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今日一线》的对话 今日一线报料电话

挖掘晚间新闻时段“新大陆”
张步中(以下简称张):2003年10月1日,《今日一线》正式开播,成为广州第一个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当初是如何想到策划这档栏目的?


曹军(以下简称曹):当时是广东南方电视台刚成立不久,我们的新闻节目仍处于刚起步阶段。当时我们有专题节目《关注》和新闻时政节目《南方报道》。成长力不够,台领导提出“面向群众、面向市场”,“关注民生,引领生活”的发展思路,提出积极探寻南方台新闻路向的具体要求,我们经过深入调研,提出办一档“镜头对准百姓”的新闻节目。

张:作为广州民生新闻的领头羊,《今日一线》为何放弃用粤语而选择普语呢?是怎么样权衡其中的利弊的?
曹:2003年的南方台,对于《今日一线》来说,其实是没有什么选择的,当时的新闻人才和新闻播出平台都集中在普通话播出的经济频道。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从收视率上看,粤语节目收视虽然总能独占鳌头,但广东是一个语言结构非常特殊的地区,广东有大量外来人口,像广州,一千万人口中,近四百万是说普语的外来“新客家”,深圳、粤东、粤北也是以普语收视为主,因此,从观众定位和受众的圈子来讲,虽然收视率风险较大,但收视人群一点都不小。
张:《今日一线》是一个普语栏目,但在播报的过程中却不时地夹杂着粤语方言,是有意为之呢,还是情不自禁?
曹:因为任何一档民生新闻,都必须带有强烈的本土意识,本土的语言习惯,就带有很强的地域性。其实,很多说普语的新客家,在广东久了,他们的语言习惯都或多或少带有浓郁的“粤味”。


张:南方电视台国庆又将有一献礼——《今日最新闻》栏目开播在即,已引起了业内外的关注,不少同行评价它为粤语版的《今日一线》,你如何看待这种评价?


曹:很多人认为《今日最新闻》和《今日一线》是一对双胞胎。但实际上两者还是有分别的,《今日最新闻》有自己的风格。这是根据全台战略发展要求制作的一档新闻类栏目。
《今日最新闻》是卫星频道播放,《今日一线》是本土地面频道的,收视对像、节目策划的出发点、运作的个性都不同,差异性很大。从南方台新闻战略发展轨迹来看,《今日最新闻》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张:《今日一线》创办至今,已走过6个春秋。这中间栏目经历了不断改版、发展的历程,您能给我们概括一下吗?
曹:突出新闻评论价值,衍生出子栏目《马后炮》、《情牵一线》。第一次提出“跑腿记者”概念,突出记者形象,突出服务性。

大的改版一共有三次。2003年最早的《今日一线》分为“封面”、“现场”和“百姓说话”三个版块,晚上9点30分播出;2005年7月把“百姓说话”改成了“记者跑腿”。当时以“跑腿记者”的名义出镜的是三个女孩,分别是李敏、小云、彦子(小云和彦子现在都已走上主持岗位),如今“记者跑腿”也已经演变成“兄弟连”。

第二大的次改版是2007年11月11号。三个板块改为“封面”、“现场”、“记者家访”,新节目《马后炮》还培养出一个全国十佳主持人。前面还增加了一个3分钟时长的纯言论节目叫“点睛”,这时候我们把时长扩展成40分钟。

第三次改版是2009年1月5号。当时是把节目播放时间从晚上8点30分改回晚上9点30分。虽然过去全广东的观众从来没有在九点半看新闻的习惯,但是我们在2003年就做9点半,因为当时我们就意识到,扎根多年的品牌栏目已经将晚间黄金时段瓜分殆尽,所以《今日一线》只好另辟蹊径。

从2000年开始,广东的社会结构有一个很大的变化,白领阶层在兴起,打工阶层在进步,他们对社会关注度更高。他们会关心“9·11”双子大厦倒了,但同时他们也会关心明天加油站是否会涨价,而且对这个关注度更高。《今日一线》出来之后有专家研究说,实际上我们开辟了一个新的新闻时段,过去的晚间新闻时段是10点以后,8点到10点是合家欢时段,一般都是肥皂剧、情理剧、电视剧等等。但实际上当时九点半我们认为是尝试对了,所以2009年又重返9点半。

