重申他继位的合法性和君权神授思想,下令在岩石上刻上他亲自写的铭文,铭文用三种楔形文字,即古波斯文、新埃兰文、巴比伦文。铭文上方刻有大流士全身浮雕像,他高昂着头,挺着胸膛,一副胜利者的骄傲姿态。在大流士的脚下,刻着一群跪着的人,旁边有九个脖子被绳索捆着、双手被绑在背后的国王。1835年,罗林生看到了这组雕塑,他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立志释读《贝希斯顿铭文》。他花了近一年的功夫,将铭文制成拓本。经过不断努力,用了12年的时间,他释读古波斯文成功,为以后进一步释读楔形文字创造了条件。

贝希斯敦铭文

贝希斯敦铭文是一个位于伊朗克尔曼沙汗省的多语言的铭文。三种不同的语言古波斯语,埃兰语,阿卡德语的楔形文字书写的同一篇文章被刻在其铭文上。公元前522年,大流士为波斯王,称大流士一世。大流士一世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为了颂扬自己,他让人用埃兰文、波斯文和巴比伦文三种文字把其战绩刻在悬崖上,史称“贝希斯敦铭文”。

  

  1835年为英国学者劳林森发现。这是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在位时所立石刻,用三种文字(古波斯文、新埃兰文和巴比伦文)铭记他镇压高墨达政变和各地人民起义以及他取得王位的经过。

  -------------------------------

  在浮雕中处于显眼地方的就是智慧与善良之神"阿胡拉马兹达"。联系到在铭文中这位尊神的名字被大流士提到了76次,我们不难看出在铭文当日这位尊神的显赫地位。再想一想,大流士加给他敌人的罪名每人都少不了"lie",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说,大流士这是在说他的敌人都是代表着黑暗、谎言、饥饿、贪婪、仇恨、疾病、死亡的阿赫里曼的信徒,而他大流士自己则正向他曾宣称的那样,是代表美德、智慧、纯洁、真诚的阿胡拉马兹达的信徒(关于这两种神的冲突,见伊朗古代拜火教神话之创世记一节,其中的霍尔莫兹德(Hurmuzd)就是大流士的阿胡拉马兹达)。多美妙的设想,大流士在不经意间给自己又披起了一层神圣的外衣!浮雕中的阿胡拉马兹达高度从冠顶到所乘神辇的底部是3英尺9英寸(114.3cm),两翼的圣光总宽(127cm)其圣光底部距叛王头顶最近处为6.5英寸(16.5cm)。雕像中的阿胡拉马兹达面生美髯,头戴一有角高帽,面朝国王立于圣光闪耀的太阳圆盘之中。太阳圆盘向四周发出光芒,在大约225°和315°方向还射出两道三叉戟状闪电。大神双手腕部带镯,右手举起现出掌心,左手持一环(不知为何物?)。大神身穿简朴宽袖的白袍,只是在腰间扎了一根带--模样颇像一个穆护僧人。

  至于那10个不幸的俘囚,他们都是双手被缚于身后,颈系绳索,愁眉苦脸。他们的雕刻风格,也是基本写实的(被割掉鼻子耳朵的尤其如此,是按照处刑以前的模样记录的),他们的身高只有3英尺10英寸(117cm)。从被大流士踩在脚底的高墨达算起,从左到右依次是:高墨达、阿辛纳、尼丁图·贝尔、弗拉欧尔铁斯、马尔提亚、特里坦塔伊赫米斯、瓦希亚兹达塔、阿尔哈、弗拉达、思昆卡(增补)。应当指出的是,除思昆卡外,所有的叛王的排列顺序是依照被处死的时间先后的。

  在浮雕边上还有三种文字的铭文12段(内容与铭文多有相同)。现按照上图中的标号摘录于下:

  铭文A:分四段:

  I. I am Darius, the great king, king of kings,the king of Persia, the king of countries, the son of Hystaspes,the grandson of Arsames, the Achaemenian.

  II. Thus said Darius, the King: My father isHystaspes; the father of Hystaspes was Arsames; the father ofArsames was Ariaramnes; the father of Ariaramnes was Teispes; thefather of Teispes was Achaemenes.

  III. Thus said Darius, the King: That is why weare called Achaemenians; from antiquity we have been nobel; fromantiquity has our race been royal.

  IV. Thus said Darius, the King: Eight of my racewere kings before me; I am the ninth. In two lines have we beenkings. (or: Nine in succession we have been kings.)

  (完全等同于铭文的第一至第四段)

  铭文B:This Gaumata, the Magian, lied, saying:"I amSmerdis, the son of Cyrus; I am king."