张:《今日一线》在众多民生新闻电视栏目中脱颖而出,无论是受众的满意度、忠诚度还是栏目的创新方面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如此佳绩的取得,除了在时段掌控得当之外,还有什么秘诀呢?
曹:在民生新闻这一块,我们做得比较早,但同时我们想避免新闻栏目的同质化,回归电视属性,讲故事,重现场,加强策划性,特别是“封面”板块的独家性调查是唯我独有的内容。另外在栏目的个性化设计,包括主持人镜头,主持的语言,栏目色彩都有特别之处。

所以我们加入一些品牌意识。比如说我们的栏目设置,我们的一线“封面”是用新闻专题和小专题打头,这是在其他栏目里所没有的。我们参考的是报纸头版的照片,就是一开始要“打眼”,“打眼”的意思是能最迅速地吸引住观众,通常情况下的新闻头条,你有的我也有,我有的你就不一定有。《今日一线》注重策划一些专题,同一条新闻线索,《今日一线》上一线“封面”做成深度报道,那么这就是我的独家性,那无形中会培养观众:这条新闻只能从《今日一线》看到,而不会在其他栏目看到。所以我们在一线“封面”会出现大量独家调查的新闻,这就是我强调的新闻的独家性,这也是面对电视栏目竞争的结果。

张:这是制胜秘诀之一,那还有其他秘诀呢?
曹:《今日一线》栏目的成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从台里、频道、新闻中心,具体到各个部门,人人关心《一线》的成长,大家都提出许多意见,出点子,同时也为一线创造出一些机会。

在内容生产上,我们能坚持对社会公平、公正的关注,坚持对社会生活快速反应和关注,《今日一线》的舆论监督能够排除外界干扰,坚持新闻宣传报道的基本原则,不会受到金钱和权力的影响。甚至一直坚持着一种勇气“得罪一小批人,赢得一大批人”。这中间我们很感谢台领导的信任与支持。我们也因此能够一直力求按照电视新闻规律来办节目。

张:作为栏目监制,您觉得6年的《今日一线》给广东的电视新闻业贡献了什么?
曹:至少有三点贡献。
第一,观众最受益,我们广东的观众终于有了一档自己喜欢、属于居住在广东的所有本地观众的普语民生新闻栏目。他们有了更多的选择。
第二,我们开辟了一个新的晚间新闻时段,这在过去是没有的。
第三,在广东我们真正引起了电视新闻栏目的良性竞争。


张:最大的收益者是观众。且随着民生新闻节目的崛起,境外电视在广东一家独大的现象得以扭转。


曹:是的,广东电视业近年来一个标志性的东西就是在广州收视份额中,三家广东本地电视台首次全面超越了香港等境外电视台,这个是很重要的,因为过去境外的占了有七成。现在的这种竞争是可以令我们广东电视圈扬眉吐气的一件事情,《今日一线》是其中贡献力量的一分子。


张:《今日一线》堪称广州电视民生新闻的先行者。在它之后2004年广州电视台新闻频道开播了《新闻日日睇》,2005年广东电视台珠江频道又开播了《今日关注》。面对这些新生的追兵,《今日一线》又是如何打造自身栏目品牌积极应对的呢?


关于《今日一线》的对话 今日一线报料电话
曹:当《今日一线》一开始创立的时候,我希望能够多用一些概念性、标志性和品牌性的元素来进行开拓性推广。现在《今日一线》已经进入到青壮年、成熟期的时候,我反而更希望能够保证新闻出品的品质。6年过去了,《今日一线》已经不能称得上是新栏目,但我们一
直注重创新,避免同质化。因为《今日一线》是源于电视行业竞争出现的产物,所以不管是标兵还是追兵,我们从来不畏惧竞争,也希望有竞争。正因为如此,我们不停地做节目创新。节目创新有很多种,比如说,记者素质、报道质量、管理方式甚至绩效考核和奖惩制度,甚至我们的节目营销,在这方面我们做了很多,包括节目包装、整合营销新闻事件,扩大社会影响力。现在各大电视台对收视率和收视份额十分重视,但我们在这个基础上从2007年引入了观众的忠诚度概念,因为我们发现了一个饶有意味的现象,收视率高低跟节目质量的好坏有时候并不成正比,有时甚至出入很大。往往是我们团队认为节目质量很好的,但收视率不高。而我们认为很一般的,它收视率却很好。当然,这与具体时段或者特殊时期不无关系,但从总体来说,我们发现有必要纠正一下“唯收视率”论。


张:你的这番话让我想起2008年受世界金融海啸的冲击,许多台的广告收入都受到影响。但据我所知,南方台的《今日一线》栏目创下了6000万的纪录,是南方台少有的逆势上扬的栏目。广告商都是很精明的,这至少说明《今日一线》的品牌在百姓中的认可度得到了广告商的肯定。《今日一线》是如何做到的呢?


曹:2008年金融风暴对传媒经济造成了巨大影响,各家媒体都出现了广告下滑的现象。但《今日一线》栏目的广告额却往上涨了50%。为什么?实话实说,2008年栏目广告招商,我们的收视率数据并没有2007年的好,这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那就是广告商在乎的是栏目的影响力。我们可以比较一下,甲是娱乐节目,它有10名观众收看,乙是新闻时政类节目,它只有两名观众收看。但广告商认为,这两名观众的实际购买力会比那10名观众要强。所以我们更在乎栏目的指标,因为影响力跟指标是有一定联系的,而且忠诚度会加强受众的凝聚力。很多市民会把拿南方台台标的记者叫“一线记者”,他们对我们栏目产生了一种认同感,在他们心中,《今日一线》就是南方台的代表。
张:《今日一线》的板块从“记者跑腿”向“百姓话事”的转变,这种设计是出于什么考虑?
曹:首先从“记者跑腿”说起。跑街记者关心百姓身边事,能以最快速度引起电视观众的好感,让大家觉得新闻与他们的生活没有距离。我的下水道堵了,找到《今日一线》帮忙,就能直到上传下达作用,得到及时解决。但是我们同时也会面临一些问题,就是所谓的新闻碎屑化,所以我们需要改变,就演变成“百姓话事”。我们希望把镜头贴近百姓生活,而不是简单地帮你通通下水道,看看路灯亮不亮这种琐事。现在“百姓话事”还包含了“兄弟连”,所以2007年之后“百姓话事”出来了。


张:从学界的角度看,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发展,重要的是在百姓和政府之间构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曹:对,我们当时记者跑腿有一个固定模式,首先是发生问题,了解问题,然后帮忙解决问题。它强调的是一个过程,但同时也在乎结果。但从结果上来讲,大部分都是跟进报道,最后能够解决问题的大概占三分之一。

张:后来又为什么要改为“兄弟连”呢?
曹:“兄弟连”来源于“记者跑腿”的改造,我们想包装记者,我们想打造一些在观众和市民心目当中的名记者,让观众打电话来点名想要的记者,让记者偶像化。我们不想让观众只认识我们的主持人,因为这有时候会让观众感觉到有距离感。


张:现在有《新闻日日睇》的G4、《今日关注》的八姐妹,那么“兄弟连”在记者的包装方面又怎么体现自身特点呢?
曹:前面强调过,在2003年、2004年,我们推出了跑腿记者,她们很快都成了“名记”,像小云现在是《南方报道》的主持人,彦子是《今日一线》的主持人,随着她们逐渐走上主持岗位,名记者的推广没有继续跟上。我们现在推出“兄弟连”,就是希望像隔壁热心的兄弟,富有亲切感。跑腿记者就是希望像邻居家的兄弟那样热情和热心。这也是记者跑腿风格的一种延续。

张:在您看来作为一名一线记者应具备一些什么样的品质呢?