  铭文C:This Atrina lied, saying:"I am king ofElam."

  铭文D:This Nidintu-Bel lied, saying:"I amNebuchadnezzar, the son of Nabonidus; I am king of Babylon."

  铭文E:This Phraortes lied, saying:"I amKhshathrita, of the family of Cyaxares; I am king of Media."

  铭文F:This Martiya lied, saying:" I am Ummanish,king of Elam."

  铭文G:This Citrantakhma lied, saying:"I am king ofSagatia, of the race of Cyaxares."

  铭文H:This Vahyazdata lied, saying:"I am Smerdis,the son of Cyrus; I am king."

  铭文I:This Arakha lied, saying:"I amNebuchadnezzar, the son of Nabonidus; I am king of Babylon."

  铭文J:This Frada lied, saying :"I am king ofMargiana"

  铭文K:This is Skunka, the Scythian.

  铭文L:模糊,略等同铭文第70段,且只有埃兰文版本。

  By the grace of Ahuramazda this is theinscription which I have made. Besides, it was in Aryan script, andit was composed on clay tablets and on parchment. Besides, asculptured figure of myself I made. Besides, I made my lineage. Andit was inscribed and was read off before me. Afterwards thisinscription I sent off everywhere among the provinces. The peopleunitedly worked upon it.

  伟大的神阿胡拉马兹达,他创造了这大地、天空。他创造了人类和人类的幸福。他立大流士为王,使之成为众王之王,众号令者之号令者。

  A great god is Ahuramazda, who created thisearth, who created yonder sky, who created man, who createdhappiness for man, who made Darius king, one king of many, one lordof many.。

  ________ 选自大流士Naqas-i-Rustam铭文

  大流士王在纳克斯-伊-鲁斯塔姆的陵寝

  参考资料:中国学者作的大流士传

  当代尼赛亚地区

  真假司美尔迪斯之谜

  我们在猜的是一场永远不会有答案的谜语。也许的确有答案,答案就在历史老人的手心里——可惜凡人是无法知道的。

  他是谁?

  他在波斯宫廷里做过什么官职?

  他是自然死亡的吗?

  如果是自然死亡的,死于何时何地?如果不是,那么他死于何人之手?

  他是那个发动政变的穆护僧人吗?他自己信仰拜火教吗?

  如果他不是那个发动政变的穆护僧,那么这个穆护是从哪里来的?

  政变成功之后,他都做了些什么?

  最后,他哥哥冈比西斯二世是怎么死的?

  他是居鲁士大王的儿子,这一点大家是没有意见的。可是除此之外就没有一点共同之处了。甚至在古典时代的作家就对他的真实姓名争论不休,我们知道的就有:Smerdis(希罗多德),Mardus(埃斯库罗斯),至于在克尼多斯的克铁西阿斯(Ctesias ofCnidus)的《波斯史》中则称之为塔尼乌克撒尔克斯(Tanyoxarces),而在色诺芬(Xenophon)的《居鲁士的教育》一书中称之为塔纳乌克撒列斯(显然与克铁西阿斯的记录相象)。至于贝希斯敦铭文中则称之为Bardiya,巴尔迪亚。到目前为止,我们对于这位波斯王子的地位也是基本不清楚的,在他被亲兄弟杀死以前,实际上我们对他的活动一无所知。

  就拿我们最熟悉的希罗多德来说吧,他提到(历史第三卷,30节),他是波斯朝廷中唯一一个能拉开埃塞俄比亚人(或称努比亚)送来的强弓的人。这似乎告诉我们,直到BC525年8月冈比西斯二世征服全部埃及为止,司美尔迪斯还活着,甚至直到波斯王的间谍从努比亚返回,带回那把强弓为止,他还活着,而且还在埃及,冈比西斯的帐前。此后,冈比西斯将他送回波斯,并派其亲信普列克撒司佩斯(Prexaspes)将其谋杀。根据希罗多德在他处的记载,普列克撒司佩斯是通过一个名字也叫司美尔迪斯的穆护僧将冈比西斯的兄弟,波斯王子司美尔迪斯处死了。应该说,希罗多德的故事在这里讲得很不成功,既混乱又模糊,很多关键之处都是一笔代过,含糊不清。最起码的,司美尔迪斯怎么死的,他始终也没搞清楚。还有,希罗多德的记载与贝希斯敦铭文铭文中所提到的,冈比西斯在赴埃及远征之前就秘密处死了司美尔迪斯不能吻合。