曹:我认为做一名记者首先应对这个职业有一份荣誉感和责任感,它不是一个让你“混餐饭”的职业。很多到我们栏目里面实习的学生,我都跟他们说做记者首先要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喜爱记者这个职业,然后才谈得上去做。至于个人素质的高低,那是另外一回事。良心、道德、怜悯心、公正和正义感,这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你没有正义与基本的价值
观,这个职业就是白做的。另外一点就是记者必须融入到广东的生活,记者如果不能融入到生活,就没法开展工作。我们也碰到过一些新人,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讲起世贸、国际贸易、中美和中日外交关系头头是道,但他却不知道自己小区市场内的大白菜的价钱,也不知道为什么大白菜在两天的时间内涨了3倍价。因为他不关注生活,不懂得关注身边环境。记者只有懂得关注身边生活、关注普通人的情感和需求的时候,才能做出跟本土有呼应的节目。因为我们希望我们节目是根生在这里,根生在广东。

张:在专业素养方面又有哪些要求呢?
曹:我们强调一线记者要是全材,采访、写稿、电子编辑、出镜都能行,都能通。记者个个都要求随时能扛起摄影机,都能拍,而且都能拍得好,这是基本专业素质要求。新闻采编过程中,要求记者的稿件一定要有“人”的概念,第一层所谓“人”的概念,就是无论新闻事件是大事还是小事,都要突出对新闻事件中人物主体命运的关注,要有新闻事件的细节。只有新闻报道中的人物是鲜活的,才谈得上报道的鲜活。第二层“人”的概念,是要确定新闻是给“人”看的,给普通人看的,行文说话要符合普通人交流的语言规律,观众都是很精明的,多年来一些假、大、空的新闻报道,已让观众们深恶痛绝。明确分工,各司其职

张:《今日一线》栏目的口号为“站在老百姓生活第一线”。报料热线、“记者跑腿”、“兄弟连”的设计无不体现了这种宗旨。这些年《今日一线》栏目的报料热线是如何运作的?
曹:报料热线一开始我们是有接线员的,我们在2009年1月5号的改版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引入了“号码百事通”118114,由专业公司全天24小时帮我们做,原来是一到晚上9点就下班,新闻热线电话就没人接了。


张:那以前平均每天的接线量是多少呢?
曹:100~200个。
张:现在呢?
曹:900~1200个。接线量剧增给我们带来了很实际的消息。对新闻线索的掌握更迅速了,范围更广了,而且中间无障碍。因为我们过去常被人投诉说报料电话总是打不通,现在118114每天深夜时间最少也有30个人,只要你说我要找《今日一线》,就会立刻切换到这30个人分管的区域内。这30个人是经过培训的,他们会初步判断这条线索有没有新闻价值,如果特别急的,直接转到我们的值班电话上通知值班监制,马上调动记者前往采访。

张:在民生新闻中,出镜记者的作用十分重要,他除了能够在新闻发生地去发现新信息并进行报道之外,还能够给观众一种“我在现场”的感觉,是实现新闻栏目与观众之间“交流感”的重要桥梁。《今日一线》对出镜记者提出了哪些要求?

曹:我们要求记者在出镜时必须言之有物,而且要跟出镜的环境有关系,当然在执行的过程中会随着个人素质、现场等客观因素而改变。假设发生一场车祸,我不希望记者会作这样的描述:“今天下午某时,我身后的这辆货车,撞了什么什么。”我们不希望这样,我们希望这时候记者弯腰,从地面上捡起一块碎片,“这是当时车上的碎片,可能是几号座位上的塑料套。”我们需要出镜记者把最鲜活的、能跟现场产生关系的新闻展现在受众面前,不要为了出镜而出镜,记者出镜时一定要有现场感。

张:看《今日一线》的节目,不难发现栏目记者越来越年轻化。很多记者都是大学刚毕业没几年的年轻人,甚至就是刚毕业的。年轻人有朝气,有活力,但也存在经验不足,看问题不全面、不深入等通病。在年轻记者的培养方面《今日一线》开展了哪些工作?


曹:我们的培训有很多种,台里非常重视,也提供了很多机会,尽量让记者能够获得更多的专业培训机会,也鼓励记者尽可能地进行自我增值和充电,包括每年安排记者去欧洲进行一些交流,年年都组织青年记者参加“影像构成培训班”,中层干部还要参加“媒体管理课程”的学习,台内还有许多不定期的主题讲座。部门内每个月都组织定期的业务学习,逐个
就某个专业领域进行讨论学习,比如“记者出镜”的单一课题,挑出来专门讲。还有就是小范围的小组讨论,集中在业务小组内的七八人,按照“头脑风暴”的模式进行碰撞。日常操作中则概括来讲,就是新闻稿件评议日常化、业务学习制度化、栏目规范法律化。

公共利益是衡量正负新闻的唯一标准


张:“民生新闻”是近年来中国电视新闻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对于民生新闻的界定和解读,《今日一线》是如何理解的?


曹:《今日一线》刚创立的时候正是民生新闻蓬勃发展的时候,我们觉得无论叫民生新闻也好,叫社区新闻也罢,它只是一个称谓。当初民生新闻风起云涌的时候,大家都觉得民生新闻有新鲜感,所以叫民生新闻也不会太在意。民生新闻往公共新闻发展,《今日一线》关注社会公众的话题,难道这不能叫做公共新闻吗?我不管《今日一线》叫“去新闻化”也好或
者叫“新闻故事化”或者叫“婉约新闻杂志化”也好,讲来讲去根子上都还是电视新闻。所以,叫民生新闻,叫公共新闻,其实都不是太重要。但民生新闻在这几年发展中出现很多极端的现象,比如对收视率的追捧,低级趣味,对琐碎小事的关注,对畸形事件的偏好,所谓的“坏事就是新闻”。这是须要注意的。

张:你的话确实击中了目前我们传媒学界研究的软肋。业界先行,学界总是跟在身后加以研讨,且不说理论的前瞻性很难具备,就是理论本身业界的认可度也是大打折扣的。你刚才也提到民生新闻的一些极端的做法。有人说,现在广东的民生新闻无非是这里起火了,那里跳
楼了;这边失窃了,那边出车祸了。且这些负面新闻串成冰糖葫芦,受众看到的多数都是这些负面新闻。我想知道的是《今日一线》栏目对这个问题是如何看待的?


曹:不光是观众,也包括一些同行说,《今日一线》就是“死人塌楼”,我认为这是观众在提醒我们,我们在做新闻的过程中应该避免走一些程序化教条的路线。人都是有惰性的。越是一个版面出现很极端的新闻,越表明我们在新闻制作时所产生的惰性。因为70%的新闻都是日常化报道,每个日常化报道都希望搞点新意思出来,但这是很难的,因此创作人员和
主编会有疲态、有惰性,从而导致了“死人塌楼”这些没有“新意”的负面新闻增多。虽然的确是有这么一种社会趋势,但我们得作出反省,我们要做改变,一定要“革自己的命”。我们意识到这样的问题,所以我们在排版上要尽量做到平衡,符合家庭观众的收视心理。我们作为尝过新闻创新甜头的电视人,绝不能成为新闻创新的绊脚石。

张:负面新闻其实并不是说不可以报,但报道的角度需要加以改变。如果我们把负面新闻做成一个正面的报道,比如说火灾,我们报道消防队员是如何英勇救火的,这样就不会给社会带来什么负面影响。

曹:作为一名新闻从业人员,我认为社会上对负面新闻的定义有失偏颇,什么叫负面新闻?车祸是负面新闻吗?我认为负面新闻是与正面相对而言的,反映一些社会上不好的东西,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的。比如说车祸中出现很血腥的画面,观众看了之后心里很不安,这就是负面的影响。我报道一个车祸、醉酒驾驶,很惨烈,这可以提醒大家注意醉酒驾驶现象,
引起社会关注,严打醉驾。这叫负面新闻吗?这是对社会有正面意义的。所以我认为新闻的正面跟负面唯一的衡量标准就是社会公共利益。我不能说影响到某个部门、某个地区的利益那就叫负面新闻。必须要看这条新闻对整体社会的影响。所谓“负责新闻”正面报道是目前业内不正确的现象。媒体的公信力就是体现在社会公正、公平道义上的某种坚持。

张:学界对负面新闻的纠偏也正在于此。负面新闻是与正面新闻相对而言的,但负面新闻不等于负面影响,变换角度报道,同样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这样的新闻报道是值得提倡的。另一方面我们传媒人确实需要注意的是,应该尽量避免将太多的负面新闻集中报道。传播学理论告诉我们,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传媒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也就越高。如果一个栏目高密集地报道、呈现负面话题,其必然引发受众对负面话题的高度、过度关注。它导致的是受众对现实、对社会的错误认知,其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受众自身安全感的日益丧失,对身
边环境、所在城市的误读、不认可。


新媒体语境下不断扩展民生新闻内涵

张: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DV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民生新闻节目采用百姓自拍DV的越来越普遍。与正规记者相比,DV记者偏向跑突发新闻,拍下了很多第一现场。但是他们却不是具有正规编制的记者,水平也显得很不专业。作为栏目监制,请问您对DV记者有什么看法?你们又是如何选用他们的作品的?