  但是其他的两种来源,克尼多斯的克铁西阿斯的《波斯史》和色诺芬的《居鲁士的教育》中却又不约而同的提到,这位司美尔迪斯(不管这位王子的真名如何,我们姑且先入为主的称之为‘司美尔迪斯’吧)在远征前被任命为总督(satrap)。不同的是,色诺芬说他是米底总督;克铁西阿斯则说他是巴克特里亚总督(他还说那把强弓,不是埃塞俄比亚人送来的,而是某个中亚游牧部落[塞伽人,Saka?]的酋长送来的)。

  接下来的政变中,希罗多德说,是由两个穆护僧人策划的。他们是兄弟俩,分别叫帕提载铁斯(Patizeithes)和司美尔迪斯(Smerdis)。前者是冈比西斯出征期间的家务总管,后者则是亲手杀死司美尔迪斯王子之人。克铁西阿斯的叙述则说是某个名叫斯芬达达特斯(Sphendadates)的穆护僧,在向冈比西斯二世告密其弟Tanyoxarces(就是我们说的司美尔迪斯)图谋造反未获信任后,自己策划了政变,冒充司美尔迪斯政变并成功。

  那么到底是几个人策划的政变?

  近年来的研究工作使我们相信,是一个人策划了政变。因为考古发现告诉我们,在波斯宫廷,穆护的地位是不高的,只能做管理钱谷支度的小吏(绍兴师爷?)。而希罗多德所记载的Patizeithes恰恰不是人名,而是官名,在古代波斯语里面是“宫廷总管”之意。那么,很有可能是希罗多德自己错了,将宫廷总管司美尔迪斯发动政变的事情理解为是Patizeithes和 Smerdis发动了政变。(其实现在的研究也证明,这位历史之父对于阿黑美尼德王朝的记录是非常准确的,除了冈比西斯二世时期之外。这段时期他的历史资料来源主要是埃及的神庙祭司和波斯王室记录,甚至有可能是贝希斯敦铭文末尾提到的“书于泥版与羊皮纸之上”的“雅立安文手卷”。故而可信度大打折扣。)其他的实例说明这位伟大的历史之父在波斯文的应用方面是要假手他人的,故而也有可能是他的波斯语通译自己理解错了?

  那么,这个在冈比西斯出征期间主宰波斯波斯宫廷事务的大人,究竟是谁?自从铭文被发现以来,这个问题就聚讼不已,直到现在仍然分成鲜明的两派,一派相信(基本上)希罗多德的记载,并依照考古结果做了一定修改,在前人的框架下得出了说得过去的结论;另一派则相信考古挖掘的结果,在考古证据不足的地方,再加上一些自己的“合理”推论,得出了自己的结论。

  相信希罗多德记载的历史学家的论点是:王子司美尔迪斯和穆护司美尔迪斯是两个人,虽然他们长得一模一样,只是有一个人少只耳朵。穆护害死了王子,成为了宫廷总管,自己篡夺了王位,最后被消灭在“米底行省尼赛亚之西卡亚乌瓦提什之城塞”(thestronghold called Sikayauvatis, in the district called Nisaia inMedia)。这位穆护是个米底人,这点从他最后被杀的地点可以看出来。所谓“米底行省尼赛亚之西卡亚乌瓦提什之城塞”的地望,今人考证的结果是尼赛亚地区在今伊朗极西北部的西阿塞拜疆省与库尔德斯坦省交界处(见地图中被绿色环线标明之处),包括Maragheh, Miandowab,Sa'indezh,Mahabad(马拉盖、米扬道阿卜、萨因代日及马哈巴德)等几座主要城市。在Urmia湖东南80公里处的萨因代日(Sa'indezh),沿一条河流上行约40公里,就是昔日的Sikayauvatis堡(约在萨因代日与伊朗沙阿[Iranshah]之半途)。该地自米底帝国时代起就是皇家行宫。这位篡位者在当权以后为何要躲到这里来?这里离帝国的行政中心——帕萨加迪(Parsagadae)大约有800公里之遥!只能是一个原因,他原来就是一个米底人!承认了这一点,则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他颁布的赦免徭役与兵役3年的惠及天下的施政大纲是因为这个米底人作为臣属民族对于亡国之苦深有体会,故而对帝国治下的诸民族由于冈比西斯连续3年的埃及战争带来的痛苦有切肤之痛。另外,大流士将这样一份文件铭刻在人迹无法到达的高山之巅,就是为了向他所崇拜的智慧之神阿胡拉马兹达表示尊敬。那么这个虔诚的信仰者会在这么一个庄严的场合向他的神撒谎吗?要知道,这可是拜火教所极力谴责的属于阿赫里曼阵营的恶行啊!作为统治帝国,神授君权的大流士一世会做这等傻事吗?