曹:DV记者运用自身设备来拍摄,他们是能够给我们提供最及时的最真实的社区新闻的记者。当我们的记者人力不够时,我们会相应地在广州各地找DV记者帮忙,实际上我们是在动用一种社会力量。通过DV记者可以第一时间把第一手视频资料及时掌握,然后我们专业的编辑人员进行处理,这是社区新闻对我们《今日一线》栏目最大的贡献,我们叫他社区新闻的
记者。对于这类记者,我们会对他们进行一些简单的培训,告诉他们什么样的新闻适合我们,因为我们对社区里面发生的事情并不了解,所以我们寻求这样的帮助,所以我们也叫他社区通讯员。他们的草根色彩和机动性能补充是专业记者的不足。

另外一方面,现在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现在还有了“全民记者”的概念,只要你在新闻现场,只要你能将信息传递出去,就是实际意义上的记者,信息传播技术的低门槛化和技术瓶颈突破之后,电视新闻的大众化时代已经到来。


张:电视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在这方面《今日一线》又作出了哪些可贵的尝试?

曹:新技术的引进使我们的信息量大增,采访方式更多、更便捷,稿件远距离传送更方便。
作为《今日一线》的栏目监制,我更关注利用新媒体对栏目的营销。我们已经为《今日一线》在网络上做一个“米线社区”,拥有不同的粉丝群,这就是借助新媒体对栏目进行营销推广。这对收视率并没有影响,但它会培养观众对栏目的忠诚度。电视台是做内容提供的,不管是网络,还是现在手机媒体或者更多的新兴媒体,都需要我们为他们提供内容。因为我们是内容的制造者,只是内容提供传播渠道不一样而已。


张:亚运即将来临,广州作为东道主,《今日一线》势必成为南方台的主打之一,栏目又是打算如何应对这个契机的?


曹:亚运会是个机会,因为亚运会首先是在我们家门口。其次亚运会的采访报道权不会像奥运会那样严。但是我们并不会把目光放在单纯的体育赛事播报上,因为我们比不上中央台,也比不上专业的体育频道。但是我觉得亚运会是广州的盛会,对于广州来讲,绝不是单纯的体育赛事,它会给世界人民看到广州最直观的一面,比如,因为亚运会,许多广州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是个人命运都会有改变,广州的城市建设将要上一个台阶,所以亚运会会影响到广州人的生活。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只要广州人、广东人的生活发生变化,《今日一线》当然
会关注,这就是我们的契机。

张:期待亚运之年《今日一线》有更加精彩的表现。也感谢你今天接受我的采访。


作者曹军系南方电视台《今日一线》栏目监制;
张步中系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这篇日记里提到了:曹军
曹军[×]
南方电视台
南方电视台[×]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81411.html

更多阅读

关于《血色浪漫》秦岭扮演者王力可 血色浪漫里的秦岭

关于《血色浪漫》秦岭扮演者王力可                  (本文图选自网络)  她叫王力可,就是在电视剧《血色浪漫》中,除了刘烨和孙俪之外,另一个吸引我注意的扮演秦岭的王力可。从网上的资料可以知道,她生于1985

关于《金4》的说明 金鲨银鲨玩法说明

由于一些难以抗拒的原因,《金4》延期,对不住各位了。这一年一直在忙于本职工作,极少能抽出时间。期间也是合作形式领导团队出了几个业内评价还不错的游戏,不过不是武侠的,让大家有些失望了。《冒险王》是近期的作品,http://www.7k7k.com

声明:《关于《今日一线》的对话 今日一线报料电话》为网友万能男神经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