  反对派的观点是:首先,这位司美尔迪斯根本就不可能有一个一模一样的替身,以致身边妻妾仆从都分辨不出。

  应该注意到一个人物,那就是在论及薛西斯被立为太子一事时,希罗多德曾提到,薛西斯的生母阿托撒(Atossa)在波斯朝廷中具有极大的权威。她是居鲁士大王的女儿,先后是冈比西斯、(伪)司美尔迪斯和大流士的妻子。当年薛西斯就是娶了她才稳定了自己的地位,其后,司美尔迪斯和大流士上台以后也都不约而同的娶了阿托撒。(看来古代波斯的王位继承制度类似埃及?当血统不纯或者权威不够的国王登基时,一定要先娶一位出身高贵的公主为妻才能确立自己的正统合法性。)这么一个和三位国王共过枕席的女子,她的作用一直被人低估了——她会对自己的枕边人一无所知?她在这接二连三的政治巨变中始终位于暴风眼的中心,她会对这一切都无能为力?她在这些事件中起了什么作用?在各种版本的记载中都承认穆护僧在露馅以前曾长时间(时间从3年半到8个月)的被视作真司美尔迪斯。那么假如有个冒名顶替的穆护,既然阿托撒不可能不察觉到,而波斯内廷和外朝之间的交流又像希罗多德所言那样非常的方便,她怎么会一点动作都没有?答案只能是阿托撒是知情者!她参与了两次阴谋,分别TF了冈比西斯与司美尔迪斯。

  按照波斯人的习惯,国王在远征以前(居鲁士渡过阿姆河,大流士远征色雷斯)都要指定一个摄政监国。那么既然他的前任和后任都曾指定摄政监国,我们没有理由相信冈比西斯会在不指定摄政监国的情况下在埃及一停三年不回国都。以当时的情况而论,最有可能的监国人选自然是国王的亲兄弟,司美尔迪斯王子,而他的头衔应该就是“帕提载铁斯”(Patizeithes),宫廷总监。此后,国王在埃及的战争进行的不是很顺利,特别是他对南方努比亚(埃塞俄比亚)的出征死伤惨重。在此之前我们已经知道,这位冈比西斯国王的脾气很不好,经常乱杀人,即使是普列克撒司佩斯这样的亲信也难逃儿子被射死的惨祸。如此,君王长期在外,战事不顺,再加上滥杀无辜,必然要激化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波斯帝国从居鲁士二世灭掉米底王国(BC553-550)算起才不过25年,居鲁士大王的权威主要是靠自己的威望而不是靠暴力建立的。肯定有很多人不能适应这父子两人统治方法的巨大差异,心怀怨望,遂生叛意。叛乱自然要有头目,司美尔迪斯是最理想的旗帜了,而阴谋者蛊惑司美尔迪斯政变的事情,也就是铭文说的“国人心怀异志,国内谣言风起,遍及波斯、米底以及诸行省”吧?

  至于新王颁布的大赦令,那是因为政变的初衷为了从好战而暴戾的冈比西斯手中解救这个国家,自然要采取一些激烈的措施更正冈比西斯的失误。

  考虑到司美尔迪斯原先可能担任过米底总督,它把自己的总部设在米底也是很正常的事。

  至于说到大流士的宗教虔诚心,不用我们多说,在《历史》卷3第85-87节记述大流士如何使计冒充神意当上国王的经过,再好不过的向我们解释了大流士到底有多么虔诚!

  所以,反对派的结论是:只有一个司美尔迪斯,不管他在政变前后所行何事,被人如何称呼,他和穆护高墨达是同一个人。

  考虑到司美尔迪斯死后,大流士总是称之为“Gaumata, theMagian”,司美尔迪斯很可能对拜火教有所偏爱。加之大流士声称他登基后的首要政绩就是“举凡穆护高墨塔所毁之庙宇,寡人为国人兴复之;举凡穆护高墨达掠夺之牧场、畜群、奴仆、房舍,寡人为国人兴复之。寡人处波斯、米底及他省之国人归其原位。举凡被劫掠之物寡人复之一如旧日。”那么司美尔迪斯在政变成功后看来完全不是波斯贵族预想的那样做个傀儡,而是大有作为,颁布大赦令之外,还在波斯帝国内部对财产关系和宗教信仰做了大量调整。由此而大大损害了很多人的既得利益(波斯帝国至此已垂30年),他们便伙同大流士等7人将此真司美尔迪斯除去。

  在反对派历史学家的眼中,高墨达之乱是这样发生的:

  BC525年,冈比西斯远征埃及,以御弟司美尔迪斯为宫廷总管监国留后,自引大军出征。夏,波斯军队侵入埃及,至是年8月,冈比西斯自称埃及王。但是他的征伐并没有在尼罗河的瀑布边停滞,他向南远征努比亚(埃塞俄比亚)向西远征阿蒙绿洲和利比亚人,都不顺利。关键是,战争无休止,而国王对贵人的态度却越来越粗暴。终于,BC522年3月11日,在波斯爆发了以御弟司美尔迪斯为首的叛乱。叛乱得到各地响应,在巴比伦的文书证明,司美尔迪斯迅速称王。司美尔迪斯向回师的波斯大军派出了信使,军中随冈比西斯出征的贵人可能在这种情况下作出了决断,抛弃冈比西斯投入司美尔迪斯的怀抱,以换取自己家人的安全和自己的荣华。这种讨价还价还有信使往来持续了一段时间,终于,交易达成了。冈比西斯被抛弃了,按照希罗多德的说法是死于病榻,但是贝希斯敦明文却用了一个波斯词,说是“uwamarsiyusamariyata”,近代的学者,从劳林森起都将其译为“(Cambyses)died by his ownhand”,也就是自杀。但是现代学者认为这个词的意思不单单是自杀,还有更深一层“自取灭亡”“罪责难逃”之意。呵呵,听着象赵高杀秦二世以后的说辞吧!所以很有可能是冈比西斯被军中贵人遗弃以后被迫自杀。此事发生的时间,非常有可能是在铭文所提到的高墨达篡夺王位的BC522年7月1日,只有冈比西斯死了,司美尔迪斯的宝座才坐稳。此后,司美尔迪斯除了颁布大赦令之外,还在波斯帝国内部对财产关系和宗教信仰做了大量调整。由此而大大损害了很多贵人的既得利益,一个新的反对司美尔迪斯的阴谋又在波斯上层迅速酝酿成熟。首谋者并不是大流士,而是国王司美尔迪斯的岳父,大贵族Otanes,欧塔涅斯。大流士只是作为阿黑美尼家族幼支的代表,在最后阶段为新政变的合法性提供了新的素材而已。BC522年9月29日,毫无防备的司美尔迪斯被自己的岳父率领的一小伙贵族青年杀死在米底的行宫。大流士通过耍奸计登上王座以后,第一件事就是彻底废除司美尔迪斯的新政。同时,他的政权不住地强调自己的正统性——到处说明自己是阿黑美尼德家族的子孙不是没有道理的。但是实践证明这种解释是无用的,司美尔迪斯被弑仅4天,巴比伦就出现了尼丁图·贝尔叛乱——要记住从米底行省尼赛亚之西卡亚乌瓦提什之城塞到巴比伦并无皇家大道,所以不妨说几乎是在国君被弑消息传来的当日叛乱就发生了。此后大流士和他的6位同谋以及另外两位将军,用了一年时间才将各地的叛乱逐步敉平。也许正是得益于第二个自称司美尔迪斯的西贝货“波斯人瓦希亚兹达塔”叛乱的启发,大流士终于给死去的司美尔迪斯王子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身份:伪司美尔迪斯,穆护僧。当他命令把这个文件在巨石上铭刻,在臣民中颁行的时候,不过是又一次耍了众神一把:司美尔迪斯王子自己成了伪司美尔迪斯,穆护僧,同时又是阿赫里曼的信徒,一个撒谎的人。这个话题在波斯帝国也就成了禁忌,也就难怪日后希腊史家写到冈比西斯死后的波斯政局时都不免要陷入大流士的迷魂阵中不明所以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81182.html

更多阅读

1875光绪元年 清光绪元年饥荒

大事记美国纽约艺术学生联盟成立1月1日--英超布莱克本足球俱乐部成立。2月25日--光绪帝即位。5月3日--左宗棠奉命收复新疆。7月24日--日本强迫琉球国王停止向清朝中央政府朝贡逝世名人1月12日——同治帝,清朝皇帝。(1856年出生

看电影志——沈志明和罗仲谦 看电影杂志订阅

看电影志看了电影《婚前试爱》,将里面的两位帅哥沈志明和罗仲谦收进我的博客,收尽天下美男是我的一个小爱好。沈志明沈志明(ZO),台湾模特儿、演员,人称「万宁哥哥」。曾拍摄过多个平面广告及代言,也参演过多个MV,近年开始演出电影,并

声明:《商博良和罗林生 让 弗朗索瓦.商博良》为网友你好狠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